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活》周刊1925年10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于上海。初期为该社的机关刊,后在邹韬奋主持下,逐步发展演变为都市通俗文化生活杂志。九·一八事变前,《生活》行销海内外,尤其受到城市平民阶层的欢迎。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宗旨发生很大变化,以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救国、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成为一份著名的新闻时政刊物。1933年12月,《生活》出至第八卷第50期时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初创时的《生活》,因人手不足,经费短缺,面临极大困难。为了生存发展,1926年邹韬奋接办《生活》后,及时调整办刊方向,积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由此带来了刊物销量和广告的激增,造成了《生活》的兴旺发达。在此过程中,《生活》正确处理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努力追求“民治、民有、民享”的办刊理想。《生活》的经济自立、精神自由为其城市平民文化的营造构筑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独立的空间与平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大众社会业已成形,日益增长的市民文化生活消费需求,催生了都市通俗大众传媒的繁荣与发展,通俗报刊等大众传媒普遍介入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参与创制都市大众文化。《生活》编者、作者与读者彼此间形成了一种超越亲缘、地缘的对话关系与沟通网络,结成了一个声气相通的文化群落,在实现平衡/互换良性大众传播模式的同时,围绕着与城市中下职员阶层民众切身相关的各种问题,通过投稿、通信、讨论等方式,于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思想交流激荡中,共同营造孕育出一种雅俗共赏、务实向上、与时俱进的都市大众文化——《生活》城市平民文化。这一文化傲然超越于“权”和“钱”,是一科真正属于城市平民的都市大众文化。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由《生活》的相关内容反映出来,具体地体现在城市平民的日常生活、求学就业、恋爱婚姻、娱乐休闲等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上,它积极提倡现代生活方式,努力倡导量入为出、合理有度、正当健康的理性消费和娱乐休闲;在求学择业上,它主张工读自修,自学成才,通过“进德修业”,依靠个人奋斗努力开辟一条学业、事业成功之路;在恋爱婚姻上,它鼓励城市平民青年大胆冲破封建旧传统、旧礼教的束缚,勇敢追求个人婚恋自由自主和小家庭的幸福生活……。《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小资产阶层青年在人生过渡成长过程中思想观念、价值行为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折射出他们在求学就业、婚恋家庭、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社会化问题上的困惑与追求。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属于现代早期都市大众文化。从地域、源流、主体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海派都市性、民主科学性和平民青年性三个特征。它的功能具体表现在调适城市平民心理精神,导引其现代人格塑造,促使其政治觉醒三个方面。《生活》周刊及其城市平民文化追寻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关心现代人格塑造,关注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精神导向,对城市平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想价值取向乃至整个都市大众文化的积极的现代性转变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时局环境的变化,以娱情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逐步走向衰微,而《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则日渐转变成为左翼文化。
Created initially by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ociety of China inShanghai in October,1925,〈THE LIFE WEEKLY〉was the key publication ofthe press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n developed into a popular magazine onculture and daily life led by Tao-fen Zou. Before“September 18~(th) Incident”,〈THE LIFE WEEKLY〉was popular both domestically and abroad,especiallywelcomed by urban common people. However,the outburst of“September18~(th) Incident”changed the theme of〈THE LIFE WEEKLY〉tremendously.Focusing on criticizing the present-day evils and propagandizing the thoughtsof anti-Japanese invasion and Marxism and socialism,〈THE LIFE WEEKLY〉became a famous political news reporting magazine.〈THE LIFE WEEKLY〉was closed down by currently ruling party of Kuomintang when publishing the50~(th) journal in the 8~(th) volume in December 1933.
     During the earlier stage of publication,〈THE LIFE WEEKLY〉facedextreme difficulties of insufficient employees and short funds. Taken over byTao-fen Zou in 1926,who adjusted the direction of content timely to meet themarket demands,〈THE LIFE WEEKLY〉began to flourish,with both sales andadvertisement amount soaring. During this course,〈THE LIFE WEEKLY〉deal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and commerce properly,striving topursue an ideal of“magazines managed,owned and shared by commonpeople”. The economy independency and spirit freedom of〈THE LIFEWEEKLY〉builds a free,equal,open and independent space and platform forurban common people and the building of their culture.
     In 1920's and 1930's,with the formation of urban mass society inShanghai,increasing citizen cultural life demand gave birth to the prosperity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popular media. Popular mass media such asuniversal journalism etc. got involv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general public toparticipate directly in the creation of urban popular culture. Editors and authorsof〈THE LIFE WEEKLY〉formed dialogue relation and communicationnetwork with the readers that go beyond the kindred and distance,andorganized a mutual interactive cultural community. While realizing balancingand merit-interchanging media modes,a kind of“both refined and popular”,“practical and progressive”,“developing with time”urban popular culture——〈THE LIFE WEEKLY〉urban civilian culture was nurtured andcreated together,focusing on all the clerk-related problems of urban middleand lower class people and in the manner of contribution,communicationnetwork,discussion etc. as well a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emotional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and conflicts of ideas. This cultural wentbeyond power and money proudly,which comes to be a kind of urban popularcultural that belongs to the urban common people in deed.
     The urban civilian culture of〈THE LIFE WEEKLY〉was reflected throughthe related content of its own,which was embodied in all aspects of daily life,education and employment,love affair and marriage as well as entertainmentetc. of urban common people. In the event of daily life,it advocated modernliving style positively and endeavored to propose balancing,moderate,reasonable and healthy rational consumption as well as leisure andentertainment;In term of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selection,it claimed“Learning by yourself while working”to be self-taught to strive a successfuleducation and career road through profession and moral learning throughpersonal endeavor. In that of love affair and marriage,it encouraged the youthof urban civilian to break the cuff of traditional feudal thoughts and etiquettesand in pursuit of the freedom of love affair and marriage as well as happy lifeand small-scale family bravely. The urban civilian culture of〈THE LIFEWEEKLY〉reflected the changes of concepts and value behavior from traditionto the modern of urban petty-bourgeois youth in life growth transition processin 1920's and 1930's,as well as whose bewildering and pursuit in the socialproblems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love affair and marriage and the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y etc.
     The urban civilian culture of〈THE LIFE WEEKLY〉belonged to the earlyurban popular cultural of modern society. Seen from region,sources and mainbody,it was characterized by modern traits of Shanghai,democracy andscientific and civilian youth. Whose function was embodied in the facets ofadjustment of citizen psychology,guiding the shaping of modern personalitycultivation and promoting political wakening.〈THE LIFE WEEKLY〉and it'scivilian culture traced the living manner of modern culture,cared for theshaping of modern personality,paid attention to the value-spiritual direction ofsocial development and advancement,which influenced a lot to the positive modern changes of the living style,behavioral mode,thought value orientationand even the entire urban popular culture. After“September 18~(th) Incident”,withthe change of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the Shanghai urban popular culturethat characterized by entertainment and consumption,declined gradually,while the urban civilian culture of〈THE LIFE WEEKLY〉turned to be the“leftwing”culture day by day.
引文
[1]此处《生活》周刊的介绍,综合参考《民国史大词典》、《中华民国大辞典》、《上海新闻志》、《上海出版志》、《老上海名人、名事、名物》、《百年上海文化史》、《新闻传播百科大辞典》、《上海文化通史》、《上海通史》等。
    [2]吴迪:《我国30时代的杂忐出版业》,《编辑学刊》1999年第5期。
    [3]刘军:《现代西方政治史学的发展与展望》,《光明日报》2001年1月23日。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01页。
    [5]张国功:《新闻出版人的存史意识》,《邹韬奋研究》第二辑,学林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96页。
    [6]邹韬奋:《经历》,岳麓书社1999年4月版,第73-75页。
    [7]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学林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27-128页、第149页。
    [8]《辞海》(词语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9]《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第979页。
    [10]《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版,第0536页。
    [11]朱志敏:《五四时期的所谓平民是指哪些人?》,《历史教学》1988年9期。
    [12]《浙江新潮发刊词》,《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二)下,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588页。
    [13]陈独秀:《沈恩孚梁启超眼中的平民》,《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31页。
    [14]《平民教育》一卷一期,1924年5月。
    [15]《谭平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邓演达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6页。
    [16]转引自章清:《亭子问:一群文化人和他们的事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99页。
    [17]任白戈:《“大众语”的建设问题》,《新语林》创刊号,1934年7月5日。
    [18]陈子展:《文言——自话——大众语》,《中报》1934年6月18日。
    [19]叶籁士:《一个拉丁化论者对于汉字拜物主义者的驳斥》,《中华日报》1934年8月11日。
    [20]黄岭峻:《从大众语运动看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近代史研究》1994年6期。
    [2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衬1991年,第700页。
    [2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5、856页。
    [23][美]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85页。
    [24]朱邦兴、胡林阁、徐声合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699、471页。
    [25][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26]转引自叶志良:《大众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页。
    [27]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25页。
    [28]张捷鸿:《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29][30]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0、722页。
    [31]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115页。
    [32]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96页。
    [33]李康化著:《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19页。
    [34][法]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1页。
    [35]于德山著:《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9-10页。
    [1]秋翁:《三十年前之期刊》,转引自李频著《大众期刊运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90页。
    [2]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中国近代著名职业教育团体。1917年5月6日成立于上海。社员多为知识分子。黄炎培为办事部主任,蒋梦麟为总书记。以推广职业教育,“为个人谋生,为个人服务社会、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作准备”为目的。曾先后开办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比乐中学和职业指导所等,并创办《教育与职业》、《生活》、《国讯》等刊物。抗日战争爆发后,职教社西迁重庆。曾先后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活动。(陈旭麓、李华兴主编:《中华民国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72页。)
    [3][5]《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宣言》,《教育杂志》1917年7月。
    [4]《穆藕初先生演说实业上之职业教育观》,《教育与职业》1918年6月第7期。
    [6][17]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第20-21、80页。
    [7]黄炎培:《职业教育谈》(六),《教育与职业》1918年4月第6期。
    [8]中华职业教育社编:《中华职业教育社概况——本社成立三十周年》,1937年5月版。
    [9][15][20]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91-192、192、197页。
    [10]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学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22-123页。
    [11]《〈生活〉周刊第一期出版》,《中报》1925年10月11日。
    [2]许汉三:《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页。
    [13]《生活》周刊创办时的主编是黄炎培,实际主持人是王志莘,一年后由邹韬奋接任主编。受邹韬奋研究的影响,学界对邹韬奋主编时期的《生活》周刊研究相对较多,而王志莘主持下的《生活》周刊第一卷则为人忽视,儿乎成为《生活》周刊研究的空白点。这里结合有关 研究和资料,对《生活》周刊第一卷的宗旨、内容概况做一简要论述。邹韬奋在自己的著述中关于第一卷《生活》周刊宗旨与内容的叙述主要有:“(《生活》)专门用来宣传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的消息和简要的言论。”(邹韬奋著:《韬奋全集》第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717页)“它的意旨既是(传布职业教育的消息),所以大部分的篇幅都是登载各报上搜集下来关于职业教育的消息。”(邹韬奋著:《韬奋自述》,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0页)“这个周刊最初创办的时候,它的意旨和后来的很不相同,只是要传播传播关于职业教育的消息罢了。”(同上,第72页)“(该刊)旨在宣扬职业指导和职业修养。”(同上,第85页)邹韬奋上述的叙述并非都是准确的。徐伯昕、胡愈之等人的回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徐伯昕《韬奋先生的一生》一文中称:“1925年10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生活》周刊,以传布职业教育信息为目的。”(《邹韬奋研究》第一辑,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胡愈之说:“《生活》周刊原先只是一个指导职业教育的刊物,登载的文章也都是适应企业职工、店员等小市民的需要,谈些生活和职业修养问题。”(胡愈之:《我的回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这些可能与他们对于《生活》周刊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机关刊物这一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有关。
    [14][25][27][35]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839、467、599、834页。
    [16]沈谦芳:《邹韬奋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60页。
    [18]杨贤江:《青年修养论发端》,《生活》第1卷第1期,1925年10月11日,总第5页。
    [19][23]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718、718页。
    [2l]邹韬奋在《经历》一书中对此有这样的叙述:“第一位的主笔公推新由美国学银行学回国的王志莘先生担任。主笔的每月薪水只是四十元,在王先生当时也不过是一种兼职,他原是职教社的一位老同事,初回国后时间略闲,所以来帮帮忙。其余同人轮流帮着做做文章。我在最初也不过轮流帮助做些文章的一人而己。”(《韬奋全集》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J版,第192页)
    [22]1926年1月24日《生活》周刊第1卷第16期的“编辑者言”《三年学徒生活》提出,“已出版的十五期生活周刊对于社会——至少对于读者——究竟有多少影响?有多少利益?这一个自动的反省引起了编辑者良心上的疚歉,与思想上的波涛。因之想以本期作初次的试验,提出一个切要问题,分作儿点,和读者讨论。此举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希望本周刊因此能得与诸君作进一步的合作功夫,就是要使读者深信此周刊是为诸君而办,诸君有共同加入讨论研究的权利和责任。第二种目的,希望本周刊因此得给社会进一步的实际贡献,就是要使读者深信本周刊为社会而办,实在想调查社会生活状况,研究切切实实的改进办法。”“今编辑者提出‘三年学徒生活’一个问题来和读者讨论。”
    [24]邹韬奋当时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不仅主持过职教社理论刊物《教育与职业》, 编辑过职业教育丛书,翻译过大量西方职业教育方面的书籍,还亲自参加过职教社的各种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活动。从他所取得的成就看,他应是中国早期职业教育专家之一。但他本人对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并不是很感兴趣,加入中华职业教育社其实只是他曲线就业的一条途径,他自己最感兴趣的职业是新闻记者,这是他从小学时就立定的志向。他在《经历》一书中回忆说,“可是说起来也许有些奇怪,我愈研究职业指导,愈在实际方面帮着职业指导呐喊,愈使我想跳出职业指导的工作!……在中国的现状下,谁都看出职业界是一团糟,有许多地方用人并不根据真正的才能,只靠背后的势力怎样,或是位置私人;有许多地方受着不景气的影响,虽想用人而不敢用;结果除少数例外,往往不免所用非所学,甚至于出了学校便须立即加入失业的队伍里去!在这样的状况下,我虽不敢说职业指导一点没有用处,但是不得不承认所受的限制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一方面在意识上虽有这样的觉悟,一方面对于我的职业指导的职务——我当时的一部分职务——仍然是很认真地干着。但是这个‘干’只是‘职务’上的事情,只是‘毋忝职守’的‘道德’在斤面推动着,并不能唤起我的兴会淋漓的精神,并不能使我的全部身心陶醉在这事业里面。”(《韬奋自述》,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66-67页)邹韬奋对新闻记者的职业偏好,后来成为《生活》周l转型不可忽视的重要潜在因素。
    [26]七集:《济南之民情风俗》(编者按),《生活》周刊第1卷第39期,1926年7月18日,总第233页。
    [28][31][32][33][48][59][84]邹韬奋:《韬奋自述》,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3、78、77、78、87、78、76页。
    [29]过励兴:《对于本刊最近内容的批评》,《生活》周刊第2卷第27期,1927年5月8日,总第199页。
    [30]老谷:《看本刊之名角》,《生活》周刊第2卷第48期,1927年10月2日,总第368页。
    [34]有关这点,从发表于该文前斤黄炎培和邹韬奋的其他文章中可以得到佐证。1927年2月12日黄炎培以笔名抱一在《生活》周刊二卷16期发表《革他们的命》。文章指出,“我们总须记得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就是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完全是靠自己卖力气换得来的。”“特殊阶级的人,安坐以享优越的生活权利,……此等人平曰享受有职业的人给他的衣食和一切生活需要,而自己绝不操一职业以图报,实为人群的蛀虫。大闹世界的社会革命,就是革他们的命!”同年4月3日,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二卷22期发表《群众的革命》。文章说,“民国成立时代,靠少数先知先觉的努力而成功,……但是当时热心改进国事的仍不过少数先知先觉的人,腐败的官僚和军阀的余孽,还得苟延残喘,甚至仍能作威作福”,“现在不同了!现在的改进,不是少数人的事,是全国群众感觉国事糟到极步,生活苦到极步,群策群力的起来努力一番。这是群众的革命!……有了这种群众的觉悟与努力,我国前途才能有一线的曙光!”
    [36]邹韬奋明确提出这个宗旨,据现有资料是在1929年1月1曰为《教育与职业》第100 期所写的《十年来之中国职业教育出版物》一文中。文章在介绍职教社的出版物时说,“关于提倡一类之刊物有两种定期刊,一为月刊,即《教育与职业》,偏于专门性质,旨在提倡我国人士对于职业教育之切实研究与讨论,年出十册;一为周刊,即《生活》,旨在‘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尤努力于修养之商榷与指导,年出五十二期。”(《韬奋全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446页)邹韬奋自己事后回忆所说,“记者承乏本刊自第二年起,接手后即确定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韬奋:《我们的立场》,1930年12月13日《生活》周刊第6卷第1期。)这是不确切的。尽管这一宗旨的思想精神在他1926年10月接手《生活》周刊后不久就有所体现,并在刊物的改进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但明确这一宗旨时间应在1929年1月。
    [37][73]徐伯容:《韬奋怎样编生活周刊》),《邹韬奋研究(第一辑)》,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135页。
    [38]方智水:《请宣示他们的真姓名》,《生活》周刊第2卷第38期,1928年8月5日,总第448页。
    [39]陈少侠:《这样的结婚办法对不对》,《生活》周刊第3卷第47期,1928年10月7日,总第574页。
    [40]王霖:《生活》,《生活》周刊第3卷第2期,1927年11月13日,总第16页。
    [41][43][55]编者:《<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生活》周刊第4卷第1期,1928年11月18日,总第2页。
    [42][46][64][68]钱小柏、雷群明编著:《韬奋与出版》,学林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97、197、198、199页。
    [44]“上海特别市政府教育局致《生活》周刊的公函”,《生活》周刊第4卷第51期,1929年11月17日,总第592页。
    [45]《新文化出版家徐伯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2月版,第448页。
    [46]韬奋:《脑际中所亟谋解决者》,《生活》周刊第5卷第40期,1930年9月14日,总第668页。
    [49][74]邹韬奋:《韬奋新闻出版文选》,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26、18、72页。
    [50]1926年2月,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出不久,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了第一届专家会议(即苏州会议),与会者有杨卫玉、刘湛恩、邹韬奋、王志莘等。会议提出“本社以后应加入政治活动,以增实力,并与职业社会做实际联络,以期合作。”(《教育与职业》第74期,1926年4月)这一新认识可说是“大职业教育主义”所产生的第一个成果。而此前,职业教育社是以“不问政治”为信条的。苏州会议的精神对《生活》周刊的宗旨和内容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黄嘉树著:《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79页)
    [51]杨佩玉:《戏问》,《生活》周刊第8卷第10期,1933年3月11日,总第211页。
    [52][54]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66、128页。
    [53]从1927年4月24日《生活》周刊二卷25期起至1927年7月17日二卷37期,《生活》周刊开始连续登载介绍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和孙中山生平的文章:“听听中山先生的生活”(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期)、“民生主义的吃饭问题”(26期)、“民生主义中的穿衣问题”(27期)、“三十四岁时候的中山先生”(28期)、“民族主义中的人口问题”(29期)、“四十七岁时候的中山先生”(29期)、“中山先生在日本与宋女士结婚”(30期)、“五十二岁时的中山先生”(31期)、“怎样恢复我们的民族精神”(32期)“怎样恢复民族地位”(33期)。
    [56]职教社负责人黄炎培曾于190l-1902年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当时蔡元培是他的老师。1917年职教社成立后,蔡元培长期担任职教社议事部议事员,对职教社的事业包括《生活》周刊始终予以关注与支持。(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一版,第9、20页)1927年间,邹韬奋曾应《时事新报》经理张竹平之请兼该报秘一书主任,当时陈布雷任该报主笔,二人为同事,私谊良好。《生活》三卷17期曾专门载文“陈布雷先生的生平”予以介绍。
    [57]陈虎生:《由下而上》,《生活》周刊第3卷第47期,1928年10月7日,总第574页。
    [58]邹嘉骊编:《忆韬奋》,学林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194页。
    [60]韬奋:《生活五周(年)纪念特刊预告》,《生活》周刊第5卷52期,1930年12月7日,总第860页。
    [61]“特别征文”,《生活》周刊第5卷第38期,1930年8月31日,总第637页。
    [62]朱光:《“恋爱”和“抗日救国”的“机会”》,《生活》周刊第8卷第21期,1933年5月27日,总第434页。
    [63]“《苏联大观》广告”,《生活》周刊第8卷第39期,l 933年9月30日,总第796页。
    [65]1932年11月,邹韬奋在自己的袖珍日记本上记录两则国民党中央密令迫害《生活》周刊的文字:“第一次接中央密令饬新闻检查员会同公安局停邮”,“第二欠接中央密令(电报)云生活改变寄递方法立派干员会同公安局守候各码头及各报贩停止送买”,“惟无封闭字样”,“十月十四日公安局复市党部封禁生活周刊奉令依照出版法办理”。(《韬奋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46l-462页;邹嘉骊编著:《韬奋年谱》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79页)
    [66]韬奋:《与读者诸君告别》,《生活》周刊第8卷第50期,1933年12月16日,总第1018页。
    [67]1933年11月3日,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邵元冲复电蔡元培:“蔡子民先生赐鉴:世电奉悉。《生活》周刊迭载反动言论,如听其溯鼓,混淆是非,影响颇巨,故中央不得不予以查禁之处分。两承电示,深饮仁怀。但当兹扶植正当言论、纠绳谬诐词之际,非俟该报恳切自动表示悛悔之决心,力端言论之趋向,遽予宽假,似有困难。详情容驾返京时面陈。谨先电复,诸其鉴谅。弟邵元冲叩。江。印。”(邹嘉骊编著:《韬奋年谱》(中卷),上海文 版社2005年版,第455页)
    [69]戈宝权:《邹韬奋与戈公振》,《新闻战线》1979年第4期。
    [70]《民众们自己起来罢!》,《生活》周刊第8卷第47期,1933年11月25日,总第957页。
    [71]胡愈之:《我的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57页。
    [72][77]邹韬奋:《免得误购后悔》,《生活》周刊第4卷第51期,1929年11月17日,总第592、593页。
    [75]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198页。
    [76]“广告”,《生活》周刊第8卷第47期,1932年12月3日,总第974页。
    [78][80]邹韬奋:《韬奋译余闲谈》,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3、293页。
    [79]“广告”,《生活》周刊第7卷第43期,1932年10月29日,总第866页。
    [81]《译者写给编者的一封信》,《生活》周刊第7卷第26期,1932年7月2日,总第433页。
    [82]览辉:《格外亲切有味》,《生活》周刊第2卷第43期,1927年8月28日,总第316页。
    [83]“本栏征文新例”,《生活》周刊第5卷第13期,1930年3月9日,总第203页。
    [85]韬奋纪念馆编:《邹韬奋研究》第二辑,学林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34页。
    [86]编者:《下半年度的一点新计划》,《生活》周刊第7卷第23期,1932年6月11日,总第367页。
    [1]徐伯昕(1905-1984),原名徐亮,笔名徐吟秋,赵锡庆,江苏武进人。中华职业学校珐琅科毕业。《生活》周刊创办后,以练习生的身份兼管发行。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后,编辑和会计之外的其他一切营业事务,由他一人负责。从《生活》周刊到生活书店,他都是邹韬奋的亲密战友和重要助手,尤其是在印刷发行和经营管理方面,更有着独特的才能和突出的贡献。抗战爆发后,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任救国会中央执行委员。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参加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任民盟中央委员。1948年任香港三联书店总管理处总经理。1949年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发行局长兼新华书店总经理、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常委和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在北京病逝。(尚海、孔凡军、何虎生主编:《民国史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973页)
    [2][20][83][113][122][134][141][143][146]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学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28-129、123、96、4l、43、63、81、88、88-89、63页。
    [3][5]转引自倪祖敏、张骏德:《报刊发行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87、35、75-76页。
    [4]张竹平:《时事新报馆同人告读者书》,《时事新报》(增刊),1935年10月10日。
    [6][7][9][108][136]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编:《生活书店史稿》,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10月第1版,第23、22-23、23、26、186-187页。
    [8]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室编:《邹韬奋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第30页。
    [10]邹韬奋:《苦痛中的挣扎》,《生活》周刊第6卷第30期,1931年7月18日,总第638页。
    [11]邵公文:《三十年代上海生活书店的批发工作》,《新文化出版家徐伯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2月版,第247页。
    [12][13][25][125]钱小柏、雷群明编著:《韬奋与出版》,学林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第139-140、132、149、109页。
    [14][17][22][140]薛迪畅:《〈生活〉周刊的订户工作》,《新文化出版家徐伯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2月版,第252-254、337-338、252、332页。
    [15]邹韬奋:《本刊发行方面的新纪元》,《生活》周刊第3卷第1期,1927年11月6日。
    [16][154]邹韬奋:《韬奋自述》,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86、79页。
    [18]穆欣:《qlg韬奋》,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59年版,第44页。
    [19]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98页。
    [21]邹韬奋:《以往和现在》,《生活》周刊第8卷第30期,1933年7月29日,总第606页。
    [23]王仿子:《生活书店门市工作的特色》,《新文化出版家徐伯昕》,中国文史出版衬1994年2月版,第286页。
    [24]张锡荣:《生活书店邮购工作回顾》,《新文化出版家徐伯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2月版,第237页。
    [26]经贯之:《一位诚恳赞助本刊的同志说的话》,《生活》周刊第2卷第35期,1927年7月3日总第255页。
    [27]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怀念出版家徐伯昕》,书海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73页。
    [28]当时有些地方邮局不通汇兑,就可用邮票代替,这叫邮票代价。邮票代价以九五折计算,即邮票一百零五分算做一元。(《生活》周刊合订本第五卷封面内页“《生活》周刊社附设书报代办部简则”)。
    [29]杨流云:《改良学徒生活的初步》,《生活》第1卷第24期,1926年3月28日,总第147页。
    [30][58][128][129]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8l、55、619页。
    [31][69]编者:《〈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生活》周刊第4卷第1期,1928年11月18日,总第2页。
    [32][54][57][59][61][68][70][72][73][82][84][86][87][106][114[115[116][117][124][125][138][144][145][148][149][152]邹韬奋:《韬奋新闻出版文选》,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334、227、336、94、337、338、302、100、279、339、126、33、338、289、340、343、208、343-344、344、225、225、344-345、347、34l、303、340、339页。
    [33]《本刊定价及广告刊例》,《生活》周刊第5卷第1期,1929年12月1日,总第15页。
    [34][74][150]韬奋:《生活五周纪念特刊预告》,《生活》周刊第5卷第52期,1930年12月7日,总第860、860、861页。
    [35]《关于报贩抬价的声明》,《生活》第5卷第14期,1930年3月16日,总第216页。
    [36]《本刊紧要通告》,《生活》第5卷第29期,1930年6月29日,总第480页。
    [37]《本刊扩充篇幅,酌增售价预告》,《生活》第6卷第5期,1931年1月24日,总第108页。
    [38]《本刊扩充篇幅,酌增售价通告》,《生活》第6卷第7期,1931年2月7日,总第148页。
    [39]韬奋:《儿句不愿说的话》,《生活》周刊第6卷第10期,1931年2月28日,总第213页。
    [40]《国外邮费增加通告》,《生活》周刊第6卷第35期,1931年8月22日,总第766页。
    [41]“广告”,《生活》周刊第7卷第14期,1932年4月9日,总第200页。
    [42]编者:《编余赘语》,《生活》周刊第6卷第42期,1931年10月10日,总第927页。
    [43]编者:《下半年度的一点新计划》,《生活》周刊第7卷第23期,1932年6月11日,总第368页。
    [44]邹嘉骊编著:《韬奋年谱》(上),上海文艺出版衬2005年版12月版,第57页。
    [45]赵晓恩《徐伯昕与生活书店的推广宣传工作》,《新文化出版家徐伯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268页。
    [46][50][60][64][81][111]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编:《生活书店史稿》,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10月第1版,第22-23、24、24-25、25、24-25、411、27页。
    [47][142]丁裕:《我们的总经理——徐伯昕同志》,《新文化出版家徐伯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第330、452页。
    [48]“广告”,《生活》周刊第6卷第1期,1930年12月13日,总第40页。
    [49]“迁移新屋纪念特价”,《生活》周刊第5卷第28期,1930年6月22日,总第480页。
    [51]“广告”,《生活》周刊第7卷第42期,1932年10月22日,总第828页。
    [52]“广告”,《生活》周刊第5卷第1期,1929年12月1日,总第11页。
    [53]“广告”,《生活》周刊8卷第2期,1933年1月14日,总第48页。
    [55]编者:《编后随笔》,《生活》周刊第5卷第1期,1929年12月1日,总第9页。
    [56][102]运开:《搜纳定阅本刊者对于本刊的一点意见》,《生活》周刊第2卷第9期,1926年12月19日,总第58页。
    [62]《广告刊例》,《生活》周刊第5卷第1期,1929年12月1日,总第15页。
    [63]《广告刊例》,《生活》周刊第5卷第35期,1930年8月10日,总第591页。
    [65]“广告”,《生活》周刊第6卷第1期,1930年12月13日,总第4页。
    [66]“广告”,《生活》周刊第6卷第42期,1931年10月10日,总第926页。
    [67]“广告”,《生活》周刊第7卷第19期,1932年5月14日,总第282页。
    [71]编者:《编斤随笔》,《生活》周刊第5卷第3期,1929年12月15日,总第41页。
    [75]邹韬奋:《生活日报的创办经过和发展计划》,《生活日报》第55号,1936年7月31日。
    [76]“广告”,《生活》周刊第8卷第5期,1933年2月4日,总第114页。
    [77]邹韬奋:《对不住之后》,《生活》周刊第5卷第17期,1930年4月6日,总第264页。
    [78][109][112][119][120][121]钱小柏、雷群明编著:《韬奋与出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149、57、293、289、163、175、169页。
    [79]周雨主编:《大公报人忆日》,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80]邹韬奋:《韬奋全集》第十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827页。
    [85]韬奋:《创办生活日报之建议》,《生活》周刊第7卷第9期,1932年3月5日,总第115页。
    [88]孤峰:《想念薛女士的这么多!》,《生活》周第4卷第8期,1929年1月6日,总第78页。
    [89]周頫萍:《不解》,《生活》周刊第6卷第5期,1931年1月24日,总第122页。
    [90][98]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20、216页。
    [91]“本刊定价及广告刊例”,《生活》周刊第5卷笫1期,1929年12月1日,总第15页。
    [92]《天一味母厂小史》,《生活》周刊第5卷第8期,1930年1月19日,总第128页。
    [93]“国难与国货”,《生活》周刊第6卷第42期,1931年10月10日,总第896页。
    [94]“准备救国”,《生活》周刊第6卷第42期,1931年10月10日,总第935页。
    [95]“广告”,《生活》周刊第7卷第10期,1932年3月12日,总第131页。
    [96]“广告”,《生活》周刊第7卷第15期,1932年4月16日,总第219页。
    [97]“广告”,《生活》周刊第8卷第40期,1933年10月7日,总第816页。
    [99]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9-440页。
    [100]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1页。
    [101]朱鸾:《爱本刊的儿句话》,《生活》周刊第2卷第4期,1926年11月14日,总第26页。
    [103]萧阆儒:《“非常有益”与“太小”“不限”》,《生活》周刊第2卷第10期,1926年12月26日,总第64页。
    [104]韬奋:《编者的话》,《生活日报》创刊号、第2号,1936年6月7日、8日。
    [105]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之建议》,《生活》周刊第7卷第9期,l 932年3月5日,总第115页。
    [107]转引自罗国干:《韬奋〈生活〉周刊的经营方略》,《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8月第28卷第4期。
    [110]许汉三编:《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82页。
    [118]《生活》周刊每次公开招考,都会在《生活》周刊上登载启事。如1930年11月2日、1931年8月15日招练习生,1931年9月19日招会计,1931年11月28日招职员等。考试包括思想、文化、身体等方面的考察测试,根据用人岗位的不同内容要求也有所不同。形式有笔试、面试等多种,选拔非常严格。1930年11月,生活周刊社第一次公开招考练习生,参加考试的有四百多人,只取四人,备取二人。为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在招考启事上公开声明:“招考既公开征求。当严格依照通告所列办法秉公办理,碍难有例外之通融。”(《应考练习生诸君注意》,《生活》第6卷第37期,1931年9月5日,总第809页)考试后,一般由邹韬奋进行口试,问题包括家庭情况、读书、职业情况以及为何要到生活周刊社来等等。为了对新招录的职工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搞好工作,办好事业,周刊社还对新职工实行试用制度。练习生的试用期是一至两年,其他人员则视情况而定。(钱小柏、雷群明编著:《韬奋与出版》,学林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第172页)。
    [123]邹韬奋:《较近出版有精彩的两种定期刊物》,《生活》周刊第5卷第44期,1931年10月12日,总第733页。
    [127]“伏生启事”,《生活》周刊第8卷第9期,1933年3月4日,总第195页。
    [130]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811页。
    [131]林斯陶:《抄袭问题》,《生活》周刊第4卷第31期,1929年6月30日,总第350页。
    [132]“陈霆锐律师代表生活周刊社为注册事通告”,《生活》周刊第5卷第47期,1930年11月2日,总第14页。
    [133]韬奋:《抗战以来——广大读者爱护支持的文化堡垒》,香港《华商报》,1941年6月 18日。
    [135]韬奋:《漫笔》,《生活》周刊第7卷第34期,1932年8月27日,总第631页。
    [137]《转交赈款》,《生活》周刊第6卷第37期,1931年9月5日,总第806页。
    [139]李频:《井冈山归来读韬奋》,《邹韬奋研究》第二辑,学林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35页。
    [147]韬奋:《创办〈生活日报〉之建议》,《生活》周刊第7卷第9期,1932年3月5日,总第114页。
    [151]韬奋:《公私经济的界限》,《生活》周刊第7卷笫20期,1932年5月21日,总第306页。
    [153]韬奋:《辛酸的同忆》,《生活》周刊第5卷第1期,1929年12月1日,总第8页。
    [1]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室编:《邹韬奋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邹嘉骊编著:《韬奋年谱》(上、中、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3][4][5][6][23][25][71][76][102]邹嘉骊编:《忆韬奋》学林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139、46、198、9、16-17、231、196、230、427、293页。
    [7][8][43]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65、288-289、210页。
    [9]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73-174页。
    [10]郝丹立著:《韬奋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38-239页。
    [11]编者著:《答复一封严历责备的信》,《生活》周刊第4卷第1期,1928年11月18日,总第8页。
    [12]《韬奋重要声明》,《生活》周刊第5卷第22期,1930年5月11日,总第346页。
    [13][18]韬奋:《对不住之后》,《生活》周刊第5卷第17期,1930年4月6日,总第265页。
    [14]韬奋:“漫笔”《为什么要保全〈生活〉》,《生活》周刊第7卷第42期,1932年10月22日,总第837页。
    [15][28][45][48][78][80][85][86][88]邹韬奋:《韬奋新闻出版文选》,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46、12l、124-125、331、340、287、278、332-333、332、333页。
    [16]邹韬奋:《汉皋旅次 韬奋附言》,《生活》周刊第5卷第32期,1930年7月20日,总第541页。
    [17]韬奋:《儿句不愿说的话》,《生活》周刊第6卷第10 期,1931年2月28日,总第213页。
    [19]韬奋:《言论的责任》,《生活》周刊第5卷第5期,1929年12月29日,总第73页。
    [20][46][[89][99]邹韬奋:《韬奋自述》,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78、73、76、80页。
    [21]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385-386页。
    [22]韬奋:《漫笔》,《生活》周刊第7卷第42期,1932年10月22日,总第837页。
    [24]邹韬奋:《对王保应作进一步的批评附言》,《生活》周刊第6卷第34期,1931年8月15日,总743页。
    [26]编者:“信箱”《呻吟回信》,《生活》周刊第7卷第44期,1932年11月5日,总886页。
    [27]韬奋:《与读者诸君告别》,《生活》周刊第8卷第50期,1933年12月16日,总第1018页。
    [29][82]编者:《本刊与民众——本刊动机的重要说明》,《生活》周刊第2卷第21期,1927年3月27日,总第141-142、142页。
    [30]编者:《<生活>周刊究竟是准的?》,《生活》周刊第4卷第1期,1928年11月18日,总第2页。
    [31]转引自张昆著:《传播观念的历史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6页。
    [32]周雨:《大公报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99页。
    [33]韬奋:《生活日报的背后是什么?》,《生活》周刊第7卷第17期,1932年4月30日,总第250页。
    [34]编者:《编后随笔》,《生活》周刊第5卷第9期,1930年1月26日,总第137页。
    [35]编者:《答复一封严历责备的信》,《生活》周刊第4卷第1期,1928年11月18日,总第7页。
    [36]韬奋:《〈生活〉五周纪念特别预告》,《生活》周刊第5卷第52期,1930年12月7日总第86l页。
    [37]韬奋:“漫笔”,《生活》周刊第7卷第40期,1932年10月8日,总第782-783页。
    [38]韬奋:《关于勒令停刊的传闻》,《生活》周刊第6卷第52期,1931年12月19日,总第1170页。
    [39]邹韬奋:“信箱”《变了什么花样?附言》,《生活》周刊第8卷第4期,1933年1月28日,总第92-94页。
    [40]韬奋:《我们最近的趋向》,《生活》周刊第7卷第26期,1932年7月2日,总第428页。
    [41]韬奋:《我们最近的思想和态度》,《生活》周刊第7卷第1期,1932年1月9日,总第11页。
    [42][106]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302、304页。
    [44]韬奋:《我们的立场》,《生活》周刊第6卷第1期,1930年12月13日,总第17页。
    [47][69][94]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学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24-125、136、81页。
    [49]据陈明远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报界的稿酬一般为“千字2元至5元”。(陈明 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58-59页)《生活》能给读者开每千字10元的稿酬确实是当时的最高了。有关《生活》稿酬的增加,可见下列材料:毕云程回忆说,邹韬奋约他为《生活》第一个特约撰稿人时,稿费每千字为四毛钱。(邹嘉骊编著:《忆韬奋》,学林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291页)《生活》1930年3月9日“读者信箱征文新例”称,“酬资每千字至少三元,每月底结算,由邮挂号寄奉。”(《生活》_五卷总第203页)《生活》周刊1930年8月31日“特别征文”称,征文“每篇字数以自五百字至一千字为限”,“采用后每篇稿费敬致三元至五元,以表谢意。”(《生活》五卷总第636页)1933年4月5日《生活》第八卷第15期的“《生活》周刊征稿”称,“本刊欢迎有精彩的投稿,尤需国内各处对于民生疾苦社会实况绘声绘色之佳作来稿,刊登后每千字敬致稿费五元至八元。”(《生活》八卷总第300页)。
    [50]参见章清著:《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趋向》,《史林》1998年第1期;董国强著:《论1910-19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发展流变——以《新青年》同人群体、“新月派”和“独立评论派”的结构分析为视角》,《民国档案》2003年第2期;谢泳著:《储安平与〈观察〉》,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51]参见邹嘉骊编著:《忆韬奋》,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第290页;《生活书店史稿》,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10月第1版,第18页、49-50页。
    [52]记者:《三年学徒生活》,《生活》周刊第1卷第16期,1926年1月24日,总第97页。
    [53]表3.2、表3.3读者住址栏均未列出上海本地读者的人数,估计是被归并入江苏的人数中了。因当时在沪人士中,常有将自己籍贯、住址等写作“江苏上海”的。如邹韬奋原籍西,但自己在有关文件中多填江苏上海,因自小即生活在上海。(见邹嘉骊编:《忆韬奋》,第11页)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行政区域的变动导致籍贯的混同。1927年,国民政府把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作为直属管辖的特别市。而在这以前,旧中国的行政区只有省区,而没有特别市区。由于这种原因,1929年华界的人口籍贯资料以及公共租界历年的人口籍贯资料中,只有省别而没有市别。因为当时上海属于江苏省管辖的,所以有关上海县本籍的人口亦归入了江苏省籍贯之内。(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38页)《生活》老员工张锡荣在回忆中称,1932年7月《生活》周刊有外地读者3万多人。(张锡荣:《生活书店邮购工作回顾》,《新文化出版家徐伯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2月版,第237页)而按保守的估计,当时《生活》的读者约有10万,那么上海本地读者应有7万人上下,远远超过外地读者。所以,可以进一步推定,《生活》的读者主要是上海职员阶层青年。他们也就是叶文心在文章中所说的“上海小市民”。([美]叶文心著:《从生活周刊看三十年代的上海小市民》,《上海研究论丛》(第四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54]《上海店员和职员运动史》(1919-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fjj版社1999年9月第1版总论。
    [55[[56][64]朱邦兴、胡林阁、徐声合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717、21、704页。
    [57][62]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7l、724页。
    [58]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九卷,上海人民出版1999年版,第129页。
    [59]唐海:《中国劳动问题》,光华书局1927年版,第183-184页。
    [60]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页。
    [61]三联书店编:《韬奋画传·经历·患难余生记》,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47页。
    [63]陆庄:《小学课余生活问题》,教育编译馆1935年版,第41页。
    [65]梁桦:《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4期。
    [66][英]丹尼斯·麦奎尔著、祝建华等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26-129页。
    [67][74]韬奋:《欢迎徐玉文女士回国》,《生活》周刊第6卷第16期,1931年4月11日,总第333、334页。
    [68]杜重远:《八年努力中的愿望(上)》,《生活》周刊第6期第32期,1931年8月1日,总第679页。
    [70]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五卷,上海大民出版社1995年版10月第1版,第6页。
    [72]编者:《此恨绵绵》,《生活》周刊第5卷第12期,1930年3月2日,总第182页。
    [73]韬奋:《悼r而汉君》,《生活》周刊第6卷第33期,1931年8月8日,总第711页。
    [75]韬奋:《记欢迎李公朴君回国》,《生活》周刊第5卷第50期,1930年11月23日,总第828页。
    [77]转引自程彩萍:《从读者信箱专栏解读邹韬奋办刊精神》,《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6期。
    [79]《韬奋文集》第一卷,三联书店1956年1月第1版,第13页。
    [81]编者:《不知不觉中……完全改变了附言》,《生活》周刊第2卷第16期,1927年2月20日,总第105页。
    [83]辛:《怎样解决大生问题》,《生活》周刊第2卷第5期,1926年11月21日,总第32页。
    [84][90]邹嘉骊编著:《韬奋年谱》中,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74页。
    [87]编者:《新女子最易上当的一件事》,《生活》周刊第4卷第10期,I 929年11月20日,总第97页。
    [91]曾为《生活》周刊社练习生的陈象恭,在回忆邹韬奋处理读者来信的情况时说:“每天读者的来信,多至儿十封,形形式式的问题都有,第一步,他先亲手拆看,分了类别,如果是托买书的,就交代办部(生活书店的前身);倘是一些有关医药、职业等问题的,转交其他有关工作部门解决,并签注意见,最后仍由《生活》来答复:对一些最重要的、关键性的 问题,由他亲自答复。来信如有代表性或特殊性,则在信箱公开发表;一般性的问题,才交给我们处理。他先指示复信内容的重点,根据他的指示,拟好信稿,由他修改后,交给我们誊清,誊清后再交给他,由他作最后一次校阅,直到他认为满意了,才在信的最后一行具名“生活周刊社”的下面用蓝铅笔签上一个“润”字,才交发行部寄出。一天儿十封信都是这样办理,常常占用他工作时间的大半天。”(陈象恭:《忆韬奋先生》,《忆韬奋》,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第229-230页)。
    [92]毕云程著:《韬奋先生二三事》,《韬奋的道路》,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90页。
    [93]邹韬奋:《韬奋全集》第十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904页。
    [95]邹嘉骊编著:《忆韬奋》,学林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76页。
    [96]韬奋:《编余随笔》,《生活》周刊第6卷第19期,1931年5月2日,总第394页。
    [97]钱小柏、雷群明编著:《韬奋与出版》,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页。
    [98]“编者按”,《生活》周刊第3卷第4期,1927年11月27日,总第35-36页。
    [100]马仲扬、苏克尘著:《邹韬奋传记》,重庆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07页。
    [101]韬奋:《读〈莫斯科印象记〉》,《生活》周刊第6卷第40期,1931年9月26日,总第861页。
    [103][105]胡愈之:《我的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8、151页。
    [104][107]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编:《生活书店史稿》,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10月版,第18、21页。
    [108]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119页。
    [109]乔嘉琳:“读者信箱”《精神上的连合》,《生活》周刊第2卷第5期,1926年11月21日,总第34页。
    [1]以上海工人为例,1933年月工资一般约为20圆。普通双职工年收入达到400圆以上,比前几年有所增加。在抗日战争以前的十年内,大致上名义工资年增长率为3.1%,扣除物价上涨率2.2%,实际收入每年增加0.9%,市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陈明远著:《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年2月第l版,第185页)而上海物价以1926年为指数标准100.OO,1930年为121.8,1937年为131.8。(转引自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752页)根据忻平的研究,从1927-1937年的10年间,上海物价经历了一个“涨-落-涨”的过程,物价指数上涨了50%左右,波动幅度较大,但由于基数低,直至1936年,上海的物价水平仍然不高。(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313页)。
    [2][4][5][10][21]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86、123、121、187、164-167页。
    [3]鲁迅:《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7页。
    [6]七集:《济南之民情风俗》,《生活》周刊第1卷第39期,1926年7月18日,总第233页。
    [7][8][12]徐国桢:《上海生活》,世界书局1933年版,第30、34、38-39页。
    [9]韬奋:《看了国货时装展览会》,《生活》周刊第5卷第45期,1930年10月19日,总第748-749页。
    [11]姚伟钧:《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14页。
    [13]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90页。
    [14]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276页。
    [15][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86-90页。
    [16][19]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46-747、747页。
    [17]《上海店员和职员运动史1919-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7页。
    [18]陆庄:《小学教师课余生活问题》,教育编译馆1935年版,第41页。
    [20]朱邦兴、胡林阁、徐声合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466-468页。
    [22]沐赓恂:《两重压迫下的“三房客”》,《生活》周刊第5卷第42期,1930年9月28日,总第700页。
    [23]林谋深:《我要和胡适之先生叽里咕噜》,《生活》周刊第2卷第40期,1927年8月7日,总第281页。
    [24]俞子夷:《自杀》,《生活》周刊第1卷第18期,1926年2月7日,总第109页。
    [25][52]王志莘:《穿长衫人的苦痛》,《生活》周刊第2卷第47期,1927年9月25日,总第348-349、349页。
    [26][33]莫世英;《大老官》,《生活》周刊第2卷第29期,1927年5月22日,总第214页。
    [27][35]胡叔异:《青年之欲望》,《生活》周刊第1卷第25期,1926年4月11日,总第151、152页。
    [28][43]杨鼎鸿:《错了》,《生活》周刊第1卷第37期,1926年7月4日,总第217页。
    [29]杨锡类:《生利和消费》,《生活》周刊第1卷第25期,1926年4月11日,总第153页。
    [30]俞子夷:《奢侈》,《生活》周刊第1卷第26期,1926年4月18日,总第157页。
    [31]殷体扬:《生产方法与消费本领》,《生活》周刊第6卷第1期,i930年12月13日,总第2页。
    [32]记者:《上海的人们》,《生活》周刊第1卷第15期,1926年1月17日,总第91页。
    [34][41]毕云程:《不满意》,《生活》周刊第3卷第50期,1928年10月28日,总第608页。
    [36]方刚;《旧道德观念下之节俭》,《生活》周刊第4卷第26期,1929年5月5日,总第286页。
    [37]韬奋:“小言论”《用钱》,《生活》周刊第3卷第12期,1928年1月22日,总第125页。
    [38]韬奋:《尴尬》,《生活》周刊第3卷第19期,1928年3月25日,总第207页。
    [39]邹恩泳:《洋房汽车》,《生活》周刊第3卷第34期,1928年7月8日,总第388页。
    [40]王志莘:《钱》,《生活》周刊第4卷第7期,1928年12月30日,总第67页。
    [42]心水;《发了一夜的财》,《生活》周刊第4卷第6期,1928年12月23日,总第51页。
    [44]怀圃:《生活问题之蠡测》,《生活》周刊第1卷第11期,1925年12月12日,总67-68页。
    [45]张思翰:《怎样能免除负债的痛苦》,《生活》周刊第1卷第33期,1926年6月6日,总第191页。
    [46]周慕兰:《人若不节俭就要怎样》,《生活》周刊第2卷第1期,1926年10月24日,总第5页。
    [47]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说的话》,《生活》周刊第3卷第7期,1927年12月18日,总第74页。
    [48]王志莘:《储蓄的益处》,《生活》周刊第2卷第11期,1927年1月16日,总第68页。
    [49][50]胡叔异:《要稳固自立的请看》,《生活》周刊第1卷第28期,1926年5月2日, 总第167页。
    [51]俞子夷:《生活的两方面》,《生活》周刊第1卷第27期,1926年4月25日,总第164页。
    [53]编者:《这山望见那山高附言》,《生活》周刊第2卷第3期,1926年11月7日,总第1页。
    [54]遴伯:《直觉得我自己也在画中》,《生活》周刊第2卷第48期,1927年10月2日,总第365页。
    [55]志莘:《一个没有娱乐者的娱乐》,《生活》周刊第2卷第48期,1927年10月2日,总第365页。
    [56]杨鼎鸿:《生活》,《生活》周刊第2卷第1期,1926年lO月24日,总第1页。
    [57][61]竹君子:《娱乐与生活》,《生活》周刊第1卷第29期,1926年5月2日,总第173页。
    [58][66]春风:《仍旧有些难为情!(上)》,《生活》周刊第2卷第47期,1927年9月25日,总第350、351页。
    [59]秋月:《甚嚣尘上中的闲情逸致》,《生活》周刊第3卷第46期,1928年9月30日,总第553页。
    [60]杨流云:《日常所忽略的几件事》,《生活》周刊第1卷第23期,1926年3月28日,总第141页。
    [62]李公朴:《望尘莫及的浓厚兴味》,《生活》周刊第4卷第20期,1929年4月14日,总第214页。
    [63]纯三:《调节》,《生活》周刊第3卷第13期,1928年2月12日,总第140页。
    [64]编者:《娱乐不是消遣》,《生活》周刊第2卷第21期,1927年3月27日,总第145页。
    [65]陈选善:《嗜好》,《生活》周刊第5卷第13期,1930年3月9日,总第197-198页。
    [67][70][79][83][84][100]王志逸:《正当的娱乐方法》,《生活》周刊第2卷第1期,1926年10月24日,总第2页。
    [68]编者:《生活百期特刊导言》,《生活》周刊第2卷第48期,1927年10月2日,总第364页。
    [69]孙守廉:《我们生活的缺点》,《生活》周刊第l卷第35期,1926年6月20日,总第207页。
    [71][76][88]俞子夷:《业余消遣》,《生活》周刊第1卷第9期,1925年12月6日,总第第51页。
    [72]朱允宗:《我的休闲生活》,《生活》周刊第1卷第38期,1926年7月11日,总第228页。
    [73]朱允宗:《猪头三三不精》,《生活》周刊第2卷第48期,1927年10月2日,总第372页。
    [74]志莘:《一个没有娱乐者的娱乐》,《生活》周刊第2卷第48期,1927年10月2日,总第365页。
    [75]编者:《书》,《生活》周刊第2卷第21期,1927年3月27日,总第146页。
    [77]孤峰:《改造夫人》,《生活》周刊第4卷第2期,1928年11月25日,总第18页。
    [78][89]曾冕:《精神与物质》,《生活》周刊第2卷第48期,1927年10月2日,总第366页。
    [80]铁雄:《在在得到观感的利益》,《生活》周刊第4卷第15期,1929年3月10日,总第154-155页。
    [81]曾冕:《精神与物质》,《生活》周刊第2卷第48期,1927年10月2日,总第366页。
    [82][91]俞风宾:《郊外》,《生活》周刊第4卷第28期,1929年6月9日,总第309-310页。
    [85]落霞:《全身各部平均发育的操练》,《生活》周刊第4卷第29期,1931年7月25日,总第322页。
    [86]范源廉:“名著一脔”《美人之注重体育》,《生活》周刊第2卷第10期,1926年12月26日,总第61页。
    [87]心水:《如此起劲的儿个老头儿》,《生活》周刊第4卷第26期,1929年5月26日,总第281页。
    [90]落霞:《全身各部平均发育的操练》,《生活》周刊第6卷第31期,1931年7月25日,总第657页。
    [92][102]顾荫亭:《英国一般工人与学徒之运动生活》,《生活》周刊第2卷第10期,1926年12月26日,总第61页。
    [93]三奇:《怕得是教育上的问题》,《生活》周刊第6卷第24期,1931年6月6日,总第489-490页。
    [94]韬奋:“小评坛”《全国运动会在杭州西湖召开》,《生活》周刊第5卷第18期,1930年4月13日,总第274页。
    [95]编者:《远东运动大会》,《生活》周刊第5卷第25期,1930年6月1日,总第402页。
    [96]韬奋:“小言论”《华北运动成绩进步之可喜》,《生活》周刊第6卷第24期,1931年6月6日,总第485-486页。
    [97][121][130]雪林女士:《康健的美》,《生活》周刊第4卷第50期,1929年11月10日,总第572、572-573、573页。
    [98][107][109][110]韬奋:“小言论”《这是现在的女子啊!》,《生活》周刊第3卷第30期,1928年6月10日,总第328、327、327、327页。
    [99]黄豪:“信箱”《国术》,《生活》周刊第6卷第31期,1931年7月25日,总第667-668页。
    [101]秋月:《德国人的御侮准备》,《生活》周刊第3卷第31期,1928年6月17日,总第342页。
    [103]韬奋:“小言论”《一致》,《生活》周刊第3卷28期,1928年5月27日,总第303页。
    [104]心水:《今后全国应集注的三大工作(上)》,《生活》周刊第6卷第30期,1931年7月18日,总第630页。
    [105][123]戴梦琴:《健身健国的途径》,《生活》周刊第6卷第26期,1931年6月20日,总第535页。
    [106][128][132][133]落霞:《美人嘴里的美术》,《生活》周刊第3卷第34期,1928年7月8日,总第383、382-383、382-383页。
    [108]秋月:《一九二八年一位最健美的女子》,《生活》第4卷第16期,1929年3月17日,总第163页。
    [111]清风:《审美观念》,《生活》周刊第4卷第24期,1929年5月12日,总第261页。
    [112]心水:《举国狂热的选美热》,《生活》周刊第3卷第3期,1927年11月20日,总第24页。
    [113]殷木强:《从医学上观察日本人的现代生活》,《生活》周刊第2卷第36期,1927年7月10日,总第259页;郭悠卿:“信箱”《关于妇女乳部的事实》,《生活》周刊第5卷第24期,1930年5月25日,总第397页。
    [114]编者:《非仅妇女之问题》,《生活》周刊第4卷第12期,1929年2月3日,总第121页。
    [115][116]蜀槐:《海滨(下)》(比利时通讯),《生活》周刊第6卷第9期,1931年2月21日,总第189页。
    [117]一石《巴黎见闻》(法国通讯),《生活》周刊第5卷第14期,1930年3月16日,总第216页。
    [118]记者:《奶奶问题》,《生活》周刊第2卷第38期,1927年7月24日,总第2页。
    [119][120]翠鸟:“小新闻”《妇女自己也想到奶奶了!》,《生活》周刊第2卷第42期,1927年8月21日,总第302页。
    [122]编者:《编余随笔》,《生活》周刊第6卷第17期,1931年4月18日,总第354页。
    [124]叔牙:《美化》,《生活》周刊第3卷第28期,1928年5月27日,总第309页。
    [125][129]心水:《男性之美》,《生活》周刊第4卷第14期,1929年3月3日,总第138-14l页。
    [126]邹韬奋:《“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生活》周刊第3卷第37期,1928年7月29 日,总第422页。
    [127][134]秦蕴芬:《我们只有一百廿分的惭愧》,《生活》周刊第4卷第44期,1929年9月29日,总第498、498页。
    [131]蔡文星:《妆饰问题》,《生活》周刊第4卷第50期,1929年11月10日,总第576页。
    [135]林纪深:“读者信箱”《惰性的表现》,《生活》周刊第2卷第29期,1927年5月22日,总第213页。
    [136]沈味言:“信箱”《紧裹肉体的服装》,《生活》周刊第5卷第40期,1930年9月14日,总第672页。
    [137]编者:“读者通讯”《上海爱时髦的女同胞!》,《生活》周刊第2卷第42期,1927年8月21日,总第306页。
    [138]张近芬女士:《游德的观察》(上)《生活》周刊第3卷第27期,1928年5月20日,总第298页。
    [139]邹恩润:《译余闲谈》,《生活》周刊第3卷第23期,1928年4月22日,总第256页。
    [140][141]清风:《美丽整洁的卧室》,《生活》周刊第4卷第32期,1929年7月7日,总第357页。
    [142]精英:《文明家庭的夫人究竟要做什么事?》,《生活》周刊第2卷第46期,1927年9月18日,总第335页。
    [143]俞子夷:《业余消遣》,《生活》周刊第1卷第9期,1925年12月6日,总第51页。
    [144]抱一:《理想的家庭》,《生活》周刊第2卷第7期,1926年12月5日,总第42页。
    [145]方刚:《美的眼光》,《生活》周刊第4卷第51期,1929年11月17日,总第586页。
    [1][4]莫世英:“读者通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生活》周刊第2卷第9期,1926年12月19日,总第55-56、57页。
    [2][3]林志章:“读者通讯”《求学做事讨老婆怎样好呢?》,《生活》周刊第2卷第11期,1927年1月16日,总第70、71页。
    [5]李顺元:“读者信箱”《无聊》,《生活》周刊第3卷第52期,1928年11月11日,总第649页。
    [6]吕若谦:“信箱”《得意后的失望》,《生活》周刊第6卷第25期,1931年6月13日,总第523-524页。
    [7]韬奋:“小言论”《夜大学》,《生活》周刊第4卷第52期,1929年11月24日,总第597页。
    [8]韬奋:《一个可靠的会计函授学校》,《生活》周刊第5卷第36期,1930年8月17日,总第604页。
    [9]刘湛恩:《即可实现的夜商学院》,《生活》周刊第6卷第9期,1931年2月21日,总第191页。
    [10]朱近:“信箱”《我们的读一书合作》,《生活》周刊第6卷第14期,1931年3月28日,总第299-300页。
    [11]潘浑玄:《介绍读书互助会》,《生活》周刊第2卷第46期,1927年9月18日,总第340-34l页。
    [12]韬奋:“小言论”《考试严限资格之不可解》,《生活》周刊第5卷第32期,1930年7月20日,总第534页。
    [13][21]韬奋:《复朱经农先生的一封信》,《生活》周刊第5卷第44期,1930年10月12日,总第732页。
    [14][16][29]朱经农:《考试与文凭》,《生活》周刊第5卷第47期,1930年11月2日,总第778、779、780、778页。
    [15][17]朱经农:《再论考试与文凭——复秦道坚先生并以质之韬奋先生》,《生活》周刊第5卷第51期,1930年11月30日,总第843页。
    [18]韬奋:《再复朱经农先生的一封信》,《生活》周刊第5卷第47期,1930年11月2日,总第780页。
    [19][22]韬奋:《三复朱经农先生的一封信》,《生活》周刊第5卷第51期,1930年11月30日,总第844页。
    [20]韬奋:《考试严限资格之不可解》,《生活》周刊第5卷第32期,1930年7月20日,总第534页。
    [23]韬奋:《写给陈布雷先生的一封信》,《生活》周刊第6卷第3期,1931年1月17日, 总第92-93页。
    [24]陈选善:《文凭所代表的是什么?》,《生活》周刊第5卷第50期,1930年11月23日,总第823页。
    [25]陈选善:《关于考试与文凭的讨论》,《生活》周刊第5卷第49期,1930年11月16日,总第807页。
    [26]陈选善:《现行考试与真才实学——关于考试与文凭的讨论》,《生活》周刊第5卷第51期,1930年11月30日,总第839页。
    [27]苦学:“信箱”《一点一滴的干去》,《生活》周刊第5卷第42期,1930年9月28日,总第705页。
    [28]黄锦章、余新英:“信箱”《想促人家自杀》,《生活》周刊第6卷第7期,1931年2月7日,总第163页。
    [30]韬奋:“小言论”《教部新颁的救济办法》,《生活》周刊第6卷第7期,1931年2月7日,总第145页。
    [31]心水:《现有教育制度的罪恶》,《生活》周刊第5卷第30期,1930年7月6日,总第498-499页。
    [32]心水:《教育革命的彻底主张》,《生活》周刊第5卷第31期,1930年7月13日,总第518页。
    [33]高列彭:“信箱”《大学教育破产的声浪》,《生活》周刊第6卷第2期,1930年12月20日,总第59页。
    [34]韬奋:《教育革命的应声》,《生活》周刊第5卷第38期,1930年8月31日,总笫636-637页。
    [35]新生:《教育革命声中的两原则》,《生活》周刊第5卷第43期,1930年10月5日,总第710-711页。
    [36]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37]转引自陈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业人群再就业状况述略》,《安徽史学》2004年3期。
    [38]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71页。
    [39]何景元:《大学生失业问题》,《社会半月刊》第1卷第1期。
    [40]申:《生活难》,《生活》周刊第1卷第14期,1926年7月25日,总第240页。
    [41]平齐:《一千只狗与一千个办事员》,《生活》周刊第1卷第25期,1926年4月11日,总第153页。
    [42]翰:《他要我在生活上献丑》,《生活》周刊第2卷第12期,1928年1月22日,总第133页。
    [43]涂小甫:“读者信箱”《大学毕业生》,《生活》周刊第4卷第8期,1929年1月6日, 总第79-80页。
    [44]何逖生:“读者信箱”《愿一辈子不毕业》,《生活》周刊第5卷第24期,1930年5月25日,总第395-396页。
    [45][47][51]寒松:《青年烦闷之所由来》,《生活》周刊第6卷第7期,1931年2月7日,总第146页。
    [46][50][52]韬奋:“小言论”《考试以后如何?》,《生活》周刊第6卷第7期,1931年2月7日,总第145-146页。
    [48]华遗曾:“读者信箱”《比什么都甜蜜》,《生活》周刊第2卷第32期,1927年6月12日,总第235页。
    [49]朱逸民:“读者信箱”《吃尽资格的苦头》,《生活》周刊第4卷第27期,1929年6月2日,总第301页。
    [53]《上海店员和职员运动史(1919-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8页。
    [54]《生活》周刊中对于学徒经历介绍的材料有不少。详见陈思仁:《学徒的生活》,《生活》一卷3期;袁真:《不堪回首》,《生活》一卷5期;心雪:《成功的回忆》,《生活》一卷5期华文煜:《学徒生活的回忆》,《生活》一卷6期;谢家相:《阿桂》,《生活》一卷8期;鼎鸿:《悲哀之音》,《生活》一卷9期;金炳荣:《这也是I艺教育么?》,《生活》一卷10期;杨鼎鸿:《给母亲的一封信》,《生活》一卷32期;朱兆鸾:《遗书》,《生活》一卷33期;秦勉齐:《泣声》,《生活》二卷5期;清泉:《添饭》,《生活》五卷45期等。
    [55][62][64][70]陈思仁:《改善学徒生活的具体方法》,《生活》周刊第1卷第11期,1925年12月10日,总第65-66页。
    [56]陈思仁:《学徒生活》,《生活》周刊第1卷第3期,1925年10月25日,总第15页。
    [57]泪痴:《学徒泪》,《生活》周刊第1卷第16期,1926年1月24日,总第98页。
    [58]赵充:《五年前的我》,《生活》周刊第1卷第34期,1926年6月13日,总第202页。
    [59]吴维种:《刘半农所曲形尽相的学徒苦》,《生活》周刊第2卷第9期,1926年12月19日,总第54页。
    [60]记者:“编辑者言”《三年学徒生活》,《生活》周刊第1卷第16期,1926年1月24日,总第98页。
    [61][65][66][69]杨流云:《改良学徒生活的初步》,《生活》周刊第1卷第24期,1926年4月4日,总第146-147页。
    [63][67]耐儿:《三年学徒生活的讨论》,《生活》周刊第1卷第19期,1926年2月28日,总第116页。
    [68]质君:“读者信箱”《不必化钱有书读回复》,《生活》周刊第4卷第13期,1929年2月24日,总第132页。
    [71][72][79]邹恩润:《危机》,《生活》周刊第1卷第8期,1925年12月29日,总第45-46页。
    [73]志:《职业平等与职业神圣》,《生活》周刊第1卷第39期,1926年7月18日,总第229页。
    [74]仰莽:《才干——服务之第一条件》,《生活》周刊第2卷第10期,1926年12月26日,总第60页。
    [75]仰莽:《德性——服务之第二条件》,《生活》周刊第2卷第11期,1927年1月16日,总第66页。
    [76]邹恩润:《彻底》,《生活》周刊第1卷第5期,1925年11月8日,总第26页。
    [77]恩润:《工作与品性之关系》,《生活》周刊第2卷第2期,1926年10月31日,总第192页。
    [78][80]仰莽:《学问——服务的第三条件》,《生活》周}U第2卷第12期,1927年1月23日,总第73页。
    [81]仰莽:《体魄——服务之第六条件》,《生活》周刊第2卷第15期,1927年2月13日,总第93页。
    [82]王孟宾:“信箱”《悬想》,《生活》周刊第6卷第7期,1931年2月7日,总第162页。
    [83]加谋:“读者通讯”《生活问题与入党问题》,《生活》周刊第2卷第10期,1926年12月26日,总第63页。
    [84]徐国桢:《上海生活》,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25页。
    [85][103]佩琰:《女子也有一半的过咎》,《生活》周刊第4卷第13期,1929年2月24日,总第134页。
    [86]陈蕴玉:“信箱”《求爱》,《生活》周刊第6卷第7期,1931年2月7日,总第160页。
    [87]编者:《一个总答复》,《生活》周刊第3卷第49期,1928年10月21日,总第597页。
    [88]潮声:《前尘影事——女学生的自由问题》,《生活》周刊第2卷第48期,1927年10月2日,总第358页。
    [89]落霞:《外国人嘴里的中国新式婚姻(上)》,《生活》周刊第2卷第46期,1927年9月18日,总第340页。
    [90][133]编者:《介绍费女士内儿篇文章(上)》,《生活》周刊第4卷第13期,1929年2月24日,总第130、129页。
    [91][110]韬奋:“小言论”《不愿意的女同志》,《生活》第4卷第8期,1929年1月6日,总第71页。
    [92][98]韬奋:“小言论”《无耻》,《生活》周刊第4卷第37期,1929年8月11日,总第411页。
    [93]蔡知机:“读者信箱”《未免过于卤莽》,《生活》周刊第6卷第21期,1931年5月16 日,总第443页。
    [94]片冰:“读者信箱”《饶有佳趣》,《生活》周刊第6卷第22期,1931年5月23日,总460-461页。
    [95]又梅:“读者信箱”《和男同事在一块儿》,《生活》周刊第5卷第34期,1930年8月3日,总576页。
    [96]韬奋:“小言论”《吾爱!》,《生活》周刊第3卷第44期,1928年9月16日,总第521-522页。
    [97]詹季成:“信箱”《丑态百出》,《生活》周刊第6卷第19期,1931年5月2日,总第403页。
    [99]龚宝仙:《异性接触》,《生活》周刊第6卷第26期,1931年6月20日,总第550-551页。
    [100]孙溥泉:《男女青年的社交》,《生活》周刊笫4卷第10期,1929年11月20日,总第100页。
    [101][108]落霞:《外国人嘴里的中国新式婚姻(中)》,《生活》周刊第2卷第47期,1927年9月25日,总笫247、348页。
    [102]落霞:《为马振华女士自尽惨剧敬告青年与家长》,《生活》周刊第3卷第20期,1928年4月1日,总第218-219页。
    [104]严秀芳:“读者信箱”《贞操》,《生活》周刊第4卷第16期,1929年3月17日,总、第169页。
    [105]李芷芳女士:《诱惑女子的魔鬼》,《生活》周刊第4卷第26期,1929年5月26日,总第290页。
    [106]张水洁女士:“读者信箱”《快跟牢前面一辆车子的女子》,《生活》周刊第4卷第31期,1929年6月30日,总第350页。
    [107]编者:《介绍费女士的儿篇文章(下)》,《生活》周刊第4卷第14期,1929年3月3日,总第143页。
    [109]编者:《想念薛女士的这么多!》《生活》周刊第4卷第8期,1929年1月6日,总第78页。
    [111]许志平:《性道德问题的讨论》,《生活》周刊第7卷第40期,1932年10月8日,总第793页。
    [112]蔡元培:《纯洁之爱情》,《生活》周刊第2卷第41期,1927年8月14日,总第295页。
    [113]韬奋:《漫笔》,《生活》周刊第8卷第12期,1933年3月25日,总247页。
    [114]韬奋:《编余随笔》,《生活》周刊第6卷第18期,1931年4月25日,总第374页。
    [115]龚宝仙:《异性接触》,《生活》周刊第6卷第26期,1931年6月20日,总第550-551 页。
    [116][117]陈蕴玉:“读者信箱”《求爱》,《生活》周刊第6卷第7期,1931年2月7日,总第160-161页。
    [118]风南:《情海风波》,《生活》周刊第6卷第27期,1931年6月27日,总第574页。
    [119]梅音:《一个二十年前女学生的话》,《生活》周刊第5卷第2期,1929年12月8日,总第25页。
    [120]许志平:《性道德问题的论战》,《生活》第7卷第40期,1932年10月8日,总第793页。
    [121]亦青:“信箱”《恋爱的责任问题》,《生活》第7卷第38期,1932年9月24日,总第735页。
    [122]毕云程:《处处打动人的心弦》,《生活》周刊第4卷第8期,1929年1月6日,总笫73页。
    [123]韬奋:“小言论”《几死毒手的白英女士》,《生活》周刊第5卷第32期,1930年7月20日,总第533页。
    [124][125]编者:《新女子最易上当的一件事》,《生活》周刊第4卷第10期,1929年1月20日,总第98-99页。
    [126]徐伟成:“读者信箱”《热吻斤的烦扰》,《生活》周刊第5卷第1期,1929年12月1日,总第12页。
    [127]编者:“读者信箱”《又想又不敢》,《生活》周刊第4卷第49期,1929年11月3日,总第569页。
    [128]编者:《短简》,《生活》周刊第2卷第30期,1927年6月5日,总第222页。
    [129]陆叙百:《太过火一点了》,《生活》周刊第4卷第27期,1929年6月2日,总第292-293页。
    [130]中萍:“信箱”《荒谬》,《生活》周刊第6卷第31期,1931年7月25日,总第671页。
    [131]汤芬仙:“读者信箱”《太痛苦了》,《生活》周刊第4卷第47期,1929年10 月20日,总第542页。
    [132]烈中:“读者信箱”《肉麻以后》,《生活》周刊第6卷第20期,1931年5月9日,总第421页。
    [134][135]白红:“信箱”《男同学之罪过》,《生活》周刊第6卷第14期,1931年3月28日,总第302、302-303页。
    [136]潮声:《过来人的话——无意中获得贤妻》,《生活》周刊第2卷第42期,1927年8月21日,总第300页。
    [137][139][144]王恒智:《根据实际调查研究结婚问题》,《生活》周刊第2卷第15期,1927年2月13日,总第97、97-99、98页。
    [138]陈鹤琴:《学生婚姻问题之研究(续)》,《东方杂志》,1921年3月10日,总第103页。
    [140]编者:《无赖的暴徒工与残酷的家长》,《生活》周刊第5卷第22期,1930年5月11日,总第354-355页。
    [141]“每周大事记”《断送女儿一命》,《生活》周刊第6卷第17期,1931年4月18日,总第355页。
    [142][172]编者:《佩服两位女士与野蛮婚姻奋斗》,《生活》周fU第3卷第48期,1928年10月14日,总第583页。
    [143]编者:《为解约事答陈风和女士并劝两方家长》,《生活》周刊第3卷第24期,1928年9月2日,总第496页。
    [145][146]邹韬奋:《我的两位好朋友恋爱成功记》,《生活》周刊第3卷第44期,1928年9月16日,总第523-524页。
    [147][163][166]阳菊庐:“信箱”《我最不满意的她》,《生活》周刊第4卷第50期,1929年11月10日,第582-583页。
    [148]凌向荣:“单恋”,《生活》周刊第4卷第7期,1928年12月30日,总第70页。
    [149]韬奋:“小言论”《一封万分迫切求救的信》,《生活》周刊第4卷第46期,1929年10月13日,总笫519页。
    [150][151]隐:“读者信箱”《受经济压迫而想到节育的一位青年》,《生活》周刊第2卷第7期,1926年12月5日,总第54页。
    [152][156]庄泽宣:“名著一脔”《婚姻的先决问题》,《生活》周刊第2卷第16期,1927年2月12日,总第104页。
    [153]剑英女士:“读者信箱”《极想脱离大家庭》,《生活》周刊第3卷第45期,1928年9月23日,总第546-547页。
    [154]邹韬奋:《硬碰硬》,《生活》周刊第4卷第6期,1928年1 2月23日,总第59页。
    [155]邹恩润泽述:“有趣味的纪事”《一位英国女士与孙先生的婚姻》(_五十一),《生活》周刊第4卷第7期,1928年12月30日,总第68页。
    [157]陆规亮:“研究”《一件终身大事》,《生活》周刊第2卷第12期,1927年1月23日,总第78-79页。
    [158]韬奋:《做老牛》,《生活》周刊第3卷第6期,1927年12月11日,总第55页。
    [159]毕云程:“读者信箱”《我也来答复几句》,《生活》周刊第3卷第35期,1928年7月15日,总第404-405页。
    [160]苏青:《苏青精品小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161]少、尚小:《关于妇女界的私议》,《妇女杂志》1927年5月号。
    [162][165]张固殿:《偶然的传种职务》,《生活》周刊第6卷第6期,1931年1月31日,总第139页。
    [164]心水:《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贤夫人》,《生活》NTIJ第4卷第12期,1929年2月3日,总第113页。
    [167]静渊:《结婚岂是儿戏?》,《生活》周刊第3卷第52期,1928年11月11日,总第645页。
    [168]何柳生:“读者信箱”《集天下恶妇的大成》,《生活》周刊第4卷第21期,1929年4月21日,总第229页。
    [169]莲莲:“信箱”《心灵深处》,《生活》周刊第7卷第36期,1932年9月10日,总第687页。
    [170][171]心水:《男女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上)》,《生活》周刊第2卷第49期,1927年10月9日,总第377页。
    [173]编者:《非仅妇女之问题》,《生活》第4卷第12期,1929年2月3日,总第119页。
    [174]韬奋:“小言论”《居然得到恋人!》,《生活》周刊第3卷第23期,1928年4月22日,总第247页。
    [175][176]韬奋:“小言论”《旧礼教又开了一刀!》,《生活》周刊第3卷第48期,1928年10月14日,总第577页。
    [177]刘风生:《“半边人”的“半边大”》,《生活》周刊第2卷第26期,1927年5月1日,总第187、189页。
    [178]谢劢吾:“信箱”《力促其成》,《生活》周刊第6卷第16期,1 931年4月11日,总第343页。
    [179]孙溥泉:《一件痛心事》,《生活》周刊第2卷第47期,l 927年9月25日,总第352页。
    [180]王腾苍:“读者信箱”《一度之诱惑》,《生活》周刊第5卷第3期,1929年12月15日,总第48页。
    [181]黄见秋:“读者信箱”《觉悟了的她》,《生活》周刊第5卷第2期,1929年12月8日,总第29页。
    [182]李寺皿:“读者信箱’’《愿意娶一个寡妇》,《生活》周刊第3卷第44期,1928年9月9日,总第520页。
    [183]吴熊:“信箱”《恋爱已呈自热化》,《生活》周刊第3卷第40期,1928年8月19日,总第476页。
    [184]陈选善:《嗜好》,《生活》周刊第5卷笫13期,1930年3月9日,总第198页。
    [185]严秀芳:《贞操》,《生活》周刊第4卷第16期,1929年3月17日,总第170页。
    [186]月芳:《生活的剧变》,《生活》周刊第7卷第23期,1932年6月11日,总第373页。
    [187]李大钊:《万恶之原》,《每周评论》1917年7月第30号。
    [188]贼菌:《中国人的福气问题》,《生活》周刊第3卷第17期,l 928年3月11日,总第 192-193页。
    [189]邹韬奋:《因姚女士的死又想到寻死路问题》,《生活》周刊第3卷第40期,1928年8月19日,总第464-465页。
    [190][193]邹恩润:《译余闲谈》,《生活》周刊第2卷第46期,1927年9月18日,总第342页。
    [191][192]秋月:《爱巢》,《生活》周刊第3卷第32期,1928年6月24日,总第356页。
    [194]邹恩润:《有趣味的纪事:一位美国人嫁与一位中国人的自述》,《生活》周刊第2卷第29期,1927年5月22日,总第211页。
    [195][202]邹恩润:《译余闲谈》,《生活》周刊第2卷第39期,1927年7月31日,总第280页。
    [196][210]笑槃:“信箱”《中国家制》,《生活》周刊第六卷第35期,1931年8月22日,总第761-762页。
    [197][198]心水:《大家族主义中的流泪问题》,《生活》周刊第3卷第52期,1928年11月11日,总第638页。
    [199][200][205]心水:《手铐脚镣加上了终身》,《生活》周刊第3卷第50期,1928年10月28日,总第606-607页。
    [201][203]邹恩润:《译余闲谈》,《生活》周刊第2卷第44期,1927年9月4日,总第324页。
    [204][206][209]心水:《过渡时代的分居问题》,《生活》第4卷第22期,1929年4月28日,总第232、232-234、234页。
    [207][208]葛磐同女士:《折中办法》,《生活》周刊第3卷第7期,1927年12月28日,总第69-70页。
    [1]亚文化,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都可以被称为亚文化。它是主导性文化的替代性文化。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复杂的社会即是各种亚文化的集合体。有些亚文化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某一主导性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主导性文化中原有的一些公认性成分将被另一些发展起来的亚文化所取代。亚文化一般是在一些社会交往圈(Social worId)中产生的,在这些圈子中的人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特质,并且在长期的交往互动中逐步形成了共同了解接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彼此之间能提供行为上、心理上的同情、赞助和强有力的支持。(参见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306页。另见王小章、朗友兴著:《都市的体验:关于城市社会生活的三种理论》,《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2]鲁迅:《京派与海派》,《且介亭杂文二集》。
    [3]《上海通研究资料》,南天书业公司1972年版,第399页。
    [4]编者:《本刊与民众》,《生活》周刊第2卷第21期,1927年3月27日,总第141页。
    [5]许敏:《士、娼、优——晚清上海社会生活一瞥》,《上海研究论丛》第9辑,第46页。
    [6]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35页。
    [7]丁宁卿:读者信箱《我们不大满意于本刊的地方》,《生活》周刊第2卷第19期,1927年3月13日,总第131页。
    [8]刘俊生:读者信箱《意中事》,《生活》周刊第2卷第25期,1927年4月24日,总第182页。
    [9]广告:《生活海外通讯两种》,《生活》周刊第4卷,总第555页。
    [10]沈谦芳:《邹韬奋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86页。
    [11]灵觉:《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的研究》,八开《生活》周刊第2卷第23期,1927年4月10日。
    [12]韬奋:《读〈政治学大纲〉》,《生活》周刊第5卷第30期,1 930年7月6日,总第504页。
    [13]心水:《社会革命的两条路》,《生活》周刊笫5卷第38期,1930年8月31日,总第630页。
    [14]新生:《焦头烂额为上客》,《生活》周刊第6卷第31期,1931年7月25日,总第655页。
    [15]韬奋:《穷光蛋的公道》,《生活》周刊第5卷第19期,1930年4月20日,总第289页。
    [16]韬奋:《伤心事》,《生活》周刊第3卷第3期,1927年11月20日,总第23页。
    [17]翼公:《改造政治之基本条件(中)》,《生活》周刊第7卷第14期,1932年4月9日,总第190页。
    [18]杜威:《论个人主义》,《生活》周刊第4卷第48期,1929年10月27日,总第551页。
    [19]邹韬奋尊称胡适为“名闻中外的学者”。自1926年12月至1933年12月的7年间。《生活》周刊共发表胡适的“名著”5篇,介绍、引述胡适言论的文章8篇,邹韬奋本人及别人专门评述胡适言论的文章8篇,访问记1篇,胡适的画像1幅,照片2张。可以说,“九·一八事变”前,胡适是《生活》周刊宣传的重点对象。
    [20]编者:《访问胡适之先生记》,《生活》周刊第3卷第5期,1927年12月4日,总第44页。
    [21]编者按:《生活》周刊第3卷第4期,1927年11月27日,总第35-36页。
    [22]仞千:《胡适之先生漫游回来的感想》,《生活》周刊第3卷14期,1928年2月19日,总第153页。
    [23]毕云程:《胡适之先生的治学精神》,《生活》周刊第3卷第24期,1928年4月29日,总第259-260页。
    [24]毕云程:《我们的根本信念》,《生活》周刊第4卷第4期,1928年12月9日,总第32-33页。
    [25]王杰:读者信箱《慌慌张张偷写的一封信》,《生活》周刊第4卷第33期,1929年7月14日,总第373页。
    [26]李菊时:《平地起风波》,《生活》周刊第4卷第4期,1928年12月9日,总第40页。
    [27]小新闻:《科学救命》,《生活》周刊第2卷第44期,1 927年9月4日,总第321页。
    [28]刘麟生:《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生活》周刊第2卷第5期,1926年11月21日,总第28页。
    [29]秋月:《平民化的贵族生活》,《生活》周刊笫4卷第34期,1 929年7月21日,总第377页。
    [30]刘增人:《试论现代人文期刊的历史及特征》,《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2期。
    [31]许敏:《杂志与都市市民文化》,《上海通史》(第十卷民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191页。
    [3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33]王笛:《大众文化研究与近代中国社会——对近年美国有关研究的述评》,《历史研究》1999年5期。
    [34]董志敏:《接受与超越:青年文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35]王寒松:《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36]邹嘉丽编:《忆韬奋》,学林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194页。
    [37][38]俞月亭:《韬奋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57、88页。
    [39]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320页。
    [40]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版,第16页。
    [41][44][63]洪泽主编:《上海研究论丛(第四期)》,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313-314、313、304页。
    [42]乔嘉琳:“读者信箱”《精神上的连合》,1926年1 1月21日,《生活》周刊第2卷第5期,总第34页。
    [43]郑家驹:“读者信箱”《人人切身的一个问题》,1927年9月11日,《生活》周刊第2卷第45期,总第331页。
    [45]高列彭:“信箱”《大学教育破产的声浪》,1930年12月20日,《生活》周刊第6卷第2期,总第59页。
    [46]质君:“读者信箱”《不必化钱有书读》,1929年2月24日,《生活》周刊第4卷第13期,第132页。
    [47]朱近:“信箱”《我们的读书合作》,1931年3月28曰,《生活》周刊第6卷第14期,总第299-300页。
    [48]范晓光:“信箱”《更生》,1931年10月24日,《生活》第6卷周刊第43期,总第987页。
    [49]心水:《群众的力量》,1929年7月14日,《生活》周刊第4卷第33期,总第365页。
    [50]韬奋:《明哲保身的遗毒》,1930年3月16日,《生活》周刊第5卷第14期,总第210页。
    [51]心水:《奴性十足的舞弊本领》,1929年7月7日,《生活》周刊第4卷第32期,总第351页。
    [52]韬奋:《大光明中大不光明》,《生活》周刊第5卷第13期,1930年3月9日,总第193页。
    [53]恩润:《记顾荫亭先生新由欧洲观察之办事精神》,1926年12月19日,《生活》周刊第2卷第9期,总第53-54页。
    [54]邹韬奋:《韬奋全集》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总第687页。
    [55][56]景藩:《根本问题》,《生活》周刊第6卷第33期,1931年8月 8日,总第716、717页。
    [57]心水:《师友夹持》,《生活》周刊第4卷第24期,1929年5月20日,总第259页。
    [58]韬奋:《我们的立场》,《生活》周刊第6卷第1期,1 930年12月13日,总第17-18页。
    [59]韬奋:《旧势力的凶狠》,《生活》周刊第3卷第27期,1928年5月20日,总第293页。
    [60]心水:《立法院擢升“倒老爷”》,《生活》周刊第4卷第15期,1 929年3月10日,总第152页。
    [61]王杰:《慌慌张张偷写的一封信》,《生活》周刊第4卷第33期,1929年7月14日,总第373页。
    [62]储慎行:《帝国主义式的老前辈!》,《生活》周刊第3卷第1期,1927年11 月 6日,总第10页。
    [64]朱秉国:《如何改良学生生活》,《生活》周刊第2卷第1期,1926年10月24日,总第3页。
    [65]凤城:《不知不觉中……完全改变》,《生活》周刊第2卷第16期,1926年2月12日,总第104-105页。
    [66][美]理查德·弗拉克斯著:《青年与社会变迁》,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年4月版,第132页。
    [67]心水:《高兴》,《生活》周刊第4卷第3期,1 928年12月2日,总第22页。
    [68]毕云程:《避免腐化的根本理想》,《生活》周刊第3卷第7期,1927年12月18日,总第69页。
    [69]韬奋:《张难先之雉能》,《生活》周刊第6卷第4期,1931年1月17日,总第86页。
    [70]衡哲:《人生道上》,《生活》周刊第6卷第33期,1931年8月8日,总第703页。
    [71]韬奋:《努力的焦点》,《生活》周刊第6卷第42期,1931年10月10日,总第894页。
    [72]陈彬龢:《苏联的五年计划》,《生活》周刊第7卷第17期,1932年4月30日,总第249页。
    [73]韬奋:《漫笔》,《生活》周刊第7卷第49期,1932年12 月 10日,总第987页。
    [74]韬奋:《二万人投考的风波》,《生活》周刊第7卷第27期,1932年7月9日,总第445页。
    [75]韬奋:《应有牺牲的决心和奋斗的计划》,《生活》周刊第6卷第44期,1931年10月24日,总第974页。
    [76]星翁:《忍受不住的苦闷》,《生活》周刊第7卷第50期,1932年12月17日,总第1017页。
    [77]景观:《革命的人生观》,《生活》周刊第8卷第1期,1933年1月7日,总第7页。
    [78][82]韬奋:《对全国学生贡献的一点意见》,《生活》周刊第6卷第40期,1931年9月26日,总第854页。
    [79]韬奋:《教育家的重大责任》,《生活》周刊二十年年假时增刊,1931年12月26日,总第1178页。
    [80]星翁:信箱《需要一条出路》,《生活》周刊第7卷第46期,1932年11 月19日,总第929页。
    [81]韬奋:《动静两个方面》,《生活》周刊第6卷第52期,1931年12月19日,总第1154页。 行论述,所以,有时用都市大众文化指代城市平民文化。
    [2]李康化:《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68页。
    [3][5]魏绍吕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第183、365页。
    [4][美]R·威尔逊:《商业社会中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8期。
    [6]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96页。
    [7]桂朔生:读者信箱《怪物》,《生活》周刊第2卷第26期,1927年5月1日,总第191页。
    [8]《良友画报》,1934年第1期,第36页。
    [9]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682-683页。
    [10]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i937)》,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8月第1版,第19-20页。
    [11]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12]《胡绳文集》(1935-1948),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
    [13]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97页。
    [14]邹韬奋:《生活》第一卷汇刊“弁言”,1927年8月8日。
    [15]宜简:“读者信箱”《对于本刊内容的意见》,《生活》周刊第6卷第12期,1927年1月23日,总第79页。
    [16]韬奋:《免得误购后悔》,《生活》周刊第4卷第51期,1929年11月17日,总第592页。
    [17]刘俊生:“读者信箱”《意中事》,《生活》周刊第2卷第25期,1927年4月24日,总第182页。
    [18]现代性是一个意义复杂并且难以精确界定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现代”一词的拉丁文形式产生于10世纪木的欧洲,最初只是一个宗教性的术语,以后逐步扩展到文化和知识领域之中,作为一种广泛的观念形态的“现代性”意味着人类在知识领域内的进步,它是一个开启于启蒙时代的文化合法性的工程,它包括科学、道德、艺术等领域的全面的理性化的建设。现代性的开始引来了历史上独一无l的社会形式,而这一形式又在现代文化的多样性中得以呈现。现代性本质上是动态的,使人们能够控制自然,能积极地改变社会生活,能通过民主政治和平地管理个人利益之问的冲突。(参见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9-10页。)据此,本文中上海城市平民文化(都市大众文化)的现代性转变具体是指,该文化主流从带有传统保守性的“鸳鸯蝴蝶”文化向开放进取的现代新型都市大众文化的转变,包括城市平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现代性嬗变。
    [19]叶志良:《大众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30页。
    [20]周宪:《文化的分化与“去分化”》,《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21]二云:《小报之突兴原因及其正当出路》,《铁报》,1930年12月22日。
    [22]白雪:《市民趣味》,《金刚钻》1 935年7月1日。
    [23]转引自赵孝萱:《“鸳鸯蝴蝶派”新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3页。
    [24]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54页。
    [25][29]邹韬奋:《韬奋书话》,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85、156页。
    [26]编者:《硬性读物与软性读物》,《生活》周刊第4卷第37期,1929年8月11日,总第418页。
    [27]心水:《师友夹持》,《生活》周刊第4卷第24期,1929年5月12日,总第257页。
    [28][31]朱近:读者信箱《风化是什么东西》,《生活》周刊第5卷第44期,1930年10月12日,总第738、737页。
    [30]韬奋:《我们的立场》,《生活》周刊第6卷第1期,1930年12月13日,总第17-18页。
    [32]邹韬奋:《韬奋全集》第十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429页。
    [33]严砺平:读者信箱《不断奋斗》,《生活》周刊第4卷第17期,1929年3月24日,总第181页。
    [34][37]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153、747页。
    [35]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页。
    [36]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38][61]记者:《生活周刊的禁止邮寄》,《全国邮务职工总会半月刊》1932年第1卷第7期,第2-3、2页。
    [39]舒月:《生活周刊批判》,《现代出版界》1932年第3期。
    [40]葛莠:《评生活周刊》,《现代中学生》1930年第1卷第3期,第117页。
    [4l]邹嘉骊编:《忆韬奋》,学林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第194页。
    [42]邹韬奋:《韬奋自述》,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8页。
    [4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衬1999 年版,第26、221页。
    [44]编者:《本刊与民众——本刊动机的重要说明》,《生活》周I第2卷第21期,1927年3月27日,总第141-142页。
    [45]韬奋:《新闻记者是不戴帽子的皇帝》,《生活》周刊第4卷第9期,1929年1月13日总第85页。
    [46]韬奋:《读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生活》周刊第6卷第31期,1931年7月25日,总第663页。
    [47]心水:《万象更新中的决心》,《生活》周刊第6卷第4期,1931年1月17日,总第85 页。
    [48]新生:《再谈中国经济上的出路》,《生活》第6卷第30期,1931年7月18日,总第632页。
    [49][53]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636、586页。
    [50]韬奋:《甘地又来了》,《生活》周刊第6卷第34期,1931年8月15日,总第726页。
    [51]韬奋:《民穷财尽中的阔人做寿》,《生活》周刊第6卷第1期,1930年12月13曰,总第2页。
    [52]韬奋:《人民不许》,《生活》周刊第6卷第24期,1931年6月6日,总第485页。
    [54]韬奋:《天灾人祸》,《生活》周刊第6卷第34期,1931年8月15日,总第725页。
    [55]陈小平:《党权政治的兴起及对中国宪政的影响》,《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99-301页。
    [56]《邹韬奋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33页。
    [57]蔡铭泽:《论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舆论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58]心水:《对于批评应有的态度》,《生活》周刊第6卷第8期,1931年2月14日,总第166页。
    [59]心水:《骨鲠》,《生活》周刊第4卷第48期,1929年10月27日,总第545页。
    [60]转引自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86页。
    [62]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开放时代》1990年4期。
    [63]洪泽主编:《上海研究论丛(第四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314、304页。
    [64]韬奋:《我们最近的思想和态度》,《生活》周刊第7卷第1期,1 932年1月9日,总第10页。 《生活》周刊(1-8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影印版。《韬奋全集》(1-1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王洪钧著:《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台湾正中书局,1987年。
    张隆栋著:《大众传播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英]丹尼斯·麦全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张昆著:《传播观念的历史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陆崇山著:《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张国良著:《新闻媒介与社会》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
    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觉明著:《现代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年。
    徐柏容著:《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画社,1993年。
    周雨:《大公报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185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秦绍德著:《上海市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美]理查德·弗拉克斯著:《青年与社会变迁》,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年。
    董忐敏:《接受与超越:青年文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蔡骐等:《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新华出版社,1998年。
    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
    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约翰·费斯克著,王晓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国编译出版社,2001年。
    金卿明著:《大众文化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扈海鹏著:《解读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叶志良:《大众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于德山著:《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衬,2005年。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陈旭麓:《近代}]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杨东平著:《城市季风》,东方书林出版社,1994年。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邓正米、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局,1999年。
    魏绍吕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袁进著:《鸳鸯蝴蝶派》,上海书店,1994年。
    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许纪霖、陈达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一),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
    李天纲著:《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罗钢、刘象愚农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法]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1年。
    叶志良:《大众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赵孝萱:《“鸳鸯蝴蝶派”新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 980年。
    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室编:《邹韬奋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
    钱小柏、雷群明编著:《韬奋与出版》,学林出版社,1983年。
    邹嘉骊编:《忆韬奋》,学林出版社,1985年。
    许汉三:《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
    黄嘉树著:《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怀念出版家徐伯昕》,书海出版社,1988年。
    胡愈之著:《我的回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俞月亭:《韬奋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邵公文主编:《新文化出版家——徐伯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
    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编:《生活书店史稿》,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韬奋研究》(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马仲扬、苏克尘著:《邹韬奋传记》,重庆出版社,1997年。
    关东生编:韬奋《读者信箱》,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
    潘大明著:《韬奋人格发展轨迹》,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沈谦芳著:《韬奋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邹韬奋:《韬奋新闻出版文选》,学林出版社,2000年。
    陈挥:《韬奋传》,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郝丹立著:《韬奋新论:邹韬奋思想发展历程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邹韬奋研究》第二辑,学林出版社,2005年。
    邹嘉骊编著:《韬奋年谱》(上、中),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
    唐海:《中国劳动问题》,光华书局1927年。
    徐国帧著:《上海研究》,世界书局,1929年。
    徐国帧著:《上海生活》,世界书局,1933年。
    朱邦兴、胡林阁、徐声合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上海通研究资料》,南天书业公司,1972年。
    邹依仁著:《l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徐雪筠译:《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 882-1931)》,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5年。
    [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张开敏:《上海人口迁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罗苏文:《石库门——寻常人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乐正著:《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马逢洋著:《上海:记忆与想象》,文汇出版社,1996年。
    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上海店员和职员运动史》(1919-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文化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康化:《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熊月之、周武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苏智良主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年。
    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Alan Jwingeweed,The Myth of Mass Culture(London 1977)
    John Fiske,Understanding the Popular Culture (Borton 1989)
    Park.M.Coble,<Facing Janpan-Chinese Politics and Japanese Imperialism,1931-1937>,Publishedby the Council on east asia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1991.
    Li,Hsiao-ti:Opera,society and politics: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popular culture,1901-1937.
    Harvard University,1996.
    Yeh,Wen-Hsin:The Alienated Academy:Culture and Politics of Republican China 1919-1937.( Harvard University)
    戈宝权:《邹韬奋与戈公振》,《新闻战线》1979年第4期。
    吴迪:《我国30时代的杂志出版业》,《编辑学刊》1999年第5期。
    朱志敏:《五四时期的所谓平民是指哪些人》,《历史教学》1988年9期。
    黄岭峻:《从大众语运动看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近代史研究》1994年6期。
    张捷鸿:《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3期。
    罗国干:《韬奋〈生活〉周刊的经营方略》,《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8月第28卷第4期。
    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趋向》,《史林》1998年第1期。
    梁桦:《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4期。
    王小章、朗友兴著:《都市的体验:关于城市社会生活的三种理论》,《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许敏:《士、娼、优——晚清上海社会生活一瞥》,《上海研究论丛》第9辑。
    王笛:《大众文化研究与近代中国社会——对近年美国有关研究的述评》,《历史研究》1999年5期。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史林》2003年第2期。
    许纪霖:《都市空问视野中知识分子研究》,《天津衬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叶晓青:《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市民文化》,《上海研究论丛》第9辑。
    秦绍德:《新闻事业与上海近代化》,《上海研究论丛》第9辑。
    [美]R·威尔逊:《商业社会中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8期。
    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李楠:《上海小报中的两种市民文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李楠:《市民文化笼罩下的都市想象——上海小报中的“上海”》,《学术月刊》2004年第6期。
    高惠珠:《海派:源流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 995年第2期。
    周学军:《试论近代上海文化之特征》,《史林》1996年第l期。
    刘寒娥:《试论我国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刘增合:《试论晚清时期公共舆论的扩张——立足于大众媒介的考察》,《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张福平:《大众传媒——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熊月之:《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
    涂文学:《中国城市文法近代化的多重路径》,《浙江学刊》1996年第4期。
    江沛:《南京政府时期舆论管理评析》,《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章清:《“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叶辉:《从〈新上海〉窥探近代上海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心态》,《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周宪:《文化的分化与“去分化”》,《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周晓虹:《试论社会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王榕、辛军:《哈贝马斯论大众传媒功能的变化》,《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刘晓红:《重新理解哈贝马斯对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关系的论述》,《新闻学与传播学》2002年第5期。
    张福平:《大众传媒——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胡涤非:《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吴晓明:《都市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颜纯钧:《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的建构》,《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
    吕玉辉:《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因素分析》,《重庆邮电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杨健:《试论大众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沈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众文化与青年社会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1期。
    风笑天:《大众媒介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分析及其模式》,《株洲工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李琦:《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当代传播》2003年第6期。
    史安斌:《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当代传播》2003年第6期。
    南帆:《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文贵良:《大众话语:对20世纪30、40年代文艺大众化的论述》,《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郑惠:《胡绳谈三十年代中期上海左翼文化工作的进步》,《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
    丁汉春:《重构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传与受关系的生态学观点》,《现代传播》2003年第5期。
    陆道夫:《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万玲艳:《从大众文化到平民文化的范式转变》,《中国大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王利涛:《鸳鸯蝴蝶派与大众传媒关系探微》,《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张春波:《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当代大众文化》,《贵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陆扬:《大众文化研究在中国》,《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彭垒:《中国近代报刊公共领域形成的首次成功尝试》,《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开放时代》1990年4期。
    蔡铭泽:《论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舆论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