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走出神话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题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为了探究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在文学精神与文学主题方面存在的明显歧异,
    而上溯到文学最初的样式——神话那里去进行一番梳理和涉猎,以期拓出一种本
    文独立的研究视域。
     本文以中国早期神话和希腊神话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两者对失败的旧神系
    的悲剧性结局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处理。由于基督教的兴起,希腊文化(神话)和
    希伯莱文化(宗教)的合流,西方文化于此达到了悲剧意识的最高阶段。然而保
    留在基督教文化中的希腊文化(源于神话)的人本精神始终与希伯莱文化(宗
    教)的神学观念形成对峙,从而使西方文学精神一直在两极间震荡,形成累累反
    题。
     受中国封闭性农业形态的影响,中国社会的文化重心很早就落入一种人事政
    治的伦理本位,使神话与古史杂糅并急剧地历史化和伦理化,悲剧意识滞留于神
    话的层面;同时由于对痛苦存在的亚细亚式的世俗消解和对盛世回复的精神寄
    寓,使中国文学在内在精神上难以走入文学的自觉,难以形成那种(西方文学)
    对立性的文学思潮的迭起,并造成中国文学主题上的“缺类”。
The text have traced to the original forms of literature ?the myth and
     classified and studied it with expectation of opening up an unique angle and region,
     extracted from the thesis, of this kind of researching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istinct
     divergences of in the spirit and themes of Chinese ?Western literature.
    
     The text have primarily reviewed Chinese early myth and Greece myth and
     reckoned the existence of th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rrangement about the tragic
     ending in aborted and former system of mythology. Owing to the rising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concourse of Hellenisrn (mythology) with Hebraism (religion), the Western
     culture has hereupon arrived on the stratospher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The
     humanistic spirit, however, of the Hellenism (rooted in the myth), preserved in
     Christianism, has been all along confronted with the notion of the theology from
     Hebraism (the religion), and so the spirit of Western literature has been at all time
     shaking in the two poles, which results in the countless antithesi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losed farming mode in China,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culture of Chinese society has in the first time dropped into the ethic standard
     governed by personalized politics, which results the interfusion of the myth and the
     legend about the Chinese antiquity and makes both of them sharply being historicization
     and ethicization. So the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i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been
     remaining on the mythical surface. It is also very difficult for Chinese literature to be
     awakening in the essential spirit of literature and to create all kinds of opposed
     literature trends, occuring repeatedly as Western literature, due to simultaneously
     worldly clearing to the Asia mode existing bitterly and spiritual yearning for the
     millenarian return. So it must be the consequence of the 搇acking of varieties?on the
     theme of Chinese literature.
引文
[1]可参见H·G·威尔斯《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页。人类在大约公元前13000年前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平衡,其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时序差距极大,最早的如埃及是在15000年之前;最晚的如塔斯马尼亚岛人,直到欧洲殖民者到达之前的公元18世纪还停留在旧石器时代。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是适中的,大约在8000年前。
    [2]参见E·克洛特《世界幼稚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1~82页。
    [3]列维—布留尔认为:“一般说来,原始人为达到预期结果而应用的方法,能阐明他们关于自然力、他们周围的生物和现象之产生的观念;因为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模拟这个产生过程,要不然就是把这个产生过程想象成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的象征。”见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220页。
    [6]E.Taylor, Primitive Culture, Londen, 1871, P.428.
    [7]参见马林诺夫斯基《信验和道德的基础》,牛津大学出版社,1936年版,第27页。
    [8]参见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0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8页。
    [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1]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8页。
    [12]参见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52页。
    [13]参见Malinovski, Myth in Primitive Psychology, Newyork, 1926, P. 13.
    [14]大卫·利明《神话的意义》,转引自《中国神话》第1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60页。
    [15]谢六逸《神话学ABC》,上海世界书局,1928年版,第70页。
    [16]不少研究意见认为中国神话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体系神话”,但我以为中国早期神话出现主神(帝)之后即可视为进入了“体系神话”,毕竟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帝(神)系。
    [17]文化上的中原地区似应包括河南、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南部、陕西关中地区和山东的一部分。
    [18]初级农业(渔业)社会生产方式还难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而呈一种较为松散的联盟形式,因而难以有效抵御游牧民族的侵袭和迁压。农业(成熟)社会的力量在于土地圈定之后的集权和水利的兴建。
    
    
    [19]参见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页。
    [20]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9页。
    [21]参见何新《诸神的起源》第3章《一神三身的黄帝》,三联书店,1986年版。
    [22]“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淮南子·说封》高诱注)
    [23]参见何新《诸神的起源》第1章《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的起源》和第2章《一神三身的黄帝》,三联书店,1986年版。
    [24]王大有认为:“东夷集团和炎帝集团皆以太阳和凤鸟复合为原生图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两个集团联姻,互结友好。”参见《龙凤文化源流》,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25][26][28][29]参见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版。需要说明的是,王献唐书中拥杂着大量的谶纬神话材料,内中矛盾的说法不少,但关于炎黄对峙和融合的资料脉络还是较为明确的。
    [27]参见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0]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31][32][33][34][35]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96页,第220页,第347页,第308页,第302页。
    [36][37]林桦《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38]1643年,斯卡尔霍尔特大主教布吕尼约尔齐·斯汶松把他收藏的一部讲述北欧神话和英雄人物的手抄诗稿赠送了丹麦国王腓德烈三世,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这部诗歌被定名为《御存手抄本》。斯汶松认为它是“智者赛蒙”(冰岛历史上第一位历史学家)的“埃达”原作,至少是“埃达”的一部分,于是他将其定名为《赛蒙埃达》,或者叫《旧埃达》、《韵文埃达》。至于“埃达”这个词的意思,至今仍颇多存疑。根据冰岛学者埃立克尔·马格努松的观点,“埃达”是地名奥地(Oddi)的所有格。奥地是冰岛西南部一个居民点的名字,那里是著者斯诺里·司徒尔鲁松和智者赛蒙的家乡。
    [39][40]《世界神话大全》,(美)唐纳·罗森柏格编著,张明等译,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62页。
    [41][42]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第122页。
    [43]参见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29页。
    [44]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61页,同书第162页自注云:古《归藏》等书中,曾记“古称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何新认为这一炎帝——炎神,就是蚩尤,而不是姜姓炎帝。
    [45][46]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5页。
    [47][50]参见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版。
    
    
    [48]参见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
    [49]参见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袁珂《山海经》(校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1][52][54]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鲁刚等编译《希腊罗马神话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3]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第115页:“从神系构成的角度看,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原始动机却是为了反抗宙斯,破坏新神的秩序——本质上是老神对新神的‘反动’。”此解与《神谱》所记相合。
    [55]参见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
    [56]加缪《西西弗神话》,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7页,第158页。
    [57](美)伊连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8~199页。
    [58]参见亚里斯多德《诗学》。
    [59]参见黑格尔《美学》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0]参见叔本华《作为意志的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3~274页。
    [61]参见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46页。
    [63]《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192页。
    [64]参见Kar·W·Deutch为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一书的英译本序。
    [65][66]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第10页。
    [67]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68]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69]参见朱维主编《希伯莱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0]《旧约全书》,香港“圣经公会”,1980年版,第10页。上帝与以色列人的第一次“立约”是施行割礼;这是在大洪水之后的再次“立约”。
    [71]参见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页。
    [72]参见朱维之主编《希伯莱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73]《新旧约全书》,上海“中华圣约会”1920年版本,第818页。
    [74]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1页。
    [75]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8~329页。
    [76]《新约·约翰福音》第3章第16~17节。
    [77]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8页。
    [78]加缪《反叛者》,纽约,1956年版,第34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41页。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47页。
    [82]约·阿·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83]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布达尔代公司,1969年版,第27页。
    [84]参见《圣经·诗篇》。
    [85]神话的历史化,即所谓“欧赫美尔运动”(euhemerization),以古希腊美塞尼亚哲学家欧赫美尔(euhemerus,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而得名。他在《圣书》(Sacred wilting)中最早提出诸神都是被神化的古代氏族部落酋长或帝王,神话是一种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其实任何民族都存在走历史化道路的可能性,只是中国神话过早地历史化,神话与古史杂糅,被置入一种为人伦政治服务的理式框架中。
    [86]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比较殷周文化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礼记·表记》)这里并不是出于虔诚的宗教热忱,而是出于冷静的社会政治功用性考虑。参见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第357页。
    [87]参见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88]农业文化的人主(天子)的行宫、陵寝在气势、规模上往往超过神殿庙堂,如埃及金字塔、中国人主的陵寝,而西方宗教文化不是这样。
    [89]《春秋左传》有云:“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庄公三十二年》)又云:“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昭公十八年》)
    [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1页。
    [91]《<自然辩证法>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5页。
    [9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1页。
    [93]法国人称这种思潮为“古典主义”,其他国家则称其为“新古典主义”,而以“古典主义”专指文艺复兴时期对古代文化的崇尚。
    [94]布瓦洛《诗的艺术》,第18页。
    [95][96]弥尔顿《失乐园》,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97]约翰·班扬《天路历程》,西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98]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99]赫尔岑《非常危险!!!》,转引自阿尔塔蒙诺夫《伏尔泰评传》,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46页。
    [100]伏尔泰《老实人》,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01]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7~298页。
    
    
    [102]海涅曾把浪漫主义概括为“回到中世纪”。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第728页。
    [103]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商务印务馆,1982年版,第224页。
    [104]《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02页。
    [105]袁可嘉等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1册(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64页。
    [106]从阮籍的歧路而返的悲泣和嵇康广陵绝响的叹谓,可以见出这种双重性;在陶潜那里,这种双重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107]对亚细亚的特定理解是否可以基于亚细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亚细亚的专制主义(马克斯·韦伯)和亚细亚的治水制度(卡尔·A·魏特夫)。
    [108]参见弘学主编《佛学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9]参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0]勒兰德·莱肯《圣经文学》。
    [111]姚一苇(台)《元杂剧中悲剧观之初探》。
    [11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3]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4]饶芃子主编《中西小说比较》,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1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页。
    [116]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117]白云涛《酒神的欢歌与日神的沉咏》。
    [118]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4页:“于是,希腊出现了一个新的神……他是狄俄尼索斯,位居酒神,是希腊神话中出场最晚的迟到者。荷马没有让他登上奥林匹斯山,他是那里快乐的神明集团的局外神,是一位没有进入天庭的地上神。”
    
    
    中文部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3.司马迁《史记》
    4.吕不韦《吕氏春秋》
    5.刘安《淮南子》
    6.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7.俞正燮《癸巳类稿》
    8.皇甫谧《帝王世纪》
    9.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正》
    10.袁珂《山海经校注》
    11.茅盾《神话研究》
    12.闻一多《神话与诗》、《天问疏正》
    1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14.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
    15.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6.荷马《伊利亚特》、《奥德修记》
    17.希罗多德《历史》
    18.《新旧约全书》
    19.《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
    20.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21.杨周翰等主编《欧洲文学史》
    22.H·G·威尔斯《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3.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4.詹·乔·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5.《新旧约全书》,中国基督教协会,1988年印本。
    26.唐纳·罗森伯格《世界神话大全》,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7.塞诺·克雷默《世界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1984年版。
    
    
    28.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版。
    29.《山海经》(袁珂校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0.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1.《希腊罗马神话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2.《茅盾说神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3.《闻一多全集》第1集。
    34.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5.袁珂《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1年版。
    36.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
    37.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8.林桦《北欧神话》,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版。
    39.戴维·利明《神话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0.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2.马林诺夫斯基《信验和道德的基础》,牛津大学出版社,1936年版。
    43.徐扬杰《家族制度与前期封建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年版。
    45.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6.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7.王煦华编选《古代辨伪与现代史学》(顾颉刚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8.董立章《三皇五帝史断代》,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版。
    50.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1.兹拉特科夫斯基《欧洲文化的起源》,三联书店,1984年版。
    52.约·阿·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53.罗伯逊《基督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58年版。
    54.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1989年版。
    55.弘学主编《佛学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6.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7.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58.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9.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0.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61.陈建宪《神祇与英雄》,三联书店,1994年版。
    62.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3.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4.杨慧林《罪恶与救赎》,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65.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6.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6年版。
    67.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8.朱维之主编《希伯莱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9.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70.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71.加缪《西西弗神话》,三联书店,1987年版。
    72.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
    73.《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74.陈鹏翔主编《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版。
    75.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
    76.饶芃子主编《中西戏剧比较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7.饶芃子等《中西小说比较》,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英文部分:
    Jean-Pierre Vernant, Myth and Society in Ancient Greece, London: Methuen, 1980.
    M·Detienne, Myth, Religion and 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David Leeming, Mythology: the Voyage of the Hero, Newyork, 1981.
    David Leeming, Mythology, Newyork, 1976.
    C·Kerenyi, the Gods of the Greeks, Thames and Hudsson, 1988.
    Joseph Campbell, Masks of God: Orienstal Mythology, Penguin Books, 1976.
    M·L·West, Early Greek Philosophy and the Orient,Oxford, 1971.
    V·Ehrenberg, the Greek State, Oxford, 1960.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Newyork, 19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