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社文学活动与新文学发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南社创始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的名字、身份、关系考察南社的革命性质,在第一次雅集时的人员关系显示了三位创始人各自所代表的势力,其势力的分化预示着柳亚子取得南社的领导权。将柳亚子作为贯穿南社发展的线索,叙述南社的重大史实,史论结合,人与史并重。
     由南社考察现代文学的发生。新文学的发生固然与梁启超等晚清文学改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新文学是如何实现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新小说”到五四新文学、新文化的转变的,这段研究有大约20年的空白,在近代、现代的文学史上,承接黄、梁之后的文学界革命,直接跳跃至五四新文学运动,通过南社考察现代文学的发生,填补了由晚清文学到新文学的转折的空白。从语言方面考察南社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南社对白话文普及作出了贡献,南社的白话理论与五四新文学有本质的不同,南社的白话理论是基于政治的需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理论则是基于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从小说观考察南社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南社是晚清与五四夹缝间的百花齐放,南社的非政治化的小说观与晚清和五四都有不同。从启蒙观念考察南社与新文学的关系,南社的启蒙观是开启民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观则注重“人”自身。
     以南社的诗歌创作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其诗歌的过渡性质。南社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上承近代黄遵宪、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余蓄,显示出与传统的古典诗歌的不同风貌。南社的诗学理论吸收了诗界革命的“以旧风格容新意境”的主张,但是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却发生了偏离。南社诗学观注重诗歌的功利性。其诗歌创作沉郁顿挫、深沉浓厚,富有慷慨之气、爱国情怀;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具有新旧杂糅的特质,呈现出过渡文学的独特风格。南社的诗歌是时代之缩影,以诗见史,以史证诗,是近代风雨飘摇之中国的历史见证。
     通过对南社的最好的代表人物苏曼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郁达夫的小说的对比,阐释南社与五四新文学的共通点与分歧。郁达夫与苏曼殊有着艺术的共鸣,多情善感的个性,浪漫的文学风格是他们共同特征,自传体是他们共同的自觉选择,其小说与近代言情小说的传统一脉相承。郁达夫与苏曼殊的女性观在表现形式上相同,但是却有本质的区别。郁达夫女性观为否定男性自身价值的女性崇拜观,而苏曼殊的女性观则为融合佛教观念的男权主义女性观。
Nan She is revolutionary Character by Analyzing Name, identity, relationship of founders such as Chen Qubing, Gao Xu and Liu Yazi. When their first meeting, their influence has been displayed by all the people who attend the mee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influence foreshows Liu Yazi’s gaining leadership of Nan She in the future. Liu Yazi is the c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 She to illustrate its history. Discourse is as important as the comment,
     Nan Sh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rganization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Its revolution character could be studied via the names, identities and the relations of the founders such as Chen Qubing, Gao Xu and Liu Yazi. Nan She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1909. This paper set forth the reason that why Liu Yazi became the leader by illustrating the conflicts in this organiz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who attended the Hu Qiu meeting. The spiritual leader, Liu Yazi, went through“revolution”and“be revolutionized”before establishing his leadership in Nan She. However, his dispute with Zhu Yuanchu over“Zong Tand”and“Zong Song”resulted in the fallen of Nan She. This thesis sorts out the process and the reasons of Nan She’s inner splitting up of power by analyzing Liu Yazi and the chores in i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genera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through studying Nan She. The origination of New Literature has a great connection with the literary reformers such as Liang Qichao in late Qing Dynasty. But, the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his“revolution in poetry”,“revolution in literary works”and“new novels”to New Literature and New Culture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period remains untouched. This thesis fills a gap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New Literature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period through studying the origination of Nan She modern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an She and New Culture Movement by studying languages. They have difference in vernacular writings in nature. Nan Sh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vernacular writing. Its Vernacular Theory is based on the need of politics, whereas the Vernacular Theory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Referring to novels, its works, which had a non-political point of view were flourishing and had a great difference with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New Literature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period as well. As for the enlightenment, the theory of Nan She is to enlighten the public, whil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etry of Nan She so as to analyze its transition character. Its poetry has a great nature of times. It inher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 Zunxian and Liang Qichao but has different features with the classic poetry. Nan She’s poetics absorbs the theory of the new artistic conception in old style, but it diverts in the process of invention. It has a great utilitarian nature. Its poetry in a whole is gloomy, frustrating, deep, and full of patriotic sentiments as well as romantic. All these features are symbols of its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Nan She’s poetry is an era in miniature. History can be seen through reading these poems, but conversely they are evidence of history, especially the unstable period of China.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Nan She and New Literature by comparing the novels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Nan She Su Manshu and Yu Dafu in the New Literature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Both are sentimental and love romantic style. They write autobiography. To a large extent, they are the same in tradition. Although the manifestation of perspectives on women is the same, they have essential distinctions. Yu Dafu’s feminist approach is women ador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denial of the value of men, whereas Su Manshu’s feminism is a male chauvinism based on the Buddhism conception.
引文
①胡适《寄陈独秀》,《新青年》二卷二号,1916年10月1日。
    ①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①陈去病《南社长沙雅集纪事》,《太平洋报》,1912年10月10日。
    ②宁调元《南社诗序》,《南社》第二集,第139页。
    ③高旭《南社启》,《民吁报》,1909年10月17日。
    
    
    
    ①柳亚子《<南社丛谈>附录》,中华书局,2006年,第482页。
    ②柳亚子《五十七年》,《文学创作》二卷五期,1943年12月1日。
    
    
    ①陈去病《题<警钟日报>》,《警钟日报》,1904年6月30日。
    ②高旭《甲辰年之新感情》,《警钟日报》,1904年7月17日。
    ①柳亚子《五十七年》,《文学创作》二卷五期,1943年12月1日。
    ②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页。
    ①柳亚子《神交社雅集图记》,《南社》,第一集。
    ②高旭《<无尽庵遗集>序》,《高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12页。
    ③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页。
    ④陈去病《高柳两君子传》,《民立报》1913年7月21日。
    
    ①柳亚子《五十七年》,《文学创作》二卷五期,1943年12月1日。
    ②柳无忌殷安如编《南社人物传》,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28-429页。
    ①柳亚子《金缕曲·剑华自海外归,留梨中旬日而去,倚此为别,并坚南社之约》,《南社丛刻》第七集,第1309页。
    
    ①柳亚子《题冯心侠、俞剑华合影》《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5页。
    ②柳亚子《哭冯心侠》,《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7页。
    ③柳亚子《冯君心侠家传》,《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25页。
    ④柳亚子《赠林力山》,《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0页。
    
    ①郑逸梅,《南社丛谈》,第21页。
    ①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0页。
    
    ①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页。
    ②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1页。
    
    ①陈去病《国学从选》第六集转引自杨天石《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10页。
    ②陈去病《高柳两君子传》,《民立报》1913年7月21日。
    ③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4页。
    ④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页。
    ⑤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页。
    
    ①柳亚子《柳亚子脱离南社之再告》,《民立报》1912年11月18日。
    ②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0页。
    ①劲草《南社影事》,《杂志》第12卷第5期,1944年2月10日。
    ①柳亚子《<南社丛选>序》,《南社丛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①柳亚子《与徐梦鸥书》,《南社》第二十集。
    ②胡适《寄陈独秀》,《新青年》二卷二号, 1916年10月1日。
    ③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1页。
    
    ①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52页。
     ①高燮《与蔡哲夫书》,《中华新报》,1917年10月2日。
    
    ①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7页。
    ②夫·弗·康斯坦丁诺夫《苏联哲学百科全书》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44页。
    ①吴文祺《新文学概要》,亚细亚书局,1936年第13页。
    ②李扬《以晚清为方法——与陈平原先生谈现代文学中的晚清文学问题》,《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①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二十三,《学术志》,(广州)富文斋,1890年,第66页。
    ②梁启超《沈氏音书序》,《时务报》,1896年11月11日。
    ③梁启超《变法通译?论幼学》,《时务报》,1897年,第八册。
    
    ①裘廷梁《<中国白话报>序》,《中国白话报》,1898年第1期。
    ②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体》,《中国官音白话报》,1898年第19、20期。
    ①阿英《白话报——辛亥革命文谈三》,《人民日报》,1961年10月16日。
    ①林白水《<中国白话报>发刊词》,《中国白话报》第一期,1903年12月19日。
    
    ①刘师培《老百姓的事业》,《中国白话报》第三期,1904年1月17日。
    ②高旭《光复歌》,《中国白话报》第十九期,1904年8月20日。
    
    ①柳亚子《<复报>发刊词》,《复报》第一期,1906年。
    ②柳亚子《答某君书》,《南社》,第二十二集,第5834页。
    ③包天笑《例言》,《小说画报》,1917年1月第1号。
    
    ①马君武《华族祖国歌》,《复报》第九期,1906年。
    ①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1918年1月15日。
    
    ①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六三》,《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51页。
    ②高旭《愿无尽斋诗话》,《南社》第一集,第39页。
    ①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第218页。
    ②柳亚子《与杨杏佛论文学书》,《民国日报》,1917年8月第12-21日。
    ③胡适《藏晖室札记》(1916年6月),卷十三。
    
    ①胡适《致梅觐庄》,《藏晖室札记》(1916年7月22日),卷十四。
    ②任鸿隽《赠梅觐庄归西北大学序》,《南社》第十五集,第3335页。
    ③柳亚子《与杨杏佛论文学书》,《民国日报》,1917年8月12-21。
    
    ①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127页。
    ②胡适《归国记》(1917年7月),《藏晖室札记》卷十七。
    
    ①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集》第三卷,第126-127页。
    ②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95页。
    ①郭沫若《论诗三札》,《文艺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16页。
    ②叶楚伧《告反对白话的人》,《民国日报》,1919年12月11日。
    ③柳亚子《<新黎里>发刊词》,《新黎里》创刊号,1922年4月1日。
    ④柳亚子《新黎里》,1924年7月16日。
    ⑤柳亚子《新诗和旧诗——柳无忌抛砖集代序》,《怀旧集》,耕耘出版社,1947年,第14页。
    ①胡怀琛《大江集自序》,《大江集》,1921年。
    
    ①胡怀琛《读胡适之<尝试集>》,《神州日报》,1920年4月30日。
    ②胡适《致张东荪》,《时事新报·学灯》,1920年5月12日。
    ③许澄远《许澄远致郑振铎信》,《文学旬刊》,1921年。
    ④余裴山《给胡怀琛信》,《诗学讨论集》,新文化书社,1934年再版,第71页。
    ⑤胡适《<尝试集>再版自序》,《胡适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第154页。
    ①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集》第三卷,第126-127页。
    ②胡怀琛《白话诗文谈》,广益书局出版,1921年,第33页。
    ③胡怀琛《新诗概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8页。
    ④胡适《谈新诗》,《星期评论》“双十”纪念专号,1919年10月10日。
    ①胡怀琛《白话诗文谈》,第49页。
    ①胡怀琛《新诗概说》,第12页。
    ①胡怀琛《白话诗文谈》,第22页。
    ②胡怀琛《白话诗文谈》,第72页。
    
    ①吴福辉《“五四”白话之前的多元准备》,《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①刘师培《中国文字流弊论》,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9-60页。
    ②胡适《新文学运动》,《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249页。
    ③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1920年。
    ①周作人《文学研究会宣言》,《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一号,l921年1月10日。
    ①郑振铎《文娼》,《文学旬刊》第四九号,1922年9月。
    
    ①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九至十期,1908年。
    ②钱玄同《致陈独秀》,《新青年》第三卷一号。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5页。
    ②郑逸梅《南社摭谭》,《永安月刊》第64期,1944年9月。
    ③姚鹓雏《艺文屑》,《民国日报》,1916年6月25日。
    ①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号。
    ①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上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②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1922年第13卷第7期。
    ③周瘦鹃《闲话〈礼拜六〉》,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82页。
    
    ①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号。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二卷六号,1917年2月。
    ①黄人《<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1907年。
    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
    ②陈独秀《答俞颂华》,《新青年》,第一卷第二号。
    ③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
    ④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醒》,《新青年》,1916年第一卷第六号。
    
    ①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醒》,《新青年》,1916年第一卷第六号。
    ②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
    
    ①柳亚子《岁暮述怀》,《江苏》,1902年第8期。
    ②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97页。
    
    ①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第25页。
    ②钱仲联《南社吟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①柳亚子《<女界钟>后叙》,《柳亚子文集补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②公孙君仇《赠金一》,《警钟日报》,1904年5月20日。
    ③嘂旦《读<女界钟>》,《女子世界》,1904年第三期。
    
    ①高增《放足与人种之关系》,《觉民》第1-5期合本,1904年。
    ①导迷《劝除妇女们的装扮》,《觉民》1904年第9-10期合本。
    ①柳亚子《偕刘申叔、何志剑、杨笃生、邓秋枚、黄晦》,《磨剑室诗词集》,第56页。
    ①周作人译,与谢野晶子著,《贞操论》,《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
    
    ①周作人《贞操论》前言,《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
    ②陈启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新青年》,第六期第五号。
    ①陈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9-270页。
    
    ①高旭《答周仲穆书》,《国学丛选》第一集,1912年。
    ②吴虞《吴虞文录?序》,《吴虞文录》,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21年版。
    
    ①柳亚子《致吴虞书》,《吴虞日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0页。。
    ②管达如《论小说》,《小说月报》,1912年第3卷第11号。
    
    ①徐天啸《<茜窗泪影>序》,上海国华书局版,1914年。
    ②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1919年。
    ①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1918年。
    ①胡适《我的歧路》,《努力周报》第7期,1922年6月18日。
    ①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34页。
    ②林香伶《从<南社丛刻>浅谈南社的几个问题——以文类分布为核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第9册,第54页。
    ②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钱仲联《<清八大名家词集>序》,岳麓书社,1992年,第4页。
    ④柳亚子《致柳非杞》,《柳亚子文集·书信辑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6页。
    ⑤林香伶《清末民初文学转型期的标志——南社文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2003,第200-206页。
    ①朱剑芒《南社感旧录》,《人报》,1943年10月2日。
    ②高旭《愿无尽庐诗话(下)》,《高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23-624页。
    ③柳无忌,殷安如《南社人物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18页。
    ④柳亚子《定庵有三别好诗,余仿其意作诗三截句》,《南社丛刻》第一集,第210页。
    ⑤郁达夫《杂评曼殊的作品》,《洪水》,1927年第3卷第31期。
    
    ①郭延礼《“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文史哲》,2002年第2期。
    ②柳亚子《与杨杏佛论文学书》,《民国日报》,1917年4月27日。
    ①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著,《人间词话》,《王国维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176—177页。
    ②柳亚子《读<史界兔尘录>感赋》,《江苏》,1904年1月。
    ①梁启超《烟士披里纯》,《清议报》,1901年12月1日。
    ①《史界兔尘录》,《新民丛报》第7号,1902年5月8日。
    
    ①高旭《愿无尽斋诗话》,《南社》第一集,第39页。
    ②柳亚子《与杨杏佛论文学书》,《民国日报》,1917年4月27日。
    ①柳亚子《磨剑室拉杂话》,《民国日报》,1917年8月12日——21日。
    ②马君武《故乡》,《南社》第四集,第567页。
    ③马君武《寄南社同人》,《南社》第三集,第352页。
    ④马君武《劳登谷寄柳人权》,《南社》第八集,第1420页。
    ⑤柳亚子《苏曼殊之我观》,《苏曼殊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4页。
    
    ①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0页。
    ②柳亚子《神交社雅集图记》,《南社丛刻》第一集,第19页。
    ①柳亚子《我的诗和字》,《上海文史资料》,1980年第1辑。
    ②宁调元《文渠既为余次定<朗吟诗卷>,复惠题词,奉酬五章,即题<纫秋兰集>》,《太一诗存》卷一,《太一遗书》。
    ③马君武《<马君武诗稿>自序》,上海文明书局,1914年。
    ④高旭《南社启》,《民吁报》,1909年10月17日。
    ⑤高旭《题所编<黄汉诗鉴>(一名<诗界之黄帝魂>用前韵》,《高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第38页。
    ①程光炜《试论四十年代的文人集团》,《海南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
    ②胡怀琛《中国文社的性质》,《越风》第廿二三四期合刊,1936年12月25日。
    
    ①朱寿桐《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②郑逸梅《<南社诗选简注>小序》,《南社丛谈——历史与人物》,中华书局,2006年,第358页。
    
    ①汪精卫《口占》,《南社丛刻》第十集,第1872页。
    ②吴恭亨《病中读曹锟经略四省府令愤书二首》,《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451页。
    ③古直《感事二律》,《南社丛刻》第五集,第778页。
    ④宁调元《武昌狱中书感》,《南社丛刻》第八集,第1433页。
    ①宋教仁《甲辰十月出亡道中口占(1904)》,《南社丛刻》第九集,第1633页。
    ②宋教仁《哭铸三尽节黄冈》,《南社丛刻》第八集,第1427页。
    ③方荣杲《次韵和钝根闻韩事有感》,《南社丛刻》第十一集,第2162页。
    ④傅尃《甲寅元旦》,《南社丛刻》第十一集,第2154页。
    ⑤陈去病《初夏越中杂诗》,《南社丛刻》第三集,第415页。
    ⑥沈昌直《初度将及杂成六绝索南社诸子相和》,《南社丛刻》第三集,第418页。
    ⑦雷昭性《<夏声>题词,步剑华韵》,《南社丛刻》第四集,第573页。
    ⑧马骏声《基隆书感》,《南社丛刻》第四集,第563页。
    
    ①周实《痛哭四章》,《南社丛刻》第四集,第593页。
    ②马君武的《变雅楼三十年诗徵题词》,《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443页。
    ③林之夏《赠友》,《南社丛刻》第十四集,第3065页。
    ①茅盾《解放思想,发扬文艺民主》,《人民文学》1979年第11期。
    
    ①钱钟书《宋诗选注·序》,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4页。
    ②朱锡梁《壬子元旦读建酋十二月二十五日退位谕旨》,《南社丛刻》第七集,第1248页。
    ③沈昌直《光复志喜》,《南社丛刻》第七集,第1266页。
    ④蒋万里《闻民军抵孝陵卫》,《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523页。
    ①柳亚子《孤愤》,《南社丛刻》第十六集,第3829页。
    ②张光厚《咏史》,《南社丛刻》第十六集,第3804页。
    ③张光厚《咏史》,《南社丛刻》第十六集,第3797页
    
    
    ①张光厚《感事》,《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432页。
    ②雷昭性《丙辰元旦》,《南社丛刻》第二十二集,第4622页。
    ③王德钟《十九岁述怀十章》,《南社丛刻》第十集,第916页。
    ④王競《感事十二绝》,《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460页。
    ⑤刘鹏年《感事六首》,《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654页。
    
    ①吴恭亨《寄怀若淮大庸一首》,《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452页。
    ②沈昌眉《和弟》,《南社丛刻》第二十集,第5125页。
    ③黄堃《欧战感言》,《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503页。
    ④林之夏《感事》,《南社丛刻》第二十二集,第5928页。
    ⑤傅尃《感事一首》,《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816页。
    ⑥文斐《欧洲大战乱感赋》,《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461页。
    
    ①庞树柏《避难舟中看月》,《南社丛刻》第九集,第1687页。
    ②景定成《寄愤》,《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427页。
    ③傅尃《落日》(辛亥四月感事),《南社丛刻》第五集,第349页。
    ④程善之《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韵》,《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469页。
    
    ①丘复《民国五年元旦作》,《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629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726-729页。
    
    
    ①潘飞声《辛亥九秋送蒋万里从军》,《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403页。
    ②王德钟《十九岁述怀十章》,《南社丛刻》第十集,第916页。
    
    ①高旭《自题<花前说剑图>》,《南社丛刻》第三集,第393页。
    ②沈砺《送穷》,《南社丛刻》,第四集,第589页。
    ③朱锡梁《从军歌》,《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544页。
    ④谢华国《大风渡太平洋放歌》,《南社丛刻》第二十二集,第5919页。
    ⑤朱锡梁《庚戌代人和韵》,《南社丛刻》第七集,第1240页。
    
    ①郭沫若《<柳亚子诗词选>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1页。
    ②柳亚子《我对于创作旧诗和新诗的感想》,《创作的经验》,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
    ③王学庄《柳亚子的一生》,《柳亚子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第89页。
    ④曹聚仁《南社——新南社》,《我与我的世界》,北岳文艺出版社,第298页。
    ⑤陶晶孙《急忙谈三句苏曼殊》,《牛骨集》,太平书店,1944年版。
    
    ①胡怀琛《海上雪》,《南社丛刻》第八集,第1444页。
    ②高旭《海上作》,《南社丛刻》第十集,第1949页。
    ③张光厚《小姑山》,《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432页。
    ①黄人《怀太炎狱中即和其<赠邹容>韵》,《南社丛刻》第十一集,第2214页。
    
    ①曹聚仁《南社、新南社——“我与我的世界之一”》,《南社纪略》,第253页。
    ②郁达夫《杂评曼殊的作品》,《洪水》,1927年,第3卷第31期。
    
    ①柳亚子《苏曼殊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3页。
    ②柳亚子《苏曼殊全集(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③郁达夫《杂评曼殊的作品》,《洪水》,1927年,第3卷第31期。
    ④郁达夫《杂评曼殊的作品》,《洪水》,1927年,第3卷第31期。
    
    ①张定璜《苏曼殊与拜伦与雪莱》,《曼殊全集》第四册,上海北新书局,第228页。
    ②郁达夫《杂评曼殊的作品》,《洪水》,1927年,第3卷第31期。
    ③陶晶孙《急忙谈三句曼殊》,《牛骨集》,太平书局1944年版。
    ①季羡林《对于X与Y这种比较文学模式的几点意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苏曼殊《断鸿零雁记》《苏曼殊全集(二)》,第154页。
    
    ①郁达夫《现代小说所经过的路程》,《郁达夫文集》第6卷,花城出版社,1988年,第108页。
    ②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郁达夫文集》第7卷,花城出版社,1988年,第180页。
    ①周作人《品〈沉沦〉》,《晨报副刊》1922年3月6日。
    ①朱自清《论严肃》,中国作家创刊号。
    ②郁达夫《<达夫全集>自序》,《郁达夫文集》第7卷,第163页。
    
    
    ①郁达夫《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郁达夫文集》第7卷,第156页。
    ②王富仁《历史的沉思》,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
    ③郁达夫《忏余独白——<忏余集>代序》,《郁达夫文集》第7卷,第250页。
    ①郁达夫《文艺赏鉴上之偏爱价值》,《郁达夫文集》第5卷,第162页。
    
    ①苏曼殊《断鸿零雁记》《苏曼殊全集(二)》,第162页。
    ②苏曼殊《断鸿零雁记》《苏曼殊全集(二)》,第172—173页。
    ①苏曼殊《断鸿零雁记》《苏曼殊全集(二)》,第195—196页。
    
    ①柳亚子《苏和尚杂谈》,《苏曼殊全集(四)》,第75页。
    ②章炳麟《曼殊遗画弁言》,《苏曼殊全集(三)》,第50页。
    
    ①冯自由《曼殊之真面目>牋注》,《苏曼殊研究》,第275页。
    ②周作人《曼殊与百助》,《苏曼殊全集(三)》,第240页。
    ①杨洁曾、贺皖南《上海娼妓改造史话》,三联书店,1988年,第1页。
    ①柳亚子《记陈仲甫先生关于苏曼殊的谈话》,《苏曼殊研究》,第279页。
    ①罗建业《曼殊研究草藁》,《世界日报副刊——曼殊大师死祭纪念特刊》,1927年。
    ②沈尹默《刘三来言子谷死矣》,《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1918年12月。
    ③邵元冲《曼殊遗载》,《越风》第11期,1936年4月2日。
    
    
    ①柳亚子《苏和尚杂谈》,《苏曼殊全集(四)》,第75页。
    ②柳亚子《苏玄瑛传》,《苏曼殊全集(三)》,第101页。
    ③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34页。
    ①马仲殊《曼殊大师轶事》,《苏曼殊全集(三)》,第94页。
    《南社》《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申报》《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警钟日报》《复报》《国民日日报》《二十世纪大舞台》《觉民》《清议报》《政议通报》《中国白话报》《神州日报》《民国日报》《民报》《江苏》《醒狮》《天铎报》《国粹学报》《太平洋报》《中华新报》《中华日报》《新青年》《时事新报》《文学旬刊》
    [1]《南社丛刻》(1-22),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版。
    [2]柳亚子编,马以君点校:《南社丛刻第二十三集第二十四集未刊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3]柳亚子编:《南社诗集》,上海:上海开华书局,1936年版。
    [4]柳亚子编:《南社词集》,上海:上海开华书局,1936年版
    [5]胡朴安编:《南社丛选》,上海:国光书局,1924年版。
    [6]胡朴安编:《南社丛选》,沈锡鳞,毕素娟校注,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王均卿编:《南社小说集》,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15年版。
    [8]柳亚子等编:《新南社社刊》,1924年版。
    [9]柳亚子、柳无忌编:《苏曼殊全集》,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版
    [10]姚光注、姚昆群等编:《姚光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高燮著,高铦、高锌、谷文娟编:《高燮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徐蕴华、林寒碧著,周永珍编:《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3]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沈眉若、沈颖若著,沈有美编:《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4年版。
    [15]姚鹓雏:《江左十年目睹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16]刘三著,陆繁霜原辑,黄太玄原勘订,刘颖白校勘:《黄叶楼遗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黄人:《黄人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8]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柳亚子:《磨剑室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柳亚子著,柳无忌等编:《自传·年谱·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1]柳亚子:《柳亚子文集补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2]柳亚子:《柳亚子文集·书信辑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陈去病:《浩歌堂诗钞》十卷,百尺楼丛书,1925年版铅印本。
    [24]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著:《高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5]叶元编:《叶楚伧诗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
    [26]苏曼殊:《苏曼殊小说诗歌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7]姚鹓鶵著,杨纪璋编:《姚鹓鶵剩墨》,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8]吴虞:《吴虞文录》,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21年版。
    [29]吴虞:《吴虞日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0]胡怀琛:《大江集》,上海:崇文书局,1921年版。
    [31]胡怀琛:《白话诗文谈》,上海:广益书局出版,1921年版。
    [32]胡怀琛:《新诗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33]马君武:《马君武诗稿》,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14年
    [34]雷铁厓著,唐文权编:《雷铁厓集》,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5]徐自华著,郭延礼编校:《徐自华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
    [36]宁调元著,杨天石、曾景忠编:《宁调元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7]高旭、高燮、高增原编,高铦、谷文娟整理:《<觉民>月刊整理重排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杨天石,刘彦成:《南社》,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版。
    [2]杨天石:《南社史长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邵迎武:《南社人物吟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4]郑逸梅:《南社丛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柳亚子:《柳亚子文集·南社纪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曼昭:《南社诗话两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柳无忌、殷安如编《南社人物传》,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柳无忌编:《苏曼殊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李蔚:《苏曼殊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0]丘桑主编:《民国奇才奇文·苏曼殊卷·天涯红泪》,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1]曾德珪:《苏曼殊诗文选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邵迎武:《苏曼殊新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3]邵迎武:《柳亚子诗歌新探》,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张明观:《柳亚子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刘斯奋:《苏曼殊诗笺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马以君:《燕子龛诗笺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7]柳亚子:《苏曼殊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宋益乔:《情僧长恨--苏曼殊》,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9]朱少璋:《苏曼殊散论》,香港:香港下风堂文化事业,1994年版。
    [20]许有成:《于右任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莫永明:《陈其美传》,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5年版。
    [22]潭行等:《马君武诗注》,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3]王卫民:《吴梅评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24]马以君主编:《南社研究》第1辑至第6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1994年。
    [25]马以君主编:《南社研究》第7辑,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
    [26]毛策:《苏曼殊传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7]孙之梅:《南社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朱顺佐:《邵力子传》,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9]周广秀:《箫剑诗魂:柳亚子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逸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5]刘逸生选注:《龚自珍诗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版。
    [7]《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上海书店1999年版。
    [10]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2]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3]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近代文学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4]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5]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陈平原、夏晓红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9]夫·弗·康斯坦丁诺夫:《苏联哲学百科全书》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20]吴文祺:《新文学概要》,上海:亚细亚书局,1936年版。
    [21]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刘师培著,李妙根编选:《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23]田景昆郑晓燕编:《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通览》,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24]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5]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1982年版。
    [27]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0]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3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2]范伯群:《礼拜六的蝴蝶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33]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34]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5]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36]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7]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8]颜廷亮:《晚清小说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39]章伯锋:《近代中国社会面面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0]张永芳:《晚清世界革命论》,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41]张中行:《文言与白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2]张芳泽:《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3]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45]胡适:《胡适学术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46]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4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9]胡适:《胡适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郭沫若:《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1]赵孝萱:《鸳鸯蝴蝶派新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朱寿桐:《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郁达夫:郁达夫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
    [54]王富仁:《历史的沉思》,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5]史和等:《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6]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57]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8]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59]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0]朱文华:《中国近代文学期流:从戊戊前后到五四文学革命》,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黄波:《寂寞一诗翁——重说柳亚子》,《书屋》,2007年3期。
    [2]马兴荣:《读清词札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期。
    [3]金建陵:《南社张素有关金庸祖父的两篇佚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期。
    [4]陈子波《论同光体诗》,《文化月刊·诗词版》,2006年5期。
    [5]黄钧达:《黄人年谱(摘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3月。
    [6]万国庆:《从闺阁悲吟到为反清革命歌呼——南社女诗人徐自华简论》,《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6期。
    [7]栾梅健:《文学常态与先锋性的融合——以南社转型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6期。
    [8]陈东林:《南社研究没有统一协调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学术亦可窥见研究组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期。
    [9]郭长海:《〈民间的文人雅集——南社研究〉一书中的两处失误》,《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3期。
    [10]毛翰:《新诗创世何劳胡适尝试》,《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6期。
    [11]曹培根:《黄人及其著作》,《江苏地方志》,2006年5期。
    [12]王明发:《南社出版物五种述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期。
    [13]金建陵:《南社与韩国志士的抗日救亡运动——从申柽说开去》,《当代韩国》,2006年3期。
    [14]李海珉:《柳亚子与汪精卫》,《炎黄春秋》,2006年9期。
    [15]李丽:《李叔同与报纸广告》,《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5期。
    [16]金建陵:《南社与中共“一大”》,《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3期。
    [17]陈晓华:《陈去病与南社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6期。
    [18]金建陵、张末梅:《南社与韩国抗日志士申圭植》,《档案与建设》,2007年4期。
    [19]金建陵:《南社女性解读:从个体到群体》,《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5期。
    [20]金建陵:《连横与“南社”成员的笔墨缘》,《档案与建设》,2005年7期。
    [21]叶中强:《游走于城市空间: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史林》,2006年4期。
    [22]王玉祥:《诗僧苏曼殊的自伤身世诗》,《海内与海外》,2006年7期。
    [23]刘景松:《民元前后的南社报人》,《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1期。
    [24]薛松宝:《清末民初南社社员的翻译活动综述》,《新文学史料》,2008年2期。
    [25]汪梦川:《汪精卫与南社“代表人物”说》,《江汉论坛》,2006年4期。
    [26]汪龙麟:《应和“诗界革命”节拍的南社诗歌》,《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27]孙之梅:《南社与国粹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期。
    [28]朱德慈:《南社俊才辛亥杰烈——周实革命文学业绩新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29]金建陵:《南社中的民族教育家伍仲文》,《档案与建设》,2006年2期。
    [30]顾大朋:《辛苦挥戈挽落日殷勤蓄电造惊雷——南社作家马君武其人其诗浅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2期。
    [31]谷鸿:《萧蜕庵书法鉴赏》,《秘书》,2006年7期。
    [32]金建陵:《南社成员张素的修志实践》,《江苏地方志》,2007年4期。
    [33]朱玉华:《论南社英杰宁调元的革命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34]金建陵:《南社作家陈匪石的词与词学理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期。
    [35]胡迎建:《高燮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初探》,《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2期。
    [36]白坚:《简论南社诗人姚鹓雏的诗论和诗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4期。
    [37]金建陵:《南社与驱张运动——从<天问>说开去>,《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6期。
    [38]王钟陵:《清后期至五四诗论发展的逻辑进程》,《学术研究》,2005年12期。
    [39]胡迎建:《论南社中的湖南醴陵诗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5期。
    [40]张晖:《新时代与旧文学——以民初<小说月报>刊登的诗词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4期。
    [41]郭长海:《高旭诗风的转变和诗界革命的衰微》,《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4期。
    [42]王凤霞:《南社与“文明戏”的成功联姻——中国早期话剧的一次“救国演剧”活动》,《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年4期。
    [43]周晓翠:《重炮·投枪·号角——评辛亥革命烈士、剧作家周祥骏戏剧五种》,《剧影月报》,2007年3期。
    [44]卢文芸:《南社——新文化的前驱》,《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2期。
    [45]白坚:《简论南社诗人周实的诗论和诗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5期。
    [46]林香伶:《乡邦意识与族群复兴──陈去病“南明书写”研究》,《东华人文学报》,2007年1月期。
    [47]周术槐:《从雷铁厓的诗作看其革命的心路历程》,《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3期。
    [48]李诠林:《南社交游台湾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6期。
    [49]高准:《辛亥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主要诗人(上)、(下)──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及其诗的述评》,《传记文学》,2007年10月、11月期。
    [50]张光芒:《“过渡”文人的气质典雅沉郁的诗风——读张农〈葫芦吟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4期。
    [51]孟丽:《新发现的南社诗人张素小说作品》,《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5期。
    [52]郭前孔:《南社“旧头领”金天羽山水诗论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期。
    [53]陈世强:《“鸳蝴派”始基徐枕亚的舛错婚恋与哀情文学生涯》,《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1期。
    [54]严敬:《袁晓园与南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2期。
    [55]吴正明:《辛亥革命时期南社社友手中的两大法宝——“报刊”与“诗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6]汪梦川:《论龚自珍梁启超对南社诗歌的影响》,《惠州学院学报》,2007年2期。
    [57]汪梦川:《评胡适与南社的白话诗词之争》,《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期。
    [58]贺国强:《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新论》,《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
    [59]李国平:《剪不断,理还乱——南社与鸳鸯蝴蝶派关系初探》,《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2期。
    [60]曹辛华:《南社诸子文章学著作考论——南社文章学研究之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1]卢文芸:《“真知”的路与障——论南社的“国学之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2]金建陵:《网络时代的“南社”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3]王顺贵:《蜕变与革新中的古典唐诗学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2期。
    [64]俞乃蕴:《南社和安徽人士》,《江淮文史》,2007年3期。
    [65]李国平:《南社人的生活与社会活动方式》,《史学月刊》, 2008年5期。
    [66]陈东林:《南社是政治团体和文学团体的有机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期。
    [67]孙之梅:《南社解体原因新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8]刘希云:《“前娜拉”时代的娜拉——关于吕碧城》,《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4期。
    [69]胡迎建:《论南社与同光体》,《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1期。
    [70]汪梦川:《文学政治化的悲剧——以南社为例的反思》,《燕山大学学报》,2009年1期。
    [71]周旺强:《千古文人侠客梦——南社人的侠客情怀》,《科技促进发展》,2008年12期。
    [72]曹辛华:《论南社诸子对词境的开拓》,《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2期。
    [73]于润琦:《南社社员的小说成绩》,《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6期。
    [74]陈水云:《南社论词之两派及其词学史意义》,《文与哲》,2005年12月期。
    [75]杨萌芽:《从1917年唐宋诗之争看南社与晚清民初宋诗派的关系》,《兰州学刊》,2007年3期。
    [76]彭伟:《1917年南社唐宋诗之争原因探微》,《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4期。
    [77]刘敩:《陈毅为南社后人题辞》,《世纪》,2006年1期。
    [78]金建陵:《南社社员孔昭绶与青年毛泽东的成长》,《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1期。
    [79]伍立杨:《文人的“武装行事”气质》,《椰城》,2006年10期。
    [80]贺国强、魏中林:《“同光体”论析三题》,《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2期。
    [81]陈东林:《南社诗人为什么喜用旧体诗?》,《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2期。
    [82]李坚怀:《鲁迅与南社》,《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83]王仲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舆论的旗手──南社社友范鸿仙》,《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84]金建陵:《南社“雅集”解读:以第十次为例》,《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85]曾景忠:《朱少屏与南社》,《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2期。
    [86]陈东林:《中国近现代编辑史上的鸿篇巨制——〈南社丛刻〉》,《编辑之友》,2005年2期。
    [87]金建陵:《柳亚子与丹阳三杰》,《江苏地方志》,2008年2期。
    [88]林香伶:《五四时期中国新旧文学阵营的重组过程──以胡适和南社成员的论辩为讨论对象》,《兴大人文学报》,2005年6月期。
    [89]李海珉:《柳亚子与鲁迅的深情厚谊》,《文史天地》,2007年6期。
    [90]龚喜平:《南社译诗与中国诗歌近代化简论》,《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1期。
    [91]孙之梅:《民国前南社的遗民情结》,《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2期。
    [92]龚喜平:《新诗自觉:晚清“新学诗”的诗史意义》,《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2期。
    [93]李海珉:《柳亚子与弘一法师的交谊》,《世纪》,2007年3期。
    [94]郁乃尧:《范烟桥轶事》,《江苏地方志》,2006年6期。
    [95]李海珉:《柳亚子与酒社》,《钟山风雨》,2006年5期。
    [96]张晴:《论苏曼殊的拜伦情结》,《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
    [97]关国煊:《成舍我与“南社”》,《传记文学》,2007年3月期。
    [98]金建陵、张末梅:《〈葫芦吟草〉引出的一段珍闻》,《钟山风雨》,2007年5期。
    [99]安健:《南社翰墨妙笔传香——收藏札记》,《收藏界》,2005年10期。
    [100]孟丹青:《从“南社”到“新南社”看柳亚子思想的进步性》,《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3期。
    [101]金翔:《略论林庚白与同光体》,《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期。
    [102]樊庆彦:《一生参得野狐禅——论高旭的佛学思想》,《法音》,2007年2期。
    [103]林香伶:《时代感怀与国族认同──柳亚子“南明书写”研究》,《政大中文学报》.2006年6月。
    [104]林杏:《高旭的豪情与戾气》,《书屋》,2007年6期。
    [105]朱玖琳:《杨杏佛的南社缘》,《世纪》,2008年5期。
    [106]徐国昌:《瑕不掩瑜话南社》,《传记文学》,2008年9月期。
    [107]毛闯宇:《诗僧苏曼殊轶事》,《世纪》,2009年2期。
    [108]汤志钧:《郑逸梅先生二三事》,《世纪》,2009年2期。
    [109]庞承强:《林庚白对宋诗派理论的反思与改造及其古典诗歌创作观》,《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6期。
    [110]刘颍白:《陈去病诗文集编后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5期。
    [111]张舫澜:《南社巨子曲坛泰斗——论吴梅先生的革命生涯与创作活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4期。
    [112]陈俐淮:《南社及其主导的“宗唐文学观”》,《北煤师院学报》,2002年2期。
    [113]林香伶:《从<南社丛刻>浅谈南社的几个问题——以文类分布为核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1期。
    [114]钱仲联:《南社吟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1期。
    [115]王中秀:《〈西洋画法〉:李叔同的译述著作》,《美术研究》,2007年3期。
    [116]王中秀:《黄宾虹画传(三)》,《荣宝斋》,2007年3期。
    [117]屈静:《落笔不凡神采可爱——浅析萧蜕庵的书法艺术》,《青少年书法》,2008年9期。
    [118]陈春香:《马君武的外国文学译介与日本影响》,《广西大学学报》,2007年3期。
    [119]倪进:《苏曼殊的文学翻译与英国浪漫主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3期。
    [120]曹辛华:《南社诸子词学论著考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
    [121]袁进:《试论南社对中国近代小说发展的贡献》,《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6期。
    [122]孙之梅:《新南社:文学转型的青果》,《求是学刊》,2008年1期。
    [123]汪梦川:《南社史词探微》,《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
    [124]邵盈午:《南社衰落诸因新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6期。
    [125]金建陵:《南社与驱张运动——从〈天问〉说开去》,《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年6期。
    [126]陈东林:《南社虎丘雅集为什么能在晚清顺利举行?》,《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2期。
    [127]李海珉:《南社兴衰纪略》,《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3期。
    [128]陈春香:《南社与日本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5期。
    [129]温祖荫:《丘荷公诗文述评》,《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1期。
    [130]朱德慈:《南社俊才,辛亥杰烈——周实革命文学业绩新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131]金建陵:《南社诗人张素“草间偷活”下的诗文》,《档案与建设》,2005年6期。
    [132]樊庆彦:《高旭文学思想初探》,《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3期。
    [133]秦方:《吕碧城:擅旧词华,具新理想——清末民初男权社会中女性新形象的构建》,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5年。
    [134]樊庆彦:《白衣骂座三升酒红烛谈兵万树花——南社巨子高旭论》,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年。
    [135]庾向芳:《南社与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关系初探》,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硕士论文,2005年。
    [136]何媛媛:《“欲凭文字播风潮”——论南社文学“现代性”过渡》,苏州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
    [137]刘耀彬:《鲁迅与南社关系论》,辽宁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
    [138]卢文芸《变革与局限──南社文化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博文,2002年。
    [139]刘景松:《脱序与就位:现代视野中的南社形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5年。
    [140]陈春香:《南社与日本——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
    [141]汪梦川:《南社词人研究》,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