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陶渊明诗歌中的人物分类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分类论述陶渊明诗歌所引用的人物探析陶渊明的思想。
     在深入研读陶渊明作品的基础上,本文将其诗歌中的人物分为六类:立言名世之士、以武立功之士、尚德守操之士、隐居避世之士、歧路彷徨之士和神话传说人物。并依据史书中的材料,展示了各类人物的原型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将陶渊明纳入读者的范畴,以诗歌和历史结合的方法探析陶渊明对这些人物的创造性思考与接受。陶渊明引用这些人物,显示了自己对“三不朽”理想的热切追求。然而,由于时代和社会现状的原因,诗人的“立言”和“立功”之理想无望实现。于是,他在经历了短暂的犹豫和彷徨之后,便转而追求“内圣”的理想,并坚定地走上了隐居避世之路。归隐之后的诗人,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对人生和生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最终借助诗歌中的人物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陶渊明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特定解读,显示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将此结论与《晋书》、《宋书》、《南史》等史书中的陶渊明传进行比较和印证,发现陶渊明的思想与史书中的记载是一致的,即陶渊明的思想具有多元性。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这一角度反以往由思想至人物或诗歌至思想的思路而行之,而以陶渊明诗歌中引用的人物揭示其思想。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Tao Yuanming’s idea by discuss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s cited in Tao Yuanming’s poems.
     On the basis of Tao’s works in-depth study,the thesis divides these figures in his poems into six categories: people committing their ideas to paper, people serving meritoriously by military renders, people persevering the morality, people living in seclusion shunning the world, people pacing back and forth in branch roads, figures in myths and legends.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s in history books, the prototype features of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are shown.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 thesis includes Tao in the scope of readers and researches Tao’s creative thinking and acceptance on these figures by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poetry and history. Tao shows his own fervent pursuit of the ideal "Three Immortality" by referring to these figures. However, due to the reasons of age and social status, the poet’s ideal of "committing ideas to paper " and "meritorious service" became hopeless. So after a brief hesitation and uncertainty, he turned to the pursuit of "the saint" ideal, and firmly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seclusion. After retirement, the poet had a profound thought on life and death in the hands-on labor, and ultimately built his spiritual home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the poetry. Tao’s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figures shows the complexity and multi-facet of his thinking. By the comparison and confirmation of this conclusion with Tao’s biography in "Book of Jin,"“Book of Song", "History of Nan Dynasty" and other historical books, the article finds that Tao's ide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cords in history books, that is Tao’s idea is diverse.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esis is that the angle reverses previous method which is from idea to figure or from poetry to idea.The angle of this article reveals Tao Yuanming’s idea by the figures cited in his poems.
引文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②南宋黎靖德编王景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三六《历代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43页。
    ③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宋刻版。
    ④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见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0页。
    ⑤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29页。
    ①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五六级四班同学《历代陶渊明研究简况》,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页。
    ②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五六级四班同学《历代陶渊明研究简况》,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页。
    ①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齐策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88页。
    ②周振甫《周易译注·系辞上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29页。
    ①李梦生《<左传>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90页。
    ①池万兴《〈史记〉与民族精神》,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②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8页。
    ③司马迁《史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90页。
    ④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2页。
    ⑤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92页。
    ⑥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02页。
    ⑦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页。
    ⑧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02页。
    ⑨班固《汉书·叙传第七十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5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1页。
    ②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1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版,第38页。
    ④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4页。
    ⑤池万兴《大家精要·管子》,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第24页。
    ⑥刘文典撰殷光熹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⑦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94页。
    ⑧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94页。
    ⑨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90页。
    ⑩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页。
    11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1页。
    12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0页。
    13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7页。
    ①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8页。
    ②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6页。
    ③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5页。
    ④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页。
    ⑤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5页。
    ⑥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页。本文所引用陶渊明诗文标题和原文,主要依据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同时参校王叔岷撰写的《陶渊明诗笺証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以下引文中不再一一标注。
    ①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8页。
    ①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9页。
    ②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64页、第766页。
    ③池万兴《<史记>与民族精神》,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32页。
    ④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66页。
    ⑤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67页。
    ①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67页。
    ②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68页。
    ①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70页。
    ②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71页。
    ③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71页。
    ①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68-871页。
    ②班固《汉书·李广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779、第785页
    ①李宜《唐代诗人的李广情结》扬州大学学报·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年第4期,第29页。
    ②逯钦立《陶渊明集·感士不遇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8页。
    ③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7页。
    ④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88-289页。
    ⑤李太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15页。
    ⑥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①李宜《唐代诗人的李广情结》扬州大学学报·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年第4期,第29页
    ①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8页。
    ②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9页。
    ③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1页。
    ④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4页。
    ⑥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5页。
    ⑦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8页。
    ⑧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3页。
    ⑨池万兴《〈史记〉与民族精神》,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440页。
    ①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2页。
    ②黄水《贫士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③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④引自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6页。
    ⑤引自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7页。
    ⑥汉班固撰清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307页。
    ⑦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7页。
    ⑧清焦循《孟子正义·告子章句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1页。
    ⑨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页。
    ⑩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①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②马恒君《庄子》,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20页。
    ①王艳《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论析》,克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②黄水《贫士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第六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57页。
    ②引自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7页。
    ③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①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见于《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3页。
    ②王艳《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论析》,克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①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四百年民族心灵的展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页。
    ②明敬虚子《小隐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③皇甫谧《高士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版,第1856页。
    ②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页。
    ③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版,第45页。
    ④聂雄前《中国隐士》,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②陈寿《三国志·王陵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0页。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阮籍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5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卷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13页。
    ⑤梁沈约《宋书》(卷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4页。
    ①梁沈约《宋书》(卷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4页。
    ②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635页。
    ③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635页。
    ④刘文典撰殷光熹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①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0页。
    ②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0页。
    ③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0页。
    ④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灵公》,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52页。
    ⑤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41-442页。
    ⑥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42页。
    ①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五二三中《礼记外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3页。
    ④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0页。
    ⑤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隐逸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46页。
    ①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6页。
    ②萧统《陶渊明集序》,见陆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前附),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页。
    ①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1页。
    ②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十则》,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页。
    ③朱熹著黎德靖编,王景贤校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74页。
    ④戴建业《澄明之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①颜延之《陶徵士诔》,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页。
    ②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2页。
    ③延君寿《老生常谈四则》,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1页。
    ①班固《汉书·卜式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19页。
    ②班固《汉书·货殖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2页。
    ③班固《汉书·疏广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27页。
    ①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52页。
    ②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125页。
    ①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9页。
    ②钱逊著《<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2页。
    ③逯钦立《关于陶渊明》,见《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3页。
    ④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8页。
    ⑤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9页。
    ⑥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81页。
    ①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5-226页。
    ①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5页。
    ②司马迁《史记·张释之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36页。
    ③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64页。
    ①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页。
    ①严北溟严捷注《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页。
    ②刘文典撰殷光熹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3页。
    ③严北溟严捷注《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④严北溟严捷注《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⑤严北溟严捷注《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5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5页。
    ⑧严北溟严捷注《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页。
    ⑨严北溟严捷注《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①刘文典撰殷光熹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9页。
    ②刘文典撰殷光熹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9页。
    ③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④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82页。
    ⑤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阮籍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59页。
    ⑥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隐逸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1页。
    ⑦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隐逸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1页。
    ⑧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节录,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4页。
    ⑨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隐逸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1页。
    ①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节录),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5页。
    ②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节录),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4页。
    ③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节录),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4页。
    ④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节录),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4页。
    ⑤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节录),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5页。
    ①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页。
    ①刘文典撰殷光熹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②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页。
    ③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07页。
    ④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
    ⑤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42页。
    ①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07页。
    ②高亨《周易大全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560-561页。
    ③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页。
    ④汉王符著清王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中华书局,第384页。
    ⑤宋衷注孙冯翼集《世本两种﹒作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⑥高亨《周易大全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559-560页。
    ⑦史礼心李军注《山海经﹒海外北经》,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①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5页。
    ②史礼心李军注《山海经﹒海外北经》,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③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5-96页。
    ④金国永《司马相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①刘文典撰殷光熹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76页。
    ③费正刚仇仲谦刘南平《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④史礼心李军注《山海经·海外北经》,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⑤史礼心李军注《山海经·海外北经》,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208页。
    ⑥史礼心李军注《山海经·海外北经》,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⑦史礼心李军注《山海经·海外北经》,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⑧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⑨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⑩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11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5页。
    ①李剑锋《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②王安石《桃源行》,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页。
    ③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感士不遇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7页.
    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①史礼心李军注《山海经·海外北经》,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①萧统《陶渊明集序》,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页。
    ②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四,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8页。
    ①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①张可礼《东晋文艺综合研究》(引钟秀《陶靖节记事诗品》卷二《宁静》,清刻本),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汉司马迁.《史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汉班固.《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汉班固撰,清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6]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7]汉王符著,清王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8]晋陈寿撰.《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9]皇甫谧.《高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11]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2]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1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4]唐李延寿撰.《南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版.
    [15]朱熹著,南宋黎靖德编,王景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6]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宋刻版.
    [17]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清焦循.《<孟子>正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20]清温汝能.《陶诗汇评》,见《陶渊明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1]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22]宋衷注,孙冯翼集.《世本两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3]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M].湖南:岳麓书社,2000年版.
    [24]马恒君.《庄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5]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6]高亨.《周易大全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版.
    [2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8]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29]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0]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1]李太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32]刘文典撰,殷光熹点校.《淮南鸿烈集解》[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3]金国永.《司马相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4]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5]李泽厚.《<论语>今读》[M].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曹础基.《庄子浅注》[M].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37]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8]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39]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40]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1]李昉等编.《太平御览》[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文学史研究室编《陶渊明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43]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4]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5]钱逊.《<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46]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47]史礼心,李军注.《山海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8]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9]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0]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1]池万兴师.《<史记>与民族精神》[M].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
    [52]池万兴师.《大家精要﹒管子》[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3]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4]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版.
    [55]聂雄前.《中国隐士》[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56]张可礼.《东晋文艺综合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7]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四百年民族心灵展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8]李剑锋.《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9]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60]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2][瑞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傅雅芳、郝冬瑾译《文明及其缺憾》[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63][德]姚斯,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4][瑞士]荣格著史济才等译《人及其象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5]颜延之.《陶徵士诔》[C].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66]萧统.《陶渊明集序》,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C].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67]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而已集》[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见《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69]袁珂.《中国神话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70]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金铭馆丛稿初编》[C].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71]李宜《唐代诗人的李广情结》[J] .扬州大学学报.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年第4期.
    [72]王艳.《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论析》[J].克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