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书画装裱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装裱体现时代的审美观念,是整个艺术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漫长的艺术活动中,书画的创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其后需要装裱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其后才有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收藏,才能更好地传播、交易。装裱是承上启下的一环,必不可少。装裱从属依附于艺术创作的观念根深蒂固,在目前新的文化生态逐渐生成的情况下已不合时宜。我们需要把装裱因素更加自觉地纳入到艺术活动中来,发挥主动的影响,不论是创作,还是收藏、鉴赏、书画活动乃至艺术市场不能离开艺术品的装饰装裱而单独存在。
     装裱是介于艺术设计的工艺性与纯书画实践的交汇领域,目前的研究成果尚显薄弱,值得深入开掘,本人研究作了初步的尝试,但在写作过程中感觉到种种问题乃至困境的存在。比如时代样式的判定上,目前有不少问题无法解决,需要考古材料、出土文物的进一步验证与支撑。本研究课题内容繁富,涉及广泛,不可能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本文各章主要观点为:
     (一)装裱材质与书画所用材质的共通性与逐渐分流,材质的精湛加工是装裱发展提高的基础与前提。装裱形制与人们的起居方式、建筑高度、艺术需要相关,其形成定型为渐进的过程。一种事物的发生与盛行,受到技术、社会、人文的诸多因素制约。书画不仅是图像文字形象,还以卷轴、屏风、壁画等物质性的形式展示出来,需要考虑它们和人、建筑的各种关系。
     (二)装裱集中反映了古人的艺术与审美观念,传达了时代的审美理想。人们的生活起居方式、陈设方式,建筑格局,不同阶层的审美观,所用材料的生产情况等等都会影响到一个时代的装裱样式。
     (三)装裱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这是装裱工艺普及化、书画创作量收藏量诸多因素增长的结果。一种工艺样式流派的形成,需要种种主客观的条件,对装裱来说,古代交通不便,所用的材料须易于取得,必须考虑气候、地理的因素,这是样式形成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是艺术的创作量、交流量、与之接触的群体量都空前增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鲜明的地域特色。装裱的地域性对应的是装裱的民间性、艺术品收藏鉴赏的民间性。
     (四)装裱的幅式与规格影响书画的样式,决定了总的阅读方式。款式对观者欣赏花新的角度、顺序、距离乃至接受信息的强度都会施加一定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画心形状就会产生相应的装裱款式。但装裱款式一旦建立起来,必然对画心幅式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观众的书画阅读方式便在装裱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并延展成为稳定的欣赏习惯。
     (五)艺术过程包括了创作、装裱、交易、传播、收藏、鉴赏等因素在内的一整套机制,装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整个艺术活动中最需要设计思维与操作技巧的环节。装裱虽附属于作品配合美化之,但也是书画成为商品交易、收藏、展览的前提,自不应忽视其能动的品质属性。就艺术创作来说,应视装裱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六)传统与当代装裱在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装裱因素是书画作为装饰媒介、环境艺术设计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书画的装裱因素与建筑样式的协调统一加以关注,唯如此,才能使艺术品保持长久生命力,书画创作与艺术市场才会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七)装裱样式影响到当代展览模式,继而影响到新的创作观审美观的确立。当前诸多展览过于追求功利化,忽视、轻视装裱工艺,已经严重影响了审美欣赏的品质。现代书画装裱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更强调个性,并具有装裱与创作融合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画心部分对外的扩张,装裱部位主动容纳画心样式的渗透。另一方面装裱被纳入创作的考虑因素,作为形式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注重装裱与本幅乃至于环境的一体化。
Mounting reveals the aesthetic notions of an era. It is an indispensable ring in the long chain of the art history. And it is only through mounting that a sheet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an be stored, appreciated and traded. In the past, however, people stubbornly treated mounting as a kind of appendants that just attached to the main part of the paining and calligraphy. Such an idea is out-dated nowadays and it is quite necessarily for us to treat i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whole process in art creativity, storage and appreciation, which cannot be omitted, just as the background cannot be omitted from a photo.
     Mounting lies in the interface between crafts and pure arts.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it is rare and it is worthwhile to make a deeper exploration. This thesis just tries best to make a partial contribution to it, because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that cannot be removed at present, like judging the mounting style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ages, which needs the evidence from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The viewpoints of each chapter in this thesis are listed below:
     In Chapter One, the author shows the sameness and the divergence of the materials used for mounting, as well as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material is the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ing. The finalization of the mounting forms that are relevant to people's living styles, the height of the buildings and the art itself, is a gradual process. It is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echniques, cultures, politics, economics, ideologies, etc.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s not just a thing of abstract characters and pictures, but a concrete one that consists of reels, folding screens and even walls (fresco). It manifests kinds of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buildings and itself.
     In Chapter Two,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notions and ideals of the ancient people. The mounting styles were influenced by their living styles, ways of furniture disposition,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their aesthetic notions from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society.
     In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manifests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ing.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ounting techniques, and the great increase of the product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y style of craft's formation may established by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As for mounting in the old age, the materials should be easily obtained because of traffic inconvenience, together with the climate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which mainly consist of the external ones. And the internal factors lie in 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s themselves, their exchanging and the communicating groups.
     In Chapter Four,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breadth and other specifications of mounting, because it decides people's reading manner. The pattern may have some influence in perspectives, orders, distances and intensities when people appreciating and acquiring the information. The mounting pattern may correspond to shape of the picture. However, once the pattern is established, it may restrict the picture shape. People's reading manner is usually based on the mounting style and then develops into a habit.
     In Chapter Five, the author studies the veins of mounting materials. They form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s necessary for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develop and formation at a certain age. They may be successive ones, but may also be innovative ones as a result of new materials and new techniques coming into be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veins of mounting materials may be similar to other daily utensils, although they are sometimes so special to be used in mounting. The designs and veins of fabrics used for mounting may be worthy of being appreciated, in which process, people's feelings and emotions may reside.
     In Chapter Six,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unters and painters is the main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ing skills. The ancient mounters were more passive. In order for survival, they mounted paintings as ordered by their employers, usually the painters, who were more dominant in their interactions. Mounters, then, would repeatedly modify the designs according to their employers' ideas in order to meet their requirements.
     In Chapter Seven, 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art creation, from creation to mounting, trading, storage and appreciation, mounting is an indispensable section. It combines designing and artifice, based on which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an be traded, stored and appreciated. Therefore, it is not right to regard it just an appendant, and as for the whole process of art creation, it is an integral part.
     In Chapter Eight,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the prospects of mounting, whether the ancient or the modem one, are very extensive in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s and advocates that, nowadays more attention need to be paid to the harmony between mounting factors for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d factors for the architectural styles. Only so, the life of the art can last forever and the art market can be shifted into a healthy orbit.
     In Chapter Nine,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mounting styles will have some influence on the exhibition modes of the present age, and if not treated properly, they may hind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aesthetic notions. At present, many exhibitions are in pursuit of material gains, ignoring and despising mounting technics, and thus decreasing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them.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ince modern mounting has developed to be much diversified and individualized, a new trend can be expected for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mounting and creation. That is, on the one hand, the picture part may expand to the mounting edge and mounting part will accept such invasion suppor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mount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formal "component", will be brought into the whole creation process and incorporated with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tself, and further with the surroundings.
引文
1刘舜强先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指出书画装裱工艺一直作为书画艺术的附属工艺看待,无人把它作为独立的一类艺术、一种文化进行认真研究,更无人把它作为学术问题加以讨论。参见刘舜强著,《日本书画装潢研究》5页。文物出版社,2007,12。
    1转引自罗哲文《哲匠录》出版序言53页。《苏州园林》,2006,“秋”季版。
    1厉鹦序《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42页。
    2《赏延素心录》前言。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54页。
    1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2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1虞和《论书表》。
    2参见《齐民要术》11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9。据《四部备要》本影印。
    1北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66页,又见江苏古籍出版社‘齐民要术》,2001,9。据《四部各要》本影印,111页“雌黄治书法”。
    2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二《器用》“装潢”条。《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83-384页。
    3明方以智《通雅·器用》之三十二,《四库全书·子部》162,“杂家类”,618页。
    4明·杨慎《画品》卷一“金题玉躞”。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79页。
    1米芾撰《宝晋英光集》卷三。钦定四库全书本。
    2明·杨慎《品画》卷一“金题玉躞”。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79页。
    3明·杨慎《画品》卷一“金题玉躞”。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79页。
    4明·杨慎《蠖户录·锦照》“锦贉”《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81页。(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二《器用》“装潢”条云:“卷轴引首后以绫贴褚日贉。用修言有楼台锦贉、蠲纸贉、樗蒲锦贉,唐人曰玉池。纬略言,宣和殿画覃(石字旁)卷即贉也。陶九成言,贉卷纸有夹背蠲鸾绫,引首裱里姜牙、方拱、叠胜、八苔晕诸锦。”《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83-384页。
    1清·周二学《一角编》乙册。《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91-392页。
    2清·周二学《一角编》乙册,《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92页。
    3《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58-159页。
    4《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62-163页。
    5参见(冯增木著,《中国书画装裱》364页对《赏延素心录》第四则注释.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6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16页。
    7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13页的“装褫定式”注释5。
    1参见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13页的“装褫定式”注释10。
    2周嘉胄《装潢志》“式”条。
    3冯增木著,《中国书画装裱》310页,在对《装潢志》“式”的注释中。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4参见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2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5参见冯增木著,《中国书画装裱》277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6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技法》317页,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7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御府书画”条注释4,278页。
    1杜秉庄、杜子熊在对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的注释中说《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15-216页。
    2《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62-163页。
    3米芾《画史》“论画带”。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00页。
    4《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
    5冯增木著,《中国书画装裱》284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6参见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2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7《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
    8冯增木著,《中国书画装裱》288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1明·杨慎《品画》卷一金题玉躞。《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79页。
    2虞(?)《论书表》52页。
    3参见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2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4本文所以取“书画装裱研究”之名称,除了其来有自外,重要的考虑在于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书画装裱上,还涉及裱件的包装、收藏处所、建筑装饰、环境布置、展览模式等较为广泛的层面。
    5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氏”。
    6详见蒋信《释“装界”》一文考证。《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7所列并非绝对,有所改动增补。参见杨正旗《中国书画装裱》260-261页。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9。
    1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自古规鉴”5页。
    2参见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16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139页。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181页。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198页。
    4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125页。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130页。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90页。
    2参见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46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3绢本,29.3*71.2厘米,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六“诗画题三绝”314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
    1参见宋赵彦卫撰,张国星点校,《云麓漫钞》2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2。
    1《金瓶梅》六十三回,1272页。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116页。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四,10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5。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139页。
    4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画龙体法”,23页。
    5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107页。
    6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107页.
    7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98-99页.
    1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苏氏图画”138页。
    2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50页。
    3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63页。
    4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20页。
    5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九302页。
    6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52页。
    1参见《宣和书谱》卷九7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10。
    2邓椿《画继》卷三22页。
    1邓椿《画继》卷六80页。
    2毛晋《海岳志林》。华人德《历代笔记书论汇编》372页。
    1 屠隆《文房器具笺》“笔屏”,《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200-201页。
    2 钱泳著,张伟点校,《履园丛话》卷十二“艺能”,324页。中华书局,1979,12。
    3 江苏古籍版“书帙”作“书衮”,皆通。
    4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三·杂说第三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68页。又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9。据《四部备要》本影印,112页。
    5 文震亨《长物志》卷六“屏”,《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95页。
    1明张岱著《夜航船》292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4。
    2清徐沁《明画录》卷八。
    3宋赵彦卫撰,张国星点校,《云麓漫钞》2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2。
    4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6页。
    5成江著《谈装说裱》53页.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1。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张氏图画”145页。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名价品第”,31页。
    3参见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46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4文震亨《长物志》卷十“椅榻屏架”《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240页。
    1参见徐建华、刘舜强《新世纪的中国书画装裱》。
    1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45页。
    2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5页。
    1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16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1 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18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2 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19-220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3 参见薛永年《卷轴画史概说》,《新美术》1993,3。
    4 在对帧画的注释中说:“唐代佛教画的一种。画在单幅绢上,贴于墙壁上,揭下镶装边框,后边加以衬布,上系挂带,成为可以移挂,折叠的画幅。为壁画发展到卷轴画的过渡形式。”冯增木著,《中国书画装裱》3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5 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17页。
    6 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21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序1页。
    2进行创造性临摹的尚有仇英《清明上河图》、唐寅《韩熙载夜宴图》等,这种明清画家们对经典不约而同的现象,颇值得思考。
    1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48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1 对楹联起源、擅长书写对联书家、楹联材质、展示环境等问题,参见笔者拙文《论题联·集联》。载莫家良、陈雅飞编《书海观澜二——楹联·帖学·书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中文大学文物馆2008年3月出版。
    2 收入《合璧联珠二——乐常在轩藏清代楹联》中。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2007年出版。
    1欧阳修撰,林青校注,《归田录》142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
    1参见叶德辉撰,紫石点校,《书林清话》(外二种)卷一25-26页。
    2米芾《宝章待访录》。
    3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19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1参见王以坤《古书画鉴定法》60-61页、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22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2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三。
    3周嘉胄《装潢志》。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110-111页。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111页。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136页。
    4明张岱著《夜航船》“扇上图山水”221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4。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89页。
    2邓椿《画继》卷二8页。
    3邓椿《画继》卷十122页。
    4邓椿《画继》卷六78-79页。
    5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高丽国”146-147页。
    6宋赵彦卫撰,张国星点校,《云麓漫钞》4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2。
    1邓椿《画继》卷十126-127页。
    2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22页。
    3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卷八“日本书法”。华人德《历代笔记书论汇编》573-57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191-192页。
    5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二。
    6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
    1邓椿《画继》卷四41页。
    2邓椿《画继》卷三23-24页。
    3邓椿《画继》卷四39页。
    4元庄肃《画继补遗》8-9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5。
    5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
    1 35*65厘米。
    2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66页。
    1虞龢《论书表》52页。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46-47页。
    3陈从周著,《梓翁说园》21页。北京出版社,2004,1。
    1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21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2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46-4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3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21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1张怀瑾《书断》。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3周密《志雅堂杂钞》《美术丛书》三集第三辑,220页。
    1现代陈师曾纸本水墨87,7。46,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48-4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1归昌世《假庵杂著》,华人德《历代笔记书论汇编》34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
    2《书画装裱技艺辑释》51页。
    3周嘉胄《装潢志》小引。
    1宋沈括撰,刘尚荣校点,《梦溪笔谈》9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
    2清·李渔《闲情偶寄》339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3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36页。
    1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5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2陈振濂著,《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125-127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0.
    1陈振濂著,《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130-131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0。
    2参见陈振濂著,《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131-13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0。
    3陈振濂著,《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141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0。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5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51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
    1周嘉胄《装潢志》“染古绢托纸。”
    2参见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48页。
    3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22页。
    1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30页.
    2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书画裱轴”,26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
    又,参见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30-31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3明文震亨《长物志》。装褫定式”,《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12页。
    4周二学《赏延素心录》。
    5周嘉胄《装潢志》“绫绢料”。
    1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9页。
    2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97页.
    3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6页。
    4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36页.
    1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54-55页。
    2参见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55页。
    3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33页。
    4周嘉胄《装潢志》“式”条。
    5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97页。
    6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35页。
    7《书画装裱技艺辑释》54页。
    1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12页。
    2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97页。
    3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12页.
    4参见付中承《中国书画装裱艺术探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 参见付中承《中国书画装裱艺术探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 付中承《中国书画装裱艺术探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 《书画装裱技艺辑释》50页。
    4 参见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21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1参见成江著《谈装说裱》85页,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28-29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1 唐寅《六如居士画谱》卷三。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32-133页。
    2 周嘉胄《装潢志》“式”条。
    3 参见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115页。《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
    1明文震亨《长物志》“装褫定式”。《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12页。
    2参见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39-40页。
    3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53页。
    4参见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20页。
    1参见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18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2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36页。
    3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7页。
    4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52-56页。
    1张潮《装潢志小引》。
    1《隋书》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经籍一。
    2 明张岱著《夜航船》“嘉则殿”202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4。
    1明张岱著《夜航船》“四部”201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4。
    2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14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3元陶宗仪撰,王雪玲校点,《南村辍耕录》“权臣擅政”条,30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
    4清吴振械撰,童正伦点校,《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七222-223页。中华书局2005,12。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47页。
    2周嘉胄《装潢志》。
    3周嘉胄《装潢志》。
    1周嘉胄《装潢志》。
    2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155页。
    3周嘉胄《装潢志》。
    4文震亨《长物志》。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07页。
    5周二学《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66页。
    6参见田维玉著《速成书画装裱技法》209-210页。文物出版社,1996,4。
    7《书画装潢学》72页。
    8《书画装潢学》72页。
    9《书画装潢学》131页。
    1周嘉胄《装潢志》。
    2参见冯增木《中国书画装裱》(增订本)。
    3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15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6。
    4参见杨廷宝《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传统》。杭间、张丽聘编《清华艺术讲堂》324-32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7。
    5《书画装潢学》18。
    1参见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15页。中国建筑中的重要家具及装饰物是屏风。在环境布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形制”一节已述,此处从略。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126-127页。
    3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铺殿花”155页。
    4参见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17页。
    1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挂画”。《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72页。
    2郭熙《林泉高致》“画题”。
    3邓椿《画继》卷三20-21页。
    1 元庄肃《画继补遗》1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5。
    2 参见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411页。
    3 参见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17页。
    4 高濂《燕闲清赏笺》《美术丛书》二集第十辑189页。
    5 清李渔著,李忠实译注《闲情偶寄》“位置”398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6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卷五“书画条”。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
    又见《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71-172页、《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81页。
    7 文震亨《长物志》卷十“悬画”,《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240-241页。
    8 文震亨《长物志》卷一“总论”,《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28页。
    1高濂《燕闲清赏笺》。《美术丛书》二集第十辑193页。
    2《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82页。
    1邓椿《画继》卷十12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5。
    2清李渔著,李忠实译注《闲情偶寄》“居室部·厅壁”319-320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3参见聂卉《贴落画及其在清代宫廷建筑中的使用》。《文物》2006,11。
    4清李渔著,李忠实译注《闲情偶寄》291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1清李渔著,李忠实译注《闲情偶寄》322-323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2清李渔著,李忠实译注《闲情偶寄》323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3参见聂卉《贴落画及其在清代宫廷建筑中的使用》。《文物》2006,11。
    4文震亨《长物志》卷十“椅榻屏架”《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240页。
    1屠隆《文房器具笺》“纸帐”,《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95页。
    2文震亨《长物志》卷八。《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231页。
    3文震亨《长物志》卷一“山斋”。
    4参见石守谦《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与大众文化》119页。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5。
    5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
    6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二。
    7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
    1钱泳《履园丛画》卷六。
    2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
    3文震亨《长物志》卷十卧室,《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242-243页。
    4文震亨《长物志》卷十“位置”。《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239页。
    5文震亨《长物志》卷一“总论”,《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28页。
    6《书画装潢学》18页。
    7参见《书画装潢学》13页、18页。
    1互动情况具载《画史》、《书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苏舜钦谪居苏州期间,米芾曾亲往拜访。苏舜钦是一位品位甚高的装裱师,家藏书画往往亲自操觚,这一点米芾与之相似。
    2宋·米芾撰,《宝晋英光集》,钦定四库全书本。
    3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9页。
    1见周嘉胄《装潢志》“知重装裱”条。
    2周嘉胄《装潢志》。
    1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86-396页,摘选了甲册、乙册各数则。
    2周嘉胄《装潢志》。
    3明文震亨《长物志》“裱轴”《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16页。
    1 明文震亨《长物志》“裝褫定式”。《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12页。
    2 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15-316页。
    1张潮《装潢志》小引。
    2郑逸梅著,《艺林散叶》34页。中华书局,1982,12第一版,2005,1月新1版。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27-28页。
    1刘舜强《日本书画装潢源流考》,《中国历史文物》,2006,4。
    2参见刘舜强著,《日本书画装潢研究》24页。文物出版社,2007,12。
    3参见刘舜强著,《日本书画装潢研究》80-81页。文物出版社,2007,12。
    1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五。
    2参见刘舜强《日本书画装潢源流考》,《中国历史文物》,2006,4。
    1《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1页。
    2参见《书画装潢学》143页。
    3参见《书画装潢学》84页。
    4《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1页。
    5《书画装潢学》71页。
    1 参见杨正旗著,《中国书画装裱大全》286-288页。
    2 参见吴海滨《装潢与“司命”--关于继承古书画修复技法的再探讨》,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1 参见吴海滨《装潢与“司命”--关于继承古书画修复技法的再探讨》,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2 参见刘舜强著,《日本书画装潢研究》151页。文物出版社,2007,12。
    1明·张岱著《夜航船》“黄卷”201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4。
    2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王古心先生笔录内一则。
    3《隋书》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经籍一。
    又见张耕注评,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条17页。学苑出版社2001。10。
    4虞龢《论书表》50页。《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5虞龢《论书表》51页。
    6虞龢《论书表》52页。
    1虞龢《论书表》52页。
    2虞龢《论书表》52页。
    3虞龢《论书表》52页。
    4虞龢《论书表》52页。
    5虞龢《论书表》52-53页。
    1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46-147页。
    2唐窦泉《述书赋》卷下。
    3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六207。唐窦康《述书赋》卷下。
    1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8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2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47页。
    3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48-149页。
    4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15页。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5-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5。
    2米芾《画史》。
    3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63页。
    4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63页。
    1《法书要录》卷四148-149页。
    1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65-166页。
    2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66页。
    3 张怀瓘《书断》。
    1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69-170。
    2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71页。
    3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71-172页。
    4穆棣《名帖考》卷上,99页。
    1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21页。
    2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上。
    3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
    4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317页。
    5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88-99页。
    1宋·米芾撰《宝晋英光集》卷七,钦定四库全书本.
    2参见卢元卿《法书录》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69-172页。
    1 可参见米芾《珊瑚帖》、《复官帖》。
    2 宋·米芾撰《宝晋英光集》卷六,钦定四库全书本。
    3 “君倩”,经穆棣先生考证,为褚遂良押署。参见《论<快雪时晴帖>墨迹》,载《名帖考》卷上。
    4 宋·米芾 撰《宝晋英光集》卷七,钦定四库全书本。
    1宋·米芾撰《宝晋英光集》卷八,钦定四库全书本。
    2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19-120页。
    1 参见穆棣《名帖考》185页。
    2 宋·米芾撰《宝晋英光集》卷六,钦定四库全书本。
    3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15页。
    4 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16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5 宋·米芾撰《宝晋英光集》卷三,钦定四库全书本。
    6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22页。
    7 宋·米芾撰《宝晋英光集》卷六,褚摹《右军兰亭燕集序》赞。钦定四库全书本。
    1 参见卢元卿《法书录》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169-172页。
    2 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15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3 参见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1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4 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18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1张岱《夜航船》“三万轴”条201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4。
    2《志雅堂杂钞》《美术丛书》223-224页。
    3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130-131页。
    4明张应文《清閟藏》,“论装褫收藏”,《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50页。
    5《历代名画记》有类似记载:“贞观、开元中,内府图书一例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罗褾织成带。”
    6《松窗杂录》4页。中华书局,1960。
    1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15页。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48页。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73-74页。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138页。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李主印篆”154-155页。
    2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二集第二辑46页。
    3米芾《书史》“晋帖重装”。《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03页。
    1周嘉胄《装潢志》“签条”。
    2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
    1周密《志雅堂杂钞》223页。
    2《六如居士画谱》卷三“题跋画”条 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29页。
    3明文震亨《长物志》“御府书画”。《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77-278页。
    4安岐《墨缘汇观》卷一陆机《平复帖》卷。
    5吴其贞《书画记》卷三“怀素天姥吟草书一幅”238-239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9.
    6顾云彬、顾麟士撰,顾荣木、汪葆楫点校,《过云楼书画记·续记》卷五画类一,5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8。
    1参见王以坤编著,《古书画鉴定法》6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
    2颜色所记于实物不合。
    1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20-21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2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21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3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18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4参见陆游《老学庵笔记》230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
    5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二《器用》“装裱”条。
    1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官告之制”。《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69页。
    2清代潘遵祁抄存《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265页。
    3《癸辛杂识》“章宗效徽宗”条212页。
    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354页.
    2《金史》志第三十九,百官四。
    1宋·米芾撰《宝晋英光集》卷五《奉诏书御轴》。钦定四库全书本。
    1参见傅熹年《浅谈做书画鉴定工作的体会》,36页。杨新主编《中国历代书画鉴别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0,12。
    2张丑《米庵鉴古百一诗》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三集第一辑50页。
    3《书画装潢学》19页。
    4米芾在其著作《书史》、《画史》中,都有记述。
    5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六、卷十四。参见华人德《历代笔记书论汇编》85-94页。
    又,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08-221页。
    1《六如居士画谱》卷三“装褫”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31-132页。
    2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下。《美术丛书》二集第二辑100页。
    又,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77页。
    1参见成江著《谈装说裱》85页,又,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28-29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2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淳化祖石刻”72页。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
    3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五“淳化阁帖”17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
    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兰亭集刻”6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
    1成江著《谈装说裱》83-85页。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书画裱轴”,26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
    又,参见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30-31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2宋高宗《翰墨志》。
    1米芾《珊瑚》、《复官》帖后元人施光远题识。
    2楚默《穆棣的书学、鉴定学研究》。载《名帖考》8页。对两种御府装裱式的渊源、特征、沿袭、规律,今人穆棣先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参见《名帖考(卷上)》相关章节。
    1参见《思陵书画记》.
    2王以坤著《书画装潢沿革考》28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3绢本设色29.5*49.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4参见穆棣《名帖考》(卷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7。
    1王以坤编著,《古书画鉴定法》6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
    2苏裱已在另一章节有较详细阐述,可参看。
    3周嘉胄《装潢志》“手卷”条。
    1《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62-163页。
    2周嘉胄《装潢志》“册叶”条.
    3周二学《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58-159页。
    1明文震亨《长物志》“装褫定式”。《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12页。
    2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86-399页。
    1清·周二学《一角编》乙册。《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94-396页。
    2参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86-396页。
    1参见王以坤编著,《古书画鉴定法》61-6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
    1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114页。《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
    2参见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114-115页。《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
    3参见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120页。《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
    4参见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128-129页。《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
    5吴其贞《书画记》云:“扬州有张黄美者,善于裱褙,后为梁清标家装。”
    1参见王以坤《古书画鉴定法》63页。
    2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4册,717页。
    3清李渔《闲情偶寄》379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1参见王以坤编著,《古书画鉴定法》62-6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
    1笔者拙文《建筑空间与书法样式》,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代建筑格局与书法样式的关系,可参看。《书法》2006,10。
    2田淑国著《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3.)田氏在继承古法与时人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新颖的创造,255例即其探索成果。
    1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12页。
    2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25页。
    3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36页。
    4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41页。
    5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162页。
    1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46页。
    2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49页。
    3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2页。
    4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5页。
    5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7页。
    6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13页。
    7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19页。
    8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31页。
    9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85页。
    1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4页。
    2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14页。
    3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15页。
    4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22页。
    5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93页。
    6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92页。
    7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62页。
    8参见《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102、103页。
    1《书画装潢学》18页。
    1 学院派书法:由上世纪90年代陈振濂倡导的现代书法流派--更确切地说是书法现象或运动。作品强调观念与主题先行,追求形式感,也不乏传统的技巧,大量采用并置、拼贴、剪裁等手段作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吴劳《展览艺术的装饰》191页。杭间、张丽娉编《清华艺术讲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7。
    1 策展和布置人是美国艺术家薄英,Ian H.Boydon,曾获耶鲁大学艺术史系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绘画和书籍装帧创作。
    1 参见华人德《美国行(之一)--薄英为我办展览》,《苏州大学报》2005年6月10日,第441期。
    1 周嘉胄《装潢志》“小托”。
    1 周嘉胄《装潢志》。
    2 《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58-159页。
    1 郭熙《林泉高致》“画决”。
    2 周嘉胄《装潢志》“衬边”。
    3 周嘉胄《装潢志》。
    4 周二学《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57-158页。
    1 《书画装潢学》139页。
    2 清·周二学《一角编》乙册。《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96页。
    3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20页。
    1 参见《刘九庵鉴定书画集》,7页。
    2 参见王以坤编著,《古书画鉴定法》8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
    3 参见王以坤编著,《古书画鉴定法》8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
    4 赵宦光《寒山帚谈》。
    1 《六如居士画谱》卷三“古画真迹难存”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26页。
    2 周嘉胄《装潢志》。
    1 高濂《燕闲清赏笺》《美术丛书》二集第十辑188-189页。
    2 虞龢《论书表》50页。
    3 虞龢《论书表》50-51页。
    4 虞龢《论书表》50-51页。
    5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47页。
    6 周嘉胄《装潢志》。
    1 周嘉胄《装潢志》。
    2 米芾《书史》“裱背用纸”,《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04页。
    3 《书画装潢学》144页。
    4 《书画装裱技艺辑释》85页。
    1 《齐民要术》卷三·杂说第三十,“染潢及治书法”11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9。据《四部备要》本影印。又与沈阳出版社1995年8月版《齐民要术》互校。
    2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34-35页。
    3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35页。
    4 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挂画”。《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72页。
    1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画”《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24页。
    2 明·屠隆《画笺》《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82页。
    3 《赏延索心录》。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66页。次条悬挂收贮原则来自《长物志》。
    4 元·汤垕《画论》。《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78页。元明人著作内容的大量雷同现象,当然是相互抄袭的结果,叶昌炽亦有“明人喜窃书,不知谁为郭象,谁为向子期也”之叹。清·叶昌炽撰,王锷、伏亚鹏点校《藏书纪事诗》卷三195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但从一个方面说明,他们具有统一的观点,经过认可后,才会写进自己的著作中去,以广流传。
    5 唐寅引述元代王思善云。《六如居士画谱》卷三 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30页。
    6 明张应文《清秘藏》“论装褫收藏”,《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50-251页。
    7 明张应文《清秘藏》“论装褫收藏”,《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50-251页。
    8 明文震亨《长物志》“鉴赏”。《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72页。唐志契《绘事微言》亦有类似说法:“看古人书画,如对鼎彝,如读告诫。不可毫涉粗浮之气。盖古画纸绢皆脆,舒卷不得法,最易损坏。看时风日须避之;灯下不可看画,恐落煤烬及为烛泪所污;饭后醉馀,欲观卷轴,须以水涤手。展玩间不可以指甲剔损。诸如此类,不能枚举。然必欲事事勿犯,又恐涉强作情态,惟遇真能鉴赏及阅古甚富者,方可与谈;若对伧父辈,惟有珍秘不出耳。”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一鉴赏,27-28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5.又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82页。
    1 清顾文彬,民国顾麟士撰,顾荣木、汪葆楫点校,《过云楼书画记·续记》凡例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8。
    1 参见杨正旗《中国书画装裱大全》“裱件的展藏”一节。
    2 一些植物性颜料如花青、藤黄、洋红等尤其易受光线影响。
    3 周嘉胄《装潢志》。
    1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20-121页。
    2 明张岱著《夜航船》“湘帖”201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4。
    3 周嘉胄《装潢志》。
    4 参见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117-118页。《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
    5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112页。
    6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115页。
    1 叶德辉撰,紫石点校,《书林清话》(外二种)卷一26页。
    2 叶德辉撰,紫石点校,《书林清话》(外二种)卷一27页。
    3 南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内画装裱”。《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77页。
    4 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美术丛书》二集第二辑49页。
    5 文嘉《钤山堂书画记》246页。明代野史丛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9。
    1 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558页。中华书局,1994,4。
    2 参见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118页。《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
    3 米芾《画史》“论装褙用绢”《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95页。
    4 明张应文《清秘藏》“论装褫收藏”,《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50-251页。
    1 高濂《燕闲清赏笺》《美术丛书》二集第十辑194页。
    2 明文震亨《长物志》“藏画”,《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22页。
    3 文震亨《长物志》卷五“小画匣”,《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78页。《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23页。
    4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五“装帖”,《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83页。又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43页。
    5 《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44页。
    6 《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73页。
    1 屠隆《文房器具笺》,《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207页。
    2 文震亨《长物志》卷六“箱”,《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94-195页。
    1 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118页。《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傅氏研究同样涉及书画各种形式的外包装物,作为与书画装裱直接相关的重要外延,认为是广义上的书画装裱,笔者深以为然。
    2 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131页。《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
    3 参见冯增木《中国书画装裱》214-215页。
    4 参见冯增木《中国书画装裱》215页。
    5 冯增木《中国书画装裱》217页。
    6 参见冯增木《中国书画装裱》218页。
    7 文震亨《长物志》卷六“橱”,《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92-193页。
    1 《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73页。
    2 清李渔著。李忠实译注《闲情偶寄》“橱柜”364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3 清李渔著,李忠实译注《闲情偶寄》“橱柜”364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4 叶德辉撰,紫石点校,《书林清话》(外二种)“藏书十约”之“列橱之法”341页。
    1 文震亨《长物志》卷六“架”,《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93页。
    2 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71页。
    3 文震亨《长物志》卷六“几榻”,《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87页。
    4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玉画义”(义当为叉,笔者注。)146-147页。
    1 《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70页。
    2 清李渔原著,李忠实译注,《闲情偶寄》366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3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三·杂说第三十“书橱避蠹”。《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67页。又见江苏古籍出版社之《齐民要术》(2001年9月据《四部备要》本影印),111-112页。
    4 江苏古籍版《齐民要术》“书帙”作“书衮”,皆通。
    1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三·杂说第三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368页。又见江苏古籍出版社之《齐民要术》(2001年9月据《四部备要》本影印),112页。
    2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册14,717页。
    3 文震亨《长物志》卷一“楼阁”,《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25页。
    4 叶德辉撰,紫石点校,《书林清话》(外二种)“藏书十约”341页。后又云不可七夕、烈日下曝书,宜在八九月秋高气清时进行。至于一年中时节何时清理,何时封闭,何时敞开,俱有论述。此是叶氏看法。皇家藏贮之所亦当如此。
    1 王澍序《赏延素心录》。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51页。
    1 米芾《宝章待访录》。
    1 《刘九庵书画鉴定集》15页。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4。
    2 《赏延素心录》王澍序。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151页。
    3 赵宦光《寒山帚谈·附录》“材用”。
    1 楚默序《穆棣的书学、鉴定学研究》6-7页。
    穆棣著《名帖考》卷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7。
    2 楚默序《穆棣的书学、鉴定学研究》,穆棣著《名帖考》(卷上)7-8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7。)今人亦有不同看法.装裱形式、收藏印均非鉴定内证,笔者深以为然。
    3 楚默《穆棣的书学、鉴定学研究》。载《名帖考》6页。
    1 启功《书画鉴定三议》。杨新主编《中国历代书画鉴别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0,12。
    2 钱泳《履园丛话》卷十“收藏条”。
    3 方闻著,《宋元绘画中的文字与图像》。杭间、张丽娉编,《清华艺术讲堂》106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7。
    1 米芾《海岳名言》。
    2 张怀瓘《书断》。
    1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六窦衆《述书赋》下,211-212页。
    2 宋·米芾 撰《宝晋英光集》卷三。钦定四库全书本。
    3 宋·米芾 撰《宝晋英光集》卷八。钦定四库全书本。
    1 文嘉《钤山堂书画记》264-265页。明代野史丛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9。
    2 明文震亨《长物志》“论书”。《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60页。
    董其昌《筠轩清閟录》“论法书”,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七与此大同小异。见华人德《历代笔记书论汇编》227-228页、442页。
    3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收藏圣像”19页。
    4 参见谢稚柳《晋唐宋人法书名作考论》。
    5 周嘉胄《装潢志》。
    1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六212-213页。
    2 宋·米芾撰《宝晋英光集》卷三。钦定四库全书本。
    3 邓椿《画继》卷二14页。
    4 高濂《燕闲清赏笺》。《美术丛书》三集第十辑108页。
    5 高濂《燕闲清赏笺》。《美术丛书》三集第十辑108页。
    1 高濂《燕闲清赏笺》。《美术丛书》三集第十辑112页。
    2 文嘉跋《怀素小草千文》墨迹。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1991。2。
    3 《美术丛书》初集第十辑129-130页。
    4 清李渔《闲情偶寄》337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1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下卷二十六656页。中华书局,1997。
    1 容庚著,《丛帖目(一)》249页。华正书局,1985。
    2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7-8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5。
    3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刘彦齐”,133-134页。
    1 米芾《书史》“装染赝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07页。
    2[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党晟校。《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导言4页。北京:三联书店,2005,12。
    1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33页。
    2 《法书要录》卷六219-220页。
    3 文震亨《长物志》卷五“书画”,《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165-166页。又见《书画装裱技艺辑释》257-258页。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一“蓄画”条所论几与此相同。惟字词稍有差异:“故有收藏而无识鉴,无阅玩,无装褫,无铨次,皆非能真蓄画者。”以收藏作为基础,其它几项为平列关系。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一“蓄画”2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5。
    1 付中承《中国书画装裱艺术探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 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112页。《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
    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9。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4、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8。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5。
    6、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2。
    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5,5。
    8、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11。
    9、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7。
    10、明·宋濂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4。
    11、《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
    1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4。
    13、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8。
    1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6、唐·陆广微撰《吴地记》,《四库全书》台湾省影印本。
    17、宋·沈括撰《梦溪笔谈》,长沙:岳麓书社,2004。
    18、宋·潘永因《宋稗类钞》。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19、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0、宋·范成大《吴郡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1、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2002,8。
    22、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79,11。
    23、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唐宋史料笔汜丛刊,中华书局,1988,1.
    24、宋·周密撰《齐东野语》。上海书店,1990,9。
    25、明洪武《苏州府志》,据洪武十二年钞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26、明正德《姑苏志》,《四库全书·史部》第49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7、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97。
    28、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
    29、明·方以智撰,《通雅》。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30、明屠隆《考磐余事》。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本。
    31、明陆粲、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庚己编 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
    32、明万历《长洲县志》,万历二十六年刊本,崇祯八年印本。
    33、明崇祯《吴县志》,据崇祯刻本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90。
    34、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
    35、清·顾炎武《肇域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6、清康熙《长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7、清乾隆《吴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8、清同治《苏州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9、清·龚炜撰、钱炳寰点校,《巢林笔谈》,中华书局,1997,12。
    40、清·吴振棫撰,童正伦点校。《养吉斋丛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12。
    41、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
    1、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002年。
    2、黄宾虹、邓实主编《中国美术丛书》,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1。
    3、《石刻史料新编》台湾:新文风出版社民国七十一年印行。
    4、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5等。
    5、启功等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等。
    6、华人德、黄惇等著《中国书法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等。
    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5。
    8、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5。
    9、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5。
    10、宋·赵彦卫撰,张国星点校《云麓漫钞》。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
    11、宋·沈括《梦溪笔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
    1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5。
    13、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营造法式》(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14、宋·《宣和书谱》。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10。
    15、明·汪珂玉《珊瑚网》。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5,9。
    16、明·方于鲁编,吴有祥整理《方氏墨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
    17、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5。
    18、明·陆深等著《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明代野史丛书。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9。
    19、清·李渔著,李忠实译注《闲情偶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
    20、清·顾复撰《平生壮观》。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7。
    21、清·徐沁著《明画录》。台北:明文书局,1991。
    22、清·顾文彬,民国顾麟士撰顾荣木、汪葆楫点校《过云楼书画记、续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8。
    23、清·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北京:中华书局,1994,4。
    24、清·叶昌炽撰,王锷、伏亚鹏点校《藏书纪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
    25、萧乾主编《崇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9。
    26、启功主编《崇文集二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9。
    27、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28、白谦慎著《傅山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6,4。
    29、金学智著《中国园林美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3。
    30、穆棣著《名帖考(卷上)》。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7。
    31、王振复著《建筑美学笔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8.
    32、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中国碑帖与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
    33、[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5,12.
    34、梁思成著,《中国雕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12.
    35、杨仁恺编著,《杨仁恺书画鉴定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4。
    36、杨仁恺著,《中国书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
    37、傅熹年编著,《傅熹年书画鉴定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4。
    38、刘九庵编著,《刘九庵书画鉴定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4。
    39、刘九庵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1。
    40、《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四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
    41、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
    42、唐兰著,《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根据解放前原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重印。
    4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4、高居翰著,《山外山》。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
    45、高居翰著,《气势撼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
    46、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
    47、王以坤编著,《古书画鉴定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
    48、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9。
    49、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50、邱振中著,《书写于观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5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
    52、[英]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基、张译石译,《金枝》。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6,9。
    53、叶德辉撰,紫石点校,《书林清话》。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
    54、伦明等撰,杨琥点校,《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
    55、郑逸梅著,《艺林散叶》。北京:中华书局,1982,12第一版,2005,1月新1版。
    56、郑逸梅著,《艺林散叶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4第一版,2005,1月新1版。
    57、巫鸿著,《礼仪中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05。
    58、吴山编,《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59、李砚祖著,《装饰之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6。
    60、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1。
    61、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冶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
    62、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
    63、张驭寰著,《中国古建筑装饰讲座》。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2。
    64、张朋川著,《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218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
    65、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2。
    66、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9。
    67、魏隐儒、王金雨编著,《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4。
    68、钱存训著,《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9、张秀民著,《中国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0、罗树宝编著,《中国古代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93。
    71、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5。
    72、包铭新、赵丰《中国织绣鉴赏与收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73、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74、奚三彩、欧阳摩一编撰《纸绢文物》。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6。
    1、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2、杜子熊著,《书画装潢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5。
    3、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2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6。
    4、田淑国著,《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3。
    5、杨正旗著,《中国书画装裱大全》,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7。
    6、严桂荣著,《图说中国书画装裱》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5。
    7、成江著,《谈装说裱》。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1。
    8、刘舜强著,《日本书画装潢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2。
    9、冯增木著,《中国书画装裱》。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10、明周嘉胄著,田君注译《装潢志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
    11、王栋编著,《中国书画装裱》。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12、谢友生著,《书画装裱技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13、冯鹏生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4、杜子雄著,《中国书画装裱》。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15、夏冬波著,《药物与书画装裱》。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
    16、杜伟生著,《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法图解》。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7、唐昭钰著,《中国书画装裱技法》(修订本)。合肥:黄山书社,2005,1。
    1、刘巧楣《晚明苏州绘画》,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89年硕士论文。
    2、陈冠至《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与藏书生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999年硕士论文。
    3、梁江《中国美术鉴藏史纲》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博士论文。
    4、王晓洋《明清江南文化望族研究》,苏州大学历史系2004届博士论文。
    5、黄朋《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2博士学位论文。
    6、肖鑫《唐宋时期的书画买卖和市场初探》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7、郭建平《试论明清商品经济对绘画发展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8、石东玉《材料技法研究与中国古代绘画的保存修复》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硕士论文。
    9、杨春晓(《满船书画同明月--米芾鉴藏书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博士论文。
    10、宗成振《宋代官方书迹收藏状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1、高鹏《明代中晚期绘画交易方式及特点之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2、杜丹《试论明代苏州城市商业化对私人刻书业的影响》,苏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3、刘金库《“南画北渡”:梁清标的书画鉴藏综合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博士论文。
    14、李阳洪《梁章钜的书法题跋与翁方钢的关系》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5、纪学艳《张丑书画鉴藏与著录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
    16、李蕾《中国书画艺术传播方式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7、陈琳《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与新安籍画家群关系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博士论文。
    18、唐勇刚《海上鉴藏名家钱镜塘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19、吴海滨《装潢与“司命”--关于继承古书画修复技法的再探讨》,中央美 术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20、钱锡生《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苏州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21、郑丽虹《明代中晚期“苏式”工艺美术研究》。苏州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1、徐邦达《四谈古书画鉴别--书画的装裱形制》,《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3。
    2、邓安生《古代题跋试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5。
    3、杨玉良《清内府书籍、经卷装裱艺术杂识》,《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2。
    4、唐有勤《明季著名刻书家毛晋刻书述略》,《南充师院学报》(哲社版),1988,1。
    5、何琦《中国古代艺术重心的南迁运动》,《东南文化》,1987,3。
    范金民《明清时期活跃于苏州的外地商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4。
    6、[美]Susan Hapgood,诸迪、黄岫如译《艺术史的复制》,《世界美术》1991,2。
    7、王璜生《中国古典绘画接受现象研究》,《文艺研究》1991,1。
    8、毛维东《谈扇子书画艺术发展的分期》,《浙江工艺美术》,1991,1。
    9、陈育德、陈宪年《艺术欣赏的类型与效应》《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2。
    10、戚印平、王丽萍《中国图卷与日本画卷》,《日本研究》1992,3。
    11、陆涛声《艺术品鉴赏和收藏倾向折射》,《艺术百家》1993,2。
    12、薛永年《卷轴画史概说》,《新美术》1993,3。
    13、李建毛《马王堆汉墓两幅T形帛画之比较研究》,《美术史论》1993,4。
    14、单国强《清代书画鉴藏概述》,《文物天地》1994,1。
    15、栾承素《古书画装裱中色彩的运用》,《东南文化》,1997,1。
    16、郑利华《明代中叶吴中文人集团及其文化特征》,《上海大学学报》,1997,2。
    17、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一种生活的艺术观--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简论》《文艺研究》1998,6。
    18、沈振辉《明代苏州地区收藏家述略》《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
    杨新《名人图绘的好古之风与古物市场》,《文物》1997,4。
    19、王琳《试论徽商经济对明清徽派版画的影响》,《美术研究》1999,4。
    20、马卫军《书画装裱艺术的历史发展、流派和品式》,《民族艺术研究》,1999,5。
    21、陈江《<格古要论>和明代的文物鉴定学》,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22、单国强《文物的包装与装裱》,《收藏家》2000,7。
    23、周志元《字画材质辨伪》,《收藏家》2000,8。
    24、朱赛《从装裱看版本--以清代皇家书籍为典型》,《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2。
    25、郝文勉《书法鉴赏过程论》,《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6、周志元《从古代帛画装裱看“挂轴”的起源》,《南方文物》2000,3。
    27、杨垒《装裱与保护历史书画遗产》,《东南文化》,2000,11。
    28、刘凤云《清代文人官僚与城市私家园林的兴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1。
    29、赵扬《上古至明代的包装历史》,《收藏家》2001,1。
    30、张榕山《书画的装裱与收藏》,《南方文物》,2001,1。
    31、张荣《清代宫廷包装浅议》,《收藏家》2001,1。
    32、李本明《谈宋代书画装裱的形式美》,《南方文物》,2001,1。
    33、李本明《明清书画的材料、装裱与鉴定》,《南方文物》2001,3。
    34、陈振濂《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书法研究》2001,4。
    35、郑银淑《项元汴收藏的书画中记录价格的情况》《当代韩国》2002年春季号。
    36、陈霞《唐代的屏风--兼论吐鲁番出土的屏风画》,《西域研究》,2002,2。
    37、刘涛《东晋南北朝法书名迹的收藏与整理》,《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4。
    38、薛永年《20世纪古书画鉴定名家方法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4。
    39、宁刚《张彦远对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贡献》,《四川文物》,2002,4。
    40、杨春晓《米芾与书画鉴定》,《美术研究》,2002,4。
    41、宁刚《张彦远对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贡献》,《四川文物》2002,4。
    42、杨贤宗《扬州盐商与板桥样式的形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2,4。
    43、刘舜强《古书画损毁机理初探》,《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1。
    44、张捷《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人文地理》,2003,5。
    45、何元东《中国书画市场发展源流》,《北方美术》,2003,3。
    46、杨菁《浅谈书画展室的文物保护》,《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2。
    47、杨新《由<出师颂>引发出的关于中国书画鉴定的思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6。
    48、赫俊红《明清鉴藏家对女画家艺术的鉴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1。
    49、王双虎《试论中日书画装裱的异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50、薛永年《书画鉴定与个案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4。
    51、王鸿泰《闲情雅致--明清间文人的生活经营与品赏文化》,《故宫学术季刊》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民国九十三年秋季)。
    52、[美]伊沛霞《宫廷收藏对宫廷绘画的影响--宋徽宗的个案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3。
    53、周河《敦煌壁画临本装裱纪要》,《敦煌研究》2004,4。
    54、沈建东《古代工艺的“法”与“式”--以宋代工艺诸造作的法式为例》,《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民国九十四年夏季)。
    55、牛克诚《宣和御府印格式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1。
    56、李万康《唐代绘画消费群体主体成份的变迁》,《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
    57、彭慧萍《两宋宫廷书画储藏制度之变:以秘阁为核心的鉴藏机制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1。
    58、黄朋《沈周时代的苏州书画鉴藏家群体》,《中国书画》2005,1。
    59、苏滨《清末民初的中国书画雅集及其变异》,《中国书画》,2005,2。
    60、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
    61、赫俊红《明清鉴藏家对女画家艺术的鉴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1。
    62、畏冬《隋唐宫廷绘画机构概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3。
    63、华彬《中国古代绘画的商品化问题》,《荣宝斋》2005,2。
    64、李永强《中国书画中的幅式--“长卷”在明朝中后期走向低靡的原因小议》,《书画艺术》,2005,3。
    65、王世华、李锦胜《明清徽商与新安画派》,《学术月刊》2005,1。
    66、赵权利《纸史述略》,《美术研究》2005,2。
    67、刘泽信《书画装裱与保管》,《文物世界》2005,2。
    68、郝文勉《书法鉴赏过程论》,《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69、罗文华《清宫唐卡绘画与装裱的机构及流程》,《中国藏学》,2005,4。
    70、张林《唐、宋、明时期装裱艺术对日本影响及其发展》,《文物世界》,2005,5。
    71、杨春晓《米芾对书画的阅玩、保护与装裱》,《书画世界》2005,9。
    72、赵国英《从王鉴绘画研究中看明末清初绘画与鉴藏的关系》,《美术研究》2006,1。
    73、廖方容《唐卡“竖幅垂悬”之形式浅析》,《西藏艺术研究》,2006,1。
    74、陈红彦《名家写版考述》,《文献》2006,2。
    75、诸葛铠《中西艺术设计继承传统的两种模式比较》,《装饰》总第100期。
    76、张长虹《明末清初江南艺术市场与艺术交易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2。
    77、付中承《中国书画装裱艺术探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8、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文学遗产》,2006,2。
    79、蒋信《释“装界”》《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80、江冰《论网络传播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3。
    81、杨坤衡《“弘文之印”考》,《书法》2006,4。
    82、陆宇澄《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书画陈设艺术的影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83、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2006,5。
    84、李晓鲁《解读中国书画装裱构成语言的审美特征》,《装饰》2006,总146期。
    85、聂卉《贴落画及其在清代宫廷建筑中的使用》。《文物》2006,11。
    86、陈静《晋代的书法复制》,《中国书法》2007,2。
    87、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读书》2007,5。
    88、杨军《北宋皇家书法展览--“曝书会”研究》,《中国书法》2007,5。
    89、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与形制》。《文献》2008,3。
    90、郑利权《古代书法市场述记》。《书法赏评》200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