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进行探讨。由于民生问题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非常广泛,本论文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笔者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把当前的主要民生问题概括为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五个方面,并以解决这“五难”问题为着力点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研究。
     全文除导论外,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其逻辑结构和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及其重要性。本章主要对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性。在充分吸收现有民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选题,笔者从人权的角度对民生进行了界定。从人权保障的角度,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的状况。民生是一种应然状态,即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应该得到有效保障。但现实中总会存在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状况。民生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状况。由于社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新的民生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民生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五个方面。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坏事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切实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通过不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可以概括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运用政策措施和法治保障,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每一个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保障的思想与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权保障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思想基础。本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列宁的民生思想,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上,主要内容包括: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为现实诉求;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新经济政策的形成,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的结果。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重视解决土地问题;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注重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孙中山一生,以“关怀民生”为念。实现民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最终归宿。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发展教育。毛泽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为彻底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思想保障;非常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发展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开创:强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民生建设的目标追求;“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的切实步骤;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民生建设措施。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丰富与发展: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民生建设的重要性;发展和创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新世纪民生建设的基本步骤;在民生政策取向、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全面推进: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民生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提出了“五有”民生建设目标;“为民”思想是改善民生的执政新理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第四章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与原因。本章把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归结为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五个方面。目前,我国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口数量过多且总体素质不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民主法治不健全;发展观存在偏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推进方略。本章主要从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促进全社会参与、加强以法治保障民生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要包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和谐共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借鉴外国有益经验主要包括:借鉴外国保障教育经费、促进教育公平的经验;借鉴外国加强就业服务的经验;借鉴外国强化医疗卫生保障的经验;借鉴外国全民基本养老保障的经验;借鉴外国住房保障制度化、法治化的经验。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主要包括:充分发挥政府在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辅助作用。加强民生的法治保障主要包括:民生的法治保障释义;民生法治保障的必要性;加强对民生的立法保障;加强对民生的执法保障;加强对民生的司法保障。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fundamental issues that relate to the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not onl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most concerned direct realistic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but also influence general situat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untry.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uided by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Chapter I is about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ortance. This chapter define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existing achievement of study o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 define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point of view of human rights. In point of view of human right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state that the people’s rights of basic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re guaranteed effectively. Everyone’s rights of basic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guaranteed effectively, but in fact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se rights of basic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re not guaranteed effectively.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problem is the state that the people’s rights of basic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re not guaranteed effectively. Because social development is endless, the new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will arise continuously. At present,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include difficulty to go to school, difficulty to obtain employment, difficulty to obtain Medicare, difficulty to obtain pension and difficulty to obtain housing and so on. To solv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effectively will advance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that in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ads the Chinese people to guarantee and improv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a variety of policy and system measur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it is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t is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party’s ruling status; it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it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trengthening human rights.
     Chapter II is abou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thought of Marx and Engel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is based on the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reality demand is to improve production and life condition of the proletariat;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achieve th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everyone.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thought of Leni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he substituted food tax for surplus collection system; h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ecurity of land for peasantry; he advoc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nd free trade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e maint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 capitalism to improv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Sun Yat-sen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for his lifetim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of Sun Yat-se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to average land ownership; to restraint capital from monopolization; to promote industry;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of Mao Zedong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he provided the fundamental political premise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he provided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h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eople’s basic living problems.
     Chapter III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cludes three stages. First: the initiation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Deng Xiaoping as the co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stage include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fundamental embodiment of the superiority of socialism; Deng Xiaoping theory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goal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alled three-step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practical steps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econd: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Jiang Zemin as the co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stage include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of our party’s all work;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alled new three-step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practical steps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new century. Third: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Hu Jintao as the co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stage include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o-called WuYou goals is the clear objective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the so-called WeiMin thought is the new idea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Chapter IV is about the main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and their main reasons of China at present. The main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include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difficulties of obtaining necessary education; the difficulties of getting appropriate job; the difficulties of obtaining necessary medical treatment; the difficulties of acquiring a good old age life; the difficulties of obtaining essential housing. The main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 include the following parts: our country is backward in productive forces relatively;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not perfec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not implemented completely;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not perfect.
     Chapter V is about the forward strategy of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orward strategy includes four parts. First: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rt include the following parts: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an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ell and fast; adhere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here to harmony and share and to plan the urban-rur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Second: to use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rt include the following parts: to use the experience of to guarantee educational equity of other countries; to use the experience of to strengthen the employment services of other countries; to use the experience of to strengthen the health insurance of other countries; to use the experience of to establish the old-age security for all the people of other countries; to use the experience of to strengthen the housing security of other countries. Third: to promote the whol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rt include the following parts: to bring the leading role of government into play perfectly; to bring the main role of the people into play perfectly; to bring the supporting role of NGOs play perfectly. Fourth: to promote to guarante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the rule of law.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rt include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o guarante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the rule of law; the necessity of to guarante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the rule of law; to guarante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the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legislation; to guarante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to guarante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the just judicature.
引文
①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312页。
    ①郑功成:《.解决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南方周末》,2007-03-01。
    ②柳礼泉:《新中国民生六十年》,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③邓伟志,卜佳慧:《民生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④马秀贞、于慎澄:《民生问题的要义解读与现实思考》,《理论学习》2008年第7期。
    ⑤曹文宏:《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⑥江洪明:《毛泽东民生思想刍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⑦朱忠发:《论毛泽东民生观的历史性贡献和失误及对当代的启示》,《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王强:《试论邓小平的民生思想》,《理论探索》,2008年第4期。
    ②瞿晓琳:《新时期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初探》,《理论月刊》,2008年第7期。
    ③赵异:《江泽民民生思想初探》,《延边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④龙佳解、罗泽荣:《胡锦涛民生思想》,《学术论坛》,2009年第2期。
    ⑤单孝虹:《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演进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5期。
    ⑥江洪明:《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民生思想比较研究》,《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⑦李湘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探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张亚勇《改善民生:党群关系和谐的基础和保证》,《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2期。
    ②唐旭明顾仁华:《改善民生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③夏金梅:《民生建设的政治学解读》,《.黑河学刊》,2008年第1期。
    ④任玉秋:《发展民主政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⑤王太高:《民生问题解决机制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⑥黄家金:《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思考》,《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①《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
    ②《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5页。
    ①《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5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312页。
    ②郑功成:《.解决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南方周末》,2007-03-01。
    ③马秀贞、于慎澄:《民生问题的要义解读与现实思考》,《理论学习》,2008年第7期。
    ④曹文宏:《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①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人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①徐显明:《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①何士青:《通过法治迈向民生保障》,《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3页。
    ①《苏共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05-107页。
    ②《苏共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9页。
    ①《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②任云丽:《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3期。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4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0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页。
    ⑤《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页。
    ①《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②《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0页。
    ④《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97页。
    ⑤《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87页。
    ⑥《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87页。
    ①《孙中山文集》上卷,团结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73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7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0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8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8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0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9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1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3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8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4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4-75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页。
    ⑦《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4页。
    ⑧《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6页。
    
    ①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
    ③《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①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中国统计年鉴2008》。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1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4页。
    ①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中国统计年鉴2008》。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①数据来源:http://www.edu.cn/20010823/207277.shtml《199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214页。
    ①袁志刚,方颖:《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4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1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8-69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2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161页。
    ②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07-02。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11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①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中国统计年鉴2008》。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3页。
    ④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12/30/content_5254422.htm《小康社会十项基本标准》。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6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2页。
    
    ①丁宁宁、葛延风主编:《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0-551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②http://www.stats.gov.cn/tjdt/bmtjys/t20030514_77919.htm教育部:《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页。
    ①库桂生、颜晓峰主编:《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96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07-02。
    ①http://news.sina.com.cn/c/2006-05-25/08419021614s.shtml刘声:《劳动保障部力争今年农民工参保人数突破两千万》。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人民日报》,2002-10-30。
    ②http://www.blws.gov.cn/show-of.asp?nid=35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
    ③http://www.med66.com/html/2006/2/li420820342012260027560.html《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
    ④邹东涛主编:《发展和改革蓝皮书(2008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6页。
    ①丁宁宁、葛延风主编《: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200页。
    ①丁宁宁、葛延风主编:《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②http://www.gov.cn/jrzg/2006-03/27/content_237644.htm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①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2002年3月24日修订。
    ①丁宁宁、葛延风主编:《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页。
    ①丁宁宁、葛延风主编:《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292页。
    ①丁宁宁、葛延风主编:《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①数据来源:教育部2006年教育统计数据。
    ②周满生:《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学习时报》,2008-03-12。
    ①齐延平:《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①http://www.xinhuanet.com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的讲话:《建立一个适合所有年龄人群的社会》。
    ②http://www..zj60.com《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1年12月16日通过。
    ③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④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杨魁信,邵宁译:《人口学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7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 2006年12月12日发布,载“新华网”。
    ①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②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2/08/content_4151505_1.htm《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半数儿女对父母很“麻木”》。
    ①邹东涛:《关于当前我国民生热点问题的思考》,《江海纵横》,2008年第2期。
    ②http://news.sina.com.cn/c/2009-12-07/194119208839.shtml,《社科院蓝皮书称我国85%家庭没有能力购房》。
    ①杨朝飞:《解析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①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①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中国统计年鉴2008》。
    ②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0-03-16。
    ③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④胡丽华:《我国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①李琼英:《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研究》,《理论建设》,2008年第2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邹东涛主编:《发展和改革蓝皮书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11页。
    ①邹东涛主编:《发展和改革蓝皮书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41页。
    ①丁宁宁、葛延风主编:《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232页。
    ①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04-05。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http://finance.qq.com/a/20091211/005646.htm《统计局: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尚不及印度》。
    ①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①夏燕:《国外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经验》,《观察与思考》,2008年第7期。
    ②梁英:《古巴共产党改善民生的措施及启示》,《当代世界》,2008年第7期。
    ①颜莹舫:《英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社会》,2004年第1期。
    ①夏燕:《国外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经验》,《观察与思考》,2008年第7期。
    ①陆晓文:《社会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②张莉、董恒进:《德国社会健康保险制度设计及其启示》,《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7期。
    ①沈建、张汉威:《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②李长远:《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解读及启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第4期。
    ①尹银:《日本的养老经验与对策》,《外国问题研究》,2009年第2期。
    ②沈建、张汉威:《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①刘贵文、谢莉、景政基:《新加坡组屋建设对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的启示》,《中国建设信息》,2009年第5期。
    ②陆晓文:《社会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①郑功成:《解决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南方周末》,2007-03-01。
    ①[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6页。
    ①熊雪如、安树伟:《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雪灾和地震后的思考》,《城市》,2009年第3期。
    ①文军,王世军著:《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5页。
    ②陈晓春:《非营利组织初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③http://baike.baidu.com/view/6016.htm百度百科:《希望工程》。
    ④http://baike.baidu.com/view/114871.htm百度百科:《春蕾计划》。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7-168页。
    ②[英]沃克:《牛津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90页。
    ①高鸿钧著:《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①[英]伯特兰·罗素;靳建国译:《权力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
    ①路德生等著:《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②郑功成:《解决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南方周末》,2007-03-01。
    ①[英]培根著;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3页。
    ①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10/55/9058f44b0686e3e37b81e23ef0ffdd77_0.html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通知》。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3143231.htm?fr=ala0_1《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
    ③曹建明:《检察工作必须做到“五个始终”》,《人民检察》,2008年第9期。
    ④[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5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9.《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13.《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14.《孙中山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5.《孙中山文集》上.下,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
    16.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李凡:《孙中山全传》,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18.《毛泽东选集》第1一—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毛泽东早期文稿(一九一二年六月——一九二○年十一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5.杨继绳著:《邓小平时代》上.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6.《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28.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9.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2.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9.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0.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1.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2.青连斌著:《民生大于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3.邹东涛主编:《发展与改革蓝皮书》2008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4.马长山著:《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5.王人博,程燎原著:《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6.吴忠民著:《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郑功成著:《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陆晓文著:《社会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刘海藩.万福义主编:《毛泽东思想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2.高屹主编:《邓小平理论发展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3.刘美珣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苗贵山著:《马克思恩格斯人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陈洪泉著:《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青岛出版社2008年版。
    56.李效东著:《社会动力论:民生福利.经济发展与中国复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景天魁著:《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8.康为民主编:《司法为民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59.高洪宾著:《司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60.贺日开著:《司法权威的宪政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61.丁宁宁.葛延风主编:《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62.朱立宇主编:《依法治国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许庆朴等著:《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4.许庆朴.李爱华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5.万光侠著:《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6.高继文著:《新经济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7.库桂生.颜晓风主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8.柳可白著:《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69.柳礼泉著:《新中国民生60年》,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0.吕庆广.王一平等著:《当代社会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71.黄荣清等著:《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人口》,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2.王伟光主编:《科学发展观概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3.李善峰等著:《科学发展观——社会建设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4.田雪原:《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版。
    75.高鸿钧著:《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齐延平著:《人权与法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7.罗玉中.万其刚.刘松山著:《人权与法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卓泽渊主编:《中国法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79.苟欣文等著:《政治文明的法治根基——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80.谷春德.郑杭生主编:《人权:从世界到中国》,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年版。
    81.崔常发.徐明善.方永刚:《江泽民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英]培根著;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英]伯特兰·罗素;靳建国译:《权力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5.[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英]霍布斯;黎思复等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美]罗尔斯著;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8.[美]查尔斯·沃尔夫著;陆俊,谢旭译:《市场,还是政府——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9.[法]卢梭著;高煜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范伯格著;王守昌,戴栩译:《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美]阿瑟·奥肯著;王奔洲等译:《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3.[英]伦纳德·霍布豪斯著;孔兆政译:《社会正义要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5.Jeffrey Reiman, Justice and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16.Nicholas Rescher, Fairness: Theory & Practice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2.
    17.Joseph S.Tulchin; Allison M.Garl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the Politics of Reform,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0.
    18.Robert J. Myers,Social Security,Pension Research Council an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3.
    19.Alcock Peter, Campling Jo, Social Policy in Britain: Themes and Issues, New York S T.martin’s Press.
    20. Rodney Lowe, The Welfare State in Britain since 1945, Macmillan Press Ltd. 1993.
    21.Toshihiro Ihori, Public Finance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Economy, Macmillan Press Ltd. 1996.
    22.The World Bank, 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3.Robert E. Goodin,Bruce Headey,Ruud Muffels and Henk- Jan Dirven,The Real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单孝虹:《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演进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5期。
    2.刘德林.王强:《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论略》,《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3.张亚勇:《改善民生:党群关系和谐的基础和保证》,《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2期。
    4.唐旭明.顾仁华:《改善民生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5.张益红:《公平正义:推进民生建设的核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6.夏金梅:《民生建设的政治学解读》,《黑河学刊》,2008年第1期。
    7.任玉秋:《发展民主政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8.黄家金:《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思考》,《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9.庞庆明:《新时期中国民生问题的特点及解决途径》,《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10.王太高:《民生问题解决机制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1.汪天文:《民生问题:欧盟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简析》,《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7期。
    12.梁英:《古巴共产党改善民生措施及启示》,《当代世界》,2008年第7期。
    13.梁英:《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改善民生的措施及启示》,《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第9期。
    14.冯威:《民生的法治解读》,《求索》,2008年第5期。
    15.何士青:《通过法治迈向民生保障》,《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5期。
    16.乔希玲.段丽霞:《对解决民生的法律思考》,《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17.吕明.方小教:《“民生”的话语分析:基于历史的比较》,《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8期。
    18.庞超.张远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演进逻辑及经验启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9.李湘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探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0.肖冬梅.陈湘舸:《解决中国民生问题:邓小平理论矢志不移的目标追求》,《探索》,2009年第4期。
    21.陈兰芝:《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22.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3.臧乃康:《民生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4.张远新.庞超:《新中国6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及经验启示》,《理论探讨》,2009年第5期。
    25.江洪明:《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民生思想比较研究》,《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6.韩立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民生改善之路》,《宁夏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27.杨玲:《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8.康琼:《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涵与特色》,《云梦学刊》,2008年第2期。
    29.臧乃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理论导刊》,2008年第
    12期。
    30.潘玲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1.董四代:《传统民生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夷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2.蔡孝恒.张亮:《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学术论坛》,2008年第3期。
    33.龙佳解.罗泽荣:《胡锦涛民生思想初探》,《学术论坛》,2009年第2期。
    34.张敏.杨非:《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特色》,《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10期。
    35.邓伟志.卜佳慧:《民生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6.王强:《试论邓小平的民生思想》,《理论探索》,2008年第4期。
    37.郝侠君:《试论胡锦涛同志倡导的“三民”精神》,《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11期。
    38.胡丽华:《我国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39.李琼英:《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研究》,《理论建设》,2008年第2期。
    40.王官德.彭德军:《民生法治论》,《探索》,2009年第4期。
    41.龚向和:《民生之路的宪法分析》,《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
    42.邓慧强:《民生权利:民生的法治表达》,《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3.付子堂.常安:《民生法治论》,《中国法学》,2009年第6期。
    44.方南火:《关于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改革与开放》,2008年第8期。
    45.黄家骅:《民生问题的研究视角与指向》,《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46.黄展涛:《中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6期。
    47.陈锦昌:《党政干部要树立科学的民生观》,《江海纵横》,2009年第6期。
    48.潘玲霞:《“共同富裕”与“成果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生思想》,《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49.任映红:《改善民生以促进公平正义:胡锦涛社会建设思想解读》,《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
    50.龚向和.邓炜辉:《国家保障民生义务的宪政分析》,《河北法学》,2009年第6期。
    1.马克思主义研究网,http://myy.cass.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
    4.中国人大新闻网,http://npc.people.com.cn/
    5.中国教育网,http://www.edu.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