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周石窟造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朝晚期石窟寺是中国石窟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石窟北魏、唐两大高峰的过渡时期。以地域而言,又可分为东魏、北齐统治的中原东部地区和西魏、北周管辖的北方西部地区。这两个区域的佛教文化除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发展外,各自因政治、文化的差异,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北周在继承北魏、西魏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石窟寺及造像艺术形成了鲜明的特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北周石窟寺主要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天水麦积山、固原须弥山、武山拉梢寺等大中型石窟,另外,永靖炳灵寺、庆阳北石窟也存有一定数量的北周窟龛,也属于本研究的范围。石窟寺的分期研究,是其它研究的基础,本论文首先对各地石窟进行分期研究,以确定各期的年代及特征。
     北周石窟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受的文化影响的差异,各石窟在文化面貌上呈现出很大的不同。敦煌地近西域,是接受外来佛教文化的前沿,同时它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侵染,文化上具有一种双重性,东西两方的因素很明显的反映在石窟造像中。长安是西魏、北周的文化中心区,佛教发展的历史十分久远,它的佛教造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并代表着当时最高水准,这种模式通过文化的传播辐射影响周围地区。麦积山,地近中原,其佛教文化自始至终都受到中原因素强烈的影响,加之,地处丝路重镇,通过丝路外来文化也给予它极大的影响。南朝的佛教艺术也通过秦蜀间的交往对麦积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形成了麦积山北周石窟造像多元文化交汇的特色。固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文化面貌极其复杂,东西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受此影响,其地佛教造像的样式也与众不同。第三章对各地石窟内容及造像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成因。
     单体的佛教造像是北周佛教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北周单体造像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不论从造像形式、造像内容上,与其它时期不同,既有北魏以来的传统,也有吸收北齐、南朝造像特点而产生的新内容、新样式,对此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北周佛教艺术的面貌。故笔者收集了大量的单体造像,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其反映的佛教思想及信仰。
     南北朝时期,南北虽存在着地缘上的距离,政治对峙、分裂,但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并没完全隔断,两地间文化始终不断的相互吸收、融合。南北统治者又均崇佛,佛教文化的交流就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重点。这种交流融合不仅使得造像样式发生了变化,题材内容也与之前不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中国佛教北方重禅观实践,南方偏义理的格局,出现逐渐融合的趋势,为隋唐统一后佛教造像的一体化打下了基础。此时南朝佛教以其先进性,对北方造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新题材、新内容、新样式都通过此时南北的交往得以传播影响到北方地区,尤其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对西部地区北朝晚期石窟、造像影响深远。本论文在第五章中对此作了具体分析。
This paper will conduct a research on the caves and sculptures of Northern—Zhou Dynasty, mainly on its representing form and the background of faith.
     The later ages of Northern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age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the art of Chinese Buddhist. It is a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Northern-wei and Tang dynasty.Both of the two period are the great prosperity in the art of Chinese Buddhist.
     The Grottoe of Northern—Zhou Dynasty includes Mogao Grottoes, Maijishan Grottoes , Xumishan Grottoes and Lashaosi Temple,also containings some caves of Binglingsi Temple, Northe-grottoe. Every grottoe has different background, so the form of expression is different. The feartuer of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has the traditional ideas and form of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absorbs the element of art of India and Xinjiang. Maijishan Grottoes have an integrated system from Beiwei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there have many elements of the art of central plain of China, also show some feartures about Liangzhou and Yizhou. Xumishan Grottoes locate the center of the Silk Road, Chang'an, the capital of Northern—Zhou Dynasty exerts an influence to them.
     Chang'an is the stsrting point of the Silk Road, the Buddhism culture is very advanced. Although there are not grottoes in Chang'an, many stone sculptur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rthern—Zhou Dynasty.We call it "Chang'an patter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re break up in politics, but the culture of two areas keep the relationship. The Southern Dynasty culture effect the The Northern Dynasty from sculptures style to substance.
     The author also considers that there ar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 and other faiths including the faith to the Pureland, to Maitya.
引文
1 宿白:《参观莫高窟第285窟札记》,《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2期。
    2 樊锦诗 马世长 关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文物出版社,1982年。
    3 樊锦诗 关友惠 刘玉权:《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二》,文物出版社,1984年。
    4 李崇峰:《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与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1989年,后收于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1 赵青兰:《敦煌莫高窟中心柱窟的分期与年代》,北京大学硕士论文,1989年,后更名为《莫高窟中心柱窟的分期研究》收于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2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3 陈悦新:《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4 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5 赖鹏举:《丝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圆光佛学研究所。
    1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中华书局,1983年6月,1027页。
    2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三,《四库全书》4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441页。
    3 施萍婷:《建平公与敦煌》,《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1 《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82年10月,816页。
    2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1026页。
    3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三,《四库全书》470册,440页。
    1 冯国瑞:《麦积山石窟志》,陇南丛书编印,1941年,1989年重印线本装;冯国瑞:《天水麦积山石窟介绍》,《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第2卷10期。
    2 《西北文化部完成麦积山石窟勘察工作》,《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1期。
    3 麦积山勘察团:《麦积山勘察团工作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2期。
    3 转载自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上篇,137页注释[4]。
    1 麦积山文物保管所:《麦积山石窟的新通洞窟》,《文物》1972年12期:张宝玺:《麦积山石窟开凿年代及现存最早洞窟造像壁画》,《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张学荣、何静珍:《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文物》1983年6期;董玉祥:《麦积山石窟的分期》,《文物》1983年6期;初师宾:《石窟外貌与石窟研究的关系--以麦积山石窟为利略谈石窟艺术断代的一种辅助方法》,《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4期。
    2 史岩:《麦积山石窟雕塑的两大风格体系及其分布情况》,天水麦积山文物保管所麦积山文物研究会编《麦积山石窟资料汇编》,1980年;黄文昆:《麦积山的历史与石窟》,《文物》1989年3期。
    3 傅熹年:《麦积山石窟中所反映出的北朝建筑》,《文物资料丛刊》4,文物出版社,1981年。
    4 阎文儒编著:《麦积山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5 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
    6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陈悦新:《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7 郑炳林魏文斌等:《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文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
    8 魏文斌:《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9 张学荣:《关于麦积山石窟中的北周洞窟、造像和壁画》,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孙晓峰:《谈麦积山石窟的北周窟龛》,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麦积山石窟艺术论文集》(上),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1 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考古》1974年3期。
    1 阎文儒:《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分期及其题材》,《麦积山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2 金维诺:《麦积山石窟的兴建及其艺术成就》,《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文物出版社,1998年;黄文昆:《麦积山的历史与石窟》,《文物》1989年3期。
    3 前揭李裕群书。
    4 《周书》卷十《宇文广传》,中华书局,1983年10月。
    5 阎文儒:《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分期及其题材》,《麦积山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6 《周书》卷十《邵惠公颢传附导子广传》,中华书局,1983年10月;《周故大将军赵公墓铭》,《文苑英华》卷九四八。
    1 刘敏:《甘肃固原的石窟造像》,《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4期,54页;朱希元:《宁夏须弥山圆光寺石窟》,《文物》1961年2期,20-30页。
    2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须弥山石窟》,文物出版社,1988年。
    3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管会北京大学考古系:《须弥山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7年。
    4 陈悦新:《须弥山早期洞窟的分期研究》,《华夏考古》1995年4期。
    1 陈悦新:《龟兹石窟与须弥山石窟中的穹隆顶窟》,《考古与文物》2004年1期。
    2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陈悦新:《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88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1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三十七卷,兰州古籍书店影印出版,1990年。
    1 张仲生:《武山县发现古代石窟》,《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0期。
    2 巨玩石 乔今同:《武山洛门镇的古代石窟》,《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1期。
    3 董玉祥、臧志军:《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文物》1985年第5期。
    4[美]罗杰伟:《北周拉梢寺艺术中的中亚主题》,巫鸿主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流》,文物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魏文斌 吴荭:《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北周供养题记反映的历史与民族问题》,《2005年云冈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杨森:《拉梢寺大佛题记考跋》,《敦煌学辑刊》,2005年2期:杜斗城:《尉迟迥与拉梢寺大佛》,《丝绸之路》2009年10期。
    1 宿白:《凉州石窟遗迹及“凉州模式”》,《考古学报》1986年4期。
    2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4年10月。
    3 张宝玺:《龙门北魏石窟二弟子造像的定型化》,《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5月。
    4 《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5 《中国石窟·麦积山石窟》,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管会北京大学考古系:《须弥山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7年。
    6 《中国石窟·敦煌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
    1 《大正藏》第52册。
    1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13》,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李裕群 李钥编著《天龙山石窟》,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2 陈瑞林:《甘肃正宁县出土北周佛像》,《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岳连建:《西安北郊出土的佛教造像及其反映的历史问題》,《考古与文物》2005年3期;马咏钟:《西安北郊出土北周佛造像》,《文博》1999年1期;赵力光 裴建平:《西安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文物》2005年9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郊出土北朝佛教造像》,《文博》1998年2期;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北郊出土北周白石观音造像》,《文物》1997年11月;李域铮:《陕西省博物馆藏的一批造像》,《文博》1988年4月;吴恰如:《北周王令猥造像碑》,《文物》1988年2期;李举纲樊波:《甘肃秦安出土北周〔宇文建祟造像碑〕》,《甘肃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5月。
    1 魏文斌吴荭:《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几则北周供养题记反映的历史与民族问题》,《2005年云冈石窟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
    2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23-328页。
    3 《周书》卷二十八《权景宣传》,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
    4 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
    5 《周书》卷五《武帝纪上》,83-85页。
    6 保全:《西安文管处藏北朝白石造像和隋鎏金铜像》,《文物》1979年3期;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北郊出土北周白石观音造像》,《文物》1997年11月;马咏钟:《西安北郊出土北周佛造像》,《文博》1999年1月;赵力光 裴建平:《西安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文物》2005年9期;《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窖藏》,《2007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8年4月;西安市文物考古保护所:《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窖藏》,《文物》2009年5期。
    1 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2 李举纲、樊波:《甘肃秦安出土北周<宇文建崇造像碑>》,《甘肃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5月。
    3 《历代名画记》卷一,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1 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编:《炳灵寺石窟》,北京,1953年。
    1 甘肃省博物馆、炳灵寺石窟文物保管所编:《炳灵寺石窟》,文物出版社,1982年。
    2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炳灵寺文物保管所著:《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3 阎文儒、王万青主编:《炳灵寺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4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炳灵寺文物保管所编:《炳灵寺一六九窟》,海天出版社,1994年。
    5 常青:《炳灵寺169窟分期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炳灵寺169窟塑像与壁画题材考释》,《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
    6 杜斗城:《炳灵寺石窟研究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张宝玺 王恒通:《昔日炳灵寺》,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 马世长:《汉式佛像袈裟琐议》,《艺术史研究》第七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1 吴柏年:《重现光芒的庆阳北石窟寺艺术》,《甘肃日报》1962年4月20日;陈贤儒:《甘肃庆阳镇原等县发现三处石窟》,《文物》1961年2期;邓健吾:《庆阳寺沟石窟“佛洞”介绍》,《文物》1963年7期;初世宾:《甘肃庆阳北石窟寺》,《现代佛学》1963年1期。
    2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文物保管所等:《陇东石窟》,文物出版社,1987年11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寺文管所:《庆阳北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5年12月。
    3 暨远志宋文玉:《北朝豳宁地区部族石窟的分期与思考》,云冈石窟研究院编《2005年云冈石窟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4 李静杰:《陕北陇东北魏中晚期之际部分佛教石窟造像考察》,未刊稿。
    1 常青:《龙门石窟北朝晚期龛像浅析》,《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5月。
    2 同上。
    1 前揭《陇东石窟》。
    2 魏文斌:《甘肃华亭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敦煌研究》2007年3期。
    1 《后汉书·郡国志》敦煌郡条注引《耆旧记》,3521页。
    2 《周书》卷五十《异域传下》,中华书局,1983年10月;《北史》列传八十五《西域传》,中华书局,1983年2月。
    3 大量的河西魏晋墓葬表现出了强烈的中原文化因素,参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文物出版社,1998年3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祁家湾-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4年10月。
    4 《高僧传》卷一《竺昙摩罗剎传》,《大正藏》第50册,326页。
    5 《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3031页。
    1 参看《李君莫高窟佛龛碑》,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2 宿白:《东阳王与建平公(二稿)》,原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后收入《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3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
    4 宿白:《东阳王与建平公(二稿)》,原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后收入《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5 《北史》卷六十四《韦瑱传》,中华书局,1983年2月版,2275页。
    6 《周书》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694页。
    7 《周书》卷二十五,416页。
    8 宿白:《东阳王与建平公(二稿)》,原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后收入《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1 《虞子山集》卷十四《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北史·段永传》;《周书·段永传》。
    2 《周书》卷三十六《段永传》记:“……孝闽帝践阼,进爵广城郡公,转文州刺史……”
    3 《辩证论》卷四《十代奉佛篇》下,《大正藏》52册,518页。
    4 李崇峰:《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与研究》,敦煌研究院编,纪念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5 李静杰:《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图像构成试论》,《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1 宿白:《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部分洞窟的类型与年代》,《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3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管会北京大学考古系:《须弥山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7年。
    1 殷光明:《初说法图与法身信仰》,《敦煌研究》2009年1期。
    1 樊锦诗等:《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中国石窟墩煌莫高窟一》,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
    2 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285窟》,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贺世哲:《敦煌莫高窟285窟西壁内容考释》,《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张元林:《粟特人与莫高窟第285窟的营建一粟特人及其艺术对敦煌艺术贡献》,《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陈清香:《云冈石窟多臂护法神探源一从第8窟摩酰首罗天与鸠摩罗天谈起》,《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3 《魏书》相关传记《文成五王列传》、《昭成子孙传》、《道武七王传》、《景穆十二王列传》。
    4 前揭李静杰文。
    1 施萍婷、贺世哲:《近承中原、远接西域-莫高窟第四二八窟研究》,《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四二八窟》,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2月。
    2 李静杰:《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图像构成试论》,《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3 宿白:《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杂考》,《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李玉珉《敦煌四二八窟新图像源流考》,《故宮学书季刊》第10卷第4期,1993年。
    4 李崇峰:《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与研究》,纪念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崔峰:《敦煌文书中北周时期写经及相关问题讨论》,郑炳林、樊锦诗、杨富学主编《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下),三秦出版社,2007年7月。
    5 崔峰:《敦煌文书中北周时期写经及相关问题讨论》,郑炳林、樊锦诗、杨富学主编《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下),三秦出版社,2007年7月。
    6 赖鹏举:《丝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第十一章、十五章,圆光佛学研究所。
    1 贾应逸:《克孜尔与莫高窟的涅槃经变比较研究》,《1990年敦煌国际研讨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
    2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新疆美术攝影出版社,2000年6月。
    3 同上。
    4 贺世哲:《莫高窟的<涅槃经变>》,《敦煌研究》1986年1期;李玉珉:《敦煌428窟新图像源流考》,《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卷第四期。
    1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2 《涅槃经·如来性品》,《大正藏》第12册。
    3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6年。
    4 李静杰:《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图像构成试论》,云冈石窟研究院编《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5 张元林:《<法华经>佛性观的形象诠释-莫高窟285窟南壁故事画的思想意涵》,《敦煌研究》2004年6月。
    6 张元林 魏迎春:《试论法华判教思想对敦煌北朝一隋石窟的影响》,《敦煌研究》2008年5期。
    7 《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图252-258。
    1 宿白:《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
    2[日]吉村怜:《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研究》,《天人诞生图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
    3 彭杰:《新疆库车新发现的卢舍那佛像刍议》,《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2期;《关于克孜尔17窟卢舍那佛像的补正》,《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6期;李瑞哲:《克孜尔第17、123窟中出现的化佛现象》,《敦煌研究》2009年2期。
    4 殷光明:《敦煌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之一》,《敦煌研究》2001年4期;殷光明:《敦煌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02年1期。
    5 李静杰:《北齐至隋代三尊卢舍那法界佛像的图像解释》,《艺术学》22期。
    6 李静杰:《北齐至隋代三尊卢舍那法界佛像的图像解释》,《艺术学》22期;林保尧《弗利尔美术馆藏隋石佛立像衲衣线刻画略考---衲衣图像画面构成试析》,《艺术学》22期。
    7[日]松本荣一:《华严教主卢舍那佛图》,《艺术学,22期;[日]宫治昭:《宇宙主释迦佛-印度、中亚、中国》,《艺术学》22期;[日]吉村怜:《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研究》,《再论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天人诞生图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何恩之:《宇宙佛图象》(A.F.Howard,The Imagery of the Cosmological Buddha,Leiden 1986.);陈维峰:《五、六世纪卢舍那佛造傢称名意向的诠释》真《艺术学》22期。
    1 李静杰:《北齐至隋代三尊卢舍那法界佛像的图像解释》,《艺术学》22期,台北。
    2 殷光明:《敦煌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之一》提及北魏257窟南壁前部说法图,但该图像残损不清,无法明确定名,故本文舍去。
    3 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98页,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4 殷光明:《敦煌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02年1期。
    5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北朝佛教造像》,北京出版社,2002年10月;刘凤君《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考古学报》2002年1期。
    1 《中国佛教史》第三卷,196-197页。
    2 关于北凉佛教末法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参见殷光明:《试论末法思想与北凉佛教及其影响》,《敦煌研究》1998年2期。
    3 《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传》,《大正藏》第50册,553页。
    4 《中国佛教史》第三卷,516-517页
    5 《续高僧传》卷十六《僧实传》,《大正藏》第50册,557页。
    1《中国佛教史》第二卷。
    1 樊锦诗 马世长:《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敦煌研究》创刊号(总3期),1983年;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217页,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2 李静杰;《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图像构成试论》,云冈石窟研究院编《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3 据《佛学辞典》解释: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则与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超度众生。
    4 李静杰:《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图像构成试论》,《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5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
    6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文物保管所编:《陇东石窟》,文物出版社,1987年11月;《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图164、165。
    1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13,文物出版社,1995年2月二版。
    2 《中国古佛雕》哲敬堂珍藏选辑图16--17,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出版,艺术家杂志社,1989年。
    3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80,文物出版社,1994年。
    4 《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9》图2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5[日]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7年。
    6 《大正藏》第4册。
    7 《大正藏》第16册。
    1 贺世哲:《三世十方佛图像研究》,《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袁德领:《试释莫高窟第272窟的内容》,《敦煌研究》2002年5期。
    2 林保尧:《敦煌艺术图典》12页,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赖鹏举《丝绸之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198页,圆光佛学研究所,2002年12月。
    3[日]山健吾文贺小萍译:《敦煌莫高窟佛树下说法图形式的外来影响及其变迁》,《敦煌研究》1991年1期。
    4 赖鹏举:《北凉以“十方三世为内涵的“涅槃”思想、禅法与造像》174页,《丝绸之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圆光佛学研究所,2002年12月。
    5 宿白:《凉州石窟遗迹与“凉州模式”》,《考古学报》1986年4期,后收入《中国石窟寺研究》。
    1 宿白:《南朝龛像遗迹研究》,《中国石届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2[日]宮治昭著李静杰译:《弥勒信仰与美术-从印度到中国》,《艺术史研究》第八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李静杰:《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图像构成试论》,云冈石窟研究院编《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4 据《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一书:两侧壁现存的上层壁画为清代所绘的千佛图,下层可能为故事画。《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认为壁画为隋代所绘。
    1[日]东山健吾著贺小萍译:《敦煌莫高窟佛树下说法图形式的外来影响及其变迁》,《敦煌研究》1991年1期。
    2 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
    3[日]斋藤理惠子:《敦煌北魏窟の图像构成にっぃ》,《美术史研究》第36号,早稻田大学美术史学会,1998年。
    4 《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图36。
    1 李静杰:《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图像构成试论》,云冈石窟研究院编《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2 李志国 丁明夷:《第38窟的形制与雕刻艺术》,《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4年10月。
    3 杨伯达著:《曲阳修德寺出土纪年造像的艺术风格与特征》,《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12月。
    4[日]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雕塑篇》,图433、454:[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论》一卷图187。
    1 李静杰:《北朝隋代佛教图像反映的经典思想》,《民族艺术》2008年2期。
    2 此二仙人在北齐石窟及造像中,还出现在以三佛或菩萨为主尊的构图中,如小南海中窟西壁南侧、东壁 南侧,小南海洞窟东、西壁南侧。北齐菩萨七尊像。
    1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大正藏》第3册,473页。
    2 《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3031页。
    1 《辨证论》卷三《十代奉佛篇上》,《大正藏》第52册,507页。
    2 《续高僧传》卷一,《大正藏》第50册,428页。
    3 《历代三宝纪》卷十一,《大正藏》第49册,94页。
    4 《续高僧传》卷十六《僧实传》记:“益州大德各怀经部送像至京”、卷十八《僧渊传》、卷八《惠善传》,以上均见于《大正藏》第50册。
    1[日]松原三郎:《改订东洋美术全史》,东京美术,1981年版。
    1 《宁夏彭阳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国文物报》2003年6月13日
    2 韩孔乐:《宁夏固原县西州墓清理简报》,《考古》1983年11期。
    3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6月,57页。
    4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1651页。
    5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
    6 《后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1973年8月。
    7 《后汉书·西羌传》。
    8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四库全书》46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283页。
    9《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283页。
    10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283页。
    11 《明史》卷九十一《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3月。
    12 罗丰:《以陇山为中心甘宁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年1、2期合刊;马建军:《半环陇山的戎族青铜器文化》,《固原师专学报》1997年1期;马建军:《二十世纪固原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1 韩孔乐、韩兆民:《宁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简报》,《文物》1984年6期;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北魏墓漆棺画》,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宁夏固原博物馆:《彭阳新集北魏墓》,《文物》1988年9期;宁复文物考古所:《固原北周宇文猛墓发掘简报》,《宁夏考古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11期;原州联合考古队编《北周田弘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
    2 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1996年。
    3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居延新简》395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居延新简甲渠候关》(上),图版389,中华书局,1994年。
    4 初世宾:《汉简长安至河西的驿道》,《简帛研究二00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日]前田正名著,李凭译:《平城の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6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187页。
    1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太祖文皇帝上之下》;《魏书》卷九十四《阉官列传·抱嶷传》;《魏书》卷七十三《奚康生传》。
    2 《魏书》卷十三《皇后·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
    3 《魏书》卷八十三《外戚·冯熙传》。
    1 温玉成:《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177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暨远志:《泾州王母宫石窟窟主及开凿时代考》,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2 该碑历来为金石学者所重视,《金石萃编》、《甘肃新通志稿》、《陇右金石录》及陈万里《西行日记》中皆有记录。嵩显寺现已残毁,该碑也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散失,据《古今图书集成》卷553,嵩显寺在唐代又名高峰寺。“高峰寺,在州南五里笔峰山顶,魏永平年泾、平二州刺史高乘口造,唐开国”《敕赐嵩显禅寺碑记》、《南石窟之碑》的录文参考张宝玺先生的校注,见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寺文管所《陇东石窟》,图版101、107,文物出版社,1987年。
    3 《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
    4[北魏]杨街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
    5 《洛阳伽蓝记校释》卷五。
    1 《陇东石窟》。
    2 《须弥山内容总录》。
    3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
    4 《陇东石窟》。
    5 《陇东石窟》。
    6 《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7 靳之林:《陕北发现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文物》1989年4期;冉万里:《安塞云山品寺石窟》,《考古与文物》2005年4期。
    1 《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待刊。
    2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管会 北京大学考古系:《须弥山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10页。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4 《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
    1 陈悦新:《龟兹石窟与须弥山石窟中的穹隆顶窟》,《考古与文物》2004年1期。
    2樊锦诗 马世长 关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文物出版社,1982年。
    1 甘肃省博物馆 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张家沟门、保全寺、莲花寺石窟调查记》,《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甘肃省博物馆庆阳北石窟寺文管所:《庆阳北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5年;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泾川南石窟调查报告》,《考古》1983年10期。
    2 《中国历代佛教纪年图典》图221、《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351为同一造像,因《中国仫教彫刻史论》图351说明中有天和七年铭,故本文取天和纪年;《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图17。
    3 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图229,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
    4 李美霞:《临潼县博物馆藏北周造像座、唐代造像与经幢》图17,《文博》1992年2期。
    5 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图175。
    6 《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图17;李美霞:《临潼县博物馆藏北周造像座、唐代造像与经幢》图17,《文博》1992年2期;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图175,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吴怡如:《北周王令猥造像碑》,《文物》1988年2期。
    1 王静芬:《弥勒信仰与敦煌<弥勒变>的起源》,《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2 马世长:《龙门皇甫公窟》,《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
    3 殷光明:《试论北凉石塔基座像与神王》,《敦煌研究》1996年4期;常青:《北朝石窟神王雕刻述略》,《考古》1994年12期:金申:《关于神王的探讨》,《敦煌学辑刊》,1995年1期,后收入《佛教美术丛考》,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 金申:《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168、169。
    2[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二,图421、425。
    3 金申:《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190;金申:《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105页。
    4 张鸿修:《北朝石刻艺术》图64、66,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裴建平:《西安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文物》2005年9期。
    5 甘肃省中小石窟调查资料。
    1 《周书》卷一《帝纪第二文帝上》,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2-3页、8-9页。
    2 《周书》卷二《帝纪第二文帝下》,31页。
    1 《周书》卷二十五《李贤传》,416页。
    2 《周书》卷十六《列传八侯莫陈崇》,269页。
    3 《周书》卷二十五《李贤传》,424页。
    4 《周书》卷二十七《蔡佑传》、《田弘传》。田弘墓出土于原州,原州联合考古队编《北周田弘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
    5 《周书》卷二十五《李贤传》。
    6 《周书》卷二十《王盟传》,333-335页;《周书》卷十七《王德传》,285-286页。
    7 《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图60、104、136。
    1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1 傅熹年:《麦积山石窟所见古建筑》,《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
    2 宿白:《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
    3 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3期。
    1 唐仲明:《从帐形龛饰到帐形龛》,《敦煌研究》2004年1期。
    2 《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图162。
    3 《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3027页。
    4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编:《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0年6月。
    5 王毅:《北凉石塔》,《文物资料丛刊》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77年;殷光明:《敦煌市博物馆藏三件北凉石塔》,《文物》1991年11期:殷光明:《北凉石塔研究》,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年;张宝玺:《北凉石塔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1 暨远志:《北周丰壮型佛教艺术是如何形成的?》待刊。
    1 《魏书》卷八《世宗纪》,中华书局,1984年1月,209页。
    2 西安路造像H1:6,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西安路出土佛教造像》,《文物》1989年11期。
    3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4 《法华经》卷四《法师品》,《大正藏》第9册,30页。
    1《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
    1 《妙法莲花经》卷四《见宝塔品》,《大正藏》第9册,32页。
    2《思维略要法·法华三昧观法》,《大正藏》第15册,300页。
    3 《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上)》,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1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49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2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第十九章,中华书局,1983年。
    3 贺世哲:《三世十方佛图像研究》,《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暨远志:《酒泉地区早期石窟分期试论》,《敦煌研究》1996年1期。
    4 张宝玺:《建弘题记及其有关问题的考释》,《炳灵寺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
    5 马德:《炳灵寺第169窟6号龛“十方十智佛”臆测》,《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6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大正藏》第12册,269页。
    7 《大正藏》第12册。
    1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第十九章,中华书局,1983年。
    2 《续高僧传》卷十六,《大正藏》第50册,557页。
    3 《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图223。
    4 贺世哲:《三世十方佛图像研究》,《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5 《大正藏》第16册,335页。
    6 《大正藏》,第15册,688页。
    7 《大正藏》第25册。
    8 《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藏》,第15册,276页。
    9 李静杰:《北朝隋代佛教图像反映的经典思想》,《民族艺术》2008年第2期。
    1 此内容发表于云冈石窟研究院编《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1 甘肃省文物考古所:《水帘洞石窟群》,科学出版社,2009年月。
    2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第五《西羌诸姓》第330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5月第一版。
    3 关于莫折氏的起义,又见于《魏书》卷六十六《薛安都传附薛峦》、《北史》卷六十一《史宁传》与《周书》卷二十八《史宁传》、《周书》卷二十七《梁台传》等。
    1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八章《释道安》第135页,中华书局,1983年3月。
    2 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1版。
    3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版117,文见第474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4 《晋书》卷一一二《苻生载记》,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版,2873页。
    5 陈垣:《释氏疑年录》第20页,中华书局,1964年3月版。
    1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23-328页。
    3 分别见《周书》卷二十八《权景宣传》、《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权德舆传》。
    4 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1[日]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雕塑篇》,1915年,东京。
    2 Osvald Siren(Chinese Sco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ies),londen 1925.
    3[日]松原三郎:《中国弘教彫刻史论》,吉川弘又陌,1995年,东京。
    4 李静杰:《石佛选萃》,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月。
    5 李静杰:《早期单体石佛区域性分析》,《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2期。
    6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文物出版社,1994年6月;《海外港台历代佛像一珍品纪念图典》,山
    1 王景荃:《试论北朝佛教造像碑》,《中原文物》2000年6期。
    2 宿白:《青州龙兴寺窖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文物》1999年10月;金维诺:《南梁与北齐造像的成就与影响》,《美术研究》2000年3期;罗世平:《青州北齐造像及其样式问题》,《美术研究》2000年3期;刘凤君《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考古学报》2002年1期。
    3 李凇:《陕西古代佛教美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罗宏才《中国佛道造像碑研究-以关中地区为考察中心》,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马羽娴《陕西北朝单体石造像考》,台南艺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 #12
    5 暨远志:《北周丰壮型佛教艺术是如何形成的?》,待刊。
    1[日]松原三郎:《中国仫教彫刻史论》图版篇一,图149b、146、291、291、302、314、315、317,吉川弘文馆,1995年,东京: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131,文物出版社,1994年6月;吴怡如:《北周王令猥造像碑》,《文物》1988年2期;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图209--211,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2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郊出土北朝佛教造像》,《文博》1998年2期:保全《西安文管处所藏北朝白石造像和隋鎏金铜像》,《文物》1979年3期。
    1 李静杰:《论定州系白石佛像》,《艺术史研究》第六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 上揭李静杰文。
    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1 胡文和:《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上),图37,14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2 胡文和:《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3 李静杰:《石佛选萃》,图30、27,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月。
    4[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响堂山石窟》,京都,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1973年。
    5[韩]金理那著洪起龙译:《关于6世纪中国七尊像中的螺髻像之研究》,《敦煌研究》1998年2期。
    6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图28、29。
    7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图225.
    8 《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图82、80。
    1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图28、29、225;《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图82、80;《中国历代佛像纪年图典》图169:《石佛选粹》图81-83:《中国仏教雕刻史论》图317、318霍巍:《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两尊南朝石刻造像》,《文物》2001年10期;《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317-319。
    2 孙迪:《响堂山石窟大螺髻造像考略》,《响堂山石窟—流失海外石刻造像研究》,外文出版社,2004年1月,45-74页。
    3 《大正藏》第9册。
    1 《大正藏》第9册。
    2 《大正藏》第17册。
    1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八十五《西域传》,中华书局,1983年2月,3209页。
    2《北史》卷四《魏本纪四》,134页。
    3《咸淳临安志》。
    4 郝春文:《东晋南北朝佛社首领考略》,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3期。
    5[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第一图317,吉川弘文馆。
    1 《维摩诘经·不思议品》,《大正藏》第14册,546页。
    2 《维摩义记》卷一,《大正藏》第38册,421页。
    3 李静杰:《佛教美术研究讲义》,未刊稿。
    4 《维摩诘所说经》卷二,《大正藏》第14册,548页。
    1 《辩证论》卷六,《大正藏》第52册。
    2 石璋如:《陕西省耀县的碑林与石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4集,1953年;耀生:《耀县石窟文字略志》,《考古》1965年3期;韩伟殷志毅:《耀县药王山的佛道混合造像碑》,《考古与文物》1984年5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3 李凇:《北魏魏文朗造像碑考补》.《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中华书局,2002年12月;[日]石松日奈子着刘永增译:《关于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魏文朗造像碑的年代》,《敦煌研究》1999年4期。
    4 靳之林:《陕北发现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文物》1989年4期。
    5 丁明夷:《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文物》1986年3期。
    1 胡文和:《关于<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碑的辩证》,《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胡文和:《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1 冯汉骥:《成都万佛寺石刻造像》,《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9期;刘志远 刘廷壁编:《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10期。
    2 《陕西金石志》卷六。
    3 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珍粹》12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1 吴怡如:《北周王令猥造像碑》,《文物》1988年2,期;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图212、216、221、209、205,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
    2 日本学者松原三郎以其多出现于长安及其附近,将其定名为“陕西派”。
    3[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二》,367页,吉川弘文馆。
    4 赵力光 裴建平:《西安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文物》2005年9期。
    5 李美霞:《临潼县博物馆藏北周造像座、唐代造像与经幢》,《文博》1992年2期。
    6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第五卷陕西、宁夏卷,重庆出版社。2001年3月。
    7 杨军凯:《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窖藏》,《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104-107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文物》2009年5期。
    1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馆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须弥山石窟》,文物出版社,1988年。
    1 王镛:《印度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1[日]宫治昭著李静杰译:《弥勒信仰与美术》,230页,《艺术史研究》第八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 李王珉:《“半跏思惟像”再探》,《故宮学术季刊》第三卷第三期。
    2 王镛:《印度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92、93、166页。
    1 李静杰:《论定州系白石佛像》,《艺术史研究》第6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354a、355a、355b、366a等。
    1 关于北魏造像塔参见王元林:《北魏中小型造像石塔的形制与内容--以甘肃庄浪出土的卜氏石塔为中心》,《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2 董玉祥:《精美的北魏石造像塔》,《中国艺术》第五期;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3 陈炳应:《北魏曹天护造方塔》,《文物》1988年3期。
    4 马世长:《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212页136图。
    5[日]克孜尔石窟97窟年代阎文儒认为是南北朝-隋代,宿白认为6世纪前,见《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
    6 严辉 杨超杰:《云冈龙门北魏佛塔的比较研究》,《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7《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图77。
    1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61,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2 李静杰:《石佛选粹》,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月。
    1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114、121,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2 关于东魏北齐覆钵塔可参看苏铉淑着《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文物出版社,2008年1月。
    3《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13》图156、126、174,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
    4 李裕群:《安阳修定寺塔丛考》,《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下),文物出版社,2002年9月。
    5 翟春玲:《西安市出土的一批隋代佛道造像》,《文物》2002年12期。
    1 《南史》卷七十八《列传六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3月,1958-1959页。
    2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金华市万佛塔塔基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5期。
    3 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市博物馆:《苏州瑞光寺发现一批五代、北宋文物》,《文物》1970年11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雷峰塔遗趾》,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
    1 赵力光 裴建平:《西安市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文物》2005年9期。
    2 张鸿修编著:《北朝石窟艺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1 金申:《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105页。
    2 李凇:《陕西古代佛教美术》图59,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1[日]宫治昭著 李静杰译:《弥勒信仰与美术》,230页,《艺术史研究》第八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 《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图168。
    3 《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280。
    1 《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图168、175;松原三郎310、312-313图;《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图15、17、25等。
    2 宿白:《南朝龛像遗迹研究》,《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3 袁曙光:《四川茂县南齐永明造像碑及有关问题》,《文物》1992年2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11期。
    1 孙华:《四川绵阳平杨府君阙阙身造像》,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6月。
    2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图152。
    3 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
    4 《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图161。
    5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126。
    6 《石佛选粹》图81-83。
    7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13巩县天龙山响堂山安阳石窟雕刻》,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
    1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200-20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2 李静杰:《北朝隋代佛教图像反映的经典思想》,《民族艺术》2008年第2期。
    3 李静杰:《北齐至隋代三尊卢舍那法界佛像的图像解释》,《艺术学》22期。
    4 《大正藏》第51册。
    5 《高僧传》卷七,《大正藏》第50册。
    1 《洛阳伽蓝记》卷二,《大正藏》第50册,1005页。
    2 陈维峰:《五、六世纪卢舍那佛造像称名意向的诠释》,《艺术学》22期。
    3 陈平:《河南中小型石窟调查的主要收获》中记:“香谷寺沙门慧敬造卢舍那一龛,上与皇帝皇后师僧父母……”,《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6月。
    4 #12
    5 郑炳林、魏文斌:《甘肃正宁北周立佛像研究》,(台湾)《历史文物月刊》2005年第9期。
    6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 》,文物出版社,1982年。
    7 《辨证论》卷三《十代奉佛篇上》,《大正藏》第52期,508页。
    8 《佛祖统纪》卷三十七,352页,《大正藏》第49册。
    1 李静杰:《金铜佛的文献考察》,《中国金铜佛》,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月。
    2 王镛:《印度美术》98、99页。
    3 《大正藏》第49册,338页。
    4 《高僧传》卷六《慧远传》,《大正藏》第50册。
    1 李静杰:《金铜佛的文献考察》,《中国金铜佛》,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月。
    2 宿白:《南朝龛像遗迹研究》,《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3 《大正藏》第12册。
    4 《大正藏》第12册。
    1[日]牧田谛亮:《六朝古逸观世音应验记の研究》;《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
    2 《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343页。
    3 《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4 《高僧传》卷十三《法悦传》,《大正藏》,412页。
    5 宿白:《南朝龛像遗迹研究》,《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6 孙华:《四川绵阳平杨府君阙阙身造像》,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7 罗世平:《四川南朝佛教造像的初步探索》,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1 张肖马 雷玉华:《成都市商业街南朝石刻造像》,《文物》2001年10期。
    2 孙华:《四川绵阳平杨府君阙阙身造像》,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3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119,文物出版社,1995年2月版;
    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文物出版社。
    4 周到 吕品:《河南浚县造像碑调查记》,《文物》1965年3期。
    1 《华严经》卷六《净行品》,《大正藏》第9册,430页。
    2 《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布阎浮提品》第五十五卷,《大正藏》第13册,363页。
    3 颜娟英:《北齐禅观窟的图像考-从小南海石窟到响堂山石窟》,《美术与考古》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5月。
    4 《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正藏》第9册。
    1 颜娟英:《河北南响堂山石窟寺初探》注79,《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下》台北,1991年。
    2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二、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中华书局,1983年。
    4 常青:《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上的石窟遗迹》,《文博》1992年2期。
    5 《周书》卷二《文帝下》,中华书局,1983年10月,36页。
    1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27页。
    2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28页。
    3 《周书》卷二十三《苏绰传》,381-391页。
    4 《周书》卷六《帝记第六·武帝下》,107页。
    5 夏阳:《北周佛像“复古”因素小考》,甘肃省历史学会 庆阳地区志编委会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史学论丛》第八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6 宿白:《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文物》1999年10期。
    1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11期;
    张肖马、雷玉华:《成都商业街南朝石刻造像》,《文物》2001年10期;
    丁文光:《梁中大同元年造释迦石像》,《文物》1961年12期;
    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10期;
    李静杰:《石佛选萃》图84,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月。
    2[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一》P44、P83bc、P103,吉川弘文馆。
    3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教图典》图114、166,文物出版社,1994年6月。
    4 李裕群 李钢编著:《天龙山石窟》,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13-巩县天龙山响堂山安阳石窟雕刻》,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
    5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中华书局,1983年382页;《续高僧传》卷七《释亡名传》,《大正藏》第50册,481页。
    6 《续高僧传》卷十六,《大正藏》第50册,557页。
    7 《周书》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10月。
    8 《周书》卷二十一《列传》十三,34-352页。
    1 《辩证论》卷四,《大正藏》第52册,518页。
    2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水帘洞石窟群》,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 宿白:《武威天梯山早期石窟参观记》,《新燕京学报》第八期。
    4 《大正藏》第1册。
    5[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一》P8a、b、P23-24、P1、P8c,吉川弘文馆。
    6 王镛:《世界美术全集·印度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三》,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中国石窟·炳灵寺石窟》,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云冈石窟文物管理所:《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4年10月;
    李静杰:《中国金铜佛》,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月。
    2 宿白:《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文物》1999年10期。
    3 《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93;《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67:《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121、162。
    4 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1996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杨军凯《西安又发现北周贵族史君墓》,《中国文物报》2003年9月26日;
    杨军凯《关于袄教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西安北周萨宝史君墓》,《文物天地》2003年11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安市北周史君石椁墓》,《考古》2004年7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安市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3期;
    荣新江 张志清主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4月;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12月。
    1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1 费泳:《四川南朝造像对麦积山的影响及传播》,《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上),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李裕群:《北朝晚期佛教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2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
    3 李文才:《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绪论第3页。
    4 周一良:《东晋南朝地理形势与政治》,《周一良全集》第贰卷《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5 唐长孺:《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
    周伟洲:《古青海路考》,《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1期;
    严耕望:《唐代河湟青海地区交通军镇图考》,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86年。
    1 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2 唐长孺:《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
    黎虎:《东晋南朝与西北诸国的交往》,《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
    3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传》,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4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第十二章,中华书局,1983年。
    5 《高僧传》卷三《释智猛传》,《大正藏》第50册。
    6 《续高僧传》卷二十九《释明达传》,《大正藏》第50册。
    7 《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释道仙传》,《大正藏》第50册。
    8 《高僧传》卷十一《慧览传》,《大正藏》第50册。
    1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传·河南国传》。
    2 严耕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3 李文才:《南北朝时期梁益政区研究》第二章,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4 《南齐书》卷一《高帝纪上》,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5 《宋书》卷七十八《萧思话传附萧摹之传》,中华书局,1983年4月版。
    6 《高僧传》卷十二《僧侯传》记僧侯随萧惠开入蜀,《续高僧传》卷六《慧韶传》,卷十六《僧副传》等记载他们分别随萧渊藻、梁武陵王振蜀之事。详见《大正藏》第50册。
    7 《南史》卷五十三《武陵王纪》,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
    8 《高僧传》卷七《僧导传》,《大正藏》第50册。
    9 《弘明集》卷十一《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大正藏》第52册。
    1 《辩证论·十代奉佛篇》,《大正藏》52册。
    2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海南诸国》,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3 《历代名画记》卷五,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4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海南诸国》,中华书局,1983年11月,783页。
    5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第一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6 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文物》1980年5期;
    唐长寿:《四川早期佛教遗物辨识》,《东南文化》1991年5期;
    吴焯:《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与传播路径的考察》,《文物》1992年11期;
    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
    7 《高僧传》卷五《释法和传》、《释县翼传》,卷六《释慧持传》,卷七《释道汪传》,卷十一《僧隐传》,《大正藏》第50册。
    8 《高僧传》卷三《释智猛传》、《昙摩蜜多传》、卷十二《释超辨传》、卷十三《释法献传》,《大正藏》第50册。
    9 《大正藏》第50册。
    1 高文 高成刚编:《四川历代碑刻》六朝萧纪造弥勒铭,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李裕群:《试论成都地区出士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0年2期;
    雷玉华:《成都地区南朝造像研究》,《少林文化研究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
    1 宿白:《南朝龛像遗迹研究》,《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2 前揭宿白文。
    3 前揭宿白文;费泳:《浙江新昌南朝佛教造像》,《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4 《辩证论》卷三,《大正藏》第52册,503页。
    5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第十二章《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中华书局,1983年。
    1 费泳:《栖霞佛教造像及传播路径探究》,《朵云60卷·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
    [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一图20,吉川弘文馆。
    2 宿白:《南朝龛像遗迹研究》,《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3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11期;
    张肖马、雷玉华:《成都商业街南朝石刻造像》,《文物》2001年10期;
    李静杰:《佛教造像碑尊像雕刻》,《敦煌学辑刊》1996年2期。
    4 费泳:《栖霞佛教造像及传播路径探究》,《朵云60卷·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
    5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3月;
    温玉成:《河南新安县西沃石窟》,《考古》1982年6月;
    常青:《龙门石窟北朝硫期龛像浅析》,《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96年5月。
    1[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一217页,吉川弘文馆。
    2 李凇:《陕西古代佛教美术》56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3 《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一图302。
    4 《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一图312。
    5 《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一图258、319。
    6 《历代名画记》卷七《张僧繇传》148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7 《历代名画记》卷七《张僧繇传》147页。
    8 蒋明明:《齐永明六年石佛造像》,《东南文化》1992年3、4期合刊。
    9 丁文光:《梁中大同元年造释迦石像》,《文物》1961年12期。
    1 王镛:《印度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2 宿白:《青州龙兴寺窖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文物》1999年10月。
    3 宿白:《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
    费泳:《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传播格局的转变》,《敦煌研究》2004年2期。
    4 宿白:《青州龙兴寺窖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文物》1999年10月;
    李裕群:《试论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0年2期。
    1 《梁书》卷二《武帝纪中》,中华书局,1987年。
    2 图见[英]奥雷尔·斯坦因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西域考古图记》第四卷10、1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3 荣新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流寓南方的粟特人》,《“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姚崇新:《中古时期巴蜀地区的粟特人踪迹》,《西域文史》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4 《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大正藏》第50册。
    1 《蒲江龙陀湾摩崖石刻造像调查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2002成都考古发现》,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 罗世平:《汉地早期佛像与胡人流寓地》,《艺术史研究》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3 《隋书》卷十五《音乐志下》,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
    4 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10期。
    5[日]吉村怜:《南朝的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刘宋元嘉二年铭石刻画像的内容》,[日]吉村怜着 卞立强 赵琼译:《天人诞生图研究-东亚佛教美术史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
    赵声良:《成都南朝浮雕弥勒经变与法华经变考论》,《敦煌研究》2001年1期;
    [美]王静芬:《四件四川佛教石雕和净土图像在中国的起源》,《敦煌研究》2002年1、2期。
    6 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10期。
    7 李裕群:《试论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0年2期。
    1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
    2 刘志远 刘廷壁:《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图31,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1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常青:《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上的石窟遗迹》,《文博》1992年2期。
    2 《高僧传》卷十一《僧周传》,《大正藏》第50册。
    3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四章《佛教之北统》,中华书局,1983年。
    4 《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大正藏》第50册。
    5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中华书局,1983年。
    6 《辩证论》卷三《十代奉佛篇上》,《大正藏》第52册。
    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论述稿》,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9月。
    2 《周书》卷三十三《列传二十五》,573页,中华书局,1983年10月3版。
    3 《周书》卷五《武帝上》,77页。
    4 《周书》卷十九《列传十一》,313页。
    5 《辩证论》卷四《周柱国益州总管赵王》,《大正藏》第52册。
    6 《续高僧传》卷七《释亡名传》,《大正藏》第50册。
    7 《续高僧传》卷十六《释僧实传》,《大正藏》第50册。
    1 《洛阳伽蓝记》序,《大正藏》第51册。
    2 《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中华书局,1981年1月版。
    3 宿白:《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
    4 《晋书》卷一一七《姚兴载记》,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版。
    5 前揭《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图11、12。
    1 宿白:《青州龙兴寺窖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文物》1999年10月。
    2 赵力光 裴建平:《西安市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文物》2005年9月;
    杨军凯:《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窖藏》,国家文物局主编《2007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8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窟造像》,《文物》2009年5期。
    1 李裕群 李钢编著:《天龙山石窟》,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13-巩县天龙山响堂山安阳石窟雕刻》,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
    2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3·魏晋南北朝雕塑》图119,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一图304a、313。
    1 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3月;
    李玉珉:《南北朝观音造像考》,《中央研究院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文集》,2000年。
    1 孙华:《四川绵阳平杨府君阙阙身造像》,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罗世平:《四川南朝佛教造像的初步探索》注释43,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2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119,文物出版社,1994年6月。
    3 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图7,文物出版社,1991年3月。
    4 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图62,文物出版社,1991年3月。
    5 李玉珉:《南北朝观音造像考》附图23;《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216。
    6 有纪年的单体观音像保定元年(561年)、建德元年(572年)均右手持杨柳,左手提净瓶。图见《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205、221。
    7 《请观音经》:“尔时毘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与观世音菩萨。大悲观世音,怜愍救护一切众生,故而说咒曰:普教一切众生而作是言,汝等今者应当一心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憎、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悲大名称,救护苦厄者。如此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烧众名香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一心一意令气息定。为免苦厄请观世音。合十指掌而说偈言。”《大正藏》第20册,34页。
    1 前揭李玉珉文。
    2 雷玉华等:《四川汶川出士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7年6期。
    1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11期。
    2 前揭费泳文。
    3 甘肃省文物局编:《甘肃文物菁华》图279、280,文物出版社,2006年。
    1[日]八木春生著 顾虹 赵声良译:《关于中国成都地区的佛教造像--以520-540年间造像为中心》,《敦煌研究》2003年3期。
    2 杨军凯:《西安窦寨村北厨佛教石刻造像窖藏》,国家文物局主编《2007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 社,2008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窟造像》,《文物》2009年5期;
    赵力光 裴建平:《西安市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文物》2005年9期。
    1 胡文和:《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上,图28,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2 《辩证论》卷六,《大正藏》第52册。
    3 丁明夷:《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文物》1986年3期。
    1 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陕西省临潼市博物馆、北京城辽金城垣博物馆合编:《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2[美]罗杰伟:《北周拉捎寺艺术中的中亚主题》,巫鸿主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流》,文物出版社,2001年9月。
    1 张宝玺:《龙门北魏石窟二弟子造像的定型化》,《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5月。
    2[日]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一217页,吉川弘文馆。
    3 李凇:《陕西古代佛教美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56页。
    4 《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一302页,吉川弘文馆。
    5 《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一312页。
    6 《中国仏教彫刻史论》图版编一258、319页。
    1 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图188,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
    2 宿白:《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一文中指出“龙门黄甫公洞正壁出现了一铺七身的组合形式”,《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后收入《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3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温玉成:《河南新安县西沃石窟》,《考古》1982年6月。
    1 《周书》卷二十一《尉迟迥传》,349-352页,中华书局,1983年10月3版。
    2 《周书》卷四《明帝纪》,58页。
    3 《辩正论》卷四《周太师柱国蜀国公尉迟迥》,《大正藏》第52册。
    1 李裕群:《试论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0年2期。
    2 姚崇新:《广元唐以前佛教窟龛与造像的分期与年代》,《艺术史研究》第六辑。
    3 雷玉华、王剑平:《广元石窟》,巴蜀书社,2002年12月。
    1 广元文管会:《广元新出土的文物》,《文物》1990年6期。
    2 广元文管会:《广元新出土的文物》,《文物》1990年6期。
    3 姚崇新:《广元唐以前佛教窟龛与造像的分期与年代》,《艺术史研究》第六辑。
    1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年2期;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邓县彩色画像砖墓》,文物出版社,1958年。
    1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四《金牛成都驿道》,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 刘慧达:《北魏石窟中的“三佛”》,《考古学报》1958年4期;
    邓健吾:《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和有关初期石窟的二、三个问题》,《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文物出版社,1987年;
    杜斗城:《麦积山早期三佛窟与姚兴的<通三世论>》,《敦煌学辑刊》2007年1期;
    阎文儒:《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分期及其题材》,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董玉祥:《麦积山石窟的北魏窟龛及其造像》,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1 贺世哲:《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三世佛与三佛造像诸问题》,《敦煌研究》1992年4期、1993年1期,后收录于贺世哲著《敦煌石窟论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2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二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3 《广弘明集》卷十八,《大正藏》第52册。
    1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三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2 《大正藏》第50册。
    3 宿白:《南朝龛像遗迹初探》,《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费泳:《栖霞佛教造像及传播途径探究》,《朵云60卷·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
    4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11期;
    雷玉华等:《四川汶川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7年6期。
    5 前揭费泳文。
    6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陈平:《河南中小型石窟调查的主要收获》,《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李裕群 李钢编著:《天龙山石窟》,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1 杨伯达:《曲阳修德寺出土纪年造像的艺术风格与特征》,《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12月。
    2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重庆出版社编《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北山石窟卷,重庆出版社,1999年12月。
    3 炳灵寺169、麦积山北魏窟交脚弥勒菩萨、陕西出士的北魏皇兴五年弥勒佛像中,北魏延兴二年弥勒佛都 为转法轮印。
    1[日]宫治昭著 李静杰译:《弥勒信仰与美术》,230页,《艺术史研究》第八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 《大正藏》第14册。
    1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序》,《大正藏》第14册。
    2 《佛说灌顶经》卷十二,《大正藏》第21册。
    3 李玉珉:《敦煌药师经变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七卷第三期。
    4 上揭李玉珉文;王惠民:《敦煌净土图像研究》,《中国佛教学术论典》81,《法藏文库》,2003年10月;[日]百桥明穗《敦煌的药师经变与日本的药师如来像》,《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5 雷玉华、王剑平:《广元石窟》,巴蜀书社,2002年12月;姚崇新:《广元唐以前佛教窟龛与造像的分期与年代》,《艺术史研究》第六辑。
    1 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10期。
    2 周到 吕品:《河南浚县造像碑调查记》,《文物》1965年3期。
    3 魏文斌:《甘肃华亭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敦煌研究》2007年3期。
    1 《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图138。
    1 张宝玺:《麦积山石窟壁画叙要》,《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
    张宝玺:《甘肃石窟艺术壁画编》,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
    2 宿白:《南朝龛像遗迹初探》。
    3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11期;
    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10期。
    4 李静杰:《北朝后期法华图像的演变》,《艺术学》21期,台北。
    1 《高僧传》卷六,《大正藏》第50册。
    2 《高僧传》卷七,《大正藏》第50册。
    1 《中国佛教史》第三册。
    2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涅槃经变》,《敦煌石窟论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3 《出三藏记集经序》卷八,《大正藏》第55册,57页。
    4 《大般涅槃经序》,《大正藏》第12册,365页。
    5 郭佑孟:《敦煌隋代法华主题洞窟初探》,《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2006年7月。
    6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敦煌石窟论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1 赵力光 裴建平:《西安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文物》2005年9期。
    2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著:《须弥山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3 张鸿修:《北朝石刻艺术》图65,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赵力光 裴建平:《西安市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文物》21205年9期。
    4 宿白:《青州龙共寺窖藏所出七佛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文物》1999年10期。
    1 李裕群:《试论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0年2期。
    1[日]八木春生著 顾虹 赵声良译:《关于中国成都地区的佛教造像--以520-540年间造像为中心》,《敦煌研究》2003年3期。
    1 宿白:《青州龙兴寺窖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文物》1999年10月。
    2 雷玉华等:《四川汶川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7年6期。
    1 李静杰:《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图像构成试论》,《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1 李其琼:《隋代的莫高窟艺术》,《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二》,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
    2 《历代名画记》卷三、卷八,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3 《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
    4 《历代名画记》卷八《展子虔传》、《董伯仁传》。
    5 《隋书》卷七十六《裴矩传》。
    1 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10期;
    广元文管会:《广元新出土的文物》,《文物》1990年6期。
    2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二》,图84、34。
    1 《高僧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册。
    2 《广弘明集》卷十五,《大正藏》第52册。
    3 参见陈清香:《西方净土变相的源流及发展》注5、6,《东方宗教研究》第二期(1988年9月),文殊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4 《历代名画记》卷五。
    5 《法苑珠林》卷十三,《大正藏》第53册。
    6 《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
    7 唐高宗立《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江宁金石记》。
    1 赵声良:《成都南朝浮雕弥勒经变与法华经变考论》,《敦煌研究》2001年1期。
    2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二》图75、77。
    3 樊锦诗 关友惠 刘玉权:《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中国石窟墩煌莫高窟二》,文物出版社,1984年。
    4 沈洪民:《彭州市出土佛教石刻造像》,《成都文物》1995年1期;
    沈洪民:《彭州龙兴塔始建溯源》,《成都文物》1999年3期;
    彭州市博物馆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彭州龙兴寺出土石造像》,《文物》2003年9期。
    1 郭佑孟:《敦煌隋代法华主题洞窟初探》,《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2006年7月;
    叶佳玫:《敦煌莫高窟隋代四二0窟研究》,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6月。
    2 宿白:《北朝造型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变化》,《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3 金维诺:《关于龙门造像样式及其变革-南方在佛教图像上的创造及其对北朝的影响》,《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5月。
    1 宿白:《北朝造型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变化》,《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2 唐许嵩:《建康实录》卷十七:“(大同三年)置一乘寺,西北去县六里,……寺门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成异之,乃冬凹凸寺”。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 李静杰:《南北朝隋代佛教造像系谱与样式的整体观察》(下),待刊。
    4 常青:《龙门石窟北朝晚期龛像浅析》,《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5月。
    1[日]宫治昭著 李静杰译:《巴米扬-文明的十字路》,故宫博物院《故宫学刊》2006年,总第三辑。
    2 刘慧达:《北魏石窟与禅》,《考古学报》1978年3月。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7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11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6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8月。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12月。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1月。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4月。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11月。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11月。
    [唐]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12月。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3月。
    [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10月。
    [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10月。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2月。
    [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10月。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点校本,2005年3月。
    [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
    [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大正藏》第9册。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大正藏》第15册。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
    [南朝宋]沮渠凉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14册。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92年。
    [南朝梁]僧佑:《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点校本,2003年。
    [唐]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大正藏》第49册。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宋]《宣和画谱》(岳仁译注本),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6月。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
    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大正藏》中华电子佛典。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二),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2、1984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安西榆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97年。
    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994年。
    龙门文物保管所 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992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
    甘肃省博物馆、炳灵寺石窟文物保管所编:《炳灵寺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炳灵寺文物保管所著:《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炳灵寺文物保管所编:《炳灵寺一六九窟》,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年。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 庆阳北石窟文物保管所等:《陇东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1月;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 庆阳北石窟寺文管所:《庆阳北石窟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12月。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河西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须弥山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 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克孜尔》(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13巩县天龙山晌堂山安阳石窟雕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3魏晋南北朝雕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张林堂、孙迪:《响堂山石窟--流失海外石刻造像研究》,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李静杰:《石佛选萃》,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月。
    李静杰:《中国金铜佛》,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4年。
    胡文和:《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图6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2月版。
    金申:《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
    张宝玺:《甘肃石窟艺术壁画编》,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
    张宝玺:《甘肃石窟艺术雕塑编》,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
    甘肃省文物局编:《甘肃文物菁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刘志远等编:《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王子云:《陕西古代石雕刻》,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5月。
    李域铮:《陕西古代石刻艺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12月。
    张鸿修编著:《北朝石窟艺术》,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第五卷陕西、宁夏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3月。
    《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6月。
    《中国古佛雕》哲敬堂珍藏选辑图16-17,台北: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 会出版,艺术家杂志社,1989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酒泉十六国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285窟》,南京: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樊锦诗:《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壁画·北周卷》,沈阳: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贺世哲:《敦煌石窟全集·法华经画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论》,东京:吉川弘文馆,1995年。
    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図像学》,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云冈石窟》第11、12洞,1953年。
    大村西崖著:《中国美术史雕塑篇》,1915年,东京。
    Osvald Siren ,londen 1925.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卷1、2、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88年。
    汤用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8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2年。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王仲荦:《北周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
    严耕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李文才:《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1版。
    陈垣:《释氏疑年录》第2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3月版。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
    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刘亚丁:《佛教灵验记研究--以晋唐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王镛:《印度美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荷]许理和著 李四龙 裴勇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杨泓:《汉唐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
    杨伯达:《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12月。
    金申:《佛教美术丛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编:《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0年6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管会 北京大学考古系:《须弥山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李裕群 李钢编著:《天龙山石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水帘洞石窟群》,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図像篇》,东京:同朋社,1986版。
    水野清一 长广敏雄:《响堂山石窟》,京都,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1973年。
    孙迪:《中国流失海外佛教造像总合图目》,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年。
    国家文物局教育处:《佛教石窟考古概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11月。
    阎文儒编著:《麦积山石窟》,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段文杰:《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敦煌研究院编 贺世哲著:《敦煌石窟论稿》,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敦煌研究院编 施萍婷著:《敦煌习学集》(上、下)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郑炳林等主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上、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兰州,2004年。
    施萍婷、贺世哲:《近承中原、远接西域-莫高窟第428窟研究》,《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四二八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李正宇:《敦煌学导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崇峰:《中印石窟寺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萧默:《敦煌建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赖鹏举:《丝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陈悦新:《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李凇:《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2月。
    殷光明:《北凉石塔研究》,台北: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0年。
    李凇:《佛教美术全集玖--陕西佛教美术》,台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1999年2月。
    李凇:《陕西古代佛教美术》,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雷玉华 王剑平:《广元石窟》,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12月。
    [韩]苏铉淑:《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月。
    [韩]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韩]梁银景:《隋代佛教窟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阮荣春:《佛教南传之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龙门石窟研究所编:《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5月。
    罗宏才:《中国佛道造像碑研究-以关中地区为考察中心》,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马羽娴:《陕西北朝单体石造像考》,台南艺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编委会:《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9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3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祁家湾-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10月。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图》,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
    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荣新江 张志清主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4月。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12月。
    云冈、龙门、敦煌、麦积山等石窟寺历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刘慧达:《北魏石窟中的“三佛”》,《考古学报》1958年4期。
    刘慧达:《北魏石窟与禅》,《考古学报》1978年3月。
    宿白:《参观莫高窟第285窟札记》,《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2期。
    宿白:《南朝龛像遗迹研究》,《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宿白:《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文物》1999年10期。
    宿白:《武威天梯山早期石窟参观记》,《新燕京学报》第八期。
    宿白:《北朝造型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变化》,《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
    金维诺:《关于龙门造像样式及其变革-南方在佛教图像上的创造及其对北朝的影响》,《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5月。
    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载《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文物出版社、平凡社合作,1982年。
    樊锦诗、关友惠、刘玉权:《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二),文物出版社,1984年。
    樊锦诗、马世长:《莫高窟北朝洞窟本生、因缘故事画补考》,《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
    马世长:《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1996年6月。
    杨泓:《试论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饰的主要变化》,《考古》1963年6期。
    贺世哲:《关于北朝石窟中千佛图像诸问题》,《敦煌研究》1989年第3、4期。
    贺世哲:《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三世佛与三佛造像诸问题》,收入敦煌研究院编 贺世哲著《敦煌石窟论稿》,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贺世哲:《莫高窟第420窟顶部分壁画内容新探》,《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贺世哲:《关于北朝石窟千佛图像诸问题》,《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涅槃经变》,收入敦煌研究院编 贺世哲著《敦煌石窟论稿》,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与禅观》,敦煌研究院编 贺世哲著《敦煌石窟论稿》,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施萍婷:《建平公与敦煌》,《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施萍婷:《敦煌经变画略论》,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经变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施萍婷:《关于莫高窟第428窟的思考》,《敦煌学习集》(下),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董玉祥:《北魏时期的甘肃石窟寺概述》,收入(1987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论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董玉祥:《炳灵寺石窟的分期》,炳灵寺文物保管所编印、杜斗城、王亨通主编《炳灵寺石窟研究论文集》,1998年。
    董玉祥:《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炳灵寺文物保管所编印、杜斗城、王亨通主编《炳灵寺石窟研究论文集》,1998年。
    甘肃省博物馆、炳灵寺石窟文物保管所:《炳灵寺石窟老君洞北魏壁画清理简报》,《考古》1986年第8期。
    罗世平:《四川南朝佛教造像的初步探索》,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罗世平:《汉地早期佛像与胡人流寓地》,《艺术史研究》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颜娟英:《北齐禅观窟的图像考--从小南海石窟到响堂山石窟》,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下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颜娟英:《河北南响堂山石窟寺初探》,《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下》,台北,1991年。
    李玉珉:《敦煌四二八窟新图像源流考》,《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卷第四期,台北,1993年。
    李玉珉:《山东早期佛教造像考》,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李玉珉:《敦煌莫高窟259窟之研究》,《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李玉珉:《南北朝观世音造像考》,《中央研究院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文集》,2000年。
    李玉珉:《“半跏思惟像”再探》,《故宫学术季刊》第三卷第三期。
    李玉珉:《敦煌药师经变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七卷第三期。
    陈清香:《麦积山10号造像碑的图像源流与宗教内涵》,郑炳林等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上、下),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郭佑孟:《敦煌隋代法华洞窟初探》,《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4卷第4期,2006年。
    常青:《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上的石窟遗迹》,《文博》1992年2期。
    李静杰:《北朝隋代佛教图像反映的经典思想》,《民族艺术》2008年第2期。
    李静杰:《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图像构成试论》,云冈石窟研究院编《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李静杰:《北朝后期法华经图像的演变》,《艺术学》第21期,台北,2004年。
    李静杰:《早期单体石佛区域性分析》,《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2期。
    李静杰:《关于云冈第九、第十窟的图像构成》,《艺术史研究》第十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李静杰:《唐宋时期三佛图像类型分析》,《故宫博物院故宫学刊》2008年。
    李静杰《南北朝隋代佛教造像谱系与样式的整体观察》(上),《艺术与科学》(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李静杰:《论定州系白石佛像》,《艺术史研究》第六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李静杰:《佛教造像碑尊像雕刻》,《敦煌学辑刊》1996年2期。
    李崇峰:《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与研究》,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赵青兰:《敦煌莫高窟中心柱窟的分期与年代》,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李裕群:《试论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2年第2期。
    李裕群:《安阳修定寺塔丛考》,《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下),文物出版社,2002年9月。
    田军:《释迦、多宝并坐金铜像的分期与分布》,李静杰主编《中国金铜佛》,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宁强:《历代名画记与敦煌早期壁画--兼论南朝绘画与敦煌早期壁画的关系》,《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
    宁强、胡同庆:《敦煌莫高窟254窟千佛画研究》,《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
    赵声良:《成都南朝浮雕弥勒经变与法华经变考论》,《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
    罗华庆:《敦煌艺术中的<观音普门品变>和<观音经变>》,《敦煌研究》1987年第3期。
    楼宇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姚崇新:《成都地区出土南朝造像中的外来艺术风格源流再探》,《华林》第一卷,中华书局,2001年。
    姚崇新:《广元唐以前佛教窟龛与造像的分期与年代》,《艺术史研究》第六辑。
    费泳:《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传播格局的转变》,《敦煌研究》2004年2期。
    费泳:《栖霞佛教造像及传播路径探究》,《朵云60卷·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刘永增:《敦煌莫高窟隋代涅槃变相图与古代印度、中亚涅槃图像之比较研究》,1995年第1期。
    张元林:《敦煌北朝时期的法华艺术及信仰观察》,《敦煌研究》2006年第5期。
    张元林:《<法华经>佛性观的形象诠释-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的思想意涵》,《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张元林:《<法华经>佛身观的形象阐述-莫高窟第285窟北壁说法图新解》,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张元林、魏迎春:《法华判教思想对北朝--隋时期敦煌石窟之影响试论》,《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
    雷玉华:《成都地区南朝造像研究》,《少林文化研究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
    王景荃:《试论北朝佛教造像碑》,《中原文物》2000年6期。
    暨远志:《北周丰壮型佛教艺术是如何形成的?》,待刊。
    王元林:《北魏中小型造像石塔的形制与内容--以甘肃庄浪出土的卜氏石塔为中心》,《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严辉 杨超杰:《云冈龙门北魏佛塔的比较研究》,《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郝春文:《东晋南北朝佛社首领考略》,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3期。
    董玉祥:《精美的北魏石造像塔》,《中国艺术》第五期。
    陈炳应:《北魏曹天护造方塔》,《文物》1988年3期。
    霍巍:《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两尊南朝石刻造像》,《文物》2001年10期。
    孙迪:《响堂山石窟大螺髻造像考略》,《响堂山石窟-流失海外石刻造像研究》,外文出版社,2004年1月。
    靳之林:《陕北发现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文物》1989年4期。
    丁明夷:《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文物》1986年3期。
    冯汉骥:《成都万佛寺石刻造像》,《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9期。
    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10期。
    吴恰如:《北周王令猥造像碑》,《文物》1988年2期。
    赵力光 裴建平:《西安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文物》2005年9期。
    李美霞:《临潼县博物馆藏北周造像座、唐代造像与经幢》,《文博》1992年2期。
    韩保全:《隋正觉寺遗址出土的石造像》,《考古与文物》1987年6期。
    杨军凯:《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窖藏》,《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104-107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4月。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文物》2009年5期。
    翟春玲:《西安市出土的一批隋代佛道造像》,《文物》2002年12期。
    袁曙光:《四川茂县南齐永明造像碑及有关问题》,《文物》1992年2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11期。
    张肖马 雷玉华:《成都市商业街南朝石刻造像》,《文物》2001年10期。
    雷玉华等:《四川汶川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7年6期。
    孙华:《四川绵阳平杨府君阙阙身造像》,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蒋明明:《齐永明六年石佛造像》,《东南文化》1992年3、4期合刊。
    丁文光:《梁中大同元年造释迦石像》,《文物》1961年12期。
    广元文管会:《广元新出土的文物》,《文物》1990年6期。
    周到 吕品:《河南浚县造像碑调查记》,《文物》1965年3期。
    魏文斌:《甘肃华亭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敦煌研究》2007年3期。
    [韩]金理那著 洪起龙译:《关于6世纪中国七尊像中的螺髻像之研究》,《敦 煌研究》1998年2期。
    [日]宫治昭著、贺小萍译:《关于中亚涅槃图的图像学考察--围绕哀悼的形象与摩耶夫人的出现》,《敦煌研究》,1987年第3期。
    [日]宫治昭著 李静杰译:《弥勒信仰与美术》,230页,《艺术史研究》第八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日]宫治昭著 李静杰译:《巴米扬-文明的十字路》,故宫博物院《故宫学刊》2006年,总第三辑。
    [日]吉村怜著、小泽亨子译:《南朝法华经普门品变相--论刘宋元嘉二年铭石刻画像的内容》,《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
    [日]吉村怜著、贺小萍译:《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刘宋元嘉二年石刻画像内容》,《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日]八木春生著 顾虹 赵声良译:《关于中国成都地区的佛教造像--以520-540年间造像为中心》,《敦煌研究》2003年3期。
    [日]石松日奈子著 刘永增译:《关于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魏文朗造像碑的年代》,《敦煌研究》1999年4期。
    [日]八木春生:《西安北周石造如来立像に関する-考察》,泉屋博古錧纪要第二十四卷,平城20年3月30日发行。
    [日]八木春生:《西安隋前期の石造菩萨立像に関する-考察》,《芸術研究报29》,筑波大学芸術学系研究报告,第53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