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两宋的僧诗批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僧诗滥觞于东晋南北朝,至唐宋而大盛。与之相应的是,僧诗批评亦获得长足之发展。尤其至两宋,文人的批评意识高度自觉,喜好论诗衡文,凡诗话、文评类著作极夥,而见之于评诗僧、僧诗之言论,亦俯拾皆是。整理和研究此类材料,既可以揭示出宋人对诗僧创作的态度和评价,同时对明晰历代诗僧的生活状况、创作倾向,亦大有裨益。
     综观晋、唐、宋诗僧的创作,大体可以厘为通俗、清雅二派。宋人对于此两种创作倾向,采取了不同评价态度。对于通俗僧诗,宋人多予以肯定;而对于清雅僧诗,则褒贬参半,批评标准相对严厉。宋人之所以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有着其特定历史原因:通俗诗僧多以俗语、俚语入诗,这在宋人看来是颇具创新精神的,甚至直接启发了他们“以俗语入诗”、“以俗为雅”审美取向;而清雅诗僧则大多步武文人风尚,鲜有创新。故宋人取弃标准的选择,实际亦反映出他们在诗学上寻求突破的愿望和理路。
     当然,两宋的诗僧批评亦非齐整划一,模板一块。不同的批评家,因其身份、立场、学识背景之差异,亦会采取各自不同的批评取向。一般而言,奉佛文人与僧人交游,重点在诗而非佛,而诗显然是文人之专业,故他们常常以一种优势、骄傲之心理评点僧诗。而排佛文人虽不喜汲引诗僧,但对于诗才、品格俱佳的诗僧,反而能不吝赞辞。此外,方外僧人因对文字、语言与佛禅关系认识上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僧诗的评价。
     两宋的僧诗批评,沿袭了自唐代以来以“清”及与“清”相关的语词来评价僧诗的传统;同时,他们还独创“蔬笋气”、“酸馅气”、“菜气”、等新范畴,以评论诗僧、僧诗。这些新范畴的出现,一方面与宋人的文化心态、僧诗的创作倾向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古代僧诗批评走向成熟。
The monk’s poetry originated in the Eastern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t developed to prosperously the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Corresponding to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prosperity, the criticism of monk’s poetry has also been extensively developed. Especially the people in the Song Dynasty had the highly consciously critical consciousness, so they had many poetry commentary books in which there were the many comments about the poem-monks and the monk’s poetry. We need to collate and analyze these scattered notes about in a variety of the monk’s poetry comments. From which we are able to know the attitude and evaluation of the people in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poem-monks’cre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beneficial to know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creative tendency of the ancient poem-monks.
     The monk’s poet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vernacular poetry and the elegant poetry two different styles by the observation to the creation of poem-monks in the J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the people in the Song Dynasty took different critical attitudes. For the vernacular monk’s poetry, the people in the Song Dynasty were more positive and affirmative; for the elegant monk’s poetry, some people in the Song Dynasty were affirmative, the others were critical. Compared with the vernacular monk’s poetry, the people in the Song Dynasty took harsh standard to criticize the elegant monk’s poetry. There were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reasons to using the different critical standards: The tendency of the vernacular poem-monks using oral language to write poem was very new to the people in the Song Dynasty. It enlightened the scholar in the Song Dynasty greatly to establish new poetry guidelines, for example:“the common is elegant”,“using oral language to write poem”. The elegant poem-monks simulated the scholar to write elegant poetry were hardly innovative. So the choice of the people in the Song Dynasty about the monk’s poetry, it reflected their desire to seek a breakthrough about the poetry.
     Of course, the criticism of the monk’s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not uniform; The Critic’s different identity, position and knowledge backgrounds could influence poetry criticism greatly. In general, the scholars who believed in Buddhism more concerned the poetry than the Buddhism, and the people always thought that the poetry creation was the scholars' profession, so they often commented on the monk's poetry by the pride mental; The Literary Critic who did not believe in Buddhism often did not like to recommend the poem-monks, but the poem-monks who had real ability of writing poems and noble character usually could be praised by them.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monk'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of language and Zen directly affected their evaluation of the monk's poetry.
     The Song's criticism of the monk’s poetry has been followed the Tang's tradition of evaluating poem with the word "Qing" and the related words. At the same time, the people in the Song have created new critical concepts to comment on the monk’s poem such as“the gas of vegetables and bamboo shoots”,“the gas of sour stuffing”and so on. This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mentality of the Song and the developed direction of the monk’s poetry. On the other hand, it represented the maturity of the ancient criticism of the monk's poetry.
引文
①钟嵘撰,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66页。
    ②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十九之《澈上人文集纪》,《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7册,第444页。
    ③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二十九之《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7册,第506页。
    ①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44页。
    ②沈玉成,印继梁主编《中国历代僧诗全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③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④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第153页。
    ⑤钟嵘撰,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⑥沈玉成,印继梁主编《中国历代僧诗全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⑦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三联书店,1994年,第37页。
    ①沈玉成,印继梁主编《中国历代僧诗全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25页。
    ②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 1992年,第207页。
    ③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748页。
    ④沈玉成,印继梁主编《中国历代僧诗全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41页。
    ⑤毛先舒《诗辩坻》卷三,见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4页。
    ①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847页。
    ②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881页。
    ③钟嵘撰,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66页。
    ④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以后凡引此书,皆出此版本,均不另作注明。
    ⑤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三,中华书局,2000年,第1册,第533页。
    ⑥陆永峰《唐代诗僧诗概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368页。
    ①转引自高华平《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
    ②王谠《唐语林》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8册,第50页。
    ③《全唐文》卷三九〇,中华书局影印,1982年,第3962页。
    ④参见査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僧诗群体》,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33页。
    ⑤王谠《唐语林》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8册,第174页。
    ⑥皎然《诗式》,见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5页。
    ①胡适《白话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1页。
    ②项楚等《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学习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
    ③张锡厚校辑《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原序》,《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1页。
    ①许红霞《<全宋诗>所收僧诗致误原因探析》,《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04期。
    ②姚勉《雪坡集》卷三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255页。
    ③(侍者)善清,善随,宗先,普绍编《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卷二,中华佛典电子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1451册)[CD]。
    ④方回《桐江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62页。
    ⑤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15页。
    ①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②净善重集《禅林宝训》卷四,中华佛学电子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CD]。
    ③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七,中华佛学电子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77册)[CD]。
    ④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七,中华佛学电子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77册)[CD]。
    ⑤《祖英集》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二,1965年,第1313页。
    ①《寒山子诗集》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九,1965年,第1277页。
    ②《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
    ③苏轼《书诸集伪谬》,《全宋文》卷一九三四,第四十四册,第256页。
    ④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一《答蜀僧演几》,中华书局,1986年,第1893页。
    ①《诗人玉屑》卷二十引《石林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第286页。
    ②《诗人玉屑》卷二十引《石林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第286页。
    ③《诗人玉屑》卷二十引《许彦周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第288页。
    ④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52页。
    ①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38页。
    ②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254页。
    ③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255页。
    ④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257页。
    ⑤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259页。
    ①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248页。
    ②项楚等,《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③项楚等,《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④项楚《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1007页。
    ①赵璘《因话录》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册,第487页。
    ②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0册,第244页。
    ③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847页。
    ④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7册,第336页。
    ①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256页。
    ②项楚等,《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③张伯伟《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①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七《跋山谷字·又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517页。
    ②张镃《南湖集》卷五《题尚友轩》,《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4册,第585页。
    ③引自项楚著《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00年。
    ④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484页。
    ⑤陶潜撰,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175页。
    ①王大鹏等《中国历代诗话选》,岳麓书社,1985年,第205页。
    ①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第39页。
    ②赵璘《因话录》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册,第487页。
    ①查明昊《唐代诗僧文化的几个问题》,皖西学院学报,2001年11月,第四期。
    ②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五十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95页。
    ③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90年,第四册,第338页。
    ④吴炯《五总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第817页。
    ①陈善《扪虱新话》卷八之《冷斋夜话诞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1册,第301页。
    ②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97年,第93页。
    ③叶梦得《避暑录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第703页。
    ①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之《仲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第288页。
    ②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第6册,第2301页。
    ③侯柯芳,李孝中辑注《王灼集》,巴蜀书社,2005年,第225页。
    ④释岸觉《释氏稽古略》卷四,中华佛典电子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CD]。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92年,第554页。
    ②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660页。
    ③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三,中华佛典电子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CD]。
    ④释志磐《佛祖统纪》卷五四,中华佛典电子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CD]。
    ⑤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五,中华佛典电子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CD]。
    ⑥欧阳修《文忠集》卷六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2册,第553页。
    ①欧阳修《文忠集》卷一百三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3册,第416页。
    ②彭际清《居士传·发凡》,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88册)[CD]。
    ③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五,中华佛典电子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CD]。
    ④欧阳修《文忠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2册,第45页。
    ⑤欧阳修《文忠集》卷五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2册,第434页。
    ①释心泰编《佛法金汤编》卷十一,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87册)[CD]。
    ②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四,中华佛典电子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CD]。
    ③王禹偁《小畜集》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第196页。
    ④欧阳修《文忠集》卷十五之《山中之乐(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2册,第127页。
    ⑤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九《六一泉铭(并序)》,中华书局,1986年第565页。
    ①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十《钱塘勤上人诗集叙》,中华书局,1986年,第321页。
    ②《缁门警训》卷一《姑苏景德寺云法师务学十门(并序)》,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CD]。
    ①《缁门警训》卷二《右街宁僧录勉通外学》,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CD]。
    ②释契嵩《镡津文集》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1册,第610页。
    ③释晓莹《云卧纪谈》,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86册)[CD]。
    ①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一二《金山昙颖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第718页。
    ②参见周裕锴《绕路说禅:从禅的诠释到诗的表达》,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
    ③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之《题自诗与隆上人》,《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505页。
    ④例如,《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题言上人所蓄诗》:“予幻梦人间,游戏笔砚,登高临远,时时为未忘情之语,旋踵羞愧汗下。”卷二十六《题自诗》:“予始非有意于工诗文,夙习洗濯不去,临高望远,时时戏为语言,随作随毁,不知好事者皆能录之。南州琦上人处见巨编,读之,面热汗下。”卷二十六《题自诗与隆上人》:“余少狂,为绮美不忘情之语。年大来,辄自鄙笑,因不复作。”
    ⑤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259页。
    ①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344页。
    ②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410页。
    ③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④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五之《题让和尚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485页。
    ⑤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题自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504页。
    ⑥释契嵩《镡津集》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1册,第617页。
    ⑦释契嵩《镡津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1册,第623页。
    ⑧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之《书辩才次韵参寥诗》,中华书局,1986年,第2144页。
    ⑨陈起编《江湖小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7册,第20页。
    ①释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二十《归宗正贤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第1316页。
    ②释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CD]。
    ③释晓莹《罗湖野录》,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83册)[CD]。
    ④释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47册)[CD]。
    ①释圆悟《枯崖漫录》卷中,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CD]。
    ②释道谦编《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CD]。
    ③释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八,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CD]。
    ①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01期。
    ②释道璨《柳塘外集》卷三之《潜仲刚诗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6册,第816页。
    ③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并序)》,《全唐文》卷三九〇。
    ④分别见释慧皎《高僧传》卷二第六、卷三第八、卷四第六、卷四第七、卷五第十四、卷六第三、卷六第七。
    ⑤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397页。
    ⑥黄宗羲《南雷文约》卷四之《平阳铁夫诗题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05册,第488页。
    ①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二十九之《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7册第506页。
    ②转引自李舜臣《“蔬笋气”、“酸馅气”与古代僧诗批评》,《中国诗学》第十辑,2005年。
    ③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并序)》,《全唐文》卷三九〇。
    ④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32册,第143页。
    ①于頔《杼山集》卷首之《杼山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777页。
    ②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十五,中华书局,1987年。
    ③刘挚《文莹诗集序》,《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83页。
    ④郑獬《郧溪集》卷一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7册,第246页。
    ⑤刘挚《文莹诗集序》,《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83页。
    ⑥苏轼《东坡全集》卷七十九,第1108册,第278页。
    ⑦苏轼《东坡全集》卷七十六,第1108册,第223页。
    ⑧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之《佚文汇编》卷二,中华书局,1986年,第2446页。
    ⑨苏轼撰,王十朋注《东坡诗集注》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9册,第293页。
    ①苏轼撰,王十朋注《东坡诗集注》卷十九,第1109册,第382页。
    ②见张海鸥《苏轼文学观念中的清美意识》,《学术研究》2001年第6期。
    ③以下四首诗分别见释道潜《参寥子诗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13页,第15页,第16页,第16页。
    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254页。
    ⑤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①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1册,第470页。
    ②释惠洪《林间录》卷一,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148册)[CD]。
    ③释晓莹《罗湖野录》卷一,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83册)[CD]。
    ④周紫芝《竹坡诗话》,《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350页。
    ⑤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六,《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①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之《诗说隽永》,中华书局,1980年,第436页。
    ②李洪《芸庵类稿》卷六之《橛株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第130页。
    ③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之《林酒仙》,《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9册,第312页。
    ④厉鹗《宋诗纪事》卷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65页。
    ⑤欧阳修《文忠集》卷一百三十之《九僧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3册,第315页。
    ⑥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280页。
    ①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514页。
    ②蔡絛《西清诗话》卷下,《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7页。
    ③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引《柳溪近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第289页。
    ④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512页。
    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华书局,1962年,第396页。
    ⑥吴炯《五总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第811页。
    ⑦苏轼《东坡全集》卷一百零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8册,第618页。
    ⑧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历代诗话续编》本,第491页。
    ①以下所引诗分别见于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42页,第1444页,第1445页,第1448页,第1577页。
    ②陈舜民《都官集》之《送诗僧惠师》,《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65页。
    ③牟巘《陵阳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156页。
    ④葛立方《韵语阳秋》,《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514页。
    ⑤陈善《扪虱新话》卷十八,《四库全书从目存书》第101册,第320页。
    ⑥郑獬《郧溪集》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7册,第246页。
    ①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五,《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446页。
    ②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六,《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③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之《题权巽中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504页。
    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294页。
    ⑤赞宁《宋高僧传》卷三十,中华书局,1997年,第751页。
    ⑥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五之《题澈公石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第495页。
    ⑦苏轼《东坡全集》卷一百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8册,第618页。
    ⑧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0册,第140页。
    ⑨昌兴宗《九华集》卷二之《赠云上人》,《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304页。
    ①释慧洪《冷斋夜话》卷六,《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②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7册,第370页。
    ③周裕锴先生概括了四点“蔬笋气”的弊端:1、意境过于清寒,缺乏人世生活热情;2、题材过于狭窄,缺乏广泛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3、语言拘谨少变化,篇幅短小少宏放;4、作诗好苦吟,缺乏自然天成之趣。参见其《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6页。
    ④陈善《扪蝨新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01册,第302页。
    ⑤欧阳澈《欧阳修撰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406页。
    ⑥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491页。
    ①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7册,第370页。
    ②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五七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6617页。
    ③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37页。
    ④贾岛《长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8册,以下所引贾岛诗,均出此书。
    ①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五,《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446页。
    ②欧阳修《文忠集》卷一百三十之《郊岛诗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3册,第315页。
    ③欧阳修《文忠集》卷五之《太白戏圣俞》,《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2册,第56页。
    ④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269页。
    ⑤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页。
    ⑥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七之《木庵诗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1册,第430页。
    ⑦苏轼撰,王十朋注《东坡诗集注》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9册,第112页。
    ①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第2119页。
    ②苏轼《东坡全集》卷九十一之《祭柳子玉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8册,第459页。
    ③苏轼《东坡志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第1页。
    ④苏轼撰,王十朋注《东坡诗集注》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9册,第393页。
    ⑤苏轼撰,王十朋注《东坡诗集注》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9册,第259页。
    ⑥苏轼撰,王十朋注《东坡诗集注》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9册,第273页。
    ⑦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2页。
    ⑧释道璨《柳塘外集》卷三之《韶雪屋诗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6册,第816页。
    ①李弥逊《筠溪集》卷二十一之《跋微上人<径山赋>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0册,第796页。
    ②吴龙翰《古梅遗稿》卷六之《上刘后村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865页。
    ③蔡絛《西清诗话》卷中,《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5页。
    ④蔡絛《西清诗话》卷中,《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5页。
    ⑤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卷七之《赠福上人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561页。
    ①姚勉《雪坡集》卷四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290页。
    ②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七之《木庵诗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1册,第430页。
    ③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一之《清凉相禅师墓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1册,第343页。
    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688页。
    ①方岳《秋崖集》卷九之《熙春台用戴式之韵》,《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2册,第230页。
    ②陈起编《江湖小集》卷三十六之《寄彭泽后人》,《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7册,第288页。
    [1][晋]陶潜撰.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梁]钟嵘撰,陈延杰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7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唐]赵璘.因话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唐]皎然著.诗式.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8][唐]皎然.杼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1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0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唐]李肇等撰.唐国史补·因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32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唐]贾岛.长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8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宋]王谠撰.唐语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8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宋]苏轼.东坡志林[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16][宋]苏轼.东坡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8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7][宋]苏轼撰,王十朋注.东坡诗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9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8][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9][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0][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1][宋]张镃.南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4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2][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3][宋]吴炯.五总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4][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5][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6][宋]王灼撰,侯柯芳,李孝中辑注.王灼集[M].四川:巴蜀书社,2005.
    [27][宋]释道璨.柳塘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6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8][宋]郑獬.郧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7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9][宋]蔡絛.西清诗话.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0][宋]陈善.扪蝨新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1册)[Z].济南:齐鲁书社,1995.
    [31][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宋]范晞文.对床夜语.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3][宋]欧阳修.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2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4][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5][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6][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3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7][宋]姚勉.雪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4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9][宋]严羽.沧浪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0][宋]释契嵩.镡津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1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1][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2][宋]牟巘.陵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3][宋]吴龙翰.古梅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4][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5][宋]陈起编.江湖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7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6][宋]方岳.秋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2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7][宋]欧阳澈.欧阳修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6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8][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1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9][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中华书局,1980.
    [50][宋]李洪.芸庵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1][宋]龚明之.中吴纪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9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2][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3][金]元好问.遗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1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4][元]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5][元]方回.桐江续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56][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7][明]杨慎.升庵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8][清]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9][清]毛先舒.诗辩坻.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0][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1][清]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3][清]黄宗羲.南雷文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05册)[Z].济南:齐鲁书社,1995.
    [64][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5][清]王士祯等辑.五代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6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6][清]厉鹗辑.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7]胡适.白话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68]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69]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0]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71]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7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3]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88.
    [74]沈玉成,印继梁主编.中国历代僧诗全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75]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6]项楚等.唐代白话诗派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77]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8]周裕楷.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9]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0]王大鹏等.中国历代诗话选[M].湖南:岳麓书社,1985.
    [81]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82]周裕楷.文字禅与宋代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二、佛教类著述
    [1][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宋]释道谦编.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CD] .
    [4][宋]释圆悟.枯崖漫录.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CD] .
    [5][宋]释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CD] .
    [6][宋]释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宋]释净善重集.禅林宝训.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CD].
    [8][宋](侍者)善清,善随,宗先,普绍编.慈受怀深禅师广录.中华佛典电子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73册)[CD].
    [9][宋]释晓莹.云卧纪谈.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86册)[CD].
    [10][宋]释晓莹.罗湖野录.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83册)[CD].
    [11][宋]释志磐.佛祖统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CD].
    [12][元]释岸觉.释氏稽古略.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CD].
    [13][元]释永中补.缁门警训.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CD].
    [14][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5][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77册)[CD].
    [16][明]释心泰编.佛法金汤编.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87册)[CD].
    [17][清]彭际清.居士传.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卍新纂续藏经(第88册)[CD].
    [18]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1.
    [19]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J] .中国社会科学.2000(1).
    [2]周裕锴.绕路说禅:从禅的诠释到诗的表达[J].文艺研究,2000(3).
    [3]张海鸥.苏轼文学观念中的清美意识[J].学术研究,2001(6).
    [4]陆永峰.唐代诗僧诗概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3).
    [5]査明昊.翻著袜法与寒山体[J].敦煌研究,2003(3).
    [6]成明明.北宋诗僧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3.
    [7]高华平.唐代的诗僧与僧诗[J],闽南佛学,2004(1).
    [8]李舜臣.“蔬笋气”、“酸馅气”与古代僧诗批评[J].中国诗学2005(10).
    [9]许红霞.“蔬笋气”意义面面观[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4).
    [10]査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僧诗群体[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1]高慎涛.北宋诗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2]许红霞.《全宋诗》所收僧诗致误原因探析[J].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