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权力·利益·规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时下,发生在中国大学场域的各种学术事件引发了社会各媒体和公众的注视,显露出大学学术研究的“短板”与“不端”,无形中损害了大学的声誉和地位。学术研究与学术管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学术管理是大学管理的主要功能,大学学术管理制度是管理学术事务的制度依据,属于大学管理制度范畴。学术投票制度是以民主投票为决策方式的学术管理制度。学术投票制度由各种规则组合而成,赋予大学之中的部分“学术人”对大学学术资源实施分配和调控的权力。学术投票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学术公正和公平。受社会环境、学术氛围、制度本身、个人取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学术投票制度成为部分人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导致不公正结果的出现。学术投票制度的研究当以权力和规则为切入点,透视每一位投票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选择。本文以“学术人”为基本假设,从权力、利益、规则三个维度对学术投票制度进行梳理和剖析。
     在理论方面,本文在大学学术权力研究领域,尝试着提出两个独立的学术概念——学术投票权力和学术投票规则,有助于引发学术界对学术投票权力和学术投票规则问题的关注,开拓大学学术权力的研究思路,为后来者的学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从实践方面,对大学学术投票制度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学术投票的边界,推进学术投票制度的公正与民主;有助于规范学术投票权力,促进大学学术权力的有效行使。本文为构建科学、民主的大学学术投票制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方案,有助于整饬大学学术风气、净化大学学术环境;促进大学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权力维度以学术投票权力为研究对象,从权力的来源、运行模式、执行中的失序现象及其成因四个层面逐一论述。学术投票权力需要制度的赋予,需要来自“学术人”的认同,更需要相关制度的监督与制约。制度的缺失与个别投票人的“堕落”等因素,致使学术投票权力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失序现象。
     利益维度以影响学术投票人行动选择的利益因素和非利益因素为分析工具,分析了学术投票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选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部分投票人追求不正当利益的各种表现及危害,指出遵循制度规约和秉持学术良知是有效维护和促进学术利益的路径选择。
     规则维度借助“无立场”分析方法对学术投票规则的细则进行了多重立场的解读。并依据国家和各大学颁布的条例和章程,对大学学术投票规则归类分析。揭示了学术投票过程中存在的“潜规则”——投票交易形成的条件、表现形式及危害。
     实现学术投票制度公正需要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的相统一。制度层面,首先对投票权力加以限定:实施学术民主代议制,落实学术投票人的任期制。其次是制定新的投票规则:实行多数票规则下的双向票制、实名票制,改革弃权票制。最后是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建立学术问责制,必要情况下法律应介入学术事务。
It was all kinds of academic events occurred in China'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at have initiated social media and public's attention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events revealed "short board" and "misconduct"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imperceptibly damaged the honor and status of the university.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between academ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management.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is the major function of university, the system of academic management is the basis of managing academic affairs. The voting system of academic is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with the democracy voting as the policy-making. The academic voting system empowers som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er" to assign the academic resources. The different kinds of rules combine the academic voting system. The main task of the academic voting system is to keep the academic justice and fairness. In some degree, the academic voting system became a tool to gain the improper benefit, which 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the system itself, individual orientation and so on. The academic voting system caused the unfair result. The study about the academic voting system should take benefit as the purpose, and take power and benefit as the main points. This research will analyze the academic voting system from three dimensions such as power, benefit and rules, and based on "academic researcher".
     The paper proposed two independent academic concepts in th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academic power, the power of academic voting and the rule of academic voting. It is helpful to focus the power of academic voting and the rule of academic voting by theorists and to advance the research of the academic power. The paper also provided the referential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voting system of university. It is helpful to distinguish the boundary of academic vote, and to advance the justice and democracy of the academic voting system. It is helpful to put in order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atmosphere, purify university academia. It is helpful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management.
     The dimension of power takes the academic voting power as the object. This part studies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the origin of power, the operational mode, the phenomenon of disorder and the reasons in execution. The academic voting power needs the approval from the system and "academic researcher", and needs to be supervised and restricted from systems.
     The dimension of interest takes the factors of and non-interest as the analysis tools,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academic voter's behavior. This part reveals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harm by some voters who pursue the improper interest. It is maintain and promote academic interest effectively that follow the systems and hold the academic conscience.
     The dimension of rule analyzed the details of academic voting rules under Non-standpoint angle. According to rules and regulation promulgated by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rt categorized and analyzed the academic voting rules. It revealed "the hidden rule" during the academic voting process such as the forming condition, the appearance and harm of voting trade.
     It is necessary of coordinating the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on pursuit of the ideal fairness of the academic voting system. Firstly, we should limit the voting power with implementing the democratic representative system of academic and carrying out the system of terms of academic voter. Secondly, we should formulate the new voting rule with implementing the rule of two-way vote, real-name vote with the majority voting system and reform the system of abstention. Finally, in order to perform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mechanism,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academic accountability and permit laws in academic affairs.
引文
①湛中乐,李凤英.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之完善[A].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C].劳凯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30-335.
    ②他把母校推上被告席[N].华西都市报,2000-4-19.李克炎,赖永强.博士生与母校对簿公堂[N].华西都市报,2000-8-1.
    ③黄利.举报学术腐败,为何反遭停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抄袭门”始末[N].南方周末,2008-10-16(A06).
    ④王雄伟.副教授举报上司学术造假理工学院投票还清白[N].南方日报,2009-5-15(C02).
    ⑤孙文祥.梦碎“博士点”[N].第一财经日报,2009-4-27(A012).杨彦.西北政法大学申报博士点失利申请行政复议[N].人民日报,2009-4-27(11).
    ⑥冉金.“只有抄袭是真的”举报者、当事人双方对质西南交大副校长抄袭事件[N].南方周末,2009-7-23(A06).
    ⑦雷宇,叶铁桥,孙海华.利益之争还是学术道德之争六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事件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9-07-24(11).
    ⑧[英]基思·卢因,徐辉.中英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1992,(3):99.
    ①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
    ②场域一词源于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意指一个关系性概念。他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构成社会的不同“场域”,而在不同的场域中决定该场域特性的是不同资本的类型。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79.
    ③李猛.皮埃尔·布迪厄[A].西方社会学理论(下)[C].杨善华,谢立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7.
    ④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涉及投票的案例和争议表明,不仅仅是投票制度本身存有缺陷,学术人与普通人一样,在人性方面有着同样的缺陷,如自私自利,为追逐权力和利益不惜牺牲道德。这正如一般意义上的制度建构中所经常出现的情形,制度制约人性的同时也在考量人性,人性在恐惧制度的同时也在支撑制度;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完美的人性,更多的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可能的平衡。使用投票的方式对学术事务进行决策,可以说是制度与人性相互妥协的结果,这种在妥协中生成的制度建构不可能是“尽如人意”的。这种投票的方式表面上是民主性制度架构,如果考察投票权力的来源或是分析驱使投票的行为取向时,可能会发现民主可能只是“走过场”,“幕后好像总有只操纵的手”。尽管投票已成为人们基本“认可”但不唯一的决策手段,因为它具有人为的特征,许多拥有投票权力的学术人又不可能超脱常人的人性缺陷,所以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成为“常态”也就不足为奇。笔者认为,无论是想分析问题还是想解决问题,都需要拥有理想和期求,合理的制度设计在追求理想的同时更要立足现实。当下的投票方式只能说是“最不好的决策手段”,但实实在在又是“最不坏的制度”
    ⑤许多学者在论文中使用了学术利益一词,但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认为,学术利益属于上位概念,是一种很“纯”的、学术自身的利益,是学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①陈忠.“规则何以可能”的存在论反思[J].东南学术,2004,(3):21-22.
    ②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
    ①在中国语境中,与“学”、“术”相对应的概念有道与技(器)、体与用;在西方语境中,对应的概念有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理论与方法、认识与实践、理性与实证等。金忠明.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8.
    ②蒋华.博耶学术思想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意义[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74.
    ③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之中,对“学”的解释一是名词含义,是指学问,此学问是伦理道德及技艺;二是动词的含义,是指学习,是获取学问的过程。如《礼记·学记》中的“七年视论学取友”,《论语·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术”的理解都是名词的含义,分为“方法、手段”和“技艺、技术”两种意义。如《韩非子·定法》中的“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礼记·乡饮酒义》之中的“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据此,可以看出古之“‘学’重知、重道、重理;而‘术’重行、重技、重用。金忠明.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7-108.
    ④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
    ①[英]亚当·斯密.原富[M].严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48.
    ②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观[M].成都:巴蜀书社,1986:115.
    ③梁漱溟.梁漱溟学术精华录⑦[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142.
    ④1921年5月12日,蔡元培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与学术研究会欢迎会上发表演说认为,“学与术可分为两个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医学,非但研究学理,并且讲求实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和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借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并指出“学以学理、求真为旨趣,术以应用、求实为目标。”按照蔡先生的理解,“学”指的是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术”指的是系统的应用技能。“学术”是人类对社会及自然界理性思考与认知的结晶,是人类对真理的把握与应用。对学术概念两种不同的理解,反映了学者们观察学术的两种不同视角。前者视学术为系统的科学知识,是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际结果,后者视学术为科学研究活动,是“学问”的获取过程。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42.
    ⑤李伯重.论学术与学术标准[J].社会科学论坛,2005,(3):8-11.
    ⑥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7-28.
    ①刘贵华.大学学术发展研究--基于生态的分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4-85.
    ②别敦荣.大学学术管理研究的科学范畴[A].中国教育管理评论[C].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8.
    ③别敦荣.大学学术管理研究的科学范畴[A].中国教育管理评论[C].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8.
    ④李月梅.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文化渊源及其运行机制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42.
    ⑤朴雪涛.教授委员会制度与大学决策模式的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5,(2):26.
    ①萧浩辉主编.决策科学辞典[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6.
    ①按照清朝的规定,省会书院的山长须由官府聘用。而府州县书院则根据投资兴办者的不同或官府决定或士民公举。一般地说,雍乾时期,朝廷书院政策初定,山长多由官定;嘉庆以后,官定山长的弊端日益暴露,逐渐变为乡绅公举。马镛.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五卷)[A].中国教育制度通史[C].李国钧,王炳照.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36.
    ②投票制度进入中国大学,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几千年来的专制统治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政府——中华民国。为显现民主的特性,从选举国家元首到具体国家政务大事的决策,均采用投票的方式。据史料记载,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参议院正副议长等均是各省代表通过投票方式选举产生的:与外国宣战、媾和、缔结条约等政务要事也是以投票方式决定的。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代议民主共和政体”,其中规定“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行政院之权”、“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人民有选举与被选举之权”等。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对获取民主权利的渴望。张宪文.辛亥前后孙中山建设现代国家的理论与实践[J].历史档案,2004,(4):44.田穗生等.中外代议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7.
    ③梅贻琦.大学一解[A].大学精神[C].杨东平.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46.
    ④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0.
    ⑤萧超然.北京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8.
    ⑥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世纪的文化冲突[M].许洁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8.
    ①蔡元培.回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全体学生欢迎会上演说[A].中国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
    ②《大学评议会简章》规定:第一条本会以下列人员组织之。(甲)校长,(乙)学长及主任教员,(丙)各科教授,每科二人,自行互选,以一年为任期,任满得再被选。第二条本会议长一人以校长任之,书记一人由会员中推举。第四条本会讨论下列各事项:(甲)各学科之设立及废止,(乙)讲座之种类,(丙)大学内部规则,(丁)关于学生风纪事项,(戊)审查大学院生成绩及请授学位者之合格与否,(己)教育总长及校长咨询事件,(庚)凡关于高等教育事项将建议于教育总长。第七条本会非有过半人数以上列席,不得议决事件。大学评议会规则[A].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一)[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2.
    ③《学科教授会组织法》规定:(一)本校各科各门之重要学科,各自合为一部,每部设一教授会。其附属各学科或以类附属诸部或各依学科之关系,互相联合,组合成部,每一合部设一教授会。(二)每一部教员,无论其为研究科本科预科教授、讲师、外国教员,皆为本部教授会之会员。(三)每部设主任一人,任期二年,由本部会员投票选举之。(五)本部教授会,每月开会一次,商议本部应办事宜,开会时,由主任任主席。学科教授会组织法[A].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一)[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4.
    ④组织委员会简章[A].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一)[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3.
    ⑤国立北京大学内部组织试行章程[A].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一)[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9-80.
    ⑥行政会议为学校最高行政机关和执行机构。评议会决定的事项,一般交行政会议实施。行政会议由教务长、总务长和各专门委员会的委员长组成,其成员都是教授,校长兼行政会议议长。
    ①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52.
    ②《评议会规则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评议会职责:“评议会以校长及教授互选之评议员组织之。校长为议长。凡下列事项须评议会会议决议:(1)各科系之设立、废止及变更:(2)校内各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3)各种规则;(4)各行政委员会之委任;(5)本校预算及决算;(6)教育总长及校长咨询事件:(7)关于高等教育事项,将建议于教育部者;(9)关于校内其他重要事项。”其中第二条规定:评议员额数以教授全数五分之一为准,评议员任期一年,任满得再被选。第三条规定:评议员于每年暑假后第一月内,用记名投票选举之。第六条规定:评议员均有提案之权,非评议员之教职员,得以五人以上之连署,建议于本会。第十二条规定:本会以评议员全数三分之一为法定开会人数,得议决事件。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修正案[A].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一)[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1-162.
    ③评议会会议细则[A].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一)[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2.
    ④金富军,田芊.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大[A].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C].伊继东,周本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
    ⑤依据1938年10月西南联合大学常委会制定的《教授会组织大纲》,校一级教授会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校常务委员和常委会秘书主任为当然成员。开会时以常委会主席为主席。也就是说,联大编制内的所有教授、副教授都是教授会的成员。于化民.“一二·一”运动期间西南联大教授会出席情况评析[A].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C].伊继东,周本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3.
    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大学虽然保留了评议会、教授会等组织。但在国民党政府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大学内部的民主性不断削弱,学术管理组织形同虚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国高校实施改造,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统管学校内部各项事务。从《高等学校暂行规程》、《专科学校规程》、《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系列文件的内容来看,大学的学术自主权己消失殆尽。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左倾”的错误,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投票选举制度被当作“资产阶级民主”加以批判和否定,投票选举制度被“指示”和“命令”所替代。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大学内部各种事务的决策方式主要是以政治需求为导向。事实上,投票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大学已经不复存在。
    ②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61.
    ①史宁中.教授委员会: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有益探索[EB/OL]. http://office.nenu.edu.cn/a/dszs/ldjh/856.html.
    ②史宁中.教授委员会: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有益探索[EB/OL]. http://office.nenu.edu.cn/a/dszs/ldjh/856.html.
    ①金太军.投票评奖不等于学术民主[N].社会科学报.1999-7-1.
    ②宋圭武.提倡用“公开化”手段制约学术腐败[EB/OL]. http://www.xslx.com/htm/xssy/xspp/2009-11-21-24120.
    ③湛中乐,李凤英.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之完善[A].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C].劳凯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30-333.
    ④湛中乐,李凤英.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之完善[A].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C].劳凯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34.
    ⑤湛中乐,李凤英.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之完善[A].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C].劳凯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35.
    ①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3.
    ②[美]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陈光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5-26.
    ③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3.杨先保.选民投票的政治心理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67.
    ④[美]戈登·塔洛克.论投票--一个公共选择的分析[M].李政军,杨蕾.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7.
    ①[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0-42.
    ②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3.
    ③[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70-71.
    ④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5.
    ⑤[荷]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瑟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M].陈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0.
    ①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5.
    ②陈彬.大学制度正义:旨趣、机制与行动--基于罗尔斯和马格利特正义理论的双重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0):37.
    ③别敦荣,吴国娟.论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教育研究,2006,(7):20-21.
    ④梁明伟认为,在学术管理中应该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学者在评价别人的学术时也应该持有宽容的态度和做法。学术宽容是指社会和个体在学术方面对待异己的观念和信仰持公正、理智的态度,这是学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学术自治是大学学术管理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在学术管理中学术自治会主要表现为学术群体的自治;学术自律是指学术管理不仅要运用法律、政策、规章等外在的强制性制度,也要依靠学者的学术道德的建设,因此,学术自律可以看作学术管理非正式制度的组成部分。梁明伟.论大学学术管理制度氛围构建的基本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12.
    ⑤崔波.论高校教师考核制度公正[J].教育评论,2008,(1):41.
    ①别敦荣.论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45.
    ②张丽.西方大学学术管理制度生成条件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52.
    ③李春梅.大学学术管理组织的概念、特性和职能[J].现代教育科学,2005,(3):12.
    ④李春梅.大学学术管理组织的概念、特性和职能[J].现代教育科学,2005,(3):13-14.
    ⑤董漫雪.我国大学学术管理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04,(11):75.
    ⑥梁明伟.大学学术管理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7,(2):13-14.
    ⑦杨东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J].党政干部文摘,2000,(8):46.
    ①胡银根.大学教授民主实现问题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4):34.
    ②胡银根.大学教授民主实现问题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4):34.
    ③姚剑英.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现状分析及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6):30-32.
    ④王菊,厉以贤.国内高校“教授治学”制度设计述评(2000-2008)[J].现代教育管理,2008,(10):46.
    ⑤朴雪涛指出教授委员会应由主任委员负责召集:教授委员会成员必须达到应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方可开会;教授委员会所讨论和决定的主要议题主要由主任委员提出:教授委员会有五分之二的委员就其职权范围内的问题提出要举行会议,主任委员就必须召集会议进行讨论;在教授委员会职权范围内所讨论和决定的问题,要先由院系党政班子提出方案,再提交教授委员会讨论决定;教授委员会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集体决策制度,不可由他人代替表决或投票。所讨论和决定的议题要在超过到会人数一半的成员表示赞成的情况下方为有效,对所议事项的赞成或反对采用匿名投票的方式进行;教授委员会对所要讨论的议题要充分酝酿。如对重要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双方人数接近难以决定时,除特殊情况外,应暂缓做出决定,在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和交换意见的情况下,再次召开会议表决;教授委员会通过的决议,主任委员如有异议,可行使一次否决权。被主任委员否决的决议要再次通过,需要有到会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赞成。主任委员对再次通过的决议仍有异议,需将该议题上报学校,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做出裁决;教授委员会成员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对所讨论的敏感问题严守秘密。所讨论的议题如与本人直接相关,要予以回避;对不能履行教授委员会职责的成员,应由主任委员在教授委员会全 体人员会议上提出具体处理意见,交由教授委员会成员讨论,如果获得三分之二的人认可,可以对不履行职责的成员进行除名处理。院系和学校在下一次专业职务聘任中,该成员不能再聘为教授职务。朴雪涛.教授委员会制度与大学决策模式的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5,(2):26.
    ①顾海兵.摒弃集权式学术管理制度[J].科学管理研究,2004,(4):39.
    ②刘逸君.高校学术评价制度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0.
    ③戎辉.我国学术评价制度论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4.
    ④邓毅.完善学市评价制度有待深化细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49-51.
    ①王立东.完善学术评价制度[N].光明日报.2002-8-22(7).
    ②高军,迟爽.我国学术评价制度的异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8,(3):31.
    ③李桂红.谈建立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1):53.
    ④刘明.质疑时下盛行的一类学术评价制度[J].科技导报,2001,(4):24-26.
    ⑤戎辉.我国学术评价制度论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83.
    ⑥[英]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03.
    ①汪浩瀚.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J].经济科学,2002,(2):89.
    ②贺卫.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10.李增刚.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3):19.
    ③[奥]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贾湛等.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6.
    ④贺卫.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10.
    ①贺卫.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9.
    ②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3-34.李增刚.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3):19.
    ③霍启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
    ④[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2.
    ⑤[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
    ①这里借用李景鹏对政治权力概念的要素分析。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9.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98.
    ②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
    ③不列颠大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3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02:449.
    ④陶东风.阿伦特论本真的政治[EB/OL].http://www.chinese-thought.org/zwsx/003418.htm.
    ⑤Wber, M. Economy and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p.53-54.
    ⑥程春明.认真对待福柯--一个可能影响法律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评说[J].法治论丛,2006,(3):14.
    ①程春明.认真对待福柯--一个可能影响法律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评说[J].法治论丛,2006,(3):15.
    ②程春明.认真对待福柯--一个可能影响法律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评说[J].法治论丛,2006,(3):15.
    ③在管理学内部,对于什么是权力,存在着许多分歧的观点。许多学者认为权力就是一种影响力,它不是产生于某一个人所拥有的职位,而是产生于个人的能力、人品等人格化的力量。
    ④李冀.教育管理辞典[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51.
    ⑤[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2-313.
    ⑥传统观点认为,大学内部的权力主要由学术和行政权力两部分架构而成,大学内部各种活动的开展主要依 赖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作用的发挥。刘士民.传统与超越:高校权力结构的解构与重建来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14.有学者认为,大学内部权力按性质划分通常由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其他利益群体的权力四部分组成,而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其中最主要的权力。李文山.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配置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15.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②杨克瑞.高校的政治权力分析[J].高教探索,2007,(6):41.
    ③寇东亮.学术权力:中国语义、价值根据与实现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17.
    ④别敦荣.大学学术管理研究的科学范畴[A].中国教育管理评论[C].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9.
    ⑤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45.
    ①秦惠民.学术管理中的权力存在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1):50.
    ②伍红林.试论高等教育组织内学术决策权的分配[J].现代大学教育,2003,(3):21.
    ①本文所研究的学术事务是指与学科、专业建设高度相关:与个体或群体利益攸关;且具有一定争议性,需要高度专门化的知识才能进行判断的事务。
    ②事实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相对的公正。如果规则本身就存在公正的问题,相对公正都不能成立,此规则就不是公正的规则,所以我们假设规则是相对公正的。
    ③温晓莉.论知识经济社会微观公共权力的法律规制[J].法学,2001,(12):13.
    ④[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M].杨亚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59.
    ⑤陈玉聃.基层民主政权的权力来源问题探析[J].攀登,2002,(6):17.合法性是近现代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是卢梭最早提出了合法性的概念,它在试图解决人从生而自由转变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依据时,提出了合法化的问题。在合法性的研究中,韦伯认为,合法性是指任何在命令(统治)服从关系中,那种促使一些人服从某种命令的动机。哈贝马斯立足于合法性的规范研究,强调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价值判断问题。他认为合法性是一个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后现代学者詹姆逊则认为,合法性是在某种有组织的社会秩序中总含有一定的国家化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是部分地建立在对人身侵犯的基础上。详见王彦斌.权力的逻辑--大学组织运行的社会学管窥[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74.
    ⑥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4.
    ①[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M].吴友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
    ①李硕豪.当代中国大学专家权力运行现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
    ②孙天华.我国公立大学制度契约关系及履约状态分析[J].经济经纬,2003,(3):25.
    ③2009年5月,吉林大学制定了新的《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力图建立和完善“体现学者在大学主体地位、发挥学者在学术决策中的核心作用”的制度体系。其中规定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不担任各级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在人员结构上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学术决策的相对分离,也使得学术委员会能够独立自主行使职权。由此,在国内新闻界和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新的关于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争论。
    ①陈韶峰.试论学术评审中的委员会决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3,(9):64.
    ②陈韶峰.试论学术评审中的委员会决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3,(9):64.
    ③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3-68.
    ④陈韶峰.试论学术评审中的委员会决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3,(9):64.
    ⑤澳门大学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方式的规定[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3155/23157/23191/23206/2006/4/su0285651471024600223632-0.htm.
    ①陈平原,马国英.学问不是评出来的[N].人民日报,2007-07-06(11).
    ②假设一位行政领导(无论校内还是校外)或学术人,为了自己的亲属或学生的职称晋升,学位论文评审合格或是课题通过评审,与有关投票人“打招呼”。前者利用的是自身的权力影响力,或是在交往中形成的人情关系。后者虽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但行使的影响力与前者没有什么差别。
    ①王雄伟.副教授举报上司学术造假理工学院投票还清白[N].南方日报,2009-5-15(c02).
    ②各大学对教师专业职务评审时,这种权力越界现象经常发生。有论者指出:判断一个专业人员能否晋升技术职务,选票的能力是有限的,远不如严格的学术审查和量化评价……许多主办者邀请的专家,是指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搞文学的可以评天文学,搞戏曲的可以评化学,全是万能型号的。丁福虎.科学无选票[J].河南科技,2003,(2):19-20.
    ③温晓莉.论知识经济社会微观公共权力的法律规制[J].法学,2001,(12):13.
    ①冉金.“只有抄袭是真的”举报者、当事人双方对质西南交大副校长抄袭事件[N].南方周末,2009-7-23(A06).
    ②胡景北.建议实行大学教授转校聘任制度[EB/OL].http://www.hujingbei.net/default.aspx
    ③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一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并可以通过教育证书的形式予以制度化。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身体化的形态,体现在人们身心中根深蒂固的那些性情倾向中;二是客体化的形态,体现在那些文化物品之中(例如书籍、词典、机器等);三是制度化的形态,体现在那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上(诸如教育的资格认定方面的规定)。本文中的文化资本取其第三种形态,这些学术资源来自于特定的制度安排,由国家或大学的相关机构通过制度化的形式予以认定。李猛.皮埃尔·布迪厄[A].西方社会学理论(下)[C].杨善华,谢立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1.
    ①顾海兵.对我国学术管理制度改革的谏言[J].中国高教研究,2003,(3&4):29.
    ②鉴于大学内部权力结构的特殊性,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政治权力占有更大的话语权。
    ③赵俊芳.大学学术权力合法性危机及应对范式[J].社会科学战线,2008,(5):218.
    ④赵俊芳.大学学术权力合法性危机及应对范式[J].社会科学战线,2008,(5):218.
    ⑤雷宇,叶铁桥,孙海华.学术造假几成显规则造假频发凸显机制缺陷[N].中国青年报,2009-9-23.
    ⑥匿名模式的主持者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他(她)可以私自将信息传递给需要者。需要者与外审者之间建立联系,突破匿名的限制。如果外审者不能坚守学术良知,就可能发生各种形式的交易。
    ①吴勇.关于个人投票的非理性现象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9):21.
    ②黄利.举报学术腐败,为何反遭停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抄袭门”始末[N].南方周末,2008-10-16(A06).
    ①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放春,刘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1-142.
    ②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2.
    ③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7.
    ①王彦斌.权力的逻辑--大学组织运行的社会学管窥[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114.
    ①约翰·伊特维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 E-J)[M].陈岱孙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954.
    ①王伟光.论利益范畴[J].北京社会科学,1997,(1):66.
    ②曹晓飞,戎生灵.政治利益研究引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4.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①[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69.
    ②曹晓飞,戎生灵.政治利益研究引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3.
    ③王伟光.论利益的类别[J].北京社会科学,1998,(4):56.
    ④根本利益是指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不可替代、不可剥夺的需要物:非根本利益则是指可有可无、可以替代的需要物。
    ①曼瑟尔·奥尔森在分析集体行动时,使用这两种概念对集体利益进行区分。相容性利益指的是利益主体在追求这种利益时是相互包容的,如处于同一行业中的公司在向政府寻求更低的税额以及其他优惠政策时,利益就是相容的,即所谓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排他性利益指的是利益主体在追求这种利益时是相互排斥的,如处于同一行业的公司在通过限制产出而追求更高的价格时就是排他的,即市场份额一定,你多生产了就意味着我要少生产。[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1-34.
    ②“正当性”一词与广义的“合法性”在多数情境下是被等值使用的。本文认为利益本身无所谓正当不正当,主要是看获得利益的手段是否正当,首先是否合乎相关法律和制度的规定,符合即为正当。如果法律和制度存在问题,需要看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意愿,也就是符合约定习俗、道德观念等文化层面的要求。有学者指出,“正当性指观念、行为、制度等事物处于或具有合理或合法的状态、性质,即处于具有合规律性、合道德性和合法律性或三者至少居其一的状态或性质。”蒋开富.正当性的语义学与语用学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5):149.“正当性”表明某一种事物具有被承认、被认可、被接受的基础,至于具体的基础是某种道德、某种习惯、某种法律等则视实际情境而定。其基本要义是由于被判断或被相信符合某种规则而被承认或被接受。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2):101-102.
    ③王伟光.论利益的类别[J].北京社会科学,1998,(4):57.
    ④[美]林德布洛姆.政策制定过程[M].朱国斌.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9.
    ⑤[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北京:三联书店,1989:23.
    ⑥周树志.公共政策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526.
    ⑦蒲蕊.公共利益:公共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1):34.
    ⑧梁国成.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J].世纪桥,2007,(8):78.
    ①张朦.公共利益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07:7.
    ②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冯克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93.
    ③相容性利益和排他性利益,这两者都具有正当性和非正当性,如果要区分,只能说符合法律和制度规定的相容性利益和排他性利益就是正当的利益。
    ④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7.
    ⑤高春芽.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
    ⑥吴丽萍.学术与利益[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10-12.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258.
    ①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33.
    ②为说明学术人的特征,可以从学术权威、学术资格和学术道德三个维度对学术人进行分类。学术权威主要依据知识层次划分,大致分为五层。第一层是对人类具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巨擎。在现代社会中,这类学术人是少数,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第二层是科学界的精英,从总体上仍然是少数,处于金字塔的上层。如各种国际大奖(诺贝尔奖、数学菲尔茨奖)获得者;第三层是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如我国的两院院士;第四层,主要是国内各个学科内的领军人物和知名学者;第五层,是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即学术共同体的其余人员。学术资格主要是从学历、学位和职务来划分,如博士、硕士、本科(学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在学术道德方面,有坚持学术良知与公正、遵守学术规范的学者;有违背学术道德、惯于学术做假的“专家”;也有偶尔触犯学术规范或者游于边缘的人。刘贵华.论作为学术人的大学教师[J].化工高等教育.2002,(2):48.
    ③王恩华.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27.
    ④王恩华.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27.
    ①吴鹏.学术职业与教师聘任[M].武汉: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22.
    ②刘贵华.论作为学术人的大学教师[J].化工高等教育,2002,(2):47.
    ③刘贵华.论作为学术人的大学教师[J].化工高等教育,2002,(2):47.
    ④刘大椿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16-217.
    ①苏君阳.论大学治理权力的来源[J].人文杂志,2007,(3):167.
    ②[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6.
    ①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个人(部门)利益的讨论不包含公共利益。
    ②社会资本是一个非常模糊而且混乱的概念。社会学把社会关系网络或特定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资本来看待,
    ①刘耳.清官为什么斗不过贪官?[J].社会学家茶座,2007,(3):67.
    ②现在各大学教授职称委员会的评委都很明白申请者中哪一位或哪几位的学术水平更高。但是,他们常常顾及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此不能严格地把学术水平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年轻的佼佼者往往成为他们照顾关系的牺牲者。胡景北.建议实行大学教授转校聘任制度[EB/OL].http://www.hujingbei.net/default.aspx
    ③吴勇.关于个人投票的非理性现象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9):21.
    ④贺雪峰.乡村治理中的搭便车问题[J].社会学家茶座,2007(3):67.
    ⑤傅维利教授认为,诚信行为评定标准存在四个维度,其中之一是利益预期维度。“其以面对获得低利益事物→面对获得高利益事物为维度发展的主导方向,即如果评价人只对低利益关涉事件坚持较高的诚信标准,而对高利益关涉事件却给予较低的诚信标准。利益相关可以表现出性质不同的两类:一类是对自己或被评价者有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会全面肯定诚信法则:另一类是对自己或被评价者有害,即说真话或守信用会明确损害自己或被评价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会降低诚信的内在评定标准,而且有损自己或被评价人利益的程度越高,相应的内在诚信评定标准会定得越低。”傅维利等.诚信观的构成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1):47.据此,面对一些学术事务如对学校发展、学科建设等提出建议,如果属于低利益关涉事件,很少涉及到利益取舍或者与个人利益关系不是特别紧密,一部分投票人的行动选择会采取以学术利益为取向,以较高的诚信标准进行评价。此时的投票人考虑更多的是作为学术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学术观点体现自身的学术价值,从而得到他人的认同。反之,面对高利益关涉事件,部分投票人将顾及自身利益的获得和损失,给予较低的诚信标准进行评价。
    ①姚望.非理性利益表达的行动逻辑及矫正路径选择[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
    ②利益本身无所谓正当不正当,关键是看获得利益的行为和路径是否正当,如果为获得某种利益,不惜违反法律和制度,违背约定的道德观念和习俗。这种利益就是不正当利益。
    ①陈娟.警惕隐性学术腐败[N].人民日报,2007-2-5(11).
    ②上官子木.官本位是阻碍我国学术发展的制度因素[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2009,(5):54.
    ③刘大椿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12.
    ④上官子木.官本位是阻碍我国学术发展的制度因素[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2009,(5):55.
    ⑤上官子木认为:官本位在促成了职权的优势累积的同时,也促成了权威统治的管理体系和等级遵奉心态的文化氛围,这显然不利于形成一个鼓励创意、挑战权威、培育个人原创力的学术环境,而个人原创力是学术探索和学术新发现的能动力。
    ⑥很多大学的学术问题被曝光之后,很难见到后续的报道,这里不一一赘述。
    ⑦美国《自然》杂志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学术造假现象,认为中国社会非常讲究“顾全面子”,不可能像西方那样能对学术不端者当面讨伐。该文还指出,中国缺乏有效保障举报者的法律条款,所以很难指望有人有勇气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外媒关注中国科研造假:根本原因在于学术失范[EB/O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7574.shtm
    ①以学术不规范为例,有学者认为学术不规范造成了社会各种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涉及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时间资源。当学术不规范发展到其最高阶段,衍变为学术造假。学术造假以其对科学规律的捏造和违反,产生出反科学的所谓“结论”或“成果”。这些“结论”或“成果”,以其貌似科学的伪装性,如果一旦被社会公众所信任和利用,则可能产生严重的直接危害。这种结果会直接影响教育科研机构人员特别是学生的科研态度,是对教育的破坏;使得人们在真理和谬误面前可能失去衡量的标尺,进而导致人们的信仰沦丧,是对社会心理的破坏:使得那些严格遵循学术规则的机构和人员的正当权益严重受损,实际上破坏了社会的公平规则;影响了政府当局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效率,降低其管理能力,继而造成管理对象的利益受损。陈杰人.学术规范事关重大公共利益[EB/OL].学术批评网.http://www.tecn.cn
    ②制度决定论者相信,橘变为枳的原因是,优良的制度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配套,效果会大打折扣,甚全适得其反。因此,唯有进一步完善已有制度,并引入配套制度。秋风.改变中国:靠制度?靠道德?[J]·同舟共进,2009,(1):21.
    ③徐贲.个人忏悔和政治责任的区别[EB/OL]. http://blog.chinalw.com/u/38/archives/2010/661.html
    ④秋风.改变中国:靠制度?靠道德?[J].同舟共进,2009,(1):22.
    ①秋风.改变中国:靠制度?靠道德?[J].同舟共进,2009,(1):22.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22.有学者认为,制度第一层含义表明制度是规范有关成员的规则或准则,通常对单个共同体或单个组织内的成员行使规范效力,是一种集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控制。第二层含义说明制度又是一种历时性的、社会活动的体系,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迁。万力维.控制与分等--大学学科制度的权力逻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74.
    ③[德]柯武刚,史漫飞.新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5.
    ④陈彬.大学制度正义:旨趣、机制与行动--基于罗尔斯和马格利特正义理论的双重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0):37.
    ①李伯聪.规律、规则和规则遵循[M].哲学研究,2001,(12):30.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杭行.上海:三联书店,1994:65.
    ①樊慧玲.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潜规则[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61.
    ①回避原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投票决策,由于讨论事项涉及投票者本人或当事人与投票者有着直接亲属关系,该投票人在讨论过程中需要回避,不参加投票表决。
    ②[美]戈登·塔洛克.论投票--一个公共选择的分析[M].李政军,杨蕾.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
    ③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5.
    ①此条规定在本文导论部分已经有所表述,这里重引,目的在于需要进行详细分析。
    ②[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6.
    ①[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3.
    ②例如,九人组成的委员会,达到2/3必须是六人;十一人组成的委员会,达到2/3必须是七人;十三人组成的委员会,达到2/3必须是八人。如此类推,投票人数量越多,相对比之下,同意人数就会越减少。
    ①[美]戈登塔洛克.论投票--一个公共选择的分析[M].李政军,杨蕾.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4.
    ②[美]戈登·塔洛克.论投票--一个公共选择的分析[M].李政军,杨蕾.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0.
    ①[爱尔兰]帕特里克·麦克纳特.公共选择经济学(第二版)[M].梁海音.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7.
    ②格雷欣法则,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两种铸币面值相同,却由价值不同的金属所铸成,则价值低的货币,会使价值高的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这项法则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19世纪人们错误地将此法则归功于伦敦皇家交易所创始人格雷欣爵士,故称格雷欣法则。[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7.
    ①本章所讨论的主题没有涉及学术投票人如何秉持学术道德。我认为,尽管学术人“饱读诗书”,精通学理,面对权力、人情、关系等各种利益诱惑和压力,有时也很难挣脱网缚,“转过身来”拒之门外。唯有在完善制度,修补好各个“漏洞”的前提之下,才能将学术道德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②吴忠民.论社会公正中的程序公正[N].光明日报,2007-07-03(11).
    ①刘大椿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93.
    ②李后卿.论职称评审中的程序正义[J].经济体制改革,2007,(7):171.
    ③吴忠民.论社会公正中的程序公正[N].光明日报,2007-07-03(11).
    ④吴忠民.论社会公正中的程序公正[N].光明日报,2007-07-03(11).
    ①[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2.
    ②[美]戈登·塔洛克.论投票--一个公共选择的分析[M].李政军,杨蕾.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8.
    ③Michael D. Bayles. Procedural Justice[M]. Kluwer Publishing Company,1990:42.
    ①刘军宁.民主二十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2.
    ①张耀杰.蒋梦麟的北大精神[N].南方都市报,2009-11-12(RB15).
    ②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4.
    ③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M].第七十九卷.
    ①宋圭武.提倡用“公开化”手段制约学术腐败[EB/OL]. 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l.asp?id=126444&p
    ②张保生.学术评价的性质和作用[J].学术研究,2006,(2):11.
    ①除非个别委员的行为引起大多数的反对,所谓惹起“众怒”,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很小。
    ②[美]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陈光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4.
    ③赵汀阳.坏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89.
    ④赵汀阳.坏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89.
    ①赵汀阳.民主的最小伤害原则和最大兼容原则[J].哲学研究,2008(6).
    ②如果甲和乙的支持率和净支持率相同,则由会议主持人投出决定性的一票。
    ①此典故源自古希腊传说。公元前四世纪,欧洲西西里东部的叙拉古王迪奥尼修斯(公元前430-367年)建立了雅典式的民主政权,但遭到贵族的不满和反对,这使他感到权力虽大,但地位却不可靠。一次,他为了满足宠臣达摩克利斯的贪欲,把宫殿交付给他,并赋予他有权力来实现任何欲望。达摩克利斯在举行宴会时,抬头看到自己的坐位上方的天花板,沉甸甸地倒悬着一把锋利的长剑,剑柄只有一根马鬃系着,眼看就要掉在头上,吓得他离席而逃。这时,迪奥尼修斯王走出来说道:“这把利剑就是每分钟都在威胁国王的危险象征,至于国王的幸福和安乐,只不过是外表的现象而己。”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做坏事的人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惩罚。人们常借用“达摩克利斯之剑”来比喻安逸祥和的背后存在的杀机和危险,告诫人们要经常反思潜在的风险并化解之。意指当人处于危机状态时,应该随时都有危机意识,心中常敲起警钟。达摩克利斯之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②王恩华.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177.
    ③吕丽艳.农村教育卸责问题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3):52.
    ①吾民.学术抄袭该如何鉴定[EB/OL]. http://www.infzm.com/content/31125
    ②为严肃处理学术研究不端行为,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署下设的科研诚信办公室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研究不端行为调查程序。本文根据中国大学实际情况,借鉴其研究不端行为调查程序示意图制定学术问责制的调查程序示意图。王英杰.改进学术环境,扼制研究不端行为--以美国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4.
    ①郑琳.刘燕文诉北大一案判决 引起专家学者展开激烈探讨[N].中国青年报,2000-01-09(1).
    ②吾民.学术抄袭该如何鉴定[EB/OL]. http://www.infzm.com/content/31125
    ③吾民.学术抄袭该如何鉴定[EB/OL]. http://www.infzm.com/content/31125
    ④秦惠民.司法应谨慎介入学术纠纷[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58.
    ①申素平.谈美国司法上的学术节制原则[A].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3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01-316.
    ②夏静.学术抄袭为何屡禁不止[N].光明日报,2009-06-08(5).
    ③王恩华.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177.
    ④王恩华.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177.
    ①蒋德海.学术评审的自由裁量权究竟有多大[N].社会科学报,2010-01-28(5).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9.
    ②赵汀阳.坏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0.
    [1][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M].聂露,李姿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波]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郏斌祥.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美]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M].杨晓维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集[M].艾彦,郑也夫,冯克利.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8][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美]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M].洪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0][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苏长和,嵇飞.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1][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M].孙传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2][美]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3][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二版)[M].杨善华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4][美]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张月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英]迈克尔·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法]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M].谭立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9][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刘成富,张艳.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1][英]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M].吴友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2][美]罗伯特·伯恩鲍姆.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M].别敦荣.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23][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4][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5][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6][美]詹姆斯·菲舍尔.权力没有过错[M].张云峰,周红梅.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27][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陈洪捷.德国大学古典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9]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0]丁东等.大学沉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1]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2]范如国,韩民春.博弈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3]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4]金东日.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5]李桂荣.组织变革之经济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6]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7]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8]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9]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C].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0]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1]单鹰.高等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2]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3]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4]王国华,梁樑编著.决策理论与方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45]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6]魏姝.政策中的制度逻辑--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7]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8]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9]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修订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50]徐小洲.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1]姚震宇.理性、权力与经济繁荣--奥尔森经济增长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3]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4]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5]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6]赵曙明.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57]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8]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59]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60]周彬.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1]周建国.紧缩圈层结构论--一项中国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2005.
    [62]周光迅等.哲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63]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白刚.影响民主投票质量的原因及对策[J].领导科学,2003,(18).
    [2]毕文君.从投票规则体制的视野反思教育决策民主性[J].法制与社会,2008,(6).
    [3]陈赟.对投票研究的文献综述[J].天府新论,2006,(3).
    [4]陈洪林.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5]陈小明,杜学元.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陈云卿.投票和行为模型[J].管理科学文摘,1995,(8).
    [7]从卫兵.和谐发展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江苏高教,2006,(6).
    [8]丁德章.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江淮论坛,1997,(4).
    [9]董春宇.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0]高一箴,朱天慧.关于学术失范现象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2).
    [11]葛四友.布坎南与奥尔森的公共选择理论比较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7).
    [12]龚放.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应为”与“可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J].江高等教育研究,2006,(7).
    [13]何小英等.教授的人格与大学的学术权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4]姜文.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15]李伯聪.略论作为社会技术的投票方法[J].哲学研究,2005,(3).
    [16]李永刚.协商:在权力专断与投票解决之间[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3).
    [17]刘干.试论我国大学民主决策模式的建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6).
    [18]刘晓梅,王德伦.大学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研究生教育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19]罗群英.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J].理论界,2006,(8).
    [20]吕普生.公共选择理论中互投赞成票的逻辑与模型[J].公共管理学报,2008,(2).
    [21]马郑刚.投票行为刍议[J].理论探讨,2000,(2).
    [22]倪星.选民投票行为:理性抑或非理性--公共选择学派的投票理论述评[J].政治学研究,1999,(1).
    [23]彭辉,禹旭才.论大学民主决策机制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24]任君庆.构建有效的学术管理制度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25]任维祯.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J].宁夏社会科学,2006,(6).
    [26]史彩霞.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困境--对中国大学治理结构低效率的制度解读[J].复旦教育论坛,2006,(6).
    [27]田大山,邱菀华.基于博弈论的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1,(3).
    [28]王成云.试论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S2).
    [29]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J].复旦教育论坛,2006,(1).
    [30]汪浩瀚.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J].经济科学,2002(2).
    [31]王妮丽.浅析政治选举中的不投票行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2]王为一.论大学内部管理模式转型--从管理学术型到学术管理型[J].高教探索,2002,(1).
    [33]王英津.民主性公民投票制度的功能及其局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34]吴松.常用投票规则比较和其防操纵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5]吴泽俊,李平香.群体决策中的投票行为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1,(4).
    [36]肖起清.大学学术权力的边缘化及其诉求[J].辽宁教育研究,2006,(5).
    [37]杨龙.公共选择学派关于集体决策规则的理论评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
    [38]姚叶,廖湘阳.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与整合[J].江苏高教,2006,(2).
    [39]伊继东等.从失衡到协调:新时期我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0]尹蔷.从阿罗不可能定理说起[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1]袁广林.我国公立高校治理结构的改革--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
    [42]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9,(4).
    [43]翟岩.从经济人范式到公共选择理论[J].学习与探索,2004,(6).
    [44]张俊,李长健.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重构的若干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06,(9).
    [45]张应强.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46]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教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8]周文辉.对改善大学学术管理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
    [49]周宗诚.大学教师社会角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1]A. Downs.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Harper& Row,1957.
    [2]Buchanan James M.& Tullock Gordon. The Calculus of Consent:Logical Foundation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2.
    [3]Buchanan James M.& Tollison Robert D.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4.
    [4]Gordon Tullock. On Voting:a Public Choice Approach. Northampton, MA:Edward Elgar Publishing,1998.
    [5]John Henry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Chicago: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
    [6]Krueger, Anne 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
    [7]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8]Muller, Dennis C. Public Choice Ⅱ, 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9]Muller, Dennis C. Public Choice Ⅲ, 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0]Paul J. Shore.The Myth of the University:Ideal and Reality in the Education.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