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综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中期文人士大夫雅好造园与交游,士人们关注现实生活,园林成为文人绘画的重要题材,画家为士大夫作园林绘画非常盛行。园林景图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是园主建园以求闲隐之趣的写照,也是画家栖逸之志的表达。文徵明应园主王献臣邀请为其园林所作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其艺术形式与其它园林绘画全然不同。当代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是一套精妙的园林绘画,但尚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研究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绘画语言、艺术构成及文化内蕴,从社会史的角度观察这套园林景图的艺术构成与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这套园林图册作出新的阐释。
     第一章主要将王献臣、拙政园、文徵明及其《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等置于历史情境中概述它们的基本状况。通过探究王献臣与文徵明的关系,考察作者创作这套园林景图的目的,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画家创作时的心态,从而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形式与格调;另外,通过考察拙政园历史园貌、现存遗址来考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与拙政园的关系,探究这套册页是否如实地描绘了拙政园,为后面章节内容的论述作铺垫。
     第二章对明中期园林绘画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的功能进行研究,观察园林绘画与士人生活的互动关系,以此探讨文徵明创作《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社会环境及艺术特质。考察作为赞助人的园主、作为观者的士人们对园林绘画所持的态度,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园林景图的画面形式。明中期出现了大批的士人群体,士人之间雅好交游,艺术活动在士人生活中盛行,士大夫们通过艺术方面的创作与消费来取得社会身份的认定,并与其它阶层作区分,尤其对于那些资力稍盈而建有园林的士大夫们,园林绘画成了他们雅集中交流的重要长物。同时,对于园林的绘画创作也丰富了画家的题材内容。另外,文徵明画评中明确地表达了他所持的艺术理念,本章通过文徵明的画评考量他对园林绘画所持的艺术主张,尤其重要的是考察他在园林景图中偏重于再现或是表现。同时,将之与职业画家仇英描绘拙政园的《园居图》相比较,深入分析《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士人画”特质,进而阐明其艺术特点。
     第三章主要分析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图像的历史渊源。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与当时流传于苏州的历代绘画大师经典画作进行比较,以此解析园林景图的象征意涵。邀请画家在绢或纸上描绘自家园林,是明中期士人的重要文化活动,而文人画家则在园林景图中建构自己心中理想的园林。许多艺术史家都认为明清艺术是艺术史的艺术,复古之风在明代园林文化与绘画艺术中尤为盛行,文徵明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集唐、宋、元及当朝大师的绘画手法与图像符号于一体,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传统山水绘画及园林中的图像在绢上创造了一座理想的文人园林。
     第四章结合文徵明、王献臣曾在京师(今北京)任职的经历来考察皇家园林西苑对《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意境表现的影响作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艺术构成匠心独运,这与画家和园主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都曾在京师宫廷内任职,王献臣曾为御史,文微明曾任待诏职务。从文徵明给王献臣所作的园记与相关诗文的记录中可知拙政园的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皇家园林西苑的影响,园林景图在构图、园林元素的选取以及意境的表达方面也显现出与西苑相似的韵致。
     第五章从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所呈现的园貌、园主以及图册上文士们的题跋探究这套园林景图呈现的园林观,并将之与明后期和清代的造园著作相比较,分析其园林观及其对后世文人文化的影响作用。虽然造园活动历史悠久,但明中期还未曾出现专门关于造园的著作,直至明晚期才出现计成的《园冶》和文震亨的《长物志》。通过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与明后期及清代的造园著作相对照,研究文徵明的园林观及其对明后期和清代园林文化的影响。同时,文徵明对拙政园所作的艺术创作也影响了拙政园的流传及园林文化的发展。
     总之,文徵明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构图自由,根据个人对心中理想园林的理解,选取园林中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元素塑造景点;同时,博古纳今,借鉴经典的构图手法及图像符号,自由地创作了绝妙的园林景图。这套园林册页传达了明中期文人的园林观,令后世的文人墨客追慕与寻思,影响了明后期及清代园林文化的建构,为后世的文人园林文化、园林绘画及文人消费文化奠定了基础,滋养了明后期及清代文人志士的生活及文化创造。明后期及清代出现了大量关于文人造园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即是文徵明曾孙文震亨的《长物志》,被角异猎奇的文士奉为造园与雅居生活的圭臬。
This thesis reveals the painting language, composition and artistic implication of Wen Zhengming's Thirty-one Paintings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t also analy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reason of the album combining records of scenic spots, expression in painting and related texts. It observes the relationship of composition and spiritual implication through the art history perspective, poems of the same period of Wen Zhengming, and associated texts which will be given some new interpretation from research of its historic position and function.
     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literati liked to build gardens and socialize. Scholars we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lives, and the garden became an important theme of literati painting. Therefore, garden painting prevailed and bore the weight of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is not only a portrayal of dwelling in seclusion of the owner, but also the expression of the painter himself. Wen Zhengming accepted the owner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Wang Xianchen's invitation to describe the garden after he finished his work in Jingshi (Beijing) and returned to Suzhou. He made the Thirty-one Paintings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n1533. Its form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garden paintings. Many scholars think that is only a set of ingenious garden paintings, but there remains a need to study it in depth.
     At first,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whether the album reveals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or not. If there is any imagination then what is the expression? It observes the album's reproducibility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through the contrast of formal site and related text of the garden. However, discerning the relation of the album and the garden is not the highlight of this thesis. The concept of the garden paintings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which the author is observing. It studi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bum that is specific to Wen Zhengming's artistic style, social status and historical situation. Meanwhile, it expounds the artistic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as a literati painter to describe a garden. His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can be observed from the large amount of his comment on painting and his attitude regarding the expression of garden painting also can be considered from it. It analyzes the scholarly painting (士人画) peculiarity of Thirty-one Paintings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Qiu Ying's Yuan Ju Tu. In addition,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owner of the garden and the painter, the image symbols of the album, the scholarly painting peculiarity,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garden painting and the scholar's life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nd mental implication.
     Wen Zhengming described a garden that is the important social activity of cultural pursuit of scholars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Many art historians think that the art of Ming and
     Qing is the art of art history. Restoring ancient was prevailed in garden constructing and painting. Wen Zhengming created an ideal literati garden on the silk by adopting the painting elements, languages and the symbolic image of painting and garden from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master-pieces to the Thirty-one Paintings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The artistic composition of the album relates directly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inter and the owner of the garden shows special ingenuity. They both had worked in the court in Jingshi (Beijing). Wang Xianchen worked as a shiyu (侍御) and Wen Zhengming worked as a daizhao (待诏).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impact by the Xiyuan (Imperial garden)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records of garden and related texts. Therefore, these garden paintings show a charm similar to Xiyuan's scenery.
     The thesis pri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garden painting and scholar life through related texts. Meanwhile, it can explore more cultural valu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garden painting by studying the function of garden painting to the scholar's life. The scholar had a large circle of friends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which impelled garden painting to become prevalent. It observ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of scholar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function of garden painting to the society. This was a new sign of scholar culture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and it impelled the art to be created and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garden painting and related texts also reflect the essence of intercourse between the scholars. Wen Zhengming described the garden when the owner invited him to do that. It recorded his property and also brought an emotional resonance to each other. Meanwhile, the owner also provided economic support to the painter or sponsored some gathering activities. Garden painting expresses the common pursuit of owner and painter and it is also a way of self-sufficiency.
     Wen Zhengming described every scenery spot as a picture, composed them freely and selected the elements from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according to his own opinion of the ideal garden. Meanwhile, he borrowed the classical image and composition from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works. This album reflects ideal outlook on garden of literati that made latter literati admiring it. There are lots poems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praising Wen Zhengming. His view on garden impacte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lat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latter literati garden culture, garden painting and consumer culture. It nourished latter literati's lives and cultural creation and the most notable work by his great-grandson, Wen Zhenheng's Chang Wu Zhi (Superflous Things) which made it their golden soup.
引文
① 王振复:《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
    ① Clunas, Craig, Elegant Debts: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D] London:Published by Reaktion Books Ltd, 2004.
    ② Clunas, Craig, Fruitful Sites: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D] the United States, Durham, 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
    ③ 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① 吴晓明:《明代中后期园林题材绘画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① 李志坚:《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② [美]高居翰、黄晓,刘姗姗,《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③ 曹林娣:《略论文徵明拙政园图咏》[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④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⑤ Brash, Carol Sue, Keeping the Past Present:Representations of Ming Dynasty Gardens, [J],The University of
    ① 参见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85页。
    ② 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修水人,诗人曾三立之子。曾留学日本,善诗文书画,历任教育部编审、北京美专教授等。
    ③ 郎绍君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④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一一明代的商业与文化》[M],方骏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2页。
    ① [明]朱善修撰,《明太祖实录》[M],卷一二四,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洪武八年九月辛酉诏,“改建大内宫殿上谓廷臣曰,唐虞之时宫室朴素,後世穷极侈丽,习尚华美,去古远矣。朕今所作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技巧一切不用,惟朴素坚壮可传永久,使吾后世子孙守以为法,至于台榭苑囿之作,劳民财以为游观之乐,朕决不为之。”与王献臣同时代的哲学家湛若水(1466—1560),也对此作了点评,赞颂明太祖提倡崇俭的美德,“圣子神孙万世之益守法也”。《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湛若水撰,格物通,卷九十一。
    ② [明]湛若水:《格物通》[M],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③ [明]顾启元:《客座赘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卷5,第170页。“又云嘉靖十年以前,富厚之家,多谨礼法,居室不敢淫,饮食不敢过。……又云正德已前,房屋矮小,厅堂多在后面,或有好事者,画以罗木。皆朴素浑坚不淫。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苑囿僭拟公侯。”
    ④ [明]李东阳:《东庄记》,收入邵忠、李瑾选编,《苏州园林重修记·苏州历代名园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第107页。
    ① [明]沈周:《东庄图》册,出版于《苏州园林山水画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2-43页。
    ② 巫仁恕:《江南园林与城市社会——明清苏州园林的社会史分析》[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2008年9月。
    ③ [清]陈和志修,倪师孟等纂,乾隆《震泽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震泽县志》,2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卷25,<风俗序>,第229-230页。“宋时民不知教簪笔健讼为他邑最,虽有三贤来,徙终不能革,岂风教在上而无位者不能兴欤?元世邑多豪家,雅尚文辞,骚人墨客虽远必致而淫侈无度,威陵细民,时政宽驰不之禁也。明兴芟夷而豪族诛求巨室。于是人以富为不祥,以贵为不幸,或举秀才辄相仇簪,故多废诗书而晷典礼,又畏触法,习尚俭素,男子不植党,富人不市游,久而成俗,亦云:美矣。迨天顺初人始尚文乐仕,而俭素之习渐移,嘉靖中弥甚,在官有龙虎之称,在野有醵酺之燕,厌故常而喜新说,好品藻而善讥评,国初淳庞之气鲜有存者矣。邑在明初风尚诚朴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食器皿不敢奢侈,若小民咸以茅为屋,裙布荆钗而已,即中产之家,前房必土墙茅盖,后房使用砖瓦,恐官府见之以为殷富也。其嫁娶止以银为饰,外衣亦止用绢。”
    ④ 见[明)黄省曾:《吴风录》[M],《续修四库全书》本,“至今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明岛,以凿琢而嵌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而朱勔子孙居虎丘之麓,尚以种艺垒山为业,游于王侯之门,俗呼为‘花园子’。其贫者岁时担花鬻于吴城,而桑麻之事衰矣。”
    ① [明]何乔远:《名山藏》[M],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明崇祯13年刊本影印,1917年,卷102,“货殖记”。
    ② [清]陈和志修,倪师孟等纂,乾隆《震泽县志》[M],号20,卷25,“风俗序”。
    ③ [明)文徵明:《文徵明精品集》[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72页,纵30.2cm,横126.4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④ 参见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第15- 18页。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志第五十三,食货一,卷七十八,第1900页。“田不分官、民,税不分等则,一切以三斗起徵。”这时期的赋役制度是赋役分开。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
    ① 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七册,第4801--4802页。
    ② 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咏》,《苏州园林山水画选》,诗文“若墅堂在拙政园之中,园为唐陆鲁望故宅,虽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
    ③ 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咏》,“梦隐楼在沧浪池之上,南直若墅堂,其高可望郭外诸山。君尝乞灵于九鲤湖,梦隐隐字。及得此地,为戴顒、陆鲁望故宅,因筑楼以识。”
    ④ 按照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所称:“君甫及强仕,即解官家处,所谓筑室种树,灌园鬻蔬,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者,二十年于此矣”。由此推算建园之始,应在正德八年。又依王献臣《拙政园图咏跋》所说:“罢官归,乃日课僮仆,除秽植援,饭牛酤乳,荷(?)抱瓮,业种艺以供朝夕、埃伏腊,积久而园始成,其中室卢台榭,草草苟完而已,采古言即近事以为名。献臣非往湖山,赴庆吊,虽寒暑风雨,未尝一日去,屏气养拙几三十年。”由此推算建园之始,应在正德四年左右。
    ⑤ [明]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⑥ 见《庄子》有《逍遥游篇》,指毫无羁绊,可以四处漫游之意。
    ⑦ [明]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收入《苏州园林重修记·苏州历代名园记》,第90--91页。
    ① 据明嘉靖十二年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75页。)及嘉靖十八年王献臣《拙政园图咏跋》所记,王献臣仕途不得志,遂以西晋潘岳自比,将潘岳作为自己隐退闲居的榜样,并借潘岳《闲居赋》中所说:“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待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埃伏蜡之费,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为政也”(引见《全秦汉三国魏晋文》),来命名此园。
    ②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年,第53页。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76-1277页。
    ④ 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23页。“右下角土坡上垂柳密排,一湾流水其前。迤左,草树环堤,湖石一磊,玲珑剔透,濒湖耸立。更左,则小池一方,莲花净植,前为丛竹、松、槐、桐、柏之属,树隙间露书屋两三楹。池后则有茅亭远树。屋左为桥,桥道隔堤,桥上三人迤逦而行。河之彼岸,又有敞轩一所,旁植垂柳一株也。至图之上部,由右而左,碧山作三四起伏。山后重重叠叠,尽是远峰,不可计数。左上端,干杂树后面奇峰陡起,两侧凸而中间凹,凹处有石梁跨之,瀑布奔流,恰落涧中也。”
    ① 见[明]文徵明:《拙政园诗·倚玉轩》,《拙政园三十一景图》,1533年,纵30.5厘米,横26.4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② 见[明]文微明《拙政园诗·尔耳轩》。
    ③ [明]徐树丕:“识小录”,选自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三十,第31-32页。
    ① Clunas, Craig, Fruitful Sites: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M], the United States, Durham, 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P44-56.
    ②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276-1277页,文微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直接引用王献臣所言为其园林命名“拙政”的原委。
    ③ [元]王祯:《东鲁王氏农书》[M],缪启愉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13页。这是《庄子·天地》中讲的寓言,借以表达自己返璞归真、绝圣去智的追求。汉阴:汉水之南。
    ④ [元)王祯:《东鲁王氏农书》[M],缪启愉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13页。河阳,在今河南孟县。这里讲述的是有关西晋潘岳(247-300)的故事,潘岳始出仕时任河阳县令,从20岁到50岁调任8次官后,辞官闲居奉养老母。作《闲居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见《文选》卷十六潘岳《闲居赋·序》及《晋书》本传)
    ⑤ [元]王祯:《东鲁王氏农书》[M],缪启愉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13页。
    ⑥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明人文集丛刊》,册22,<太仓诸园小记>。第8a页。
    ⑦ 见黄省曾《吴风录》,《丛书集成新编》[G]第九十一册。“家无担石者,入仕二三年即成巨富。由是,莫
    不以仕[士]为贾。而求入学庠者,肯捐百金图之,以大利在后也。”
    ① 监察御史: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为正七品官。可知其私宅亦为寻常人家,家底尚属殷实。
    ② [明]何良俊:《何翰林集》[G],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据明嘉靖44年何氏香严精舍刊本影印,1971年,卷12,第9a页,“西园雅会集序”。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488-489页。
    ④ 王宠(1494—1533),长洲(今苏州)人。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成化七年(1471)领乡荐、工诗及篆、隶,多才艺。
    ⑤ [明]王宠:《拙政园赋》,选自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2006年,
    ① [清]沈复:《浮生六记》[M],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6页。
    ① [清]沈复:《浮生六记》[M],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7页。
    ② 见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咏》,《苏州园林山水画选》[M]。校注参见文徵明:周道振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瑶圃在园之巽隅,中植江梅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因取楚辞语为名。春风压树森琳璆,海月冷挂珊瑚钩,寒芒随地失姑射,幽梦落枕移罗浮。罗浮不柰东风恶,酒醒参横山月落。千年秀句落西湖,一笑闲情付东阁。只今胜事属君家,开田种玉生琪华。瑶环瑜珥纷触目,琅玕玉树相交加。我来如升白银阙,绰约仙肌若水雪。仿佛蓬莱万玉妃,夜深下踏瑶台月。瑶台玄圃隔壶天。远在沧瀛缥缈边,若为移得在尘世?主人身是琼林仙。当年挥手谢京国,手握寒英香沁骨,万里归来抱雪霜,岁寒心事存贞白。呜呼!岁寒心事存贞白,凭仗高楼莫吹笛。”
    ③ 柯律格在《丰饶之地:中国明代园林文化》中阐述了王献臣所筹建的拙政园潜在的丰硕经济效益。见Fruitful Sites: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④ [明]文彭:《先君行略》,选自《画史汇稿·文徵明》[M],上卷,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第5页。
    ① 主要指非现任入仕的官员,包括致仕还乡的士人,也包括从未入仕的文人。
    ②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列传第六十八。
    ① 文嘉:“先君行略”,选自《画史汇稿·文微明》[M],上卷,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第7,8页。
    ② 拙政园园主,王献臣(1473-1543),字敬止,号槐雨,世籍苏州。
    ② 《石渠宝笈》[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69年,第38页。
    ④ 诗为:“会心何必在郊垌?近圃分明见远情。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不负昔贤高隐地,手携书卷课童阱。”后重题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页“若墅堂”中。
    ⑤ 王宠(1471-1533),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长洲(今苏州)人。能书善画,与祝允明、文徵明被称为吴门三家。
    ⑥ 《石渠宝笈》[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69年,第72页。
    ⑦ 见周道振:《文微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61页。
    ⑧ 见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60-61页。
    ⑨ 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20-128页。
    ⑩ 董寿琪:《苏州园林山水画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44-77页。
    ① [明]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选自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39页。“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也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晾这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① [清]何绍基:“题文徵明拙政园图册”,见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M],第127页。
    ② 小泉,谥康懿。
    ③ 唐代王维所作《辋川图》,真迹在宋代己失传,现存大量从宋至清的临品。
    ④ [明]林庭昂,“题槐雨先生拙政园图咏册”。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26页。
    ⑤ 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30页。
    ① 江兆申: 《文徵明与苏州画坛》[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35页。
    ②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438-440页。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392页。
    ④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等。
    ⑤ 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83页。
    ① 王献臣的辞官还乡事实在文徵明诗文“泪洒毡帽”得到证实,这是一种重要的文体仪式。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卷,第1212页。
    ②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488-489页。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513-514页。
    ④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896页。
    ⑤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800页。
    ⑥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906页。
    ⑦ [清)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M],《四库全书》本,“文徵明宅,在长洲县德爱桥,其父林所构,即停霎馆,也徵明孙震孟宅,又在宝林寺东。”
    ⑧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910页。
    ⑨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912页。
    ⑩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095-1096页。
    11 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963页。
    ① 李鸿章曾孙,民国时期著名艺术家。
    ② [清]李家煌:《拙政园文衡山手植藤》,选自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三十),第103页,“……荒园一栝胡足数,至今尤物其孤藤。根蟠僻险姿长养,蜿蜒逾抱条如肱。繁葩缀叶垂亩荫。幕天筛日晴霞蒸。重垣复架不能栽,横柯猛倒骈枝承。……”
    ③ 金天羽(1874-1947)初名懋基,又名天翮,字松岑,号鹤望,吴江(今江苏苏州)人,近代诗人。
    ④ 金天羽:《拙政园文衡山手植古藤歌》,转引自《园林名胜志丛刊》[G](三十),第107页,“秀州城中李唐舞蛟石,竹姹拠典强改名蛇蟠,旁有藤花一架气清郁,讵如此藤坳怒直作蛟蛇看。……入门左顾藤荫重,筋张骨屈古藓苍皮乾,虬枝上天根络地,五龙拘绞腾掷缘撞竿。藓英紫萼密缀千万缕,妍华香膳披拂咸妙鬟。横山高节古风调,隔世相望齐凤鸾。”
    ⑤ (明]计成:[明]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⑥ Anne De Coursey Clapp, "The Sources of Wen Cheng-ming's Style," in Edwards, Richard, The Art of Wen Cheng-ming(l470-1559) [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Art,1976, P9-10.
    ① Clapp, De Coursey, Anne, WEN CHENG-MING:The Ming Artist and Antiquity [M], Switzerland:Artibus Asiae Publishers,1974, p.9.
    ② 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序”,约公元760,选自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22页。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63页。
    ① 唐代王维所作《辋川图》,真迹在宋代已失传,现存大量从宋至清临品。
    ② [明]林庭昂,“题槐雨先生拙政园图咏册”。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26页。
    ① [清]何绍基,“题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
    ② 见[清]方士庶:《拙政园图》,1732年,160×83厘米,藏处不明。
    ③ 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第3页,“著者原序”
    ① James Cahill, Tang Ying and Wen Zhengming as Artist Types:A Reconsideration, Artibus Asiae, Vol.53, No. 1/2(1993), Artibus Asiae Publishers, pp.228-248.
    ①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G],台北:源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卷三《议论说》,第84--85页。
    ② [清]姚廷遴《历年记》,《历年记上》,选自《清代日记汇抄》[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9页。
    ③ 本文探讨的文士,主要指非现任入仕的官员,包括致仕还乡的士人,也包括从未入仕的文人。此处所谈的社会交往是指狭义的社会交往,不包括政治行为的交往,通过考察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以及由此外化所体现的社会交往活动,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互为构建,以探寻在绘画艺术创作中所体现的本征,以及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属性。
    ④ 参见Siren,Gardens of China,第65页,对于苏州园林所作的评述。
    ⑤ [明]何良俊:《何翰林集》[G],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据明嘉靖44年何氏香严精舍刊本影印,1971年,第9页。
    ⑥ 本文沿用卜正民(Timothy Brook)先生划分时段的方法将明代(1368--1644)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M],方骏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2页。
    ① [明]焦竑:《澹园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卷三,《贺沈君凤冈举明经序》
    ② 《吴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年,卷二四。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266页,“忆西夜游寄履约兄弟”;第358页,“湛甘泉兵书以诗招游衡山奉答”,下册,第1095页,“王槐雨邀汎新舟遂登虎丘纪游十二绝”。
    ① [明]袁(?):《胥台先生集》首附,陆师道:《袁永之文集序》卷四,《祝京兆宅诸文士宴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G]104集部,明别集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② (嘉靖)《徽州府志》卷二,《中国方志丛书》[M],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85年。
    ③ 祝枝山:《怀星堂全集》[M],苏州:苏州人民出版社,1958年,卷十二,“答郑河源敬道书”。
    ④ [明]文徵明:《甫田集》[M],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第831页,《钱孔周墓志铭》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题唐子畏桃花庵图”,第906页。又见《岩雪楼书画录》卷四,《听帆楼书画记》卷二。
    ②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云林清秘草堂图”,第1148页,录自《墨缘汇观录》卷三。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278页。
    ④ Chiang,Tang Liu-jv[J],KK chi-k’an,Ⅲ,no.2,p.40:Lai,Tang Yin:Poet-Painter,pp.55-59.
    ⑤ 《画史汇稿·文徵明》[M],上卷,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第7页。
    ① 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8-169页。
    ②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M],卷八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③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
    ④ [明)张翰:《松窗梦语》[M],卷七,《风俗纪》,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39页。
    ⑤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M],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年,第100页。
    ①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李剑雄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卷28,第158页。“钱同爱少年时,一日请衡山泛石湖,雇游山船以行,唤一妓女匿之梢中。船既开,呼此妓出见,衡山仓惶求去,同爱命舟人速行,衡山窘迫无计。”
    ② 黄云眉:《明史考证》[M],第七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43页。
    ③ 《画史汇稿·文微明》[G],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上卷,第3页。
    ④ [明]文徵明:《甫田集》[M],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卷二十五,《上守溪先生书》。
    ⑤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丙集,《文待诏徵明》。
    ⑥ 《论语·卫灵公》,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1页。
    ⑦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卷八,《答徐崦西即次来韵》。
    ⑧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⑨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寄王敬止”,第906页。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二八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文苑三。
    ② [明]王宠:“简文二丈”,《雅宜集》卷六,转引自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附录四,第1665页。
    ③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M],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年,第86页,“题东庄图”,“落叶风中稻满场,平畴相对灌东庄;膏腴望望应千顷,遍地金黄下夕阳。”
    ④ [清)《石渠宝笈》[G].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69年,第三十八卷。
    ①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M],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年,第45页,“铁冠仙史隐城隅,西近平畴宅一区:准例公田多种树,不教时兴败催租。秋成烂煮长腰米,春作先驱丫髻奴;鼓腹年年歌帝力,不须祈毅幸操壶。”
    ② [明]文震亨,《长物志》[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1页。
    ③ [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孙非,张藜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41页。
    ④ 《画史汇稿·文徵明》[G],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下卷,第107页。
    ⑤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
    ① [明]汪砢玉:《珊瑚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30页。
    ② [明]王宠,“王侍御敬止园林四首”,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75页。
    ③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卷131。
    ① [清]陈庆镛:《籀经堂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65页,“以诗书自致”。
    ① 杜琼,世称东原先生,吴(今苏州)人,山水远宗董源,近法王蒙,吴门画派的先驱者。
    ②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M],卷九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杜琼赠刘草窗画”
    ① [明]李日华:[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75页。沈周:“赠徵明”。又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附录四,第1651页。
    ②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M],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年,第23页。“纷纷眼底人千百,或学神仙或学佛;学仙在炼大还丹,学佛来寻善知识。彼要长生享富豪,此要它生饶利益;忠孝于其道不同,且把将来挂东壁。我见此辈贪且痴,漫作长歌解其惑;学仙学佛要心术,心术多从忠孝立。惟孝可以感天地,惟忠可以贯金石:天地感动金石开,证佛登仙如芥拾。佛知过去未来事,仙有通天撤地力;任你喽哕闪赚高,这两个人瞒不得。神仙福地是蓬莱,释迦天喜号逗率;不在西天与东海,只在人心方咫尺。”
    ③ [明]文徵明: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2页。
    ① 周道振: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382页。
    ②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116页。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336-337页。
    ④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348-349页。
    ⑤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001页。
    ⑥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092页。诗为“不见鹤翁今几年,如闻仙骨瘦于前。只应陆羽高情在,坐荫乔林煮石泉。”
    ⑦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411页。
    ⑧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58页。
    ⑨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915页。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卷,第911页,嘉靖二十年(1541)作。
    ② 周道振:《文微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382页。
    ③ 文嘉:“先君行略”,选自《画史汇稿·文徵明》[M],上卷,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第5页。
    ④ 王世贞:“文先生传”,选自《画史汇稿·文徵明》[M],上卷,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第3页。
    ⑤ 王世贞:“文先生传”,选自《画史汇稿·文徵明》[M],上卷,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第3页。
    ② Anne De Coursey Clapp, WEN CHENG-MING:The Ming Artist and Antiquity, P17.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356页,题“赵伯驹春山楼台图卷”
    ①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作《山庄图》,为世所宝。
    ② 参见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116页。
    ③ 吴兴八骏:钱选、赵孟頫、王蒙、牟应龙、姚式、肖子中、陈天逸、陈仲信。
    ④ 姜绍书:(清]姜绍书:《无声诗史》[M],收录《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27页。
    ⑤ 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55页。
    ⑥ 谢时臣,字思忠,师从文徵明。
    ⑦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359页,“题谢思忠山水册”。
    ① 杨新,高居翰,巫鸿等,《中国绘画三千年》[M],台北:联经,1999年,第81-83页。
    ② 徐复观:“故宫卢鸿《草堂十志图》的根本问题”,选自他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6--314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隐逸传》[M]第十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03--5604页。
    ② 对于卢鸿与其《草堂图》最为精深的研究是庄申的“唐卢鸿”和徐复观的“故宫卢鸿《草堂十志图》的根本问题”,选自他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 《宣和画谱》,卷十,第257页。
    ②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06页。
    ③ [宋)周密:《云烟过眼录》[M],下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④ 汤垕,字君载,号采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天历元年(1328)在京师与鉴画博士柯九思论画,遂著《画鉴》。
    ① [元]汤厘:《画鉴·唐画》,(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24-814。
    ② 元代画家及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等,江苏无锡人,漫游太湖四周。博学好古,擅画山水。
    ③ 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30页。
    ④ 参见庄申,《唐卢鸿》,第157-171页。
    ⑤ 见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书画录》,卷2,4-8;临品见Osaka, 见 Osaka shiritsu bi jutsukan, Osaka shiritsu bijutstkanzo Chugoku kaiga, no.79;藏于北京的临品,见Xu Banda,《古书画》,vol.1,103-6.文徵明的临品于1988年7月1日在纽约索世碧(Sotheby)拍卖,lot no.21其中第一幅临品,"Thatched Hut, " 藏于 Freer Gallery of Art (17.109).
    ⑥ [宋]周密:《云烟过眼录》[M],下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73-81页。
    ⑦ 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132页。
    ⑧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6-304页。
    ① [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61页。
    ① Kristofer Schipper, The Taoist Body [M], trans. Karen C. Duval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91-92.
    ②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晋朝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
    ③ [晋]葛洪:《神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卷3,第6-7页。
    ④ 根据不同的道教资料记载王远的身份较为复杂,老子变化经认为王远是老子的化生。上清道则将王远认定为西城王君。Benjamin Penny,“Wang Yuan,”ET,vol.2,1019-1020.
    ⑤ “草堂”主题大部分为“隐居”山水绘画。
    ⑥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1下,18a。
    ⑦ 虽然陶弘景退隐在茅山,梁武帝(r.02-549)经常拜访他,将他认作自己的私人导师。李延寿:《南史》(四库全书),卷76,15a。
    ⑧ 据《宋史》记载,面对公众的小册演示了山间修行的方法。王曼写了相关书籍《山居要术》、《山居杂要》和《山居种莳要术》,指导民众居于山野的必要技巧。《宋史》[G],卷205,27a。
    ⑨ 五代时期的魏贤、董源、巨然也同样描绘了“山居”题材。《宣和画谱》[G],卷8,3b-4a;卷12,13a;卷16,10a。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333页。
    ①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② 《卢鸿十志图》,仿卢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宋]苏轼:《东坡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03。
    ② (明)汪砢玉:《珊瑚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卷十五。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M],下册,第1001页。
    ② 沈周信奉道教与其绘画的道教意涵的详尽论述,见 Chun-yi Lee, The Immoratal Brush:Daoism and the Art of Shen Zhou (1427-1509), [D],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09, ProQuest.
    ③ 刘梅琴、王祥龄:“沈周<夜坐图>与庄子<齐物论>思想研究”[J],《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四卷,第二期,台北:故宫博物院,1996年,第127-166页。
    ④ 参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① 见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苏州博物馆藏。
    ② [清]郭庆潘,《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48页。《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从而达到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庄子》、《老子》等道家哲学被道教遵循为哲学指导思想,文徵明退隐后对于道家哲学与道教教义的研修体现在其诗文与绘画中。
    ③ 《草堂十志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中金碧潭词曰:“水碧色兮石金光,滟熠熠兮滢湟湟。泉葩映兮烟鸟临,红灼灼兮翠阴阴。翠相鲜兮金碧潭,霜月洞兮烟景涵。有幽人兮好冥绝,炳其焕兮凝其洁,悠悠千古兮长不灭。”
    ② 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玫瑰柴”所题诗引及文。
    ③ 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槐雨亭”诗文。
    ① 《诗经》[G].刘毓庆,李蹊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M],刘毓庆,李蹊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83页,《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② 仿卢鸿,《草堂十志图》,“倒景台”序言,“倒景台者盖太室南麓天门右崖,杰峰如台,气凌倒景。……”诗文:“天门豁兮仙台耸,杰屹崒兮零澒涌。穷三休兮旷一观,忽若登昆仑兮中期汗漫仙。耸天开兮倒景台,鲨颢气兮轶嚣埃。皎皎之子兮自独立,云可朋兮霞可吸,曾何荣辱之所及。”
    ③ 《山海经》[M],袁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页,曾提到“海内昆仑之虚”,是为传说中的仙山。
    ④ 关于李公麟《山庄图》与卢鸿《草堂图》相似的详尽论述,见Robert E. Harrist, Fr., Painting and Private Life in Eleventh- Century China:Mountain Villa by Li Gonglin [M], Prince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P85。
    ① 见[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选自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39页。
    ②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37页。
    ① 小泉,谥康懿。
    ② 唐代王维所作《辋川图》,真迹在宋代已失传,现存大量从宋至清的临品。
    ③ [明]林庭昂,“题槐雨先生拙政园图咏册”。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26页。
    ④ [清]何绍基,“题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见文徵明[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1533年,纵30.5厘米,横26.4厘米,现藏苏州博物馆藏,又见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31页。
    ① 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唐代著名诗人。弱冠进士,曾任太乐丞,因涉伶人舞黄狮子案被贬官,其后仕途屡受挫折,政治上失意而半官半隐。曾任尚书右丞,故后人称其为王右丞。
    ② 见《画史汇稿·文徵明》[G].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第2页。
    ③ 王维:《王右丞集笺注》[M],[清]赵殿成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23,124,125,186页。
    ④ 据张彦远记载,王维在母亲去世后将辋川改为佛寺,曾在清源寺画《辋川图》。参见《历代名画记》卷十,第1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Robert E. Harrist, Fr., Painting and Private Life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Mountain Villa by Li Gonglin, Prince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P71.
    ① 谢灵运:“山居赋”,见[南朝]沈约:《宋书》[M],影印宋蜀大字本,北京:商务印书馆配补元明递修本,1958年,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谢灵运自注:“《易》云:‘向晦入宴息。’庄周云:‘自事其心。’此二是其所处。……志寡求拙曰乘,并可山居。曰与知游别,故曰谢平生;就山川,故曰栖清旷。”
    ②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右丞集笺注》,卷十八,第332页。
    ③ [宋]秦观,“书辋川图后”,《淮海题跋》,见《宋人题跋》[M],世界书局,2009年,第11一13页。
    ④ [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80页。
    ⑤ 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30页。“……图凡三十一桢,各有咏其丘壑布置,用笔敷色,皆师松雪翁,而树石屋宇,人物花草,意态变化,无一重复,观者如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允称大家,仆家归藏太史真迹卷轴最夥,皆无出其若者,真稀世珍也。昔倪元镇观王右丞、卢鸿草堂图,题云:‘梵香展玩,不独娱目赏心,兼可为吾辈进取之资。’此真能读画者。仆则老病,笔墨颓废。只可作云烟过眼观耳。然太史向所心折,又是册之精之妙,已酝酿胸次,不觉心摹手追,未始元万一之助。摩挲相对,竟日不忍释手,时湖上雨晴,诸峰秀色与是册并周旋窗几前,病魔退避三舍矣。”
    ⑥ 见Wagner,Wang Wei;and Yu,The Poetry of Wang Wei.
    ⑦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① [五代]荆浩:《笔法记》,见王伯敏标点注释,邓以蛰较阅,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467页。
    ② [宋]郭若虚,“论三家山水”。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27页。
    ③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见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37页。
    ④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30页,苏轼,“跋宋汉杰画山”
    ⑤ Calvin, Lewis & Dorothy Brush Walmsley, Wang Wei the Painter-Poet, Tokyo, Japan,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1968, P113.
    ①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间言。”苏轼,“王维吴道子画”,[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09—110页。
    ② [宋]周密:《癸辛杂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4页。
    ③ 秦观,“书辋川图后”,《淮海题跋》,见《宋人题跋》,第11-13页。“元祐丁卯,余为汝南郡学官,夏得肠癖之疾,卧直舍中。所善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视余日:阅此图可以愈疾。余本江海人,得图甚喜,即使二儿从旁引之阅于枕上。倪若与摩诘入辋川。度华子岗,经孟城坳,栖辋川庄,泊文杏馆,上斤竹岭,并木兰寨,绝茱萸沜片,蹑槐陌,窥鹿柴寨,返于南北姹,航欹湖,戏桠浪,濯栾家濑,酌金屑泉,过白石滩,停竹里馆,转辛夷坞,抵漆园。幅巾杖履,綦奕茗饮,或赋诗自娱。忘其身之匏系于汝南也。数日疾良愈”。
    ④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M],《四库全书》本,大约成书于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是中国较早专门论述古器物的书籍之一。
    ⑤ 传赵孟頫,仿王维《辋川图》,1309年,绢本设色,纵43.5厘米,长990.8厘米(卷轴),大英博物馆藏。
    ⑥ Calvin, Lewis & Dorothy Brush Walmsley, Wang Wei the Painter-Poet [M], Tokyo, Japan,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1968, P114-119.
    ⑥ 参见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113页。
    ① 郭忠恕(传),临王维辋川图卷,明拓本,纵31.75厘米,横825.5厘米,美国芝加哥东方图书馆藏。
    ② Painting and Private Life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PP.72-73.
    ③ Wang Wei the Painter-Poet, Tokyo, Japan, P121-123.
    ①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能诗善画。苏州吴县人,吴中四才子之一
    ②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M],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年第63页。
    ③ [明]王宠,“王侍御敬止园林四首”。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75页。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1315-1316页,《虚斋名画续录》卷一。“王摩诘捕鱼图,为画中神品,脍炙人口。曾属匏翁识语,知其向已至吴中者。不二十年,復为默菴所得,岂非物之聚散有时,而得失之靡定也。余阅之,不胜叹赏,辄书《渔父》十二词于后。但珠玉在前,觉我形秽多矣,书此识愧。余题此卷,忆自癸酉岁(1513),及今丁丑,恰四年(1517)矣。而復从淡之先生齐头,得见《江千秋霁图》。斗奇争胜,不可名状。是何神物聚合于一时也!今日再过默菴请观,细玩其精微变幻处,又以见默菴好古不倦,而得其道。因并识之。二月五日。”
    ② 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131页,引自《国华》第736页。
    ③ 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41页。
    ④ Wang Wei the Painter-Poet,P116.
    ⑤ 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41,64,65页。
    ① Ledderose, " The Earthly Paradise, " p179.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277--1278页。“徵明漫仕而归,虽踪迹不同于君,而潦倒末杀,略相曹耦。顾不得一亩之宫,以寄其栖逸之志,而独有羡于君。既取其园中景物,悉为赋之;而復为之记。”
    ②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29页。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微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61页。
    ② 《沈周/徵明册页》(沈周所绘五幅,文徵明所绘一幅),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藏,每幅册页纵38.6cm,横60.5cm。
    ③ 《沈周/徵明册页》(沈周所绘五幅,文徵明所绘一幅),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藏,每幅册页纵38.6cm,横60.5cm。
    ④ 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64-65页。
    ⑤ 文徵明:“次韵题子畏所画黄茆小景”,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63页。
    ①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选自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39页。“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也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瞭这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② 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三十),第86页。
    ① [唐]王维:《王右丞集笺注》[M],[清]赵殿成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49页。
    ② 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倚玉轩”册页中诗咏,位置为“倚玉轩在若墅堂后。傍多美竹,面有昆山石。”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卷,第11-12页。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13页。
    ② 巨然,五代南宋画家,僧人。早年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出家,北宋时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师法董源,集北方山水与南方山水于一体,野逸清静。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805页。
    ④ [明]文微明:《治平寺图》,1515年,挂轴,绢本浅设色,77.4 X40.厘米,加州伯克莱景元斋收藏。
    ① 李成(919-967),字咸溪,中国五代宋初画家。
    ② [五代]巨然:《层岩丛树图》,挂轴,绢本,水墨,144.1 X5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③ [五代)巨然:《溪山兰若图》,挂轴,绢本,水墨,现藏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
    ④ Wen Cheng-Ming:The Artist and & Antiquity,P47.
    ⑤ [五代]李成:《晴峦萧寺图》,挂轴,绢本,水墨,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
    ⑥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054页,选自《西清劄记》卷二。
    ① [明]文嘉:“先君行略”,《画史汇稿·文徵明》[G],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上卷,第7页。
    ② [明]文嘉:“先君行略”,《画史汇稿·文徵明》[G],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上卷,第8页。
    ① 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41页。
    ② [清]王时敏:《烟客题跋》,选自《清初四王山水画论》[G],杨亮、何琪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第92页。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055页,“题赵松雪西城归乐图,右西成归乐图,乃松雪临阎次平者。细穷毫发,极其态度。余获见于石壁书斋,命为题此,观者不免续貂之诮也”
    ① 参见高居翰:《隔江山色》[M],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130页。
    ② 倪瓒性情狷介,孤峭寡言,时人称为“倪迂”。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068页,又见《珊瑚网画录》,卷十五。
    ④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069页,又见《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卷下。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885页,“题云林山水”,选自《壬寅销夏录》。
    ① [元]倪瓒:《秋林野兴图》,挂轴,纸本水墨,68.×97.5厘米,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② [元]倪瓒:《江岸望山图》,1363年,挂轴,纸本水墨,111.3×33.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③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1372年提款,纪年1355年,挂轴,纸本水墨,96x47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④ [明]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今苏州)人。和祖辈一样过着退隐文人的生活,与文士们保持着交游活动,潜心书艺。其画博採宋元诸家,自成一格,造诣甚高。擅画山水,作品中有些描绘了吴中园林,有些则是江南山水胜景,笔墨苍中带秀,构图造境别具特色,着意于营造山川宏阔之势。参见[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64-65页。
    ① [明]文徵明:《雨余春树》,1507年,挂轴,纸本设色,94.3 X3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
    ② [明]沈周:《策杖图》,挂轴,纸本水墨,159.1 X72.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③ [明]文徵明:《沈周与文徵明合壁册》(沈周所绘五幅,文徵明所绘一幅),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藏,每幅册页纵38.6cm,横60.5cm。
    ④ 《画史汇稿·文徵明》上卷,第3页。
    ⑤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卷,第61页,“题石田先生画”。
    ⑥ 《东庄图》册。
    ⑦ [明]沈周:《虎丘图册》,纸本设色,纵31.1厘米,横40.1厘米,克利夫兰美术馆。
    ⑧ [明]沈周:《为周惟德写山水人物册》,1482年,纸本设色,纵31.8厘米,横59.7厘米,私人收藏。
    ⑨ [明]沈周:《卧游图册》,纸本设色,纵27.8厘米,横37.3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⑩ 《沈周与文徵明合璧册》。
    ① 参见[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9-1580)》,第149页。
    ② 杜琼曾为沈周父亲沈恒的老师,沈周也可能受教于他。
    ① [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1533年,纵30.5厘米,横26.4厘米,现藏苏州博物馆藏。
    ② 《诗经》[G].刘毓庆,李蹊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③ [汉]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85页。
    ① [明)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② 《草堂十志图》,“倒景台”序言,“倒景台者盖太室南麓天门右崖,杰峰如台,气凌倒景。……”诗文:“天门豁兮仙台耸,杰屹崒兮零澒涌。穷三休兮旷一观,忽若登昆仑兮中期汗漫仙。耸天开兮倒景台,鲨颢气兮轶嚣埃。皎皎之子兮自独立,云可朋兮霞可吸,曾何荣辱之所及。”
    ③ 《山海经》[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6页,“海内昆仑之虚”,是为传说中的仙山。
    ① 《沈周与文徵明合璧册》,现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
    ② 对于《沈周与文徵明合壁册》的详尽论述,见The Art of Wen Cheng-ming (1470-1559), P28-34.
    ③ [明]沈周:《沈周与文徵明合璧册》题词。
    ④ [明]沈周:《绝壑高闲》,纸本,淡设色,挂轴,148.9X177.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乙卯四月望徵明写绝壑高闲。
    ① 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275页。
    ②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意远台”诗引,“意远台在沧浪西北,高可寻丈,义训云:登高使人意远。”诗文:“闲登万里台,旷然心目清。木落秋更远,长江天际明。白云度水去,日暮山纵横。”
    ③ 见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709页,录自《清河书画舫》。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列传第六十八,第4801-4802页。
    ① 王献臣的辞官还乡事实在文徵明诗文“泪洒毡帽”得到证实,这是一种重要的文体仪式。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卷,第1212页。
    ② [明]王宠有诗咏:“寄王侍御敬止”和“王侍御敬止园林四首”,唐寅有诗“西畴阁为王侍御作”,徐祯卿有“王敬止御史始竄海南,继移永嘉,今自燕中迎其亲就养”,《拙政园志》(清稿本),选自郑晓霞、张志主编,《园林名胜志丛刊》,第74-75页。
    ③ [明]王宠“拙政园赋”,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50页。
    ④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298-304页。
    ⑤ 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139页,文嘉在《先君事略》中记录了文徵明于嘉靖丁亥(1527)回江南筑室舍东的境况。
    ⑥ 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简表中辑录了文徵明十次抄录了“西苑诗”。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304页。“……然而胜践难逢,佳期不再;而余行且归老江南,追思旧游,可復得耶?因尽录诸诗藏之。他时邂逅林翁溪叟,展卷理咏,殆犹置身于广寒太液之间也。”
    ② 工部郎中萧洵记录。
    ① [明]朱瞻基:“宣德御制广寒殿记”,选自[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M],卷三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54--5页。
    ② [明]杨士奇:“游西苑序”,选自《天府广记·名迹》卷三十七,第555页。
    ③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四库全书》本。
    ④ 《朱瞻基行乐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人绘,绢本,设色,纵36.8厘米,横688.5厘米,清宫旧藏。
    ⑤ 《续文献通考·乐考》和《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也都记载了永乐皇帝在东苑击球射柳的活动。[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十三记录了(?)宗于西苑观骑射,卷五十七记录了宣德(1426-1435)和正统年间(1436-1449)皇帝阅武于西苑。由此可推宣德年间在西苑建立较为完整的体育竞技场地,如《朱瞻基行乐图卷》(记录宣宗参与和观看体育活动)中所呈现的。
    ① 张家骥,《中国造园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9-90页。
    ② 见《明世宗实录》卷五十,嘉靖二年四月戊申条。
    ③ 见《明世宗实录》卷五一,嘉靖四年五月庚辰条。
    ④ 见《明世宗实录》卷六六,嘉靖五年四月戊申条。
    ⑤ 见周道振:《文微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09页。
    ⑥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298-304页。
    ⑦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
    ⑧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298-304页。
    ① 文徵明诗,“游西苑”,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298页。
    ② “王氏拙政园记”,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275页。
    ①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② 王心一致仕还乡后,于崇祯四年(1631)购买拙政园东部的荒地建造私家园林,名为“归田园居”,并为自家园林作记“归田园记”。其中有凿池记录,“地可池则池之,取去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三之。”《园林名胜志丛刊》(三十),第60页。
    ③ [明]李贤:“赐游西苑记”,《天府广记·名迹》,第557-558页。
    ④ [明]韩雍:“游西苑记”,[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G],卷三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56页。
    ⑤ 芙蓉,这里应指水芙蓉,即荷花或莲花。
    ⑥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西苑诗十首”,第300页。
    ⑦ [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1533年,纵30.5厘米,横26.4厘米,现藏苏州博物馆藏。
    ① Clunas, Craig, Fruitful Sites: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M], the United States, Durham, 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 pp.39-45
    ②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G],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年,第86页。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299页。“西苑诗十首”中“万岁山”诗引:“万岁山在子城东北玄武门外,盖大内之镇山也,其上林木阴郁,尤多珍果,一名百果园”。
    ④ Clunas, Craig, Fruitful Sites: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M], the United States, Durham, 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 pp.39-45.
    ① [明]李贤,“赐游西苑记”,[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G],卷三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57页。
    ② [明]韩雍:“游西苑记”,[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G],卷三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56页。
    ③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300--301页。
    ① [明]韩雍:“游西苑记”,[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G],卷三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57页。
    ②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现藏苏州博物馆。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303页。
    ②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现藏苏州博物馆。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206页,“拙政园诗三十一首”中“小飞虹”诗文,“蚍蚬连蜷饮洪河,落日倒影翻晴波。江山沉沉时未雩,何事青龙忽腾翥?知君小试济川才,横绝寒流引飞渡。朱栏光炯摇碧落,杰阁参差隐层雾。我来仿佛踏金鳌,愿挥尘世从琴高。”
    ② [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1533年,纵30.5厘米,横26.4厘米,现藏苏州博物馆藏。
    ③ 从《平生壮观》中题画记录可知,文徵明所作的拙政园诗与册页应不为同一时期,心境不同,因而描绘出不同的韵致。见[清)顾复撰,《平生壮观》[G],林虞生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8页。
    ④ [明]文徵明:“西苑诗十首”之“兔园”,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303页。
    ⑤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王宠“拙政园赋”,范烟桥先生辑,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 年(三十)第50页。
    ① [清]吴骞:“文待诏拙政园图并题咏真迹跋”,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三十),第126-127页。
    ①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周远斌点校纂注,周远斌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
    ② [明]文徵明,《论画》,选自沈子承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台北:世界书局,1984年,第225页。
    ③ 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修水人,诗人曾三立之子。曾留学日本,善诗文书画,历任教育 部编审、北京美专教授等。
    ① 郎绍君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② [明]王宠,“王侍御敬止园林四首”。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75页。
    ③ 文人画南宗之始祖唐代的王维,王维信仰佛教,并在清源寺中作《辋川图》,唐代画家卢鸿信仰道教,所传《草堂十志图》中诗文及图画都表达了浓郁的道教思想。
    ④ 参见李沛:《宋元文人画特质的研究》[M],台北:新士林出版社,1974年,第1-页。
    ⑤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⑥ 参见 Richard Edwards, The Art of Wen Cheng-ming (1470-1559),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ansing,
    John Henry Company,1976, P134.
    ① [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16页。
    ②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M],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年第319页。
    ③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① [清]何绍基:“题文徵明拙政园图册”。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又见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31页。
    ② [明]姜绍书:[清]姜绍书:《无声诗史》[M],收录《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M],收录《画史丛书》,卷三,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41页。
    ③ [明]仇英:《园居图》,图版见《吴派绘画九十年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1年,第132-133页。
    ④ 转引自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20页。
    ⑤ 见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61页。
    ⑥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第一百三十一卷,选自《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六)。
    ⑦ Anne De Coursey Clapp, WEN CHENG-MING:The Ming Artist and Antiquity [M], Switzerland:Artibus Asiae Publishers,1974, P20。
    ①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29-630页。
    ② 《画史汇稿·文微明》[M],上卷,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下卷,第107页。
    ③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709页。
    ④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709-710页。
    ⑤ 《画史汇稿·文微明》[M],上卷,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上卷,第7页。
    ⑥ 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27页。
    ① 清朝大臣,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督山东学政,任侍郎。
    ② [清]阮元:《石渠随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78-179页。
    ① 见[清]吴升:《大观录》[M],台北,汉华文化事业有限责任公司,1970年,卷二十,第2477页。
    ① 见[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6册,台北,商务书局,1983年,卷二,第542页。
    ② 见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66页。录自《古缘萃录》
    ②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M],收录《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41页。“凡唐宋名笔无不临摹,皆有稿本,其规仿之迹,自能夺真。
    ④ 仇英《园居图》,由于画后王宠的跋文中出现有“……余为敬止先生题其园居诗也。”图版见《吴派绘画九十年展》,第132-133页。
    ⑤ [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20页。
    ⑥ 参见单国霖:《仇英生平活动考》,选自《吴门画派研究》[M],故宫博物院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223-24页。
    ⑦ 单国霖:《仇英生平活动考》,选自《吴门画派研究》[M],故宫博物院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221页。
    ① 郭熙的《林泉高致》中“三远法”之一的“深远”,即“自山前而窥山后”,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39页。
    ②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39页。
    ①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41-642页。
    ② “平远”构图画法出自于宋代郭熙、郭思著作《林泉高致》,本文在后面章节中对此画法的传承有详尽地描述,再次不在赘述。
    ③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121页。
    ④ [宋]米芾:《画史》[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3-816页。
    ⑤ [宋]米芾:《画史》[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3-816页。
    ⑥ 徐复观: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44页。
    ① [明]沈颢:《画尘》,见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776页。
    ②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M],上册,第61页,“题石田先生画”。
    ③ 见《辞源》[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4377页。
    ④ 见《辞源》[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4377页。
    ⑤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151页
    ⑥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119页。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M],上册,第1277页。
    ② 余佩瑾:“从《独乐园图》看文徵明与仇英风格的异同”[J],选自《故宫学术季刊》,第八卷,第四期,台北:故宫博物院,1991年。
    ③ 司马光辞官后在洛阳所建的园居,一方面以隐居园林表明心态,另一方面在园林中以哲人作为榜样自勉。并有园记“独乐园记”和诗咏“独乐园七咏”流传于世。
    ① 见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66页。录自《古缘萃录》。
    ②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710页
    ③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592页。
    ① Kwong Lum and Jia Chen, The Recovery of the Tand Dynasty Painting:Master Wang Wei's Ink-Wash Creation "On the Wangchuan Riv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Vol.11, No.3,1998.
    ② 李沛:《宋元文人画特质的研究》[M],台北:新士林出版社,1974年,第65页。
    ③ [明]董其昌:《容台别集》[M],台北:中央图书馆,1968年,第6b页。原文为“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
    ④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① [明]沈颢:《画尘》,见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776页。
    ①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周远斌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②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36页。
    ① [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1533年,纵30.5厘米,横26.4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② [清]王时敏:《烟客题跋》,选自《清初四王山水画论》,杨亮、何琪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第46页。
    ①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选自《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清代卷(下),潘耀昌编著,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89-90页。
    ② 心理空间:为了确立自己的位置,人会以自己为中心,在心中设定上、下、左、右;前、后(深度)的方位系统,或由于受到物象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属性暗示而构成的一个虚拟空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虚实”、“有无”等空间观念,如老子所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都是对“心理空间”的陈述。
    ③ [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1533年,纵30.5厘米,横26.4厘米,现藏苏州博物馆藏。
    ① [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1533年,纵30.5厘米,横26.4厘米,现藏苏州博物馆藏。
    ② [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1533年,纵30.5厘米,横26.4厘米,现藏苏州博物馆藏。
    ③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选自《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清代卷(下),潘耀昌编著,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④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选自《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清代卷(下),潘耀昌编著,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① [明]陈弘绪:《寒夜录》[G],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01页。
    ② [明]文徵明:《楼居图》,1543年,挂轴,纸本设色,95.2×45.7厘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③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论仲长统《乐志论》“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一节,钱先生认为,据荀爽“悦山乐水,家于阳城”,“参之仲长欲居山涯水畔,颇徵山水方滋,当在汉季”。敏泽先生则认为“山水方滋”于汉末,当时士人以山水为“不得已之慰藉”,而非纵情于山水之美。参见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642页。
    ① 《后汉书·逸民传》:台佟“隐于武安山,凿穴为居,采药自业”;矫慎“少好黄老,隐遁山谷,因穴为室”;《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裴松之注引《魏略》:隐士焦先“饥不苟食,寒不苟衣,结草以为裳,科头徙跣。……自作一瓜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
    ② 《论语·公冶长》[G],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页。
    ③ 《论语·泰伯》[G],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2页。
    ④《论语·卫灵公》[G],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3页。
    ⑤ 《论语·卫灵公》[G],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7页。
    ⑥ 《庄子·刻意》[G],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0页
    ⑦ 《庄子·缮性》[G],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7页。
    ⑧ 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G],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583页。
    ⑨ 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G],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583页。
    ① 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G],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584页。
    ② 《庄子》[G],孙东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4页
    ③ 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G],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585页。
    ④ 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G],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585页。
    ⑤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见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632页。
    ① 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卷三十,第129页。
    ② [明]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③ [明]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4页,“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假如基地偏缺, 鄰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
    ① [明]文震亨:《长物志》[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32页,“琴室”
    ② 李鸿章曾孙,民国时期著名艺术家。
    ③ 李家煌:《拙政园文衡山手植藤》,转引自郑晓霞、张志主编,《园林名胜志丛刊》(三十)[M],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03页,“……荒园一栝胡足数,至今尤物其孤藤。根蟠僻险姿长养,蜿蜒逾抱条如肱。繁葩缀叶垂亩荫。幕天筛日晴霞蒸。重垣复架不能栽,横柯猛倒骈枝承……”。
    ① 金天羽(1874-1947)初名懋基,又名天翮,字松岑,号鹤望,吴江(今江苏苏州)人,近代诗人。
    ② [清]金天羽:《拙政园文衡山手植古藤歌》,转引自郑晓霞、张志主编,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三十)[M],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07页,“秀州城中李唐舞蛟石,竹姹拠典强改名蛇蟠,旁有藤花一架气清郁,讵如此藤坳怒直作蛟蛇看。……入门左顾藤荫重,筋张骨屈古藓苍皮乾,虬枝上天根络地,五龙拘绞腾掷缘撞竿。藓英紫萼密缀千万缕,妍华香膳披拂咸妙鬟。横山高节古风调,隔世相望齐凤鸾”。
    ③ [清]潘昌煦:《待诏古藤》,见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三十)[M],第109页,“停云书画是名家,手植千年尚攫拿……”。
    ④ [清]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5页,《竹木第五》。
    ⑤ [清]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2页,《竹木第五》。
    ① 《吴县志》卷三十九中(《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② [清]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5页,《竹木第五》
    ③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5页,南朝王籍诗:《入若邪溪》,全诗为“舱舶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轴,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远游。”
    ④ 李商隐在他的《李肱所遗画松诗》有云:“忆昔射四骑,学仙玉阳东。”说明诗人早年有求道学仙经历。道教对唐代诗人的影响广泛深入。
    ①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9页。
    ② [明]文震亨,《长物志》[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67--68页。
    ③ [清]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2页。
    ① 三老:古代称上寿(120岁)、中寿(100岁)、下寿(80岁)为三老,皆在80岁以上。五更,指中年。
    ② [清]《吴县志》卷三十九,《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③ 参见(明)高濂:《遵生八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305页。
    ① 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多指隐士。
    ② [清]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0页。“……移入庭中,即成高树,能令俗人之舍,不转盼而成高士之庐。神哉此君,真医国手也!”
    ③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9--10页。“天师道对于竹之为物,极称赏其功用。琅邪王氏世奉天师道,故世传王子猷之好竹如是之甚。(见世说新语简傲篇、御览三八九引语林及晋书八十王徵之传等。)疑不仅高人逸致,或亦与宗教信仰有关。姑附识于此,以质博雅君子。”
    ④ 关于竹的象征意义,参见Eberhard,A Dictionary of Chinese Symbols,pp.28-30;Bartholomew,Hidden Meanings in Chinese Art:p.60。
    ① 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隐逸。
    ② 转引自: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78-279页。
    ③ 夜坐是道教修炼中重要形式,存思是体道的重要过程。
    ④ 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79-80页。
    ① [汉]刘熙,《释名》[G],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卷-
    ② 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仙人白石生的,他通过服用白石而成仙。[晋]葛洪:《神仙传》,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卷1,8a—8b。同样,据说稽康陪同王烈到太行山,他们寻找到石髓并分享,这种具有神性的物质使生命长生不老。《神仙传》,卷六,11b。
    ③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卷七四,《云笈七签》有记载,列举了空青、丹砂作为上品仙石,能使人长生与成仙。
    ④ 如在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也以《石头记》闻名,作者曹雪芹(ca.1713—-1764),主人公贾宝玉携有一灵玉,为女王补天时留下的一颗五彩石。
    ⑤ [南宋]费衮:《梁谿漫志》[G],《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6,15a。《梁谿漫志》记录,“米元章守濡湑,闻有怪石在壖,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① [宋]李防:《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5页,“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猫人筋络之生爪牙也。”
    ② 参见 Chun-Yi Lee.THE IMMORTAL BRUSH:DAOISM AND THE ART OF SHENZHOU(1427-1509),P235.
    ③ [明]沈周,《石田诗選》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1533年,纵30.5厘米,横26.4厘米,现藏苏州博物馆藏。
    ①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M],陈永怡校注,杭州:西冷印社,2009年,第88页。
    ②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M],陈永怡校注,杭州:西冷印社,2009年,第127页。
    ③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选自《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M],清代卷(下),潘耀昌编著,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73页。
    ④ [清]王时敏:《烟客题跋》,选自《清初四王山水画论》[M],杨亮、何琪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第55页。
    ⑤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M],陈永怡校注,杭州:西冷印社,2009年,第90页,“衡山书画骎骎乎入松雪之室,然其自具一种清和闲适之趣,以别吴兴之妍丽,亦由此老人品高洁所至。”
    ① 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卷三十,第128-129页。
    ② 李鸿章曾孙,民国时期著名艺术家。
    ③ 李家煌:《拙政园文衡山手植藤》,转引自郑晓霞、张志主编,《园林名胜志从刊》(三十)[M],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03页。
    ④ 金天羽(1874-1947)初名懋基,又名天翮,字松岑,号鹤望,吴江(今江苏苏州)人,近代诗人。
    ⑤ 金天羽:《拙政园文衡山手植古藤歌》,转引自郑晓霞、张志主编,《园林名胜志丛刊》(三十)[M],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07页。
    ①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M],陈永怡校注,杭州:西冷印社,2009年,第128页,“钱磬室、陆五湖、王酉室、谢樗仙、张梦晋、陆包山、周少谷、侯夷门,皆羽翼文、沈者。吮豪染素,各有心源,命意生机,了无俗格。”
    ②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M],陈永怡校注,杭州:西冷印社,2009年,第128页,“文氏后嗣,俱斐然成章,不堕家法”。
    ③ [明]文震亨,《长物志》[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1页。
    ① [明]文震亨,《长物志》[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8页。
    ② [明]文震亨,《长物志》[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21页。
    ③ [明]文震亨,《长物志》[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25页。
    ④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苏州博物馆藏,册页“芭蕉槛”诗文。
    ⑤ [明]文震亨,《长物志》[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50页。
    ⑥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1276页。又见《珊瑚网书录》卷十五,《文衡山拙政园书画册》,中华书局本。
    ⑥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苏州博物馆藏。
    ① [明]文震亨,《长物志》[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73页。
    ② 科头,俗称不冠为“科头”。
    ③ [明]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22页。
    ① [清]何绍基:“题文徵明拙政园图册”,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三十),第127页。
    [1]《诗经》[G].刘毓庆,李蹊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2]《山海经》[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汉)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汉]司马迁.《史记》[M].卷五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6][晋]葛洪.《神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7][南朝)沈约.《宋书》[G].影印宋蜀大字本.北京:商务印书馆配补元明递修本,1958年.
    [8][唐]王维.《王右丞集笺注》[G].[清]赵殿成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9][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11][宋)米芾.《画史》[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隐逸传》[G].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3][宋)《宣和画谱》[G].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14][宋)周密.《云烟过眼录》[M].下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5][宋]苏轼.《东坡全集》[G].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宋)苏轼.《苏轼文集》[G].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17][宋)《宋人题跋》[G].世界书局,2009年.
    [18][宋]周密.《癸辛杂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9][宋]赵希鹄.《洞天清录》[G].《四库全书》本.
    [20](宋]张君房:《云笈七签》[G].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卷七四
    [21](宋)费衮.《梁谿漫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宋]李昉.《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3][元]王祯.《东鲁王氏农书》[M].缪启愉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4][元]脱脱.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G].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5][元]汤垕.《画鉴·唐画》[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6][明]唐寅.《唐伯虎全集》[G].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年.
    [27](明]朱善修撰.《明太祖实录》[G].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28](明]湛若水.《格物通》[G].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明]顾启元.《客座赘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0](明]黄省曾.《吴风录》[G].《续修四库全书》本.
    [31][明]何乔远.《名山藏》[G].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明崇祯13年刊本影印,1917年.
    [32][明]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33][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周远斌点校纂注.周远斌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34][明]董其昌.《容台别集》[M].台北:中央图书馆,1968年.
    [35][明]张丑.《清河书画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6][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37][明]汪砢玉.《珊瑚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8][明]湖广等修.《明世宗实录》[M].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本.
    [39][明]文震亨.《长物志》[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40][明]高濂.《遵生八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
    [41][明]沈周.《石田诗選》[G].《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台北:源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
    [43][明]姚廷遴.《历年记》.选自《清代日记汇抄》[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44][明]焦竑:《澹园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5][明]陆师道.《袁永之文集》[G].北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46][明]祝枝山.《怀星堂全集》[M].苏州:苏州人民出版社,1958年.
    [47][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8][明]文徵明.《甫田集》[M].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
    [49][明]张翰.《松窗梦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50][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李剑雄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51][明]何良俊.《何翰林集》[G].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据明嘉靖44年何氏香严精舍刊本影印,1971年.
    [52][明]高攀龙.《高子遗书》[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3][明]李乐.《见闻杂记》.《续见闻杂记》[M].浙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54][明]陆容.《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55][明]张廷玉.《明史》[G].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6][明]《吴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年.
    [57][明]《徽州府志》[M].《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85年.
    [58][清]陈和志修.倪师孟等纂.乾隆《震泽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震泽县志》[G].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9][明]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苏州府志》[G].光绪九年刊本,影印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0年.
    [60][清]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G].《四库全书》本.
    [61][清]张照等撰修.《石渠宝笈》[G].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69年.
    [62][清]阮元.《石渠随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63][清)《浮生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64](清)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65](清]姜绍书.《无声诗史》[M].收录《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66][清)吴升.《大观录》[M].台北,汉华文化事业有限责任公司,1970年.
    [67][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书局,1983年.
    [68][清]郭庆潘.《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69][清]顾复撰.《平生壮观》[M].林虞生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70][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M].卷三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71][清]英廉等奉敕撰.《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
    [72][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73][清)陈庆镛.《籀经堂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7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75][清]杭世骏.《道古堂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6][清]余怀.《板桥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77][清]徐沁.《明画录》[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78][清)方薰.《山静居画论》[M].陈永怡校注.杭州:西冷印社,2009年.
    [1]《文徵明集》[G].周道振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中国画论类编》[G].俞剑华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
    [3]《历代论画名著汇编》[G].沈子承编,台北:世界书局,1984年.
    [4]《画史汇稿·文徵明》[G].台北:神州国光社,1929年.
    [5]《明人文集丛刊》[G].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6]《苏州园林重修记·苏州历代名园记》[G].李瑾选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
    [7]《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G].杨成寅、潘耀昌等编.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
    [8]《清初四王山水画论》[G].杨亮、何琪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
    [1][五代)巨然.《层岩丛树图》.挂轴.绢本.水墨.144.1 X55.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五代)巨然.《溪山兰若图》.挂轴.绢本.水墨.现藏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
    [3][宋]郭忠恕(传).临王维辋川图卷.明拓本.纵31.75厘米,横825.5厘米,美国芝加哥 东方图书馆藏.
    [4][宋]李成.《晴峦萧寺图》.挂轴.绢本.水墨.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
    [5](元)倪瓒.《秋林野兴图》.挂轴.纸本水墨.68.6x97.5厘米.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6][元]倪瓒.《江岸望山图》.1363年.挂轴.纸本水墨.111.3×33.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7](元]倪瓒.《渔庄秋霁图》.1372年提款.纪年1355年.挂轴.纸本水墨.96×47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8](元)赵孟頫.仿王维《辋川图》.1309年.绢本设色,纵43.5厘米,长990.8厘米(卷轴),大英博物馆藏.
    [9][明)《宣宗朱瞻基宫中行乐图卷》.宣德/成化.绢本设色.
    [10](明]商喜.《朱瞻基行乐图轴》.明代.纸本设色.纵211厘米.横353厘米.清宫旧藏.见《院体浙派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真品全集》,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
    [11](明]《沈周/文徵明册页》(沈周所绘五幅,文徵明所绘一幅).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藏.每幅册页纵38.6cm,横60.5cm.
    [12][明)文徵明.《治平寺图》.1515年.挂轴,绢本浅设色,77.4 X40.6厘米,加州伯克莱景元斋收藏.
    [13][明)文徵明.《雨余春树》.1507年.挂轴.纸本设色.94.3 X3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
    [14][明)沈周.《策杖图》.挂轴.纸本水墨.159.1 X72.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15][明)沈周.《虎丘图册》.纸本设色.纵31.1厘米.横40.1厘米.克利夫兰美术馆.
    [16](明)沈周.《为周惟德写山水人物册》.1482年.纸本设色.纵31.8厘米.横59.7厘米.私人收藏.
    [17][明]沈周.《卧游图册》.纸本设色.纵27.8厘米.横37.3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18](明]沈周.《绝壑高闲》.纸本.淡设色.挂轴.148.9X177.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9][明]沈周.《东庄图》.1477年后.纵28.6厘米.横33厘米(每开).南京博物院藏.
    [20](明)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1533年,纵30.5厘米,横26.4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21][明)文徵明.《为槐雨先生作园亭图》.1528年,纵122厘米,横48.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22][明]仇英.《园居图》,图版见《吴派绘画九十年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1年.
    [23]《文徵明精品集》.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24]《明四家画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故宫博物院等藏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25]董寿琪编著,《苏州园林山水画选》,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26]《明四家画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故宫博物院等藏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1]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2]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三十)[G].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
    [3]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4]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
    [5]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年.
    [6]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7]张家骥.《中国造园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8]黄云眉.《明史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9]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0]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7年.
    [1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
    [1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5]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6]郎绍君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17]《吴派绘画九十年展》[M].故宫博物院编.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1年.
    [18]李沛.《宋元文人画特质的研究》[M].台北:新士林出版社,1974年.
    [19]《吴门画派研究》[G].故宫博物院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2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1]杨新.高居翰.巫鸿等.《中国绘画三千年》[M].台北:联经,1999年.
    [22]程至的.《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明代卷》[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
    [23]刘纲纪.《文徵明》[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29页.
    [24]张学明.《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12月.
    [25]陈植.《造园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26]陈从周.《陈从周讲园林》[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27]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8]吴琦主编.《明清社会群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29]杨念群.《新史学——感觉·图像·叙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0]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1]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2]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解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
    [36]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滕守尧、朱疆源译,1998年。
    [37]鲁道夫·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等著.《艺术的心理世界》.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8]鲁道夫·阿恩海姆.《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宁海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39]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李本正、范景中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40]詹姆斯·霍尔著.《东西方图形艺术象征词典》.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41]潘诺夫斯基(Panof sky, E.).《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42]潘诺夫斯基(Panof sky, E.).《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43]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巴克森德尔.《意图的模式:关于图画的历史说明》.曹意强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
    [45]方闻著.《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李维琨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46]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许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47]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生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48]巫鸿.《时空中的美术》.梅枚、肖铁、施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49]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50]高居翰.黄晓.刘珊珊著.《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51]高居翰.《隔江山色》[M].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130页.
    [52]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M].方骏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53]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孙非.张藜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54]Clunas, Craig, Elegant Debts: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M], London:Published by Reaktion Books Ltd,2004.
    [55]Clunas, Craig, Fruitful Sites: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M], the United States, Durham, 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
    [56]Clunas, Craig, Superfluous Things:Mati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mbridge,1991.
    [57]Clunas, Craig. 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of Middle Ming Dynasty, 1368-1644. London:Reaktion,2007.
    [58]Stanislaus, Fung, "Longing and Belong in Chinese Garden History" [M], in Perspective on Garden Histories, Edited by Michel Conan, Washington, DC:Dumbarton Oaks,2002.
    [59]Clapp, De Coursey, Anne, "The Sources of Wen Cheng-ming's Style," in Edwards, Richard, The Art of Wen Cheng-ming(1470-1559) [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Art,1976.
    [60]Clapp, De Coursey, Anne, WEN CHENG-MING:The Ming Artist and Antiquity [M] Switzerland:Artibus Asiae Publishers,1974.
    [61]Edwards, Richard, The Art of Wen Cheng-ming (1470-1559) [M],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ansing, John Henry Company,1976.
    [62]Schipper, Kristofer, The Taoist Body [M], trans. Karen C. Duval,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63]Harrist, E. Robert, Fr., Painting and Private Life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Mountain Villa by Li Gonglin [M], Prince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64]Calvin, Lewis & Walmsley, Brush, Dorothy, Wang Wei the Painter-Poet [M], Tokyo, Japan,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1968.
    [65]Tsu, Frances Ya-sing (Zhu Ya-xin), Landscape Design in Chinese Gardens[M], New York,1988.
    [66]Keswick, Maggie, The Chinese Garden:History, Art and Architecture [M], London,1978.
    [67]Clunas, Craig, Superfluous Things:Mati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M], Cambridge,1991.
    [68]R. Stewart Johnston, Scholar Gardens of China:A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esign of the Chinese Private Garden [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69]Whitfield, Roderick, In Pursuit of Antiquity [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1969.
    [70]He, Li and Michael Knight. Power and Glory:Court Arts of China's Ming Dynasty. San Francisco:Asian Art Museum,2008.
    [71]Little, Stephen and Shawn Eichman, 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 Chicago: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2000.
    [72]Tsu, Frances Ya-sing (Zhu Ya-xin), Landscape Design in Chinese Gardens, New York,1988.
    [73]Keswick, Maggie, The Chinese Garden:History, Art and Architecture, London,1978.
    [1]吴晓明.《明代中后期园林题材绘画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
    [2]李志坚.《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
    [3]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1年.
    [4]孙宗美.《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精神》[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5]何佳.《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徐熊.《吴门画派的园林绘画》[D].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Cahill, James, "Wu Chen, A Chinese Landscapist and Bamboo Painter of the Fourteenth Century," [D]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8.
    [8]Lee, Chun-yi, The Immoratal Brush:Daoism and the Art of Shen Zhou (1427-1509) [D],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09.
    [9]Brash, Carol Sue, Keeping the Past Present:Representations of Ming Dynasty Gardens, [D],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12.
    [1]曹林娣.《略论文徵明拙政园图咏》[J].北京:《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总第28期.
    [2]巫仁恕.《江南园林与城市社会——明清苏州园林的社会史分析》[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
    [3]傅立萃.《谢时臣的名胜四景图——兼谈明代中期的壮游》[J].(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四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印行,1997年
    [4]石守谦.《雅俗的焦虑:文徵明、钟馗与大众文化》[J](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印行,2004年.
    [5]余佩瑾.“从《独乐园图》看文徵明与仇英风格的异同”[J].选自《故宫学术季刊》.第八卷.第四期.台北:故宫博物院,1991年.
    [6]陈葆真.《从陆治的<溪山仙馆>看吴派画家模仿倪瓒的模式》[J].(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一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印行,1994年.
    [7]刘梅琴.王祥龄.《沈周<夜坐图>与庄子<齐物论>思想研究》[J].《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四 卷.第二期.台北:故宫博物院,1996年.
    [8]林圣智.《明代道教图像学研究:以<玄帝瑞应图>为例》[J].(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六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印行,1999年.
    [9]刘思量.《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艺术评论》第十二期,2001年.
    [10]杨新.《明人图绘中的古物市场》.《文物》,1997年.
    [11]石守谦.《浪荡之风—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画》,《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94年.
    [12]傅立萃.《谢时臣的名胜四景图—兼谈明代中期的壮游》.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97年.
    [13]王正华.《《听琴图》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97年.
    [14]尹翠琪.《嘉靖官窑瓷器与宫廷道教信仰——以八卦纹为例》.李凇主编《道教美术新论(第一届道教美术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
    [15]邢义田.《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97年.
    [16]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十三帝王图》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97年.
    [17]巫佩蓉.《文殊菩萨与两界曼荼罗—末法时代的文殊信仰与图像》.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97年.
    [18]马雅贞.[中介与地方与中央之间:《盛世滋生图》的双重性格].《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008年.
    [19]马雅贞.《(商人社群与地方社会的交融:从清代苏州版画看地方商业文化).《汉学研究》.2010年.
    [20]王宏钧、刘如仲.《明代后期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明人绘(南都繁会图卷)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
    [21]王宏钧.《苏州的历史和乾隆盛世滋生图卷》.《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6年.
    [22]王宏钧.《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皇都积胜图》.《历史教学》,1962年.
    [23]王正华.“沈周《夜坐图》研究”.历史学研究所中国艺术史组.国立台湾大学,1985年.
    [24]王正华.《女人、物品与感官欲望:陈洪绶晚期人物中江南文化的呈现》.《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
    [25]王正华.《传统中国绘画与政治权力:一个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学》,1997年.
    [26]王正华.《乾隆朝苏州城市图像:政治权力、文化消费与地景塑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2005年.
    [27]王正华.《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中国的城市生活:十四 至二十世纪》.李孝悌编,台北:联经文化事业出版社,2005年.
    [28]王正华.<艺术史与文化史的交界:关于视觉文化研究>.《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29]王正华.《从陈洪绶的<画论>看晚明浙江画坛:兼论江南绘画网络与区域竞争》.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1年.
    [30]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
    [31]王卫平.《明后期太湖地区的奢侈风气及评价》.《学术月刊》,1994年.
    [32]王卫平.《明清苏州社会风尚的变迁》.《历史教学问题》,1993年.
    [33]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34]吴建国.《雅俗之间的徘徊:16至17世纪文化思潮与通俗文学创作》.岳麓出版社,1999年.
    [35]李琳琦.(徽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心理探析>.《历史档案》,1995年.
    [36]徐泓.《明代社会风气的变迁—以江、浙地区为例》.《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
    [37]陈茂山.《试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史学集刊》,1989年.
    [38]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年.
    [39]刘志琴.《晚明城市风尚初探》.《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40]王鸿泰.《文酒之会:明代江南文人的城市游乐与文艺社交》.中国明代研究学会、东吴大学历史系、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合办,「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
    [41]王鸿泰.《明清的士人生活与文人文化》.中国史学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唐宋社会变迁研究」主题计划、《新史学》杂志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合办:「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
    [42]王鸿泰.《附庸风雅——明清间士商关系的交杂与赏玩文化的流行》.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J,2006年.
    [43]王鸿泰.《明代文人社群的凝结与文艺社会的发展》.东华大学中文系主办,「第二届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3月.
    [44]王鸿泰.《明清文人生活与赏玩文化》,国立故宫博物院主办「玩古·赏新——明清的赏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
    [45]王鸿泰.《明清士人的生活经营与雅俗的辩证》.(A Dialogue "Ya" and "Su"-A study on the Life Style Management of Ming-Qing Literati),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及蒋经国中心合办之[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Eveday Life in Imperial China J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
    [46]王鸿泰.《侠少之游——明清城市的交游活动与尚侠之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合办「中国的城市生活:十四至二十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
    [47]王鸿泰.《青楼:中国文化的后花园》.《当代》137期,1991年.
    [48]王鸿泰.《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新史学》,11卷3期,2000年.
    [49]王鸿泰.《闲情雅致——明清间文人的生活经营与品赏文化》,《故宫学术季刊》,22卷1期,2004年.
    [50]王鸿泰.《雅俗的辩证——明代赏玩文化的流行与士商关系的交错》.《新史学》17卷4期,2006年.
    [51]王鸿泰.《明清文人的女色品赏与美人意象的塑造》.《中国史学》(京都)16期,2006年.
    [52]王鸿泰.《明清士人的闲隐理念与生活情境的经营》.《故宫学术季刊》24卷.2007年.
    [53]Cahill, James, Tang Ying and Wen Zhengming as Artist Types:A Reconsideration [J],Artibus Asiae, Vol.53, No.1/2(1993), Artibus Asiae Publishers, pp.228-248.
    [54]Kwong Lum and Jia Chen, The Recovery of the Tand Dynasty Painting:Master Wang Wei's Ink-Wash Creation "On the Wangchuan Riv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1997.
    [55]Brash, Carol Sue, Keeping the Past Present:Representations of Ming Dynasty Gardens, [J],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12, ProQuest.
    [56]Chiang, "Tang Liu-ju" [J], KK chi-k'an, Ⅲ, no.2, p.40; Lai, Tang Yin:Poet-Painter, pp.55-59.
    [57]Laing, Johnston, Ellen, Pian and Other Dubious Paintings in the Received Oeuvre ofQiu Ying[J], Artibus Asiae, Vol.59, No,3/4(2000),pp.265-295.
    [58]Liscomb, Manrean, Kathlyn, Social Status ofShen Zhou and Wang Zhen, The Art Bulletin [J], Vol.78, No.l(Mar.1996), PP.111-136.
    [59]Bray, Francesca,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J], Volume 6, Bi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Part Ⅱ:Agriculture (Cambridge,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