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科举在越南的移植与本土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科举制度在越南独立后实行了800多年,对越南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资料的局限,国内学界对越南科举制度研究较为简略;中越学界就中越科举制度的比较研究、从科举在越南的移植与本土化的角度分析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发展与走向问题研究也较少。
     后黎朝(1428—1787年)是越南封建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黎朝仿照中国制度,开设了进士科、东阁科、明经科、宏词科、制科、书算科等科目,也设置了具有越南特色的试太学生、试儒佛道三教、士望科、试官员男孙等科目,以选拔文官队伍。在开科文举的同时还开设了武举,以选拔武备人才。在考试分级、考试时间、试场构建、场官设置、场规制定、考试内容、取士铨除、中第恩荣、题名碑刻立、科举文献编纂等方面,黎朝既仿照中国制度,又根据越南国情和民族心理而有所改变,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科举制度成为黎朝选拔人才和世人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黎朝仿照中国体制建立了一套从社学、私塾、县学、府学至国子监的较为完备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以科举考试为依归,科举教育和科举取士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儒学、文学人才进入官僚系统和教育领域,对黎朝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诸如儒家思想、汉文学、史学、古代教育制度、职官制度等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郑阮南北政权对儒学和科举的不同政策,导致汉文化在越南南北地区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从越南历朝进士人数的地域分布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到汉文化在越南由北而南、由政治中心向边远地区的传播走向。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keju Zhidu) which lasted for more than 800 years in Vietnam after it became independent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its history.An attempt is made in this dissertation to analyze the dissemination, evolution and trend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n Vietnam by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s and Vietnam's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s, and a study on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Vietnam,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firsthand data collected in Vietnam and the documents concerned acquired at home. This dissertation may remedy a defect from historians at home and abroad in its field.
    In the Post Li Dynasty( 1428-1787), the feudal society in Vietnam was getting declined from its prosperous age. Also in the Li Dynasty, Vietnam followed Chinese institution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civil servants, establishing not only the exam subjects of Jinshi, Dongge, Mingjing, Hongci, Zhike, Sushuan, but also Vietnamese special subjects such as Shi-Taixuesheng, Shi-Rufodao-Sanjiao, Shiwangke, Shi-Guanyuannansun. Simultaneously, Vietnam set up the exam subjects for the selection of military officers. For the issues such as examinations by levels, examination schedules, test place construction, examination officer arrangement, examination rules, examination questions, admission, the very best scholars, memorial establishment and compil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documents, Vietnam not only followed Chinese institutions, but also transform them to adapt Vietnam's special situation and its national habit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had been the key way for selecting talented persons and for upward social mobility of people in the Li Dynasty. By intimating the system of China, Vietnam had established a perfect education system including Shexue, Sishu, Xianxue, Fuxueand Guozijian.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imed at passing the examinati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officer selection had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a lot of talented persons who were good at Confucianism and literature to enter the civil servant system and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erefore, it had been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Vietnam, promoting greatly the diffusion and the adap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Confucianism,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the civil servant system are included) in Vietnam.
    The distinct polices between the South and North Government of Zhengyuan (1558 -1787 )had resulted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two regions. It can be found obviously the diffusion pattern of Chinese culture that it had strong influence in the North and the political centers of Vietnam, but weak in the South and the remote regions.
引文
1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序第3页。
    1 《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一至卷四,越南国家教育部出版,1961年。
    2 参见,2000.
    3 2003,p.221-232.
    4 [越]陈文玾《汉喃书库考》,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 [越]阮氏翠娥著《国朝科榜录版本研究》,河内:越南汉喃研究院,1999年。
    6 (1075-1919), 1993.
    7 1996.
    8 (1075-1919), 1993. p5-36.
    9 1995.
    10 2002.
    1 [越]河内国家大学阮文盛博士论文《黎朝制度研究》之第二章“Che Do Khao Cu Thoi Lê So”(黎朝初期的科举制度),为作者提供的未刊稿。
    2 前揭阮文盛博士论文相关内容:Nguyen The Long, Nho Hoc O Viet Nam Giáo Duc Và Thi Cit, Nhà Xuat Ban Gi áo Duc,1995.
    3 Mai Xuan Hai, Khoa Cit Vua Lê Tong, Dai Hoc Quoc Gia Há Noi, Lê Tháng Tong(1442-1497)-Con Nguoi VàSu Nghiep, Nhà Xuat Ban Dai Hoc Quoc Gia Hà Noi, 1997,p367-383.
    4 Pham Dúc Thành Dung-Vinh Cao chú bien, Khoa Cu Vá Các Nhà Khao Bang Trieu Nguyen, Hue: Trung Tam Bào Ton Di Tích Co Do Hue Nhà Xuat Bán Thuan Háo, 2000.
    5 Nguyceen Khac Thuan, Dai Cuong Lich Su Vǎn Hóa Viet Nam (Tap 3): Nho Giáo Vói Qua Trình Tham Cia Vòo Dòi Song Vǎn Hoá Và Tu Tuonc O Viet Nam, Nhà Xuat Ban Giáo Duc, 2002, p.149-198.
    6 Nguyen Tuan Thinh, Vǎn Sách Dinh Doi Thoi Lê Thánh Tong Vói Mot So Van De Thiet Yeu Ve Tri Nn Dan, Dai Hoc Quoc Gia Há Noi, Lê Tháng Tong(1442-1497)-Con Nguoi Và Su Nhgiep, Nhà Xuat Bán Dai Hoc Quoc Gia HàNoi, 1997,p.385-406.
    1 Sò Vǎn Hóa Thong Tin Hà Tay, Nguòi Hà Tay Trong Làng Khoa Báng, Hà Tay,2001.12.
    2 Bùi Xuan Dinh, Tien Si Nho Hoc Thǎng Long-Hà Noi(1075-1919), Hà Noi: Nhà Xuat Bam Hà Noi,2003.
    3 Bùi Xuan Dính, Nguyen Viet Chúc chú biên, Các Làng Khoa Bàng Thǎng Long- Hà Noi, Nhà Xuat Bàn Chính Tri Quoc Gia, 2004.
    4 Nauyen Thuy Nga. Vo Cu Và Các Vo Then Si o Nuóc Ta. Ha Noi: Nhà Xuat Bám The Giói, 2003.
    5 参见粱志明:“论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征和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6 Nguyen The Long, Nho Hoc O Viêt Nam Giáo Duc Và Thi Cù, NhR Xuat Bàn Giáo Duc,1995.
    7 Nguyeêen Khac Thuan, Dai Cuong Lich Su Vǎn Háa Viet Nam(Tap 3): Nho Giáo Vói Qua Trình Tham Cia Vào Dòi Song Vǎn Hoá Và Tu Tuònc O Viet Nam, Nhà Xuat Ban Giáo Duc, 2000.
    1 [越]阮维馨,著林明华译:“李朝的思想体系”,《东南亚研究》1987年第1-2期,第104页,译自越南《历史研究》杂志1986年第1期。
    2 [越]阮维馨著,林明华译:“陈朝的思想体系”,《东南亚研究》1987年第4期,第71页,译自越南《历史研究》杂志1986年第6期
    3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一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3-324页。
    4 [越]阮维馨著,陈明华译:“黎朝的思想体系”,《东南亚研究》1988年4期第101页。
    5 Vu Ngoc Khánh, Tim Hiêu Nen Gíao Duc Viêt Nam Truóc 1945.
    6 Nguyen Q. Thang, Khoa Cúvà Giáo Duc Viet Nam(Các Su Kien Giáo Duc Viêt Nam Luoc Khào), Nhà Xuat Bán Vǎn Hóa-Thong Tin, 1993.
    7 前揭Bùi Xuan Dính, Tien Sī Nho Hoc Thǎng Long-Hà Noi(1075-1919).
    8 Nguyen Huu Mùi, Vài Ve Tình Giáo Duc Nho Hoc Cap Làng Xa Qua Tu Lieu Vǎn Bia,2004年12月越南国际儒学会议论文,为作者提供的未刊本。
    9 Ngo Dúc Tho chú biên, Vǎn Mieu-Quoc Tù Giám va 82 Bia Tien Si, Hà Noì, 2002.
    10 [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358页。
    11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一集),第326-327页,第446页。
    1 于向东:“越南思想和哲学发展史研究之我见”,《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3期。
    2 刘海峰:“‘科举学’的世纪回顾”,《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 戴可来 于向东主编《越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9页。
    4 Tran Vān Giáp, Luocj Khào ve Khoa Cu Viet Nam, Trung Tam Khoa Hoc Xa Hoi Và Nhan Vǎn Quoc Gia, Nhà Sù Hoc Tran Vǎn Giáp(Tuyen Tap), Nhà Xuat Bán Khoa Hoc Xa Hoi, Hà Noi, 1996.
    5 Ngo Dúc Tho chú bien, Các Nhà Khoa Bàng Viet Nam(1075-1919), Hà Noi: Nhà Xuat Ban Vǎn Hoc,1993: Nguye een Khac Thuan, Dai Cuomg Lich Sú Vǎn Hóa Viet Nam (Tap 3): Nho Giáo Vói Qúa Trình Tham Cia Vào Dòi Song Vǎ Hoá Và Tu Tuònc O Viet Nam, Nhà Xuat Bàn Giáo Duc, 2000, p.195.
    1 塔娜:“越南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印度支那》1983年第4期:陈玉龙等著《汉文化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96页;黄国安:“中国科举制度对越南的影响”,《印度支那》1986年第3期;王介南编《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中华文化通志》第10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柳艳:“论越南科举制度”,《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6期。
    3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8-239页);萧潭锦引1919年越南《南风》第24期报道,1919年乙未科为越南最后一科(见萧源锦《古代朝鲜和越南科举制补正》,载《文史杂志》1994年);何成轩认为:“1919年,顺化举行了越南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会试,在越南延续了八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便寿终正寝了。”见何成轩《儒学南传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65页。
    4 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77页。
    5 载《东南亚》1986年第3期。
    6 黄国安:“中国科举制度对越南的影响”,《印度支那》1986年第3期。而王介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中华文化通志》第10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六章 中国与东南亚的制度文化交流,第一节“中国科举制度对越南的影响”,也有相同的表格。
    7 柳艳:“论越南科举制度”,《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6期。
    8 罗长山:“越南科举三教考试问题初探”,《东南亚纵横》1993年第2期
    9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 颜保:“汉文化在越南”,载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编《东方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30页。
    11 吕士朋:“明代制度文化对越南黎朝的影响”,《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
    1 黄国安:“中国科举制度对越南的影响”,《印度支那》1986年。而王介南教授在前揭书之第六章“中国与东南亚的制度文化交流”,第一节“中国科举制度对越南的影响”中也从这七方面说明越南科举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相同。
    2 [日]竹田龙儿著陈奉林译:“越南阮朝初期与清朝的文化往来”,《东南亚纵横》1991年第3期。
    3 罗长山:“越南科举三教考试问题初探”,《东南亚纵横》1993年第2期。
    4 何玉庭:“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东南亚纵横》1993年第2期。
    5 梁志明:“论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征和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6 刘正《图说汉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28页。
    1 黄国安:“孔子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东南亚纵横》1991年第1期。
    2 雷慧萃:“试论儒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2期,第59-62页。
    3 吕士朋:“明代制度对越南的影响”,《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第48页。
    4 前揭梁志明:“论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征和影响”。
    5 孙衍峰:“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变异”,《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16-118页。
    6 黄国安:“孔子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东南亚纵横》1991年第1期。
    7 前揭梁志明“论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征和影响”。
    8 罗怀,“儒学在越南”,载郭廷以等著《中越文化论集》(一),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第148页。
    9 前揭罗怀“儒学在越南”,载郭廷以等著《中越文化论集》(一),第145页。
    10 [日]藤原利一郎:“黎朝时期学校—科举关系”,载内田吟风博士颂寿记念会编《东洋史论集》,日本株式会社同朋舍,1971年,第437-452页。
    11 李喜新主编,林延清、李梦芝等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543页。
    12 高明士《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5-303页。
    1 武尚清:“《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评介”,《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64-71页。
    2 黄国安:“孔子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东南亚纵横》1991年第1期。
    3 黄国安:“中国科举制度对越南的影响”,《印度支那》1986年。王介南教授在前揭书之第六章‘中国与东南亚的制度文化交流”,第一节“中国科举制度对越南的影响”中也认为中国科举制度传入越南后在这三方面对越南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 前揭塔娜文。
    5 杨焕英:“孔子思想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载同人编著《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
    6 张品端:“朱子学在越南”,《文史知识》1997年第4期。
    7 罗长山:“越南科举三教考试问题初探”,《东南亚纵横》1993年第2期。
    8 何成轩《儒学南传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9页。
    9 前揭塔娜文。
    1 前揭柳艳文。
    2 何成轩《儒学南传史》,第357页。
    3 李喜新主编 林延清 李梦芝等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二卷),第544页。
    4 如有的学者在引用越南吴甲豆《中学越史撮要》(夏集)中的一段话“国语字无定体,有口传其音而难写成字者”,多部著作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陈玉龙等著《汉文化论纲》(199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72页)引用此话时,注释是“《中学越史教科书撮要》(复集)”,何孝荣《清代的中越文化交流》(《历史教学》2001年第11期)、李喜新《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第二卷)(第545页)亦注引用此话,注释仍是“《中学越史教科书撮要》(复集)”。应该是“夏集”,而非“复集”。
    1 在越南历史上存在两个黎朝,黎恒建立的黎朝史称前黎朝(980—1009年),在历史上只存在了30年。1428年黎利建立的黎朝(1428—1787年),史称后黎朝,为行文方便,本文凡后黎朝一律简称为黎朝。
    1 于向东:“越南思想和哲学发展史研究之我见”,《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3期。
    1 黄国安、杨万秀、扬立冰、黄铮著《中越关系史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2 [越]阮国史馆《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卷一,越南阮朝建福元年(1884年)刻。
    3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967页。
    4 《交州外域记》。
    5 明·严从简著 余思黎点校《殊哉周咨录》,中华书局,1993年第1版,2000年第2次印刷,第243页。
    1 陈修和《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第68页。
    2 [越]黎嵩《越鉴考总论》,见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附录,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献丛刊,昭和59年版.
    3 梁志明:“论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征和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4 《汉书》卷九十五《南粤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3859页。
    5 黄田安等著《中越关系史简编》,第13页.
    6 宋·赵汝适著 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卷上《志国·交趾国》,中华书局,2000年,第2页.
    7 《玉海》卷一百一十《学校篇》。
    8 《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836页。
    9 《三国志》卷五十三《薛综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251页。
    10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三《属西汉纪》,第125页。
    11 前揭黄国安等著《中越关系史简编》,第23页。
    12 《慈廉县李天王事迹》,转引自[越]陶维英《越南古代史》(上),刘统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54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一,第101页。
    2 《后汉书》卷三十七《丁鸿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268页。
    3 《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纪》.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89页。
    4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629—1630页.
    5 《后汉书》卷三十三《郡国志》,中华书局校点本,第3522页。
    6 [越]黎崱著 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4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三,第131页。
    8 《大南郡县风土人物略志》,第71页,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A.1905。
    9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32页。
    1 [越]黄高启著《越史要》卷一,第4—5页,维新甲寅冬刻本。
    2 [越]黄高启著《越史要》卷一,第14页。
    3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中华书局校点本,第465页。
    4 明·严从简著 余思黎点校《殊哉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2000年第2次印刷,第236页.
    5 [越]范(扌为)谦撰《史略撮要》,第56页,成泰十三年新刊补正,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404。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三.第133页。
    7 《天南四字经》,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661。
    1 [越]范(扌为)谦撰《史略撮要》,第56页,成泰十三年新刊补正,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404.
    2 何成轩《儒学南传史》,北京大学出版,2000年版.第113页.
    3 张秀民:“士燮传’,载同人《中越关系史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182页。
    4 《晋书》卷五七《陶璜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559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四。
    6 《宋书》卷九二《杜慧度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265页。
    7 [越]崱著 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45页.
    8 《三国志》卷三八《许靖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964页。
    9 《三国志》卷四九《士燮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191页.
    10 陈玉龙等著《汉文化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56页。
    11 何成轩著《儒学南传史},第117页。
    1 《三国志·蜀志·许慈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022—1023页。
    2 [越]黎崱著 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第252页。
    3 《三国志》卷五三《薛综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250页。
    4 《三国志》卷五三《程秉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248页。
    5 罗怀:“儒学在越南”,载郭廷以等着《中越文化论集》(一),第149页.
    6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一集),第131页。
    7 [越]黎崱著 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第347页。
    8 [越]黎崱著 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第344页。
    9 [清]汪森编《粤西文载》卷六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资治通鉴}卷八十九,四部丛刊初编.
    10 陈玉龙等著《汉文化论纲》,第355页。
    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二三《舆地考九·古南越》.
    2 明·王讳《大事记续编》卷六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
    4 《新唐书》卷一六三《马总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5033页.
    5 《旧唐书》卷一三《德宗纪》.中华书局校点本.第399页。
    6 《御定全唐诗》卷四七九,马植,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御定全唐诗》卷三五四,沈佺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御定全唐诗》卷六二.杜审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唐会要》卷七五《南选》.
    1 《唐摭言》卷一.会昌五年举格文.《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二》。
    2 《文献通考》卷三三《选举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徐松撰 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11页.
    3 《新唐书》卷一五二《姜公辅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4832—3833页。
    4 唐·柳宗元撰《柳河东集》卷二十五、卷三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宋·计敏夫撰《唐诗纪事》卷四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陈修和《越南古史及其民族文化之研究》,1943年版.第143页.
    7 《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02页.
    8 《唐会要》卷七五《南选》。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第297页载:宋兴隆二年(1164年),“宋封帝为安南国王,改交趾为安南国”。
    2 宋·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五○《常衮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4810页.
    3 据张秀民先生考证,“闽人登进士第,始于唐晋江欧阳詹,与韩愈等同登龙虎榜进士。乃在姜(公辅)后.且官止四门助教;然闽人言文章者,必首欧阳詹.”(见张秀民著《中越关系史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按:也许张先生主要是根据韩愈为欧阳詹所作的《哀辞》“闽越之人举进士由詹始”(《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五)而得出欧阳詹为福建第一位进士,姜公辅于建中元年(780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及第,是早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的欧阳詹.但是自宋代以来.就有学者考证福建第一位进士并非欧阳詹.而是薛令之(参见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6、216页)。笔者据清·徐松撰《登科记考》神龙二年丙午条引《唐语林》载“薛令之,闽之长溪人。神龙二年赵彦昭下及第。”(清·徐松撰 越守俨点校《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9页)《唐摭言》卷十五《闽中进士》条:“薛令之.闽中长溪人,神龙二年及第.”薛令之于唐神龙二年(706年)及第,比姜公辅及第早近80年.又据徐松《登科记考》贞元七年条云:《永乐大典》引《莆阳志》“贞元以前.莆人未有登进士者.七年,林端公藻始擢第.”(前引徐书,第457页)莆.乃福建一地名,可证贞元七年(791年)有福建人林藻登第。又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四《闽人登第不自林藻》条云“唐人以闽人第进士自欧阳詹始.予尝以唐登科记考之,贞元七年林藻登第,贞元八年詹始登第.二人皆闽人.”吴曾又引《唐摭言》载薛令之神龙二年登进士第条,说:“然则闽人第进士,不惟不始于詹,亦不始于藻.当以薛令之为始.”(转引自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第216页)。清人徐松亦考证得出:“按欧阳詹为第三人,《莆阳志》作第二人.误。《困学记》:‘欧阳生哀词.闽人举进士繇詹始,史因之.黄璞《闽川名士传》,其前有薛令之,林藻。考之《登科记》,信然。”(前引徐书,第464页)以上所引资料可证,欧阳詹不是福建第一位进士.而是第三位进士,其前有神龙二年中第的薛令之、贞元七年中第的林藻。
    4 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6-207页。
    5 张秀民:“唐代安南文学史料辑伕”,载同人著《中越关系史论文集》,第43页。
    1 卫惠林:‘中越两田的民族与文化关系’,载郭廷以等著《中越文化论集》(一),第139页.
    2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51页.
    3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56页。
    1 《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科目上》,中华书局校点本,第3604页。
    1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越南历史》(第一集).第180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李纪》,第209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一《李纪》,第200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李纪》,第213页。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眷二.第38页.
    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
    7 《宋史》卷十五《神宗本纪》,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96页.
    8 《宋史》卷四八八《钱国传四·交阯》.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李纪》,第128页。
    2 撰人不详《越史略》卷二,第31页.《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第30页.
    4 杨焕英编著《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李纪》,第249页。
    6 [越]吴甲豆著{中学越史撮要)(夏集),第26页,1911年刻。Do Van Ning,Quoc Tu Giam(Ha Noi),Nghi en Cuu i!ch Sy,1986.2-3,p.53.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李纪》,第251页.
    8 [越]吴士连等着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李纪》,第295页.
    1 Tran Van Giap, Luocj Khao ve Khoa Cu Viet Nam, Nha Sir Hoc Tran Van Giap(Tuyen Tap), 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 Ha Noi, 1996.
    2 Ngo Duc Tho chu bien,Cac Nha Khoa Bang Viet Nam(1075-1919) ,Ha Noi: Nha Xuat Ban Van Hoc,1993. p.7.
    3 Nguyen Q.Thang, Khoa Cu va Giao Duc Viet Nam(Cac Sir Kien Giao Duc Viet Nam Luoc Khao), Nha Xuat Ban Van Hoa-Thong Tin, 1993,pp26-27.
    4 塔娜:“越南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印度支那》1983年第4期。金旭东认为.整个李朝共举行4次,录取27人(金旭东:“越南科举制度简论”.《东南亚》1985年第3期)。
    5 Trung Tam Khoa Hoc Xa Hoi Nhan Van Quoc Gia Viet Nghien Cuu Han Nom ,Coc Nha Khoa Bang VietNam (1075-1919), Ha Noi: Nha Xuat Ban Van Hoc,1993, p.7.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李纪》.第248页。[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4页云:“诏选明经博学.试儒学三场,第一名黎文盛。”[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作“中选十余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71页)。
    7 《古今科试通考》卷二,第2页,拙轩藏板,嗣德二十六年刻,[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4页,黎景兴四十年刻本。
    8 [越]阮文桃撰《皇越科举镜》.第15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1277.
    9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李纪》,第298页.
    10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李纪》.第304页.前引《古今科试通考》卷二第2页也为“试天下士人自十五岁能通诗书者”。[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4页作“贞符十年春正月,试天下士自十九岁能诗书者,侍学御筵,中选二十名”。按:笔者以陈荆和校合本的《大越史记全书》为信,此两种版本的“自十九岁”应为“自十五岁”。越南国家图书馆藏《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抄本之“贞符元年”为误抄.应为“贞符十年”。
    1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李纪》.第306页.
    1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李纪》,第306页.[越]《古今科试通考》卷二,第2页,[越]潘辉注著《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阮仲绥抄本.第4页.
    1 [越]《古今科试通考》卷二,第1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之《越鉴通考总论》.第88页.
    3 唐·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李纪》,第293页.
    5 [越]潘辉注著《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4页。《古今科试通考》卷二,第2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之《越鉴通考总论》,第88页。
    7 [越]吴甲豆著《中学越史撮要》(夏集),第27页.1911年刻本.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李纪》,第249页
    9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越南汉哺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
    10 [越]黄高启《越史要》卷二.维新甲寅冬新镌,第17页。
    1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86页。
    2 [越]潘辉注著《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4页.
    3 [越]《古今科试通考》卷二,第2页,拙轩藏板,嗣德二十六年癸酉夏镌:[越]阮文桃撰《皇越科举镜》,第15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抄本,藏书号.
    4 《唐会要》卷七十七《祟元生·道举附》.
    5 [越]黄高启著《越史要》卷二.第18页.维新甲寅冬刻本.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李纪》.第306页.《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载:“试三教者.能通儒道释三教,赐之出身也。”
    7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4页.黎景兴四十年刻本.
    8 [越]佚名《登科录搜讲》,第1页,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21.
    9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4页.黎景兴四十年刻本。
    1 [越]黄高启著《越史要》卷二,第18页,维新甲寅年刻本。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25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七《勋贤之辅·黎括》。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陈纪》,第470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六,第16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七《勋贤之辅·黎括》.
    4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越南历史》(第一集),第248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31页.
    6 参见据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6月版.第94页。
    1 [越]吴甲豆著《中学越史撮要》(夏集),第26-27页,1911年刻.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48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陈纪》,第440-441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六,第33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49页。
    6 金旭东:“越南科举制度简史”.《东南亚》1986年第3期.
    7 [越]黄高启著《越史要)卷二.维新甲寅冬镌.第71页,越南汉喃院藏本.编号:VHv.130/2,。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陈纪}.第403页.
    9 Mai Xuan Hai, Khoa Cu Vua Le Thanh Tong, Dai Hoc Quoc Gia Ha Noi, Le Thang Tong(1442-1497)—Con Nguoi Va Su Nghiep, Nha Xuat Ban Dai Hoc Quoc Gia Ha Noi, 1997, p.350.
    10 金旭东:“越南科举制度简论”,《东南亚》1986年第3期.
    11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86页。
    1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27页。[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六,第16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36页.[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六作“诏天下学者入国子院,讲五经四书.”
    2 [越]吴甲豆《中学越史撮要》(夏集),第101页,1911年刻本.
    3 元·汪大渊著 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交阯》,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2000年第2次印刷,第50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54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陈纪》,第473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陈纪》,第473页.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一,丁丑顾宗光泰十年条载:‘五月,……其令山南、京北、海东诸路府州各置学官、教授一员, ,赐田有差:大府州十五亩,中十二亩,小十亩,以供本学之用.”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陈纪》,第473页.
    8 [越]吴甲豆《中学越史撮要》(夏集),第101-102页,1911年刻本。
    1 [越]不著姓名《人物志》之《陈司业朱文贞先生行状》,康世吕校点.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151页.法国远东学院、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陈纪》,第440页.
    3 [越]范延琥 阮案撰 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朱文贞公.《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89页.法国远东学院、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4 [越]吴士连等醉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23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33页。
    6 [越]潘清简筹《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六.第36页.
    7 [越]潘辉注著《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7页.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A.50/3.
    1 罗长山《越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8页.
    2 参见[越]阮文俊博士论文的一部分:《黎朝时期的制度》,作者提供的未刊本.
    3 金旭东:“越南科举制度简史”,《东南亚》1986年第3期.
    4 [越]潘清简《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六,第12页.建福元年(1884年)刻本.
    5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86页、第124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陈纪》,第445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陈纪》第403页。
    8 [越]吴士连筹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陈纪》,第484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54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33页.[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也有此记《越南汉喃研究院藏书,编号:VHv.1277).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六,第29页。
    4 越南学者阮Q.胜《越南科举与教育》一书认为是1239年定七年开科一次(见Nguyen Q.Thang,Khoa Cu va Giao Doc Viet Nam(Cac Su Kien Giao Duc Viet Nam Luoc Khao),Nha Xuat Ban Van Hoa-Thong Tin,1993,p.29),笔者尚未查到相关的资料证明1239年有此规定,故笔者以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所载为准,应为1246年始定七年开科一次.
    5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第20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书,编号:YH.1277。
    6 《元史》卷八一《选举志》.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陈纪》,第422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陈纪》,第386页.
    2 [越]潘清简《钦定越史遁鉴纲目》正编卷十.第25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陈纪》,第484页。
    4 清·张廷玉敕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1694页.
    5 《古今科试通考》卷二,第1页,拙轩藏板,嗣德二十六年刻.
    6 [越]黄高启著《越史要》卷二,第41页。
    1 [越]黄高启著《越史要》卷二,第41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33页.《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亦云:“至是始有三魁之选。”
    3 前揭Khoa Cu va Giao Duc Viet Nam(Cac Str Kien Giao Duc,Viet Nam Luoc Khao).pp.30.
    4 清化、又安,在李时曾称寨,天成二年(1029年)改为府.陈太宗元丰六年(1256年)复改消化、乂安为寨(参见[越]陶维英著、钟民岩译《越南历代疆域》,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245页、第249页).
    5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第17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1277.
    6 [越]吴士连等着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46页。《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第7页载为绍隆九年春三月.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49页.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陈纪》第386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27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33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45-346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陈纪》,第386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眷六《陈纪}》
    6 [越]吴士连等着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陈纪》.第457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陈纪》,第484页。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陈纪》,第486页.
    9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9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陈纪》,第405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48页.
    3 [越]武檰等编 阮倪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11页.
    4 转引自陈修和《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第70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陈纪》.第449页.[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7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45页.
    7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13页。
    8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九《职官志》,西贡,Nha in Bao Vinh,1957年.第288页。
    9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陈纪》,第433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陈纪》,第403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编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九《后陈纪},第511页.
    2 《安南志原》卷二,第107页。
    3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第1695—1696页。
    1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第1697页.
    2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懊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景兴四十年(1778年)刻本。
    3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一集).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译.第266页.
    4 根据《安南志原》卷二第129页记载统计.
    5 转引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39—240页.
    6 《安南志原}卷二,第102页.
    7 吕士朋《明代制度文化对越南黎朝的影响》,《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
    1 [越]撰者不详《大南郡县风土人物略志》,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905。
    2 [越]潘清简《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八《科目志》“历科登中之数”,第113页。
    3 [越]《古今科试通考》卷二,拙轩藏版,越嗣德二十六年刻。
    1 《历朝进士登科录》,第1页,阮朝嗣德三十四年(1881年)黎文银抄,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652.
    2 Do Van Ning, Quoc Giam (Ha Noi),Nghien Ciru Lich Su,1986,3.
    3 Nguyen The Long, Nho Hoc O Yiet Nam Giao Dvc Va Thi Cir, Nha Xu~ar Ban Giao Duc, 1995. p.34.
    4 Bui Xuan Dinh, Nguyen Viet Chuc chu bien, Cac Lang Khoa Bang Thang Long-Ha Noi, Nha Xuat Ban Chinh Tri Quoc Gia, 2004. p.23.
    5 Ngo Duc Tho chu bien, Cac Nha Khoa Bang Viet Nam(1075-1919),Ha Noi:NIa Xuat Ban Van Hoc, 1993, p.966.
    6 金旭东:“越南科举制度简史”(《东南亚》1986年第3期)、王介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9页)。笔者根据武檰等编《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和吴德寿《越南历朝科榜(1075—1919》所列表格等资料亦计算得此数.
    7 参见黎圣宗洪德九年戊戌科进士题名碑和洪德十八年丁未科进士题名碑。
    1.[越]武檰等编《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景兴四十年刻本。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八《科目志》“历科登中之数”.第113页.[越]潘辉温輯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一“登科员数考”,《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7-8页.
    2 [越]《古今科试通考》卷二,拙轩藏版,越嗣德二十六年刻。
    3 Ngoi Duc Tho chu bien,Cac Nha Khoa Bring Viet Nam(1075-1919), Ha Noi:Nha Xuat Ban Van Hoc, 1993. p16.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七,总第2612页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0页。
    6 Ngo Duc Tho chu bien, Cac Nha Khoa Bang Viet Nam(1075-1919),Ha Nooi Nha Xuat Ban Van Hoc,1993., p19.
    7 [越]姜世贤撰《光兴三年庚辰科进士题名记》.河内文庙进士题名碑,1653年立.载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一,第242-243页,越南国家教育部出版.1961年.
    8 进士题名碑No.1337,1717年立.
    9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93页.
    1 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二十三《仪制司职掌·贡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第1696页.
    3 明·严从简著 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卷七《南蛮·安南[,第237页。
    4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第47页.
    5 [越]杜润撰《太和六年戊辰科进士题名碑记》,载[越]高春育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一第21页.
    6 Nguyen Thi Chin Quynh, Khoa Cir Viet Nam Tao Thuong: Thi Huong, Ha Noi: Nha Xuat Ban Van Hoc &Trung Tam Nghien Cuu Quoc Hoc, 2002. p. 23.
    7 王介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中华文化通志》第10典.第198页.
    8 《黎皇朝类编》.第19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5.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818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13-14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第24页.
    3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
    4 《古今科试通考》卷二.第4页.嗣德二十六年刻.
    5 [越]申仁忠撰《大宝三年壬戌科进士题名碑记》,载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一.第3页。
    6 [越]陶举撰《光顾四年癸未科进士履名碑记》,载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厩名碑记》卷一,第50-51页.
    7 参见[越]吴士连等著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正编《黎纪》,[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科目志》和[越]武檰等编《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
    1 《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
    2 陈傅良《止斋文集·答林宗简》.
    3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第1670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纪》.第1074页。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12-13页.
    3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四.第15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1.
    4 [越] 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71页。
    5 [越]潘清简等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四,总第3095-3096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一《黎纪》.第1023页.
    7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第3260-3261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九,总3498-3499页.
    2 [越]吴豆甲《中学越史撮要》(秋集).第89页。
    3 《黎朝旧典》,第114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33.
    4 《黎朝旧典》,第50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71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九《黎纪》,第989页.
    7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四,第15页.
    8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第1670页.
    9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本《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陈纪》,第484页。
    1 [越]黎贵悼著《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
    2 [越]吴甲豆著《中学越史撮要》(秋集).第89页.1911年刻本。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第3276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九《黎纪》.第989页。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四.总3097-3100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总第3260-3261页.
    7 [越]黎贵悼著《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29页.
    9 [越]黎贵惇《芸台类语》云:“北人以百文为一陌.本国以三十六文为一陌,谓之使钱:六十文为一陌,谓之古钱。使钱十陌乃是古钱六陌,准为古钱一贯,其古钱十陌,乃使钱之一贯六陌四十文。”(参见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一.总第20923-2094页)。这里的五陌,相当于古钱半贯即300文.下文景兴十 一年之“三贯生徒”,若按古钱算,3贯相当于30陌使钱,是中兴初年5陌的6倍。
    1 《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第21—22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06。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四《黎纪》,第1143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一,总第3634页.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7-38页。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九,总3499-3500页。
    6 [越]吴甲豆《中学越史撮要》(秋集),第89页,1911年刻本。
    7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四.
    8 《黎朝旧典》,第114页.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A.333.
    1 《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第8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06.
    2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第1693页.
    3 《古今科试通考》卷二,第4页,嗣德二十六年刻.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眷四《黎纪》,第1108页.
    5 [越]武绵等编 阮倪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第197—198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c.01283.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眷十三《黎纪》,第717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57页
    8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七《科目志》“乡围考试之例”.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四,总3097-3100页
    2 Nguyen The Long, Nho Hoc O Viet Nam Giao Duc Va Thi Cu, Nha Xuat Ban Giao Duc, 1995. p. 120.
    3 清·周灿《使交纪事》,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19,齐鲁书社,1996年。
    4 [越]黎贵悼著《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第54-55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六《黎纪》,第856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七《黎纪》,第912页.
    7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七《科目志》“乡围考试之例”。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四《黎纪》 第1132页。
    9 李新达《中国科举制度史》,文津出版社,1985年,第138页。
    1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第1694页。
    2 [越]黎贵惇著《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第45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四,总第2358页。
    4 [越]陈文为撰 陈炤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四,第6页。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眷二十七《科目志》,第56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24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799-800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七《科目志》,第60页。
    4 《正和诏书}卷三.第14-16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56.
    5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694页.
    6 [明]孙绪撰 《沙溪集》卷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明·严从简著 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卷七《南蛮·安南》,第238页。
    1 《黎皇朝类编》,第19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5.
    2 《古今科试通考》卷二,越南嗣德二十六年刻,第4页.
    3 《古今科试通考》卷二.越南嗣德二十六年刻,第5页。
    1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第1694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第21—22页.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太祖开宝元年三月。转引自李新达《中国科举制度史》,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141页。
    1 [越]陈文为撰.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三,第60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1。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30页。
    3 Nguyen The Long,Nho Hoc O Viet Nam Gido Duc Va Thi Cu,Nha xuar Ban Giao Duc ,1995.p.145.
    4 [越]潘清简等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四,第34页。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七《科目志》,第69页。
    1 《元史》卷八一《选举一》.李新达《中国科举制度史》,第234页.
    2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698页。
    3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670页.
    4 景治二年会试场官设置均参见[越]辉潘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七《科目志》;[越]潘清简婷《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三,总3016-3018页。
    5 《续文献通考》卷四十五《选举考·举士三》。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七《科目志》。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618-619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59页。
    1 《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第26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06.
    2 《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第33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四,第34页。
    4 《宋会要辑稿》第108册《选举》三之九,转引自王道成《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88年版1997年第3次印刷,第17页。
    1 [越] 陈文为撰 陈煇 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三,第44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1.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三,第8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四《黎纪》,第1147-1148页。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5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73页。
    2 [越]范松年《雨中随笔》之“科举”,第151-153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
    3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第1693页。
    4 《古今科试通考》卷二,第6页。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九,第5页。
    6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
    1 《登科录搜讲》,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21.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四,总第3145页。
    3 李新达《中国科举制度史》,第156页。
    4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第1670页。
    1 《钦定大清会典》卷三十一《礼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43页。
    3 [越]覃文礼撰《景统五年壬戌科进士题名记》,1536年立,载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一,第136-137页,越南国家教育部,1961年出版。
    4 [越]阮严撰《永盛六年庚寅科进士题名记》,1717年立,载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四。
    5 具体参见[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八《科目志》。
    6 《登科录搜讲》,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21。
    1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第1693页。
    1 明·严从简著 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卷七《南蛮·安南》,第237页。
    2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15页。
    3 《黎皇朝类编》,第19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5。
    4 [越]申仁忠撰《大宝三年壬戌科进士题名碑记》,1484年立,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一。
    5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二,《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6页。
    6 《名贤录》,第15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172.
    7 王道成《科举史话》,第14页。
    8 《宋史》卷三百四十三,第10905页。
    9 杨宗端《衡山县进士题名记》,《永乐大典》卷八六四八“衡山府”,转引自桂栖鹏《元代殿试有无黜落问题再 探》,《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107页。
    2 明·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一《殿试免黜落》,转引自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第107页。
    3 清·越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八《举人》。
    4 何柄棣著 王振忠译《明清社会史论》第二章《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四,第20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第1页。黎贵惇《见闻小录》记载是黜落11人(《见闻小录》卷二《体制上》,第51页)。
    7 [越]武檰等编《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二,抄本,第84页。
    8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一,《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8页。
    9 [越]武檰等编《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二,抄本,第89页。
    10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第5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
    11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一,《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8页。
    1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一载,黎前期开科26科,取20名状元(《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8页)。
    2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36页。
    3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五,第24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2。
    1 [越]范廷琥、阮案撰,许端容校点《桑沧偶录》,“会试”,《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95页。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16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36-737页。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20—21页。
    5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黎史纂要》卷八,黎纯宗,第2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本,编号:A.1452/3。
    1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二,《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7页。
    2 《清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二十七,雍正二年十二月四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孔庙碑林见证旧日科举制度”,《法制晚报》2005年9月6日。
    4 《黎皇朝类编》,第26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抄本,编号:A.325。
    1 [越]申仁忠撰《大宝三年壬戌科进士题名碑记》,洪德十五年(1484年)立,载于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一。
    2 《黎皇朝类编》,第37—38页。
    3 参见Ngo Duc Tho chu bien,Van Mieu Quoc Tu Giam va 82 Bia Tien Si, HANoi, 2002, p.7, p.43-56.
    4 根据[越]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一至卷三。Ngo Duc Tho chu bien,Coc Nha khoa Bang viet Namr(1075-1919),Ha Noij:Nha Xuat Ban Van Hoc,1993,p968-970.
    1 Ngo Duc Tho chu bien, Van Mieu Quoc Tu Giam va 82 Bia Tien Si,, Ha Noi, 2002, p.50.
    2 金小明《越南的文庙》,《东南亚纵横》1990年第1期。
    3 黎朝进士题名碑的尺寸大小、花纹特点,参考Ernst Sagemueller bien soan,Van Mieu Quoc Tu Giam,Nha Xuat Ban Ban Do,2001,p.48-50.
    1 Ngo Duc Tho chu bien, Van Mieu Quoc Tu Giam va 82 Bia Tien Si,, Ha Nol, 2002. p.65.
    2 [越]黎贵惇著《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
    3 《钦定国子监志》卷四十八《金石三·题名》,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清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二十七,雍正二年十二月四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前揭《钦定国子监志》卷四十二《经费》。
    6 [越]黎贵惇著《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
    7 前揭《钦定国子监志》卷四十八《金石三·题名》。
    8 《大宝三年壬戌科进士题名碑记》,载高圆斋《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一。
    1 《阳和三年丁丑科进士题名记》,载高圆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一。
    2 徐复序,见汪小洋、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之序,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3月。
    3 [越]范松年《雨中随笔》,临江校点,陈庆浩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第五册,第102页,法国远东学院、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
    4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406页。
    5 [越]范松年《雨中随笔》之“策问”,陈庆浩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第五册,第103页。
    6 《沙溪集》卷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48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四,总3097-3100页。
    3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43页。
    5 [越]陈文为撰,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七,第6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2.
    6 《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第27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06。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4页
    2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29页。
    4 《黎朝乡选》卷一至卷七,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刊刻,多文堂藏板,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316/1-7。
    5 《黎朝乡选》卷一,阮朝明命七年(1826年)刻,同文堂藏板,第13页。
    6 《黎皇朝类编》,第19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5.
    7 《黎朝乡选》卷三,“已卯科”,嗣德乙亥新刊,多文堂藏板,编号:VHv.316/3.
    8 《工部尚书黎相公年谱》,《人物志》,陈庆洁、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223页。
    1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2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三,第44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1。
    3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七,总3399-3400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三《黎纪》,第1086页。
    1 元初祝尧公编、[越]阮俦注《经史时务策学提纲注》,目录,黎朝1712年刻。
    2 《龙选试策》,第13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19/1.
    3 《黎朝乡选》卷四,壬午科,第27页,嗣德乙亥孟秋新刊,多文堂藏板,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316/4.
    4 《庭策黎文》,第2-1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026.
    5 《黎朝乡选》卷六,甲午科,第1页,嗣德乙亥年新刊,多文堂藏板,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316/6。
    1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六《后黎纪》,第4页,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2。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八《黎纪》,第954页。
    3 《龙选试策》,第139—140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19/1.
    4 《黎朝乡选》卷一,第13页,阮朝明命七年刻本,同文堂藏板。
    5 《黎朝乡选》卷七,己亥盛科,第14-15页,嗣德乙亥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1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3—157页。
    2 《黎皇朝类编》,第36—36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5。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54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76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91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699页。
    7 《黎文会庭》,第1—2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026/2.
    8 《黎皇朝类编》,第52页。
    9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四,总第2367—2368页
    10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779页。
    1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818页。
    12 《庭策黎文》,第102—11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026/1.
    13 《历科会庭文选》卷一,癸丑科,第1—2页,明命二十一年(1840年)新镌,郁文堂藏板。
    14 《黎朝乡选》卷一,明命七年(1826年)刻本,同文堂藏板。
    15 《黎朝会试文集》卷二,癸亥科,第1—2页,明命二十一年新镌,郁文堂藏板。
    16 《黎朝乡选》卷五,辛卯科,第32—33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1 《黎朝乡选》卷一,丁卯科,第4页,嗣德二十八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2 《龙选试策》,第179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19/1。
    3 《龙选试策》,第243—245页,第273-274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19/1.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818页。
    5 《黎朝乡选》卷二,庚午科,明命七年刻本,同文堂藏板,第5页。
    6 《黎朝乡选》卷二,庚午科,明命七年刻本,同文堂藏板,第10页。
    7 《黎朝乡选》卷二,庚午科,第42页,嗣德二十八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8 《黎朝乡选》卷六,丁酉科,第28-29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9 《黎朝乡选》卷七,己亥盛科,第1—9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10 《历科庭会文选》卷三,第1—2页,明命二十一年(1840年)刻,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本,编号:R436。
    1 《龙选试策》,第13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19/1.
    2 《黎朝乡选》卷二,庚午科,第1—2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3 《黎朝乡选》卷四,壬午科,第8—16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4 《龙选试策》,第136—137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19/1。
    5 《黎朝乡选》卷三,丙午科,第25-26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6 《黎朝乡选》卷六,丁酉科,第28-29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7 《黎文会庭》,第54—55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026/2.
    8 《黎朝乡选》卷一,丁卯科,第11—12页,明命七年(1826年)刻本,同文堂藏板。
    9 《黎朝会试文集》卷二,戊辰科,第37—38页,明命二十一年(1840年)新镌,郁文堂藏板。
    1 《黎朝乡选》卷六,甲午科,第36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2 《龙选试策》,第260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19/1.
    3 《黎朝乡选》卷四,壬午科,第4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4 《黎朝乡选》卷六,丁酉科,第40-41页。
    5 《黎朝乡选》卷六,丁酉科,第11-12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19页。
    7 《黎文会庭》,第25-40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026/2.
    8 《龙选试策》,第249—25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19/1。
    9 《黎朝乡选》卷一,第26页,阮朝明命七年(1826年)刻本,同文堂藏板。
    10 《黎朝乡选》卷一,丁卯科,第20页,明命七年(1826年)刻本,同文堂藏板。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62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806页、第823页。
    3 《龙选试策》,第150—15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19/1.
    4 《黎朝乡选》卷一,丁卯科,明命七年(1826年)刻,同文堂藏板。
    5 《黎朝乡选》卷三,已卯科,第1—13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6 《黎朝乡选》卷四,乙酉科,第1—31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7 《黎朝乡选》卷五,戊子科,第10—11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8 《黎朝乡选》卷五,辛卯科,第1页,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
    9 《龙选试策》,第232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19/1。
    1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二,《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1-12页。
    2 [越]范延琥、阮案撰,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09-209页。
    3 《南国佳事传》之“序”,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219.
    4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序,第1—2页。
    5 [越]阮俊盛《黎圣宗时期的庭试对策和一些治国安民问题》,载河内国家大学编《黎圣宗——人类与事业》(1442—1497年)》,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1997年。
    1 李弘祺《中国科举考试及其近代解释五论》,厦门大学编《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2005年9月,第12页。
    1 《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
    2 《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3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72页。
    1 陈云飞《唐代试策考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26页。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八《科目志·历科登中之数》,第113页。
    3 [越]黎贵惇着《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
    4 “设制科取士,赐黎谦等四人第一甲制科出身,黎义泽等六人第二甲同制科出身。”([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六《黎纪》,第859页。)
    5 “设制科取士,赐黎擢秀等三人第一甲制科出身,胡秉国等二人第二甲同制科出身。”([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七《黎纪》,第876页。)
    1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十,第3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3.
    2 [越]阮登镐撰《顺平六年甲寅制科题名记》,盛德元年立,河内文庙进士愿名碑。
    3 [越]阮登镐撰《正治八年乙丑科制科题名记》,盛德元年立,河内文庙进士题名碑。
    4 [越]阮登镐撰《嘉泰五年丁丑科制科题名记》,盛德元年立,河内文庙进士题名碑。
    5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十,黎昭统帝,第3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监纲目》正编卷二十八,第4页。
    7 [越]黎贵惇着《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第46页。
    8 [越]吴甲豆《中学越史撮要》(秋集),1911年刻本,第92页。
    9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监纲目》正编卷二十八,第4页。
    10 [越]范松年《雨中随笔》,第150-15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
    11 [越]范松年《雨中随笔》,第153-154页。
    12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第199页。
    13 [越]吴士连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六《黎纪》,第852页。
    14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五,附莫,第8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2。
    1 [越]陈文为撰 陈煇军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五,附莫,第14页。
    2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五,附莫,第21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七,总第4056-4057页。
    4 [越]阮登镐撰《嘉泰五年丁丑科制科题名记》,河内文庙进士题名碑。
    5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第1701页。
    7 [越]黎责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第56-57页。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八《黎纪》,第962页。
    9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3页。
    10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66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二,总2864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九《黎纪》,第977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一《黎纪》,第1008页。
    4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第1701页。《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五也有相同的记载。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1-32页。
    6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人物志》,“德业之儒”,Phu Quoc-Vu-Khanh Dac-Trach Van Hoa Xuat Ban,附抄本复印,1973年,第245-246页。
    7 [越]《官制典例》卷二,第1-4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56/1。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校注《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八《黎纪》,第962页。[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1页为6名。
    9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二,总2864页。
    10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1-32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五《官职志·庶司职掌之殊上》,西贡:保卫部,1957年,第132页。
    1 清·徐松撰 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上),“登科记考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页。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1页。
    1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一,第40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1.
    2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16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72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一,总第:2106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72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一,总第2107页。
    7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八《人物志·黎有乔》,第45页。
    8 刘海峰 李兵《中国科举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社中心,2004年版,第118页。
    9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1页。
    10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一,第40页。
    1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校注《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72页。
    12 《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第29—30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06.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总第1987页。
    2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16页。
    3 清·王庆云《石渠余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2页。
    4 清·徐松撰 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上),“登科记考凡例”,第6页。
    5 《册府元龟》、《唐大诏令集》,参见清·徐松撰 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一,第3—4页。
    6 《唐律疏议笺解》卷九《职制》。
    1 《明太宗实录》卷六十八,永乐五年六月癸卯条。
    2 《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二,永乐五年十月丁亥条。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莫茂洽列传》卷二十六也有记载(四库禁毁丛书,史部35—604)。
    3 [越]黎贵惇《大越通史》卷二《帝纪第二·太祖下》,第58页,景兴十年(1749年),古学院藏板。
    4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一,第17页。
    5 [越]吴士连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纪》,第554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八,总第1879-1880页。
    2 《越史补遗》,第17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69。
    3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一,第37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纪》,第561页。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九《官职志》,西贡:保卫部,1957年,第330-332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三《黎纪》,第1097—1102页
    1 《黎皇朝纪》,第39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69页。
    3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二,第3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五,总第1691—1692页。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三,总第3064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总第3697页。
    7 《黎皇朝纪》,第68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
    8 《汉书》卷六《武帝纪》。
    1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六《后黎纪》,第27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七,总第4058页。
    3 《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205页。
    4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十,第4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3.
    5 [越]范丕建著《南天忠义实录》,谢明勋校点,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87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总第3708页。
    7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四,总第3115页。
    8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九《官职志》,第336-338页。
    1 [越]陈重金著 藏可来译《越南通史》,第230-231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八,总3463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三《黎纪》,第1097—1102页。
    4 《正和诏书》卷二,第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56.
    5 《正和诏书》卷三,第19-20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56.
    6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1页。
    1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六《后黎纪》,第17页。
    2 [越]吴甲豆《中学越史撮要》(秋集),1911年刻本,第92页。
    3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1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八《黎纪》,第949页;本纪卷十九《黎纪》,第997页。[越]黎责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
    6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三,陈庆洁等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6页。
    7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七,陈庆洁等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60页。
    1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外国三·高丽》,第14043页。
    1 陈玉龙等著《汉文化论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95页。
    2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越南历史》(第一集),第325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82页。
    4 [越]申仁忠撰《大宝三年壬戌科进士题名记》,潘孚先编《皇越文选》卷二,第7页,希文堂刻本。
    5 [越]覃文礼撰《景统五年壬戌科进士题名记》,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一。
    6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7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8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第2720页。
    9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1 《旧唐书》卷四十四《考证》。
    2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3 [越]潘清简《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第3720页。
    4 《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
    5 陈云飞《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3页。
    6 盛奇秀:“唐代明书科考述”,《文史哲》1987年第2期。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37页。
    8 《黎皇朝类编》,第22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5.
    9 黎朝分三司管理地方军政事务;承司负责行政、财政和司法;都司管军队;宪司监督道里的工作。这里所言二司应为承司、都司。参见前揭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越南历史》(第一集),第314页。
    1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82页。
    3 《官制典例》卷二,越南汉喃研院藏手抄本,编号:A.56/1.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六《官职志》,第174页。
    5 《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
    6 《黎皇朝类编》,第22页。
    7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八,总第1895页。
    8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9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总第3720页。
    10 《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
    11 《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
    1 盛奇秀:“唐代明书科考述”,《文史哲》1987年第2期。
    2 李俨、杜石然《中国古代数学史话》,载《古代文化专题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57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93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37页。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六《官职志》,第154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五列于端庆二年十二月条,第2456-2457页。
    7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九《官职志》,第290页。
    8 《黎皇朝类编》,第22页。
    9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2页。
    10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11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12 《黎皇朝纪》,第2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
    13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1 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第127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93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699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02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803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纪》,第558页。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11页。
    6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15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纪》,第558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纪》,第562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615页.
    1 阮氏王朝氏系:(1)阮淦—阮潢(1558—1613年),称阮太祖(仙王)——(2)阮福源(1613—1635年),称阮熙宗(佛王)——(3)阮福澜(1635—1648年),称阮神宗(上王)——(4)阮福濒(1648—1687年),称阮太宗(贤王)——(5)阮福溙(1687—1691年),称阮英宗(义王)——(6)阮福淍(1691—1725年),称阮显宗(明王)——(7)阮福澍(1725—1738年),称阮肃宗(宁王)——(8)阮福(?)(1738—1765年),称阮世宗(武王)——阮福淳(1765—1777年),称阮睿宗(定王).参见[日]山本达郎《越南中国关系》,第703页。
    2 [越]明峥《越南史略》,中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220—221页.
    3 清·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5页.
    4 《南下节录》卷一,转引自[澳]李塔娜著,李亚舒、杜耀文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5 [越]阮榜中撰 王毓荣等校点《越南开国志传》卷八,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二册,第294页,法国远东学院、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6 清·大汕著 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23页.
    1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四,第4—5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
    2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三《神宗考昭皇帝实录》,总第51—52页,越南阮朝绍治四年刻本,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昭和四十三年八月影印.
    3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247页。
    4 黄铮《从<嘉定通志>看越南华侨的历史功绩》,同人著《中越关系史研究辑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0页。
    5 戴可来《<嘉定通志>、<鄚氏家谱>中所见17—19世纪初叶的南圻华侨史迹》,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9页。
    6 清·盛庆绂《越南地舆图说》,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续补编》第十帙,第112页,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1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四,第34页,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
    2 [越]郑怀德《嘉定城通志》卷三《疆域志》,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122页
    3 吴俊才《东南亚史》,台北:正中书局,1976年,第5页。
    4 [澳]李塔娜《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177页.
    5 清·大汕著 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一,第15页。
    6 清·大汕著 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一,第17—18页。
    1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八《显宗孝明皇帝实录下》,总第121页。
    2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十一《睿宗孝定皇帝实录上》,总第155页,
    3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五《诸臣列传三》,总第169页,越南阮朝嗣德五年(1852年)刻本,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昭和四十三年八月影印.
    4 据李塔娜,18世纪阮氏政权开始由军事机器向比较明显的平民化政府模式转变(《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52页).
    5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十《世宗孝武皇帝实录》,总第139页,
    6 清·大汕著 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一,第23页。
    7 武世营撰《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233页。
    8 清·盛庆绂《越南地舆图说》,清·王锡祺辑《小方壹斋舆地丛钞:补编,续补编》第十帙,第112页。
    9 武世营撰《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233页。
    1 《皇朝通典》卷九十八《边防二·南序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越]郑怀德《嘉定城通志》卷四《风俗志》,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173页
    3 [越]郑怀德《嘉定城通志》卷四《风俗志》,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180页
    4 [越]郑怀德《嘉定城通志》卷六《城池》,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217页.
    5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五《诸臣列传三》,第36页
    6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六《诸臣列传四》,第19—20页.
    7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六《诸臣列传四》,第20页.
    8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一集),第486页.
    9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六《诸臣列传四》,第21页.
    10 [越]黄高启著《越史要》卷三,第30页,维新甲寅冬新镌.
    1 李塔娜《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认为1646年阮氏举行首次科举考试(中译本,第53页)。据《大南实录前编》卷三载,1646年定九年一试的试法,第二年即1647年首次开科考试(总第49页).
    2 [越]黄高启撰《越史要》卷三云,阮神宗阮福源,正途试和华文试“初行六年一试之法”。
    3 阮榜中撰《越南开国志传》记载的相关科次和取士人数在个别地方有些出入。1660年,《大南实录前编》卷四记为取正途中格5名,华文中格15名,而《越南开国志传》载为正途中格5名,华文中格18名.1675年,《大南实录前编》卷五载,取正途4名,华文17名;而《越南开国志传》卷八载,正途、华文中格30名.
    4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四,第143页。
    5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三《神宗考昭皇帝实录》,第10—11页.
    1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十《世宗孝武皇帝实录》,总第135页.
    2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三《神宗考昭皇帝实录》,总第49页.
    3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七《显宗孝明皇帝实录》,总第101页.
    4 [越]黄高启撰《越史要》卷三,越南维新甲寅冬刻,第29页.
    5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七《显宗孝明皇帝实录》,总第100页。
    6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五《太宗孝哲皇帝实录》,总第80页。
    1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八《显宗孝明皇帝实录》,总第110页.
    2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八《显宗孝明皇帝实录》,总第124页.
    3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五《太宗孝哲皇帝实录》,总第82页.
    4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五《太宗孝哲皇帝实录》,总第84页,
    5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五,第143页,古学院藏板。
    1 [越]阮榜中撰.王毓荣等校点《越南开国志传》卷六,《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二册第238—239页.
    2 [越]阮榜中撰,王毓荣等校点《越南开国志传》卷八,《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二册,第289页.
    3 [越]阮榜中撰,王毓荣等校点《越南开国志传》卷八,《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二册第302-303页.
    4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八《显宗孝明皇帝实录下》,总124页.
    5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八《显宗孝明皇帝实录下》,总第121页.
    6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七《显宗孝明皇帝实录上》,总第121页.
    1 [越]黄高启《越史要》卷三,第29-30页.
    2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七《显宗孝明皇帝实录上》,总第105页
    3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八《显宗孝明皇帝实录下》,总第117页.
    4 [越]武檰等撰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二.
    5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五,第142页,古学院藏板.
    6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五,第142页。
    7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五《诸臣列传》,第2页。
    8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五《诸臣列传》,第2—3页。
    1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五《诸臣列传》,第11页.
    2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五,第173页.
    3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五《诸臣列传三》,第30页.
    4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五,第181—182页.
    5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四《太宗考哲皇帝实录上》,第24页.
    1 清·李仙根《安南杂记》,《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2 李塔娜《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对此也有统计,说在阮氏22名一品朝臣中,有19名祖籍清化省宋山县(见中译本,第29页),但所译人名有误,如大将阮有镒误译成“阮有逸”,阮久乔误译为“阮元乔”,大将张福攀误为“线福攀”等.在此据《大南列传前编》卷四《诸臣列传二》改正.
    3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三《诸臣列传》,第27—46页,嗣德五年刻本.
    4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四《诸臣列传》,第10页。
    5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四《诸臣列传》,第1—14页。
    1 [越]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六《诸臣列传》,总第275页.
    2 [澳]李塔娜《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141页.
    3 [澳]李塔娜《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143—144页.
    4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三,第122—123页.
    5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四,第31页.
    6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越南历史》(第一集),第393页.
    7 清·大汕《海外纪事》卷三,第49页。
    8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九《肃宗孝宁皇帝实录》,总126—127页。
    1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越南历史》(第一集),第432页
    2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前编》卷九《肃宗孝宁皇帝实录》,总第127页。
    3 其事详见阮国史馆《大南列传前编》卷五。
    1 越南著名史学家陈文玾对越南武举作了一些探讨,见《越南科举略考》(载于,见下注),但比较简单.阮氏翠娥《我们国家的武举与武进士》(见下注:)一书,对越南武举史和各科武举作了介绍,并对历朝登科的武造士、武进士的生平作了收集、整理和考证,该书是目前越南学界研究越南武举最深入也最详细的成果,但是,中越武举试法比较欠详细.
    2 1996, p184..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一,第21页。
    4 2003, p33.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李纪》,第259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三《李纪》,第260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李纪》,第296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30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46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陈纪》,第373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陈纪》,第446页
    8 [越]吴甲豆《中学越史撮要》(夏集),第37页。
    9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四《李纪》,第306页.
    10 《大越历代史总论》,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744。
    11 [越]吴甲豆《中学越史撮要》(夏集),第51页。
    12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1 [越]黎贵惇《大越通史》卷一《帝纪第一》,第22页,黎景兴十年(1749年)刻,古学院藏板.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83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总第1953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总第3259页。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总第3308页.
    1 [越]《黎朝会典》之《兵属三·武学》,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52.
    2 [越]《黎朝会典》之《兵属三·武学》。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四《黎纪》,第1137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66页.
    5 [越]黎贵惇《大越通史》卷一《帝纪一·太祖上》,第33页.
    6 [越]黎贵惇《大越通史》卷一《帝纪一·太祖上》,第34-35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纪》第556—557页。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94页。
    1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三,总第2295-2296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64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一,总第2092-2093页.
    5 《黎朝会典》之《兵属三·考弓弩法》.
    1 刘建平《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武术科学》2004年第3期.
    2 越南在保泰四年始开所举,而范丕建撰《南天忠义实录》一书,记载严霸骥举造士,在光绍皇帝出城时,受密诏率乡兵拒守,势不抵敌,自刎而死.(见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58页)
    3 《黎朝造士登科录》(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1311)开头记为199名。越南学者阮翠娥统计:黎朝开科19科,录取造士199名,其中武造士59名,同武造士140名(参见2003, p43.),笔者根据《黎朝造士登科录》每科人数逐一统计为200名造士,见拙作“黎朝时期的武学和武试”,《东南亚》2005年第3期.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六《人物志》,1973年,第36页.
    2 p37.
    1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2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九《选举考·武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史》卷七十四《选举一》,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708—1709页.
    4 《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七《兵部·武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总第3304页.
    6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四《武举》.
    7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九《选举考·武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明会典》卷一百十一《兵部》六。
    9 《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七《兵部·武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越《黎朝会典》之《兵属三·武学》,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52。
    11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总第3308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56页.
    3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4 《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七《兵部·武科》.
    5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五也有相似的记载.
    6 《工部尚书黎相公年谱》,载《人物志》,陈庆洁、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217页、第221页.
    7 均参见《黎朝会典》之《兵属三·武举》。
    8 《饮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九《武举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2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四《武举》.
    3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九《武举考》。
    4 《明史》卷七十四《选举一》,第1708页。
    5 《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七《兵部·武举》。
    6 马明达《清代的武举制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7 《黎朝会典》之《兵属三·武学》.
    8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第61-62页。
    1 《黎朝会典》之《兵属三·武学》。
    1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总第3304-3308页.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第210页.
    3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五,总第3938-3940页.至于具体的考试和评分标准可参见《黎皇朝纪》第98-99页.
    1 《黎朝会典》之《兵属三·武学》.
    2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四《选举考·武举》.
    3 马明达《清代的武举制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4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九《选举考·武举》.
    5 《黎朝造士登科录》,第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1311.
    6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7 马明达《清代的武举制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8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91页.
    2 《黎朝造士登科录》,第1页,第5页。
    3 [越]范丕建著《南天忠义实录》,谢明勋校点,陈庆洁、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59-60页。
    1 [越]陈文为撰,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八,黎废帝,第9页.
    2 《黎朝会典》之《兵属三·武举》.
    3 p42.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一。
    5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十三《河静省》,维新三年(1909年)编刻,越南文化教育部1965年翻译版.
    1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十三《河静省》。
    2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十三《河静省》。
    3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十三《河静省》。
    4 参见前揭《黎朝造士登科录》。
    1 高明士《东亚教育圈形成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 [日]藤原利一郎:“黎朝前期学校——科举関係”,载《東南史研究》,法蔵馆,1986年3月。
    1 [越]吴时任《教议》,《吴时任选集》(第三集),越南国学研究中心和文化出版社,第17页.
    2 《皇朝通典》卷九十八《边防二·南序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严从简著 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卷七《南蛮·安南》,第237页.
    4 [越]佚人著 朱风玉校点《南国伟人传》,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88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五,总第3913-3914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六.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47页。
    4 《正和诏书》卷一,第7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抄本,编号:A.256。
    5 《正和诏书》卷三,第14页。
    1 姚汉荣编著《中国古代文化制度简史》,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86-88页.
    2 张秀民《中越关系史论文集》,台湾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82页.
    3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七《学校考》.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编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九《后陈纪》,第511页.
    5 《安南志原》卷二,第107页.
    6 《明太宗实录》卷一○五,永乐十五年三月丁亥.
    7 《明史》卷七《成祖纪三》,第96页.
    8 《明太宗实录》卷二百,永乐十六年五月癸亥.
    9 《明宣宗实录》卷四,洪熙元年七月丙戊.
    10 《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二,宣德三年闰四月辛卯。
    11 明·黄佐《南雍志》卷十。
    1 《明宣宗实录》卷四,洪熙元年七月。
    2 《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三,宣德元年十二月乙亥.
    3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志》;明·董其昌编《学科考略》,从书集成初编本,第1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四,总3147-3148页.
    5 [越]申仁忠撰《大宝三年壬戌科进士题名碑记》,立于洪德十五年(1485年).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五,总第1677-1678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16页.
    8 《黎皇朝类编》,第54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5。
    9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三,总第2318-2321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802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六《黎纪》,第846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二,总2999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四《黎纪》,第1152页.[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为:景兴二十四年九月修国子监,十月置秘书阁(总第3724页).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六,总第3998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纪》,第558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纪》,第564页.
    8 [越]陈文为撰.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二,第1页.
    9 《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三·学校试》,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657页。
    10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三,总第2318-2321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58-659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六,总第1748-1749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621页.
    4 [越]黎贵惇著《见闻小录》卷二《体例》,第50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17页.
    6 转引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2004年,第180页.
    7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三为洪德十四年。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三,总第2318-2321页.
    2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第50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77页.
    4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第50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21页.
    1 刘昀撰《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国子监》,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891页.
    2 刘兆瑸《清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79年,第113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48页.
    4 [越]黎圣宗主编《天南余暇集》,官制典例,第16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34/1.
    5 参见[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四《官职志》,翻译本,第74页;[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七,总3343页.
    1 [越]陈文为撰,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二,第10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一《黎纪》,第1021页.
    3 《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第3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06.
    4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二,陈庆洁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1-12页.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人物志》之“德业之儒”,Phu Quoc-Vu-Khanh Dsc-Trach Van Hoa Xuat Ban,附抄本复印,1973年,第199-200页.
    6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六,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48页.
    7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三,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6页.
    8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人物志》之“德业之儒”,第245-248页.
    9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三,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5页.
    1 详见[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人物志》和卷四十六《文籍志》.
    2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25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四,总3148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80页.
    5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11页。
    6 [越]吴时任《教议》,《吴时任选集》(第三集),第20页,越南国学研究中心和文化出版社.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627页。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72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总第2049-2050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总第2054页.
    3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228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这《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三《黎纪》,第1080-1081页.
    5 《河内文庙》,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480.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十一,第584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73页.
    8 《黎皇朝纪》,第96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64页.
    2 《黎皇朝纪》,第96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七,总3342页。
    4 [越]范廷琥 阮案编著 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阮公沆”,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69页.
    5 以下凡景兴四十年申定的国子监学规均出自《黎皇朝纪》第95-96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84-585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799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第3260-3261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66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623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61页.
    5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四,威穆帝,第5-6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编号:A.1452/1.据《国朝官制典例》之“文选铨除例”,三舍生并国子监年深场多(十五年为年深,十场为场多)除长史(正七品)、伴读(从八品)、讲谕(正九品)、閤门(从八品)、序班(正九品)监簿(从八品)、知县(从七品)、知州(从七品)、训导(正九品)、典簿(从八品)、知簿(从八品)(参见《国朝官制典例》卷二,第2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56/1).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68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45-646页.
    1 明·慎懋赏辑《四夷广记》(七),载《史料三编》,台湾广文书局印行,第1546页.
    2 唐·张九龄撰《唐六典》卷二十六《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内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宋·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
    4 唐·张九龄撰《唐六典》卷二十六《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内官》.
    5 唐·张九龄撰《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弘文馆》注文。
    6 宋·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下》.
    7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第50-51页.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02页.
    9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总第1959页。
    1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四,第12-13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802页.
    3 [越]无名氏《人物志》,陈庆洁、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194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02页.
    5 [越]潘辉温辑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二,陈庆洁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2-13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02页.
    7 [越]潘清简等《饮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总第1959页.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02页.
    9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15页.
    10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四,威穆帝,第5-6页.
    1 《官制典例》卷二,第1-4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56/1。
    2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景兴四十年刻本.
    3 [越]佚人著 朱凤玉校点《南国伟人传》,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95页。
    4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一十五,永乐九年四月。
    1 《明宣宗实录》卷三,洪熙元年秋七月己卯.
    2 《明太宗实录》卷五十,永乐五年六月癸未.
    3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六,永乐十四年五月.
    4 《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一十,永乐十七年三月.
    5 《安南志原》卷二,河内:法国远东学院订刊,1931年,第107页.
    6 《明太宗实录》卷一一五,永乐九年四月.
    7 《安南志原》卷三,第249—250页.
    8 《安南志原》卷二,第107页。
    9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一十五,永乐九年四月。
    10 《明宣宗实录》卷三,洪熙元年七月已卯。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纪》,第517页。
    2 《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九,永乐二十年五月庚申.
    3 [越]吴甲豆《中学越史撮要》(秋集),1911年刻本,第107页.
    4 [越]申仁忠撰《大宝三年壬戌科进士题名碑记》,洪德十五年(1485年)立.
    5 [越]撰者不详《人物志》之二十一《兵部尚书海郡公谱·重修荆门府文庙碑铭》,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201页.
    6 Dinh Khac Thuan, Lap Hoc Chieu va Chinh Sach Giao Duc Trieu Tay Son, Tap Chi Haa Nam, 3/2003.
    7 [越]潘辉注著《历朝宪章类志》卷十六《职官志·庶司职掌之殊上》,第168页。
    8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第3288-3289页。
    1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二,第2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92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三,总第2319-2320页.
    4 [越]陈文为撰,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三,第61页。
    5 《清史稿》卷一百六《选举一》,中华书局,1976年。
    6 [越]黎圣宗主编《天南余暇集》,官制典例,第18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34/1.
    7 [越]黎圣宗主编《天南余暇集》,官制典例,第26页.
    8 《国朝官制典例》卷二,第7页、第10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A.56/1.
    9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623页.
    10 《黎皇朝类编》,第37—38页.
    1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44页。
    1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68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21-722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696页.
    3 [越]吴时任《教议》,《吴时任选集》(第三集),第20-21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20页.
    5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第54页.
    1 (明)严从简著 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卷七《南蛮·安南》,第239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04页。
    3 《黎朝旧典》,第101-102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33。
    1 参见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王容芬译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113页。
    2 刘兆瑸《清代科举》,第110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46页.
    4 以下所引的关于黎朝时期乡学、社学的学田筹集和管理等学田碑刻资料,皆转引自Nguyen Hùu Mùi,Vài Mèt Vè Tinh Hình Giáo Duc Nho Hoc Cat Làng Xa Qua Tu Lieu Vǎn Bia, Vien Nghien Cúu Hán Nom,为作者提供给笔者的未刊本。
    5 《学舍田地碑记》,立于黎正和二十三年(1702年)。
    1 越南地亩制,分是十分之一亩,按北部地亩制一分相当于360平方米,按中部地亩制一分相当于400平方米.参见何成等编《越汉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 《学田碑记》,立于光中五年(1792年).
    3 《学舍田地碑记》,立于正和二十三年(1702年).
    4 《乡寨条例》,立于景兴二十八年(1767年).
    5 《富义社文会碑》,立于景盛二年(1794年)。
    6 《圣钱贤钱碑记》,立于永祐二年(1736年).
    1 《乡寨条例》,立于景兴二十八年(1767年)。
    2 《学舍田地碑记》,立于正和二十三年(1702年)。
    3 [越]范延琥、阮案撰,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92-193页。
    4 [越]撰人不详,许鸣锵校点《皇越春秋》第八十三回,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一册,第197页,法国远东学院、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5 [越]范延琥、阮案撰,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阮公文阶,第203页.
    6 [越]潘辉温辑,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二,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8页。
    7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德业之儒》,第11页。
    8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德业之儒》,第14—15页。
    1 [越]吴世荣《竹堂赋选》卷一,序言,青原堂原板,嗣德年间刻本。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德业之儒》,第24—25页,1973年版本。
    3 [越]潘辉温辑,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六,陈庆洁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47-48页.
    4 [越]范延琥、阮案撰,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之“黎公时宪”,《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60页。
    6 [越]范延琥、阮案撰,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97页。
    7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德业之儒》,第27页.
    8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四,总第3175页.
    9 [越]范延琥、阮案撰,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00页.
    10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德业之儒》,第28—29页。
    11 [越]段氏点著,郭长城校点《传奇新谱》之“出版说明”,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二 册,第3页,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1 [越]黎圣宗撰,郭长城校点《圣宗遗草》,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二册第175-180页。
    2 《大南显应传》之“仙人范员记”,郭长城校点,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82页。
    3 《红霞夫人家谱》,载郭长城校点《传奇新谱》,陈庆洁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二册第88-89页。
    4 《统会大族石谱》,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676。
    5 [越]武元亨撰,廖宏昌校点《见闻录》卷一,“范员”条,《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41页。
    1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第23页。
    2 刘兆瑸《清代科举》,第111—112页.
    3 1995,p.45.
    4 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之王小盾序,2002年,第15页.
    5 罗怀《儒学在越南》,载郭廷以等著《中越文化论集》(一),第157页。
    6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六,余思黎点校,第239页。
    7 王小后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之王小盾序,第39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五《文籍志》,第104页,越南教育文化和青年部,1974年。
    2 [越]阮登选撰《北史歌》,参见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本,编号:R.1064—1066.
    3 黄用端撰《妇孺浅史歌》,参见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41。
    1 许欣欣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页.
    1 张晋藩、邱远猷《科举制度史话》,《古代文化专题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4页。
    2 明·宋濂等修《元史》卷二十五《仁宗纪》。
    3 明·宋濂等修《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
    4 李新达《中国科举制度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252页.
    5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七《学校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
    7 商衍鎏著,商志谭校注《清化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百花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20—121页。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17页.
    9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九《官职志》,第290页。
    10 《黎朝史记》,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970。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70-771页。[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九《官职志》为景统三年。
    2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四,威穆帝,第5-6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27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82页。
    5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陈飞著《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年4月版,第164页.
    7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四《选举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李新达著《中国科举制度史》,第234页。
    9 《钦定续通典》卷十九《选举三·历代制下》。
    1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通经为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钦定续通典》卷十九《选举三·历代制下》。
    3 《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八《选举考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学校考》。
    5 李新达:《中国科举制度史》,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6 [越]潘辉注撰《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11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91页。
    8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三,总第2294-2295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0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第3276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太祖》,第552页.
    3 [越]阮廌《抑斋遗集》卷五,第7页,嗣德二十一年刻,福溪藏板。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七《官职志·爵荫资塗之别》,越南西贡:保卫部,1957年,第188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纪》,第559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黎纪》,第562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总第1953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总第1956—1957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42页.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总第2035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49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799-800页。
    8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越南历史》(第一集),第314页。
    9 转引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越南历史》(第一集),第335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七《官职志·爵荫资塗之别》,1957年翻译版,第192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八,总第2714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总第3050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九,总第2731—2732页.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六,总第3275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一,总第2896页.
    7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总第3587页.
    8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总3712—3713页。
    9 [越]庆今撰《永盛十一年乙未科进士题名记》,永盛十三年立,高圆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四,1969.
    10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总第3715—3716页.
    1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九,总第3535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二《节义之臣》(1973年版本)载:“陈时六人,黎初四十人,黎末一人”,笔者逐一统计,此卷录陈朝节义之臣7人,黎朝初年42人,黎末1人.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总第1958-1959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三,总第2276—2279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三,总第2325—2326页.
    1 [越]陈文为撰,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四,第12-13页,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1。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一,第1008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六,总第3273—3275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六,总第3331页。
    5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九,第21-22页,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3。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一,总3633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四《黎纪》,第1140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总第3192—3193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总第3623—3624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陈纪》,第433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陈纪》,第445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七《陈纪》,第446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日》正编卷十九,总第1955页。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日》正编卷二十四,总第2407-2408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八,总第3417页。
    7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日》正编卷三十八,总第3431页。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三《黎纪》,第1096页。
    9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八,总第3417页。
    10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三《黎纪》,第1097页。
    1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八,总第3477页。
    1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九,总第3512—3513页。
    1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总第3612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四,总第3847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99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总第3710页.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九《官职志》,第322页.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七《官职志》,西贡:保卫部出版翻译版,1957年,第214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七《官职志》,第214页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七《官职志》,第216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七《官职志》,第216页、218页。
    1 商衍鎏著 商志谭校注《清化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第120页。
    2 [越]阮世楷撰《贺本县轻摇范贵侯登进士第,家门荣盛叙》,载于佚名《人物志》,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一辑第六册,第196页.
    3 1996, p188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33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49页。
    3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第23页。
    4 [越]范延琥 阮案撰 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阮公完”条,《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页177.
    5 《正和进士题名碑记》,第20-2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421.
    6 [越]阮世楷撰《贺本县轻摇范贵侯登进士第,家门荣盛叙》,载于佚名《人物志》,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199页。
    1 黎贵惇著《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第53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八,第32页,1884年刻本。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三,第20—25页,1884年刻本。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三,总第3067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八,黎懿宗永祐三年,总第3415—3416页。[越]潘辉注撰《历朝宪章类志》(卷十八《官职志》,第238页)则记载为黎朝对任文官的进士、东阁中第者赐兵率有差,赐进士科状元兵五十五率,榜眼五十率,探花四十五率,黄甲每员四十率,同进士每员三十五率。东阁科第一中格三十率,第二中格每员二十五率,第三中格每员二十。
    2 《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第3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06。
    1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4页、第270页.
    2 《明史》卷七○《选举志二》。
    3 《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第1701—1702页.
    4 王其矩《明代内阁制度史》附的《明代阁臣简表》、《简传》,中华书局,1989年.转引自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5—246页.
    5 朱彭寿《旧典备徵》卷一,“汉大学士人数”。
    6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七《人物志·勋贤之辅》,第16页。
    7 何成轩《儒学南传史》,第346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七《人物志·勋贤之辅》,第55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十一和武檰等编、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十一《黎纪》,第635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十三《黎纪》,第733页。
    5 参见[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所载的相关科次。
    1 参见[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十六《黎纪》,第848页;《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三;[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二.
    2 参见[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十七《黎纪》,第878—879页;[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二.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九《黎纪》,第996页.
    4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一《黎纪》,第1018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第3221-3222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之《邦交志》,第68—69页,转引自牛军凯《朝贡与邦交:明末清初中越关系研究》(1593—1702年),第80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四,总第3889—3890页.
    3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第158页.
    4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二相关科次。
    5 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二;[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二.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三,总第3053-3054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九《黎纪》,第1001页,第1002页,第1003页;续编卷一《黎纪》,第1007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七《人物志·勋贤之辅》,第21页.
    2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48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三,总第2308页.
    4 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1991年,第1页.
    5 [越]范延琥、阮案撰 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裴公擒虎”,载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93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九,总第2749页。[越]无名氏《人物志》,载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178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八《人物志·勋贤之辅》,第2—4页.
    2 《登科录搜讲》,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723.
    3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二,第117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93页。
    5 转引[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634—635页。
    1 黎酼于顺天元年(1428年)定为第一功臣,赐荣禄大夫、左金吾卫将军、爵上智字;顺天二年(1429年)五月,定黎察与黎问为县上侯,黎银为亚上侯,黎文灵为卿上侯,黎受为县侯.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96—598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619页.
    4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172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九《黎纪》,第994页、第996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七《官职志》,第214页
    2 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页。
    1 [越]佚名《名贤录》,第17—18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172.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三《舆地志·京北》,第3页,越南国务卿府特质文化衙1972年再版.
    3 [越]佚名《名贤录》,第17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172.
    4 [越]潘辉温撰《科榜标奇》卷八《昆玉疊登考》,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68页.
    5 [越]佚名《登科录搜讲》,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723.
    6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三《舆地志·京北》.
    7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三《舆地志·京北》.
    8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舆地志·乂安》.
    9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
    10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
    1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舆地志·乂安》。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舆地志·乂安》.
    2 [越]潘和甫编辑 潘辉漺订《天南历朝登科备考》(秋集中),第32页、第40一42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2713/3.
    3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179页.
    4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15页,卷二87页、第117页.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德业之儒》,第41—45页。
    6 吴时任《追远坛碑记》,载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汉喃研究院编《吴时任全集》(第1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13—514页.
    7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四,总第3175页.
    8 [越]潘辉温撰《科榜标奇》卷五《莫朝状元》,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37—38页.
    9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二,第94页。
    10 [越]潘和甫编辑 潘辉漺订《天南历朝登科备考》(秋集中),第5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2713/3。
    1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正《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
    2 [越]高春育编《国朝科榜录》之“总叙”,成泰四年刻。
    3 Nola Cook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Political Elite of Pre-Colonial Nguyen Vietnam (1802-1883)",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29, No. 4, Oct.,1995, p.724.转引自陈立、刘华《越南儒学教育与科举》,载厦门大学《“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9月,第256页.
    4 《嘉定宝篆黄甲陈先生训子名至情篇》,载《人物志》,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228页.
    5 [越]范廷琥、阮案撰,许端容校点《桑沧偶录》,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03页.
    1 [越]范廷琥 阮案撰《桑沧偶录》,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08页.
    2 《登科录搜讲》,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723.
    3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第156页。
    4 [越]范廷琥 阮案撰《桑沧偶录》,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70页.
    5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正《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53页,卷二第62页、第96页,卷三第137页.
    6 [越]范廷琥 阮案撰《桑沧偶录》,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97页。
    7 《登科录搜讲》,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723。
    1 《保泰二年辛丑科进士题名碑记》、《景兴二十七年丙戌科进士题名碑记》,载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四,越南教育部貯版局1969年再版.
    2 [越]无名氏撰《大南显应传》,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301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七《人物志·勋贤之辅》,第50—54页.
    4 [越]潘清简等著《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三十八,黎懿宗永祐二年,总第3413页.
    5 [越]高春育编《国朝科榜录》卷四,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2257.
    6 [越]潘和甫编辑 潘辉漺订《天南历朝登科备考》(第5册),第108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1964年手抄本,编号:VHv.2713/5.
    7 [越]潘和甫编辑 潘辉漺订《天南历朝登科备考》(第2册),第4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2713/2.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九《黎纪》,第997页、第1003页,续编卷一《黎纪》,第1007—1008页。
    2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第148页、第150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九《黎纪》,第996页.
    4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9页。
    5 [越]黎贵惇著《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第52页.
    6 Nola Cook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Political Elite of Pre-Colonial Nguyen Vietnam (1802-1883),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29,No.4,Oct.,1995,转引自陈立、刘华《越南儒学教育与科举》,载厦门大学《“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9月。
    1 [日]宫崎市定《关于中国近世生业资本的借贷》,载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编译《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250页.
    2 [越]阮文珊撰《读书格言》卷一“为学第一”,成泰七年刻本,越南国家图书馆藏,编号:R.195.
    1 不著撰者《幼学五言诗》,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661。
    2 [越]裴秀岭《经籍格言》,第1页,明命十一年刻.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七《人物志·勋贤之辅》,第27页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七《人物志·勋贤之辅》,第29页.
    5 [越]佚名《人物志》,康世昌校点,陈庆浩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171页.
    6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七《人物志·勋贤之辅》,第42页.
    7 [越]范丕建撰,谢明勋校点《南天忠义实录》,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54—55页。
    8 [越]范延琥 阮案撰,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09-209页。
    9 [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221页。
    1 《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2 [越]黄高启《越史要》卷二,第70页。
    3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转引自舒新城主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4 郑若玲《“累人”的科举》,厦门大学《“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9月,第45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74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74页。
    1 王道成《科举史话》,第15页、第20页。
    1 [越]武睿撰《洪顺六年甲戌科进士题名记》,光绍六年(1521年)立,河内文庙进士题名碑.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61页、762页、767页。
    3 [越]覃文礼撰《景统五年壬戌科进士题名记》,景统五年立,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三。
    4 [越]覃文礼撰《景统五年壬戌科进士题名记》,景统五年立。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19页。
    6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八《科目志》。
    7 [越]阮翘撰《景治五年丁未科进士题名碑记》,1717年立,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三。
    8 《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93页。
    1 《工部尚书黎相公年潜》,载《人物志》,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216—217页。
    2 李浩《唐代的“诗赋取士”说评议》,《文史哲》2003年第3期第63页。
    1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一百三岁老人应会试》云:“道光丙戌春闱,广东一百三岁老人陆云从应会试,恩赐国子监司业衔。同时朝臣多以诗笔述盛事。按:陆,广州府三水县人,三岁入学。”
    2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343页.
    3 梁精华《广西科举史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5页.
    4 《名贤录》,第6-7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172.
    5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第141—142页.
    6 侠名《黎朝节义录》,载于范丕建撰、谢明勋校点《南天忠义实录》,陈庆洁、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笔记小说类)第六册,第96页.
    7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
    8 参见[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二.
    1 [越]范廷琥、阮案撰,许端容校点《桑沧偶录》,陈庆洁、王三庆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18页。
    2 [美]明思溥《中国人的特性》,转引自《潘光旦文集》(第3卷),第1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 [越]范延琥、阮案撰,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陈庆洁、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71页。
    4 [越]武元亨撰、廖宏昌校点《见闻录》,“阮琼”条,陈庆洁、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40页。
    5 佚名《黎朝节义录》之补遗集,载于范丕建撰、谢明勋校点《南天忠义实录》,陈庆洁、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127页。
    6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四《文籍志》,第81—82页。
    7 《黎皇朝纪》,第35-36页。
    1 张仲礼著 李荣昌译《中国绅士 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1991年,第204页,第206页。
    2 [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64页。
    3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第107—124页。
    1 [越]撰人不详《人物志》之十二《兵部尚书海郡公谱》,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188页.
    1 转引前揭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第54页、第88页、第89页。
    2 [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第364页。
    3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八十五,第2—3页,第2611页。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人物志·德业之儒》,第11页,越南国务卿府特籍文化部1973年版。
    1 《杨氏家谱》,第101-102页,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657.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总第1976-1977页。
    3 《黎朝旧典》,第114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33。
    4 [越]阮榜中撰 王毓荣等校点《越南开国志传》卷二,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二册,第68页。
    5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第107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58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总第3740-3741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九《官职志》,第308页。
    4 [越黎贵惇著《见闻小录》卷二《体例上》,第50-51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总第3308页。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四,总第3839—3840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九,总第3535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四,总第3839—3840页。
    1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四,第6-7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1。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93页。
    3 [越]吴士连等等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23页。
    4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七,第6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2.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6-37页。
    6 《黎朝旧典》,第75页,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A.333.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四《黎纪》,第1125页。
    1 [越]范丕建编 谢明勋校点《南天忠义实录》之《序》,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41页。
    2 《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第38—39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06.
    3 [越]吴士连等等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23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九《黎纪》,第997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43页。
    6 《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第21—22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06。
    7 《黎皇朝纪》,第43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
    8 《黎皇朝纪》,第51页。
    9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74页。
    1 《黎皇朝纪》,第7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
    2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十,黎显宗,第47页,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3.
    3 《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第27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06.
    4 《正和诏书》卷三,第14-16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56.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一《黎纪》,第1024页。
    6 [越]吴士连等等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23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83页。
    8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著《越南历史》(第一集),第472页。
    1 布劳(P.M.Blau)和邓肯(O.D.Duncan)《美国职业结构》(1967年),转引自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3页。1
    2 张冀“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76页。
    3 清·周燦《使交纪事》卷一,第28—29页,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19—276,齐鲁书社,1996年。
    1 《论语·季氏》。
    2 Ngo Dud Tho chu bien, Cac Nha Khoa Bang Viet Nam(1075-1919), Ha Noi: Nha Xuat Ban Van Hoc, 1993, p.972.
    1 Pham Duc Thanh Dung-V inh Cao chu bien, Khoa Cu Va Cac Nha Khao Bang Trieu Nguyen, Hue: Trung Tam Bao Ton Di Tich Co Do Hue Nha Xuat Ban Thuan Hao, 2000, p.7.
    2 参见 Bui Xuan Dinh, Tien Si Nho Hoc Thang Long-Ha Noi(1075-1919), Ha Noi: Nha Xuat Ban Ha Noi, 2003.p.26; Ngo Duc Tho chu bien, Cac Nha Khoa Bang Viet Nam(1075-1919), Ha Noi: Nha Xuat Ban Van Hoc, 1993, p.965—972的资料统计。
    3 据《皇朝嗣德四年辛亥博学宏材科吉士题名碑》记载,博学宏材科如进士科分三甲取士,只是名称改变了,赐第一甲吉士及第取三名,第二甲吉士出身,第三甲同吉士出身,共取士7名.碑文见[越]范德成、勇荣高《科举和阮朝各科榜》(顺化古都历史古迹博物中心,越南顺化出版社,2000年)第284页。
    4 据《皇朝嗣德拾捌年乙丑科雅士科题名碑》记载,此科分二甲取士:第一甲雅士及第,第二甲同雅士出身,取士5名·碑文见Pham Duc Thanh Dung-Vinh Cao chu bien,Khoa Cu Va Cac Nha Khao Bang Trieu Nguyen,Hue:Trung Tam Bao Ton Di Tich Co Do Hue Nha Xuat Ban Thuan Hao, 2000.p.314。
    5 据范德成、勇荣高主编《科举和阮朝各科榜》所附的阮朝32块进士题名碑和高春育编《国朝科榜录》(卷1—4)统计,阮朝副榜人数还引自吴德寿主编《越南历朝科榜》(1075—1919)第972页。
    6 《东洋政治》,第27—28页,越南1909年刻本。
    7 [越]阮国史馆《钦定大南会典事例》卷三十六《户部二·疆理》,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
    8 这6部书的版本分别是:(1)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之《舆地志》,越南国务卿府特质文化衙1972年再版;
    (2)潘辉注《皇越舆地志》,明命十四(1833年)年刻;
    (3)潘和甫编辑、潘辉浃订《天南历朝登科备考》(卷一至五),越南汉喃研究院藏1964年重抄本,编号:VHv.2713/1—5;
    (4)武檰等编、阮俒校正《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景兴四十年刻,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c01283;
    (5)高春育主编《国朝科榜录》卷一至四,成泰甲午年刻,后学者又补充自成泰十年至启定四年的各科登科录,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本,编号R1、R22571
    (6)Pham Duc Thanh Dung-V inh Cao chu bien,Khoa Cu Va Cac Nha Khao Bang Trieu Nguyen,Hue:Trung TamBao Ton Di Tich Co Do Hue Nha Xuat Ban Thuan Hao,2000.。以下若没有注明统计数字来源,均为笔者据此6部书的记载所统计的数字。
    1 So Van Hoa Thong Tin HaTay, Nguoi Ha Tay Trong Lang Khoa Bang, Ha Tay, 2001. p.8-10.
    2 So Van Hoa Thong Tin HaTay, Nguoi Ha Tay Trong Lang Khoa Bang, HA Tay, 2001, p. 10-19.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舆地志·山南》,第31页。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舆地志·清华》,第5页。
    1 [越]潘辉注《皇越舆地志》卷二,清华,明命十四(1833年)年刻,第24页。
    2 《慈廉登科录》,越南国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990.《列县登科录》统计为87名,多了1名明经科,与《慈廉登科录》的统计基本吻合。
    3 So Van Hoa Thong Tin HaTay, Nguoi Ha Tay Trong Lang Khoa Bang, Ha Tay, 2001. p. 10-19.
    1 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第154页。
    2 [越]裴文(礻巽)著《万里行吟》,光绪三年杨重雅序,第11页,嗣德三十一年刻,著山藏板。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三《舆地志·京北》。
    1 明·张燮著《东西洋考》卷一《西洋列国考·交耻》,谢方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页。
    2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十四《乂安省》,维新三年编刻,第33页。
    3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第17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1277。
    4 [越]阮廌撰《抑斋遗集》卷六《舆地志》,第24页,福溪堂藏板,1868年刻。
    5 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1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五《广南省》,维新三年编刻,第123—135页。
    2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十四《义安省》,第34页。
    3 [越]高春育等主编《大南一统志》卷三十二《宣光省》,越南国务卿府特质文化衙1970年翻译版。
    4 [越]潘辉注《皇越舆地志》卷二,第14页,明命十四年(1833年)刻本。
    5 明·慎懋赏辑《四夷广记》(七),第1472—1474页。
    1 明·慎懋赏辑《四夷广记》(七),第1472页。
    2 明·严从简著 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卷六《南蛮·安南》,第243页。
    3 《广西通志》卷十九,凭样土州。
    4 陈玉龙:“中国和越南、柬埔寨、老挝文化交流”,载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84页。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五,总第2413—2415页。
    6 [越]潘辉注《皇越舆地志》卷一,第36页,明命十四年刻本。
    7 [越]潘和甫编辑、潘辉浃校订《天南历朝列县登科备考》,第1页,1964年9月阮嘉玮奉抄,何辉璋校订,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2713/5。
    8 [越]裴文(礻巽)《万里行吟》卷一,嗣德三十一(1878年)年刻,蓍山藏板。
    1 明·慎懋赏辑《四夷广记》(七)“安南”,台湾广文书局印行,1474—1476页。
    2 《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一,成化十一年五月辛酉条。
    3 [越]潘辉沣《历朝宪章类志》卷四《舆地志·兴化》,第2页,越南国务卿府特质文化衙1972年再版。
    4 《使程图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399。
    5 [越]高春育等主编《大南一统志》卷四十一《谅山省》,越南国务卿府特质文化衙1970年版,第12页。
    1 明·慎懋赏辑《四夷广记》(七)“安南”,台湾广文书局印行,第1477—1478页。
    2 [越]潘辉注《皇越舆地志》卷三,第14页,明命十四年(1833年)刻本。
    3 [越]潘辉注《皇越舆地志》卷三,第15页。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三《舆地志·海阳》,第18—19页。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三《舆地志·海阳》,第20—23页。
    6 [越]潘辉注《皇越舆地志》卷一,第26页。
    1 《皇朝通典》卷九十八《边防二·广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四《伪郑附略》,转引自田汝康《17-19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页。
    3 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殪部之移殖南圻》,《新亚学报》第五卷第一册,第435页。
    4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十六《六省南越·河仙省》,维新三年(1909年)。
    5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五《广南省·市舖·会安舖》,维新三年(1909年)。
    6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五《广南省》,维新三年(1909年)刻,第1—7页。
    7 清·大汕《海外纪事》卷四,余思黎点校,第80页。
    8 陈荆和《十七、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新亚学报》第三卷第一期,第302页、第273页。
    1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五,第143页,古学院藏板。
    2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五,总3913—3914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舆地志·清华),第10—12页。
    2 [越]阮榜中撰 王毓荣等校点《越南开国志传》卷八,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二册,第302页。
    3 [越]阮榜中撰 王毓荣等校点《越南开国志传》卷八,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二册,第289页。
    1 Bui Xuan Dinh, Nguyen Viet Chuc chu bien, Cac Lang Khoa Bang Thang Long- Ha Noi, Nha Xuat Baa Chinh Tri Quoc Gia, 2004. p.35-36.
    2 [越]潘和甫编辑 潘辉浃订《天南历朝登科备考》(秋集下),1964年9月抄杜辉曾抄、何辉璋校订,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2713/5,第1页。
    3 [越]潘和甫编辑 潘辉浃订《天南历朝登科备考》(秋集下),第25页。
    4 [越]潘和甫编辑 潘辉浃订《天南历朝登科备考》(春集),1964年9月阮嘉玮奉抄,何辉璋校订,越南汉哺研究院藏,编号VHv.2713/1,第115页。
    1 Bui Xuan Dinh, Tien Si Hho Hoc Thang Long-Ha Noi(1075-1919), Ha Noi: Nha Xuat Ha Noi, 2003, p86.
    2 Bui Xuan Dinh, Tien Si Nho Hoc Thang Long-Hoi(1075-1919), Ha Noi: Nha Xuat Ban Ho Noi, 2003, p142—143.
    3 [越]潘和甫编辑,潘辉浃订《天南历朝列县登科备考》(春集),1964年9月阮嘉玮奉抄,何辉璋校订,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2713/1,第1页。
    1 《皇朝明命十三年壬辰会试科进士题名碑》,阮明命十四年(1833年)立,参见范德成主编《科举与阮朝科榜》所附碑文,顾化古都遗迹博物中心、顺化出版社,2000年,第204页。
    2 参见范德成主编《科举与阮朝科榜》所附4块进士题名碑:《皇朝明命三年壬午会试科进士题名碑》、《皇朝明命七年丙戌会试科进士题名碑》、《皇朝明命十年已丑会试科进士题名碑》、《皇朝明命十三年壬辰会试科进士题名碑》,第181-204页。
    3 《皇朝绍治七年丁未会试科进士题名碑》、《皇朝嗣德四年辛亥会试科进上题名碑》,分别参见范德成主编《科举与阮朝科榜》第255页、第276页所附碑文。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舆地志·又安》,第13页,越南国务卿府特质文化衙1972年再版。
    1 [越]吴氏诸作家《吴家文派选集》之《午峰集》。
    2 [越]高春育《国朝科榜录》卷一,第9页。
    3 此人后因“唑事削去碑名”(见[越]高春育《国朝科榜录》卷二,第15页),所以《皇越嗣德九年丙辰科进士题名碑)已经削去潘显道的记载(见范德成主编《科举与阮朝科榜》所附碑文,第297页)。
    4 《皇朝嗣德十五年壬戌会试科进士题名碑》,见范德成主编《科举与阮朝科榜》所附碑文,第302页。
    5 [越]高春育《国朝科榜录》卷四,第20页,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2257.
    6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十,第1569页。
    7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五十四,第949页。
    1 Bui Xuan Dinh, Tien Si Nho Hoc Thang Long-Ha Noi(1075-1919), Ha Noi: Nha Xuat Ban Ha Noi, 2003, p142.
    2 立于黎朝正和二十三年(1702年)《学舍田地碑记》,转引自Nguyen Huu Mui,Vai Ve Tinh Giao Duc Nho Hoc o Cap Lang Xa Qua Tu Lieu Ven Bia.
    3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五《广南省·形势》,维新三年编梓,第7页。
    4 转引李塔娜著 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180页。
    1 [越]吴德寿等校点翻译《同庆地舆志》之“海阳省”,第181页.越南汉哺研究院出版。
    2 [越]吴德寿等校点翻译《同庆地舆志》之“海阳省”,第191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三《舆地志·海阳》,第19页,越南国务卿府特质文化衙1972年再版。
    4 [越]潘辉注《皇越舆地志》卷一,第2页,明命十五年(1834年)刻本。
    5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六《物产风俗》。
    6 据陈荆和考证,承天明乡社位于顾化城北三公里香江之畔,现属承天省香茶郡,为明末南渡之华商创建。参见陈荆和《承天明乡社与清河庯》,《新亚学报》第四卷第一期,第305页。
    7 [越]《皇朝明命戊戌年会试科进士题名碑》,参见范德成主编《科举与阮朝科榜》所附碑文,第219页
    8 [越]潘辉注《皇越典地志》卷一,第9页。
    9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六《物产风俗》。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六,总第3301—3302页。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舆地志·清华》,第10页。
    1 [越]黎明晏编《大南典例撮略新编》卷三《礼部·讲肆课程》,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535.
    2 [越]黎明晏编《大南典例撮略新编》卷三《礼部·教法新设》。
    1 高春育在维新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国子监落成时的祝辞,见《学规新场开设》,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343.
    2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三十二,第744页。
    3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八十七,总第2642—2643页。
    4 [越]高春育《国朝科榜录》卷二,第6页,成泰甲午年刻,龙岗藏板。
    5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之“国朝”,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c.1277.
    6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之“国朝”。
    7 [越]黎明晏编《大南典例撮略新编》卷三《礼部·讲肆课程》,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535。
    1 [越]黎明晏《大南典例撮略新编》卷三《礼部·试法新设》。
    2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之“国朝”。
    3 “维新三年六月初九日公报《文明起点》”,载《学规新场开设》。
    1 [越]高春育《国朝科榜录》卷四,第11页,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编号:R.2257。
    2 “维新五年六月二十八日《试法咨文》”,载《学规新场开设》。
    3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之“国朝”。
    4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之“国朝”。
    1 Nguyeeen Khac Thuan, Dai Cuong Lich Su Van Hoa Viet Nam (Tap 3): Nho Gioo Voi Qua Trinh Tham Cia Vao Doi Song Van Hoa Va Tu Tuonc O Viet Nam, Nha Xuat Ban Giao Duc, 2000, p. 191-194.
    2 《唐摭言》卷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
    1 John W.Chaffee: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132-133.转引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185页。
    2 刘海峰《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8页。
    3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697页。
    4 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第167页。
    1 三江即山西,参见Nguyen The Long,Nho Hoc O Viet Nam Giao Duc Va Thi Cu,Nha Xuat Ban Giao Duc,1995,p.135。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17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五,总3332页。
    4 Nguyen The Long, Nho Hoc O Viet Nam Giao Duc Va Thi Ci, Nha Xuat Ban Giao Duc, 1995, p.135-136.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74页。
    6 《黎皇朝纪》,第61页。
    7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4页。
    8 《黎皇朝纪》,第51页。
    9 [越]潘清简等著《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九,总第3557页。
    10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五《黎纪》,第1168页。
    1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八十五,总第2611页。
    2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一百二十二,总第3196页。
    3 乡试中第者,黎朝时期称贡士、乡贡。阮朝初年亦沿袭黎制,明命六年(1825年)乙酉科,定乡贡为举人,生徒为秀才,乡试中三场为生徒,中四场为举人,至明命九年(1828年)戊子科乡试开始执行。见高春育《国朝乡科录》之“卷首”第11页,成泰五年(1893年)刻,龙岗藏板。
    4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一百二十二,总第3196—3197页。
    5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一百二十六,总第3248—3249页。
    6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之“国朝”。
    7 [越]高春育《国朝乡科录》之“卷首”,第11页。
    1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之“国朝”。
    2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之“国朝”。
    3 [越]高春育编《国朝科榜录》卷一,第4页。
    4 [越]高春育编《国朝科榜录》卷二,第6页。
    5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四纪卷六,总第5820页。
    6 [越]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卷五《广南省·人物》,维新三年(1909年)编梓,第119—135页。
    7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一百二十四,总第3215页。
    1 [越]阮国史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一百三十三,总第3366—3367页。
    1 罗怀:《儒学在越南》,郭以廷主编《中越文化论集》(二),第143页。
    1 将汉学最早传播到域外时,被当地人所接纳,称为受容。见刘正《图说国外汉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2 [越]潘孚先编辑 李子晋批点《皇越诗选·闰胡》,第13页,越南国家图书馆藏书,编号:k 1629。
    3 [越]阮伯骥《穆陵碑文》,载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二》,第635页。
    4 《大越黎朝帝王中兴功业实录》卷一,第5—6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9.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746页。
    6 《黎皇朝类编》,第1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5.
    7 《大越黎朝帝王中兴功业实录》卷一,第5页。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69页。
    1 《大越黎朝帝王中兴功业实录》卷一,第5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十一《黎纪》,第577页。
    3 武琼之评论,收入吴士连等著《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见陈荆和合校本,第746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七,总第2601-2602页。
    5 《黎皇朝类编》,第60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5.
    1 琼·奥克·尤姆:“儒学对东亚人际关系和传播模式的影响”,载拉里A·萨默瓦 理查德E·波特主编 麻争旗等译《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85页。
    2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三二,乾隆元年下。
    3 [越]阮维馨著、林明华译“黎朝的思想体系”,《东南亚研究》1988年第4期。
    1 [越]阮维馨著、林明华译:“黎朝的思想体系”,《东南亚研究》1983年第4期第99页。
    2 王小盾序 载王小盾 刘春银 陈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印,2002年12月,第13—15页。
    3 王小盾 刘春银 陈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第2页作:黎贵惇编辑《易肤丛说》二卷。
    4 [越]潘辉洼《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二《文籍志》,第25—26页。
    1 [越]吴时任《春秋管见自序》,《吴家文派选》四之二十,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c.539.
    2 [越]潘辉洼《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二《文籍志》,第30页。
    3 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第1页作“1785年进士”,疑误。据查[越]武檰等编辑《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第195页载:阮衙中景兴三十六年(1775年)乙未科同进士。
    4 [越]潘辉洼《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二《文籍志》,第30页。
    5 《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一“儒家类”《近思录》提要。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五《文籍志》,第104页。
    2 [越]范贵适:刊行之序,邓泰滂《周易国音歌》,积善堂板,阮嘉隆乙亥年新刻,第3页。
    3 [越]范贵适:刊行之序,邓泰滂《周易国音歌》,第1—4页。
    1 [越]阮维馨著、林明华译:“黎朝的思想体系”,《东南亚研究》1988年第4期。
    2 王小盾序,载王小盾 刘春银 陈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第15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二《节义之臣》(1973年版本)载:“陈时六人,黎初四十人,黎末一人”,笔者逐一统计,此卷录陈朝节义之臣7人,黎朝初年42人,黎末1人。
    1 [越]范丕建撰 谢明勋校点《南天忠义实录》,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51-60页。
    2 《南天忠义实录》载,严霸骥举造士,在光绍皇帝出城时,受密诏,率乡兵拒守,势不抵敌,自刎而死。[《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58页]按:越南在保泰五年(1724年)才开始举行武举,赐武造士出身(详见黎朝武举一节),而光昭帝即黎昭宗,1516—1523年在位,与黎朝武举始设时间相差二百年,笔者疑《南天忠义实录》记严霸骥举造士有误。
    3 佚名《黎朝节义录》之序,收入[越]范丕建撰 谢明勋校点《南天忠义实录》,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63-64页。
    1 [越]佚名《人物志》,康世昌校点,陈庆浩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168页。
    2 [越]范丕建撰 谢明勋校点《南天忠义实录》,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53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二《节义之臣》,1973年版本。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二《节义之臣》。
    5 佚名《黎朝节义录》之序,收入[越]范丕建撰 谢明勋校点《南天忠义实录》,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61页。
    1 详见佚名《黎朝节义录》,载于范丕建撰 谢明勋校点《南天忠义实录》,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
    2 [越]黎僴《北行丛记》自序,见载于范丕建撰 谢明勋校点《南天忠义实录》,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102页。
    3 转引自彭国栋谈越南汉诗,载郭廷以等著《中越文化论集》(一),第170页。
    1 “黎末节义祠”,附于佚名《黎朝节义录》,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117-121页。
    2 [越]佚名《黎朝节义录》之序,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65页。
    3 [越]阮维馨著,林明华译:“黎朝的思想体系”,《东南亚研究》1988年第4期第101页。
    4 杨家骆主编《中国选举史料清朝篇》,台湾中华书局,1977年,转引自宋元强《中观史学与科举研究》,《求是学刊》1996年第1期。
    5 佚名《黎朝节义录》之序,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61页。
    1 马克斯·韦伯著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王容芬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113页。
    2 杜赞奇著 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3页。
    1 [越]吴士连等等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九《黎纪》,第974页。
    2 [越]吴士连等着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47页。
    3 何成轩《儒学南传史》,第350页。
    1 [越]撰人不详《新订伦理教科书》之序,1908年印本。
    2 [越]裴辉希撰《文典乡祠碑记》,载无名氏撰 康世昌校点《人物志》,陈庆浩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说》第一辑第六册,第160页。
    3 《凤凰山祠碑记》,载无名氏撰 康世昌校点《人物志》,陈庆浩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说》第一辑第六册,第161页。
    4 [越]阮舒轩撰于景兴二十年《重修荆门府文央碑铭》,附于佚名《人物志》,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201-202页。
    5 [越]朱伯《公升侍郎参从高平镇恭颂德政序》,载《人物志》,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234-235页。
    1 [越]潘玉《越南文化本色》,河内文化通讯出版社,1998年,第209页。转引自孙衍峰:“儒学在越南的变异”,《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15页。
    2 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第166页。
    3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4 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5 陈飞《唐代试策考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6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之序。
    7 转引自Nguyen Q. Thang, Khoa Cuva Giáo Duc Viêt Nam(Các Su Kien Giáo Duc Viêt Nam Luoc Khào, Nhà Xuat Bán Vǎn Hoá-Thong Tin, 1993,p25.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二《文籍志》,越南教育文化部1974年翻译版附原文.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三《文籍志》,第44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三《文籍志》,第63-64页。
    1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八,黎纯宗,第7页。
    2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24-225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九,总3496-3500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十六《科目志》,第32-33页
    2 余丙照编辑《分类策学指南》之序,越南1876年重刻本,丹安集文堂藏板。
    3 [越]范松年《雨中随笔》之“诗体”,第101页,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第五册,第101页,法国远东学院出版、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92年。
    4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黎圣宗光顾三年,总第1976-1977页。
    6 [越]吴士连等等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91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三《黎纪》,第699页。
    8 [越]善堂门弟编辑《善堂赋草》之序,成泰十年新刊。
    1 [越]郑昌德校订《诗韵辑要》之序,明命十八年(1837年)嘉柳堂重刊本,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本,编号:R.281。
    2 [越]吴时仕为福溪乡贡《美亭诗集》序言,载于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四《文籍志》,第74页。
    3 [越]武檰等编撰《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第189页。
    4 《天南历科会赋选》之序,见载于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四《文籍志》,第71页。
    5 [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之“国朝”。
    6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51页,景兴四十年刻。
    7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第196页,景兴四十年刻。
    8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八,黎纯宗,第2页。
    9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64页。
    1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二,总第2864页。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人物志》,“德业之儒”,Phu Quoc-Vu-Khanh Dac-Trach Van Hoa Xuat Ban,附抄本复印,1973年,第245-246页。
    3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卷二《体例》,第61-62页。
    4 [越]范松年撰《雨中随笔》之“诗体”,临江校点,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第五册,第101页,法国远东学院出版、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92年。
    1 [越]范松年撰《雨中随笔》之“四六文体”,临江校点,第100页。
    2 《翰阁文体格式》,前言,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81。
    3 [越]吴士连等着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807页。
    1 《翰阁文体格式》,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81。
    1 无名氏辑《各种贺文》,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A.81。
    2 越南国学研究中心编《吴时任选集》第二集《诗赋》,河内:越南文化出版社,第206页。
    3 [越]吴世荣《曲江竹堂诗文集》,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950。
    4 越南国学研究中心编《吴时任选集》第二集《诗赋》,第257页。
    5 [越]潘孚先编辑,李子晋批点《越音诗集》,保泰十年(1729年)刻本。
    6 [越]吴世荣《曲江竹堂诗文集》,第1页,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950。
    7 [越]阮安堵《桂山诗文集》,安亭女山阮书于保大六年,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986。
    8 [越]吴时任《吴黄甲诗文集》,越南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642。
    9 [越]蔡顺《吕塘遗稿诗集》,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38。
    10 越南国学研究中心编《吴时任选集》第三集,河内:文化出版社出版,第255页。
    1 [越]蔡顺《吕塘遗稿诗集》,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38。
    2 《皇越文选》,存奄家藏,希文堂刻本。
    3 王昆吾序,载于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第9页。
    4 [越]吴时任《星槎纪行集序》,载《吴时任选集》(第三集),河内:越南国学研究中心、文化出版社出版,第80页。
    5 [越]陈文玾《越南作家略传》,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1971年。转引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之王序,第40页。
    1 转引自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22页。
    2 彭国栋《谈越南汉诗》,载郭廷以主编《中越文化论集》(一),台湾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第169页。
    1 [越]蔡顺《吕塘遗稿诗集》之序,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318。
    2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三《文籍志》,第58-59页。
    3 彭国栋《谈越南汉诗》,载郭廷以主编《中越文化论集》(一),台湾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第169页。
    4 [越]范松年《雨中随笔》之科举,第156-157页。
    5 [越]裴公璧《历朝诗钞》序,见载于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四《文籍志》,第74页。
    1 王小盾《王序》,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印,2002年12月,第23页。
    2 王小盾《王序》,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第19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三《文籍志》,第55页。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德业之儒》,第21-22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三《文籍志》,第56页。
    2 [越]阮舒轩《使华丛咏集》之序,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720。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三《文籍志》,第57页。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三《文籍志》,第58页。
    5 参见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第60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有手抄本,编号:A.179。
    6 [越]阮辉(亻莹)撰 阮辉似书《奉使燕台总歌》,硕亭藏板,景兴二十七年刻。
    7 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王小盾《王序》第21页。
    1 [越]陈名案《陈名案诗集》,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711。
    2 前揭[越]陈名案《陈名案诗集》。
    3 《永盛年文集》,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51。
    4 [越]蔡顺《吕塘遗稿诗集》,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318。
    1 王小盾、何仟年《越南古代诗学述略》,《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第16页、17页。
    2 王小盾《王序》,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第23页。
    3 转引自彭国栋《谈越南汉诗》,载郭廷以主编《中越文化论集》(一),第166页。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四《文籍志》,第67-68页。
    5 梁立基、李谋主编《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82页。
    1 王小盾,何仟年《越南古代诗学述略》,《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第17页、25页。
    2 如称吴士连等著《大越史记全书》是纪传体史书,是明显的错误。
    3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一集),第326页。
    1 明·张燮《东西洋考》“交趾交易”条,谢方点校本,第20页。
    2 明·朱舜水《安南供役记事》,《舜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
    3 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之“收录资料统计表”,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化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47-48页。
    4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十一《德业之儒》,第34页,1973年版本。
    5 [越]黎贵惇《群书考辨别》,序。
    1 [越]裴辉碧辑《新刊补正少徵通鉴节要》,裴氏原本,嗣德十九年(1866年)据锦文堂藏板刻,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本,编号:R.825。
    2 清·乾隆御批,傅恒总裁《御批历代通鉴纲目辑览》卷首,乾隆三十二年刻,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本,编号: R.1238。
    3 [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序,第1-2页。
    4 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第22页。
    1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90页。
    2 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彙辑》之《安南书录》,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6年9月,第226页。
    3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六《史部·载记类·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1987年第4次印刷,第588页。
    4 《四库全书提要·越史略》,《从书集成初编》之《越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 [越]吴士连等著《大越史记全书》序,第55页。
    6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登科录》卷一,第36页。
    1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登科录》卷三,第139页。
    2 参见[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16;[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首序言。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四,第3881-3882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四《黎纪》,第1125页;[越]武檰等《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
    5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二《文籍志》,第16页。
    6 关于《蓝山实录》的作者问题,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因有胡士杨永治元年(1676年)重刊本序,冯承钧先 生称此书为胡士杨所撰(见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彙辑》之《安南书录》,第237页);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称撰人不详;有的越南学者认为是黎朝功臣阮廌所撰(《阮廌全集》第二集将《蓝山实录》收入其中,见越南国学研究中心和越南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本)。我们从胡士扬《重刊蓝山实录序》可知,《蓝山实录》原为阮廌撰,到永治元年(1676年)由胡士扬等史官奉命“参与旧录家编而重修之,舛者正,漏者补”,并由梓人红蓼柳幢等社人奉刻重版。
    1 [越]胡士扬等《重刊蓝山实录序》,《阮廌全集》(第二集),第221页、第226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本纪卷三《黎纪》,第1081页。
    3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四,总第3894页。
    4 [越]陈重金著 戴可来译《越南通史》,序,第1页。
    1 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王小盾序,第15页。
    2 [越]黎贵惇《大越通史》之序,越南教育文化与青年部出版社1973年版附原文影印,第1-3页。
    3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2 何成轩《儒学南传史》,第340-341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28页。
    4 [越]范公著《大越史记续编书》,载[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首,第59页。
    5 [越]吴士连《拟进大越史记全书表》,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首,第57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八《陈纪》,第468页。
    1 [越]范公著《大越史记续编书》,载[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首,第60页。
    2 《大越史记全书续编》之《凡例》,载[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首,第69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首之《越鉴通考总论》,第83页。
    4 [越]黎嵩等《大越史记续编序》,载[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首,第61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首之《越鉴通考总论》,第83-84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首之《越鉴通考总论》,第91-92页。
    7 [越]黎贵惇《大越通史》之“凡例”,越南文化教育与青年部1973年翻译本附原文,第5-6页。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第322页。
    2 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38页。
    3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二《文籍志》,第17页。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之序。
    5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十六,总第2507页。
    6 [越]范公著《大越史记续编书》,附载于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首,第60页。
    7 [越]黎嵩《大越史记续编序》,附载于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卷首,第61页。
    1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五《文籍志》,第96页。
    2 《阮廌全集》(第二集),第219页。
    3 [越]黎贵惇《黎朝通史》序,见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二《文籍志》,第21页。
    4 [越]黎贵惇《大越通史》之“凡例”,越南文化教育与青年部1973年。
    1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第57页。
    2 《高骈集》,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927。
    3 参见高迥《安南地舆稿》,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921。
    4 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第467页。
    5 [越]吴德寿《同庆地舆志:越南十九世纪末期一部地理学书籍》,载吴德寿等翻译《同庆地舆志》,卷首第37页,河内:世界出版社,2002年。
    6 参见阮廌《抑斋遗集》卷六,福溪堂藏板,1868年刻。
    7 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第286页。
    1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序》,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605。
    2 此书编者全为进士出身:武檰景兴九年(1748年)戊辰科同进士,潘仲藩景兴十八年(1757年)丁丑科同进士,汪士郎(仕琠)为景兴二十七年(1766年)丙戊科同进士,阮俒为景兴四年(1743年)癸亥科同进士。
    3 [越]武檰筹编辑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序,景兴四十年刻本。
    4 前揭[越]武檰等编辑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序。
    5 《秋比题名记》,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32。
    1 潘辉温编辑、潘辉浃校订《天南历朝列县登科备考》,越南汉喃院藏1964年重抄本,编号:VHv.2713/1-5。
    2 见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
    3 《乂静杂记》,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93。
    4 《山西登科考》,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1289。
    5 《山南历朝登科考》,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176。
    6 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第86页。
    7 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第91页。
    8 《正和进士题名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421。
    9 《黎朝造士登科录》,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627。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811页。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五《黎纪》,第838页。
    3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七《黎纪》,第916-917页。
    4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五,总第3915页。
    5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74-778页。
    6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二,《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2-13页。
    1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
    2 [越]范延琥、阮案撰 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217-218页。
    3 [越]阮榜中撰 王毓荣等校点《越南开国志传》卷一,陈庆洁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四册,第32-34页。
    4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一。
    5 [越]黎贵惇著《见闻小录》卷三十二“丛谈”,越南汉喃研究院藏书手抄本,编号:A.32。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总第3717页。
    7 《明孝宗实录》卷八十二,弘治六年十一月戊午条。
    8 《明孝宗实录》卷一二五,弘治十五年冬十月癸亥条。
    9 《明孝宗实录》卷一九二,弘治十五年十一月。
    10 《明武宗实录》卷三十六,正德三年三月壬子条。
    1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88页。
    2 《明武宗实录》卷一一六,正德九年九月丁卯条
    3 《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五,康熙二十五年三月戊寅条。
    4 《清圣祖实录》卷二八一,康熙五十七年九月癸未条。
    5 [越]潘辉温辑 郑阿财校点《科榜标奇》卷二,《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7页。
    6 [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三,总3053-3054页。
    7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
    8 [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三。
    9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一《黎纪》,第581页。
    10 [越]陈文为撰 陈煇积校删《黎史纂要》卷二,第12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2/1。
    1 《明会典》卷九十七《礼部五十二·朝贡二·安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 转引陈文源《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第113页。
    3 [越]黎贵惇《大越通史》卷四《列传·逆臣传》,古学堂藏板,第44张,越南文化教育和青年部,1973年。
    4 陈文源《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第112页,暨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5 《清圣祖实录》卷一○六,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辛亥。
    6 《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七,康熙五十五年二月丙子。
    7 前揭[越]黎贵惇《大越通史》卷四《列传·逆臣传》,第42张。
    8 前揭[越]黎贵惇《大越通史》卷四《列传·逆臣传》,第43张。
    1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六《四裔考·安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二《黎纪》,第1060页。
    3 《明英宗实录》卷二七九,天顺元年六月甲午条。
    4 参见牛军凯《朝贡与邦交:明末清初中越关系研究(1593-1702年),中山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9-81页。
    5 陈玉龙:“中国和越南、柬埔寨、老挝文化交流’,载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第683页。
    6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实录卷二《黎纪》。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二《黎纪》,第651页。
    8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四《黎纪》,第783页。
    9 《明宪宗实录》卷一四一,成化十四年三月辛未。
    10 《明孝宗实录》卷九十,弘治七年冬十月壬子条。
    1 《军机处录副奏折》,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594-595页。
    2 《光绪会典事例》卷五一○《礼部》。
    3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六《安南下》,余思黎点校本,第237页。
    4 《明英宗实录》卷二一七,景泰三年六月庚辰条。
    5 明·慎懋赏辑《四夷馆记》(七)之《海国广记·安南》,台湾广文书局印行,第1545页。
    6 [越]裴樻友《重刊孔氏三出辩引》,载《孔氏三出辩》,嗣德丙辰年刻本。
    7 《工部尚书黎相公年谱》,载《人物志》,陈庆洁 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六册,第218-221页。
    1 [越]范延琥 阮案撰 许端容校点《沧桑偶录》,阮公沆,《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第168-169页。
    2 陈玉龙:“中国和越南、柬埔寨、老挝文化交流”,载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第688页。
    3 [越]海阳青蓼社奉事撰《梁大王事迹》,第1-2页,越南汉喃院藏书手抄本,编号:VHv.1845。
    4 昌彼得:“中越书缘”,载郭以廷主编《中越文化论集》(一),第185页。
    5 [越]海阳青蓼社奉事撰《梁大王事迹》,第4-12页。
    6 《漆画先师录》,阮朝绍治三十六年本邑员子阮奋斋抄,第4-5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987。
    7 前揭《漆画先师录》,第6页。
    1 前揭《漆画先师录》,第11页。
    2 前揭《漆画先师录》,第24页。
    3 [越]阮公宝纂辑《苏江志姓》卷下,第57-58页,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966。
    4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六《黎纪》,第860-861页。武檰等撰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卷二载,黎光贲奉使十九年。
    5 [越]黎贵惇《大越通史》卷六《列传·逆臣传》,第81张。
    6 前揭[越]阮公宝纂辑《苏江志姓》卷下,第68页。
    7 [越]吴士连等著 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十七《黎纪》,第909-910页。
    8 首揭[越]阮公宝纂辑《苏江志姓》卷下,第70页。
    1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六《四裔考·安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 陈文源《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第158页。
    1 Trung Tam Khoa Hoc Xa Hoi Và Nhan Vǎn Quoc Gia, Luocj Khào ve Khoa C u Viet Nam, Nhà Sù Hoc Tran Vǎn Giáp(Tuyen Tap), Nhà Xuat Bán Khoa Hoc Xa Hoi, Hà Noi, 1996, p.196-197.
    1 《古今科试通考》卷二,第4页,嗣德二十六年刻。
    1 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9页。
    2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页。
    1 [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19-120页。
    2 前揭[美]卡尔·A·魏特夫著,《东方专制主义》,第366页。
    3 [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第120页。
    1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改科举议》,转引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第9页。
    2 [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358页。
    3 于向东主编《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越南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页.
    4 陈玉龙:“中国和越南、柬埔寨、老挝文化交流”,载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第686页.
    5 [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第29页。
    1 [韩]李成茂著 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第67页,1993年。
    1 [英]丹·乔·艾·霍尔著《东南亚史》(古代部分),赵嘉文译注,云南省历史研究所,1979年,第293页、295页.
    1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第238页.
    2 转引自[韩]李成茂著 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第17页,1993年.
    3 [韩]李成茂著 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译者前言.
    4 [韩]李成茂著 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第60页.
    5 林贤九:“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和影响”,《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6 吴光耀:“日本科举制的兴亡”,《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35页.
    [1] [越]《黎朝会典》,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52。
    [2] [越]编者不详《黎纪》,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1587。
    [3] [越]陈文为撰《黎史纂要》,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1452/1-3。
    [4] [越]邓泰滂编撰,李子瑨校订《周易国音歌》,嘉隆乙亥年(1815年)刻本。
    [5] [越]段延展《段巡抚公牍》,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502。
    [6] [越]范廷琥著《雨中随笔》,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5。
    [7] [越]范廷琥撰《参考杂记》,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939。
    [8] [越]高春育编《国朝登科录》(1822—1894年),刻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640。
    [9] [越]高春育编《国朝乡科录》,成泰五年(1893年)刻,龙岗藏板。
    [10] [越]高春育主编《大南一统志》,维新三年编刻,越南文化教育部1965年翻译版。
    [11] [越]高春育主编《大南一统志》,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69/1-12。
    [12] [越]高迥《安南地舆稿》,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921。
    [13] [越]高朗编集《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09/1-2。
    [14] [越]高园斋编《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1—4),越南国家教育部出版,1961年。
    [15] [越]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汉喃研究室编《黎圣宗汉字诗总集》,越南河内:越南文学出版社,2003年。
    [16] [越]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中心汉喃研究院编《吴时任全集》(第1—2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004年。
    [17] [越]国之氏撰《画漆先师传》,阮奋斋重抄于绍治元年,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987。
    [18] [越]海阳青蓼社奉事撰《梁大王事迹》,越南汉喃研究院藏书手抄本,编号VHv.1845。
    [19] [越]胡士杨等辑《大越黎朝中兴功业实录》,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9。
    [20] [越]黄高启著《越史要》(1—3卷),1914年刻,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130/1-3。
    [21] [越]集贤院编撰《大越历代史总论》,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744。
    [22] [越]黎朝儒臣撰《大越历代进士科实录》,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手抄本,编号A.2040。
    [23]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1、2、5、6卷),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605。
    [24]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4—6卷),古学院藏板。
    [25] [越]黎贵惇《芸台类语》(1—9卷),越南文化中心出版社,1995年。
    [26] [越]黎贵惇著《见闻小录》,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
    [27] [越]黎贵惇撰《大越通史》,1749年抄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1389。
    [28] [越]黎贵惇撰《大越通史》,越南文化教育与青年部,1973年翻译版。
    [29] [越]黎明晏编《大南典例撮略新编》,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535。
    [30] [越]黎明晏辑《大南典例撮要新编》,1909年刻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1684/1-5。
    [31] [越]黎圣宗钦定,杜润、阮直编撰《天南余暇集》,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34/1-10。
    [32] [越]黎崱著 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3][越]潘孚先编辑 李子晋批点《皇越诗选》,越南国家图书馆藏书,编号R.1629.
    [34][越]潘孚先编辑,李子晋批点《越音诗集》,保泰十年(1729年)刻本。
    [35][越]潘辉注《皇越舆地志》,明命十四年(1833年)刻本。
    [36][越]潘辉注著《历朝宪章类志》,抄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
    [37][越]潘清简等编《钦定越史通鉴纲目》(1—47卷),建福元年(1884年)刻。
    [38][越]潘清简等编《钦定越史通鉴纲目》(1—47卷),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据建福元年(1884年)刻本影印本,民国58年。
    [39][越]裴辉碧辑《新刊补正少徵通鉴节要》,嗣德十九年(1866年)据锦文堂藏板刻,南国家图书馆藏本,编号R.825。
    [40][越]裴樻友《重刊孔氏三出辩引》,载《孔氏三出辩》,嗣德丙辰年刻本。
    [41][越]裴文禩著《万里行吟》,嗣德三十一年(1878年)刻,著山藏板。
    [42][越]裴秀岭《经籍格言》,明命十一年(1830年)刻。
    [43][越]阮安堵《桂山诗文集》,安亭女山阮书于保大六年,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986。
    [44][越]阮登选撰《北史歌》,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064—1066。
    [45][越]阮公宝纂辑《苏江志姓》,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966。
    [46][越]阮国史馆编《大南实录》,越南阮朝嗣德五年(1852年)刻本,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影印本,昭和四十三年八月出版。
    [47][越]阮国史馆编《大南实录列传前编》,越南阮朝嗣德五年(1852年)刻本,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影印本,昭和四十三年八月出版。
    [48][越]阮辉(亻莹)撰,阮辉似书《奉使燕台总歌》,景兴二十七年(1766年)刻。
    [49][越]阮舒轩(阮宗奎)《使华丛咏集》,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720。
    [50][越]阮文珊撰《读书格言》,成泰七年刻本,越南国家图书馆藏,编号R.195。
    [52][越]阮文桃《皇越科举镜》,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1277。
    [53][越]阮廌《抑斋遗集》(1—6卷),嗣德二十一年(1868年)刻,福溪藏板。
    [54][越]善堂门弟编辑《善堂赋草》,成泰十年新刊。
    [55][越]无名氏辑《各种贺文》,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81。
    [56][越]吴德寿等校点翻译《同庆地舆志》,河内:世界出版社,2002年。
    [57][越]吴甲豆《中学越史撮要》(春、夏、秋、冬集),1911年刻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
    [58][越]吴时任《春秋管见》,《吴家文派选》四之二十,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c.539.
    [59][越]吴时任《吴黄甲诗文集》,越南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642。
    [60][越]吴士连等著,陈荆和合校《大越史记全书》,日本东京大学东洋研究所,昭和59年.
    [61][越]吴世荣《曲江竹堂诗文集》,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950。
    [62][越]吴世荣《竹堂赋选》,刻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128。
    [63][越]吴世荣编《皇阁遗文》,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137。
    [64][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1—4卷),景兴四十年刻,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c.01283。
    [65][越]武檰等编 阮俒校《鼎锲大越历朝登科录》(1—4卷),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抄本.
    [66][越]郑昌德校订《诗韵辑要》,明命十八年(1837年)嘉柳堂重刊本,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本,编号R.281.
    [67]《安南志原》,河内:法国远东学院订刊,1931年.
    [68]《慈廉登科录》,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990.
    [69]《大南官制》,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900.
    [70]《大南郡县风土人物略志》,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A.1905。
    [71]《大南文苑续编》,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手抄本,编号VHv.256/1-2-4.
    [72]《大越史记本纪续编》(又名《黎史续编》),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06。
    [73]《登科录抄本》(1304—1683年),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785。
    [74]《登科录搜讲》,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723。
    [75]《登科录搜讲》,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21。
    [76]《东洋大法略编》,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1945。
    [77]《东洋政治》,越南1909年印本。
    [78]《高骈集》,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927。
    [79]《古今科试通考》,拙轩藏板,嗣德二十六年 1873年)刻,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1297。
    [80]《故黎文选》,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36/1-4。
    [81]《光列社文会条例》,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手抄本,编号A.995/1-2。
    [82]《国朝诏令善政》,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57。
    [83]《翰阁文体程式》(黎朝会试各科),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281。
    [84]《皇越科举镜》(1919年),抄本,越南汉喃字藏本,编号VHv.1277。
    [85]《会试文选》(黎朝至阮朝),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571/1-4。
    [86]《黎朝登科录》,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手抄本.编号VHv.1311,
    [87]《黎朝官吏赏罚律》,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c.1338-1339。
    [88]《黎朝官制典例》,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56/1-2。
    [89]《黎朝会典》,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52。
    [90]《黎朝会试庭对策文》(1475—1661年),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3026/1-2。
    [91]《黎朝会试文集》,明命二十一年新镌,郁文堂藏板。
    [92]《黎朝会文选》(1740—1786年),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36/1-3。
    [93]《黎朝教化条例》,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507。
    [94]《黎朝旧典》(1729-1773年),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33。
    [95]《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记》(卷1—4),越南国家教育部出版,1961年。
    [96]《黎朝乡选》(卷1—7),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新刊,多文堂藏板,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316/1—7。
    [97]《黎朝造士登科录》(1724—1785年),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67。
    [98]《黎公行传》,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43。
    [99]《黎皇朝纪》,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4。
    [100]《黎皇朝类编》,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25。
    [101]《黎庭会文》,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026/2。
    [102]《黎乡文策》,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313/1-4。
    [103]《历朝进士登科录》,阮朝嗣德三十四年(1881年)黎文银抄,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652。
    [104]《历代登科录》(1075—1788年),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652。
    [105]《历代科举法备考》,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90。
    [106]《历代科举考》,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复印号VHc.1923。
    [107]《历科会庭文选》(1—3卷),1840年刻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1759/1-2。
    [108]《梁大王》,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1854。
    [109]《龙选试策》,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319/1-2。
    [110]《名臣奏册》,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45。
    [111]《名贤录》,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172。
    [112]《慕泽武族世系事迹》,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659。
    [113]《南国佳事传》,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219。
    [114]《漆画先师录》,阮朝绍治三十六年,本邑员子阮奋斋抄,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 A.987。
    [115]《钦定大南会典事例》,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65/1-88。
    [116]《钦定大南会典事例续编》,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复印号VHc0283/1-30。
    [117]《秋比题名记》,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32。
    [118]《山南历朝登科考》,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176。
    [119]《山西登科考》,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1289。
    [120]《上谕集》,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71。
    [121]《史论略编》,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039。
    [122]《使程图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399。
    [123]《庶园全集》,越南汉喃研究藏手抄本,编号A.269/1-4。
    [124]《四六文选》,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714。
    [125]《天南历朝列县登科备考》,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335
    [126]《天南历朝列县登科备考》,又名《历朝登科备考》1964年抄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485/1-5。
    [127]《天南四字经》,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661。
    [128]《庭策黎文》,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026/1-2。
    [129]《统会大族石谱》,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676。
    [130]《文庙考》,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789。
    [131]《文武庙仪注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VHv.279。
    [132]《河内文庙》,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480。
    [133]《校定黎朝官制例》,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51。
    [134]《新简应试诗赋》,1833年柳斋堂刻,中国书重印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A.172。
    [135]《学规新场开设》,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343。
    [136]《杨氏家谱》,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657。
    [137]《遗爱社陈家谱记》,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681。
    [138]《乂静杂记》,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93。
    [139]《永盛年文集》(1705-1847年),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351。
    [140]《谕表论集》,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手抄本,编号A.225/1-2。
    [141]《御制初文集》,抄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69/1-7。
    [142]《越史补遗》(1788年),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168—169。
    [143]《越史略》,《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44]《正和进士题名碑》(1703—1717),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421。
    [145]《正和诏书》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A.256.
    [146]《幼学五言诗》,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661。
    [147] 陈庆洁、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包括:《传奇漫录》、《传奇新谱》、 《圣宗遗草》、《越南奇逢事录》、《皇越春秋》、《越南开国志传》、《皇黎一统志》、《南翁梦录》、《南天忠义实录》、《人物志》、《科榜标奇》、《南国伟人传》、《南国佳事》、《桑沧偶录》、《见闻录》、《大南显应传》等,法国远东学院、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148]陈庆浩、郑阿财、陈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包括《雨中随笔》、《驩州记》、《后陈逸史》等,法国远东学院、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
    [149]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150]戴明、黄卷编辑,万年茂、戴第元校订《策学纂要》,1852年刻,中国书重印本,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本,编号VHv.883。
    [151]黄用端撰《妇孺浅史歌》,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编号R.141。
    [152]据范德成、勇荣高主编《科举和阮朝各科榜》所附的阮朝32块进士题名碑。
    [153]清·乾隆御批 傅恒总裁《御批历代通鉴纲目辑览》卷首,乾隆三十二年刻,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本,编号R.1238。
    [154]余丙照编辑《分类策学指南》,越南1876年重刻本,丹安集文堂藏板。
    [155]元初祝尧公编、越阮俦注《经史时务策学提纲注》,黎朝1712年刻。
    [156]越南国学研究中心编《吴时任选集》第二集《诗赋》、第三集。河内:越南文化出版社
    [157]越南汉喃研究院和远东学院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北属时期至李朝),台湾1999年印行。
    [158]越南汉喃研究院和远东学院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二集(陈朝,1226—1400年),台湾1999年印行。
    [1]《论语》。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4]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
    [5]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笺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唐·杜佑纂《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7]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8]唐·柳宗元撰《柳河东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
    [10]唐·张九龄等撰《唐六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
    [13]宋·计敏夫撰《唐诗纪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宋·刘昀撰《旧唐书》,中华书局校点本。
    [16]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7]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8]宋·王溥撰《唐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19]宋·王溥撰《唐会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宋·赵汝适著 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1]宋·郑樵撰《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3]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24]元·汪大渊著 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2000年第2次印刷。
    [25]《登科录》、《题名录》、《明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丛书集成初编》第340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6]明·程敏政编《明文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明·邓士龙辑《议处安南事宜》,《明清史料丛编》(第七辑)第1册,台湾文海出版社有公司,民国70年。
    [28]明·董其昌编《学科考略》,从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9]明·费信著 冯承均校释《星槎胜览》,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30]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1982年第二次印刷。
    [31]明·顾山介《海槎余录》,《明代笔记小说》第25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2]明·胡广等著《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文研究所影印,1962年。
    [33]明·黄福撰《奉使安南水程日记》,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4]明·黄佐《南雍志》。
    [35]明·邝露《赤雅》,《明代笔记小说》第16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6]明·黎澄《南翁梦录》,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7]明·李东阳等《明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38]明·李文凤《越峤书》,四库存目丛书本。
    [39]明·李贤撰《明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明·马欢著《瀛涯胜览》,丛书集成初编,第327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1]明·慎懋赏辑《四夷广记》,台湾广文书局印行《史料三编》。
    [42]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43]明·孙绪撰《沙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明·王世贞撰《安南传》(及其他二种),《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
    [45]明·王世贞撰《弇州四部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明·王祎撰《大事记续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2000年年第2次印刷。
    [48]明·杨士奇等撰《历代名臣奏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9]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明·张燮著《东西洋考》,谢方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51]明·朱舜水《安南供役纪事》,《舜水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85。
    [52]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之《莫茂洽列传》,四库禁毁丛书,史部35—591。
    [53]明·官修《明集礼》,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清·官修《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55]清·官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56]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57]清·清高宗敕修《清朝通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58]清·乾隆官修《皇朝文献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9]清·嵇璜等奉撰《钦定续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0]清·嵇璜等奉撰《钦定续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清·嵇璜等奉撰《钦定续文献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2]清·蔡廷兰撰《海南杂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第42种,台湾大通书局印行。
    [63]清·大汕著 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64]清·法式善《清秘述闻》(上、中、下),《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2年。
    [65]清·顾炎武《日知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71-172,齐鲁书社,1996年。
    [67]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中华书局,1955年。
    [68]清·和坤等《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613史部,地理类。
    [69]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0]清·金鉷等《广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1]清·李仙根《安南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2]清·李仙根著《安南使事纪要》,四库存目丛书,史部56,齐鲁书社,1996年。
    [73]清·梁国志奉撰《钦定国子监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4]清·龙文彬撰《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10月第1版,1998年11月第3次。
    [75]清·潘鼎珪著《安南纪游》,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6]清·屈大均著《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1997年重印。
    [77]清·盛庆绂《越南地舆图说》,清·王锡祺辑《小方壹斋舆地丛钞:补编,续补编》第十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78]清·王庆云著《石渠余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
    [79]清·吴光《使交集》,吴兴丛书第173册。
    [80]清·徐松撰 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8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1987年第4次印刷。
    [82]清·越翼《陔余丛考》。
    [83]清·张廷玉敕修《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1984年第二次印刷.
    [84]清·周灿《使交纪事》,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19,齐鲁书社,1996年。
    [85]清雍正时编《清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6]《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87]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8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89]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90]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清实录>越南缅甸泰国老挝史料摘抄》,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91]朱彭寿《旧典备徵》。
    [92]李国祥主编《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
    [1]《古代文化专题史话》,中华书局1987年第1版,1997年第2次印刷。
    [2]陈飞著《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年4月。
    [3]陈恒著《史讳举例》,中华书局,1962年。
    [4]陈荆和编著《十七世纪广南之新史料》,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行,民国49年12月。
    [5]陈修和著《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
    [6]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7]陈玉龙等著《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8]戴可来 于向东主编《越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7月。
    [10]邓嗣禹著《中国考试制度史》,台湾学生书局,1967年。
    [11]杜赞奇著 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3页。
    [12]冯承均著《中国南洋交通史》,上海书店,1984年。
    [13]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彚辑》,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6年9月,
    [14]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15]高明士《东亚教育圈形成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6]高伟浓著《走向近世的中国与朝贡国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17]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广西出版社,1992年。
    [18]郭廷以等《中越文化论集》(一、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
    [19]郭振铎 张笑梅著《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何成等编《越汉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1]何成轩著《儒学南传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2]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23]何平著《东南亚的封建—奴隶制结构:古代东方社会》,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贺圣达著《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25]侯畅著《中国考铨制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26]侯绍文著《唐宋考试制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27]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8]黄本骥编《历代职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9]黄国安、杨万秀、杨立冰、黄铮著《中越关系史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
    [30]黄国安等编《中外关系史大事记》,广西社会科学院印度支那研究所,1980年3月。
    [31]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2]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3]翦伯赞主编,齐思和、刘启戈、聂崇岐合编《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
    [34]金旭东著《越南简史》,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云南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1989年。
    [35]金诤著《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6]黎正甫著《郡县时代之安南》,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
    [37]李长傅著《南洋史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商务印书馆1947年。
    [38]李弘琪著《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6月版。
    [39]李塔娜著,李亚舒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年.
    [40]李喜所主编《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第一至五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41]李新达著《中国科举制度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42]梁精华《广西科举史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43]梁立基、李谋主编《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44]梁志明著《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5月。
    [45]刘海峰 李兵著《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葛剑雄主编《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丛书》,2004.
    [46]刘海峰 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社中心,2004年6月。
    [47]刘海峰《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8]刘海峰等著《中国考试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9]刘海峰著《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50]刘兆瑸著《清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79年。
    [51]刘正著《图说国外汉学》,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
    [52]吕士朋著《北属时期的越南》,华世出版社,1977年。
    [53]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999年第2次印刷。
    [54]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55]商衍鎏著,商志(香覃) 校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
    [56]邵循正著《中法越南关系史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7]舒新城主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8]孙文良著《中国官制史》,《中国文化史丛书》,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
    [59]田汝康《17—19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60]汪小洋 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3月。
    [61]王道成著《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88年第1版,1997年第3次印刷。
    [62]王建著《中国古代避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63]王介南编《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中华文化通志》(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64]王昆吾著《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65]王其矩《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
    [66]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67]王小盾、刘春银、陈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印,2002年12月。
    [68]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69]吴俊才《东南亚史》(增订本),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
    [70]杨布生、彭定国编著《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71]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72]杨焕英编著《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
    [73]姚汉荣编著《中国古代文化制度简史》,学林出版社,1992年。
    [74]于向东主编《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越南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75]余思华《中国海上交通与华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76]张伽祥、俞培玲著《越南文化》,北京艺术出版社,2001年。
    [77]张鸿翔《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78]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79]张晋藩、邱远猷《科举制度史话》,《古代文化专题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80]张晋藩等《科举制度史话》,中华书局,1964年。
    [81]张秀民著《中越关系史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82]张亦善编著《东南亚洲史》(上、下册),台湾编译馆,1982年。
    [83]张亦善等著《东南亚研究论集》,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65年初版,民国83年第三版。
    [84]郑永常《攻占与弃守—明代中越关系研究》,国立成功大学出版社,1998年。
    [85]张仲礼著 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1991年。
    [86]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外关系资料组辑《中外关系史料辑》,1979年12月。
    [87]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88]朱云影著《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
    [89]琼·奥克·尤姆:“儒学对东亚人际关系和传播模式的影响”,载拉里A·萨默瓦 理查德E·波特主编 麻争旗等译《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90][英]霍尔著:《东南亚史》,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91][法]伯希和著,冯承钧译《交广印度两道考》、《郑和下西洋考》,世界汉学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92][美]费正清著John King Fairbank;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93][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94][美]许倬云著《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1999年第2次印刷。
    [95][美]约翰·F·卡迪尔著,姚楠、马宁译《东南亚历史发展》(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96][美]约翰·F·卡迪著:《东南亚历史发展》,姚楠、马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97][日]山本达郎著,泰钦峙译,雷慧英校《越南中国关系年表》,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1983年。
    [98][新加坡]尼古拉斯·塔林主编,贺圣达等译《剑桥东南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99][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00][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12月。
    [101][越]明峥著,范宏贵译《越南社会发展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
    [102][越]明峥著,范宏科译《越南史略初稿》,北京:三联书局,1958年。
    [103][越]潘辉黎等著,戴可来译《越南民族历史上的几次战略决战》,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
    [104][越]陶维英著,刘统文、子(钅戊)译《越南古代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
    [105][越]陶维英著《越南历代疆域》,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
    [106]《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107]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译《越南历史》(第一集),人民出版社,1977年6月。
    [108][德]马克斯·韦伯著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王容芬译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109][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钞晓鸿 郑振满:“二十世纪的清史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2]陈荆和:“承天明乡社与清河庸”,《新亚学报》第四卷第一期。
    [3]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殖南圻”,《新亚学报》第五卷第一册。
    [4]陈荆和:“十七、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新亚学报》第三卷第一期。
    [5]陈立、刘华:“越南儒学教育与科举”,载厦门大学《“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9月,第页。
    [6]陈默:“论越南汉文小说<皇越春秋>”,《北方论丛》2000年第6期。
    [7]戴可来:“古代越南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
    [8]戴可来:“越南历史述略”,《印支研究》1983年第1期。
    [9]桂栖鹏:“元代殿试有无黜落问题再探”,《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0]何仟年:“中国历代有关越南古籍考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1]何孝荣:“明代的中越文化交流”,《历史教学》1998年第10期。
    [12]何孝荣:“清代的中越文化交流”,《历史教学》2001年第11期
    [13]何玉庭:“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东南亚纵横》1993年第2期。
    [14]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15]贺圣达:“东南亚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载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大象出版社2003年。
    [16]贺圣达:“越南古代汉语文学简论”,《东南亚》1996年第2期。
    [17]贺圣达:“中越传统文化发展论纲:阶段、特点和相互关系”,《东南亚》1998年第2期。
    [18]黄国安:“孔子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东南亚纵横》1991年第1期。
    [19]黄国安:“唐代中原与越南文人的友好往来诗”,《印度支那》1986年第2期。
    [20]黄国安:“郑和下西洋与中国占城经济文化交流”,《印度支那》1985年第2期。
    [21]黄国安:“中国科举制度对越南的影响”,《印度支那》1986年第3期。
    [22]黄明光:“明代亚洲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举考试状况探议”,《学术研究》1996年第1期。
    [23]黄铮:“中国人移居越南的历史原因”,《印度支那研究》1981年第3期。
    [24]金小明:“越南的文庙”,《东南亚纵横》1990年第1期。
    [25]金旭东:“越南科举制度简论”,《东南亚》1986年第3期。
    [26]雷慧萃:“试论儒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2期。
    [27]李浩:“唐代的‘诗赋取士’说评议”,《文史哲》2003年第3期第63页。
    [28]李弘祺:“中国科举考试及其近代解释五论”,厦门大学编《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2005年9月,第12页。
    [29]李俨、杜石然:“中国古代数学史话”,载《古代文化专题史话》,中华书局,1997年,
    [30]梁志明:“论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征和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1995年第10期。
    [31]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
    [32]刘海峰:“‘科举学’的世纪回顾”,《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3]刘建平:“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武术科学》2004年第3期。
    [34]柳艳:“论越南的科举制度”,《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6期。
    [35]吕士朋:“明代制度文化对越南黎朝的影响”,《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
    [36]罗长山:“越南科举三教考试问题初探”,《东南亚纵横》1993年第2期
    [37]马明达:“清代的武举制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38]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39]盛奇秀:“唐代明书科考述”,《文史哲》1987年第2期。
    [40]史如林:“汉文化在安南”,沈立新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41]宋元强:“中观史学与科举研究”,《求是学刊》1996年第1期。
    [42]孙衍峰:“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变异”,《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3]塔娜:“越南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印度支那》1983年第4期。
    [44]王明同:“越南后黎的建立及其统治特点”,《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45]王小盾、何仟年:“越南古代诗学述略”,《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第16—26页。
    [46]王小盾:“从越南俗文学文献看敦煌文学和文体研究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7]王晓平:“亚洲汉文化的文化蕴含”,《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48]武尚清:“《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评介”,《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64—71页。
    [49]萧云锦:“古代朝鲜和越南的科举制度补遗”,《文史杂志》1994年第6期。
    [50]徐善福《十七至十九世纪的越南南方华侨》,《暨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51]亚历山大·B·伍德斯特著,李延凌译《中世纪的越南与柬埔寨:比较评论》,《印度支那》1985年第1期。
    [52]颜保:“汉文化在越南”,载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编《东方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53]于向东:“越南思想和哲学发展史研究之我见”,《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3期。
    [54]张冀:“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55]张品端:“朱子学在越南”,《文史知识》1997年第4期。
    [56]郑若玲:“‘累人’的科举“,厦门大学《“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2005年9月。
    [57]郑永常:“明永乐年间(1407—1424)中国统治下的安南”,张彬村、刘石吉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集》(第五辑),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民国82年2月。
    [57]吴光耀:“日本科举制的兴亡”,《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58]林贤九:“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和影响”,《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59][越]潘继炳著,罗长山译:“越南的科举与武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年第4期。
    [60][越]邓台梅《越南文学发展概述》,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东南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资料》1964年第4期.
    [61][越]阮维馨著,林明华译:“李朝的思想体系”,《东南亚研究》1987年第1、2期,译自越南《历史研究》杂志1986年第1期。
    [62][越]阮维馨著,林明华译:“陈朝的思想体系”,《东南亚研究》1987年第4期,译自越南《历史研究》杂志1986年第6期。
    [63][越]阮维馨著,林明华译:“黎朝的思想体系”,《东南亚研究》1988年第4期第97—101页,译自越南《历史研究》杂志1987年第6期。
    [64][越]吴德寿《同庆地舆志:越南十九世纪末期一部地理学书籍》,载吴德寿等翻译《同庆地舆志》卷首,河内:世界出版社,2002年。
    [65][日]竹田龙儿著,陈奉林译《越南阮朝初期与清朝的文化往来:文物制度的移植》,《东南亚纵横》1991年第3期。
    [66]陈文:“黎朝时期的武学和武试”,《东南亚》2005年第3期。
    [67]陈文:“科举考试在越南的移植与本土化——以书算考试为例”,厦门大学《科举制与科举 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9月。
    [68]“孔庙碑林见证旧日科举制度”,《法制晚报》2005年9月6日。
    [1]陈文源:《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2]邓昌友:《宋朝与安南关系研究》,暨南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3]牛军凯:《朝贡与邦交:明末清初中越关系研究(1593—1702)》,中山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4]何仟年:《越南古典诗歌传统的形成——莫前诗歌研究》,杨州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5]孙宏年:《清朝中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6]谭志词:《侨僧拙公和尚与十七八世纪中越佛教文化交流》,2005年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越]阮翠娥著《越南登科录版本研究》,越南汉喃研究院出版,1999年。
    [2][越]阮氏兰《文庙—国子监新发现石碑介绍》,《汉喃杂志》,1998年第2期。
    [3][越]阮文盛《黎朝制度研究》之第二章:黎朝初期的科举制度,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博士论文。
    [4] 2004.
    [5] (1075-1919), 2003.
    [6] (1442-1497), 1997.
    [7] Dinh Khac Thuan, Lap Hoc Chieu va Chinh Sach Giao Duc Trieu Tay Son, Tap Chi Han Nam, 3/2003.
    [8] 1986, 2-3.
    [9] (1442-1497)—, 1997.
    [10] (1075-1919), 1993
    [11] 82, 2002.
    [12] 1996.
    [13] (3): 2000.
    [14] 为作者提供的未刊本。
    [15] 1993.
    [16] 1993.
    [17] 1995.
    [18] 2002.
    [19] 2003.
    [20] (1442-1497)—1997, p. 385-406.
    [21] 2000.
    [22] 2001.12.
    [23] 1996。
    [24] 1945.
    [25] Ernst Sagemueller编撰《文庙-国子监》,越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
    [1] [日]山本达郎《越南与中国关系史》,山川出版社,1975年。
    [2] [日]竹田龍児《科举制度学校》,载多贺秋五郎编著:《近世東教育史研究》学術書出版会,1970年3月。
    [1] Chapuis Oscar. A history of Vietnam: from Hong Bang to TU Tuc.
    [2] Mchale, Shamn Frederick, Print and power: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Vietna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