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政审批模式是行政审批的属性特征、系统结构和过程状态经过简化概括而抽象出来的标准样式。行政审批模式建构在行政审批的事实基础之上,是通过对行政审批的制度机制、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价值判断与逻辑归纳得出的结果。行政审批模式具有一定的内在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但从行政改革和行政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变的是变化,永恒的是发展,行政审批模式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它在次序变革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变化性与适应性。就中国行政审批模式变革而言,主要是在学习借鉴国外“一站式”服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载体和创新平台进行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自发性和学习性特性使得行政审批模式变革既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色,又呈现出明显的递进性特征。然而,行政审批模式变革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际上都是在缺乏整体制度设计和理论论证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客观上没有一套普适的“经典模式”以供遵循。虽然这为各级地方政府自主性的改革探索提供了足够的创新空间,但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明确的原则规范也使改革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因此,考虑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对已有改革成果和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对未来发展愿景进行合理勾画并配以制度设计,以推动行政审批模式更趋完善。为此,本文试图以行政服务中心为蓝本,以行政审批模式变革为主线,提出并论证了中国行政审批模式由分散审批到相对集中审批再到集中审批直至网上行政审批的变革“路线图”,系统阐释了模式变革过程中的动力、路径和策略等相关问题。
The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is the standardized sty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which comes from the abstraction and simplified summary of its attributive feature, structure of system, and status of processes. The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is dynamical developing, rather than fixed and changele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is a crossing point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system reform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mode in the field of the government innovation, and it is the government reformation including features of consciousness、wholeness、continuity and creativit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in China, we use the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as the carrier and innovative platform, which is based on learning the reform of“one-stop”service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which has the spontaneous an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shows the distinct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shows the obvious progressiv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regards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re as the blueprint, regarding trans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as the main line, inspecting trans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placed into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construction, putting the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building into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analyzing the system of categories and transformation carriers of the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integrally, and researching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line of trans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systematically. The following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aper:
     The aspect of introduction mainly represents some basic problems, such as the reasons of topic selection,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ing, review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tructure of the graduation paper,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possible creation and shortcomings, etc.
     The first chapter, the ba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cognitive, value and power. These three aspects together not only constitute the developing basis of changes i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but also lays a 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he research on cognitive basis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hanges i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a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sidiary concepts: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and changes i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this series of concepts, as well as the re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system and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we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The basis of value determines the pursuit of value, while the pursuit of value affects goals and behavior, and guides the behavioral processes. The value basis of changes i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is primarily constituted by three parts, value concepts, value principles and values pursuits, 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includes the unity of popular sovereignty and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the concurrent consid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the balanc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market mechanism. The changes i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must have a solid power base which is sufficient to overcome a lot of inside resistanc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global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velopment, government capacity building and change of public demand constitute the power base of changes i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The second chapter, the carrier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l and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is the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carrier, content and form,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must carry the mission of achieving changes i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and governance theory a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building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foreign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and mature experience of "one-stop" service can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for China, and we should learn rational component from them. The mission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s in various stages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change is reflected in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and from lower to higher it experiences three stages: learning plann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The third chapter, the mode transforming from dispersed approval to centralized approval. This chapter and Chapters IV and V is a logical coherent. Dispersed approval mode is essentially a "multi-stop" approval mod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economy, rule of la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decay and loss of this mode is obviou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rget of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he preparation of initial reform groundwork and full system and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and adjustment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public services, are the power sources of the changes from dispersed approval model to relative concentrated approval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changes, the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reform follow two different realization paths, "mandatory" or "inductive", and specifically its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ncludes adjust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mproving process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administrative coordination and emphasizing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Relative concentrated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mode is an advanced result of changes i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and it effectively resolves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public services under traditional bureaucratic model and makes achievements in public service quality, level and efficiency.
     The fourth chapter, the mode transforming from relative centralized approval to centralized approval. Actual plight that relative centralized approval mode faces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imprecise nature and status imprecise, Irregular using of power, imperfect service process and lack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etc. With the deep penetr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he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the public service from the public, it is objectively imperative to have a deeper reform to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ode so as to satisfy the ensured request of the completed e-governmental service system needs when it runs about the adapted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at is, to finish the striding forward from comparatively concentrated approval mode recently to centralized approval mode. In the process of future mode reformation, we need to regard the trend to overall government of advancing the super ministry system reformation,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and gradual advancing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s the motivation and support, and we also need to choose incremental reform path and sound reform strategy.
     The fifth chapter, online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uster the ideal blueprint of the centralized approval mode.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nline is the high stage of the mode of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 new way of examine and approval with the rise of electronic administration, representing the final direction of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n the condi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nlin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naturally. Its advantage lies in reducing the costs of examine and approval, upgrading the efficiency of examine and approval, boosting the administrative publicity and consolidating the technological regulations. The general design of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nlin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systematic model and process design. In order to impel the full appl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nline, we should take some advancing policies, layout the systematic platform of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nline with reason, optimizing the process of parallel connection examination and approbation, quickening relevant the program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引文
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蔡秋生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社,1997.p37
    2在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方面,国内外学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怀特(White)将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归纳为四大部分,即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古立克(Gulick)和厄威克(Urwick)在其合编的《行政管理科学论文集》中提出了著名的“七环节”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国内学者张国庆认为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应包括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等23个方面。郭济在其主编的《中国公共行政学》一书中,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公共行政的实践,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归纳为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权力、行政领导、行政监督、地方行政、部门行政、行政改革和行政文化等14个方面。参见: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p73;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8;郭济.中国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5-6.
    3高世楫,秦海.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监管体系演进:国际经验的一种诠释和中国改革实践的分析[A].吴敬琏等.洪范评论——监管与改革[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p9
    1徐邦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透视[J].浙江社会科学,2003(2)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p316
    1韩立达.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2郑恒峰.服务行政视野下的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
    4余华.以集成化管理模式建构新型的行政服务中心[J].理论前沿,2009(23)
    5俞吾金.超越知识论——论西方哲学主导精神的根本转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1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若干基本问题[J].文史哲,2005(4)
    1张湘琴,姚德炳.科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p49
    1钱振明.现代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及其本质[J].社会主义研究,1996(1)
    1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p7
    2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p7
    3 Hayek, F.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9)
    4 [美]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p93-94
    5 [英]欧内斯特·巴克.英国政治思想[M].黄维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p42
    1 [美]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p92
    2 Barnard, C.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p9
    3美国的资本主义因此被称为“管制资本主义”。参见: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罗斯.制高点[M].段宏等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p2
    4蔡剑英.凯恩斯主义与现代政府的经济干预[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2)
    5张国庆.论现代政府的宏观公共行政能力—内涵、构成和价值判断标准[A].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p629
    6英文Regulation一词意为政府运用法律、规章、制度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加以控制和限制。Regulation在日文中也被译作“规制”,而在中国则采用“管制”的译法。参见:胡税根.论新时期我国政府规制的改革[J].政治学研究2001(4)
    7 Viscusi W J M Vernon, J E Harrington, jr,.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M]. The MIT Pre-ss,1995.p295
    1 OECD. Regulatory Impact Analysis: Best Practices for Regulatory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R].Paris, 1997
    2 OMB and OIRA. The Regulatory Plan and the Unified Agenda of Federal Regulations [M].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1,p2
    3 [美]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陈岱孙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p129
    4 [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p7
    5常见的社会性管制包括工厂排污、产品和服务质量、工作场所安全等问题的监管,是行政机关对伴随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监管,其不同于纯粹的社会监管,如对人口生育、节日庆典活动以及对精神病人、传染病患者和非政治犯的监管等。参见:[日]植草益.微观监管经济学[M].朱绍文,胡欣欣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p22
    6 Bartle, Ian, Markus M. Müller, Roland Sturm, and Stephen Wilks. The Regulatory State: Britain and Germany Compared [J]. Anglo-German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Society, 2002(6)
    7 Laura Macgregor, Tony Prosser and Charlotte Villiers. Regulation and Market Beyond 2000[M].Dartmou-thand Ashgate, 2000.p348
    1 Hahn, Robert W., Anne Layne-Farrar, and Peter Passell. Federalism and Regulation: An Overview [A].AEI-Brookings Joint Center for Regulatory Studies Working Paper [C]. 2003.p3
    2 Oliver E. Williamson.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5(3)
    3 Crandall, Robert W. An End to Economic Regulation [A]. Cheltenham. 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in Utility Markets [C]. Glos: Edward Elgar Pub, 2003.p162
    4 Gary Fromm. Studies in Public Regulation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83.p73
    5 Spulber, Daniel F.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p39
    6 Kahn. A. E. 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 [M]. New York: Wiley, 1970.p2
    7 Anthony I Ogus. Regulation, Economics and the Law [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01.p4
    8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357
    9 Samuelson, Paul A. & William D. Nordhous. Economics [M]. New Work: McGraw-Hill Company, 1998.p282
    1 [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罗斯.制高点[M].段宏等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p77
    2 James F.Gatti. The Limit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1.p55
    3 Anthony I Ogus. Regulation, Economics and the Law [M].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01.p122
    4 Oliver E. Williamson.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5(3)
    5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357
    6 [美]赫伯特·斯坦.美国总统经济史[M].金清,郝黎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p355
    7杨祖功等.国家与市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p109
    8 Matthias Finger, Gaelle Pecoud. From e-Government to e-Governance? Towards a model of e-Governance [J].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2003(1)
    1曹堂哲.试论现代政府管制能力——概念缘起、内涵与中国的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 [日]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M].熊达云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p24
    3杜钢健.中国、韩国、日本规制改革比较研究(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
    4布雷耶尔的这一分析模式主要是在他所著的《管制及其改革》一书提出。参见: Stephen G. Breyer. Regul-ation and Its Reform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5史普博在其所著的《管制与市场》一书中提出并运用了这一分析模式,主要从规范的角度考察政府管制,其目的在于探讨政府管制政策的充分界线以及市场中政府行为的作用,同时,还对政府管制机构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考察,并阐释了管制行为的福利含义。参见: [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参见:[美]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潘振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段龙飞.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p93
    3 Herbert Kubicek, Martin Hagen. One-Stop-Government in Europe: An Overview [OL]. http://www.egov.vic.gov.au/pdfs/OneStop.pdf, 2006-06-03
    1赵定涛,卢正刚.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行政论坛,2004(2)
    2 One Stop Shop [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One_stop_shop, 2010-11-09
    3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176
    4王元放.新加坡电子政务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电子政务,2007(11)
    5段龙飞.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p28
    6 Alexandra Jones, Laura Williams. Public Services and ICT-Final Report: How can ICT help improve quality, choice and efficiency in public service? [OL]. http://www.theworkfoundation.com/research/publications/publicationdetail.aspx?oItemId=111&parentPageID=102&PubType=, 2006-03-14
    7贾涛,陈翔.国外一站式政府服务机构建设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7(5).
    1 Herbert Kubicek, Martin Hagen. One-Stop-Government in Europe: An Overview [OL]. http://www.egov.vic.gov.au/pdfs/OneStop.pdf , 2006-06-03
    2 M. Wimmer, R. Traunmuller. Trends in Electronic Government: Managing Distributed Knowledge [OL].http://www.computer.org/portal/web/csdl/doi/10.1109/DEXA.2000.875049, 2009-12-10
    3 Backus, Michiel. E-gover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IICD Research Brief , 2001(1)
    4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p121-122
    1张康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J].理论与改革,2003(6)
    2刘熙瑞.加入WTO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2002(1)
    3徐邦友.我国政府行政范式危机及变革应取方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3)
    4刘熙瑞.我国政府职能研究的新视角[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3)
    5姜晓萍,李文星.地方政府行政审批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学刊,2002(4)
    6王宝治,赵惠芳.加快完善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J].理论探索,2004(6)
    1马怀德.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立法构想[J].中国法学,1997(3)
    2周其仁.竞争、垄断和监管[A].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课题组.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p179-225
    3高世楫,秦海.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监管体系演进:国际经验的一种诠释和中国改革实践的分析[A].吴敬琏等.洪范评论——监管与改革[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p32
    1钱再见.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报,2002(2)
    1吴爱民,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2陈翔.地方行政服务中心的定位和方向——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p29
    3唐璨.试论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组织法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2)
    4吴爱明,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5姜晓萍,兰旭凌.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1傅思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法制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p42
    2李靖华.行政服务中心流程再造的影响因素:浙江实证[J].管理科学,2008(2)
    3顾平安.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公共服务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4谷苏.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3)
    5唐璨.试论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组织法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2)
    6耿玉基.关于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6)
    7吴盛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特点、困境与治理[J].大连干部学刊,2009(10)
    8江红义,陶欢英.行政服务中心:绩效、困境与走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3)
    1吴明华.政务中心走向拐点[J].决策,2005(7)
    1 [美]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p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p8.转引自:陈翔.地方行政服务中心的定位和方向——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p32
    3孙小礼.文理交融——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339
    4汪馥郁.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论[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p28.转引自:陈翔.地方行政服务中心的定位和方向——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p31
    5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9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8
    2丁又双等.政治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p37
    3丁又双等.政治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p39
    1程开明.综合评价客观性的哲学探讨[J].统计教育,2006(10)
    2王大华.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与业务指导[M].北京:中国行政出版社,2006.p323
    3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p1
    4英国于1727年颁布了《许可证法》,但这只是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王公贵族的特权——对剧院演出享有许可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审批。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于19世纪开展了地方政府改革,
    并于1835年颁布了《自治市法人法》,规定只有国会有权决定地方的新设施计划,如电灯、自来水、马路卫生的管理权须经国会特许,这被视为是现代行政审批的起源。参考自:马怀德.行政许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p6-7
    1赵肖筠,孙剑钢.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兼论政府管制的法定化[J].山西大学学报,2003(1)
    2国外学界对“行政”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例如,有的把行政等同于管理,有的从“三权分立”的角度进行理解,有的则从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角度加以解释。而国内学界大多数倾向于从广义或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行政的涵义,从而使有关行政的概念界定观点不一。本文将行政审批理解为一种政府行政行为,即采用狭义上的解释,同意将行政定义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活动”的观点。参见:郭济.中国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3
    3王健.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6)
    4参考自“政府规制改革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上梁慧星教授的发言。转引自:廖扬丽.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p15
    5王连昌.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p183
    6关保英.行政审批的行政法制约[J].法学研究,2002(6)
    1朱维究.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与行政审批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3)
    2徐晓林.试论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3徐湘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体制制约与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6)
    4肖军,喻少如.民主与法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求实,2002(6)
    5这里之所有用更为广义的“行政主体”而非“行政审批机关”,主要出自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按照一般意义上的解释,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地承担由此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参见:杨解君.行政主体及其类型的理论界定与探索[J].法学评论,1999(5))。其中,“行政主体整体可分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组织两部分”,具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经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内部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参见:薛刚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检讨——兼论全面研究行政组织法的必要性[J].政法论坛,1998(6))等十类。可见,行政审批机关从属于行政主体的概念范畴,行政主体的外延也能够完全囊括行政审批机关;其次,学术界一般认为“行政机关在行政法上的地位就是行政主体”(张尚鹜.走出低谷的中国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p80),而考虑到“行政机关是一种生活中的用语,行政主体则是一个严格的法学概念”(参见:张树义.行政主体研究[J].中国法学,2000(2)),因此,这里使政主体的表述方法也更加规范。
    6寇炳灿,孔祥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和目标[J].中国行政管理,2002(8)
    7行政审批是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司法中的“不告不理”类似,即行政审批的依申请特征决定了行政机关形式行政审批权的消极性。如果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没有没有提出申请申请,那么行政机关也就无从知悉其有无从事某种活动的打算、是否具备从事某项活动的条件,因而不可能去审查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参见:张兴祥.中国行政许可法的理论和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15
    8行政审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审批、核准、批准、审核、同意、注册、许可、认证、登记、签证等,具体包括颁发营业执照、特许特许经营、特许连锁、核准外商投资企业注销登记、批准新建互联网、
    认可某检验机构或证书、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确认使用权确认、电子出版制作单位备案等等。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中,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中的有关要求,各地各部门将行政审批项目大致上分为审批、审核、核准和备案四种类型。学界也有观点认为,行政审批的类型可划分为三种,分别是审批、核准和备案。参见:寇炳灿,孔祥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和目标[J].中国行政管理,2002(8)
    1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国审改发[2001]]1号)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p1421
    3这里的License为名词,如《牛津法律大辞典》把许可、特许、许可证、执照等统称为License(参见:贺善征.行政许可辨析[J].现代法学,1997(5))。有的国家认为许可是一种行政行为,因此用动词Licensing加以表述。如按照《布莱克法律辞典》的解释,“许可(Licensing)除了指批准他人使用收到保护的工业产权外,还用来指代政府办法许可证的程序”(参见:Bryan A Garner . Black’s Law Dictionary [M]. West Grou-p, 1999.p254);日本《行政程序法》规定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在具备特定的法定要件的情况下产生解除法律、法规规定的一般性禁止(不作为义务)的法律效果的行为”(参见:朱芒.日本的行政许可——基本理论和制度[J].政府法制研究,2000(8));韩国《行政程序法法》规定行政许可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解除一般禁止,使当事人恢复从事某种行为的自由状态的一种行政行为”(参见:张正钊,韩大元.中外许可证制度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p332)。国外还有学者认为行政许可是一种技术,“行政许可是一种通常应用的技术,通过它政府可以规制可能对公民有害的活动”(参见:David Gwynn Morgan, Gerard Hogan. Administrative Law in Ireland [M]. Sweet & Maxwell, 1991.p226)。
    4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p671
    5马怀德.行政许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p4
    6黎国智.行政法词典[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p92
    1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词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p290
    2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p175
    3周佑勇.行政许可法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p5
    4杨景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草案)》的说明[OL].http://www.legalinfo.gov.cn/zt/2004-10/20/content_142536.htm,2002-08-23
    5张耀东.行政审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6王连昌,马怀德.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p2
    7王珉灿.行政法概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p114
    8赵肖筠,孙剑钢.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兼论政府管制的法定化[J].山西大学学报,2003(1)
    9马怀德.行政许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p8
    10熊文创.现代行政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p301-302
    11吴狄.论《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2佚名.政府规制改革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会议综述[J].法学研究,2001(3)
    1肖金明.行政许可制度的反思与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1(6)
    2也有学者将“模式”一词译为model或pattern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p894
    4李述一,姚休.当代新观念要览[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p456
    5王续添.中心主义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模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6)
    6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p19。国内有学者对韦伯这里所说的“互有联系的要素”进行了解释,认为模式包括“目的结构以及实现目的的方法、手段、措施和途径等基本要素”。参见:邓刚宏.论我国行政诉讼功能模式及其理论价值[J].中国法学,2009(5)
    7肖贵清.论中国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2011(1)
    8赵启正等.对话:中国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p11
    1郑永年.中国模式研究应去政治化[J].人民论坛,2010(24)
    2 [俄]亚历山大·萨利茨基.中国:现代化正在继续[N].参考消息,2010-10-02
    3郑永年.中国模式研究应去政治化[J].人民论坛,2010(24)
    4肖贵清.论中国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2011(1)
    5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p213
    6关保英.行政审批的行政法制约[J].法学研究,2002(6)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p2815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p253
    3 [美]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5)
    4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3)
    5寇炳灿,孔祥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和目标[J].中国行政管理,2002(8)
    1欧桂英,黄长杰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若干问题解说[M].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2003.p2
    2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p12
    3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2( 5)
    4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2( 5)
    5 [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M].王媛,徐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6
    1黄信.制度不确定性: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
    2陈文申.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诺斯悖论”的理论逻辑解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3刘金程.现实与出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分析及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p212
    1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制度创新,即“创新者或创新集团通过制度的调整与变革取得潜在收益的一种活动”(参见:厉以宁.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p7)。哈佛大学教授巴达赫(Bardach)用“目的性”(purposiveness)替代“创新”概念,在他看来“目的性”是一种公共精神和创造性的结合体(参见: John E Bardach. Getting Agencies to Work Together: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Managerial Craftsmanship [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8.p6)。按照以上学者的观点,包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内任何制度改革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目的。
    2欧桂英,黄长杰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若干问题解说[M].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2003.p3
    3赵惠芳.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4(4)
    4湛中乐,韩春晖.行政审批的观念转变与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2)
    5沈荣法.关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1(6)
    6《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3号)
    7章文光.深化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路[J].学术界,2004(6)
    1谭琪,李嘉娜.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创新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9)
    2张康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J].理论与改革,2003(6)
    3吴爱明,刘文杰.政府改革:中国行政改革模式与经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p120
    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1.p5
    1 [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童世俊,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p212
    2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p7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p147
    4姜晓萍.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2)
    5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p133
    6 [英]洛克.政府论(下)[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p80
    7 [英]洛克.政府论(下)[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p63
    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37
    2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32
    3黄克剑.东方文化——两难中的选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p15
    4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381
    5皮纯协.论行政公开与反腐倡廉[A].丁张生.法治问题研究[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p112
    6朱新力,宋华琳.现代行政法学的建构与政府规制研究的兴起[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5(5)
    1宋华琳.作为宪法具体化的行政法——《公法学札记》的札记[J].中外法学,2003(5)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3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270-271
    4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p12
    5巩建华.服务型政府的思想基础、内涵特征和建设对策[J].行政论坛,2009(1)
    6张树义.改革与行政法[A].罗豪才等.中国行政与刑事法治世纪展望[C].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p51
    7姜晓萍.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2)
    8刘金程.现实与出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分析及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1 [美]理查德·D·宾厄姆.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M].九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p9
    2 Robert A.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 [A]. Jay M. Shafritz and Albert C. Hyde.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 Oak Park: Moore Publishing Company,1978.p123
    3 W.Jack Duncan. Great Ideas in Management: Lessons from the Founders and Foundations of Managerial Practice [M]. Oxford: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0.p27
    4 Robert T. Golembiewski.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eveloping Discipline [M].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77.p178
    5石杰琳.论政府管理创新的原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6周志忍.行政效率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J].学术论坛,2000(1)
    1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效率、程序及其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p93
    2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51
    3 H. Ge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M].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0.p6-7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p9
    5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p1
    6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251
    7秦晖.问题与主义[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p494
    1秦晖.问题与主义[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p494
    2麻宝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2)
    3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3
    4曾昭宁.公平与效率[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p187
    5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p253
    6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p2
    7夏书章.行政效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p3
    1郝路.公共管理思想演变轨迹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卢明.公共管理学管理范式的演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3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p56
    4 [美]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下册)[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p1173
    5高世楫,秦海.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监管体系演进:国际经验的一种诠释和中国改革实践的分析[A].吴敬琏等.洪范评论——监管与改革[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p11
    6程宇.供求均衡分析框架下的政府规制改革[A].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p84
    7王慎之.西方经济思想库(第三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p166
    1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胡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p36
    2樊汉祯,孙中华.论行政审批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2(6)
    3黄信.制度不确定性: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
    4 [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M].谢旭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前言
    5杜钢建.金融投资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能力[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3)
    6陈庆云等.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5(4)
    7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6.p145
    1谢庆奎.职能转变与政府创新[J].新视野,2003(2)
    2张文春.一场政府的革命——来自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报导[J].新视野,2002(3)
    3郭济.抓住有利时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加入WTO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行政管理,2002(8)
    4周志忍.论行政改革动力机制的创新[J].行政论坛,2010(2)
    1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p33
    2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3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p3
    4施雪华,赵臻.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行政发展与政府绩效[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1)
    5张康之.论行政发展的历史脉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发展是从政治发展中引申出来的(参见:詹伟.制度创新与社会治安稳定[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p40)。政治发展意指“不发达政治系统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一般指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p487)。由此可见,行政发展与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政治发展为行政发展提供了一定保证。
    1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p298。这是能查阅到的国内最早关于行政发展概念的界定,较早的还有北京大学谢庆奎教授提出的关于政府发展的理论论述,他认为,“政府发展是政府系统的发展,是系统变迁的过程,是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参见: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p414
    2王沪宁.论90年代中国的行政发展:动力与方向[J].天津社会科学,1992(5)
    3卓越.行政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p5
    4何颖.行政发展论[J].中国行政管理,1999(7)
    5卓越.行政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p8
    6沈亚平,舒博.当代中国行政发展: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7沈亚平,舒博.当代中国行政发展: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顾平安.政府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p82
    9詹伟.制度创新与社会治安稳定[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p41-42
    10王沪宁.论90年代中国的行政发展:动力与方向[J].天津社会科学,1992(5)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p17
    2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p1
    3钱承旦,杨豫,陈晓律.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p7
    4闵慧男,王双立.对政府现代化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2)
    5党秀云.政府再造与政府能力之提升[J].行政论坛,2004(1)
    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蔡秋生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p155
    2吴家庆,徐容雅.地方政府能力刍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3任维德.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能力开发与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1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p1
    2崔卓兰,蔡立东.从压制型行政模式到回应型行政模式[J].法学研究,2002(4)
    3沈荣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4)
    4于凤荣.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J].长白学刊,2008(5)
    5李军鹏.论公共需求与供给:公共行政研究的基本主题[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1(1)
    6武海峰.需求导向、竞争导向与比较优势[J].华东经济管理,1998(3)
    1 [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45
    2 [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p22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4 Sharon S. Dawes, Peter A. Bloniarz etc., Some Assembly Required: Building a Digital Govern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OL]. http://www.ctg.Albany.edu/research/workshop/digital-gov.html, 2009-12-20.
    5沈荣华.论服务行政的法治架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6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1方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理论与实践的困境与破解[J].政治与法律,2008(9)
    2由于目前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新生事物在理论上的非体系化,关于它的理论依据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关于这一点已在文献综述中有所说明)。例如,也有研究者指出行政服务中心有三个理论上的前提:“政府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相协调、相分隔的理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和“电子政务的理论”,等等。参见:郭济.加强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
    3金太君.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1997(5)
    4嵇蕴洁,王飞.论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价值转换[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3)
    5宋源.转型期公共行政模式的变迁——由管制行政到服务行政[J].学术交流,2006 (5)。另外,类似的改革还包括:法国的“革新公共行政计划”、丹麦的“公共部门现代化计划”、葡萄牙的“公共选择计划”、澳大利亚的“财政管理改进计划”、奥地利的“行政管理计划”等等。
    6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p93
    7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p2
    1 C. Hood. 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NPR). Washington,1993.p3
    2 [美]戴维·G.马希尔森.新公共管理与其批评家(上)[J].张庆东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1)
    3戴长征.中国政府的治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4新公共管理所代表的模式有多种称呼,如“管理主义”、“企业化政府”、“后官僚体制模式”、“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学”等等,一般将其统称为“新公共管理”。直到今天,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提出质疑的声音仍层出不穷,例如,波利特(Pollitt)认为新公共管理“颠倒了公民与顾客的关系,导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的普遍和统一原则与作为商品交易时选择性和针对性的矛盾”(参见:Christopher Pollitt, Geert Bouckaert.Quality Improvement in European Public Services: Concepts, Cases and Commentary[M]. Sage PublicationsLtd,1995.p6);彼得斯(Peters)则担忧新公共管理的盛行可能出现“公民如今只不过是政府服务的消费者,公民相对于国家的个人权利和法律地位无形中降低了”的现象(参见: [美]盖伊·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p18);蓝志勇总结后认为,“国外公共行政学界已开始对过去一段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盛行的潮流进行反思,认为管理主义过于狭隘,局限太大,要求公共行政回归到国家治理(Governance)的范畴中来……‘新公共管理’其实不新,可以算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撒切尔、里根改革和‘重塑政府’等多种管理实践的一种表象的描述……为一个名词,一派理论,或一种对改革潮流的标签,它的影响基本不出英联邦国家”(参见:[美]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p14,143,152)。
    5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p26
    6孔靓,柳彩莲.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务超市”的兴起与发展[J].兰州学刊,2004(4)
    7汪大海.顾客社会与无缝隙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2(3)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p379
    2孙选中.服务型政府及其服务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p47
    3 Gerald E.Caiden. Administration Reform Comes of Age [M]. Berlin and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1991.p74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p168
    5王胜君,丁云龙.行政服务中心的缺陷、扩张及其演化[J].公共管理学报,2010(5)
    6王莹,马斌.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政府再造[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
    1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4
    2张璋.无缝隙政府的组织设计[N].学习时报,2003-11-03
    3刘邦凡.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J].中国信息界,2006(8)
    4姜迪.无缝隙政府理论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2)
    5刘斌,孟维.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新学术论坛,2010(1)
    6汪大海.顾客社会与无缝隙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2(3)
    7曾保根.以治理理论重塑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进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4)
    8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p99
    9 Robert B. Denhardt and Janet V.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Putting Democracy First [J]. National Civic Review, 2001(4)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者登哈特夫妇对此提出的类似观点还有“当我们急于掌舵时,我们是否正淡忘谁拥有这条船”,等等。参见:[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刘俊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2,160
    2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扶松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204
    3许源源.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中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4田少婕.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合法性探究[J].今日南国,2009(7)
    5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扶松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204
    6段龙飞.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p63
    1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刘俊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2,192
    2许源源.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中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3段龙飞.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p62
    4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3
    5 Christian Cronroos. From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Service Management: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for the Age of Service Competi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4(5)
    6胡象明,鲁萍.治理视野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
    7 [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华夏风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2)
    1戴长征.中国政府的治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2俞可平.冶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p45
    3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137-139
    4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p71
    5胡仙芝.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治理理论与中国行政改革”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6王兴伦.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1)。“多中心”一词实际上最早由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Ostrom)用来作为概括交叠生产层次和多个领域政治互动的智慧的专业术语。“通过允许公益物品多个生产者以及可替代的服务提供者存在,这就有可能近似地取得市场竞争的收益”。奥斯特罗姆同时强调,“如果要充分实现多中心的潜力,多中心就必须根植于经济、法律、宪政和政治领域的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而第三部门正是这样的一种选择”。参见:[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p8
    7 K. Eliassen , J. Kooinam. Managing Pubic Organization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p143
    1曾保根.以治理理论重塑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进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
    3 Robert B. Denhardt, Janet Vinzant Denhar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e Steering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0(6)
    4 Michael J Sandel. Democracy’s Discontent [M].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p96
    5陈翔.地方行政服务中心的定位和方向——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p106
    6 Hyuck Bink, Theresa A.P, Burk G.B. Building A State Government Digital Preservation Community: Lessons on Inter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OL]. http://demo.ctg.albany.edu/publications/working/building_community, 2008-03-12
    7 Wettenhall R. L.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ies: Pension and Compensation Guidance Notes [M]. Sydne
    y: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2005.p89
    1 Centrelink是隶属于澳大利亚政府的综合服务提供机构(Commonwealth Service Delivery Agency),它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来自于家庭、住房、社区服务和土著事务部以及教育、就业和工作关系部两个政府部门。参考自: Halligan, J. The Quasi-Autonomous Agency in an Ambiguous Environment: the Centrelink case [J].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3(2)
    1 Floyd A.D. Legacy System Re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Process:A Pattern Perspective[J].Communications for the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1999(2)
    2 Federal Benchmarking Consortium Study Report. Serving the American Public: Best Practices in One-StopCustomer Service [OL]. http://govinfo.library.unt.edu/npr/library/papers/benchmrk/onestp.html, November 1997
    3 Stephen Bent, Kenneth Kernaghan, D. Brian Marson. Innovations and Good Practices in Single-window Service [OL]. http://dsp-psd.pwgsc.gc.ca/Collection/SC94-70-1999E.pdf, 2010-08-25
    4李典璋.网络拓扑型政府组织模式的构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
    5 [英]克雷斯··庞德.英国政府是如何提高就业率的[OL].http://news.sina.com.cn/w/2004-06-16/09583429017.shtml,2004-06-16
    6 Management Advisory Committee. Connecting Government: Whole of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Australia’s Priority Challenges [OL]. http://www.apsc.gov.au/mac/connectinggovernment.pdf, 2010-12-13
    1 Frank Sader. Do“One-Stop-Shop”work [OL]. http://rru.worldbank.org/documents/disscussions,2010-10-22
    2 Herbert Kubicek, Martin Hagen. One-Stop-Government in Europe: An Overview [OL]. http://www.egov.vic.gov.au/pdfs/OneStop.pdf , 2006-06-03
    3目前中国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尝试采用类似的宣传方法,例如,根据笔者亲历,近年来北京市的很多公交车上都印上了带有“首都之窗(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笔者注)——不下班的政府”字样的宣传广告,既起到了辐射全市的宣传目的,又有助于塑造政府的亲民形象,进一步拉近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4 Service Canada Implementation Team,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ne-stop Access Initiatives [OL]. http://www.iccs-isac.org/en/clearinghouse/swsd.htm, 2011-01-05
    5 Herbert Kubicek, Martin Hagen. One-Stop-Government in Europe: An Overview [OL]. http://www.egov.vic.gov.au/pdfs/OneStop.pdf , 2006-06-03
    1 Alexander Schellong, Dieter Mans. Citizens preferences towards One-Stop Government [A]. 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 2004
    2 Yu-Chuan Lin (Michael). Make Government One-Stop Service a Reality-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Common Platform and Cluster Service [A]. APEC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Working Group 29th Meeting, 2004
    3由于篇幅原因,关于国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具体做法无法一一列举,这里只再选取两项内容予以简单说明。第一,注重对行政服务中心前台与后台关系的理顺。在国外“一站式”服务模式下,“前台直接面向顾客(公民)承接服务请求和返回服务结果,后台则是任务的实际执行部门。这种设计反映了政府服务理念,即以传统的以自我职责为中心转向现代的以‘顾客’为中心”(参考自:李靖华.政府一站式服务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前台与后台各司其职,但同时又能够密切地协同配合,“政府服务前台形式将作为公共服务传递的有效形式而存在”(参考自: Canberra Connect. New One-Stop-Shop for Act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Transactions [OL]. http:// www.egov.vic.gov.au/pdfs/ContACT.pdf, 2011-01-05),而后台则依靠组织重塑和流程再造为前台服务提供有力支持。第二,尝试推行类似企业性质的合同服务。上文中提到的澳大利亚的“Centrelink”服务机构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典型。在Centrelink项目建设开始至今,它“并不从联邦预算中获得直接的资金支持”(考自: Halligan, J. The Quasi-Autonomous Agency in an Ambiguous Environment: the Centrelink case [J].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3(2)),而是与多个政府部门签订正式的商务服务合同,从而使政府部门成为Centrelink的“客户”,然后由“客户机构提供资金支付,并负责制定政策”(参考自: Australia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M]. Canberra: APSC, 2003.p147)。如果“客户”对Centrelink提供的服务不满意,那么“客户”代表(部门大臣)有权终止合同。可以说,Centrelink与购买其服务的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是其成功的关键。
    1乔以明.论法治的价值判断与人民主权[J].理论月刊,2009(5)
    2邹源,陈韬,范首江.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p1821
    3胡伶.教育政策评估标准体系的架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4)
    4王胜君,丁云龙.行政服务中心的缺陷、扩张及其演化[J].公共管理学报,2010(5)
    1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p25-26
    1明斌,任利.呼和浩特政务走向阳光运行[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9-08-10
    2冯光.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信息界,2009(6)
    1 OECD .Regulatory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 From Interventionism to Regulatory Governance [OL]. http://www.ccemagz.com/list/regulatory/, 2010-08-18
    2 Williamson,O.E. Franchise Bidding for Natural Monopolies [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6(7)
    1荣仕星.论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张迎维.产权、政府与信誉[M].上海:三联书店,2001.p12
    3杨天宇.中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2(12)
    4 OECD. Regulatory Impact Analysis in OECD Countries: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R]. OECD ,2005
    5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p257
    6徐晓林.试论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1刘世锦.政府管制应由经济性转向社会性[OL].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cj/201010/t20101023_2238589.html,2010-10-23
    2叶劲松,詹建芬.转型期的地方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p43
    3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p196
    4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p256
    5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p256
    6黄新华.公共部门经济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p81
    1李建琴.政府俘虏理论与管制改革的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2(7)
    2 Peltzman,S. Towards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 [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6(19)
    3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胡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p36
    4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p303
    5郑传坤.加入WTO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探索,2001(6)
    1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p3
    2沈路涛,邹声文.“亲民”色彩浓厚《行政许可法》约束政府权力[OL].http://www.people.com.cn/GB/14576/28320/30714/31345/2284829.html,2003-09-25
    1吕维霞,陈晔.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6)
    2赵永伟,唐璨.行政服务中心理论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p50
    3薛刚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检讨──兼论全面研究行政组织法的必要性[J].政法论坛,1998(6)
    4《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川办函[2006]74号)
    5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6连云港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好行政审批中心,改善经济发展环境[J].中国行政管理,2001(5)
    7《关于设立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的通知》(皖政[2001]103号)
    1佛山网络发言人平台[OL]. http://wz.foshan.gov.cn/forum-134-1.html,2011-01-25
    2《关于明确北京市怀柔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工作机制和管理权限的通知》(京怀发[2005]8号)
    3冯光.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实践与理论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 [美]鲁塞尔·古利克.关于组织理论的说明[A].竹立家,阮博文.国外组织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p41
    5陈翔.地方行政服务中心的定位和方向——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p9
    1方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理论与实践的困境与破解[J].政治与法律,2008(9)
    2张建明.行政服务中心法律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2009 (2)
    3彭忠义.依托行政服务中心推动地方政府实行大部门制[J].中国经济周刊,2008(1)
    4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建设与政务公开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p511
    1张霁星.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职能作用及发展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2)
    2在大部分省市的行政服务中心中,审批业务占了绝大多数。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是,以往只是提供审批服务的“专业性”行政服务中心陆续将非审批类的服务事项纳入中心业务范畴。这些服务事项包括“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土地出让,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服务行业的配套协议签订……同时提供与之有关的其他配套服务,如设立银行、邮政等服务网点,方便申请人缴费、传递资料等。部分地方还依托行政服务中心建立起公共服务平台,把提供各种居民生活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信息整理汇总,居民通过拨打专线电话、登陆服务中心网站等,获得与各类服务企业、机构联系的方式以及企业的相关信息”(参见:彭忠义.依托行政服务中心推动地方政府实行大部门制[J].中国经济周刊,2008(1))。例如,南京市下关区“将民政事务、优抚助残、城市建设、市容管理、就业服务、创业指导、工商注册、税收助征、户籍管理、社区党建、政务接待等40多个服务项目集中放在‘政务超市’大厅内……他们把这种开放式办公方式与社区服务项目结合在一起,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参见:俞可平.全球化与中国的政府能力[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5(1))。再如,宁波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了81890(拨一拨就灵)求助服务平台,由政府提供运作成本,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参见:浙江省宁波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关于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成果、问题及对策思考[OL].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1226_102810.htm,2009-12-05)
    3段龙飞.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p11
    4顾平安.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公共服务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5例如,宁波市市级部门设立的专业服务分中心主要有户籍中心、社保中心、车管中心、房产交易中心等,集中办理专业范围内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参见:浙江省宁波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关于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成果、问题及对策思考[OL].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1226_102810.htm,2009-12-05
    1吴爱明,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与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2乡镇一级的行政服务中心一般被命名为“便民服务中心”,而村(社区)一级虽然属于群众自治组织,但从行政服务的完整性和改革实践来看,村(社区)级的“便民服务站”也已成为行政服务中心网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全市的行政服务中心系统主要由临安市行政服务中心、中心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站三级组成。(参见:鲁先锋,陈利国.构建地方行政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4))。再如,北京市原崇文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加强崇文区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由区行政服务中心和委、办、局专业服务分中心为一级、街道办事处服务分中心为二级、社区服务站为三级的行政服务体系”。呼和浩特市的公共服务体系由市一级、区一级和社区一级三级组成。市一级行政服务中心照1+6模式运行,即1个综合服务大厅,加6个专业服务大厅。区一级,则是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赛罕区、回民区和玉泉区分别设立市民服务中心。社区一级则是在城市基层、居民小区内设立社区公共服务站。(参见:明斌,任利.呼和浩特政务走向阳光运行[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9-08-10)
    3王胜君,丁云龙.行政服务中心的缺陷、扩张及其演化[J].公共管理学报,2010(5)
    1中共泉州市纪委、华侨大学联合课题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探析——以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2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1沈荣华.论服务型政府的法制架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2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3石国亮.服务型政府[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p11
    4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北京大学学报,2005(1)
    5 Robert B. Denhardt, Janet Vinzant Denhar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0(6)
    1李达帆,王迎川.试论新科技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J].理论与改革,2005(4)
    2程洁.宪法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p148
    3张贤明.政治文明的基本形态:责任政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4(6)
    4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p65
    1张维迎.要像戒毒一样戒掉管制[N].证券时报,2000-07-1
    2 [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p109
    3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p154
    1吕普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结构与历史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公共管理学报,2007(1)
    2张康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J].理论与改革,2003(6)
    3青锋.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现实的范围及追问[J].行政法学研究,2009(2)
    1李积霞:《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法理探索》,《甘肃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8月
    2《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关于印发执行<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法律适用问题意见(试行)的通知》(京城管执字[2007]16号)
    3陆迎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若干问题评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曾峻.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与中国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以城市管理为例[J].政治学研究,2003(4)
    5应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p428-429
    6汪永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教程[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p87
    7张兴祥.中国行政许可法的理论和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1
    1廖扬丽.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p154
    2周汉华.《行政许可法》:困境与出路[A].刘恒.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28
    3应松年.《行政许可法》与政府管理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4)
    4陈传夫,黄璇.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8(7)
    5周健,赖茂生.政府信息开放立法研究与公民知情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3)
    1李学.非结构性改革、官僚组织与透明政府建设[J]公共管理学报,2009(2)
    2薄贵利.论新世纪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2)
    1 2007年至2010年,笔者参加了由导师张锐昕教授主持的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地方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并承担了部分科研任务。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笔者曾多次赴吉林省人民政府政府大厅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下文中提到的有关吉林省规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指导政务大厅建设的制度文件,主要参考自笔者的调研资料和访谈记录。
    2李军鹏.论公共需求与供给:公共行政研究的基本主题[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1(1)
    1郑延涛,罗自刚.公共需求扩张与公共供给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05(4)
    2艾丽娟,耿晓丹.论我国政府转型的目标整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迟福林.我国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与政府转型的现实压力[A].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2005年北京年会论文集,2005
    4张立荣,冷向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下的政府行为变革[J].政治学研究,2007(4)
    1《社会公共需求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需求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4)
    2 Besley, Timothy and Maitreesh Ghatak. Incentives, Choice and Accountability in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Services [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3(2)
    3徐湘林.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4杨光斌.制度范式:一种研究中国政治变迁的途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
    5 Christensen Tom et al. The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 to Public Sector Reform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7(6)
    6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384
    1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p166
    2傅大友,袁勇志,芮国强.行政改革与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p106
    3鲁先锋,陈利国.构建地方行政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4)
    4郑慧.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与中国的制度转型[J].求索,2001(5)
    1段龙飞.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p35
    2潘迎春.行政服务中心与政府治理创新—以焦作市解放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J].理论月刊,2005(6)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p26
    4韩庆祥.能力本位论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1 [美]D.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6
    2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394
    3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397
    4潘秀珍.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利益——制度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15
    5 Andrew Heywood. Politics [M]. New York: Palgrave, 2002.p43
    1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林毅夫所作序言
    2郑慧.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与中国的制度转型[J].求索,2001(5)
    3周志忍.论行政改革动力机制的创新[J].行政论坛,2010(2)
    4潘秀珍.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利益——制度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63
    5宿廷波,付冷冷.试析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兰州学刊2004(1)
    1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384
    2傅大友,袁勇志,芮国强.行政改革与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p135
    3美国学者彼得斯曾用“自觉意志模型”(Volitional Model)来描述“体制内行政改革”的特征:“(1)改革首创者的头脑中有明确目标或理想状态的明晰图景,这些目标或图景建立在有关良政的理念和职业信念上;(2)改革具有理性主义特征,改革者对现实挑战和问题有准确把握,对问题的症结有自己的诊断,对手段(具体改革措施)与目标(解决现存问题)之间的因果链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3)改革者自信拥有权威和技能推进所倡议的改革;(4)相信政府在问题确认、政策抉择和推进改革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参见: Peters B G. Government Reorganizat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92(1)
    4庄礼伟.让改革从体制内走出来[J].南风窗,2008(2)
    5林爱华.公共部门战略选择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分析[J].行政论坛,2005(3)
    1唐兴霖.公共行政组织原理:体系与范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p66
    2段龙飞.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p116-119
    3曾繁正.行政组织管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p97
    4沈建,陶列平.行政服务中心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个案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7(2)
    5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p260
    1唐兴霖.公共行政组织原理:体系与范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p72
    1刘建民,刘春春.浅论地方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与改革[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2010
    2张建明.行政服务中心法律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2009(2)
    1张建明.行政服务中心法律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2009(2)
    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85号)
    3《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赣府厅发[2006]5号)
    4赴四川考察学习情况[OL].http://www.lpspsc.gov.cn/art/2008/12/04/art_89545.html,2008-11-12.
    1李国根.打造行政服务品牌争创全国一流中心[OL].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1227_103236.htm,2011-02-03
    2“九公开”服务即公开审批内容、办事程序、政策依据、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等,“六件制”管理即即办件、承诺件、联办件、上报件、补办件、退回件等。参见:江苏省无锡市行政服务中心.试论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的性质、作用和发展趋势[OL].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1227_103168.htm,2011-01-27
    1《关于在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试行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制度的通知》(合政[2002]162号)
    2 [美]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M].马春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p12
    3何颖.制约行政协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的理论分析[J].学术交流,1992(5)
    1省政务服务中心2010年运行情况通报[OL].http://www.ahzw.gov.cn/zxxxb/view.asp?id=1443&typeid=2,2011-02-17
    2大连市行政服务中心.加大投入创新服务——努力建设一流水平的行政服务中心[J].(北京怀柔)首届全国行政服务机构建设论坛论文集,2005.
    3张素娟.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亮相怀柔[J].中国电子商务,2004(7).
    1唐璨.试论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组织法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叶顶辉,吴秀循等.行政审批方式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6)
    3邬旭东,李荣.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4姜晓萍,唐冉熊.完善从行政服务中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J].湖南社会科学,2004(2)
    5叶顶辉,吴秀循等.行政审批方式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6)
    6段龙飞.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p184
    7艾医卫,颜道成.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成绩、问题和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1)
    1杨解君.特别行政法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4-5
    2吴爱明,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与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1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139
    2黄艾.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看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救济途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3)
    3陶军.一站式服务的“窗口不经济”[J].前沿论坛,2005(11)
    4江红义,陶欢英.行政服务中心:绩效、困境与走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3)
    1郭渐强,左娟.我国行政程序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行政论坛,2006(5)
    2姜晓萍,兰旭凌.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3陈伟.困境与发展:行政服务中心发展趋势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8(4)
    4任文杰.“一厅式”和“一站式”[J].信息化建设,2005(6)
    1齐冬梅.体制创新是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关键[J].中国行政管理,2006(3)
    2江红义,陶欢英.行政服务中心:绩效、困境与走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3)
    3艾医卫,颜道成.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成绩、问题和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1)
    4沈荣华,杨国栋.论“一站式”服务方式与行政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1陈时兴.行政服务中心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机理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 (4)
    2张锐昕,秦浩.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愿景、路径选择与趋近策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p45
    2 [美]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2)
    3 [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6
    4曾维和.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理论、实践与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08(4)
    5 Hood, C. The Idea of Joined-Up Government: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V·Bogdanor. Joined-Up G-overnment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p32
    1 Christensen, L. The 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 Regulation, Performance and Public-Sector Reform [R]. Stein Rokkan Centre Forsocial Studies Unifob, 2006
    2 Pollit,C. Joined-Up Government: A Survey [J].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2003,(1)
    3黄滔.整体性治理制度化策略研究[J].行政与法,2010(2)
    4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5蔡立辉,龚鸣.整体政府:分割模式的一场管理革命[J].学术研究,2010(5)
    6 Perri Dianaleat, Kimberly Seltier and Gerry Stoker.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rda [M]. New York:Palagrave Macmillan, 2002.p202
    7 Ling, T. Delivering 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UK Dimens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2(4)
    8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9王佃利,吕俊平.整体性政府与大部门体制:行政改革的内涵和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0(1)
    1汪玉凯.什么是大部制,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N].北京日报,2007-12-17.
    2竺乾威.“大部制”刍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8(3)
    3崔健.俄罗斯大部制改革及其评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5段龙飞.论大部门体制建设中的本土化策略——来自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经验[J].经济体制改革,2008(6)
    6王佃利,吕俊平.整体性政府与大部门体制:行政改革的内涵和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0(1)
    7段龙飞.论大部门体制建设中的本土化策略——来自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经验[J].经济体制改革,2008(6)
    8汪孝宗.镇江市行政审批率先尝试“大部门体制”[J].中国经济周刊,2008(Z1)
    9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2)
    1范广垠.大部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风险[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张锐昕,王郅强.电子政务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p1
    3徐晓日.电子政务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p76
    4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p20
    1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7)
    2任铁民.信息无障碍是残障人士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基本发展权[J].中国信息界,2007(4)
    1魏琼.国外和港台地区政府网上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的启示[J].电子政务,2010(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
    1唐铁汉.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张永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浅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11)
    3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5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2)
    1刘琼莲.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角色[J].东南学术,2009(1)
    2张勤.行政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公共性和服务性[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2)
    3蔡放波.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学习与实践,2008(9)
    4柏良泽.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和策略[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1)
    5刘德吉.国内外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6)
    6学者王曙光认为“经济学界在渐进式制度变迁和激进式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比较的探讨中产生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渐进式制度变迁较之激进式制度变迁具有优越性”(参见:王曙光.转轨经济的路径选择:渐进式变迁与激进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6));严强提出“渗透式制度创新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承认旧体制的破除、新体制的构建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参见:严强.新时期制度创新的方式、战略与策略[J].南京大学学报,1999(1))
    1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5
    2张锐昕,秦浩.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愿景、路径选择与趋近策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1吴爱明,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与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2陈菲.最高法出台《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OL].http://www.china.com.cn/news/law/2010-01/04/content_19172493.htm,2010-01-04
    3谷苏.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梁建东,魏丽艳.我国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的理念追寻[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1 Geraldine Fraser-Moleketi, Demetrios Argyriades,Good Democratic Governance with Government: Scop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a New Paradigm Shift.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9
    2李莲.美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J].商业经济,2008(11)
    3谷苏.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CRM)是近年来在企业界非常流行的一种通过改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来留住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技术。
    2 [美]James T.C.Teng .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M].梅绍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1
    3王璞.流程再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p112-113
    4王璞.流程再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2.p7
    1张成福.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府再造:基本战略的选择[J].教学与研究,1999(7)
    2李红霞.流程再造:政府重塑的要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
    1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8
    2孙荣,徐红.行政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p204
    3段龙飞.机制创新与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6)
    1丁茂战.我国政府行政审批治理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p258
    1表中部分内容参考自: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p32
    2刘江,汪向东.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信息透明化关系评价[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3)
    1倪金生,董宝青,田庆久.电子政务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p7
    1张锐昕.网上政务公开及相应政府责任[A].戴光前.行政改革与政务透明[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1梁木生.论“数字政府”运行的法律调控[J].中国行政管理,2002(4)
    2 [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M].邵国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71
    3潘海波,金雪军.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
    1陈拂晓.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电子政务,2008(2)
    2李怀明,高国伟等.基于公众服务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模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4)
    3蒋录全,吴瑞明,王浣尘.电子政务中的网上行政审批[J].情报杂志,2004(6)
    1李勇.“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总体设计研究[J].电子政务,2008(7)
    2蒋录全,吴瑞明,王浣尘.电子政务中的网上行政审批[J].情报杂志,2004(6)
    3刘庆元,葛永辉.基于GIS的一站式电子政务[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2)
    1 WAP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
    2叶鑫,李怀明,王延章.一站式行政审批系统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4)
    1《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务院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关于开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的通知》(中纪发[2006]20号)
    1彭国莉,吕先竞.政府业务流程与信息管理模式实证与理论研究[J].情报杂志,2006(11)
    2朱培标.BPR与ERP:走向完美的整合[J].现代管理科学,2002(3)
    3业务线(line of business)是政府一个特定服务的所有业务子功能集合,具有相同任务和目的的业务线构成业务域。业务子功能反映了业务线的基本粒度。传统的政府划分是从内部来看的,即根据业务本身或者执行者工作内容的相似性来进行功能划分,而业务线方法则从外部的角度(即所谓产品线的角度)、用户的角度,来进行功能的划分。参考自:覃正,李艳红,黄骁嘉.中美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p45-46
    4李素芳,张秀杰.以业务为核心推动电子政务发展[A].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报告No1[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p45
    1覃正,李艳红,黄骁嘉.中美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p45
    2顾平安.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公共服务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3贾涛,陈翔,国外一站式政府服务机构建设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7(5)
    1贾涛,陈翔.国外一站式政府服务机构建设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7(5)
    2 Darrell M.West. Digital Government: Technology and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p125
    3章一超,张锡炯.推行并联审批构建高效证照审批体系[J].工商行政管理,2002(20)
    1秦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两周年的经验与反思[J].电子政务,2010(7)
    2宋明,忻展红.我国电子政务的实施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高家伟.论电子政务法[J].中国法学,2003(4)
    1有学者认为,电子政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分别是“电子政务基础性法律法规、电子政务活动基本条件的法律法规以及电子政务活动的具体运行性法律法规”。参见:吴江.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p124-125
    2 OMB为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的缩写。
    [1]《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关于印发执行<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法律适用问题意见(试行)的通知》(京城管执字[2007]16号)
    [2]《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赣府厅发[2006]5号)
    [3]《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务院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关于开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的通知》(中纪发[2006]20号)
    [4]《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川办函[2006]74号)
    [5]《关于明确北京市怀柔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工作机制和管理权限的通知》(京怀发[2005]8号)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
    [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85号)
    [8]《关于在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试行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制度的通知》(合政[2002]162号)
    [9]《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国审改发[2001]1号)
    [10]《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3号)
    [11]《关于设立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的通知》(皖政[2001]103号)
    [1] [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3]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刘俊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美]James T.C.Teng .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M].梅绍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 [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M].邵国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扶松茂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M].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 [美]罗森布鲁姆,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4]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 [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罗斯.制高点[M].段宏等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16]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7]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8]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19] [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0]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1] [日]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M].熊达云等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22]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3]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胡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4]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25]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蔡秋生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6] [美]赫伯特·斯坦.美国总统经济史[M].金清,郝黎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7] [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童世俊,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8] [美]理查德·D·宾厄姆.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M].九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9] [美]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潘振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
    [30]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1] [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M].谢旭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32] [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3]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4] [美]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M].马春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35] [美]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陈岱孙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6] [日]植草益.微观监管经济学[M].朱绍文,胡欣欣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37]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38] [美]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下册)[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39] [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40] [英]欧内斯特·巴克.英国政治思想[M].黄维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1]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3] [英]洛克.政府论(下)[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4] [美]盖伊·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45] [美]鲁塞尔·古利克.关于组织理论的说明[A].竹立家,阮博文.国外组织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46] [美]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5)
    [47] [美]H·乔治·弗里德里克森.重塑政府运动与新公共行政学之比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48] [美]戴维·G.马希尔森.新公共管理与其批评家(上)[J].张庆东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1)
    [49] [美]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2)
    [50] [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华夏风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2)
    [1]张锐昕.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赵启正等.对话:中国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4]吴爱明,刘文杰.政府改革:中国行政改革模式与经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5]潘秀珍.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利益——制度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丁又双等.政治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8]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9]孙选中.服务型政府及其服务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10]陈翔.地方行政服务中心的定位和方向——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11]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2]石国亮.服务型政府[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
    [13]徐晓日.电子政务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14]覃正,李艳红,黄骁嘉.中美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5]段龙飞.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6]王连昌,马怀德.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17]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8]倪金生,董宝青,田庆久.电子政务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9]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
    [20]顾丽梅.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1]王大华.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与业务指导[M].北京:中国行政出版社,2006
    [22]廖扬丽.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3]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24]赵永伟,唐璨.行政服务中心理论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5]张锐昕,王郅强.电子政务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6]孙荣,徐红.行政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7]丁茂战.我国政府行政审批治理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8]詹伟.制度创新与社会治安稳定[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29]顾平安.政府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0]杨解君.特别行政法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1]王璞.流程再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2]张兴祥.中国行政许可法的理论和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3]周佑勇.行政许可法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4]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5]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6]刘熙瑞.中国公共管理[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7]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38]傅大友,袁勇志,芮国强.行政改革与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9]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0] [美]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1]郭济.中国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2]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3]傅思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法制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4]孙小礼.文理交融——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5]欧桂英,黄长杰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若干问题解说[M].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2003
    [46]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7]叶劲松,詹建芬.转型期的地方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
    [48]黄新华.公共部门经济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9]汪永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教程[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50]唐兴霖.公共行政组织原理:体系与范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51]吴江.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5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3]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54]程洁.宪法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5]张迎维.产权、政府与信誉[M].上海:三联书店,2001
    [5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7]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建设与政务公开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
    [58]应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9]熊文创.现代行政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0]卓越.行政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61]俞可平.冶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3]杨祖功等.国家与市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4]秦晖.问题与主义[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65]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66]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7]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8]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69]曾繁正.行政组织管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
    [70]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71]王连昌.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72]厉以宁.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73]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效率、程序及其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74]王慎之.西方经济思想库(第三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75]钱承旦,杨豫,陈晓律.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6]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7]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8]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6
    [79]马怀德.行政许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80]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1]张正钊,韩大元.中外许可证制度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82]曾昭宁.公平与效率[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83]汪馥郁.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论[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84]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8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6]李述一,姚休.当代新观念要览[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87]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词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88]黄克剑.东方文化——两难中的选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89]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90]张尚鷟.走出低谷的中国行政法学——中国行政法学综述与评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91]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92]黎国智.行政法词典[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93]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9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95]刘建民,刘春春.浅论地方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与改革[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
    [96]程宇.供求均衡分析框架下的政府规制改革[A].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97]周汉华.《行政许可法》:困境与出路[A].刘恒.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8]高世楫,秦海.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监管体系演进:国际经验的一种诠释和中国改革实践的分析[A].吴敬琏等.洪范评论——监管与改革[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99]邹源,陈韬,范首江.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100]张锐昕.网上政务公开及相应政府责任[A].戴光前.行政改革与政务透明[C].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101]迟福林.我国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与政府转型的现实压力[A].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2005年北京年会论文集[C].2005
    [102]大连市行政服务中心.加大投入创新服务——努力建设一流水平的行政服务中心[A].(北京怀柔)首届全国行政服务机构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
    [103]周其仁.竞争、垄断和监管[A].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课题组.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04]李素芳,张秀杰.以业务为核心推动电子政务发展[A].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报告No1[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5]张树义.改革与行政法[A].罗豪才等.中国行政与刑事法治世纪展望[C].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106]皮纯协.论行政公开与反腐倡廉[A].丁张生.法治问题研究[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肖贵清.论中国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2011(1)
    [2]郑永年.中国模式研究应去政治化[J].人民论坛,2010(24)
    [3]王续添.中心主义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模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6)
    [4]魏琼.国外和港台地区政府网上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的启示[J].电子政务,2010(9)
    [5]秦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两周年的经验与反思[J].电子政务,2010(7)
    [6]张锐昕,秦浩.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愿景、路径选择与趋近策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7]王胜君,丁云龙.行政服务中心的缺陷、扩张及其演化[J].公共管理学报,2010(5)
    [8]蔡立辉,龚鸣.整体政府:分割模式的一场管理革命[J].学术研究,2010(5)
    [9]冯光.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实践与理论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0]鲁先锋,陈利国.构建地方行政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4)
    [11]周志忍.论行政改革动力机制的创新[J].行政论坛,2010(2)
    [12]黄滔.整体性治理制度化策略研究[J].行政与法,2010(2)
    [13]黄信.制度不确定性: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
    [14]刘斌,孟维.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新学术论坛,2010(1)
    [15]王佃利,吕俊平.整体性政府与大部门体制:行政改革的内涵和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0(1)
    [16]余华.以集成化管理模式建构新型的行政服务中心[J].理论前沿,2009(23)
    [17]张永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浅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11)
    [18]吴盛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特点、困境与治理[J].大连干部学刊,2009(10)
    [19]田少婕.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合法性探究[J].今日南国,2009(7)
    [20]冯光.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信息界,2009(6)
    [21]刘德吉.国内外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6)
    [22]乔以明.论法治的价值判断与人民主权[J].理论月刊,2009(5)
    [23]邓刚宏.论我国行政诉讼功能模式及其理论价值[J].中国法学,2009(5)
    [24]谷苏.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5]唐璨.试论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组织法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6]张建明.行政服务中心法律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2009(2)
    [27]青锋.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现实的范围及追问[J].行政法学研究,2009(2)
    [28]李学.非结构性改革、官僚组织与透明政府建设[J] .公共管理学报,2009(2)
    [29]张康之.探寻新的组织形态的行政学研究[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
    [30]巩建华.服务型政府的思想基础、内涵特征和建设对策[J].行政论坛,2009(1)
    [31]范广垠.大部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风险[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2]刘琼莲.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角色[J].东南学术,2009(1)
    [33]柏良泽.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和策略[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1)
    [34]汪孝宗.镇江市行政审批率先尝试“大部门体制”[J].中国经济周刊,2008(Z1)
    [35]胡伶.教育政策评估标准体系的架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4)
    [36]崔健.俄罗斯大部制改革及其评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37]李莲.美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J].商业经济,2008(11)
    [38]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39]方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理论与实践的困境与破解[J].政治与法律,2008(9)
    [40]蔡放波.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学习与实践,2008(9)
    [41]中共泉州市纪委、华侨大学联合课题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探析——以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42]陈传夫,黄璇.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8(7)
    [43]李勇.“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总体设计研究[J].电子政务,2008(7)
    [44]余砚新.论我国信托业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与突破[J].现代财经,2008(6)
    [45]吕维霞,陈晔.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6]段龙飞.机制创新与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6)
    [47]段龙飞.论大部门体制建设中的本土化策略——来自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经验[J].经济体制改革,2008(6)
    [48]顾平安.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公共服务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49]于凤荣.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J].长白学刊,2008(5)
    [50]沈亚平,舒博.当代中国行政发展: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1]陈伟.困境与发展:行政服务中心发展趋势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8(4)
    [52]曾维和.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理论、实践与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08(4)
    [53]竺乾威.“大部制”刍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8(3)
    [54]黄艾.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看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救济途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3)
    [55]刘江,汪向东.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信息透明化关系评价[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3)
    [56]宋明,忻展红.我国电子政务的实施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7]姜晓萍,兰旭凌.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李靖华.行政服务中心流程再造的影响因素:浙江实证[J].管理科学,2008(2)
    [58]郝路.公共管理思想演变轨迹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9]郑恒峰.服务行政视野下的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0]庄礼伟.让改革从体制内走出来[J].南风窗,2008(2)
    [61]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2)
    [62]唐铁汉.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63]陈拂晓.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电子政务,2008(2)
    [64]刘庆元,葛永辉.基于GIS的一站式电子政务[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2)
    [65]彭忠义.依托行政服务中心推动地方政府实行大部门制[J].中国经济周刊,2008(1)
    [66]邬旭东,李荣.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67]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68]王元放.新加坡电子政务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电子政务,2007(11)
    [69]姜晓萍,兰旭凌.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70]许源源.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中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71]谭琪,李嘉娜.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创新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9)
    [72]石怀成等.国外推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主要理念[J].信息化建设,2007(7)
    [73]耿玉基.关于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6)
    [74]贾涛,陈翔.国外一站式政府服务机构建设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7(5)
    [75]曾保根.以治理理论重塑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进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4)
    [76]张立荣,冷向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下的政府行为变革[J].政治学研究,2007(4)
    [77]江红义,陶欢英.行政服务中心:绩效、困境与走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3)
    [78]沈建,陶列平.行政服务中心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个案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7(2)
    [79]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2)
    [80]施雪华,赵臻.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行政发展与政府绩效[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1)
    [81]吕普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结构与历史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公共管理学报,2007(1)
    [82]艾丽娟,耿晓丹.论我国政府转型的目标整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83]艾医卫,颜道成.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成绩、问题和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1)
    [84]彭国莉,吕先竞.政府业务流程与信息管理模式实证与理论研究[J].情报杂志,2006(11)
    [85]沈荣华,杨国栋.论“一站式”服务方式与行政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86]刘邦凡.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J].中国信息界,2006(8)
    [87]王林建,朱达利,汪胜利.提高行政效能的创新之举——以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例[J].江淮论坛,2006(6)
    [88]宋源.转型期公共行政模式的变迁——由管制行政到服务行政[J].学术交流,2006(5)
    [89]郭渐强,左娟.我国行政程序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行政论坛,2006(5)
    [90]石杰琳.论政府管理创新的原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91]陈时兴.行政服务中心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机理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4)
    [92]叶鑫,李怀明,王延章.一站式行政审批系统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4)
    [93]嵇蕴洁,王飞.论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价值转换[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3)
    [94]齐冬梅.体制创新是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关键[J].中国行政管理,2006(3)
    [95]张康之.论行政发展的历史脉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96]闵慧男,王双立.对政府现代化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2)
    [97]姜迪.无缝隙政府理论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2)
    [98]张霁星.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职能作用及发展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2)
    [99]郭济.加强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
    [100]陶军.一站式服务的“窗口不经济”[J].前沿论坛,2005(11)
    [101]李靖华.政府一站式服务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
    [102]吴明华.政务中心走向拐点[J].决策,2005(7)
    [103]潘迎春.行政服务中心与政府治理创新——以焦作市解放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J].理论月刊,2005(6)
    [104]任文杰.“一厅式”和“一站式”[J].信息化建设,2005(6)
    [105]朱新力,宋华琳.现代行政法学的建构与政府规制研究的兴起[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5(5)
    [106]郑延涛,罗自刚.公共需求扩张与公共供给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05(4)
    [107]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若干基本问题[J].文史哲,2005(4)
    [108]陈庆云等.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5(4)
    [109]《社会公共需求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需求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4)
    [1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111]林爱华.公共部门战略选择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分析[J].行政论坛,2005(3)
    [112]薄贵利.论新世纪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2)
    [113]李红霞.流程再造:政府重塑的要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
    [114]吴狄.论《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15]王兴伦.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16]俞可平.全球化与中国的政府能力[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5(1)
    [117]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2005(1)
    [118]吴爱民,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119]李积霞.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法理探索[J].甘肃政治学院学报,2004(8)
    [120]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121]张素娟.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亮相怀柔[J].中国电子商务,2004(7)
    [122]张丽曼.论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123]王宝治,赵惠芳.加快完善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J].理论探索,2004(6)
    [124]章文光.深化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路[J].学术界,2004(6)
    [125]张贤明.政治文明的基本形态:责任政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4(6)
    [126]蒋录全,吴瑞明,王浣尘.电子政务中的网上行政审批[J].情报杂志,2004(6)
    [127]赵惠芳.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4(4)
    [128]孔靓,柳彩莲.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务超市”的兴起与发展[J].兰州学刊,2004(4)
    [129]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130]陆迎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若干问题评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31]李怀明,高国伟等.基于公众服务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模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4)
    [132]朱维究.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与行政审批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3)
    [133]徐湘林.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134]赵定涛,卢正刚.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行政论坛,2004(2)
    [135]姜晓萍.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36]吴家庆,徐容雅.地方政府能力刍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137]姜晓萍,唐冉熊.完善行政服务中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J].湖南社会科学,2004(2)
    [138]张勤.行政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公共性和服务性[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39]党秀云.政府再造与政府能力之提升[J].行政论坛,2004(1)
    [140]沈荣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141]沈荣华.论服务型政府的法制架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142]荣仕星.论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43]宿廷波,付冷冷.试析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兰州学刊2004(1)
    [144]潘海波,金雪军.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
    [145]张康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J].理论与改革,2003(6)
    [146]韩立达.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147]宋华琳.作为宪法具体化的行政法——《公法学札记》的札记[J].中外法学,2003(5)
    [148]王莹,马斌.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政府再造[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
    [149]曾峻.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与中国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以城市管理为例[J].政治学研究,2003(4)
    [150]高家伟.论电子政务法[J].中国法学,2003(4)
    [151]杨光斌.制度范式:一种研究中国政治变迁的途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
    [152]湛中乐,韩春晖.行政审批的观念转变与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2)
    [153]麻宝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2)
    [154]谢庆奎.职能转变与政府创新[J].新视野,2003(2)
    [155]徐邦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透视[J].浙江社会科学,2003(2)
    [156]赵肖筠,孙剑钢.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兼论政府管制的法定化[J].山西大学学报,2003(1)
    [157]梁建东,魏丽艳.我国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的理念追寻[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158]章一超,张锡炯.推行并联审批构建高效证照审批体系[J].工商行政管理,2002(20)
    [159]杨天宇.中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2(12)
    [160]寇炳灿,孔祥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和目标[J].中国行政管理,2002(8)
    [161]郭济.抓住有利时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加入WTO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行政管理,2002(8)
    [162]李建琴.政府俘虏理论与管制改革的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2(7)
    [16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164]王曙光.转轨经济的路径选择:渐进式变迁与激进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6)
    [165]关保英.行政审批的行政法制约[J].法学研究,2002(6)
    [166]徐湘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体制制约与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6)
    [167]肖军,喻少如.民主与法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求实,2002(6)
    [168]樊汉祯,孙中华.论行政审批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2(6)
    [169]叶顶辉,吴秀循等.行政审批方式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6)
    [170]杜钢健.中国、韩国、日本规制改革比较研究(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
    [171]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2(5)
    [172]胡象明,鲁萍.治理视野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
    [173]崔卓兰,蔡立东.从压制型行政模式到回应型行政模式[J].法学研究,2002(4)
    [174]姜晓萍,李文星.地方政府行政审批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学刊,2002(4)
    [175]梁木生.论“数字政府”运行的法律调控[J].中国行政管理,2002(4)
    [176]徐邦友.我国政府行政范式危机及变革应取方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3)
    [177]刘熙瑞.我国政府职能研究的新视角[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3)
    [178]张文春.一场政府的革命——来自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报导[J].新视野,2002(3)
    [179]汪大海.顾客社会与无缝隙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2(3)
    [180]朱培标.BPR与ERP:走向完美的整合[J].现代管理科学,2002(3)
    [181]钱再见.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报,2002(2)
    [182]王克稳.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与立法[J].政治与法律,2002(2)
    [183]徐晓林.试论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184]刘金程.现实与出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分析及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185]戴长征.中国政府的治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186]徐晓林.试论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187]刘熙瑞.加入WTO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2002(1)
    [188]任维德.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能力开发与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189]张耀东.行政审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190]胡仙芝.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治理理论与中国行政改革”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191]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
    [192]王健.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6)
    [193]肖金明.行政许可制度的反思与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1(6)
    [194]沈荣法.关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1(6)
    [195]郑传坤.加入WTO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探索,2001(6)
    [196]李殿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政府应对入世挑战的战略选择[J].探索,2001(5)
    [197]连云港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好行政审批中心,改善经济发展环境[J].中国行政管理,2001(5)
    [198]郑慧.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与中国的制度转型[J].求索,2001(5)
    [199]胡税根.论新时期我国政府规制的改革[J].政治学研究2001(4)
    [200]佚名.政府规制改革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会议综述[J].法学研究,2001(3)
    [201]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02]周健,赖茂生.政府信息开放立法研究与公民知情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3)
    [203]卢明.公共管理学管理范式的演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204]李军鹏.论公共需求与供给:公共行政研究的基本主题[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1(1)
    [205]朱芒.日本的行政许可——基本理论和制度[J].政府法制研究,2000(8)
    [206]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7)
    [207]蔡剑英.凯恩斯主义与现代政府的经济干预[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2)
    [208]张树义.行政主体研究[J].中国法学,2000(2)
    [209]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210]陈文申.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诺斯悖论”的理论逻辑解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211]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212]何颖.行政发展论[J].中国行政管理,1999(7)
    [213]张成福.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府再造:基本战略的选择[J].教学与研究,1999(7)
    [214]杨解君.行政主体及其类型的理论界定与探索[J].法学评论,1999(5)
    [215]严强.新时期制度创新的方式、战略与策略[J].南京大学学报,1999(1)
    [216]薛刚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检讨——兼论全面研究行政组织法的必要性[J].政法论坛,1998(6)
    [217]杜钢建.金融投资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能力[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3)
    [218]武海峰.需求导向、竞争导向与比较优势[J].华东经济管理,1998(3)
    [219]贺善征.行政许可辨析[J].现代法学,1997(5)
    [220]金太君.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1997(5)
    [221]马怀德.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立法构想[J].中国法学,1997(3)
    [222]韩庆祥.能力本位论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223]钱振明.现代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及其本质[J].社会主义研究,1996(1)
    [224]王沪宁.论90年代中国的行政发展:动力与方向[J].天津社会科学,1992(5)
    [225]何颖.制约行政协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的理论分析[J].学术交流,1992(5)
    [226]俞吾金.超越知识论——论西方哲学主导精神的根本转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1] [俄]亚历山大·萨利茨基.中国:现代化正在继续[N].参考消息,2010-10-02
    [2]明斌,任利.呼和浩特政务走向阳光运行[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9-08-10
    [3]汪玉凯.什么是大部制,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N].北京日报,2007-12-17
    [4]张璋.无缝隙政府的组织设计[N].学习时报,2003-11-03
    [5]张维迎.要像戒毒一样戒掉管制[N].证券时报,2000-07-1
    [6]省政务服务中心2010年运行情况通报[OL].http://www.ahzw.gov.cn/zxxxb/view.asp?id=1443&typeid=2,2011-02-17
    [7]李国根.打造行政服务品牌争创全国一流中心[OL].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1227_103236.htm,2011-02-03
    [8]江苏省无锡市行政服务中心.试论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的性质、作用和发展趋势[OL].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1227_103168.htm,2011-01-27
    [9]佛山网络发言人平台[OL].http://wz.foshan.gov.cn/forum-134-1.html,2011-01-25
    [10]刘世锦.政府管制应由经济性转向社会性[OL].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cj/201010/t20101023_2238589.html,2010-10-23
    [11]陈菲.最高法出台《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OL].http://www.china.com.cn/news/law/2010-01/04/content_19172493.htm,2010-01-04
    [12]大连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OL].http://xzsp.dl.gov.cn/,2009-02-17
    [13]浙江省宁波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关于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成果、问题及对策思考[OL].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1226_102810.htm,2009-12-05
    [14]赴四川考察学习情况[OL].http://www.lpspsc.gov.cn/art/2008/12/04/art_89545.html,2008-11-12
    [15] [英]克雷斯·庞德.英国政府是如何提高就业率的[OL].http://news.sina.com.cn/w/2004-06-16/09583429017.shtml,2004-06-16
    [16]沈路涛,邹声文.“亲民”色彩浓厚《行政许可法》约束政府权力[OL].http://www.people.com.cn/GB/14576/28320/30714/31345/2284829.html,2003-09-25
    [17]杨景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草案)》的说明[OL].http://www.legalinfo.gov.cn/zt/2004-10/20/content_142536.htm,2002-08-23
    [1] Geraldine Fraser-Moleketi, Demetrios Argyriades,Good Democratic Governance with Government: Scop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a New Paradigm Shift.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9
    [2] Perri Dianaleat, Kimberly Seltier and Gerry Stoker.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rda [M]. New York: Palagrave Macmillan, 2002
    [3] Gerald E. Caiden. Administration Reform Comes of Age [M]. Berlin and New York : Walter de Gruyter, 1991
    [4] Christensen, L. The 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 Regulation, Performance and Public-Sector Reform [R]. Stein Rokkan Centre Forsocial Studies Unifob, 2006OECD. Regulatory Impact Analysis in OECD Countries: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R]. OECD ,2005
    [5] OECD. Regulatory Impact Analysis: Best Practices for Regulatory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R], Paris, 1997
    [6] C. Hood. 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NPR). Washington,1993
    [7] Wettenhall R. L.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ies: Pension and Compensation Guidance Notes [M]. Sydney: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2005
    [8] Darrell M.West. Digital Government: Technology and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9] Australia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M]. Canberra: APSC, 2003
    [10] Andrew Heywood. Politics [M]. New York: Palgrave, 2002
    [11] OMB and OIRA. The Regulatory Plan and the Unified Agenda of Federal Regulations [M].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1
    [12] Anthony I Ogus. Regulation, Economics and the Law [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01
    [13] Laura Macgregor, Tony Prosser and Charlotte Villiers. Regulation and MarketBeyond 2000 [M]. Dartmouth and Ashgate, 2000
    [14]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M]. West Group, 1999
    [15] Samuelson, Paul A., William D. Nordhous. Economics [M]. New Work: McGraw-Hill Company, 1998
    [16] John E Bardach. Getting Agencies to Work Together: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Managerial Craftsmanship [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8
    [17] Michael J Sandel. Democracy’s Discontent [M].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8] Viscusi W J M Vernon, J E Harrington, jr,.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M]. The MIT Press, 1995
    [19] Christopher Pollitt, Geert Bouckaert. Quality Improvement in European Public Services: Concepts, Cases and Commentary [M].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5
    [20] K. Eliassen, J. Kooinam. Managing Pubic Organization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21] David Gwynn Morgan, Gerard Hogan. Administrative Law in Ireland [M]. Sweet & Maxwell, 1991
    [22] Gary Fromm . Studies in Public Regulation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83
    [23] Stephen G. Breyer. Regul-ation and Its Reform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4] James F. Gatti. The Limit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1
    [25] H. Ge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M].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80
    [26] Robert T. Golembiewski.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eveloping Discipline [M].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77
    [27] Hood, C. The Idea of Joined-Up Government: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V. Bogdanor. Joined-Up G-overnment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8] Alexander Schellong, Dieter Mans. Citizens preferences towards One-Stop Government [A]. 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C]. 2004
    [29] Yu-Chuan Lin (Michael). Make Government One-Stop Service a Reality-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Common Platform and Cluster Service [A]. APEC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Working Group 29th Meeting [C]. 2004
    [30] Hahn, Robert W., Anne Layne-Farrar, and Peter Passell. Federalism and Regulation: An Overview [A]. AEI-Brookings Joint Center for Regulatory Studies Working Paper [C]. 2003
    [31] Crandall, Robert W. An End to Economic Regulation [A]. Cheltenham. 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in Utility Markets [C]. Glos: Edward Elgar Pub, 2003
    [32] Robert A.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 [A]. Jay M. Shafritz and Albert C. Hyde.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 Oak Park: Moore Publishing Company, 1978
    [33] Christensen Tom et al. The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 to Public Sector Reform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7(6)
    [34] Oliver E. Williamson.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5(3)
    [35] Halligan, J. The Quasi-Autonomous Agency in an Ambiguous Environment: the Centrelink case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3(2)
    [36] Besley, Timothy and Maitreesh Ghatak. Incentives, Choice and Accountability in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Services [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3(2)
    [37] Matthias Finger, Gaelle Pecoud. From e-Government to e-Governance? Towards a model of e-Governance [J].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2003(1)
    [38] Pollit,C. Joined-Up Government: A Survey [J].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2003(1)
    [39] Bartle, Ian, Markus M. Müller, Roland Sturm, and Stephen Wilks. The Regulatory State: Britain and Germany Compared [J]. Anglo-German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of Industrial Society, 2002(6)
    [40] Ling, T. Delivering 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UK Dimens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2(4)
    [41] Robert B. Denhardt and Janet V.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Putting Democracy First [J]. National Civic Review, 2001(4)
    [42] Backus, Michiel. E-gover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IICD Research Brief, 2001(1)
    [43] Robert B. Denhardt, Janet Vinzant Denhar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0(6)
    [44] Floyd A. D. Legacy System Re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Process: A Pattern Perspective [J]. Communications for the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1999(2)
    [45] Christian Cronroos. From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Service Management: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for the Age of Service Competi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994(5)
    [46] Peters B G. Government Reorganizat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2(1)
    [47] Peltzman, S. Towards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6(19)
    [48] Williamson, O. E. Franchise Bidding for Natural Monopolies [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6(7)
    [49] Service Canada Implementation Team,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ne-stop Access Initiatives [OL]. http://www.iccs-isac.org/en/clearinghouse/swsd.htm, 2011-01-05
    [50] Canberra Connect. New One-Stop-Shop for Act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Transactions [OL]. http:// www.egov.vic.gov.au/pdfs/ContACT.pdf, 2011-01-05
    [51] Management Advisory Committee. Connecting Government: Whole of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Australia’s Priority Challenges [OL].http://www.apsc.gov.au/mac/connectinggovernment.pdf, 2010-12-13
    [52] Frank Sader. Do“One-Stop-Shop”work? [OL]. http://rru.worldbank.org/documents/disscussions,2010-10-22
    [53] Stephen Bent, Kenneth Kernaghan, D. Brian Marson. Innovations and Good Practices in Single-window Service [OL]. http://dsp-psd.pwgsc.gc.ca/Collection/SC94-70-1999E.pdf, 2010-08-25
    [54] OECD. Regulatory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 From Interventionism to Regulatory Governance [OL]. http://www.ccemagz.com/list/regulatory/, 2010-08-18
    [55] Sharon S. Dawes, Peter A. Bloniarz etc., Some Assembly Required: Building a Digital Govern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OL]. http://www.ctg.Albany.edu/research/workshop/digital-gov.html,2009-12-20
    [56] M. Wimmer, R. Traunmuller. Trends in Electronic Government: Managing Distributed Knowledge [OL]. http://www.computer.org/portal/web/csdl/doi/10.1109/DEXA.2000.875049, 2009-12-10
    [57] Hyuck Bink, Theresa A. P, Burk G. B. Building A State Government Digital Preservation Community: Lessons on Inter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OL]. http://demo.ctg.albany.edu/publications/working/building_community, 2008-03-12
    [58] Herbert Kubicek, Martin Hagen. One-Stop-Government in Europe: An Overview [OL]. http://www.egov.vic.gov.au/pdfs/OneStop.pdf, 2006-06-03
    [59] Alexandra Jones, Laura Williams. Public Services and ICT-Final Report: How can ICT help improve quality, choice and efficiency in public service? [OL]. http://www.theworkfoundation.com/research/publications/publicationdetail.aspx?oItemId=111&parentPageID=102&PubType=, 2006-03-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