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的个性、自由、平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个体发展问题日益彰显,这种客观趋势逐步成了改造和破除旧的社会调控体系的基本动力;另一方面,无论个体发展有多么强大,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关系有多么紧张,个体发展必须依靠社会调控的整合、干预的条件是不能改变的。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所表现出的和谐与紧张、一致与分歧,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种种问题、风险和危机的根源,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关系成为分析现代社会一切重大问题不可回避的因素。论文从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历史考察、理论分析和现实反思这条逻辑主线开展论证,力图以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为指引,通过历史、理论和现实的分析,找到我国现实中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论述包括导论、正文五章,其提要如下:
     导论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论文的学术目标和可能创新之处。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人与社会关系是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研究的基础,同时阐述了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发生机制问题。其次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物质条件、人的“需要性”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主要论述了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问题研究的主要哲学依据,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人学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四个方面。
     第二章厘清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基本内涵。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概念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观点。同时对个体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进行了概念辨析。本章最后对社会调控的手段、分类和功能进行了论述。
     第三章从历史角度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进行了考察,把人类历史上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主要阶段分成了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形态四个部分。每个阶段个体发展的历史条件都有所差别,社会调控主体对客体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方式也不一样,本章试图概括出不同阶段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特点。
     第四章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本质及结合原因进行了探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个体发展需要社会调控的调节、干预,社会调控也需要个体发展的动力支持。其次对调控主体、调控客体和调控手段这三个社会系统基本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把三者归结为一种三元立体结构的调控模式。接着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主客体的相互转化两个层面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论述,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方式层面来看,就是调控主体通过决策、执行、反馈三个基本环节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活动。从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层面来看,就是社会调控主体本身与处于被调控地位的个体之间存在人员交流和地位转换的机制。最后,本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论述了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评价标准,从宏观维度看,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评价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微观维度出发的评价标准就是,社会调控的运行机制中每个个体的权利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和实现,是否能够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
     第五章是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问题的现实反思。我国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现实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调控的保障功能不够完善;二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权利往往容易被忽视。从个体发展和社会调控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保障和个体权利被忽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结构性失衡问题,结构性失衡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社会调控主体、调控客体和调控手段这些社会调控构成要素之间的失衡。另一部分是地区结构失衡、城乡结构失衡、体制内外结构失衡等方面;二是我国社会中不少个体缺乏公民意识。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从宏观角度来看,一是要重视个体发展的问题,在现阶段应该着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二是改进社会调控的功能,通过加强社会调控的预见性、完善社会调控组织功能、大力加强社会调控保障功能和提高社会调控的调整功能等来建立良好的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
     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社会调控机制,消除种种不利于个体发展的障碍,才能构建起一个结构合理、协调发展、运行有序的和谐社会。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 the demand forindividual personality, freedom, equality is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the individual's development issu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This objective trend has become gradually the basic power fortransforming and getting rid of the old social-regulation system. On theother hand, no matter how strong the individual's development is, howinten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development and socialregulation is,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mustrely on the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regulation cannot bechanged. The harmony and tension, consensus and differences showed b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gradually become the causes for the problems, risks and crisis in modern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regulation has become the factor to analyze all major issue of modernsociety that cannot be avoided. The paper is aimed to be on the logicalthread of theoretical basis, the definition, historical research, theoreticalanalysis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trying to use Marx's "Free People"ideology as a guide to find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solution to the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The paper includes theinstruction and five chapters. The abstract is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s to elaborate the historical and present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academicgoals and possible innovation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explains the mechanism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relationship.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the conditions for people"need". At last, the author mainly analyze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by four methods ofmaterialist dialectic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ism human science andMarxist social organism thinking.
     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clarify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to put forward my ownviews on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concept. Theauthor also wants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efre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humanpersonality development. Lastly, the paper explains the methods, kindsand functions of social regul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aimed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historically, dividing the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 into four stages as primitive society,pre-capitalist, capitalism and the Soviet model of socialism. Thehistorical conditions for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t each stage aredifferent, and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the social regulation are alsodifferent. The chapter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atdifferent stag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mak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Firstly, the authoranalyzes the na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reasons of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The individualdevelopment needs social regulation and intervention, and socialregulation requires the support power of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Secondl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egulation subjects, objects and methods, which are the three basiccomponents of the social system. Then, the author explains the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regulation from a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In a macro perspective,the subjects regulation and regulate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by threebasic processes as decision-making, execution, feedback. At micro level,the subjects exchange ideas and statuses with the objects of the social regulation. Finally,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dimensions. The criterion at macro level is the “three favorable” standardput forward by Comrade Deng Xiaoping. The criterion at micro level iswhether the rights of each individual can be guaranteed and realized insocial regul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to make a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of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The outstanding realisticproblems are the two followings: One is the security function of the socialregulation is not perfect. Second is the individual rights in reality arealways neglected. There are two reasons. The first is the structuralimbalances that are the imbalances in the components of social regulation,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system, differentareas. The second is most of individuals in our society are lack of civicawarenes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the followings. The first is to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implementthe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dea. The second is toimprove the function of social regulation, by enhancing the predictability,improving the tissue function, and vigorously strengthening the securityand adjusting function of social regulation to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
     It is a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t project to make a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regulation.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with a reasonable structure,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orderly function,we should establish andimprove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regulation, to effectivelyrealiz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terests, toeliminate the barriers to all kind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①郗芙蓉白嘉菀:《物化与文明》,《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9期,第186页。
    ①董德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以“新”解“马”范式》,《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第6页。
    ①董德刚:《试论当代中国的基本走向》,《理论视野》2010年第1期,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①董德刚:《试论当代中国的基本走向》,《理论视野》2010年第1期,第32页。
    ①匈:卢卡奇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柯武则、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2页。
    ①董德刚:《试论当代中国的基本走向》,《理论视野》2010年第1期,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①赵理文:《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分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13卷第5期。
    ②高兰李娟:《“机制”与“制度”、“体制”辨析》,参见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党内民主栏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③董德刚:《所有制问题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2008年2月28日《南方周末》。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①Abraham 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Originally Published in PsychologicalReview,50,370-396)
    ②[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①周宁新:《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及方法论研究》,《理论月刊》2011年第9期。
    ①参阅杨春贵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91-94页。
    ②杨春贵:《杨春贵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第5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3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105页。
    ①贺祥林:《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学术研究》,2001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页。
    ①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学术月刊》1996年第2期。
    ②袁贵仁等:《论人的全面发展》,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119页。
    ③薛克诚、洪松涛、吴定求:《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新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7、348-350页。
    ④丛大川等:《我们的马克思哲学观——实践人道主义论纲》,《东方论坛》2003年第1期。
    ⑤丁立群:《发展:在哲学人类学的视野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189页。
    ⑥韩民青:《当代哲学人类学》第2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219页。
    ①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6-129页。
    ②周树人:《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些问题的探讨》,《论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61页。
    ③林红:《关于“个体发展”的研究综述》,《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①[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候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13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09页。
    ③[法]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上卷),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①李德顺:《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6期。
    ②[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①黄玉顺:《中国传统的自由精神——简论儒道释的自由观》,《理论学刊》2001年第4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4页。
    ①简定宇:《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博爱》,《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1期。
    ②转引自高放:《论社会主义与自由》,《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③王福革:《普世价值批判》,《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④荣开明:《自由问题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⑤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①张华金:《自由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②高放:《论社会主义与自由》,《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③李德顺:《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6期。
    ④华炳啸:《何谓自由?——论现代性之核心问题》,参见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学人文集栏目。
    ⑤董德刚:《<共产党宣言>三个论断之辨析》注释④,《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⑥[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②[荷]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6页。
    ③[英]约翰密尔:《论自由》,顾肃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④[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③袁贵仁等:《论人的全面发展》,广西人民出版2003年版,第109-119页。
    ④王维先、郑炳心:《个人优先还是社群优先?》,《东方论坛》2006年第3期。
    ⑤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学术月刊》1996年第2期。
    ①李白鹤:《论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9月第7期。
    ②杨春花:《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关系探讨》,《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1月第1期。
    ③王金福:《对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再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①王金福:《对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再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哲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页。
    ③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9页。
    ①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
    ②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8-290页。
    ③王锐生:《哲学理解的个性——个体主体性》,《江西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④迟克举:《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的个性范畴》,《哲学研究》,1991年第2期。
    ⑤王树石:《社会主义与人的个性发展》,《哲学动态》,1987年第11期。
    ⑥汪信砚:《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①张咏梅、宋超英:《社会学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①转引自[俄]达维多夫:《关于社会概念的定义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②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4月10日第3版。
    ④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版,第436页。
    ①转引自: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48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82页。
    ③转引自[美]爱德华罗斯:《社会调控》,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50-151、279页。
    ①转引自[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4-295页。
    ②杨隽:《社会转型期的越轨行为和社会调控》,《武警学院学报》2001年4月第2期。
    ①田佑中:《邓小平社会调控思想论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4期。
    ②董德刚:《社会控制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新课题探索》,1987年6月硕士论文。
    ③范和生编著,《现代社会学》(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
    ①李海玉:《试论社会控制与构建和谐社会》,《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11月第6期。
    ①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②转引自:Black, D.(1976) The Behavior of Law. New York:Academic Press.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①董德刚:《社会控制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新课题探索》,1987年6月硕士论文,第1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④雷依群:《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诗经小雅北山》。
    ②《唐律疏议名例》。
    ①《宗法小记》。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③董德刚:《“姓社姓资”问题的多维解析》,《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3期。
    ①董德刚:《“姓社姓资”问题的多维解析》,《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3期。
    ②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页。
    ④李其庆:《金融全球化的成因与特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③郗芙蓉白嘉菀:《物化与文明》,《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9期,第186页。
    ①参见[俄]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页。
    ①董德刚:《试论当代中国的基本走向》,《理论视野》2010年第1期。
    ①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②董德刚:《社会控制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新课题探索》,1987年6月硕士论文。
    ③安秀梅,徐静:《关注“官民比”探索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新路》,《当代财经》2008年第4期。
    ①彭文贤:《组织原理》,台湾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421页。
    ①董德刚:《社会控制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新课题探索》,1987年6月硕士论文。
    ①李一:《网民群体互动及其对社会稳定的促进意义》,《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2页。
    ②[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8页。
    ②贾高建主编:《哲学与社会》第4卷,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第2页。
    ①参见[英]威廉配第:《赋税论》,薛东阳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①徐殿龙、刘晓阳:《中国人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少钱?》,《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10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①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②杨海坤:《公民基本权利修改应作精良设计》,《法学论坛》2003年第4期。
    ③荣冀川:《关于拆迁自焚现象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8期。
    ①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②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页。
    ①胡鞍钢等著,《转型与稳定》,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②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创新》,2007年第1期。
    ②胡鞍钢等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李强:打破“体制内”的特殊利益》,《新京报》2011年03月05日,
    ②吕洪霞:《现代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建设》,《创新》2010年第1期。
    ①贾西津:《个人权利:公权力的边界》,《法学研究》2009年第4期。
    ②郭文安,陈东升:《国民素质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
    ②杨力:《纳税人意识:公民意识的法律分析》,《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①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山区孩子生活》,《武汉晚报》2011年7月20日。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俄]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董德刚:当代中国根本理论问题——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9]董德刚.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经济哲学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0]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M].人民出版社,2006.
    [11]杨春贵:杨春贵自选集[M].学习出版社,2005.
    [12]杨春长:中国共产党反对错误倾向的理论与实践[M].中共文献出版社,2004年.
    [13]刘秀华:转型期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关系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4]黄楠森:人学原理[M].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丁东红:人之解读——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6]边立新:中国发展深层问题研究[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
    [17]郑杭生:民主、自由、人权[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8]郑杭生:减缩代价与增促进步—社会学及其深层理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9]刘军宁:自由与社群[M].三联书店,1998.
    [20]丰子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1]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2]王晓华:个体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3]马俊峰:价值论原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4]张耀光、毛七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5]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6]宫敬才.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28]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9]陆学艺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0]冯景源.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1]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2]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4]何中华.重读马克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5]胡潇.马克思的解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6]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人的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7]尹岩.现代社会个体生活主体性批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8]刘衍水.马克思主义个体主体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39]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0]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1]王江松.人性与个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42]张述元,张维祥.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43]沈真.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4]魏小萍.追寻马克思:时代境遇下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逻辑的分析和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5]俞吾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起.
    [46]衣俊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7]衣俊卿.“当代文化批判丛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起.
    [48]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9]郑震:作为存在的身体——一项社会本体论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0]刘金萍.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1]高鸿.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52]王德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3]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54]柯武则、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5]冯景源.新视野:《资本论》哲学新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6]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7]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8]吴家华.理解恩格斯:恩格斯晚年历史观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59]高嵩.马克思的个人观念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0]李云峰.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1]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2]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3]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4]王金福.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解释学考察.[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65]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66]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67]徐亦让.两种生产问题的探讨——论唯物史观的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8]韩立新.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9]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1]吴仁平.对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的理解.[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72]万高潮,王健康.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研究:唯物历史观的第二种解.[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73]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74]李鹏程.马克思早期思想探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5]刘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76]杨中新.西方人口思想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77]章海山,罗蔚,魏长领.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78]曹亚雄.马克思的劳动观的历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9]王继辉,文学禹,朱剑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人类个体问题研究.
    [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80]陈宝.资本现代性人——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意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81]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2]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3]徐春.人的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84]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5]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6]刘晨晔.休闲: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项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7]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8]胡兵: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基本原则论纲[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89]俞可平:社群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0][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2][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4][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95][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6][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7][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9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0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1][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2][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4][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105][英]阿克顿.自由史论[M].胡传胜,陈刚,李滨,胡发贵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06][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7][英]马丁因尼斯.解读社会控制[M].陈天本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0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09][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
    [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10][英]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查汝强,邱仁宗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11][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M].贾春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112][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马雪芹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3][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自由宪章[M].杨玉生,冯兴元,陈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4][英]F.A.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15][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重庆出版社,1993.
    [116][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韩光明,潘琪昌,李百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7][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8][英]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M].陈茅,徐力源,刘春瑞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0][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2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2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聂振雄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23][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24][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5][英]约翰·基恩.市民社会——旧形象新观察[M].王令愉,魏国琳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26][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上册,下册[C],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27][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M].杨砾,徐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28][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9][英]戴维米勒,[英]韦农·波格丹诺,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30][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31][英]威廉配第.赋税论[M].薛东阳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132][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刘雪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C].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34][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35][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顾肃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
    [1]董德刚.试论当代中国的基本走向[J].理论视野,2010(1).
    [2]董德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以“新”解“马”范式[J].河北学刊,2007(6).
    [3]董德刚.所有制问题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N].南方周末,2008年2月28日.
    [4]赵理文.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分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
    [5]魏伟.马克思需要理论及其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甘肃理论学刊,2007(5).
    [6]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7]孙立平等.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J].领导者,2010(4).
    [8]孙立平.贫富格局里的“秘密”[J].瞭望,2011(3).
    [9]贺祥林.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J].学术研究,2001(6).
    [10]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J].学术月刊,1996(2).
    [11]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4,(5).
    [12]丛大川等.我们的马克思哲学观——实践人道主义论纲[J].东方论坛,2003(1).
    [13]谢岳,陈振群.政治控制的限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新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7).
    [14]贾高建.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4)
    [15]林红.关于“个体发展”的研究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2010(4).
    [16]李德顺.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J].社会科学战线,2006(6).
    [17]雷文.认真对待转型期中国的政治控制问题[J].探索,2007(6).
    [18]任维德.当代中国转型的政治控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19]任维德.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法律控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9).
    [20]黄玉顺.中国传统的自由精神——简论儒道释的自由观[J].理论学刊,2001(4).
    [21]陈光金.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J].理论文萃,2009,(6).
    [22]王伟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2).
    [23]高放.论社会主义与自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24]王福革.普世价值批判[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5]李玉萍.社会心理失衡的深层原因透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8).
    [26]晏辉.论社会转型的实质、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27]刘玲玲.对社会转型范畴的哲学思考[J].北方论丛,1996,(5).
    [28]王维先、郑炳心.个人优先还是社群优先?[J].东方论坛,2006(3).
    [29]李白鹤.论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3(9).
    [30]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J].学术月刊,1996(2).
    [31]黄家亮.社会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J].探索与争鸣,2008,(10)
    [32]杨光斌,郑伟铭.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3]罗兴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J].学术界,2006,(4)
    [34]李景鹏.走向现代化中的国家与社会[J].学习与探索,1999,(3)
    [35]王金福.对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再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5).
    [36]华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J].世界经济文汇,2005(4).
    [37]迟克举.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的个性范畴[J].哲学研究,1991(2).
    [38]董德刚.以社会主要矛盾统领社会矛盾全局[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8).
    [39]王锐生.哲学理解的个性——个体主体性[J].江西社会科学,1991(2).
    [40]田凯.论权力及权力控制[J].教学与研究,2006,(10).
    [41]陈学明.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的难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42]杨帆.反对权力资本化,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5).
    [43]严荣.从政府信息公开到透明政府[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5).
    [44]汪信砚.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J].学习与探索,2004(5).
    [45]刘俊杰.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的完善与变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6](1)
    [47]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4).
    [48]竹立家.权力结构失衡影响社会稳定[J].廉政瞭望,2010(11).
    [49]杨隽.社会转型期的越轨行为和社会调控[J].武警学院学报,2001(2).
    [50]丁元竹.重新审视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J].绿叶,2011(2).
    [51]桁林.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及其发展[J].求是学刊,2003(3).
    [52]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3]李君如.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走势[J].前线,2008(4).
    [54]韩艳涛,许倩.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J].经济纵横,2008(5).
    [55]田佑中.邓小平社会调控思想论纲[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4).
    [56]储建国.中国政治现代化模式演变[J].江汉论坛,1997(7).
    [57]李海玉.试论社会控制与构建和谐社会[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6).
    [58]李其庆.金融全球化的成因与特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59]董敏志.关于社会道德控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1996(2).
    [60]万俊人.世纪回眸:“道德中国”的道德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1(2).
    [61]瞿永玲.关于信仰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4(7).
    [62]郗芙蓉.白嘉菀.物化与文明[J].改革与开放,2010(9).
    [63]谢荣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控制力弱化成因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8)
    [64]安秀梅,徐静.关注“官民比”探索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新路[J].当代财经,2008(4).
    [65]吴敬琏.中国腐败的治理[J].战略与管理,2003,(2)
    [66]李一.网民群体互动及其对社会稳定的促进意义[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5).
    [67]徐殿龙、刘晓阳.中国人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少钱?[J].金融信息参考,2005(10).[68]崔树义.关于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1996,(4)
    [69]杨海坤.公民基本权利修改应作精良设计[J].法学论坛,2003(4).
    [70]荣冀川.关于拆迁自焚现象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8).
    [71]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J].创新,2007(1).
    [72]熊伟,杨志敏,李正超.浙江前黄村选举风波[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7)
    [73]贾西津.个人权利:公权力的边界[J].法学研究,2009(4).
    [74]杨力.纳税人意识:公民意识的法律分析[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2).
    [75]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J].创新,2007(1).
    [76]龚晓瑾.对我国产业结构失衡深层原因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
    [77]周维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78]吕鹏.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研究中的结构、功能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2(3).
    [79]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导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1).
    [80]汤唯,毕可志.新闻监督:让公务行为置于阳光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1).
    [81]邝少明.论司法公正与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2000(2).
    [82]张千帆.如何让改革越改越好[J].中国改革,2011(3).
    [83]周玉蓉.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J].党政干部论坛,2006(5).
    [84]靳江好,王郅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1]董德刚.社会控制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新课题探索[D],中共中央党校,1987.
    [2]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3]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格自我与个体性[D],吉林大学,2004.
    [4]蔡剑锋.从抽象个体到现实个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D],复旦大学,2006.
    [5]白立强.多维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途径[D],天津师范大学,2009.
    [6]万明国.不完全市场经济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构[D],武汉大学,2004.
    [7]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浙江大学,2007.
    [1]Abraham 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Originally Publishedin Psychological Review,50,370-396)
    [2]Brysk,Alison,Human rights and private wrongs:constructing globalcivil society,Routledge,2004.
    [3]David Koitz. Seeking middle ground on sociall security reform. Hooverinstitution press,2001.
    [4]Laury A.Egan. Democracy and the welfare state.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88.
    [5]Black, D.(1976). the Behavior of Law. New York:Academic Press.
    [6]Petter Van Inwangon An Essay on Free Will [M] Published in the UnitedStates by Oxford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first Published in1983.
    [7]Ronald Dworking Life’s Dominion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Alfred A. Knopf, Inc. New York,U.S.A..1993First Edition.
    [8] Ulrich Petschow and James Rosenau,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ility:new challengesfor states, companies and civil society, Sheffield, UK:Greenleaf Publishing,2005.
    [9] Jude Howell and Jenny Pearce, Civil society&development: a criticalexploration,Boulder, Colo.: L. Rienner Publishers,2001.
    [10] Thomas J. Ward, Development, social justice, and civil society: anintroduction to thepolitical economy of NGOs, St. Paul, Minnesota:Paragon House,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