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展的文化权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为了生存、增进其力量和实现其价值的发展过程;是人按其本质所享有的尊严和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人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文化形态,人具有文化的普遍特质。人选择何种方式生活、选择如何实现自我权利与文化相联系。这是人实现全面发展不可忽视的前提,也是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超越物质存在的目标所在,是社会和人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和理性保障。文化权利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体现。用文化权利来衡量发展不仅是对人类抽象的精神层次把握,也是具体度量发展的精神生产活动的维度,是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的忧虑,也是对人的文化本质的分析,更是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思。
     本文研究的主旨在于从发展的视角研究文化权利的思想演进、维度和内在建构,以此揭示文化权利在发展中核心地位。通过对文化权利的分析,了解发展视阈下文化、文化发展以及文化权利的含义;梳理文化权利的思想沿革,明确其理论渊源;通过对文化权利的多维审视,分析影响文化权利实现的因素;通过文化权利意识培养、权利设定以及保障,实现文化权利诉求,以此展开权利化的实践方式;从而明确文化权利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The essence of development is to realize human development; to achieve survival, enhance its strength and realize values of development process; to enjoy the freedom of lifestyle according to human beings' dignity and rights of free choice. Human being is not an abstract being, with its development inseparable from specific cultural forms. Human being shares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culture. How people choose to live and to achieve their own rights has intrinstic connection with culture. This is the prerequisite of human beings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the objective to transcend materialistic existence as beings with spiritual exist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petual driving force and rational guarante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pment of societies and human beings. The cultural righ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and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To measure development with cultural rights is not only an assurance of the abstract spiritual level of human beings, but also an dimension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ual activities specifically. With concerns of cultural homogenization brought about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is is also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Furthermore, it reflects a profound comprehension toward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id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ights, its dimensions and intrinsic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osition of cultural rights in human development. With analysis of cultural rights, implications of cultur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rights from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shall be achieved. Through redefin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evolution cultural rights, a clearer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its origin is expected. With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ultural right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persectives, how cultural rights are realized shall be looked into. And finally, through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rights awareness and realization of cultural rights aspirations, the author expects to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ways of rights realization in order to deal with perplexities and problems fa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ights.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2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张国玉译.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9.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前言.
    4联合国.着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提要)[EB].:http://www.unesco.org.cn/. 2010-2-17.
    5 Our Creative Diversity: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on Cultureand Development. IJNESCO, Paris.1995.
    6 Aamrtya Sen. Culture,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See also Mahbub ul Haq.Reflections on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张国玉译.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前言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9[新]阿努拉·古纳锡克拉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M].张毓强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
    10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
    11[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王浦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82.
    12 Chandran Kukaths. Are there cultural rights? Political Theory. Vol.20, No. 1.Feb.1992:105.
    13 Vgl.Christoph Menke. Arnd Pollmann. Philosophie der Menschenrechte zur Einfuehrung Hamburg 2007.s.44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文化表现多样性统计测度第一次专家组会议综述[R].载于张晓明主编.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9)[R].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09:265.
    15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张国玉译.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9.
    16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发展报告2010(20周年特刊)[R].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UNDP),2010:2.
    17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发展报告2010(20周年特刊)[R].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UNDP),2010:2.
    18[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上海:华夏出版社,1987:15.
    19[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前言.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21列宁.列宁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3.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24张新平.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G].载于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3卷)[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
    25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8.
    26 H. 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heories of Econonic Growth. London. Nelson, p.53
    27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9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8.
    29金春.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求索2007(4):11.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7.
    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6.
    32[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773.
    33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8-40.
    34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3.
    1转引自[加]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M].许春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40.
    2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R].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
    3 Amartya Sen. Culture.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M].See also Mahbub ul Haq. Reflections on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s; Oxfors University Press.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
    1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49.
    16黄力之.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27-172.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21[德]恩斯特·卡西尔.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M].刘述先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67.
    2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2-06/115090.html.2012-02-06.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5.
    25谢名家等著.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3-704.
    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32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33许明、花建.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2.
    34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35[俄]叶琳娜·米哈伊洛夫娜·斯科瓦尔佐娃.文化理论与俄罗斯文化史[M].王亚民等译.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114.
    3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0.
    37肖巍.人权视野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5):15.
    38[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
    39[英]彼得·华莱士.发展理论导论[M].李小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37.
    40[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0-53.
    41[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M].黄卫平、彭刚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5.
    42[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7.
    43[美]R·J·文森特.人权与国家关系[M].凌迪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206.
    44[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王浦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0.
    45 Henry Shue. Basic Right—Subsistence[M]. Affuence and US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1996, 2nd edition, p.52.
    4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2.
    4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72.
    48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做斗争[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序言.
    49[德]齐美尔.齐美尔社会学文选·贫穷社会学[M].林荣远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8.
    50[英]T·H·马歇尔.公民权与社会阶级[J].国外社会科学,2003(1):423.
    51[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守、王文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194.
    5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9-31.
    53[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5.
    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43.
    55[印]阿马蒂亚·森.多重身份、文化多样性和当代政治[EB/0L].http://www.aisixiang.com/data/32645.html,2010-3-28.
    5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
    57[美]路易斯·亨金.权利的时代[M].信春鹰等泽.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9.
    58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1.
    59[瑞士]吉尔贝·李斯特.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3.
    6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92
    61[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冯克利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导论第5页.
    62[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冯克利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42.
    6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7.
    64[瑞士]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是什么[M].谢鹏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2.
    65 Peter Baumann. Menschenwuerde und dasBedurfnis nach Respekt[G]. inRalf Stoecker (Hg):Menschenwuerde, Annaeherung an einen Begriff, Wien2003, S.37.
    66 Mahbub ul Haq. Re fleet ions on Human Development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69-70.
    67[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M],黄卫平、彭刚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5.
    68[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
    69[英]伯林.两种自由的概念[G].刘军宁.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M].上海:三联书店,1995:200.
    7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0.
    71[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M』.阎克文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44-45.
    72[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淑钧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142-143.
    73李小云、左停等编.权利为基础的发展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22.
    74陆象淦.后发展的呼唤[G].[瑞士]吉尔贝·李斯特.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
    7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76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R].张玉国译,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7.
    77[德]赖纳·特茨拉夫.全球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8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3, P.26.
    79[新加坡]英德拉吉特·班纳吉.文化自治与全球化[J].[新加坡]阿努拉·古纳锡克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64.
    80 Michael Spindler. President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Apple Computer[R]. From a speech made at the 1995 Annual Meeting of the World Economic at Forum Davos, reproduced in 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 Vol, 12, No.2, Spring1995.
    81 Our Creative Diversity.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on Cultureand Development[R].IJNESCO. Paris.1995.
    82[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33.
    83转引自[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11.
    8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37.
    8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国家的真正财富:人类发展进程[R].联合国中文网页—文件下载,2010-3-24.
    86席凡宁根报告.通向国际新发展的策略[R].转引自[加]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M].许春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40.
    87 http://www.lwlm.com/minzhuzhidu/200905/284728p2.htm.
    88[德]康德.判断力判断[M].宗白华、韦卓民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85.
    8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9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9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3.
    9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
    93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5.
    94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1.
    95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9.
    96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97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6.
    98艺衡、任珺、杨立青.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47.
    99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4.
    10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4.
    10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7.
    10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2.
    10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62.
    10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10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3.
    10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1.
    10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73.
    10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75.
    10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0.
    1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7.
    1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7.
    11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3.
    1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
    1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65.
    1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82.
    1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3.
    1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
    1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
    119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8.
    1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
    1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
    1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
    1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2.
    1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1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7.
    126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127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6.
    1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5.
    129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3.
    130斯大林.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9.
    131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4.
    13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73.
    1莫纪宏.依法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A].见: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2卷)[Z].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34.
    2在《欧洲文化公约》的第一部分表明公约的目的之一是:“作为具有共同的思想和具有共同的政治传统、理想、自由与政治遗产的欧洲各国政府,决定采取首要步骤,以便集体实施世界人权宣言中所规定的某些权利”,可见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权利的一种。
    3《议定书》全名:《关于欧洲人权公约监督实施机制的改革、少数民族以及反对种族主义行动纲领的维也纳宣言》。
    4[挪威]A·艾德.作为个人人权的文化权利[A],见:[挪威]A·艾德、C·克罗斯、A·罗萨斯主编.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教程[C].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235.
    5[波兰]雅努兹·西摩尼迪斯.文化权利——一种被忽视的人权[J].黄觉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4).
    6 Halina Niec. Cultural rights:At the end pf the world decade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available [EB]. http://kvc.minbuza.nl/uk/archive/commentary/niec.html.2011-7-12.
    7[墨西哥]R·斯塔文哈根.文化权利:社会科学视角[A].见:[挪威]A·艾德、C·克罗斯、A·罗萨斯主编.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教程[C].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71-74.
    8陈佑武.文化权利的内涵及其保障的国家义务[A].见:杨松才等著.《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家公约》若干问题研究[C].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34.
    9 Halina Niec: Cultural Right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Decade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EB]. http://kvc.minbuza.nl/uk/archive/commentary/niec.html,2011-12-10.
    10 Halina Niec. Cast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rights[J]. in Halina Hiec.Cltural Right and Wrong;A Connection of Essays in Commenoration of the 50 the Anniversary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C]. ParisUNESCO,1998: 176-190.
    11 L. V. Prott. cultural rights as people's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 In James Crawford [ED].The rights of peoples. Oxfor:Clarendon Press,1992:93-106.
    12[英]布赖恩·特纳.文化公民身份的理论概要[A],见:[英]尼克·史蒂文森主编.文化与公民身份[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7.
    13[英]布赖恩·特纳.文化公民身份的理论概要[A],见:[英]尼克·史蒂文森主编.文化与公民身份[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26-27.
    14 Rainer Baubock.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之争[EB].http://www.sirpa.fudan.edu.cn/s/56/t/134/43/fc/infol7404.htm,2010-12-17.
    15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四十二届会议(2009年)第19一般性意见:享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不得受到歧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和第二条)。载于E/C.12/2009/3号文件。汇编于联合国文献HRI\GEN\1\Rev. 7(2010)。
    16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四十三届会议(2009年)第20号一般性意见:人人有权参与文化生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五条第一款)。载于E/C.12/2009/3号文件。汇编于联合国文献HRI\GEN\1\Rev.7(2010)。
    17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二十九届会议(2002年)第15号一般性意见:水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一和第十二条)。载于E/C.12/2002/11号文件。汇编于联合国文献HRI\GEN\1\Rev. 7(2004)
    18黄金荣主编.《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国内实施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9。
    19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三十五届会议(2005年)第17号一般性意见:人人有权享受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和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和物质利益的保护(《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一五条第一款第三项)。载于E/C.12/2006/4号文件。
    20比如国际组织对爱斯基摩人援助的电动雪橇直接导致环境恶化、贫困以及贫富差异增大。
    21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五届会议(1990年)第3号一般性意见:缔约国义务的性质(《公约》第2条第1款)载于E/1991/23号文件。汇编于联合国文献HRI\GEN\1\Rev.7(2004)
    22 G.A. Cernia、R.Jolly&F. Stewart, eds. Oxford, Clarondon Press.1987.
    23主要来自于社群主义的批评,代表人物主要是查尔斯·泰勒和麦金太尔。
    24[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3.
    2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
    26[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1.
    27 Frances Svensson. Liberal Democracy and Group Rights. The Legacy of Individualism and Its Impact on American Indian Tribes[M]. Political Studies 27,1979:438.
    28[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
    29[英]密尔.论自由·代议制政府[M].康慨译.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187.
    30 Hobhouse. Social Evolut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M]. New York,1928:146-147.
    31[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99.
    32[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2.
    33[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
    34[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293.
    35[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M].杨立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18.
    36[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8.
    37[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M].杨立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96.
    38[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59.
    39[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3.
    40[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
    41[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M].杨立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46.
    42[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M].邓红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6.
    43[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王浦勋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6.
    44[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顾肃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66.
    45[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M].袁荣生、张蕖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
    46[美]罗纳德·德沃金等著..认真对待人权[M].朱伟一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47[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8.
    48[美]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
    4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40.
    50[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545.
    51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
    52 William A.Galston. Two Concepts of Liberalism. Ethics.105.
    53 Chandran Kukaths. Are there cultural rights? Political Theory. Vol.20. No. 1.1992:105-139.
    54[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54-171.
    55[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6.
    56[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M].杨立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13-114.
    5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顾肃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37.
    58[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7.
    59[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57.
    60[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M].邓红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29.
    61杨立峰.从自由民族主义到自由文化主义——威尔·金里卡的少数族群权利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4):69.
    62[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9-86.
    63[英]拉兹.自由的道德[M].孙晓春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24.
    64吕普生.多元文化主义对族裔少数群体权利的理论构建[J].民族研究,2009(4):19.
    65罗尔斯认为所有的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该平等地分配,除非所有这些价值或其中任何一种价值的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每一个人。他把这种由社会分配的社会价值称为“基本善”。罗尔斯认为:“基本善是每一个理性的人都会想望的东西……无论一个人的合理生活计划是什么,这些善通常都是有用的……为了简便,假设这些由社会来支配的主要基本善是权利和自由、权力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见罗尔斯.正义论[M].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96-102.
    66[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M].杨立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10.
    6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41.
    68[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54.
    69拉兹认为:“中立的政治关心(neutral political concern) ";而金里卡则表示“理想的排除(exclusiom of ideals) "指的是涉及影响人们追求其不同的善的观念时,政府的立场必须中立。
    70[美]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1.
    71[英]史蒂芬·缪哈尔、亚当·斯威夫特.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M].孙晓春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16-322.
    72[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23.
    73[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8.
    74[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林荣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9.
    75 Onora.O'Neil 1. Practices of toleration[J]. in J. Lichtenberg(Ed.). Democracy and the Mass Med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76[美]内尔·诺丁斯.内尔·诺丁斯文集(1)[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87.
    77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
    78应奇.社群主义[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5.
    79[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2.
    80[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49.
    81[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44.
    82[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89.
    83[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3:88.
    84 Charles Taylor. TheEthiesofAuthentieity[M]. Cambridge and Massae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47-48.
    85蒋先福、彭中礼.善优先于权利——社群主义权利观评析[J].北方法学,2007(5):13.
    86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
    87[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34.
    88[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78.
    89[英]雅塞.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M].陈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2.
    90[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41-242.
    9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251.
    92 CharlesTaylor.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eienees [M]. Philosophieal PaPers 11.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207.
    93 Iris Marion Young. Polity and Group Difference:A Critique of the Ideal of Universal Citizenship[M]. in Ronald Beiner ed. Theorizing Citizenship.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185.
    94 CharlesTaylor.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eienees[M]. Philosophieal PaPers 11.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211.
    95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5.
    96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7-108.
    97[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83.
    98[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199.
    99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9.
    100[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远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ⅱ-ⅲ.
    101[美]桑德尔.自由主义和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8.
    102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7-18.
    103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5-57.
    104俞可平.从权利政治学到公益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社群主义[EB]. http://www.aisixiang.com/data/6221.html,2005-3-28.
    105韩震.查尔斯·泰勒对自由主义的批判[J].新视野1997(5):44-46
    106 CharlesTaylor. Cross&Purnose:TheLiberal-ConununitarianDebate[M]. in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1.
    107王彩波主编.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1.
    108[美]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6.
    109[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34-35.
    110[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04-205.
    111[美]迈克尔·桑德尔.公民身份:面向世界的认同与表达[N].社会科学报,2009-6-4.http://www.ias.fudan.edu.cn/News/Detail.aspx?ID=3278,2011-8-22.
    112[英]史蒂夫·缪哈尔、亚当·斯威夫特.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M].何怀宏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6-69.
    113[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A].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94.
    114[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A].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6.
    115 Charles Taylor. The Polities of Reeognition[M]. in Multieulruralism and The Polities of Reeognition Prine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68.
    116 Charles Taylor. The Polities of Reeognition[M]. in Multieulruralism and The Polities of Reeognition Prine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62.
    117[加拿大]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学与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
    118 Theodor Adorno. The Cultural Industry[M]. London:Rout ledge.1991:92.
    119 Lawrence Grossberg, Ellen Wartella, Charles Whitney.媒介原理与塑造 [M].杨意菁、陈芸芸译.台北: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2001:绪论.
    120[英]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M].胡正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5.
    121埃里克·麦克卢汉等编.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8.
    122[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
    123[英]格雷厄姆·默多克:大众媒体的政治经济学[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4(1);20.
    124[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66.
    125[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M].王艳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05-212.
    126[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M].王艳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16.
    127[英]罗杰·西尔弗斯通.媒介概念十六讲[M].陈玉箴译.台北: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2003:142.
    128 Vincent Mosco. Citizenship and Technopoles[M]. Plenary paper presented to the 12th Euricom Colloquium on Communication and Cutur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October.1997.
    129 "Rights and Representation. Public Discourse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in-Jostein Gripsrud(ed)Television and common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99:7-17.
    130[英]格雷厄姆·默多克.以媒介为中介的现代性:传媒与当地生活[J].学术月刊,2006(3)
    131见吴成著.社会思潮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49-50.
    132 Grhama Murdock and Peter Golding.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political inequality:Citizenship in the age of privatized communication[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9(3):182-183.
    133见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M].苗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3.
    134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7.
    135彭怀恩编.大众传播理论讲义[M].台北:台湾风云论坛出版社,2004.266.
    136郑翰林编译.传播理论简明词典[M].台北:台湾风云出版社,2003:211.
    137[美]戴维·莫利.媒体研究中的消费理论[A].见罗钢、王中忱译.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85.
    138 Rethetinking. Communiaction Exelusion:Tackling the Digital Divide[M]. NielMeLena(de)DgiiatlDivdei. Covnetyr. BrtiishEdu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 2002:23-31.
    139 Grhama Murdock and Peter Golding. Dismantling'The Digital Divide':Rethinking The Dynamics of Participation and Exclusion'in-Andrew Calabrese and Colin Sparks(eds)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ulture:Capitalism and Communleation in the 21#Century Lanham Rowman and Littlefield.2004:244-260.
    140[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3.
    141[加拿大]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学与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76…
    142 Rethetinking Communiaction Exelusion:Tackling the Digital Divide' in-NielMeLena(de)DgiiatlDivdei. Covnetyr. BrtiishEdu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 2002:23-31.
    143 Dallas Smythe. Outline of a Proposal for Competitive U. S. Broadcast Systems, in Thomas Guback (ed)(1994), Counterclockwise:Perpectives on Communication, Dallas Smythe. Bould:Westview Press, p.90.
    144"Rights and Representation. Public Discourse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in-Jostein Gripsrud(ed)Television and common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99:7-17.
    145 Rights and Representation:Public Discourse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in-Jostein Gripsrud(ed)Television and common Knowledge.London Routledge 1999;-17.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2[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70.
    3[捷克]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M].王福民、王成稼、沙吉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62.
    4[捷克]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M].王福民、王成稼、沙吉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2.
    5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上海:三联书店,1961:255-256.
    6洪远朋.经济利益关系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2.
    7余政.综合经济利益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08.
    8张怡.论文化利益[D].上海:复月大学博士论文,2005:29.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
    11吕健.文化利益论—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20.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6.
    13[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王尔勃、周莉译.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02.
    14[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87-92,
    15[法]保尔·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M].管士斌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268.
    16[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17号一般性意见。
    18见耶林.法律,实现目的的手段[EB].http://73bbs.com/thread-2514-1-1. html, 2008-1-30.
    19 Joseph Raz. Legal Rights [J].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984 (4).
    20张怡.论文化利益[D].上海:复月大学博士论文,2005:51.
    21 Evatt E.Enforcing Indigenous Cultural Rights : Australia as a case study[J].in Cultural Rights and Wrongs。Pairs :UNESCO.
    22[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与帝国[M].辛亨复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1.
    23毛崇杰.文化消费主义与人类进步文化[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2):125.
    24[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D].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25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7.
    26联合国大会第A/RES/41/128号决议附件.见http://www.un.org/chinese/esa/social/youth/development.htm.
    27[美]斯蒂芬·马克斯.正在出现的人权:八十年代的新一代人权[J].法学译丛,1987(2):58.
    28韩德培、李龙编.人权的理论与实践[D].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364.
    29张晓玲.人权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84.
    30汪习根.发展权法理探析[EB].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5.html, 2012-1-25.
    31 Subrata Roy Chowdhury. Erik M.G. Denters&Paul J.I.M. dewaart.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n Interntional Law[M]. Martinus Nijhoff Pubblishers 1992:59-160.
    32人权:批判与反思——人权外延膨胀的危险[EB/OL].http://ziliao.hzu.edu.cn/z3315.html,2010-9-9.
    33[英]西奥·西奥·冯·鲍温.“人权和发展,联合国的经历”[A].见福西塞.人权和发展[M].麦克米伦,1989:124.
    34“鉴于南北之间与贫富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实现发展权利的主要障碍在于国际宏观经济层次。”
    35“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直接相关。在发展中国家看来,发展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事,而且赋予发达国家相应的义务。呼吁“国际社会必须尽快采取措施通过适当机制实现这一权利”。
    36 Theodor Meron. 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Legal and Policy Iss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100.
    37[斯里兰卡]C.G.威拉曼特里编.人权与科学技术发展[M].张新宝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76-79.
    38[美]R·J·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M].凌迪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124.
    39高默波.人权:如何叙说?[J].读书,2001(7):72.
    40非统组织文件CAB/LEG/67/5,第4页。
    41朱炎生.发展权的演变与实现途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42[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3.
    43夏勇.人权概念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15.
    44郑杭生、谷春德编.人权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368.
    45汪习根.发展权法理探析[EB/OL].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5.html,2004-10-19.
    46肖巍.人权视野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4.
    47 Fracis Snyde & Peter Slinn. International Law of Development[M]. Professional Books Limited 1987:89.
    48[塞内加尔]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人民的时代[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96.
    49[南斯拉夫]米兰·布拉伊奇.国际发展法原则[M].陶德海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374.
    50[印度]艾君·森古布达.作为人权的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1):15.
    51李小云、左停、张兰英主编.权利为基础的发展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8.
    52董云虎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991.
    53董云虎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991.
    54汪习根.发展权法理探析[EB].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5.html, 2004-10-19.
    55夏勇.人权概念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15.
    56汪习根.论文化发展权[J].太平洋学报,2007(12)
    57范进学.权利政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0.
    58中国人权研究会编.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350.
    59[美]R·B·布兰特.道德权利概念及其功能[J].哲学译丛,1991(5)
    60[美]L·亨金.权利的时代[M].信春鹰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275.
    61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2008一12-10通过.
    62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7.
    63[挪]A·艾德.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教程(第二版)[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4.
    64[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王浦驹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4.
    65 Christoph Menke.Arnd Pollmana. Philosophie der Menschenrechte zur Einfuehrung. Hamburg2007, S.122.
    66[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王浦驹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7.
    67[英]R·J·文森特.人权与国家关系[M].凌迪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12.
    68[美]L·亨金.权利的时代[M].信春鹰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275.
    69 Herry. J. SteinerPhilip Alsto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Centex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268-269.
    70[美]贝思·J·辛格.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M].王守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93-210.
    71Theodeo Merson. On a Hierarchy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M]. in Philip Alston(ed.), Human Rights Law, Dartmouth,1996:77-99.
    72罗艳华.联合国、人权与东亚——兼论人权的普遍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J].太平洋学报,1997(3):57.
    73黄觉、雅努兹·西摩尼迪斯.文化权利:一种被忽视的人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4).
    7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75[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2.
    76[德]伊曼努尔·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书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9-40.
    77 Leon Trotsky. The Revolution Betryed(New york,1937), p76转引自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第169页.
    78[英]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一人权哲学[M].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7.
    79 Jack Donnelly. Th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M]. London:Croom Helm LTD, 1985, p1.
    80夏勇.人权概念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85.
    8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7.
    82沈宗灵、黄楠森.西方人权学说[M](下).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620.
    83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8.
    84 J.H.Burgers. The Function of Human Rights as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Rights, in J. Berting et al (eds), op, cit (notel4). pp.63-74.
    8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4.
    8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4.
    8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88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四十三届会议(2009年)第21号一般性意见:人人有权参与文化生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五条第一款(甲))。载于E/C.12/2009/3号文件。汇编于联合国文献HRI\GEN\1\Rev.7(2010)。
    89廖敏文.为了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联合国土著民族权利宣言》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279.
    90[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61.
    91[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3.
    92[英]齐格蒙德·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郭国良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58.
    93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序言.
    94张冠李、张荣斌.从民族、民族国家到文化共同体———析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发展的途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9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96[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8-9.
    97韩震.中国软实力的增强需要凝练社会核心价值观[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2-04.
    1[英]布赖恩·特纳.文化公民身份的理论概要[A].见:[英]尼克·史蒂文森.文化与公民身份.陈志杰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7:19页.
    2[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6.
    3联合国.人权教学入门[EB].http://www.un.org/chinese/hr/abc/1_1.htm,2006-2-19.
    4[美]P.K.博克著.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序言4.
    5[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506.
    6[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83页.
    7联合国.人权教学入门.见http://www.un.org/chinese/hr/abc/1_1.htm,更新日期:2006-2-19.
    8孙关宏等主编.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1页。
    9[美]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政治科学(第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10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第4、5条。
    11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第4条。
    12彭高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本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
    13[美]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政治科学(第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45.
    14《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第三十九条
    15 lmmanuel Wallerstein. Culture as the ideological battleground of the modern world-system. Theory.Culture&Sciety,1990,7(2):31-55.
    16转引自叶辛、蒯大申主编.城市文化研究新视点——文化大都市的内涵及其发展战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8.
    17[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55.
    18范并思.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文献[J].图书馆,2004(1)
    19徐显明.基本权利析[J].中国法学,1991(6)
    20黄金荣主编.《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国内实施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7.
    21联合国E/C.12/CRI/4号文书。
    22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95.
    23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关于“《公约》在国内的适用”的第9号一般性意见,见联合国HRI/GEN/1/Rev.9(Vol.1)号文书。
    24[英]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M].邓正来等泽.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85.
    25杨成铭主编.人权法学[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页.
    26黄金荣主编.《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国内实施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5.
    27彭锡华.论救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可裁判性[J].法学杂志,2009(1)
    28 No.9278 and 9415/81,D.R.35,30.
    29陈威主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引言”.
    30毛少莹.现代发达国家公共文化管理经验及启示[J].公共管理改革,2006(5).
    31毛少莹.现代发达国家公共文化管理经验及启示[J].公共管理改革,2006(5).
    32陈鸣.西方文化管理概论[M].山西:书海出版社,2006:16.
    3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
    34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9:194.
    35 Augus Stewart. Social Inclusion. MaCmillian Press LTD2000:145
    36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79.
    37高书生.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A].见张晓明等主编.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5-36.
    38毛少莹.“文化权利”与“治理”——公共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关键性制度安排[A].见于平、傅才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85.
    39陈庆德.文化产品的性质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1.
    40[美]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0-21.
    41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M].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
    42[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M].桂万先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0.
    4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9-140.
    4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见http:www. unesco.org/culture/industries/
    45[英]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33.
    46[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8.
    47陆扬、王毅著.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90.
    48 [UK] W.BENJAMIN.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M]. In ILLumination. ondon:Fontana,1976:226.
    49[芬]汉娜尔·考维恩.从默认的知识到文化产业[A].吴燕译.载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0.
    50[法]尚一皮耶.瓦尼耶.文化全球化[M].吴锡德译.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3:18-23.
    51[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M].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
    52[新加坡]阿努拉·古纳锡克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M].张毓强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
    53[加拿大]西蒙.艾利斯.文化产业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的发展蓝图还欠缺什么?[A].张晓明等主编.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一卷2007年)[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84.
    1关于古希腊文明的介绍,参见陈恒.古希腊.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4.
    4[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5-36页.
    5[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6[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7艺衡、任珺、杨立青.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6.
    8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94-262.
    9[英]J.M.凯利主编.西方法律思想简史[M].王红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09.
    10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34.
    11[挪威]A·艾德.关于促进涉及少数人问题的和平和建设性方式解决的可能性途径和方法[A].见[挪]A·艾德、C·克洛斯、A·罗萨斯主编.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教程[M].中国人权研究会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312.
    12[加]埃丽卡·伊雷娜·泽斯.土著居民问题工作组第十届会议报告[R].第111段次,第34页。UN Doc.E/CN4./Sub.2/1992/33.?
    13司马俊莲.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66.
    14见《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4)》[R],2004:28.
    15[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3-215.
    16 Savigny. Friedrich Carl von. System des heutigen[M]. mischen Rechts Band 2. Berlin 1840. S.23.
    17 Regelsberger. Ferdinand. Pandekten Band 1[R]. Verlag von Duncker und Humblot. Leipzig.1893. S.23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6.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22[英]米尔恩.人权与人类差异[M].转引自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243页.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在评价这本书时说人类生活并非一律,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传统,而不应该像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那样,乞灵于西方的制度和价值。
    23伊斯兰世界人权宣言[J].外国法译评,1994(2):108.
    24日真田芳宪,.人的尊严与人权[J].鲍荣振译.外国法译评,1993(2):81.
    25夏勇.人权与21世纪[A].见白桂梅主编.国家人权与发展.法律出版社,1998:17。
    26[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39.
    27[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0.
    28[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1.
    29 Matthias Kettner. Menschenwuerde und Interkulturalitaet. Ein Beitrag zur diskursiven Konzeption der Menschenrechte. inThomasGoeller(Hg):Philosophie der
    30[美]弗朗兹·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刘莎等译.上海:华夏出版社,1998:37.
    3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
    32宋蜀华等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74-77.
    33[美]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3.
    34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07.
    35杜声锋.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普遍性[J].读书,1989(5):270.
    36[美]斯图亚特·雷切尔斯.道德的理由[M].杨宗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2.
    37[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夏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章7节.
    3819世幻前,世界各地文化群体间由于地理的和种族的隔离,导致不同文化之间无法客观地彼此认识和评价,这就产生了一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是最优秀的,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文化沙文主义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成员总认为自己的习惯信仰和行为凡是毫无疑问地优于他人,并形成较为固定的思维定势。种族主义是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极端表现。要防止文化帝国主义的倾向,即西方文化应该承当起领导者的责任,努力改进自己影响世界的方式,而其他文化形态则自觉保持自己原有的传统形态,从而使世界呈现“西方领先,其他服从”的文化态势。
    39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9.
    40《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4条和第5条。
    4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5.
    42[美]霍勒曼.普遍的人权.西方人权学说史》(下)[M].王晓丹等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308.
    43[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总序.
    44李步云.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A].见王家福等主编.人权与21世纪[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7.
    45[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与帝国[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
    46[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8.
    47[英]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A].见汪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8:302.
    48[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
    49[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506.
    50[英]戴维·米勒.论民族性[M].刘蜀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0:131.
    51 Iris Marion Young.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 on University Press.1990:163.
    52 Iris Marion Young.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Princet on University Press.1990:34.
    53李林.当代人权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344-345.
    54 Murdock. G. P. culture and Society.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Nisbet.1965:149.
    55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0.
    56[美]亨金·路.权利的时代[M].信春鹰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232-233、235.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4胡建,何云峰,魏洪钟等著.文化价值演进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引言.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列宁全集(1-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文集(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毛泽东选集(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人权与人类发展[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在破碎的世界中深化民主[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
    [8]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R].张国玉译.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9][新加坡]阿努拉·故纳锡克拉、[荷兰]塞斯·汉弥林克等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M].张毓强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0]艺衡、任珺、杨立青.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2]廖敏文,为了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联合国土著民族权利宣言》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13][美]罗纳德·德沃金等著认真对待人权[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5]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6]胡建、何云峰等著文化价值演进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7]刘燕,媒介认同论——传播科技与社会影响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8][挪威]A·艾德等主编.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教程(修订第二版)[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19][瑞士]吉尔贝·李斯特.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M].陆象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0][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M].郭春发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1]司马俊莲.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2]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23]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4][德]恩斯特·卡西尔.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M].刘述先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5][英]尼克·史蒂文森.文化与公民身份[M].陈志杰译.吉林:吉林出版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26][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王浦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7][澳]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王志标、张峥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8][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沈荟、周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9]邱本.人权论集[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0]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1][英]戴维·米勒.论民族性[M].刘蜀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0.
    [32]肖尤丹.历史视野中的著作权模式确立——权利文化与作者主体[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3][英]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发展理论导论[M].李小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4][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5][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M].杨立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36][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M].邓红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7][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M].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38][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9]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0][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36][英]史蒂芬·缪哈尔、亚当·斯威夫特.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M].孙晓春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1][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2][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3][英]斯图尔特·霍尔、保罗·杜盖伊.文化身份问题研究[M].庞璃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44][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5][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6][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7]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8][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9]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0][美]桑德尔,自由主义和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1]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2][加拿大]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学与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3][英]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M].胡正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4][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5][英]罗杰·西尔弗斯通.媒介概念十六讲[M].陈玉箴译.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社,2003.
    [56][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王尔勃、周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57][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与帝国[M].辛亨复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8][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9]姜素红.发展权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60]张晓玲.人权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61][美]R·J·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M].凌迪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62]董云虎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63]范进学.权利政治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64]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5][美]L·亨金:权利的时代[M],信春鹰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66][德]伊曼努尔·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7]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8]甘绍平.人权伦理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69]黄力之.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70][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高晓玲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71]许明、花建主编.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2]许明、马驰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发展[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73]叶辛、蒯大申主编.城市文化研究新视点——文化大都市的内涵及其发展战略[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4][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5][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6][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M].黄卫平、彭刚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77][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8][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守、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9]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0][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81][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瞿铁鹏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3][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M].叶兴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4][日]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M].王志安译.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85][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6][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88][美]弗朗兹·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刘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89][瑞士]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是什么[M].谢鹏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0]徐家林.“人文发展”维度及其评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1][波兰]雅努兹·西摩尼迪斯:文化权利———一种被忽视的人权[J].黄觉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4).
    [92]吕普生.多元文化主义对族裔少数群体权利的理论构建[J].民族研究2009(4)
    [93][英]格雷厄姆·默多克.以媒介为中介的现代性:传媒与当地生活[J].学术月刊2006(3).
    [94][英]格雷厄姆·默多克.今日马克思:当地商品文化批评资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6)
    [95][英]格雷厄姆·默多克.大众媒体的政治经济学[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6)
    [96][英]格雷厄姆·默多克等.多元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J].社会科学报,2004-10-21(4)
    [97][英]格雷厄姆·默多克.“后现代死了!”[J].社会科学报,2005-9-1(7)。
    [98]王飞.文化多元与人权普适——以和谐社会语境之民族习惯法的发展引导为例[J].民族法学评论,2009(6).
    [99]埃克托尔·格罗斯·埃斯比尔.人权的普遍性与文化多样性[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4)
    [100杨立峰.从自由民族主义到自由文化主义——威尔·金里卡少数族群权利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4)
    [101]毛崇杰.文化消费主义与人类进步文化[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2).
    [102]范并思.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文献[J].图书馆,2004(1)
    [103]彭锡华.论救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可裁判性[J].法学杂志,2009(1)。
    [104]毛少莹.现代发达国家公共文化管理经验及启示[J].公共管理改革2006(5).
    [105]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Peter Uvin. Human Rights and Development. Published 2004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Kumarian Press. Inc.
    2、William Kurt Barth. On Cultural Rights:The Equality of Nations and The Minority Legal Tradition. Leiden ; Bosto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8.
    3、 Michele Langfield. William Logan, M d ir e ad Nic Craith CulturalDiversity, Heritage and Human Rights: Inters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ublished in the Tayol&francis e-Library. 2009.
    4、Helaine Silverman, D. Fairchild Ruggles. Cultural Heritage and Human Rights.
    5、Halina Niec. Cultural RightstAt the End of the World Decade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at the web site of http://kvc.rainbuza.nl/uk/archive/commentary/niec.html(2011/12 /10).
    6、Frances Svensson. Liberal Democracy and Group Rights: The Legacy of Individualism and Its Impact on American Indian Tribes. Political Studies 27 (1979).
    7、William A .Galston. Two Concepts of Liberalism. Ethics.
    8、Chandran Kukaths. Are there cultural rights? Political Theory, Vol. 20, No. 1 (Feb., 1992).
    9、Charles Taylor. The Ethies of Authentieity. Cambridge and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0、CharlesTaylor.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eienees. Philosophieal PaPers 11.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1、Vincent Mosco. Citizenship and Technopoles. Plenary paper presented to the 12th Euricom Colloquium on Communication and Cutur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October,1997.
    12、Amartya Sen. The Idea of Justic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