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从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以来,这个概念就踏上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它始终处在肯定和否定意义的波动之中。随着这个波动,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也相应发生着变化,由此也就造成了这个概念备受关注同时又饱受争议的局面。在这个词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因素尤其值得注意:一是马克思的奠基作用;一是哲学的融入。马克思第一次赋予了意识形态概念以深刻的批判性意义,这个批判性意义对后世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影响之所以如此之深,在根本上是由于马克思的批判既富于深刻的哲学思想,同时又富于深厚的现实历史内涵。自此,批判性就成了贯穿意识形态概念发展过程的根本精神。哲学思想融入到意识形态概念中来,是这个概念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来的重要保证。从最初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到后来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阿尔都塞等对现象学、结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思想的引入,哲学让意识形态概念生发出丰厚的思想内涵来。
     澄清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进而考察整个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变化历程,是本文的总体思路。通过这个考察,我们也对我国理论界向来主张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一定的质疑,我们认为解决这个疑问的最终依据仍当在马克思那里。
     论文分五章。第一章首先探讨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诞生的理论前提。这个前提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以感觉为认识根基的法国启蒙主义哲学直接促使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深刻思想力的直接来源。第二章考察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前期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此时的马克思已经来到了产生唯物史观思想的前夜;其次是中期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此时形成,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始终都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地基之上的;最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阶段,这个阶段的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的揭露、通过对物化、异化现象的揭示,深刻展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和罪恶。第三章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首先是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的关系问题。文章指出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是虚幻、颠倒,但它不同于虚假意识。其次是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的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子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意识形态与观念上层建筑问题。文章认为二者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关系,既有可以相等同之时,也有不可替代之际。关键在于认识到对马克思来说,意识形态概念的否定性是根本的。再次是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的问题。意识形态首先在本质上是同科学相对立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二者之间不可截然分别。第四章是对马克思之后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大致梳理。这里的线索是意识形态概念“肯定-否定-中性”的辩证运动形态。文章由此也就分别论及:正面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列宁和卢卡奇;批判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在否定意义上使用该词然而前后期思想又有变化的阿尔都塞;最后是在中性色彩上运用该词的曼海姆。通过这一章的描述,也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历程有一个总体的领会。第五章是对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考察。首先是对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认识。其次是了解我国学界对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态度。最后是根据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学界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存在的一些歧义作了一定的澄清。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has been in a winding course since it was firstly put forward by Tracy, the sense of the concept waving between positiveness and negative.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sense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its meaning varies too, which leads to such a result that the concept has been both deeply concerned and highly debated on. Facing this fact, 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wo factors, that is, the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theory and the fusion of philosophy into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Marx impos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harply cri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concept, which has a long influence on the successors. It’s Marx’s deep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great comprehension of history that leads to such a huge influence. The criticalness has become the core spirit threading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since Marx’s use of the concept. It’s the fusion of philosophy into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that basically keeps the life of the concept always fresh. The outstanding use of philosophy, from Marx’s critically absorbing the spirit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o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such as Phenomenology, Structuralism, and Freudianism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makes the contents of the concept far richer.
     The thesis aims to clarify the essence of the concept of the Marxist ideology and further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resting on the final purpose of questioning to some extent the traditional use of the concept of the Socialism ideology by the researchers in our country.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have to resort to Marx who is the actual origin of the theory of ideology.
     There’re five chapters in the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e birth of the concept of the Marxist ideology, that is, the French Enlightening Philosophy and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 French Enlightening Philosophy, based on sense, provides the motive for Tracy to create the new concept of ideology.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especially Hegel’s philosophy, is the direct source of Marx’s deep thinking.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the 3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y. Marx criticized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first stage when he came to the doorway of the creation of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Marx criticized the German Ideology in the second stage when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was born. It’s on the basis of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that the theory of the Marxist ideology was founded. Marx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ic production mode in the third stage when he revealed from the bottom the hypocrisy and evil of the capitalistic ideology through unveiling the dualism of the commodity, the surplus value, and the reification.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several core topics in the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y. The first one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ideology and the false consciousness.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is different from the false consciousness, although the character of ideology is of illusion and inversion. The second topic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ideology and the superstructure. This topic includes two subordinate issues, among which the relation between ideology and the idealistic superstructure is the main one. The thesis asserts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ideology and the idealistic superstructure is dynamic, which means that there exists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both equality and inequality, and that the point is to realize ideology is for Marx basically a negative concept. The third topic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ideology and science. The thesis proposes that they are basically different and should not be absolutely differenti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ose post-Marx theories of ideology based on the dialectic movement of the modality of the concept between positiveness, negative, and neutrality. Thus the thesis separately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theory of ideology by Lenin and Lukacs who use the concept in the positive sense, Marcuse’s and Habermas’s theories of ideology who use the concept in the negative sense, and Mannheim’s theory of ideology who uses the concept in the neutral sense. We can get a general grasp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m ideology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in this chapter. The fifth chapter studies the situ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chapter describes Mao Zedong’s theory of ideology at first, then introduces the traditional attitudes towards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in our research sphere, and finally clears up som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based on the Marxism theory of ideology.
引文
①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83, p.69.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页
    ①参见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83, p.6.
    
    ①《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13页
    ②同上,第367页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32页
    ②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197-198页
    ①转引自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页
    ①转引自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同上
     ①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6页
    ②同上,第10页
    ③同上,第23页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7-18页
    ②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3页
    ③同上,第42页
    ④同上,第42页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65页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②同上,第1页
    ③同上,第1页
    ④同上,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②同上,第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同上,第73页
    同上,第92页
    ①参见Terry Eagleton, Ideology, Longman, London, 1994, p.7.
    ②Martin Seliger, the Marxist Conception of Id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London, 1977, p.26.
    ③参见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83, p.47.
    ④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
    ⑤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③同上,第67-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②同上,第9页
    ③同上,第15-16页
    ④参见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83, p.1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③同上,第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②同上,第98页
    ③Howard William, Concepts of Ideology, Wheatsheaf Books, London, 1988, p.1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4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8-8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40,442页
    ①Bhikhu Parekh, Marx’s Theory of Ideology, Croom Helm , London, 1982, p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②同上,第309页
    
    ①Bhikhu Parekh, Marx’s Theory of Ideology, Croom Helm , London, 1982, p2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7页
    ①Bhikhu Parekh, Marx’s Theory of Ideology, Croom Helm , London, 1982, p28.
    ②Ibid. p3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②约翰·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9页
    ②Bhikhu Parekh, Marx’s Theory of Ideology, Croom Helm , London, 1982, p30.
    
    ①Terry Eagleton, Ideology, Longman, London, 1994, p.6-7.
    ②朱光潜:《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质疑》,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5页
    ①The German Ideology, in Collected Works, Lawrence & Wishart, London, 1976, vol.V, pp.372-3.转译自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83, p.17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1页
    ③同上,第58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②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83, p.172.
    ③参见Howard William, Concepts of Ideology, Wheatsheaf Books, London, 1988, p.17.
    ①Terry Eagleton, Ideology, Longman, London, 1994, p.11.
    ①参见: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London, 1983, p.172.;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5页
    ②Bhikhu Parekh, Marx’s Theory of Ideology, Croom Helm, London, 1982, p3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304页
    ②同上,第294页
    ③同上,第307页
    ①约翰·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②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83, p.4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①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83, p.63.
    ②“思想体系”,英译版均作ideology,俞吾金等仍译作“意识形态”。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9页。
    
    ①《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6页
    ②《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7-318页
    ③《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5页
    
    ①现行《列宁选集》译作“思想体系”,今依其本义ideology改作“意识形态”。
    ②《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①Martin Seliger, the Marxist Conception of Id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London, 1977, p.88.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13页
    ③J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Merlin Press, 1971, p252.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1页
    ②同上,第129页
    ③同上,第131-132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50页
    ②同上,第153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7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0页
    ②同上,第78页
    ③Terry Eagleton, Ideology, Longman, London, 1994, p.12.
    ①大卫·麦克里兰:《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3页
    ②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③同上,第6页
    ①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9-10页
    ②Herbert Marcuse, One Dimensional Man, p.9-10. 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marcuse/works/one-dimensional-man/ch01.htm
    ①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第106页
    ②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43页
    ③Herbert Marcuse, One Dimensional Man, p.9. 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marcuse/works/one-dimensional-man/ch01.htm
    
    ①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19页
    ②同上,第123页
    
    ①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56页
    ②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①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59页
    ②同上,第62页
    ①转引自,乔治·莱尔因:《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②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49页
    ③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84页
    ②同上,第205页
    ③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63页
    ①转引自,乔治·莱尔因:《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7-168页
    ②同上,第169页
    ①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1页
    ①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2页
    ②转引自,乔治·莱尔因:《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③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20页
    
    ①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1页
    ②同上,第371页
    
    ①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4页
    ②同上,第326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8页
    ①转引自,乔治·莱尔因:《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5-86页
    ②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83, p93.
    ①Karl Mannheim, Ideology and Utopia,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1936, p50.
    ②Karl Mannheim,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ondon, 1957, pp.90f.转引自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①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8页
    ②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9页
    ③同上,第75页
    
    ①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67页
    ②同上,第69页
    ③同上,第76页
    
    ①Karl Mannheim, Ideology and Utopia,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1936, pp. 68.
    ②Ibid. p. 69.
    
    ①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1页
    ②同上,第83页
    ①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提纲》,1937年7-8月;《辩证唯物论》,淮南日报社,1944年9月,第1页
    ②《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10页
    ③同上,第225-2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73页
    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10页
    
    ①米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1页
    ②米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406-407页
    ①《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1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
    ③同上,第686页
    ④同上,第699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68页
    ②同上,第785页
    ③转引自,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5页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8页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9-33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9页
    ③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0页
    ④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1-332页。其中所引江泽民的讲话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3-24页。
    ⑤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①侯惠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飞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②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③黄新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载《政治性研究》,2003年第3期
    ④何萍:《论“回到马克思”现象》,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
    ⑤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2页
    ①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83, p.90.
    
    ①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7-128页
    ②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2-333页
    ①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①参见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②参见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③戈士国:《合理性与合法性:意识形态的现代走向――兼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载《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④戈士国:《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载《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6,42卷),人民出版社,1960,1972,1979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4.《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毛泽东:《辩证唯物论》,淮南日报社,1944年9月
    7.《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
    9.《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1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1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出版社,2006年
    15.伽德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6.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
    17.《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
    1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
    19.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出版社,1987年
    20.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
    21.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
    2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23.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
    24.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
    25.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
    26.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7.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
    28.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9.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
    30.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31.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2.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译林出版社,2005年
    33.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4.梅洛-庞蒂:《辩证法的历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35.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6.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7.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8.福山:《历史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98年
    39.乔治·莱尔因:《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40.大卫·麦克里兰:《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1.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约翰·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43.米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
    44.米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38年
    45.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年
    47.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48.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49.王晓升:《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0.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1.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朱光潜:《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质疑》,载《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
    2.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3.侯惠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飞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4.侯惠勤:《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上》,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侯惠勤:《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下》,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7.侯惠勤:《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之判断与当代意识形态之争论》,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2卷第2期
    8.宋惠昌:《意识形态:政治无意识》,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6卷第4期
    9.胡为雄:《关于汉译中的“意识形态”一词》,载《学习时报》,2008年10月13日第3版
    10.周兵:《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概念辨析》,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卷第4期
    11.周宏:《论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虚假性》,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12.周宏:《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载《天府新论》2005年第4期
    13.周宏:《20世纪的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4.王晓升:《马克思思想中的意识形态批判和科学批判一一评维尔默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5.王晓升:《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6.张秀琴:《论意识形态的功能》,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17.张秀琴:《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以卢卡奇、葛兰西和柯尔施为例》,载《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18.戈士国:《合理性与合法性:意识形态的现代走向――兼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载《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19.戈士国:《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载《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20.何萍:《论“回到马克思”现象》,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
    21.黄新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载《政治性研究》,2003年第3期
    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83.
    Jorge larrain,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Hutchinson, London, 1979.
    Terry Eagleton, Ideology, Longman, London, 1994.
    Martin Seliger, the Marxist Conception of Id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London, 1977.
    Howard William, Concepts of Ideology, Wheatsheaf Books, London, 1988.
    Bhikhu Parekh, Marx’s Theory of Ideology, Croom Helm , London.
    J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Merlin Press, 1971
    HerbertMarcuse,OneDimensionalMan,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marcuse/works/one-dimensional-man/ch01.htm
    Karl Mannheim, Ideology and Utopia,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1936.
    Karl Mannheim,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ondon, 19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