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现代新儒学是直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它对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持否定态度。本文旨在对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全面、历史的考察,并通过这种考察确立正确对待现代新儒学的态度。
     首先,本文阐明了现代新儒学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现代新儒学提出的返本开新、儒学第三期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根本对立的,使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持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解决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上的相似性,又使得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有吸收和借鉴。
     其次,本文概述了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歪曲和历史地位的否定,表现在:(1)通过三个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进行诘难:用伦理化的实践概念否定辩证唯物论的实践概念;割裂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和批判性的关系;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关系,用实践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2)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进行诘难。现代新儒学混淆无产阶级和剥削阶级的阶级性,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完全对立起来。(3)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了多方面的否定:把马克思主义歪曲为缺乏科学基础的宗教;突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区别,用科学和哲学的划界否认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并进而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目的。(4)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现代新儒学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科学主义思潮,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把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社会作用归结为破坏作用;以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变化为据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第三,本文概述了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否定和拒斥。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认识,现代新儒学拒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们以“中国特殊论”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有的新儒家以中国生产力低下为由,说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也有的新儒家以中国具有“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国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不适合中国。现代新儒学认为中国特殊的国情是由于特殊的文化所决定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中西文化特殊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文化路向说”、“文化本源说”、“内在与外在超越说”。现代新儒学对中西文化特殊性的强调,实质上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与发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不适合具有特殊文化的中国。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现代新儒家则进行了歪曲,把毛泽东思想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相结合的产物。
     第四,本文考察了现代新儒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历程。从发展过程看,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各显特色。在第一代新儒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传入、传播到取得主导地位的变化,这使得第一代新儒家经历了由否定、批判到接受或部分接受对马克思主义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前,第一代新儒家一方面完成儒学道统的重建工作对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进行否定和批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新儒家程度不同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移居港台的第二代新儒家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看成是中国大陆的沦陷,由此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极端对立和排斥的立场。第二代新儒家的理论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寻求返本和开新之间的融通之道,探求从道统中开出政统和学统的方法;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系统化,出版《辩证唯物主义驳论》、《道德的理想主义》、《政道与治道》等一系列专著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
     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成功、世界文化对话和交流的盛行,使得第三代新儒家在处理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采取了一种对话的方式。但是对话的论域下,同样存在着对立,希望通过对话而超越马克思主义,是第三代新儒家提倡对话的目的。然而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及各种思潮的对话、冲突、交融的结果却是以自身的消解为代价。
     在港台新儒学出现自我消解的同时,在大陆却形成了一个有别于港台新儒学的大陆新儒家学派,它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大陆新儒学重走儒学和封建专制相结合的政治儒学的路线,妄图复兴儒教取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实现复兴儒教的目的,它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大陆现行的政策进行大肆攻击。
     最后,本文对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总体的评析。本文认为对现代新儒学并不能全盘否定。现代新儒学对全盘西化思潮的批判和遏制,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新儒学对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探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现代新学强调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肯定现代新儒学合理因素的同时,还必须对它的理论缺陷有清醒的认识,并澄清它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现代新儒学所提倡的“儒学复兴”根本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因为:(1)儒学复兴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这表现在,现代新儒学把历史文化看成圣贤豪杰的精神表现,把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实质看成是离开具体历史条件的抽象精神实体,并把这种抽象的精神实体看成历史发展的动力。用这种唯心史观考察历史,根本无法把握历史发展的真谛。(2)儒学复兴论存在泛道德主义的倾向。面对现代化的民主和科学,现代新儒学坚持德性优于知识,紧守内圣外王的传统思维模式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他们希望通过确立道德主体以建立民主科学的常轨,把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简单归结为道德主体的确立,忽视甚至否定经济形态、政治体制的变革,存在严重的泛道德主义倾向。(3)儒学复兴论在实践上不具有可行性。儒学与以科学、民主为标志的近现代文化的价值观念大异其趣,企图保持传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念不变,并从中疏导出现代意义的民主和科学来,在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
     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和批评也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科学性和意识形性态、科学性和人文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密切统一的,以任何形式割裂这种统一性,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也不容否定和歪曲。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今天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她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否定或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现代新儒学坚持中国特殊论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错误的。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国际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这才是近代中国的国情,现代新儒学以“伦理本位职业分殊”概括中国的国情,是不符合国情的认识;另一方面,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文化不能排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僵死的教条,他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是这种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s of thoughts on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the New-Confucianism is directly opposite to Marxism. The thesis's aim is to have a all-round research about the view of New-Confucianism's Marxism,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attitude to the New-Confucianism.
     First of all, the thesis explains the root cause that the New-Confucianism formed the idea to Marxism. The view of New-Confucianism, the modernized road of the third stage of the Confucianism is opposite to the road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Because of this, the New-Confucianism is against the Marxism. However, the New-Confucianism has partly learned from Marxism because it is similar to Marxism in s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Secondly, the thesis gives a general overview that the New-Confucianism distort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and denies its historical status. It involves these aspects.
     1) The New-Confucianists criticize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Marxism severely by these three ways:To contradict practice concept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with ethic practice concept; To separate critical nature from practical nature of Marxism; To negative scientific nature with practical nature of Marxism.
     2) The New-Confucianists distort the nature of Marxist ideology. Because they confound the proletariat's class nature with the exploiting class', they set Marxist ideological nature against Marxist scientific nature.
     3) The New-Confucianists deny Marxist scientific nature from different ways. they distort that Marxism is a kind of religion without scientific basis; they stress differences between natural phenomena and social phenomena. Because of this, they deny social science's scientific nature and declare Marxism is nonscientific as one of social sciences,
     4) The New-Confucianists deny Marxism's historical role and effect. They classify Marxism as science doctrine trend, deny Marxist humanity value. Furthermore they think absolutely that Marxism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ve brought about a destructive effect, and pronounce that Marxism is out of tim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Third, the thesis discusses that the New-Confucian discriminate against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New-Confucianists deny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ome new Confucianists take it as an excuse that Chinese productivity is low,others insist on that China is a kind of society that take ethic as the foremost, take occupation as different jobs. In particular, the new Confucianists believe national conditions are determined by culture, and Marxism is a kind of western culture and totally different from Chinese culture, so Marxism is incompatible with Chinese culture. Furthermore Mao Tse-tung Thought is regarded as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dros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Fourthly,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Confucianism view Of Marxis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Confucianism have experienced four stages:the first generation,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e third generation and the fourth generation.Correspondingly their view of Marxism has also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New-Confucianism have changed attitude to Marxism.They denied Marxism first, then criticized, and then accepted in part or totall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y reconstructed Confucian Orthodoxy so as to be against Marxism and opposed Marxist materialism, dialectics and view of history. However,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New-Confucianism accepted Marxism in a few fields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But the second-generation who Moved to Hong Kong and Taiwan before liberation insisted on rejecting Marxism and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On one hand, they tried to seek a bridge between Doctrine of Self-cultivation and modernization;on the other hand, they published some books to criticize Marxism, such as ,< MORAL IDEALISM> etc.
     After 1980's,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the New-Confucianism put forward a proposal that they have an equal dialogue with Marxism. Of course, the purpose of dialogue is to substitute Marxism for Confucianism. However the unexpected result is self-deconstruction of the New-Confucianism.
     The Continent New-Confucianism is the fourth pha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New-Confucianis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generations. The Continent New-Confucianists attempt vainly to bring about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 religion so that it can replace Marxism.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Continent New-Confucianists decry the currentl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olicy of China.
     Finally, the thesis makes comment on the New-Confucianism in total. On one hand, it is objectively beneficial to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because the New-Confucianists resist Total Westernization, discuss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practical conditions, and so on.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be convinced of its errors. "Confucian renaissance" can not replace Marxism in China, because it is based on ide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lack of practice. Meanwhile the New-Confucianism view of Marxism is not correct. In fact Marxism is the unity of practicality and scientificalness, the unity of scientificalness and ideology, the unity of scientism and humanism. If we dissever its unity by any way, it is a kind of distortion to Marxism
引文
①萧公权等:《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20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6页。
    ②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北平京城印书局1932年版,第94页。
    ①张君劢:《(人生观之论战)序》,吕希晨等编:《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34页。
    ①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207-209页。
    ①杜维明:《探究真实的存在——略论熊十力》《当代新儒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51页。
    ②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困境》,台湾《鹅湖》1989年第8、9期。
    ③同上。
    ①马海峰、黎业明:《梁漱溟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48页。
    ②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醒》,《新青年》第1卷,第6号,1912年。
    ①樊锥:《开诚篇三》,《湘报》第24号,1898年月2日。
    ②易鼐:《中国宜以弱为强说》,《湘报》第20号。
    ①陈序经:《全盘西化的辩护》,《独立评论》第160号。
    ②胡适:《编辑后记》,《独立评论》第142号。
    ③陈序经:《全盘西化的辩护》,《独立评论》第160号。
    ④陈序经:《东西文化观(下)》,见杨深编:《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⑤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中编,龙文书店1935年版,第22-23页。
    ①陈序经:《东西文化观(下)》,见杨深编:《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②胡适:《胡适论学近著》第1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639、640页。
    ①陈序经:《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86页
    ②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现代评论》第4卷第83期,1926年7月10日。
    ③陈序经:《关于全盘西化答吴景超先生》,《独立评论》142号。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1471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1471页。
    ①张君劢:《张君劢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288页。
    ①张君劢:《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的复兴》,见汤一介、景海峰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0页。
    ①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见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页。
    ①胡汉民:《孟子与社会主义》,《建设》第l卷第1号。
    ②梁启超:《新民众报》第86号,1906年9月3日。
    ①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46-347页。
    ②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①李达:《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
    ①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9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9、120页。
    ①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9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5页。
    ②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9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①贺麟:《五十年来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4页。
    ②张君劢:《人生观之论战序》,《中西印哲学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991页。
    ③张君劢:《人生观论战之回顾》,《中西印哲学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006页。
    ①张东荪:《哲学ABC》,世界书局1932年版,第7页。
    ②傅统先:《辩证法唯物论批判》,张东荪编:《唯物辩证法论战》上卷,民友书局1934年版,第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①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3页。
    ②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75页。
    ①王邦雄:《从中国现代化过程看当代新儒家的精神开展》,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3页。
    ②(美)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马元德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883年版,第99页。
    ③(美)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马元德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100页。
    ④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3页。
    ①张君劢:《人生观》,《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3页
    ②张君劢:《人生观》,《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3页)
    ①冯友兰:《过去哲学史工作底自我批判》,《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选辑》(三),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页
    ②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9页。
    ③刘述先:《当代中国哲学论·人物篇》,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年版,第38页。
    ①贺麟:《哲学和哲学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29页。
    ②张君劢:《辩证唯物主义驳论》,友联出版社1958年版,第122页。
    ③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27页。
    ④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0页。
    ⑤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贺麟先生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①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6页。
    ②刘选先:《当代中国哲学·人物篇》,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年版,第69页。
    ③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鹅湖》1989年8、9期。
    ①刘选先:《当代中国哲学·人物篇》,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年版,第38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4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页。
    ③梁启超:《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3页。
    ①张东荪:《现在与将来》,《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7页。
    ②李达:《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8页。
    ③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22页。
    ④梁漱溟:《答乡村建设批判》,《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6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页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48页。
    ①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淅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4页。
    ②蒋廷黻:《新名词·旧事情》,《蒋廷黻选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新版序,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①牟宗三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汤一介、景海峰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1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第166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261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第52-53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144页。
    ①李明辉:《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②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学生书局1974年版,第45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3页。
    ①瞿秋白:《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0页。
    ②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7页。
    ①胡绳:《新文化的方向和途径》,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5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7页。
    ②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蔡尚思主纺:《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5.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41页。
    ②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277-1278页。
    ①陈弱水:《儒家的近代命运》,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185页。
    ①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5页。
    ②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郑家栋、叶海烟编:《新儒家评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357页。
    ①刘述先:《当代中国哲学论·人物篇》,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年版,第84页。
    ②刘述先:《当代中国哲学论·人物篇》,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年版,第84页。
    ③刘述先:《当代中国哲学·人物论》,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年版,第71页。
    ①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9页。
    ②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①熊十力:《十力语要》卷一,湖北十力丛书印本1947年,第51页。
    ①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7页。
    ②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8页。
    ③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1页。
    ①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5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5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5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0页。
    ①贺麟:《五十年来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3页。
    ②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贺麟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①贺麟:《知行合一新论》《贺麟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页
    ②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5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7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1页。
    ①熊十力:《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87、588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3页。
    ③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第342页。
    ①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8页。
    ②贺麟:《当代中国哲学》,胜利出版公司1947年,第73-75页。
    ③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8页。
    ④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7、258页。
    ①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0页。
    ②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2页。
    ③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4页。
    ①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3页。
    ②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①贺麟:《贺麟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②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6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2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页。
    ①胡绳:《理性与自由》,三联书店1951年版,第137页。
    ②许全兴:《新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
    ①熊十力:《原儒》卷下,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6年,第33页。
    ②熊十力:《与友人论六经》,大众书店1951年版,第123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6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65页。
    ②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5页。
    ①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45页。
    ②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页。
    ①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254页。
    ②宋志明、梅良勇:《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154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0页。
    ④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①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01页。
    ①张君劢:《辩证唯物主义驳论》,香港友联出版社1958年版,第121页。
    ①张君劢:《辩证唯物主义驳论》,香港友联出版社1958年版,第137页。
    ②张君劢:《辩证唯物主义驳论》,香港友联出版社1958年版,第138页。
    ①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下),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288页。
    ②张君劢:《辩证唯物主义驳论》,香港友联出版社1958年版,第155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89页。
    ①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下),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2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8页。
    ①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38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65页。
    ③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页。
    ④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91页。
    ①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92、93页。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5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5-36页。
    ①刘述先:《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篇》,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版,第27页。
    ①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版,第28页。
    ②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4-5页。
    ③刘梦溪:《“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杜维明教授访谈录》,《中国文化》,1993年第3期,第205页。
    ④成中英:《合外内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337页。
    ①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186页。
    ②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版,第122页。
    ③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版,第253页。
    ①刘述先:《儒学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电视出版社1992版.第203-204页。
    ①牟宗三等编:《中国文化论文集》(七),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版,第293页。
    ①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汤一介、景海峰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1989版,第217页。
    ①参见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133页。
    ①林安梧:《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版,第258、259页。
    ②林安梧:《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版,第125页。
    ①林安梧:《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版,第53页。
    ①林安梧:《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版,第33页。
    ②林安梧:《后新儒学的新思考: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儒学可能》,《鹅湖月刊》第30卷第二期总号第350,第17页。
    ③林安梧:《后新儒学的新思考: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儒学可能》,载《鹅湖月刊》第30卷第二期总号第350,第18页。
    ①林安梧:《两岸哲学对谈——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之未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3版,第17页。
    ①林安梧:《两岸哲学对谈——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之未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3版,第17页。
    ②林安梧:《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版,第119页。
    ③林安梧:《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版,第125页。
    ④方克立:《大陆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第17页。
    ①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鹅湖》(台湾)1989年8、9月。
    ②陈明:《新原道》第一辑编后语。
    ③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8-209页。
    ①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学的构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儒教研究中心编;《中国儒教研究通讯》第l期。
    ①康晓光:《我为什么主张儒化——关于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保守主义思考》,http://kxg 1963.nease.net。
    ①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鹅湖》(台湾),1989第8、9期。
    ②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鹅湖》(台湾),1989第8、9期。
    ①参见方克立:《大陆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②蒋庆:《儒学在当今中国有什么用》,2006年7月15日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讲稿。
    ①贺麟:《文化的体与用》,《贺麟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123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9页。
    ①徐复观:《徐复观文录选粹》,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第28页。
    ①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解析冯友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6页。
    ②刘述先:《从学理层次探讨新儒家思想本质》,《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页。
    ①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4页。
    ①韦政通:《当代新儒家的心态》,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68页。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53页。
    ①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27页。
    ②牟宗三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汤一介、景海峰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页。
    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0-252页。
    ①傅伟勋:《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版,第112页。
    ②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
    ③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页。
    ①林毓生:《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版,第345页。
    ①牟宗三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汤一介、景海峰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0页。
    ②黄克剑:《百年新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页。
    ①新加坡《联合早报》1998年10月29日。
    ②韦政通:《儒家伦理在“台湾经验”中的角色》,《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89页。
    ③李维武:《政治儒学的兴起及其对中国思想世界的影响》,张世保编:《大陆新儒学评论》,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64-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①陶德麟、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是个1995年版,第60页。
    ①陶德麟:《哲学的现实和现实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②陶德麟:《哲学的现实和现实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①肖楚女:《显微镜下之醒狮派》,《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2、563页。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9页。
    ②陶德麟:《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④《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2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③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1页。
    ③《艾思奇文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1页、480页。
    ①《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页。
    ①陶德麟:《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4页。
    ②陶德麟:《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③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陶德麟:《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0页。
    ②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80页。
    ③宋志明、刘成有:《批孔与释孔——儒学的现代走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30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2页。
    ①李维武:《毛泽东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②李维武:《毛泽东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1.《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
    2.张学智编:《贺麟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6.《熊十力论著集》,中华书局1994年版。
    7.张君劢:《辩证唯物主义驳论》,友联出版社1958年版。
    8.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
    9.张君劢:《儒家哲学之复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牟宗三集》,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
    11.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
    13.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
    14.唐君毅:《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唐君毅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5.《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16.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
    17.杜维明:《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
    18.杜维明:《对话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20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1.李明辉:《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刘述先:《当代中国哲学·人物篇》,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年版
    24.刘述先;《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篇》,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年版
    25.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27.成中英:《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台湾联经出版社1985年版。
    28.林安梧:《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版。
    29.林安梧编:《两岸哲学对话——廿十一世纪中国哲学之未来》,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版。
    30.郑大华:《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31.汤一介、景海峰编:《当代新儒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32.郑家栋、叶海烟编:《新儒家评论》(第一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33.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4.罗义俊编:《理性与生命——当代新儒学文萃》(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35.陈克艰编:《理性与生命——当代新儒学文萃》(2),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
    36.吴光编:《当代新儒学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7.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8.方克立、李锦全编: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版。
    39.方克立、李锦全编: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
    40.启良:《新儒学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41.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胡伟希:《传统与人文——对港台新儒家的考察》,中华书局1992年版。
    43.[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4.[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李翔海:《民族性与时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6.王守常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郑家栋、陈鹏编:《解析冯友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8.宋志明、梅良勇:《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49.颜炳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50.李维武:《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51.宋志明:《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2.李毅:《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3.郭齐勇:《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4.田文军:《冯友兰新理学研究》,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55.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8.徐远和编:《儒家思想与东亚社会发展模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9.[澳]李瑞智、黎华伦:《儒学的复兴》,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0.景海峰:《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1.颜炳罡:《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62.黄俊杰:《儒学与现代台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64.胡治洪:《全球语境中的儒家论说: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65.张世保编:《大陆新儒学评论》,线装书局2007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陶德麟:《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汪信砚:《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朱传启:《面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宋一秀、孙克信、苏厚重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六卷),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11.李其驹、王炯华、张耀先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钟家栋、王世根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李维武:《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6.吕希晨、何敬文编:《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许全兴、陈战难、宋一秀:《中国现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8.张文儒、郭建宁编:《中国现代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耿彦君:《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0.张东荪编:《唯物辩证法论战》,民友书局1934年版。
    21.李连科:《中国哲学百年争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2.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
    25.蔡尚思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5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6.李振霞、管培月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选辑》第1-4册,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