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有资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资产运行存在效率低下、效益滑坡、流失严重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核心是政府监管国有资产的能力不足。政府如何确立国有资产的监管目标、选择监管模式、提高监管能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沿着“国有资产监管中存在问题——挖掘问题根源——政府能力欠缺——提高政府监管能力”的逻辑主线,在构建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采取规范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内生政府能力和外显政府能力两个方面、八种能力入手,对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第一章在回顾我国政府国资监管历史的基础上,客观描述了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的历史与现状,并提出了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不足的前提假设。
     第二章构建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分析模型。在确定政府监管国有资产的逻辑起点、目标定位、角色定位和基本原则等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对系统理论、过程理论、戴明循环理论以及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的整合、创新,提出了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分析模型。
     第三章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进行总体分析后,分别对内生政府能力和外显政府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并分析了造成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不足的原因。
     第四章提出了提高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的对策性建议。在借鉴历史、现实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明确政府监管国有资产的方向,夯实内生政府监管能力基础,优化外显政府监管能力,从而促进八种能力全面和谐发展。
State-owned assets are the mainstay of national economy, which still plays leading role in market economic systems. During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 from the plan economy to the market economy, State-owned assets operation are confronted with low efficiency, low profits and severe loss; the core is the capacity shortage issue on government capacity of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GCSASA). Therefore, how to identify the goals on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how to select supervision model and how to improve GCSASA are all the urgent issues in the following period. With the logical clue of "existing problems-exploring reasons-government capacity deficient status-improving GCSASA", based on the GCSASA Model, the dissertation adopt both norm and example a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study systematized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pacity perspective. In the end, it proposes the sulution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issue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GCSASA objectively based on the history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structur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proposes the analysis Model of GCSASA. The third chapter giv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o GCSASA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GCSASA. It gives overall analysis on GCSASA. Based on 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it evaluates by qualitative analysis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GCSASA Model and investigation results, it originally created GCSASA Index System to quantiti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ment capacity. As a result, it summarizes the reasons of GCSASA issues. The fourth chapter giv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GCSASA.
引文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92年。
    ①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搜孤网http://news.sohu.com/20060907/n245201152.shtml。
    ① 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312页。
    ② 顾平安著:《政府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00页。
    ③ 于国安主编:《国有资产运营与监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7页。
    ④ 肖鹏军:《WTO 与政府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4页。
    ① Broadman, Harry G. and Xiao, Geng, 1997: The Coincidence of Material Incentives and Moral Hazard in Chinese Enterprises ,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No.606,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② Aoki, Masahiko and Kim, Hyung-ki, 1995: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ransitional Economics-Insider Control and the Role of Banks, The Word Bank.
    ① 转引自贾希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多层代理及其改革的选择》,载《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6期。
    ②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1786页。
    ③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7页。
    ④ 同上书,第141页。
    ⑤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第58页。
    ⑥ 宗寒:《国有经济读本》,绎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① 徐茂魁:《国有经济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② 潘岳主编:《中国国有经济总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③ 顾宝炎主编:《国外国有企业》,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④ 李松森:《国有资产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7月,第16—20页。
    ⑤ 荣兆梓:《我的国企改革观》,载自《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3期。
    ① 彭力疆:《产权本质初探》,载《学术论坛》,1991年第6期。
    ② 丁建中:《产权新论》,载《社会科学报》,1993年4月15日。
    ③ 刘小玄:《论产权结构及其激励机制》,载《改革》,1994年第2期。
    ④ 国务院法制办1997年对《国有资产法》提出修改建议。
    ⑤ 潘岳:《国有资产管理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⑥ 黄海嵩:《尽快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责任制度》,《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3月8日。
    ⑦ 王俊彪、朱厚玉:《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的关键》,《山东经济》,1998年第3期。
    ⑧ 黄自明、熊家友:《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完善国家所有权治理结构》,《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
    ⑨ 周绍朋:《论正确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⑩ 李荣融:陕西工人报,2005年12月29日第1版。
    11 世行驻中国代表处高路易、高伟彦、张备霖:《国有企业的分红:原因、金额以及支付给谁?》,2006年2月10日。
    ①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② 魏杰:《魏杰初析国资委》,经济参考报,2003年3月8日。
    ③ 《国资委下一步——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清泰》,《财经》2003年第6期。
    ④ 《建立国资管理中间层——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中国税务报》,2003年4月9日。
    ① 刘纪鹏:《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8月7日。
    ② 叶泽方:《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选择的标准模式分析》,《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③ 杨中贤、张军安:《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许吕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④ 《建立国资管理中间层——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中国税务报》,2003年4月9日。
    ⑤ 《中间层公司变革国资改革关键一跃》,《中国证券报》,2004年4月3日第A01版。
    ⑥ 文宗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经济参考报》2002年12月25日。
    ⑦ 邓子基 陈少晖著:《国有资本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4页。
    ① 《建立国资管理中间层—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中国税务报》,2003年4月9日。
    ② 李曙光:《政府多管齐下 国资监管基本面向好》,《证券日报》,2005年12月8日第A01版。
    ① 石亚军:《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风险管理的公权角色》,《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总第243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② 正确理解经营性国有资产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国有企业的全部资产不都是国有资产,即以负债方式筹集的资金属于债权人资产,只有国家投资及国家投资形成的权益才是国有资产;二是国有资产不能以实物形态来界定,只能以价值形态,按照资金来源确定。
    ①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133页。
    ② 杨涧华主编:《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发展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37页。
    ③ 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困经济史》(1949-1966),河南人民同版社,1988年3月版,第56页。
    ④ 刘方健、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67页。
    ① 苏星著:《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68页。
    ② 《当代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③ 柳随年、吴群敢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1949-1983),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7页。
    ① 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①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② 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9月,第240页。
    ③ 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9月,第241页。
    ① 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532页。
    ② 史忠良等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新探》,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01页。
    ③ 1961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的周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指出,国家对今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实行直接计划,对集体所有制的农业和白工业实行间接计划,不许在计划工作上混淆两种所有制的差别。
    ① 马建堂、刘海泉著:《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43页
    ① 沈志渔 罗仲伟等著:《21世纪初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4月,第288页。
    ① 于国安主编:《国有资产运营与临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02页。
    ① 绩效,可以综合代表效率、财务指标、市场占有率、内部激励结构、企业文化等各种指标,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有效途径整合为可以衡量或评价行为的指标体系。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95页。
    ① 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52页。
    ① 白红义:《社保基金案余波末了,沪国资委反思进退游戏模式》,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1月27日。
    ① 邱林:《空手购得千万国资,准是幕后黑手?》,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17日。
    ① 中央企业的第一个任期指2004-2006年。
    ② 李荣融:《国资委成立三年回顾与展望》,国家国资委网站。
    ③ 李寿生:《国资委业绩考核局局长谈如何科学考核央企》,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7-02/26/content_7865447.htm。
    ① 李荣融:《切实提高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12月13日,中国网。
    ① 魏杰、赵俊超:《必须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载《改革》,2002年第6期。
    ② 李松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理论与政策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27页。
    ① 杨龙:《国有资产流失的政治后果》,http://china-week.com/html/00104.htm。
    ② 任芳 刘兵:《央企国资调整路线图明确 七大行业国有经济控制》,中证网,2006年12月19日,http://www.cs.com.cn/sylm/04/200612/t20061219_1028767.htm。
    ③ 任芳:《央企国资调整路线明确七大行业国有经济控制》,中证例。
    ④ 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主要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航空运输、航运等行业。这一领域目前有40多户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中央企业的75%,国有资产占82%,利润占 79%。
    ① 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包括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行业。这一领域目前有70户左右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中央企业的17%,国有资产占12%,利润占15%。
    ② 其他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商贸流通、投资、医药、建材、农业、地质勘察等行业。这一领域目前有50多户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中央企业的8%,国有资产占6%,利润占6%。
    ③ 原来国资委的三大职能是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④ 李荣融:《国企科技创新可以引入风险投资》,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中国网(转自新华网),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ealch/927874.htm。
    ② 据卫生部公布的“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数据。
    ③ 刘军民:《过度市场化与高度分权化:中国医疗改革的双重误区》,http://www.crifs.org.cn,2005年8月25日。
    ① 高路易(Louis Kuijs)、高伟彦(William Mako)、张春霖:《世界银行:国有企业为何不向政府分红?》,载自《商务周刊》,2006年4月19日,http://business.sohu.com/20060419/n242879406.shtml。
    ① 谢秋涵 林友孚主编:《国有资产经营原理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279页。
    ② 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
    ① 原崇信 申长平:《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69页。
    ① 杜希双:《我国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载自《2006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6月,第100页。
    ① 来源:《新闻分析:为何要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新华社,2006年12月18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7/5184785.html。
    ① 杜希双:《我国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载自《2006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6月,第100页。
    ②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1997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决定设立重庆市为直辖市,并划入西部地区后,西部地区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就由9个增加为10个省(区、市)。由于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正好相当于上述西部10省(市、区)的平均状况,2000年国家制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因此,目前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① 罗建钢:《委托代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第47页。
    ② 史中来:《略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效益》,载《环球视野》,2006年第11期。
    ① 《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中国企业》,载《红色资本家》电子版第9期,2005年7月15日。
    ① 何其仁:《浅谈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jingji/060212/15204035.html。
    ② 《国有资产总量知多少》,人类未来学网,http://www.rlly.cn/gvzl.htm。
    ③ 王开明:《国有资产流失与“国退民进”》,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76710.shtml(据2003年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统计)。
    ④ 雷家驌:《国有资产流失威胁国有经济安全》,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515/8536/801394.html。
    ① 2003年全国工业全部从业职工人数为5748.57万,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人数为2162.87万,比重为37.6%。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521页。
    ② 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国力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第307页。
    ① 截止2006年年底,中央国有企业已从196户减少至161户。(据国资委网站)
    ① 林刚:《决策科学化临管法制化 国资委成立两“委员会”》,青岛新闻网,2005年8月14日。
    ② 《2006年中国国有经济十大事件》,《周企》杂志,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0124/15193278170.shtml。
    ③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决策失误损失72亿),南方网,http://www.nen.com.cn。
    ① 诺齐克(Nozick)因此而认为这足以保证社会的正义。
    ② 转引自张昕竹:《监管制度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民邮电报,2006年8月8日。
    ③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
    ①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353页。
    ② [法]米歇尔·克罗齐、[日]绵贯让治、[美]塞缪尔·亨廷顿:《民主的危机》,马殿军、黄素娟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③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④ 陈国权:《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与政府机构改革》[J],求索,1999年第4期。
    ⑤ 转引自施雪华:《论政府能力及其特性》,《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第64页。
    ⑥ 转引自施雪华:《论政府能力及其特性》,《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第64页。
    ⑦ 汪永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政府能力的供求变化与平衡策略》,《武汉大学学报》[J],2002年第2期。
    ⑧ 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⑨ 辛向阳:《新政府论》[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第197页。
    ⑩ 金太军:《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9页。
    11 高翔 胡象明:《加入WTO与中国政府能力再造》,《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2002年第5期。
    ① 赵任:《我国政府能力建设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第9页。
    ② 张幼文、徐明棋等著:《强国经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与道路》,第367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③ [美]J·劳勃:“计划的目标”,见其《有关政策管理援助OMS研究委员会的报告》,第3卷,“背景报告和资料来源”,华盛顿特区,国家科学基金会,1975年6月第1014页,载B·W·荷纳德前揭书,第576页。转引自施雪华:《论政府能力及其特性》,《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第64页。
    ④ 刘世军:《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能力》[J],中国经济政治评论,1999(创刊号)。
    ⑤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33页。
    ⑥ 胡宁生 张成福:《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⑦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2页。
    ⑧ 黄小云:《政府能力论要—论当代中国政府的有效性》,载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论文集》。
    ① 方盛举:《对政府能力内涵与结构的再认识》,《云南行政学院学报》[J],2004年第3期。
    ② 阿尔蒙德:《发展中的政治经济》,载自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第36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③ [美]乔·米格达尔:《强社会与弱国家:国家与社会关系和第三世界的国家能力》,第4—5页,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8年英文版。
    ④ 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⑤ 胡宁生 张成福:《中国政府形象战略》,第24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⑥ 汪永成:《政府能力的结构分析》,《政治学研究》[J],2004年第2期。
    ⑦ 李江涛:《论政府能力》,《法学与政治学》[J],2002年第3期。
    ① 赵任:《我国政府能力建设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8月26日。
    ② 孙同文:《治理能力与行政革新》,第21页,香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1999年版。
    ③ 方盛举:《对政府能力内涵与结构的再认识》,《云南行政学院学报》[J],2004年第3期。
    ④ 王绍光 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第222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⑥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⑦ 石亚军:中国政法大学课题组,《和谐社会与政府能力建设研究报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6年第3期。
    ① ISO 9000∶2000条款2.4对过程方法描述为: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内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力求实现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使组织获得可观的收益,典型表现在产品、业绩、有效性、效率和成本方面。过程方法还通过识别组织内的关键过程、过程的后续发展和持续改进来促使组织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提高顾客满意度。这里借用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来对政府能力提高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和评价。
    ② 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联系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该方法考虑了纰织所策划过程的协调和兼容性以及过程接口的清楚界定。这里借用系统方法来对政府能力提高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
    ③ 金太军 赵晖 高红 张方华著:《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3页。
    ① [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论》,李明轩等译,中信出版社,第194页。
    ① 石亚军:《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风险管理的公权角色》,《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总第243期)。
    ②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2006年12月18日。
    ① 彭澎著:《政府角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03页。
    ① 郗永勤等编著:《政府经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0页。
    ① [美]R.M.克郎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第20页。
    ① 本文指某项政府监管能力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① 郭洪昌 主编,《国资监管与国企改革的政策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5页。
    ① 杨瑞龙:《谈内部人控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人民日报》,2005年1月12日,第九版
    ① 陶虎、徐建英:《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制度缺陷与改革取向》,《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
    ① 李曙光:《必须明晰国资委的法律地位》,《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3期。
    ② 杨河清,唐军,胡芳:《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的主要问题》,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① 冯顺林:《探索监事会有效临督方式,发挥国资监督作用》,国有资产管理,2007年第1期,第73-74页。
    ① [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著:《新有效公共管理者》(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6页。
    ① 李荣融:《国资委成立三年来工作的回顾与展望》,2007年1月31日,http://news.163.com/07/0131/16/366A5EOM000120GU.html。
    ②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
    ① 现行市价法:根据评估时的市场行情,计算出购买与被评估的固定资产相同的新设备所需的采购成本、运输费用、安装费用、调试费用等,然后用这些费用的总和乘以成新率,即得出被评估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
    ② 重置成本法:根据评估时的市场行情计算出制造与被评估的固定资产相同的新设备的重置成本,然后用重置成本乘以成新率,得出评估价值。
    ③ 杨小勇:《正确看待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理论与当代》,1998年第4期,第21页。
    ① 杨小勇:《国有资本流失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9月,第45页。
    ② 周永亮:《中国国有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① 上述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郭海鹰:《国资是“唐僧肉”?堵住国有资产流失黑洞》,载《企业党建》,2005年第9期。
    ① 齐中熙、刘羊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规模最大效益与效率最低》,人民网,2005年09月25日。
    ②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室:《央企改革与发展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载《国有资产管理》,2007年第1期,第23页。
    ③ 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国力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第378页。
    ④ 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归结为两部分:一是资本和劳动比率的提高,二是技术进步。披术进步是指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即全部要素生产率(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⑤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2年6月4日http://www.cenet.org.cn/cn/readnews.asp?NewsID=6115。
    ①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室:《央企改革与发展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载《国有资产管理》,2007年第1期,第23页。
    ② 李寿喜:《产权、代理成本和代理效率》,载自《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第102页。
    ① [英]哈里·布什:《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的视点》,载金碚主编,中英固有企业改革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6月。
    ①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第113-114页。
    ① 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73页。
    ② 沈志渔 罗仲伟:《21世纪初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4月,第362页。
    ③ [美]斯蒂格利茨:《中国的路线图》,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4月12日。
    ④ 宗寒:《略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效益》,载《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3期。
    ① 郭洪昌 主编,《国资监管与国企改革的政策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6页
    ① [美]麦克尔·巴泽雷(Michael Barzelay):《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页。
    ②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4页。
    ③ 戈登·蔡斯(Gordon Chase),伊丽莎白·瑞威尔(Elizabeth Reveal):转载自[美]麦克尔·巴泽雷(Michael Barzelay):《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8页。
    ① 文明:《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体制根源》,载《当代财经》,2000年第3期
    ①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4页
    ①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2-93页。
    ① 如果从19世纪中叶英、美等国政府对铁路行业的规制算起,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历史。
    ① 尹南,新华网加拉加斯1月13日电
    ② 李连仲主编:《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2月,第279页。
    ① 《美国的国有企业》,http://hi.baidu.com/badboys/blog/item/ac6b4cc2ce86be34c4dd3b44.html。
    ① 傅明:《股权分置改革将如何影响国有资产管理》,载《上海国资》,2005年,http://www.eastmoney.com/050719,116565.html
    ① 张颢翰 张明之 王维著:《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353页
    ② 张颢翰 张明之 王维著:《从经营固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353页
    ① 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第61页。
    ① 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页。
    ② 樊纲、高明华:《国有资产监管的目标模式》,www.gtz-legal-reform.org.cn/files/04-08。需要强调,国有资产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国有资产是否为全民所用。通过国有资产的买实、处置和使用方式的改变等形式,增加财政收入,补充公共建设资金和社保支出,推进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是国有资产为全民所用的重要方面。需要监管的是这种买卖、处置和使用方式的改变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市场规则。
    ① 《温家宝:四举措深化国企改革 促垄断行业改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的四项基本措施,中国新闻网,2007年3月5日
    ② 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7页
    ① 汪永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政府能力的供求变化及平衡战略》,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② 辛向阳:《新政府论》,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第24页。
    ① 樊纲、高明华:《国有资产监管的目标模式》,www.gtz-legal-reform.org.cn/files/04-08
    ①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第1-6页。
    ② 刘易斯·梅里亚姆:《几种改革观念》,载《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彭和平 竹立家等编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月,第86页。
    ③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37页。
    ④ IMD,瑞士洛桑管理与发展学院英文简称。詹中原(中国台湾):《国家竞争力与大陆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载《国政研究报告》,2006年11月20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5/CL-R-095-033.htm。
    ⑤ WEF,世界经济论坛的英文简称。它所提出的定义为:一个国家达到水续经济成长及高国民平均所得目标的总体能力(WEF,1996)。在这个定义中,所强调的是国家目标在追求一项稳定而持续之经济成长率。IMD对国家竞争力所作之定义,较为详细而精致。IMD的国家竞争力界定为(IMD,1996):一个国家创造资源附加价值,并增进全体国民财富的实力。此实力包括三组之项要素—(1)资产物(asset)与过程(process);(2)内引性(attractiveness)与外张性(aggressiveness):(3)全球性(globality)及地区性(proximity)。波特(Porter)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国家为其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成长环境,进而使该国企业具备竞争优势,产业亦拥有国际竞争力之能力。国家竞争力是一个指涉及国家政府政策能力与企业实力结合,共同创造优势发展系络,以达经济永续成长系络的能力。(出处同上)
    ① 朱启才,《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版,第3页。
    ② [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95页。
    ① 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99页。
    ②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2版),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3页。
    ③ [美]马克·G·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孔宪遂、耿洪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① 张璋:《政府绩效评估的元设计理论:两种模式及其批判》,载《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6期。
    ① 毛程连:《公共财政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和目标》,《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
    ① 蔡晖 蔡嘉窚:《“十一五”:科技自主创新的政策取向分析》,2006年1月24日,http://www.chinado.cn/ReadNews.asp?NewsID=477。
    ① [美]理查德·H.霍尔著(Richard H.Hall),《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张有星、刘五一、沈勇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69页。
    ① Jerald Hage,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s(New York: John Wiley, 1980) p.121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9月。
    2.《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3.《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4.安宝生 徐联昌:《决策行为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5.保健云著:《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发展模式选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4月。
    6.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7.陈振明主编:《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8.陈小悦 钱苹 陈武朝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1月。
    9.陈元主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
    10.邓子基 陈少晖著:《国有资本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4月。
    11.董耀鹏著:《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12.董礼胜:《欧盟成员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戴歌新:《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国家行政学院:《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综述》,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
    15.顾宝炎主编:《国外国有企业》,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
    16.郭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郭洪昌主编,《国资监管与国企改革的政策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
    18.胡祖光 朱明伟:《东方管理学导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
    19.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顾功耘主编:《国有经济与经济法理论与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1.顾家麒:《从机构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
    22.贾康:《财政本质与财政调控》,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
    23.金太军 赵晖 高红 张方华:《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24.金太军:《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蒋乐民、李贤沛、李晓丹主编:《国有资产管理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5月。
    26.江岷钦 刘坤仪,《企业型政府》,台北: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27.江明修,《公共行政理论与社会实践》,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0年。
    28.《瞭望》周刊编辑部,《国务院机构改革概览》,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29.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国力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
    30.冷兆松:《国有企业改革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
    31.李松森:《国有资产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7月。
    32.李松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理论与政策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3.李松森等:《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4.李文良等编著:《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3月。
    35.李晓:《东亚奇迹与强政府》,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36.李光林 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7月。
    37.李连仲 主编:《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2月。
    38.李笠农:《探寻新的模式—从所有权到国有资本经营体制的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39.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40.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1.林永波编著:《政府再造》,智胜文化,2000年。
    42.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43.刘方健、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44.刘小兵:《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5.刘小玄编著:《中国企业发展报告》1990-20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月。
    46.刘瀛驶:《网络时代科研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年1月。
    47.刘丽文:《生产与运作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48.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
    49.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4月。
    50.罗建钢:《委托代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
    51.罗必良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8月。
    52.柳随年、吴群敢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1949-1983),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53.柳华平:《中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重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54.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55.门韶娟:《国资监管与财务控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56.马建堂 刘海泉著:《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57.彭和平 竹立家等编著,《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
    58.彭澎:《政府角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59.潘岳主编:《中国国有经济总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60.裴鸿池:《国有企业改组战略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61.钱津:《国有资产双层经营体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10月。
    62.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63.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64.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9月。
    65.史忠良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新探》,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2月。
    66.邵秉仁:《创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2月。
    67.宋德福:《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68.宋世明:《美国行政改革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
    69.孙耀君主编:《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70.孙学玉:《公共行政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71.孙伯良:《市场契约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
    72.沈天鹰:《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畸形化及其矫正对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73.沈志渔 罗仲伟等:《21世纪初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4月。
    74.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75.王林生 张汉林等:《发达国家规制改革与绩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76.王一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77.王梅 张华盛 李润珍:《国有企业发展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5月。
    78.王保平编著:《国有资产监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0月。
    79.王学辉 宋玉波等:《行政权研究》,中国监察出版社,2002年10月。
    80.王宗坑:《国企改革与发展》,海风出版社,2002年7月。
    81.王振中主编:《中国转型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11月。
    82.魏娜 吴爱明:《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83.吴琼恩主编:《公共行政学》,台北:元照智胜出版社,2004年。
    84.辛向阳:《新政府论》[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
    85.谢罗奇:《市场失灵与政府治理——政府经济职能与行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86.肖鹏军编著:《WTO与政府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87.徐向艺:《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秩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88.徐传湛、郑贵廷:《国有经济理论前沿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12月。
    89.徐茂魁:《国有经济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90.徐家良:《政府评价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
    91.席酉民、郝志强:《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与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92.谢秋涵 林友孚主编:《国有资产经营原理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
    93.郗永勤等编著:《政府经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
    94.夏书章,《现代公共管理概论》,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
    95.薛占胜 陈炳芳 于军等编:《论市场条件下的国有经济控制力》,山东人民出版 社,2002年6月。
    96.杨瑞龙主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97.杨淦 邓聿文:《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12月。
    98.杨小勇:《国有资本流失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9月。
    99.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
    100.原崇信 申长平:《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101.余红胜:《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102.余国杰:《产权制度、国企改革与国有企业财务行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03.于国安主编:《国有资产运营与监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
    104.宗寒:《国有经济读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105.雎国余 张立君 蓝一著,《中国国有经济效益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
    106.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
    107.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8.张颢翰 张明之 王维著:《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
    109.张先治:《国有资本管理、监督与营运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
    110.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2.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3.张成福:《大变革—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与行为选择》,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
    114.张多中:《国有控股公司控制体系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6月。
    115.张林:《国有资产流失及其治理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116.钟朋荣:《中国企业为谁而办》,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年11月。
    117.竹立家 李登祥等编著,《国外组织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
    118.朱乐尧等:《走向明天的国有企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2月。
    119.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0.朱光华 陈国富:《政府与企业—中国转型期政企关系格局演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
    121.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2.周永亮:《中国国有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3.周庆行:《公共行政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12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室著:《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有企业的民营化演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06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6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Donald F. Kettl著:《The Global Public Management Revolution—A Repor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张怡译,《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
    4.[英]约翰·鲍威尔:《决策案例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5.[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6.[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7.[美]海尔·G·瑞尼著,王孙禺 达飞译:《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8.[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9.[美]史蒂文·科恩等:《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加]加里斯·摩根:《驾驭变革的浪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美]帕特里夏·基利等:《公共部门标杆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美]马克·G·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美]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美]戴维·奥斯本:《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美]E·S·萨瓦斯等:《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美]保罗·C·莱特:《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美]珍妮特·V·登哈特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美]O·C·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美]查尔斯·J·福克斯:《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3.[加]加里斯·摩根:《组织意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4.[美]盖伊·L·威斯特:《重建民主-现代的困境和后现代的挑战》,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美]肯尼思·J·迈耶:《公共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6.[美]戴维·罗森布洛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北京:人大出版社,2002年。
    27.[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8.[美]罗纳德·克林格勒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美]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1.[美]汤姆·彼得斯:《管理的革命》,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32.[美]盖·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3.[美]盖·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
    34.[美]戴·奥斯本、特·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变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1996年。
    35.[美]查·沃尔本:《市场与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
    36.[美]文森特·奥斯特洛姆:《美国行政管理危机》,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
    37.[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38.[美]F·赫塞尔本:《未来的组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9.[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公共政策导论》,《公共行政学经典》,《公共管理导论》
    40.[美]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著/Fremont E.Kast,James:《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A Systems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
    41.[美]汉森:《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42.[美]理查德·H.霍尔著(Richard H.Hall):《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张有星、刘五一、沈勇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43.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
    4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45.[美]马克·G·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孔宪遂、耿洪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46.[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论》,李明轩等译,中信出版社。
    47.[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92年。
    48.[美]菲利普·科特勒著,俞利军译:《国家营销》,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49.R.K.米什勒等编,吴伯钧等译:《世界各国的公营企业》,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
    50.[美]R.M.克郎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
    51.[美]乔·米格达尔:《强社会与弱国家:国家与社会关系和第三世界的国家能力》,第4—5页,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8年。
    52.[美]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
    53.[美]邹至庄Gregory C.Chow著:《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54.[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55.[法]米歇尔·克罗齐、[日]绵贯让治、[美]塞缪尔·亨廷顿:《民主的危机》,马殿军、黄素娟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
    56.[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2版),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57.[日]青木昌彦:《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译本)第一章,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58.[日]大塜启二郎 刘德强[日]村上直树著:《中国的工业改革——过去的成绩和未来的前景》,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1. Ali Farazmand: "Public Entrepris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 Greenwood Press, 1996
    2. Cheng, C. Y.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2.
    3. Chung-Ming Lau,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4. Colin G. Brown, Scott A. Waldron and John W. Longworth, "Modernizing China's Industrie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5
    5. Dylan Sutherland, "China's Large Enterprises and The Challenge of Late Industralization", Routedge Curzon, 2003
    6. G. Ram Reddy, "Government and Public Enterprise", Frank Cass and Company limited, 1983
    7. Hugh Stretton, Lionel Orchard: "Public Goods, Public Enterprise, Public Choice", St. Martin's Press, 1994
    8. Merilee S. Grindle: "Getting good government: capacity building in the public sector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9. Peter J. Curwen, "Public Enterprise-A Modern Approach", Harvester Press, 1986
    10. V. V. Ramanadham, "The Nature of Public Enterprise", Croom Helm, 2001
    1.陈国权:《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与政府机构改革》[J],《求索》,1999年第4期。
    2.杜钢建:《政府能力建设与规制能力评估》,《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2期(总第243期)
    3.杜希双:《我国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载自《2006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6月,第100页。
    4.樊纲、高明华:《国有资产监管的目标模式》,www.gtz-legal-reform.org.cn/files/04-08
    5.冯顺林:《探索监事会有效监督方式,发挥国资监督作用》,国有资产管理,2007年第1期。
    6.郭海鹰:《国资是“唐僧肉”?堵住国有资产流失黑洞》,载《企业党建》,2005年第9期。
    7.高翔胡象明:《加入WTO与中国政府能力再造》,《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8.黄海嵩:《尽快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责任制度》,《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3月8日。
    9.黄自明、熊家友:《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完善国家所有权治理结构》,《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
    10.黄宝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建设》,《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1.黄宝玖:《国家能力:涵义、特征与结构分析》,《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2.黄小云:《政府能力论要—论当代中国政府的有效性》,载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论文集》。
    13.何其仁:《浅谈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4.雷家驌:《国有资产流失威胁国有经济安全》,人民网。
    15.李荣融:《陕西工人报》,2005年12月29日第1版。
    16.李曙光:《必须明晰国资委的法律地位》,《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3期。
    17.李海海 苏国强 范方志:《国有企业产权向管理层转让: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5年第11期。
    18.李寿喜:《产权、代理成本和代理效率》,《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19.林刚:《决策科学化监管法制化国资委成立两“委员会”》,青岛新闻网,2005年8月14日。
    20.刘纪鹏:《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7月10日。
    21.刘世军:《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能力》,《中国经济政治评论》,1999年9月创刊号。
    22.毛程连:《公共财政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和目标》,《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
    23.邱林:《空手购得千万国资,谁是幕后黑手?》,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17日。
    24.齐中熙、刘羊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规模最大效益与效率最低》,人民网,2005年09月25日。
    25.任芳 刘兵:《央企国资调整路线图明确七大行业国有经济控制》中证网,2006年12月19日。
    26.石亚军:《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风险管理的公权角色》,《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27.施雪华:《论政府能力及其特性》,《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28.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29.史中来:《略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效益》,载《环球视野》,2006年第11期
    30.世行驻中国代表处高路易、高伟彦、张春霖:《国有企业的分红:原因、金额以及支付给谁?》,2006年2月10日。
    31.荣兆梓:《我的国企改革观》,《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3期。
    32.陶虎、徐建英:《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制度缺陷与改革取向》,《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
    33.汪永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能力》,《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
    34.汪永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政府能力的供求变化与平衡策略》,《武汉大学学报》[J],2002年第2期。
    35.王俊彪、朱厚玉:《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的关键》,《山东经济》,1998年第3期。
    36.王永海、毛洪安:《论政府监管与国家经济安全》,《光民日报》,2005年5月14日。
    37.文明:《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体制根源》,《当代财经》,2000年第3期。
    38.魏杰、赵俊超:《必须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载《改革》,2002年第6期。
    39.魏杰:《魏杰初析国资委》,《经济参考报》,2003年3月8日。
    40.杨瑞龙:《谈内部人控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人民日报》,2005年1月12日。
    41.杨小勇:《正确看待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理论与当代》,1998年第4期。
    42.周绍朋:《论正确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3.张璋:《政府绩效评估的元设计理论:两种模式及其批判》,载《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6期。
    44.张昕竹:《监管制度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民邮电报,2006年8月8日
    45.赵任:《我国政府能力建设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46.[英]哈里·布什:《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的视点》,载金碚主编,中英国有企业改革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6月。
    1. Cheung, Anthony B. L "Public Enterprises and Privatization In Privatization In East Asia: Paths, Politics and Prospects". Public Finance & Management, Mar2002, Vol.2 Issue 1, p81, 37p.
    2. Cox, Helmut. "Paradigm Change In German Economic Policy: From Traditional Public Enterprise to Regulated Private Enterprise?", Annals of Public & Cooperative Economics, Sep97, Vol.68 Issue 3, p355, 12p.
    3. Garner, Maurice, "The Theory of Public Enterprise Reconsidered", R.. Annals of Public & Cooperative Economics, Mar1996, Vol.67 Issue 1, p85, 31p.
    4. Kessler, Ian. "Public Enterprise in Transition". Public Money & Management, Oct-Dec94, Vol.14 Issue 4, p63-63, 3/4p.
    5. Radford, Gail. "From Municipal Socialism to Public Authorities: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Public Enterpris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Dec2003, Vol.90 Issue 3, p863-890, 28p, 1 p.
    6. Wettenhall, Roger. "Public Enterprise and Privatization in A New Century: Evolving Patterns of Gover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Thynne, Ian. Public Finance & Management, Mar2002, Vol.2 Issue 1, p1, 31p.
    7. Woods, Dwayne. "The crisis(collapse) of Italy's public enterprise system: a revised property right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odern Italian Studies, Spring98, Vol.3 Issue 1, p22, 20p.
    8. Reforming the public enterprise sector. OECD Economic Surveys: Greece, Feb1999 Supplement 2, Vol. 1998, p93, 67p.
    9. Sikorski, Douglas. "A General Critique of the Theory on Public Enterprise: Part 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1993, Vol.6 Issue 2, p17, 24p, 1 chart.
    10. Sikorski, Douglas. "A General Critique of the Theory on Public Enterprise: Part Ⅱ-How Is Public Enterprise Different from Priv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1993, Vol.6 Issue 5, p56, 12p, 1 chart.
    1.毕建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退出模式的选择》,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6月。
    2.柴景山:《国有资产的社会保障功能研究》,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4月。
    3.陈应龙:《能力导向的企业再造研究》,湘潭大学,2004年4月。
    4.陈艳玲:《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的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4年12月。
    5.邓有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6月
    6.付丽:《国有企业改制利益冲突与法律规制》,吉林大学,2005年9月。
    7.高群:《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吉林大学,2004年3月。
    8.郭智杰:《我国管理层收购及其法律规则》,安徽大学,2005年5月。
    9.郭占新:《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2月。
    10.黄雷:《非竞争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5月。
    11.黄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5年5月。
    12.胡敏:《我国国有资本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5月。
    13.刘健:《国有资本流失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6月。
    14.刘凤辉:《辽宁经济振兴中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性分析》,清华大学,2004年6月。
    15.刘炎汉:《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9月。
    16.刘晶:《论外资并购国企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防范》,湘潭大学,2004年4月。
    17.刘月:《中国政府治理体系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5月。
    18.李鹏:《我国当前资产重组问题规范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5月。
    19.李惠茹:《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以希望工程为例》,武汉大学,2005年4月。
    20.卢小青:《我国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扭曲的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5月。
    21.马戎:《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探索》,内蒙古工业大学,2005年5月。
    22.马维斌:《以委托代理为中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11月。
    23.马惠群:《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关系初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3月。
    24.苗强:《西安国有资产的现状分析及国有资产退出的障碍及对策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6月。
    25.齐艺莹:《国有资本效率论》,吉林大学,2005年6月。
    26.隋子林:《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借鉴》,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3月。
    27.孙浩:《论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政府角色》,武汉大学,2005年5月。
    28.田娟:《北京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3月。
    29.王明辉:《国有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黑龙江大学,2005年6月。
    30.王红敏:《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法思考》,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4月。
    31.王东风:《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战略调整》,四川大学,2005年5月。
    32.王焱:《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4年4月。
    33.王冰峰:《现阶段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5月。
    34.王珍:《中国国有资产控制力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4月。
    35.魏晓明:《国有资产管理运作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5月。
    36.徐晓宾:《关干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现行激励制度的研究》,安徽大学,2005年5月。
    37.徐嘉泽:《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中政府功能定位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9月。
    38.谢爱平:《国有企业委托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5月。
    39.邢红萍:《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与国有企业改革》,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4月。
    40.杨志高:《国有企业“债转股”改制战略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以GW厂为例》,广西大学,2004年12月。
    41.杨宏志:《国有资产管理层收购的分析研究》,天津大学,2004年5月。
    42.姚志力:《我国国企经营者约束激励机制研究》,武汉大学,2003年10月。
    43.赵任:《我国政府能力建设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8月。
    44.於流芳:《国有资产管理风险分析及实证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10月。
    45.郑珺:《完善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模式的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4月。
    46.周传鹏:《从企业目标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5月。
    47.周茂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之研究》,安徽大学,2005年10月。
    48.周剑娜:《重塑中国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中的角色》,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4月。
    49.张硕:《国有控股公司运营与监管模式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6月。
    50.张浩:《黑龙江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博弈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3月。
    51.张静:《经营性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6月。
    52.张振英:《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吉林大学,2004年5月。
    53.张瑞芳:《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11月。
    1.董煜:《国有资产经营运作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10月。
    2.丁小强:《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设计研究》,武汉大学,2004年11月。
    3.段家喜:《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4月。
    4.马向阳:《公司治理机制及其公司绩效研究》,天津大学,2002年11月。
    5.石清俊:《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控制分析》,吉林大学,2005年10月。
    6.石建兴:《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方略:一个财政学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厦门大学,2004年4月。
    7.石淑华:《中国现阶段反垄断问题研究——关于行政垄断的经济学分析》,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5月。
    8.向党:《管理层收购对企业重组机制的效率影响研究》,重庆大学,2004年5月。
    9.王大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6月。
    10.王国兵:《经济转轨中中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质、实现与治理》,吉林大学,2005年12月。
    11.王妍:《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性寻租行为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10月。
    12.钟成:《国有资产监管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6月。
    1. http://china-week.com/html/00104.htm
    2. http://www.cs.com.cn/sylm/04/200612/t20061219_1028767.htm
    3. http://finance.sina.com.cn
    4.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ealth/927874.htm
    5. http://www.crifs.org.cn
    6. http://www.moh.gov.cn
    7. http://business.sohu.com/20060419/n242879406.shtml
    8.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0124/15193278170.shtml
    9. http://www.nen.com.cn
    10. www.gtz-legal-reform.org.cn/files/04-08
    11.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5/CL-R-095-033.htm
    12. http://www.stock2000.com.cn/refresh/arch/2006/08/08/1027676.htm
    13.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12/09/content_2314556.htm
    14.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515/8536/801394.html
    15.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76710.shtml
    16. http://www.rlly.cn/gyzl.htm
    17. http://www.studa.net/jingji/060212/15204035.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