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1世纪初中国大陆民族音乐学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进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对21世纪以前民族音乐学学科基本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眼于探索21世纪前十年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轨迹。在此基础上,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尝试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观点。
     上世纪末,西方民族音乐学学科基本理论开始引入中国。在整个音乐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研究领域开始在大陆逐渐发展开来,相关学者也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整个音乐学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伴随学科基本理论一同被引入的,还有西方民族音乐学界在有关学科定义、范畴和方法论方面的分歧和论争。这在1980年的“南京会议”中便开始显露出来,此后30年间始终没有间断过。
     进入新世纪,随着大陆音乐学术界的不断壮大,整个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学界在继续译介和引入西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将其应用于音乐学术研究的实践,并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相关学者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对西方民族音乐学界的学习和借鉴,开始尝试在自己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与西方的对话和交流,学科的“本土化”作为一种学术独立和成熟的标志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与此同时,田野工作作为民族音乐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已经深入人心,每个步入民族音乐学大门的年轻学者都自觉的将其作为一种“生命礼仪”来开始自己的研究。本世纪初学界开始主动吸收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具有后现代特色的解释人类学实验民族志方法也开始被应用于音乐民族志的写作中,这些尝试虽然未必成熟,但是其开拓精神值得肯定。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建立刚满30年的年轻学术领域,中国大陆民族音乐学的基础依旧薄弱。学界的经典文献也未被悉数翻译成中文。民族音乐学作为一个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依旧有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尚未解决。不断的有学界相关学者对此提出批评意见,当然,这其中有建设性的,也不乏情绪化的。
By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tudy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based on analysis of ethnomusicology basic theory before 21~(st) centur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view of ethnomusicology theory development in China mainland during the first 10 years of 21~(st) century. Meanwhile, it discusses some related important issues and try to give innovative ideas.
     At end of last century, western ethnomusicology basic theory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With efforts from music academics, it began to spread, and was applied into musicology research. Together with it, discussion and debate on subject definition, category and methodology raised. It showed up in 1980 Nanjing Meeting, and never faded out since then.
     Sinc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ethnomusicology academia in China mainland has been continually developing, and investigation filed vigorously expanding. While translating and introducing western ethnomusicology basic theory, scholars began to use it in research practice and started deliberation. Instead of study and learning only, they tried to build a local ethnomusicology theory based on loc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with which they could initiate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with western. As a landmark of academic autonomy and maturity, localization issue appeared on agenda.
     Meanwhile, fieldwork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an ethnomusicology basic research method. Young scholars consider it as the rite of passage. In recent years, by borrowing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anthropology, sociology, religion and linguistics, a postmoder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experimental ethnography method was created, and applied in musical ethnography writings. These efforts are hardly mature, but the innovative mind is valuable.
     Nevertheless, as a new academic filed with no more than 30 years history, foundation of ethnomusicology in China mainland is still weak. Related classics were not ful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Many meaningful theoretical issues were not resolved yet. Constructive or emotional criticism and advices about this are often proposed.
引文
①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P1-2)
    ②杨沐:漫谈音乐人类学的定义与范畴[J].音乐研究,2000.9(P82)
    ①华勒斯坦:开放的社会科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9)
    ②转引自杨沐:漫谈音乐人类学的定义与范畴[J].音乐研究.2000.9(P87)
    ③杨沐:当代人类学中有关音乐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P6)
    ①连赟:刍议民族音乐学的历史演变、概念泛化及学科分野[J].人民音乐.2008.2
    ①[美]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P3导论)
    ②廖明君洛秦: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何在——洛秦访谈录[J].民族艺术.2001.2
    ①转引自杨沐:漫谈音乐人类学的定义与范畴[J].音乐研究.2000.9(P83)
    ①冯黎明:文化研究:走向后学科时代[J].浙江社会科学.2009.2(P10)
    ②单世联:何谓“文化研究”?[J].美术馆.2004.B卷
    ①杨民康:艺术切入→随缘选择→文化思考[J].黄钟.2009.2(P56)
    ①廖明君洛秦: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何在——洛秦访谈录[J].民族艺术.2001.2
    ①[美]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4(P9)
    ②郑苏: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范畴、理论、方法和目的[J].中国音乐.2000.4
    ①管建华:重建比较音乐学[J].中国音乐.1995.1
    ②王铭铭:漂泊的洞察[M].上海三联书店.2003.8(P108)
    ①郑苏: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范畴、理论、方法和目的——在2000年民族音乐学论坛上的报告[J].中国音乐.2000.4(P23)
    ②洛秦: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J].中国音乐学.1999.3(P38)
    ①李延红:民族音乐学的“历史研究”[J].音乐艺术.2006.3 齐琨:历史的阐释:民族音乐学之历史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3
    ②杨沐:后现代理论与音乐研究(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1(P13)
    ①薛艺兵: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1(P86-87)
    ②邢果: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音乐与语言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6.3
    ①齐琨:体验中的理解与见证——论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观念与方法[J].音乐研究[J].2008.1
    ②萧梅:谁的声音——以田野工作的视角[J].音乐艺术.2009.1(P96)
    ③同上(P96-97)
    ④同上(P99)
    ①同上.
    ②萧梅: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P2)
    ①杨民康:信仰、仪式与仪式音乐——宗教学、仪式学与仪式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的比较研究[J].民族艺术.2003.3
    ②杨民康:宏观与微观:音乐民族志研究规模的方法论取向及其历史发展[J].音乐研究.2004.3
    ①杨民康:论民族音乐学双视角文化立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向(上)[J].音乐艺术.2003.4 ②(上篇)同注上,(下篇)发表于音乐艺术2004年第2期
    ①杨民康:论音乐民族志研究中的主位-客位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兼论民族音乐学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来龙去脉[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①张君仁:传记研究法——一种针个体研究对象的方法论[J].音乐研究.2002.12(P22)
    ①周凯模:民族音乐学的多重思维方法[J].音乐研究.2002.6
    ①[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从结构到解构——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读本[C].陈永国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P90)
    方汉文:比较文学学科“永恒危机”的逾越——兼及巴斯奈特与米勒的“比较
    文学危机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6
    张立波:后学:背景、中介和关键词[J].学术研究.2004.9
    罗志田:
    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的学科定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5 国学不是学: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定位的困惑[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J].社会科学研究.2003.1
    孙景尧张俊平:“垂死”之由“新生”之路——评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J].中国比较文学.2007.3
    乐黛云:“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J].中国比较文学.2009.1
    苏文伶: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与“文学”——回应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J].中国比较文学.2009.2
    孙歌:跨学科的悖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贺照田:文学史与思想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单世联:何谓文化研究?[J].美术馆.2004.B卷
    冯黎明:文化研究:走向后学科时代[J].浙江社会科学.2009.2
    季羡林:
    东西方思维模式断想——《赵元任全集》序[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东方文化将再现辉煌[J].阅读与作文.2005.4
    徐新建:从文学到人类学——关于民族志和写文化的答问[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黄剑波:后现代语境下的“写文化”与“写文化之后”[J].西北民族研究.2004.2
    曹本冶:
    音乐的世界性——向民族音乐学比较研究迈进的一个架构[J].音乐研究.1988.3
    “仪式音声”的研究:从中国视野重审民族音乐学[J].中国音乐学.2009.2
    陈铭道:
    音乐民族志写作——以《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为例[J].音乐研究.2009.11
    崔莹:从对学科制度的批判看音乐美学学科归属问题[J].音乐艺术.2008.3
    董维松沈洽:民族音乐学问题[J].音乐研究.1982.4
    杜亚雄:
    为建立民族音乐学马克思主义学派而奋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3
    民族音乐学现存的问题及出路[J].中国音乐学.1994.2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目的[J].人民音乐.1984.6
    20世纪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上)[J].乐府新声.2000.3
    20世纪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下)[J].乐府新声.2000.4
    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J].交响.2000.9
    回忆和思考:纪念南京会议二十周年[J].中国音乐.2001.3
    从分析到综合——西方民族音乐学思维模式的历史发展轨迹[J].音乐研究.2002.3
    “采风”还是“田野工作”?[J].黄钟.2005.1
    “民族音乐理论”不是“民族音乐学”在我国的发展阶段[J].中国音乐.2006.2
    “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2009.3
    冯光钰: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实践[J].人民音乐.1985.7
    高厚永:
    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和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0.4
    管建华:
    国外音乐民族学发展的新趋势——“文化变迁”的音乐民族学[J].音乐研究.1992.2
    重建比较音乐学[J].中国音乐.1995.1
    文化研究与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2001.2
    后现代人类学与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2004.4
    郭强、李树仁:论民族音乐学理论系列的两重性[J].乐府新声.1984.4
    韩冈觉:论民族音乐学概念[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1.2
    黄友葵: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开幕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0.2
    李娟:民族音乐学中的社会性别研究——一个新颖独特却依旧边缘的研究视角[J].中国音乐学.2006.1
    李莘:民俗学“双窗口阐释法”在民族音乐学田野报告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学.2006.2
    李延红:民族音乐学的“历史研究”[J].音乐艺术.2006.3
    刘桂腾:从“本体研究”走向世界“关系考察”[J].中国音乐.2001.3
    卢光:“Ethnomusicology”一词的辨义与译名[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3
    廖明君洛秦: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何在——洛秦访谈录[J].2001.2 洛秦:
    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J].中国音乐学.1999.3
    音乐人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J].音乐艺术.2006.1
    音乐人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续一)[J].音乐艺术.2006.4
    音乐人类学叙事诉求人文关怀——记《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出版五周年[J].黄钟.2007.1
    学科、学术和学人的薪火相传——记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音乐人类学专家讲习班[J].人民音乐.2009.1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上)[J].音乐艺术.2009.1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下)[J].音乐艺术.2009.2
    吕骥:在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0.2
    马志飞:论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法[J].交响.2006.9
    毛继增: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J].音乐探索.1984.3
    孟凡玉: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J].民族艺术.2007.3 蒲亨建:
    对我国音乐文化学研究现状的初步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4 音乐人类学本事初论[J].黄钟.2009.3
    齐琨:
    历史的阐释:民族音乐学之历史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3
    体验中的理解与见证——论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观念与方法[J].音乐研究[J].2008.1
    桑海波:民族音乐学论文之写作目的[J].音乐研究.2009.11 沈洽:
    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上、中、下)[J].中国音乐学.1986.1.2.3
    音乐文化的双视角关照——民族音乐学的一种新定位[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3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J].中国音乐学.1996.3
    论“双视角”研究法及其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实践和意义[J].中国音乐学.1998.2
    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评介——1950-2000[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1
    宋瑾:从后现代视角看音乐人类学的“音乐”观[J].音乐艺术.2006.1
    宋祥瑞: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历史与问题——兼论当代的“接轨情结”与中
    国现代学术的性质及任务[J].黄钟.2001.2
    汤亚汀:
    Ethnomusicology:释义和译名[J].中国音乐学.1991.3
    《莫扎特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评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4
    英国东北部的民间音乐生活[J].音乐艺术.1997.3
    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后现代主义宣言:《音乐实践的描述与描述的实》评介[J].黄钟.1997.4
    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J].中国音乐学.1999.2
    民族音乐学最近二十年的方向[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4
    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历史与现状的评估[J].音乐艺术.1998.2
    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上、下)[J].中国音乐学.2001.2/3 社会性别与音乐[J].交响.2003.6
    滕祯:论民族音乐学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与申克音乐分析法之间的联系及其运用[J].音乐研究.2008.3
    涂尘野:一种文化音乐学探讨——我看EML[J].中国音乐学.1994.1
    王承祖:民族音乐学二题[J].人民音乐.1986.3
    王义彬:地方性知识作用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J].音乐研究.2007.6
    吴犇:民族音乐学在英国的发展现状[J].中国音乐学.1989.4
    魏廷格:对民族音乐学概念的思考与建议[J].人民音乐.1985.2
    伍国栋:
    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实践层面[J].人民音乐.2003.2
    得失有三思皆可以为鉴——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传承反思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1
    萧梅:
    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编年与个案[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
    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上、下)[J].音乐艺术.2005.1 谁的声音——以田野工作的视角[J].音乐艺术.2009.1
    薛艺兵:
    “民族音乐学”与中国“民族音乐理论”[J].人民音乐.1988.4
    论音乐的二元结构[J].中国音乐.2006.2
    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1
    音乐的文化模式[J].中国音乐.2008.3
    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J].音乐研究.2008.11
    在家门口的田野上——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中国话题[J].音乐艺术.2009.1
    写音乐与写文化——设问与反思[J].音乐研究.2009.11
    徐康荣:美国的《民族音乐学》[J].黄钟.1991.4
    杨民康:信仰、仪式与仪式音乐——宗教学、仪式学与仪式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的比较研究[J].民族艺术.2003.3
    论民族音乐学双视角文化立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向(上)[J].音乐艺术. 2003.4
    论民族音乐学双视角文化立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向(下)[J].音乐艺术.2004.2
    宏观与微观:音乐民族志研究规模的方法论取向及其历史发展[J].音乐研究. 2004.3
    论音乐民族志研究中的主位-客位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兼论民族音乐学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来龙去脉[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从学科方法论到文化哲学观——现代民族音乐学理论的转型与分层[J].中国音乐.2006.3
    艺术切入→随缘选择→文化思考——论音乐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视域及研究过程[J].黄钟.2009.2
    杨沐:当代人类学中有关音乐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1月漫谈音乐人类学的定义与范畴[J].音乐研究,2000.9
    后现代主义与音乐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2回顾结构主义[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1
    杨曦帆:社会学调查方法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实践[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6.3
    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交响.2006.9
    杨予野:我对民族音乐学的看法[J].音乐研究.1985.1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对一个民间歌手的音乐人类学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4
    比较及比较的内容与方法——关于民族音乐学之比较研究法的若干思考[J].音乐探索.2002.3
    传记研究法——一种针对个体研究对象的方法论[J].音乐研究.2002.12
    以人为本的音乐人类学认识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3
    赵培波: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研究现状评析[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2
    赵志安:民族音乐学历时性研究述见[J].中国音乐学.2001.3
    郑苏: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范畴、理论、方法和目的——在2000’民族音乐学论坛上的报告[J].中国音乐.2000.4
    周凯模:民族音乐学的多重性思维方法[J].音乐研究.2002.6
    多元音乐世界的多元解释:音乐人类学的“记谱与分析”之方法讨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J].音乐艺术.2005.1
    [加]蒂莫西·赖斯: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J].汤亚汀编译.中国音乐学.1991.4
    [美]B.内特尔:民族音乐学的若干界定、方向和问题[J].朱卓建编译.中国音乐.1995.3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
    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1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关子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
    [美]伊曼纽尔·华勒斯坦:从十八世纪到1945年社会科学的历史重建.开放社会科学(第一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
    王铭铭:漂泊的洞察[M].上海三联书店.2003.8
    [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从结构到解构——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读本[C].陈永国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美]克里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C].高丙中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
    [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M].王铭铭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
    [美]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王铭铭胡宗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4
    [美]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M].蓝达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
    [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黄剑波等译.民族出版社.2008.9
    [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3
    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学派到新史学[M].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8.12
    [法]雅克·勒高夫等著:新史学[M].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8
    S·肯德里克P·斯特劳D·麦克龙编: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C].
    王幸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10
    音乐人类学导引[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4
    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7
    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8
    洛秦: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8
    街头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1
    萧梅:田野的回声[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9
    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8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1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