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自由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部历史其实就是人类争取自身解放的一部自由的发展史,它既包括人类征服自然的痕迹,也包括人类改造社会的认识成果,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丰富遗产。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虽然没有一部关于自由问题的专论,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却十分丰富,并显示出鲜明的特征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为此,本文以“自由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为题,展开对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的探究。
     第一部分:自由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自由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尽管东西方自由发展的历程千差万别,但在这一点上具有共相性和通约性。自由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称“自由之谜”。数千年来,虽然许多思想家都在论谈自由,但自由在各自心目中的含义并不都一样。在西方思想史上,学派林立,观点纷陈,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都曾提出过各自的自由主张,但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各个流派的思想家对自由的理解表现出种种片面性和抽象性。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才一扫千年迷雾,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前人的思想为基础,创立了自己的自由观体系,揭示了自由的真义,并坚定不移地引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自由而奋斗不息。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观的界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思想家都重视自由,但他们之间的区分是十分明显的,二者既有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也有方法论上的差异,既有思想观念上的区别,也存在原则上的根本分歧。(1)自由与平等:在西方思想家那里,自由和平等被当作人的“自然权利”,自由便意味着“自由的平等”,有了自由就有平等,平等是机会的平等而非结果的平等。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是自由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自由必须以平等为基础,没有物质条件的平等,自由权利就是一纸空文。(2)自由与法律:西方思想家提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律是自由存在的方式,有法律就有自由。而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权,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可以为善亦可为恶,法典应是人民自由的“圣经”。(3)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西方思想家认为,个人具有首要的价值,集体、社会及国家都只有工具性价值,其存在是为了保障个人自由。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个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西方思想家主张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而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人的自由发展,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三部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自由问题与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关系。历史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的创立,不仅使自由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有了科学的阐释,也为人类自由解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其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重视人的自由与发展,赋予了发展以崭新的内涵,把人的地位提升到了应有的高度,从而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二,制度每前进一步都是以人的进步为基础的,而制度的每一次进步又都是对人的自由与发展的一次促进。价值观念是制度的灵魂,人的自由与发展是制度创新的生长点。其三,社会发展应是人的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本质上就是人们追求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其四,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年提出了“世界历史”和“人的解放”理论。全球化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The whole history is actually a free development history that human being strives liberty for themselves. It includes the trail human being conquers the nature and cognition achievements human being has gained from reforming society, which are rich inheritance in human being's thought treasure-house.. Liberty, which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Marxism'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a core outlook on values in Marxism. Although there is not any a special volume about free problem in Marxist classics,, Marxist free thoughts are very rich and has demonstrated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t times value. For this purpose, this paper is entitled 'free implications and their present value' to explore Marxist liberal ideas or thoughts.
     PartⅠ: liberty is an appeal of human being for ideal society. Liberty is the common pursue of human being, on which the liberty developments in East and West have their generality although they are multifarious in many other aspects in the course of world civilization. Liberty is an old but often new topic of conversation, named "riddle of liberty". In thousands of years, while a lot of thinkers have been talking about liberty, the implications of liberty are different in their minds. On the western thought history with various schools and viewpoints,, the liberty have once been brought forward respectively by liberalism, utopian socialism, anarchism and so on.. But, before Marxism comes into being, the thinkers from each school have shown a variety of one-sidedness and abstract about liberty and always failed to reveal the true meaning of human being's freedom. Only do Max and Engels sweep anything that have been misleading people, they have founded their own liberty system from the star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on a basis of predecessors' thoughts. It is they that have revealed the true meaning of liberty and steadfastly guided the proletariat and laboring people not to stop struggling for freedom.
     PartⅡ: The boundary between Marxism and western liberty views. Marxism and the western thinkers all take liberty seriously, but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m is also very obvious, firstly in value orientation and methodology; secondly in views and in principles. (1) freedom and equality: freedom and equality are regarded as "Natural rights" in the west, liberty means "free equality", having freedom means having equality, but the equality is the chance equality but not result equality. However, in the view of Marxism, equality is a prerequisite and guarantee for freedom to come true, liberty must take equality as basis, free right will be a bit of waste paper without equal material conditions. (2) liberty and law: The western thinkers brings forward the idea that law is the reasonable embodiment, law is the way liberty exists, having a law means having liberty, but in Marxism, fundamental law spirit is proprietary right law is the ruling class will, the law can do good also may do evil, the code should be free "Bible" of the people. (3) individual liberty and social liberty: The western thinkers think the individual has first value, the collectiv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all only have instrumental value, whose existence is to guarantee the individual liberty. But individual said by Marxism is individual in social relations, individual in the collective, only in the collective does individual liberty exist possibly, everyone's liberty development is the condition of all people's liberty development. (4) liberty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western thinkers advocate the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and personality liberation, valu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liberty development. But Marxism shows not only concern for people's liberty development, emphasiz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more, i.e. everyone develops freely but all-roundly.
     PartⅢ: The present value of people's free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ory. In Marxism, free problem and person self's survival development have the most direct and the closest relation with social progres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e founding of Marxist liberty theory not only makes liberty have had the scientific expounding, but also provides precious thought resource for human being liberty cause. Firs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ts take people's liberty and development seriously, have given development with brand-new connotation, have advanced people's position to a due altitude, which, thereby, have moved extensive initiatives of the people and made Chinese society changing enormously but deeply. Second, each step forward the system makes every time all is based on people's progress but the system progressing every once is a promotion to people's liberty and development. Values is the system soul, people's liberty and development is the growing point of the system innovation. Third, soci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coordinated growth between development of person and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Essentially, society harmony is the consequence that people runs after free happines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People's free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ory in Marxism is the guide to construct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Forth, glob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being social development today. Marxism founder in early years brought forward "world history" and "people's liberation theory".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people's fre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t the same time.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26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② 1894年,意大利人朱泽培·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新纪元》周刊题词,以便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区别于“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在回信中写道:“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89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恩格斯这一回复表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
    ① [美]杜娜叶夫斯卡娅著:《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傅小平译,哈瑞·麦山写的序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① 参见[英]以赛亚·伯林著:《自由论》,胡传胜译,第189页,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② 转引自[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第3页,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③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卷),张雁深译,第153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④ 因为人的身份是多重的。他既是自然的生物,又是文化的动物和政治的动物,而且有思想有自由意识。这种多重身份决定着人必受着多方面的奴役。作为自然的生物,他同其它自然一样,受制于自然的必然性;作为文化的动物,他受制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传统;作为政治的动物,他受制于社会的组织和权威;作为思想的动物,他常常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处于两难适应的境地。(参见启良著:《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第4-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候健、范亚峰译,第313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⑥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候健、范亚峰译,第313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⑦ 在研究自由问题的时候,研究者们一般从词源或概念入手探讨自由的起源和实质。事实上,“自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幸存的遗迹。自由是发达文明的一种产物,而不是自然状态的产物。”([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候健、范亚峰译,第314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也就是说,自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90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 [苏]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缪灵珠译,第19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
    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第20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第130页,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④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第135页,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① 《论语·为政》
    ② 参见黄德昌等著:《中国之自由精神》,第7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 [美]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第43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① [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第275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② [美]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程朝翔译,第53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③ [美]马斯洛著:《洞察未来》,许金声译,第48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3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6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6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 [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第307页,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③ 参见吕世伦、文正邦主编:《法哲学论》,第52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 参见万斌著:《政治哲学》,第280-281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转引自张华金主编:《自由论》,第18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③ [法]霍尔巴赫著:《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等译,第241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① 参见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第177-190页,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
    ②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下册),第587页,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49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① 参见顾肃著:《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第357—358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① [英]密尔著:《论自由》程崇华译,第1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② [英]密尔著:《论自由》程崇华译,第102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①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第23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① [法]贡斯当著:《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李强译,三联书店《公共论丛》第4期,1997年版。
    ①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第28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①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第289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②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第850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③ [德]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序言,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① [德l黑格尔著:《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第111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
    ① [德]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上册),贺麟、王玖兴译,序言第4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② [德]黑格尔著:《小逻辑》,贺麟译,第323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③ [德]黑格尔著:《小逻辑》,贺麟译,第322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④ [德]黑格尔著:《小逻辑》,贺麟译,第105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① [法]圣西门著:《圣西门选集》(第2卷),董果良译,第46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① [德]魏特林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则明译,第130页,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② [德]魏特林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则明译,第130页,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③ [德]魏特林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则明译,第27页,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④ [德]魏特林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则明译,第27页,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08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① [法]蒲鲁东著:《什么是所有权》,孙署冰译,第286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② [法]蒲鲁东著:《什么是所有权》,孙署冰译,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① 转引自徐觉哉著:《社会主义流派史》,第10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 1870年9月2日,拿破仑第三率领10万军队在色当投降,德军逼近巴黎。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第二帝国被推翻,宣布成立共和国,但政权落入资产阶级之手。在这种形势下,巴枯宁决定前往里昂发动起义。到达里昂后,他首先成立了一个秘密指挥部,并在群众大会上通过了由他自己起草的公告《法兰西共和国。公社革命联邦》。这项公告宣布废除国家机关、关闭法庭、停止纳税等,并且号召群众拿起武器。9月28日,起义工人占领市政厅。然而,正当巴枯宁和里沙尔等在市政厅阳台上向群众发表演说时,几连国民自卫军开进市中心,包围了市政厅,人群被驱散,巴枯宁逃出市政厅,历时一个月的里昂无政府主义实践也就此失败。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83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① 转引自徐觉哉著:《社会主义流派史》,第11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1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3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3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7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② 马克思所讲的自由个性与自由主义的基点个人优先性(即个人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为后者把个体理解为只具有物质的需要,主张生存竞争是人类不可摆脱的状态,在这种竞争的优胜劣汰中所产生的阶级分化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那么,与之相应的价值判断和制度安排都只能以此为基础。而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个体还会在其发展中产生“历史形成的需要”即“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从而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由个性。因而,人类可以在其发展中超越仅仅追求物质需要的历史阶段,超越人类社会的动物状态,进入真正的人类状态。(参见王贵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个性与自由主义的个人优先性》,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③ 现代心理学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开始专门研究个性差异,并把这些差异整理成系统定量形式而进行测量,其首倡者为高尔登(Galton)。后来随着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崛起与繁荣,个性(英文—personality,德文—Person,拉丁文—Persona,日文—人格)一词才在心理学中广泛地使用。人的个性之所以在此期得到社会的重视和青睐,显然是因为它和科学进步与人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0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①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内容,其表述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生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11),第281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29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1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1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8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 参见[美]杜娜叶夫斯卡娅著:《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傅小平译,第68-6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341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9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7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3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第485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38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③ [美]杜娜叶夫斯卡娅著:《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傅小平译,哈瑞·麦山写的序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9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第20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③ 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第9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④ [美]杜娜叶夫斯卡娅著:《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傅小平译,第7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① [法]帕斯卡尔著:《思想录》,何兆武译,第36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7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① [荷兰]斯宾诺莎著:《伦理学》,贺麟译,第184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1-12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 参见徐大同总主编、吴春华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4卷),第29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91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7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82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6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第363页,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① 参见[美]弗兰西斯·福山著:《历史的终结》,本书编写组译,第1页,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② [德]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第15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③ 转引自周仲秋著:《平等观念的历程》,第43页,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① 转引自徐大同主编、高建副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52-53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① 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到19世纪上半叶,各国不平等现象日趋显露。“任何人都已经看到,在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在法国,这种热爱平等的激情,日益在人们的心中每天都在扩大其地位。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出,当代人对于平等的热爱炽烈于和强大于对于自由的热爱。但是,我还没有见到有人充分地探讨其原因所在。”([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第620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托克维尔认为,平等先于自由而存在,当自由还只是人们的一种想法和爱好的时候,平等已经深入到人们的习惯,控制了民情,使生活的每一细小行动都具有了追求平等的倾向。在这里,托克维尔分析了平等产生的历史原因,却忽略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②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第620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③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第88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①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第624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② 参见徐大同主编、高建副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186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第8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①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第140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② [法]卢梭著:《论政治经济学》,王运成译,第20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③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第69-70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①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伟大的平等论者,正如19世纪法国学者皮埃尔·勒鲁所说:“平等”这个伟大的口号是从何而来的?“它来自卢梭。正是卢梭,卢梭的书籍,他的学派,把平等献给了我们的革命。” ([法]皮埃尔·勒鲁著:《论平等》,王允道译,第20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② 参见[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第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朱高正:《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互动》,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99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0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19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③ 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同泛滥于德国社会主义论坛上的杜林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写下了他不朽的著作《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在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里,恩格斯针对杜林的《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以及《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等,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深刻地论述了科学的平等观、自由观和暴力观。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9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0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394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267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1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④ 拉萨尔从唯心史观出发,把国家看成是超阶级的组织,说什么国家崇高而伟大的任务是发展人性的萌芽,国家从有史以来就这样做了,并且还将世世代代做下去。他认为,当时的普鲁士王国具有超阶级的性质,无产阶级只要进行议会斗争,争得普选权,就能使国家成为“自由国家”。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7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0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0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1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2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2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① 夏甄陶主编:《认识发生论》,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第36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② [美]博登海默:《法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第272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① 转引自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第212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第9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第9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② [荷兰]斯宾诺莎著:《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第218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① 转引自刘全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第95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 参见张桂琳著:《西方政治哲学》,第156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第154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第163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第167—168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①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第59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1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74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74-875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8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9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① 参见李光灿、吕世伦等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第457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01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3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16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167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251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95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178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10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402-403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① [英]阿克顿著:《自由与权力》,候健、范亚峰译,第314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② [英]阿克顿著:《自由与权力》,候健、范亚峰译,第318—319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③ [荷兰]斯宾诺莎著:《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第12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④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安启念、周清波译,第7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 《论语·述而》
    ② 《论语·述而》
    ① 《日知录·正始》
    ① [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郭达利、王亚南译,第27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 转引自[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第1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3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45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38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1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2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2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③ 人的发展(Human Development)这一术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把人的发展看作与种系发生有关的过程,人类种族在地球上出现,并同其它生物形成对照。(2)把人的发展看作个体从生物学的受孕至生理死亡整个时期所经历的变化过程。本文所论的是指第二种情况的发展。
    ①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第70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三个部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在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第413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第413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①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的实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闲暇与自由。与大多数希腊哲学家一样,亚里士多德强调闲暇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当自由人无须为生计奔波、操劳,具有足够的闲暇,才有可能不去从事各种“贱业”;也只有如此,自由人才可能在闲暇中从事真正的、崇高的理性活动,才能使人的身体和心灵保持自由,使人作为自己的主人,这种自由是理性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接受自由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参见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2卷),第320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 转引自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3卷),第78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19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① 吴元训编:《中世纪教育文选》,第5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② 吴元训编:《中世纪教育文选》,第54-5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③ 吴元训编:《中世纪教育文选》,第5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① 转引自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4卷),第14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1-26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参见吴元训编:《中世纪教育文选》,第42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② [荷兰]斯宾诺莎著:《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第275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③ [荷兰]斯宾诺莎著:《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第274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① 参见徐大同主编、高建副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290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第24页,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③ [法]卢梭著:《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第5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④ [法]卢梭著:《爱弥儿》(下卷),李平沤译,第536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⑤ [法]卢梭著:《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第80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17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16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③ 参见马德普著:《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第282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25—626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参见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第56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82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6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6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 参见马德普著:《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第277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18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6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70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570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5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53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2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③ 《列宁选集》,第4卷,第16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80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上册),第33页,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上册),第32页,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上册),第32页,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15-316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⑤ 参见[美]约翰·卡西迪:《马克思回归》,童建挺译,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第1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68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 [美]大卫·施韦卡特著:《超越资本主义》,宋萌荣译,中文版序言第5-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5—176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 《列宁全集》,第26卷,第269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5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 参见[美]大卫·施韦卡特著:《超越资本主义》,宋萌荣译,中文版序言,第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6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魏泽涣著:《苏共兴衰透视》,第183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 参见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纲》,第14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参见王春良等著:《世界现代历史》,第25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④ 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纲》,第30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卢之超等著:《斯大林与社会主义》,第263页,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参见[日]伊藤诚:《现代世界和〈共产党宣言〉》,尚晶晶译,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第32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39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② [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第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51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7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②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8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③ 转引自辛鸣著:《制度论》,第265-266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 《国语·郑语》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盛葵阳等译,第86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 徐大同主编、高建副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30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69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④ 转引自徐大同总主编、吴春华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4卷),第38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8-219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18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第3页,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
    ①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4月5日《人民日报》第2版。
    ②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4月5日《人民日报》第2版。
    ①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学习读本》,第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②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22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29页,人民出版社,20D5年版。
    ②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学习读本》,第1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①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第1版。
    ② 胡锦涛:《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2005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第3版。
    ① 关于“全球化”的概念,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有人据此把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1450—1815年,是全球化孕育和形成时期;1815—1917年,是巩固时期;1917年至今,是加强时期。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向着一体化方向变化的趋势。这里所讲的是狭义的全球化概念.
    ② 参见陈志尚主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159—16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国际贸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第45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8—8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83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6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措施: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好。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人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参见中共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 [美]约翰·卡西迪:《马克思回归》,童建挺译,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第4—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③ 参见[日]伊藤诚:《现代世界和〈共产党宣言〉》,尚晶晶译,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第162—163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④ 参见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第251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 转引自俞可平著:《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第62—6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参见丰子义、杨学功著:《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第253—254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 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把经济平等看作是自由实现的基础的见解无疑是非常深刻的,他们完全看到了私有制社会的病理和症结之所在,以致于今天西方许多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从各个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检讨他们在自由平等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和态度,竭力提升平等的地位,试图在新的基础上实现自由与平等的统一,当代美国学者罗尔斯提出正义理论来消除由于自由优先所带来的社会不公正就是明证。
    ④ [美]约翰·卡西迪:《马克思回归》,童建挺译,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第1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① [英]阿里夫·德里克:《弹性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载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②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终结》,闫月梅译,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第3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出版。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爱之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献给父亲的诗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摩塞尔记者的辩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摘自法德年鉴的书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列宁:《告贫苦农民》,《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列宁:《争取自由的斗争和争取政权的斗争》,《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斯大林:《关于联共(布)历史教科书》,《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毛泽东:《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毛泽东:《给秦邦宪的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毛泽东:《妇女们团结起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新年祝词》,《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邓小平:《怎样恢复农业生产》,《邓小平文选》,第1卷,1989年版。
    邓小平:《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1983年版。
    邓小平:《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文选》,第2卷,1983年版。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1983年版。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1983年版。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第3页,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4月5日《人民日报》第2版。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第1版。
    胡锦涛:《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2005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第3版。
    徐大同先生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徐大同先生主编:《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徐大同先生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徐大同先生主编、高建教授副主编:《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天津教育出版,1997年版。
    徐大同先生主编、高建教授副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徐大同先生主编、吴春华教授副主编:《当代西方政治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徐大同先生主编、马德普教授副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徐大同先生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1-5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吴春华主编:《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马德普著:《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马德普著:《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马德普(加)威尔·金里卡主编、葛荃 常士訚副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4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万斌著:《政治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万斌著:《论社会主义自由》,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
    贾高健著:《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陈刚著:《马克思的自由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陈志尚主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阵地》杂志社:《人权民主自由纵横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1年版。
    韩庆祥著:《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陈小鸿著:《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任红杰著:《自由之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陈伯君著:《转型期中国改革与社会公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许征帆编著:《马克思主义学说史》(1-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罗新璋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徐崇温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俞吾金著:《从康德到马克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俞可平著:《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孙伯鍨著:《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黄继锋著:《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周穗明著:《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出版社,2004年版。
    袁久红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之骅主编:《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魏泽焕著:《苏共兴亡透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卢之超主编:《斯大林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郑杭生主编:《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王乐理著:《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梅著:《权利与正义:康德政治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曹玉文主编:《西方人看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韩庆祥著:《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冯亚东著:《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黄裕生著:《真理与自由》,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江畅著:《自主与和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傅治平著:《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甄树青著:《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孙月才著:《西方文化精神史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吕世伦著:《黑格尔法律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蓝英主编:《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维青等著:《中国文化史》(第1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宏生等著:《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光灿、吕世伦等著:《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李松玉著:《制度权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车洪波等著:《中国当代制度文明建设》,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
    顾肃著:《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尹树广著:《晚年马克思历史观的变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周仲秋著:《平等观念的历程》,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黄德昌、黄玉顺等著:《中国之自由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薛智恬等主编:《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郭子光著:《自然·社会·人》,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侯衍社著:《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文喜著:《马克思论“大写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向洪主编:《邓小平治国谋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匡萃坚著:《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徐觉哉著:《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张华金著:《自由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丰子义、杨学功等著:《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桂琳著:《西方政治哲学—从古希腊到当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
    启良著:《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沈宗武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刘全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东、丰子义、聂锦芳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李胜著:《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张铭、张桂琳著:《孟德斯鸠评传》,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辛鸣著:《制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恩著作翻译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王丹彦、夏伟东主编:《传统与选择——中国传统道德大家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振槐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强主编:《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编:《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吕世伦、文正邦主编:《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路淑英等主编:《神话的启示——人本主义问题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立成、凌志军著:《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张宝明著:《自由神话的终结》,三联书店,2002年版。
    吴江著:《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马德普、高建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1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黄平、崔之元主编:《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著:《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严书翰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王锋著:《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李良栋著:《“第三波”与21世纪中国民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袁贵仁主编、邹吉忠著:《自由与秩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黄宗良、孔寒冰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理论、历史和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桑玉成、朱勤军主编:《人类政治问题》,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应奇、刘训练主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洛克著:《政府论》(下册),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卷),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法)贡斯当著:《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册),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密尔著:《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亨利·E·阿利森著:《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德)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8年版。
    (德)魏特林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则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英)霍布豪斯著:《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英)柏林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英)阿克顿著:《自由的历史》,王天成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阿克顿著:《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卷),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英)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英)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3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英)波普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美)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弗罗姆著:《对自由的恐惧》,许合平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意)德拉-沃尔佩著:《卢梭和马克思》,赵培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美)杜娜叶夫斯卡娅著:《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俄)尼·别尔嘉耶夫著:《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
    (俄)尼·别尔嘉耶夫著:《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荷兰)斯宾诺莎著:《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法)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俄)尼·雷日科夫著:《大动荡的十年》,王攀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印)阿马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帕斯卡尔著:《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上下册),李天然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著:《西方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自由的法》,刘丽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法)皮埃尔·勒鲁著:《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英)泽格蒙特·鲍曼著:《自由》,杨光、蒋焕新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意)布鲁诺·莱奥尼等著:《自由与法律》,秋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大卫·施韦卡特著:《超越资本主义》,宋萌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英)锡德尼·维伯、比阿特里斯·维伯著:《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秋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诺姆·乔姆斯基著:《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季海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迈克尔·博兰尼著:《自由的逻辑》,冯银江、李雪茹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科恩著:《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著:《平等》,徐朝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A·J·M·米尔恩著:《人权哲学》,王先恒等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意)圭多·德·拉吉罗著:《欧洲自由主义史》,杨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J·B·伯里著:《思想自由史》,宋桂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詹姆斯·W·西瑟著:《自由民主与政治学》,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英)约瑟夫·拉兹著:《自由的道德》,孙晓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麦克里兰著:《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Genrge G.Brenkert. Marx's ethics of freedom.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3
    Jamesj.O'rourke. The problem of freedom in Marxist thought.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4
    Paul Smart. Mill and Marx.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1
    林剑:《马克思自由观的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王起奎:《马克思的自由观辨》,《东岳论丛》,2000年第1期。
    牛得青:《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新解》,《求索》,2004年第3期。
    王南湜:《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
    伏涤修:《从批判人的异化到寻求人的自由与解放》,《人文杂志>,2002年第2期。
    高放:《社会主义与自由》,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4年第3期。
    黄志斌:《论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
    陆剑杰:《中国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哲学研究发》,1999年第11期。
    王贵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个性与自由主义的个人优先性》,《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
    郑杭生:《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人权民主自由纵横谈》,1991年12月。
    焦凤贵:《关于自由问题的若干思考》,《人权民主自由纵横谈》,1991年12月。
    俞吾金:《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扬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吕安兴:《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人的个性追求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李小宁:《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姚大志:《平等: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文史哲》,2006年第4期。
    曾凡跃:《论马克思的辩证个体观》,《探索》,2003年第4期。
    许全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现代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张文喜:《解构“人权”:马克思、福柯与自由主义》,《学术研究》,2001年第9期。
    何萍:《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市民社会》,《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丛大川:《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历史观的最高视角》,《开放时代》,1996年第2期。
    魏小萍:《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话题》,《哲学研究》,2003年第9期。
    叶庆丰、杨光:《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
    王怡心:《从儒家、自由主义自由思想看马克思自由观的超越性》,《中共济南市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陈刚:《善与自由》,《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李文阁:《自由释义辨析》,《南开学报》,1999年第4期。
    万斌、倪东:《马克思自由论体系中的政治自由思想》,《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张之沧:《论马克思早期自由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许全兴:《竞自由》,《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
    金丽馥、石宏伟、李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发展的若干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王一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张创新、刘堂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初探》,《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
    李良栋:《论自由与民主的关系》,《理论前沿》,2002年第8期。
    张铭:《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思想新探》,《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张伟胜:《自由与人的本质》,《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李慎明:《另一种全球化的替代: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前景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李淑梅:《罗尔斯的自由观:自由与平等结合》,《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
    丁立群:《社会主义:平等、民主与自由》,《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何中华:《社会活力与人的自由》,《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朱志萍:《从马克思的“世界公民”到邓小平的“四有新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2年第7期。
    陈伯君:《自由、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郁建兴:《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葛洪泽:《论政治自由》,《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
    陈永森:《卢梭自由观与萨特自由观比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黄楠森:《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7期。
    袁久红:《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2年第8期。
    李成勋:《马克思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1年第2期。
    谭鑫田:《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朱高正:《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互动》,《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李全:《论自然法的平等、自由与理性精神》,《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专刊。
    王太芹:《异化的平等——从卢梭政治思想中的平等观说起》,《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马云志:《马克思的政治自由观》,《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张奎良:《马克思视域中的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姚大志、郭玉芳:《自由与平等的张力》,《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刘春兵:《卢梭政治自由观新探》,《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陈平:《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自由发展与实现》,《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宋婕:《自由和平,还是自由或平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周仲秋:《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林立公、魏书胜:《人类自由的“类”理解》,《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何秉孟:《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蔓延及我们应取的科学态度》,《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期。
    李宏图:《寻找“自由”的另一种定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王元明:《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比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4年第12期。
    姜义华:《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当代价值重构》,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2年第7期。
    李燕:《论“丰富的个体”》,《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辛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郁建兴:《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新绎》,《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2期。
    羽戈:《平等与自由的冲撞》,《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杨龙:《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转折点》,《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
    李景鹏:《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探讨》,《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