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国后湖北省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普通高中校内考试是一种考试标准、内容不经校外机构或团体审核、批准的考试,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检查性、反馈性、发展性的功用。自新中国建立后,湖北省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已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湖北省普通高中校内考试为湖北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人才观的变化,“素质教育”在湖北省普通高中教育中开始开展起来。进入21世纪,随着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湖北省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改革。本文以此为着眼点,对建国后湖北省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进行发展性研究,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论文的一个导论。对文章的研究前史、选题动机作以概述并对关键词作以解释。
     第二部分,从梳理建国后湖北省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的沿革入手,概括出湖北省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在“文革前”、“文革时”、“文革后”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沿革的规律和特点。最后总结其发展对当前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改革的启示。
     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湖北省普通高中校内考试改革的“先行者”——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后简称“华师一附中”)的“素质学分制”改革。重点讨论了华师一附中素质学分评价体系的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反思,借此来为湖北省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第四部分,在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其对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课改区”的实施经验以及前面两部分启示的前提下,对湖北省“新课改”背景下的普通高中校内考试的改革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本文的旨趣是在于探讨“新课改”背景下湖北省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改革源于对历史批判性的继承与创新,改革源于对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改革来源于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和先进理念的分析。本文依托“建国后湖北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的发展沿革”和“华师一附中素质学分制”这两个基础,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课改区”的经验,力图对“新课改”背景下湖北省普通高中校内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The senior high school intramural examination is a type of examination whose examinatorial standard and content are independent of the intevention from any extramural organization or group. It provides feedback through examining students' study, thus condusive to students' developmen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C, senior high school intramural examination in Hubei province has been fuctioning for nearly 60 years. In the process,it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the raising of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within the i senior high schoo in Hubei.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 and the change of people's view on talent, "qality-oriented education" made its apperance in Hubei senior high schools. With the advent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senior high school has confronted the Hubei senior high school intramural examination system with a new wave of challenges and reforms. It i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at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intramur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Hubei province. The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Part I serves a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study, which introduc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and defines some key concepts to be used in this thesis.
     Part II attempts a brief review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intramur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Hubei province since the birth of PRC. It explor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intramur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rules and features of the ensuing intramural examination reforms at three stages, namely,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 also offers some insights into the current intramural examination reform.
     Part III gives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quality-based credit system" proposed by No. 1 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 pioneer in Hubei senior high school intramural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It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ntent, features and reflection of the "quality-based credit system" in No. 1 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 as to provide insights to the intramural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Part IV start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enior 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demands it imposes on the intramur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gained by the pilot senior high schools in implementing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insights presented by the two preceding parts, it provides some advice for the senior high school intramural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is theis aims to examine the problems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intramural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forma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citical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from the review of the reforming practice, and from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analysis of advanced idea.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intramur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Hubei Province" , the "quality-based credit system" proposed by No. 1 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spiri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experiences gained by some pilot high schools in implementing the reform,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grant some insights and advice to Hubei senior high school intramural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引文
[1]杨学为、廖平胜著:《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韩家勋、孙玲老师主编:《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2]韩家勋、孙玲老师主编:《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1]杨学为、廖平胜著:《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2]杨学为、廖平胜著:《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3]杨学为、廖平胜著:《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4]廖平胜、何智雄编著:《标准化考试的理论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1]“凯洛夫的教育学说成型于苏联30年代,即斯大林时期,是对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苏联20年代教育的纠正和反拨。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经验主义以及行为主义教育哲学相对,凯洛夫与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属于‘主知主义'哲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重视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重视教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整齐划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强化了赫尔巴特建立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价值。他认为‘教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项指示'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法律的性质',而儿童不过是‘教育影响的客体',比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转自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化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纂:《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页。
    [3]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化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4]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化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1]此表是根据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9、152、700页数据合成而来。
    [2]杨学为、廖平胜著:《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1]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湖北省中等学校暂行实施办法草案》,全宗号SZ118(1),卷宗号3。
    [2]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升留级、补考、成绩计算等问题的答复》,全宗号SZ118(2),卷宗号97。
    [3]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升留级、补考、成绩计算等问题的答复》,全宗号SZ118(2),卷宗号97。
    [4]湖北省档案馆馆藏:《中南区普通中学成绩考查、补考、升级、留级、毕业及转学、休学、复学、开除等问题的暂行办法》,全宗号SZ118(2),卷宗号97。
    [5]湖北省档案馆馆藏:《中南区普通中学成绩考查、补考、升级、留级、毕业及转学、休学、复学、开除等问题的暂行办法》,全宗号SZ118(2),卷宗号97。
    [1]湖北省档案馆馆藏:《中等学校学业成绩考查暂行实施办法》,全宗号SZ118(2),卷宗号146。
    [2]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湖北省中等学校暂行实施办法草案》,全宗号SZ118(1),卷宗号3。
    [3]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升留级、补考、成绩计算等问题的答复》,全宗号SZ118(2),卷宗号97。
    [1]湖北省档案馆馆藏:《中南区普通中学成绩考查、补考、升级、留级、毕业及转学、休学、复学、开除等问题的暂行办法》,全宗号SZ118(2),卷宗号97。
    [2]湖北省档案馆馆藏:《中南区普通中学成绩考查、补考、升级、留级、毕业及转学、休学、复学、开除等问题的暂行办法》,全宗号SZ118(2),卷宗号97。
    [3]湖北省档案馆馆藏:《中等学校学业成绩考查暂行实施办法》,全宗号SZ118(2),卷宗号146。
    [4]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湖北省中等学校暂行实施办法草案》,全宗号SZ118(1),卷宗号3。
    [5]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升留级、补考、成绩计算等问题的答复》,全宗号SZ118(2),卷宗号97。
    [6]湖北省档案馆馆藏:《中南区普通中学成绩考查、补考、升级、留级、毕业及转学、休学、复学、开除等问题的暂行办法》,全宗号SZ118(2),卷宗号97。
    [7]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初中毕业班学生在总复习阶段使用助学金的规定和毕业成绩计算原则的通知》,全宗号SZ118(2),卷宗号146。
    [1]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合理调整中小学的意见及中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全宗号SZ118(1),卷宗号176。
    [2]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全日制中小学若干问题的规定(初稿》,全宗号SZ118(1),卷宗号176.
    [3]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湖北省全日制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全宗号SZ118(1),卷宗号200.
    [1]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修订“湖北省全日制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草案)”中升级、留级、毕业部分及其他部分有关问题的通知》,全宗号SZ118(2),卷宗号586.
    [2]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3]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升级、留级、跳级、开除、毕业问题的意见》,教普字第152号.
    [4]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升级、留级、跳级、开除、毕业问题的意见》,教普字第152号。
    [5]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湖北省全日制中、小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全宗号SZ118(1),卷宗号200.
    [6]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升级、留级、跳级、开除、毕业问题的意见》,教普字第152号。
    [1]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升留级、补考、成绩计算等问题的答复》,全宗号SZ118(2),卷宗号97。
    [2]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化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
    [3]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做好1966年中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全宗号SZ118(2),卷宗号708.
    [4]湖北省档案馆馆藏:《高级中学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全宗号SZ118(2),卷宗号708.
    [5]湖北省档案馆馆藏:《高级中学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全宗号SZ118(2),卷宗号708.
    [1]湖北省档案馆馆藏:《高级中学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全宗号SZ118(2),卷宗号708.
    [2]湖北省档案馆馆藏:《高级中学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全宗号SZ118(2),卷宗号708.
    [3]高长舒主编:《湖北教育五十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1]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化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2]湖北省教育厅编:《湖北教育年鉴》(1999),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3]方晓东、李玉非、毕成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367页.
    [4]方晓东、李玉非、毕成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页.
    [5]廖平胜、何智雄编著:《标准化考试的理论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页.
    [1]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
    [2]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湖北省全日制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全宗号SZ118(5),案卷号12.
    [3]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湖北省全日制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全宗号SZ118(5),案卷号12.
    [1]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湖北省高级中学学籍管理条例》,全宗号SZ118(7),案卷号613.
    [2]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修订高中教学计划的综合报告》,全宗号SZ118(8),案卷号600.
    [1]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宗号SZ118(8),案卷号595。
    [2]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编印:《教育考试法规文件汇编》,1997年打印稿,第311页。
    [1]高长舒主编:《湖北教育五十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2]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编:《湖北教育考试年鉴(1997~2003)》,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3]湖北省教育厅编:《湖北教育年鉴》(2001),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1]康乃美、蔡炽昌编:《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1]杨学为、廖平胜著:《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1]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化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2]方晓东、李玉非、毕成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517页。
    [3]华师一附中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处由教育家潘梓年以及赵君陶筹建的中南试验工农速成中学.在华师一附中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深化教育教育改革一直贯彻期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政教处,旨在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在课程设计上,实行“五.四0方案”(一天五节课,每节课40分钟),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80年代末至90年代,学校又把社会上的竞争机制引入学校.|992年,学校被湖北省政府正式命名为全省唯一的“窗口学校。”一转自肖阳、江新华:《追求卓越,再创辉煌》,《师道》2004年第四期。
    [4]李水生、张真主编:《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之路——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5]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2页.
    [1]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4页。
    [2]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5页。
    [3]在“素质学分制”实施初期,广大师生员工以及家长都非常担心,忧虑“素质学分制”改革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升学率等。
    [4]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5页。
    [5]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4页。
    [6]李水生、张真主编:《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之路——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1]李水生、张真主编:《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之路——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1]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6页。
    [1]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12页。
    [2]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12页。
    [3]张真:《素质教育与学校文化——华中师大一附中学校文化成因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第18期。
    [1]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14页。
    [1]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8页。
    [2]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9页.
    [3]李水生、张真主编:《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之路——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1]李水生、张真主编:《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之路——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2]李水生、张真主编:《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之路——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3]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11页。
    [1]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编:《湖北教育考试年鉴(1997——2003)》,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19页。
    [2]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10页。
    [1]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10页。
    [2]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11页。
    [1]李水生、张真主编:《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之路——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1]王伟宜:《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探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戴家干:《创新高考改革,改变一考定终身》,www.hbksw.com。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1]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印:《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第23页.
    [1]《翟秀刚同志在教育考试高峰论坛上发言稿》,www.hbksw.com。
    [2]《我省召开教育考试高峰论坛,共商发展大计》,www.hbksw.com。
    [3]《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评?》,www.hbksw.com。
    [4]《高中课改最后期限:2010》,www.hbksw.com。
    [1]戴家干:《创新高考改革,改变—考定终身》,www.hbksw.com。
    1、杨学为总主编:《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共8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杨学为等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92年版。
    3、湖北省教育厅编:《湖北教育年鉴(194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共25本),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4、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编:《湖北教育考试年鉴(1997~2003)》,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编:《湖北教育考试年鉴(2004)》,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编:《湖北教育考试年鉴(2005)》(未刊稿)。
    7、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编:《高中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2007年(未刊稿)。
    1、湖北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编:《教育招生政策文件汇编》,2002年12月自刊。
    2、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全宗号SZ118(1~8),案卷号2-796;
    1、湖北省教育考试高峰论坛,湖北武汉,2007年11月,www.hbksw.com。
    2、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http://smyz.fj.cninfo.net/offices/tsg/。
    1、李水生、张真:《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之路——华中师大一附中素质教育成果荟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水生、张真:《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之路——华中师大一附中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廖平胜、何雄智:《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凌云:《考试统计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漆书青:《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梁其健、葛为民:《考试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贾非:《考试制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贾非:《考试与教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杨学为、廖平胜著:《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廖平胜等著:《考试管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康乃美、蔡炽昌编:《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胡向东:《考试的实践与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杨学为总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共五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谢青、汤德用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黄山书社,1995年版。
    16、刘海峰等著:《中国考试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余子侠、胡向东主编:《湖北考试史》(上、下),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韩家勋、孙玲主编:《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廖平胜、何雄智编著:《标准化考试的理论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冯长运、李明海主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黄光扬:《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4、王海芳:《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与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5、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6、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上、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7、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28、方晓东、李玉非、毕诚、宋荐戈、王洪元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29、高长舒主编:《湖北教育五十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0、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民国)鲍国宝:《学校考试之研究》,《清华学报》,第4期。
    2、梁健《关于学校考试评分制改革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9期。
    3、张行涛:《考试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第2期。
    4、刘晓鸣:《凭风接浪楚天阔——武汉基础教育之改革篇》,《成才》,2002年第6期。
    5、马复:《关于考试的研究与思考》,《评价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
    6、李钰:《我国高中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2期。
    7、钟启泉、崔允漷、沈兰:《普通高中学分制方案及实施建议》,《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2期。
    8、白幼蒂:《历史学科的开放性学业评价》,《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14期。
    9、肖阳、汪新华:《追求卓越,再创辉煌——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师道》,2004年第4期。
    10、王漪、张志:《把握新理念 投身新课改——记开放式考试的实践与体会》,《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增总第11期)。
    11、刘方、赵莉:《普通高中学分制实施的难点探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2、王海仔:《走进我国高中学分制历史的深处——解放前高中学分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第6期。
    13、张远增:《考试评价:考试研究的新领域》,《考试研究》,2005年4月第第1期。
    14、吴维宁、高凌飚:《学业评价模式的初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5、刘志杰:《学生成长档案袋的管理——新课改下学生能力的评价》,《教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6、辛涛:《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测量价值的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7、何琼:《高中历史必修模块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3期。
    18、庄维平:《试论考试的功效》,《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10月。
    19、余扬:《论考试科学研究活动的整合》,《中国考试》,2007年第5期。
    20、王伟宜:《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探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