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世纪之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构想,这既是承接了上世纪初叶力图以改造乡村挽救旧中国于衰微的先贤未竟之志,又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急需破解之瓶颈,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然之选,但如何将千年未大变之传统农村改造为充满现代意蕴的新农村仍是国人未完解之题。近年来,学界和政府提出将农村改造为现代生活共同体,也就是把社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方案,应该说是可行之选。这既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又契合当下国家和农民的双重需求。建设农村社区毫无疑问是建设新农村战略构想的明晰化,但农村社区建设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进一步破题求解。
     信息化是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得到确证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也应充分重视信息化在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建设的各个层面。这种想法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似乎不具有太多的创新意义,因为各种发展水平的国家如美国、韩国、印度农村的信息化实践已历多年,且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已显露出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国内各省在农村信息化方面也不是无所作为,如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广东、宁夏、云南等省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已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上述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而言更多的是指向农业信息化而非农村信息化,更不具有明确的现代共同体建设意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也就是通过全方位增加和提高社区基本结构要素,为农村社区共同体提供物质载体。但由于社区建设过程总是由相关社会主体参与完成的,如何处理主体间关系,能否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并约束其有损于农村社区建设本质要求的不当行为,就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否则就难以从相关主体那里聚集到必要的社区建设资源,也无法实现资源效益。在治理理论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建构合理的制度化机制去处理社区建设主体间关系以配置社区要素,形成合理的要素结构,否则,社区共同体就无法达成建设所需要的秩序并最终实现要素效率与效果的优化。我国农村发展历史也已充分的证明:没有合理的治理模式是无法有效建设农村,推动农村发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为此,面对为农民建设现代生活共同体的历史性要求,必须要探索和建构合理的社区治理机制以保障农村社区建设的进行。
     治理模式实质是一种制度结构,而有效的制度必须具有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当我们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国家及农村村社区建设的时候,当信息技术渐渐进入农村,融入农民日常生活的时候,当利用信息技术成为农民生活方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农村社区内外的社会环境。这种改变对于既存于农村的某种治理模式而言是其治理生态的改变,而治理生态的变化会导致旧治理模式的不适应乃至失败,为此,需要对原有的治理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乃至彻底的推动其转型为新型治理模式。当然,治理模式的调整或转型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
     通过对美国、韩国、印度及我国广东、宁夏、云南等国内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宏观梳理,还有深入J镇农村社区对那里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的实证考察,发现:第一,信息技术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村政管理改进、社会服务提供、社区文化建设、农民主体性提升等诸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各地农村社区建设的技术模式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遵循了“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运作机制。第三,相较于美国、韩国等农村信息化先进国家,包括J镇在内的国内各地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有:政府投入不足、市场主体存在信息化“市场失灵”现象、社会主体社会参与不足、信息服务内容单一、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低。针对发现的问题,需要采取提升农村社区信息化的在政府战略中的地位、完善促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培育规模化信息消费主体、推动政府管理服务系统由镇下延进村、探索农民信息化培训的新模式以提高应用水平等措施。
     通过考察信息化对J镇农村社区治理生态带来的影响,发现信息化正深刻的改变着农村社区的治理生态。从外部看,信息化正在建构者一个具有开放特质、互动功能的网络社会,而偏远的农村社区也可以融入其中,分享网络里的资源。同时,信息化推动了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开启了网络问政,这便利了农民和政府双向交流与互动。从内部看,信息化改变着农民的观念,改变着农村的社会关系与行动结构。从农村社区内外行动者的互动方式与博弈机制看,信息系统为多元主体之间搭建起了去中介化的、扁平化的非线性连接通道,乡村政治平台上的博弈结构正在由过去封闭环境下的基层政府和社区的二元博弈趋向开放环境下的多元主体博弈转变。从总体看,信息化正在将农村社区带进一个由社区—社会—基层政府—高层政府所组成的三层四维政治空间。相对于过去封闭的、等级化的农村政治空间,这一新政治空间具有开放性、话语权的平等性、互动的多维性。结合农村治理生态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建设现代生活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农村社区治理模式需要在三个向度上进行适应性转型,即:封闭型治理转向开放型治理,生产型治理转向生活型治理,控制型治理转向合作型治理。第一方面主要指治理环境的转变,第二方面主要是指治理标的物的转变,第三个方面主要是指核心治理机制的转变。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idea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hich is not only the unaccomplished intention ofthe wise men who attempted to rescue the old China by the way of reforming the ruralarea at the beginning of last century, but is also the problem urgent to solve in the socialdevelopment of China. What's more, 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 to face thefuture, but how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rural areas unchang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into the new rural areas filled with modern features is still the unfinished problem forChinese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th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idea of "reforming the rural areas into the modern living-community", namely settingthe community as the specific scheme fo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hich is thepracticable choice.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historicaldevelopment of China, but also conforms to the demands of both nation and farmers.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is beyond doubt the clarity project of the strategicidea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ut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still a complexsocial project, which needs a further breakthrough in the progress of solving theproblem.
     Informatization is the corroborant important power in the progress ofmoderniza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for various countries, so our country should also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ffect of informatization o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and explore how to appl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ll the aspects of communityconstruction. This thought seems to be with few sense of innovation in worldwide,because it has been practic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with all kinds of development levelfor many year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Korea, and India, moreover it has revealedobvious promoting effects in the progr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Each province hastaken some methods in China, such as Guangdong, Ningxia, Yunnan etc., which are under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they have carried out several positive practiceregarding on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have made severalachievements,but as for the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thementioned-above areas, it refers to more agriculture informatization than rural areainformatization,what's more,it lacks the specific awareness of modern communityconstruction, so no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or practice,we should furtherstudy how to us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erve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to provide material medium for rural communityby increasing and improving the basic structural factors of the community.Due to thefact that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lways completed by the related socialsubject,so how to dea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and arouse theenthusiasm of the subjects and restrict their undue behaviors which may do harm to the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essential requirement have become the problem in theprogress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otherwise it is hard to accumulate theessential resources for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related subjects andrealize the resource benefits. Under the context of administrative theory,we canunderstand as that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equires the reasonable systems to deal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bjects who take part in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and deploy the community essential elements,thus the reasonable essential structure isformulated,otherwise the community can't form the order required by the constructionand at last fail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essential element efficiency and effect.Thedevelopment history of rural areas in our country has fully proved that:without thereasonable administrative system,we can hardly construct the rural areaseffectivel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or help the farmers to lead a betterlife.So faced the historical requirements of farmers constructing the modern lifecommunity,we must explore and construct reasonable community administrativesystem to ensure the process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go smoothly.
     Administrative system is in fact a kind of system structure,and the effectivesystem shall adapt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well.When w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of our country and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y informatization,when the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es into the rural areas gradually,when using the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comes the life style of the farmers,those mean that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ural community.This change is the change of administrative ecology change as for thecurrent-existing ru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so we need to adjust the intrinsicadministrative system or even promote it to transform into a kind of new administrativesystem.Of course,the adjustment 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s alsothe requirement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y the macroscopical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USA,Korea,India,and Guangdong, Ningxia, Yunnan etc. in our country, which arenations and provinces in our country with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and the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areasin J Town,we found that:Firstly,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moting effects on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the promotion of village administration, theproviding of social services,commun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promotion of farmers'enthusiasm and so on;Secondly,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of technology modulesbetween different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s,they conform to the operatingprinciples of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market operating,socialparticipation,resources integration”;Thirdly,compared with the informatizationadvanced nations like USA and Korea,the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country including J Town mainly exist the common problems as follows:inadequateinvestment from the government,dysfunction of the subjects of the market in theinformatization, the inadequat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subjects,the singlenessinformation service content,the low level of 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Accordingto the problems,we need to promote the position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in the strategyof the government,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rural communityconstruction,develop the scale information consumers,motivate the governmentadministrative service system extend from the town to village,explore the new modulesof informatization training for farmers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level etc.
     By exploring the effects brought about by the informatization to the ruralcommunity administrative ecology,we find that the informatization is changing therural community administrative ecology deeply.Viewing from outside, theinformatization is constructing a net world featured by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interaction function, and the remote rural areas can also integrate with it to share theresources in the internet.Meanwhile,the informatization has motivated the developmentof e-government affairs and start a new stage of asking politics from the internet,which brings convenience to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farmers andgovernment.Viewing from inside,the informatization is changing the ideas of thefarmers and the rural relationships and behavior structure of the rural areas. Viewingfrom the interaction modules and gaming systems of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ruralareas,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ets up a intermediary,flattening, nonlinear linkingpassage for the multielement subjects.The rural political gaming structure is changingfrom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binary gaming under the blocked environment in thepast into the multielement subjects gaming under the opening environment.Viewingfrom the whole, the informatization is taking the rural areas into a three-dimensionaland four-layer political space,which is made up by community,society,localgovernment and advanced government.Compared with the blocked and grading ruralpolitical space in the past,this new political space has the features of opening and theequality of rights of speaking. According to the new features presented in the ecologyof rur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ultimate aim of constructing modern life community, therural community administrative module needs to transform in the three aspects, namely:the transform from blocked administration to opening administration, the transformfrom production-style administration to life-style administration, the transform fromcontrolling administration to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The first aspect mainly refers to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administration, the second aspect mainly refers to the changeof management content, and the third aspect mainly refers to the change of keyadministrative system.
引文
①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②陆学艺:《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读书》2000年第5期。
    ①《21世纪大英汉词典》将“modernity”解释为:(1)现代性;(2)现代化的东西。在哲学层面,现代性可以被抽象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它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的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这一属性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参见杨国枢:《现代化的心理适应》,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8年,第24页。)基于其它学科层面的对“modernity”的理解更接近于“现代化的东西”,也就是人们常用的“现代性因素”一词。如在社会学语境里,吉登斯将现代性概括为:(1)指大约从17世纪的欧洲起源的一种行为制度与模式,或曰社会生活或组织的模式;(2)指资本主义,包括其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更为具体的现代性因素包括诸如:民主政治制度、自由市场制度、公民社会、多元文化,等等。(参见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第5-6页。)。
    ②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①本研究把建设与治理做了相对区分。一方面,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基本结构要素的完善,否则社区共同体就无所依托,本研究主要在这种意义上分析社区建设,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建构合理的制度化机制以配置社区要素,形成合理的要素结构,否则,社区共同体就无法达成建设所需要的秩序并最终实现要素效率与效果的优化,本研究主要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社区治理。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71381826d2072.html,[2010-04-15]。
    ①[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5,88,122页。
    ②[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8页。
    ③Dewey.J.The Philosophy of John Deway [M]. Chicago and Lo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632.
    ④张以明,张英:《作为现代性基本现象的技术主义》,《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⑤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⑥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论、网络和网络社会:理论蓝图》//《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49页。
    ⑦贺雪峰,董磊明,陈柏峰:《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8期。
    ①徐勇,邓大才:《政治学研究:从殿堂到田野——实证方法进入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历程》//邓正来,郝雨凡:《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3-284页。
    ①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31页。
    ②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①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
    ②[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4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页。
    ④杨懋春:《中国乡村文化的特点》,《社会学刊》(台湾)1968年第4期。
    ⑤丁元竹:《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页。
    ⑥何庭瑜:《乡村社区永续发展指标的建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8月第26卷增刊。
    ①冯健,张小林:《苏南小城镇发展与现代乡村社区变迁研究》,《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第3期。
    ②[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7-170页。
    ③丁元竹:《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④Cater J.,Jones T. Social Geography.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Issues[M].London Edw and Amold.1989,p194-221.转引自陈晓华,张小林:《国外乡村社区变迁研究概述》,《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⑤谷中原:《农村社会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9-110页。
    ①北京大学《社会分化》课题组:《工业化与社会分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变迁》,《农村经济与社会》1990年第4期。
    ②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③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④李国庆:《中国村落类型分析视角》//陆学艺:《内发的村庄——中国百村调查丛书·行仁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①刘君德:《中国社区地理》,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1-72页。
    ①察应坤、邵瑞:《王鸿一的"村本政治"思想及其对梁漱溟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②何莉宏、冷伟:《晏阳初平民教育方法论思想对当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农业考古》2011年第04期。
    ③古梅:《乡村教育运动与国家主义》,《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期1925年。
    ④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3-604页。
    ①温铁军:《中国新乡村建设问答》,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7856,[2005-09-25]。
    ②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
    ③相关综述性文章可参见:贺雪峰、董磊明、陈柏峰:《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8期;吴毅、李德瑞:《二十年农村政治研究的演进与转向——兼论一段公共学术运动的兴起与终结》,《开放时代》(广州)2007年第2期;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进展》,《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7期;陈潭罗晓俊:《乡村治理研究十年观察——以CSSCI检索论文与主要著作为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4期;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①[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英]罗杰·西尔佛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美]柯克·约翰:《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个村庄的民族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④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39页。
    ⑤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第6页。
    ⑥李春霞:《电视与中国彝民生活——对一个彝族社区电视与生活关系的跨学科研究》,博士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尤游:《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在农村社区的角色分析——关于湘中三甲村的个案阐释》,博士论文,上海大学2006年。
    ①谭英;《农村公民人文科学素养的电视信息传播导向研究——从农民的视角》,《科普研究》2007年第1期。
    ②[英]罗杰·西尔佛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①李道亮;《“第一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赵康:《管理咨询在中国:现状、专业水准、存在问题和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64页。
    ①[美]斯蒂芬·范埃佛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②赵康;《管理咨询在中国:现状、专业水准、存在问题和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①吴亦明:《现代社区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①刘君德:《社区地理学》,
    ②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1-51页。
    ①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7-82页。
    ②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③徐毅:《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一般原则》,《行政管理研究》1998年第1期。
    ④刘京希:《政治生态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①姜奇平:《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5页。
    ①马克·桑德斯:《研究方法教程—管理学专业学生用书》,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第81页;赵康;《管理咨询在中国:现状、专业水准、存在问题和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②[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①转引自赵康;《管理咨询在中国:现状、专业水准、存在问题和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26页。
    ②人类学的观察法强调研究者真正融入到研究对象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情境中去,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和研究对象的无障碍交流,观察到无掩饰的生活状态,了解到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进而获得可靠地一手感性材料。鉴于本人特有农村的生活和社会关系背景,为人类学式的观察提供了便利条件。
    ①[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②[美]斯蒂芬·范埃佛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①黄宗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哈贝马斯等:《社会主义:后冷战时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②Sui.H elen F.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 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M].New Haven:YaleUniversity Press,1989.
    ③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④邓正来:《“国家与社会”研究框架的建构与限度》//《国际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3-170页。
    ①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4-25页。
    ②贺雪峰、董磊明、陈柏峰:《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8期。
    ③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④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⑤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s of the Chese Body Politic[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88.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7-78页。
    ①孙中山:《三民主义》,岳麓书社2000年,第89页。
    ①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58页。
    ②金太军:《村庄治理与权力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③孙宅巍、韩海浪:《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④米庆云:《四川的两次县政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1962年第4期)》,中华书局1962年,第94页。
    ⑤农业投入总课题组:《农业保护:现状、依据和政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①陆学艺:《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②相关研究结论可以参见吴理财的文章《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人民论坛(B版》2006年第7期;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的文章《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战略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郑凤田的文章《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③刘义强:《建构农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温铁军:《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乡村建设》,《中国老区建设》,2010年第3期。
    ②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新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4期。
    ③陈国兴:《让社区建设进入乡村》,《江南论坛》2000年第10期。
    ④曹海林:《村庄兼并与乡村社区重建的理性选择》,《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⑤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江汉论坛》,2007年第4期。
    ①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江汉论坛》,2007年第4期。
    ①徐震:《社区发展——方法与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8页。
    ②桑德斯:《社区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
    ③唐忠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含义和重要意义》\\戚学森主编:《农村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①刘继同:《国家话语与社区实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解读》,《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②莫邦豪:《社区工作原理和实践》,香港集贤社1994年,第4-5页。
    ③赵康:《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以苏州浒墅关经验为考察个案》,《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④丁元竹:《社区的本质及其建设》,《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6月号。
    ①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①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①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9-10-13]http://www.chinanpo.gov.cn/web/listTitle.do?dictionid=2204,[2010-04-05]。
    ②[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264页。
    ③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概述》,http://www.cfpa.org.cn/jot-credit/fund.asp?classid=L0901&newsid=704281618398473,[2010-04-05]。
    ④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学生资助项目介绍》,http://www.cydf.org.cn/xwgcxmjs.asp?cc=1&dd=11,[2010-04-05]。
    ①魏威穆久顺:《美国:农业合作社与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及启示》,《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http://www.ccfc.zju.edu.cn/a/jingwailaifeng/2011/0305/4902.html,[2011-03-05]。
    ②曹建如:《印度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和支持措施》,《北京农村经济》2008年第5期。
    ①丁元竹:《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6-142页。
    ②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4期。
    ③华中派学者的相关主张可参见:徐勇:《农村微观组织再造与社区自我整合》,《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吴理财:《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2期;项继权:《农村社区建设:社会融合与治理转型》,《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①丁元竹:《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0页。
    ①R. Rhodes: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1996,44(4).
    ②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1-51页。
    ①[美]查尔斯·J·福克斯和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①谢立中:《社会的复杂性:社会学家的视野》,《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②[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③[美]罗茨:《新的治理》,《政治研究》,1996年第154期。
    ④转引自郁建兴:《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应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①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7-82页。
    ②[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③郁建兴:《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应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①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②[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①[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4页。
    ②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5-100页。
    ③[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46页。
    ①徐勇,项继权:《主持人语:开放乡村的社区重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①王颖:《社区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王长胜主编:《中国信息年鉴2008》,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08年,第440页。
    ②王义、张德友、尹焕三等:《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http://mzzt.mca.gov.cn/article/hxsqyth/zxlw/200810/20081000020679.shtml,[2008-10-13]。
    ③刘杰,彭宗政:《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④肖桂清:《简论社区的信息化建设》,《中国建设信息》2006年第4期。
    ①周少华,王小丰:《管理信息系统》,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②周少华,王小丰:《管理信息系统》,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①宋煜:《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家庭和社区信息化应用策略》,《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9期。
    ①[美]阿尔佛雷德·D·钱德勒,詹姆斯·W·科塔达:《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远东出版社2008年,第55页。
    ②这里所指乡镇企业不是身份视角下乡村人士办的企业,而是指所有在地理上位于乡村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同时,笔者也注意到,乡镇企业之概念已淡出主流话语,从所有制构成看,改革开放后所指称的乡镇企业绝大多数应界定为民营企业。
    ①戚学森:《农村社区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①李萍:《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6期。
    ①[英]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状况》//《公民身份的条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第3页。
    ②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68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13页。
    ①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关》,《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②英国学者巴特·范·斯廷博根在研究欧美国家的下层阶级认为,他们被社会所孤立和边缘化,虽然在一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下,生存下去没有问题,但却与主流社会隔离,无法实现自主和对社会共同体的平等参与。参见[英]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状况》//《公民身份的条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页。
    ①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6页。
    ②尹冬华:《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6593,[2006-10-11]。
    ③张敏:《帝制中国治理的三重格局及其启示》,《青年文化评论》2010年第13期。
    ①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②张成福:《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意蕴》,《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期。
    ①[美]阿尔文·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5-6页。.
    ①朱伟钰:《布迪厄“文化资本论”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②[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9-195页。
    ③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8页。
    ④MARK G.Economics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oddnes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1985,91(3):481-510.
    ①陆秀红:《数字变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6-187页。
    ①[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63页。
    ②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50页。
    ①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②苏州农业信息网:《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特点及现状》,http://www.nlj.suzhou.gov.cn/web/showinfo/showinfo.aspx?infoid=cf1e6882-554b-4497-a510-9828e77cbfe8,[2010-03-16]。
    ①唐勇、赵帅:《体验美国农村生活:农场里高科技无处不在》,《农村·农业·农民》2011年4月A期。
    ②中国数字医疗网:《美国乡村医院利用远程医疗对ICU进行支持》,http://news.hc3i.cn/art/201005/3022.htm,[2010-05-12]。
    ①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231—237页。
    ②通信产业网:《爱立信将为美国农村部署全国性LTE共享网络》http://www.001pp.com/info/2011-3/98153.html,[2011-03-23]。
    ③e医疗:《美国采取措施鼓励乡村使用电子病历》http://www.chinaehc.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381:2011-07-20-23-52-48&catid=3:info-view&Itemid=2,[2011-07-21]。
    ①解月光、刘彦尊、宋敏:《欧美农村教育信息化策略启示》,《农民日报》2008年10月27日。
    ②比特网:《韩国信息化水平居世界第12位》,http://www.yesky.com/Enterprise/218709381208866816/20030724/1716573.shtml,[2003-07-24]。
    ③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264页。
    ④李伟克、李崇信、娄晓岚等:《韩国农业信息化经验及启示》,《农业网络信息》2010年第2期。
    ①李秀峰:《韩国山沟里的信息化村》,《农民文摘》2009年第2期。
    ②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264页。
    ③马晓河:《韩国农业、农村补贴支持政策现状》,http://www.hljic.gov.cn/xxhsd/tszs/t20090421_425912.htm,[2009-04-21]。
    ④李伟克、李崇信、娄晓岚等:《韩国农业信息化经验及启示》,《农业网络信息》2010年第2期。
    ①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264页。
    ②李水山:《韩国的新农村建设:韩国江原道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传统题目农村”》,《中国农博网》http://news.aweb.com.cn/2007/2/7/7235323.htm,[2007-02-07]。
    ③陈良玉:《印度农村信息化的实践及借鉴》,《世界农业》2004年第10期。
    ④新浪科技讯:《调查称全球数字鸿沟缩小,中国排名不及印度》,http://tech.sina.com.cn/it/2006-04-27/1141920477.shtml,[2006-04-27]。
    ①王天意:《印度乡村治理考察报告》,《转轨通讯》2006年第1-2期。
    ②陈良玉:《印度农村信息化的实践及借鉴》,《世界农业》2004年第10期。
    ③陈立平、赵春江、梅方权等:《印度农村信息化的分析与借鉴》\\863专项专家组:《数字农业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①付宏东:《广东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与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①曹智辉、朱祖纯:《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初见成效》,《韶关日报》2007年9月6日第001版。
    ②蔡蓓晖:《足不出户了解村中事》,《汕头日报》2010年8月26日第002版。
    ①庞磊成、张泽斌:《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我市第二所全球通希望学校落成》,《潮州日报》,2008年8月22日第A01版。
    ②李辉:《105家乡镇卫生院将相继启动信息化建设工程》,《湛江日报》2008年12月19日第005版。
    ①丁谦:《全区2362个行政村实现“一网打天下”》,《华兴时报》2008年8月26日第003版。
    ②谢国苍:《大山挡不住眼界路遥隔不了相遇》,《宁夏日报》2008年7月25日第007版。
    ③李刚:《惠农政务办公进入“无纸化时代”》,《宁夏日报》2010年2月20日第001版。
    ①张少明,李习文,粱春阳:《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实践与理论探索》,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19页。
    ①连小芳:《“三网融合”巧妙破解全国性体制难题》,《宁夏日报》2008年7月29日第001版
    ②国家统计数据库:《分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人均纯收入》,http://219.235.129.58/search.do?query=%E4%BA%BA%E5%9D%87&collId=1,2,3,[2010-02-06]。
    ①这部分内容参考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报告:《地方电子政务的公共性及提供模式研究》(内部资料),第77—79页。
    ①《2010年J镇环境长效综合管理工作目标及重点措施》(内部资料)。
    ①《夏庄桥村村庄环境整治“五化三有”达标资料汇编》(内部资料)。
    ①《J镇镇志》(内部资料)。
    ②《武进区“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五化三有”考核细则》(内部资料)。
    ①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①《J镇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9页;各村2009年《村基本情况统计表》(内部资料)。
    ②《J镇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9页(内部资料)。
    ③《J镇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10页(内部资料)。
    ①《2006年J镇J镇卫生院防疫保健情况表调查表》(内部资料)。
    ①《J镇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部资料)。
    ②《J镇志》(内部资料),第752页。
    ①《J镇志》(内部资料),第593页
    ②《J镇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年度工作报告》(内部资料)。
    ①各村2009年末《村基本情况统计表》(内部资料)。
    ①《J镇志》(内部资料),第807页。
    ①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是全面衡量和评价中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中国在国际比较中地位的综合统计指数。该指数从信息化基础设施、使用、知识、环境效果、信息消费五个方面诠释国家或地区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参见杨京英,熊友达,姜澍:《2009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②杨京英,熊友达,姜澍:《2009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③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dtygg/dtgg/201001/t20100115_13723.html,[2010-01-15]。
    ①汪向东,姜奇平:《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6页。
    ②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常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http://xxgk.changzhou.gov.cn,[2011-03-18]。
    ①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202-206页。
    ②贾丹华,樊玮,蒋萍:《江浙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的比较研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③傅兵:《江苏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创新》,《江苏农村经济》2008年第7期。
    ①常州市统计局:《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农村居民收支篇)》,http://cztjj.gov.cn/node/ztbd_115/2011-10-12/111012162849168172.html,[11-10-12]。
    ①[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10页。
    ②刘京希:《政治生态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15页。
    ③[德]汉斯·萨克赛:《生态哲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20页。
    ①[美]基恩·N·汉普顿:《在线与脱机形式的网络社交》//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41,253页。
    ①何兵、王俊秀、王帝:《从灵宝发帖案谈政府的舆情应对(访谈记录)》,http://yq.people.com.cn/Forum/postDetail.aspx?ID=000008674.[2009-4-13]。
    ①汪向东,姜奇平:《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①常州市政府:《2010年常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http://www.changzhou.gov.cn.[2011-03-18]
    ②沈阳:《论信息技术文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①金太军:《村庄治理与权力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7-178,172页。
    ①贺雪峰在划分“认同与行动单位”主要基于血缘亲疏维度,视角是内向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差异对村庄秩序、村庄公共产品等村庄层面治理标的物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村庄社区传统衰落,村民行为日益功利化的背景下,血缘亲疏不是区分行动单位的理想维度,农民的认同与行动单位是弹性的,在不同的目标指向下,认同与行动单位可以完全不同,而且可能是超出村庄范围的,比如,有的地方村里的“小混混”和外部的黑社会势力进行联合干扰村庄社区内的事物。再就是,当前农民结成某种行动单位的目的主要不是解决村庄社区层面的问题,而是为了个人与家庭的需要。参见:贺雪峰:《村治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8-83页。
    ②贺雪峰:《村治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①从现实来看,农民对于通过自己或基层政府能解决的问题一般没有必要,也没有动机向高层政府反映,农民需要国家上层帮助时,传递的往往是对基层政府而言的恶性信息,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欺下瞒上就成为基层政府最合乎理性的反应。
    ①黄荣贵:《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社会》2010年第2期。
    ②中央政府出于维护执政合法性和政权稳定的目的有约束地方政府的需要。地方高层政府自己虽然不想被约束,但也有约束下级基层政府的动机,因为基层政府行为如招致社会负面评价往往同样有损于地方高层的社会形象。
    ①新华网:《广东农村信息化:在不断“纠偏”中找寻方向》,http://www.gx.xinhuanet.com/misc/2008-03/25/content_12790605.htm.[2008-03-25]。
    ①上文界定的封闭型治理和开放型治理是以某个乡村社区为原点观察社区整体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指社区的治理过程对外封闭抑或对外开放。如果对两种治理类型做更周延的界定,还需要有一个内向的视角,就是看治理的过程是对内部所有居民开放还是仅仅由社区体制内精英完成。相关讨论将在后面的控制型治理和合作型治理内容下展开。
    ①[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5页。
    ②[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22页。
    ①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论、网络和网络社会:理论蓝图》//《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3-49页。
    ①Dewey.J.The Philosophy of John Deway [M]. Chicago and Lo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632.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
    3.[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4.[美]阿尔佛雷德·D·钱德勒、詹姆斯·W·科塔达:《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远东出版社2008年。
    5.[美]阿尔文·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6.[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7.[英]巴雷特:《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8.[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9.[美]B·盖伊·彼得斯:《未来政府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11.[英]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条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2007年。
    12.[美]查尔斯·J·福克斯和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美]戴维·A·哈德凯瑟、帕翠霞·R·鲍沃斯、斯坦利·温内科:《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美]道格拉斯·霍姆斯:《电子政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15.[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新华出版社1997年。
    16.[美]德鲁克基金会:《未来社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德]汉斯·萨克赛:《生态哲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
    18.[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
    19.[美]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20.[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21.[美]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22.[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凯文·B.史密斯:《公共管理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24.[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社会科学文献出1999年。
    25.[美]詹姆士·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6.[美]柯克·约翰:《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个村庄的民族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英]罗杰·西尔佛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28.[美]李丹:《理解农民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9.[爱]利亚姆·班农等:《信息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30.[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3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32.[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3.[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4.[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5.[美]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一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36.[英]马克·桑德斯:《研究方法教程》,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
    37.[英]尼克·史蒂文森:《文化与公民身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
    38.[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
    39.[加]尼科·斯特尔:《知识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40.[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1.[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2.[法]R·舍普等:《技术的帝国》,三联书店1999年。
    43.[爱]瑞雪·墨菲:《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44.[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5.[日]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46.[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7.[美]施坚雅:《中国的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8.[美]西奥多·罗扎斯克:《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
    49.[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50.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2.陈良玉、卢友兵:《农村信息化探索与实践》,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2007年。
    53.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5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55.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
    56.陈锡文:《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
    57.蔡文之:《网络:21世纪的权力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8.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
    59.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联合课题组:《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60.蔡大鹏:《社区信息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61.邓正来、郝雨凡:《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62.丁元竹:《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63.党国英:《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
    6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5.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66.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
    67.冯鹏志:《伸延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北京出版社1999年。
    68.樊博:《电子政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69.谷中原:《农村社会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70.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
    71.贺雪峰:《村治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72.贺雪峰:《村治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
    7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4.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5.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76.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77.金太军、张方华、施从美等:《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
    78.金太军:《村庄治理与权力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79.陆学艺:《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80.陆秀红:《数字变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人民出版社2007年。
    81.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8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83.刘君德:《中国社区地理》,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年。
    84.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
    85.刘邦凡:《电子治理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6..刘杰,彭宗政:《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87.刘京希:《政治生态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88.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89.李瑞芬等:《新时期农村财务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90.李道亮:《“第一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91.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92.李鼎新、张正军:《知识经济与管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93.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94.连玉明、武建忠:《网络新政》,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
    95.卢作孚.《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6.马骏:《中国的互联网治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
    97.戚学森:《农村社区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98.戚功、邓新民:《网络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99.戚功:《社会回应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0.乔岗:《网络化生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
    101.孙中山:《三民主义》,岳麓书社2000年。
    102.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3.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4.孙兰英:《全球化网络化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05.史达:《政府网络与网络政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106.唐守廉:《互联网及其治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7.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08.温铁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109.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0.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1.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2.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3.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114.王近夏:《政府上网:作用、约束及条件》,新东方出版社1999年。
    115.王德建:《著网络治理的生成机制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6.王艳霞:《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构与评价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117.王珂:《农村信息化技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8.王小东:《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19.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20.汪向东、姜奇平:《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3.徐勇、徐增阳:《乡土民主的成长——村民自治20年研究集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4.肖唐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5.肖唐镖:《当代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26.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7.谢泽明:《网络社会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
    128.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9.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30.郁建兴:《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应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131.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
    132.杨雄:《网络时代的行为与社会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133.严耕:《终极市场——网络经济的来临》,北京出版社1999年。
    134.赵康:《管理咨询在中国:现状、专业水准、存在问题和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35.周少华,王小丰:《管理信息系统》,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6.朱伟钰:《布迪厄“文化资本论”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
    137.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1962年第4期)》,中华书局1962年。
    139.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化研究所组编:《农业新技术与信息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140.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141.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
    142.张厚安、徐勇、项继权:《中国农村村级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3.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4.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145.张继真、张润彤:《网络社会生态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
    146.张少明、李习文、粱春阳:《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实践与理论探索》,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7.赵旭东:《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
    148.赵莉:《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
    149.赵春江:《农业信息技术进展:第四届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150.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51.朱世达、姬红:《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52.赵国俊:《电子政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53.詹成付:《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展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154.周宏仁:《信息化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
    155.郑红维,李颙:《中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综合评价与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56. Riched Madsen,Morality and Power in Chinese Village. Berkeley: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84.
    157.Aderson Benedict.The Imagined Community.London:verso, New Edition edition
    2006.
    158.Rebecca Blood,we,ve Got Blog:How Weblogs Are Changing Our Culture.PerseusPublishing,2002.
    159.I.Th.M.Snellen,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Information Age: AHandbook. IOSPress,1998.
    160.William H.Dutton,Society on the Line: Information Politics in the DigitalAge.Ox-ford Univ.Press,1999.
    161.B. Guy Peters,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Institu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Willington House..
    162.Bo Rothstei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 Overview, in Robet E.Goodin andHansDieter Klingemannm edited,A New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63.Jean.0i,.Rura1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64.Kevin J. O’Brien, Liangjiang Li,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s2,1999.
    165.Lieberthal, Kenneth g., and Lieberthal, K.G., Lampton, D. M..Bureaucracy,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92.
    166.Marc Blecher, Vivienne Shue,1996, Tethered Deer: Government and Economy in aChinanese Court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204.
    167.0.Robert E. Goodin, Hans-Dieter Klingemann,. A New Handbook of Political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50.
    168.Susan Shirk.1993.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Berkeley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