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十七年文学批评所期待的理想文学图景于实践过程中在具体文体、具体文本形式方面所遭遇的困境。论文认为,十七年文学批评一直处于因为急切创新而呈现出的紧张与焦虑状态。这种创新意图在宏观规划方面显得圆满完美,但在微观的文体和文本形式层面却遭遇到美学形式历史遗存的阻碍,以致于批评家无法及时而大胆地确认何者为新、何者为旧的问题,也无法妥当而有效地处理新旧的关系问题。文学批评家们面对着自己促成的具体文学状态一次次表示不满,一次次重新探求,但又一次次遭遇挫败,最终难以摆脱理想困顿的窘境。论文为了避开既有的文学思潮史之类的著作着眼于重大事件的散点分析式的思路,采取分文体研究的方式对文学批评的探求历程及困境进行清晰的脉络梳理和详细的历史描述。
     论文第一章概括总结了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场域特征。论文认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定位是文艺界的斗争方式,这决定了十七年文学批评场域具有强烈的斗争气息和一体化特征。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最高原则,被认为是极具现代性的文学主张,但却造成了对题材、体裁和风格等问题的严重忽视。十七年文学批评家的构成和更替则取决于批评家对政治化的文学话语进行理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批评家因而岗位意识较强而个性展现空间极为有限。十七年文学批评的资源虽然表面上兼顾古今中外文学经验,但主要是对政治化的权威文艺思想的理解,批评文体也带有较强的政论色彩。论文第二章描述了长篇小说批评的发展脉络和困境表现。长篇小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为倚重的文体。批评家们在建国初就自然主义和教条主义等问题对当时的长篇小说进行了有效地规训,之后提出“史诗”概念来提升和确认长篇小说的品质。但在体现未来前景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因为缺少具体生活支持而出现不可克服的理念化和真实性受损的问题,这是一个具有悖论意义的困境。在民族化问题上,长篇小说批评面临着民族化带来的“重事轻人”倾向、可读性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要求的“重人轻事”、阅读感觉沉闷乏味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最终难以获得从容的历史时间来解决。论文第三章描述了十七年文学批评在短篇小说方面的探求状况。论文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短篇小说的文体规约带来了“短篇不短”的痼疾,而对解决这一痼疾本来有效的“故事性”、“讽喻性”、“抒情性”等短篇小说的文体优长此时则被视为短篇小说的短板。在批评的压力下,短篇小说受到关注却又委曲求全,出现“不适”症候。论文第四章认为话剧因为其剧场艺术的属性,质量方面的要求十分迫切。批评家们一边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凭借呼唤艺术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艺术上的狭隘理解和批评上的求全责备问题。面对话剧创作中在“人”与“事”之间顾此失彼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批评家们抓住百花齐放、历史剧讨论、文艺改良等机会进行了大胆探索,但这些探索要么面临历史书写等知识困境、要么重新回到原来的问题框架中,最终收效甚微。第五章分析和描述了新诗的形式不确定性这一问题在新中国的境遇。十七年批评家们虽然不能容忍新诗形式的“无政府状态”,但在提出建议时依然众说纷纭,“格律化”、“古典化”、“民歌化”、“古典和民歌相结合”等各种诗学主张依据不同的文化力量此起彼伏,却都没有获得诗界的一致认可。而“生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等较为成功的诗体也面临着文体越界和风格倾向等方面的问题,新诗的形式焦虑一直持续了下去。论文第六章探讨了散文批评中“美文”观念的复兴、特写文体内涵的危机和杂文的变异等问题。论文认为散文文体格局的变异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叙事性文体推崇和政治时势联合促成的结果。
     论文认为,十七年文学批评所遭遇的困境从根本上说是历史的迷思所造成的困境,是有意识地在宏观层面超越历史经验和无意识地在微观层面陷身历史经验的矛盾。
The ideal literature prospect expected by the seventeen-year literary criticism has encountered some predicaments concerning specific style and specific text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se predicaments. We argue that seventeen-year literary criticism has always been in a state of tension and anxiety due to urgent innovation. Although it seems to be completly perfect in macro planning, this innovative intention encountered obstacles heritaged from aesthetic form history. Therefore, critics can't timely and boldly confirm what is new and what is old, nor can they properly and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Facing the specific literature state made happen by themselves, literary critics expressed their dissatisfaction again and again. Moreover, they tried many times to explore. Unfortuantely, they confornted failure again and again. It seems impossible to get rid of the awkward situation. Concerning that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scattered analysis on the major events, this paper takes a new point of view, that is, presents a vein combing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 and difficulti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stylistic research.
     Chapter one summarizes the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teen-year literary criticism. We argue that the orientation of seventeen-year literary criticism is the literary struggle. This determines that there are strong struggle flavor and integration feature in the the field of seventeen-year literary criticism. As the supreme principle of seventeen-year literary criticism, socialist realismis is considered to embody literary ideas of modernity. However, this caused the serious neglection of theme, genre and style. The composition and change of the literary critics depends on the timeliness and accuracy of their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ized literary discourses. Therefore, the space for showing their personality is very limited because of the strong post consciousness. Chapter two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full-length novel criticism and predicaments.The full-length novel is the stylistic which socialist realism mainlyd rely on. Early in the founding of China, critics had effectively disciplined contempary full-length novel concerning naturalism and dogmatism. After that, the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pic to enhance and confirm the quality of the novel. However, in the shaping of future prospects image, for the lack of specific life support, there exist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rmountable idealism and damaged authenticity. This is a paradox of predicaments. Concerning the problem of nationalization, novel criticism is fac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endency of "heavy things light people" brought about by nationalization and "heavy people light things " required by socialist realism and readability.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historical time to solve such contradictions.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the research conditions of seventeen-year literary criticism in short fiction. We argue that socialist realism brought about a chronic illness to the style specification of short fiction, that is, short fiction is not really short.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fiction, such as plot, allegory and lyricism can be used to cure the illness. However, at this time, these advantages were regarded as weaknesses of short fiction. In chapter four, we argue that the quality requirement of plays is very urgent for the theatre art attribute. On the one hand, critics called improvment of artistic quality based on socialist realism; on the other hand, they faced a narrow understanding and nitpick of art criticism. Facing the hard problem concerning the inability to keep a balance between "people" and "things", critics have carried out bold explorations by making use of the chance of expressing different thoughts, discussing historical play and improving literature and art. However, these explorations either faced knowledge dilemma or went back to the original problem framework. As a result, they appeared to have little effect. Chapter five analyses and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of uncertainty in the form of new poet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though the seventeen-year literary critics can not bear tolerant the anarchy of the form of new poetry, their suggestions were sharply divided. Various poetic power rose and fell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ultural forces, but didn't get general consent in the poetic field. Some successful poetry such as lyric poetry of life, lyric poetry of politics and narrative poetry also faced such problems as oversteping the boundary of the style and having improper style tendency. The form anxiety of the new poetry lasted forever. Chapter six discusses such questions as the revival of the prose concept in the prose criticism, the crisis of the close-up stylistic connotation and the variation of essays. We argue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prose style pattern is the result of socialist realism's praising highly the narrative style and changes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a word, in this paper, we hold the belief that the predicaments encountered by the seventeen-year literary criticism is the result of confused thinking of history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consciousness in surpass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at the macro level and the unconsciousness in the involvement in historical experience at the micro level.
引文
①此处借用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兴起》一书的命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毛泽东《毛洋东文艺论集》第7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②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第5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见周扬《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一文,原载《河北日报》1958年8月22日。此处引自《周扬文集》(第三卷)第29、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①周来祥《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足否适用于社会主义文学》,《文艺报》1959年第2期。
    ②这种具体的探索和困境将是本论文重点关注的。
    ③曹葆华等译《苏联文学艺术问题》第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④关于此,朱寨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和陈顺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转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有详尽的描述和分析,本文在此不作赘述。
    ①见Hans Gunther(1994):Socialist Realism and Utopianism, Nina Kolesnikoff et al ed., Socialist Realism Revisited—Selected Ppapers of the McMaster Cconference, Hamilton, Ontario, Canada:McMaster University.转引自陈顺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转化》第173页。
    ①参看洪子诚《“当代”批评家的道德问题》一文的精彩阐述,《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
    ①侯金镜《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第3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②李健吾《戏剧新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③关于此,可参看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书第八章第节《自由主义文学批评的终结》部分的描述,此不赘述。
    ①当时即有读者指出张立云的批评存在着不从文本创作实际出发等“教条主义”问题。参见叶一峰《谈张立云对<万水千山>的批评》,《文艺报》1955年第3号。
    ②何其芳《何其芳全集》第3卷第386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侯金镜《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第2页。
    ①李健吾《风景这边独好》,《文学评论》1965年第5期。
    ②黄秋耘《关于孙犁作品的片断感想》,《文艺报》1962年第10期。
    ①欧阳文彬《赏花集》第233、23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①陈企霞《评王林的长篇小说<腹地>》,《文艺报》1950年第3卷第3、4期。陈企霞《光荣的任务》第8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②陈企霞《无敌的力量从何而来——评碧野的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文艺报》1951年3卷8期
    ②张立云《论小资产阶级思想对文艺创作的危害性——兼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解放军文艺》1951年1卷2期。
    ③袁水拍在《一本有严重错误和缺点的小说》,《人民日报》1952年3月6日。
    ④章明文见1952年《长江文艺》6卷2期;张立云和冯健男文见《解放军文艺》1952年4月号。
    ①《冯雪峰论文集》(中)第2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原载上海《小说》月刊1950年1月3卷4期。
    ①《冯雪峰论文集》(中)第2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此系冯雪峰在上海召开的《种谷记》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表在《小说》1950年3卷4期。
    ①竹可羽《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第20页,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②竹可羽《评欧阳山的<高干大>》,《人民日报》1949年10月30日。
    ③竹可羽《评柳青的<种谷记>》,《文汇报》1950年6月9、16日。
    ①陈涌《陈涌文学论集》(上)第7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②于晴《读孙犁的新作<风云初记>》,《文艺报》1951年第5卷第3期。
    ③李枫《评柳青的<铜墙铁壁>》,《文艺报》1951年第5卷第3期。
    ④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第三章对此有详细而到位的讨论,此不赘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①陈涌《文学创作的新收获——评杨朔散文<三千里江山>》,《人民文学》1953年1月号。
    ②敏泽:《对<三千里江山>的几点意见》,《文艺报》1953年第6期。
    ①黄药眠:《我也来谈谈<三千里江山>》,《新建设》1954年第2期。
    ①罗荪《评<红日>》,《收获》1958年第3期。
    ②冯牧《革命的战歌和英雄的颂歌——略论<红日>的成就及其弱点》,《文艺报》1958年第21期。
    ③巴人《广阔的生活集中的描绘——略评<百炼成钢>》,《读书》1958年第5期。
    ①冯牧《艾芜创作路程上的新跃进》,《文艺报》1958年第7期。
    ②这里选取《红日》和《百炼成钢》进行个案举例说明,并没有特别的考虑,只能说是随机选择而已。
    ③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中国青年》1959年第5期。
    ④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第107页,商务书馆2009年版。
    ①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第168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②冯雪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文艺报》1952年第10期。
    ①冯雪峰《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承要性》,《文艺报》1954年第14、15期。
    ①巴赫金《小说理论》第34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此处系转引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7页的引文,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③冯牧《革命的战歌和英雄的颂歌——略论<红日>的成就及其弱点》。
    ④比如梁冰的评论文章即为《英雄的史诗——读<红旗谱>》,《语文教学》1959年第4期。
    ①劳里·航柯《史诗与认同表达》,孟慧英译,《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
    ②巴人《谈小说<青春之歌>》《文艺月报》1958年4月号。
    ③何其芳《我看到了我们的文艺水平的提高》,《文学研究》1958年第2期。
    ①郭开《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年第2期。
    ②张虹《林道静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吗?》,《中国青年》1959年第4期。
    ③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年第4期。茅盾在这篇文章提出《青春之歌》的缺点表现在林道静形象描写的不够简洁、结构的凌乱和语言的单调三方面,但总体来说,茅盾对郭开的批评是该文的重点,也是当时引人注目的地方。
    ④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中国青年》1959年第5期。
    ①郭开《就<青春之歌>谈文艺创作和批评中的几个原则问题——再评杨沫同志的小说<青春之歌>》,《文艺报》1959年第4期。
    ②马铁丁《论<青春之歌>及其论争》,《文艺报》1959年第9期。
    ①冯牧《初读<创业史>》,《文艺报》1960年第1期。
    ②李希凡《漫谈<创业史>的思想和艺术》,《文艺报》1960年第17、18期合刊。
    ③姚文元《从阿Q到梁生宝——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中国农民的历史道路》,《上海文学》1961年第1期。
    ②阎纲在文革后发表的对《创业史》的评论文章中也直接称《创业史》为史诗。见阎纲《史诗——<创业史>》,《延河》1979年第3期。
    ③何文轩《论<创业史>的艺术方法——史诗效果的探求》,《延河》1962年2月号。
    ①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和《文学评论》1961年第3期。
    ②沐阳《从邵顺宝、梁三老汉所想到的……》,《文艺报》1962年第9期。
    ③严家炎《关于梁生宝形象》,《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
    ①冯健男《再谈梁生宝》,《上海文学》1963年9月号。
    ②张钟《梁生宝形象的性格内容与艺术表现——与严家炎同志商榷》,《文学评论》1964年第3期。
    ③严家炎《梁生宝形象和新英雄人物创造问题》,《文学评论》1964年第4期。
    ②严家炎《关于梁生宝形象》。
    ③郭沫若《毛泽东时代的英雄史诗——就<欧阳海之歌>答<文艺报>编者问》,《文艺报》1966年第4期。
    ④关于《欧阳海之歌》文本特征的阐释,可参看吕东亮《<欧阳海之歌>与文革文学的发生》一文,《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
    ②竹可羽《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第56页、66页,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评“新儿女英雄传”》。此文写于1949年11月,原载《人民文学》1949年12月第1卷第2期。
    ①杨犁整理《争取小市民层的读者——“旧的连载、章回小说作者座谈会》,《文艺报》1949年1卷1期。
    ②张友鸾《对<神龛记>的初步检讨》,《文艺报》1952年第9期。
    ①陈涌《陈涌文艺论集》(上)第65、62、6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此文写于1949年9月。原载《人民文学》1949年10月号创刊号。
    ②陈涌《陈涌文艺论集》(上)第19、20页。
    ③陈涌《陈涌文艺论集》(上)第20页。
    ②冯牧《初读<创业史>》,《文艺报》1960年第1期。
    ①木杲《通俗文艺作家的呼声》,《文艺报》1957年第10期。
    ②丁羽《从<啼笑因缘>说起》《中国青年报》1956年6月6日。
    ③李兴华《评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文艺学习》1956年第2期。
    ④张侠生《<水浒传>、<西游记>和武侠神怪小说有什么区别》,《文艺学习》1955年第6期。
    ⑤阳湖《为什么要重新出版这些古代小说》,《文艺学习》1956年第8期。
    ①李兴华《评张恨水的<啼笑因缘>》。
    ②在1957年上半年举行的通俗文艺作家座谈会上,张友蛮就提出:“现代文学史上就没有提到过章回小说,《啼笑因缘》印得那么多,作者张恨水到底好不好?在文学史上只字不提,这不是虚无主义?不是取消主义?”通俗文艺出版社编辑陈允豪也提出:“《啼笑因缘》解放前出了27版,解放后再版,可是没有一篇评论谈到它。”这些都表达了通俗文艺作家希求关注哪怕是有所批评的关注的愿望。见木杲《通俗文艺作家的呼声》一文。
    ③文(估计是《文艺学习》编辑部)《关于惊险小说答问》,《文艺学习》1955年第12期。
    ①招明《评<铁道游击队>》,《文艺月报》1954年5月号。
    ②吕哲《读<铁道游击队>》,《文艺报》1954年第16期。
    ③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文艺报》1955年第19期。
    ①康濯《谈赵树理的<三里湾>》,《文艺报》1955年第20期。
    ②俞林《<三里湾>读后》,《人民文学》1955年7月号。
    ①周扬《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扩大)上的报告》,《文艺报》1956年第5、6期。
    ②侯金镜《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文艺报》1958年第3期。
    ③何其芳《我看到了我们的文艺水平的提高》,《文学研究》1958年第2期。
    ①王燎荧《我的印象和感想》,《文学研究》1958年第2期。
    ②冯仲云《评影片<林海雪原>和同名小说》,《北京日报》1961年5月9日。
    ③王冰《历史事实不等于文学的真实》,《北京日报》1961年5月15日。
    ④李希凡《关于<林海雪原>的评价问题》,《北京日报》1961年8月3日。
    ①依而《小说的民族形式、评书和<烈火金钢>》,《人民文学》1958年第12期。
    ①茅盾《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人民日报》1959年2月24日。
    ②参见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一文中的记述,《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梁斌此文属于事后回忆的创作谈,很明显是吸收了茅盾等人的观点之后的重述。茅盾在《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一文中反驳了各种偏颇的意见,比如民族形式是表现了民族生活内容的形式等,而梁斌的自述则是把各种片面的观点整合成全面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说明而写成的,其是否真的足创作实际则很难说。
    ③方明《壮阔的农民革命的历史图画——读小说<红旗谱>》,《文艺报》1958年第5期。
    ④周立波《关于民族化和群众化》,《人民文学》1960年第11期。
    ①王西彦《读<山乡巨变>》,《人民文学》1958年7月号。
    ②黄秋耘《<山乡巨变>琐谈》,《文艺报》1961年第2期。
    ①《文艺报》1956年第四期,此文系《1953—1955短篇小说选》的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①何家槐《我对于短篇小说的一些看法》,《文艺报》1952年4卷2期。
    ①魏金枝《谈短篇小说中的痞块》,《文艺月报》1955年第12期。又见《编余从谈》第7、8页,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②《人民文学》1956年第10期。
    ①茅盾《杂谈短篇小说》,《文艺报》1957年5月号。
    ②萧乾的《礼赞短短篇》、陈伯吹的《我这样地看短篇小说》发表在《文艺报》1957年第6期,蹇先艾《我也来谈谈短篇小说》发表在《红岩》第8期。
    ①魏金枝《大纽结和小纽结——短篇小说漫说之一》,《文艺报》1957年第26期。
    ②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③茅盾《1960年短篇小说漫评》,《文艺报》1961年第4期。
    ④邵荃麟《谈短篇小说》,《解放军文艺》1959年第6期。
    ①马烽《谈短篇小说的新、短、通》《光明日报》1960年8月2日。
    ②侯金镜《短篇小说琐谈》,《文艺报》1962年第8期。
    ③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人民文学》1958年第6期。
    ④老舍《越短越难》,《人民文学》1958年第6期。
    ①《文艺报》编辑部编《文学十年》第125页,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
    ②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文艺学习》1956年第4期。
    ③邵荃麟《谈短篇小说》,《解放军文艺》1959年第6期。
    ④侯金镜《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第1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⑤茅盾《短篇小说的丰收和创作f上的几个问题》,《人民文学》1959年第2期。
    ①魏金枝的文章前者见《文艺月报》1955年第3期,后者收入《编余丛谈》:艾芜的文章见其论文集《浪花集》,北京出版社1959年版。
    ②茅盾《试谈短篇小说》,《文学青年》1958年8月号。
    ①冯牧《一代新人在成长——<新人新作选>序言》,写于1965年8月;见冯牧《耕耘文集》第15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②文汇报社论《读<卖烟叶>有感——再论大力提倡讲革命故事》,《文汇报》1964年2月11日。
    ①《人民日报》1949年6月26日。
    ②《人民日报》1950年1月15日。
    ③《关于<邪不压正>》,《人民日报》1950年1月15日。
    ①《人民日报》1950年2月25日。
    ②和《邪不压正》一样,赵树理在自己主编的《说说唱唱》上发表孟淑池的短篇小说《会锁》也遭到批评家的批判,赵树理为此作了检讨。这些都说明了赵树理的“问题小说”的主张不符合建国初文坛批评界的期待。
    ③具体论述见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文艺报》1955年第19期。
    ①文学的通俗化浪潮在60年代前中期再次出现。中国作协组织了一次“关于小说在农村”的调查,开始重视农村读者的阅读问题。上海创设的“故事会”和华北地区某些县组织的“讲书会”等小说的传播形式,要求短篇小说的写作重视故事性。侯金镜写了,《几点感触和几点提议——从一个调查引起的》、《让短篇小说在农村扎根落户》等文章倡导小说的群众化、通俗化和民族化。赵树理此时再度受到推崇。其《下乡集》和《卖烟叶》等小说受到高度评价。不过,这种高度评价更多的是从实用的角度进行的。赵树理的小说甚至被视为曲艺的一种形式,从而远离了文学场域。
    ②王元化《反对“无巧不成书”的巧》,该文1952年作,收入其论文集《向着真实》,原为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这里参考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的版本,这篇文章并没有经过改动。
    ③茅盾《在部队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军文艺》1959年8月号。
    ④林默涵《两年来的短篇小说》,《文艺报》1956年第4期。
    ①茅盾《在部队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军文艺》1959年8月号。
    ②茅盾《1960年短篇小说漫评》,《文艺报》1961年第4期。
    ③茅盾《短篇创作三题》,
    ④阎纲《跨进了一步》,《文艺报》1960年第21期。
    ①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文艺报》1951年第4卷第8期。
    ②萧也牧《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文艺报》1951年第5卷第1期。
    ③黄秋耘《锈损了,灵魂的悲剧》,见《黄秋耘文集》第二卷《刺在哪里》第21、22页,花城出版社1999年 版。此文写于1956年6月。
    ①参见李洁非《典型文案》中《谜案辨踪》一文的描述,人民文学出版杜2010年版。
    ②侯金镜在《激情和艺术特色——<短篇小说选1956>序言》,见中国作协编选《短篇小说选1956》,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③李希凡《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文汇报》1957年2月9日。
    ④李希凡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中国青年报》1957年9月17日和《人民文学》1957年第11期。
    ①茅盾《短篇小说的丰收和创作上的几个问题》。
    ②康濯《试论近年间的知篇小说——在河北省短篇小说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评论》1962年第5期,原载《河北文学》1962年第10期。
    ①邵荃麟《邵荃麟评论选集》第39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林志浩、张炳炎《对孙犁创作的意见》,《光明日报》1951年10月6日。
    ③王文英《对孙犁<村歌>的几点意见》,《光明日报》1951年10月6日。
    ①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人民文学》1958年第6期。
    ②参见茹志鹃《今年春天》一文的陈述,《解放日报》1962年5月17日。
    ①欧阳文彬《试论茹志鹃的艺术风格》,《上海文学》1959年第10期。
    ②侯金镜《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读茹志鹃小说有感》,《文艺报》1961年第3期。
    ①细言《有关茹志鹃作品的几个问题》,《文艺报》1961年第7期:魏金枝的《也来谈谈茹志鹃的小说》和洁泯的《有没有区别》均发表在《文艺报》1961年第12期。
    ②欧阳文彬《赏花集》第4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①黄秋耘《关于孙犁作品的片断感想》,《文艺报》1962年第10期。
    ②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新港》1959年第4期。
    ①潘旭澜、曾华鹏《论峻青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解放军文艺》1960年第5期。
    ②社者《<山鹰>颂》,《文艺报》1959年第10期。
    ③茅盾《读书杂记》,见《茅盾全集》第27卷第34页。
    ④《谈峻青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见冯健男《作家的艺术》第140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⑤欧阳文彬《把战歌唱得更嘹亮——读峻青的短篇小说》,《文艺报》1962年第11期。
    ①潘旭澜、曾华鹏《论峻青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解放军文艺》1960年第5期。
    ②茅盾《读书杂记》,《茅盾评论文集》第4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①参见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一书中的阐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第5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张庚《张庚戏剧论文集1949-1958》,第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张光年《在舞台上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性格》,见张光年《风雨文谈》第7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此前,在1954年的《谈独幕剧》一文中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①《文艺报》1953年第14号。
    ②周扬《论<红旗歌>》,《人民日报》1950年5月7日。
    ③萧殷《论<红旗歌>及其创作方法》,文艺报第一卷第11期。萧殷时为《文艺报》三名主编之一。蔡天心的文章《<红旗歌>的主题思想》也批评了该剧人物塑造方面的缺失以及由此而来的主题思想的错误倾向。
    ④此文收入竹可羽《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①萧殷《论生活、艺术和真实》第4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见《论人物转变与新人物的描写》一文。
    ②当时在《剧本》编辑部工作的李诃的文章《反对粗暴的戏剧批评》,集中对《文艺报》上所发表的剧评进行了批判。作为批判文章,行文有很多故意曲解、不实事求是的地方。此文被收入李诃的《学步集》,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
    ③赵寻在1954年12月《剧本》月刊编辑部工作检查总结会上的发言《坚决克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为提高刊物的思想性而斗争》中,用大量篇幅检查戏剧评论文章中问题,提出了一些加强戏剧批评的建议。文章见《剧本》月刊1955年3月号。
    ①关于这篇文章的引文分别见《风雨文谈》一书第60页,第60、61页,第62页,第64页,第65页,第72页。
    ①引文见胡可《战斗集·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此文写于1957年5月末。
    ②赵寻《话剧创作散论》第3、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③李诃《学步集》第115页。关于该剧生活事实的繁复罗列淹没了人物性格的问题,赵寻和李诃也都明确指出,表达的意见也和张光年十分相似。
    ④见胡可《战斗集·序言》
    ①赵寻《评<考验>》,《文艺报》1956年第2期。
    ②李诃《学步集》第44页。
    ①1954、1955年的评奖结果是在1956年一起公布的。
    ②赵寻《多写些独幕剧》,《文艺学习》1955年10月号。
    ①张光年《谈独幕剧》,《剧本》1954年第5期。
    ②李诃《学步集》第36页。
    ③张光年《谈独幕剧》,《剧本》1954年第5期。
    ①赵寻《表现新生活的新喜剧——为外文版<独幕剧选>写的后记》,《剧本》1955年10月号。
    ②见《关于讽刺剧中的问题——本刊召开讽刺剧座谈会的综合报道》,《剧本》1955年3月号。这次讽刺剧座谈会是由何迟的相声剧《买猴儿》引起的。不过,这次座谈会并没有就《买猴儿》达成一致的意见。直到1956年,关于《买猴儿》的争议仍未平息。
    ③文雍、向红和李诃等在《剧本》发表文章,肯定这些剧作。文雍的文章《评“葡萄烂了”》,《剧本》1955年第6期;向红的文章《谈“新局长来到之前”》,《剧本》1955年第6期;李诃的文章是《两年来独幕剧创作的重要收获》,《剧本》1956年第4期。
    ④张光年《风雨文谈》第72页。
    ⑤李诃《学步集》第44页。
    ①老舍《有关<西望长安>的两封信》,《人民文学》1956年5月号。
    ②李诃《学步集》第79、86页。
    ①老舍《谈讽刺》,《文艺报》1956年第14期。
    ②老舍《论悲剧》,《人民日报》1957年3月18口。
    ③当时的《旅行家》杂志主编彭子冈就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前所未有的幸福社会,人们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处在没有忧伤、没有哭泣的愉悦状态中。她在1956年第3期《文艺报》上发表的文章《向新的高潮前进》中说:“十二年后,在这土地上,谁都不会有忧愁,除非他送给爱人的礼物没有被接受;谁的脸上都不会有眼泪,除非他在看一个动人的古典剧或是笑得太过分。”
    ④焦菊隐等《座谈老舍的<茶馆>》,《文艺报》1958年第1期。
    ①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年5月号。
    ②李诃《剧本创作的新生面》,《剧本》1956年第10期。
    ③鲁煤《对<同甘共苦>的初步理解》,《戏剧报》1957年第1期。
    ④李健吾《佐临的<布谷鸟又叫了>》,《人民日报》1957年5月6日。
    ⑤吴强《看了<布谷鸟又叫了>》,《文汇报》1957年6月3日。
    ⑥岳野《关于话剧<同甘共苦>的讨论》,《剧本》1957年第1期。
    ⑦这些文章是:赵寻《论话剧<同甘共苦>的人物创造》,《戏剧论从》1957年第4辑:张颖《论<同甘共苦>的思想性》,《戏剧报》1957年第3期;王芬《从<同甘共苦>主要人物性格的刻划看剧本创作的优点和缺点》,《剧本》1957年3月号。
    ①黎弘《第四种剧本》,《南京日报》1957年6月1日。“第四种剧本”针对的所谓三种剧本不是指题材上的工农兵剧本,而是对三种题材创作中固定模式的不满;所谓第四种剧本写的也是工农兵题材,但摆脱了固定的冲突模式。这一点往往被文学史研究者所忽视。
    ②刘学勤等:《<布谷鸟又叫了>是个什么样的戏》,《文艺报》1958年第22期。
    ③姚文元《以什么标准来评价作品的思想性》,《剧本》1958年第12期。
    ④陈恭敏《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及其批评的探讨》,《剧本》1959年第3期。
    0彤云《简单化片面化的批评——和姚文元等同志商榷》,《剧本》1959年第4期。
    ⑥1960年,第四种剧本理论和它的维护者陈恭敏等人受到姚文元等人的批判,而且没有反驳的权利。见姚文元《论陈恭敏同志的“思想原则”和“美学原则”》,《剧本》1960年第6期;伊兵《论“第四种剧本”》,《戏剧报》1960年第4期。在1962年召开的广州话剧、歌剧创作会议上,“第四种剧本”理论及其代表作重新得到赞扬性评价。
    ②田汉《关汉卿》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③戴不凡《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读话剧剧本<关汉卿>断想》,《文艺报》1959年第16期。欧阳予倩《个成功的好戏<关汉卿>》,《戏剧报》1958年第13期。
    ④欧阳予倩《一个成功的好戏<关汉卿>》,《戏剧报》1958年第13期。
    ①参见戎笙、张颖等人的相关文章。戎笙《谈<蔡文姬>中曹操形象的真实性》,《光明日报》1959年3月6日。张颖《漫谈话剧<武则天>》,《戏剧报》1962年第8期。
    ②张光年《<胆剑篇>的思想性》,《文艺报》1962年第1期。
    ③田汉等《畅论<甲午海战>》,《戏剧报》1960年第19、20期合刊。该期合刊刊登了田汉、吴晗、齐燕铭、吕振羽、黎澍、张光年、吴雪、袁水拍、马少波、李健吾等十人的发言稿,总题为“畅论《甲午海战》”。
    ④何其芳《<胆剑篇>印象》,《戏剧报》1962年第1期。
    ⑤张光年《<胆剑篇>的思想性》,《文艺报》1962年第1期。
    ①历史剧问题讨论中的学理化倾向也和建国初戏剧界对于杨绍萱新编历史题材戏曲中的“反历史主义”和“主观主义公式主义”创作方法的批评有关。详见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第54-61页的描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蔡美彪《在<关汉卿>讨论会上的发言》,《戏剧报》1958年第9期。
    ③田汉等《畅论<甲午海战>》中李健吾的发言,《戏剧报》1960年第19、20期合刊。
    ④张光年《<胆剑篇>的思想性》,《文艺报》1962年第1期。
    ⑤何其芳《<胆剑篇>印象》,《文艺报》1962年第1期。
    ①吴晗《谈历史剧》,《文汇报》1960年12月25日。
    ②李希凡《史实和虚构——漫谈历史剧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戏剧报》1962年第2期。
    ③张非《从<杨门女将>谈历史剧》,《文汇报》1961年3月11日。辛宪锡的《简谈历史剧》一文和张非有十分相似的看法,而且文字表述也极端相似。辛宪锡的文章见《文汇报》1961年1月12日。
    ④王子野《历史剧是艺术,不是历史》,《光明日报》1962年5月8日。
    ⑤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
    ⑥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一文长期以来被视为其在十七年时期的文论代表作(比如郭志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等教材的专门设章评述),其实值得商榷。此文在当时并没有起到平息争论的作用,而且也没有涉及到当时历史剧历史书写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②辛宪锡的《简谈历史剧》,《文汇报》1961年1月12日。
    ③吴晗《再谈历史剧》,《文汇报》1961年5月3日。
    ④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在当时一片叫好的原因除了郭沫若的文坛地位、史学成就和历史
    ①何其芳《<胆剑篇>印象》。
    ②张光年《<胆剑篇>的思想性》。
    ③张庚《<胆剑篇>随想》,《文艺报》1962年第1期。
    ④李希凡《<胆剑篇>和历史剧》,《人民日报》1961年9月6日。
    ⑤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文学评论》1961年第5、6期。茅盾在文章中认为苦成的戏不少,也很动人。
    ⑥张庚《<胆剑篇>随想》。
    ⑦张庚《<胆剑篇>随想》。
    ⑧何其芳《<胆剑篇>印象》。
    ②黎澍《要表现历史的时代的特点》,见…汉等《畅论<甲午海战>》,《戏剧报》1960年第19、20期合刊。
    ③李希凡《略论话剧<甲午海战>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见…汉等《畅论<甲午海战>》。
    ①见田汉等《畅论<甲午海战>》。
    ②见金紫光《谈田汉同志的“蝶双飞”》,《文汇报》1958年5月28日。
    ①周恩来《周恩来论文艺》第106、1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①文章分别见《文艺报》1961年第7期,《雨花》1961年第2、3期,《文艺报》1961年第3期。
    ②张庚《关于剧诗》,见《张庚戏剧论文集1959-1965》第17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1962年,他在《文艺报》第5、6期上发表了《关于剧诗》;1963年,又在《戏剧报》第2期上发表了《再谈剧诗》。
    ①《张庚戏剧论文集1959-1965》第242、243页。
    ②《张庚戏剧论文集1949-1958》第2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张庚《<胆剑篇>随想》
    ①李健吾《戏剧新天》第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②李健吾《戏剧新天》第94、96页。
    ③李健吾《戏剧新天》第126页。
    ①黄佐临《漫谈戏剧观》,《人民日报》1962年4月25日。
    ①黄佐临《导演的话》第14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③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四卷)第2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④胡可《一个剧作者的向往》,《文艺报》1960年第19期。
    ⑤1959年欧阳予倩、张庚、张立云、严青、陈默等剧评家分别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剧本》、《解放军文艺》等报刊发表文章,肯定胡可的话剧借鉴戏曲艺术手法的尝试。
    ①侯金镜《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第15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②李健吾《李健吾戏剧评论选》第333、33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②比如成为样板戏的《红灯记》等对于人物象征化的处理,就借鉴了黄佐临所倡导的“写意”戏剧观。见黄佐临《导演的话》第219页。
    ①黄佐临《导演的话》第234-254页。
    ②臧克家《为什么“开端就是顶点”》,《人民文学》1950年第2卷第5期。
    ①黄药眠《评<时间开始了>》,《大众诗歌》第1卷第6期,1950年6月1日出版。《欢乐颂》系《时间开始了》之一章。
    ②曹阳《不健康的感情——何其芳同志的诗<回答>读后感》,《文艺报》1955年第6期。何其芳诗歌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第10期;还有两篇批评文章见《人民文学》1955年第4期。
    ③见《沸腾的生活和诗》,《文艺报》1956年第3期。
    ④李山《暗淡无光的诗——评<唱吧,青年人>》,《光明日报》1956年6月23日。
    ⑤华夫《评郭小川的<望星空>》,《文艺报》1959年第23期;萧三《读<望星空>》,《人民文学》1960年第1期;《诗刊》1960年第1期。《一个和八个》未曾发表就在作协内部受到批判。郭小川的受批判和其想辞去作协秘书长职务、摆脱周扬等人的领导有关,见李洁非《典型文坛》中的论述。
    ②比如邵荃麟在“新诗歌发展问题”讨论中的文章《门外谈诗》,载《诗刊》1958年4月号。
    ①载《光明日报》1950年7月12日。
    ②林庚的文学史观主要体现在其《中国文学简史》上。林庚在回答别人提问时曾对自己的文学史观作过解释:“如果说特色,那就是我没有只是平实地介绍作家、作品,而是把中国文学史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由童年而盛年再到衰老,然后是新生……历代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多着重在对过去的研究上,我写文学史着眼点却是在未来,是为新文学服务的。”见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一书161、162页,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③《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第26页。这段话虽是林庚后来的追忆性论述,但鉴于林庚的诗学观点前后并无变化,所以本文采用这一段论述。
    ④同上
    ①何其芳《话说新诗》见《文艺报》1950年第二卷第四期,又见《何其芳文集》第四卷2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
    ①见李赐的《不要把诗变成难懂的谜语》和承伟、忠爽、启宇的《我们首先要求看得懂》。两篇批评文章均发表在1951年2月10日《文艺报》第3卷第8期。
    ②文章见1951年4月10日《文艺报》第3卷第12期。
    ②这篇文章的署名人有劳辛、张白山、柳倩、屠岸、洛雨、沙金、林宏、任钧、史卫斯、田地,屠岸执笔。这篇文章对格律诗虽然没有否定,但还是主张以自由诗为主,同时主张自由诗的群众化和民歌体诗歌。文章见《人民诗歌》第二卷2期,上海诗歌工作者联谊会、南京诗歌工作者联谊会合编,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年4月1日版。
    ③除了这篇文章之外,林庚还写了《关于新诗形式的问题和建议》、《五七言和它的三字尾》、《再谈新诗的建行问题》等文章,提出节奏点和“半逗律”等理论丰富自己的论述,见《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一书。限于论题,本文不对这些问题作展开论述。
    ④冯雪峰《冯雪峰论文集》(中)第30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此文原载《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根据前注卞之琳文章可以推知,此文系艾青在讨论中的发言。
    ①艾青《诗论》第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朱懊的两篇文章先后发衷在《光明日报》的1956年8月5日和1956年10月20日。
    ③朱光潜《新诗能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光明日报》1956年11月24日。
    ①郭沫若的文章为《郭沫若谈诗歌问题》,《光明日报》1956年12月15日;冯至的文章为《对诗歌问题的意见》,《光明日报》1956年12月22日。
    ②伍郢的文章《关于诗的形式问题》,载《人民文学》1956年11月号。他在文章中高度评价了诗人雷邨的《新田集》中大胆采用现代汉语入七律的尝试,并由此议论说:“(笔者按:关于诗的形式问题)《文艺报》组织过笔谈,《人民文学》发表过专文,作家协会也举行过讨论,如是等等。可是每次似乎都仅仅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石子一样,虽然也荡漾起一些涟漪,但结果却是完全的平静。在诗歌领域中,无论是创作或研究,都看不出有什么显著的反应。这是不是跟诗歌创作中的清规戒律有关系呢?”
    ③郭沫若《论写旧诗词》,《文艺报》1950年第2卷第4期。
    ①刘景荣、袁喜生著《毛泽东文艺年谱》第210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②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第12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③关于新民歌运动的具体情况,当时出版的天鹰的《1958年中国新民歌运动》一书有较为详尽的描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现在学界关于新民歌的研究主要有:李新宇的《(1958:“文艺大跃进”的战略》;刘延年的《毛泽东与新民歌运动》,《江淮文史》2002年第2期;王晓生的《激情癫狂:1958年新民歌理论话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谢保杰的《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历史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1期等。
    ④此文载《红旗》1958年创刊号。
    ⑤参见邵荃麟《民歌·浪漫主义·共产主义风格》,原载《延河》1958年8月号,文艺报1958年18期,《诗刊》1958年10月号转载时,作者做了修改。邵荃麟在这篇文章中说周扬提出了“共产主义文艺萌芽”这个说法,但没有文本依据。
    ①沙鸥的《学习新民歌》一书由北京出版社1959年2月出版。
    ②《新诗歌的发展问题》共出四集,均有作家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分别为1959年1月,1959年9月,1959年12月,1961年12月。
    ③见《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116页和125页。另:由于四集讨论集本身即是重要文献且一般都著名所收文章出处,为了避免繁琐,本文在提及某一文章时,如果收在讨论集中,则一般不注明原始出处。
    ④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欧外鸥的《也谈诗风问题》(《新诗歌的发展道路问题》第一集272页)和窦功亚的《民歌万岁》(《新诗歌的发展道路问题》第二集116页)。
    ①两文见《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191页和200页。
    ②茅盾《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人民日报》1959年2月24日。
    ②这一问题参见曹伯韩《从民间文学来看汉语规范化》一文,收入《民歌与诗风》一书,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③《四川日报》1958年4月20日。
    ④对于这一点,很多学者做过探讨,比如於可训的《当代诗学》一书,就列专章对毛泽东的诗学理想进行了讨论,可参看。《当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②《诗刊》1957年创刊号。
    ②卞之琳的《对于新诗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第200页。
    ①分别见艾青《诗论》第81、82页。
    ②例如,让工人表杰喜欢新民歌。见工人诗人(?)
    ①《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211页。
    ②《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二集28灭。
    ③茅盾《工人诗歌百首读后感》,《诗刊》1958年5月吁。
    ④1959年2月末3月初,毛泽东在第一二次郑州会议期间,否定了诗歌大跃进的做法,认为“写诗不能每人都写,要有诗意,才能写诗。”参见刘景荣、袁喜生著《毛洋东文艺年谱》第229页。后来,毛主席义说:“新诗的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找到一条大家认为可行的主要形式,确是难事。”这段话见《最好的怀念》一书第71页,红旗出版社1984年版。这里转引了《当代诗学》第66页的引文。
    ②文章中这段论述出自毛泽东的手笔,参见《毛泽东文艺年谱》208-210页。
    ①叶橹子啊《关于抒情诗》一文中说:“抒情诗创作的落后,其中原因很多。但与我们文艺界很少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理论性的探讨这一情况是分不开的。几年来,我们关于抒情诗创作的理论研究,委实做得太少,太不能令人满意了。”文见《人民文学》1956年5月号。
    ②叶橹《关于抒情诗》,《人民文学》1956年5月号。
    ③参见《人民文学》1956年5月号最后《编者的话》中的论述。
    ④沈仁康、黄佩玉:《抒情诗的构思》第91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①见李瑛《红柳集》序言,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
    ②叶橹《激情的赞歌——读闻捷的诗》,《人民文学》1956年2月号。
    ③周扬《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文艺报》1956年第5、6期。
    ①臧克家和郭小川的评论均为在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诗歌组的发言,见《沸腾的生活和诗》,《文艺报》1956年3月号。
    ②力扬《谈闻捷的诗歌创作》,《人民文学》1956年2月号。
    ③比如叶橹的《关于抒情诗》和周应瑞《歌颂爱情的诗篇——谈闻捷的爱情诗》,就主张诗歌的多样化,反对贬斥爱情诗,分别见《人民文学》1956年5月号和《天山》1957年6月号。
    ②徐迟《读<动荡的年代>》,《人民日报》1959年7月21日。
    ③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第28、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④潘旭澜、曾华鹏《评<复仇的火焰>》,《文汇报》1963年12月23口。
    ①这些文章依时间顺序分别为:李山《暗淡无光的诗——评<唱吧,青年人>》,《光明l]报》1956年6月23日。玄珠(即茅盾)《关于田间的诗》,《人民日报》1956年7月1日。王主玉《读<关田间的诗>》,《光明日报》1956年7月14日。陶阳《读<关于田间的诗>》,《人民日报》1956年7月20日。沙鸥《从田间的诗集<汽笛>谈起》,《光明日报》1956年8月4日。方殷《略谈田间的<汽笛>及其他》,《光明日I报》1956年12月1日。
    ②田间《写在<给战斗者>的末页》,《诗刊》1958年第1期。
    ③陶阳《一部寻找乐园的新颂诗——读田间的长诗<赶车传>(上卷)》,《人民日报》1961年1月19日。
    ①郑乃臧、唐再兴《热情澎湃的波涛——论田间同志的诗》,《河北文学》1961年第7期。
    ②蓝华增《试论<丽江行>》,《边疆文艺》1959年第4期。
    ③见中国作协编选的《诗选1953.9——1955.12》,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①张光年《诤友或畏友》,见《风雨文谈》21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此文写于1959年8月。
    ②卓如《试谈李季的诗歌创作》,《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
    ③安旗《沿着和劳动人民结合的道路探索前进——略谈李季的诗歌创作》,《文艺报》1960年第5期。
    ①安旗《谈反映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叙事诗》,见安旗《论叙事诗》第95页,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②安旗《读闻捷<动荡的年代>》,见《论叙事诗》第60、61页,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③郭小川《谈诗》第80、81页。郭小川的此番论述是出现在其1973年给友人的信中的,但由于文革期间几乎没有诗学讨论,郭小川的这番意见应该说是其文革前就有的。
    ④卓如《试谈李季的诗歌创作》。
    ⑤安旗《沿着和劳动人民结合的道路探索前进——略谈李季的诗歌创作》。冯牧和安旗不同意卓如对于李季诗歌创作探索较低的评价,对卓如的论断作了驳斥,但这些断章取义的驳斥得到了朱寨批评。这是十七年文学批评中为数不多的批评拉锯战。三人的文章分别为:《一个违背事实的论断——评卓如的<试谈李季的诗歌创作>》,《诗刊》1960年第2期:安旗《沿着和劳动人民结合的道路探索前进——略谈李季的诗歌创作》,《文艺报》1960年第5期;朱寨《这样的批评符合事实吗?》,《文学评论》1960年第3期。
    ①冯牧《坚实的道路,淳朴的诗篇——试谈李季的叙事诗新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5期。
    ②当时的一些关于叙事诗的讨论文章,比如郝作《论叙事诗的创作》(《诗刊》1959年6期)、徐迟《漫谈叙诗长诗》(《光明日报》,1959年7月27日)、李元洛《叙事诗的剪裁》(《诗刊》1959年11期)、江风《长篇叙事诗》(《新民晚报》,960年11月26日)、李元洛《叙事诗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读诗札记》(《长江文艺》1961年第2期)、郭尉球等《漫谈叙事诗—1月17日本刊编辑部举行诗作者座谈会纪要》(《星火》1962年2期)等关注的也大多是叙事诗在叙事方面的问题。
    ③郭小川在1962年致友人的信中表示:“我觉得,在文学这个领域里,要能站得住脚,就是说,要赢得广大的读者,必须开阔一个新的天地,既是思想上的,也是艺术上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使人家有一新耳目之感,那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郭小川《谈诗》第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④徐迟《<祖国颂>序》,诗刊社编选《祖国颂》,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
    ①张光年《欢呼集·序》,见臧克家《欢呼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8月版。此文写于1959年7月。
    ②潘旭澜、吴欢章《论闻捷的短诗》,《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
    ③郭小川《权当序言》,《月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④贺敬之《贺敬之诗选》自序,山东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⑤谢冕在《论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诗刊》1960年第11、12期合刊。
    ①袁鹰《散文求索小记》,《收获》1982年第6期。
    ②陈晋《文人毛泽东》第421、42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详细情况可参阅肖章《<我的丈夫,我的蜜月>引起的风波》,《世纪》2000年第1期。
    ③中国作家协会编选《散文小品选1956》序言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8月版。
    ①萧乾《礼赞短短篇》,《文艺报》1957年第6期。
    ②“新观察”编辑部编选《散文特写选1958》序言第1页,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①《文艺报》编辑部编《文学十年》第132页,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此文写于1959年9月12日,收入建国十周年文学选集序言集《文学十年》中。
    ②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第1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①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部《笔谈散文续编》前言,百花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
    ②洁泯《谈杨朔的几篇散文》,《文学评论》1962年第2期。
    ③“新观察”编辑部编选《散文特写选1958》序言第6页。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1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冰心《<海市>打动了我的心》,《文艺报》1961年第6期。
    ②北京出版社编《雪浪花》序言第1页,北京出版社1962年8月版。
    ③编排目录中间隔号后的7篇文章更多地带有回忆录的性质,反映的内容都是过去很久的事,特写的味道很淡。而具有特写风味的赵树理的《实干家潘永福》等,则在目录上和散文混编在一起。
    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组织编选《散文特写选1959-1961》序言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但周立波的序言写就于1962年10月。
    ⑤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组织编选《散文特写选1959-1961》序言第2页。
    ⑥洁泯《谈杨朔的几篇散文》,《文学评论》1962年第2期。
    ①刘白羽《创作我们时代的新散文——在上海一次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海文学》1963年7月号。
    ①杜埃《论秦牧的散文——<花城>读后》,《文艺报》1962年第12期。此文写于1962年9月12日。
    ②杜埃《读陈残云的<珠江岸边>》,见杜埃《谈生活、创作和艺术规律》第1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此文写于1963年。
    ③欧阳文彬《赏花集》第3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此文写于1962年11月19日。
    ④方纪《两篇散文——夜读随笔》,写于1962年8月25日,发表于《天津日报》1962年9月14日。
    ⑤峻青是为数不多的在1962年下半年之后集中发表散文的作家,并且在196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秋色赋》。当时的评论界集中出现了关于峻青散文的评论文章,重要的有:姚文元《反映人民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读<傲霜篇>和<壮志录>有感》,《解放日报》1962年12月12日;陈辽《“傲”的英雄性格——喜读<傲霜篇>》,《上海文学》1962年12号;林志浩《激越的时代战歌——谈峻青同志的几篇散文》,《上海文学》1963年2月号;林志浩《为农村的新貌和英雄的人民讴歌——谈峻青同志的几篇 作品》,《大公报》1963年7月9日;王虹《春风·秋色·英雄——读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文汇报》1963年12月17日;谢云《读<秋色赋>》,《人民日报》1964年4月25日。
    ①林志浩《激越的时代战歌——谈峻青同志的几篇散文》,《上海文学》1963年2月号。
    ①丁玲《读魏巍的朝鲜通讯》,《文艺报》1951年5月25日第四卷第三期。
    ②这次编选分为儿童文学(?)诗(?)短篇小说,散文特写,独幕剧五种(?)选录作品的时限为195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选《散文特写选1953.9-1955.12》序言第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②中国作家协会编选《散文特写选1953.9-1955.12》序言第4页。
    ③分别见《散文特写选1953.9-1955.12》序言第2、5、7页。
    ④中国作家协会编选《特写选1956》序言第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选《特写选1956》序言第4页。
    ②中国作家协会编选《特写选1956》序言第4页。
    ③比如洪子诚就认为:“在1956年和次年的一段时间,散文出现了最初的‘复兴’现象。中国作协的1956年度作品选本,散文不再与特写同处,而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见其《中国当代文学史》第13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中国作家协会编选《特写选1956》序言第2页。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选《特写选1956》序言第6、7页。
    ②当时的著名批评家巴人就在《读<农村散记>》一文中明确指出:“《农村散记》是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汇集编成的。”此文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第1期。
    ③中国作家协会编选《散文特写选1953.9-1955.12》序言第9页。
    ④魏金枝的文章见《文艺月报》1955年第3期。魏金枝《从描写真人真事谈提高》,艾芜的《练习写小说先从哪里开始》等文章,都阐明了特写与短篇小说的关系,认为写特写可以是创作短篇小说的一个基础。后者收入《编余从谈》,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艾芜的文章见其论文集《浪花集》,北京出版社1959年版。 产物。
    ②秦兆阳《从特写的真实性谈起》,《人民文学》1956年第6期。
    ①茅盾《试谈短篇小说》,《文学青年》1958年8月号。
    ②《论报纸的特写》,郑洋生、毛信仁译,文艺理论学习小译从第6辑,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虽然波列伏依也指出特写是不容许虚构的,但似乎被理解为报纸通讯性质的特写,并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
    ③奥维奇会的《论特写》,刘宾雁译,发表在《文艺报》1955年第7、8期。
    ①刘白羽《论特写》,《新闻战线》1958年第1期。
    ②刘白羽《时代的印象》后记,光华书店1948年版。
    ③《在桥梁工地上》、《爬在旗杆上的人》、《本报内部消息》分别发表在《人民文学》1956年第4、5、6期。
    ④当时对这一特写创作现象进行批判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李希凡《从(本报内部消息)开始的一股创作上的逆流》,《中国青年报》1957年9月17日;姚文元《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和创作倾向》,《人民文学》1957年第11期;李希凡《所谓“干预生活”、“写真实”的实质是什么?》,《人民文学》1957年第11期。
    ①刘白羽《踏着晨光前进的人们》后记,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②“新观察”编辑部编选《散文特写选1958》序言第2页,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③吴调功《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第199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①井岩盾《真实与虚构——关于特写、传记、回忆录等一个基本问题的讨论》,《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
    ①周立波编选《散文特写选1959-1961》序言第10、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周立波撰写此序言是在1962年10月。
    ②方纪《方纪文集》第四卷第62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此文写于1962年11月,原载《天津日报》1962年12月13日,后义收入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
    ①《新闻业务》同期发表了夏衍在座谈会发言的摘要《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大概表示重视之意。但其主要观点都已经体现在《报告文学座谈会纪要》中。 阎纲《文坛徜徉录》上册第6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此文写于1963年5月。
    ①金敬迈《<欧阳海之歌>的酝酿和创作》,原载1966年2月26日《羊城晚报》,《人民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等均有转载。
    ②(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第6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洋东文艺论集》第76、7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①中国作协编选《散文小品选1956》序言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①此段论述参考了袁勇麟《变异与传承——建国十七年杂文理论管窥》和《带着镣铐跳舞——当代杂文理论探讨与建设》的研究成果,两文分别见《福建论坛》1996年第2期和《文艺评论》1997年第6期。
    ①此文作于1954年11月。根据作者此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情况,此文也大概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此处依据的是林淡秋《业余漫笔》一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②1956年7月,胡乔木领导了《人民日报》的全面改版工作。《人民日报》由原来学习苏联《真理报》的四版改为八版。其中第八版为文艺副刊。胡乔木强调杂文是副刊的灵魂,十分重视杂文的刊载,强调杂文要批评社会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和歪风邪气。
    ③胡祖宇《我看小品文》,《人民日报》1957年4月19日。
    ①中国作协编选《散文小品选1956》编选例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中国作协编选《散文小品选1956》序言第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①《小品文的新危机·编者按》,《人民日报》1957年4月11日。
    ②林淡秋与徐懋庸既是浙东同乡,义是左联时代的战友,此时在京重逢进而过从密切,在杂文问题上有不少共同意见,在讨论中徐懋庸建议《人民日报》发起一场关于杂文的讨论,《小品文的新危机》就是徐懋庸为引发讨论而写的文章。详情可参看袁鹰《五十年代杂文悲迎录》一文,载《炎黄春秋》2005年第10期。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7、278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在此后的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对邓拓等人的谈话中也表示了对杂文的期待,认为:“杂文要有,整个报纸的文风要改进;杂文也可以写的全面。鲁迅的杂文就很全面。我辞去国家主席职务以后,可以给你们写些文章。”陈晋《文人毛泽东》第424页。
    ②这些文章依次发表在《人民日报》1957年4月17、18、19、23、24、25、26、29日和5月3日。
    ③《我们需要杂文,应该发展杂文》,《文艺报》1957年第4期。
    ①关锋的《徐懋庸的<小品文的新危机>是反党的号角》,《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6日。
    ②姚文元《徐懋庸提倡的是什么“小品文”》,《文汇报》1957年12月27日。
    ③山柏《关于小品文问题的讨论》,《人民日报》1958年2月6日。
    ④袁鹰、姜德明《<长短录>的是非与功“罪”》,《新闻战线》1979年第5期。
    ①《燕山夜话》第四集前言《编余题记》,邓拓《燕山夜话》第319、320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②《燕山夜话》第五集前言《奉告读者》,邓拓《燕山夜话》第444页。
    ③姚文元《评“三家村”——“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红旗》1966年第7期。原载《解放日报》、《文汇报》1966年5月10日。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第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②茅盾《试谈短篇小说》,《文学青年》1958年8月号。
    ③李健吾《戏剧的特征》,《文学评论》1963年第2期。
    ④刘白羽《创作我们时代的新散文——在上海一次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海文学》1963年7月号。
    ①张庚《张庚戏剧论文集1949-1958》第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卢卡契《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第288页,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1959年2月末3月初,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期间,否定了诗歌大跃进的做法,认为“写诗不能每人都写,要有诗意,才能写诗。”参见刘景荣、袁喜生著《毛泽东文艺年谱》第229页。后来,毛主席又说:“新诗的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找到一条大家认为可行的主要形l式,确是难事。”这段话见《最好的怀念》一书第71页,红旗出版社1984年版。这里转引了《当代诗学》第66页的引文。
    ③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红旗》1958年第1期。
    ④周扬《人民日报》1958年2月28日。
    ⑤关于文学创作的主体选择问题,在新民歌运动中也曾引发过争论。较为显著的是对吴雁“创作需要才能”论调的批判,这一点参见洪了诚《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第95页的论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就何其芳等人的诗论而言,他们也都坚持作家的专业化,所提问题都是着眼于专业作家诗歌创作的前景而言的,这一点在讨论中并没有引起大的注意。
    ⑥文章中这段论述出自毛泽东的于笔,参见《毛泽东文艺年谱》第208-210页的记述。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18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本尼特《俄国形式主义与巴赫金的历史诗学》,张来民译,《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④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第312、313页,三联书店1997年版。
    1.《苏联文学艺术问题》,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文集》(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文集》(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4.译文社编《保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5.胡乔木、周扬等《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改造思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
    6.《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印行。
    7.《新诗歌的发展问题》共出四集,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分别为1959年1月,1959年9月,1959年12月,1961年12月。
    8.《文艺报》编辑部编《文学十年》,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
    9.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部《笔谈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10.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部《笔谈散文续编》前言,百花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
    11.周扬编《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北京:作家出版社1984年版。
    12.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
    13.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4.江曾培总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5.於可训《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7.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王尧、林建法《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9.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周扬《周扬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冯雪峰《雪峰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2.茅盾《茅盾全集》(第24、25、26、2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何其芳《何其芳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张光年《张光年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胡风《胡风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6.黄秋耘《黄秋耘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27.张庚《张庚戏剧论文集1949-195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8.张庚《张庚戏剧论文集1959-1965》,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29.侯金镜《侯金镜文学评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0.侯金镜《鼓噪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31.邵荃麟《邵荃麟评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2.秦兆阳《论公式化概念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33.秦兆阳《文学探路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34.张光年《文艺辩论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35.陈荒煤《为创造新的英雄典型而努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
    36.陈涌《文学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37.陈涌《文学评论集二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38.冯牧《耕耘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9.陈企霞《光荣的任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40.巴人《文学论稿》,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
    41.巴人《巴人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2.蔡仪《论现实主义问题》,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年版。
    43.王西彦《唱赞歌的时代》,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44.魏金枝《文艺随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
    45.魏金枝《编余丛谈》,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
    46.龙世辉《编余随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47.冯健男《作家的艺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48.姚文元《论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49.姚文元《新松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50.姚文元《文艺思想论争集》,上海:作家出版社上海编辑所1964年版。
    51.李希凡《管见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52.李希凡《寸心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53.欧阳文彬《赏花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4.竹可羽《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55.阎纲《文坛徜徉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56.朱寨《从生活出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7.李诃《学步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
    58.蔡天心《文艺论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59.萧殷《论生活、艺术和真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
    60.赵寻《话剧创作散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61.李健吾《戏剧新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62.李健吾《李健吾戏剧评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63.黄佐临《导演的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64.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65.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66.杜埃《谈生活、创作和艺术规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7.吴调功《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68.天鹰的《1958年中国新民歌运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69.沙鸥的《学习新民歌》,北京:北京出版社1959年版。
    70.沈仁康、黄佩玉:《抒情诗的构思》,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71.安旗《论叙事诗》,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72.胡采《从生活到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3.王元化《向着真实》,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
    74.艾芜《浪花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59年版
    《王汶石研究专集》、《王愿坚研究专集》、《茹志娟研究专集》、《李准专集》《秦牧专集》、《艾青专集》、《杜鹏程研究专集》、《孙犁研究专集》、《沙汀研究专集》、《长篇小说研究专集》《浩然研究专集》、《赵树理研究资料》、《马烽西戎研究资料》、《陆柱国研究专集》《刘白羽研究专集》、《胡可研究专集》、《闻捷研究专集》、《李季研究专集》、《李英儒研究专集》、《柳青研究专集》、《田间研究专集》、《李瑛研究专集》《沈西蒙研究专集》、《杨沫研究专集》、《吴强研究专集》、《贺敬之研究专集》。(此套丛书最开始以内部资料形式发行,后又公开出版。因比较通行,此为避繁琐,不再一一列出编者和出版者)。
    1949-1966年间的《文艺报》、《人民文学》、《文学评论》(初名《文学研究》)、《文艺学习》、《文艺月报》、《中国青年》、《诗刊》、《新观察》、《剧本》、《戏剧报》、《译文》等相关的报刊资料。
    1.於可训《当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建华《革命与形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6.方长安《冷战·民族·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汪介之《回望与沉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南帆《五种形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刘绪源《今文渊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10.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兴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1.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古远清《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3.吴三元、季桂起《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概观》,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14.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6.支克坚《周扬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0.沈志华《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1.李洁非《典型文坛》,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李洁非《典型文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袁鹰《风云侧记》,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24.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王培元《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29.黄子平《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0.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1.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2.刘禾《跨语际实践》,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33.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蔡翔《革命与叙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5.李杨《抗争宿命之路》,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6.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7.韩毓海《从红玫瑰到红旗》,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38.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9.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0.李陀编《昨天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
    41.王德威等编《1949年以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42.董之林《热风时节》,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43.吴秀明《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与人文阐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陈改玲《重建新文学史秩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孙先科《说话人及其话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46.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7.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8.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9.陈方竞《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0.刘锡庆《散文新思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1.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2.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3.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4.张德祥《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55.孟繁华《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6.丁晓原《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7.佘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8.巴赫金《小说理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9.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60.李衍柱《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1.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2.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6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4.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5.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6.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67.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68.耿占春《叙事美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9.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7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71.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73.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4.李茂增《现代性与小说形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75.赵宪章等《文学与形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6.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77.张西平《卢卡奇》,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8.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79.巴赫金:《小说理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0.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81.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82.卢卡契《小说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83.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4.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5.杰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86.杰姆逊《政治无意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7.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8.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89.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0.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91.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3.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4.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5.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96.佛克马《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97.佛克马《中国文学与苏联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8. Politics, Ideology and Literary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Theoretical Interventions and Cultural Critique, ed. Liu Kang Xiaobing Tang, Durham and London:Duck University Press, 1993.
    99. Roland Barthes, Critical Essays,translated by Richard Howard,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2.
    100. Rong Cai, The Subject in Crisi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Hol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
    101. Shiping Hua, Scientism and Humanism:Two Cultures in Post-Mao China,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102. Subjectivity and Literature from the Romantics to the Present Day, edited by Philip Shaw and Peter Stockwell, London and New York:Pinter Publisher,1991.
    103. Untying the Text:a Post-Structuralist Reader,edited by Robert Young, Boston, 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 Kegan Paul,1981.
    104. Yi-Tsi Mei Feuerwerker(梅仪慈),Ideology, Power, Text-Representation and the Peasant "oth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05. Mendilow, Time and the Novel, New York:Humanities Press,1972.
    106. Brian Mchale, Postmodernist Fiction, London:Methuen inc,1987.
    107. Paul Ricoeur, Time and Narrativ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108. Rene Girard, Deceit and the Novel:Self and Other in Literary Structure, 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109. Franco Moretti, The Way of the World:the Bild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 London New York:Verso.
    110. Ian Watt, Myth of Modern Individualism:Faust, Don Quixote, Don Juan, Robinson Cruso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11. Stephen Greenblatt,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Chicago:University Press,2002.
    112. Richard A. Barney, Plots of Englightment:Education and the Novel in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