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史前艺术中的生命母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艺术起源问题属于艺术发生学的研究范围,它不仅是艺术史研究的对象之一,更是艺术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艺术起源论的探讨,学术界观点不一。目前国内学术界已逐渐开始对以往的艺术起源论进行反思,并基本否认了“艺术起源于××”某种单一的艺术起源理论,而认为艺术发生的原因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它的研究应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鉴于此,本文将以生命母题(生殖与食物主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对中国史前视觉艺术作品中生命母题的基本内容、主要的艺术呈现方式、频繁出现的原因、及其与生命主体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深入的分析,以此试图对艺术发生问题作尝试性探讨,并得出本文的基本结论:艺术的发生至少与两个决定性因素密切相关:第一,内因(基础因素)——原始本能需求(人类自身生命的产生与基本的延续);第二,外因(动力因素)——在原始思维的指引下,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以满足原始本能需求为目的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其中,艺术形象的塑造过程是史前人在原始世界观(主要是巫术思维)引导下,自主选择和运用符号的过程,史前艺术作品最初是实现目的的媒介。
The problem of the origin of art belongs to the Art Occurrence, it is not only the object of the art history study, but also is th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of art theory study. On the origin of the art,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from the academics. Currently the domestic academics has gradually started to reflect on the origin of art in the past, and denied the single art origin theory that is the“art originated in XX”, and they think the reason of the origin of art is related to many facts; the research should be diversity and openness. In view of thi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life motif (reproduction and food themes), it is focused on us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ory to do the deeply analysis about the basic life motif content of prehistoric visual art in China, the main artistic presentation, the reason of frequently appear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fe subject, and try to do the discussion on the occurrence of art, then we can get the basic conclusion of the article. There are two determining factor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art: first, internal factors (fundamentals)——the needs of original instinct (the biopoiesis of human and the basic life extension); Second, external factors (power factor)——under the guidelines of the original thinking, based on labor practice, human give full play to take various means and methods from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meet all kinds of original demand. Among them, the shape process of the artistic image is guided by the original outlook of the preman (mainly the witchcraft), it is the process of self-selection and the symbol usage, the prehistoric art is the media for achieving the intention.
引文
[1](美)威廉·A·哈维兰(WilliamA﹒Haviland).文化人类学[M]:第十版.瞿铁鹏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桂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
    [4](法)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5](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M].沈波,张安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德)黑格尔.美学[M]: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8](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9](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M].李以洪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0](奥地利)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11](法)埃马努埃尔·阿纳蒂(Emmanuel Anati).艺术的起源[M].刘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英)保罗·G·巴恩.剑桥插图史前艺术史[M].郭小凌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3](英)海通.图腾崇拜[M].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
    [15](法)埃马努埃尔·阿纳蒂(Emmanuel Anati):艺术的起源[M].刘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美)马斯洛(Maslow,A.H.).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7](瑞士)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18](美)卡尔文·S·霍尔,沃农·J·诺德拜.荣格心理学纲要[M].沈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9](奥)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0](德)雅斯贝斯(Jaspers,K.).生存哲学[M].王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1](德)卡西尔(Cassirer,E.).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2](美)马斯洛(Maslow,A.H.).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3](美)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4](美)约翰·基西克.基西克艺术史[M].水平,朱军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25]James George Frazer.The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0. (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研究[M].纽约:麦克米兰公司,1940.
    [26]Marcel Mauss.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English translation by Robert Brain.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8.(法)马塞尔·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M].(英)罗伯特·勃伦译.纽约:劳特利奇出版社, 2008.
    [1]张道一.艺术原理导论[C].见:张道一编:道一论艺——艺术与艺术学文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2]林凤眠.原始人类的艺术(1928)[C].见:林凤眠编.艺术丛论.台北:正中书局,1936.
    [3]孔智光.中国原始艺术历史发展的三大阶段[C].见:孔智光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4]张泽厚.艺术学大纲[M].上海:光华书局,1933.
    [5]陈建宪.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6]杨志明,章建刚.艺术的起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7]朱狄.艺术的起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9]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余理.崇拜心理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
    [11]张浩.思维发生学:从动物思维到人的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13]桐柱臣.中国新石器研究[M]:下.四川:巴蜀书社,1998.
    [14]王光普,王辅民.生命生殖崇拜和远古图腾:民间传世剪纸纹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15]宋兆麟.民间性巫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16]刘小幸.母体崇拜——彝族祖灵葫芦溯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7]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18]刘杰.中国八卦性学[M].青岛出版社,2006.
    [19]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0]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所.新疆天山生殖文化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2]张铭远.生殖崇拜与死亡抗拒——中国民间信仰的功能与模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
    [23]候光,蒋永志.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秘莫测的原始信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华图腾文化与生殖文化[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25]宋兆麟.民族文物通论[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1999.
    [26]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出版社,1992.
    [27]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8]郑元者——艺术起源学引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9]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30]谢崇安.中国史前艺术[M].四川:三环出版社,1990.
    [31]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2]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1996.
    [33]岑家梧.史前艺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34]陈兆复,邢琏.原始艺术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5]户晓辉.岩画与生殖巫术[M].乌鲁木齐:新疆摄影艺术出版社,1993.
    [36]陈兆复.中国岩画全集:南部岩画[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7]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8]宋耀良.中国岩画考察[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1998.
    [39]盖山林.中国岩画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40]盖山林.阴山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41]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42]宋耀良.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
    [43]周兴华.解读岩画与文明探源:聚焦大麦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4]柳冬青.红山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45]户晓辉.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母题[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46]李希凡.中国艺术通史·原始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7]王朝闻.中国美术史:原始卷[M].济南:齐鲁书社·明大出版社,2000.
    [48]宋耀良.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1992.
    [49]朱狄.雕刻出来的祈祷:原始艺术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0]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51]罗之基.佤族的社会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52]杨兆麟.原始物象——村寨的守护和祈愿[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53]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4]于锦绣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M].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5]满都尔图.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温克族卷[M].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6]和志武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纳西族卷[M].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7]张公瑾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傣族卷[M].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8]李绍明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黎族卷[M].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9]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0]易思羽.中国符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1]卜工.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2]张光直.中国古代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63]卫聚贤.中国考古学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64]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61.
    [65]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66]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编著.扶风案扳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67]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M].印群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68]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9]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1]张紫晨.中国巫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72]梁钊韬.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73]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4]王振复,汤秋研.“倒错”的世界:中国巫术文化[M].沈阳出版社,1997.
    [75]臧震.蒙昧中的智慧:中国巫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76](北齐)魏收撰.魏书[M]: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74 .
    [77](战国)吕不韦著.吕氏春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78](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
    [79](西汉)刘安等.淮南子[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80](东汉)王充.论衡[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1](西汉)刘向.列仙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82](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3] (梁)沈约注.竹书纪年集解[M].上海文益书局,1936.
    [84](南宋)范晔,(晋)司马彪.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后汉书·赵咨传[M]:上册卷三十九.长沙:岳麓书社,1994.
    [85](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86]翦伯赞,陈述,孙钺等.历代各族传记会编[M]:第一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
    [87](唐)魏征等.隋书[M]: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3.
    [88](唐)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校注[M].季羡林等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
    [89](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0](清)朱彬撰.礼记训纂[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
    [91](东汉)班固.汉书(全十一册)[M]: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
    [92](北宋)李昉.太平御览[M]: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
    [9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
    [94](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95](南宋)朱熹注.诗经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6]闻一多.伏羲考[M].田兆元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7]任俊华,赵清文.大学·中庸·孟子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98]马银琴.韩非子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99]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100]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老子·庄子精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1]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咔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8).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M1)发掘简报[J].文物, 1997(8).
    [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 1997(8).
    [5]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冢筒形器墓的发掘[J].文物, 1997(8).
    [6]承德地区文物保管所.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发掘报告[J].文物,1994(3).
    [7]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葬第一次发掘的初步收获[J].文物,1976(1).
    [8]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5).
    [9]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
    [10]李洪甫.将军崖岩画遗迹的初步探索[J].文物,1981(7).
    [11]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武威皇娘娘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
    [12]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裴李冈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J].考古,1979(3).
    [13]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0(3).
    [14]洛阳博物馆.洛阳西高崖遗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1(7).
    [1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陕西合阳吴家营仰韶文化遗址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0(6).
    [16]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1977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概况[J] .考古,1978(1).
    [17]洛阳地区文物保护管理处.河南伊川马回营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83(11).
    [18]西安半坡博物馆等.陕西商县紫荆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与文物,1981(3).
    [19]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西五台县阳白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7(4).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0(1).
    [2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市小荆山遗址调查、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6(2).
    [22]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市焦家遗址调查[J].考古,1998(6).
    [23]南京博物馆等.江苏灌云大伊山遗址1986年的发掘[J].文物,1991(7).
    [24]南京博物馆.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65(2).
    [25]南京博物馆.1987年江苏新淅花厅遗址的发掘[J].文物,1990(2).
    [26]王洪明.山东省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J].考古,1985(12).
    [27]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曲阜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63(7).
    [2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1997年的发掘[J].考古,2000(10).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陕西泄湖遗址[J].考古学报,1991(7).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2(4).
    [3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泌阳板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试掘[J].考古,1965(9).
    [32]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南殿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J].史前研究,1984(1).
    [33]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新密市新寨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4(3).
    [34]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队.陕西华县柳子镇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J].考古,195(11).
    [35]甘肃省博物馆等.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J].文物,1981(4).
    [36]马东海.宁夏固原出土新石器时代鸡首壶[J].文物,1991(6).
    [37]何居奇.红陶鸟形器[J].文物,1995(12).
    [38]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等.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J].考古学报,1982(2).
    [39]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0(5).
    [40]连云港市博物馆.将军崖岩画遗迹的调查[J]文物,1981(7).
    [41]河北省文化管理处,邯郸市文化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J].考古学报,1981(3).
    [42]尤仁德.红山文化鸟兽纹玉佩研究[J].考古与文物,1994(1).
    [43]阳吉昌.简论甑皮岩遗址植物群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1992(1).
    [44]甘肃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李振翼.甘肃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J].文物,1995(5).
    [45]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J].文物,1979(11).
    [46]郝树屏.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的人头壶[J].史前研究,1984(4).
    [47]卜工.磁山祭祀遗址及相关问题[J].文物,1987(11).
    [48]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J].文物,1984(6).
    [49]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而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8).
    [50]叶明辉.艺术母题新解[J].美术,1990(9).
    [51]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39(1).
    [52]孙文宪.作为结构形式的母题分析——语言评论方法论之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0(6).
    [53]王祖哲.关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与席勒的“游戏说——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J].江西社会科学,2005(7).
    [54]霍然.论远古图腾与艺术起源[J].求索,2004(6).
    [55]张白露.艺术起源学说辨析[J].河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5(1).
    [56]徐汝霖.艺术起源的终极原因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殖生产——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兼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J].江苏社会科学,1992(2).
    [57]章建刚.艺术起源劳动说再探索[J].哲学研究,1991(8).
    [58]方雪松.略论原始思维和原始艺术——关于文学艺术起源动因的探讨[J].学术界,1992(2).
    [59]黄厚明.论原始审美形态的逻辑发生——兼论艺术的起源问题[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18(1).
    [60]蔡元培.美术的起原[J].新潮,1919(4).
    [61]章建刚.对起源过程中艺术的某些趋势的考察[J].思想战线,1992(3).
    [62]黄海澄.艺术起源新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3]胡懿勋.岩画体现的原始人类的自觉意识——艺术起源的再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5:10,26(5).
    [64]冯晓.原始艺术的意识基础及变象的内驱力[J].美术研究,1988(4).
    [65]夏志厚.建立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J].文艺理论研究,1985(2).
    [66]夏中义.原始心理与原始艺术的发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5).
    [67]陈望衡.艺术起源的中介及审美意识的产生[J].求索,1985(5).
    [68]宋耀良.人类第一艺术——艺术起源新论上篇[J].文艺争鸣,1990(2).
    [69]宋耀良.生命精神化与艺术起源——艺术起源新论下篇[J].文艺争鸣,1990(3).
    [70]高玉.艺术“起源”怀疑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4(1).
    [71]高玉.艺术起源“动因论”质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6(3).
    [1]府宪展.横空出世贺兰山石破天惊岩画谜[N].中华读书报,2007-8-15(10).
    [2]刘泉龙.专家考证:宁夏大卖地岩画带为中国“岩画主要地区”[N].中国文物报,2005-2-23(2).
    [3]肖敏.史前岩画版:“维纳斯”惊现宁夏——宁夏贺兰山岩画将中国岩画的历史前推万年以上[N].考古·发现·新华每日电讯,2004-10-21(7).
    [4]张昊文.老祖母雕像:中国史前“维纳斯”[N].内蒙古晨报,2009-9-25(18).
    [5]刘钧.史前孕妇女神像堪称“东方维纳斯”[N].广州日报,2009-4-11(B15).
    [6]吴少男.“不懂我,我就是一块石头;懂我,我将告诉你一个远古的世界”——贺兰山岩画告诉你远古的世界[N].华兴时报,2008-7-8(1).
    [1]郭文庭.审视·启示·思考——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
    [2]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
    [3]贾怀鹏.生命之泉艺术之源——艺术起源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
    [4]高大容.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源自精神世界的失衡[D]:[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美术系,2008.
    1参见叶明辉:《艺术母题新解》,《美术》,1990年9月,第56—58页。
    2参见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Concis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第7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65页。
    1参见王祖哲:《关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与席勒的“游戏说——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第86-91页。
    2参见姜策:《关于艺术起源的再思考——格罗塞〈艺术的起源〉之批评》,《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9-11页。
    3参见霍然:《论远古图腾与艺术起源》,《求索》,2004年第6期,第119-121页。
    4参见宋建林:《马克思主义艺术起源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第1-7页。
    5参见胡家祥:《为“游戏说”一辩——兼论几种主要的艺术起源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第34—40页。
    6参见张白露:《艺术起源“劳动”说及其悖论》,《河南理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月第7卷第3期,第221—225页。
    1参见张白露:《艺术起源“巫术说”及其悖论》,《南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5卷第2期,第221—225页。
    2参见张白露:《艺术起源学说辨析》,《河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5卷第1期,第101—105页。
    3参见徐汝霖:《艺术起源的终极原因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殖生产——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兼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第93—112页。
    4参见章建刚:《艺术起源劳动说再探索》,《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第61—68页。
    5参见王清亮:《艺术起源论——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辨析》,《艺术教育》,2006年第6期,第123、25页。
    6参见彭丽鸿:《普列汉诺夫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艺术起源说及其影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2卷第2期,第10—14页。
    7参见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1992年,第28—29页。
    8参见谢崇安:《中国史前艺术》,四川:三环出版社,1990年,第35页。
    9参见方雪松:《略论原始思维和原始艺术——关于文学艺术起源动因的探讨》,《学术界》,1992年第二期,第57—60页。
    10参见闫伟红:《论艺术起源的多元合理性》,《洛阳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19卷第1期,第105—106。
    11参见黄厚明:《论原始审美形态的逻辑发生——兼论艺术的起源问题》《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第1期第18卷,第38—41页。
    12参见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7页。
    13参见蔡元培:《美术的起原》,《新潮》,1919年第4期,第617—618页。
    14参见林凤眠:《原始人类的艺术(1928)》,林凤眠:《艺术丛论》,台北:正中书局,1936年,第49页。
    15引自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08页。
    16参见张泽厚:《艺术学大纲》,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第14页。
    17参见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1992年,第28—29页。
    18参见章建刚:《对起源过程中艺术的某些趋势的考察》,《思想战线》,1992年第3期,第23—29页。
    19参见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15页。
    1引自陈兆复、邢琏:《原始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46页。
    2引自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页。
    3引自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北京:紫金城出版社,1996年,第2页。
    4参见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5、88页。
    5引自徐汝霖:《艺术起源的终极原因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殖生产——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兼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第93—112页。
    6参见黄海澄:《艺术起源新探》,《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64页。
    7参见陈元贵:《艺术起源与艺术科学“合法性”之联系——由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说开去》,《兰州学刊》(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第78—80页。
    8参见胡懿勋:《岩画体现的原始人类的自觉意识——艺术起源的再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10月第5期第26卷,第38—41页。
    9参见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页。
    10参见杨志明、章建刚:《艺术的起源》,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11参见冯晓:《原始艺术的意识基础及变象的内驱力》,《美术研究》,1988年第4期,第65页。
    12参见夏志厚:《建立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2期,第28—38页。
    13参见夏中义:《原始心理与原始艺术的发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5期,第31—38页。
    14参见陈望衡:《艺术起源的中介及审美意识的产生》,《求索》,1985年第5期,第68—73页。
    15参见宋耀良:《人类第一艺术——艺术起源新论上篇》,《文艺争鸣》,1990年第2期,第10—18页。
    16参见宋耀良:《生命精神化与艺术起源——艺术起源新论下篇》,《文艺争鸣》,1990年第3期,第33—39页。
    17参见高大容:《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源自精神世界的失衡》(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美术系,2008年,第38页。
    1参见郭文庭:《审视·启示·思考——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年,第29页。
    2参见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年,第34页。
    3参见贾怀鹏:《生命之泉艺术之源——艺术起源初探》(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年,第65页。
    4参见高玉:《艺术“起源”怀疑论》,《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3—6页。
    5参见高玉:《艺术起源“动因论”质疑》,《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6卷第3期,第50—53页。
    6参见户晓辉:《地母之歌:中国彩陶和岩画的生死母题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7参见户晓辉:《岩画与生殖巫术》,乌鲁木齐:新疆摄影艺术出版社,1993年。
    8参见宋兆麟:《民间性巫术》,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
    9参见王光普、王辅民:《生命生殖崇拜和远古图腾:民间传世剪纸纹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参见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参见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所:《新疆天山生殖文化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13参见张铭远:《生殖崇拜与死亡抗拒——中国民间信仰的功能与模式》,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14参见候光、蒋永志:《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秘莫测的原始信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15参见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华图腾文化与生殖文化》,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1参见蔡元培:《美术的起原》,《新潮》,1919年第4期,第619页。
    2参见林凤眠:《原始人类的艺术(1928)》,林凤眠:《艺术丛论》,台北:正中书局,1936年,第48页。
    3参见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1参见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编著:《扶风案扳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8—112页。
    2参见张昊文:《老祖母雕像:中国史前“维纳斯”》,《内蒙古晨报》,2009年9月25日,第18版。
    3参见王刚:《兴隆洼石雕人体像》,《中国文物报》,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年第47期。
    4参见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咔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1期,第1页。
    5参见刘钧:《史前孕妇女神像堪称“东方维纳斯”》,《广州日报》,2009年4月11日,第B15版。
    1参见柳冬青:《红山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页。
    2参见同上,第29页。
    3参见肖敏:《史前岩画版:“维纳斯”惊现宁夏——宁夏贺兰山岩画将中国岩画的历史前推万年以上》,《考古·发现·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10月21日,第7版。
    1参见刘泉龙:《专家考证:宁夏大卖地岩画带为中国“岩画主要地区”》,《中国文物报》,2005年2月23日,第2版。
    2参见周兴华:《解读岩画与文明探源:聚焦大麦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7—58页。
    1 See:Erich Neumann.The Great Mother:An Analysis of an Archetyp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 p.94.
    2引自户晓辉:《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母题》,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68页。
    3参见中国伙伴关系研究小组:《阳刚与隐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第91页。
    4参见俞伟超、严文明等:《座谈东山嘴遗址》,《文物》,1984年第11期,第12页。
    5参见杨泓:《中国古文物中所见人体造型艺术》,《文物》,1987年第1期。
    6参见(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李以洪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7引自(南宋)朱熹注:《诗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7页。
    8参见同上,第129页:“厥出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时维后稷”。
    9参见(西汉)司马迁:《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5页:“周后稷名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
    10参见(梁)沈约注:《竹书纪年集解》,上海文益书局,1936年,第78页:“……姜嫄,助祭郊谋,见大人迹履之……”。
    1引自(战国)屈原:《楚辞》,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2参见(西汉)司马迁:《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8页。
    3参见翦伯赞、陈述、孙钺、楚明善等:《历代各族传记会编》(第一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48页。
    4 See:James George Frazer.The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0.p.12.
    1参见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0页。
    2参见和志武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纳西族卷》,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
    4引自余理:《崇拜心理学》,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第6页。
    5参见同上,第27页。
    6引自李希凡:《中国艺术通史·原始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2页。
    7参见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年第11期,第54页。
    1参见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年第11期,第53页。
    2参见郝树屏:《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的人头壶》,《史前研究》,西安:半破博物馆,1984年第4期。
    3参见甘肃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李振翼:《甘肃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文物》,1995年第5期,第40页。
    1参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2参见柳冬青:《红山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页。
    3参见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年第11期,第54页。
    4参见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第6期。
    5参见巴义尔:《盖山林:中国岩画第一人》,《民族团结》,1999年第1期,第48页。
    6参见盖山林:《中国岩画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
    7参见宋耀良:《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1992年。
    8参见盖山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68页。
    1参见盖山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2参见吴少男:《“不懂我,我就是一块石头;懂我,我将告诉你一个远古的世界”——贺兰山岩画告诉你远古的世界》,《华兴时报》,2008年7月8日,第1版。
    1“……多在顺宁、永昌二郡辣蒜(今云南沧源、耿马和双江三县的界河小黑江。)江外……猎人以祭。商贾出腾越州入木邦者,必经其地,呼为卡利瓦,有生熟二种:生者劫掠,熟者保路。”引自罗之基:《佤族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31页。
    2参见凌纯声:《云南卡瓦族与台湾高山族的猎头祭》,载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1953年第2期,第2页。
    3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2页。
    4引自(唐)魏征等撰:《隋书》(第6册)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4页。
    5引自(北齐)魏收撰:《魏书》(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9页。
    6引自(唐)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等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6页。
    7参见(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桂林:广西桂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9—350页。
    8参见(奥地利)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97—98页:“精灵说,狭义的说为有关灵魂的讨论,广义的定义,则它通常是指对精神生命的讨论。”“精灵说,(或称魂魄崇拜)开始时仅是表示一种特殊的哲学体系,它之所以具有现在的意义,主要是由泰勒(Talor)所赋予。”
    9参见满都尔图:《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温克族卷》,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8页,具体见《额尔古纳旗使用训鹿鄂温克人的调查报告》,《鄂温克族社会调查》,第230页。
    10参见(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桂林:广西桂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0—441页。
    1 See:James George Frazer.The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0.p.679.
    2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有三个灵魂,第一个灵魂叫奥罗里(Olori),就在人头部,具有主宰、监护和引导的地位;暹罗(泰国的旧称)人认为人的头部住着一个叫“旷”或“冠”的灵魂,是头部的守护魂,得慎重保护,连修面理发都得遵守很多仪礼。
    3 See:James George Frazer.The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0.p.230.
    4引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一八一下。
    5引自(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207页。
    6语言的联想关系,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分析语言各要素关系时提出,罗兰·巴尔特在《符号学原理》中对语言的“联想轴”作了进一步分析,联想关系是将不在现场的要素联合成潜在的记忆系列。
    7参见易思羽:《中国符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7-138页。
    1参见单达、史兵:《从大汶口遗址看我国古代私有制的孕育和萌芽》,载《大汶口文化讨论集》,1981年,第71页。
    2参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3参见卜工:《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1页。
    4参见朱狄:《雕刻出来的祈祷:原始艺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1页。
    5参见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第527页: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大量彩陶,除了在农耕经济下与千家万户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外,同时,“彩陶中最精美的一部分,则可能为适应祭礼的需要如果没有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这种祭礼功能,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殷商青铜器之被用于祖先崇拜的仪式,并且它的纹饰‘作为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沟通的媒介’……如果我们把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各种彩陶放在一起,那么这种与当时的物质水平不相称的奢侈性就会强烈到表现出来。”
    6引自马银琴编著:《韩非子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7参见卫聚贤:《中国考古学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45—46页。
    8参见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61年,第106页。
    9引自(东汉)王充:《论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6页。
    10对于墓葬随葬品的功能,学术界一般认为与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念有关,但也有学者不赞同墓葬随葬品与灵魂不灭或死后世界的观念有关。具体见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1、201页。余莫时:《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联合月刊》,1983年26期,第83页。
    1“表征”或者称为“表现”、“表象”,是巫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指“那些与巫术行为相对应的观念和信仰。”See:Marcel Mauss.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English translation by Robert Brain.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08.p.23.
    2 See ibid,p.78.
    3 See ibid,p.79.
    4 See ibid,p.84.
    5参见刘小幸:《母体崇拜——彝族祖灵葫芦溯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6页。
    6参见王朝闻:《中国美术史:原始卷》,济南:齐鲁书社·明大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1参见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印群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第137—139页:张光直先生将仰韶文化分为六个类型:半坡、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其中,石岭下被视为庙底沟与马家窑之间的中介,半坡类型是最早的仰韶文化类型。
    2参见西安半破博物馆:《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参见杨长勋:《广西洪水神话中的葫芦》,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编:《民间文艺集刊》(第6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1月,第23—24页。
    4参见于锦绣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23页。
    5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注》(中册),李经纬、李振吉主编,张志斌等校注,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年,第1024—1027页。
    1引自(南宋)朱熹注:《诗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6页。
    2引自同上,第122页。
    3参见闻一多:《伏羲考》,田兆元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4、55、61、75页。
    4参见同上,第57—60页。
    5参见同上,第14页。
    6参见许婧、汪炀:《中国动画黄金80年》,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第162—164页。
    1参见户晓辉:《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母题》,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44页。
    2(清)朱彬撰:《礼记训纂》(上册)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94页。
    3(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87页。
    4参见(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李以洪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43、45页。
    1参见陆耀华:《浙江嘉兴大坟遗址的清理》,《文物》,1991年第7期,第6页。
    1生殖器在医学上分为内、外生殖器,此处的生殖器,是针对外生殖器而言。在史前艺术作品中,有许多模仿生殖器形象及类似形象的岩画、雕塑作品。
    2引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二六五下。
    3参见柳冬青:《红山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4选自陈兆复:《中国岩画全集:南部岩画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第239页。
    5参见曾祥旺:《桂西发现的古代岩画》,《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6期,第1页。
    6参见盖山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300-301页,此处多为表现男女生殖器的岩画。
    
    1参见王海霞:《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98—199页。
    2参见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3关于雨蛙纹的象征意义,在赵国华的《生殖崇拜文化论》中有专门探讨。
    4参见杨兆麟:《原始物象——村寨的守护和祈愿》,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3页。
    1参见(奥地利)弗洛依德:《释梦》,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53-354页。
    2参见洛克《纳西—英语百科词典》(第一卷),载和志武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纳西族卷》,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4页。
    1参见张浩:《思维发生学:从动物思维到人的思维》(增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重印版,第100—133页。
    2参见同上,第139—145页。
    3参见(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0页。
    4在中国古籍资料中都有类似记载,如(战国)吕不韦著:《吕氏春秋·持君》,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6页:“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亲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太古”指远古之时;“亲戚”指父母。
    5引自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09页。
    1参见宋兆麟、黎家芳:《中国原始社会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岑家梧:《中国原始社会史稿》,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
    1参见刘遂海、李发斌:《摩梭艺术》,四川:成都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2参见同上,第209—211页。
    3参见洛克:《纳西—英语百科词典》(第一卷),载和志武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纳西族卷》,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4页。
    1参见李于泉:《傣族石崇拜及其传统与艺术表现》,云南民族研究所:《民族调查研究》,1988年第1—2期,第201页。
    2参见同上,第202—206页。
    3参见李绍明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黎族卷》,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676页,具体见王海昌、陈仁:《黎族石祖崇拜析》载《海南民族学研究论集》(第1集),第189—190页,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2引自宋耀良:《中国岩画考察》,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1998年,第268页。
    1参见参见洛克《纳西—英语百科词典》(第一卷),载和志武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纳西族卷》,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
    2参见李霖灿:《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第2页。
    3参见满都尔图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温克族卷》,总主编吕大临,何耀华,副主编倪为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08页:具体见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编的《宗教调查与研究》,1986年,第209—211页。
    1参见杨兆麟:《原始物象——村寨的守护和祈愿》,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2—183页。
    2 Cited:Marcel Mauss.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English translation by Robert Brain,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08.p.80.
    1参见刘杰:《中国八卦性学》,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年,第2页。
    2参见宋兆麟:《民族文物通论》,北京:紫金城出版社,1999年,第176页。
    3参见(英)理雅格英译:《周易》,秦颖、秦穗校注,秦颖今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第346页。
    4引自同上,第328页。
    5参见同上,第350页。
    6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老子·庄子精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7引自王充:《论衡》(1—5册)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3页。
    8引自(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年,第107页。
    1全新世,地质学用语,是最后一次冰河期时期,人类逐渐进入新人(现代人)阶段,大致为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气候逐渐转暖。
    2参见郭文:《文明的曙光: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第86页。
    3根据美国人类学家魏敦瑞对中国北京猿人的研究,他于1939—1940年发表的《中国猿人是否残食同类》和1943年发表的《中国猿人头盖骨》的专著中推测,北京猿人存在食人之风,其中猎头现象认为是取食脑子的可能性比较大。总之,在人类社会早期食人现象十分普遍,这在世界各地的史前考古材料中都有显示。
    4引自(西汉)刘安等撰:《淮南子》,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
    1参见桐柱臣:《中国新石器研究》(下),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第1720页。
    2参见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70页。
    3中国岩画由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分为三大文化坐标:北方和西北草原民族的游牧文化;黄河流域以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文化和长江流域及其南部的稻谷文化;东南沿海以渔捞业为主的海洋文化。
    4参见府宪展:《横空出世贺兰山石破天惊岩画谜》,《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15日,第10版。
    1参见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5—284页。
    2参见盖山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344页。
    3参见尤玉柱、石金鸣:《阴山岩画的动物考古研究》,载盖山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413—414页。
    4参见尤玉柱:《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动物》,载盖山林:《乌兰察布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23—324页。
    1引自阳吉昌:《简论甑皮岩遗址植物群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2年第1期,第92页。
    2参见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3参见河北省文化管理处、邯郸市文化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第304页。
    4参见卜工:《磁山祭祀遗址及相关问题》,《文物》,1987年第11期,第45页。
    1参见牟永杭:《试论河姆渡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第一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参见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5期。
    3参见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第9—10页。
    
    1参见连云港市博物馆:《将军崖岩画遗迹的调查》,《文物》,1981年第7期,第21页。
    2参见李洪甫:《将军崖岩画遗迹的初步探索》,《文物》,1981年第7期,第25页。
    1 See:Marcel Mauss,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English translation by Robert Brain,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08.p.82.
    2参见宋耀良:《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年,第213、269页。
    3引自(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1参见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2参见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武威皇娘娘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3参见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等:《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4参见何居奇:《红陶鸟形器》,《文物》,1995年第12期。
    5参见马东海:《宁夏固原出土新石器时代鸡首壶》,《文物》,1991年第6期。
    6参见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裴李冈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3期。
    7参见甘肃省博物馆等:《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文物》,1981年第4期。
    8参见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0年第3期。
    9参见洛阳博物馆:《洛阳西高崖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7期。
    10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陕西合阳吴家营仰韶文化遗址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6期。
    11参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南殿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12参见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队:《陕西华县柳子镇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59年第11期。
    13参见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新密市新寨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3期。
    14参见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泌阳板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65年第9期。
    15参见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1977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概况》,《考古》,1978年第1期。
    16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2年第4期。
    17参见洛阳地区文物保护管理处:《河南伊川马回营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1期。
    18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陕西泄湖遗址》,《考古学报》,1991年第7期。
    19参见西安半坡博物馆等:《陕西商县紫荆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
    20参见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西五台县阳白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4期。
    21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
    22参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市小荆山遗址调查、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
    23参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1997年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10期。
    24参见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市焦家遗址调查》,《考古》,1998年第6期。
    1参见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曲阜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3年第7期。
    2参见王洪明:《山东省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第12期。
    3参见南京博物馆等:《江苏灌云大伊山遗址1986年的发掘》,《文物》,1991年第7期。
    4参见南京博物馆:《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
    5参见南京博物馆:《1987年江苏新淅花厅遗址的发掘》,《文物》,1990年第2期。
    1参见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310—319页。
    3引自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230页。
    1参见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第9—10页。
    2参见(苏)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7页。
    3引自尤仁德:《红山文化鸟兽纹玉佩研究》,《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1期,第43-44页。
    1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老子·庄子精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南宋)范晔、(晋)司马彪撰:《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后汉书·赵咨传》(上册)卷三十九,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566页:“夫亡者,元气去体,贞魂游散,反素复始,归于无端”。
    2参见(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一册)卷第三(鬼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页。
    3引自(元)李果编辑、(明)李时珍参订:《食物本草》,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年,第8页(食物本草总论)。
    4引自(清)朱彬撰:《礼记训纂》(上册)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35页。
    5引自(西安)刘安等撰:《淮南子》,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6引自(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4页。
    1这一概念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原型”——具有无限循环和相对恒定性质、处于人类心灵的最底层的结构模式。“原型”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指“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瑞士)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8页。
    2“所谓集体表象,如果只从大体上下定义,不深入其细节问题,则可根据所有社会集体的全部成员所共有的系列特征来加以识别: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它们在集体中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其所以如此,并非因为集体表象要求以某种不同于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集体主体为前提,而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特征不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的途径来得到理解”。(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年,第496页。
    3引自(美)卡尔文·S·霍尔,沃农·J·诺德拜:《荣格心理学纲要》,沈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7页。
    4参见宁克平、包青林(绘图):《中国岩画艺术图式》,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4页。
    1引自(法)埃马努埃尔·阿纳蒂(Emmanuel Anati):《艺术的起源》,刘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2参见同上,第46—55页。
    3引自任俊华、赵清文:《大学·中庸·孟子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277页。
    4引自(清)朱彬撰:《礼记训纂》(上册)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45页。
    1引自盖山林:《中国岩画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
    2引自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244页。
    3引自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4参见(美)马斯洛(Maslow,A.H.):《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40—68页。
    5参见同上,第114页。
    1引自(英)保罗·G·巴恩:《剑桥插图史前艺术史》,郭小凌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7页。
    2参见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7页。
    3参见(英)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原始情感…以及表达各种需求和希望。它是以艺术形象反映,再现这种生产活动的独特的认识形式。”
    4引自(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页。
    5引自(美)约翰·基西克:《基西克艺术史》,水平、朱军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6引自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7引自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315页。
    1引自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1992年,第28页。
    2参见(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61页:“巫术属于人类,不但是因为巫术为人类所有,而且因为巫术的题材主要是人事的题材,如渔猎、园艺、贸易、调情、疾病、死亡之类。巫术用于自然界,不如用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或足以影响自然界的人事活动上为多。况且说,巫术的效能,并非认为是自然界因受咒术而产生的结果;乃是巫术特有的现象,自然界不会产生的东西。”
    3参见张紫晨:《中国巫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33页。
    4参见(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70、74页。
    5参见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参见王振复,汤秋研:《“倒错”的世界:中国巫术文化》,沈阳出版社,1997年。
    2引自(英)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3页。
    3参见臧震:《蒙昧中的智慧:中国巫术》,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第6页。
    4参见邓福星:《史前艺术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99、124页。
    5 See:James George Frazer,The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The Macmillan Company,1940.p.20.
    6“此时此地性”与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的“光韵”理论的“即时即地性”或“原真性”(Echtheit)概念相近,是强调原作的“即时即地性”,即艺术品问时间和地点的独一无二性。具体参见本雅明(Benjamin,W.):《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第7页。
    1参见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而葬”与辽河文明的起源特征再认识》,《文物》,1997年第8期,第20页。
    2参见(奥)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54页。
    3将殓装尸体的棺材,悬置在临江靠水的高崖绝壁之上。
    4僰,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根据石钟健先生在《悬棺葬礼研究》中对中国悬棺葬的民族成分的分析,认为福建、浙江及江西东部,都是越族生息之地。悬棺葬是古越人的葬法。陈兆复先生认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此习俗年代最早约始于汉代,下至明万历时期,即公元1世纪至16世纪。
    5引自(东汉)班固:《汉书(全十一册)》(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400页。
    6引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一0上。
    1引自戴吾三:《考工记图说》(卷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2引自(清)朱琰:《〈陶说〉译注》,傅振伦译注,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第52页。
    3引自(西汉)刘向:《列仙传》,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第2页:宁封子为皇帝(又名轩辕氏)时期的人,是主管陶器制造的官员;“陶正”指主管陶器制造的官员。
    4引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65页:“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
    1 Cited:Marcel Mauss.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English translation by Robert Brain,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08.p.79.
    1参见孔智光:《中国原始艺术历史发展的三大阶段》,见孔智光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页。
    2引自(德)雅斯贝斯(Jaspers,K.):《生存哲学》,王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