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战后湖北善后救济研究(1945-194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战后,为帮助世界受灾各国尽快恢复战争创伤、稳定社会秩序,在英美等国的倡导下,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中国,成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及在各地成立分署,利用联总援华之物资对受战争破坏严重地区进行善后与救济。
     1945年11月,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一经成立,即对湖北地区之灾情进行调查,在了解湖北受灾情况的基础上对湖北善后救济进行规划,明确湖北分署的使命,积极组建机构,开展对湖北地区的善后救济。湖北分署的善后救济活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湖北社会秩序,但在国共内战的时局下,善后救济成果大打折扣。
     本文分四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阐述善后救济之缘起及机构设立。简述战后联总、行总、解总的成立及湖北战后灾情,明确湖北善后救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湖北分署的设立、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及善后救济原则、物资储运等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对湖北分署所开展的救济与善后业务的具体实施进行详细阐述。湖北善后救济工作分救济与善后两部分。1946年9月以前,主要以救济为主,即开展急赈、特赈、难民救济,为大批缺衣少食之民众及返乡之难民提供救济。1946年9月以后,以善后为主,包括以工代赈、农业复员、工矿复员和医药善后。
     第三部分具体阐述湖北分署对中原解放区的善后救济。受战后国内时局影响,国共对解放区的救济呈现出合作与对峙相交织的局面。受联总协定和国共和谈的影响,行总不得不对解放区进行救济,在中原解放区设立宣化店办事处办理中原解放区的善后救济。但在救济过程中,国共双方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立场,又难免产生摩擦,这样,在对中原解放区的善后救济过程中,出现各方力量的博弈。但因湖北分署内有一批进步民主人士及地下共产党员从中斡旋,使中原解放区获相对较多之物资,并为中原突围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第四部分对湖北分署善后救济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其行政效率进行评估。湖北分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救济了大批的灾民,为湖北经济的恢复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同时,受当时国内政治军事时局的影响,加上物资缺乏等客观因素,使包括湖北在内的全国善后救济成果都大打折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从善后救济机构本身出发,对其行政效率进行分析,或许于我们而言更具意义。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in order to help the countries,who had serious destoried in the war,to restore the wounds of war and to stabilize the social order,the United and British auspoces to establish the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r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UNRRA),In China,the National Government set up the Exective Yuan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tration(EYRRA).After then,EYRRA started the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severly damaged areas of China by use of UNRRA's supplies.
     The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 set uo a assistant in HuBei in Noverber1945,to carry out the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in HuBei region.Its activies stabilized the social order,but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ivil war,the outcome of the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had been greatly reduced.
     This article is dic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origin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relief and rehabitation established.briefly introdu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RRA,EYRRA and the general survey of the disaster in HuBei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organization,staffing,the orinciples of the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nd the sr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materials.
     The second chapter elabrorate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which carried out by the HuBei regional office.The whole work in HuBei include two parts,one is relief;another is rehabilitation.Its mian work is relief that contains urgent relief,special relief and refugee relief which is in order to provide relief for refguees to return home.before September1946,and afer September1946,its work focused on rehabilitation including agriculture,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mining.
     The third chapter specifically describes the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 liberated area.by the post-war domestic political situation affect,the work in the central plains liberated area had meet so mary difficults that the KTM discriminate the central plains,obstruct it get equity relief.and in another way the Communist Party tried their best to get more reliefs.So that,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jiefang district'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process,appear all the power game.Because in the HuBei regional office,there hsa a number of progressive democrats and underground Communists to help the central jiefang District that make it receive relatively more material.And it also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victory of central plain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its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ssessment that the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carried out by HuBei regional office.Its activity has relieve a large number of victims,and has laid certain foundation for the HuBei economic recovery.But in another side,the domestic political and militaty situation coupled with the lack of materials and other objective factors,make the achievements discount.In this case,the best way is based on the HuBei regional office itself,to analysis it administrative effiviency,which perhaps meaningful for our society.
引文
①殷梦霞、李强撰编,《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①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②王德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诞生及其使命》,《世界历史》2004年第5期。
    ③王德春:《联总援助与我国铁路》,《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④王德春:《浅析联总对我国的无偿援助及其相关非议》,《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①王德春:《联总援建和长期项目及其善后安排》,《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②王德春:《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和解放区的救济事务》,《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③王德春:《浅析联总援华物资中的美军剩余物资》,《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④雷雯:《联合国善后救济思想产生的原因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1月。
    ⑤赵庆寺:《合作与冲突: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对华物资禁运述评》,《安徽史学》2010年第2期。
    ⑥赵庆寺:《外援与重建:中国战后善后救济简评》,《史林》2006年第5期。
    ⑦曾磊磊:《试论战后“联总”对华耕畜援助》,《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⑧胡杰:《国共两党批评联总援华活动的政治动因分析——对一种“殊途同归“现象的再解析》,《民国档案》2010年2月。
    ①陆远权:《1946—1947年国民政府工作善后救济工作述评》,《三峡学刊》,1996年第2期:赵刚印:《1945年——1947年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3期。邱红梅、龚喜林:《战后初期的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绩述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月。周蕴蓉:《战后国民政府的善后救济》,《江汉论坛》,2004年3月。
    ②王春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善后救济宏观政策研究》,《理论界》2009年9月。
    ③龚喜林:《论抗战胜利后收复区的救济与善后》,《求索》2009年7月、《抗战胜利后收复区的救济与复原》,《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3期。
    ④张志永:《抗战胜利后行总对解放区善后救济工作述评》,《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⑤马俊林:《战后中原解放区的善后救济》,《理论月刊》,2004年第10期。
    ⑥孙勇:《论山东解放区的善后救济工作——以民国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活动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0卷第6期。
    ①龚喜林:《中共在黄河归故中的斗争》,《党史文汇》,2003年第9期、徐云根、蔡金法:《光荣的使命、特殊的战场——记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上海办事处》,《上海党史研究》,1994年第5期、吕红:《一个鲜为人知的战场一周恩来与抗战后救济工作》,《党史纵横》,2001年第1期。
    ②黄俊凌,郭小燕:《光复初期台湾善后救济分署业务经费问题之手探析》,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1期。
    ③刘兴明:《善后救济台湾分署研究(1945.10—1947.5)》,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④郭群:《抗战胜利后湖南省善后救济工作述论(1945—1949——以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⑤李思祥:《河南善后救济分署研究(1946—1947)》,河南大学硕十论文,2007
    ⑥张庆林:《山东抗战胜利后的善后救济研究(1945—1947)》,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⑦鲍梦隐:《黄河堵口:南京国民政府关于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⑧肖铭:《论1938—1945年豫东黄泛区的社会求助》,郑州入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湖北简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23页。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卫生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页。
    ③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经济综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9页。
    ④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经济综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9页。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经济综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9页。
    ②间接损失包括:可能生产额减少;可能纯利额减少;拆迁、防空、救济、抚恤等费用之增加。
    ③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经济综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0页。
    ①鄂东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鄂西属第六战区(孙连仲),鄂东属第九战区(薛岳),鄂北属第十战区(李品仙),只有中间武汉一带由敌伪盘踞。
    ②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万耀煌回忆录》第150页。
    ③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1页。
    ④关于联总的诞生、使命、工作及联总与中国的善后救济,学术界研究已很多。王春德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中国(1945-1947)》、《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诞生及其使命》、《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和解放区的救济事务》等一系列文章都是对联总及与联总相关之事务的研究成果。
    ⑤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4页。
    ⑥张志永:《抗战胜利后行总对解放区善后救济工作述评》,《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74页。
    ①王春德:《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和解放区的救济事务》,《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月,第102页。
    ②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5页。
    ①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491页。
    ②因业务需要,各附属机构常改组更名,抑或取法增设。如宜昌、沙市难民站后经改组成立宜昌、沙市办事处;汉口难民服务站改组为武汉办事处;原设第一工作队即后来之襄樊办事处;第一、二、三工作队则由原工赈粮站撤销后改并的:卫生工作队后改为第四工作队;宣化店办事处因中原突围,国共内战爆发而撤销。
    ③各附属机构之人员数额因业务的忙闲而时有增减,无一稳定数额。本表所列部分系根据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人事室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所编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附属机构职员录》中所记录在册人员名单统计出来之数据。其中汉口服务难民服务站、沙市难民服务站、宜昌难民服务站、卫生工作队、农业督导队、第一工作队则参考《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之数据。
    ④农耕督导队计分8小分队,分驻宜昌、当阳、荆门、自忠、京山、蒲圻、应城、天门等县。
    ①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十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②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十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①周苍柏编,《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LSA2.24—9,第3页。
    ②李思祥:《河南善后救济分署研究(1946—1947)》,河南大学,2007年,第21页。
    ③周苍柏编,《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LSA2.24—9,第3页
    ④龚喜林:《战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善后救济述论》,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21页。
    ⑤李思祥:《河南善后救济分署研究(]946—1947)》,河南大学,2007年,第16页。
    ⑥李明兴:《善后救济台湾分署研究(1945—1947)》,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第22页。
    ①王剑飞:《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13页。
    ②王春龙:《蒋廷黻与善后救济》,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237页。
    ③杨显东,《董必武指引我走上革命道路》,《湖北文史》2008年第1辑(总第84辑),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④杨显东,《董必武指引我走上革命道路》,《湖北文史》2008年第1辑(总第84辑),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①马俊林:《战后中原解放区的善后救济》,《理论月刊》,2004年10月,第56页。
    ②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中山大学第103页。
    ①[英]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合编,劳景素译:《欧洲的重组》,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89页。
    ②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十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小版社,2009年,第83页。
    ③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十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④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十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⑤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30页。
    ①周苍柏编,《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LSA2.24—9,第7页。
    ②周苍柏编,《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LSA2.24—9,第7页。
    ③周苍柏编,《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LSA2.24—9,第8页。
    ④周苍柏编,《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LSA2.24—9,第8页。
    ①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6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 14,第7页。
    ②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13页。
    ①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19,附表12。
    ②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13页。
    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9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13页。
    ④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13页。
    ⑤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十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①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14页
    ②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14页。
    ③李思祥,《河南善后救济分署研究(1946—1947)》,河南大学,2007年,第27页。
    ④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14页。
    ⑤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13页。
    ①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13页。
    ②共100处。引自《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第16页。
    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赈恤业务手册》1946年8月,湖北省档案馆,LSA2.24 17,第14页。
    ④与省妇女指导委员会合办1处,由各处队与辖区各县乡合办者计107站,分署在汉口、云樵等三区及攀城、沙市、仙桃、岳口、马口、黄冈、武穴、黄陂等11处。
    ①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13页。
    ②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16页。
    ③刷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23页。
    ①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24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藏:《善救湖北分署与省政府等单位有关44、45、61、63号木船失吉情形与处理之函、电》LS30-1-100:《宜昌办事处与分署等单位有关第13批失业工作所乘7号失吉木船等往来代电,附名册及难民证》LS30-1-190;《宜昌办事处与分署及重庆站有关71、38两号失吉木船事宜之代电》LS30-1-191;《分署与昌办事处有关87号木船失吉事宜之电报告,附报名册》LS30-1-1326;《分署与宜昌办事处有关99号失业工人术船失吉事项之电函》LS30-1-1331等。
    ①湖北省档案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关于谷城外侨非联合国人民不得享受救济的代电》,LS1-2-0772-030②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6期,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1947年,第7页。
    ③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91页。
    ④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行总湖北分署视察报告》,第499页。
    ①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工成在先,粮至在后”。长江堤防在以前分为两部分,南岸为民堤,由人民自主修筑。北岸为干堤,人民按亩纳捐由政府负责修堤。在1943年以后,南岸亦改为干堤,但南岸人民形成习惯,仍自主修堤,至于政府如何拨款完全不知。在工成之后,他们自动解放,而等工粮到达之时,便失去了发放对象,工粮即为包工所饱。转引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行总湖北分署视察报告》,第499页。
    ②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3页。
    ③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3页。
    ④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3页。
    ⑤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89页。
    ⑥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
    ①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
    ②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
    ③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4页
    ④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19页。
    ⑤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20-23页.
    ①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半月通讯(合刊)》(第10、11、12合期),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9页
    ②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十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4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7页。
    ④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4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7页。
    ①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29页。
    ②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29页。
    ③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④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29页。
    ①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②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30页
    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7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5页。
    ④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19页。
    ①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十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68页。
    ②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174页。
    ③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t9,第35页。
    ④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174页。
    ⑤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38页。
    ⑤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38页。
    ①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38页。
    ②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177页。
    ③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180页。
    ④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39页。
    ⑤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39页。
    ⑤刷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39页。
    ⑦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十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⑧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119页。
    ①周苍柏编:《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9,第35页。
    ②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十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①[英]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合编,劳景素译:《欧洲的重组》,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73页。
    ②王春德:《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诞生及其使命》,《世界历史》,2004年5月,第46页。
    ③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3页。
    ①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22页。
    ②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4页。
    ③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8页。
    ④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5页。
    ①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2页。
    ②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24页。
    ③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4页。
    ①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108—109页。
    ②马俊林:《战后中原解放区的善后救济》,《理论月刊》,2004年10月,第56页。
    ③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参考霍宝树所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报告》,第104页。
    ④霍宝树:《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报告》,第104页。
    ⑤胡杰:《国共两党批评联总援华活动的政治动因分析——对一种“殊途同归“现象的再解析》,《民国档案》,2010年2月,第129页。
    ①《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在上海》,第28页。
    ②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室编:《中原突围》(第二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2页。
    ③吴德才:《神州农子——杨显东博士》,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202页。
    ④杨显东:《董必武指引我走上革命道路》,《湖北文史》2008年第1辑(总第84辑),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第18页。
    ①中共武汉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共武汉地方历史简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1页。
    ②胡杰:《国共两党批评联总援华活动的政治动因分析——对一种“殊途同归“现象的再解析》,《民国档案》,2010年2月,第135页。
    ①1946年1月7日成立了旨在执行己取得协议的政策、监督停战、公正做调查的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军调部第9执行小组则是由军调部派往中原地区负责监督制止战事的小组。由中国共产党代表薛子正、国民党代表邓为仁、美国代表福特(后为葛雷夫士)组成。
    ②吴德才:《神州农子——杨显东博士》,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221页。
    ③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103页。
    ④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108—109页。
    ①田子渝主编:《湖北新民主革命史》(解放战争时期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5页。
    ②吴德才:《神州农子——杨显东博士》,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208页。
    ③田子渝主编,《湖北新民主革命史》(解放战争时期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4页。
    ④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4页。
    ⑤笔者认为4月8日吴显忠等运去的当即为运宣第二批物资。《和平日报》1946年4月12日记载第二批的面粉为653吨。而在第一批物资与第二批物资运这段时间内只有4月8日吴显忠运了物资去解放区,因而得笔者将其视为运宣第二批物资。而在《湖北新民主革命史》中作者将第二批物资与4月8日运宣之物资分为二次,似存在疑惑之处。如果4月8日和4月12日都有物资运往宣化店,那4月8日应为第二批物资,这样就前后矛盾,唯一的解释就是4月8日运宣物资即为《和平日报》所报导之第二批物资。
    ⑥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5页。
    ⑦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7页。
    ⑧此第二批为宣化店办事处成立后收到的第二批物资,前面所写第二批为办事处成立之前运宣物资。引自《行总湖北分署宣化店办事处第二删工作报告》1946年4月20—26日,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9页。
    ⑨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14页。
    ⑩吴德才:《神州农子——杨显东博士》,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221页。
    ①将上述各次运宣物资综合得出。第一次1451吨,第二次的653吨,4月14日的1680袋以及4月26日的1432袋,5月份1吨,6月20日50吨,再加上由上海直接运去的1000吨,光有确切数字的就达3150吨。因4月14日和26日只记有面粉袋数而没记明吨数,所以无法得知具体数量。综合来看运宣面粉超过3000多吨是无疑的。
    ②“九、直接救济:前后受本省急赈者68.8万人,受特赈者8万人,共用食粮5080吨……”,杨显东《善后救济在湖北》1947年3月29日,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18页。
    ③周苍柏编:《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9,第43页。
    ④周苍柏编:《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9,附表12中数据。
    ⑤四阶段的划分参考于吴显忠《行总湖北分署宣化店办事处呈报中原区情况及应付方案的请示》1946年7月3日,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15页。
    ①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43页。
    ①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室编:中原突围(第二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0页。
    ②吴德才:《神州农子——杨显东博士》,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224页。
    ③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室编:中原突围(第二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0页。
    ④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室编:中原突围(第二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1页。
    ①吴德才:《神州农子——杨显东博士》,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230页。
    ②王春德:《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诞生及其使命》,《世界历史》,2004年5月,第47页。
    ③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室编:中原突围(第二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0页。
    ④吴德才:《神州农子——杨显东博士》,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213页。
    ①吴德才:《神州农了——杨显东博士》,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222页。
    ②吴德才:《神州农子——杨显东博士》,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228页。
    ③1991年杨显东还收到原吉林省委书记刘慈恺来信,对杨显东提供难民证帮助他及中原干部转移表示感谢,肯定其对保护中原干部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转引自吴德才著,《神州农子——杨显东博士》,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230页。
    ①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合编的《欧洲的重组》中说联总援华“从许多方面来看,是失败得最惨的”也指明善后救济受内战影响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因此说其是失败的。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民政》,武汉:1994年,第131页。
    ①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第2页。
    ①根据《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附表12之数据,统计得出。
    ②王春德:《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和解放区的救济事务》,《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5页。
    ③孙勇:《论山东解放区的善后救济工作——以民国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活动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07页。
    ④湖北分署所获救济物资在第三章己详细分析。
    ⑤关晓红:《明清学部研究》,中山大学1999年,第96页。
    ⑥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①田子渝主编:《湖北新民主革命史》(解放战争时期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
    ②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4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12页。
    ①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10、11、12合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94-97页。
    ②湖北省档案馆馆藏,LS30-1-139-1、LS30-1-139-2、LS30-1-138-2、LS30-1-148、LS30-1-754、LS30-1-1194 LS30-1-1670、LS30-2-26-1、LS30-2-26-2、LS30-2-26-2等。
    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10、11、12合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94-97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馆藏,LS30-1-754。
    ②湖北省档案馆藏:《善后救济总署湖北署(第四、五、六工赈粮站)关于工赈粮食被窃案的指令、代电、呈及相关材料》,LS30-1-1670。
    C湖北省档案馆藏:《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武汉办事处)、汉口地方法院检查处关于张公区、云樵区、宝善区员工串同盗卖物资案的指令、公函、代电》LS30-2-64。
    ①湖北省档案馆藏:《善后救济总署湖北署(第四、五、六工赈粮站)关于工赈粮食被窃案的指令、代电、呈及相关材料》,LS30-1-1670。
    ②湖北省档案馆藏:《善后救济总署湖北署(第四、五、六工赈粮站)关于工赈粮食被窃案的指令、代电、呈及相关材料》,LS30-1-1670。
    ③湖北省档案馆藏:《善后救济总署关于严追法办宜昌教育会发给教员赈济服装被乡长万象春冒领的代电及相关材料》LS30-2-26-1。
    ①娄成武主编:《行政管理学》,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9页。
    ②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③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①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十、十一、十二合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6页。
    ②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十、十一、十二合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6页。
    ③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4页。
    ①李思祥:《河南善后救济分署研究(1946—1947)》,河南大学2007年,第16页。
    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③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499页。
    ④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499页。
    ⑤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4页。
    ⑥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十、十一、十二合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12页。
    ⑦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十、十一、十二合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12页。
    ①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十、十一、十二合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93页。
    ②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十、十—、十二合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8页。
    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十、十一、十二合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11页。
    ④善后救济总团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七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6页。
    ①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
    ②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4页。
    ③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4页。
    ④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第504页。
    ⑤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七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6页。
    ①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十、十一、十二合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94--95页。
    ②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七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6页。
    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印:《半月通讯(合刊)》(第十、十一、十二合期),1947年,湖北省档案馆LSA2.24_14,第6页。
    1、湖北省政府社会处、省政府统计室合编:《湖北省抗战损失调查》,1946年,LSA2.24-18
    2、湖北省政府社会处编:《湖北省善后救济调查报告纲要》,1945年,LSA2.24-8
    3、周苍柏编:《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LSA2.24-9
    4、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赈恤业务手册》,1946年,LSA2.24-17
    5、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编:《半月通讯(合刊)》,1946年,LSA2.24—14
    6、《湖北省政府关于抗战损失及善后救济工作的报告表册》,LS1—6—0515
    7、《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及所属各单位员工名册》,LS30—1—1
    8、《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各次业务会议及业务月报辖区分配表》,LS30—1—10
    9、《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附属机构职员录》,1947年,LSA1.15—35
    10、《宣化店办事处工作周报》,LS30—1—28
    11、《分署与总署有关灾情概况报告往来代电》,LS30—1—303
    12、《分署有关国民党185师王连长搅扰中原解放区救济工作往来令呈电,附抄周恩来原函》LS30—1—19
    13、《分署与湖北省善救审议会有关会议记录及送审业务报告等往来电函》,LS30—1—110
    14、《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与总署及联总等有关救济各县业务往来函》,LS30—2-132
    15、《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与上海储运局及联总等有关物资运输各项业务往来函电》,LS30—2—134
    16、《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有关湖北各地区情况的调查报告》,LS30—2—120
    17、《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与总署及各县有关控诉行政人员侵赈舞弊等事之代电呈令函》,LS30—2—26
    18、《善后救济总署湖北署(第四、五、六工赈粮站)关于工赈粮食被窃案的指令、代电、呈及相关材料》,LS30-1-1670
    19、《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武汉办事处)、汉口地方法院检查处关于张公区、云 樵区、宝善区员工串同盗卖物资案的指令、公函、代电》,LS30-2-64
    20、《善后救济总署关于严追法办宜昌教育会发给教员赈济服装被乡长万象春冒领的代电及相关材料》,LS30-2-26-1
    21、《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关于江陵、监利、汉川、黄陂等县工振粮款贪污案的指令、呈、批示》,LS30-1-138
    22、《湖北省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江汉工程局等关于查处赵南陔等侵吞工振粮的训令、代电、签呈、批示》,LS 30-1-139-2
    23、《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沙市办事处)等关于万美登陆艇外籍人员在沙市盗卖公物、敲诈勒索一案的电、签呈》,LS30-1-148
    24、《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关于清查不法接收人员赃产的训令》,LS30-1-1194
    25、《湖北省政府、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关于查明黄陂县长刘铎、蕲春塘抵乡长五安邦等贪污案的代电、函、呈》,LS30-2-26-1
    26、《湖北分署关于郧县省立医院院长米吉庆、宜昌三溪乡中心学校校长张其昕等人冒领克扣救济物资案的批、代电》,LS30-2-26-2
    27、《湖北高等法院、湖北高等法院检察处、湖北高等法院刑三庭关于徐福栋贪污复判案的训令、判决书、片》,LS7-6-3664
    武汉日报(1945-1947)
    民国日报(1945—1947)
    中央日报(1945-1947)
    新华日报(1945-1947)
    申报(1945—1947)
    1、殷梦霞,李强:《民国善后救济史料汇编》台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2、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民政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3、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4、武汉地方委员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武汉解放战争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
    5、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秘书室:《半月通讯》,1948年。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战斗在敌人包围之中》,吴显忠,《武汉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1981年。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我所知道的周苍柏》,范宇豪,《湖北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
    9、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1948年。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敖文尉:《湖北抗日战争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3、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室编:《中原突围》(第二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4、吴德才:《神州农子——杨显东博士》,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
    5、吴德才:《从牧童到博士:农业科学家杨显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
    6、朱玉:《李先念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7、湖北人民出版社编:《武汉地下斗争回忆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8、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胜利的旗帜——纪念中原突围胜利60周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9、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李文海:《中国近十年灾荒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田子渝:《湖北新民主革命史》(解放战争时期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王春德:《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诞生及其使命》,《世界历史》,2004年第5期。
    2、王春德:《浅析联总对我国的无偿援助及其相关非议》,《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3、王春德:《联总援建和长期项目及其善后安排》,《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 期。
    4、王春德:《联总援助与我国铁路交通善后》,《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5、王春德:《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和解放区的救济事务》,《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6、王春德:《浅析联叫援华物资中的美军剩余物资》,《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黄俊凌,郭小燕:《光复初期台湾善后救济分署业务经费问题之手探析》,《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1期。
    8、赵庆寺:《合作与冲突: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对华物资禁运述评》,《安徽史学》,2010年第2期。
    9、胡杰:《国共两党批评联总援华活动的政治动因分析——对一种“殊途同归“现象的再解析》,《民国档案》,2010年第2期。
    10、陈惠芳:《福建抗战后的善后救济》,《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10期。
    11、吴佩华、池子华:《从战地救护到社会服务——简论抗战后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复员”构想》,《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
    12、陆远权:《1946—1947年国民政府工作善后救济工作述评》,《三峡学刊(四川三峡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3、赵刚印:《1945年——1947年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3期。
    14、雷雯:《联合国善后救济思想产生的原因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15、钟建安、黄光辉:《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述论》,《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6、房列曙:《民国时期安徽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7、蔡勤禹:《民国社会救济行政体制的演变》,《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8、孙勇:《论山东解放区的善后救济工作——以民国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活动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9、刘五书:《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
    20、龚喜林:《论抗战胜利后收复区的救济与善后》,《求索》,2009年第2期。
    21、龚喜林:《抗战胜利后收复区的救济与复原》,《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3期。
    22、邱红梅、龚喜林:《战后初期的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绩述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23、周蕴蓉:《战后国民政府的善后救济》,《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
    24、张秋芬:《战后国民政府善后救济研究综述》,《福建党史月刊》,2006年第8期。
    25、王春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善后救济宏观政策研究》,《理论界》,2009年第9期。
    26、张志永:《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收复区善后救济工作述评》,《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3期。
    27、张志永:《抗战胜利后行总对解放区善后救济工作述评》,《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8、张一平:《战后国民政府在苏北救灾述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29、马俊林:《战后中原解放区的善后救济》,《理论月刊》,2004年第10期。
    30、马俊林:《抗战胜利初期湖北省善后救济业务初探》,《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31、赵庆寺:《外援与重建:中国战后善后救济简评》,《史林》,2006年第5期。
    32、徐云根、蔡金法:《光荣的使命、特殊的战场——记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上海办事处》,《上海党史研究》,1994年第5期。
    33、曾磊磊:《试论战后“联总”对华耕畜援助》,《中国矿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4、葵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东方论坛》,2002年第5期。
    35、许德雅:《民国后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937—1949)》,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6、鲍梦隐:《黄河堵口:南京国民政府关于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7、肖铭:《论1938—1945年豫东黄泛区的社会求助》,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38、潘燕红:《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难民善后救济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9、鲁霓:《近代华中地区慈善事业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0、王剑飞:《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41、郭群:《抗战胜利后湖南省善后救济工作述论(1945—1949——以善后救济总 署湖南分署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2、王春龙:《蒋廷蔽与善后救济》,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43、李思祥:《河南善后救济分署研究(1946—1947)》,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4、龚喜林:《战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善后救济述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45、韦子玲:《新桂系时期广西赈灾救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46、张庆林:《山东抗战胜利后的善后救济研究(1945—1947)》,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7、刘兴明:《善后救济台湾分署研究(1945.10—1947.5)》,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