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学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孔氏家族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家族之一,其家学传承亦源远流长。曲阜孔氏家族学术在清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发展经历了雍正以前、乾隆时期、嘉道时期、咸丰以后等四个发展阶段。世居曲阜的地域环境、世代相传的家学渊源、科举仕宦的生活阅历以及特有的孔氏家族制度均对孔氏家族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清代曲阜孔氏家族中学术成就最突出的是孔继汾、孔继涵、孔广林、和孔广森四位学者。
     孔继汾在阙里文献研究和孔氏家族礼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其阙里文献研究的成就集中在《阙里文献考》一书中,该书是阙里文献类著作中最为详尽的,在对阙里制度的考证、对孔门人物、历代大儒传记的记载以及对对孔氏家族著述的记载方面,均有一定贡献。孔继汾的家族礼学成就主要集中在《孔氏家仪》书中,该书的礼学思想及虽孔氏家族礼仪的研究亦较有特色。可惜孔继汾因《孔氏家仪》这一文字狱案件,不仅受到乾隆帝的严重打击,也使得其子孔广森、孔广林受到牵连,曲阜孔氏家学的发展受到重大挫折。
     孔继涵主要在刻印书籍和《水经》学、文字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成就。他曾为戴震刊刻《戴氏遗书》、《算经十书》,为传播戴震学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水经释地》、《五经文字疑》、《九经字样疑》等著作,亦对《水经》学、文字学有所贡献。孔继涵与戴震结为儿女亲家,是孔氏学人中第一位融入乾嘉学派者,并为孔广森受业于戴震起到了中介作用。
     孔广林主要在辑佚学和礼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其《通德遗书所见录》,与黄爽、袁钧的辑佚成果,并列为清代辑佚郑玄著作成就最为突出者。其《孔丛伯说经五稿》,则对《周礼》、《仪礼》、《礼记》等三礼均有所研究。
     孔广森是清代曲阜孔氏学人中成就最高者,与段玉裁、王念孙、任大椿并称戴震四大弟子。其《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不仅是清代《公羊传》第一部新疏,其中也包含了肯定“人情”等思想义理。其《大戴礼记补注》与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并列为清代最重要的两部《大戴礼记》新疏。其《诗声类》将古韵分为十八部,是清代重要的古韵分部学说之一,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
     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学术,在清代家学传承方面是一个典型样本,在阙里文献和孔氏家族文献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清代汉学在山东地区发展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作为孔子后人,为弘扬以先圣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作出了独特贡献。
The Kong family is one of the oldest Chinese family the family also has a long history of inheritance. Qufu Kong Family academic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Qing Dynasty, it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before Yong Zheng, Qianlong period of time, Jiaqing, Daoguang period of time, after Xianfeng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Qufu'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be erudite through paternal teaching and influence, the imperial official experience and family system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fucius family learning. The most prominent Confucius family in Qufu in the Qing Dynasty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Kong Jifen, Kong Jinan, Kong Guanglin and Kong Guangsen.
     Kong Jifen in Queli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 Kong family ritual study research, have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Queli Wenxiankao", the book is the most detailed of Queli literature works, in Queli system research to Confucius, Confucian scholars through the ages character biography records and the writings of the Kong family records, have a definite contribution. Kong Jifen' family ritual achievement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 Kongshi Jiayi", the book of rites and research the Kong family etiquette is unique. Unfortunately, Kong Jifen because of" Kongshi Jiayi "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 case, not only by a severe blow to the emperor Qian Long, the son of Kong Guangsen, Kong Guanglin was involved in a major setbac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Qufu, Kong family's study.
     Kong Jihan in the books and "Shuijing", the text research,made some achievements. He had publication "Daishiyishu" and "Suanjingshishu",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pread of Dai zhen. His "Shuijing Shidi","Wujingwenziyi","Jiujingziyangyi" and other works, but also for the "Shuijing" science, philology contribution. Kong Jihan and Dai Zhen became relatives by marriage, is the first into the hole Shixue Qianjia school people, and by a mediator of Kong Guangsen Dai Zhenqi.
     Kong Guanglin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compilation and the rite. The " Tongdeyishusuojianlu", and Huangshi, Yuan Jun's compilation achievements, tied for the most prominent in the Qing Dynasty collection Zheng Xuan the work achievement. The " Kongcongboshuojingwugao", have research on the "Zhouli"," Yili "and" Liji".
     Kong Guangsen i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Qufu hole Shixue people in the highest, and Dai Zhen, Wang Niansun, Ren Dachun and he is one of his four disciples. The "Chunqiu Gongyang Jingzhuantongyi" is not only good in Qing Dynasty "Gongyangzhuan" first new annotations, which also contains a certain "human" thought of righteousness. The "Dadai Liji Buzhu" and Wang Pinzhen "Dadai Liji Jiegu"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ing two "Dadai Liji" new note. The "Shishenglei" will be divided into eighteen par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ncient rhyme division theory, proposed "the transfer of yin and Yang" theory.
     Qing Dynasty Qufu Kong family in Qing Dynasty academic, academic inheritance is a sampl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literature and a Confucius Confucius family literature research,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in Qing in Shandong area.
引文
① 赵翼著、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上)卷五《累世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0页。
    ② 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八《季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3-174页。
    ②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九《世系第一之九》,《续修四库全书》第5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① 开题报告中各类数据,凡未注明引自他人者,均系笔者自行统计。详情可参见本文附录《清代曲阜孔氏学人著述汇录》。
    ② 《清史稿·戴震传》称:“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赵尔哭:《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儒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200页)
    ① 阮元:《儒林传稿序》:“仿《明史》‘儒林’之例,别为孔氏传,以存《史记·孔子世家》之意。”(阮元:《儒林传稿》卷首,《续修四库全书》第5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18页)
    ②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③ 赵兴盛:《社会变迁与文化选择——近代山东孔氏家族》,《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④ 邸永君:《清代翰林中的孔圣后裔》,《清史研究》2007年第11期。
    ⑤ 董倩倩《清代孔氏家族女性诗人诗作综考》,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2010年硕士论文。
    ⑥ 孟庆丽:《新时期以来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研究述略》,《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⑦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053页。
    ⑧ 黄卓明:《有关评价孔尚任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81年第2期。
    ⑨ 程荣华:《孔尚任罢官原因初步探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⑩ 徐振贵:《<桃花扇>的主旨和纲领》,《东岳论从》1987年第1期。
    ① 井维增:《<桃花扇>主题思想略说》,《齐鲁学刊》1985年第3期。
    ② 黄天骥:《孔尚任与<桃花扇>》,《文学评论》1980年第1期。
    ③ 张燕瑾:《历史的沉思——<桃花扇>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④ 容肇祖:《孔尚任年谱》,《岭南学报》1940年第3卷第2期。
    ⑤ 袁世硕:《孔尚任年谱》,北京: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修订版。
    ⑥ 汪蔚林:《孔尚任诗》,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⑦ 徐振贵:《孔尚任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⑧ 徐振贵:《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⑨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梁氏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亦有类似说法,兹不赘述。
    ① 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341页;又收入《清儒学案新编》(四),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8492页。
    ②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79-93页;陈其泰:《孔广森的公羊学著述及其误区》,《孔子研究》1996年第2期。
    ③ 陈其泰:《公羊家法及清代公羊学复兴之统绪》,《齐鲁学刊》2007年第4期。
    ④ 陈居渊:《论孔广森与刘逢禄的公羊学研究》,《孔子研究》1995年第1期。
    ⑤ 黄开国:《孔广森与何休的经学之异》,《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
    ⑥ 陆振岳:《孔广森的公羊学》,《孔了研究》1988年第4期。
    ⑦ 朱维铮:《晚清的今文经学》,《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 张勇:《孔广森与(公羊)“家法”》,《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⑨ 陈冬冬:《<公羊春秋经传通义)思想价值新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⑩ 陈冬冬:《孔广森及<公羊春秋经传通义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2010年硕士论文;孙敬友《孔广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简论)》,曲阜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2011年硕士论文。
    11 王财贵:《孔广森(公羊通义叙录)》,《鹅湖》1990年第16卷第2期。
    ① 杨济襄:《孔广森公羊学“三科九旨”论述》,2004年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中心“第三届国际暨第八届清代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② 杨济襄:《孔广森(公羊通义>与何休(公羊解诂>释经观点之异同》,《中山人文学术论从》第6辑,澳门出版社2005年版。
    ③ 杨济襄:《通义与异义:孔广森对公羊学关键论题的统筹与澄清》,《常州学者的经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2006年版;《孔广森(公羊通义)的解经路线与关键主张》,《文与哲》2008年第12期。
    ④ 丁亚杰:《孔广森<公羊通义>的学术系谱与解经方法》,2002年“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晚清时期常州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⑤ 成玲:《孔广森(公羊通义)取义之道》,2007年台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第三届中国文哲之当代诠释学术研讨会”会前论文集。
    ⑥ 胡凯闵:《孔广森(春秋>学探究——以(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为例》,天主教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2010年硕士论文。
    ⑦ 郑东元:《孔广森<公羊)学要义研究》,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2010年硕士论文。
    ⑧ 张林涛:《孔广森古音学研究》,南京大学汉语史专业1998年博士论文。
    ⑨ 江美仪:《孔广森生平及其古音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9年硕士论文。
    ① 郑美宝:《孔氏<诗声分例>正补》,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1975年硕士论文。
    ② 王耘婕:《江永<诗韵举例>’j孔广森<诗韵分例)比较研究》,(台湾)《声韵学会通讯》1998年第7期。
    ③ 陈雪竹:《(诗声类)注音考》,《前沿》2005年第9期。
    ④ 李鹃娟:《孔广森<诗声类>音注理论述评》,2009年台北第十一届国际、第二十七届全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⑤ 王玉堂:《侵宵对转说与词的引以关系研究》,《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⑥ 张竹梅:《孔广森“真文不分”刍议》,《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⑦ 李开:《孔广森古韵冬部独立与(郭店楚简)韵例评价》,《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
    ⑧ 陈冬冬:《(碑传集)、<清史列传)等三书<孔广森传)标点勘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⑨ 黄佳骏:《孔广森的经学思想研究》,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6年硕士论文,又于2011年在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增订出版。
    ⑩黄佳骏:《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的思想取向》,《中文标杆》2008年第1期。
    11 牛兴芬:《(大戴礼记补注)训诂研究》,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年硕士论文。
    ① 许义夫:《孔广森关于高次方程的应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② 孔燕:《献身图书事业的孔继涵》,《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年第3期。
    ③ 王嫦娥:《曲阜藏书家与藏书楼考》,《晋图学刊》2001年第1期。
    ④ 杨应芹:《孔氏原抄本(水地记>》,《文献》1995年第4期。
    ⑤ 周洪才:《孔继汾与(阙里文献考)》,《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年第3期。
    ⑥ 李梅训:《孔广林生平资料一则》,《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1期。
    ⑦ 周洪才、钟叔娥:《简论孔祥霖的目录学成就》,《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年第1期;陶善耕:《曲阜孔祥霖在河南图书馆的奋斗》,《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第2期。
    ① 先秦两汉孔氏家学存在许多争议问题,例如《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孔从子》是否为孔鲋所作,《古文尚书传》、《孔子家语》是否为孔安国所作等。清代以来,《古文尚书传》、《孔从子》、《孔了家语》均为伪书几成学术界的定论。而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等新材料的涌现,亦有学者对伪书说作了翻案工作,如黄怀信《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因篇幅所限无法多作辨析,仅对争议问题冠以“相传”二字以示慎重。
    ① 赵尔巽:《清史稿》卷三《太宗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0页。明代曲阜县隶属于兖州府。
    ② 赵尔哭:《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纪一》,第93页。
    ③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世系十》,《续修四库全书》第5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7页。
    ④ 阮元:《儒林传稿》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5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81灭。
    ⑤ 阮元:《儒林传稿》卷四,第681-682页。
    ①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① 江藩撰、漆永祥笺释:《汉学师承记笺释》(下)卷六《孔广森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88页。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页。
    ① 孔广林:《仪礼士冠笺》卷未,《孔从们说经五稿》,《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一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4页。
    ① 孔氏家族的近代转型,可参见赵兴盛:《社会变迁与文化选择——近代山东孔氏家族》(《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一文。
    ① 参见陶善耕:《曲阜孔祥霖在河南的图书馆奋斗》,《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第2期。
    ①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了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7页。
    ② 民国《曲阜县志》卷五《政教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409-411页。
    ③ 乾隆时期,乾降帝驾幸阙里多取道运河。曲阜孔氏学人如孔广森游历开封后,“适广陵东归”回到曲阜;孔继汾《孔氏家仪》一案遇赦之后,由曲阜南游杭州,均应取道于运河。
    ④ 据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统计。
    ⑤ 参见张泗州:《清代山东进士地域分布初探》,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08年硕士论文,第3-6页。
    ⑥ 参见张泗州:《清代山东进士地域分布初探》,第14-15页。
    ① 参见章太炎:《清代学术之系统》,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① 孔广林:《周官脱测》卷七,《孔从们说经五稿》,《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一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② 孔广林:《明堂臆》卷一,《孔从伯说经五稿》,第182页。
    ③ 孔德成:《孔子氏家谱》卷三之一《大宗户》,济南:山东友谊书社 1990年版,第128页。
    ①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上)卷七《刘逢禄传》,长沙:岳簏书社1986年版,第245页。
    ② 孔继涵:《杂体文稿》卷三《因居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4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36-437页。
    ③ 孔德成:《孔子氏家谱》卷三之一《大宗户》,第121页。
    ④ 孔继涵:《杂体文稿》卷三《因居记》,第436页。
    ① 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三《孔信夫墓志铭并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② 相关记载参见崔述:《洙泗考信余录》卷三附《孔检讨大戴礼记补注叙录跋》《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8页。胡适:《科学的古史家崔述》(《崔东壁遗书》,第970页),考订二人结识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会试。
    ③ 徐书受:《教经堂谈薮》卷一《孔撝约序事》,《从书集成续编》第91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342页。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一百《叙考第十六》,第473页。
    ② 罗士琳《畴人传补》卷四十八《孔广森传》,《续修四库全书》第5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第471页。
    ③ 沈津:《翁方纲年谱》引北京图书馆藏手稿本《音韵述微》,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第78页。
    ④ 章太炎《清儒》云:“震又教于京师,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皆从问业。”(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6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05-1906页。
    ② 孔德成:《孔子氏家谱》卷首《宗派总论》,第60页。
    ③ 孔德成:《孔子氏家谱》卷首《宗派总论》,第60页。
    ④ 孔德成:《孔子氏家谱》卷首《二十派分六十户图》,第60页附图。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八《世爵职官第四》,第103页。
    ② 外孔,即孔末的后裔。孔末本不姓孔,因成为洒扫户而随主姓,又曾趁唐末大乱几乎将孔氏子孙杀尽,并冒宗冒爵,故曲阜孔氏家族十分强调“别外孔”。
    ③孔档[111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5-86页。
    ① 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三《孔信夫墓志铭并序》,第97页。
    ② 阮元:《儒林传稿》卷四,第673-674页。
    ③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八《世爵职官第四》,第98-99页。
    ④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八《世爵职官第四》,第99页。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八《世爵职官第四》,第99-101页。
    ②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七《学校第八之一》,第155页。
    ③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八《世爵职官第四》,第101页。
    ④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八《世爵职官第四》,第101-102页。
    ⑤ 孔档[243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上),第5页。
    ⑥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八《世爵职官第四》,第103页。
    ① 孔府散档照片第4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上),第2-3页。
    ② 孔档[243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上),第5页。
    ③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八《世爵职官第四》,第101页。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七《学校第八之一》,第154页。
    ②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七《学校第八之一》,第154-155页。
    ③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十八《学校第八之二》,第157页。
    ④ 阮元:《儒林传稿》卷四,第681页。
    ⑤ 孔德成:《孔子氏家谱》卷三之一《大宗户》,第113页。
    ⑥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一百《叙考第十六》,第473页。
    ① 姚鼐:《惜抱轩文集》卷七《赠孔撝约假归序》,第55页。
    ②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十六《户田第七》,第150-151页。
    ③ 孔档[164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上),第9页。
    ④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十六《户田第七》,第151页。
    ⑤ 孔档[667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上),第241页。
    ⑥ 阮元:《儒林传稿》卷四,第681682页。
    ① 朱中翰:《仪郑堂文跋》,孔广森:《仪郑堂文》卷末,《丛书集成新编》第7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17页。
    ② 参见赖慧敏:《清代的皇权与世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152页。
    ③ 孔档[631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上),第30页。
    ① 孔德成:《孔子世家谱》卷三之一《大宗户》,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版,第113页。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一百《叙考第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5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3页。
    ②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一百《叙考第十六》,第473页。
    ③ 《东抚为查明孔继汾别无不法书籍缘由奏摺》[关于族人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刊著孔氏家仪一书奉旨查办遣戍伊犁(一)(三六三一)之二十五],《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541页。
    ④ 笔者所见仅有周洪才:《孔继汾与<阙里文献考>》(《山东图书馆季刊》1992年第3期),对孔继汾及《文献考》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梳理。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一九《礼第五之一》,第104页。
    ②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一《礼第五之三》,第118页。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一《礼第五之三》,第121页。
    ②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一《礼第五之三》,第123页。
    ③ 参见孔档[2433]、[510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7页。
    ④ 参见社档[243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上),第5-6页。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三一《孔氏著述第十一》,第167页。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三一《孔氏著述第十一》,第168页。
    ② 参见周洪才:《孔继汾与<阙里文献考>》,《山东图书馆季刊》1992年第3期。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四二《圣门弟子第十三》,第264页。
    ② 孔继汾:《朗里文献考》卷末《阙里志辨伪》,第481页。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世系第一之十》,第49贝。
    ②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末《阙里志辨伪》,第479页。
    ①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十四《自序》,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第535537页。
    ② 孔继汾:《家仪答问》卷一,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第562页。
    ①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十四《自序》,第535-537页。
    ②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十四《自序》,第538-539页。
    ③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五《凶礼二》,第452-453页。
    ④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六《凶礼三》,第480页。
    ⑤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十四《自序》,第535页。
    ⑥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六《凶礼三》,第480页。
    ① 何晏注、邢呙疏:《论语注疏》卷十七《阳货》,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6页。
    ②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十四《自序》,第536页。
    ③ 孔继汾:《家仪答问》卷一,第562-563页。
    ④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五《凶礼二》,第452453页。
    ①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四上《凶礼一上》,第393-394页。
    ②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四上《凶礼一上》,第393页。
    ①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四十《凶礼一上》,第393页。
    ②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二《吉礼二》,第381382页。
    ③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八《凶礼五》,第494页。
    ①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一二《嘉礼二》,第521页。
    ①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一三《嘉礼三》,第529-533页。
    ②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一○《丧礼七》,第503页。
    ③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一一《嘉礼一》,第510页。
    ① 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② 对《孔氏家仪》一案的研究,据笔者所见,仅有黄立振:《<孔氏家仪>禁毁及作者罹难经过考》(收入孔继汾:《孔氏家仪》,山东友谊出版社 1989年版,第643-664页)、张勇:《孔广森与<公羊>“家法”》(《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前者结合孔府档案对《孔氏家仪》案的过程作了考证,但个别史实有误。如查办《孔氏家仪》案的山东巡抚实为明兴,作者误为白钟山,与“袒庇户人”案时在任巡抚混淆。后者在《孔广森排斥“王鲁”发微》部分中,对《孔氏家仪》案与孔广森《公羊》学的关系作了考证,认为孔继汾在“袒庇户人”案、《孔氏家仪》案中两次受到乾隆帝打击,是孔广森在《公羊》学著作中反对“王鲁”,以免“悖上”触怒清廷的原因。
    ③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一百《叙考第十六》,第473页。
    ④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一百《叙考第十六》,第473页。
    ① 《抄件为衍圣公听任孔继汾等主持祖庇庙户十碍地方应革职事》[录存乾隆三十六年驾幸阙里有关档册(六)(五一四六)之三十],《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26-527页。
    ② 《抄件为衍圣公听任孔继汾等主持祖庇庙户干碍地方应革职事》,《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25页。
    ③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六《户田七》,第152页。
    ④ 《抄件为衍圣公听任孔继汾等主持祖庇庙户十碍地方应革职事》,《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27页。
    ⑤ 《抄件为衍圣公听任孔继汾等主持祖庇庙户干碍地方应革职事》,《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27-529页。
    ① 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第32页。
    ② 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三《孔信夫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第14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③ 《抄件为衍圣公听任孔继汾等主持祖庇庙干碍地方应革职事》,《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26页。
    ④《吏部咨为抄知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一案原奏谕旨事》[关于族人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刊著孔氏家仪一书奉旨查办遣戍伊犁(二)(三六三二)之十],《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48页。
    ⑤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一六《叙考第十六》,第473页。
    ⑥ 《吏部咨为抄知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一案原奏谕旨事》[关于族人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刊著孔氏家仪一书奉旨查办遣戍伊犁(二)(三六三二)之十],《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45页。
    ① 《东抚为查明孔继汾别无不法书籍缘由奏摺》[关于族人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刊著孔氏家仪一书奉旨查办遣戍伊犁(一)(三六三一)之二十五],《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40-541页。
    ② 《大学士公阿等为遵旨会审孔继汾奏摺》[关于族人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刊著孔氏家仪一书奉旨查办遣戍伊犁(一)(三六三一)之三十一],《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42-543页。
    ③ 《东抚为查办孔继汾一案请旨奏摺》[关于族人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刊著孔氏家仪一书奉旨查办遣戍伊犁(一)(三六三一)之三十一],《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42-543页。
    ④ 《吏部咨为抄知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一案原奏谕旨事》[关于族人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刊著孔氏家仪一书奉旨查办遣戍伊犁(二)(三六三二)之十],《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48页。
    ① 乾隆时公主下嫁衍圣公一事的详情,可参见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第2426页。
    ② 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第3233页。
    ③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世系第一之十》,第49页。
    ④ 《吏部咨为抄知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一案原奏谕旨事》[关于族人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刊著孔氏家仪一书奉旨查办遣戌伊犁(二)(三六三二)之十],《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48页。
    ⑤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一六《叙考第十六》,第473页。
    ① 郭成康:《清代文字狱》,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0年版,第40页。
    ② 朱中翰:《仪郑堂文跋》,孔广森《仪郑堂文》卷末,《从书集成新编》第7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年版,第617页。
    ③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三六《孔检讨诔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第353页。
    ④ 孔德成:《孔子世家谱》卷三之一《大宗户》,第113页。
    ⑤ 据民国《曲阜县志》卷三《舆地志·圣概·古墓》记载:“孔继汾墓,清户部广西司主事,葬城西犁华店西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8年版,第211页)继汾死后不能葬在孔林内,恐与因《孔氏家仪》案获罪有关。
    ⑥ 《牌四氏学族长为传谕合族限期呈缴孔继汾所著书籍事》[关于族人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刊著孔氏家仪一书奉旨查办遣戍伊犁(二)(三六三一)之十二],《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33页。
    ⑦ 《大学士公阿等为遵旨会审孔继汾奏摺》[关于族人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刊著孔氏家仪一书奉旨查办遣戍伊犁(一)(三六三一)之三十一],《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42544页。
    ⑧ 孔德成:《孔了世家谱》卷三之一《大宗户》,第120页。
    ⑨ 孔广林:《仪礼士冠笺》卷末,《孔从伯说经五稿》,《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一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204页。
    ① 朱中翰:《仪郑堂文跋》,孔广森《仪郑堂文》卷末,《丛书集成新编》第77册,第617页。
    ② 孙星衍:《仪郑堂遗文序》,孔广森《仪郑堂文》卷末,《丛书集成新编》第7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17页。
    ③ 民国《曲阜县志》卷五《人物志·乡贤·经学》,第463-464页。
    ④ 孔德成:《孔子世家谱》卷三之一《大宗户》,第127页。
    ① 翁方纲:《复初堂文集》卷一四《皇清诰授朝议大夫户部河南司主事孔君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80页。
    ② 江藩撰、漆永祥笺释:《汉学师承记笺释》(上)卷五《戴震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58页。
    ①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三四《孔荭谷哀辞并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② 参见唐贵艳:《清代山东刻书史》,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2001年博士论文,第493-501页。
    ① 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戴震:《戴东原集》(二)附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80页)所载:“孔荭谷所刊《戴氏遗书》十五,合为一册”。但段氏未列举书名。而据杨应芹《戴震著述书目补正》(《江淮论坛》1994年第2期)所考,《戴氏遗书》狭义而言,当为版心有“戴氏遗书”字样的十二种;广义而言,则为十二种加上《算经十书》中《策算》、《勾股割圜记》、《九章算术补图》、《五经算术考证》四种合十六种,自张之洞《书目答问》后统称《戴氏遗书》本。
    ① 孔继涵是否为戴震刻《水经注》学术界存在争议,一般而言认为戴校《水经注》定本系孔继涵刊刻,收入《微波榭从书》;而据杨应芹:《戴震著述书目补正》(《江淮论坛》1994年第2期)考证,戴震自刻本《水经注》有十四册装、十二册装二种。十四册装为戴氏初刻本,系戴震自刻,与孔继涵无关。十二册装版式与十四册装基本相同,而与孔继涵《微波榭从书》相差较大,可能是孔继涵据初刻本重印的戴氏十四册本,也可能与孔氏无关。案: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戴震:《戴东原集》(二)附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01页)所载:“已而屈君鲁传刻于常熟,孔户部复刻于曲阜云。”则十四册本当为孔继涵所刻无疑。
    ② 参见杨应芹:《戴震著述书目补正》,《江淮论坛》1994年第2期。
    ① 戴震:《戴东原集》(一)卷二《明堂考》,第20页。
    ② 诸可宝:《畴人传三编》卷一《孔继涵传》,《续修四库全书》第5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39页。
    ① 戴震:《戴东原集》(二)卷十《孟子赵注跋》,第45页。
    ② 王纯:《奎文阁藏书楼及曲阜清代藏书家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年第1期),列举清代曲阜著名藏书家有孔继涑、桂馥、孔继涵、孔昭焕及孔昭虔等五位,继涵是其中之一。
    ③ 戴震:《戴东原集》(二)卷七《刊九章算术序》,第5-6页。
    ① 戴震:《戴东原集》(二)卷十《重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序>》,第44页。
    ① 孔继涵:《水经释地》卷五,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版,第154页。
    ② 孔继涵:《水经释地》卷五,第158页。
    ① 孔继涵:《水经释地》卷一,第23-24页。
    ② 孔继涵:《水经释地》卷四,第137页。
    ③ 孔继涵:《水经释地》卷六,第214灭。
    ④ 孔继涵:《水经释地》卷五,第168页。
    ⑤ 孔继涵:《水经释地》卷五,第170页。
    ① 孔继涵:《水经释地》卷六,第208页。
    ② 孔继涵:《水经释地》卷六,第171-172页。
    ① 孔继涵:《水经释地》卷六,第173174页。
    ② 孔继涵:《水经释地》卷六,第174-176页。
    ③ 据《人民日报》报道:“本次科考采用的确定河源的标准与方法是:“‘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这次科考以当曲与沱沱河的交汇处囊极巴陇为起算点,当曲最长的源头——且曲长度为360.34千米,比沱沱河最长的支流尕恰迪如冰川末端的长度348.63千米长11.71千米,比沱沱河支流姜古迪如冰川末端的长度343.72千米长16.62千米。同时,当曲的流量和流域面积均大于沱沱河,历史上人类在长江源区的活动也以当曲年代为久,历史记录为多。因此,当曲的且曲源头应为长江源头。且曲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5054米无名台地东北处,行政隶属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结多乡。”参见《三江源最新科考成果——长江黄河发现新源头》,《人民日报》2009年7月17日第6版。
    ① 戴震:《戴东原集》(二)卷十《重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序>》,第44页。
    ② 戴震:《戴东原集》(二)卷十《重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序>》,第44页。
    ③ 孔继涵:《五经文字疑》,《从书集成续编》第6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72页。
    ① 孔继涵:《五经文字疑》,第679-680页。
    ② 孔继涵:《五经文字疑》,第674页。
    ③ 孔继涵:《五经文字疑》,第672页。
    ④ 孔继涵:《五经文字疑》,第673页。
    ① 孔继涵:《五经文字疑》,第676-677页。
    ② 孔继涵:《新加九经字样》,《丛书集成续编》第6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83页。
    ③ 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七《答程易田丈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43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④ 戴震:《戴东原集》(二)卷十《重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序>》,第44页。
    ① 孔继涵:《杂体文稿》卷二《重刊赵注<孟子>跋》,《续修四库全书》第14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6页。
    ② 段玉裁:《东原先生年谱》,戴震:《戴东原集》(二)卷末,第89-91页。
    ③ 孔继涵:《杂体文稿》卷三《寿云簃记》,第436页。
    ④ 段玉裁:《东原先生年谱》,戴震:《戴东原集》(二)卷末,第92-98页。
    ⑤ 孔继涵:《杂体文稿》卷三《寿云簃记》,第436页。
    ⑥ 江藩撰、漆永祥笺释:《汉学师承记笺释》(下)卷六《孔继涵传》,第669页。
    ⑦ 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七《赵、戴<直隶河渠书>辩》,第64页。
    ⑧ 洪榜:《初堂遗稿》第二册《戴先生行状》,北平通学斋1931年影印梅花书院藏《二洪遗稿》本。
    ① 翁方纲:《复初堂文集》卷五《皇清诰授谏议大夫孔君墓志铭》,第480页。
    ② 孔德成:《孔子世家谱》卷三之一《大宗户》,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版,第114页。
    ③ 孔继涵:《杂体文稿》卷三《因居记》,第437页。
    ④ 孔继涵:《杂体文稿》卷二《重刊赵注<孟子>跋》,第426页。
    ⑤ 孔继涵:《杂体文稿》卷一《重刊<水经注>序》,第422页。
    ⑥ 孔继涵:《杂体文稿》卷一《<夏小正考异>序》,第425灭。
    ⑦ 孔继涵:《杂体文稿》卷一《<算经十书>序》,第423页。
    ⑧ 孔继涵:《杂体文稿》卷二《<海岛算经>跋》,第427页。
    ① 戴震:《戴东原集》(二)卷七《刊九章算术序》,第56页。
    ② 戴震:《戴东原集》(二)卷七《夏侯阳算经跋》,第7页。
    ③ 戴震:《戴东原集》(二)卷十《重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序>》,第45页。
    ④ 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七《赵、戴<直隶河渠书>辩》,第64页。
    ⑤ 段玉裁:《东原先生年谱》,戴震:《戴东原集》(二)卷末,第88页。
    ⑥ 段玉裁:《东原先生年谱》,戴震:《戴东原集》(二)卷末,第105页。
    ⑦ 段玉裁:《东原先生年谱》,戴震:《戴东原集》(二)卷末,第108页。
    ⑧ 段玉裁:《东原先生年谱》,戴震:《戴东原集》(二)卷末,第93页。
    ①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三四《孔荭谷哀辞并序》,第84灭。
    ② 段氏此云“户部长子博士广根”,据孔德成:《孔子世家谱》(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版,第121页),孔继涵长子名广拭,乾隆己亥科举人;次子广根,由诸生署太常寺博士。广根为戴震之婿,保存戴氏遗稿亦合常理。此处当为“取诸户部次子博士广根”,段氏所记或有误。
    ③ 段玉裁:《东原先生年谱》,戴震:《戴东原集》(二)卷末,第88页。
    ④ 段玉裁:《东原先生年谱》,戴震:《戴东原集》(二)卷末,第97页。
    ① 孔德成:《孔子世家谱》卷三之一《大宗户》,第121页。
    ② 江藩撰、漆永祥笺释:《汉学师承记笺释》(下)卷六《孔广森传》,第632页。
    ③ 洪朴、洪榜:《二洪遗稿》卷首《初堂遗稿总序》,民国通学斋影印清嘉庆梅花书院刊本。
    ④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三十六《孔检讨诔并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页。
    ⑤ 孔德成:《孔子世家谱》卷三之一《大宗户》,第114页。
    ① 孔广林的生年,据《通德遗书所见录·后记》所言,嘉庆十八年(1813),“时年六十有八矣”(《通德遗书所见录》卷末,《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一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则其生年当为乾隆十年(1746),卒年则当在是年之后。据来新夏:《近三百年年谱知见录》(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7页)言,根据北京图书馆藏清稿本孔广林:《温经楼年谱》(原题《阙党赘翁日记》)推断:“据本谱,谱主生于乾隆元年(1736)。”未见具体依据,疑误。
    ② 孔德成:《孔子世家谱》卷三之一《大宗户》,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版,第127页。
    ③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① 孔广林:《通德遗书所见录》卷末《后记》,《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一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①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页。
    ② 郑玄:《周易注》卷一《乾卦》,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二,第5页。
    ③ 郑玄:《尚书注》卷三《高宗彤日弟九》,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十六,第33页。
    ④ 郑玄:《尚书注》卷四《洪范弟十六》,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十七,第33页。
    ⑤ 郑玄:《论语注》卷六《颜渊弟十二》,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四十七,第113页。
    ⑥ 郑玄:《周易注》卷一《屯卦》,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二,第5页。
    ⑦ 郑玄:《尚书注》卷一《尧典弟一》,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十四,第25页。
    ① 郑玄:《尚书注》卷一《咎繇谟弟二》,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十四,第26页。
    ② 郑玄:《六艺论·礼论》,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一,第4页。
    ③ 郑玄:《尚书注》卷一《咎繇谟弟二》,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十四,第25页。
    ① 郑玄:《尚书注》卷一《尧典弟一》,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十四,第25页。
    ② 郑玄:《六艺论·易论》,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一,第3页。
    ③ 郑玄:《尚书注》卷五《梓材弟二十一》,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十八,第40页。
    ④ 郑玄:《论语注》卷六《颜渊弟十二》,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四十七,第113页。
    ① 孔广林:《通德遗书所见录》卷七十二《序录》,第167-168页。
    ② 孔广林:《通德遗书所见录》卷七十二《序录》,第168页。
    ① 郑玄:《尚书注》卷一《禹贡弟三》,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卷十八,第28页。
    ①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本)》第2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647贝。
    ② 袁钧《郑氏佚书》标目为二十三种,而所收《春秋服氏注》、《郑记》、《郑君纪年》三种并非郑玄著作,实为二十种,较孔广林多二种。
    ③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第223页。
    ① 卢文引:《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与孔荭谷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4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16页。
    ② 孔广林:《周官肥测》卷七,《孔从伯说经五稿》,《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一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① 孔广林:《仪礼士冠笺》卷末,《孔丛伯说经五稿》,第204页。
    ① 孔广林:《周官肊测》卷一,《孔丛伯说经五稿》,第2-3页。
    ② 孔广林:《周官肊测》卷二,《孔丛伯说经五稿》,第12页。
    ③ 孔广林:《周官肊测》卷三,《孔丛伯说经五稿》,第32页。
    ④ 孔广林:《周官肊测》卷三,《孔丛伯说经五稿》,第23页。
    ① 孔广林:《周官肥测》卷四,《孔丛伯说经五稿》,第35页。
    ② 孔广林:《仪礼肊测》卷一,《孔丛伯说经五稿》,第58页。
    ① 孔广林:《仪礼肊测》卷二,《孔丛伯说经五稿》,第68页。
    ② 孔广林:《仪礼肊测》卷一,《孔丛伯说经五稿》,第62页。
    ③ 孔广林:《仪礼肊测》卷一,《孔丛伯说经五稿》,第63页。
    ④ 孔广林:《仪礼肊测》卷六,《孔丛伯说经五稿》,第85页。
    ① 孔广林:《仪礼肥测》卷六,《孔从伯说经五稿》,第83页。
    ② 孔广林:《仪礼肥测》卷七,《孔从伯说经五稿》,第89页。
    ③ 孔广林:《褅袷觿解篇·褅袷皆殷》,《孔从伯说经五稿》,第173页。
    ① 孔广林:《明堂億》,《孔从伯说经五稿》,第182183页。
    ① 中华书局排印本《碑传集》、《清史列传》、《清史稿》三书《孔广森传》的标点,均作“孔子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传铎之孙”,据此孔广森当为孔子六十八代孙。据笔者根据《阙里文献考》、《孔子氏家谱》等材料考证,“孔子六十八代孙代孙”与“袭封衍圣公传铎之孙”之间不当断,“孔子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系孔传铎职官名,孔广森当为孔子七十代孙,参见陈冬冬:《<碑传集)、(清史列传>等三书<孔广森传>标点勘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② 江藩撰、漆永祥笺释:《汉学师承记笺释》(下)卷六《孔广森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88页。
    ①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②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5页。
    ③ 孔广森:《经学卮言》卷六《左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页。
    ④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一,第4页。
    ⑤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一,第16页。
    ⑥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70页。
    ①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八《书公羊注疏后》,《续修四库全书》第14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22页。
    ②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5页。
    ③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四,第74页。
    ④ 马楠:《比经推例——汉唐经学导论》,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第206页。
    ⑤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63贝。
    ⑥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一,第4页。
    ①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二,第22页。
    ②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四,第76页。
    ③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四,第72页。
    ①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三上,第46页。
    ②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十一,第174页。
    ③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八,第127页。
    ④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三上,第46页。
    ⑤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二,第26页。
    ⑥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一,第7页。
    ⑦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一,第13页。
    ①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四,第74页。
    ②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一,第13页。
    ③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77页。
    ④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一,第14页。
    ① 参见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② 参见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绎史斋学术文集》(p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5页;陈其泰:《清代公羊学》,第88页。
    ③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76页。
    ④ 阮元:《春秋公羊通义序》,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首,第2页。
    ⑤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贝。
    ⑥ 参见黄世豪:《陈立公羊义疏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3年硕士论文。
    ①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胡适文集》第7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282页。
    ② 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绎史斋学术文集》(四),第333-341页。
    ③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第84页。
    ④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0页。
    ⑤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5页。
    ⑥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0页。
    ⑦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五,第101页。
    ①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五,第101页。
    ②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一一,第174页。
    ③ 《东抚咨为孔继汾及其家中搜出书籍已分别解京烦请钦遵查照事》,《关于族人孔继汾增减(会典)服制刊著<孔氏家仪)一书奉旨查办遣戍伊犁》(一)(三三六三一)之十二,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编:《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534-535页。
    ④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一百《叙考第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5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3页。
    ⑤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第16页。
    ①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第93页。
    ②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0页。
    ③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一,第16页。
    ④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三上,第55页。
    ⑤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四,第85-86页。
    ① 《钞件为衍圣公听任孔继汾等主持祖庇庙户干碍地方应革职事》,《录存乾隆三十六年驾幸阙里有关档册》(六)(五一四六)之十三,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编:《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第525页。
    ② 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绎史斋学术文集》(四),第335页。
    ③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0页。
    ④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二,第29灭。
    ⑤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二,第29页。
    ⑥ 孔广森:《公羊存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2页。
    ①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四,第74页。
    ②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四,第65贝。
    ③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四,第55页。
    ①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0页。
    ②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第589-590页。
    ③ 陈其泰:《公羊家法与清代今文学复兴之统绪》,《齐鲁学刊》2007年第4期。
    ①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96页。
    ③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16页。
    ④ 参见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0页。
    ⑤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称:“常州之学起于庄存与(方耕),与戴震同时。邵晋涵(二云)、孔广森(撝约)都是庄氏的门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30页。
    ⑥ 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第333页。
    ⑦ 参见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122页;陈其泰:《清代公羊学》,第79-93页;陈其泰:《孔广森的公羊学著述及其误区》,《孔子研究》1996年第2期;黄开国:《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56页;黄开国:《庄存与是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天府新论》2008年第6期等。
    ⑧ 参见朱维铮:《晚清的今文经学》,《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①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五,第96页。
    ② 阮元:《庄方耕宗伯经说序》,庄存与:《味经斋遗书》卷首,光绪八年阳湖庄氏刊本。
    ③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八,第129页。
    ④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七四《庄方耕学案中》,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363页。
    ⑤ 姚鼐:《惜抱轩文集》卷一三《孔信夫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14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⑥ 翁方纲:《复初堂文集》卷三《孔撝约集序》,《续修四库全书》14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72页。
    ⑦ 朱维铮先生认为二书“只消略加比较”,就可发现在“具体考订上乃至经文释义上都很相似”,不知何据。见朱维铮:《晚清的今文经学》,《中国经学史十讲》,第168页。
    ①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5页。
    ② 戴震:《戴东原集》卷十《春秋究遗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38页。
    ③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八《书公羊注疏后》,第622页。
    ④ 参见黄开国:《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第56页;黄开国:《庄存与是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天府新论》2008年第6期;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第113-116页。
    ⑤ 黄士锡:《易说序》,庄存与:《味经斋遗书》卷首,光绪八年阳湖庄氏刊本。
    ① 阮元:《春秋公羊通义序》,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首,第2页。
    ②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三六《孔检讨诔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页。
    ③ 刘逢禄:《刘礼部集》卷三《春秋论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5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④ 刘逢禄:《刘礼部集》卷九《诗古微序》,第170页。
    ⑤ 参见黄开国:《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第56页;黄开国:《庄存与是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天府新论》2008年第6期等。
    ⑥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1页。
    ⑦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580页。
    ① 章太炎:《论修(清代朴学家列传>与人问答书》,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②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第115页。
    ③ 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96页;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16页。
    ④ 参见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绎史斋学术文集》(四),第333-341页;陈其泰:《清代公羊学》,第79—93页;陈其泰:《孔广森的公羊学著述及其误区》,《孔子研究》1996年第2期;陈居渊:《论孔广森与刘逢禄的公羊学研究》,《孔子研究》1995年第1期;黄开国:《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第56页;黄开国:《庄存与是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天府新论》2008年第6期等。
    ⑤ 参见张勇:《孔广森与(公羊>“家法”》,《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① 阮元:《儒林传稿》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5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第673页。
    ② 参见黄世豪:《陈立公羊义疏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3年硕士论文。
    ③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22页。
    ④ 刘逢禄:《刘礼部集》卷三《春秋论下》,第57页。
    ① 朱维铮:《晚清的今文经学》,《中国经学史十讲》,第168页。
    ② 廖平:《何氏公羊解话三十论》十论《主素王不主王鲁论》,《续修四库全书》第1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5页。
    ③ 罗志田:《导读: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26页。
    ④ 章太炎:《论修<清代朴学家列传>与人问答书》,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66页。
    ⑤ 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全集》第12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8页。
    ⑥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胡适文集》第7册,第329页。
    ① 赵尔巽:《清史稿》卷四八一《戴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200页。
    ②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七九《东原学案》,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412页。
    ③ 孔广森:《仪郑堂文》卷一《戴氏遗书总序》,《从书集成新编》第7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第614页。
    ④ 江藩撰、漆永祥笺释:《汉学师承记笺释》(下)卷六《孔广森传》,第668页。
    ①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5页。
    ②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0、185页。
    ③ 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末《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第180页。
    ④ 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537页。
    ⑤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三六《孔检讨诔序》,第352页。
    ⑥ 凌廷堪:《校礼堂诗集》卷五《孔撝约检讨过访深谈竟日》,《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① 阮元《春秋公羊通义序》,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首,第2页。
    ② 阮元:《大戴礼记补注序》,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09页。
    ③ 孔广廉:《校勘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叙略》,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卷首,第1页。
    ① 阮元:《大戴礼记补注序》,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首,第509页。
    ②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序录》,第510页。
    ③ 据笔者所见仅有黄佳骏《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的思想取向》(《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第1期),按照“孝”、④ 明堂”和“阴阳”三个概念,对《补注》一书的思想倾向进行了探讨。
    ⑤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一《王言》,第515页。
    ①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一《哀公问五义》,第517页。
    ②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一《王言》,第516页。
    ③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一《哀公问五义》,第518页。
    ④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首《大戴礼记补注序录》,第510页。
    ⑤ 孙诒让:《大戴礼记斠补》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第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19页。
    ① 王树楠:《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卷首《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序录》,《丛书集成新编》第3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50页。
    ② 王文锦:《前言》,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页。
    ③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九《诰志》,第588页。
    ④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一《哀公问五义》,第518页。
    ⑤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四《曾子立事》,第544-545页。
    ⑥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卷四《曾子立事》,第70-71页。
    ① 王文锦:《前言》,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第9-10页。
    ②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六《卫将军文子》,第560页。
    ③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五《曾子制言中》,第554页。
    ④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三《保傅》,第535页。
    ①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九《千乘》,第578页。
    ②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二《礼察》,第523页。
    ① 参见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九《诰志》,第587页。
    ③ 孔继汾:《孔氏家仪》卷一四《自序》,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版,第536页。
    ④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四《曾子立事》,第545页。
    ①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四《曾子立事》,第545页。
    ②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十《文王官人》,第593页。
    ③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四《曾子立事》,第547页。
    ①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三《保傅》,第544页。
    ②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九《诰志》,第588页。
    ③ 孔广森:《大戴札记补注》卷九《四代》,第582页。
    ④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八《盛德》,第577页。
    ①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六《曾了天圆》,第556贝。
    ② 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九《诰志》,第588页。
    ① 王文锦:《前言》,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第10页。
    ② 仅近年来便有张竹梅:《孔广森“真文不分”刍议》(《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李开:《孔广森古韵冬部独立与<郭店楚简>韵例评析》(《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及陈雪竹:《<诗声类>注音考》(《前沿》2005年第9期),分别对孔广森“真文不分”、“东冬分立”的主张及《诗声类》注音字及其术语、方法等问题,做了有益的探讨。而台湾学者江美仪:《孔广森之生平及其古音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9年硕士论文)一文,按照孔广森《诗经》韵例析要、孔广森古韵分部的成果与检讨、孔广森阴阳对转及通韵说、孔广森的古声调说、孔广森古音十八部拟测等几个方面,对孔广森的音韵学成就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尤为值得重视。
    ① 孔广森:《诗声类》卷一《诗声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页。
    ① 孔广森:《诗声类》卷一《诗声类序》,第1页。
    ② 孔广森:《诗声类》卷五《阳声五上》,第15页。
    ③ 孔广森:《诗声类》卷五《阳声五上》,第17页。
    ④ 孔广森:《诗声类》卷四《阳声四》,第11页。
    ⑤ 陈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07页。
    ⑥ 参见李开:《孔广森古韵东部独立与<郭店楚简>韵例评析》,《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
    ① 孔广森:《诗声类》卷一二《阳声六》,第44页。
    ② 陈新雄:《古音研究》,第108页。
    ③ 孔广森:《诗声类》卷一○《阴声四》,第31页。
    ④ 孔广森:《诗声类》卷一一《阴声五上》,第33页。
    ① 陈新雄:《古音研究》,第108页。
    ② 孔广森:《诗声类》卷一《诗声类序》,第1页。
    ③ 章太炎:《国故论衡》卷上,《章氏从书》(上),台北:世界书局1982年版,第424页。
    ④ 孔广森:《诗声类》卷七《阴声一》,第20页。
    ① 戴震:《戴东原集》卷四《答段若膺论韵》,第5557页。
    ② 孔广森:《诗声类》卷一《诗声类序》,第1页。
    ① 孔广森:《诗声类》卷一二《阴声六》,第44-45页。
    ② 孔广森:《诗声类》卷一《诗声类序》,第2页。
    ③ 王力:《清代古音学》,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5页。
    ①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5页。
    ② 孔广森:《诗声类》附《诗声类序》,第46贝。
    ③ 孔广森:《诗声类》附《诗声类序》,第48-49页。
    ① 孔广森:《诗声类》附《诗声类序》,第61页。
    ② 孔广森:《诗声类》附《诗声类序》,第61页。
    ① 罗士琳:《畴人传补》,《续修四库全书》第5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页。
    ① 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中,《丛书集成初编》第57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8页。
    ② 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20页。
    ①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五《累世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0页。
    ② 参见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③ 江藩撰、漆永祥笺释:《汉学师承记笺释》(下)卷六《孔继涵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第669页。
    ④ 孙星衍:《仪郑堂遗文序》,孔广森:《仪郑堂文》卷末,《从书集成初编》第77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第617页。
    ①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与孔荭谷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4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16页。
    ① 章太炎:《清代学术之系统》,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33页。
    ② 章太炎:《清代学术之系统》,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36页。
    ③ 刘师培:《近儒学术统系论》,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第149页。
    ④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3-234页。
    ⑤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第241-242页。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三十一《孔氏著述第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5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1]《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刻本。
    [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3]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5]徐振贵:《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山东:齐鲁书社2004年版。
    [6]汪蔚林:《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7]戴震:《戴东原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排印本。
    [8]姚鼐:《惜抱轩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嘉庆三年刻增修本。
    [9]姚鼐:《惜抱轩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嘉庆三年刻增修本。
    [10]庄存与:《彖传论》,道光中阳湖庄氏味经斋遗书刻本。
    [11]庄存与:《春秋正辞》,《续修四库全书》第1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上海辞书藏清道光七年庄绶甲宝研堂刻味经斋遗书本。
    [12]翁方纲:《复初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14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刻本。
    [13]翁方纲:《复初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李彦章校刻本。
    [14]翁方纲撰、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卢文弨:《抱经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32-143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16]孔继汾:《阙里文献考》,《续修四库全书》第5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北大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17]孔继汾:《孔氏家仪》,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影印清乾隆中孔继汾家刻本。
    [18]孔继汾:《家仪答问》,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清乾隆中孔继汾家刻本。
    [19]孔继涵:《五经文字疑》,《丛书集成续编》第6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8年影印清乾隆中微波榭刻本。
    [20]孔继涵:《新加九经字样》,《丛书集成续编》第6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影印清乾隆中微波榭刻本。
    [21]孔继涵:《水经释地》,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影印光绪六年会稽章氏刻本。
    [22]孔继涵:《杂体文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4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刻微波榭遗书本。
    [23]洪榜:《初堂遗稿》,北平通学斋1931年影印梅花书院藏二洪遗稿本。
    [24]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25]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26]段玉裁:《经韵楼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3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上海辞书藏清乾隆五十七年段玉裁刻本。
    [27]孔广林:《孔丛伯说经五稿》,《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一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影印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六年山东书局刻本。
    [28]郑玄著、孔广林辑:《通德遗书所见录》,《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一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影印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六年山东书局刻本。
    [29]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续修四库全书》第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上海辞书清嘉庆刻巽轩孔氏所著书本。
    [30]孔广森:《礼学卮言》,《续修四库全书》第1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上海辞书藏清嘉庆刻巽轩孔氏所著书本。
    [31]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续修四库全书》第1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上海辞书藏清嘉庆刻巽轩孔氏所著书本。
    [32]孔广森:《经学卮言》,《续修四库全书》第1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嘉庆刻巽轩孔氏所著书。
    [33]孔广森:《诗声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影印上海辞书藏清乾隆五十七年孔广廉谦益堂刻本。
    [34]孔广森:《少广正负术内外篇》,《藏修堂丛书》第13册,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影印本。
    [35]孔广森:《骈俪文》,《续修四库全书》第14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嘉庆十七年孔昭虔刻巽轩孔氏所著书本。
    [36]孔广森:《仪郑堂文》,《丛书集成新编》第7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排印本。
    [37]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38]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道光七年刻本。
    [39]钱泰吉:《曝书杂记》,《丛书集成初编》第57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排印本。
    [40]徐书受:《教经堂谈薮》,《丛书集成续编》第91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影印嘉庆五年刻本。
    [41]凌廷堪:《校礼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复旦图书馆藏清道光六年张其锦刻本。
    [42]凌廷堪:《校礼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复旦图书馆藏清嘉庆十八年张其锦刻本。
    [43]阮元:《儒林传稿》,《续修四库全书》第5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南图藏清嘉庆刻本。
    [44]阮元:《揅经室集续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78-14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上图藏清道光阮氏文选楼刻本。
    [45]江藩撰、漆永祥笺释:《汉学师承记笺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6]刘逢禄:《刘礼部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浙江图书馆藏清道光十年思误斋刻本。
    [47]钱仪吉:《碑传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点校本。
    [48]罗士琳《畴人传补》,《续修四库全书》第5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嘉庆道光阮氏琅嬛仙馆刻本。
    [49]诸可宝:《畴人传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5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光绪十四年江阴南菁书院刻南菁书院丛书本。
    [50]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点校本。
    [51]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点校本。
    [52]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全集》第12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点校本。
    [53]廖平:《何氏公羊解诂三十论》,《续修四库全书》第1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上海辞书藏清光绪十二年成都刻四益馆经学丛书本。
    [54]罗振玉辑、赖贵三笺释:《昭代经师手简笺释》,台北:里仁书局1999年版。
    [55]杨士骧、孙葆田续修:宣统《山东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民国四年铅印本。
    [56]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57]《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58]徐世昌:《清儒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民国二十七年徐氏刊蓝印本。
    [59]孙诒让:《大戴礼记斟补》,《续修四库全书》第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民国三年瑞安广明印刷所石印本。
    [60]王树楠:《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丛书集成新编》第3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排印本。
    [61]章太炎:《国故论衡》,《章氏丛书》(上),台北:世界书局1982年影印民国八年浙江图书馆刻本。
    [62]民国《曲阜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63]孔德成:《孔子世家谱》,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影印民国二十六年刻本。
    [64]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65]曲阜县文管会编:《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6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孔府档案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3]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
    [8]袁世硕:《孔尚任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9]郭成康:《清代文字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
    [10]刘韶军、谢贵安:《太玄大戴礼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
    [11]王力:《清代古音学》,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2]王绍增:《山东文献书目》,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
    [13]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
    [14]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6]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8]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19]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陈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9年版。
    [21]徐振贵:《孔尚任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4]沈津:《翁方纲年谱》,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
    [25]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2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8]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29]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张舜徽:《清儒学记》,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4]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赵伯雄:《春秋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6]王章涛:《王念孙王引之年谱》,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版。
    [37]黄开国:《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
    [38]来新夏:《近三百年年谱知见录》,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39]赖慧敏:《清代的皇权与世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0]黄怀信:《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1]马楠:《比经推例——汉唐经学导论》,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
    [1]容肇祖:《孔尚任年谱》,《岭南学报》1940年第3卷第2期。
    [2]郑美宝:《孔氏<诗声分例>正补》,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1975年硕士论文。
    [3]黄天骥:《孔尚任与桃花扇》,《文学评论》1980年第1期。
    [4]黄卓明:《有关评价孔尚任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81年第2期。
    [5]程荣华;《孔尚任罢官原因初步探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6]井维增:《桃花扇主题思想略说》,《齐鲁学刊》1985年第3期。
    [7李汉武:《论魏源的经学思想及其影响》,《船山学刊》1986年第2期。
    [8]徐振贵:《桃花扇的主旨和纲领》,《东岳论丛》1987年第1期。
    [9]陆振岳:《孔广森的公羊学》,《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
    [10]许义夫:《孔广森关于高次方程的应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2期。
    [11]王财贵:《孔广森公羊通义叙录》,《鹅湖》1990年第16卷第2期。
    [12]王玉堂:《侵宵对转说与词的引以关系研究》,《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13]杨向奎:《论公羊学派》,《管子学刊》1991年第4期。
    [14]陈国忠:《孔继涵与水经释地》,《中国科技史料》,1992年第3期。
    [15]周洪才:《孔继汾与阙里文献考》,《山东图书馆季刊》1992年第3期。
    [16]陆振岳:《刘逢禄的公羊学》,《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17]龚书铎:《晚清的儒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18]吴义雄:《清代中叶今文经学学派学术思想论略》,《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19]陆振岳:《关于清代今文经学的几个问题》,《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20]周洪才、钟叔娥:《简论孔祥霖的目录学成就》,《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年第1期
    [21]张燕瑾:《历史的沉思——桃花扇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21]杨应芹:《戴震著述书目补正》,《江淮论坛》1994年第2期
    [22]陈居渊:《论孔广森与刘逢禄的公羊学研究》,《孔子研究》1995年第1期。
    [23]吴泽、陈鹏鸣:《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4]杨应芹:《孔氏原抄本水地记》,《文献》1995年第4期。
    [25]陈其泰:《孔广森的公羊学著述及其误区》,《孔子研究》1996年第2期。
    [26]陈其泰:《刘逢禄对公羊学说的出色建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7]王耘婕:《江永诗韵举例与孔广森诗韵分例比较研究》,《声韵学会通讯》1998年第7期。
    [28]陈鹏鸣:《魏源与今文经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10期。
    [29]张林涛:《孔广森古音学研究》,南京大学汉语史专业1998年博士论文。
    [30]孟庆丽:《新时期以来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研究述略》,《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1]王裕明:《庄存与经学思想渊源简论》,《学海》1999年第4期。
    [32]田汉云:《试论庄存与的春秋正辞》,《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33]陆振岳:《常州公羊学派的萌生及演进》,《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4]孔燕:《献身图书校勘事业的孔继涵》,《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年第3期。
    [35]周洪才:《孔继汾与阙里文献考》,《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年第3期。
    [36]王嫦娟:《曲阜藏书家与藏书楼考》,《晋图学刊》2001年第1期。
    [37]林吉玲:《常州学派与公羊三世说之变异》,《学术交流》2001年第4期。
    [38]赵兴盛:《社会变迁与文化选择——近代山东孔氏家族》,《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9]唐贵艳:《清代山东刻书史》,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2001年博士论文。
    [40]汤仁泽:《清代今文学诸问题——兼论庄存与与今文学派》,《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
    [41]丁亚杰:《孔广森<公羊通义)的学术系谱与解经方法》,2002年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晚清时期常州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42]郜积意:《论庄存与的<公羊>学》,《孔子研究》2003年第5期。
    [43]黄世豪:《陈立公羊义疏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3年硕士论文。
    [44]杨济襄:《孔广森公羊学三科九旨论述》,2004年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中心第三届国际暨第八届清代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45]杨济襄:《孔广森公羊通义与何休公羊解诂释经观点之异同》,收入《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6辑,澳门出版社2005年版。
    [46]张竹梅:《孔广森真文不分刍议》,《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7]陶善耕:《曲阜孔祥霖在河南图书馆的奋斗》,《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第2期。
    [48]孙运君:《清代今文学兴起考——以惠栋、戴震、张惠言为中心》,《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49]黄开国:《庄存与春秋学新论》,《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50]黄开国:《春秋正辞的书法》,《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51]徐立望:《清中期公羊学复兴与经世之检讨》,《浙江学刊》2005年第6期。
    [52]黄开国:《孔广森与何休的经学之异》,《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
    [53]杨济襄:《通义与异义:孔广森对公羊学关键论题的统筹与澄清》,《常州学者的经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2006年版
    [54]黄佳骏:《孔广森的经学思想研究》,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6年硕士论文。
    [55]王俊义:《庄存与复兴今文经学起因于与和坤对立说辨析》,《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
    [56]汤志钧:《从庄、刘到龚、魏:晚清启蒙思想生发之轨迹》,《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
    [57]李开:《孔广森古韵东部独立与郭店楚简韵例评析》,《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
    [58]张勇:《孔广森与公羊家法》,《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59]陈其泰:《公羊家法及清代公羊学复兴之统绪》,《齐鲁学刊》2007年第4期。
    [60]邸永君:《清代翰林中的孔圣后裔》,《清史研究》2007年第11期。
    [61]成玲:《孔广森(公羊通义)取义之道》,2007年台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第三届中国文哲之当代诠释学术研讨会会前论文集》。
    [62]黄佳骏:《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的思想倾向》,2007年台北大学中国语文系《第三届中国文哲之当代诠释学术研讨会会前论文集》。
    [63]黄佳骏:《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的思想取向》,《中文标杆》2008年第1期。
    [64]黄开国:《庄存与是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天府新论》2008年第6期。
    [65]杨济襄:《孔广森公羊通义的解经路线与关键主张》,《文与哲》2008年第12期。
    [66]张泗州:《清代山东进士地域分布初探》,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08年硕士论文。
    [67]《三江源最新科考成果——长江黄河发现新源头》,《人民日报》2009年7月17日第6版。
    [68]李鹃娟:《孔广森<诗声类)音注理论述评》,2009年台北《第十一届国际 第二十七届全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9]江美仪:《孔广森生平及其古音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9年硕士论文。
    [70]李梅训:《孔广林生平资料一则》,《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1期。
    [71]陈冬冬:《碑传集清史列传等三书孔广森传标点勘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
    [72]陈冬冬:《孔广森及(公羊春秋经传通义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2010年硕士论文;
    [73]牛兴芬:《大戴礼记补注训诂研究》,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0年硕士论文。
    [74]董倩倩《清代孔氏家族女性诗人诗作综考》,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2010年硕士论文。
    [75]胡凯闵:《孔广森春秋学探究——以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为例》,台北天主教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2010年硕士论文。
    [76]郑东元:《孔广森公羊学要义研究》,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2010年硕士论文。
    [77]陈冬冬:《公羊春秋经传通义思想价值新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78]孙敬友:《孔广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简论》,曲阜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2011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