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满语文及其历史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满族及其先世,不仅建立过政权,而且在文化上也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中一个显著的成就是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族创制了“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延用了300多年;明末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依照蒙古字母创制“老满文”,皇太极时又由达海改进为“新满文”。满文在清代延用了近300年。女真语文和满语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极具比较研究的价值。
     本文系统地对满族语言文字发展史及其历史影响进行整体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满语言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历史学、文献学、历史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以时间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主要围绕满语文的历史演变及相关问题;清代的“国语”政策及满语文的兴衰历程;清代满文文献的分类及价值;满语文对满族及东北其他民族、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历史影响几个主要问题展开,力争在理论层面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为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
     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外,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
     绪论部分回顾了关于满语文研究的学术史与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
     第一章探讨满族先民的语言文字,重点是靺鞨和女真。以渤海族没有创制本民族文字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来分析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意识、文化自觉的关系,还论述了女真文的优缺点及其推广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女真语对汉语的影响,并从“汉字文化圈”的角度审视女真文化的历史变迁及比较。此外还论述了明代女真人逐渐使用蒙古文字,开始由“汉字文化圈”渐趋“蒙古化”,满文的创制就是“蒙古化”的结果。
     第二章探讨清代满语文的兴衰历程。重点是满语与女真语的关系,从满文的创制与改制所反映的满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与轨迹,清代“国语”政策及其历史演变,满语文的衰落状况及原因,以及从满汉语言文化的接触和融合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融合的阶段特征及原因。清代,随着满汉民族的接触与融合,满语与蒙语的关系逐渐疏远,而与汉语的关系日益密切,最终在文字的发展道路走出了“汉化(金)——蒙古化(元明)——再汉化(清)”的历史轨迹。
     第三章对清代的各种满文文献进行评述。重点是满文文献主要分类方法的评述,满文档案文献及其史学价值,满文翻译文献及其所体现的满汉文化关系,从翻译《大藏经》看清代的宗教政策和文化政策,满文辞书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等问题。从清代满文辞书的体例演变历程既可以看出辞书编纂手段的进步,亦可以看出清代满汉两种文字彼此消长的关系。“清文鉴”系列对满文的成熟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三体”到“四体”、再到“五体”,体现了清代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是清前期(满文产生到乾隆末年)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
     第四章探讨满语文的历史影响,这是本文的重点和主体部分。主要分析满语文对满族文化、东北区域文化、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影响,还集中探讨了满语文与锡伯语文的关系以及锡伯族语文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等问题。重点解决满语文所反映的清代满族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东北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满语对北京“官话”的历史影响,清代外国学者研究满语文的状况、特点以及“满学”的相关问题。
     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回顾和总结,并作了理论上的升华。通过满语文反映出语言与文字、满语文与满族文化认同、满语文与清代文化、满语文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这几个理论问题。最后总结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语言的兴衰历程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民族的社会环境变迁密切相关,反过来语言又对民族、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Manchu people and their ancestors, not only set up political power, and also madeprominent cultural contribution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was creating thenation’s character (or script). Jurchen people created “Jurchen big character” and “Jurchensmall character”, which continued to use more than400year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Nurhachi ordered Erdeni and Gagai create “old Manchu script” according to the Mongolianletter. In Huangtaiji period, Dahai improved it into “new Manchu script”. In the Qing dynasty,Manchu language continued to use for nearly300years. Jurchen language and Manchulanguage had a certain continuity and inheritance, which possesses the value of thecomparative study.
     This paper is to take the systematical and overal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Manchulanguage and its historical influence, thus it has a certain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andacademic value.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and reference on the former scholars’ researchachievements, this paper takes Manchu language and culture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taking history, philology, historical linguistics, contact linguistics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research means. Time sequence is as the clues, while the issue is as the center. The papercenters with the followed main issu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anchu language and therelated problems;“State language” policy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history of Manchulanguage’s rise and fall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value of Qing dynasty’s Manchu literature;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Manchu language to Manchu and other northeastern minorities, theChinese nation’s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he author trieshard to make some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on theory level, and contribute to the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This is also the main innovation place in this paper.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s main body consists of four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part reviews about Manchu language’s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present situation, academic value of this article, research methods, and defines some relatedconcept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language of Manchu’s ancestors, and the key is Mohe andJurc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language and ethnic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the fact thatBohai people had not created their own character.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Jurchencharacter’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shortage of its promotion, and Jurchenlanguage’s influence to Chinese language,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and comparison of Jurchen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Moreover, the paperdiscusses Jurchen people began to use Mongolian script gradually in the Ming dynasty. Thetransition from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to “Mongolian script” was appearedgradually, and the creating of Manchu script is the result of this transi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Manchu language’s rise and fall in the Qingdynasty.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followed issu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 languageand Jurchen language,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Manchu culture reflected by Manchu scriptfrom creating to reforming,“State language” policy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s historicalevolution, Manchu language’s decline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sons of culture fus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he contact and fusion ofManchu-Ha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contact and fusion ofManchu and Han peo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 and Mongolian graduallyalienated, and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courseof character (or script) formed a historical track as “Han (Jin dynasty)-Mongolia (Yuan andMing dynasty)-Han (Qing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reviews the various Manchu literature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paperfocus on the followed issues: the review of the main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Manchuliteratures, the archive literatures of Manchu language and the historical value, Manchutranslation literature and th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 and Han, Qing dynasty’sreligious policy and cultural policy reflected by the translation of “Tibetan Tripitaka”, thefeature of Manchu dictionarie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the evolution course of styleof Manchu dictionaries in the Qing dynasty, we can find the progress of dictionary’scompiling means, as while we can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theQing dynasty. The series of “Qing Wen Jian” played a vital role on the maturity anddevelopment of Manchu script, and the evolution from “three scripts” to “four scripts” to“five scripts” embodied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ng process of the ethnic policy in theQing dynasty, which was a miniature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early and middle Qingdynasty (from the creating of Manchu script to last phase of Qianlong period).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Manchu language, which is thefocus and the main body part of this article.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Manchu language’shistorical influence on Manchu culture, the northeast region culture, the northeast minorities’culture, the Chinese nation’s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 of China and foreign, and also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 language and Xibe language, and Xibe language’sdevelopment and its historical influence. Focus on the followed issues: Manchu’s national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identity reflected by Manchu language in the Qing dynasty, the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of northeast minorities, Manchu language’s historical influence onBeijing “mandarin”, the situation and feature of foreign scholars’ study of Manchu language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Machu studies”.
     Conclusion part makes a 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and some theoreticalsublimation is worked out. Through Manchu language, several theoretical issues is reflected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writing, Manchu language and Manchucultural identity, Manchu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Manchu language and thecultural exchange of China and foreign. Finally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e full text issummarized. Namely, the course of language’s rise and fall are not isolated, but closelyassociated with the change of national social environment. In turn, the language can make aprofound effect on national, society and culture.
引文
①东北史学者金毓黻于1941年在其著作《东北通史》一书中提出了东北民族四大族系的民族源流研究体系。他说:“古代之东北民族,大别之为四系。一曰汉族,居于南部,自中国内地移殖者也;二曰肃慎族,居于北部之东;三曰扶余族,居于北部之中;四曰东胡族,居于北部之西。”(参见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0年,第19、20页)他所创建的东北古代民族四大族系的研究体系,时隔70多年仍是我们研究和探讨东北古代民族史源流的重要基础。学界习惯将“汉族”称为“华夏——汉族族系”;将“扶余族”称为“濊貊族系”。
    ②《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③《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其土地多山险。其人形似夫余,言语不与夫余、句丽同。”
    ④《魏书·勿吉传》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北史·勿吉传》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
    ⑤《旧唐书·北狄传·靺鞨》:“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而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捷,每恃其勇,恆为邻境之患。”
    ⑦巴克什(满语:Bak i)又译为榜式、把式、榜什,是一蒙古语,后成为清朝学者的一种头衔,指有知识的文人。(清)福格《听雨丛谈》卷8载:“巴克什乃清语文儒谙悉事体之称”。
    ①载《满语研究》1990年第1期。
    ②载《满语研究》2008年第2期。
    ③载《民族语文》1994年第1期。
    ④载《满语研究》1995年第1期。
    ⑤载《满族研究》1998年第2期。
    ①参见刘凤翥:《罗福成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载于《民族研究动态》1992年第2期)一文。
    ②初作于1829年,再刊于《考古社刊》第5期,1936年。
    ③《考古社刊》第5期,1936年。
    ④载《考古》,1926年。
    ⑤载《东北丛刊》第5期,1930年。
    ⑥载《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3卷4期,1929年。
    ⑦载《支那学》第5卷第4期,1929年。
    ⑧载《东北丛刊》第17期,1931年。
    ⑨载《东北丛刊》第17期,1931年。
    ⑩载《国学季刊》第1卷第4期,1932年。
    载《国学季刊》第1卷第4期,1932年。
    大库旧档整理处印,1933年。
    载《满洲学报》第5辑,1937年。
    载《满洲学报》第5辑,1937年。
    载《满洲史学》第3卷第2期,1940年。
    载《国立中央博物馆时报》第13期,1941年9月。
    载《学文》第l卷第5期,1932年。
    载《学舌》第1卷第1期,1930年。
    载《东亚》第1卷第1期,1930年。
    载《文学年报》第7期,1941年。
    载《国学丛刊》第14期,1944年。
    载《史学年报》第3期,1931年。
    载《国学论衡》第3期,1934年。
    载《国学论衡》第9期,1937年。
    ①载《史学集刊》第3期,1937年。
    ②载《行健》第4卷第2期,1934年。
    ③载《黑白半月刊》第3卷第1期,1935年。
    ④载《北平图书馆馆刊》第5卷第6期,1931年。
    ⑤载上海《中央日报》,1948年12月26日。
    ⑥载《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3卷,1943年。
    ⑦载《真理杂志》第1卷第1期,1944年。
    ⑧载《真理杂志》第1卷第3期,1944年。
    ⑨载《真理杂志》第1卷第4期,1944年。
    ⑩载《中央大学半月刊》第1卷第6期,1930年。
    载《华年周刊》第3卷第48期,1934年。
    载《学艺》第15卷第4期,1936年。
    载天津《大公报》,1937年7月1日。
    载《燕京学报》第32期,1947年。
    载《文史杂志》第6卷第1期,1948年。
    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62年第2期。
    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
    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①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
    ②《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1984年。
    ③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④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⑤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
    ⑦载《东北民族史研究》(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⑧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⑨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⑩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增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载《史学集刊》1992年第3期。
    载《辽金史论集》第八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载《满语研究》1995年第2期。
    载《辽金史论集》第七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载《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载《满语研究》2005年第1期。
    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刊印,1984年。
    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1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①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②载《北方文物》1986年第1期。
    ③载《内蒙古大学纪念校庆二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1982年。
    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②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③载《满语研究》1987年第1期。
    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⑤载《内蒙古大学纪念校庆二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1982年。
    ⑥载《民族语文》1984年第5期。
    ⑦载《民族语文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⑧载《民族语文》1979年第4期。
    ⑨载《民族语文研究文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⑩载《民族语文》1990年第4期。
    11载《民族语文》1993年第6期。
    ①载《满语研究》1986年第2期。
    ②载《满语研究》1992年第2期。
    ③载《满语研究》1991年第1期。
    ④载《满语研究》1992年第2期。
    ⑤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⑥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⑦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⑧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3期。
    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载《北方文物》1986年第1期。
    载《清史研究》1992年第1期。
    载《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
    载《民族语文》1980年第4期。
    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6期。
    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
    载《满族研究》1987年第3期。
    载《中外文化交流》1996年第1期。
    载《满语研究》2000年第1期。
    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载《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载《满族研究》1990年第3期。
    ⑨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⑩载《满语研究》2004年第2期。
    11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
    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③载《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通讯》1984年第3期。
    ④载《满族研究》1986年第1期。
    ⑤载《满语研究》1986年第2期。
    ⑥载《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
    ⑦载《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2期。
    载《史学集刊》1990年第2期。
    载《满语研究》1990年第2期。
    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5期。
    载《史学集刊》1990年第2期。
    载《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
    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载《清史研究》2001年第4期。
    载《满族研究》2003年第3期。
    载《中国语文》,1965年第1期。
    载《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
    载《民族语文》,1984年第1期。
    载《民族语文》,1984年第5期。
    载《民族语文》,1984年第6期。
    ③载《边政研究所年报》,9期,1978年。
    ④载《边政研究所年报》,第11期,1980年。
    ⑤载《边政研究所年报》,第17期,1986年。
    ⑥载《满学研究》,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⑦载《幼狮学报》,第1卷第1期,1958年。
    ⑧载《清史杂笔》(一),学海出版社,1977年。
    ⑨载《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83年。
    13载《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6期。
    ①载《故宫文物月刊》,第5卷第3期,1987年。
    ②参见胡增益:《中国的满语研究——纪念满文创制四百周年》,《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下)》,1999年。
    ③[韩]成百仁、高东昊著,蒋理译,许明玉校:《韩国的满语研究概况》,《满语研究》1999年第1期。
    ④参见黄定天:《苏联的满学研究》,《满语研究》2000年第2期。
    ①参见刘小萌:《关于新清史的几点看法》。网络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104b8d7101012mvq.html;刘凤云:《“新清史”研究:不同凡响的学术争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4日。
    ②参见觉洛·德林:《国内外满语研究简介》,《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①江桥:《德国的满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②胡明杨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③[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页。
    ①参见[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一编·第三章《静态语言学与演化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①参见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
    ①参见胡增益:《鄂伦春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①参见胡增益:《鄂伦春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②参见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8—65页;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216页。
    ③[俄]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3—74页。
    ④参见光绪七年(1881)畿辅志局刊本。转引自高凯军:《通古斯族系的兴起》(第二版),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页。
    ⑦参见孙宏开等:《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966—1970页。
    ①刘厚生指出,东北民族在历史上往往出现几起几落的现象,即“东北现象”。参见刘厚生:《东北民族的发展史及其历史地位——序〈走进东北古国〉》,黄斌、黄瑞:《走进东北古国》,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②黄任远主编:《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77页。
    ③孙秀仁、干志耿:《论渤海族的形成与归向》,《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2期。
    ④朱国忱、魏国忠:《渤海史稿》,黑龙江文物出版编辑室(内部发行),1984年。
    ①参见黄斌、黄瑞、黄明超:《渤海国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②[韩]金在善:《浅谈渤海国的语言文字》,《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③参见刘晓东:《渤海国语言初探》,《北方文物》2004年第4期。
    ④《新唐书》卷219,《渤海传》。
    ⑤见《唐穆宗敕青州道渤海授金吾将军等放还蕃制》,《元氏长庆集》卷49,《制诰》。
    ⑥《辽史》卷61,《刑法志上》。
    ⑦《金史》卷4,《熙宗本纪》。
    ⑧李强:《论渤海文字》,《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5期。
    ⑨程妮娜主张“渤海国是白山靺鞨人为主体,同时包括高句丽遗民和部分汉族移民构成的新民族共同体,即渤海族”。参见程妮娜主编:《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孙进己、魏国忠也持这种观点。
    ①(宋)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载《金大国志》卷40。
    ②《辽史》卷72,《义宗倍传》。
    ③(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氏族》。
    ①《金史》卷66,《始祖以下诸子传》。
    ②刘丽丽:《略论女真文字》,《世纪桥》2009年第12期。
    ③叶鲁同完颜希尹共同制字,见《金史》卷35,《礼志》。
    ④《金史》卷73,《完颜希尹传》。
    ①周有光:《世界字母简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②《金史》卷4,《熙宗本纪》。
    ③《金史》卷4,《熙宗本纪》。
    ④《金史》卷4,《熙宗本纪》。
    ⑤《金史》卷11,《章宗本纪》。
    ①孙进己、孙泓:《女真民族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254页。
    ②参见金宝丽:《论金代女真文字在创制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载黄建明、顾松洁主编:《中国民族古文字与文献研究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138页。
    ①《金史》卷51,《选举志一》。
    ②《金史》卷51,《选举志一》。
    ①此段引文引文均见《金史》卷51,《选举志》。
    ②《金史》卷7,《世宗本纪》。
    ①《金史》卷7,《世宗本纪》。
    ②《金史》卷7,《世宗本纪》。
    ③《金史》卷7,《世宗本纪》。
    ④此段引文均见《金史》之《世宗本纪》和《章宗本纪》。
    ①参见金宝丽:《论金代女真文字在创制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载黄建明、顾松洁主编:《中国民族古文字与文献研究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140页。
    ②《金史》卷105,《温达罕缔达传》。
    ③《金史》卷51,《选举志一》。
    ①(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正:《大金国志校正》卷12,《熙宗本纪》。
    ①参见宋文炳:《女真汉化考略》,《海天》1卷2期,1934年。
    ②参见宋文炳:《女真汉化考略》,《海天》1卷2期,1934年。
    ①《金史》卷7,《世宗本纪》。
    ②林焘:《北京官话溯源》,《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
    ③林焘:《北京官话溯源》,《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
    ④陆游:《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阙》,《剑南诗穑》卷4。
    ⑤殷国光、龙国富、赵彤编著:《汉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3页。
    ①殷国光、龙国富、赵彤编著:《汉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3页。
    ②参见赵杰:《满族话与北京话》,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③林焘:《北京官话溯源》,《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
    ④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页。
    ①《济南路总管臭屯公神遭碑》,《至正集》卷51。
    ②《古里氏名字考》,《静修丈集》卷19。
    ①参见乌云高娃、刘迎胜:《明四夷馆“鞑靼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①《大明会典》记载:“凡四方番夷翻译文字,永乐五年(1407)设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选国子监生习译。正德六年(1511)增设八百馆;万历七年(1579)增设暹罗馆。”
    ②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230页。
    ③(明)张天复撰:《皇舆考》(明嘉靖间刻本)卷12,《四夷》。
    ④《明史》卷74,《职官志·太常寺》。不少学者据此认为四夷馆改隶太常寺。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认为“弘治七年(1494)开始增设太常寺卿、少卿各一员为提督四夷馆是事实。四夷馆改属太常寺是决不可能的问题,应该是《明史》职官志之误”。
    ⑤转引自史金波、黄润华:《中国历代民族古文字文献探幽》,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6页。
    ①《李朝实录》,太宗三年六月辛未条。
    ②《李朝实录》,世宗十六年八月己未条。
    ③《明英宗实录》卷89,正统七年二月甲辰条。
    ④《李朝实录》,世祖八年正月癸丑条。
    ⑤《李朝炎录》,成宗十三年十月壬辰条。
    ①《明英宗实录》卷113,正统九年二月甲午条。
    ②《李朝实录》,成宗十四年十月戊寅条。
    ③《李朝实录》,成宗二十一年六月戊子条。
    ④《李朝实录》,燕山君八年三月癸未条。
    ⑤《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2,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年。
    ⑥参见孙进己、张璇如、蒋秀松、干志耿:《女真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8—290页。
    ⑦[匈牙利]路易斯·李盖提著,图拉译:《简论女真“小字”解读》,《满族研究参考资料》1986年第1期。
    ①林焘:《北京官话溯源》,《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
    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建炎元年四月辛酉。
    ③[日]稻叶君山著,但焘译:《清朝全史》,上海中华书局1913年版,第二章,第10页。
    ④见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⑤《辽东志》卷4,第270页“典礼志”。
    ⑥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7页。
    ⑦《朝鲜李朝实录·太宗》卷10,第590页。
    ①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14页。
    ②《明孝宗实录》卷154,弘治十二年九月丁丑。
    ③(明)李辅等纂修:《全辽志》,叙,第l页;卷4,第47页上,“风俗志”。
    ④(明)李辅等纂修:《全辽志》,卷4,第47页上,“风俗志”。
    ⑤王兆兰:《明代内迁的女真人》,《北方民族》1989年第1期。
    ①《辽阳县志》卷32,第6页上下。
    ②《无梦甚初集》卷6,第94页上;《筹辽硕画》卷29,第33页上;第19页;第41页上。
    ③《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80,第54页;卷90,第171页。
    ④《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251,第148页;《朝鲜李朝实录·燕山君日记》卷17,第21页上—第22页上。
    ⑤《明英宗实录》天顺三年二月辛巳条。转引自王兆兰:《明代内迁的女真人》,《北方民族》1989年第1期。
    ⑥《辽阳县志》卷32,第6页上下。
    ①《库页岛志略》卷l,第27页上。
    ②《女真馆来文》,见《女真译语二编》。
    ③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页。
    ④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28—229页。
    ⑤(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11,第3页下“努儿哈赤列传”。
    ①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30页。
    ②参见董万仑:《努尔哈赤早期汉人顾问龚正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4期。
    ③《明英宗实录》卷113,正统九年二月甲午条。
    ④《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3,己亥年(1599)二月。
    ⑤参见冯天瑜:《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
    ⑥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74页。
    ②[日]野村雅昭:《汉字の未来》,东京:筑摩书房1988年版,第219页。转引自冯天瑜:《“汉字文化圈”刍议》,《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6页。
    ③王锋:《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汉字文化圈文字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149页。
    ⑦伊力编著:《图说汉字的故事》,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根据周有光《汉字文化圈》(载《中国文化》1989年第1期)整理。
    ②[美]埃德温·赖肖尔(Heischauer E. O.):《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转引自王锋:《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汉字文化圈文字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③参见[美]N·鲍培著,李国香译:《为〈八思巴字〉汉文译注本所写的序言》,《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4年第1期。
    ①周有光:《汉字文化圈》,《中国文化》1989年第1期。
    ①参见李葆嘉:《论语言类型与文字类型的制约关系》,《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①《辽史》卷72,《义宗倍传》。
    ②参见王锋:《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汉字文化圈文字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③参见周有光:《汉字型文字的综合观察》,《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①《明英宗实录》卷113,第2276页记载:正统九年,玄城卫指挥撒升哈、脱脱木答鲁等奏:“臣等四十卫无识女真字者,乞自后敕文之类,第用达达字。”
    ②李云霞:《满文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满语研究》2003年第1期。
    ③金光平等:《女真语言文字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2页。
    ④金光平等:《女真语言文字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2页。
    ①金光平等:《女真语言文字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5页。
    ②金光平等:《女真语言文字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
    ③《清太宗实录》卷25,天聪九年十月庚寅条。
    ①参见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80—82页。
    ②王锺翰辑:《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第136、140页,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排印本。转引自张佳生主编:《中国满族通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③王锺翰辑:《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第136、140页,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排印本。转引自张佳生主编:《中国满族通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④[苏] B. 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王荣宅校:《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第45页。转引自江桥:《康熙〈御制清文鉴〉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⑤《清太宗实录》卷21,天聪八年十二月壬辰条。
    ⑥参见宝玉柱:《清代蒙古社会转型研究——后金及清初蒙古族地位及其语言文字》,《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①《清史稿》卷232,列传十九。
    ②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③《明英宗实录》正统九年二月甲午条。转引自道尔吉、和希格:《女真译语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增刊,第355页。
    ①于鹏翔认为,满文的创制者是努尔哈赤,而不是史学界一般认为的额尔德尼和噶盖。参见于鹏翔:《满文创制者研究》,《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9期。
    ②台湾学者李学智对新、老满文的认识另有见解,他认为:“在清高宗钦定《清文鉴》(乾隆三十六年)以前,都应该称为‘老满文’。‘事实上满文若分新、老的话,似应以乾隆时代为界限的。因为许多满文的声韵与字形以及释义,在《清文补汇》一书中,已明白告诉我们:‘某字作某解,乾隆某年某月内阁奉上谕抄出’。‘某字旧作某今改作某’。”见《老满文原档论辑》第5页、第7页。转引自江桥:《康熙〈御制清文鉴〉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③孙文良:《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胡增益:《满文的历史贡献》,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3辑,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⑤《八旗通志·初集》第八册,卷236,《儒林传上·大海巴克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325页。
    ⑥《清太宗实录》卷11,天聪六年三月戊戌条;《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96页。
    ①关于“老满文”的改革时间问题,参见关克笑:《老满文改革时间考》,《满语研究》1997年第2期。
    ②一些学者认为: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满文中圈点之增加是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和熏陶的结果,因为圈点本是汉族古代文人的句读标识。参见黄锡惠:《满族文字的异质文化影响》四,《满语研究》2003年第1期。
    ③对此,黄锡惠认为:“新满文”的“切音”或“切韵”是受汉字“切韵”或“反切法”的启发,也是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参见黄锡惠:《满族文字的异质文化影响》四,《满语研究》2003年第1期。
    ①《清太宗实录》,卷5,天聪三年六月乙丑条。
    ②《清太宗实录》,卷28,天聪十年三月戊申条。
    ①天聪、崇德朝的满文《内国史院档案》已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翻译出版。
    ②《杨方兴条陈时政奏(十一月二十八日)》,罗振玉编:《天聪朝臣工奏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8页。
    ③《清太宗实录》,卷28,天聪十年三月乙酉条。
    ④《清太宗实录》,卷32,崇德元年十一月乙卯条。
    ⑤《清太宗实录》,卷39,崇德二年十月乙未条。
    ⑥《清太宗实录》,卷43,崇德三年八月壬寅条。
    ⑦《清太宗实录》,卷5,天聪三年四月丙戌条。
    ①《清太宗实录》,卷28,崇德元年四月戊寅条。
    ②《清太宗实录》,卷43,崇德三年八月丁巳条,崇德三年九月癸亥条。
    ③《清太宗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己巳条。
    ④(清)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卷1,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57页。
    ⑤(清)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卷1,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58页。
    ⑥《清太宗实录》卷12,天聪六年七月庚戌条。
    ①关于清代的“国语”政策,刘彦臣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中有系统的论述。
    ②《清世祖实录》卷48,顺治七年三月戊寅条;卷84,顺治十一年六月丁卯条。
    ③《清世宗实录》卷22,雍正二年七月甲子条。
    ①(清)昭梿:《啸亭杂录》卷8,《内院笔帖式》,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清)昭梿:《啸亭杂录》卷2,《启心郎》,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③《清高宗实录》卷443,乾隆十八年七月壬午条。
    ④《清史稿》卷106,《选举一》。
    ①《清世祖实录》,卷15、18、65、94、126、132。
    ②参见《清世祖实录》,卷8、9、16、18、30、62、76、97、105、111等。
    ③《清世祖实录》卷15,顺治二年三月己未条。
    ④《清世祖实录》卷84,顺治十一年六月丁卯条。
    ②《康熙起居注》第2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9页。
    ③张佳生主编:《中国满族通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①《上谕八旗》,第302页,《四库全书》史部413。
    ②《上谕八旗》,第304页,《四库全书》史部413。
    ③《大清十朝圣训》第2册,第870页。
    ④《上谕八旗》,第7页载:“八旗举人生员内有在护军人行走者,俱著退回。若系生员,给与二两钱,粮米石,系举人给与三两钱,粮米石,令伊等读书。特谕。”《四库全书》史部413。
    ①《大清十朝圣训》第2册,第872页。
    ②《大清十朝圣训》第2册,第877页。
    ③转引自张书才:《关于“阿其那”与“塞思黑”的满文原意》,《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4期。
    ④《清世宗实录》卷42,雍正四年三月乙未条。
    ⑤意为“讨厌”(按《清文总汇》)。
    ⑥意为“下贱”(按《清文总汇》)。
    ⑦意为“淫邪”(按《清文总汇》)。
    ⑧意为“讨厌”(按《清文总汇》)。
    ⑨意为“惹人嫌”(按《清文总汇》)。
    ⑩意为“很可惜”(按《清文总汇》)。
    意为“混蛋”(按《清文总汇》)。
    意为“浑浊”(按《清文总汇》)。
    意为“愚蒙”(按《清文总汇》)。
    王锺翰:《三释阿其那与塞思黑》,《历史档案》1998年第4期。括号内文字为王锺翰原注,页下注为笔者所加。
    ②《清世宗实录》卷4,雍正元年二月丙寅条。
    ③(清)昆冈等奉敕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36,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
    ④(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官话》。转引自张玉梅、李柏令:《汉字汉语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3页。
    ①(清)震钧:《天咫偶闻》卷1,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②《清圣祖实录》卷35,康熙十年正月丁丑条。
    ①军机处满文寄信档,乾隆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03-130-3-00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军机处满文寄信档,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十八日,03-141-1-0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军机处满文寄信档,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03-134-5-07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军机处满文寄信档,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03-141-2-06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清高宗实录》卷980,乾隆四十年四月甲申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992,乾隆四十年十月辛巳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980,乾隆四十年四月壬辰条。
    ②《无圈点字书》,内阁大学士鄂尔泰等奏折。
    ①《清高宗实录》卷324,乾隆十三年九月癸亥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324,乾隆十三年九月癸亥条。
    ①参见金毅等:《不断完善广泛应用——清代满文篆字应用情况的再调研》,《满语研究》1999年第2期、2000年第2期。
    ②《清高宗实录》卷5,雍正十三年十月癸巳条。
    ③《清高宗实录》卷138,乾隆六年三月己巳条。
    ④辽宁省档案馆藏:《黑图档》,册305,第11—25页。转引自《满语研究》1993年第2期。
    ⑤佟永功、关嘉禄:《乾隆朝“钦定新清语”探析》,《满族研究》1995年第2期。
    ①李葆嘉:《中国语言文化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24页。
    ②《对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的一些看法》,邹嘉彦、游汝杰主编:《语言接触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③《对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的一些看法》,邹嘉彦、游汝杰主编:《语言接触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清仁宗实录》卷104,嘉庆七年十月癸亥条。
    ①《清仁宗实录》卷193,嘉庆十三年三月乙丑条。
    ②《清仁宗实录》卷358,嘉庆二十四年五月戊辰条。
    ③《清仁宗实录》卷112,嘉庆八年四月辛巳条。
    ④《清仁宗实录》卷356,嘉庆二十四年四月丁丑条。
    ①参见袁剑:《“国语”兴亡——清朝“满语思路”的流变略论》,《“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2010年。
    ②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18页。
    ③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季永海:《从接触到融合——论满语文的衰落》,《满语研究》2004年第1期、2005年第1期;季永海:《满语文衰落的历程》,载戴庆厦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①《钦定八旗通志》卷首十一,第242页。
    ②光绪朝《会典事例》第2卷,第29页。
    ③军机处满文寄信档,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十八日,03-141-1-0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4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13页。
    ⑤刘体智:《异辞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2页。
    ⑥《清高宗实录》第1096卷,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甲子条。
    ⑦乾隆帝曾说:“汉人已数世被覆载生育,其语言风向,薰陶渐渍。”见《清高宗实录》卷1132,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丙午条。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56—357页。
    ②(清)震钧:《天咫偶闻》卷1:“乾隆以前,廷寄清文多,故满章京事繁,近来多改汉文,满章京遂称闲曹矣。”
    ③《清高宗实录》卷258,乾隆十一年二月丁酉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736,乾隆三十年五月丁丑条。
    ⑤《清宣宗实录》卷267,道光十五年六月丙辰条。
    ⑥《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08。
    ①[日]细谷良夫:《关于日本东洋文库所藏〈镶红旗档〉述略》,载冯明珠主编:《文献与史学——恭贺陈捷先教授七十嵩寿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483—484页。
    ②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6—670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276,乾隆十一年十月壬申条。
    ④关于“新满洲”的问题,陈鹏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研究(1644—1911)》(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中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和系统的论述。
    ⑤《清高宗实录》卷294,乾隆十二年七月甲午条;卷428,乾隆十七年十二月丙条。
    ⑥《清高宗实录》卷735,乾隆三十年四月己巳条。
    ⑦《清高宗实录》卷983,乾隆四十年五月丙寅条。
    ⑧《清高宗实录》卷1035,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乙卯条。
    ①《承德县志书》,上册,页59下。
    ②(清)杨宾:《柳边纪略》卷5,“宁古塔杂诗”之十一。
    ③(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
    ④《清高宗实录》卷1131,乾隆四十六年五月辛卯条。
    ⑤《清仁宗实录》卷113,嘉庆八年五月壬寅条。
    ⑥《清宣宗实录》卷79,道光五年二月丁丑条。
    ⑦(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8。
    ⑧(清)方式济:《龙沙纪略》,“风俗”。
    ⑨(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5、6。黄维翰:《呼兰府志》卷10,民国4年刊行,1983年12月重印。
    ⑩(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①转引自张兴权:《接触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10页。
    ②转引自张兴权:《接触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12页。
    ③郭孟秀:《满语濒危原因探析》,《满语研究》2008年第2期。
    ①《清世祖实录》卷40,顺治五年八月壬子条。
    ②王锺翰:《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载费孝通主编:《中国民族研究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③滕绍箴、滕瑶:《民族游牧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④转引自季永海:《满语文衰落的历程》,载戴庆厦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①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9—90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民族语文》2006年第3期。
    ③(清)盛昱、杨忠羲:《八旗文经》卷60,光绪二十七年刊行本。
    ④参见郭孟秀:《满语濒危原因探析》,《满语研究》2008年第2期。
    ⑤季永海:《满语文衰落的历程》,载戴庆厦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①(清)谈迁:《北游录·纪闻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2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694,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年月乙亥条。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①《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②《旧五代史》卷137,《契丹传》。
    ③《金史》卷7,《世宗本纪中》。
    ④《晋书》卷101,《载记·刘元海传》。
    ⑤见《元史》之《世祖本纪》、《成宗本纪》等。
    ⑥《元史》卷14,《世祖本纪十一》。
    ①《魏略·西戎传》。
    ②《魏书》卷7,《高祖孝文帝本纪》。
    ③《清史稿》卷3,《太宗本纪二》。
    ④《清史稿》卷5,《世祖本纪二》
    ①见《清史稿》卷228,《达海传》。
    ①参见乌兰其木格:《关于清代官修民族文字文献一些问题的探讨》,《蒙古史研究》第九辑,2007年。
    ②李婷:《谈谈满文古籍分类如何借鉴(四部法)的问题》,《满语研究》2002年第2期。
    ③李婷:《谈谈满文古籍分类如何借鉴(四部法)的问题》,《满语研究》2002年第2期。
    ⑤参见李婷:《谈谈满文古籍分类如何借鉴(四部法)的问题》,《满语研究》2002年第2期。
    ①参见李婷:《谈谈满文古籍分类如何借鉴(四部法)的问题》,《满语研究》2002年第2期。
    ②吴昕阳:《满文古籍文献概述》,《满族研究》1997年第4期。
    ③赵令志编著:《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400页。
    ①参见郭孟秀:《满文文献概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98—126页。
    ①冯惠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佟永功:《功在史册——满语满文及文献》,辽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76页。
    ③吴元丰:《清代满文档案述论》,《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3),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52页。
    ①参见赵彦昌:《满文档案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9—45页。
    ②王锺翰:《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17页。
    ③吴元丰:《满文档案与清代民族史研究》,《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41页。
    ④目前满文档案已经公布很多,这些在赵彦昌《近百年来满文档案研究述略》一文中有详细的叙述。参见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八辑,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⑤赵阿平:《满文档案的重要价值与翻译人才的培养》,《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⑥丁海斌、赵彦昌:《满文档案与清代民族史研究》,《东北史地》2006年第6期。
    ⑦(清)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42页。
    ⑧吴元丰:《清代满文档案述论》,《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3),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52页。
    ⑨奏,进也,群臣进言于皇帝之意;折,叠也,书所言于纸上而叠之,故称为奏折。奏折为清朝所特有,其应用始于康熙中期,最初只允许少数亲信官员使用,如当时的苏州织造李煦、江宁织造曹寅、南书房官员王鸿绪等,由
    ①步冀鹏:《奏折体例辑要·国书》,秦国经:《明清档案学》,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页。
    ②《清世祖实录》卷62,顺治九年正月壬寅条。
    ③《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08,咸丰四年议准。
    ①军机处满文寄信档,乾隆四十六年八月初七,03-136-1-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军机处满文寄信档,乾隆四十年十月初八,03-134-3-09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参见张莉:《从满文档案看满汉关系——以乾隆朝满文寄信档为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②参见张莉:《从满文档案看满汉关系——以乾隆朝满文寄信档为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①马大正、蔡家艺:《卫拉特蒙古史入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美]罗友枝著,周卫平译,雷颐审校:《清代宫廷社会史》(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Rawski, Evelyn S.1998.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3.
    ③参见[日]吉田金一:《近代露清關係史》(近代俄清关系史),近藤出版社,1974年,第98—100页。转引自[日]村上信明:《试论清朝满、汉文档案在有关记载上的特征及其规范——以有关乾隆时期清朝官员与藏传佛教大活佛的会见礼仪档案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626—627页。
    ④[美]欧立德:《满文档案与新清史》,转引自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清史译丛》第十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5—336页。
    ⑤参见欧立德:《清代满文档案和奏折制度的起源》(Mark Elliott, The Manchu-Language Archives of the Qing Dynastyand the Origins of the Palace Memorial System, Late Imperial China,22:1,2001)转引自马钊:《满学:清朝统治的民族特色——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清史译丛》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①赵彦昌:《满文档案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04页。
    ②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③有关内翻书房设立时间、人员编制、职掌演变等问题的考证,参见赵志强:《论清代的内翻书房》,《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
    ④(清)梁章矩、朱智:《枢垣记略》卷14,《规制二》。
    ①(清)梁章矩、朱智:《枢垣记略》卷14,《规制二》。
    ②(清)昭梿:《啸亭续录》卷1,《翻书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7页。
    ③转引自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①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219—224页。
    ①详见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罗振玉:《天聪朝臣工奏议》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参见张江珊:《“档案”词源研究再探》,《中国档案》2010年第1期。
    ②《清史列传·马齐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①《清代内府刻书综录》第56页。转引自章宏伟:《〈清文全藏经〉译刻起止时间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
    ②《御制清文翻译大藏经序》。
    ③庄吉发著《网立博物院典藏〈大藏经〉满文译本研究》一文中认为是19年。
    ①由于笔者对该问题了解不多,因此上述有关满文《大藏经》翻译刊刻情况的叙述,均转引自《清代内府刻书综录》。也可参考庄吉发:《“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大藏经〉满文译本研究》,《清史论集》。
    ②章宏伟:《清字经馆与〈清文全藏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及社会发展——满学与北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4年;《〈清文全藏经〉研究》,故宫博物院80华诞暨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北京,2005年。罗文华:《满文〈大藏经〉编纂考略》,《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3期,收入《龙袍与袈裟:清官藏传佛教文化考察》,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参见罗文华:《满文阿礼嘎礼字研究》。《大藏全咒》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等处。台北林光明将全书刊印出来,并附罗马字母转写和详尽检索,极方便翻阅。参阅林光明编修:《新编大藏全咒》(全书18册),台北嘉丰出版社,2001年。
    ④(清)昭梿撰:《啸亭杂录》,续录卷1,《清字经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85页。
    ⑤(清)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卷11,宫殿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199页。
    ⑥(清)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卷首,出版说明,第1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13,《国朝官室》,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74页。
    ②《清代内府刻书综录》第58页。转引自章宏伟:《〈清文全藏经〉译刻起止时间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
    ③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殊像寺俗称“乾隆家庙”,是承德“外八庙”中唯一的一座满族喇嘛寺,寺内就藏有一部满文《大藏经》。
    ④韩儒林:《青海佑宁寺及其名僧》,《穹庐集》,第472页注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①姜小莉:《清代满族萨满教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10页。
    ②姜小莉:《清代满族萨满教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5—66页。
    ③参见支运亭:《避暑山庄及其建筑与康熙诸帝少数民族政策》,载戴逸主编:《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①参见赵志忠:《“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纪念〈尼山萨满〉传说发表40周年》,《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①关纪新:《清代满族文学与“京腔京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6期。
    ①参见赵志忠:《满学论稿》,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224页。
    ①三首诗均引自赵志忠:《民族文学论稿》,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124页。
    ②关德栋:《曲艺论丛》,第84页。转引自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665—666页。
    ①赵志忠:《清代满族曲艺子弟书的语言特点》,《满语研究》1990年第1期。
    ②富育光、赵东升等学者都持这种观点。参见富育光:《满族传统说部艺术“乌勒本”研考》,《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赵东升:《“满族说部”简述》,杨清源、徐玉良主编:《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180页。而周惠泉认为还有第四类——“给孙乌春乌勒本”,即说唱传奇这些说部主要歌颂各氏族流传已久的英雄人物如著名的爱情传说《红罗女》及其不同传本。参见周惠泉:《论满族说部》,《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俄]史禄国著,高丙中译,刘小萌校:《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页。
    ①为使后人读懂《辽史》中出现的契丹语词,元人托克托(即脱脱)搜集了《辽史》中有关官制、官卫、部族、地理等方面的词语,用汉语注释,编成《辽国语解》附于《辽史》卷末。《金国语解》收录了《金史》中的女真语词加以汉译,附于《金史》末。
    ①参见爱新觉罗·瀛生:《谈谈清代的满语教学》,《满族研究》1990年第3期。
    ①爱新觉罗·瀛生:《满语杂识》,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0页。
    ①安双成:《满文十二字头我见》,王锺翰主编:《满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238页。
    ①于鹏翔:《满族文字形体及其形成规律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参见甘德星:《满文罗马字拼写法刍议》,载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六辑,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②参见李德启:《满洲文字之来源及其演变》(《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5卷6期,1931年,第41、45—48页)和
    《满文书籍联合目录》(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33年)。
    ③广禄、李学智:《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卷1,《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第6页。
    ④广禄、李学智:《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卷1,《凡例》,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第5页。
    ⑤参见阎崇年:《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3页;季永海、刘景宪、屈六生:《满语语法》,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⑥甘德星:《满文罗马字拼写法刍议》,载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六辑,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⑦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页。
    ①《御制增订清文鉴》卷7,《书类第一》。
    ②参见春花:《清代满蒙文词典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中表格。
    ③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
    ⑤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4年。
    ⑥载《满族研究》1990年第3期。
    ⑦载《辞书研究》1982年第2期。
    ①载《满语研究》1990年第2期。
    ②载《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
    ③载《辞书研究》1997年第4期。
    ④载《满族研究》1988年第2期。
    ⑤载《满语研究》2001年第1期。
    载《民族语文》2000年第5期。
    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载《满语研究》2009年第2期。
    载《满语研究》2009年第1期。
    载《满语研究》2010年第1期。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刊印,1983年。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御制增订清文鉴》卷7,《书类第八》。
    ①据春花《论高宗对满蒙文词典的敕修及其在语言学方面的意义》(《满语研究》2007年第1期)一文介绍,仅高宗一人就敕命编纂了约20种满、蒙辞书。
    ②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53—670页。
    ③参见春花:《清代满蒙文词典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①参见春花:《故宫藏珍〈本御制兼汉清文鉴〉——兼谈清内府刊刻、收藏的满蒙文词典》,《紫禁城》2010年第8期。
    ①春花:《论清代满蒙文“音序词典”的发展演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4期。
    ②载《满语研究》1990年第2期。
    ③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4年。
    ①康熙二十二年(1683)沈启亮撰《大清全书》“序”。
    ①江桥:《乾隆御制四、五体〈清文鉴〉编纂考》,载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六辑,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41,经部,小学类二,第356页。
    ③《四库全书》本《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经部234—12至19页,乾隆帝序;这个序并没有放在该《增订清文鉴》里,而是附在《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满蒙汉三文合璧御制序后。
    ①[日]今西春秋:《〈五体清文鉴〉解题》(日文),日本版《五体清文鉴译解》。
    ④根据春花:《清代满蒙文“分类词典”的发展演变》(载于故宫博物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暨国际清史徐文书研讨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599—600页)整理。
    ①如宁承恩:《满洲字义考》(《东北丛刊》第1期),冯家昇:《满洲名称之种种推测》(《东方杂志》30卷17号,1933年9月),朱希祖:《后金国汗姓氏考》(载历史语言研究所共撰:《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第19—63页),金毓黻:《东北通史》(第12—14页)等。
    ②国外关于满洲名称辨析的文章有:[日]市村瓒次郎:《清朝国号考》(东洋协会学术调查部报告),白鸟库吉:《滿洲地名談》、《滿洲地名の解釋》(载《白鸟库吉全集》第5卷,《塞外民族史研究》下),松村润:《大清国号考》(《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1期),神田信夫:《满洲(Manju)国号考》(《世界民族》1990年第4期);[意]乔·斯达理:《满洲旧名新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6期)等;国内有:孟森:《满洲名称考》(载孟森:《满洲开国史讲义》)、《满洲名义考》(载《明元清系通记》一),王锺翰:《从满洲的命名谈起》、《谈谈满洲名称问题》(均载王锺翰:《王锺翰清史论集》第一册),孙文良:《论满族的崛起》(《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马越山:《满洲族名研究综述》(《满族研究》1986年第3期),蔡美彪:《大清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滕绍箴:《满洲满族名称辨析——纪念满洲定名360周年》(《满族研究》1995年第3—4期)、《“满洲”名称考述》(《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王昊、张甫白:《“满洲”名称考释》(《史学集刊》1996年第3期),刘厚生:《关于满族族称的再思考》(《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张璇如:《关于“满洲”族称的几个问题》(《北方民族》2007年第4期)等文。
    ③王锺翰:《谈谈满洲名称问题》,载《王锺翰清史论集》第1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页。
    ④参见陈鹏:《“满洲”名称述考》,《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①《清太宗实录》卷25,天聪九年十月庚寅。
    ②参见张璇如:《关于“满洲”族称的几个问题》,《北方民族》2007年第4期。
    ③参见关笑晶:《清代满蒙辞书“序”研究》,《满语研究》2011年第1期。
    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语易言》序。
    ⑤胡增益主编:《新满汉大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5页。
    ①《清宣宗实录》卷433,第414~415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元年一七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7页。
    ③赵志强认为“旗族”是一个虚拟的民族共同体的称谓,虽然在一些书刊、团体名称中也曾经使用,但历时短暂,犹如昙花一现;“事实上,在清末民初,旗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一些人迫于现实而提出的一种变通的概念。”参见赵志强:《清末民初旗族称谓的产生及流行》,赵志强主编:《满学论丛》第二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④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1《满洲源流》载,清皇室始祖布库里雍顺“其国定号满洲”,“南朝误名建州”。这是清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撰稿者的杜撰。清开国时期从未使用“满洲国”一称。据潘醅、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版,第298页。
    ①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朝鲜宣祖实录》卷22,第829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满文老档》上册,第130页,天命五年正月十七日,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③《清太宗实录》卷18,天聪八年五月丙申条。
    ④张佳生:《“八旗意识”论》,《八旗十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63—64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老档》,天命五年正月十七日,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9页。
    ⑥《满洲实录》卷2,辛卯年;卷6,天命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六年正月十二日。见今西春秋译注本第120、456、492页。复按《满文老档》,这几处的记载大体相同;惟天命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条仍称“诸申言语”而未经改易满洲之名。这恰好可以证明,由共同语言而生发的根源性意识,在诸申社会出现的时代确实是比较早的。
    ⑦参见姚大力、孙静:《“满洲”如何演变为民族——论清中叶前“满洲”认同的历史变迁》,《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⑧《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3,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年。
    ①《元史》卷163,《张德辉传》,第3823页。
    ②《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卷66。
    ③《清太宗实录》卷18,天聪八年四月辛酉条。
    ④[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6页。
    ①高梅:《语言与民族认同》,《满族研究》2006年第4期。
    ②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③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④载《满族研究》1999年第1期。
    ⑤载《语言与翻译》1999年第2期。
    ⑥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⑦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⑧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御制清文鉴》序。
    ⑨[法]杜赫德编,郑德弟等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第二卷,《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致法兰西科学院诸位先生的信》(1723年5月1日于北京),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291页。鲍明:《满族文化模式——满族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277页。
    ①雍正二年(1724年)《清文汇书》序。
    ②(清)沈启亮:《大清全书·序》。
    ③(清)沈启亮:《大清全书·序》。
    ④(清)奎善:《国语志·满文源流》。转引自庄吉发:《中国台湾的满学研究》,载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一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322—323页。
    ⑤(清)福格:《听雨丛谈》卷11,《满洲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7页。
    ①乾隆三十六年(1771)《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序。
    ②参见关笑晶:《清代满蒙辞书“序”研究》,《满语研究》2011年第1期。
    ③《李朝成宗实录》卷255。转引自滕绍箴:《试论满汉文化认同的几个问题》,《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④《清圣祖实录》卷35,康熙十年正月丁丑条。
    ⑤(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5。
    ⑥(清)刘体仁:《异辞录》卷4,《亡国灭种之利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55页。
    ⑦滕绍箴:《论乾嘉道以降满汉语言交融问题:中国北方情形》,《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⑧老舍:《正红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1—32页。
    ①参见张杰:《清代满族语言文字在东北的兴废与影响》,《北方文物》1995年第5期。
    ②《清高宗实录》卷443,乾隆十八年七月壬午条。
    ③(清)杨宾:《柳边纪略》卷1。
    ④《清太宗实录》卷21,天聪八年十二月壬辰条。
    ⑤(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3。
    ⑥《清圣祖实录》卷155,康熙三十一年四月己巳条。
    ①详见乾隆元年版《盛京通志》卷19。
    ②(清)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卷51。
    ③《清圣祖实录》卷112,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戊寅条。
    ④《嘉庆重修一统志》卷67。
    ⑤(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2。
    ⑥(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6。
    ⑦(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2。
    ⑧《清高宗实录》卷195,乾隆八年六月丁丑条。
    ⑨(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3。
    ①(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4、卷5、卷6。
    ②(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
    ③民国《呼兰府志》卷10。
    ①参见张杰:《清代东北满族区域文化述论》,载《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②(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载(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帙,第345页,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铅印本。
    ③宣统《呼兰府志》卷7,第1页,1915年铅印本。
    ④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94,第34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
    ⑤(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载(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帙,第344页,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铅印本。
    ①(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3,第5、10页,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②(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3,第5、10页,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③《清太宗实录》卷18,天聪八年四月辛酉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181,乾隆七年十二月丙午条。
    ⑤(清)昭梿:《啸亭杂录》卷7,《宗室小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⑥(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3,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①(清)杨宾:《柳边纪略》卷1。
    ②《清高宗实录》卷229,乾隆九年十一月丙申条。
    ③张伯英总纂:《黑龙江志稿》卷24,1933年北平铅印本,第13页。
    ④(清)吴振臣:《宁古塔纪略》,载(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帙,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铅印本。
    ⑤(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第11页,载《辽海丛书》(一),辽沈书社1985年版。
    ⑥宣统《呼兰府志》卷10,第17页,1915年铅印本。
    ⑦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362页。
    ⑧详见刘小萌:《满族肇兴时所受蒙古文化的影响》,载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北京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①《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502、2455页。
    ②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6—907页。
    ③(清)福格:《听雨丛谈》卷11,《满洲字》,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参见吴依桑:《试论满文对蒙古族和达斡尔族文化的影响》,《满族研究》2009年第3期。
    ⑤(清)福格:《听雨丛谈》卷7,《八旗科目》,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⑥巴根:《清代满蒙翻译考略》,《满语研究》2004年第1期。
    ①《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年九月癸卯条。
    ②包文汉、乔吉:《蒙文历史文献概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③“达斡尔”乃即隋唐时契丹“大贺氏”之异译。在清代史籍中,大贺氏又有“达呼尔”、“打虎儿”、“达瑚里”、“达乌尔”、“达古尔”和“达乌里”等不同译称,“皆有音无字,译字偶不同也”(见(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3,第2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清圣祖实录》载:康熙六年六月甲戌(1667年7月21日)理藩院题,“查打虎儿有一千一百余口未编佐领,应照例酌量编为十一牛录,设头目管辖。从之。”此为达斡尔(打虎儿)一词在清代文献中之首见。
    ①丁石庆:《清代达斡尔语言与满汉文化》,《满族研究》2008年第2期。
    ②参见赵阿平:《中国满学研究新进展》,《满语研究》2006年第2期。
    ①《清圣祖实录》卷166,康熙三十四年二月癸巳条。
    ①吴依桑:《达斡尔族教育史述略》,《民族研究》1997年第4期。
    ②《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5—86页。
    ③《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85页。
    ①关于“达呼尔文”,郭蕊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清代“达呼尔文”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此外还可参见丁石庆:《论清代“达呼尔文”的历史文化价值》,《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3期。
    ②鄂温克族即清代文献所称的“索伦部”。在后金——清兴起发展过程中(约17世纪初期),居住在贝加尔湖西北、黑龙江上游的鄂温克族分为三支:一是使鹿部(索伦别部),二是使马鄂温克,三是由石勒河至精奇里江一带的鄂温克(索伦部)。三支鄂温克都成为索伦部或索伦别部。见杨学琛:《清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138页。
    ③乌热尔图编著:《述说鄂温克》,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393—394页。
    ④呼伦贝尔盟史志编纂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
    ⑤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页。
    ⑥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页。
    ⑦[俄]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168—169页。
    ⑧张伯英总纂:《黑龙江志稿》卷24,《学校志》,第2页,北平:民国20年。
    ⑨(清)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学校志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61页。
    ①(清)佚名纂:《墨尔根志》卷8“学校志”,载于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7页。
    ②(清)祁韵士编纂:《西陲总统事略》,卷8,第19页,嘉庆十四年刻本。
    ③(清)祁韵士编纂:《西陲总统事略》,卷8,第19页,嘉庆十四年刻本。
    ④(清)祁韵士编纂:《西陲总统事略》,卷8,第20页,嘉庆十四年刻本。
    ⑤程廷恒、张家璠纂:《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⑦[俄]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
    ①[俄]P·马克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组译:《黑龙江旅行记》,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59页。
    ②[俄]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
    ③[俄]P·马克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组译:《黑龙江旅行记》,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3—74页。
    ④《清圣祖实录》卷166,康熙三十四年二月癸巳条。
    ⑤(清)徐宗亮撰:《黑龙江述略》卷2,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⑥张伯英等撰:《黑龙江志稿》卷3,“地理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第92页。
    ⑦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合编:《黑龙江少数民族》,黑龙江省出版总社,1987年内部发行,第178页。
    ⑧张伯英等撰:《黑龙江志稿》卷25,“学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0页。
    ①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合编:《黑龙江少数民族》,黑龙江省出版总社1987年内部发行,第61页。
    ②赫哲族长期以来就是居住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居民,明代是野人女真的一部分,清代,野人女真分成若干部落,其中之“黑斤”、“黑真”、“奇楞”、“赫哲”等。17世纪,编户之赫真和奇楞等吸纳周边诸部后逐渐凝聚成赫哲族。见杨学琛:《清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
    ③[俄]Ю·列文:《远东民族人类学和民族起源学问题》,莫斯科,1958年,第134—135页。
    ④(清)萨英额:《吉林外纪》,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⑤穆林:《对赫哲族教育的研究与探讨》,《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3期。
    ①俄国当地人称纳入到其境内的赫哲族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中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关于赫哲族与那乃人语言文字变迁方面的研究,参见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13—117页。
    ②胡艳霞:《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75—104页。
    ③关于锡伯族族源有影响的有两说,即“鲜卑说”和“女真说”。前者认为锡伯族为鲜卑后裔,始于清代何秋涛《朔方备乘》;后者认为锡伯族与满族同源,都是女真人的后裔,始于清代阿桂《满洲源流考》。本文采纳多数观点“鲜卑说”。参见(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卷17,《锡伯利路疆域考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第1页。
    ④载于今沈阳锡伯家庙太平寺石碑。太平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寺内原有石碑两块,一刻汉文,一刻满文,内容相同,今只存满文碑,肖夫译成汉文。参见《锡伯族简史》编写组:《锡伯族简史》,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⑤《清圣祖实录》卷155,康熙三十一年四月己巳条。
    ①转引自都兴智:《锡伯族源出女真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②(清)奕赓:《侍卫琐言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6—7页。
    ③参见佘吐肯:《论锡伯文和满文的源流关系》,《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锡伯族档案史料》上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锡伯族档案史料》上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①转译于安俊、吴元丰、赵志强所著锡伯文《锡伯族简史》,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486—487页。
    ②参见贺忠德:《16世纪以后锡伯族使用双语概述》,《西域研究》1995年第2期。
    ①参见阎向东:《新疆锡伯语保存之原因》,《满族研究》1990年第2期。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锡伯族档案史料》上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
    ②载《满族研究》1985年第2期。
    ③章普润:《满洲谈往》。转引自《新疆历史资料》第13辑,1963年油印本,第40页。
    ④《新疆历史资料》第13辑,1963年油印本,第161页;《满文月折档》乾隆朝153函内。
    ①(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4,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页。
    ②《新疆历史资料》第13辑,1963年油印本,第161页,《锡伯总管档房事宜》。
    ③(清)徐松原:《新疆识略》卷6,道光元年(1821)武英殿刻本。
    ④(清)徐松原:《新疆识略》卷6,道光元年(1821)武英殿刻本。
    ①参见佘吐肯:《论锡伯文和满文的源流关系》,《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参见佘吐肯:《论锡伯文和满文的源流关系》,《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②[法]老贝克著,钱林森等译:《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③转引自何九盈:《汉语三论》,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①卞立强译:《中国语与近代日本》28页。转引自何九盈:《汉语三论》,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①俞敏:《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的影响》,《方言》1984年第4期。
    ②李葆嘉:《中国语言文化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341页。
    ③李葆嘉:《中国语言文化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页。
    ④林焘:《林焘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75、181、186页。
    ①爱新觉罗·瀛生:《北京土话中的满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182页。
    ①转引自金汕、白公:《京味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②见林焘:《北京官话溯源》,《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5页。
    ③《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62,世宗十五年(癸丑,宣德八年),《明代满蒙史料》第2册,第575页。
    ④赵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出版了3部著作:《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声”“儿化”探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现代满语与汉语》(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满族话与北京话》(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他认为北京话的源头来自“满式汉语”。
    ⑤王钟翰:《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载王钟翰主编:《满族史研究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⑥(明)程开枯辑:《筹辽硕画》卷18,第41页上下。
    ⑦(明)方孔韶:《全边略记》卷10,《辽东略》。
    ⑧《清太宗实录》卷10,天聪五年闰十一月庚子条。
    ①《满文老档·太祖,卷29,第32—33页;《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2,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年,第13页上。
    ②《满文老档·太宗天聪》卷59,第29页。
    ③参见林焘:《北京官话溯源》,《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
    ①《清代西人见闻》。转引自《满族研究》1987年第1期,第76页。
    ②《满文老档·太祖》卷39,第38—39页。
    ③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74—275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517,第14页;《筹辽硕画》卷4,第36页上;卷2,第36页上。
    ⑤关纪新、孟宪仁:《满族与沈阳语、北京语》,《满族研究》1987年第1期。
    ①林焘:《林焘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4页。
    ①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67页。
    ②林焘:《林焘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6页。
    ①参见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校正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4—65页。
    ②陈忠敏:《语言的底层理论与底层分析方法》,《语言科学》2007年第6期。
    ③赵杰:《现代满语研究》,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⑤爱新觉罗·瀛生:《满语杂识》,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951—952页。
    ①金启孮:《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9—132页。
    ②参见赵杰:《满族话与北京话》,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③季永海:《关于满式汉语——与赵杰先生商榷》,《民族语文》2004年第5期。
    ①[韩]成百仁、高东昊著,蒋理译,许明玉校:《韩国的满语研究概况》,《满语研究》1999年第1期。
    ③薛莲:《大连图书馆藏“满铁资料”中珍稀本满语、满学图书撮要》,《文献》2008年第2期。
    ①陈捷先:《满文译书与中西文化交流》,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会议秘书处编辑:《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14页。
    ②董海樱:《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83页。
    ③也有些资料记载为用了9个月的时间。
    ④[德]柯兰霓著,李岩译:《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参见曹增友:《康熙与中西文化多流》,载许明龙主编:《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118页。转引自江桥:《康熙〈御制清文鉴〉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②陈春晓:《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世俗生活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③见《中西文化交流先驱》,第330页。转引自江桥:《康熙〈御制清文鉴〉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④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15页。
    ⑤董海樱:《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84页。
    ①均引自[法]卡萨齐、莎丽达:《汉语流传欧洲史》,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180页。
    ②乌拉熙春:《满族的语言和文化》,《满族研究》1992年第2期。
    ①参见田继周、滕绍箴等:《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阎国栋:《帝俄满学的历史与成就》,《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5年。
    ①根据佟克力:《俄罗斯满学学者与满学研究》(载《满语研究》2006年第1期)整理。
    ①[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页。
    ②[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7—48页。
    ③参见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①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②彭聃龄主编:《语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③详见周有光:《介绍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字学》,网络资料: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752357.htm
    ④参见李葆嘉:《论语言类型与文字类型的制约关系》,《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①《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4页。
    ②陈平:《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③[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7页。
    ①详见高娃著《满语蒙古语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相关论述。
    ②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满族入关以后在人口、文化等方面均处劣势,很快就被汉族同化,故而满族语言对杭州语言的影响微乎其微,杭州语言是受到宋室南迁及自身语言发展规律制约的结果。如慧子:《杭州方言的文化特色及其成因》,《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③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①转引自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312页。
    ①“国家认同”是美国“新清史”学派的特点,对我国清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当前,在新的高度回归的国家认同研究,已经成为清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参见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清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①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乾隆御制诗共有四集,初集凡4150余首,二集凡8490首,三集凡11620首,四集凡9900首,四集总数为34160余首。这是被收入集子的,他还有一些诗没被收入其御制诗集。那么,乾隆皇帝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学界说法不一,一说39340首,一说43000首。
    ②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费孝通的著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出版社1999年版)中。
    ③参见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④关于汉人“满化”的问题,已有相关的论文,参见王明霞、张佳生:《“汉人满化”现象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4期);夏宇旭:《略论清代汉人的“满化”》(《满族研究》2011年第1期);方姝孟:《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满化”现象》(《学理论》2011年第12期)等。
    ①刘凤云:《“新清史”研究:不同凡响的学术争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4日。
    ②杨念群:《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③参见刘厚生:《满学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④参见阎崇年:《满学:正在兴起的国际性学科》,《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①参见赵志忠:《论满学》,《满族研究》2003年第1期。
    ②详见李爱勇:《新清史与“中华帝国”问题——又一次冲击与反应》,《史学月刊》2012年第4期。笔者认为:“新清史”学派以“满族中心观”为指导,过于强调清朝的特殊性,加之对“中国”的理解不同于国内学者,一些国内学者指摘其观点是“清朝是一个独立王朝,不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朝代”。
    ③参见王禹浪:《海外满学研究综述》,《满族研究》2012年第3期。
    ④李艳枝:《论满学研究的传统与创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⑤李洵:《应当重视满学的发展》,《北京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
    ⑥载《满族研究》2003年第3期。
    ⑦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清实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
    [7]康熙起居注[Z].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清)蒋良骐撰.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1—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清)允禄等监修.大清会典[M].北京:文海出版社,1994.
    [11](清)昆冈等奉敕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
    [12](清)鄂尔泰等奉敕编著.八旗通志初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清)乾隆敕撰,李洵等点校.钦定八旗通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14]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5]吴忠匡总校订.清代满汉名臣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6]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1]李兴盛、吕观仁主编.渤海国志长编(外九种)[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上、下)[G].沈阳:辽沈书社,1985.
    [3]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实录东北史资料辑(1—5册)[G].沈阳:辽沈书社,1990.
    [4]李澍田主编.清实录东北史料全辑(一)[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5]李澍田主编.清实录东北史料全辑(二)[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6]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7]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三辑)[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9]王锺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G].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
    [10]赵之恒等标点.大清十朝圣训[G].北京:北京燕京出版社,1998.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满文老档(上、下)[G].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G].合肥:黄山书社,1998.
    [13]季永海、刘景宪译编.崇德三年满文档案译编[G].沈阳:辽沈书社,1988.
    [14]罗振玉编.天聪朝臣工奏议[A].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5](清)永禄等编.上谕旗务议覆(东北少数民族史料选编)[G].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6]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馆译编.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G].沈阳:辽沈书社,1984.
    [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元年—七年)[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8]辽宁省档案馆关嘉禄等编译.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汉文档案选编[G].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19]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合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G].长春:吉林省档案馆,1981年内部发行.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锡伯族档案史料[G].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边疆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合编.军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明)毕恭.辽东志(辽海丛书第二集影印明嘉靖十六年重修传抄本)[M].沈阳:辽沈书社,1985.
    [2](清)阿桂等纂修.盛京通志(乾隆)[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3]王树楠、吴廷燮、金毓黻等纂.奉天通志(5册)[M].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4](清)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上、下)[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5]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上、中、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6](清)阿桂等撰.满洲源流考[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7](清)方式济.龙沙纪略[A].龙江三纪(黑水丛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8](清)福格.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清)何秋涛.朔方备乘[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4.
    [10]吉林纪略(长白丛书第五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1](清)萨英额.吉林外纪[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2](清)谈迁.北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3](清)奕赓.侍卫琐言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4](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抄(一、二、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15](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6](清)(清)西清.黑龙江外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7](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8](清)杨宾.柳边纪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9](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0](清)奕赓著,雷大受校点.佳梦轩丛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21](清)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2](清)震钧.天咫偶闻[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23](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4)[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4](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
    [1]广禄、李学智译注.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第一册荒字老满文档册)[G].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70.
    [2]广禄、李学智译注.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第二册昃字老满文档册)[G].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71.
    [3](清)沈启亮.大清全书[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
    [4](清)舞格.清文启蒙[M].三槐堂梓行.
    [5](清)厚田万福.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6]五体清文鉴(上、中、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
    [7]御制增订清文鉴(钦定四库全书本)[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8]清代六部成语辞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9]庄吉发译.清语老乞大[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整理办公室整理.旧清语词典(满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11]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徐凯编著.清史满语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2]金启孮.女真文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3]刘厚生主编.简明满汉辞典[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14]安双成主编.满汉大辞典[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
    [15]胡增益主编.新满汉大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16]刘厚生主编.汉满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7]安双成主编.汉满大辞典[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1]王锺翰.清史杂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莫东寅.满族史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1979.
    [3]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4]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M].长春: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0.
    [5]金启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6]富丽编.世界满学文献目录[M].北京: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刊印,1983.
    [7]傅朗云、杨旸.东北民族史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8]于宝林辑.女真文字研究论文集(1911—1949)[C].北京: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1983.
    [9]李树兰、仲谦、王庆丰.锡伯语口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10]朱国忱、魏国忠.渤海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文物出版编辑室(内部发行),1984.
    [11]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2]刘厚生.清·雍正朝《镶红旗档》[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赵志辉主编.满族文学史[M].沈阳:沈阳出版社,1985.
    [14]《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15]《锡伯族简史》编写组.锡伯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6]胡增益.鄂伦春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7]胡增益、朝克.鄂温克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8]季永海、刘景宪、屈六生.满语语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9]李树兰、仲谦.锡伯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0]杨学琛、周远廉.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1]《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2]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3]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合编.黑龙江少数民族[M].哈尔滨:黑龙江省出版总社,1987年内部发行.
    [24]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5]孙进己、张璇如、蒋秀松、干志耿、庄严.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26]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民族出版社,1987.
    [27]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8]胡明杨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9]王锺翰主编.满族史研究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0]季永海、赵志忠、白立元.现代满语八百句[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1]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2]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3]滕绍箴.清代八旗子弟[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34]佟克力编.锡伯族历史与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35]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6]赵杰.现代满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37]孙文良.满族大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38]腾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39]王宏刚、张志立.东北亚历史与文化[M].沈阳:辽沈书社,1990.
    [40]王锺翰.清史新考[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41]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42]周有光.世界字母简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3]陈炳迢.辞书编纂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44]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5]彭聃龄主编.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6]屈六生、黄润华编.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47]薛虹、李澍田.中国东北通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48]杨余练、王革生、张玉兴、李燕光、徐恒晋、冯年臻.清代东北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49]戴庆厦主编.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50]何文勤编.识字课本(锡伯文)[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2.
    [51]金启孮、张佳生主编.满族历史与文化简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
    [52]孙进己.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53]孙文良.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54]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5]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6]爱新觉罗·瀛生.北京土话中的满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57]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清朝典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58]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59]金汕、白公.京味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60]佟靖仁.内蒙古的满族[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61]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62]赵杰.现代满语与汉语[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
    [63]赵展.满族文化与宗教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
    [64]包文汉、乔吉.蒙文历史文献概述[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65]刘厚生.《旧满洲档》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66]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论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67]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8]熊锡元.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69]恩和巴图.满语口语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70]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71]李洵、薛虹主编.清代全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72]乌热尔图编著.述说鄂温克[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
    [73]张博泉.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74]恒煦、启孮、乌拉熙春.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75]刘小萌.八旗子弟[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76]田继周、滕绍箴等.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7]王锺翰主编.满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78]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三至七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1998、2000、2000、2002.
    [79]杨学琛.清代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80]赵杰.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声”“儿化”探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81]赵杰.满族话与北京话[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82]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83]朝克.满—通古斯诸语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8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85]刘景宪、赵阿平、赵金纯.满语研究通讯[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
    [86]佟永功.功在史册——满语满文及文献[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87]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8]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89]李治亭.关东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90]林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91]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8.
    [92]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93]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94]张文勋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5]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9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97]呼伦贝尔盟史志编纂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
    [98]王锺翰.王锺翰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99]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0]阎崇年.满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01]张佳生主编.满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10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3]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组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104]任国英.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物质文化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
    [105]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6]程妮娜主编.东北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107]高凯军.通古斯族系兴起的“递进重构”模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08]胡增益.鄂伦春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09]李燕光、关捷.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110]江桥.康熙《御制清文鉴》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111]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12]林焘.林焘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3]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114]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15]孟达来.北方民族的历史接触与阿尔泰诸语言共同性的形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6]滕绍箴、滕瑶.民族游牧经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17]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上、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18]赵阿平、朝克: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9]孛尔只斤·吉尔格勒.游牧文明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120]关嘉禄、佟永功.简明满文文法[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121]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22]张碧波.东北民族与疆域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23]赵志忠.清代满语文学史略[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124]支运亭主编.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125]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26]程廷恒、张家璠纂.呼伦贝尔志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127]戴庆厦、顾阳主编.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28]李葆嘉.中国语言文化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29]王锋.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汉字文化圈文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30]阎崇年主编.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31]爱新觉罗·瀛生.满语杂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132]冯尔康.清史史料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133]巴斯卡科夫.阿尔泰语系语言及其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134]郭孟秀.满文文献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35]黄斌、黄瑞、黄明超.渤海国史话[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36]姜崇仑主编.伊犁历史与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137]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38]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39]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40]孙伯君.金代女真语[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
    [14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2]王锺翰.王锺翰清史研究论集(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3]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44]袁闾琨、蒋秀松、滕绍箴、魏鉴勋、冯年臻.清代前史(上、下)[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145]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46]邹嘉彦、游汝杰主编.语言接触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47]鲍明.满族文化模式——满族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148]高娃.满语蒙古语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49]秦国经.明清档案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150]王庆丰.满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51]张佳生主编.中国满族通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152]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153]赵志忠.满学论稿[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154]赵志忠.民族文学论稿[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155]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5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论文选(1994.10—2004.10)[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57]冯惠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8]故宫博物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暨国际清史徐文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159]哈斯巴特尔.阿尔泰语系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60]胡晓研究主编.语言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1]黄任远主编.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62]孟森.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3]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
    [164]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65]王远新.语言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66]阎国栋.俄罗斯汉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67]张学强.明清多元文化教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68]赵令志.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69]耿振生主编.近代官话语音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170]顾奎相.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71]何九盈.汉语三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172]林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73]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中国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74]阎国栋.俄罗斯汉学三百年[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75]姚大力.北方民族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6]张杰.满族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77]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78]春花.清代满蒙文词典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179]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180]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81]史存直.汉语史纲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82]史金波、黄润华.中国历代民族古文字文献探幽[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83]唐戈编.满—通古斯语言与文学宗教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84]伊力编著.图说汉字的故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185]张佳生.八旗十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186]赵阿平编.满—通古斯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87]赵志忠.满族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18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论文选(庆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60周年)[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189]金启孮.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90]刘厚生.满语文教程[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191]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2]孙建华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十一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193]佟永功.满语文与满文档案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194]肖玉秋.俄国传教团与清代中俄文化交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95]张碧波、庄鸿雁.华夷变奏——关于中华多元一体运动规律的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96]黄建明、照顾松浩主编.中国民族古文字与文献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197]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0.
    [198]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校正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99]孙进己、孙泓.女真民族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00]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01]乌兰其木格.清代官修民族文字文献编纂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
    [202]叶柏川.俄国来华使团研究(1618~18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3]余三乐.清代宫廷中的外国人[M].北京:中华书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04]遇笑容、曹广顺、祖生利主编.汉语史中的语言接触问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205]张世方.北京官话语音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0.
    [206]董海樱.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07]李阳、王焯、董丽娟.锡伯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
    [208]殷国光、龙国富、赵彤编著.汉语史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09]张会超.民国时期明清档案整理研究[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21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11]朝克、曹道巴特尔、陈宗振.北方民族语言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12]崔光弼.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源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13]高凯军.通古斯族系的兴起(第二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14]郭美兰.明清档案与史地探微[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
    [215]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基础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16]杨耐思.近代汉语音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17]张杰.清文化与满族精神[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
    [218]张铁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基础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19]张兴权.接触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20]张玉梅、李柏令.汉字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21]赵彦昌.满文档案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1]金光平.从契丹大小字到女真大小字[J].内蒙古大学学报,1962(2).
    [2]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1964(1).
    [3]李树兰.鄂伦春语概况[J].中国语文,1965(1).
    [4]金启孮.陕西碑林发现的女真字文书[J].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1—2).
    [5]孙进己.海龙女真摩崖石刻[J].社会科学战线,1979(2).
    [6]李树兰.锡伯语概况[J].民族语文,1979(3).
    [7]穆鸿利、道尔吉、和希格.女真文字史料摘抄[J].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3).
    [8]胡增益.说sembi——满语释词札记[J].民族语文,1979(4).
    [9]金启孮.满族文化的来源及其对祖国的贡献[J].学习与探索,1979(4).
    [10]栗振复.满文的创制与运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3).
    [11]道尔吉.关于女真大小字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4).
    [12]和希格.从金代的金银牌探讨女真大小字[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4).
    [13]金光平、金启孮.女真制字方法论——兼与日本山路广明氏商榷[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4).
    [14]庆丰.满文[J].民族语文,1980(4).
    [15]周有光.女真语言文字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4).
    [16]季永海.试论满文的创制和改进[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17]任世铎.满文在清代东北史研究中的价值及当前应用概况[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6).
    [18]胡增益.构词法拾零——据满—通古斯语材料[A].民族语文研究文集[C].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
    [19]清格尔泰.满洲语口语语音[A].内蒙古大学纪念校庆二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C].1982.
    [20]王涛.满族的语言文字[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2(1).
    [21]季永海.满文辞书史话[J].辞书研究,1982(2).
    [22]孙秀仁、干志耿.论渤海族的形成与归向[J].学习与探索,1982(2).
    [23]王钟翰.“国语骑射”与满族的发展[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2).
    [24]李强.论渤海文字[J].学习与探索,1982(5).
    [25]季永海.论满语的元音和谐——兼论元音和谐不同于语音同化[A].民族语文研究[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26]齐木德道尔吉、和希格.女真译语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增刊).
    [27]丛佩远.略论吉林省境内现存的满语地名[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28]任世铎、屈六生.满文翻译史话[J].中国翻译,1983(5).
    [29]金启孮.女真文字研究概况[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4.
    [30]胡增益.鄂温克语概况[J].民族语文,1984(1).
    [31]蔡美彪.女真字构制初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2).
    [32]和希格.契丹文字与传世的女真文字[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3).
    [33]刘厚生.满文古籍概说[J].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通讯,1984(3).
    [34]道尔吉.女真文大金得胜陀碑校勘释读[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4).
    [35]俞敏.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的影响[J].方言,1984(4).
    [36]巴达荣嘎.满文对达斡尔族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J].满族研究,1985(2).
    [37]戴庆厦、王远新.试论我国少数民族辞书的发展[J].民族研究,1985(4).
    [38]王庆丰.爱辉满语概况[J].民族语文,1984(5).
    [39]安俊.赫哲语概况[J].民族语文,1984(6).
    [40]丛佩远.略论满文产生的历史条件[J].北方文物,1986(1).
    [41]董万仑.从满文记载看“诸申”的身份和地位[J].满语研究,1986(1).
    [42]傅朗云.明代《女真馆来文》研究概述[J].北方文物,1986(1).
    [43]金启孮.女真的文字和语言——对祖国文化融合发展的贡献[J].社会科学战线,1986(1).
    [44]刘厚生.满语语流音变刍议[J].满族研究,1986(1).
    [45]孙文良.论满族的崛起[J].民族研究,1986(1).
    [46]滕绍箴.从《满文老档》看努尔哈赤的天命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1986(1).
    [47]格根塔娜.谈谈当前学习满族语言文字的意义[J].满族研究,1986(2).
    [48]刘厚生.吉林省满文古籍述略[J].满语研究,1986(2).
    [49]屈六生.满语中的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J].满语研究,1986(2).
    [50]马越山.满洲族名研究综述[J].满族研究,1986(3).)
    [51]李景屏.略论满族汉化及其对清初的影响[J].史学月刊,1986(4).
    [52]爱新觉罗·瀛生.满语和汉语的互相影响[J].满族研究,1987(1).
    [53]关纪新、孟宪仁.满族与沈阳语、北京语[J].满族研究,1987(1).
    [54]黄锡惠.《吉林通志》中与植物有关之满语水体名称考释[J].满语研究,1987(1).
    [55]赵杰.泰来满语音位解析[J].满语研究,1987(1).
    [56]黄锡惠.清代志书中以动物为名之满语水体考释[J].满语研究,1987(2)—1988(2).
    [57]滕绍箴.明清两代满语满文使用情况考[J].民族语文,1987(2).
    [58]王佩环.从沈阳清故宫满文门额的演变看满语文的发展[J].满族研究,1987(2).
    [59]蔡美彪.大清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J].历史研究,1987(3).
    [60]觉洛·德林.国内外满语研究简介[J].新疆社会科学,1987(3).
    [61]梁志忠.清代东北满族“国语骑射”的保存与衰微[J].满族研究,1987(3).
    [62]林焘.北京官话溯源[J].中国语文,1987(3).
    [63]佟永功.论满文的使用及其历史作用[J].满族研究,1987(3).
    [64]左步青.满族入关和汉族文化的影响[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3).
    [65]蒙林.《满文老档》与蒙古史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7(4).
    [66]赵杰.满语的变化[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67]金基浩.略论满族的共同心理素质[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68]王钟翰.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A].王钟翰主编.满族史研究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9]吴元丰.满文档案与清代民族史研究[A].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1988.
    [70]陈驱先.满文研究:过去和现在[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1).
    [71]关孝廉.论《满文老档》[J].满族研究,1988(1).
    [72]佟悦.《清文汇书》中所见满族习俗[J].满族研究,1988(2).
    [73]刘厚生.《旧满洲档》与《满文老档》的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1988(3).
    [74]穆林.对赫哲族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3).
    [75]黄锡惠.清代文献中与水体有关之满语水体考释[J].满语研究,1989(1).
    [76]玛娜.满文古籍文献述略[J].满族研究,1989(1).
    [77]王兆兰.明代内迁的女真人[J].北方民族,1989(1).
    [78]周有光.汉字文化圈[J].中国文化,1989(1).
    [79]爱新觉罗·瀛生.从满族共同体的人员组成看满语京语音变[J].满族研究,1989(2).
    [80]刘小萌.从满语词汇考察满族早期的经济生活[J].满语研究,1989(2).
    [81]白凤岐.试析明末清初满族、蒙古族关系史上的因果性[J].满族研究,1990(1).
    [82]金焘方.从女真语到满洲语[J].满语研究,1990(1).
    [83]赵志忠.清代满族曲艺子弟书的语言特点[J].满语研究,1990(1).
    [84]黄锡惠.文献中以颜色为名之满语水体考释[J].满语研究,1990(2).
    [85]季永海.《大清全书》研究[J].满语研究,1990(2).
    [86]刘厚生.《旧满洲档》所记大清建号前的国号[J].社会科学辑刊,1990(2).
    [87]刘厚生.从《旧满洲档》看满语“诸申(ju en)”一词的语义[J].史学集刊,1990(2).
    [88]刘厚生.满文《太祖老档》的编纂[J].满语研究,1990(2).
    [89]阎向东.新疆锡伯语保存之原因[J].满族研究,1990(2).
    [90]爱新觉罗·瀛生.满文书影集锦——《清文总汇》[J].满族研究,1990(3).
    [91]爱新觉罗·瀛生.谈谈清代的满语教学[J].满族研究,1990(3).
    [92]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满语元音的演变[J].民族语文,1990(4).
    [93]李葆嘉.论语言类型与文字类型的制约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94]刘厚生.《旧满洲档》形成年代刍议[J].史学月刊,1990(5).
    [95]王锺翰.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A].费孝通主编.中国民族研究新探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6]昌盛.满语与锡伯语关系刍议[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97]黎冉.满语词语的形象色彩及其修辞作用[J].满语研究,1991(1).
    [98]杨玉良.满文大藏经[J].紫禁城,1991(1).
    [99]佟加·庆夫.锡伯族的语言与文字[J].满族研究,1991(3).
    [100]关嘉禄.中国满文及其文献整理研究[J].清史研究,1991(4).
    [101]刘厚生.从《旧满洲档》看《满文老档》中的伪与误[J].清史研究,1991(4).
    [102]王会银.浅论清代满族改操汉语问题——兼谈满汉民族关系[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103]于鹏翔.满文创制者研究[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1(4).
    [104]李洵.应当重视满学的发展[A].北京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2.
    [105]庄吉发.中国台湾的满学研究[A].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一辑)[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06]金宝森.浅谈乾隆对发展满文的贡献[J].清史研究,1992(1).
    [107]滕绍箴.论满族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108]黎艳平.论满语词的借代义和比喻义[J].满语研究,1992(2).
    [109]刘凤翥.罗福成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J].民族研究动态,1992(2).
    [110]乌拉熙春.满族的语言和文化[J].满族研究,1992(2).
    [111]吴宝柱.试论满语复合词的语义结构[J].满语研究,1992(2).
    [112]赵阿平.满语语义文化内涵探析[J].满语研究,1992(2).
    [113]赵展.赵志强.论清代的内翻书房[J].清史研究,1992(2).
    [114]王可宾.从语言遗迹看女真社会历史文化[J].史学集刊,1992(3).
    [115]刘志扬.清政府建立后汉文化对满族文化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4).
    [116]刘志扬.从满族传统观念的转变看汉文化的响影[J].民族研究,1992(6).
    [117]滕绍箴.论乾嘉道以降满汉语言交融问题:中国北方情形[A].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118]阎崇年.满学:正在兴起的国际性学科[J].北京社会科学,1993(1).
    [119]赵志强.清代的满语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93(1).
    [120]佟加·庆夫.论满语文对锡伯语文的传承作用[J].满语研究,1993(2).
    [121]张杰.清前期东北旗学述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122]齐红深.满族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文化特征[J].教育科学,1993(4).
    [123]张杰.清前期东北地区的满文学校[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4).
    [124]赵志忠.论满语文在满学研究中的地位[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125]马学良、乌拉熙春.满语支语言中所谓送气清擦音[J].民族语文,1993(6).
    [126]孙进己.关于女真文字的研究[A].东北民族史研究(一)[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127]金启孮、乌拉熙春.女真语与满语关系浅议[J].民族语文,1994(1).
    [128]李云霞.满族教育述略[J].满族研究,1994(1).
    [129]刘景宪.中国当代满语文研究的内容及成果[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1).
    [130]周庆生.中国满通古斯诸语社会语言学研究六十年[J].满语研究,1994(1).
    [131]穆鸿利.女真文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J].北方文物,1994(3).
    [132]滕绍箴.试论满汉文化认同的几个问题[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3).
    [133]刘小荫.满族肇兴时期所受蒙古文化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1994(6).
    [134]王可宾.从民族语言看女真社会文化[A].辽金史论集(第八辑)[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35]江桥.德国的满学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95(1).
    [136]穆鸿利.女真语与满语之比较研究[J].满语研究,1995(1).
    [137]张佳生.康熙朝满族文学兴盛的原因[J].满族研究,1995(1).
    [138]贺忠德.16世纪以后锡伯族使用双语概述[J].西域研究,1995(2).
    [139]刘子扬.满文老档《太宗朝》综析[J].满语研究,1995(2).
    [140]佟永功、关嘉禄.乾隆朝“钦定新清语”探析[J].满族研究,1995(2).
    [141]张佳生.雍正朝满族文学及其发展环境[J].满族研究,1995(2).
    [142]张佳生.八旗入关对满族作家文学发展的影响[J].民族文学研究,1995(2).
    [143]赵志忠.清代文学作品中的满语词[J].满语研究,1995(2).
    [144]邓天红.试论清代满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历史地位[J].社会科学辑刊,1995(3).
    [145]刘厚生.评皇太极在明清决战前夕的重大举措——从满文《天聪九年档》所见[J].社会科学战线,1995(3).
    [146]滕绍箴.满洲满族名称辨析——纪念满洲定名360周年[J].满族研究,1995(3—4).
    [147]董万仑.努尔哈赤早期汉人顾问龚正陆[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4).
    [148]张杰.清代满族语言文字在东北的兴废与影响[J].北方文物,1995(5).
    [149]胡增益.新疆地区满语文使用情况考略[J].民族语文,1995(6).
    [150]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
    [151]安双成.满文十二字头我见[A].王锺翰主编.满族历史与文化[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52]胡增益.满文的历史贡献[A].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三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153]穆鸿利.围绕女真文字研究的几个不能回避的问题[A].辽金史论集(第七辑)[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54]阎崇年.满文──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J].中外文化交流,1996(1).
    [155]赵杰.旗人语言才能探因[J].满语研究,1996(1).
    [156]佘吐肯.论锡伯语的源流问题[J].满语研究,1996(2).
    [157]王昊、张甫白.“满洲”名称考释[J].史学集刊,1996(3).
    [158]何溥滢.日本收藏满文文献概述[J].满族研究,1996(4).
    [159]黄润华.满文官刻图书述论[J].文献,1996(4).
    [160]滕绍箴.“满洲”名称考述[J].民族研究,1996(4).
    [161]王锺翰.清史研究与民族古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4).
    [162]张佳生.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特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163]佟加·庆夫.汉语对锡伯语的影响[J].语言与翻译,1997(1).
    [164]吴元丰.清代内阁满文档案述略[J].满语研究,1997(1).
    [165]安双成.锡伯族与满语文[J].满语研究,1997(2).
    [166]都兴智.锡伯族源出女真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
    [167]关克笑.老满文改革时间考[J].满语研究,1997(2).
    [168]赤镇华、许明戈.康熙皇帝的洋教师──南怀仁[J].国际人才交流,1997(3).
    [169]崔宰宇.《汉清文鉴》的编排体例和语音转写[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3).
    [170]赵阿平.满文档案的重要价值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3).
    [171]成积春.从乾隆时期满族文化传统的迅速转变看汉文化的影响[J].齐鲁学刊,1997(4).
    [172]胡增益.满一通古斯语辞书概说[J].辞书研究,1997(4).
    [173]黄锡惠.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影响[J].语文研究,1997(4).
    [174]吴昕阳.满文古籍文献概述[J].满族研究,1997(4).
    [175]吴依桑.达斡尔族教育史述略[J].民族研究,1997(4).
    [176]王锺翰.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C].成都:巴蜀书社,1998.
    [177]张莉.简论满文的创制与改进[J].满语研究,1998(1).
    [178]黄锡惠.满文小篆研究(上)[J].满语研究,1998(2).
    [179]穆鸿利.谈阿尔泰语系女真语与满语之比较研究问题[J].满族研究,1998(2).
    [180]周澍田.论满族语言文字的演变[J].满语研究,1998(2).
    [181]周有光.汉字型文字的综合观察[J].中国社会科学,1998(2).
    [182]王锺翰.三释阿其那与塞思黑[J].历史档案,1998(4).
    [183]胡增益.中国的满语研究——纪念满文创制四百周年[A].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9.
    [184]吴元丰.清代满文档案述论[A].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3)[C].成都:巴蜀书社,1999.
    [185]刘厚生.本世纪中日学者《旧满洲档》和《满文老档》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1999(1).
    [186]王远新.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J].满族研究,1999(1).
    [187]邹兰欣.简述满语赐号“巴图鲁”[J].满族研究,1999(4).
    [188]赵志忠.从《清文启蒙》看清代前期满族人的双语使用[J].满语研究,2000(1).
    [189]金毅等.不断完善广泛应用——清代满文篆字应用情况的再调研[J].满语研究,1999(2),2000(2).
    [190]富育光.满族传统说部艺术“乌勒本”研考[J].民族文学研究,1999(3).
    [191]乔健.民族多元与多元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4).
    [192]何星亮.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一件满文文书研究[J].民族研究,1999(5).
    [193]陶东风.民族国家与文化认同[J].开放时代,1999(6).
    [194]甘德星.满文罗马字拼写法刍议[A].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六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95]江桥.乾隆御制四、五体《清文鉴》编纂考[A].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六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96]朝克.论锡伯语及其研究[J].满语研究,2000(1).
    [197]江桥.御制四五体《清文鉴》编纂考[J].历史档案,2000(1).
    [198]郭成康.也谈满族汉化[J].清史研究,2000(2).
    [199]黄定天.苏联的满学研究[J].满语研究,2000(2).
    [200]佟永功.对清末至民国年间呼伦贝尔地方公文中使用满文情况的考察[J].满语研究,2000(2).
    [201]阎立新.满族的兴盛与民族的交融[J].满族研究,2000(4).
    [202]戴庆厦.民族心理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203]江桥.康熙《御制清文鉴》浅析[J].民族语文,2000(5).
    [204]阮兴.《满文老档》及其价值[J].档案,2000(5).
    [205]江桥.康熙《御制清文鉴》选词特点举要[J].满语研究,2001(1).
    [206]张虹.清代双城堡地区满语文教育状况考[J].满族研究,2001(1).
    [207]邹兰欣.简述乾隆时期满语文的推广、应用及发展[J].满族研究,2001(1).
    [208]徐俐力.论女真语满语在东北史研究中的作用[J].满语研究,2001(2).
    [209]丁石庆.论清代“达呼尔文”的历史文化价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3).
    [210]赵志忠.“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纪念《尼山萨满》传说发表40周年[J].民族文学研究,2001(3).
    [211]刘厚生.《红楼梦》与满语言文化刍议[J].清史研究,2001(4).
    [212]刘小萌.清前期北京旗人满文房契研究[J].民族研究,2001(4).
    [213]王丽.清代翻译科述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14]张虹.简述乾隆帝对完善满语文的贡献[J].满语研究,2001(4).
    [215]春花.论《满文大藏经》的语言学价值[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6).
    [216]翁连溪.乾隆版满文《大藏经》刊刻述略[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6).
    [217]黄锡惠.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J].满语研究,2002(2).
    [218]李婷.谈谈满文古籍分类如何借鉴(四部法)的问题[J].满语研究,2002(2).
    [219]阎崇年.满文的创制与价值[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2).
    [220]刘厚生.满学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21]佟克力.论锡伯族继承和使用满语满文的社会历史背景[J].西域研究,2002(4).
    [222]乌云高娃、刘迎胜.明四夷馆“鞑靼馆”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4).
    [223]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J].中国学术,2002(4).
    [224]傅莉莉.试论民族基地与语言兴衰的关系——满语衰亡原因考证之一[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5).
    [225]景体渭.试论东北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双语现象——满语衰亡原因考证亡二[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6).
    [226]关嘉禄.20世纪中国满文文献的整理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12).
    [227]宝玉柱.清代蒙古社会转型研究——后金及清初蒙古族地位及其语言文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28]黄锡惠.满族文字的异质文化影响(四)[J].满语研究,2003(1).
    [229]季永海.满—通古斯语族通论(上)[J].满语研究,2003(1).
    [230]李云霞.满文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J].满语研究,2003(1).
    [231]齐木德道尔吉.满文蒙古文和汉文《清太祖实录》之间的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232]张楠.重印本《满文大藏经》[J].紫禁城,2003(1).
    [233]赵志忠.论满学[J].满族研究,2003(1).
    [234]季永海.满—通古斯语族通论(下)[J].满语研究,2003(2).
    [235]崔宰宇.《汉清文鉴》与《御制增订清文鉴》的比较[J].民族语文,2003(2).
    [236]冯天瑜.汉字文化圈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237]吴雪娟.论满文翻译的可译性限度[J].满语研究,2003(2).
    [238]赵志忠.满语与赫哲语之比较[J].满语研究,2003(2).
    [239]刘厚生.满语言文化与萨满文化是满学研究的两大基石[J].满族研究,2003(3).
    [240]余梓东.论清朝少数民族教育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3(3).
    [241]周建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J].民族文学研究,2003(3).
    [242]郭孟秀.试论满文文献特征[J].满族研究,2003(4).
    [243]刘蒙林.满文《大藏经》概述[J].蒙古学信息,2003(4).
    [244]阎立新.满语文综论[J].满族研究,2003(4).
    [245]季永海.满语文衰落的历程[A].戴庆厦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46]马钊.满学:清朝统治的民族特色——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一[A].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清史译丛(第一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7]王锺翰.谈谈满洲名称问题[A].王锺翰清史论集(第1册)[C].北京:中华书局,2004.
    [248]章宏伟.清字经馆与《清文全藏经》[A].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及社会发展——满学与北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C].2004.
    [249]巴根.清代满蒙翻译考略[J].满语研究,2004(1).
    [250]贺灵.清代满文文献概论[J].西域研究,2004(1).
    [251]季永海.从接触到融合(上)——论满语文的衰落[J].满语研究,2004(1).
    [252]张丹卉.论满族文化先驱——巴克什[J].史学集刊,2004(1).
    [253]冯天瑜.“汉字文化圈”刍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54]郭孟秀.满文玉宝、玉册研究[J].满语研究,2004(2).
    [255]屈六生.论清末满语的发展——兼评《满蒙汉三合教科书》[J].满语研究,2004(2).
    [256]曾剑.试论民族融合与语言融合的关系[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57]刘晓东.渤海国语言初探[J].北方文物,2004(4).
    [258]张杰.清代科举制度对满族文化发展的多元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4(4).
    [259]张书才.关于“阿其那”与“塞思黑”的满文原意[J].红楼梦学刊,2004(4).
    [260]季永海.关于满式汉语——与赵杰先生商榷[J].民族语文,2004(5).
    [261]阎国栋.帝俄满学的历史与成就[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
    [262]章宏伟.《清文全藏经》研究[A].故宫博物院80华诞暨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C].2005.
    [263]支运亭.避暑山庄及其建筑与康熙诸帝少数民族政策[A].戴逸主编.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C].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264]季永海.从接触到融合(下)——论满语文的衰落[J].满语研究,2005(1).
    [265]栾凡.清前期的满族民族意识与满汉文化交融[J].学习与探索,2005(1).
    [266]穆鸿利.女真语言文字研究的历程[J].满语研究,2005(1).
    [267]吴雪娟.论满文翻译的历史与现状[J].满语研究,2005(1).
    [268]李士娟.记满文抄、刻本《三国演义》[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2).
    [269]刘淑珍.浅析清代鄂伦春满文户籍档案[J].满语研究,2005(2).
    [270]牛海桢.简论清王朝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2).
    [271]张木森.满文文献语言形式及其著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2).
    [272]罗文华.满文《大藏经》编纂考略[J].中国历史文物,2005(3).
    [273]史书琴.《五体清文鉴》编纂过程及维吾尔文辞条研究概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274]曹莉萍.浅析满语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75]吴凤霞.金代女真学的兴衰及其历史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2005(4).
    [276]张帆.蒙语与满语关系探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5).
    [277]杨亚庚.以《清实录》为依据看清朝中期满语文的衰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6).
    [278]春花.清代满蒙文“分类词典”的发展演变[A].故宫博物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暨国际清史徐文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79]刘厚生:东北民族的发展史及其历史地位——序《走进东北古国》[A].黄斌、黄瑞.走进东北古国[C].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280]佟克力.俄罗斯满学学者与满学研究[J].满语研究,2006(1).
    [281]王淑英.试论清初满族的族群认同意识[J].青海民族研究,2006(1).
    [282]王素香.略论明末辽东满族社会生活的变迁[J].满族研究,2006(1).
    [283]肖玉秋.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东正教经书汉译与刊印活动述略[J].世界宗教研究,2006(1).
    [284]于鹏翔.满族文字形体及其形成规律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85]章宏伟.从满文创制到满文出版传播的滥觞[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86]赵阿平.中国满学研究新进展[J].满语研究,2006(2).
    [28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J].民族语文,2006(3).
    [288]沈桂萍.对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若干何题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289]佟克力.锡伯族选择满语满文的文化意义[J].西域研究,2006(3).
    [290]高梅.语言与民族认同[J].满族研究,2006(4).
    [291]胡艳霞.论濒危语言——满语[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4).
    [292]佘吐肯.论锡伯文和满文的源流关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93]孙静.试论乾隆帝对“国语骑射”之维护[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4).
    [294]章宏伟.《清文全藏经》译刻起止时间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6(5).
    [295]丁海斌、赵彦昌.满文档案与清代民族史研究[J].东北史地,2006(6).
    [296]姚大力、孙静.“满洲”如何演变为民族——论清中叶前“满洲”认同的历史变迁[J].社会科学,2006(7).
    [297]乌兰其木格.关于清代官修民族文字文献一些问题的探讨[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
    [298]春花.论高宗对满蒙文词典的敕修及其在语言学方面的意义[J].满语研究,2007(1).
    [299]刘厚生.关于满族族称的再思考[J].东北史地,2007(2).
    [300]范立君.“闯关东”与东北区域语言文字的变迁[J].北方文物,2007(3).
    [301]张璇如.关于“满洲”族称的几个问题[J].北方民族,2007(4).
    [302]陈忠敏.语言的底层理论与底层分析方法[J].语言科学,2007(6).
    [303]关纪新.清代满族文学与“京腔京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
    [304]赵阿平.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概论[A].赵阿平编.满—通古斯语言与文化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05]赵东升.“满族说部”简述[A].杨清源、徐玉良主编.满族历史文化研究[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06]陈平.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
    [307]徐莉.满文《四书》修订稿本及其价值[J].满语研究,2008(1).
    [308]薛莲.大连图书馆馆藏满文《新约全书》考略[J].满语研究,2008(1).
    [309]丁石庆.清代达斡尔语言与满汉文化[J].满族研究,2008(2).
    [310]郭孟秀.满语濒危原因探析[J].满语研究,2008(2).
    [311]哈斯巴特尔.女真语与满语的关系[J].满语研究,2008(2).
    [312]薛莲.大连图书馆藏“满铁资料”中珍稀本满语、满学图书撮要[J].文献,2008(2).
    [313]章宏伟.《清文翻译全藏经》丛考[J].满语研究,2008(2).
    [314]春花.论清代满蒙文“音序词典”的发展演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4).
    [315]王明霞、张佳生.“汉人满化”现象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8(4).
    [316]蒋秀松.明代建州女真兴起原因略探[J].东北史地,2008(5).
    [317]王敌非.《重刻清字虚字指南编》研究[J].满语研究,2009(1).
    [318]周惠泉.论满族说部[J].民族文学研究,2009(1).
    [319]赵令志.清代满汉合璧字辞书及其作用探析[J].满语研究,2009(2).
    [320]吴依桑.试论满文对蒙古族和达斡尔族文化的影响[J].满族研究,2009(3).
    [321]刘丽丽.略论女真文字[J].世纪桥,2009(12).
    [322]金宝丽.论金代女真文字在创制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A].黄建明、顾松洁主编:《中国民族古文字与文献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23]袁剑.“国语”兴亡——清朝“满语思路”的流变略论[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C].2010.
    [324]张杰.清代东北满族区域文化述论[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325]长山.《五体清文鉴》满语词汇特点[J].满语研究,2010(1).
    [326]张江珊.“档案”词源研究再探[J].中国档案,2010(1).
    [327]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J].清史研究,2010(4).
    [328]春花.故宫藏珍《本御制兼汉清文鉴》——兼谈清内府刊刻、收藏的满蒙文词典[J].紫禁城,2010(8).
    [329]刘凤云.“新清史”研究:不同凡响的学术争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14.
    [330]张莉.从满文档案看满汉关系——以乾隆朝满文寄信档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31]常建华.从“新清史”研究看《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的史料价值[J].历史档案,2011(1).
    [332]关笑晶.清代满蒙辞书“序”研究[J].满语研究,2011(1).
    [333]夏宇旭.略论清代汉人的“满化”[J].满族研究,2011(1).
    [334]李艳枝.论满学研究的传统与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5]杨念群.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
    [336]陈鹏.“满洲”名称述考[J].民族研究,2011(3).
    [337]陈力.清朝旗人满语能力衰退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38]方姝孟.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满化”现象[J].学理论·上,2011(12).
    [339]赵志强.清末民初旗族称谓的产生及流行[A].赵志强主编.满学论丛(第二辑)[C].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
    [340]王禹浪.海外满学研究综述[J].满族研究,2012(3).
    [341]李爱勇.新清史与“中华帝国”问题——又一次冲击与反应[J].史学月刊,2012(4).
    [1]孙伯君.宋元史籍中的女真语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2]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3.
    [3]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
    [4]孙静.满族形成的再思考[D]:[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
    [5]杨亚庚.《清实录》所见清前期语言文字政策[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
    [6]郭蕊.清代“达呼尔文”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
    [7]陈鹏.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研究(1644—1911)[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8]华淑蕊.满汉文化融合中的传播与交流[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
    [9]姜小莉.清代满族萨满教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10]修伟.《红楼梦》中的满族文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8.
    [11]刘彦臣.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
    [12]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3]陈春晓.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世俗生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
    [14]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D]:[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
    [15]于家富.清乾隆朝强化“国语”法律保护问题研究变[D]:[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
    [16]胡艳霞.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
    [1][日]市川勘、小松岚.百年华语[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日]稻叶君山著,但焘译.清朝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13.
    [3][日]早田辉洋、寺村政男编.《大清全书》:附满洲语汉语索引·汉语索引篇[M].东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4.
    [4][日]村上信明.试论清朝满、汉文档案在有关记载上的特征及其规范——以有关乾隆时期清朝官员与藏传佛教大活佛的会见礼仪档案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韩]成百仁、高东昊著,蒋理译,许明玉校.韩国的满语研究概况[J].满语研究,1999(1).
    [6][韩]金在善.浅谈渤海国的语言文字[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6).
    [7][俄] Б·К·帕什科夫.俄国学者对满语文研究的贡献[J].世界民族,1983(6).
    [8][俄] P·马克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组译.黑龙江旅行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9][俄]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10][俄]史禄国著,高丙中译,刘小萌校.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英]爱德华·泰勒著,刘魁立等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3][法]卡萨齐、莎丽达.汉语流传欧洲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2011.
    [14][法]老贝克著,钱林森等译.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5][法]汪德迈著,陈彦译.新汉文化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6][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7][德]柯兰霓著,李岩译.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18][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9][匈牙利]路易斯·李盖提著,图拉译.简论女真“小字”解读[J].满族研究参考资料,1986(1).
    [20][意]斯达理·G、[俄]庞·T·A著,黄锡惠译注,刘敏校.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关于满文的书信[J].满语研究,1994(2).
    [21][芬兰] G·J·兰司铁著,陈伟、沈成明译.阿尔泰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2][美] N·鲍培著,李国香译.为《八思巴字》汉文译注本所写的序言[J].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4(1).
    [23][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4][美]克莱德·伍兹著,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25][美]欧立德.满文档案与新清史[A].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清史译丛(第十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6][美]欧立德著,华立译.清代满洲人的民族主体意识与满洲人的中国统治[J].清史研究,2002(4).
    [27][美]魏斐德著,陈苏镇、薄小莹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