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防动员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防动员制度是我国《宪法》以及《国防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也是军事法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基本含义是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紧急措施。动员制度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农业时代的动员、工业时代的动员以及信息时代的动员等一系列发展阶段,在战争当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防动员的意义在于:它是保证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平时体制与战时体制的转换枢纽,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重要保障。从法治的视角探讨国防动员制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动员工作关系的必然趋势。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规范与功能相结合等主要研究方法,首先阐明国防动员的法律概念以及国防动员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防动员权力行使的本质是国家紧急权的行使,归纳了动员权力行使的法理依据,对动员权的特征、内容、行使条件和行使原则充分地加以阐述,并对我国目前国防动员领域动员权力配置的特点和不足做了一定的说明。根据对动员权的分析,认为在国防动员的三个过程动员准备、动员实施与复员当中面临不同的法律问题,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法律制度。
     在动员准备和复员阶段,动员活动是在平时法律体系之下进行的,国防动员法律制度的重点在于保障动员准备和复员的顺利进行;在动员实施阶段,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包括动员的启动、体制的转换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法律后果等,着重在于动员权力的行使,通过对具体的动员权力的分析,概括出动员权力行使的基本类型,并对其行使规则和法律责任做了一定的理论探讨。
     动员权力的行使必然会与个体权利产生冲突与摩擦,权力行使对公民产生的直接法律后果是权利或者是自由的限制。因此,在动员权力行使过程当中,也应注重对公民权利的保障,需要明确动员实施中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
Defense Mobilization (D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tate institution provided in both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and the National Defense Act. DM system means the emergency measures taken to mobilize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when the state is transferring from peacetime situation to wartime situation within certain scope with the purpose of preparing for the war and carrying out the war. Mobilization system has its special history of development, having experienced different phrases of agricultural era, industrial era and information era, and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 war. DM is significant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guaranteeing the nation’s safety and development, a transferring junction from peacetime system to wartime system,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nation’s strategy,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arrying out the war with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on DM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le of law is also very significant, because it is required to construct a socialist country of rule of law, and it is also a necessary tren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DM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is paper employs such research methodology as histor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ombination of provisions and function. The legal conception and history of DM are firstly discussed. Then the author suggests in the paper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exercise of power to mobilize is the exercise of state’s power to deal with emergency situations, generalizes the legal grounds of the exercise of power to mobilize, sufficient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contents, and conditions and principles of the exercise of power to mobilize, and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ower to mobilize in the DM field presently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wer to mobilize, this paper thinks that different legal issues exist in the three phrases of DM, that is, preparation of mobilization, execution of mobilization and demobilization. Therefore, different legal institutions need to be adopted.
     In the phrases of preparation of mobilization and demobilization, the activities of mobilization are carried out under the legal system of peacetime, therefore, the emphasis of the DM legal institutions lies in guaranteeing the smooth process of the preparation of mobilization and demobilization. In the phrase of the execution of mobilization, the legal issues involved includes such as the start of mobilization, the transfer of systems, the legal consequences thereafter, and etc. The emphasis lies in the exercise of the power to mobiliz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powers of mobilization, this paper sums up the basic types of the exercise of power to mobilize, and discusses in theory the principles of the exercise of power to mobilize and its legal responsibility.
     Conflicts with individuals’rights will occur unavoidably following the exercise of power to mobilize. It will directly result in the restriction of citizens’rights and freedom.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exercise of power to mobilize, much attention shall be paid to the security of citizens’rights, and the primary principles of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during the execution of mobilization shall be clearly defined.
引文
①See Havey A.Weerd,”Churchill,Lloyd George,Clemenceau:The Emergence of the Civilian”,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1952),pp.296.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
    ②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①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②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①张羽著:《战争动员例评》,白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②《孙子兵法·谋攻篇》。
    ③[美]威廉姆?艾伦?汉考克著,王淑梅译:《动员:美国战略政策的工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④[美]威廉姆?艾伦?汉考克著,王淑梅译:《动员:美国战略政策的工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①闫宪洲等:“把握国防动员建设新特点”,载《中国国防报》2005年7月22日。
    ②徐永汉:“‘高科技局部战争动员问题研究笔会’观点综述”,载《国防》1999年第7期。
    ①刘永刚等:“彰显信息化特色的战争动员”,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7月19日。
    ②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8页。
    ①按照周健教授的分类,我国军事法的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核心军事法”、国防法与战争法。其中,“核心军事法”主要包括军事行政管理法、军事训练法、军事人事法,军人优抚与社会保障法、军事经济法、军事刑法、军事司法等。而国防法则是属于调整国防建设与武装力量建设领域的法律。参见周健著:《军事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5~89页。
    ②徐宗君、果青:“现代国防动员法规建设的精神内核”,载《军事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284页。
    ②刘继贤:“总译序”,载[美]哈迪?L.迈瑞特等著,张晓松等译:《动员与国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英]马丁·洛克林著,郑戈译:《公法与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5~87页。
    ②张山新主编:《军事法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138~139页。
    ②蒋方正著:《新兵制与新兵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3页,转引自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③王法安:“动员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基本范畴(一)”,载《国防》2003年第1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3版,第303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③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⑤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⑥See Joint Doctrine for Mobilization Planning,22 June,1995.
    ①[美]P·爱德华著,波拉提等译:《国防部总动员计划》,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美]哈诺德·克莱姆著,库桂生等译:《经济动员准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美]哈诺德·克莱姆著,库桂生等译:《经济动员准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④[美]威廉姆·艾伦·汉考克著,王淑梅译:《动员:美国战略政策的工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3~84页。
    ⑤张洪瑞、吴宏强:“国防动员的实质”,载http://arm.cpst.net.cn/gfjy/2008_10/225087575.html.
    ①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③王法安:“动员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基本范畴(二)”,载《国防》2003年第2期。
    ①万福临、陈维超:“强化政府在国防动员中的职能作用”,载《国防》2006年第3期。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②陈德第等主编:《国防经济大辞典》,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③李承:“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统一——新时期军队历史使命的延伸”,载《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12期。
    ①参见周健等著:《战时军事行政法》,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177页。
    ②[美]哈诺德·克莱姆著,库桂生等译:《经济动员准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另见:[美]威廉姆·艾伦·汉考克著,王淑梅译:《动员:美国战略政策的工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③[美]哈诺德·克莱姆著,库桂生等译:《经济动员准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中国的国防》,2006年12月29日。
    ①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②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③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①范晓光主编:《战争动员理论创新与实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480~48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513页
    ①王法安:“动员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基本范畴(二)”,载《国防》2003年第2期。
    ②姚有志主编:《战争战略论》,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452页。
    ③不完全赞同的理由,将在下一章加以说明。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编:《军事后勤辞典》,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②[美]索普著,张焱译:《理论后勤学》,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③吴景福:“论军事后勤动员建设”,载《军事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④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⑤参见导论部分战争动员必要性的探讨。
    ①薛刚凌、周健主编:《军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②参见《国防法》第29条、第30条、第40条。
    ③较早的例如四川省军区编:《兵员动员学》,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设专章规定了“国防教育”方面的内容。最近的例如曾仲秋主编:《国防动员基本理论》,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也重点谈到了国防教育与国防科研生产方面的内容。
    ①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②谭冬生、雷渊深主编:《战争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③张羽著:《战争动员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④谷齐光著:《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页。
    ⑤[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张羽著:《战争动员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②《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朱庆林、肖廷杰著:《国民经济动员概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④范小光主编:《中国古代战争动员》,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100页。
    ⑤赵建中等著:《人民武装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①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0页。
    ②张羽著:《战争动员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252页。
    ④[瑞士]约米尼著,钮先钟译:《战争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1页。文中“最近二十年”为作者成书的年代,即19世纪30年代前后。
    ①[英]J.F.C.富勒著,绽旭译:《战争指导》,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108页。
    ②姚有志主编:《战争战略论》,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449页。
    ③[苏]罗斯图诺夫:《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206页,转引自张羽著:《战争动员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5页。
    ④军事科学院计划组织部编:《论战争和军事科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页,转引自张羽著:《战争动员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157页。
    ⑤[爱]约翰?霍恩编,卢周来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政府、社会和动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张羽著:《战争动员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164页。
    ②[美]哈诺德·克莱姆著,库桂生等译:《经济动员准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5页。
    ③[美]盖文·肯尼迪著,周希敏等译:《国防经济学》,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①[英]利德尔·哈特著,钮先钟译:《战略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②[德]埃里克·鲁登道夫著,张君励译:《总体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③(台)钮先钟著:《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8页。
    ④See Lynn Turgeon, The Advanced Capitalist System: A Revisionist View 47 ,1980.
    ⑤See William O'Neill, The Oxford Essential Guide to World War II 162,2002.
    ①See Timothy. A. Canova: American Wartime Values in Historical Perpective: full-employment mobilization or business as usual, 13 ILSA J. Int'l & Comp. L. 1,2006.
    ②库桂生:“二战时期战争动员对今天的启示”,载《现代军事》2005年第7期。
    ③[美]基辛格编,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国家战略问题》,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①例如,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1961年爆发的越南战争以及1979年爆发的阿富汗战争等。
    ②参见戴凤秀著:《国防动员的战略与对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395页。
    ③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0页。
    
    ①刘永刚等:“彰显信息化特色的战争动员”,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7月19日。
    ②朱茂群:“精确化——未来战争动员的走向”,载《国防》2002年第2期。
    ③杨志:“新军事变革催生的战争动员新概念”,载《中国国防报》2007年12月4日。
    ①曹惠芬:“21世纪战争动员的新趋势”,载《国防技术基础》2006年第5期。
    ②徐奎:“国防动员体制的转型趋势”,载《国防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③曹惠芬:“21世纪战争动员的新趋势”,载《国防技术基础》2006年第5期。
    ④刘永刚等:“彰显信息化特色的战争动员”,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7月19日。
    ⑤文育富:“国防动员的发展态势”,载《国防》2007年第6期。
    ①宋永健:“辩证地认识战争动员的发展走向”,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4月8日。
    ①这里的“紧急状态”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与我国《宪法》上所规定的“紧急状态”外延与内涵不同,将在下文予以说明。
    ②莫纪宏、徐高著:《紧急状态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页。
    ③(台)黄俊杰著:《法治国家之国家紧急权》,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页。
    ①莫纪宏:“论完善我国动员法律制度”,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2期。
    ②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台)张剑寒:“戒严与‘国家动员’法制”,(台)赵学渊:“‘国家总动员法’之体制及其立法形式”,载(台)林纪东等编:《宪法戒严与国家动员论》,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等文章。
    ③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一),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282页。
    ④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一),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页。
    ①S.G.Fisher:”The suspension of Habeas Corpus during the war of the Rebellio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Ⅲ(1888),pp.485.转引自(台)林纪东等编:《宪法戒严与国家动员论》,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290页。
    ②石佑启著:《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109页。
    ③杨建顺著:《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④董炯著:《国家、公民与行政法——个国家—社会的角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①王法安:“发达国家国防动员的立法与体制构建”,载《国防》2002年第10期。
    
    ①(台)黄俊杰著:《法治国家之国家紧急权》,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43页。
    ②莫纪宏:“完善紧急状态立法保障公民的宪法和法律权利”,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6期。
    ③莫于川:“建议在我国行政程序法典中设立紧急程序条款”,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6期。
    ①张公辉著:《各国总动员概况》,大东书局民国31年版,第11页。
    ②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一),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227~252页。
    ①李新生、郭春明:“我国紧急状态法的立法宗旨和原则”,载《法学》2004年第8期。
    ①徐高、莫纪宏著:《外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66~67页。
    ②紧急状态目前在法学领域尚没有统一的观点,而且各国紧急状态的范围也不尽一致,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具有危险度的非法的社会秩序,参见马怀德主编:《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非典”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③刘小冰:“突发公共事件与紧急状态的应对衔接”,载http://news.sohu.com/20080522/n257003479.shtml.
    ①戚建刚:“法治国家架构下的行政紧急权力”,北京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之前,立法部门曾经考虑制定《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但最后没有制定专门规范紧急状态的法律,仍然沿用《戒严法》,这主要是因为突发事件应对的问题更加现实一些,而紧急状态是很少发生的情况,亟迫性没有那么强。
    ③戚建刚:“法治国家架构下的行政紧急权力”,北京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例如任民:“国防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载《国防》2007年第4期;肖永军等:“建立国防动员平时应急机制之浅见”,载《国防》2006年第6期等文章。
    ②孙树安等:“对国防动员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载《国防》2003年第11期。
    ③万福临、陈克祥:“加强国防动员应急功能的开发”,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1月16日。联邦紧急管理署已于2002年合并到美国国土安全部中去。——笔者注。
    ①Civil Contingencies Bill 2004(c.1),s.1.
    ②Civil Contingencies Bill Schedule 2.
    ③陈得第:“新时期国民经济理论框架”,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④关于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一般认为国民经济动员是国防动员的组成部分,但笔者认为,国民经济动员有其独立性与专业性,与国防动员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在立法上,目前的思路可能是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单独分别立法。在本文中,对于两者关系不做更深入的探讨,但对国民经济动员也有所涉及。
    ①黄彩虹等:“揭开海军‘世昌号’大型国防动员舰的神秘面纱”,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10月11日。
    ①许江瑞:“浅谈国防动员法律规范体系建设”,载《国防》2006年第6期。
    
    ①复员的情况比较特殊,这里不讨论复员主体的问题。
    ②周健等著:《战时军事行政法》,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①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6页。
    ①余文定、金瓯:“当前国防动员机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载《国防》2003年第1期。
    ②《行政处罚法》第15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③参见上一部分的分析。
    ④何银胜:“正确认识国防动员体制建设的几个问题”,载《国防》2002年第8期。
    
    ①余文定、金瓯:“当前国防动员机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载《国防》2003年第1期。
    ②孙祥林:“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的若干思考”,载《国防》2006年第10期。
    ②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一),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页。
    
    ①孙祥林:“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的若干思考”,载《国防》2006年第10期。
    ②余文定、金瓯:“当前国防动员机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载《国防》2003年第1期。
    ①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0页。
    ②该办法是我国国防动员领域的第一个地方军事行政规章,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①See Howard Elcock,”Local Government”,Methuen Press,1982,pp176~178.
    
    ①孙祥林:“关于战时国防动员指挥主体的思考”,载《国防》2007年第5期。
    ②孙祥林:“关于战时国防动员指挥主体的思考”,载《国防》2007年第5期。
    ①[美]托德·桑德勒等著,姜鲁鸣等译:《国防经济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国防动员准备可以从国防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但从法学的角度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动员准备的制度和规则,即如何达到制度构建时所预设的目的,这是两者的区别所在。
    ②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①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②徐奎、曹延中:“新中国国防动员体制的历史演变”,载《军事历史》2007年第2期。
    ③参见《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08年2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④虽然在2008年的机构改革中原来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已经并入新成立的工业与信息化部,但笔者认为,真正的融合还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实现。
    ①徐奎、曹延中:“新中国国防动员体制的历史演变”,载《军事历史》2007年第2期。
    ②参见上一章的相关论述。
    ③刘鹏辉:“国防动员法制问题研究”,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报告,第138页。
    
    ①朱庆林著:《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发展战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②王思强:“应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新挑战”,载《中国改革》2004年第9期。
    ③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①[美]P·爱德华著,波拉提等译:《国防部总动员计划》,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参见张国权:“俄罗斯动员计划的主要特点”,载《中国国防报》2007年9月13日。
    ③参见[美]P·爱德华著,波拉提等译:《国防部总动员计划》,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See Joint Doctrine for Mobilization Planning,22 June,1995.
    ②王伟、李委明:“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载《国防》2006年第3期。
    ①王美权主编:《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统计指南》,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②马俊鹏:“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载《国防》2008年第9期。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页。
    ④周健、于恩志著:《美国军事法》,海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⑤[美]哈诺德·克莱姆著,库桂生等译:《经济动员准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①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②李昕:“论我国行政登记的类型与制度完善”,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①中国政法大学军事法研究中心:《国防动员行政法律措施研究》,2005年。
    ②刘鹏辉:“国防动员法制问题研究”,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报告,第138页。
    ①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②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
    ①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237页。
    ②See David Butler,”British Political Facts(1900~1994)”,Macmillan Press,1994,pp50.
    ③刘鹏辉:“国防动员法制问题研究”,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报告,第167页。
    ④参见董问谯著:《国防经济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⑤参见董问谯著:《国防经济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①“明确政府部门责任,确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就《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答新华社记者问”,载http://www.gov.cn/zwhd/2008-06/10/content_1012145.htm.
    
    ①周健等著:《战时军事法总论》,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②迟浩田:《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草案)>的说明》,1997年3月6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中国的国防》,2006年12月29日。
    ③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①参见周健等著:《战时军事行政法》,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①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②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一),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页。
    ③张羽:“冷战后美国战争动员的演变(上)”,载《国防》2005年第7期。
    ④See Joint Doctrine for Mobilization Planning,22 June 1995.
    ①朱庆林等:“国外经济动员等级划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军事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①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①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①[美]P·爱德华著,波拉提等译:《国防部总动员计划》,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②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一),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298~302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动员工作条例(试行)》第29条。
    
    ①戴凤秀著:《国防动员战略与对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②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③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143页。
    
    ①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编:《国防动员基本理论》,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②参见夏镇九主编:《国防动员知识读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③参见夏镇九主编:《国防动员知识读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④参见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143页。
    ⑤参见夏镇九主编:《国防动员知识读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①赵建中等著:《人民武装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②[美]哈迪·L.迈瑞特等著,张晓松等译:《动员与国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③[美]哈迪·L.迈瑞特等著,张晓松等译:《动员与国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
    ④魏万国等:“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建议”,载《军事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①参见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②王凤山等著:《现代防空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312页。
    ①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②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三种非常法律状态,即战争、动员和紧急状态。
    ③刘小兵:“紧急状态的基本要素及其制度选择”,载《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④国防动员实施的时间和空间效力已经在上一章当中有详细的论述,时间效力主要是指从动员实施和动员终止的过程,空间效力主要是指动员的空间范围,与动员等级有关,此处不在赘述。
    
    ①[美]路易斯·亨金等著,郑戈等译:《宪政与权利》,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6页。
    ②郭春明:“论紧急状态下的宪法效力”,载《法学》2003年第8期。
    ①See George Q. Flynn,”The Mess in Washington: Manpower Mobilization in World War II”,Greenwood Press, 1979,pp73.
    ②袁旭著:《第二次中日战争纪事》,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10页、318页,转引自吕晓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争动员评述”,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③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一),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415~538页。
    
    ①曹惠芬:“国外战争动员法规体系”,载《国防技术基础》2007年第10期。
    ②陈建民、李晓著:《发达国家战争动员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①See Joint Doctrine for Mobilization Planning,22 June,1995.
    ②动员的立法紧急权前文已经进行不少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①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6页。
    ②See Brian Thompson,”Broadcasting and Terrism”,Public Law,(winter 1989),pp528.
    ③Broadcasting Act 1981,s.29.
    ④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①陈德第等主编:《国防经济大辞典》,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73页。
    ②Emergency Laws Act 1964,s2.
    ③Import,Export and Customs Powers Act 1939.s1;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 1939.s1.
    ④刘鹏辉:“国防动员法制问题研究”,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报告,第154页。
    ①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5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②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如因战时紧急,当地政府已无法正常履行职能时,也可由军队来执行。
    ③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6页。
    ④燕永清、任义民:“预备役部队战时征召之我见”,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4月29日。
    ①王克稳:《行政征收》,载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945页。
    ②王克稳:《行政征收》,载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946页。
    ③参见我国宪法第10条、第13条的规定。
    ④从物的种类来说,物可以分为可消耗物和不可消耗物,消耗物是仅一次性有效使用就灭失或品质发生变化的物。不可消耗物是可反复使用,通过使用逐渐磨损其效用的物。参见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页。
    ①王克稳:《行政征收》,载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947页。
    ②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07页。这里的“征调”也包括征收的一部分内容。
    
    ①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页。
    ②Army Act 1955,s165,s168,s171.
    ①邢鸿飞:《行政契约》,载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988页。
    ②[英]庇古著,徐宗士译:《战时经济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③增加赋税属于行政征收的范畴,因此,在动员领域也有行政征收手段的行使。
    ④National Debt Act 1972,s13,s15.
    ⑤目前,该法第一、三、七章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其余的部分已经于1953年停止使用。
    ①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一),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282页。
    ②[美]哈诺德·克莱姆著,库桂生等译:《经济动员准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徐高、莫纪宏著:《外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34~37页。
    ②戚建刚:“法治国家架构下的行政紧急权力”,北京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舒国滢主编:《法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②(台)张剑寒:“戒严与‘国家动员’法制”,载(台)林纪东等编:《宪法戒严与国家动员论》,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
    ③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一),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页。
    ④限制性权力的行使过程中,一般不存在强制执行的问题。
    ⑤傅士成:《行政强制》,载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890页。
    ①(台)张剑寒:“戒严与‘国家动员’法制”,载(台)林纪东等编:《宪法戒严与国家动员论》,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
    ①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战争动员系教研室:“化战争潜力为致胜实力”,载《中国民兵》2002年第11期。
    ②赵颖:“突发事件应对法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台)张剑寒:“戒严与‘国家动员’法制”,载(台)林纪东等编:《宪法戒严与国家动员论》,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
    ①徐高、莫纪宏著:《外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②See Richard B.Lilli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79,No.4(Oct.1985).转引自赵颖:“突发事件应对法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研究”,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4.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5.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姚有志主编:《战争战略论》,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7.李保忠著:《中外军事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陈德第等主编:《国防经济大辞典》,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 (台)钮先钟著:《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瑞士]约米尼著,钮先钟译:《战争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 [英]J.F.C.富勒著,绽旭译:《战争指导》,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12. [美]盖文·肯尼迪著,周希敏等译:《国防经济学》,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13. [英]庇古著,徐宗士译:《战时经济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 [美]索普著,张焱译:《理论后勤学》,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15.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 [英]利德尔·哈特著,钮先钟译:《战略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17. [美]基辛格编,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国家战略问题》,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8. [美]托德·桑德勒等著,姜鲁鸣等译:《国防经济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周健著:《军事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0.周健等著:《战时军事行政法》,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
    21.周健、于恩志著:《美国军事法》,海潮出版社2002年版。
    22.薛刚凌、周健主编:《军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3.夏勇、周健、徐高著:《军事行政法律行为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4.张山新主编:《军事法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 [英]马丁·洛克林著,郑戈译:《公法与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6.莫纪宏、徐高著:《紧急状态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7.徐高、莫纪宏著:《外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28.石佑启著:《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杨建顺著:《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30.董炯著:《国家、公民与行政法——个国家—社会的角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马怀德主编:《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非典”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3. [美]路易斯·亨金等著,郑戈等译:《宪政与权利》,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34.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35.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7.舒国滢主编:《法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 (台)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9. (台)黄俊杰著:《法治国家之国家紧急权》,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40. (台)林纪东等编:《宪法戒严与国家动员论》,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
    41.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一),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42.国家战争动员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战争动员文件资料汇编》(国外部分二),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43.吴子勇主编:《战争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任民著:《国防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张羽著:《战争动员例评》,白山出版社1996年版。
    4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7.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48.范晓光主编:《战争动员理论创新与实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四川省军区编:《兵员动员学》,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0.曾仲秋主编:《国防动员基本理论》,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
    51.谭冬生、雷渊深主编:《战争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2.张羽著:《战争动员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谷齐光著:《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54.朱庆林、肖廷杰著:《国民经济动员概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5.范小光主编:《中国古代战争动员》,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赵建中等著:《人民武装动员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戴凤秀著:《国防动员的战略与对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张公辉著:《各国总动员概况》,大东书局民国31年版。
    59.张东溥主编:《走向辉煌——国防动员工作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编:《国防动员基本理论》,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
    61.夏镇九主编:《国防动员知识读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62.王凤山等著:《现代防空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63.朱庆林著:《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发展战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王美权主编:《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统计指南》,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陈建民、李晓著:《发达国家战争动员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66. [美]哈诺德·克莱姆著,库桂生等译:《经济动员准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7. [美]P·爱德华著,波拉提等译:《国防部总动员计划》,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8. [美]哈迪·L.迈瑞特等著,张晓松等译:《动员与国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9. [美]威廉姆·艾伦·汉考克著,王淑梅译:《动员:美国战略政策的工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 [美]斯蒂芬·M·邓肯著,李建海译:《平民战士——美国国民警卫队和后备队与国家安全政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 [爱]约翰·霍恩编,卢周来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政府、社会和动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2.韩亮仙著:《中国经济动员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3.董问谯著:《国防经济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4. [德]埃里克·鲁登道夫著,张君励译:《总体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闫宪洲等:“把握国防动员建设新特点”,载《中国国防报》2005年7月22日。
    2.徐永汉:“‘高科技局部战争动员问题研究笔会’观点综述”,载《国防》1999年第7期。
    3.刘永刚等:“彰显信息化特色的战争动员”,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7月19日。
    4.徐宗君、果青:“现代国防动员法规建设的精神内核”,载《军事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5.王法安:“动员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基本范畴(一)”,载《国防》2003年第1期。
    6.王法安:“动员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基本范畴(二)”,载《国防》2003年第2期。
    7.万福临、陈维超:“强化政府在国防动员中的职能作用”,载《国防》2006年第3期。
    8.李承:“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统一——新时期军队历史使命的延伸”,载《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12期。
    9.吴景福:“论军事后勤动员建设”,载《军事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10.库桂生:“二战时期战争动员对今天的启示”,载《现代军事》2005年第7期。
    11.傅群忠等:“新军事变革应树立的七大新理念”,载《国防科技》2007年第6期。
    12.刘永刚等:“彰显信息化特色的战争动员”,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7月19日。
    13.朱茂群:“精确化——未来战争动员的走向”,载《国防》2002年第2期。
    14.杨志:“新军事变革催生的战争动员新概念”,载《中国国防报》2007年12月4日。
    15.曹惠芬:“21世纪战争动员的新趋势”,载《国防技术基础》2006年第5期。
    16.徐奎:“国防动员体制的转型趋势”,载《国防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7.文育富:“国防动员的发展态势”,载《国防》2007年第6期。
    18.宋永健:“辩证地认识战争动员的发展走向”,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4月8日。
    19.莫纪宏:“论完善我国动员法律制度”,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2期。
    20.王法安:“发达国家国防动员的立法与体制构建”,载《国防》2002年第10期。
    21.莫纪宏:“完善紧急状态立法保障公民的宪法和法律权利”,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6期。
    22.莫于川:“建议在我国行政程序法典中设立紧急程序条款”,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6期。
    23.李新生、郭春明:“我国紧急状态法的立法宗旨和原则”,载《法学》2004年第8期。
    24.任民:“国防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载《国防》2007年第4期
    25.肖永军等:“建立国防动员平时应急机制之浅见”,载《国防》2006年第6期
    26.孙树安等:“对国防动员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载《国防》2003年第11期。
    27.万福临、陈克祥:“加强国防动员应急功能的开发”,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1月16日。
    28.陈得第:“新时期国民经济理论框架”,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9.黄彩虹等:“揭开海军‘世昌号’大型国防动员舰的神秘面纱”,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10月11日。
    30.许江瑞:“浅谈国防动员法律规范体系建设”,载《国防》2006年第6期。
    31.余文定、金瓯:“当前国防动员机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载《国防》2003年第1期。
    32.何银胜:“正确认识国防动员体制建设的几个问题”,载《国防》2002年第8期。
    33.孙祥林:“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的若干思考”,载《国防》2006年第10期。
    34.刘新英:“国防动员法若干问题研究”,载《军事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35.徐奎、曹延中:“新中国国防动员体制的历史演变”,载《军事历史》2007年第2期。
    36.王思强:“应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新挑战”,载《中国改革》2004年第9期。
    37.张国权:“俄罗斯动员计划的主要特点”,载《中国国防报》2007年9月13日。
    38.王伟、李委明:“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载《国防》2006年第3期。
    39.马俊鹏:“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载《国防》2008年第9期。
    40.李昕:“论我国行政登记的类型与制度完善”,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
    41.中国政法大学军事法研究中心:《国防动员行政法律措施研究》,2005年。
    42.迟浩田:《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草案)>的说明》,1997年3月6日。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中国的国防》,2006年12月29日。
    44.张羽:“冷战后美国战争动员的演变(上)”,载《国防》2005年第7期。
    45.朱庆林等:“国外经济动员等级划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军事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46.魏万国等:“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建议”,载《军事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47.刘小兵:“紧急状态的基本要素及其制度选择”,载《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8.郭春明:“论紧急状态下的宪法效力”,载《法学》2003年第8期。
    49.吕晓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争动员评述”,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50.曹惠芬:“国外战争动员法规体系”,载《国防技术基础》2007年第10期。
    51.燕永清、任义民:“预备役部队战时征召之我见”,载《中国国防报》2006年4月29日。
    52.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战争动员系教研室:“化战争潜力为致胜实力”,载《中国民兵》2002年第11期。
    53.谭玉龙:“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的社会化保障”,载《西南民兵杂志》1996年第5期。
    54.余玉泉:“深入研究科索沃战争,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国防”,载《中国民兵》1999年第8期。
    55.史新开:“沿海地区国防动员工作探讨”,载《中国民兵》2004年第4期。
    56.滑兵来:“国防动员必须适应21世纪战争的特点和要求”,载《国防》2001年第1期。
    57.王法安:“积极完善国防动员体制”,载《国防》2001年第1期。
    58.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研究”,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1期。
    59.张洪瑞、吴宏强:“国防动员的实质”,载http://arm.cpst.net.cn/gfjy/2008_10/225087575.html.
    60.刘小冰:“突发公共事件与紧急状态的应对衔接”,载http://news.sohu.com/20080522/n257003479.shtml.
    61.“明确政府部门责任,确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就《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答新华社记者问”,载http://www.gov.cn/zwhd/2008-06/10/content_1012145.htm.
    62.戚建刚:“法治国家架构下的行政紧急权力”,北京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3.赵颖:“突发事件应对法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64.刘鹏辉:“国防动员法制问题研究”,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报告。
    1. Havey A.Weerd,”Churchill,Lloyd George,Clemenceau:The Emergence of the Civilian”,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1952).
    2. Joint Doctrine for Mobilization Planning,22 June,1995.
    3. Lynn Turgeon, The Advanced Capitalist System: A Revisionist View 47 ,1980.
    4. William O'Neill, The Oxford Essential Guide to World War II 162,2002.
    5. Timothy. A. Canova: American Wartime Values in Historical Perpective: full-employment mobilization or business as usual, 13 ILSA J. Int'l & Comp. L. 1,2006.
    6. R. Elberton Smith,”The Army and Economic Mobilization”,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1959.
    7. Howard Elcock,”Local Government”,Methuen Press,1982.
    8. David Butler,”British Political Facts(1900~1994)”,Macmillan Press,1994.
    9. George Q. Flynn,”The Mess in Washington: Manpower Mobilization in World War II”,Greenwood Press, 1979.
    10. Brian Thompson,”Broadcasting and Terrism”,Public Law,(winter 1989).
    11. Mark R. Wilson,”The Business of Civil War: Military Mobilization and the State, 1861—1865”,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