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也是近代以来最为成功的政治信条。对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的研究是世界范围内一个广泛而又持久的课题。东亚民族主义渊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反西方运动,是近代国际体系演变和民族危机共同造就的产物。日本的侵略战争,使东亚民族主义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直至今天仍然是东亚民族和解的障碍和民族主义冲突的直接“诱因”。同时,自朝鲜战争至冷战结束,东亚民族主义的目标诉求中又关联了无法摆脱的“美国因素”。至今为止,东亚民族主义尚未完成自主、统一、强大的历史使命。
     20世纪90年代,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大国关系重新调整,经济全球化加深了相互依存,南北矛盾激化,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日益突出。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波及到东亚国家,中韩日民族主义日益兴起。基于“历史情结”和现实的假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具有不可否认的“反西方”、“大国主义”以及“防日”、“抗美”等指向。冷战结束后,日本新民族主义逐渐抬头,其核心纲领就是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日本新民族主义这一目标不仅在国内有着深厚的认同基础,国际局势的变化也为其提供了空间。当代韩国的民族主义既包含着对民族历史、国家现状的审视和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在应对地缘环境挑战时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变化和诉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1年日本小泉内阁执政后推行的一系列强硬外交,造成东亚国家间利益尖锐冲突,引发东亚民族主义思潮强势抬头和相互对立。
     东亚民族主义的兴起与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在时间上的契合,究其根源在于特定的地缘政治因素和深层的历史文化因素。就本质而言,当代东亚民族主义冲突仍然是近代以来东亚国家间斗争的延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谋生存、求发展”的所有现实国家利益的内容。民族主义冲突的影响涉及东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诸多层面。民族主义造成东亚国家相互依存与安全困境的两难抉择,民族主义的“反抗”或多或少的指向美国并因此带来东北亚区域政治结构的变动。民族主义是影响国家战略的观念因素,战略理性与民族主义的浮躁给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造成了压力。
     尽管东亚经济实现了腾飞,但民族主义的目标仍旧遥远,而民族主义的对峙却成为地区合作的障碍和安全的隐患。美国、欧盟、亚洲其他国家正在警惕的注视着中国和日本的发展方向,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也期待着东亚地区主要国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民族主义已不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也不再是指导东亚国家发展和进步的政治纲领。从长远来看,东亚民族主义有必要加以“整合”。地区主义是连接民族主义(国家利益)和全球主义(全人类利益)的纽带,借鉴欧盟成功的经验,地区主义理应是东亚国家和解、合作、和谐的起点。以地区主义推动东亚合作,以多边机制保障东亚安全,以“共有理念”培育东亚认同,东亚国家、东方文明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历史的角度看,民族主义的淡化和消融,最终离不开民族平等、互信基础上的民族文化交流、民族文化认同及整合,尽管这将是一个伴随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的极其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摆脱“大东亚共荣圈”的梦魇,正视“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充分挖掘东亚智慧的宝库,渐次确立建设“新东亚”的理念,将是东方民族、东方文明改变“从属”地位,掌握生存主动权和实现勃兴的伟大开端。
Since modern times, nationalism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political and social forc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modern political creeds. The study of nationalist ideas and activities is a worldwide and long-lasting issue. Originated from the anti-western movemen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19th century, east Asian nationalism is the produc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national crisis. Nationalism implanted by the Japanese Aggressive War in East Asia turned out to be a special historical memory, and even today, it is still seen as the cause of barriers to national reconciliation and direct "incentive" of nationalist conflict in East Asia.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Korean War to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demands of the goal of nationalism in East Asia can not get rid of the "American factor" associated. So far, the East Asian nationalism has not completed its independent, unifying, historically shouldered mission.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the1990s, the world situation has undergone a series of fundamental changes. The world situ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multipolarit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uperpowers" have been readjust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en deepening interdependence, conflict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have been intensifying, and the threat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fiel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third wave of nationalism" all over the world spread to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nationalism found its emerging market in China, South Korea and Japa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mplex" and realistic assumptions,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thought since the1990s is undeniably oriented towards "anti-Western","great power","anti-Japan", and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Japan's new nationalism gradually rose, the core of its guidelines is to make Japan a "normal country". The goal of Japan's new nationalism has a profound foundation of recognition within Japan, and the change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lso provides it a developing space. Contemporary nationalism in South Korea includes both the scrutiny and attention on national history and national status, but also it reflects the changes and demand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psychology in dealing with geo-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especially after Japan's Koizumi's cabinet took office in2001, the introduction of a series of tough foreign policies caused a sharp conflict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triggering a strong rise of against each other situation of the East Asian nationalist thoughts.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in East Asia and the third wave of nationalism around the world fit in time, specific geopolitical factors and the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can be seen as its root. In essence,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ist conflicts in East Asia is still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East Asian countries existed in modern times, and its content is no more than everlasting "seeking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concerning with realistic national interest. The impact of nationalist conflicts in East Asian counties involves many aspect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ecurity. Nationalism caused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dilemma of choosing between inter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nd nationalist "resistance" point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refore, brings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in Northeast Asia. Nationalism is the conceptual factor affect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meanwhile, strategic rationality and nationalist impetuosity brings pressure to these countries when they make and implement the external strategy.
     Although the East Asian economy has achieved fast development, but the goal of nationalism has a long way to go, nationalist confrontation has become the obstacle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pitfalls for safety. U.S., EU, and other Asian countries are warily watching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China and Japan. Facing global problems, the whole world i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major countries of the East Asian region to assume more responsibility. Nowadays, in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nationalism is no longer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no longer a political program to guid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In the long term, nationalism in East Asia needs to be "integrated". Regionalism is the connecting bond of nationalism (national interest) and globalism (interests of all mankind). Drawing on the EU's successful experience, regionalism is supposed to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reconciliation, cooperation and harmony in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Promoting East Asia cooperation, protecting the security of East Asia through regionalism and multilateral mechanisms, cultivating East Asian identity through "shared concept",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Eastern civilization will embrace a brighter future ".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dilution and ablation of nationalism is ultimately inseparable from ethnic equality, mutual trust based o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nationally cultural recognition and integration, although this will be an extremely long and painful process accompanied by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Getting rid of the nightmare of the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reasonably facing "China threat theory" and "China's responsibility theory", fully excavating the treasure of wisdom in East Asia, and gradually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New East Asia ", it will be a great start for the oriental peoples and oriental civilization to change its subordinate position, and to grasp the initiative for survival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prosperity.
引文
2王小东.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J].战略与管理,2000(5):82.
    3姜义华.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8.
    45张永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透视[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38.
    5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2):22.
    6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7王剑锋《全球化:当代韩国的全球化与民族主义》(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38卷3期)P159
    8李建明《韩国民族主义及其影响下的中韩关系》(载《学理论》2008年18期)P44
    9蔡建《韩国:文化民族主义不足为怪》(载《世界知识》2007年10期)P60
    10王生《试析当代韩国民族主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2期)P36
    11赵立新《小泉时期的日本外交与东亚民族主义思潮》(载《延边大学学报》2007年3期)P13
    12胡燕、李众《日韩民族主义的表现和对策》(载《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1期)P58
    13王生《民族主义:刺激韩国发展的双刃剑》(载《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5日)第005版
    14涂怡超《后冷战时期东北亚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地区安全》(载《兰州学刊》2007年7期)P55
    15杨伯江《当前日本社会思潮与“新民族主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5期)P6-11
    16涂怡超《后冷战时期东北亚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地区安全》(兰州学刊2007年7期)P56
    17牟成文《近年日本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探析》(世界民族2004年2期)P9
    18田培良《日本的民族主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太平洋学报》1996年4期)P76
    19杨夏鸣《日本新民族主义及其兴起的原因与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2期)P59
    20参见王新生《如何认识日本的新民族主义》(《理论时政》2001年8期)P26-27
    21杨宁一《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1期)P101
    22[日]齐藤泰治《论90年代后期到现在(2006)的中国民族主义》(《教养诸学研究(118)》P99-115,2005年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教养诸学研究会)
    23[日]高木桂藏在《中国民族主义的狂奔》(《褚君36(3)》2003-04)P14-17
    24[日]铃木让仁《如何与民族主义进行统合才是马立诚“对日新思维”的最大问题所在》(中央公论119(8)2004年8月),P124-131
    25[日]同田彦久《中国民众应了解政府主导的民族主义是危险的》(社会公论119)2006年4月)P5-14
    26[日]星光凌成《对日感情正在恶化中国知识阶层的对日观——日中两国应避免民族主义抬头》生活讲座(67),2000年1月P154-165页
    27[日]权五定《韩国社会科学类教科书中的民族主义——内容的曲折与理论的继承》(社会科学研究(72)2010年3月21日)P1-9
    28[日]黄宰源《韩国的反日民族主义以及媒体的报道》(太平洋研究科论集182009年11月)P377-399
    29[日]黑田腾弘《韩国民族主义的狂奔》《赭君35(3)》2003年03 P141-147
    30[日]大泽真幸以韩国为镜审视日本的民族主义《世界(693)》2001年10月,岩波书店P266-276
    31[韩]赵英男《改革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对外关系:对现有研究的批判性检讨》韩国社会科学2002年1月24卷P186
    32[韩]崔延植在《后冷战时期中国的民族主义与东北亚秩序》21世纪政治学会报2004年14辑1号P262-263
    33[韩]金少中《中国民族主义状况与展望》韩国东北亚论丛2006年38期P239-240
    34[韩]李振英《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和21世纪东亚和平》国际和平2006年3卷P116
    35[韩]朴炳光的和《改革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登场背景和实况》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4)P79-81
    36[韩]任奎涉《以北京奥运会前后表现的中国民族主义研究》亚太研究2008年(2)P106-115
    37[韩]金东成《安全秩序的形成与民族主义》国家战略2009年15卷4号P116-120
    38崔玉军《西方关于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范式与主题》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5期P118
    39[美]艾伦·怀廷《中国对外政策中的民族主义》载(美)《亚洲概论》2002年秋季号P913-933
    40[澳]卢西恩·w·派伊《中国民族主义是如何蒙蔽民众的》载《澳大利亚中国事务评论》1999年12月P107-133
    41[美]希拉里·康洛伊《日本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载《美国历史回顾》1998年4集P818-829
    42[美]艾伦·怀廷《邓小平之后的中国民族主义和外交政策》载(美)中国季刊,1999年6月P295-316
    43[澳]詹姆斯.汤森《中国的民族主义》澳大利亚中国事务杂志,第27号1992年1月P97-130
    44崔玉军《西方关于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范式与主题》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5期P121
    45以赛亚.柏林.民族主义:出人意料的力量[M]//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46[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三版)[M].魏凤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54.
    47[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
    48约·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
    49[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50 [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51[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fMl.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52参见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论[J].欧洲,1994(01):14-15.
    53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3.
    54刘中民,左彩金,骆素青.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39-40.
    55徐迅.民族主义[M].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0.
    56[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人民·民族·国家—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M].刘泓,黄海慧,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58.
    57[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5.
    58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
    59[西班牙]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M].徐鹤林,朱伦,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2.
    60 [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
    61[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62参见E-B·Hass. What Is Nationalism and Why Should We Study It?[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6,40(3):?转引自刘中民,左彩金,骆素青.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57.
    63 Hans-khon. The Idea of Nationalism[M].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6:10-11.
    64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65转引自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89.
    66 Emest·Gellner. Nations and Nationalism[M]. England: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imited,1983:1.
    67[英]休·希顿-沃森.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M].吴洪英,黄群,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3.
    68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P397
    69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P398
    70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6-97.
    71李寒梅日本民族主义形态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P18
    72马瑞映.民族主义:概念与现实[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140.
    73李晔,耿昕.论东亚民族主义的类型与特征[Jl.东北师大学报,2001(05):57.
    74陈学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04.
    75李兴.论国家民族主义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75
    76刘中民,左彩金,骆素青.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71.
    77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89.
    78郭洪纪.文化民族主义的缘起及主要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42.
    79 James · Patras. Latin Amerecan Dependence[M]. New York:?,1973:107.
    80郭吴新,刘运顶.美国外贸政策中的经济民族主义取向剖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07):49.
    81[日]铃木贞美.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M].魏大海,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9.
    82钱雪梅.文化民族主义刍论[J].世界民族,2000(04):4.
    83任其铎,王维佳,刘倩,等.浅论民族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变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123.
    84[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
    85 J · Holsti. Peace and War:1648-1989[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31.
    86[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基础与历史经验[M].郑文彬,洪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0.
    87[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70.
    88[印度]泰戈尔.民族主义[M].谭仁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3.
    89徐波,陈林.全球化、现代化与民族主义:现实与悖论——民族主义研究学术译丛代序言[M]//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3.
    90 Andrew.Heywood.Political Ideologies[M].New York:?,1992:136.
    91[西班牙]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M].徐鹤林,朱伦,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2.
    9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93[英]罗伯特·法恩.温和民族主义?——公民理想的局限性[M].刘泓,黄海慧,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73.
    94[英]罗伯特·法恩.温和民族主义?——公民理想的局限性[M].刘泓,黄海慧,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84.
    95潘亚玲.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J].欧洲研究,2006(04):89.
    96[美]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帕米尔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P230
    9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6.
    98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J].世界历史研究,1996(1):68.
    99秦晖.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契合点在哪里[J].东方,1996(3).
    100陈学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07.
    101陈大白民族主义的中国道路——评王小东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言说《战略与管理》2000年3期P99
    10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1648-1814)[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23.
    103转引自W · David · Clinton. The Two Faces of National Interst[M].7.
    104转引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7.
    105徐波,陈林.全球化、现代化与民族主义:现实与悖论——民族主义研究学术译丛代序言[M]//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9.
    106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对话[M]//郑大华,邹小站.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
    107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P20
    109储安平.评普利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J].观察,1947,3(9):5.转引自卫春回.试论20世纪40年代后期自由主义者的民族主义取向[M]//郑大华,邹小站.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68.
    110[日]尹健次《民族主义与殖民地统治》载《讲座战争与现代4民族主义与战争》P196-197转引自向卿. 日本近代民族主义(1868-189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49-150.
    111[日]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M].王中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80.
    112向卿.日本近代民族主义(1868-189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59.
    113尹业香,郭定.近代日本侵略扩张的文化探析——兼论二战以来日本难以认罪的原因[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118.
    114[美]罗兹.墨菲.亚洲史(第四版)[M].黄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588.
    115[美]罗兹·墨菲.亚洲史(第四版)[M].黄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588.
    116文中所谓“朝鲜(韩国)近代民族主义”:1919年之前概用“朝鲜民族主义”指代;1919年4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上海成立后,则以“朝鲜(韩国)民族主义”指代。1945年南北分治后则区分为韩国和朝鲜。本课题研究对象“当代韩国民族主义”小涉及当代“朝鲜民族主义”的立场,也不论及其民族主义表现——笔者注。
    117曹中屏.朝鲜近代史(1863-1919)[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118[韩]白基龙.韩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来源及演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5):64.
    119[美]罗兹.墨菲.亚洲史(第四版)[M].黄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593.
    120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
    121[日]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M].王中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80.
    122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6.
    123戴季陶.日本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02.
    124武心波.“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的再认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499.
    125[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全二册)[M].董正华,陈少衡,牛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736.
    126[美]罗兹·墨菲.亚洲史(第四版)[M].黄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593.
    127[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376.
    128[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M].李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35.
    129威廉.斯图克,何祚康.朝鲜战争取代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个西方学者对朝鲜战争的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01(03):73.
    130李春虎.朝鲜战争后的东北亚局势与民主朝鲜的抉择[J].韩国研究论丛,2000(0):103.
    131[美]劳伦斯.奥尔森.日本在战后亚洲[M].伍成山,译.内部发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71.
    132隋淑英.朝鲜战争与日本的崛起[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340.
    133[澳]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M].丁占杰,许春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8.
    134袁明.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观[M]//袁明,哈里·哈丁.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13.
    135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8.
    136李晔.中日韩新四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262.
    137徐迅.民族主义[M].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6.
    138[美]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马克·塞尔登.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M].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5.
    139[澳]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M].丁占杰,许春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140李哗.中日韩新四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215.
    141[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全二册)[M].董正华,陈少衡,牛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857.
    142[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全二册)[M].董正华,陈少衡,牛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875.
    143[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9.
    14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54.
    145叶自成.关于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1):30.
    146欧盟理事会批准对华战略报告[N].人民日报,1995-12-08.
    147[澳]罗.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倪峰,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1.
    148王斯德钱红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2000》(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P396-397
    149傅勇.试论冷战后的非传统安全问题[J].社会科学,2003(10):34.
    150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3.
    151[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4.
    152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76-124.
    153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0.
    154李文.冷战后东北亚民族主义复兴的条件与机制[J].韩国研究论丛,2008(1):3.
    155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56.
    156参见杨伯江.当前日本社会思潮与“新民族主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1(05):63.
    157任丙强.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兼批评王小东的民族主义观[M]//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158徐迅.民族主义[M].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89.
    159[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数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8.
    160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f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
    161张永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透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9.
    162萧功秦.为什么我反对激进民族主义[M]//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
    163鲁义.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305.
    164任丙强.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兼批评王小东的民族主义观[M]//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 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165参见朴键一,朴光姬.中韩关系与东北亚经济共同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0-76.
    166任丙强.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兼批评王小东的民族主义观[M]//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22.
    167[韩]金少中《中国民族主义状况和展望》(载《韩国东北亚论丛》第38集2006 P132)
    168“现代新儒学是”五四”以后产生于国内的—股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潮,解放以后转移到港台和海外。在大陆沉寂30多年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新引起国人的注意。代表人物国外有美国哈佛大学华裔教授杜维明,在大陆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方克立等。在观点和立场方面,海外学者与大陆学者存在诸多分歧,其中最根本的分歧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问题,——是全盘西化?还是东亚模式的儒家资本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内研究现代新儒学的学者,绝大多数属于马克思主义派。参见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P349-351
    169“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之名,始于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也有学者主张慎用“国学”一词。例如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谈到,“国”是一个政治命题,把政治命题压在文化命题上面并不合适,动则言及“国学”,很可能失去理性的严峻、冷静、客观。另外,“国学”的说法具有太大的排他性。
    170刘建军.当代中国政治思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24.
    171杨伯江.当前日本社会思潮与“新民族主义,,[ J].现代国际关系,2001(05):6.
    172纪廷许.现代日本社会与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66
    173杨宁一.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演变——兼对“新民族主义,,概念的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1.
    174金熙德,冯昭奎,等.再生还是衰落——21世纪日本的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32.
    175吴广义.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51.
    176[澳]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M].丁占杰,许春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177参见纪廷许.现代日本社会与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89.
    178参见纪廷许.现代日本社会与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85.
    179[美]尤金.A·马修斯,沈跃萍.日本的新民族主义(上)[J].学习与实践,2004(8):39.
    180武心波.“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的再认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459.
    182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497.
    183沈定昌.韩国外交与美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3.
    187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3.
    188吴寄南.小泉纯一郎的内政与外交[M]//徐静波,陈建安,王少普.中日文化与政治经济论(依田熹家先生古稀纪念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92.
    189刘江永《盘点小泉当政5年对外政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4月07日
    190陈言.小泉时代:日本经济无为而治?[N].南方周末,2006-10-05.
    191日本NHK2005年5月9日转引自吴广义《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P352
    192朱九思.日本提出重视东亚的文化外交构想[N].日本新华侨报,2005-07-23.
    193徐万胜.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5.
    194张可喜.小泉内阁对中国态度日趋强硬外交手段口蜜腹剑[EB/OL]. (2005-02-22)[2011-10-08]. http://new s.sina.com.cn/c/2005-02-22/10075167299s.shtml.
    195阮次山.透视日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256.
    196新华网2005年3月25日
    1197陈锋,等.21世纪的中国与日本[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30.
    198新华社汉城2005年4月13日电
    199谢晶思.警惕:70年后的惊人相似[N].福建日报,2003-12-04.
    200同136P158
    201吴广义.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51.
    202杨锦麟.民族主义:壮怀何种激烈?[J].南风窗,2003(20).
    203日本《朝日新闻》2005年4月7日
    204李慕瑾.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EB/OL]. (2003-09-18)[2011-11-06]. http://news.sina.com. cn/c/2003-09-18/12061767730.shtml.
    205《时代周刊:李光耀专访》星洲日报(新加坡)2006年12月19日
    206中新网2005年04月05日电
    2072005年3月,针对日本岛根县议会制定并通过了《“竹岛之日”条例》,韩国《国家安
    209朴键一,朴光姬.中韩关系与东北亚经济共同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5.
    211[美]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亚洲及其前途—向各主要强国提出的问题[M].辛耀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0.
    212[美]查尔斯.W.凯格利.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M].夏维勇,阮淑俊,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45.
    213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新特点——一种基于新地缘关系视角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00-101.
    214丁力.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367
    215[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4.
    216[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7.
    217[澳]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M].丁占杰,许春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9.
    2182003年3月20日,小泉在日本国会报告中的讲话http://www.nids.go.jp
    219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
    220[韩]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金大中哲学与对话集[M].冯世则,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173.
    221[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5.
    222韩国《中央日报》2010年7月21日
    223引自《环球时报》2010年5月4日第1版
    22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
    225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文明和文化: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译[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118.
    226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文明和文化: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译[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97.
    227苏国勋.理性论及其限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83.
    228张爽.美国民族主义: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根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1.
    229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61
    230张骥,等.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166.
    231杨爱芹.日本政治文化与东亚战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32潘畅和.对日本儒教特征的再诠释[J].东疆学刊,2004(01):16.
    233潘畅和.对日本儒教特征的再诠释[J].东疆学刊,2004(01):16.
    234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新论[Ml.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14.
    235[日]若宫启文.和解与民族主义[M].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87.
    236朱宁.胜算——中日地缘战略与东亚重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6.
    237潘畅和.对日本儒教特征的再诠释[J].东疆学刊,2004(01):10.
    238[日]若宫启文.和解与民族主义[M].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8.
    239参见吴广义.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19-273.
    240阮次山.透视日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256.
    241吴广义.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33.
    242转引自巴殿君.从文化视角透析日本外交政策的战略选择[J].日本学刊,2010(4):101.
    243[日]若宫启文.和解与民族主义[M].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6.
    244[日]筑岛谦三.“日本人论”中的日本人[M].汪平,黄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97.
    245[韩]李御宁.韩国人的心—这就是韩国[M].张乃丽,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30.
    246罗峰韩国文化与现代政治转型《东北亚研究》1998年第3期第25页
    247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振乾谈韩国文化的基本特征[EB/OL]. (2008-04-08)[2011-11-29]. http:// cpc.people.com.cn/GB/66888/66889/7091496.html.
    248徐世丕.韩国打造软实力的新国策[EB/OL]. (2008-04-08)[2011-12-09]. http://www.zjwh.gov.cn/www/dtxx/ 2008-04-08/67466.htm.
    249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有益世界是机遇而非威胁[EB/OL]. (2005-08-21)[2011-12-20]. http://news.sina.com. cn/c/2005-08-21/10146741891s.shtml.
    250[美]约翰.米尔舍梅尔.《强权政治的悲剧》唐小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5月第223页
    251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EB/OL]. (2010-12-06)[2011-11-29].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 w/t774662.htm.
    252李文.东亚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J].当代亚太,2006(12):47.
    253郑京平《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年会讲话》新华网北京2006年3月19日电
    254参见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7-58.
    255邢爱芬.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7.
    256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5.
    257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9.
    258刘中民,左彩金,骆素青.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63.
    259任丙强.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兼批评王小东的民族主义观[M]//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
    260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J].当代法学,2003(12).
    261熊坤新.21世纪世界民族热点预警性研究[Ml.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6.
    262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3.
    263熊坤新.21世纪世界民族热点预警性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7.
    264周平.民族政治学[M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8.
    265转引自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Ml.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8,
    266何新.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何新史学论著选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5
    267.吴广义.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51.
    268《参考消息》2006年12月26日8版共同社东京2006年12月24日电
    269转引自高金钿,顾德欣.国际战略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43.
    270周平.民族政治学f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5.
    271徐迅.民族主义[M].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66.
    272参见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7-252.
    273何新.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何新史学论著选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6.
    274《参考消息》2006年12月26日8版共同社东京2006年12月24日电
    275任东波.民族主义与区域主义——论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的双重困境[J].东北亚论坛,2005(5):18.
    27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l.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00.
    277[澳]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M].丁占杰,许春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
    278据2006年8月16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专题文稿《小泉今天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279胡令远.东亚实现真正和解的文化思考[J].日本研究,2008(04):17.
    280参见[日]依田惠家.关于目前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11(01):15-21.
    281[美]理查德·塞缪尔斯.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M].刘铁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71.
    282[美]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马克·塞尔登.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M].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28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84李文.东亚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J].当代亚太,2006(12):49.
    285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l.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24.
    287杨翰卿.儒学与现代东亚价值观[J].中州学刊,2002(01):111.
    286[越南]阮氏秋芳.东亚价值与东亚共同体建立的构想[J].东南亚纵横,2010(02):82.
    288何新.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何新史学论著选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188.
    289[美]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马克·塞尔登.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M].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290[美]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马克·塞尔登.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M].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84.
    291庄礼伟.“亚洲价值观”的语义与渊源考证[M]//吴志攀,等.东亚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0
    292[美]罗兹·墨菲.亚洲史(第四版)[M].黄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691.
    293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28.
    294洪霞.欧洲的灵魂:欧洲认同与民族国家的重新整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30.
    295[美]劳伦斯·奥尔森.日本在战后亚洲[M].伍成山,译.内部发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95.
    296[日]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M].赵京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5.
    297韩彩珍《东亚合作制度化的起点》黄大慧.构建和谐东亚:中日韩关系与东亚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89
    298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9.
    299韩锋.东北亚合作与中国[J].西伯利亚研究,2009(04):38.
    300郭新宁.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44.
    301[美]理查德·塞缪尔斯.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M].刘铁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23.
    302郭新宁.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114.
    303熊坤新.21世纪世界民族热点预警性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7.
    304唐建兵.刍议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嬗变与走向[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1):40.
    305[美]理查德.塞缪尔斯.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M].刘铁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
    306[韩]任奎涉《北京奥运会前后表现的中国民族主义研究》,载《亚太研究》2008.11
    308孙承.小泉、安倍政权交替与日本的民族主义[J].国际问题研究,2007(02):40.
    309孙承,小泉、安倍政权交替与日本的民族主义[J].国际问题研究,2007(02):42.
    310[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利与和平的斗争[M].徐听,郝望,李保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409.
    311张爽.美国民族主义: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根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39.
    312陈峰君,祁建华.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74.
    313[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314[日]天儿慧.亚洲的民族主义和区域主义——全球化背景下的相克和超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6):46.
    315[美]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亚洲及其前途—向各主要强国提出的问题[M].辛耀文,译.内部发行.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297.
    316[美]理查德.塞缪尔斯.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M].刘铁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99.
    317《日本经济新闻》2005年8月1日
    318《日本经济新闻》2006年4月26日
    319[美]理查德.塞缪尔斯.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M].刘铁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91.
    320芮效俭.中国和平崛起和东亚合作: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06):26.
    321[日]鸠山由纪夫.我的政治哲学[M]//朱建荣.日本变“天”:民主党政权诞生近距离观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248.
    322[日]天儿慧.亚洲的民族主义和区域主义——全球化背景下的相克和超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6):49.
    323任丙强.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兼批评王小东的民族主义观[M]//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24.
    324陈峰君,祁建华.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1.
    325参见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6.
    326刘军宁.民族主义四面观[M]//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5.
    327王缉思.世界政治变迁与中国对外战略思考[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5.
    328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EB/OL]. (2010-12-06)[2011-11-29].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 w/t774662_htm_
    329王缉思.世界政治变迁与中国对外战略思考[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9-10.
    330参见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M].钱锋,译.中信出版社,2011:410.
    331[美]爱德华·鲁瓦克.从德国经验看中国“全球性大国”之路[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56.
    332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EB/OL]. (2010-12-06)[2011-11-29]. http://www.frnprc.gov.cn/chn/gxh/tyb/zyx w/t774662.htm.
    334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韩国崛起的民族主义能否瓦解美韩同盟[EB/OL].(2007-12-07)[2011-12-16]. http://news.sohu.com/20071207/n253864556.shtml.
    335[韩]车在福.中日关系与韩国的外交政策(上)[J].当代韩国,2007(02):27
    336[韩]车在福.中日关系与韩国的外交政策(下)[J].当代韩国,2007(03):16.
    337[韩]文正仁,李春福.韩国李明博政府与中韩关系[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17.
    339江西元.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
    340陈峰君,祁建华.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55.
    341徐迅.民族主义[M].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97.
    342刘军宁.民族主义四面观[M]//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0.
    343新地区主义着重强调它超越了传统地区主义“国家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笔者注
    344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http://www.cnctst.gov.cn
    Kenneth·Thompson. Masters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M]. Lou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0:556.
    346携手合作,共创东北亚美好未来——唐家璇出席中日韩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2011-10-19)[2011-11-05].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868925.htm.
    347[美]查尔斯·W·凯格利.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M].夏维勇,阮淑俊,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456.
    348[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23.
    349[新加坡]马凯硕.亚洲在全球治理中的新角色[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23.
    35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77.
    351[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M].钱锋,译.中信出版社,2011:408.
    352[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4-152.同286,参见P134-152
    353雪舟,公孙沛.共同利益是中日战略关系中的首要目标——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2):23.
    354庞中英.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J].欧洲,1999(02):45.
    355[美]查尔斯·W·凯格利.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M].夏维勇,阮淑俊,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449.
    356[英]保罗·肯尼迪.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M].何力,译.新华出版社,1996:13.
    357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7.
    358韦民.全球化与地区主义[J].国际政治研究,2003(04):58.
    359郭新宁.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114.
    360陈峰君,祁建华.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72.
    361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8.
    362陈峰君,祁建华.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7.
    363陈峰君,祁建华.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96.
    364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M].黄志强,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2.
    365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M].黄志强,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4.
    36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38.
    367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M].黄志强,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11.
    368 Kawai · Masahiro. East Asian Economic Regionalism:Progress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5,16(1):29.
    369张锡镇.谁来主导东亚地区一体化?[EB/OL], (2003-10-30)[2011-12-26]. http://www.southcn.com/weekend /top/200310310001.htm.
    370庞中英.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J].欧洲,1999(02):46.
    371孙建中.2010年亚太安全环境:战略博弈、领土争端已发展趋势[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300-301.
    372孙建中.2010年亚太安全环境:战略博弈、领土争端已发展趋势[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304.
    373金熙德.中日如何走向“普通关系”——写在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25周年之际[EB/OL].(2003-08-05)[2011-12-26].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30/2000618.html.
    374[美]理查德·塞缪尔斯.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M].刘铁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75.
    375[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关系理论[M].胡少华,王红缨,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112.
    376郭延军.东亚安全的区域治理之道——评《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04):111.
    377王缉思.世界政治变迁与中国对外战略思考[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6.
    378[美]罗伯特·S·罗斯,沈鹏,周琪.中国崛起、地区权力转移与东亚安全:从1949年到21世纪[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1):42.
    379祁建华,王庆东.东亚安全与驻韩美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168.
    380陈峰君,祁建华.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68.
    James.E. Glassman, " Bailout of Asia Is Likely to Fail as Perhaps It Should",i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anuary 14,1998,pp.8
    382朱锋.构建互敬、互谅、互利的中美日三边关系[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35.
    383张莉霞,等.日自卫军促军国主义复活[N].环球时报,2005-11-25.
    384[澳]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M].丁占杰,许春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60.
    385[美]理查德.塞缪尔斯.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M].刘铁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
    386 Alexander Wendt.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J]. 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5,20(1):73.
    387 Alexander Wendt.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J]. 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5,20(1):81
    388 An interview between Datsuk Seri Mahathir Mohamad of Malaysia and Kenichi Ohmae,pp.7.
    389阮宗泽.认同秩序:东亚可能的发展前景[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73.
    390张生祥.论新认同政治与欧洲认同的逐步形成[J].德国研究,2006(01):29.
    391张生祥.论新认同政治与欧洲认同的逐步形成[J].德国研究,2006(01):174.
    392俞新天.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6):21.
    393俞新天.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6):21.
    394[韩]金庄洙.东北亚地区的民族国家认同、地区认同与对外认知[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77.
    395李文.构建东亚认同的意义与途径[M]//吴志攀,等.东亚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2.
    396李文.构建东亚认同的意义与途径[M]//吴志攀,等.东亚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2.
    397[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当今各种经济力量如何塑造未来世界[M].周晓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1.
    398曹卫东.欧洲为何需要—部宪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8.
    399洪霞.欧洲的灵魂:欧洲认同与民族国家的重新整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35.
    400李明明.当民族主义遇上超国家主义——兼论安东尼·史密斯关于国际一体化的思想[J].国际观察,2006(02):64.
    401[美]查尔斯·W·凯格利.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M].夏维勇,阮淑俊,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202.
    402赵建民.“大东亚共荣圈,,的历史与现实思考[J].世界历史,1997(03):16.
    403转引自[澳]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M].丁占杰,许春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
    404[澳]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M].丁占杰,许春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40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40.
    406杨伯江.日本民主党对外战略调整[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45.
    407[日]鸠山由纪夫.我的政治哲学[M]//朱建荣.日本变“天”:民主党政权诞生近距离观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247.
    408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M]//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9-65.
    409[日]增田雅之.东亚共同体构想和日本外交[M]//黄大慧.构建和谐东亚:中日韩关系与东亚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9.
    410转引自鲁义.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324.
    411郭宇宽.马立诚再谈”对日新思维”[J].南风窗,2004(05).
    412郭宇宽.马立诚再谈”对日新思维”[J].南风窗,2004(05):326.
    413王小东.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J].战略与管理,2000(5):81.
    414[美]理查德·塞缪尔斯.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M].刘铁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82.
    415[英]威廉·A·卡拉汉,袭艳滨.中国民族主义的界限——“中国威胁论”:建构认同的一种手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1):5.
    416郑必坚.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6.
    417[美]查尔斯.W .凯格利.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M].夏维勇,阮淑俊,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458.
    418转引自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只忧[M]//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7.
    419《参考消息》2002年11月3日
    420 [美]理查德.塞缪尔斯.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M].刘铁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81.
    421 David-Campbell. Writing Security: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nd Politics of Identity[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8:1-2.
    422[美]江忆恩,陈喜娜.中国崛起:对概念运用的探讨[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85.
    423[美]大卫·托马斯.犹太人历史[M].苏隆,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68.
    424张胜军.“中国责任论”可以休矣[J].人民论坛,2007(06):50.
    425[美]江忆恩,陈喜娜.中国崛起:对概念运用的探讨[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83.
    426马振岗.中国的责任与“中国责任论,,[J].国际问题研究,2007(03):2.
    427马振岗.中国的责任与“中国责任论,,[J].国际问题研究,2007(03):2.
    428[澳]罗德尼·蒂芬.澳大利亚对中国全球角色的认知[M]//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43.
    429刘建飞.“中国责任论”考验和平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7(04):26.
    430[美]阿尔弗雷德·塞尔·马汉.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40.
    431[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林尔蔚,陈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3.
    43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65.
    433[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4.
    434[日]池田大作,[美]杜维明.对话的文明——谈和平的希望哲学[M].卞立强,张彩虹,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435[日]池田大作,季羡林,蒋忠新.畅谈东方智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51.
    436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119.
    437现代病是现代文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文明危机不仅包括物质方面即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危机,也包括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这种危机体现为“全球性的问题群,主要指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区域界限,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环境、人口、贫困、能源、核武器、恐怖主义等等——笔者注
    438冯天瑜.对东亚智慧的现世意义应持平允态度[J].中国文化研究,1998(19):15.
    439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第一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4月P433
    440[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84.
    [1]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文明和文化: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译[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2]苏国勋.理性论及其限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袁明,哈里·哈丁.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曹中屏.朝鲜近代史(1863-1919)[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6]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高金钿,顾德欣.国际战略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
    [8]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李晔.中日韩新四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1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11]邢爱芬.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金熙德,冯昭奎,等.再生还是衰落——21世纪日本的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何新.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何新史学论著选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14]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江西元.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7]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社,2003.
    [18]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9]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0]徐静波,陈建安,王少普.中日文化与政治经济论(依田憙家先生古稀纪念论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1]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2]曹卫东.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3]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4]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5]张骥,等.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6]吴广义.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7]郑必坚.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8]徐迅.民族主义[M].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9]戴季陶.日本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0]阮次山.透视日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1]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新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32]陈锋,等.21世纪的中国与日本[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33]熊坤新.21世纪世界民族热点预警性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4]张爽.美国民族主义: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根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35]刘中民,左彩金,骆素青.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36]徐万胜.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7]朴键一,朴光姬.中韩关系与东北亚经济共同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8]鲁义.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39]李御宁.韩国人的心—这就是韩国[M].张乃丽,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40]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1]向卿.日本近代民族主义(1868-189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2]朱宁.胜算——中日地缘战略与东亚重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3]纪廷许.现代日本社会与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4]陈峰君,祁建华.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5]郑大华,邹小站.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6]武心波.“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的再认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47]沈定昌.韩国外交与美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8]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9]祁建华,王庆东.东亚安全与驻韩美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50]朱建荣.日本变“天”:民主党政权诞生近距离观察[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51]郭新宁.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52]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3]刘建军.当代中国政治思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4]丁力.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55]吴志攀,等.东亚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6]黄大慧.构建和谐东亚:中日韩关系与东亚未来[M].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10.
    [57]洪霞.欧洲的灵魂:欧洲认同与民族国家的重新整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58]王缉思.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1]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M].李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
    [2]劳伦斯·奥尔森.日本在战后亚洲[M].伍成山,译.内部发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泰戈尔.民族主义[M].谭仁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亚洲及其前途—向各主要强国提出的问题[M].辛耀文,译.内部发行.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5]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林尔蔚,陈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利与和平的斗争[M].徐听,郝望,李保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7]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金大中哲学与对话集[M].冯世则,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8]肯尼思·沃尔兹.国际关系理论[M].胡少华,王红缨,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9]保罗·肯尼迪.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M].何力,译.新华出版社,1996.
    [10]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1]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当今各种经济力量如何塑造未来世界[M].周晓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M].王中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3]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4]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5]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M].赵京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7]罗兹·墨菲.亚洲史(第四版)[M].黄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8]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基础与历史经验[M].郑文彬,洪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9]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0]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21]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马克·塞尔登.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M].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罗·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倪峰,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4]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5]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三版)(全二册)[M].魏凤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阿尔弗雷德·塞尔·马汉.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7]筑岛谦三.“日本人论”中的日本人[M].汪平,黄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8]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M].黄志强,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9]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M].丁占杰,许春山,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0]若宫启文.和解与民族主义[M].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1]铃木贞美.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M].魏大海,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2]休·希顿-沃森.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M].吴洪英,黄群,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3]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M].徐鹤林,朱伦,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4]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人民·民族·国家—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M].刘泓,黄海慧,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5]罗伯特·法恩.温和民族主义?——公民理想的局限性[M].刘泓,黄海慧,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6]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全二册)[M].董正华,陈少衡,牛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7]理查德·塞缪尔斯.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M].刘铁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8]查尔斯·W·凯格利.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M].夏维勇,阮淑俊,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9]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M].钱锋,译.中信出版社,2011.
    [1]储安平.评普利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J].观察,1947,3(9).
    [2]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论[J].欧洲,1994(01).
    [3]李兴.论国家民族主义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
    [4]马瑞映.民族主义:概念与现实[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
    [5]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J].世界历史研究,1996(1).
    [6]赵建民. “大东亚共荣圈”的历史与现实思考[J].世界历史, 1997(03).
    [7]郭洪纪.文化民族主义的缘起及主要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8]叶自成.关于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1).
    [9]庞中英.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J].欧洲,1999(02).
    [10]罗峰.韩国文化与现代政治转型[J].韩国研究论丛,1999(00).
    [11]李春虎.朝鲜战争后的东北亚局势与民主朝鲜的抉择[J].韩国研究论丛,2000(0):99-108.
    [12]钱雪梅.文化民族主义刍论[J].世界民族,2000(04).
    [13]威廉·斯图克,何祚康.朝鲜战争取代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个西方学者对朝鲜战争的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01(03).
    [14]杨伯江.当前日本社会思潮与“新民族主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1(05).
    [15]李晔,耿听.论东亚民族主义的类型与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2001(05).
    [16]郭吴新,刘运顶.美国外贸政策中的经济民族主义取向剖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07).
    [17]杨翰卿.儒学与现代东亚价值观[J].中州学刊,2002(01).
    [18]隋淑英.朝鲜战争与日本的崛起[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19]雪舟,公孙沛.共同利益是中日战略关系中的首要目标——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2).
    [20]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J].当代法学,2003(12).
    [21]杨锦麟.民族主义:壮怀何种激烈?[J].南风窗,2003(20).
    [22]韦民.全球化与地区主义[J].国际政治研究,2003(04).
    [23]傅勇.试论冷战后的非传统安全问题[J].社会科学,2003(10).
    [24]张永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透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8-42.
    [25]俞新天.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6).
    [26]潘畅和.对日本儒教特征的再诠释[J].东疆学刊,2004(01).
    [27]郭宇宽.马立诚再谈“对日新思维”[J].南风窗,2004(05).
    [28]尤金·A·马修斯,沈跃萍.日本的新民族主义(上)[J].学习与实践,2004(8):34-39.
    [29]任东波.民族主义与区域主义——论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的双重困境[J].东北亚论坛,2005(5):16-20.
    [30]杨爱芹.日本政治文化与东亚战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31]芮效俭.中国和平崛起和东亚合作: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06).
    [32]威廉·A·卡拉汉,袭艳滨.中国民族主义的界限——“中国威胁论”:建构认同的一种手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1).
    [33]潘亚玲.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J].欧洲研究,2006(04).
    [34]李明明.当民族主义遇上超国家主义——兼论安东尼·史密斯关于国际一体化的思想[J].国际观察,2006(02).
    [35]李文.东亚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J].当代亚太,2006(12).
    [36]张生祥.论新认同政治与欧洲认同的逐步形成[J].德国研究,2006(01).
    [37]杨宁一.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演变——兼对“新民族主义”概念的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1-107.
    [38]刘建飞.“中国责任论”考验和平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7(04).
    [39]张胜军.“中国责任论”可以休矣[J].人民论坛,2007(06).
    [40]孙承.小泉、安倍政权交替与日本的民族主义[J].国际问题研究,2007(02).
    [41]马振岗.中国的责任与“中国责任论”[J].国际问题研究,2007(03).
    [42]车在福.中日关系与韩国的外交政策(上)[J].当代韩国,2007(02).
    [43]车在福.中日关系与韩国的外交政策(下)[J].当代韩国,2007(03).
    [44]郭延军.东亚安全的区域治理之道——评《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04).
    [45]胡令远.东亚实现真正和解的文化思考[J].日本研究,2008(04).
    [46]李文.冷战后东北亚民族主义复兴的条件与机制[J].韩国研究论丛,2008(1):1-14.
    [47]天儿慧.亚洲的民族主义和区域主义——全球化背景下的相克和超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6):39-49.
    [48]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新特点——一种基于新地缘关系视角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49]韩锋.东北亚合作与中国[J].西伯利亚研究,2009(04).
    [50]尹业香,郭定.近代日本侵略扩张的文化探析——兼论二战以来日本难以认罪的原因[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116-119.
    [51]罗伯特·S·罗斯,沈鹏,周琪.中国崛起、地区权力转移与东亚安全:从1949年到21世纪[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1).
    [52]唐建兵.刍议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嬗变与走向[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1):38-41.
    [53]巴殿君.从文化视角透析日本外交政策的战略选择[J].日本学刊,2010(4):93-106.
    [54]阮氏秋芳.东亚价值与东亚共同体建立的构想[J].东南亚纵横,2010(02).
    [55]任其怿,王维佳,刘倩,等.浅论民族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变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56]依田憙家.关于目前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11(01).
    [57]白基龙.韩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来源及演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5).
    [1]欧盟理事会批准对华战略报告[N].人民日报,1995-12-08.
    [2]谢晶思.警惕:70年后的惊人相似[N].福建日报,2003-12-04.
    [3]朱九思.日本提出重视东亚的文化外交构想[N].日本新华侨报,2005-07-23.
    [4]张莉霞,等.日自卫军促军国主义复活[N].环球时报,2005-11-25.
    [5]陈言.小泉时代:日本经济无为而治?[N].南方周末,2006-10-05.
    [1]张锡镇.谁来主导东亚地区一体化?[EB/OL].(2003-10-30)[2011- 12-26].http://www.southcn.com/weekend/top/200310310001.htm.
    [2]李慕瑾.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EB/OL].(2003-09-18)[2011-11-06].http://news.sina.com.cn/c/2003-09-18/12061767 730.shtml.
    [3]金熙德.中日如何走向“普通关系”——写在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25周年之际[EB/OL].(2003-08-05)[2011一12-26].http://www. people.com.cn/GB/guoji/1030/2000618.html.
    [4]张可喜.小泉内阁对中国态度日趋强硬外交手段口蜜腹剑[EB/OL].(2005-02-22)[2011-10-08].http://news.sina.com.cn/c/2005-02-2 2/10075167299s.shtml.
    [5]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有益世界是机遇而非威胁[EB/OL].(2005-08-21)[2011-12-20].http://news.sina.com.cn/c/2005-08-21/1014674 1891 s.shtml.
    [6]小泉外交制造剧场效果是“赢利”还是“债务”?[EB/OL].(2006-07-03)[2011-12-23].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1263 366.htm.
    [7]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韩国崛起的民族主义能否瓦解美韩同盟[EB/OL].(2007-12-07)[2011-12-16].http://news.sohu.com/2 0071207/n253864556.shtml.
    [8]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振乾谈韩国文化的基本特征[EB/OL].(2008-04-08)[2011-11-29].http://cpc.people.com.cn/GB/6688 8/66889/7091496-html.
    [9]徐世丕.韩国打造软实力的新国策[EB/OL].(2008-04-08)[2011-12-09].http://www.zjwh.gov.cn/www/dtxx/2008-04-08/67466.htm.
    [10]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EB/OL].(2010-12-06)[2011-11-29].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774662-htm.
    [11]携手合作,共创东北亚美好未来——唐家璇出席中日韩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2011-10一19)[2011-11-05].http://w 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868925.htm.
    [1]Hans.khon.The Idea of Nationalism[M].New York:The Macmil. Ian Company,1946.
    [2]James·Patras.Latin Amerecan Dependence[M].New York:?,1 973.
    [3]Kenneth·Thompson. Masters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M].?:Lo u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0.
    [4]Emest·Gellner. Nations and Nationalism[M]. England:Basil Blac kwell Publisher Limited,1983.
    [5]J·Holsti. Peace and War:1648-1989[M].?:Cambridge Universit y Press,1991.
    [6]Andrew· Heywood. Political Ideologies[M]. New York:?,1992.
    [7]David·Campbell. Writing Security: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nd Politics of Identity[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 a Press,1998.
    [8]E·B·Hass. What Is Nationalism and Why Should We Study It?[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6,40(3).
    [9]Alexander·Wendt.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J]. Internatio nal Security,1995,20(1):73.
    [10]Kawai·Masahiro. East Asian Economic Regionalism:Progress an 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5,16(1).
    [69]#12
    [71]山田吉.韩国民族主羲米韩军事同盟[J].中部社论,2006(121):61-6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