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教育公平视阈下W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考察(1978-2011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教育公平为视角,对研究个案——W县改革开放30多年的义务教育经费进行历史考察,微观呈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变迁。本研究基于大量一手档案资料和口述访谈,一方面从历史纵向以专题史的形式,对改革开放后30多年W县义务教育经费体制、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与办学状况的演变进行了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从横向进行了城乡对比,对W县与同市B区及近邻天津市的义务教育经费进行比较。从而全面、立体、细致地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发展演变。在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学与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公平视阈下,审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W县义务教育经费的历史特点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公平的对策。
     本研究主要形成了如下新观点:
     第一,本研究发现,在新机制“省级统筹”下,W县与同市B区的义务教育经费差距在缩小,而与相邻天津市的差距在扩大。因此,在充分肯定新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为了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需尽快将“省级统筹”上升为“中央统筹”。
     第二,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明确县级政府教育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第三,通过对W县新机制前后各初中学校考入W县一中人数对比发现,乡镇农村初中学校考入县一中的人数比重在减少,而县“重点”初中学校考入县一中的人数比重在增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教育效果,达到高质量的均衡发展,为农村学生提供获得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条件。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基本完成后,如何推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一个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建立中央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机制,加大中央和地方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如此,才能推进中国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quity, this thesis conduct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case-the fund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W County during over30year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presents microcosmically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fund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first-hand data files and oral interviews, this paper, on the one hand, conducts a special study on the funding system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investment fun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expenditure and its running status during over30year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the historical to history form in W County; on the other hand, it analyses the fund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horizontal view, comparing W County with its same district as well as its neighbor city Tianjin.Therefore, it represents comprehensively, three-dimensionally and detailed the evolution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mprehensively used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methods including economics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sociology, educational history,statistics and others, the research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s in W County during over30year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s from educational equity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orms new ideas as the following:
     First,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gap of fun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and Area B in the same city is narrowing,but it is expanding between W County and its neighboring city Tianjin under the new mechanism of "provincial co-ordination".Therefore, while affirming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new mechanism, we should understan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the main from provincial level to central planning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Second, in order to achieve compulsory education fairnes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must be clear that education funding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from county governments is mainly used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Third, by compar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No.l school in W county before and after the new mechanism, the number admitted from township middle schools in rural areas is decreasing, but the number admitted from county "key" junior school is increasing. This phenomenon tells u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school conditions, we must also focus on education effect, that is, try to keep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educational conditions for their academic success and equal opportunity.
     The educational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 historical issue as well as a practical problems. And it has become an urgent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roblem on how to promote the equity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educe urban-rural gap and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after the basic comple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achieve equitabl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it is needed to establish a public finance mechanism characterized with central co-ordin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public education from central and local finance.
引文
② 邰爽秋等:《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5页。
    ③ 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页。
    ①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 [英]德·郎里特主编:《西方教育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② 熊贤君:《千秋功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建设司,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科教文卫法制司:《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释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④ 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53页。
    ① 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东方文化》,2000年第6期。
    ② [美]詹姆斯·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张仁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6页。
    ③ [瑞典]托尔斯顿·胡森:《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张仁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4页。
    ④ [瑞典]托尔斯顿·胡森:《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张仁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页
    (?) Robert Berne and Leanna Stiefel:The Measurement of Equity in School Financ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Baltimore and London,1984.
    ⑤ 章毛平:《论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① 瞿葆奎、郑金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② 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③ 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① 厉以宁:《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与经济》,1997年第3期。
    ② 顾明远、石中英主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
    ③ [美]哈维·S·罗森:《则政学》(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④ [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页
    ① 范先佐:《构建“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
    ② 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③ 范先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④ 高如峰:《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⑤ 孙志军、杜育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进展、问题与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⑥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华正中国教育研中心:《普及质量 公平:义务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页。
    ⑦ 高如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① [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② 曹荣湘:《泰伯特模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③ [英]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④ 王善迈、曹夕多:《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0期。
    ⑤ 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则政体制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⑥ 范先佐、付卫东:《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成效、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⑦ 邬志辉、杨卫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的战略转型—从体制建设走向机制建构》,《云南师范大学报》,2010年第10期。
    ① 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② 杜育红、孙志军等:《中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③ 孙志军、杜育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进展、问题与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④ 司晓宏、王华:《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 杜育红:《中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
    ② 刘泽云:《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③ 王强:《国外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比较与启示》,《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④ Gold. S. D. Public School Finance Program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Albany, States of New York:1993.94.
    ⑤ Gold R.,Szemerenyi S. Running a School:Legal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Bristol:Jordans. 1999.
    ⑥ Odden A..Busch C.Financing Schools for High Performance: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
    ④ 丁延庆:《财政不平等与中国义务教育中的经费不平等研究》,哥伦比业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① 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② 郭睿、曾昭轰、廖德文:《农村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面临的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8期。
    ③ 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东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④ 马国贤:《我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财经研究》,2002年第6期。
    ⑤ 张欢、张强、朱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挤出效应”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① 杜育红、梁文艳、杜屏:《我国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充足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② 杨颖秀:《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考查》,《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① 钟秉林、赵应生、洪煜、阮琳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实证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8期。
    ② 邬志辉、马青:《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困境与破解》,《教育科学》,2007年第6期。
    ③ 邬志辉主编、于胜刚副主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132页。
    ④ 邬志辉主编、于胜刚副主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96页。
    ⑤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破解》,《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⑥ 王文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问题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第15期。
    ⑦ 范先佐、付卫东:《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成效、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① 袁连生、刘泽云:《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② 邬志辉主编、于胜刚副主编:《农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194页。
    ③ 范先佐、付卫东:《农利义务教育新机制:成效、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④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75 页。
    ① 王元京:《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别的制度障碍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9期。
    ② 李瑞峰、郭大、辛贤:《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及对策建议》,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
    ③ 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④ 吴春霞、郑小平:《农村义务教育及财政公平性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⑤ 吴春霞、何忠伟、郑小平:《城乡公共品财政投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⑥ 沈百福:《我国农村教育投入分析》,《农村教育》,2004年第3期。
    ① 陶红、杨东平、吴春霞:《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公平性研究》,《天中学刊》,2007年第1期。
    ② 宗晓华、丁建福:《我国义务教育则政制度变革与城乡差距》,《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1期。
    ③ 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④ 袁振国:《缩小教台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⑤ 邬志辉:《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形态与制度突破》,《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⑥ 吴春霞、郑小平:《农村义务教育及财政公平性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⑦ 袁振国:《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⑧ 杜育红、孙志军等:《中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① 陶红、杨东平、吴春霞:《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公平性研究》,《天中学刊》,2007年第1期。
    ② 曾新:《农村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状况研究:基于对四川省的实证调查》,《文史哲》,2009年第2期。
    ③ 陈颂东:《论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年第2期。
    ④ 王善迈:《中国教育经费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教育与经济》,1989年第1期。
    ⑤ 徐玲:《浅谈教育经费的分配: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审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⑥ 陈思:《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① 陈晓宇:《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回顾与展望》,《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
    ② 罗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西部则会》,2011年第5期。
    ③ 葛薇:《构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评价体系的思考》,《金融经济》,2007年第10期。
    ④ 厉以宁:《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与经济》,1997年第3期:顾明远、石中英主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美]哈维·S·罗森:《则政学》(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页。
    ① 丁延庆:《财政不平等与中国义务教育中的经费不平等研究》,哥伦比亚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② 范先佐:《构建“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高如峰:《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孙志军、杜育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进展、问题与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③ 范先佐:《构建“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高如峰:《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④ 王善迈、曹夕多:《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0期;邬志辉、杨卫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的战略转型——从体制建设走向机制建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范先佐、付卫东:《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成效、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⑤ 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⑥ 司晓宏、王华:《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孙志军、杜育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进展、问题与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 沈百福:《我国农村教育投入分析》,《农村教育》,2004年第3期;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75页;陶红、杨东平、吴春霞:《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公平性研究》,《天中学刊》,2007年第1期;李瑞峰、郭大、辛贤:《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及对策建议》,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吴春霞、何忠伟、郑小平:《城乡公共品财政投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宗晓华、丁建福:《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革与城乡差距》,《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1期。
    ② 王元京:《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别的制度障碍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9期:袁振国:《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③ 袁振国:《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吴春霞、郑小平:《农村义务教育及财政公平性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④ 杜育红、孙志军等:《中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⑤ 陶红、杨东平、吴春霞:《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公平性研究》,《天中学刊》,2007年第1期。
    ⑥ 范先佐、付卫东:《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成效、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曾新:《农村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状况研究:基于对四川省的实证调查》,《文史哲》,2009年第2期。
    ⑦ 王善迈:《我国教育经费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教育与经济》,1989年第1期。
    ⑧ 陈思:《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陈晓宇:《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回顾与展望》,《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
    ①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9年版,第325页。
    ① 全国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教育科研大家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② [美]珍妮·H·巴兰坦著,李舒驰译:《美国教育社会学》,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① W县志编纂委员会:《W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W县网站:www.fengnan.gov.cn.
    ② http://ditu.google.cn/maps?hl=zh-CN&tab=wI
    ① W县志编纂委员会:《W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2贞:W县网站:www.fengnan.gov.cn.
    ① W县志编纂委员会:《W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② W县志编纂委员会:《W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W县网站,www.fengnan.gov.cn.
    ① W县志编纂委员会:《W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W县网站,www.fengnan.gov.cn.
    ② W县志编纂委员会:《W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W县统计局:《W县国民经济资料统计汇编(1978-2011)》,1979-2012年内部刊印:W县网站:www.fengnan.gov.cn.
    ③ W县志编纂委员会:《W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W县统计局:《W县国民经济资料统计汇编(1978-2011)》,1979-2012年内部刊印;W县网站:www.fengnan.gov.cn.
    ①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75页。
    ② W县教育志编委会:《W县教育志》,1987年内部刊印,第17页。
    ③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75页。
    ④ W县教育志编委会:《W县教育志》,1987年内部刊印,第18页。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负。
    ② W县教育志编委会:《W县教育志》,1987年内部刊印,第77页。
    ③ 1966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山东省嘉祥县两位小学农村教师侯振民和王庆余的来信《建议所育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建议所育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国家不再投资或减少投资小学教育经费,国家不再发放教师工资,改为大队配工分。之后在全国迅速引起了轰轰烈烈的讨论,《人民日报》讨论专栏一直延续到1976年8月,共197期。在讨论期间,地方已经推进了此项建议,其影响深远。
    ① W县教育志编委会:《W县教育志》,1987年内部刊印,封三。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8页。
    ②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8页
    ③ 何尔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5页
    ① W县教育局:《教育辉煌三十年》,2006年内部刊印,封二。
    ②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7页。
    ① 何东昌卞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5页。
    ② W县教育局:《教育辉煌三十年》,2006年内部刊印,第13页。
    ① W县教育志编委会:《w县教育志》,1987年内部刊年,封二。
    ①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② W县志编纂委员会:《W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封二。
    ①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② W县教育局:《教育辉煌三十年》,2006年内部刊印,封二。
    ① W县志编纂委员会:《w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594页.
    ②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1》,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① 马戎、龙山(加)主编:《中国农村问题教育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② W县教育志编委会:《W县教育志》,1987年内部刊印,第43页。
    ③ 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页。
    ④ 中央教育额学所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5页。
    ① 中央教育科学所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7页。
    ② 中央教育科学所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③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41页。
    ④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⑤ W县教育局:《普通教育发展规划(1959)》,1959年档案资料,教档:1959-1-0016。
    ⑥ W县教育局:《W县关于各级学校分级管理的意见》,1959年档案资料,教档1959-1-0122。
    ⑦ W县教育局:《关于普及小学教育的指示》,1959年档案资料,教档1959-1-0025。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9页。
    ② W县教育局:《河北省关丁办好农村中小学的意见》,1983年档案资料,教档:1983-1-0161。
    ③ W县教育局:《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农村小学、初中划归社队办后教育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试用办法》1983年档案资料,教档:1983-1-0182。
    ① W县教育局:《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农村小学、初中划归社队办后教育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试用办法》1983年档案资料,教档:1983-1-0182。
    ② W县教育局:《W县农村小学、初中划归社队办后教育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试行办法》,1984年档案资料,教档1984-2-0032。
    ① W县教育局:《农村中小学经费的筹集和管理办法》,1984年档案资料,教档:1984-2-0027。
    ② W县教育局:《关于县乡村负担教育经费项目的规定》,1984年档案资料,教档:1984-1-037。
    ③ A市教育志编委会:《A市教育志(1840-199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④ A市教育志编委会:《A市教育志(1840-199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① A市教育志编委会:《A市教育志(1840-199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5页。
    ② 1984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早于《决定》颁布。
    ① A市教育志编委员会:《A市教育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② 河北省教育委员会计划财务处编:《河北省教育财务法规选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2、363页。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7页。
    ②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7-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665页。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665页。
    ② 河北省教育委员会计划财务处编:《河北省教育财务法规选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① W县教育局:《关于征收1998年农村教育费附加的通知》,1997年档案资料,教档:1997-2-0116。
    ② 郭建如:《基础教育则政体制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制度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③ 翟博:《农村税费改革昨应对》,《中国教育报》,2001年3月12日。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931页。
    ② W县教育局:《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基础教育工作中应承担责任的意见》,2002年档案资料,教档2002-1-0068。
    ③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2003-2008)》,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283页。
    ① 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① 马戎、龙山(加)主编:《中国农村问题教育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2003-2008)》,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7页。
    ① W县教育局:《W区关于免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贫困家庭学生课本费的报告》,2006年档案资料,教档:2006-2-0132。
    ② W县教育局:《W区关于乡镇中小学校舍建设及维修资金投入与管理使用的规定》,2008年档案资料,教档:2008-2-0187。
    ① W县教育局:《关于六所学校造假申请报告》,2008年档案资料,教档:2008-2-0329。
    ② W县教育局:《A市关于下达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分担控制额度的通知》,2010年档案资料,教档:2010-2-0067。
    ① 陈静漪、宗晓华:《从城乡分立到城乡一体化: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演进路径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① 根据表3-1数据绘制。
    ① 沈百福:《地方教育投资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② 厉以宁等:《教育经济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③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教育概览OECD指标(201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① 周洪宁:《教育公平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94页。
    ② 沈百福:《地方教育投资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③ 王蓉:《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4%为何难以实现》,http://finance.21cn.com/news/cjyw/2007/03/08
    ① 杨保焜、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① 时晓玲、叶莎莎、田淑兰:《详解教育收费政策坚决制止四种类型教育乱收费》,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22日。
    ② 时晓玲、叶莎莎、田淑兰:《详解教育收费政策坚决制止四种类型教育乱收费》,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22日。
    ③ 董洪才(W县王兰庄乡东庄原村小负责人)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④ 唐利娜(W县王兰庄乡中心学校原财务)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① W县教育局:《关于重申中学学杂费标准和制止中小学乱行收费的通知》,1986年档案资料,教档:1986-2-0115。
    ② W县教育局:《关于公布取消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1992年档案资料,教档:1992-2-0039。
    ① W县教育局:《关于本学期部分学校乱收费问题的通报》,2000年档案资料,教档:2000-1-0218。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1页。
    ② 邬志辉主编、于胜刚副主编:《农村义务奇偶碍于经费保障新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③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2页
    ① 唐殿海(W县王兰庄乡中心学校原校长)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① W县教育局:《关于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2008年档案资料,教档:2008-2-0098。
    ① 胡一凡:《农村义务中小学教育偿债艰难》,《财经》,2003年第8期。
    ② 邬志辉主编、于胜刚副主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① 冯帮、熊文:《一个十三岁初中生的帐单:义务教育下的农村学生教育消费调查》,《上海教育利研》,2013年第6期、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4页。
    ② W县教育局:《农村中、小学征收教育费附加试行办法》,1985年档案资料,教档:1985-1-0049。
    ① W县教育局:《关于1986年教育费附加的计算》,1985年档案资料,教档:198510087。
    ②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645页
    ① W县教育局:《1988年农村教育费附加征集的专项审计报告》,1989年档案资料,教档:1989-1-0112。
    ① W县教育局:《关于征收1998年农村教育费附加的通知》,1997年档案资料,教档:1997-1-0193。
    ① W县教育局:《关于征收1999年农村教育费附加的通知》,1998年档案资料,教档:1998-1-0176。
    ① 据表3-24数据绘制。
    ② 根据表3-24数据绘制。
    ① 李济才(W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② W县教育局:《关于1986年勤工俭学任务指标分配的通知》,1986年档案资料,教档:1986-1-0217。
    ① W县教育局:《关于勤工俭学奖惩办法的规定》,1988年档案资料,教档:1988-1-0027。
    ② W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勤工俭学财务竹理的通知》,1988年档案资料,教档:1988-2-0210。
    ① W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小秋收工作管理的通知》,1996年档案资料,教档:1996-1-0362。
    ② 河北省教育委员会计划财务处编:《河北省教育财务法规选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页。
    ③ 唐利娜(W县王兰庄乡中心学校原财务)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① W县教育局:《钱营镇李豪子管理区修缮中小学危房集资申请批复》,教档:1996-2-0007;《宣庄管理区修建中学危房集资申请批复》教档:1996-2-0008:《五里屯管理区翻建五里屯小学集资申请批复》教档:1996-2-0045;《王兰庄镇申请集资批复》教档:1996-2-0046,1996年档案资料。
    ② W县教育局:《胥各庄于庄子申请集资批复》,教档:1998-2-0037:《王兰庄镇迁建中学集资批复》教档:1998-2-0078,1998年档案资料。
    ③ W县教育局:《黄各庄镇宣庄管理区宋家坨小学申请集资批复》,2000年档案资料,教档;2000-2-0185。④ 董洪全(W县王兰庄乡东庄原村支书)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① W县教育局:河北省教委颁布《关于调整中小学杂费征收标准的通知》,1988年档案资料,教档:1988-1-0032。
    ② W县教育局;河北省教委颁布《关于清理中小学收费项目的通知》,1989年档案资料,教档:1989-1-0056。
    ① W县教育局:河北省教委《关于调整中小学学杂费标准的通知》,1997年档案资料,教档:1997-1-0028。
    ② 马戎、龙山(加)主编:《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① 《温家宝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政协新闻网: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59086/59088/4148676.html
    ① 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体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386页。
    ② 根据表4-2数据绘制。
    ① 邬志辉、马青:《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困境与破解》,《教育科学》,2007年第12期。
    ② W县教育局:《关于我县中小学公用经费暂行开支标准》,1979年档案资料,教档:1979-2-0035。
    ③ W县教育局:《关于县乡、村负担教育经费项目的规定》,1985年档案资料,教档:1985-2-0127。
    ④ W县教育局:《关于下达中小学修缮费的通知》,1991年档案资料,教档:1991-2-0145。
    ⑤ W县教育局:《关于第一实验拨付迎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资金》,2009年档案资料,教档:2009-2-0179。
    ①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① 唐殿海(W县王兰庄乡中心学校原校长)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② W县教育局:《A市2007至2008学年“控辍保学”情况统计表》,2008年档案资料,教档:2008-1-0382。
    ① W县教育志编委会:《W县教育志》,1987年内部刊印,第48页
    ① W县教育局:《教育辉煌三十年》,2006年内部刊印,第31页。
    ② 董洪才(W县王兰庄乡东庄原村小负责人)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③ W县教育局:《关于提高民办教师工资待遇的请示》,1990年档案资料,教档:1990-2-0078。
    ① W县教育局:《教育辉煌三十年》,2006年内部刊印,第31页。
    ② W县教育局:《教育辉煌三十年》,2006年内部刊印,第31页。
    ③ W县教育局:《教育辉煌三十年》,2006年内部刊印,第33页。
    ① 徐军(W县教育局人事科科员)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② 刘金松:《如何让农村教育发展更在后劲》,《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9日。
    ① W县教育局:《关于2006年度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布局调整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报告》,2006年教育局档案资料,教档:200620189。
    ① W县教育局:《W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办法》,2009年教育局档案资料,教档:2009-1-0079。
    ② 徐刚、成长:《在同一片阳光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综述》,《农村工作通讯录》,2006年第7期。
    ③ 肖成明、袁飞:《农村教育为何遭遇困境》,《人民日报》,2006年4月11日。
    ① 参考了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杜育红、孙志军等:《中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9年版,第152页;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① 田志磊、袁连彺、张雪:《地区问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差异研究》,《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2期.
    ② 根据表5-3数据绘制。
    ① 袁振国:《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① 王元京:《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别的制度障碍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9期。
    ② 孙志军、杜育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进展、问题与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 陈朗平、付卫东、刘俊贵:《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教育则政公平性研究》,《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①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② 郭建如:《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革与义务教育发展:社会学透视——从税费改革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①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② 莫琳·T·哈里楠:《教育育社会学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
    ① 黄龙威、邹立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目标、责任与监测》,《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① 陈静漪、宗晓华:《从城乡分立到城乡一体化: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演进路径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②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① 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② 郭建如:《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则政体制变革与义务教育发展:社会学透视——从税费改革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③ 约翰·岁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2007.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07/ch-2.asp
    ② 闵维方主编:《2005-200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③ 陈静漪、宗晓华:《实施“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1期。
    ① Joel·D·Sherman and Jeffrey·M·Poirier. Educational Equity And Policy:Comparing Results From 16 Countries.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Montreal,2007:5.
    ② 王元京:《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别的制度障碍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9期:孙志军、杜育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进展、问题与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梁文艳、杜育红:《省际间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均经费的分析指标》,《教育科学》,2008年第8期:王建容、夏志强:《我国省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均经费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5期:陈朗平、付卫东、刘俊贵:《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教育则政公平性研究》,《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① 付广军:《税收分配在区域政府收入中应当有所作为》,《税务研究》,2010年第11期。
    ② 冯兴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症结与应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7期。
    ③ 武向荣:《积极缩小区域义务教育经费差距》,《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17日第005版。
    ① 邬志辉、王海英:《农利义务教育的战略转型:注走向质量关注》,《教育理论和实践》,2008年第1期。
    ① 顾明远、石中英主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4页。
    ② 教育部:《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edu.cn/20011128/3012090.shtml.2007-11-15。
    ③ 李文利、曾满超:《美国基础教育“新”财政》,《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④ 小佛恩·布里姆莱、鲁龙·R·贾弗尔德著,窦卫林主译:《教育财政学——因应变革时代(第九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⑤ 杨东平:《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和教育机会获得》,《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① 参考了W县教育局:《教育辉煌三十年》,2006年内部刊印,第70-80页“三十年W县教育大事记”,并重点体现了W县义务教育经费相关大事件。
    1. W县教育局档案:1959-1961年,1978-2011年,W县档案馆。
    2. W县教育局计财科财务档案:1978-2011年,W县计财科档案室。
    3. W县中考档案:2003-2011年,W县考试办公室。
    4.《2008-2011年A市W区义务教育均衡报告》,2012年编,W县教育局督导处。
    5.《《2008-2011年A市B区义务教育均衡报告》,2012年编,A市B区教育局督导处。
    6. W县文教志编委会:《W县文教志征求意见稿(上、中、下)》(手写稿内部资料)1985年编。
    7. W县教育志编委会:《W县教育志》,1987年内部刊印。
    8. W县教育局:《教育辉煌三十年》,2006年内部刊印。
    9. W县志编纂委员会:《W县志(1911-1985)》,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10.W县续志编纂委员会:《W县续志(1986-1993)》,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11.W县志办公室:《W县史志资料选编(1-3册)》,1984年内部刊印。
    12.A市W县政协文史委员会、A市W县地方志办公室编:《W县史志资料选编(第四-六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13.W县一中史略编委会:《W—中史略(1950-2005)》,2007年内部刊印。
    14.W县战略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河北省W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1991-2000)》,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W县统计局编:《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1978-2011),1980-2012年内部刊印。
    16.A市教育志编委会:《A市教育志(1840-199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魏兆环主编:《A市文史资料教育史料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年编。
    18.魏兆环主编:《A市文史资料教育史料专辑之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年编。
    19.A市教育委员会编:《历史性的飞跃:A市“两基”工作纪实》,1996年内部刊印。
    20.河北省地方志编委会:《河北省教育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21.河北省教育委员会计划财务处编:《河北省教育财务法规选编》(上、中、下),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周治华、钟毅主编:《河北教育大事记(1840-1990)》,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天津统计年鉴》(2001-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年版。
    24.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1-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年版。
    2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1980-198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986年版。
    27.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成就(1986-199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29.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版。
    30.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31.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2003-2008)》,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3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1985-1986),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987年版。
    3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8-2007),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008年版。
    34.中央教育科学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1-3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表109-200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版。
    36.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教科文卫法制司:《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释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7.董洪才(W县王兰庄乡东庄原村小负责人)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38.董洪民(W县王兰庄乡财政所原科员)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39.李济才(W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40.唐利群(W县教育局督导处科员)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41.董洪全(W县王兰庄乡东庄原村支书)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42.唐利娜(W县王兰庄乡中心学校原财务)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43.唐殿海(W县王兰庄乡中心学校原校长)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44.徐明(W县教育局人事科科员)口述,2012年10月笔者采集。
    1. 厉以宁等:《教育经济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 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王善迈、袁连生主编:《中国地区教育发展报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 高如峰主编:《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 高如峰主编:《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 范先佐等:《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8. 范先佐主编:《教育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9. 范先佐主编:《教育财务与成本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杜育红、孙志军等:《中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周元武、韩习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胡平平、张守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及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魏宏聚:《偏失与匡正: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马国贤、赵宏斌主编:《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现状与思考》,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黄斌:《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与县级地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17.孟航鸿:《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8.周金玲:《义务教育及其财政制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李贞:《公平义务教育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1.李瑞锋、郭大、辛贤:《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及政策建议》,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22.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3.闵维方主编,丁小浩、李文利副主编:《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曾满超、丁小浩主编,阎凤桥、丁延庆副主编:《效率、公平与充足: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郭建如:《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革与义务教育发展:社会学透视——从税费改革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27.郭建如:《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基于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贫困县的案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28.邬志辉主编、于胜刚副主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廖楚辉:《教育财政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任晓辉:《中国义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高丽:《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2.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3.沈百福:《地方教育投资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李祥云:《我国财政体制变迁中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吴春霞、郑小平:《农村义务教育及财政公平性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版。
    3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201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7.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组编:《2010-201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域实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8.杨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证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39.于发友:《通向教育理想之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0.吴宏超:《义务教育有效供给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1.高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2.瞿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问题研究:教育公平的视角》,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3.栗玉香、郭庆:《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政策与效果:基于北京市的实证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4.李艳、李双名:《农村义务教育制度选择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张丽华、汪冲、杨树琪:《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制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6.孙启林主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比较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7.孟庆瑜:《中国义务教育保障制度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8.王景英主编:《农村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模式与评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费菊瑛:《改善义务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0.殷红霞:《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1.张强等:《农村义务教育:税费改革下的政策执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张学敏:《贫困与义务: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蒋逸民:《教育机会与家庭资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4.曾满超主编:《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孙志军:《中国农村的教育成本、收益与家庭教育决策:以甘肃省为基础的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吴渊:《当代中国农民办学研究:大别山区宣村小学考察》,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7.黄永林主编:《新中国教育财务六十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8.顾明远、石中英主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9.张锦华、吴方卫:《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0.董云川、张建新:《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阶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61.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2.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杨东平、何怀宏、周国平等:《中国教育热点新观察——问诊中国基础教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5.杨东平主编、蔡纯青副主编:《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6.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7.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周谷平、吴华等:《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源统筹和制度创新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9.谢维和、李乐夫、孙凤、文雯:《中国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关于教育公平的一种新的理论假设及其初步证明》,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0.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1.田正平、肖朗主编:《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2.金林祥:《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3.金林祥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4.黄书光等:《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版。
    75.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6.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7.杜成宪、崔运武、王伦信:《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8.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9.李水山、黄长春主编:《当代中国农民教育史》,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80.李水山主编:《农村教育史》,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1.《教育研究》编辑部:《中国普及义务教育调查》,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82.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基于英县的个案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3.吴德刚:《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8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6.侯小娟主编:《国内外义务教育调研报告》,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87.张强:《农村义务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8.刘远碧:《新中国义务教育学制改革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9.谢妮、中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90.雷万鹏:《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彭虹斌、刘剑玲:《流变与博弈:一个农村小镇30年的教育变迁》,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2.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3.瞿葆奎、郑金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4.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5.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6.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7.工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8.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9.马和民主编,刘晓红、何芳副主编:《新编教育社会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0.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1.钱理群、刘铁芳编:《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2.翁乃群主编:《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03.王敦贤:《国之痛:贫困山区教育现状扫描》,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104.张济洲:《文化视野下的村落、学校与国家:一个地方社区基础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5.马戎、龙山(加)主编;《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6.马戎、龙山(加)主编:《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7.荣兆梓、吴春梅主编:《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8.熊贤君:《千秋功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9.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0.厉以贤主编:《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
    112.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研究(1983-2005)》,上海:上海社会科院出版社2006年版。
    114.杨会良:《当代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5.郑杭生、李强等:《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6.李强:《社会分层和贫富差别》,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117.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8.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9.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20.于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1.金一鸣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2.胡瑞文主编:《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3.冯伯麟:《教育统计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5.漆侠:《历史研究法》,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6.杨晓明主编:《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7.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8.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9年版。
    129.[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0.[美]莫琳·T·哈里楠主编,《教育社会学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1.[美]小弗恩·布里姆莱、鲁龙·R·贾弗尔德著,窦卫霖主译:《教育财政学:因应变革时代(第九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2.[英]克里夫·R·贝尔菲尔德著,曹淑江主译,曹淑江、董泽宇等校:《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3.[英]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34.[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35.[丹麦]曹诗弟著,泥安儒译:《文化县:从山东邹平的乡村学校看二十世纪的中国》,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6.[丹麦]曹诗弟、玛利亚·海默主编,于忠江、赵晗译:《在中国做田野调查》,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7.[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38.[法]P·布尔迪约、帕斯隆著,邢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39.[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0.[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1.[美]高尔等著,许庆豫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2.[美]杰克·R·弗林克尔、诺曼·E·瓦伦著,蔡永红等译,蔡永红审校:《教育研究的 设计与评估》,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43.[瑞典]托尔斯顿·胡森主编:《国家教育百科全书(第四卷)》(中文版),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4.[英]德·郎里特主编:《西方教育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45.[瑞典]托尔斯顿·胡森著,张人杰译:《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 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1988年第6期。
    2. 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 王善迈、曹夕多:《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0期。
    4. 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5. 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6. 范先佐、付卫东:《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成效、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7. 范先佐:《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5期。
    8. 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9. 范先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10.范先佐、周文良:《论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1.袁振国:《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12.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人民教育》,2003年第6期。
    13.杨东平:《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辨析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教育研究》, 2004年第7期。
    14.杨东平、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初探》,《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15.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16.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17.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人民教育》,2002年第4期。
    18.高如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19.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20.章毛平:《论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21.袁连生:《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2.袁连生:《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探讨》,《教育与经济》,2001年第4期。
    23.杜育红:《中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
    24.孙志军、杜育红、李婷婷:《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增量效果与分配效果》,《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
    25.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26.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27.邬志辉、王海英:《农村义务教育的战略转型:由数量关注走向质量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期。
    28.邬志辉、马青:《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困境与破解》,《教育科学》,2007年第6期。
    29.陈朗平、付卫东、刘俊贵:《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教育财政公平性研究》,《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30.谈松华:《“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公平与效率》,《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31.谈松华、袁本涛:《教育现代化衡量指标问题的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32.周洪宇:《教育不公平:表现、原因及对策》,《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
    33.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34.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35.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36.翟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07第8期。
    37.杨小敏、杜育红:《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的成就、问题和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3期。
    38.刘泽云;《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39.李文利、曾满超:《美国基础教育“新”财政》,《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40.杨明:《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目标的理念和制度创新策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1.袁敏:《教育公平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
    42.刘尧:《教育公平研究综述》,《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第4期。
    43.贺武华:《多维辩证视角下的“教育公平”》,《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
    44.冯羽、胡咏梅:《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省际差异及特殊地区差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45.陈静漪、宗晓华:《实施“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1期。
    46.胡伶:《义务教育财政问题与改进》,《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5期。
    47.房艳梅:《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
    48.文喆:《教育质量监控》,《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49.郭建如:《基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制度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50.张玉琴:《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均衡发展》,《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51.黄成、苏娜:《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经费投人体制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美、英、法、日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52.冯兴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症结与应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7期。
    5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54.张长征、郇志坚、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 系数的测算与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55.张力:《今后十年政府最主要的教育理想是促进教育公平》,《人民教育》,2002第4期。
    56.乐先莲:《致力于列加公平的教育——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57.岳毅平:《教育平等,离我们还有多远》,《决策》,2005年第11期。
    58.袁德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国农村教育》,2006第5期。
    59.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60.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61.伊深:《<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教育研究》,1986年第4期。
    62.申素平:《受教育权国际标准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63.盛冰:《转型时期政府的教育公平责任及其边界》,《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64.罗江、张诗亚:《从“水土镇现象”看如何破解“普九”欠债难题》,《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5期。
    65.郑晓鸿:《教育公平界定》,《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6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我国义务教育县域均衡持续推进》,《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日第4版。
    67.钟晓敏、赵海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的我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模型》,《财政研究》,2009年第3期。
    68.周峰:《试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十问题》,《教育研究》,2002年第期。
    69.李润洲:《试论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教育评论》,2002年第5期。
    70.李实:《对基尼系数估算与分解的进一步说明》,《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71.李祥云:《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合理安排探讨》,《教育与经济》,2007年第3期。
    72.林挺进:《财政依赖度与政策执行:关于省内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第2期。
    73.刘雁、王征兵:《我国地区间义务教育经费配置的公平性探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4.杜鹏:《基于基尼系数对中国学校教育差距状况的研究》,《教育与经济》,2005年第3期。
    75.傅潍利:《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抉择》,《教育研究》,1995年 第4期。
    76.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5期。
    77.江山:《再说正义》,《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78.江文涛、刘秀梅:《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地区差异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79.郑新蓉:《公共教育的平等理念与制度》,《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8期。
    80.胡婷:《中国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3期。
    81.钱志亮:《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82.王蓉:《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之公平性研究》,《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
    83.叶玉华:《教育均衡化的国际比较与政策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84.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建立》,《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
    85.柳海民、段丽华:《教育公平:教育发展质与量的双重度量——兼论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86.盛世明:《浅谈不公平程度的度量方法》,《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2期。
    87.翁文艳:《西方教育公平理论述评》,《教育科学》,2000年第2期。
    88.卢乃桂、许庆豫:《我国90年代学校分层及其教育平等效应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4期。
    89.万明钢:《“积极差别待遇”与“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途径探索》,《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90.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91.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1.丁金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2. 吕星宇:《论教育过程公平》,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3. 赵会可:《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4. 丰向日:《“教育平等”观念在中国1840—2007》,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5. 董美英:《教育机会均等视域下重点高校大学生来源的历史研究:以上海某重点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6. 刘欣:《从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公平机制研究》,华中农业大学 2008年博士论文。
    7. 祝志芬:《中国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完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8. 吴宏超:《我国义务教育有效供给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9. 上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模式与选择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10.林涛:《基于校际数据的省内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11.周金玲:《义务教育及其财政制度研究》,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2.安晓敏:《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义务教育校际差距的实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博论文士。
    13.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理论视角》,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14.朱永坤:《教育政策公平性研究:基于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5.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6.安晓敏:《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义务教育校际差距的实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博十论文。
    17.赵全军:《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研究(1978-2005):行政学的分析》,复旦大学2006年博十论文。
    18.曾以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研究-财政投资失衡与投资责任主体确认》,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
    19.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20.邢天添:《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估与优化》,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21.刘惠林:《中国农村教育财政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22.王全安:《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结构五十年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23.杨令平:《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24.殷红霞:《我国农村家庭投资行为模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5.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26.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衡供给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 Susanna Loe,Estimating federalist the effects of school finance reform:a framework Economics for a system[J]. Journal of Public 2001(80).
    2. Gold. S. D., Public School Finance Program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M]. Albany, States of New York:1993,94.
    3. Gold R.,Szemerenyi S.,Running a School:Legal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M]. Bristol: Jordans,1999.
    4. Odden A.,Busch C.,Financing Schools for High Performance: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
    5. J-Coleman,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65.
    6. W. H, The Shift from Equity to Adequacy in School Finance[M].The World and I,1993, (9).
    7. M. Tsang,Costs of Education in China:Issues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 Equality. Equity and Efficiency[M].Education Economies, Vol2, No3,1994.
    8. Joel D. Sherman and Jeffrey M, Poirier Educational Equity And Policy:Comparing Results From 16 Countries[J].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Montreal,2007,5.
    9. UNICEF:Defining Quality in Education,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Education Florence[M]. Italy, June 2000,3.
    10.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M]. 1999,Washington, DC:May 2000,Table 45.
    11.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Japa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M]. Springer Netherlands.1968,(14)1:85-91.
    12. UNESCO (2009)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9: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M]. Montreal: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13.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Planning, Evalu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M].ESEA Blueprint for Reform, Washington, DC:2010, P.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