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按权能分配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这是党的文件从国家长远发展角度,对我国农村土地问题提出的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思想。陈锡文等学者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土地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即利益分配问题。客观地讲,当前我国因为土地征收、土地拆迁等产生的纠纷和矛盾,其根源就在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有失公平性。
     本文立论的落脚点是:构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新的长效机制,逐步改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占比过低的状况,真正维护农民权益,以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本文的主题聚焦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的背景是基于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土地得到大幅增值,而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在增值收益分配中所占比例过低。本文在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学术界关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基于产权分解理论、地租理论、分配理论等基础理论,构建“三权分离”的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以“按权能分配”的分配形式分配农村集体土地的增值收益总额,是构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长效机制的理想模式。
     本文首次提出的“按权能分配”理论,即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各个产权权能主体以各自的权能获得国民收入的分配形式,这种分配形式适用于某项财产权利在实际中是被分解的情形。本文认为:“按权能分配”理论是继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按要素分配这三大分配理论之后的第四种分配形式,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实际上,按要素分配指的是按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从这个意义看,按权能分配是按要素分配的推广形式。
     关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主题,从整体上看,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需要分析清楚:第一个问题是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的来源是什么,即各个参与价格增值或价值增值的利益主体之间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怎样实现土地增值的,这是研究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基础;第二个问题是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遵循什么样的分配形式,即是以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还是以其他的分配形式进行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本文重点从土地增值收益分来源分析、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模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证分析等角度为分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按权能分配”的具体分配形式,阐述了构建“三权分离”的土地产权权能制度框架、改革现有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和征收程序、建立城乡统一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等具体措施,以此来构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长效机制。
     本文创新性地初步提出了“土地增值二元理论”、土地权能“三权分离”制度框架、“按权能分配”等理论范畴,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进行了数理上的测算。根据本文测算结果,在现有征地制度、出让制度等制度框架背景下,本文所选取的23个省(市、自治区)2012年土地增值Ⅰ、土地增值Ⅱ和土地增值Ⅲ的平均水平分别为76.90元每平方米、584.20元每平方米和2435.00元每平方米,比例平均为2.4%、18.87%、78.65%。初步得出在三大土地增值收益环节中,开发商所得到土地增值最多,政府次之,农民最少。
     本文依据“按权能分配”理论认为:在土地产权“三权分离”的制度框架下,若土地承包者自己经营,则获得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和平均利润,集体经济组织获得垄断地租;若土地承包者转让给其他土地经营者,则土地承包者获得级差地租Ⅰ,即获得土地经营的超额利润部分。农村集体组织依靠土地所有权,获得绝对地租部分,而土地经营者则获得平均利润和级差地租Ⅱ。政府主要以税、费等形式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二次分配。若政府需要征收开发性项目用地,则必须在用途严格管制的前提下,通过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从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那里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开发性项目用地。本文认为,这是构建我国新的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理想模式。
     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还有:一是土地增值收益在各个主体之间的精确量化分析;二是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形式,基于本文创新性地提出“按权能分配”的分配形式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等层面加以完善,真正推动城乡统一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四是如何规范政府对土地增值的税费征收,加强政府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二次分配,以有效地破解“土地财政”等问题;五是如何看待“小产权房”、宅基地流转等具体问题,这本身是关于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领域,为了使论述主题更加集中,这些问题本文没有进行专门细化分析。当然,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框架亦适应于分析这些问题。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eighteen clearly stated:"To establishboth national, rural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farmers value-added income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land, especially, increase in personal income." This is afile from the National Party's long-term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he issue of ruralland proposed strategic guiding ideology. Chen Xiwen, a famous scholars, hold that: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heart of the problem is the"sannong" issues, while the core "sannong" issues of rural is the land issues. Thispaper argues that: the core of China's rural land issue is the allocation of land valueincrement. Objectively speaking, this country because of land disputes and conflictsarising from demolition, which is rooted in the land value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is unfai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 value-adde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ofrural collective land question", the background study is based on the rapid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into urbanconstruction land, rural collective land to get significant value, while farmers and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portion of value-added distribution ofincome is too low.
     Therefor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llate and summarize the academicresearch base on the value-adde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on rural collective land, onthis issue for a more detailed and in-depth stud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key point is:the total value-added income property based on decomposition theory, theory ofrent, the basic theory of distribution theory, build a " separation of powers " in the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land ownership, to " press the power distribution" formsof distribution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allocation, is to build value-added income ofrural collective land allocation term mechanism ideal model. This article was first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competence," the theory that the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the power of each property subject to the respective power distribution in the form of access to the national income, this form applies toa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 practice is decomposed situation.
     On theme of “value-adde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issues“, there are two most important issues need to be analyzed clear: The first question iswhat is the source of income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value, which is the study ofland-based value-adde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second problem is that the ruralcollective land value increment allocated to follow what forms of distribution, that isaccording to nee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other forms of distribution or allocationof land value gai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value-added income from the land ofsource” analysis. Land value increment calculation model, land value incrementallocated for the analysis of empirical analysi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blem ofland appreci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combinedwith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put forward a “press power distribution” as specificforms of distribution, expounded on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land property Rightsinstitutional framework to reform the existing system of rural collective impositionand collection procedu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operating construction landmarket and other specific measures to build rural collective land of appreciationlong-term mechanis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article innovatively initially proposed a “land value duality theory”, landpower “separation of powers” institutional framework,“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of competence” category 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use of rural collectivel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a's value-added benefits were mathematicalcalculations on.
     This paper estimates based on results of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n thecontext of existing land requisition system, transfer system and so on, this articleselected23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land appreciationⅠ, land appreciationⅡ and land appreciation Ⅲ, average land value in2012was76.90RMB per square meter,584.20RMB per square meter and2435.00RMB persquare meter, the average ratio was2.4%,18.87%,78.65%. Preliminary result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land value increment revenue, the developer of the land to getthe most value, followed by the government, farmers at leas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competence” theory: Inthe land property “separation of powers” of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f the landwere self-employed contractor, the rural farmers will get differential rentⅡandaverage profit differential rent, the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o obtainmonopoly rents; If the land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s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land,the land Contractor obtains differential rent, that part of the land management reapexcessive profits.
     Meanwhile, the rural collective organizations rely on land ownership, access toabsolute rent parts and land managers were given the average profit and differentialrent. Government secondary distribution mainly in the form of participation in landvalue increment tax revenue, government expropriation of land in the public interestonly limited use of the land. If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impose the development ofland for the project, it must use control under strict preconditions, and trade througha unified land market. In this way, farmers and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organizations can directly control the supplier of the lan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is an ideal model to build new value-added benefits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allocation mechanism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there are still five important issues needed toresearch in the future: Firstly, accurat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nd value incrementbetween the various subjects; Secondly,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based on land valueincome. The third issue is how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policymeasures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order to establish a unified operating constructionland market in China; The fourth issue is how to regulate the government of the landvalue-added tax levied on strengthening secondary distribution of governmentinvolvement in land value-added benefits. The fifth issue is how to treat specificproblems of "limited property house", homestead, etc, which in itself is anon-negligible value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income distribution studies. In order tomake a more focused discussion topics, the two issues is not base for specialized detailed analysis. In a wor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alsoadapt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se issues.
引文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2年中国资源公报》,国土资源部网站,2013年4月。
    ①韩俊:《让农民直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2月18日。
    ②董藩等:《土地经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223页。
    ①朱道林等:《土地增值环节及收益分配关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2期。
    ②中国土地政策改革课题组:《中国土地政策改革:一个整体性行动框架》,《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5期。
    ①赵振华:《走向和谐之路——缩小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597页。
    ①陈锡文:《正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①杨春贵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①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第256页。
    ①孔祥智主编:《北京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及其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
    ②朱道林等:《土地增值产生环节及收益分配关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2期。
    ③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①陈莹:《土地征收补偿及利益关系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6月。
    ②可参见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8~210页等书。
    ①孙陶生:《论企业改制中的土地资产管理问题》,《管理世界》,1997年第5期。
    ②杜葵等:《城镇土地增值收益计算模式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③杜新波:《城市土地增值原理与收益分配分析》,《中国土地制度》,2010年第5期。
    ①这种划分标准参考了高雅:《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②高伟:《新土改突围,多地试点先行》,《经济参考报》,2013年12月19日。
    ①杨伟等:《浅析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问题》,《国土资源》,2013年第2期。
    ②廖洪乐:《如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6月17日。
    ③邓宏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创新与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①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①刘春雷:《产权的排他性与分解性解析》,《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6期。
    ②唐淮:《产权及其分解和再分解》,《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③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④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页。
    ①刘春雷:《产权的排他性与分解性解析》,《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6期。
    ②德姆赛茨:《关于产权的理论》,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96页。
    ①周诚:《论土地增值及其政策取向》,《经济研究》,1994年第11期。
    ②周诚:《关于我国农地转非自然增值分配理论的新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2期。
    ③杜新波:《城市土地增值原理与收益分配分析》,《中国土地制度》,2010年第5期。
    ④孙陶生:《论企业改制中的土地资产管理问题》,《管理世界》,1997年第5期。
    ⑤陈莹:《土地征收补偿及利益关系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2008年6月。
    ⑥杜葵等:《城镇土地增值收益计算模式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⑦朱道林等:《土地增值产生环节及收益分配关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2期。
    ①郝寿义等:《土地增值收益的制度租金分析》,《土地市场》,2008年第8期。
    ②钟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变革》,《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第5期。
    ③俞静琰:《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问题探讨》,《上海国土资源》,2013年第3期。
    ④张素兰等:《土地征用增值收益分配利益失衡的思考与建议》,《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⑤周诚:《论土地增值及其政策取向》,《经济研究》,1994年第11期。
    ⑥许国粦:《征用土地增值成因及增值收益分配探析》,《现代商业》,2010年第3期。
    ①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12页。
    ②周诚:《农地征收补偿新论》,《国土资源》,2006年第1期。
    ③冯泓:《农民土地权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④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8页。
    ①张红梅、张存:《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方式探究——土地权益入股》,《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9月。
    ②胡小平、孔喜梅:《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利益保护》,《经济学家》,2005年第6期。
    ①德姆赛茨:《关于产权的理论》,中译文见《社会经济体制比较》,1990年第6期。
    ②科斯、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66页。
    ③科斯、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04页。
    ①黄琨:《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②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①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②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页。
    ③《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版第25卷,第695页。
    ①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页。
    ②陈锡文:《应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部署》,《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1期。
    ③陈锡文:《应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部署》,《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1期。
    ①陈永志,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经济学家》,2007年第1期。
    ①威廉·配第,邱霞、原磊译:《赋税论》,华夏出版社,中文版,2006年版,第50页。
    ①亚当·斯密,杨敬年译:《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②亚当·斯密,杨敬年译:《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③大卫·李嘉图,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版,第26页。
    ①大卫·李嘉图,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版,第55页。
    ②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页。
    ③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9页。
    ①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1页。
    ②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2页。
    ③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31页。
    ④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62~192页。
    ①雷利·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页。
    ①张燕喜、石霞:《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2004年版,第698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2004年版,第733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5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中文版,2004年版,第87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中文版,2004年版,第845页。
    ①伊利:《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3页。
    ②伊利:《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3页。
    ③伊利:《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8页。
    ①胡希宁编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四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②亚当·斯密:《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4页。
    ①胡希宁编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四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
    ②赵振华:《走向和谐之路——缩小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48~52页。
    ①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3页。
    ①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8页。
    ①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页。
    ①董藩:《土地经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37~38页。
    ①高雅:《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①胡存智:《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1期。
    ①国土资源部:《2012年国土资源公报》,2013年4月,国土资源部网站。
    ①董藩:《土地经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7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①董藩等著:《土地经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中译本,2004年版,第928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①张素兰等:《土地征用增值收益分配利益失衡的思考与建议》,《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②许国粦:《征用土地增值成因及增值收益分配探析》,《现代商业》,2010年第3期。
    ③高雅:《从要素角度论农转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前沿》,2010年第10期。
    ④廖洪乐:《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中的增值收益分配——以浙江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
    ⑤周诚:《论土地增值及其政策取向》,《经济研究》,1994年第11期。
    ①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3~34页。
    ②严文萍:《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之解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刘露军:《土地招拍挂与竞买——土地竞买理论与案例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部分。
    ②陈志勇、陈莉莉:《“土地财政”问题及其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③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载《中国城镇化建设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61页。
    ①王巍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5月。
    ①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版第25卷,第695页。
    ①胡希宁编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四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①毛泓、杨钢桥:《试论土地利益分配》,《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①丁关良等:《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三权分离”论驳析》,《土地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4期。
    ①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①黄琨:《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页。
    ①姜大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一书,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①陈锡文:《农村土地改革底线不能突破》,《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①童建军:我国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研究——以农地非农化为例,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①陈锡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底线不能突破》,《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1] Black’s Law Dictionary (6thEd.), St. Paul, Minn.: West Pub.1990.
    [2] Dale A. Oesterle, Public Land: How Much Is Enough? Ecology Law Quarterly521,1996.
    [3] Edward J. Heisel, Biodiversity and Federal Land Ownership: Mapping AStrategy for the Future,25Ecology Law Quarterly229,1998.
    [4] Jarvis H. Dispelling the Myth That Preference Makes Practice in ResidentialLocation and Transport Behaviour. Housing Studies,2003.
    [5] John Locke,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Peter Laslett ed.,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60.
    [6] Karen L. Ferguson, This Land Is Our Land: Private Interests in Public Lands,2Michigan Law and Policy Review,1997.
    [7] Kung, J. K., Equal Entitlement versus Tenure Security under a Regime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 Peasants Preference for Institutions in Post-ReformChinese Agricultur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5.
    [8] Light v. United States,220U. S.523(1911), at537.
    [9] Margaret Jane Radin, The Liberal Conception of Property: Cross Currents in theJurisprudence of Takings,88Colum,1988.
    [10]Michael I. Jeffery, Public Lands Reform: A Reluctant Leap into the Abyss,16Virginia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79.
    [11]Pei xiaolin, The Law of Limit of Land Productivity: An Improved MalthusianTheory with a Case of Equal Distribution of Land in China, University Leiden,Nettherlands,2004.
    [12]Robert C. Ellickson, Property in Land,102Yale Law Journal1315,1993.
    [13]Sarah Bates, The Western Public Lands: An Introduction20Western LandsReport No.1, Western Lands Program21,1992.
    [14]Singer J W. Property Law: Rule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Aspen Lawand Business,2001.
    [15]Theodore Blank, Grazing Rights on Public Lands: Wayne Hage Complaints of aTaking, Idaho Law Review,1993.
    [16][美]埃里克·弗鲁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06.
    [17][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3.
    [18][印度]苏布拉塔·加塔克等.农业与经济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9]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N].新华社,2013年2月1日.
    [20]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2]曹飞.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3).
    [23]曹裕.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4]陈锡文.应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部署[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
    [25]陈锡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底线不能突破[N].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26]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J].求是,2013(22).
    [27]陈莹、陈安录.农地转用过程中农民的认知与福利变化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7(5).
    [28]陈莹.土地征收补偿及利益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2008.
    [29]陈永志,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7(1).
    [30]陈志勇、陈莉莉.“土地财政”问题及其治理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1]德姆赛茨.关于产权的理论[M].,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2]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市场下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状况探析[J].调查与研究,2013(1).
    [33]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7).
    [34]德姆赛茨.关于产权的理论[J].中译文见《社会经济体制比较》,1990(6).
    [35]邓宏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创新与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
    [3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7]底亚玲.基于产权的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分配探析[J].农村经济,2006(12).
    [38]董藩等.土地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39]杜葵等.城镇土地增值收益计算模式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6).
    [40]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1]杜新波.城市土地增值原理与收益分配分析[J].中国土地制度,2010(5).
    [42]杜莺.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
    [43]范恒山、陶良虎主编.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4]冯泓.农民土地权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3).
    [45]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6]高雅.从要素角度论农转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J].前沿,2010(6).
    [47]高雅.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
    [48]顾慧芳、王大伟.加快土地制度创新,促进城镇化质量提升[J].中国经贸导刊,2011(11).
    [49]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研究[M].内部研讨资料.
    [50]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中国城镇化建设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51]国土资源部规划司.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和政策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5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5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54]韩俊.让农民直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2月18日.
    [55]韩俊.城镇化关键:农民工市民化[J].中国经济报告,2013(1).
    [56]韩俊.让农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12月14日.
    [57]郝寿义等.土地增值收益的制度租金分析[J].土地市场,2008(8).
    [58]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9]胡存智.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60]胡希宁编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61]胡小平、孔喜梅.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利益保护[J].经济学家,2005(6).
    [62]黄朝明.征地收益分配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3]黄琨.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4]黄小虎.征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上海国土资源,2011(2).
    [65]黄小虎.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与未来趋势[J].国土资源情报,2010(5).
    [66]黄小虎.改革征地制度建议[J].国土资源导刊,2013(9).
    [67]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8]黄祖辉.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
    [69]江胜尧.基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主体矛盾的县域群体事件分析[J].前沿,2012(15).
    [70]姜长云.农村土地与农民的社会保障[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71]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M].上海三联书店,2010.
    [72]科斯、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
    [73]孔祥智主编.北京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及其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4]雷利·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75]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76]李忠,卢伟,王丽.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3(2).
    [77]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8]廖洪乐.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中的增值收益分配——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
    [79]廖洪乐.如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6月17日。
    [80]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
    [81]刘春雷.产权的排他性与分解性解析[J].社会科学研究,1996(6).
    [82]刘江涛、张波.城市边缘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管理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8).
    [83]刘俊.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84]刘守英.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J].中国地产市场,2011(12).
    [85]刘守英.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可持续城镇化[J].江苏农业经济,2013(4).
    [86]刘守英.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城镇化道路——北京三模式调查[J].开放导报,2011(4).
    [87]刘露军.土地招拍挂与竞买——土地竞买理论与案例详解[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8]罗辉、赵志文、彭媛.城乡结合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再构建[J].前沿,2012(19).
    [89]马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5).
    [9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中文版,2004.
    [92]马野等.中心城市的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93]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94]彭建超、吴群.农地整理后的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6(4).
    [95]钱忠好、肖屹.农民土地产权认知、土地征用意愿与征地制度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7(1).
    [96]秦晖.土地与保障以及“土地换保障”[N].经济观察报,2007年11月26日
    [97]秦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民权利保障[J].探索与证明,2002(7).
    [98]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9]尚国绯、陆红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8).
    [100]生青杰.城中村改造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
    [101]宋宜存.“级差地租”与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J].潍坊学院学报,2011(5).
    [102]孙陶生.论企业改制中的土地资产管理问题[J].管理世界,1997(5).
    [103]唐淮.产权及其分解和再分解[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104]童建军.我国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研究——以农地非农化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105]田莉.从国际经验看城市土地增值收益管理[J].国外城市规划,2004(6).
    [106]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7]王海燕.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要处理好四大关系[N].中国经济时报,2013-1-8.
    [108]王家庭、张焕兆.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研究——基于制度租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
    [109]王巍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10]王克忠等.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11]王小映、贺明玉、高永.我国农地转用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5).
    [112]王小映.论土地征收中的同地同价补偿[J].新视野,2010(1).
    [113]贺雪峰.土地问题的事实与认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2).
    [114]王法俊.城镇化背景下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以上海市新桥镇为例[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5]王佑辉、艾建国.农地转用地价体系与增值收益分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116]王政.国外土地征用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建议[J].世界农业,2006(4)
    [117]威廉·配第,邱霞、原磊译.赋税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中文版,2006.
    [118]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J].政策研究,2007(7).
    [119]武力.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4).
    [120]向春玲等著.城市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21]肖爱清.农地征用的增值收益分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12).
    [122]谢平.关于农村集体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方式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2(4).
    [123]徐寿发.规范农地股份运作,提高土地增值收益[J].合作经济,2012(4).
    [124]徐祥临.“耕者有其田”制度背后的隐性危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0).
    [125]徐祥临.三农问题论剑[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26]徐祥临.毛泽东模型与刘易斯模型比较研究[J].理论视野,2011(7).
    [127]徐祥临.农村土地私有论可休矣[J].人民论坛,2011(28).
    [128]徐震秋,陈石松.试论周恩来对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理论贡献[J].学术界,1997(3).
    [129]许国粦.征用土地增值成因及增值收益分配探析[J].现代商业,2010(3)
    [130]亚当·斯密,杨敬年译.国富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131]严文萍.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之解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2).
    [132]杨春贵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33]杨继学,杨磊.论城镇化推进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134]杨伟等.浅析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问题[J].国土资源,2013(2).
    [135]杨伟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内部文稿,2013(4).
    [136]叶剑平,张有会.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7]叶兴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前世今生[J].中国发展观察,2013(2).
    [138]伊利:《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9]俞静琰.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问题探讨[J].上海国土资源,2013(3).
    [140]苑韶峰等.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物元模型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2(4).
    [141]张东一.地票制度形成的土地增值利益分配结构研究[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10(7).
    [142]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7(2).
    [143]张红梅、张存.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方式探究——土地权益入股[J].中国农学通报,2006(9).
    [144]张俊、于海燕.国内外城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价格月刊,2008(3).
    [145]张路雄.耕者有其田——中国耕地制度的现实与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33~34.
    [146]张清勇.中国农地转用开发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47]张素兰.土地征用增值收益分配利益失衡的思考与建议[J].农村经济,2008(9).
    [148]张燕喜、石霞.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149]赵振华.走向和谐之路——缩小收入差距问题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150]张占斌.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13(1).
    [151]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152]张占斌.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J].投资北京,2013(5).
    [153]赵金龙等.农村土地流转与征收[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
    [154]郑有贵,李成贵.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55]郑有贵.农业现代化内涵、指标体系及制度创新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4).
    [15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57]中国土地政策改革课题组.中国土地政策改革:一个整体性行动框架[J].中国发展观察,2006(5).
    [158]钟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变革[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5).
    [159]周诚.关于我国农地转非自然增值分配理论的新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160]周诚.论土地增值及其政策取向[J].经济研究,1994(11).
    [161]周诚.农地征收补偿新论[J].国土资源,2006(1).
    [162]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J].经济学季刊,2004(1).
    [163]周跃辉.城镇化的本质:人口城镇化[J].经济要参,2013(5).
    [164]周跃辉.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的分析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3(11).
    [165]朱道林.土地增值产生环节及收益分配关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
    [166]诸培新、唐鹏.农地征收与供应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创新——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