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上博简所见楚国故事类文献校释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4年以来上海博物馆陆续公布了15篇和楚国历史人物有关的馆藏戟国简,封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楚国屋史文化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以这些材料为研究封象,搜集整理已有成果,封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尝试提出新的解释。
     本输文分为上、下雨编。上编为专题研究,下编为文本校释。
     上编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相关文献的收藏、出版情沉及其研究屋程,揭示其学衍价值。第二章主要介绍各篇的竹筒形制、抄写、编捲情况,特别是封简册的收卷方式作了检封。第三章综合分析各篇文献的體裁结構、作者的国别身份、筒文與傅世文献相似或相同内容的分频封比。笔者肯定了以往封这类故事叙事结構爲“背景—主體—结输”的三段式结構,并指出故事结果的有无,可能和作者的叙事立埸有关。在分类封比筒文和傅世文献相似或相同内容时,重点分析了相似文献的差異及差昊形成的原因,除了文字训误,还可能與故事流傅过程中的语言习惯和写作意图有关。第四章主要探讨简文中的楚国人物和屋史事件。除综合介绍相关人物的姓名、身份舆地位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探封了楚国的落成礼、“谁人”的官稱、楚郑城麇之战的攻防形势,以及和葉公子高平定白公之乱有关的新见史料。第五章是疑鞋字词释读。分别以《柬大王》筒14、“易”、“条”等字句爲研究封象,分析已有成果的得失,并提出新的解释。
     下编是各篇的文本校释,主要是搜集、整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自己的看法,则通过按语體现。
The thesis compiles and examines15articles of Warring States bamboo strip manuscripts of Chu which concern historical figures of the Chu state and have published since2004. These excavated manuscripts can offer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study of paleography, ancient philology, history and culture. We will attempt to solve some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studied but not answered by unifying the opinions of various scholars.
     The thesis is constructed in two parts:
     Part1:Monographic Study. Part1comprises fiv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provide a sketch of how those manuscripts had been collected, published and studied, in order to proclaim their academic value. Chapter2is an introduction about shape, size, writing and arrangement of these bamboo strips. The3th chapter is a synthetic study of text structure, state characteristics of authors. There is also a classified discussion on similar or identical content between bamboo strip manuscripts and transmitted texts. Chapter4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figures of the Chu state mentioned in these15articles. We will introduce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n the name, identity and status of these figures one by one, and historical events mentioned in these articles.The5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explanation of some difficult words such as “(?)”,“易”,“夈”and so on.
     Part2:Text Reading. In this part, we compile and edit views of scholars, as well as make a new scribe and explanation by note.
引文
3马承源:《前言: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和整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3页。
    4向按:當我们使用“故事”一词时,并非韶为这些事是改编或完全出於後来的创作,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深入分析。
    5张政娘:《<春秋事捂>解题》,《文物》1977年第1期,37页。
    6向按:本句或於“务”字下断读。
    7李零:《简帛古书與学术源流》,218-219页、293-301页,三联书店2007年9月。
    8陈伟:《新出楚简研读》,212-21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3隙伟:《新出楚简研读》,207页。
    4参考李零:《筒帛古害與学术源流》,297-299页。
    5各家意见及陈劍先生之靓,可参考陈劍:《释(昭王毁室)的“幸”字》,《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
    6字形可参考王恩田:《陶文字典》,354页,齐鲁书社2007年1月。
    1字形可参考汤馀惠主编:《战国文字编》,63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2丁佛言:《说文古籀補補》卷十四,4页,中华书局1988年2月。
    3徐仲舒、伍仕谦:《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堂图说明》,《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又收入《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1333页,中华书局1998年9月。
    4趙城:《<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253页,中华书局1979年8月。
    5刘釗:《包山楚简文字考释》,《出土简帛文字叢考》,7页,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
    6有学者认为,《说文》“(?)读若郅”是中古竄入的文字,不能反虑上古音的实际语音情况。说见夔一:《“陟”疑》,简帛网2007年10月23日。封此,高佑仁先生已有所辩证。他说,《方言》中有“(?)”、“郅”異文,“(?)、郅相通,经过历代《方言》注疏家的研究,应无疑羲”。只不遇,现在没有实例直接證明“陟”和质部的“质”、“至”等字可以通假,因此仍以释“疐”说爲優。说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391页,台湾成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11月。
    7胡理:《释<慎子曰恭俭>的“陟”》,简帛网2007年8月8日。
    8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3刘娇:《西汉以前古籍中相同或类似内容重复出现现象的研究—以出土简帛古籍爲中心》,146-149页,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09年4月。
    4汤浅邦弘:《上博楚简<平王與王子木)——太子之“知”》,《中国出土文献研究——上博楚简與银雀山汉简》,76页,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
    1李零先生《简帛古书與学术源流》一术中掇题《莊王既成无(?)》。
    2李零先生《简帛古害與学衍源流》一书中掇题《雨棠之役》。
    3李零先生《简帛古书舆学术源流》一术中掇题《敔于析遂》。也有学者认为改稱“陈公臣靈王”
    4本篇可能即李零先生《简帛古书與学术源流》一书中所掇《楚分蔡器》。
    5李零先生《简帛古书與学衍源流》一书中掇题《景平王问郑寿》。
    6李零先生《简帛古书與学术源流》一书中掇题《景平王命王子木(?)城父》。
    3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72-74页。
    4斡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频文献研究》,14-15页,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5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6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雨章笔记》,简帛研究网2007年7月16日。
    7杨澤生:《读<上博四)割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24日;单育辰:《<昭王毁室)的再研究》,《楚简楚文化與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衍研讨会输文集》,325页。
    8可参考王凖:《上博四(柬大王泊旱)中的祈雨巫术及相关问题》,《江汉输壇》2008年第5期。
    9羅小华先生封此有所总结,见氏著:《“仰天嘘而泣”说》,简帛网2009年9月29日。向按:羅先生文中有漏收的意见,例如张桂光:《(柬大王泊旱)编聪舆释读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张崇檀:《读上博四(柬大王泊旱)劄记》,简帛网2007年6月3日等。
    10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凡国棟:《(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简4“州徒之樂”小識》,简帛网2009年1月3日。
    11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勝羲》,复旦网2009年1月4日。
    12董珊:《读(上博七)杂记(一)》,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张崇禮:《(君人者何必安哉>释读》,复旦纲2009年1月13日。
    1林文华:《<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考》,简帛网2009年1月18日;隙伟:《(君人者何必安哉>再读》,简帛网2009年2月6日。
    2宋华强:《上博竹书(七)劄记二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2期,72-73页。
    3大西克也:《(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战>“有白玉三回而不戔”及其他》,7页,第十届中国训诂学国际学衍研讨会论文,辅仁大毕,2011年5月21-22日。
    4徐蕾:《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杳(四)研究概况與文字整理》,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于智博:《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研究概况及文字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郭蕾蕾:《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研究概况及文字编》,吉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2007年4月;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雷金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文字编》,安徽大学硕上学位论文2010年5月;韩义刚:《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研究概况及文字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此外,复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蒋文先生和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王凯博先生分别编纂了上博简第六册、第八册的文字编,刊布在复旦网站。
    5这一问题自1990年代提出,论争颇多。范常喜、陈伟先生先後封此问题有归纳评述,说可参考范常喜:《战国楚简“视日”補议》,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日;陈伟:《关於楚简“视日”的新推测》,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又可参看下编《命》篇简2校释。
    6陈伟:《上博八(命)篇剩羲》,简帛网2011年7月19日。
    7陈志向先生说:“‘视日’顯然具有下情上连的功能,但究竟是由不同的尹担任不同方面的通傅工作(原注:如左尹也许只负责讼狱方面),还是由不同的尹输流(原注:像值日一样)搪任追一职务,总管任职期问的所有通傅工作,由於材料所限,目前还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又云:“‘视日’之职似乎也有可能兼具有占卜方面的工作。”其说未正式成文,可参考《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38帖。
    8吴晓懿:《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所见官名辑證》,简帛网2009年6月5日,後发表在《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1李天虹:《竹书<郑子家丧)所涉历史事件综析》,《出土文献》第一辑,184-193页,中西书局2010年8月。
    3眼崇檀:《读上博四<昭王毁室>劄记》,简帛网2007年4月21日。
    4汤馀惠主编:《战国文字编》,475-47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5中古俗文字中,“齐”缝常窝作“聋”,“齐”经常写作“(?)”。据学者研究,俗文字中“文”和“米”都是常见的“简省符号”。参考张汤泉:《汉语俗字研究》,76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1月。
    6黄徵:《敦煌俗字典》,53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7凡国棟:《读<上博楚竹书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8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纲2007年7月9日;范常喜:《读<上博六>札记六则》,简帛網2007年7月25日;刘信芳:《说穿封戍之“心”》,简帛网2007年8月21日。
    9参考杨伯峻:《春秋左傅词典》“止”、“得”字條,148、613页,中华书局1988年11月。
    10参考郑良榭:《<春秋事语>校释》,《竹筒帛书论文集》,3637页,中华书局1982年1月。
    2黄锡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證》,19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3大西克也:《上博楚简(四)“龚之隼(從肉)”的“隼(從肉)”字怎麽读?》,《中国语学研究阴篇》第27卷,又载简帛网2008年9月6日。此据後者。
    4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5李守奎:《楚文字考释三组》,《简帛研究》第三辑,26-28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3董珊:《读<上博藏战圃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4陈像:《<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5李天虹:《竹书<郑子家丧>所涉历史事件总析》,《出土文献》第一辑,185-193页。
    6参看: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辑,284-29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葛亮:《<上博七·郑子家丧>補说》,《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辑,246-251页:陈伟:《读<郑子家丧>札记》,《新出楚简研读》,305-309页;李天虹:《竹书<郑子家丧>所涉历史事件总析》,《出土文献》第一辑,185-193页。
    7陈伟:《读(上博六)條耙》,简帛网2007年7月9日;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两章笔记》,简帛網2007年7月16日。
    1向按:马承源先生曾介绍说,上博藏简最短的是22.8cm。见前揭《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5页。
    2胡平生:《简牘制度新探》,《文物》2000年第3期,70页。
    3张顯成:《简帛文献学通论》,143页。
    1李天虹:《(性自命出>的分篇及编联》,《简帛研究二○○一》,149-15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4孙伟龙、李守奎:《上博简标识符号五题》,简帛网2008年10月14日。
    5湖北省菊沙铁路考古陈:《包山楚墓》,4页。
    6孙沛阳:《简册背划线初探》,《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第四辑,448-461页;李松儒:《戟国筒帛字跻研究——以上博简为中心》,235页。
    2许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155页。
    3许科:《上博简春秋戟国故事类文献研究》,155页。
    3冯勝君:《從出土文献看抄手在先秦文献传布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简帛》第四辑,421-423页。
    4陈梦家:《汉简缀述》,303-304页。
    5冯勝君:《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211页,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李松儒先生认为这个字多馀的笔划“像是经过刮削而未虎理乾浮的墨跻”。说见氏著《由<君人者何必安哉>甲乙本字跻看先秦文献的傅抄》,《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辑,262页。
    1这是一种较流行的看法,持这种说法的典型论述可参看:中国社会科毕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武威汉简》,58-59页。
    2马先醒:《简牍之编写次第與编捲典藏》,134页。
    3李天虹:《<性自命出>的分篇及编联》,《简帛研究二○○一》,149-150页。
    4冨谷至著、刘恒武译、黄留珠校:《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46页。
    1见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183-185页。
    1李零:《简帛古书與学术源流》,299页。
    1隙伟:《<昭王毁室)等三篇竹书的国别與髓裁》,《新出楚简研读》,212-213页。
    2学者大多数都认为,“捂”这种文频中有“事语”。但《国捂》之“语”,很多学者说是“事捂”。参看沈长雲:《<国语>编撰考》,《河北肺院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1987年第3期,134-140页;夏德靠:《<国捂>文體的还原阐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1期,149-156页,2012年1月。前引俞志慧、黄麗麗两位先生的看法则有所不同。
    3俞志慧:《事类之“语”及其成立之證明》,《淮陰工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7页,2005年8月。
    1俞志慧:《<国语><周、鲁、郑、楚、晋语>的结構模式及相关问题研究》,《汉学研究》第23卷第1期,36-37页注释2、3,2005年12月;俞志慧:《语:一种古老的文类——以言类之语为主》,《文史哲》2007年第1期,108页。
    2黄麗麗:《<国语>的性质與价值——由出土文献引起的思考》,《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1期,43-44页,2006年1月。
    2详看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552页,中华书局2007年11月。
    1廖群:《“说”、“傅”、“语”:先秦“说”髓考索》,《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2836页。
    2贾谊书名《贾子》,一稱《贾子新书》,孙詒譲有说,见《札迻》,220-221页,齐鲁书社1989年7月。
    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534页;又见王利器:《新语校注》,207页,中华书局2008年1月。
    4吴雲、李春臺:《贾谊集校注》,170-171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
    5曾鞏说,见向宗鲁:《说苑校證》所载曾鞏《说苑序》。
    6李零:《简帛古杳舆学术源流》,287-294页。
    7张政娘:《<春秋事语>解题》,《文物》1977年第1期,37页。
    8眼以仁:《春秋史输集》,109页,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1月;俞志慧:《<国语><周、鲁、郑、楚、晋语>的结構模式及相关问题研究》,《汉学研究》第23卷第1期,3563页;黄连平:《<国语>和<左傅>的異同比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136页;张鹤:《<国语>研究》,105-108页,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李佳:《试论<国语>的篇章结構及其笔法特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7卷第6期,71-78页,2010年11月。
    9张鹤:《<国语>研究》,105-108页。
    1藤田勝久著、曹峰、广濑薰雄译:《<史记>戟国史料研究》,1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2许科:《上博简春秋戟国故事类文献研究》,146页。
    2隙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2趙苑夙:《<说苑>“王子建出守於城父”一段之異文观察》,简帛网2012年9月5日。
    4陈伟:《(昭王毁室)等三篇竹书的国别與髓裁》,《新出楚简研读》,206-207页。
    1割知几著、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史通》,99-100、1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2竹添光鸿:《左氏会笺》,1213页。
    3隙伟:《(昭王毁室)等三篇竹书的国别與髓裁》,《新出楚简研读》,209页。
    4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春秋事捂>》,174页(竹简照片)、182页(释文)、198-199页(考證)。
    1陈劍:《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中圃简帛学国际论壇论文集》,324页。
    2陈伟:《<王子木蹠城父>初读》,《新出楚简研读》,284页。
    3刘娇:《西汉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颧似内容重复出现现象的研究——以出土简帛古籍为中心》,148页;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544-547页。
    4趙苑夙:《<说苑>“王子建出守於城父”一段之具文观察》,简帛网2012年9月5日。
    5徐少华:《上博简<申公臣靈王>及<平王舆王子木>两篇疏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483页。黄麗娟先生也认为,没有必要根据《平王與王子木》来改动《辨物》篇文字。说见:《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校释》,《国文学辍》2011年第49期。黄先生文笔者未见,转引自前揭趟苑夙先生文。
    6郝士宏:《上博六補释二则》,简帛网2007年7月23日;陈劍:《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髓》,《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壇论文集》,324页;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527页。
    1曹锦炎:《吴王夀萝之子劍铭文考释》,《文物》2005年第2期,20-21页;又收入《吴越历史舆考古输叢》,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
    1海老根量介:《上博简<申公臣靈王>简输——通遇與<左传>比较》,复口.网2012年7月1日。
    2趟苑夙:《楚简、<左传傅>所战穿封戌、靈王事件之别》,简帛网2012年7月5日。
    3《国语》、《左传傅》同叙一事的内容,时、地、人、事有不同程度的異同,详看张以仁:《论<左传>與<国语>的关保》,《张以仁先秦史论集》,21-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
    1李佳:《试输<国语>的篇章结構及其笔法特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73页。
    2俞樾:《褚子平议·春秋左傅(三)》,440页上欄,续修四库全书第178册;吴闓生著、白兆麟校注:《左傅微》,769页,黄山书社1995年12月。
    2葛亮:《上博七·郑子家丧補说》,《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辑,248页。
    3向按:“命使”的“命”字,有学者认为应属上读,破读爲“盟”。说见李天虹:《<郑子家丧>補释》,简帛網2009年1月12日:杨澤生:《上博简<郑子家丧>之“利木”试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50-51页;李天虹:《竹书<郑子家丧>所涉历史事件综析》,《出土文献》第一辑,188页。
    4陈伟:《读<郑子家丧>札记》,《新出楚简研读》,308页。
    5葛亮:《上博七·郑子家丧補说》,《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辑,249页。
    6李天虹:《竹书<郑子家丧>所涉历史事件综析》,《出土文献》第一辑,192页。
    1最早列出这些文献的是:陳伟:《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许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151-152页。
    2刘娇:《西汉以前古籍中相同或类似内容重复出现现象的研究——以出土简帛古籍爲中心》,233-234页。
    3葛亮:《<上博七·郑子家丧>補说》,《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248页。
    1向按:《春秋左傅正羲》:“州鸠此下之言舆《周语》州鸠之言全不同者,彼是封王之问,此是自言其事。異时别言,故不同也。”已经明确指出两书所载州鸠议论完全不同。
    2强调礼乐與个人生死之问的关系,是《左傅》预言的重要特微之一。可参考:贾红莲:《<左傅>预言发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1期,2001年2月;周晶纯:《<左傅>人物祸福类型考输》,《龙岩学院学报》第26卷第5期,2008年10月;曲文:《论<左傅>中的人事预言》,《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6期,2008年12月。
    3黄永堂:《“单穆公辣景王鋳大缝”题解》,130页,《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
    4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3陈麗桂:《近三十年出土儒道古佚文献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羲舆贡献》,简帛研究网2005年8月10日。
    4史杰鹏:《昭王毁室》,《中华文化书报》2006年第3期,70-73页;梁惠王:《读简随笔——战国楚简<昭王毁室>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繁华世》2009年第3期,27-31页。
    5静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160页。
    2陈伟:《<苦成家父>研究》,《新出楚简研读》,241页。
    3史杰鹏:《昭王毁室》,《中华文化书报》2006年第3期,71页。
    4此处简文分段之处,表示还不能确定其能否和前面的简文连读。
    1工藤元男:《楚文化圈所见卜筮祭祷习俗——以上博楚简<柬大王泊旱>爲中心》,《简帛》第一辑,147页。
    1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1李零:《简帛古书與学术源流》,295-297页。
    2向按:疑即《邦人不稱》第1简,参看上编第二章。
    3陈伟:《(君人者何必安哉)新研》,《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辑,368页。此外,刘信芳先生认为:本篇故事的峙代“其在聲、悼、肃三楚王之间”。说见氏著《竹书(君人者何必安哉>试说(之二)》,复旦網2009年1月6日。
    4蔡树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杳(七)文献研究》,89-99页,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
    6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浅野裕一:《上博楚简(王居)初探》复旦网2011年8月19日。
    8王宁:《上博六(莊王既成)中“酰”字祥解》,简帛網2009年10月30日。
    1参看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41页。
    2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159页。
    3徐少华:《孙叔敖故里封地考述——兼论(楚相孙叔敖碑)的真僞與文本畴代》,《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80-86页。
    1沈欽韩、吴闓生等持此说,见杨伯峻:《春秋左傅注》,728页。
    2刘玉堂:《沈氏族属初探》,《江汉论壇》1987年第4期,74-79页;尹弘兵:《楚沈尹戌族氏族属考》,《楚学论叢》第一辑,78-79、83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3田成方:《從新出文字材料论楚沈尹氏之族属源流》,《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87页;尹弘兵:《楚沈尹戌族氏族属考》,《楚学论叢》第一辑。
    4袁华中、吴伯森:《渚宫舊事》,10、31、34页。向按:《渚宫舊事》,舊说是唐代作品。其书是從古害中辑出若干楚人史實准成一篇,本无特殊的史料价值可言。但前人注解沈尹、虞丘子事蹟时常提及此书中的记载,姑錄此借参。
    5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筒帛网2007年7月9日。
    1参看何浩:《楚滅国考》,319-323页,武汉出版社1989年11月。
    2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184-185页。以“方城”为躲名,又参看吴良宝:《战国楚简地名辑證》,27227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3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186页。吴良宝先生指出,战国楚文字资料中,尚未发现“县尹”之“尹”的确切例證。则小县长官稱“尹”,亦當待考。说见吴良宝:《战圃楚简地名辑證》,150-153页。
    1参看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绸2007年7月9日。
    2周凰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舆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2页。
    3高佑仁:《上博楚简茫、靈、平三王研究》,417-423页。
    4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5大西克也:《上博六(平王)雨篇故事中的几个问题》,复旦网2010年4月21日。
    6沈培:《关於古文字材料中所见古人祭祀用尸的考察》,《古文字舆古代史》第三辑,47页。
    1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530页。
    2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王子木蹠城父>初读》,《新出楚简研读》,282页。
    3徐少华:《上博简<申公臣靈王)和<平王舆王子木>两篇疏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482页。
    1隙劍:《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简帛学国际论壇会议论文集》,320页注释42。
    2见《上博六<平王>雨篇故事中的几个问题》文後射论區第3帖,复旦网2010年4月2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33#_edn40)。
    3张崇禮:《读<平王與王子木>劄记》,简帛研究網2007年8月9日。
    4趙苑夙:《<说苑>“王子建出守於城父”一段之異文观察》,简帛網2012年9月5日。
    5参看李天虹:《新蔡楚简補释四则》,简帛研究网2003年12月17日;别国勝:《楚丧葬简牍集释》,29-30页。
    6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6页;林素清:《上博八<命>研究》,第廿三届古文字学会论文,11-12页。
    7战国文字的“拜”,参看汤餘惠主编:《战国文字编》,791页。
    1董珊:《出土文献所见“以謚爲族”的楚王族——附说<左傅>“诸侯以字为謚因以爲族”的读法》,《出土文獻舆古文字研究》第二辑,110-13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2李学勤:《论“景之定”及有关史事》,《文物》2008年第2期,56-58页;李学勤:《楚国申氏两簠读释》,《江汉考古》2010年第2期,117页。
    3周凤五:《上博四(昭王與龚之隼)新探(初稿)》,中国古文字:理论舆实践国隙研封会论文,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舆文化学系,2005年5月28至30日。
    4大西克也:《上博楚简(四)“冀之隼(从肉)”的“隼(从肉)”字怎麽读?》,简帛网2008年9月6日。
    5黄人二:《读上博四(昭王舆典之凖)书後》,《战国楚简研究》,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6汤馀惠主编:《戟国文字编》,259页。
    7白於蓝:《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订》,《中国文字》新二十五期,181页。
    8李守奎:《楚文字考释三组》,《简帛研究》第三辑,26-28页。按:李先生文中讨输的那些從“岛”旁的字,他也分析爲從“隼”。最近有先生认为,那些字是從"勹”聲的字。参考单育辰:《谈战国文字中的“鳧”》,简帛网2007年5月30日。
    9商承祚:《鄂君兽节考》,《商承柞文集》,315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舆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3刘雲:《说上博简中的“掌”字——兼谈古文献中相关的字形訛燮现象》,简帛网2008年11月29日。
    4张崇禮:《读上博四昭王與龚之脽劄记》,简帛网2007年5月1日。
    5许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47页。
    6禤健聪:《上博简(昭王毁室>篇字词補释》,《简帛研究二○○五》,5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7秦桦林:《楚简<昭王與龚之脽)補释》,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2月24日。
    8王鑫:《上博简楚王故事相关竹简综考》,14-15页,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渝文2012年3月。
    1隙伟:《上博八<命>篇勝羲》,简帛网2011年7月19日。
    2复旦吉大聪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1黄浩波:《试说令尹子春即邵公子春》,简帛网2011年10月27日。
    2郑威:《新蔡葛陵楚简地名雜识三则》,《楚地简帛思想研究》第三辑,585-586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3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120-121页。
    4复旦吉大聊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5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封论区第19帖,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4).
    6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匾第40帖,复旦网2011年7月19日。向按:认为“阳爲”为“阳”氏族人,其说由李学勤先生提出。徐少华先生也表示赞成。见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
    1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匾第43帖,复旦网2011年7月19日。
    2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68页。
    3李学勤:《清华简<繫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73页。
    4徐少华先生在探讨包山简“邵公子春”可能出任令尹的时间也指出,其任令尹只能在简王元年之後。
    5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所见的纪年简中出现的人名,多是“氏稱+名”,例如包山简103:“大司马召阳败晉师於襄陵之崴”(又见简115)、简267:“大司马(?)战骮救郙之崴”(文兑简226、277),卲阳、(?)战都是“氏稱+名”的格式。因此李学勤先生、徐少华先生、陈志向先生等都认为“大莫敖阳爲”的“阳为”是“阳氏”名“爲”,是有道理的。追是将大莫敖阳为和简文的“阳为”联繫起来的一大疑点。
    6何有祖:《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7巫雪如:《包山楚简姓氏研究》,8788页。
    1周凤五:《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台大中文学报》第三十期,56页,2009年6月;黄人二:《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试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133页;蔡树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文献研究》,68-73页。
    2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3陈伟:《(君人者何必安哉)新研》,《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辑,359-360页。
    4董珊:《读<上博七)摊记(一)》,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5梁履绳:《左通補释》,340页上棚、486页上欄,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二三册。
    7袁纯富:《春秋时楚滅南阳申国年代考》,《中州今古》1985年第1期,13页。
    1蒙文通:《古族甄微》,63-65页,巴蜀害社1993年4月。
    2徐少华:《從叔姜簠析古申国历史與文化的有关问题》,《文物》2005年第3期,66-68、80页。收入氏著《荆楚历史地理與考古探研》,56-63页。
    3徐少华:《從叔姜簠析古申国历史與文化的有关问题》,《文物》2005年第3期,68页。
    4郧阳地区博物馆:《湖北鄖县肖家河春秋楚墓》,《考古》1998年第4期,42-46页。
    5徐少华:《從叔姜簠析古申国历史與文化的有阴问题》,《文物》2005年第3期,66-67页。
    6黄锡全:《申文王之孙州奉簠铭文及相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189页。
    7释文参看:郧踢地区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春秋楚墓》,42-46页,《考古》1998年第4期;黄锡全:《申文王之孙州奉簠铭文及相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190页;徐少华:《從叔姜簠析古申国屋史與文化的有关问题》,《文物》2005年第3期。收入氏著《荆楚历史地理與考古探研》56-63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
    1何浩:《楚滅国研究》,209页。
    2张晓军、尹俊敏《谈與“申”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46页。
    3李学勤:《楚国申氏两簠读释》,《江汉考古》2010年第2期,117118页。
    4参看曹方向:《上博九<靈王遂申>通释》,简帛网2013年1月6;苏建洲:《初读<上博九>劄记(一)》,简帛网2013年1月6日;高佑仁:《<上博九>初读》,简帛网2013年1月8日。
    1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耙》,简帛网2007年7月9日;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網2007年7月9日。
    2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318页。
    3锺文烝:《春秋穀梁傅補注》,145页,中华书局1996年7月;陈槃:《左氏春秋義例辨》(重订再版本),498-5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
    4高明:《中国文字学通输》,141-1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1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319320页:又参看石泉主编:《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引“或说”,278页。
    2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3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5凡国棟:《读<上博楚竹书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5曹锦炎:《(李颂)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236页。
    6将简文“述”解释爲“道路”,周凤五先生已有说,但他封简文的理解和我们完全不同,茲不祥论。
    7参考《故训匯纂》“术”字條第1~7、11~19诸例;“隧”字條第13~16诸例。
    8向按:此虎标点各家皆同。然刘氏(刘伯驻《史记音羲》)作注,似应先释“夏路”,後释“夏路以左”,注文似愿句作:“(夏路,)楚適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
    9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106、108页,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向按:《韩非子·十遇》“陈之下路”,隙其猷先生注舆《战国纵横家书》注略同,张觉先生從之。见氏著《韩非子全释》,150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一说“下路”就是出国的道路,见卲增桦:《韩非子今注今释》下册,83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6月。
    1清苹大学出土文献研究與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戟国竹书(贰)》,170页。
    2范士龄:《左傅释地》卷二,续修四库全害经部春秋频第125册,277页上栏。
    4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古今尺度的比较表”,540页。
    5参看王先谦:《荀子集解》,272页。
    6如梁啟雄:《苟子简释》,194页,中华书局1983年1月;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236页注释13,中华书局1979年5月。
    1陈松长:《獄麓书院藏秦简中的徭律例说》,《出土文献研究》第十一辑,163-164页,中西书局2012年12月。
    1向按:原书引作“令尹邵宛”,何有祖先生指出其误。见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又:《上博六所见四篇楚王故事叢考》,《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壇论文集》,686页。
    2陈伟:《<平王问郑寿>校读》,简帛網2007年7月16日,又氏著《新出楚简研读》,278-279页。
    1向按:陈伟先生在文中引周春生先《吴越春秋辑校匯考》,已指出了《吴越春秋》所述事件中有一些错误。这其中的错误,前人也注意到了,参看高士奇《左傅纪事本末》“闔閭入郢”條“发明”,746页,中华书局1979年1月。
    2关於追佃體例,後世有人表示怀疑。参考傅隸樸:《春秋三傅比羲》(下),397-398页,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84年11月。傅先生引《毅梁伟》说:“稱国以杀大夫,杀无罪”,昭公二十七年《春秋》写“楚殺其大夫”,重点在“楚”,不在“邵宛”。而且他认为邵宛是无罪被殺。
    3参看大西克也:《上博楚简<平王问郑寿)释注》,《出土文献と秦楚文化》第6号,118-119页。向按:大西先生认为,郑寿可能主眼“应该殺明知道費无极是恶人却依然信任他的郤宛。”基本同意杜预和孔颖达的观点。
    4有颊似看法者,如吴闓生、吴增祺、韩席薵等,参看吴静安:《春秋左傅舊注疏證续》,1568、1571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2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1邱德修:《(上博)(四)(楚昭王毁室)简“(?)条基之”》,“出土简帛文献與古代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北市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2005年12月2日至3日。
    2蒋德平:《上博四·昭王毁室補释一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187-188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3眼崇禮:《读上博四<昭王毁室>劄记》,简帛网2007年4月21日。
    4大西克也:《试释上博楚简<昭王毀室>中的“刑刏”——楚简文字中的“欠”“升”“无”》,原文发表於《语苑撷英(二)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2月。
    5黄人二:《上博藏简(昭王毀室)试释》,《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463-464页。
    6刘洪涛:《上博竹书<昭王毀室>1号简考释》,《简帛》第四辑,170-171页。
    7楚系文字中“炁(爱)”字字形,可参看汤馀惠:《战国文字编》,706页;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914-915页;李守奎:《楚文字编》,611页。
    1参看黄以周:《禮书通故》第二册,701-702页,中华书局2007年4月;孙詒譲:《周禮正羲》第九册,2390-2392页,中华书局1987年12月。
    2见《汉害·武帝纪》、《续汉书·禮仪志》,参考《周檀正羲》第九册,2240页。
    3方向东:《大戴禮计匯校集解》,1105页。
    4袁珂:《山海经校注》,1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5孔颖连曰:“盟詛雖大小爲異,皆毅牲歃血,告誓明神,後若背违,令神加其祸,使民畏而不敢犯。故民不相信,焉此禮以信之。……其实人君亦有詛法。……盟者,人君用牛。伯姬盟孔悝以假,下人君牲,是盟用牛也。此为大事正禮所當用者耳。若临畴用其禮者,不必有牲。故《左傅》孟任割臂以盟莊公、华元入楚师,登子反之床,子反懼而與之盟,皆无牲也。”这是按照正规仪式和非常情况下的仪式来匾分盟詛用血。见《毛诗正羲》卷一二之三《何人斯》“出此三物,以姐雨斯”疏,455页下栏,《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部精要本。
    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害(肆)》,64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
    1参看黄以周:《禮书通故》第二册,701-702页;孙詒讓:《周禮正義》第九册,23892392页;杨天宇:《周禮译注》,431页。
    2有关简文的叙事屑次,可参考刘洪涛:《上博竹书<昭王毀室>1唬简考释》,《简帛》第四辑,175页。
    3魏宜辉:《读上博楚简(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0日。
    1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二○○四》,71页。史杰鹏先生取此说,但释文中作“寺(?)人”,表示不确定。见《昭王毁室》,《中华文化书报》2006年第3期,70页。刘信芳先生主此说,且引《诗秦风车鄰》“寺人之令”毛傅:“寺人,内小臣也。”鄭笺:“欲见国君,必先令寺人使傅告之。”等为證。见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46-47页。
    2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摊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20日。
    3魏宜辉:《读上博楚简(四)割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0日。
    4鄭玉姗:《(上博四·昭王毁室>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31日。
    5鄒濬智:《<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昭王毁室>校注》,《东方杂志》第4卷第3期,46-47页,2005 年9月。
    1粱静:《上博四<采风曲目>等六篇集释》,35页,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2简文此字窝作(?),從宀、住、禾。楚系简帛“集”字與此相近者,例如郭店《五行》简42“集大成”之“集”写作(?),從宀、佳、木。虽说战国文字從“木”有时写作從“禾”,不过,用作“集”的字形在楚简中是很常见的,笔者至今未找到從“禾”旁的确切字例。古文字义近形旁可以通用,但羲近形旁通用,用的是“放宽了的含羲”(参考眼桂光:《古文字义近形旁通用條件的探讨》,《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580-596页,中华书局1992年8月)。禾、木雖然存在共性,用作羲符时,却不能随意互相替换。据一般看法,“集”字本来作“雧”,取羲於很多岛聚集在树木上。但“禾”上恐容不得许多岛聚集。所以,严格来说,追里并不符合义近形旁通用的條件。看来,还不能轻易认为前揭郭店简“集”字字形與“(?)”是一字異體。
    3楚系简帛“佳”字聲系,字例可参考白於蓝:《战国秦汉简帛古杳通假字彙纂》,360-364页。
    4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657页,中华书局2008年2月。
    5参考白於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40-49页。
    6可参考陈思鹏:《楚系简帛中字形與音义关系保研究》第三章,商务印书馆2011年3月。
    1安作璋、熊鐵基:《秦汉官制史稿》,131-132页,齐鲁书社1984-1985年。
    2雄何,《汉舊仪》等又作“谁何”。前人封此二字解释颇多,但都认为表示责问、盘问之意。参看白兆麟:《说“雄何”》,《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102-103页;王继如:《“谁何”通说》,《语言研究》1990年第2期,110-114页。
    3见《周禮注疏》卷一《天官·冢宰·宫正》。《十三经注疏》,64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部精要本。
    4石泉主编:《楚国屋史文化辞典》,348页。
    5石泉主编:《楚国历史文化辞典》167页。原书字顽作“宅人”,但说或释“宅”为“窀”。现在一般认为此字富释读爲“窀”。例如,各家文字编都将此字视为“窀”字異體。如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704页;李守奎:《楚文字编》,462、467页。
    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與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贰)》,171页注释7。
    2参看熊北生:《雲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简牍的清理舆编联》,《出土文献研究》第九辑,37页;刘乐贤:《睡虎地77号汉墓出土的伍子胥故事残简》,简帛网2009年4月17日;又《出土文献研究》第九辑42-45页;曹方向:《梦睡虎地汉简“伍子胥故事残简”简序问题小议》,简帛绷2010年2月1日。
    1许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151页。
    2汤浅邦弘:《上博楚简(莊王既成)的“预言”》,71页。
    3凡国棟:《读(上博楚竹书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桑东辉:《“春秋五霸”與战略格局的嬗燮》,《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116-117页。
    2关於白公腾之乱,以往有“政变”與“革命”两说,请参考孟祥才:《白公勝“革命”论质疑》,《东狱论叢》1985年第2期,108-110页。
    1郭克煜:《山东东部古国史研究(五篇)——有关莒国史的几个问题》,《齐鲁学刊》1984年第1期,63-67页;杜勇:《莒国亡年辨》,《管子学刊》2010年第3期,115116、128页。
    2孙詒譲:《墨子闲诂》,133-134页。
    3蒙文通:《越史叢考》,132-133页,关于蒙先生说的楚滅宋得淮北的事,亦需要辨析,可参考榻宽:《战国史》,389页注释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2濮茅左:《柬大王泊早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2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3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早)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向按:李守奎先生在上博简文字编中列翠了此说,但7顽归入“存疑”,未予隸定。见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683页。
    4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摊记》,简帛研究绷2005年2月20日。
    5杨澤生:《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24日。田炜先生亦主此说。田先生的论證,下文再作讨论。田炜:《读上博竹杳(四)琐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4月3日。
    6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简帛网2006年11月22日。陈先生文认为周凤五先生的释读也“可通”。
    7张桂光:《(柬大王泊早>编联舆释读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268页,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8耀小华:《“仰天嘘而泣”说》,简帛网2009年9月29日。
    1季旭昇:《(上博四·柬大王泊旱)三题》,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
    2周凤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0、131页。
    3张崇禮:《读上博四(柬大王泊旱>劄记》,简帛网2007年6月3日。
    4榻健聪:《楚简文字補释五则》,《古文字研究》二十六辑,363页。
    5何有祖:《释(柬大王泊旱>“临”字》简帛网2007年2月20日。
    6浅野裕一:《上博楚简(柬大王泊旱>之炎異思想》,复旦网2009年9月13日。
    7隙斯鹏:《楚系筒帛文字中字形與音义关系研究》,171-172页,商务印害馆2011年3月。
    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340页,中华书局1985年11月。
    2曹锦炎:《天子建州(甲本、乙本)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3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向按:“祈”字的释读看下揭苏建洲先生《<天子建州>“临城不言毁”章试解》文。
    3濮茅左:《颜渊问於孔子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146页;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颜渊问於孔子校读》,复旦网20011年7月17日。向按:“所以”上之字,整理者释“就”,读书会改释爲“辞”。“君子”上之字,整理者释爲“奮”,属上读。此從读书会改释爲“害”,读爲发语之“蓋”读书会并引包山简文字爲例,指出此字左旁所从“害”中间已讹作“羊”形,與此字相似。其说皆是。向按,下部從“日”,亦是從“口”之譌。
    4陈佩芬:《<王居>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206页。
    1字例参考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汉魏晋篆隸字形表》,674页。
    2李学勤:《续释“寻”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8-11页。
    2陈伟:《<颜渊问於孔子>内事、内教二章校读》,简帛网2011年7月22日。
    3向按:陈其猷先生将“播出”解释成“播送”,似未解“播”、“出”之意。其说见《韩非子新校注》,1060-10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3王引之:《经羲述闻》,54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4关於“蕩”和“碭”,《战国策·齐策一》、《韩非子·说林》“蕩而失水”,即《莊子·庚桑楚》“碭而失水”。有关这些文献的注解,可参看陈鼓应:《莊子今注今译》,595页注释24,中华书局1983年5月;鐘泰:《莊子发微》,5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何建章:《战国策注释》,299页注释14,中华书局1990年2月;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518页。
    1徐富昌:《武威汉简仪植文字编》,8页,台北“国家出版社”2006年3月。
    2张湧泉:《敦煌俗字匯考》,67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3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129页,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之三,1940年。
    4原书凡例:上海涵芬模影印本。本文所注宋元俗字出处的版本,都见於原书凡例。如《岳飞破虜东牕记》是扬州阮福摹刻明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羅振玉影宋本;《目连记弹词》残本是清初刊刻本;《朝野新聲太平乐府》是上海涵芬楼影印元刊本。
    5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132页。
    5李乐毅:《简化字源》,194页,华语出版社1996年1月。
    1杨实忠:《疑难字考释與研究》,225页,中华书局2005年3月。
    1蔡忠霖:《敦煌汉文窝卷俗字及其现象》,428页。
    1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三王研究》,50页。
    5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3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两章笔记》,简帛研究網2007年7月16日。
    4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5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5鹏宇、汪冰冰:《释上博六(莊王既成>“赦”字》,简帛绷2008年6月3日。
    6王辉:《上博楚竹书(六)读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468页,中华书局2008年9月。
    1黄麗娟:《(莊王既成>與(申公臣靈王>導读》。2009年11月22日。黄先生之说是台湾师范大学一次专题封论舍上发表的意见。参考:《98年11月研读会摘要》,台湾师范大学网页(http://web.ntnu.edu.tw/~696200165/jinbo/end03.htm).
    2陈劍:《试说战国文字中特殊窟法的“亢”和從“亢”褚字》,《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3汤浅邦弘:《中国出土文献研究——上博楚简舆银雀山汉筒》,64页。
    4《晏子春秋·辣下》“景公爲泰吕成将以燕饗晏子辣”章。事又见《吕氏春秋·侈乐篇》,“泰吕”作“大吕”,泰、大二字古籍常见通用。高诱注:“大吕,陰律十二也。”
    5何建章:《战国策注释》,1166页,中华书局1990年2月。
    6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63页。
    7张崇禮:《楚简释读》,93页,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8隙伟:《上博楚竹书<莊王既成)初读》,《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486页。
    9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66页。
    10李学勤:《春秋郊器與兵方壹输释》,《松邃学刊》2002年第2期,13-15页;王仁聪:《郸大子之孙與兵壺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233-239页,中华书局2002年7月。
    11王仁聪:《郑大子之孙與兵壹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237页。参看魏宜辉:《利用战国竹简文字解读春秋金文一例》,《史林》2009年第4期,152-153页。
    1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两章笔记》,简帛研究網2007年7月16日。
    2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58页。
    3许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14-15页。
    4陈伟:《上博楚竹书<莊王既成>初读》,《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486页。
    5葛亮:《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六)<莊王既成>篇校读》,《中国出土资料》第13号,199-200页,中国出土资料学会2009年3月。
    6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三王研究》,71页。
    7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8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两章笔记》,简帛研究网2007年7月16日。
    9苏建洲:《初读(上博(六)>》,简帛研究网2007年7月19日。
    10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59页。
    11刘洪涛:《释上博竹书(莊王既成)的“航”字》,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12陈伟:《上博楚竹书(莊王既成>初读》,《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486页。
    13黄麗娟:《(莊王既成>與<申公臣靈王>導读》,2009年11月22日。
    14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72-74页。
    15陈伟:《读上博六像纪》,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6凡国棟:《读(上博楚竹书六)记》,简帛纲2007年7月9日。
    17许科:《上博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15页。
    1原文字形有仲义父鼎(集成.2541-2545)、庚赢鼎(集成.2748)等六例,陈刘先生认为前五例或是從“宛”之字,非從“各”。见《攻研杂志(二)》文後讨论区第2帖,复旦网2008年2月1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31).
    2复旦读书会:《攻研杂志(二)》,复旦网2008年2月1日。
    3字形又见李守奎:《楚文字编》“附录”,910页。
    4有学者学例靓第八册《命》篇简11背题写的“命”字作(?),與简文之字上部类似,未必可信。第一《莊王既成》简文本身残泐,实在无从确定;第二,《命》篇这个篇题右部的豎书,也完全可能是污痕(即书写时因手或其他物體摩擦到笔划,墨水往下方拖拽,形成一个豎笔)。如第七册《君人者何必安哉》甲本简8“可,,字作(?),右边的豎书就很难说是“可,,字本身的笔划。
    5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6沈培:《上博(六)字词浅释(七则)》,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7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79页。
    8葉芃:《上博(六)<景公瘧>、<孔子见季桓子>、《<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慎子曰恭俭>四篇竹书集释》,52页,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8年5月。
    9葛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莊王既成>篇校读》,《中国出土资料》第13号,193页。
    1凡国棟:《读<上博楚竹书六>记》,简帛绷2007年7月9日。
    2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3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網2007年7月9日。
    4董珊:《读(上博六)雜记》,简帛網2007月7月10日。
    5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59页。
    6葛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莊王既成>篇校读》,《中国出土资料》第13号,200页。
    7渴浅邦弘:《中国出土文献研究——上博楚简與银雀山汉简》,69页。
    8何建章:《战国策注释》,1166页,中华书局1990年2月。
    9凡国棟:《读<上博楚竹书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0渴浅邦弘:《中国出土文献研究——上博楚简舆银雀山汉简》,66页。
    11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陈伟:《<鄂君啓节>——延绵30年的研读》,《新出楚简研读》,241-242页。
    2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3董珊:《读<上博六)雜记》,简帛网2007月7月10日。
    4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雨章笔记》,简帛研究網2007年7月16日。
    5刘洪涛:《释上博竹书(莊王既成)的“航”字》,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6李守奎:《楚文字考释献疑》,《古文字学论稿》,344-347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7黄麗娟:《<莊王既成)與<申公臣靈王)導读》。2009年11月22日。
    8隙劍:《试说战国文字中特殊写法的“亢”和從“亢”褚字》,《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52-18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9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59页。
    10高榮鸿:《由<上博六·莊王既成>看两个偏旁同形现象》,简帛網2010年7月19日。
    1宋华强:《释(上博六·莊王既成)的“船”》,简帛网2011年1月6日。
    2据前揭宋华强先生文,此是李先生審阴宋先生孩文时提出的意见。
    3高佑仁:《莊王既成“航”字構形考察——兼谈战国文字“蔡”、“尨”、“亢”的字形差與》,《简帛》第六辑,255—2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4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189页。
    2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3见《<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文後讨论区第1帖,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4).
    4陈伟:《<郑子家丧>通释》,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1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194-195页。
    2陈伟:《<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3凡国棟:《(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劄记两则》,简帛網2008年12月31日。
    4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三王研究》,189页。
    5黄踢全:《利用<汗简)考释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145-147页。
    6凡国棟:《(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劄记两则》,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7李天虹:《(郑子家丧)補释》,简帛網2009年1月12日;又:《(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说》,简帛绷2009年1月21日。
    8冯时:《<郑子家丧)與<鐸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77页。
    9宋华强:《上博七(郑子家丧>劄记三则》,《简帛研究二○○九》,73-7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曰。
    10金城未来:《上博楚简(郑子家丧)译注》,《中国研究集刊》第51唬,110页,大阪大学中国学会,2010年10月。
    11苏建洲:《(郑子家丧)甲“就”字释读再议》,复旦网2010年5月1日。
    12巫雪如先生指出:“‘就’的‘造访’羲是在本义‘趨近’、‘靠近’的基础上,由它所处的语境衍申出来的。”《楚简考释中的相关语法问题试探》,190页,《简帛》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
    13笔者所见,各家似均未注意本條文献中的“就”字。
    1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2陈伟:《(郑子家丧)通释》,简帛纲2009年1月10日。
    3林清源:《<上博七·郑子家丧>文本问题检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辑,347页注释[52]。
    4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5陈伟:《(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6眼新俊:《(郑子家丧)(?)字试解》,复旦网2009年1月3日
    7李天虹:《(郑子家丧)補释》,简帛网2009年1月12日。
    8郭永秉:《<兢公瘧>篇“病”字小考》,复旦网2009年1月23日。
    9凡国棟:《(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劄记两则》,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10李天虹:《(郑子家丧>補释》,简帛网2009年1月12日。
    11张新俊:《<郑子家丧>(?)字试解》,复旦网2009年1月3日
    12冯时:《(郑子家丧)舆(鐸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77页。
    13侯乃峰:《(上博(七)·郑子家丧)“天後(厚)楚邦”小考》,复旦纲2009年1月6日。该文後来正式发表畴有一段“補记”,引文“古人行事”以下即据孩书引述。见《(上博(七)·郑子家丧)“天後(厚)楚邦”小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548页。
    1宋华强:《<郑子家丧>“以及於今而後”小议》,简帛网2009年6月9日。
    2陈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171-172页。
    3刘乐贤:《读包山楚简劄记》,《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2003年10月;陈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41页。
    4侯乃峰:《<上博(七)·郑子家丧>“天後(厚)楚邦”小考》,复旦網2009年1月6日。
    5陈伟:《<郑子家丧>通释》,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6冯时:《<郑子家丧>與<鐸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77页。
    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12陈伟:《<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3凡国棟:《(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劄记两则》,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4见《读(郑子家丧)小记》文后讨论区第1帖,复旦网2009年1月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2)。
    5李天虹:《<郑子家丧>補释》,简帛網2009年1月12日。
    6复旦读害舍:《<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绸2008年12月31日。
    7陈伟:《<郑子家丧)通释》,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8侯乃峰:《<上博(七)·郑子家丧)“天後(厚)楚邦”小考》,复旦网2009年1月6日。
    9宋华强:《上博七<郑子家丧>割记三则》,《简帛研究二○○九》,74-75页。
    10李天虹:《竹书(郑子家丧)所涉历史事件综析》,185页。
    11蔡树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害(七)文献研究》,47-47页,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
    12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1陈伟:《<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2见《<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文後讨论区第3帖,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3高佑仁:《释(郑子家丧)的“滅嚴”》,复旦网2009年1月14日。
    4侯乃峰:《上博(七)字词雜记六则》,复旦网2009年1月16日。
    5刘信芳:《(上博藏(七)>试说(之三)》,复旦网2009年1月18日。
    6宋华强:《上博七<郑子家丧)劄记三则》,《简帛研究二○○九》,77页。
    7冯时:《<郑子家丧)舆(鐸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7778页。
    8林清源:《(上博七·郑子家丧)文本问题检讨》,336页,《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辑。
    1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2陈伟:《(郸子家丧)通释》,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3刘信芳:《<上博藏(七)>试说(之三)》,复旦网2009年1月18日。
    4李天虹:《竹书(郑子家丧)所涉历史事件综析》,《出土文献》第一辑,185页。
    5冯时:《<郑子家丧>舆(鐸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77页。
    6林清源:《<上博七·郑子家丧)文本问题检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辑,337-338页。
    7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96页。
    8李天虹:《(郑子家丧>補释》,简帛网2009年1月12日。
    9高佑仁:《<郸子家丧)“以殁入地考释”》,复旦网2010年1月9日;又《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223-224页。
    10冯时:《(郑子家丧)與(鐸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77页。
    11参看俞樾等:《古书疑羲翠例》,28页、68-69页。
    1冯时:《<郑子家丧)與(辉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78页。
    2陈伟:《<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李天虹:《竹书<郑子家丧>所涉历史事件综析》,《出土文献》第一辑,187页。
    3郝士宏:《读(郑子家丧>小记》,复旦网2009年1月3日。
    4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5陈伟:《<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6何有祖:《上博七<郑子家丧>劄记》,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7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230页。
    8单育辰:《估畢随录之九》,简帛网2009年1月19日。
    9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10陈伟:《<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纲2008年12月31日。
    11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236页。
    12冯时:《<郑子家丧>舆<绎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78页。
    13原文作“然则戕者皆殺害之谓也”,十三经校勘记引盧文弨曰:“‘皆’衍文。否则‘者’字當作‘弑’。”此据後说改。
    14冯时先生说“恰恻”是连绵词,可信。连绵词“愴悽”、“愴恻”,见《联緜字典》卯集,131页上栏;符定一先生云,“恻愴”倒转爲“愴悽”,参考符定一:《联緜字典》卯集,115页下栏。
    1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2陈伟:《<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3陈伟:《<郑子家丧>通释》,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4刘净:《<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七)之<武王践阼>等三篇集释》,38页,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5李松儒:《<郑子家丧>甲乙本字跻研究》,简帛网2009年6月2日。
    6冯时:《<郑子家丧)與(鐸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79页。
    7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8陈伟:《<郑子家丧>通释》,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9宋华强:《上博七(郑子家丧>劄记三则》,《筒帛研究二○○九》,77页。
    10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239页。
    11向按,《列子》成书或认为在魏晋以後。不管其时代如何,逭句引文至少能體现魏晋畴人封“禮羲”和“名位”之间关系的认识。姑书此借参。有关《列子》成书畴代之研究,参考杨伯峻先生《列子僞书考》附录“辨僞文字辑略”,《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3月。另外还可以参考:嚴靈峰:《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10月;杨伯峻:《列子集释》之《前言》,中华书局1985年3月:许抗生:《列子考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季羡林:《(列子)與佛典——封於<列子>成书畴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44-53页(53-76页爲英文该篇论文英文版),《季羡林文集》第六卷《中国文化與东方文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马逵:《列子真僞考辩》,北京出版社2000年12月。
    1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2凡国棟:《释<郑子家丧>的“滅覆”》,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3高佑仁:《释<郑子家丧>的“滅嚴”》,复旦網2009年1月14日。
    4宋华强:《上博七<郑子家丧>劄记三则》,《简帛研究二○○九》,7678页。
    5冯时:《<郑子家丧>與<鐸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79页。
    6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7陈伟:《<郑子家丧>通释》,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8陈伟:《<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陈伟:《<郑子家丧>通释》,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9林清源:《(上博七·郑子家丧)文本问题检讨》,《古文字典古代史》第三辑,339-341页。
    10陈复华、何久盈:《古韻通晓,243页。
    1李天虹:《<郑子家丧>補释》,简帛网2009年1月12日。
    2杨澤生:《上博简<郑子家丧>之“利木”试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50-51页。
    3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249页。
    4复旦读害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5陈伟:《<郑子家丧)通释》,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6李天虹:《竹书<郑子家丧>所涉历史事件综析》,《出土文献》第一辑,188-189页。
    7杨澤生:《上博简(郑子家丧)“利木”试解》,《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2009年第6期,50-53页。
    8李泳健:《<上博七·郑子家丧>“利木”释读再议》,简帛网2011年6月19日。
    9冯时:《<郑子家丧>舆<鐸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79页。
    10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郸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11金城未来:《上博楚简<郑子家丧>译注》,107页。
    12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1何有祖:《上博七<郑子家丧>劄记》,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2程燕:《上博七读後记》,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又《上博七考释五则》,《简帛语言文字研究》,80-81页,巴蜀杳社2010年6月。
    3郝上宏:《读<郑子家丧>小记》,复旦网2009年1月3日。
    4李天虹:《<郑子家丧>補释》,简帛网2009年1月12日。
    5刘信芳:《(上博藏(七)>试说(之三)》,复旦网2009年1月18日。
    6刘雲:《上博七词义五札》,简帛网2009年3月17日。
    7林清源:《<上博七·郑子家丧)文本问题检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辑,342-344页。
    8杨澤生:《<上博七>释读補说(四则)》,《中国文字学报》第三辑,77-78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
    9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10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1刘信芳:《<上博藏(七)>试说(之三)》,复旦网2009年1月18日。
    2复旦读书舍:《<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3陈伟:《<郑子家丧>通释》,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4何有祖:《上博七<郑子家丧>劄记》,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5见《<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文後讨论区第4帖,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6孟蓬生:《“迈”读为“應”補證》,《简帛研究二○○九》,59-60页。
    7杨澤生:《<上博七>释读補说(四则)》,《中国文字学报》第三辑,78-79页。
    8林清源:《<上博七·郑子家丧>文本问题检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辑,346页。
    9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10见《(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文後封论匾第7帖,复旦纲2008年12月31日。
    11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12草野友子:《关於中国古代“王”的稱呼——以上博楚简(郑子家丧>为中心》,《待兼山论叢·哲学篇》第43号,2009年12月。
    1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2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3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0页。
    4葉芃:《上博六之(景公瘧)等四篇竹书集释》,54页。
    5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網2007年7月9日。
    6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7凡国棟:《读(上博楚竹书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8黄麗娟:《<莊王既成)與<申公臣靈王)導读》,2009年11月22日。此读:《98年11月研读会摘要》, 台湾师范大学網页(http://web.ntnu.edu.tw/~696200165/jinbo/end03.htm).
    1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網2007年7月9日。
    2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3凡国棟:《读<上博楚竹书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4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雨章笔记》,简帛网2007年7月16日。
    5沈培:《试释战国畴代從“之”從“首(或從‘页’)”之字》,《2007中国简帛学国隙论壇论文集》,111-121页。孩文最初发表於简帛网2007年7月17日。
    6范常喜:《读<上博六>札记六则》,简帛网2007年7月25日。
    7刘信芳:《说穿封戌之“心”》,简帛網2007年8月21日。
    8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1页。
    9黄麗娟:《<莊王既成>與<申公臣靈王>導读》,2009年11月22日。
    10陈劍:《简谈<繁年>的“(?)”和楚简部分“(?)”字當释读为“捷”》,复旦网2013年1月16日。
    11笔者曾在简帛输壇指出追一点,见《“止”字表俘獲》,简帛网2011年11月2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2844).
    1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與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贰),150、152页;袁金平:《清华简(金滕)校读一例》,《古代文明》2012年第3期。
    132011年笔者搜集有阴“止”字的资料时,承蒙郭永秉先生提示此例,谨此致谢。又,此处引文见郑良 树:《春秋事语校释》,收入氏著《竹简帛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年1月。
    1黄人二:《上博藏简第五册<鬼神之明>试释》,简帛网2007年2月27日。收入氏著《战国楚简研究》,51页。又参看周忠兵:《说古文字中的“戴”字及相关问题》,复旦網2012年1月3日;及刘洪涛在周先生文後讨论匾第1帖,复旦网2012年1月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67)。沈培先生文已见前揭。顺便指出,黄先生将“(?)”读为“铡”,恐不可從。
    2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與考释》,525页注释108、520页注释159。
    3见前揭沈培先生文:耀小华:《战国简册所见车马及其相关问题研究》,83页,武汉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011年5月。
    4陈像:《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5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两章笔记》,简帛網2007年7月16日。
    6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三辑,61页。
    7参考竹添光鸿:《左氏会笺》,1500页;石泉主编:《楚国历史文化辞辞典》,477页。
    8凡国棟:《读<上博楚竹书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9葉芃:《上博六之<景公瘧>等四篇竹书集释》,56页。
    1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2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3参看杨树达:《词诠》,35页,中华书局1978年9月;吕叔湘:《文言虚字例解》,257页,《吕叔湘全集》第九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4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5海老根量介:《上博简<申公臣靈王>简论——通遇舆<左傅>比较》,复旦网2012年7月1日。
    6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7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两章笔记》,简帛网2007年7月16日。
    8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舆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1页。
    9趙苑夙:《穿封戌的“致死禮”之心》,简帛网2012年5月13日。
    10见《上博简<申公臣靈王>简输——通过舆<左傅>比较》文後讨论区第1帖,复旦网2012年7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93)。
    11见《上博简<申公臣靈王>筒论——通遇與<左傅>比较》文後讨论区第2、3雨帖,复旦网2012年7月8日。
    12周凤五:《上博六<驻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周郑寿>、<平王舆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 究集刊》第三辑,61页。
    1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两章笔记》,简帛網2007年7月16日。
    2草野友子:《上博楚简(申公臣靈王>の全體構造》,《中国研究集刊》第50唬,270页。
    3海老根量介:《上博简(申公臣靈王)简论——通遇與(左傅)比较》,复旦网2012年7月1日。
    4参看“佑仁”、“战国畴代”的意见,说见《上博简(申公臣靈王)简论——通过與(左傅>比较》文後封论匾第2、3两帖,复旦网2012年7月8日。
    5李毕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两章笔记》,简帛网2007年7月16日。
    6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舆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1页。
    7陈像:《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8海老根量介:《上博简<申公臣靈王>简论——通过舆<左傅>比较》,复旦网2012年7月1日。
    1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2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绷2007年7月9日。
    3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两章部记》,简帛网2007年7月16日。
    4杨澤生:《读<上博六>字词零释(五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474页。
    6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1页。
    6金克兀:《阴於<上博六·中公臣靈王>“不以(?)斧质”的猜想》,复旦网2008年1月14日。
    7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8陈伟:《读<上博六>條耙》,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9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两章部记》,简帛网2007年7月16日。
    10徐少华:《上博简<申公臣靈王>及(平王與王子木>两篇疏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479页,中华书局2008年9月。
    11李学勤:《读上博简<莊王既成>两章笔记》,简帛网2007年7月16日。
    12郝士宏:《初读<上博简(六)》,简帛纲2007年7月21日。
    13杨澤生:《读<上博六>札记(三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474页。
    14刘信芳:《说穿封戌之“心”》,简帛网2007年8月21日。
    15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舆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1页。
    1李零:《楚景平王與古多字諡》,《傅统文化舆现代化》1996年第6期,23-27页。
    2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绸2007年7月9日。
    3董珊:《读<上博六>雜记》,简帛网2007年7月10日。
    4刘信芳:《<上博藏六>试解之三》,简帛网2007年8月9日。
    5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2页。
    6李天虹:《<郑子家丧>補释》,简帛网2009年1月12日;又:《<君人者何必安哉>補是》,简帛纲2009年1月21日。
    1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2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3沈培:《<上博(六)>字词漫释(七则)》,简帛网2007年7月20 H。
    4刘信芳:《<上博藏六>试解之三》,简帛纲2007年8月9日。
    6郭永秉:《读<平王问郑寿>篇小记二则》,简帛网2007年8月30日。又氏著:《商周金文所见人名補释五则》,《藉言研究集刊》第八辑,270页,上海辞辛书出版社2011年10月。
    6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舆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2页。
    7白於蓝:《释“(?)”、“(?)”》,《古汉捂研究》2011年第3期。
    8黄人二:《上博藏简第六册<荆平王就郑寿>试释》,3页,《简帛·经典·古史国际论壇论文集》,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
    9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0何有祖:《上博简<天子建州>初步研究》,26页,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11董珊:《读<上博六>摊记》,简帛网2007年7月10日。
    1范常喜:《马王堆简帛古文遗跻述羲(一)》,简帛网2007年9月22日。
    2王辉:《上博楚竹书(六)读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469页。
    3陈伟:《清华简《楚居》“楩室”故事小考》,简帛网2011年2月3日。
    4沈培:《关於古文字材料中所见古人祭祀用尸的考察》,《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辑,47页。
    5杨泽生:《读(上博六>劄记(三则)》,简帛网2007年7月24日。
    6林文华:《(平王问郑寿)“祸败函童於楚邦”新解》,简帛网2007年10月27日。
    7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427-428页。
    8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9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绸2007年7月9日。
    10颜世铉:《<上博竹书(六)·平王问郑斋)“祸败因童於楚邦”解》,简帛網2012年3月16日。
    11沈培:《由上博简證“如”可训为“不如”》,简帛网2007年7月15日。
    12陈伟:《(平王周郑寿)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16日。
    1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6263页。
    2大西克也:《上博楚简<平王问郑寿>译注》,《出土文献と秦楚文化》第6号,115页,2012年4月。
    6汤浅邦弘:《上博楚简<平王问郑寿>的辣言舆预言》,《中国出土文献研究——上博楚简與银雀山汉简》,83页。
    4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5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6杨澤生:《释“怒”》,《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毕版)》2010年第6期,39-52页。
    7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8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9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0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1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2沈培:《由上博简證“如”可训为“不如”》,简帛网2007年7月15日。
    13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3页。
    1高佑仁:《上博楚筒莊、靈、平三王研究》,435页。
    2董珊:《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網2007年7月10日。
    3胡理:《上博六(平王问郑寿)等四篇集释》,7页,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4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7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圈、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5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6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網2007年7月9日。
    7董珊:《读<上博六>雜记》,简帛网2007年7月10日。
    8大西克也:《上博六(平王>雨篇故事中的几个问题》,复旦網2010年4月21日。
    9大西克也:《上博楚简<平王问郑寿)译注》,《出土文献と秦楚文化》第6号,117页。
    10剩信芳:《楚系简帛释例》,58-59页。
    11郑威:《楚简封君考析五则》,113-116页,《楚学论叢》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12字形参看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72-74页;李守奎:《楚文字编》,46-47页。
    13黄锡全:《“(?)郢”辨析》,《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二集,311-32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1朱德熙、袭锡圭、李家浩:《一号墓竹々简释文與考释》,《望山楚简》,86页。
    2参看吴良实:《战国楚简地名辑證》,256-25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3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4徐少华:《包山楚简释地八则》,《中国历史地理论装》1996年第4期,9596页。
    5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71页。
    6吴良实:《战国楚简地名辑證》,258页。
    7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8趙苑夙:《考释三则》,复旦网2012年5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62)。
    9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0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3页。
    11向按:原简字形残泐,括号中是我们采自《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中的摹写字形。见张光裕、滕壬生、黄锡全:《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91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1月。
    12程燕:《读<上博六>劄记》,《古文字学论稿》,463-464页。
    13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443页。
    14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與考释》,《曾侯乙墓》,530页注释释283。
    1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445页。
    2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3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舆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3页。
    4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446页。
    5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網2007年7月9日。
    6参看陈佩芬:《上博简<缁衣>與郭店简字形封照表》,203页,《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今本”《缁衣》,以阮元校刊《十三经注疏》本《禮记·缁衣》为据。下《周易》“今本”也读阮元校刊本。
    7范常喜:《简帛<周易·央卦>“丧”字捕说》,简帛网2006年3月14日;又氏著:《封於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補充》,简帛网2006年3月17日。
    8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47-48页。又《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61页;黄锡全:《读上博<戟 国楚竹书(三)>劄记六则》,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9日;苏建洲:《楚文字雜識》,2005年10月30日。
    1禤健聪:《楚简“丧”字補释》,《中国文字学报》第三辑,127136页。
    2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王研究》,449页。
    3大西克也:《上博楚简<平王问郑寿>译注》,121页,《出土文献と秦楚文化》第6唬。
    4陈伟:《<平王问郑寿>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16日。
    5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6陈伟:《<平王问郑寿>校第》,简帛网2007年7月16日。
    7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8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董珊:《读<上博六>雜记》,简帛网2007年7月10日。
    2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舆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3-64页。
    3刘信芳:《楚简释读舆<方言>補例试说》,94页,《文献》2010年第3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捂言文字学》2010年11月。
    4隙伟:《<平王问郑寿>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16日。
    5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6董珊:《读<上博六>雜记》,简帛网2007年7月10日。
    7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452页。
    8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9隙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0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1董珊:《读<上博六>雜记》,简帛网2007年7月10日。
    12李天虹:《<郑子家丧>補释》,简帛网2009年1月12日。
    1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2胡理:《上博六(平王问郑寿)等四篇集释》,10页。
    3商承祚:《鄂君啓节考》,《商承祚文集》,315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4林沄:《读包山楚简劄记七则》,《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83页,又《林沄学术文集》,1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5李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818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
    6“居”“凥”通假,参看白於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226页。
    7张世超:《居、凥考辨》,33-36页,《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三辑,大象出版社2010年10月。
    8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網2007年7月9日。
    9董珊:《读(上博六)雜记》,简帛绷2007年7月10日。
    10胡瓊:《上博六<平王问郑寿>等四篇集释》,10页。
    11董珊:《读(上博六)摊记》,简帛网2007年7月10日。
    1趙苑夙:《<平王问郑寿>考释三则》,复旦网2012年5月12日。
    2见《<平王问郑寿>考释三则》文後讨论区第2贴(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62)。
    3参看李家浩:《攻敔王姑(?)劍铭文及其所反映的历史》,301-302页,《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9月。
    4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5沈培:《<上博(六)>中<平王问郑寿>和(平王與王子木>应是连续抄写的两篇》,简帛网2007年7月12。
    6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7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8郭永秉:《读<平王问郑寿>篇小记二则》,简帛网2007年8月30日。
    9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21、28帖,复旦网2012年7月20日、21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5)。又:苏建洲:《论<平王问郑寿>简7“民是瞻望”的两个问题》,《简帛·经典·古史国际论壇论文集》,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
    10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22帖,复旦网2012年7月20日。
    1陈劍:《读<上博(六)>短劄(五则)》,简帛網2007年7月20日。
    2孟蓬生:《“瞻”字異構释》,简帛網2007年8月6日。向按:文中所翠字形依次是郭店简《唐虞之道》简24、《老子》甲简36、上博《用日》简19两例、郭店《忠信之道》简3及本简之字的右侧。
    3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度》,复旦绷2011年7月16 H。
    4沈培:《<上博(六)>中<平王问郑寿>和<平王與王子木>应是连续抄写的两篇》,简帛网2007年7月12。
    1陈伟:《<王子木蹠城父>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2郝士宏:《初读上博简(六)》,简帛网2007年7月21日。
    3单育辰:《估畢随录之十一》,复旦网2009年8月3日。
    4陈伟:《九店楚日书校读及其相关问题》,《人文论叢》1998年卷,154-155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月。李家浩:《九店楚简释文與考释》,《九店楚简》,89-90页。
    1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142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109页,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年1月;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又参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與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150、167、170、186页,中西书局2011年12月。
    3吴鎭锋:《兢之定铜器群考》,《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86页;汤浅邦弘:《上博楚简(平王與王子木)——太子之“知”》,《中国出土文献研究——上博楚简與银雀山汉简》,74-75页。
    4邱德修:《上博(四)<楚召王毁室>简“(?)条之”》,29页,“出土简帛文献與古代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2005年12月。
    5原文及注释爲:《楚辞·九章·哀郢》“心婵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淮南子·原道》“出生入死,自無蹠有,自有蹠无,而以衰贱矣。”《淮南子·说林》“蹠越者,或以舟,或以车,雖異路,所極一也。”
    6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4-65页。
    7何有祖:《读<土博六>劄记(二)》,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8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网2007年7月9。
    1陈伟:《<王子木蹠城父>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2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舆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5页。
    3陈劍:《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中国简帛学国隙输壇论文集》,325-326页。
    4大西克也:《上博六<平王>雨篇故事中的几个问题》,复旦纲2010年4月21日。
    5李零:《容成氏释文注释》,290页:白於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214页。
    6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7郝士宏:《<上博简(六)>捕说两则》,简帛网2007年7月23日。
    8冯勝君:《從出土文献看抄手在先秦文献傅布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简帛》第四辑,422-423页。
    1陈伟:《<王子木蹠城父>校读》,《新出楚简研读》,282283页。
    2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
    3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4此说是李家浩先生在2007年11月15日致陈伟先生书函中提出的意见,见陈伟《新出楚简研读》第286页。
    5陈劍:《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中国简帛警国际论壇论文集》,320页。
    6大西克也:《上博六<平王>两篇故事中的几个问题》,复旦纲2010年4月21日。
    7白於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彙纂》,54页。
    8趟苑夙:《<说苑>“王子建出守於城父”一段之異文观察》,简帛网2012年9月5日。
    9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0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网2007年7月9。
    11陈伟:《<王子木蹠城父>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1陈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2周瓜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5页。
    3大西克也:《上博六(平王)雨篇故事中的几个问题》,复旦网2010年4月21日。
    4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二)》,简帛纲2007年7月9日。
    5陈伟:《<王子木蹠城父>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6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5页。
    7彭衞、榻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3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
    8黄金贵:《古代文化祠羲集类辨考》,8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9陈伟:《<王子木踱城父>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10周凤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舆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5页。
    11陈劍:《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输壇论文集》,299-331页。
    2陈伟:《<王子木踱城父>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3单育辰《<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六)>研究雨题》,《事夏大学学报(人文社舍科学版)》第32卷第4期,13页,2010年7月。
    4周凰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问郑寿>、<平王舆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65页。
    5陈劍:《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中圃简帛学国际论壇论文集》,322页。
    6大西克也:《上博六<平王>两篇故事中的几个问题》,复旦网2010年4月21日。
    7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3页,齐鲁书社1997年7月;白於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645、649、650页。
    8趟苑夙:《<说苑>“王子建出守於城父”一段之異文观察》,简帛网2012年9月5日。
    9沈培:《<上博(六)>中<平王问郑寿>和<平王與王子木>应是连续抄写的雨篇》,《简帛》第六辑,306页。
    1魏宜辉:《读上博楚简(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0日。
    2鄒濬智:《<上博藏戟圃楚竹书(四)·昭王毁室>校注》,《柬方雜志》第4卷第3期,43页,2005年9月。
    3黄人二:《上博藏简<昭王毁室>试释》,《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462-463页。
    4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5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1袁国华:《上博楚竹书(四)<昭王毁室>字词考释》,出土简帛文献與古代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133-134页,台北市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2005年12月2-3日。
    2汤浅邦弘著、佐藤将之 监译:《代代相傅的先王故事——<昭王與龚之脽>的文献性质》,《战国楚简与楚简之思想史研究》,151页,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
    3张崇禮:《读上博四<昭王毁室>劄记》,简帛网2007年4月21日。
    4黄人二:《上博藏简<昭王毁室>试释》,《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462-463页。
    5刘洪涛:《上博竹书<昭王毁室>1号简考释》,《简帛》第四辑,171-173页。
    6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7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8魏宜辉:《读上博楚简(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0日。
    9黄人二:《上博藏简<昭王毁室>试释》,《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463页。
    10钱玄、钱興奇:《三禮辞典》,40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1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摊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2魏宜辉:《读上博楚简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0日。
    3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4陈伟:《阴於楚简“视日”的新推测》,简帛研究網2005年3月6日。
    5郑玉姗:《<上博四·昭王毁室>割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31日。
    5苏建洲:《楚文字摊識》,简帛研究网2005年10月30日。
    7范常喜:《封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補充》,简帛网2006年3月17日。
    8挪溶智:《<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昭王毁室>校注》,44页。
    9榻健聘:《楚简“丧”字補释》,《中国文字学报》第三辑,129页。
    10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280页,人民美衍出版社2011年1月。
    1徐在国:《隸定古文疏證》,95页;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聲系》,124页;徐在国:《傅抄古文字编》,848页。
    2陈伟:《关系楚简“视日”的新推测》,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
    3张崇禮:《读上博四<昭王毀室>劄记》,简帛网2007年4月21日。
    4刘洪涛:《读上博竹书<昭王毁室>劄记一则》,简帛网2007年6月10日。
    5许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39页。
    6黄人二:《上博藏简<昭王毁室>试释》,《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464页。
    7邱德修:《上博(四)<楚召王毁室>简“(?)条之”》,出土简帛文献與古代学术国际研讨论文,29页。
    8单育辰:《<昭王毁室>再研究》,《楚简楚文化與先秦历史文化国隙学衍研讨会论文集》,323页。
    9前引割洪涛先生文也提到了类似的看法,针封整理者的释读,他认为这位“君子”面封“闇人”和“卜命尹”时态度强硬,不应该翻墙而入。又以此反封邱德修先生等提出的缓步行走之说。
    1清华大学出士文献研究與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戟国竹简(贰)》,185页。
    2梁静:《上博<采风曲目>等六篇集释》,35页,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3楚帛书字形引自曾意通:《畏沙楚帛书文字编》,36页,中华书局1993年2月。
    4裘踢圭先生说笔者未见,转引自杨澤生:《戟国竹书研究》,70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李天虹:《<包山楚简>释文補正》,《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杨澤生:《楚帛书從“之”從“止”之字考释》,388-390页,《新出土文献舆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收入《战国竹书研究》,71页。楚帛书中有雨例“(?)”字,另一例句意不明,杨先生韶为,可能读为“之”或與“之”相通的其他字。陈斯鹏先生读爲“止”,参看氏著:《简帛文献與文学考输》,4-5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篇中还有一个“(?)”字,则应该释爲“步”。
    5季旭异:《從战国文字中的“(?)”字谈诗经中“之”字误爲“止”字的现象》,《中国诗经学会会务通讯》第18期,2000年5月15日。该文於2009年3月20日在复旦网刊怖畴,追加了一條按捂,认为楚帛书中的“(?)”不是读爲“之”,而应该读为“持”。又参看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131页。
    6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摊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7梁静:《上博<探风曲目>等六篇集释》,35页,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6年6月
    1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摊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2杨澤生:《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24日。
    3李佳典:《<昭王毁室>中的(?)字(简2)》,简帛研究网2005年5月9日。
    4单育辰:《<昭王毁室>的再研究》,《楚简楚文化與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25页。
    5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6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早>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7陈伟:《关於楚简“视日”的新推测》,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
    8魏宜辉:《读上博楚简(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0日。
    9俞志慧:《读上博四<昭王毁室>小劄:“訋寇”當释爲“召寇”》,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24 H。
    10梁静:《上博<采风曲目>等六篇集释》,37页。
    11刘乐贤:《上博简(<昭王毁室>“訋寇”试解》,《出土文献》第三辑,208-210页,中西书局2012年12月。
    1范常喜:《读<上博四>劄记四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31日。
    2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16-17页。
    3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26页。
    4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九辑,141-142页。
    5陈昭容:《從古文字材料谈古代的盥洗用具及相关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捂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一本第四分,898-901页,2000年12月;广濑薰雄:《释“卜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504-507页。
    6季旭异:《上博四零拾》,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5日。
    7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8范常喜:《战国楚简“视日”補议》,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日。
    9陈伟:《关於楚简“视日”的新推测》,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
    10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1郸玉姗:《<上博四·昭王毁室>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31日。
    1陈劍:《释上博竹书<昭王毀室>的“幸”字》,《汉字研究》第一辑,456463页,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
    2梁静:《上博<探风曲目>等六篇集释》,38页。
    3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4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摊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5陈劍:《释上博竹书<昭王毁室>的“幸”字》,《汉字研究》第一辑,456-463页。
    6梁静:《上博<採风曲目>等六篇集释》,38页。
    7林素清:《说慭》,《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511-528页。
    8禤健聪:《上博简<昭王毁室>篇字词捕释》,《简帛研究二○○五》,505l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9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绷2005年2月20日。
    10郑玉姗:《<上博四·昭王毀室>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31日。
    11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2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3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26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圈、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4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5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6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摊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7袁国华:《上博楚竹书(四)<昭王毁室>字词考释》,出土简帛文献舆古代学术国隙研封会论文,135页。
    8梁静:《上博<採风曲目>等六篇集释》,40页。
    9汤浅邦弘:《代代相傅的先王故事——<昭王與龚之脽>的文献性质》,153页。
    10曲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佚书词语研究》,44页,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11单育辰:《<昭王毁室>再研究》,《楚简楚文化與先秦历史文化国隙学衍研封会输文集》,325页。
    12褶健聪:《上博简<昭王毁室>篇字词補释》,《简帛研究二○○五》,51-52页。
    13张崇禮:《上博简<景公瘧>字祠考释三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122页。
    14沈实春:《從夫妇合葬、“塼”舆“至俑”论上博(四)中“君子”的身份意識》,《出土资料と汉字文化圈》,332-333页,汲古书院2012年3月。
    1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绷2005年2月20日。
    2季旭昇:《上博四零拾》,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3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4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5王丹:《古文字考释八则》,《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第一辑,75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6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7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8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杳(四)>摊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9陈劍:《释上博竹书<昭王毀室>的“幸”字》,《汉字研究》第一辑,457页。
    10张崇禮:《上博简<景公瘧>字词考释三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122页。
    11汤浅邦弘:《代代相傅的先王故事——<昭王與龚之脽>的文献性质》,154页。
    12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杳(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13梁静:《上博<採风曲目>等六篇集释》,40页。
    1袁国华:《上博楚竹害(四)<昭王毁室>字祠考释》,出土简帛文献與古代学衍国隙研讨舍输文,136页。
    2禤健聪:《上博筒(昭王毁室)篇字词補释》,《简帛研究二○○五》,52页。
    1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2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舆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演後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3周凤五:《上博四<昭王與龚之隼>新探(初稿)》,中国古文字:理论與寅践国际研讨会论文,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與文化学系,2005年5月28至30日。
    4董珊:《救秦戎铜器群的解释》,复旦网2011年11月6日。
    5苏建洲:《<孔子见季桓子><吴命>字词考释二则》,《中国文字学报》第三辑,90-94页。
    6黄人二:《读上博四<昭王與龚之脽>书後》,《战国楚简研究》,37-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1陈剑:《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2吴晓懿:《战国文字资料所见官名研究》,65页。
    3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舆考释》,《曾侯乙墓》,530页注释275。参看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41页。
    4文炳淳:《包山楚简所见楚官制研究》,77-78页,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1月。
    5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舆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6原书作“重文符”,但据整理者释文,“重文符”當是“合文符”偶误。
    7孟蓬生:《上博竹害(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8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绸2005年2月15日。
    9陈斯鹏:《初读上博竹书(四)文字小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
    1周凤五:《上博四<昭王與龚之隼>新探(初稿)》,中国古文字:理论舆寅践国隙研讨会论文,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與文化学系。
    2梁静:《上博四<採风曲目>等六篇集释》,44页。
    3张崇禮:《读上博四<昭王舆龚之脽>劄记》,简帛网2007年5月1日。
    4单育辰:《估畢随录之六》,简帛网2008年8月5日。
    5黄人二:《读上博四<昭王與龚之脽>书後》,《战国楚简研究》,38-39页。
    6此字舊释为“因”,兹從刘国腾师改释。祥看刘国腾:《楚丧葬简牍集释》,27页注释125。
    7陈剑:《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早>读後记》,简帛研究绸2005年2月15日。
    8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69-71页。
    9周凤五:《上博四<昭王與龚之隼>新探(初稿)》,中国古文字:理论與寅践国隙研封会论文,芝加哥大学东亚捂言與文化举系。
    1陈剑:《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2秦桦林:《楚简<昭王与龚之脽>補释》,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2月24日。
    3张崇禮:《读上博四<昭王與典之脽>劄记》,筒帛网2007年5月1日。
    4郭永秉:《谈古文字中的“要”字和從“要”之字》,《古文字與古文献论集》,195-196、2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
    5陈劍:《关於<昭王與龚之脽>的“定冬”》,复旦网2011年11月18日。
    6董珊:《救秦戎铜器群的解释》,复旦网2011年11月6日。
    7汤浅邦弘著、佐藤将之监译:《代代相傅的先王故事一<昭王與龚之脽>的文献性质》,172页。
    8单育辰:《估畢随录之六》,简帛网2008年8月5日。
    9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筒帛研究二〇○四》,72页。
    10陈劍:《上博竹书<昭王与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1秦桦林:《楚简<昭王與龚之脽>補释》,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2月24日。
    1陈斯鹏:《初读上博竹书(四)文字小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
    2何有祖:《上博(四)楚竹书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4月15日。
    3周凤五:《上博四<昭王與龚之隼>新探(初稿)》,中国古文字:理论與实践国隙研讨会论文,芝加哥大学东亚捂言舆文化学系。向按:原文“要在”之“在”似爲衍文。
    4梁静:《上博四<采风曲目>等六篇集释》,47页。
    5季旭昇:《说<上博四·昭王與龚之脽>的“陈袍”》,《中国文字》新三十二期,44页,艺文印书观2006年12月。
    6单育辰:《估畢随录之六》,简帛网2008年8月5日。
    7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5日。
    8范常喜:《<上博(四)·昭王與龚之脽>简8補释》,简帛研究网2005年5月9日。
    9单育辰:《估畢随录之六》,简帛网2008年8月5日。
    1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文献中與樊相关文例的释读》,《文物》2011年第3期。
    2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匾第20帖,复旦网(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04)。
    3单育辰:《估畢随录之六》,简帛网2008年8月5日。
    4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5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6秦桦林:《楚简<昭王舆龚之胜>補释》,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2月24日。
    7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8刘乐贤:《读上博(四)割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2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早>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3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4周凤五:《上博四<昭王與龚之隼>新探(初稿)》,中国古文字:理论與寅践国际研讨会论文,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與文化学系。
    5眼峰:《楚系简帛文字讹书研究》,198-199页,吉林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012年6月。
    6古文字“倉”字较多见,字形参看容庚编著、马国权、张振林摹捕:《金文编》,365页: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332页。
    7战国文字中“寒”字只见於楚简帛,公认的字形如正文所翠。西周金文“寒”字,参看容庚编著、马国权、张振林摹補:《金文编》,531页。
    8满勝君:《郭店简與上博简封比研究》,114页;张峰:《由<上博(八)·李颂>简1再看楚简中的“寒”》,简帛网2011年7月22日。
    9隙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與音羲关保研究》,80页。
    1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23页;又《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29页。
    2冯腾君:《郭店简與上博简封比研究》,114页。向按:冯先生在《释戟国文字中的“怨”》一文中曾提出,我们在正文中所举上博《缁衣》的“寒”字是齐鲁文字,和战国楚文字用字习惯不同。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284-285页。當时冯先生说“擬另文详论”。据笔者所见,“另文祥输”应该就是後来《郭店简舆上博简封比研究》中的这部份研究。
    3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筒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4陈剑:《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5陈剑:《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早>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6侯乃锋:《<昭王與龚之脽>第九简補说》,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20日。
    7何有祖:《上博(四)楚竹书劄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4月15日。
    8周瓜五:《上博四<昭王與龚之隼>新探(初稿)》,中国古文字:理论與实践国隙研封会论文,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與文化学系。
    9刘洪涛:《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札记(二)》,简帛网2006年11月8日。
    10濮茅左:《<邦人不稻>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24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11孟蓬生:《上博竹害(四)閒诂》,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5日。
    12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舆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筒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3侯乃锋:《<昭王與龚之脽>第九简補说》,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20日。
    1范常喜:《读<上博四>劄记四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31日。
    2周凤五:《上博四<昭王與龚之隼>新探(初稿)》,中国古文字:理论與实践国际研讨会论文,芝加大学东亚语言與文化学系。
    3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4秦桦林:《“(?)”字所從聲旁“(?)”试说》,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9月2日;凌瑜:《释楚竹书(周易>之“(?)”》,《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16-17页,;陈剑:《清华简(皇门>“(?)”字補说》,《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辑,183-184页。
    5李天虹:《楚国铜器與竹简文字研究》,222-223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
    6刘洪涛:《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劄记(二)》,简帛网2007年1月17日。
    7向按:以往认为“所+动词”的结構,勤词之後不带直接实语。但是戳国文献却有这样的例子,例如《柬大王泊旱》“吾所得地於莒中”,“地”是“得”字的直接实语。笔者认为,“所暴骨”也是这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構,落脚点在动词後面的实语。也就是说,简文追句话并不是说参战的人,而是说参战之人留下的 尸骨。有关论述请看张玉金:《出士戟国文献虚词研究》,487-490页,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1季旭异:《说<上博四·昭王舆龚之脽>的“陈袍”》,《中国文字》新三十二期,44页。
    2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早>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3秦棒林:《楚简<昭王與龚之脽>補释》,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2月24日。
    4张崇禮:《读上博四<昭王與龚之脽>劄记》,简帛网2007年5月1日。
    5单育辰:《<估畢随录之六>補记》,简帛网2008年9月2日。
    6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二○○四》,74-75页。
    7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早>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8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筒帛研究二○○四》,75页。
    1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2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3周凰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4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简帛网2006年11月22日;又,《简帛》第二辑,261页,又,《新出楚简研读》,193页。
    5季旭昇:《<柬大王泊早>解题》,简帛网2007年2月3日。
    6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267页。
    1王准:《上博四<柬大王泊早>中的祈雨巫衍及相关问题》,《江汉论壇》2008年5月,106页。
    2宋华强:《上博竹书(七)劄记二则》,《中国国家博物馆订馆馆刊》2011年第12期,73页。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215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
    4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137页。
    5别信芳:《楚系简帛释例》,45页。
    6周凰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1页。
    7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旱>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绷2005年3月14日。
    8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378页。宋先生所引李零先生说见:《包山楚简研究(占卜类)》,《中国 典籍與文化论叢》第一辑,433页,中华书局1993年9月。
    1沈培:《從战国简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396页。
    2杨华:《新蔡简祭祷禮制摊疏(四则)》,《简帛》第一辑,209页。
    3参看杨馀惠主编:《戟国古文字典》,495页;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682页;李守奎:《楚文字编》,451页。
    4田炜:《古玺探研》,192-211页。字形参看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補:《金文编》,648页。
    5趟平安:《戟国文字(?)的来源考辩》,《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向按:趟先生原文没有详细说明字形的出处,这里我们根据趙先生注释的《新甲骨文编》页码举了一个字形。在孩文中,趙先生认为,“(?)”是“(?)、(?)”这种写法的简窟,而这种简写的字形可以和战国文字的“(?)”封接(趟先生文篇题中的字形,出自上博《缁衣》简12,和甲骨文的字例并皋畴,用的是清华简第三册《说命》简1的“(?)”,这些字都和我们所靓的“(?)”是同一佃字。
    6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早>读後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5日。
    2陈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與音義关系研究》,79页。
    6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4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33页。
    5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6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5日。
    7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畏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册,136页,文物出版社1973年10月;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62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7月。
    8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旱>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4日。
    9季旭昇:《<柬大王泊旱>解题》,简帛纲2007年2月3日。
    10张崇禮:《读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雜记》,简帛网2007年6月3日。
    11白於蓝:《战国秦汉简帛古杳通假字彙纂》,520页。
    12俞樾说。杨树逹先生谓为“避重复而变文”。说亚见:《古书疑义翠例五种》,15-18、197-200页。
    13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2页。
    1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3页。
    2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3张桂光:《<柬大王泊旱>编联與释读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267页。
    4张崇禮:《读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雜记》,简帛网2007年6月3日。
    5白於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520页。
    6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舍典》,335页。
    7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3-194页。
    8吴晓懿:《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四)所见官名辑證》,《筒帛》第五辑,240页。
    9割信芳:《楚系简帛释例》,46页。
    1钱大听:《潛研堂文集·答问(七)》,1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参看黄侃:《雨雅音圳》,9页,中华书局2007年7月。
    2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2页。
    3陈伟:《<柬大王泊早>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4页。
    4工藤元男:《楚文化圈所见卜筮祭祷习俗——以上博楚简<柬大王泊早>为中心》,《简帛》第一辑.140-141页。
    5梁静:《上博四<采风曲目>等六篇集释》,55页。
    6字形参看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1096页(滕)、1154页(腾);李守奎:《楚文字编》,737页(滕)、787-788页(勝)。
    7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41页;徐在国:《傅抄古文字编》,80页。
    8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9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旱>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纲2005年3月14日。
    10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3页。
    11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4页。
    12眼崇檀:《读上博四<柬大王泊早>摊记》,简帛网2007年6月3日。
    1工藤元男:《楚文化圈所见卜筮祭祷习俗——以上博楚简<柬大王泊旱>爲中心》,《简帛》第一辑,141页。
    2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4页。
    3郭先生此说未单独成文,说见沈培:《從戟国筒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396页。
    4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3页。
    5陈斯鹏:《<柬大王泊早>编联補议》,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3月9日。
    6沈培:《徒战国简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396页。
    7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筒研读》,195页。
    8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5页。
    9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0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早>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4日。
    11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早>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2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3页。
    13苏建洲:《<上博(四)·柬大王泊旱>“谧”字考释》,简帛研究网2005年12月15日。
    14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文字释读劄记五则》,《简帛》第一辑,192-193页。
    15沈培:《從战国简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407页。
    1陈伟:《楚简“泌”字试说》,简帛网2011年10月20日。
    2周凤五:《<柬大王泊早>重探》,《简帛》第一辑,124页。
    3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4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早>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4日。
    5苏建洲:《楚文字考释四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4日。
    6范常喜:《读<上博四>劄记四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31日。
    7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文字释读劄纪五则》,《简帛》第一辑,192页。
    8眼桂光:《<柬大王泊旱>编联與释读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267-268页。
    9沈培:《從战国简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一辑,401-407页。
    10白於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829页。
    11关于《周易》简6的“(?)”字,季旭昇先生分析爲從“鹿”從“爪”從“衣”,從爪從衣的字在古文字中可读爲“裼”或“狄”,属定母支部;今本《周易》的“褫”字属徹母支部,聲韻俱近。其说甚是。参看季旭昇:《<上博三·周易>简6“朝三褫之”说》,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18日;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96页;沈培:《從战国简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401402页注释37。
    1徐在国:《傅抄古文字编》,647页。
    2最近张玉金先生在研究和占卜有关的“孚”字祠羲时,谈到本篇“孚”字,但眼先生没有探纳“莒”字的释读意见,且在“庸中者”和“燕有名山”之间断读,认为简文是说“王新得的‘庸中’的土地上并五名山名溪”,此说似不可從。“无有”富從隙伟先生说,理解爲“得无有”。张先生说见:《《周易>“有孚”新探——兼论<周易>卦爻辞的性质》,《出土文献》第三辑,242页。
    3梁静:《上博四<采风曲目》等六篇集释》,57页。
    4刘洪涛:《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札记》,简帛網2006年11月8日。
    5楚帛书也有“(?)”字,商承祚先生等释爲“鼠”,從字形上看,是有道理的。参看曾意通:《畏沙楚帛书文字编》,20-21页;何琳义:《戟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聲系》,526页;李守奎:《楚文字编》,579页;徐在国:《楚帛书诂林》,539页。其中曾先生的书将此字列入“兄”字颐下,是探纳饶宗颐先生的释读意见。
    6沈培:《<略靓上博(七)>新见的“一”字》,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7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8汤馀惠主编:《战国文字编》,675页。
    1关於此字的释读,参看林宏明:《战国中山国文字研究》,196-197页,台湾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2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3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4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早>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4日。
    5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6页。
    6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5页。
    7季旭昇:《<上博四·柬大王泊旱>三题》,简帛研究绷2005年2月12日。
    8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9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续)》,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
    10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早>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4日。
    11陈伟:《<柬大王泊早>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7页。
    12来国龙:《柬大王泊旱的叙事结横與宗教背景——兼释“殺祭”》,《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壇论文集》,456-464页。
    13许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第61页。
    14王准:《上博四<柬大王泊早>中的祈雨巫衍及相关问题》,《江汉论壇》2008年第5期,107108页。
    15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何有祖:《楚简校读四则》,简帛网2008年3月11日。
    2郑威:《楚简封君考析五则》,《楚学输叢》第一辑,119-1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3吴晓懿:《战国文字资料所见官名研究》,95页。
    4郑威:《楚国封君研究》,149页。
    5颜世铉:《包山楚简地名研究》,8-9页,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6月。参看王颖:《包山楚简词彙研究》,254页;吴良实:《战国楚简地名辑證》,156页。吴良实先生认为,颜先生根据包山简中“陵人”等信息,推测“陵”爲地名,而“陵尹”是陵地县尹,其说虽有可能,但还没有确证,应存疑。
    6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151页;又《楚系简帛释例》,39页。
    7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8季旭异:《<柬大王泊旱>解题》,简帛网2007年2月3日。
    9张桂光:《<柬大王泊旱>编联與释读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266页。
    10陈斯鹏:《<柬大王泊旱>编联補议》,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3月9日。
    11梁静:《上博四<采风曲目>等六篇集释》,59页。
    1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9页。
    2陈斯鹏:《<柬大王泊早>编联補议》,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3月9日。
    3何有祖:《上博楚竹书(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4月15日。
    4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6页。
    5宋华强:《新蔡简和柬大王泊旱的“乃而”》,简帛网2006年9月24日。
    6见《<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文後讨论区第5帖,复旦網2009年1月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4)。
    7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9页。
    8张桂光:《<柬大王泊旱>编联與释读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268页。
    9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10季旭昇:《<柬大王泊旱>解题》,简帛网2007年2月3日。
    11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6页。
    12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8页。
    1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2隙斯鹏:《<柬大王泊旱>编联補议》,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3月9日。
    3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6页。
    4工藤元男;《楚文化圈所见卜筮祭祷习俗——以上博楚简<柬大王泊旱>爲中心》,《简帛》第一辑,142页。
    5张桂光:《<柬大王泊旱>编联與释读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268页。
    6刘信芳:《上博藏竹书柬大王泊早圣人褚梁考》,《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15页。
    7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8页。
    8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9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7页。
    10梁静:《上博四<采风曲目)等六篇集释》,60页。
    11刘信芳:《上博藏竹书<柬大王泊旱>圣人诸赭梁考》,《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16-17页。
    12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8页。
    13陈剑:《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4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舆典之脽>和<柬大王泊早>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5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8页。
    16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1353页,中华书局2010年4月。
    17曹银晶:《<上博·柬大王泊旱>琐记》,简帛网2006年12月7日。
    1陈剑:《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2陈斯鹏:《<柬大王泊旱>编联補议》,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3月9日。
    3梁静:《上博四<采风曲目>等六篇集释》,61页。
    4周凤五:《<柬大王泊早>重探》,《简帛》第一辑,127页。
    5刘信芳:《上博藏竹杳<柬大王泊旱>圣人诸梁考》,《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15页。
    6曾憲通:《畏沙楚帛书文字编》,36页;榻潭生:《楚帛书從“之”徒“止”之字考释》,388-390页,《新出土文献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收入氏著《战国竹书研究》,71页。
    7向按:此字整理者未释。宋华强先生释云,“上下两‘止’左右相反”,就是“步”字。從图版看,似乎也有可能,上下两个“止”的方向一致,可摹作“(?)”。此字的释读参看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228-230页。
    8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胭2005年2月15日。
    9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0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27页。
    11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9页。
    12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陈劍:《上博竹害<昭王與典之脽>和<柬大王泊早>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2苏建洲:《<柬大王泊旱>简18“轩(?)”试论》,复旦网2009年12月9日。收入氏著《楚文字输集》251-259页。
    3陈伟:《<柬大王泊早>新研》,《新出楚简研读》,199-200页。
    4陈剑:《上博竹书<昭王舆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5日。
    5晏昌贵:《楚卜筮简所见神靈摊考》,《简帛》第一辑,232页。
    6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7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30-131页。
    8工藤元男:《楚文化圈所见卜筮祭祷习俗——以上博楚筒<柬大王泊旱>爲中心》,《简帛》第一辑142-143页。
    9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文字释读割记五则》,《简帛》第一辑,193-195页。
    10张桂光:《<柬大王泊旱>编联舆释读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268页。
    1刘信芳:《上博藏竹书<柬大王泊旱>型人褚梁考》,《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16页。
    2陈伟:《<柬大王泊早>新研》,《新出楚简研读》,200页。
    3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4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200页。
    5陈斯鹏:《<柬大王泊旱>编联補议》,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3月9日。
    6梁静:《上博四<采凤曲目>等六篇集释》,63页。
    7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201页。
    8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9陈斯鹏:《<柬大王泊旱>编联補议》,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3月9日。
    10周凤五:《<柬大王泊早>重探》,《简帛》第一辑,129页。
    11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早>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4日。
    12董珊:《读<上博藏戟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1陈伟:《<柬大王泊早>新研》,《新出楚简研读》,201页。
    2吴晓懿:《<上海博物馆倉战国楚竹书(四)>所见官名辑證》,《简帛》第五辑,241页。
    3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18-19页。
    4肖從檀:《楚汉简牍所见“中舍”考》,《丝绸之路》2011年第12期,11-15页。
    5陈剑:《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6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舆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7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8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30-133页。
    9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旱>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4日。
    10刘信芳:《上博藏竹书<柬大王泊早>望人褚梁考》,《中圃史研究》2007年第4期,17-19页。
    11郑威:《楚国封君研究》,46页、133-134页。
    12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30页。
    13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202页。
    14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1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2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30页。
    3张桂光:《<柬大王泊旱>编联與释读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268页。
    4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5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6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202页正文及该页往释2。
    7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8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9陈斯鹏:《<柬大王泊旱>编联補议》,清华大学简帛研究2005年3月9日。
    10张崇禮:《读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雜记》,简帛网2007年6月3日。
    11许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69页。
    1周凤五:《<柬大王泊早>重探》,《简帛》第一辑,132页。
    2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202页。
    3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纪》,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4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新出楚简研读》,202页。
    5季旭昇:《<上博四·柬大王泊早>三题》,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
    6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32页。
    7董珊:《读<上博藏戟国楚竹书(四)>摊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8葉玉英:《“戴”字古音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622页,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9也可以理解为以(?)、(?)(上博简《從政》甲简19、乙简1)追种写法爲基础,“口”写作两横并且與原有的横晝共用笔划。
    10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绸2005年2月20日。
    1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续)》,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
    2陈伟:《<柬大王泊早>新研》,《新出楚简研读》,203页。
    3吴晓懿:《<上海博物馆倉战国楚竹书(四)>所见官名辑證》,《简帛》第五辑,242页。
    4张顯成:《上博简(四)中的固定稱敷结構》,《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三辑,2930页,巴蜀书社2008年5月。
    5肖從禮:《楚汉简牍所见“中舍”考》,《丝绸之路》2011年第12期。
    6挪芙都:《“小子”通释》,《雲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毕版)》第21卷第2期,98-100页,2004年3月。
    7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摊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8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旱>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4日。
    9许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70页。
    10董珊:《读<上博藏戟国楚竹书(四)>雜记》,简帛研究绷2005年2月20日。
    1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续)》,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
    2周凤五:《<柬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一辑,133页。
    3陈伟:《<柬大王泊早>新研》,《新出楚简研读》,203页。
    4陈剑:《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5隙劍:《上博竹害<昭王舆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筒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6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续)》,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
    7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旱>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4日。
    8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害(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9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0陈劍:《上博竹书<昭王與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1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2季旭异:《上博四零拾》,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13刘樂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向按:参看李家浩:《南越王墓卓馹虎 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义研究之四》,《容庚先生百年涎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662-671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1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君入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2董珊:《读<上博七>摊记(一)》,复旦纲2008年12月31日。
    3见复旦读害舍:《<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文後讨论区第16帖,复旦网2009年1月1日。
    4罩育辰:《估畢随录之七》,复旦网2009年1月1日;又《估畢随录之七》文後封论区第5帖,复旦绷2009年1月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90)。
    5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勝羲》,复旦网2009年1月4日。
    6眼崇禮:《<君人者何必安哉>释读》,复旦纲2009年1月13日。
    7王继如:《“有白玉三回而不戔”臆解》,复旦网2009年1月14日。
    1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2何有祖:《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3黄人二:《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试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135页。
    4董珊:《读<上博七>雜记(一)》,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5陈伟:《<君人者何必安哉>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6周凤五:《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台大中文学报》第三十期,60页。
    7户内俊介:《上博楚简<君人者何必安哉>译注(付论考篇)》,《出土文献と秦楚文化》第6唬,177页。
    8董珊:《读<上博七>雜记(一)》,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9陈像:《<君人者何必安哉>初读》,简帛網2008年12月31日。
    10颇莉丹:《略谈<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之“侯子”》,复旦网2009年1月7日。
    1周凤五:《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台大中文学报》第三十期,60页。
    2黄人二:《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试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136页。
    3颇莉丹:《略谈<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之“侯子”》,复旦网2009年1月7日。
    4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5董珊:《读<上博七>雜记(一)》,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6见《<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文後讨论区第13帖,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7凡国棟:《<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简4“州徒之樂”小識》,简帛网2009年1月3日。
    8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勝羲》,复旦网2009年1月4日。
    9张崇禮:《<君人者何必安哉>释读》,复旦網2009年1月13日。
    10林文华:《<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考》,筒帛纲2009年1月18日。
    11李天虹:《<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说》,《简帛》第四辑,217-218页。
    1陈伟:《<君人者何必安哉>再读》,简帛網2009年2月6日。
    2周凤五:《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台大中文学报》第三十期,60页。
    3黄人二:《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试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136页。
    4宋华强:《上博竹书(七)劄记二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2期,72-73页。
    5大西克也:《<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有白玉三回而不戔”及其他》,第十届中国训诂学国际学术研封会论文,7页。
    6沈文伟先生云:“州、酬聲同通假,酬为加形旁後制正宁。……不遇此文於群书无例證耳。”《禮汉简異文释(一)》,《文史》第三十三辑,22-23页,中华书局1990年10月;《禮汉简異文释(二)》,《文史》第三十四辑,66页,中华杳局1992年5月;又可参考张焕君、刁小龙:《武威汉简(仪禮)整理與研究》,12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白於蓝:《战国秦汉简牘通假字彙纂》,110-111页。
    7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崴畴伏臘”,340-34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1何有祖:《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简帛網2008年12月31日。
    2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3董珊:《读<上博七>雜记(一)》,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4季旭异:《上博七芻议》,复旦网2009年1月1日。
    5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勝羲》,复旦网2009年1月4日。
    6张新俊:《“人以君王焉所以嚣”别释》,复旦网2009年1月8日。
    7张崇禮:《<君人者何必安哉>释读》,复旦网2009年1月13日。
    8周凰五:《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台大中文学报》第三十期,62-63页。
    9李天虹:《<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说》,《筒帛》第四辑,218页。
    10苏建洲:《<上博竹书七>考释六题》,《楚文字论集》,152-158页。
    11陈伟:《<君人者何必安哉>新研》,《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辑,364页。
    12陈斯鹏:《郭店楚简解读四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409页:李天虹:《楚国铜器與竹筒文字研究》,170-171页。
    1周凤五:《十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台大中文学报》第三十期,62-63页。
    2陈伟:《<君人者何必安哉>新研》,《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三辑,365-366页。
    3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勝义》,复旦网2009年1月4日。
    4刘信芳:《竹书<君人者何必安哉>试说(之二)》,复旦网2009年1月6日。
    5周凤五:《十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台大中文学报》第三十期,64页。
    6李天虹:《<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说》,《简帛》第四辑,219页。
    7参考洪遇:《容齐四笔》,410-411页,凤凰出版社2009年4月。
    8董珊:《读<十博七>摊记(一)》,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9复旦读书会:《<十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10见《<十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文後讨论匾第10帖,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1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勝羲》,复旦纲2009年1月4日。
    2黄人二:《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试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137页。
    3张崇禮:《<君人者何必安哉>释读》,复旦网2009年1月13日。
    4林文华:《<君人者何必安哉>“言不敢睪身”考》,简帛纲2009年1月20日。
    5伊强:《君人者何必安哉》“言不敢睪身”補说,简帛网2009年6月13日。
    6单育辰:《估畢随錄之七》,复旦网2009年1月1日。
    7董珊:《读<上博七>雜记(一)》,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8见《<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文後讨论区第10帖,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9锺易晕:《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割记》,简帛纲2009年1月6日。
    1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2何有祖:《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3何家興:《说“(?)”及其相关诸字(修订)》,简帛网2009年6月7日;又《简帛》第五辑,109-1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李家浩:《甲骨文北方神名“勹”与战国文字從“勹”之字》,《文史》○一二年第三辑,36页,中华书局2012年8月。
    4参考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贰),149页注释[7],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
    5何有祖:《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简帛網2008年12月31日。
    6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7董珊:《读<上博七>雜记(一)》,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8季旭昇:《上博七芻议》,复旦网2009年1月1日。
    9凡国棟:《上博七校读雜记》,简帛网2009年1月8日。
    1李家浩:《五六号墓竹简释文與考释》,《九店楚简》,118页注释213、214。睡虎地简的释文及注释参看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211页注释8。又参看前揭苏建洲先生《也说(君人者何必安哉)“先君需王乾溪云(?)(从艹)”》文中引述的陈剑先生信函意见。
    2整理者已指出其地與《国语·晋捂》“徒林”不是一个地方,但据此可见,将简文的“徒林”看作地名是可以成立的。
    3朱德熙:《鄂君啓节考释(八篇)》,《朱德熙文集》第五卷,197-198,商务印书馆1999年9月。
    1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十博八<命)校读》,傻旦网2011年7月17日。
    2见《(命>札记两则》主题帖下讨论区第5帖,简帛网2011年7月18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2)。
    3草野友子:《上博楚简(命)的政治思想》,2012年8月(未刊稿)。
    4见《(命)札耙两则》主题帖下衬输区第5帖,简帛网2011年7月18日。
    1章昭注:“纽,正也。”此语在《左传》襄公三年记作:“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杜预注:“斯,此也。”俞樾曰:“纽”读为“粈”,训爲“廁”,《文选秋興赋》:“攝官承乏,猥廁朝列。”《左传》“斯”即“廁”字之讹。说见《群经平议》卷二十九,477页,续修四库全书第187册。
    2复旦吉大联合读书舍:《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3复旦吉大联合读书舍:《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4刘信芳:《上博藏八试读五则》,简帛网2011年9月09日。
    5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6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42帖,复旦网2011年7月19日。
    7刘信芳:《上博藏八试读五则》,简帛网2011年9月09日。
    8陈伟:《上博八零識(二则)》,简帛网2011年7月25日。
    1单育辰:《估異随録之十五》,复旦網2011年7月22日。
    2见《估異随録之十五》文後讨论区第1帖,复旦网2011年7月22日。
    3张崇禮:《(上博八·命>文字考释》,复旦网2012年6月2日。
    4见《十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1帖,复旦绷2011年7月17日。
    5见《十博八<命>校读》文後衬论匾第9帖,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6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十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7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十博八(命)校读》,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8裘踢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2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9楚文字中“见”、“视”的互相讹误之例,参看陈炜湛:《战国楚简“见”字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257-262页。
    1复旦吉大联合读书舍:《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2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25帖,复旦网2011年7月18日。
    3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48帖,复旦网2011年7月23日。
    4陈伟:《上博八(命>篇勝羲》,简帛网2011年7月19日。
    5刘信芳:《上博藏八试读五则》,简帛网2011年9月09日。
    6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7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2、6帖,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8徐在国:《古籀篇所;録古陶文研究》,《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103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8月。
    9单育辰:《估異随缘之十五》,复旦网2011年7月22日。
    1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2见《十博八(命>校读》文后讨论区第19帖,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3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4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5见《(命)篇補释两则》主题帖下讨论区第3帖,复旦网2011年8月26日。
    6见《(命)篇補释两则》主题帖下讨论区第2帖,复旦网2011年8月26日。
    7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8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9陈伟:《上博八(命)篇勝义》,简帛网2011年7月19日。
    10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29帖,复旦网2011年7月19日。
    11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35帖,复旦网2011年7月19日。
    12见《(命)篇補释两则》主题帖,复旦网2011年8月25日。
    1见《<命>篇補释两则》主题帖下讨论区第7帖,复旦网2012年2月20日。
    2张崇禮:《<上博八·命>文字考释》,复旦网2012年6月2日。
    3林素清:《上博八<命>研究》,第廿三届古文字学会论文,11页。
    4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封论区第30帖,复旦网2011年7月19日。
    5见《上博简<命>篇的三个问题》主题帖,简帛网2011年7月19日。
    6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封论匾第36帖,复旦网2011年7月19日。
    7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8单育辰:《上博八<命>校读》文後封输区第26帖,复旦网2011年7月18日;《估異随录之十五》,复旦网2011年7月22日。
    9见《上博简<命>篇的三个问题》主题帖,简帛网2011年7月19日。
    10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29帖,复旦网2011年7月19日。
    11张崇禮:《<上博八·命>文字考释》,复旦网2012年6月2日。
    1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2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十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3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21帖,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4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十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5见《十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22帖,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6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23帖,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1本篇简号包含整理者所擬的三个篇题,为行文之便,释文中的简号有筒省:《王居》用“王”字提示,《志书乃言》用“志”字提示,《命》仍以“命”字提示。如“王1”指《王居》简1。
    1李零:《简帛古书與学衍源流》,296。
    2王宁:《上博八<王居>释释》,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3浅野裕一著、刁小龙译:《十博楚简<王居>之复原與解释》,复旦网2011年10月21日。
    4陈伟:《十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5见《(十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42帖,复旦网2011年8月17日。
    6王宁:《十博八<王居>释读》,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7见《<十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18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8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十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5)。
    9见《<十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20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10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1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2见《上博八<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1帖,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3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34帖,复旦网2011年7月26日。
    4复旦吉大聪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5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15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6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封论匾第12帖,复旦网2011年7月18日
    7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28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8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24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9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34帖,复旦网2011年7月26日。
    10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1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13、22帖,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2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28帖,复旦網2011年7月21日。
    6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4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纲2011年8月21日。
    5复旦吉大聪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6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封论匾第36帖,复旦网2011年7月24日。
    7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8陈伟:《上博楚竹书<王居>编联再探》,简帛网2011年10月17日。
    9苏建洲:《<上博八>考释十四则》,《楚文字论集》,538539页,万卷樱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
    10杨树逹:《词诠》,304-305页,中华书局1978年9月。
    1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2苏建洲:《<上博八>考释十四则》,《楚文字输集》,538-539页。
    3此字整理者误释为從走從矞,沈培先生等认为是從從走,從单的繁文,可從。见沈培:《<上博(六)>字词浅释(七则)》,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4商承祚:《战国竹简匯编》,237页,齐鲁书社2001年5月。商先生将简文“王”和“大夫”简逗開,此改用顿号,参看陈伟等著:《楚地出土戟国简册[十四种]》,272页。
    5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绸2011年8月21日。
    6浅野裕一著、刁小能译《上博楚简<王居>初探》,复旦网2011年8月19日;又见氏著《上博楚简<王居>之复原與解释》,复旦网2011年10月21日。
    7王海菜:《古汉语疑周词语》,181-183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
    8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9马志亮:《<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八)>集释》,75页,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12年5月。
    10陈劍:《<上博(八)·王居>复原》,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1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2见《上博八<王居>、<志杳乃言>校读》文後封输匾第5帖,复旦纲2011年7月18日。
    3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4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5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10帖,复旦网2011年7月18日
    6苏建洲:《<上博八>考释十四则》,《楚文字论集》,539-540页。
    7参看陈劍《<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辑,176页;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8黄杰:《初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笔记》,简帛网2011年7月19日。
    9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27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10马志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集释》,77页。
    1黄杰:《初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笔记》,简帛网2011年7月19日。
    2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3参考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777-779页(從“毛”之字)、171页(徒“屰”之字)。
    4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7帖,复旦网2011年7月18日
    5酥建洲:《<上博八>考释十四则》,《楚文字输集》,540-541页。
    6陈劍:《<上博(八)·王居>复原》,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1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2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3陈劍:《<上博(八)·王居>复原》,复旦網2011年7月20日。
    4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13帖,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5参看树逹:《中国修辞学》,51-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6马志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备(八)>集释》,78页。
    7陈劍:《<上博(八)·王居>复原》,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8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9陈劍:《<上博(八)·王居>复原》,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10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11刘信芳:《上博藏八试读五则》,简帛网2011年9月09日。
    1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4帖,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2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封输匾第15、16帖,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3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8帖,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4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纲2011年8月21日。
    5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6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10帖,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7见《上博八<命>校读》文後讨论区第12帖,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8陈劍:《<上博(八)·王居>复原》,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9何有祖:《上博楚简释读札记》,筒帛网2011年7月24日。
    10杨树逹:《中国修辞学》,164-165页。
    1陈劍:《<上博(八)·王居>复原》,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2单育辰:《估異随録之十五》,复旦網2011年7月22日。
    3见《<命>札记两则》,简帛网2011年7月18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2768&fpage=3).
    4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35帖,复旦网2011年7月27日。
    5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45帖,复旦网2011年8月24日。
    6曹方向:《读上博楚简第八册琐记》,简帛网2011年8月22日。
    7单育辰:《估異随缘之十五》,复旦网2011年7月22日。
    8李零:《读九店楚简》,《考古学报》1999年第2期,144页;白於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802页。
    9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胭2011年7月20日。
    10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11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3帖,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12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1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训》,复旦網2011年7月。
    2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30帖,复旦網2011年7月23日。
    3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31帖,复旦網2011年7月23日
    4整理者引此文,标爲“何晏《集解》”,未详其故。此径改。
    5浅野裕一著、刁小龙译《上博楚简<王居>初探》,复旦網2011年8月19日;又见氏著《上博楚简<王居)之复原與解释》,复旦网2011年10月21日。
    6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3帖,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7见《上博八<王居>、<志害乃言>校读》文後封论匾第4帖,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8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39帖,复旦網2011年7月27日。
    9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6帖,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1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36帖,复旦网2011年7月26日。
    2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3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4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4帖,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5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29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6黄德宽、徐在圃先生较早将郭店简《缁衣》之字和“凥”相联繫,從音近相通的角度解释简本和今本的文字关系。不遇,他们将此字直接释为“凥”是不妥當的。分别参看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101-102页;李家浩:《读(郭店楚墓竹简)琐议》,《中国哲学》第二十辑,347-34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7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81页。
    8陈伟武:《新出楚系竹简中的专用字综议》,《华学》第六辑,101页,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1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绸2011年8月21日。
    2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17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3参看杨树逹:《词诠》,255-256页。
    4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纲2011年7月20日。
    5复旦吉大联合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6“诸”字下或本有“臣”字,茲從缪文速先生删正。见氏著《戟国策新校注》,465页注释2,巴蜀书社1998年9月。
    7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8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9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10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11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25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1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害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2苏建洲:《<上博八>考释十四则》,《楚文字论集》,527-534页。
    3陈伟:《上博楚竹筒<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4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5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14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6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32帖,复旦纲2011年7月22日。
    7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8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1帖,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9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10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15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11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16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12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34帖,复旦网2011年7月26日。
    1陈伟:《楚简“(?)”字试说》,简帛网2011年10月20日。
    2复旦吉大联合读杳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3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4陈伟:《上博楚竹简<王居>新编校释》,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5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34帖,复旦網2011年7月26日。
    6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纲2011年8月21日。
    7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8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封输匾第14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9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纲2011年8月21日。
    10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11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33帖,复旦网2011年7月23日。
    1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25帖,复旦網2011年7月21日。
    2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14帖,复旦网2011年7月21日。
    3复旦吉大联合读害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網2011年7月17日。
    4见《上博八<王居>、<志害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37帖,复旦网2011年7月25日
    5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38帖,复旦网2011年7月25日
    6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封输匾第4帖,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7见《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文後讨论区第9帖,复旦网2011年7月18日
    1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14帖,复旦網2011年7月21日。
    2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3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 <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4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14帖,复旦網2011年7月21日。
    5陈伟:《上博楚竹书<王居>编连再探》,简帛网2011年10月17日。
    6陈伟:《上博楚竹书<王居>编连再探》,简帛网2011年10月17日。
    7陈伟:《上博楚竹书<王居>编连再探》,简帛网2011年10月17日。
    8见《<上博(八)·王居>复原》文後讨论区第4帖,复旦网2011年7月20日。
    9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者乃占>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7日。
    简帛研究网: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主办(http://www.jianbo.org/index.asp)
    清华大学简帛研究: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简帛讲读班”與“confucius2000"网共同主办(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
    简帛网: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http://www.bsm.org.cn/)
    复旦绷:复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办(http://www.gwz.fudan.edu.cn/)
    清华网: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與保护中心主办(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index.html)
    艾延丁:《申国之谜之我见》,《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陈、阜阳博物馆、阜阳县文化局:《阜阳雙古堆西汉汝陰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
    安作璋、熊域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1985年。
    白於藍:《(包山楚筒文字编)校订》,《中国文字》新二十五辑,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
    白於蓝:《“(?)”字補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中国害店2002年3月。
    白於蓝:《上博简<曹沫之阵)释文新编》,筒帛研究網2005年4月10日。
    白於蓝:《释“保”“(?)”》,《古汉藉研究》2011年第3期。
    白於蓝:《戟国秦汉简帛古害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2月。
    蔡丹:《上博四<曹沫之阵>集释》,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6年6月。
    蔡忠霖:《敦煌汉文寫卷俗字及其现象》,[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5月。
    曹方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害(七)之<吴命>和<凡物流形>集释》,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9年5月。
    曹方向:《读上博楚简第八册琐记》,简帛網2011年8月22日。
    曹方向:《上博九<靈王遂申>通释》,简帛网2013年1月6。
    曹方向:《上博九(成王爲城濮之行)通释》,筒帛网2013年1月7日。
    曹锦炎:《吴王毒萝之子劍铭文考释》,《文物》2005年第2期。
    草野友子:《关於上博楚简中误窝的可能性》,复旦网2009年9月22日。
    草野友子:《上博楚简(申公臣靈王>の全體耩造》,《中国研究集刊》第50号,大阪大学中国学会,2010年1月。
    曹银晶:《(上博·柬大王泊早)琐记》,简帛网2006年12月7日。
    隙昌遠:《古申国考辨——河南古国史研究之一》,《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陈复华、何九盈:《古韻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0月。
    陈劍:《上博简<子羔>(從政)篇的竹简拼合與编连问题小议》,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8日。
    陈劍:《上博竹书<曹沫之障)新编释文》(稿),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
    陈劍:《上博竹害<昭王與冀之脽》和(简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隙劍:《释上博竹书<昭王毁室)的“幸”字》,《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
    隙劍:《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與编联问题》,筒帛网2006年2月19日。
    隙劍:《读<上博(六)>短札五则》,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陈劍:《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中国筒帛学国隙论壇论文集》,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2011年12月。
    陈劍:《楚简“昇”字试解》,《筒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隙劍:《试说戟国文字中特殊窝法的“亢”和徒“亢”褚字》,《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陈劍《(上博(八)·王居>复原》,复旦网站2011年7月20日。
    陈劍:《清华筒(皇门)“(?)”字補说》,《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隙劍:《简谈<繁年)的“哉”和楚简部分“(?)”字富释读为“捷”》,复旦网2013年1月16日。
    隙立:《战国文字構形研究》,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
    隙麗桂:《近三十年出土儒道古佚文献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羲舆贡献》,简帛研究网2005年8月10日。
    陈萝家:《汉简缀述》,中华害局1980年12月。
    隙斯鹏:《郭店楚简解读四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害局2002年7月。
    陈斯鹏:《初读上博竹害(四)文字小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5日。
    隙斯鹏:《(简大王泊旱)编聪補议》,简帛研究網2005年3月9日。
    隙斯鹏:《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與“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第四届国隙中国古文字学研封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與经典诠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10月;又载《文史》2006年第1期。
    陈斯鹏:《略输楚简中字形與词的封应关系》,《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陈斯鹏:《战国简帛文学文献考论》,中山大擎出版社2007年12月。
    隙斯鹏:《楚简“史”、“弁”续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害局2008年9月。
    隙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與音羲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3月。
    隙松畏:《焉王堆简帛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隙松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的内容與价值》,《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陈伟:《楚束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
    陈伟:《包山楚简中的宛郡》,《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隙伟:《九店楚日害校读及其相关问题》,《人文输装》199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隙伟:《文本复原是一项畏期艰巨的工作》,《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陈伟:《楚“东国”的道路—兼谈影响先秦交通的社会因素》,《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隙伟:《湖北荆门包山楚卜筮简所见神祗系统與享祭制度》,《考古》1999年第4期。
    隙伟:《上博、郭店二本缁衣封读》,《上博馆藏战国楚竹害研究》,中国害店2002年3月。
    陈伟:《关於楚简“视日”的新推测》,简帛研究網2005年3月6日。
    陈伟:《(柬大王泊旱>新研》,简帛网2006年11月22日。
    隙伟:《读<上博六)條记》,简帛绸2007年7月9日。
    隙伟:《(平王问郑寿>校读》,筒帛网2007年7月16日。
    陈伟:《(王子木蹠城父>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隙伟:《<君人者何必安哉>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陈伟:《<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陈伟:《读<吴命)小劄》,简帛绸2009年1月2日。
    隙伟:《(郑子家丧)通释》,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陈伟:《(君人者何必安哉>再读》,简帛网2009年2月6日。
    隙伟:《新出楚简研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陈伟:《试说简牍文献的年代梯次》,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简帛文献工作坊”论文,2010年8月17日。(又,简帛网2008年8月18日。)
    陈伟:《读上博楚竹书<吴命>劄记》,《出土文献與傅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模森逝世雨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输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隙伟:《清华筒《楚居》“楩室”故事小考》,筒帛网2011年2月3日。
    陈伟:《上博八<命>篇剩义》,简帛网2011年7月19日。
    隙伟:《上博楚竹书(王居)新编校释》,筒帛网2011年7月20日。
    陈伟:《<颜渊问於孔子>内事、内教二章校读》,简帛网2011年7月22日。
    隙伟:《上博楚竹书(王居)编联再探》,筒帛網2011年10月17日。
    隙伟:《楚简“泌”字试说》,简帛网2011年10月20日。
    陈伟:《<君人者何必安哉)新研》,《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辑,中央研究院屋史捂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具会2012年3月。
    隙伟:《楚简册概输》,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
    隙像:《上博楚竹书<王居>新校》,《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10月。
    隙伟等著:《楚地出土战国筒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陈伟武:《新出楚系竹简中的尊用字》,《华学》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隙伟武:《读上博藏筒第四册零劄》,《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隙伟武:《上博简第七册释读拾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害局2010年10月
    陈昭容《從古文字材料谈古代的盥洗用具及相关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一本第四分,2000年12月。
    程鹏萬:《简牍帛害格式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程燕:《读(上博六)劄记》,《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程燕:《上博七读後记》,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程燕:《上博七考释五则》,《简帛捂言文字研究》第五辑,巴蜀书社2010年6月。
    程燕:《“坐”“跪”同源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害局2012年10月。
    程燕:《读上博九劄记》,简帛网2013年1月6日。
    程燕:《读上博九劄记(二)》,简帛网2013年1月7日。
    崔度明:《南阳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国青铜器》,《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大西克也:《试释上博楚筒<昭王毁室)中的“刑刏”——楚简文字中的“欠”“升”“无”》,《捂苑撷英(二)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害出版社2007年12月。
    大西克也:《上博楚简(四)“翼之隼(从肉)”的“隼(从肉)”字怎麽牍?》,简帛网2008年9月6日。
    大西克也:《上博六<平王>雨篇故事中的几个问题》,复旦網2010年4月21日。
    大西克也:《(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有白玉三回而不菱”及其他》,第十届中国训诂学国际学术研封会论文,辅仁大学,2011年5月21-22日。
    大西克也:《上博楚简<平王问鄭寿>译注》,《出土文献と秦楚文化》第6号,日本女子大学文学部谷中信一研究室,2012年4月。
    丁福保:《说文解字詁林》,中华书局1988年4月。
    董连池:《释戟国楚系文字中從(?)的几组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
    董珊:《新蔡楚简所见的“顓頊”與“雎漳”》,简帛研究网2003年12月7日。
    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害(四))雜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董珊:《读<上博六)摊记》,简帛网2007月7月10日。
    董珊:《读<上博六>雜记(续四)》,简帛网2007月7月21日。
    董珊:《出土文献所见“以谥为族”的楚王族——附说《左傅》“诸侯侯以字为謚因以为族”的读法》,《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董珊:《读(上博七)杂记(一)》,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
    董珊:《救秦戎铜器铭文解释》,复旦网2011年11月16日。
    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又:读书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网2008年12月31日:又: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杜勇:《莒国亡年辨》,《管子学刊》2010年第3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范常喜:《(曹沫之隙>“君言无以異於臣之言君弗(?)”臆解》,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范常喜:《战国楚简“视日”補议》,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日。
    范常喜:《(上博(四)·昭王與龚之脽>简8補释》,简帛研究网2005年5月9日。
    范常喜:《简帛<周易·央卦)“丧”字補说》,简帛网2006年3月14日。
    范常喜:《封於楚简中“丧”字的一点補充》,简帛网2006年3月17日。
    范常喜:《新蔡楚简“耳祷”即“○(从羽从能)祷”说》,简帛网2006年10月17日。
    范常喜:《读<上博六>札记六则》,简帛网2007年7月25日。
    范常喜:《马王堆简帛古文遗跻述羲(一)》,简帛网2007年9月22日。
    范常喜:《战国楚简“矵”字述论》,复旦网2010年11月2日。
    凡国棟:《读(上博楚竹害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凡国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简帛網2007年7月9日。
    凡国棟:《<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劄记雨则》,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凡国棟:《释(鄭子家丧)的“滅覆”》,筒帛網2008年12月31日。
    凡国棟:《(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简4“州徒之樂”小識》,筒帛网2009年1月3日。
    凡国棟:《上博七校读雜记》,简帛网2009年1月8日。
    冯腾君:《读上博简(缁衣>劄记二则》,《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中国书店2002年3月。
    冯腾君:《释战国文字中的“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害局2004年10月。
    冯腾君:《有关戟国竹简国别问题的一些前提性封输》,《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冯腾君:《郭店<缁衣)“渫”字補释一一兼谈戟国楚文字“某”、“桀”、“柞”之间的形體匾别》,2007中国筒帛学国隙论壇,2007年11月10-11日。
    冯腾君:《從出土文献看抄手在先秦文献傅怖遇程中所産生的影响》,《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冯腾君:《郭店筒與上博筒封比研究》,线装害局2008年7月。
    冯腾君:《上博七(吴命)9号筒“望日”補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害局2010年10月。
    冯时:《(鄭子家丧)舆(绎氏微>》,《考古》2012年第2期。
    范晔:《後汉害》,中华害局2006年3月。
    風仪诚:《戟国两汉“于”、“於”二字的用法與古害的傅寫习惯》,《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复旦读害会:《攻研雜志(一)》,复旦绸2008年1月9日。
    复旦读害会:《攻研杂志(二)》,复旦网2008年2月1日。
    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6日。
    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害乃言)校读》,复旦网2011年7月16日。
    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颜渊问於孔子校读》,复旦网20011年7月17日。
    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害乃言>校读》,复旦网站2011年7月20日。
    冨谷至著、刘恒武译、黄留珠校:《木筒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福田一也:《上博楚简<鄭子家丧)にみぇる天人相阴思想》,《中国研究集刊》第52号,大阪大学中国学会,2011年2月。
    福田哲之:《别筆と篇题一上博(六)所收楚王故事四章の编成》,《中国研究集刊》第47号,大阪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2008年12月。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害社1997年7月。
    高佑仁:《论<鲁邦大早><曹沫之障>之“飯”字》,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20日;
    高佑仁:《谈<曹沫之阵>的“没身就世”》,简帛网2006年2月20日。
    高佑仁:《也谈<君人者何必安哉>的“望”字》,复旦网2009年1月15日。
    高佑仁:《(莊王既成)二题》,复旦网2009年12月12日。
    高佑仁:《<郑子家丧)、<兢公瘧)诸“病”字的構形考察(增订稿)》,《经典與简帛论叢》,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月。
    高佑仁:《莊王既成“航”字構形考察——兼谈战过文字“蔡”、“龙”、“亢”的字形差異》,《简帛》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高佑仁:《上博楚简莊、靈、平三王研究》,台湾成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11月。
    高佑仁:《<上博九>初读》,简帛网2013年1月8日。
    葛亮:《<上博七·郑子家丧>補说》,《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葛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害(六)<莊王既成)校读》,《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13号,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2009年3月。
    耿相新:《中国筒帛害籍史》,三联害店2011年6月。
    龚鹏九:《吴楚战争的几个问题》,《求索》1982年第5期。
    龚鹏九:《葉公父子盡忠良》,《武陵学刊》1997年第5期。
    工藤元男:《“卜筮祭祷简”所见战国楚的王权與世族、封君》,《楚文化研究论集》第6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工藤元男:《楚文化圈所见卜筮祭祷习俗——以上博楚简(柬大王泊旱>为中心》,《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工藤元男:《地域文化输所见“楚文化”》,简帛网2007年3月24日。
    颇颉刚、刘起钎:《尚书校释译输》,中华害局2005年4月。
    顧莉丹:《略谈(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之“侯子”》,复旦網2009年1月7日。
    颇史考:《楚文“唬”字之雙重用法:说“兢公‘痼’”及苗民“五‘号’之刑”》,《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
    颇史考:《“矵”字读法试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廣濑薰雄:《释“卜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害局2010年10月。
    郭克煜:《山东东部古国史研究(五篇)——有关莒国史的几个问题》,《齐鲁学刊》1984年第1期。
    郭珂:《说楚文字“瑟”》,《出土文献》第三辑,中西书局2012年12月。
    郭蕾蕾《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研究概况和文字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8年4月。
    郭永秉:《读(平王问郑寿)篇小记二则》,简帛网2007年8月30日。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献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
    郭永秉:《商周金文所见人名補释五则》,《语言研究集刊》第八辑,上海醉书出版社2011年10月。
    郭永秉:《補说“麗”、“瑟”的会通——從(君人者何必安哉)的“(?)”说起》,《中国文字》新三十八期,艺文印书馆2013年3月。
    郭霞:《菜公沈诸梁再研究》,《蘭台世界》2010年第7期。
    海老根量介:《上博简(申公臣靈王>筒输——通过與<左傅>比较》,复旦网2012年7月1日。
    韩朝、刘海洋:《新见楚国铭文兵器》,《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
    韩麗亚:《楚简文书音韻研究——以通假字为研究封象》,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章题、<春秋事语)章题及相关竹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汉捂大字典字形编写组:《秦汉魏晋篆隸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8月。
    郝士宏:《初读上博简(六)》,简帛网2007年7月21日。
    郝士宏:《(上博简(六)>補说雨剐》,简帛网2007年7月23日。
    郝士宏:《读(郑子家丧>小记》,复旦网2009年1月3日。
    何光岳《申国史考——申国的遷徙與楚的关系)),《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何家具:《说“乾”及其相阴诸字》,复旦網2009年1月4日。
    何嘉具:《戟国文字分域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10年4月。
    何浩:《楚滅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11月。
    何浩:《“王子某”、“楚子某”與楚人的名和字》,《江汉输壇》1993年第7期。
    何建章:《战国策靛释》,中华书局1990年2月。
    何琳仪:《楚王熊麗考》,《中国史研究》2000第4期。
    何琳仪:《戟国文字通论(订補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何琳仪:《戟国古文字典——戟国文字聲系》,中华害局2004年9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害局1998年10月。
    何有祖:《上博(四)楚竹书劄记》,简帛研究網,2005年4月15日。
    何有祖:《释(柬大王泊旱>“臨”字》,筒帛网2007年2月20日。
    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何有祖:《读(上博六>劄记(二)》,简帛绸2007年7月9日。
    何有祖:《(平王问郑寿>末简归属问题探输》,简帛网2007年7月13日。
    何有祖:《楚简校读四则》,简帛网2008年3月11日。
    何有祖:《上博七(郑子家丧)劄记》,简帛绸2008年12月31日。
    何有祖:《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何有祖:《上博简<天子建州>初步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09年5月。
    何有祖:《上博楚简释读札记》,简帛网2011年7月24日。
    何有祖:《上博六所见四篇楚王故事叢考》,《2007中国简帛学国隙输壇输文集》,国立台湾大学中文学系2011年12月。
    何有祖:《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杳(九))札记》,简帛网2013年1月6日。
    侯家度:《(战国文字编)校订》,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7年4月。
    侯乃峰:《<昭王與龚之脽>第九简補说》,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20日。
    侯乃峰:《<上博(七)·郑子家丧)“天後(厚)楚邦”小考》,复旦网2009年1月6日。
    侯乃峰:《(上博(七)·郑子家丧>“天後(厚)楚邦”小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害局2012年10月。
    侯乃峰:《上博(七)字词雜摊记六则》,复旦网2009年1月16日。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湖北省荆沙鐵路考古陈:《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屋史研究所:《楚国编年资料》,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0年8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6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5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霎萝县博物馆《湖北霎萝睡虎地M77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8年第4期。
    胡波:《上博七助词考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6期,2009年11月。
    胡杰:《上博简否定副词“弗”用法考察》,《畏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2009年6月。
    湖南省博物馆等:《畏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躲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号戳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10期。
    户内俊介:《上博楚简(君人者何必安哉)译注(付论考编)》,《出土文献と秦楚文化》第6号,日本女子大学文学部谷中信一研究室,2012年4月。
    胡平生:《简牍制度新探》,《文物》2000年第3期。
    胡平生:《阜阳蔓古堆汉简<说类雜事>研究》,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台湾中央研究院,2012年6月20~22日。
    胡平生、李天虹:《畏江流域出土筒牍與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胡瓊:《上博六<平王问郑寿)等四篇集释》,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8年5月。
    黄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七)文字集释评述》,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10年5月。
    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證》,商务印书铭2007年5月。
    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黄德宽、徐在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缁衣·性情论>释文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2期。
    黄德宽、徐在国、何琳仪:《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黄浩波:《试说令尹子春即郚公子春》,简帛网2011年10月27日。
    黄杰:《初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害(八)>笔记》,简帛网2011年7月19日。
    黄锦前:《楚系铜器铭文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黄麗娟:《<驻王既成>與<申公臣靈王>導读》,2009年11月22日。此據:《98年11月研读会摘要》,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网页(http://wed.ntnu.edu.tw/~696200165/jinbo/end03.htm)。
    黄麗娟:《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校释》,《国文学报》第49期,2011年6月。
    黄麗麗《<国语>的性质與价值——由出土文献引起的思考《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1期,2006年1月。
    黄人二:《(昭王毁室)试释》,《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
    黄人二:《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试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
    黄人二:《说白玉三朽》,《汉字研究》第五辑,2011年12月。
    黄人二:《战国楚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黄人二:《上博藏筒第六册<荆平王就郑寿>试释》,《简帛·经典·古史国隙论壇论文集》,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
    黄锡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黄锡全:《“(?)郢”辨析》,《楚文化研究输集》第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黄锡全:《古文字中所见楚官府官名辑證》,《文物研究》第七辑,1991年12月。
    黄锡全:《古文字论叢》,[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10月。
    黄锡全:《读上博(战国楚竹害(三))劄记六则》,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9日。
    黄锡全:《申文王之孙州(?)簋铭文及相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害局2004年10月。
    黄锡全:《<汗简)注释》,台湾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黄徵:《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霍冬梅:《(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音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季旭昇:《從战国文字中的“(?)”字谈诗经中“之”字误爲“止”字的现象》,《中国诗经学会会务通讯》第18期,2000年5月15日。又复旦网2009年3月20日。
    季旭昇:《<上博四·柬大王泊旱>三题》,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
    季旭昇:《上博四零拾》,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季旭昇:《说緟绅》,《甲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2005年11月19-20日。
    季旭昇:《说<上博四·昭王與龚之脽>的“陈袍”》,《中国文字》新三十二期,[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年12月。
    季旭昇主编:《上海博物馆倉战国楚竹害(四)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
    季旭昇:《<柬大王泊旱>解题》,《哲学与文化》2007年第3期。
    季旭昇:《上博七芻议》,复旦网2009年1月1日。
    贾红莲:《<左传>预言发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1期,2001年2月。
    蒋德平:《上博四·昭王毁室補释一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江绍原:《江绍原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
    金秉骏:《如何解读战国秦汉简牍中句读符号及其與阅读过程的关系》,《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金城未来:《上博楚简<郑子家丧>译注》,《中国研究集刊》第51号,大阪大学中国学会,2010年10月。
    金国泰:《西周军事铭文中的“追”字》,《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年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金俊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疑难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金克兀:《关於<上博六·申公臣灵王>“不以唇斧质”的猜想》,复旦网2008年1月14日。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来国龙:《论战国秦汉写本文化中文本的流动與固定》,《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来国龙:《说“殺”、“散”——兼谈古文字释读中的通假字问题》,《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来国龙:《<柬大王泊旱>的叙事结構與宗教背景—兼释“殺祭”》,《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 黼壇输文集》,国立台湾大学中文学系2011年12月。
    来国龙:《清华简<楚居>所见楚国的公族與世系——兼输<楚居>文本的性质》,筒帛网2011年12月3日。
    雷金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文字编》,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雷黎明:《楚筒文字训混现象举例》,《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30卷第1期,2009年1月。
    李春桃:《利用楚简资料研究古文五则》,《简帛》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
    李佳:《试论<国捂>的篇章结構及其笔法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7卷第6期,2010年11月。
    李家浩:《楚官印研究(四篇)》,《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
    李家浩:《信阳楚筒中的“柿枳”》,《筒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
    李家浩:《包山竹简所记楚先祖名及其相关问题》,《文史》第四十二辑,中华害局1997年1月。
    李家浩:《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李家浩:《望山遣策卓蓋文字释读》,《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商务印害馆2006年12月。
    李家浩:《攻敌王姑(?)剑铭文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9月。
    李家浩:《谈包山楚简263号所记的席》,《出土文献研究》第九辑,中华害局2010年1月。
    李家浩:《先秦古文字與汉魏以来俗字》,“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继承、阴拓、创新”国际学衍研封会论文,2010年8月。
    李家浩:《甲骨文北方神名“勺”舆戟国文字從“勹”之字》,《文史》二○一二年第三辑,中华害局2012年8月。
    李佳興:《(昭王毁室)中的(?)字(简2)》,简帛研究网2005年5月9日。
    李佳具:《<昭王毁室>中的(?)字(简3)》,简帛研究网2005年5月9日。
    李佳具:《上博六(蔽王既成)中的“沈尹子莖”》,简帛研究网2008年8月20日。
    李佳具:《(平王與王子木)简1校释二则》,简帛研究网2008年11月25日。
    李静:《上博三(周易>集释》,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李均明:《简牍符号考述》,《华学》第二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李均明:《伍具舆柏翠之战——徙清华戟国简<繁年)谈起》,《楚筒楚文化與先秦屋史文化国隙学衍研讨会论文集》,武汉,2011年10月。
    李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害(五)虚词初探》,《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三辑,巴蜀害社2008年5月。
    李零:《楚景平王與古多字諡——重读“秦王卑命鐘”铭文》,《傅统文化與现代化》1996年第6期。
    李零:《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
    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李零:《郭店楚简研究中的两个问题——美国达慕思学院郭店楚简<老子>国隙学术讨论会感想》,《郭店楚简国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李零:《参加“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几点感想》,简帛研究网2000年11月16日。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又《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李零:《入山与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6月。
    李零:《简帛古害與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9月。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李零:《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三联书店2013年1月。
    李明晓:《战国楚简语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李锐:《读楚简劄记(四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
    李守奎:《楚文字考释三组》,《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守奎:《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1期。
    李守奎:《楚文字编》,华束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一五)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與樊相关文例的释读》,《文物》2011年第3期。
    李守奎、刘波:《续论隓字構形與隓字的音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10月。
    李松儒:《郭店楚墓竹简字跡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李松儒:《<郑子家丧>甲乙本字跡研究》,简帛網2009年6月2日。
    李松儒:《由<君人者何必安哉>甲乙本字跡看先秦文献的传抄》》,《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李松儒:《战国简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简爲中心》,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李天虹:《<性自命出>的分篇及编联》,《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李天虹:《上海简书文字三题》,《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中国书店2002年3月。
    李天虹:《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
    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李天虹:《上博馆藏竹书(二)雜識》,简帛研究网2003年9月18日。
    李天虹:《新蔡楚简補释四则》,简帛研究网2003年12月17日。
    李天虹:《楚簡文字形體混同、混讹举例》,《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
    李天虹:《<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说》,《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李天虹:《<郑子家丧>補释》,《江汉考古》2009年第3期。
    李天虹:《竹简(郑子家丧)所涉屋史事件综析》,《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害局2010年8月。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害局2004年6月。
    李学勤:《论淮汉间的青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李学勤:《论仲再父簋與申国》,《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李学勤:《输包山简中一先祖名》,《文物》1988年第8期。
    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李学勤:《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屋史研究》1991年第5期。
    李学勤:《读释“寻”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
    李学勤:《简帛佚籍與学衍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李学勤:《输葛陵楚简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李学勤:《读上博简(蔽王既成)雨章笔记》,简帛研究网2007年7月16日。
    李学勤:《论“景之定”及有关史事》,《文物》2008年第2期。
    李学勤:《楚国申氏两簠读释》,《江汉考古》2010年第2期。
    李学勤:《清华简<繁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
    李学勤:《释清华简(金滕>通假爲“穫”之字》,《出土文献研究》第十辑,中华害局2011年7月。
    李泳健:《(上博七·吴命)“明日”考》,简帛网2011年4月15日。
    李泳健:《<上博七·郑子家丧)“毋敢排门而出”考》,筒帛网2011年4月15日。
    李泳健:《(上博七·郑子家丧)“以邦之变”考》,简帛网2011年年4月16日。
    李泳健:《(上博七·郑子家丧)“苴索”補释》,简帛绸2011年6月19日。
    李泳健:《(上博七·郑子家丧)“利木”释读再议》,简帛网2011年6月19日。
    李泳健:《(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龙”字试释》,简帛网2011年7月14日。
    李泳健:《(上博七·郑子家丧>“毋敢勹门而出”考》,《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六辑,巴蜀害社2012年5月。
    李侑秦:《(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害(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文年”试析》,《第十二届中匾文字学学衍研封会论文集》,[台湾]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系、束海大学中国文学系,2010年6月。
    李玉潔:《楚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
    李運富:《战国文字“地域特点”质疑》,《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李運富:《楚国简帛文字叢考(二)》,《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1期
    梁葆莉、趟晓辉:《春秋後期巫臣使吴及<左傅>的屋史叙述》,《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梁春胜:《楷害部件演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梁方仲:《中国屋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华害局2008年11月。
    粱静:《上博四(采风曲目)等六篇集释》,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梁静:《(老子)中的“弗”與“不”—三种版本的封比研究》,《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廖名春:《读楚竹害<曹沫之针)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
    廖名春:《楚竹害(曹沫之障)與<慎子>佚文》,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2日。
    林清源:《简牍帛害标题格式研究》,台湾艺文印书馆2004年2月。
    林清源:《(上博七·郑子家丧)文本问题榆封》,《古文字舆古代史》第三辑,中央研究院历史捂言研究所,2012年3月。
    林素清:《郭店、上博<缁衣)简之比较——兼论论战国文字的国别问题》,《新出文献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林素清:《说愁》,《古文字舆古代史》第一辑,中央研究院历史捂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具会2007年9月。
    林素清:《上博八(命)研究》,第廿三届古文字学会输文,台中,2012年6月2日。
    林宛臻:《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五、六)疑难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输文2010年。(存目)
    林文华:《<平王问郑寿)“祸败函童於楚邦”新解》,简帛网2007年10月27日。
    林文华:《<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乐”考》,简帛网2009年1月18日。
    林文华:《(君人者何必安哉)“言不敢睪身”考》,简帛网2009年1月20日。
    林文华:《上博楚简考释五则》,筒帛研究网2009年4月4日。
    凌宇:《楚竹害<上博七·吴命>相关问题二则》,《社会科学论壇》2010年第2期。
    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
    林沄:《读包山楚筒劄记七则》,《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
    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券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沄:《林沄孕术文集(二)》,科学出版杜2008年12月。
    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刘彬徽、刘畏武:《楚系金文彙编》,湖北畏江出版集国、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国立中央研究院屋史藉言研究所单刊之三,1940年。
    刘刚:《读简摊记·上博七》,复旦网2009年1月5日。
    刘国滕《曾侯乙墓E61号漆箱漆害文字研究——附“瑟”考》,《第三届香港中国古文字学学衍研封会输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年10月。
    刘国胜:《谈望山遣册所记的“龙朻”》,简帛网2011年10月10日。
    刘国胜:《楚丧葬简牍集释》,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刘洪涛:《读(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四)劄记》,简帛网2006年11月8日。
    刘洪涛:《读<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四))割纪(二)》,简帛网2007年1月17日。
    刘洪涛:《说“非山非泽,无有不民”》,简帛网2007年3月24日。
    刘洪涛:《释上博竹害(莊王既成>的“航”字》,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刘洪涛:《(民之父母)、(武王践阼)合编一卷说》,复旦网2009年1月5日。
    刘洪涛:《上博竹书(昭王毁室)1号简考释》,《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刘洪涛:《叔弓缝及鎛铭文“刻”字考释》,《中国文字》新三十五期,藝文印害馆2010年6月。
    刘洪涛:《读上博竹简劄记两则》,《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三辑,大象出版社2010年10月。
    刘洪涛:《释“目”》,简帛网2011年8月1日。
    刘娇:《西汉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颊似内容重复出现现象的研究——以出土简帛古籍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09年4月。
    刘净:《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七)之<武王践阼)等三篇集释》,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刘乐贤:《读包山楚简劄记》,《第四届国隙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2003年10月。
    刘乐贤:《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刘乐贤:《秦楚选择术的异具同及影警——以出土文献爲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刘乐贤:《额济纳汉简的“唬”字與楚简的““(?)”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害局2006年11月。
    刘乐贤:《睡虎地77号汉墓出土的伍子胥故事残简》,《出土文献研究》第九辑,中华害局2010年1月。
    刘乐贤:《战国秦汉筒帛装考》,文物出版社2010年11月。
    刘乐贤:《上博筒<昭王毁室)“訋寇”试解》,《出土文献》第三辑,中西害局2012年12月。
    刘信芳:《楚简文字考释五则》,《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刘信芳:《從(?)之字准释》,《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刘信芳:《包山楚筒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年1月。
    刘信芳:《上博藏五试读续》,简帛网2006年3月20日。
    刘信芳:《上博藏竹害(柬大王泊早>望人褚梁考》,《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刘信芳:《<上博藏六>试解之三》,简帛网2007年8月9日。
    刘信芳:《说穿封戌之“心”》,简帛网2007年8月21。
    刘信芳:《楚简“免”與從“免”之字试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 年9月。
    刘信芳:《竹害(君人者何必安哉>试说(之一)》,复旦网2009年1月5日。
    刘信芳:《竹害<君人者何必安哉>试说(之二)》,复旦网2009年1月6日。
    刘信芳:《(上博藏(七)>试说(之三)》,复旦网2009年1月18日。
    刘信芳、阚绪杭、周群:《安徽凤阴县卞茫一号墓出土鎛鐘铭文初探》,《考古與文物》2009年第3期。
    刘信芳:《楚简释读舆<方言>補例试说》,《文献》2010年第3期;又载人大梭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11月。
    刘信芳:《楚简帛通假彙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刘霎:《说上博简中的“掌”字》,筒帛网2008年11月29日。
    刘霎:《说上博简中的從“屯”之字》,复旦网2009年1月5日。
    刘霎:《上博七词羲五札》,简帛网2009年3月17日。
    刘钊:《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笔、借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
    刘钊:《出土简帛的分频及其在屋史文献学上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刘钊:《出土简帛文字叢考》,台湾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刘钊:《古文字考释叢稿》,嶽麓害社2005年7月。
    刘钊、洪飓、张新俊:《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刘志基:《楚简“用字避複”芻议》,《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10月。
    刘知幾著、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罗小华:《(郑子家丧>、(君人者何必安哉)选释三则》,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罗小华:《“仰天嘘而泣”貌》,简帛网2009年9月29日。
    羅小华:《释尊》,《江汉考古》2011年第1期。
    罗小华:《战国简册所见车马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11年5月。
    羅连环:《楚国八百年》,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
    羅连环:《古文字资料所见楚国官制研究》,《楚文化研究输集》第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吕丽敏:《试论上博简中的“(?)”字——兼输古文字中異構字的隷定》,《兰州学刊》2007年第8期。
    马承源:《前言:戟国楚竹害的发现保护和整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害(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马承源:《竹简(孔子诗论)兼及诗的有关资料》(摘要),《新楚筒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术(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害(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月。
    马承源、朱渊清:《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上海害店出版社2002年3月。
    马克:《<左傅)占卜故事與楚占卜筒比较》,《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马先醒:《简牘学要羲》,简牍学会出版发行,1980年。
    马王堆汉墓帛害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
    马振芳:《<晏子春秋>的虚拟成份與分类辨析》,《国学研究》第十八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马志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集释》,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孟蓬生:《上博竹害(二)字词劄记》,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4日。
    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诂》,筒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孟蓬生:《上博竹害(四)閒诂(续)》,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以上雨篇输文後来
    以《上博竹书(四)閒诂》爲题,刊载於《简帛研究二00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孟蓬生:《“瞻”字異構補释》,简帛网2007年8月6日。
    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賸羲》,复旦网2009年1月4日。
    孟蓬生:《“(?)”读爲“应”補证——兼释金文的“(?)”和(老子)的“仍(扔)”》,《简帛研究二○○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蒙文通:《古族甄微》,巴蜀害社1993年4月。
    蒙文通:《越史装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缪文速:《战国策新校注》,巴蜀害社1998年9月。
    墨子涵:《(天子建州)中所见反印文、未释字及几点臆断》,简帛网2007年12月25日。
    事忌浮:《校订(五音集韻>》,中革害局1992年9月。
    潘民中:《叶公子高考述》,《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潘万木:《<左傅)叙述模式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彭浩:《包山二号楚墓<卜筮祭祷)竹筒的初步研究》,《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彭浩:《<诗论>留白简與古书的抄写格式》,《新出土文献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二年律令與奏讞害——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獻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鹏宇、汪冰冰:《释上博六<莊王既成)“赦”字》,筒帛网2008年6月3日。
    蒲百瑞著、隙春译:《试析<左傅>中的楚<梼杌)资料》,《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濮茅左:《上博楚简的试验室保护虎理》,简帛研究网2007年12月13日。
    钱存训:《书於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缘》,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7月。
    浅野裕一:《上博简(曹沫之隙>兵学思想》,简帛研究网2005年9月25日。
    浅野裕一:《上博楚简(柬大王泊早>之災異思想》,原刊《集刊东洋学》第百号,本文據复旦网2008年11月22日转载。
    浅野裕一著、刁小龙释:《上博楚简(王居)初探》,复旦网2011年8月19日。
    浅野裕一著、刁小龙释:《上博楚简<王居)之复原與解释》,复旦网2011年10月21 日。
    秦桦林:《楚简<昭王與龚之脽)補释》,孔子2000网2005年2月24日。
    秦桦林:《“(?)”字所從聲旁“(?)”试说》,孔子2000网2005年9月2日。
    秦桦林、凌瑜:《释楚竹书(周易>之“(?)”》,《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舆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戟国竹害(壹)》,中西书局2010年12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與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害(贰)》,中西书局2011年12月。
    清苹大学出土文献研究與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叁)》,中西书局2012年12月。
    邱德修:《上博(四)<楚召王毁室>筒“(?)条之”》,“出土简帛文献與古代学衍国隙研讨会”输文,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2005年12月。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與祝》,《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封会输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裘锡圭:《從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封转》,《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1期。
    裘锡圭:《谈谈上博简和郭店简中的错别字》,《华学》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裘锡圭:《说清华简(程寤)篇的“敝”》,《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曲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研究概况及文字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曲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佚书词语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10年5月。
    曲文:《输<左傅>中的人事预言》,《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6期,2008年12月。
    容庚编纂,张振林、马国权摹補:《金文编》,中华害局2009年5月。
    饒宗颐:《(缁衣)零简》,《学术集林》第九卷,上海速东出版社1996年12月。
    饒宗颐:《在开拓中的训诂学—從楚简易经谈到新编经典释文的建议》,《第一节国际训诂学研封会输文集》,1997年4月。收入《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四)《经学昌言》,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阮元校刊:《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部精要”本。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害》,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单育辰:《<曹沫之障>文本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单育辰:《估畢随錄》,简帛网2007年7月27日。
    单育展《估畢随缘之四——“上博”简與傅世文献合勘笔记》》,复旦网2008年1月12日。
    单育辰:《估畢随缘之六》,简帛网2008年8月5日。
    单育辰:《估畢随录之六補记靛》,简帛网2008年9月2日。
    罩育辰:《估畢随录之七》,复旦网2009年1月1日。
    单育辰:《估畢随录之八》,复旦网2009年1月3日。
    罩育辰:《估畢随录之九》,简帛网2009年1月19日。
    单育辰:《估畢随录之十一》,复旦网2009年8月3日。
    单育辰:《楚地战国简帛舆傅世文献封读之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
    单育辰《(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六))研究雨题》,《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4期,2010年7月。
    单育辰:《楚文字雨考》,《筒帛》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单育辰:《(昭王毁室)的再研究》,《楚简楚文化與先秦屋史文化国隙学衍研封会输文集》,2011年10月。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江酥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沈宝春:《從夫妇合葬、“搏”與“至俑”论上博(四)中“君子”的身份意识》,《出土资料と汉字文化圈》,汲古害院2012年3月。
    沈畏霎:《<国语>编撰考》,《河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申红羲:《出土楚简與傅世典籍具文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06年4月。
    沈培:《上博<缁衣)“(?)”字解》,《华学》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沈培:《试释戟国畴代从“之”从“首(或从‘页’)”之字》,((2007中国筒帛学国隙输壇输文集》,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2011年12月。又载简帛网2007年7月17日。
    沈培:《(上博(六))字词浅释(七则)》,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沈培:《從戟国简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9月。
    沈培:《说古文字里的“祝”及相关之字》,《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沈培:《由上博简证“如”可训为“不如”》,《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沈培:《(上博(七)>残字辨识雨则》,复旦网2009年1月2日。
    沈培:《(上博(六))和(上博(八))竹简相互编联之一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网,2011年7月17日。
    沈培:《<上博(六))中<平王问郑寿>和<平王與王子木)应是连续抄窝的雨篇》,《简帛》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11月。
    沈培:《关於古文字材料中所见古人祭祀用尸的考察》,《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辑,中央研究院历史捂言研究所2012年3月。
    沈培:《上博简和清华简“就”字用法合证》,简帛网2013年1月6日。
    沈之傑:《读<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劄记一则》,复旦网2009年1月2日。
    沈之傑:《读(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劄记一则(補记)》,复旦网2009年1月2日。
    史德新:《读上博(七)札记》,《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1期。
    史杰鹏:《(义礼)今古文差具释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3期。
    史杰鹏:《昭王毁室》,《中华文化书辍》2006年第3期。
    史杰鹏:《由<君人者何必安哉>中的“云薾”谈<说文>中的“殄”和“化”》,简帛网2009年5月30日。
    石光瑛:《新序校释》,中华书局2009年4月。
    石泉:《古代莉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
    石泉主编:《楚国历史文化词典》,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施谢捷:《古玺准考》,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施谢捷:《说“(?)”及相关诸字(上)》,《出土文献與傅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模森先生逝世雨周年国隙学术研讨舍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司马遥:《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
    宋耕耘:《试析吴师入郢與楚昭王复国》,《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校度特刊。
    宋公文:《春秋前期北上中原滅国考》,《江汉论壇》1982年第1期。
    宋华强:《新蔡简和<柬大王泊旱>的“乃而”》,简帛网2006年9月24日。
    宋华强:《上博七<吴命>“姑姊大姬”小考》,简帛网2009年1月1日。
    宋华强:《<吴命>5号筒“志”字小义》,简帛网2009年8月1日。
    宋华强:《<郑子家丧)(平王问郑寿)“就”字试解》,简帛网2009年7月21日。
    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宋华强:《释(上博六·莊王既成)的“船”》,简帛网2011年1月6日。
    宋华强:《清华简<金滕>读为“穫”之字解说》,简帛网2011年1月14日。
    宋华强:《清华简<皇门)劄记一则補正》,简帛网2011年2月28日。
    宋华强:《上博七<郑子家丧)劄记三则》,《简帛研究二○○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宋华强:《上博竹害(七)割记二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2期。
    苏建洲:《楚文字摊識》,简帛研究网2005年10月30日。
    苏建洲:《<上博(四)·柬大王泊旱)“谧”字考释》,简帛研究网2005年12月15日。
    苏建洲:《“丧”字補说》,简帛网2006年3月15日。
    苏建洲:《上博楚简(四)考释三则》,《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第一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苏建洲:《(上博楚简(五))考释二则》,简帛网2006年12月1日。
    酥建洲:《封於(试释戟国时代從“之”從“首(或,從‘页’)”之字>一文的補充》,筒帛网2007年7月18日。
    苏建洲:《初读<上博(六))》,简帛研究网2007年7月19日。
    苏建洲:《封“讯”字的一点補充》,简帛网2007年8月30日。
    苏建洲:《(君人者何必安哉)劄记一则》,复旦网2009年1月1日。
    苏建洲:《也说(君人者何必安哉>“先君需王乾溪云(?)(从艹)”》,简帛网2009年1月10日。
    苏建洲:《也说<君人者何必安哉>“人以君王爲所以嚣”》,复旦网2009年1月10日。
    酥建洲:《(君人者何必安哉>简1“命”字词意補说》,简帛网2009年2月7日。
    苏建洲:《(柬大王泊旱>简18“轩(?)”试输》,复旦网2009年12月9日。
    苏建洲:《(上博竹害七>考释六题》,《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苏建洲;《网於(上博八>两个“寻”字的简单说明》,复旦网2011年7月23日。
    苏建洲《<天子建州>“临城不言毁”章试解》,《简帛》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苏建洲:《<孔子见季桓子><吴命>字词考释二则》,《中团文字学报》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
    苏建洲:《楚文字论集》,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
    酥建洲:《论<平王问郑寿)简7“民是瞻望”的两个问题》,《简帛·经典·古史国隙论壇输文集》,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
    苏建洲:《初读(上博九)割记(一)》,简帛网2013年1月6日。
    孙飞燕:《读(上博七>劄记二则》,清华大学简帛研究网2009年1月8日。
    孙刚:《齐文字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孙杰:《從出奔看春秋时期吴、楚交流》,《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8月。
    孙沛阳:《筒册背划线初探》,《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羡符研究》,吉林大孕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孙伟龙:《也谈“文字雜糅”现象——从楚文字中的倉、寒等字说起》,《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10月。
    孙詒譲:《周檀正羲》,中华害局1987年12月。
    孙詒譲:《墨子閒诂》,中华书局2001年4月。
    孙稚:《金文释读中一些问题的探封(续)》,《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1月。
    汤浅邦弘:《(昭王毁室)中的父母合葬》,《戳国楚简與秦简之思想史研究》,万卷樱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
    汤浅邦弘:《代代相傅的先王故事——<昭王與龚之脽>的文献性质》,《战国楚简與秦简之思想史研究》,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
    汤漫邦弘:《上博楚简(驻王既成)の预言》,《竹简が语る古代中国思想(二)——上博楚简研究》,汲古书院2008年9月。
    汤浅邦弘:《太子の“知”—上博楚简(平王舆王子木)》,《竹简力が语る古代中国思想(二)——上博楚简研究》,汲古书院2008年9月。
    汤浅邦弘:《中国出土文献研究——上博楚简與银雀山汉简》,[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12年9月。
    汤馀惠:《略论战国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
    汤馀惠:《战国铭文选》,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
    汤馀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2月。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藤田腾久著、曹峰、广濑薰雄譯:《<史记>战国史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田成方:《從新出文字材料论楚沈尹氏之族屬源流》,《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
    田河:《<君人者何必安哉>補义》,《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田烽:《读上博竹书(四)琐记》,简帛网2005年4月3日。
    田烽:《古玺探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田颖:《上博竹书“一形对应多字”现象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王春卫:《清华简<耆夜>、<祭公之顧命>、<楚居>集释》,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王丹:《古文字考释八则》,《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第一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王恩田:《陶文字典》,齐鲁书社2007年1月。
    王凤:《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的研究及文字整理》,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王恒傑:《<春秋後语>辑考》,齐鲁书社1993年12月。
    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中华书局2008年2月。
    王辉:《上博楚竹书(六)读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
    王继如:《“有白玉三回而不戔”臆解》,复旦网2009年1月14日。
    王克陵、潘晟、孙小柯:《释“澨”——中国先秦时期河曲地貌的述稻》,《中国科技史料》2002年第1期。
    王宁:《上博六<莊王既成>中“酖”字详解》,简帛网2009年10月30日。
    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简帛网2011年8月21日。
    王莉:《帛书<春秋事语>校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王青:《论上博简<曹沫之陳>的性质——兼论先秦时期“语”文體的起源與发展》,《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王青:《古代“语”文体的起源與发展——上博简<曹沫之陳>篇题的启示》,《史学集刊》2010年第2期。
    王卫平:《试论伍子胥与吴国的强盛》,《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害局1988年9月。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害局2003年4月。
    王鑫:《上博简楚王故事相关竹简综考》,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12年3月。
    王引之:《经羲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王泽文:《春秋畴期的纪年铜器铭文與(左傅)的封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王志平:《“忍”字的读音及相关的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害局2008年9月。
    王志平:《“戴”字释疑》,《简帛》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王凖:《上博四<柬大王泊早>中的祈雨巫术及相关问题》,《江汉输壇》2008年第5期。
    魏昌:《“叶公好龙”與叶公其人》,《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魏克彬(Crispin Williams):《温縣盟书WT5K14盟书捕释:说“龚”字》,《出土文献與傅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模森逝世雨周年国际学术研封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魏宜辉:《读上博简文字劄记》,《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中国害店2002年3月。
    魏宜辉:《楚系简帛文字訛燮分析》,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03年4月。
    魏宜辉:《读上博楚简(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10日。
    魏宜辉:《论戟国楚系文字中省體之“緐”字及相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害局2010年10月。
    文炳淳:《包山楚简所见楚官制研究》,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1月。
    吴建伟:《战国楚文字横件系统分析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文字考辨》,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4月。
    邬可晶:《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大经補释雨则外一篇:说古文獻中以“坐”为“跪(诡)”的现象》,《简帛》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荆门市博物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一)郭店楚墓竹书》,文物出版社2011年11月。
    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吴良宝:《戳国楚筒地名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巫雪如:《楚简考释中的相关捂法问题试探》,《简帛》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巫雪如:《楚国简帛中的“囟/思”、“使”问题新探》,《台大文史哲学报》第七十五期,2011年11月。
    吴晓懿:《(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四))所见官名辑证》,《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吴镇锋:《兢之定铜器群考》,《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
    吴振武:《释戟国文字中的從“(?)”和從“朕”之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害局1992年8月。
    吴振武:《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五篇》,《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束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吴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笔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中华害局2000年3月。
    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
    西山尚志:《可以和傅世文献相封照的出土文献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3月。
    西山尚志:《上博简(郑子家丧)中的墨家思想》,《齐鲁文化研究》第9辑,泰山出版社2010年11月。
    夏德靠:《<国语>文体的还原阐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
    夏含夷:《释“御方”》,《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害局1984年1月。
    夏含夷:《筒论“阅读习惯”——以上博(周易·汬卦)为例》,《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向宗鲁:《说苑校证》,中革书局2009年4月。
    肖從檀:《楚汉简牘所见“中舍”考》,《丝绸之路》2011年第12期。
    小蟲:《说(上博五·弟子问)“延陵季子”的“延”字》,简帛网2006年5月22日。
    萧圣中:《上博竹害(六)補释二则》,简帛网2010年1月11日。
    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
    萧统编:《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部精要”本。
    肖毅:《楚简文字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谢照明、潘民中:《叶公、鲁阳公、墨子关系略论》,《平顶山师专学报》第16卷第1期,2001年2月。
    邢培顺:《(新序><说苑)(列女傅>材料来源及加工取拾方式探索》,《演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第3期,2004年3月。
    徐建委:《<说苑)研究——以战国秦汉之问的文献累积舆学术史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许科:《上博筒春秋战国故事颊文献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徐雷:《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研究概况与文字整理》,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徐少华:《周代南土屋史地理與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徐少华:《從叔姜簠析古申国历史與文化的有关问题》,《文物》2005年第3期。
    徐少华:《孙叔敖故里封地考述——兼输(楚相孙叔敖碑)的真僞與文本时代》》,《江汉考古》 2008年第2期。
    徐少华:《上博简<申公臣灵王)及<平王舆王子木>雨篇疏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害局2008年9月。
    徐少华:《童锂公诸器與古锺雕国历史和文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徐少华:《荆楚历史地理與考古探研》,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
    徐少华《上博八所见“令尹子春”及相关史寅析论——兼输出土文献整理與解读中的二重证法》,“出土文献研究方法国隙学衍封论会”输文,台湾大学,2011年11月。(本文所據,为徐老师惠踢的输文修订稿,特此致谢。)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2年4月。
    许维雒通:《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9月。
    徐顯之:《楚事编年辨》,学苑出版社2009年2月。
    徐元诰:《国捂集解》,中华害局2002年6月。
    徐在国:《隸定古文疏证》,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徐在国:《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劄记》,《安徽大学孕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徐在国:《说“咠”及相关诸字》,简帛网2005年3月4日。
    徐在国:《傅抄古文字编》,线装书局2006年10月。
    徐在国:《说楚筒“叚”兼及相关字》,简帛网2009年7月15日;又载《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五辑,巴蜀害社2010年6月。
    徐在国:《楚帛书诂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徐在国:《上博五“禝(稷)”字補说》,《清华简研究》第一辑,中西害局2012年12月。
    禢健聪:《上博简释字三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4月15日。
    褟健聪:《戟国楚简字词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榻健聪:《楚简文字補释五则》,《古文字研究》二十六辑,中华害局2006年11月
    榻健聪:《上博简(昭王毁室)篇字词補释》,《简帛研究二○○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榻健聪:《楚简“丧”字補释》,《中国文字学报》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
    晏昌贵:《楚卜筮简所见神灵摊考》,《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晏昌贵:《简帛数衍舆历史地理输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8月。
    殿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中华害局1985年11月。
    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文字释读劄记五则》,《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颜世铉:《说“选徒嚣嚣”》,《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颜世铉:《上博竹书(君人者何必安哉)“君王有白玉三回而不菱”试解》,简帛网2011年12月23日。
    杨寶忠:《疑难字考释舆研究》,中华害局2005年3月。
    杨伯峻:《春秋左傅注》,中华害局1983年9月。
    杨华:《先秦血祭檀仪研究—中国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一》,《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3月。
    杨华:《先秦(?)植研究—中国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二》,《江汉论壇》2003年第1期。
    榻华:《新蔡筒祭祷礼制雜疏(四则)》,《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杨华:《新蔡祭祷筒中的两个问题》,《筒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杨华:《楚简中的“上下”與“内外”——兼输楚人祭礼中的神靈分类问题》,《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杨劍桥:《输端、知、照三系聲母的上古来源》,《捂言研究》1986年第1期。
    杨宽:《戟国史料编年辑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杨宽:《戟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杨善群:《莒国史褚问题探封》,《学衍月刊》2001年第4期。
    杨树逵:《词诠》,中华害局1978年9月。
    杨嵬茼:《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异文的整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8年5月。
    杨晓宇、潘民中:《葉公沈褚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杨澤生:《楚帛害從“之”從“止”之字考释》,《新出土文献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杨澤生:《读(上博四)劄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24日。
    杨澤生:《上博六字词零释(五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害局2008年9月。
    杨泽生:《上博七補说》,复旦网2009年1月14日。
    杨泽生:《战国竹害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杨澤生:《上博筒鄭子家丧“利木”试解》,《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杨泽生:《释“怒”》,《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杨澤生:《(上博七>释读補说(四则)》,《中国文字学报》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
    葉国良:《<柬大王泊旱>诠解》,《筒帛》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野间文史:《马王堆出土文献译注叢害:春秋事语》,[日本]东方书店2007年2月。
    葉芃:《上博六之(景公瘧>等四篇竹害集释》,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8年5月。
    葉山:《卒、史與女性:戟国秦汉畴期下层社会的读写能力》,《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葉县人民政府:《葉姓溯源——葉公與葉县研究论装》,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葉玉英:《“戴”字古音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害局2010年10月。
    一蟲:《由<郸子家丧>看<左傅)的一處注文》,复旦網2009年1月3日。
    伊蟲:《(君人者何必安哉)割记一则》,简帛网2009年1月11日。
    伊蟲:《<君人者何必安哉>“民乍而思誰之”试解》,简帛网2009年2月3日。
    伊蟲:《君人者何必安哉》“言不敢睪身”補靓,简帛网2009年6月13日。
    尹弘兵:《楚沈尹戌族氏族属考》,《楚学论叢》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2009年4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9年12月。
    俞樾等著:《古书疑羲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83年6月。
    俞志慧:《读上博(四)<昭王毁室>小札:“訋寇”當释为“召寇”》,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24日。
    俞志慧:《事颊之“语”及其成立之證明》,《淮陰工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2005年8月。
    俞志慧:《(国语>周、鲁、郸、楚、晋语的结構模式及相关问题研究》,《汉学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
    俞志慧:《语:一种古老的文类—以言类之语爲例》,《文史哲》2007年第1期。
    袁纯富:《春秋時楚滅南阳申国年代考》,《中州今古》1985年第1期。
    袁金平:《清华简<金滕)校读一例》,《古代文明》2012年第3期。
    袁国华:《上博楚竹书(四)<昭王毁室>字词考释》,“出土简帛文献與古代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2005年12月。
    郧阳地匾博物馆:《湖北郧孙肖家河春秋楚墓》,《考古》1998年第4期。
    曾憲通:《楚月名初探—兼谈昭固墓竹简的年代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收入《曾憲通学衍文集》,汕頭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曾憲通:《说繇》,《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
    曾意通:《再说“蟲”符》,《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
    张崇礼:《读上博简(昭王毁室>劄记》,简帛网2007年4月21日。
    张崇礼:《读上博四(昭王與龚之脽>劄记》,简帛网2007年5月1日。
    张崇礼:《读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雜记》,简帛网2007年6月3日。
    张崇礼:《读(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割记》,简帛研究网2007年8月9日。
    张崇礼:《读<平王與王子木>劄记》,简帛研究网2007年8月9日。
    眼崇礼:《楚简释读》,山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张崇檀:《释<君人者何必安哉>的“貞”》,复旦网2009年1月11日。
    张崇礼:《(君人者何必安哉)释读》,复旦網2009年1月12日。
    张峰:《由<上博(八)·李颂>简1再看楚简中的“寒”》,简帛绸2011年7月22日。
    张峰:《<上博八)考释三则》,《哈尔演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
    张峰:《楚系简帛文字训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12年6月。
    眼桂光:《古文字羲近形旁通用條件的探封》,《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
    张桂光:《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月。
    张桂光:《(柬大王泊旱)编联與释读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张光裕主编、袁国华合编:《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1月。
    眼光裕、滕壬生、黄锡全主编:《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1月。
    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张鹤:《<国语>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09年5月。
    张慧珍:《秦官制研究—出土文字與傅世文献的比较研究》,台湾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月。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张黎麗:《(国语)<左傅>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张联榮:《古汉语词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张世超:《居、凥考辨》,《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三辑,大象出版社2010年10月。
    张鐡:《捂颊古书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张顯成:《筒帛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4年10月。
    张顯成:《上博简(四)中的固定稱数结構》,《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三辑,巴蜀害社2008年5月。
    张顯成、胡波:《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七)虚词初探》,《筒帛语言文字研究》第4辑,巴蜀书社2010年5月。
    眼晓军、尹俊敏:《谈與“申”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05年6月。
    张新俊:《(郑子家丧)(?)字试解》,复旦網2009年1月3日。
    眼新俊:《“人以君王爲所以嚣”别释》,复旦网2009年1月8日。
    张新俊、张胜波:《新蔡葛陵楚简文字编》,巴蜀害社2008年8月。
    张学城、何家興:《琴瑟古文小考》,复旦网2009年4月30日。
    张以仁:《春秋史论集》,联经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月。
    张以仁:《张以仁先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
    张湧泉:《敦煌俗字准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张湧泉:《汉藉俗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1月。
    张玉金:《出土文献與上古汉捂虚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捂气词“也”》,《简帛捂言文字研究》第五辑,巴蜀书社2010年6月。
    张玉金:《出土戟国文献虚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张玉金:《(周易)“有孚”新探——兼输(周易>卦爻辞的性质》,《出土文献》第三辑,中西害局2012年12月。
    张政娘:《春秋事语解题》,《文物》1977年第1期。
    张政娘:《张政烺文史输集》,中华害局2004年4月。
    张正明:《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
    趟奉蓉:《(左傅>预言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6年4月。
    趟平安:《上博藏(缁衣>简字诂四篇》,《上博馆藏战国楚竹害研究》,中国书店2002年3月。
    趟平安:《释“(?)”及相关褚字—输雨周时代的職官“醓”》,《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
    趙平安:《谈“瑟”的一个燮體》,复旦网2009年1月12日。
    趙平安:《上博简释字四篇》,《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趙平安:《新出简帛與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
    趙平安:《<楚居>“为郢”考》,《简帛·经典·古史国隙输壇输文集》,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
    趟善詒:《说苑疏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
    趟思木:《读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劄记》,筒帛网2009年1月7日。
    趟彤:《戟国楚方言音系》,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5月。
    趟学清:《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構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趟苑夙:《(平王问郑寿>考释三则》,复旦网2012年5月12日。
    趟苑夙:《(说苑>“王子建出守於城父”一段之異文观察》,简帛网2012年9月5日。
    郑昌琳:《楚国史编年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郑良树:《竹简帛害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年1月。
    郑威:《楚简封君考析五则》,《楚学论叢》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郑威:《楚国封君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
    郑玉姗:《(上博四·昭王毁室>劄记》简帛研究绸,2005年3月31日。
    中华书局编辑部:《小学名著六种》,中华害局1998年11月。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编:《武威汉简》,中华害局1964年9月。
    鐘易翬:《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劄记》,简帛网2009年1月6日。
    鐘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研究概况及文字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4月。
    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诂彙释補编》,中华叢书编謇審委员会,1964年10月。
    周凤五:《上博四(昭王與龚之隼)新探(初稿)》,中国古文字:理论與实践国隙研封会,2005年5月28-30日。
    周凰五:《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爵)、(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傅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周凤五:《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台大中文学报》第三十期,2009年6月。
    邬芙都:《“小子”通释》,《霎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2期,2004年3月。
    鄒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11月。
    周波:《戟国畴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具现象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鄒潜智:《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四)·昭王毁室校注》,《东方人文学誌》2005年第3期。
    周晶纯:《(左傅>人物祸福类型考论》,《龙岩学院学报》第26卷第5期,2008年10月。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准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周守晋:《出土戟国文献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周媛:《(左傅>中“戮”字的含羲》,《湖南第一师范学报》第8卷第2期;2008年6月。
    周忠兵:《说古文字中的“戴”字及相关问题》,复旦网2012年1月3日。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输集》,中华害局1995年2月。
    朱顺能、顾德融:《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竹添光鸿:《左氏舍笺》,[台北]天工害局1998年8月。
    宗金伟:《(左傅)预言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8年6月。
    左言束:《楚国官制考》,《求索》1982年第1期。
    褚祖耿:《戟国策集注准考》,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