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苏词人用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是近代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时期,明代语音的研究对汉语语音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分析诗文押韵是音韵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词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的形式较为自由,通过研究词韵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实际语音面貌,为明代语音史的描写和建构,为汉语方音史的研究作出贡献。
     明代江苏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词人众多,作品丰富。本课题对明代485位江苏籍词人、6354首词作、8530个韵段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研究,归纳出明代江苏词韵的韵部系统,并对明代江苏词韵中的特殊语音现象作了详细分析,揭示出明代江苏语音的方音特点。明代江苏词人的用韵系统可以归纳为18部:(1)阴声7部:歌戈部、家麻部、鱼模部、尤侯部、皆来部、齐微部、萧豪部;(2)阳声7部:真文部、寒先部、侵寻部、覃咸部、东钟部、江阳部、庚青部;(3)入声4部:屋烛部、铎觉部、薛帖部、德质部。这个用韵系统与《广韵》韵部系统有所不同:江与阳唐同用,蒸登与庚耕清青同用,支脂之微齐祭同用,佳韵的“佳涯捱画挂罢”、央韵的“话”字,以及“打、大、他”归入麻部,尤侯部的部分唇音字归入鱼模部,入声[-p]、[-t]、[-k]尾界限已经不是很清楚。在江苏词韵中有不少异部通押情况:阴声韵之间的通叶有:歌戈部与鱼模部,鱼模部与齐微部,鱼模部与尤侯部,鱼模部与萧豪部,皆来部与齐微部,尤侯部与萧豪部,尤侯部与齐微部,尤侯部与歌戈部,齐微部与歌戈部,家麻部与皆来部,歌戈、尤侯与鱼模部,歌戈、齐微与鱼模部,齐微、尤侯与鱼模部,萧豪、皆来与齐微部;阳声韵之间的通叶有:东钟部与庚青部,真文部与寒先部,此外还有[-m]、[-n]、[-η]三类韵尾的通押;入声韵之间的通叶有:屋沃部与铎觉部,铎觉部与薛帖部,铎觉部与德质部,德质部与屋沃部,薛帖部与德质部,铎觉、薛帖与德质部,屋沃、薛帖与铎觉部;还有阴入相押、阳入相押、阴阳相押的情况,其中不少混押现象与今天的北部吴语相合。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明代江苏的实际用韵面貌,对研究明代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汉语方音史的研究提供了断代语音材料。
The Ming.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Chinese phonetics,and the phonetics in the Ming Dynasty have a great value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onetics.Analyzing the rhym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phonology.Ci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literature,and its form is more freedom.By studying on the rhyme in Jiangsu province,we can know the actual phonetics at that time,and the study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scrip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honetic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ialect phonetics.
     In the Ming Dynasty Jiangsu province wa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culturally prosperous.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poets who created a great many poems.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make a thorough study of 6354 poems written by 485 Ci poet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Ming Dynasty,which contains 8530 rhymes,conclude the systerm of rhyme in Jiangsu province,and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especial phonetic phenomena in the rhyme in Jiangsu province,and co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alect phonetics in Jiangsu area.We conclude eighteen rhyme categories used by the Ci poetries in Jiangsu area in the Ming Dynasty:(1)severn categories of Yin sheng rhymes: Ge-Ge(歌戈)、Jia-Ma(家麻)、Yu-Mo(鱼模)、You-Hou(尤侯)、Jie-Lai(皆来)、Qi-Wei(齐微)、Xiao-Hao(萧豪);(2)severn categories of Yang sheng rhymes: Zhen-Wen(真文)、Han-Xian(寒先)、Qin-Xun(侵寻)、Tan-Xian(覃咸)、Dong-Zhong(东钟)、Jiang-Yang(江阳)、Geng-Qing(庚青);(3)four categories of Ru sheng rhymes:Wu-Zhu(屋烛)、Duo-Jiao(铎觉)、Xue-Tie(薜帖)、De-Zhi(德质).This systerm of rhyme is different from 's TongYong(同用)and DuYong(独用):Jiang and Yang-Tang(江与阳唐同用),Zheng-Deng and Geng-Geng-Qing-Qing(蒸登与庚耕清青同用),Zhi-Zhi-Zhi-Wei-Qi-Ji(支脂之微齐祭同用),Jia rhyme "Jia(佳)、Ya(涯)、Ai(捱)、Hua(画)、Gua(挂)、Ba(罢)", Guai(夬)rhyme "Hua(话)" and "Da(打)、Da(大)、Ta(他)" are modified Ma(麻) rhyme.Some labial word in You-Hou(尤侯)are modified Yu-Mo(鱼模).The limitation among the Ru sheng -p,-t,-k are indistinct.There are some rhym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different rhyme categories in the system of Jiangsu area in the Ming Dynasty:between Yin sheng rhyme:Ge-Ge and Yu-Mo(歌戈与鱼模),Yu-Mo and Qi-Wei(鱼模与齐微),Yu-Mo and You-Hou(鱼模与尤侯), Yu-Mo and Xiao-Hao(鱼模与萧豪),Jie-Lai and Qi-Wei(皆来与齐微),You-Hou and Xiao-Hao(尤侯与萧豪),You-Hou and Qi-Wei(尤侯与齐微),You-Hou and Ge-Ge(尤侯与歌戈),Qi-Wei and Ge-Ge(齐微与歌戈),Jia-Ma and Jie Lai(家麻与皆来),Ge-Ge,You-Hou andYu-Mo(歌戈、尤侯与鱼模),Ge-Ge,Qi-Wei and Yu-Mo(歌戈、齐微与鱼模),Qi-Wei,You-HouandYu-Mo(齐微、尤侯与鱼模), Xiao-Hao,Jie-Lai and Qi-Wei(萧豪、皆来与齐微);between Yang sheng rhyme, Dong-Zhong and Geng-Qing(东钟与庚青),Zhen-Wen and Han-Xian(真文与寒先),and the limitation among the ending of a final -p,-t,-k are indistinct.;between Ru sheng rhyme:Wu-Wo and Duo-Jue(屋沃与铎觉),Duo-Jue and Xue Tie(铎觉与薛帖),Duo-Jue and De-Zhi(铎觉与德质),De-Zhi and Wu-Wo(德质与屋沃), Xue-Yie and De Zhi(薛帖与德质),Duo-Jue,Xue-Tie and De-Zhi(铎觉、薛帖与德质),Wu-Wo、Xue-Yie and Duo-Jue(屋沃、薛帖与铎觉),and there are some other cases,such as Yang sheng and Ru sheng(阳入相押)、Yin sheng and Yang sheng(阴入相押)、Yin sheng and Yang sheng(阴阳相押)。Among these,a lot of rhyming characteristics are coincide with the north of Wu dialect.
     This dissertation exhibits the actual rhyming of Jiangsu in the Ming dynasty,and contributes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ialect phonetics.
引文
[1]研究现状参考黎新第《近百年来明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研究述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期;马重奇《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下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王曦《明代江浙用韵考研究综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
    [1]周祖谟《唐五代的北方语音》,《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年。
    [1]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72-173页。
    [1]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584页。
    [2]指作品在《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中页码,下同。
    [1]张世禄《杜甫诗的韵系》,前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二卷一期。
    [1]详见张令吾《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1]参见张令吾《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刘晓南《宋代福建诗人用韵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
    [1]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63页。
    [2]周祖谟《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年。
    [3]李荣《隋韵谱》,《音韵存稿》,商务印书馆,1982年,170-207页。
    [4]储泰松《唐五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20页。
    [5]鲁国尧《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鲁国尧自选集》,1994年,131-176页。
    [6]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问学集》(下集),中华书局,1966年。
    [1]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50-357、400页。
    [1]张令吾《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44页。
    [2]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39页。
    [3]鲁国尧《论宋词韵及其金元词韵的比较》,《鲁国尧语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398页。
    [4]白钟仁《北宋山东诗文词用韵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48页。
    [5]同[3]。
    [1]马重奇《<南曲三籁>曲韵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1期。
    [2]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3]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页。
    [4]顾黔《通泰方言韵母研究-共时分布及历时溯源》,《中国语文》1997年3期。
    [1]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114-115页。
    [1]详见顾黔《通泰方言音韵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0-74页。
    [1]顾黔《通泰方言音韵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1页。
    [1]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3页。
    [2]顾黔《通泰方言韵母研究-共时分布及历时溯源》,《中国语文》1997年3期。
    [1]详见鲁国尧《论宋词韵及其金元词韵的比较》,《鲁国尧语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401页。
    [2]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46页。
    [1]鲁国尧《论宋词及其金元词韵的比较》,《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406页。
    [3]沈建民、杨信川《也谈本悟(韵略易通)之‘重×韵'》,《中国语文》,1995年1期。
    [4]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75页。
    [1]鲁国尧《论宋词及其金元词韵的比较》,《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鲍明炜主编《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页。
    [3]张令吾《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54页。
    [1]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75页。
    [1]李晓《南戏曲韵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3期。
    [1]饶宗颐、张璋全明词[M]中华书局2004年
    [2]鲍明炜 六朝金陵吴语辩[A]吴语论丛[C]1988年 唐代诗文韵部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江淮方言的特点[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1993年4期
    [3]鲍明炜主编 江苏省方言志[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白钟仁 北宋山东诗文词用韵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5]储泰松 唐五代关中文人的用韵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期 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6]丁度[宋]宋刻集韵[M]中华书局2005年
    [7]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表[M]中华书局1981年
    [8]邓兴锋 《南京官话》所记南京音系音值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4期
    [9]杜爱英 汤显祖诗赋(赞)用韵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6期 “临川四梦”用韵考[J]古汉语研究2001年1期
    [10]耿振生 明清等韵学通论[M]语文出版社1992年 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葛毅卿 隋唐音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5年
    [13]顾黔 通泰方言韵母研究[J]中国语文1997年3期 通泰方言音韵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从丹阳方言看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J]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5期
    [14]何九盈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蒋冀骋 近代汉语音韵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7]李荣 切韵音系[M]科学出版社1956年 隋韵谱[A]音韵存稿[M]商务印书馆1982年
    [18]刘晓南 宋代闽音考[M]岳麓书社1999年
    [19]鲁国尧 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J]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2期 宋元苏轼等四川词人用韵考[A]语言学论丛8辑[C]1981年 宋词阴入通叶现象的考察[A]音韵学研究(第二辑)[C]中华书局1986年 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李新魁 《中原音韵》音系研究[M]中州书画社1983年
    [21]刘晓南 宋代福建诗人用韵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 宋代闽音考[M]岳麓书社1999年 宋代四川诗人阳声韵及异调通押中的方音现象[J]古汉语研究2006 年3期
    [22]龙榆生 唐宋词格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3]黎新第 明清时期的南方系官话方言及其语音特点[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4期 近百年来明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研究述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4]李晓 南戏曲韵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3期
    [25]马重奇 《南音三籁》曲韵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1期 明末上海松江韵母系统研究-晚明施绍莘南曲用韵研究[J]福建师范 大学学报1998年3期
    [26]钱乃荣 当代吴语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北部吴语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沈建民、杨信川 也谈本悟《韵略易通》之“重×韵”[J]中国语文1995年1期
    [28]史存直 关于“该死十三元”[A]汉语音韵学论文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9]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唐圭璋 词学论丛[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1]王力 汉语语音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汉语诗律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2]万树[清]词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3]宛敏灏词学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4]汪平 苏州方言语音研究[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35]余迺永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36]袁家骅 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M]语文出版社2001年
    [37]杨耐思 中原音韵音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38]叶宝奎 关于汉语近代音的几个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0年3期 明清官话音系[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39]叶祥苓 苏州方言志[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年
    [40]张玉来 韵略汇通音系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韵略易通研究[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41]赵元任 现代吴语研究[M]科学出版社1956年
    [42]赵诚 中国古代韵书[M]中华书局1991年
    [43]周祖谟 宋代汴洛语音考[A]问学集(下集)[M]中华书局1966年 唐五代的北方方音[A]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3年 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A]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师范学院 出版社1993年 广韵校本[M]中华书局2004年
    [44]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5]周德清[元]中原音韵[M]中华书局1978年
    [46]张廷玉[清]明史(第四册)[M]中华书局
    [47]张令吾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 998年
    [48]周崇谦词的用韵类型[J]中国韵文学刊1995年1期
    [49]张光宇 吴闽方言关系论[J]中国语文1993年3期 吴语在历史上的扩散运动[J]中国语文1994年6期
    [50]张鸿魁 《金瓶梅》的方音特点[J]中国语文1987年2期 金瓶梅语音研究[M]齐鲁书社1996年
    [51]吴语研究-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A]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52]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M]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
    [53]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198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