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3G知识产权许可及其限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3G作为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与1G和2G相比,其最明显的特征在于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快速、及时、准确地传输。3G电信市场结构从前时代的单一状态走向多元化发展的状态,引发社会结构从前时代的单线模式走向纵横交错的网状模式。
     3G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众多难题,其中3G知识产权许可问题就是一个当务之急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良性的3G知识产权许可机制是在数字化时代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有效路径,是促进人类社会实现信息共享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抓住有利契机发展通信产业的根本保障。
     3G知识产权许可主要包括3G专利许可与3G著作权许可。3G专利许可解决的是信息传递的手段问题;3G著作权许可解决的是信息传递的目的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剖析3G的专利许可问题。3G专利许可主要包括3G技术专利许可和3G增值业务模式方法专利许可,其中3G技术专利许可包括必要技术专利许可和非必要技术专利许可;不同的专利许可类型应采取不同的许可模式,其中3G必要专利许可应当采用专利平台的许可模式;专利许可使用费和专利许可协议中的限制性竞争条款是3G专利许可协议的易发争端条款,规范敏感条款是完善3G专利许可机制的关键。
     文章第四部分主要分析3G的著作权许可问题。3G著作权许可是实现3G产业发展目标的保障。在著作权许可的过程中,许可方与被许可方之间的著作权、邻接权和数据库许可交易应当遵循合同交易的一般规则。著作权许可应当采纳著作权集体管理许可模式,发挥著作权集体管理许可模式的优势促进3G增值业务的繁荣。对于过度保护著作权引发的限制竞争行为应该加以限制,针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存在滥用权利侵害著作权权利人利益可能性与现实性进一步规范著作权集体管理许可机制。
     对于3G知识产权许可机制的构建,立法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而对知识产权能力的培养才是最紧迫的问题。要发挥3G企业的主动性,加强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和国际信息产业联盟的沟通与协调,也需要国内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
The obvious feature of 3G is using mor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transmit information rapidly,timely and accurately. 3G has been achiev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lane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i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from a single voice and messaging services to multiple video, Internet and other multi-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Evolution. 3G not only has triggered the thir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but also has ignited a torch.of digital information society revolution
     The development of 3G industry is facing some complicated problem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is to settl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ing in 3G properly and immediately,which relates to the protection of right and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among the complex right mains; relates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dustry ; Involves the digital era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comes down to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process.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ing of 3G includes Patent Licensing of 3G and copyright permission of 3G. 3G Patent Licensing solves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s a tool,while 3G copyright permission solves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content itself. The former is the basis of the latter, and the latter is the goal.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talks about the 3G Patent licensing issues.It concentrates on the 3G patent licensing types, including the essential technology patents licensing of 3G、non-essential technology patents licensing of 3G and the value-added business model patent license of 3G. With different Patent Licensing types should be fit for different license models, the essential technology patents licensing of 3G should be used platform patent licensing model. The key terms of 3G Patent License Agreement are the clauses of patent license royalties and the clauses of the restrictive competition, resolving two key clauses above is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the 3G Patent licensing mechanism.
     The fourth part of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pyright licensing of 3G. Copyright licensing of 3G guarantees 3G industry development.The licensing transactions of the works、neighboring rights and databases between the licensor and the licensee should follow the general contract trading rul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pyright permission. The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collective management model has the advantage of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in adapting to the 3G value-added business development.In order to stop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copyright collectiv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abusing rights to infringe opon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we should further regulate the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copyright licensing mechanism.
     The key problem of constructing the licensing mechanism of 3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not making law but developing the ability of u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3G enterprises should play the initiative role in 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s of 3G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ing, which also needs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Unions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a wide rang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dustries , also requires the government's policies and Laws to guide and regulate.
引文
1科技法研究所副所长焦洪涛副教授认为3G所涉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先生的多次启发和引导下,我试图从3G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中寻找一个核心的命题,最后将注意力投向3G知识产权许可,并确定以此为毕业论文的题目。
    2吴颖.高通又被告了[EB/OL].http://www.itgoal.net/archiver/?tid-1010.html ,2007-01-28.
    3专利决定3G进程国内企业面临知识产权尴尬[EB/OL],http://www.sina.com.cn 2005-03-29.来自通信世界;(芬兰)瓦里奥·雅利(诺基亚中国首席技术官).WCDMA知识产权协议推动3G商业应用健康发展.通信世界[J].2003.4。
    4 2007年4月18日“第三届海峡两岸知识产权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召开之际,我有幸针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请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李明德教授,李教授认为国内对知识产权的流转问题还鲜有深入研究的成果,正面研究知识产权许可的论文与专著为数不多。
    1孙立新等编著.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2.
    2 3G业务依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运营网络传输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语音业务与数据业务,包括基本通话业务、视像业务、视频业务、图片业务;按照面向用户需求的业务划分,可以分为通信类业务(基础话音业务、视像业务)、资讯类业务(音乐、影视的点播业务;体育新闻的点播与体育赛事的精彩预告、回顾;图片、铃声下载)、娱乐类业务(新闻类资讯;财经类资讯;便民类资讯)及互联网业务(电子邮件业务;利用互联网监控家居)。详细介绍参见赵建平、吴晓文.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剖析[J].2001年7月12日中国通信网;李以华、胡坚波.3G业务分类与应用[J].现代电信科技,2006年9月第9期.
    3任浩.广东电信3G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向阳副教授指导),2004.6.
    1三大主流技术标准的比较参见林祥德.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浅析[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5.12.
    1李俭伟.对国内3G标准的选择与展望[J].移动通信,2005.10.
    2 2006年韩日3G增值业务深度研究报告[EB/OL],http://www.umrnet.com/article/report/01/03/4365.html,2007年1月29日访问;2005年全球3G终端发展趋势研究报告[EB/OL], http://www.umrnet.com/ 2007年1月29日访问。
    1李俭伟.对国内3G标准的选择与展望[J].移动通信,2005.10。
    2来源:3G Today,:水木清华研究中心整理。
    1信息产业部否认3G牌照发放已明确[EB/OL],http://3gtoweb.com/,2007年5月22日更新,2007-5-27访问。
    2检索日期为2007年1月28日。
    3这4篇文章是:《3G专利平台的合法性》、《3G专利平台的基本架构》、《3G终端手机所涉专利对国内厂商影响的分析》、《从3G专利谈判看知识产权人才战略》。
    4这些文章是从技术开发角度和产业发展角度着手。
    
    1查询时间2007年1月21日。
    2全文参见PCT/US03/003421
    1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48-49。
    2陈如明.中国3G及3G演进的发展战略思考[J].邮电设计技术,2005.10.
    1沈子信.中国3G发展分析[J].通信世界2005.11.
    1电报是利用电信号传输文字或图象的通信方式,也是现代文明伟大的发明之一。1837年,美国科学家莫尔斯(Morse)在纽约表演他制成的电磁式电报机。电报开始陆续被采用。他所编的莫尔斯电码,在电报业获得普遍应用。
    2电话是现代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利用电信号的传输以互通语言信息的通信方式,它是美国科学家贝尔(Graham Bell)于1876年发明的。
    3无线电是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各种信号的技术学科,通信只是无线电涉及的一个范围。早期的无线电技术用于电报、电话,以后逐渐扩展到广播、电视、测向、定位、遥测、遥控以及其它方面。东西方以及历史学家一直为谁发明了无线电争论不休,是马可尼,还是波波夫?
    4卫星通信是地面站通过太空的同步通信卫星为中继站进行通信的方式。广义的卫星通信还包括电视信号通过卫星传送、全球定位系统等。
    5 3G与1G和2G的技术原理之比较参见绪言部分。
    1金错刀.诺基亚转型互联网背后[J].数字商业时代,2007年1月18日。亦可见http://column.chinabyte.com/213/3046213.shtml 2007年3月28日访。
    2 2006年日本和韩国3G增值业务发展模式分析[EB/OL],http://www.51telecom.com/Get/flbaogao3/200609077036.htm 2007年3月10日访问。
    1参见Thomas Friedman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the world is flat”,来自http://www.myoops.org/twocw/mitworld/video/266/2007年5月29日访问。
    2赵厚麟,毕春丽.从知识产权角度看运营商在3G中如何转型[N].光明日报,2006年4月20日。
    3 (芬兰)瓦里奥·雅利(诺基亚中国首席技术官).WCDMA知识产权协议推动3G商业应用健康发展[J].通信世界,2003年4月。
    4很多专家认为知识产权谈判进程和结果直接决定3G进程[EB/OL].参见http://www.sina.com.cn2005年3月19日通讯世界。
    1 See Mike Clendenin.China mobilizing on 3G IP[J].Electronic EngineeringTimes,Manhasset:Nov8.2004.Iss.1346.pg.94.1pgs
    2参见龙文懋著.知识产权法哲学初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40.
    1此处信息资源泛指所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商业标记等,可以为3G提供服务内容的项目等。
    2具体阐释参见李扬.知识产权霸权主义与本土化应对[J].法商研究,2005,(5):17。
    1 WCDMA为宽频分码多重存取,其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日本公司也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包括欧美的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北电,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厂商。
    2北美主导的CDMA2000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提出,摩托罗拉以及韩国三星都有参与。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CDMA结构平滑过渡升级到3G ,建设成本较低。CDMA200的研发技术是目前各标准中进度最快的,许多3G手机已经率先面世。
    3中国主导的TD-SCDMA——该标准是由中国自主研制的3G标准。2000年,由中国大唐电信向国际电联提出并得到推荐。该标准将智能天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4范建得、林瑞珠.论基因检测之应用及其ELSI议题的文化意涵[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年12月第27卷第12期总第322期:50
    5参考《俄罗斯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1995年1月25日通过国家杜马审议,1995年2月20日颁布)第3条。来源chinaeclaw.com 2007年5月28日访问。
    
    1参见国际商报[EB/OL],2006-1-10。http://www.tdscdma-forum.org/CN/see.asp?ID=2809
    2许向阳.3G标准的创新博弈与科技社团的策略选择[J].中国科技产业,2006.4
    1具体案情可参见吴颖.高通又被告了[J].IT经理世界,2005年11月20日。
    2宋慧献,周艳敏.冲突与平衡: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J].知识产权,2004,(2):51。
    3《世界人权宣言》认为,每个人都有要求保护其在任何科学技术或文学艺术领域因创造作品而享有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权利,任何人也都有权要求分享科技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参见“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G.A.Res.217AU.N.GAOR,3dSess.,at71,U.N.Doc.A/810(1948).
    4参见[美]奥德丽.R.查普曼.将知识产权视为人权:与第15条第1款条3项有关的义务[J].国家版权局主办:版权公报,2001年第3期。转引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66—78。
    1参见黄玉烨.知识产权与其他人权的冲突与协调[J].法商研究,2005,(5):14—15。
    2人权包括集体人权与个体人权,两者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集体人权是由个体人权派生而来,集体人权是为了保障个体人权而出现;两种权利的主体与权利内容、以及权利的功能是有区别的。具体阐释参见人权:从个体到集体[EB/OL],http://www.sxjy.gov.cn/Article/lanmu6/lanmu22/200611/198.html 2007年3月30日访。
    3德沃金认为人权哲学包括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人人同等重要原则;第二,特殊责任原则。具体参见[美]德沃金等著.认真对待人权[M].朱伟一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24.德沃金认为人权哲学包括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人人同等重要原则;第二,特殊责任原则。
    4杨明,肖志远.知识产权与人权:后TRIPS时代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J].法律科学,2005,(5):115-122。
    5参见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78。
    1许向阳.3G标准的创新博弈与科技社团的策略选择[J].中国科技产业,2006.4。
    2 See MikeClendenin. China mobilizing on 3G IP [J].Electronic Engineering Times, Manhasset:Nov8.2004.Iss.1346.pg.94.1pgs
    3刘春辉:TD-SCDMA转折年回顾前瞻,发展强劲隐忧尚存[EB/OL].,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2004年02月03日,http://tech.sina.com.cn/moto/2004-02-03/1610.html
    1第二种倾向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企业和相关部门,虽然对包括TD-SCDMA技术在内的3G技术中所包含的知识产权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投入精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对未来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可能面临的法律层面的问题尚缺少系统的研究,并且缺乏一个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由于3G的知识产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并且就影响力来说,法律层面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所以我们应当更多地加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发挥我国技术专家优势的同时,也更多地发挥我国法律专家的才智。
    2参见通信业:3G运营商面临知识产权挑战[EB/OL].文章出处:中证网,2006年5月8日。
    1参考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5.
    2参见[美]Jay Dratler,Jr著.知识产权许可[M].王春燕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6~30.
    1引自[美]Jay Dratler,Jr著.知识产权许可[M].王春燕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3~14。
    2通信世界:3G知识产权雾里看花[EB/OL],http://www.lb110.com.cn/html/shumashexiangji/20070115/5539.html 2007年4月2日访。
    1 2002年,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的专利检索页面,键入“中国移动通信”,显示空白;键入“中国联通”,显示空白;键入“中国电信”,显示3项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键入“中国网通”,显示空白;键入“NTT DoCoMo”,显示122项专利(全部为“通信设备加方法”的发明专利)。2005年,同样检索条件下,国内相关知识产权网站显示,NTT DoCoMo的专利申请项已经增加400多项,接近600项,几乎全部为“通信设备加方法”的发明专利,而中国移动的专利申请为30项左右,中国联通的专利申请在10项以内。
    1专利决定3G进程,国内企业面临知识产权尴尬:http://tech.sina.com.cn/t/2005-03-29/1834565014.shtml
    2 China's Talks on 3G Patent Go Into Stalemate,SinoCast China Business Daily News. London (UK): Mar 31, 2005. pg. 1
    3“patent pool”也被译作专利联盟、专利联营、专利集管等。转引朱雪忠,詹映,蒋逊明.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7,(2):180。
    1参见张平、马骁.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结合[EB/OL],chinaeclaw.com2005年1月12日。转引What are standards? http://www.iso.org//iso/en/aboutiso/introduction/index.html。ISO的标准定义为:Standards are documented agreements contain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r other precise criteria to be used consistently as rules, guidelines, or definitions of characteristics, to ensure that materials, products, processes and services are fit for their purpose。
    1参见张平、马骁.技术标准与专利许可策略[EB/OL],http://www.netlawcn.com,2002年5月访问。
    2参见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31。
    3引自马骁.技术标准许可战略中的法律热点研究[EB/OL].http://www.chinalawinfo.com,2002年8月访。
    4该理论也叫“古尔诺假定”,其基本原理是:如果两种绝对的垄断相辅相成,因此,其中一种垄断如不借助于另一种垄断就不能善于利用它的产品,也就无法决定成品的价格将定于何处。
    5 See Brian Fuller Apple. five others form 1394 patent pool [EB/OL]. http://www.eet.com/story/OEG19990217S0001。
    1曾云.3G终端(手机)所涉专利对国内厂商影响的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6,(4):31。
    2张平、马骁.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上)[J].电子知识产权,2001,(3):26。
    3 See Sheila F. Anthony 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rom Adversaries to Partners [J].,AIPLA Quarterly Journal , Vol.28 Number 1. Winter 2000。
    4参见孙磊等.3G专利平台的基本构架[J].电子知识产权,2006,(5):13-18。
    
    1引自并翻译该专利平台网站www.3gpaecnts.com上的相关内容。最后检索日期2006年11月25日。
    2参见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75。
    
    1具体比较参见孙磊等.3G专利平台的合法性[J].电子知识产权,2006,(5):19。
    2参见孙磊等.3G专利平台的合法性[J].电子知识产权,2006,(5):19-20。
    1标准协议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理位置适用不同的许可条款;通过与平台公司有密切关联的公共服务公司反映被许可方关于修改标准许可协议的制定的意见和看法等等。
    2参见孙磊等.3G专利平台的合法性[J].电子知识产权,2006,(5):17。
    1通信业:3G运营商面临知识产权挑战,http://www.xyfund.com/052006/08/427464.html.2007年4月8日访。
    2 Value-added servic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A value-added service (VAS) is a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term for non-core services or, in short, all services beyond standard voice calls”[EB/OL].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tent_provider .
    3 2006中国移动通信产业高峰论坛召开[EB/OL].http://www.c114.net/zhuanti_simple/index_html/200641816535.htm.2007年4月7日。
    4运营业转型思考之二:增值业务究竟是什么[EB/OL].http://www.cnii.com.cn/20050801/ca308771.htm.2007年4月8日访问。
    1郑友德、伍春艳.:论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EB/OL].http://www.it-law.cn/data/2006/0201/article_2961_2.htm2007年4月6日访问。
    2参见http: //www. uspto. gov/go/classification/uspc705/defs705. htm.美国专利分类码705关于商业方法定义原文为:“This is the generic class for apparatu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for performing data processing operations,which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data or for performing calculation operations wherein the apparatus or method uniquely designed for or utilized in the practi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an enterprise, or in the processing of.m .15financial data.”,转引李颖怡、林艳.论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利益平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5-49。
    3参见傅静坤.网络商业模式专利初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8-83。
    1“The first financial patent for which any detailed written description survives was to a printing ethod entitled "A Mode of Preventing Counterfeiting" granted to John Kneass on April 28, 1815. he first fifty years of the U.S. Patent Office saw the granting of forty-one financial patents on the arts of bank notes (2 patents), bills of credit (1), bills of exchange(1), check blanks 4); detecting and preventing counterfeiting (10), coin counting (1),interest calculation tables5), and lotteries(17).”See USPTO White Paper-Automated Financial or Management Data Processing ethods,available at http://www.uspto.gov/web/menu/busmethp/footnotes.html#note4.转引于东亮.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2“The claims at issue in Hotel Security involved a method for preventing fraud and embezzlementy hotel and restaurant employees. Specifically, the claims recited a method for 1) assigning ach waiter a number, 2)selecting a head waiter to record the food taken from the kitchen by ach waiter, 3) having each waiter record the food he or she takes on a piece of paper with a nique number and 4)having the head cashier collect the slips and compare them to the head waiter ecord.”See160 F. 467 (2d Cir.1908)。转引张争力.试论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
    3 149 F..3d,1368,(Fed.Cir..1998),available at http://articles.corporate.findlaw.com/articles/file/00553/001910/title/Subject/topic/Science %20%20Technology%20Law_Patents/filename/sciencetechnologylaw_1_454。
    4郭斯伦.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判断标准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3):36。
    1张争力.试论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
    2参见《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
    3参见《中国专利审查指南》(2006年修正)第一章第3.2节。
    4参见《中国专利审查指南》(2006年修正版)第九章。
    1参见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09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2.293
    2徐杰、赵景文主编.合同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41-542
    1 Hazeltine Corp.v.Zenith Radio Corp.,100F.2d 10,16(7th Cir.1938);同时参见Prestole Corp.v.Tinnerman Products,Inc.,271F.2d 146, 152(6th Cir.1959).转引[美]Jay Dratler,Jr. .知识产权许可(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M].王春燕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3.284。
    2 [美]兰德斯,波斯纳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M].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4。
    1参见Cardinal of Aadrian ,Inc.v.Aamerock Corp.,208 U.S.P.Q.(BNA)822,823(E.D.Mich.1979)。
    2 [美]Jay Dratler,Jr. .知识产权许可(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M].王春燕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3.294。
    1李玲、马骁译,对应的英文版是UMTS IPA出版的3G Patent Platform for Third Generation Systems(2000年6月15日的第五版)。原文见http://www.3gpatents.com/3gpatent.htm.
    2专利平台计划附件所列产品类别是:类别1,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类别2,终端(terminals);类别3,测试设备(test equipment);类别4,其他。产品类别会被不断的评断、修订和增加。
    1 [美]Jay Dratler,Jr. .知识产权许可(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M].王春燕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3. 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10条的规定。
    3参见《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第四章;孙嫱.专利许可协议中限制竞争条款的反垄断法规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韩赤风.许可协议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及其规制-由DVD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1。
    
    1 See Nhat.D.Phan,Leveling the playing field:harmonization of 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international patent licensing agree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apan,and the Europpean Union(J), Americ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Fall1994.
    2 Sherman Act ,http://www.stolaf.edu/people/becker/antitrust/statutes/sherman.html2007-4-29.
    3 Clayton Act ,http://www.stolaf.edu/people/becker/antitrust/statutes/clayton.html2007-4-29.
    4 Antitrust Guideline for the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d by the U 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nd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April. 1995.
    1张联庆.论专利交叉许可及专利池许可模式的反垄断规制(D).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2郑友德,胡章怡.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以欧盟新修订的《技术许可协议集体豁免条例》为中心[J].法学评论,2006,(6):69。
    1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EU Adopts Competition Law Safe HarborforTechnologyLicenses.IPTLJ.2004.16(9)
    2参见罗玉中、彭志刚.美国、日本和欧盟法律对知识产权国际许可反垄断管制的比较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68。
    3 Michael R. Franzinge,Latent Dangers in a Patent Pool: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Approval of the 3GWireless Technology Licensing Agreements,91 Calif. L. Rev. 1693,December, 2003;See The Telephone Cases, 126 U.S. 1 (1888) (upholding Bell's claim to be the original inventor of the telephone); American Bell Tel. Co. v. Spencer, 8 F. 509, 511 (C.C.D. Mass. 1881) (construing Bell's patent to cover "all means and processes" oftransmitting speech by electrical undulations); O'Reilly v. Morse, 56 U.S. (15 How.) 62 (1853) (holding Morse's telegraph patents valid and infringed).转引Michael R. Franzinge,Latent Dangers in a Patent Pool: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Approval of the 3GWireless Technology Licensing Agreements(J),91 Calif. L. Rev. 1693,December, 2003。
    1 Michael R. Franzinge,Latent Dangers in a Patent Pool: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Approval of the
    3GWireless Technology Licensing Agreements(J),91 Calif. L. Rev. 1693,December, 2003。“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costars in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drama.”
    2替代性专利(substitute patent)又称为竞争性专利,是指几项专利技术的运用都可以独立的产生相同的终端产品,相互之间是可替代的。商家可以在不侵犯其它替代性专利权的基础上选择一项专利以生产终端产品,故而不需要获得替代性专利权人相应的专利许可,自然也不存在交叉许可的要求。同时,替代性专利的存在使得专利权所有人不会因为专利特有的垄断性而获得市场支配力,避免了垄断的风险。同时,在进行反垄断分析时,相互替代存在的专利构成了某一技术领域的相关市场。
    3补充性专利(complementary patent),是指一项专利是在对以往己经存在的专利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发的基础上产生的专利,而构成其改进基础的专利称为支撑性专利。补充性专利对其支撑性专利(holding up patent)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与提高,代表着技术的进步。补充性专利代表了技术创新的方向,但补充性专利的产业推行不可避免的会侵犯到支撑性专利权人的专利权,故而又必须得到其支撑性专利权人的许可方可进行产业推行。
    4 David McGow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Law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aw School, Enforcement Issues Regarding Pooling and Cross-licensing,httpa/www.gtwassociates.com/alertsIFTCDOJHEARINGS.htm。
    5 Joshua A. Newberg Assistant Professor, Robert H. Smith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Maryland. B.A., 1981; M.A.,1982; J.D., 1989,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titrust ,Patent pools, and theManagement cf Uncertainty.,The Antitrust Review of the America 2003 ,A Global Competition Review special Report.
    6这只是暂时的态度,不代表今后美国、日本和欧盟不会再度提起反垄断审查。
    1在“United States vs. Trenton Potteries Co一案中,自身违法行为原则为法官塔夫托所运用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与英国的规则相反,美国的法律并不对定价,地区划分或一致性拒绝交易进行合理性的检验。限制贸易的契约本质上都是非法的,都不能履行。契约的目的并无差别。若一个厂家不是通过成本最小化的方法而获得垄断地位,这便被看作是非法行为。”
    2 Standard Oil vs United States案是美国法院审判历史上第一次用合理性原则审理知识产权反垄断性质的理分析的类型。利用合理性原则进行分析,包括两个步骤的分析。首先要分析其目的是否为良性的,即良性的目的最终是促进而不是限制竞争。如果目的是良性的,就必须决定协议对竞争产生的最终后果。最终后果的确定需要就该协议业已或者促进竞争的程度与限制竞争的程度进行比较。协议的具体目的,市场力量以及当事人的经济力量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3郑友德,胡章怡.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以欧盟新修订的《技术许可协议集体豁免条例》为中心[J].法学评论,2006,(6):75。
    1资料来源于http://www.itgoal.net/archiver/?tid-1010.html 2007年1月28号访问。
    1匡文波.论手机媒体[J].国际新闻界. 2003.3。
    2廖忠双涂小玉. 3G产业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 2006,(12):125。
    1增值业务版权纠纷不断运营商直面知识产权. http://www.techweb.com.cn/news/2005-09-20/21858.shtml2007年4月13日访问。
    2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53。
    1实务界和理论界对数据库保护方式尚无基本定论,有主张版权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民法保护、技术措施保护以及作为特殊权利保护的论述,笔者主张采用版权保护的方式理论,故在阐释3G著作权许可的客体时将其纳入之。
    2引自李扬著.数据库法律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
    3参见李扬著.数据库法律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6。
    1集体管理并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定义,通常的模糊说法是“一个机构代表版权人管理版权,收集并分配版权许可费之类的活动”。Shane Simpson, Review of Australian Copyright Collecting Societies, A Report To The Minister For Communications andand The Arts andand The Minister For Justice, 1995, Para. 2.2, http://www.dcita.gov.au/Article/0,,0_1-2_1-4_10593,00.html (以下称Shane Simpson,Australia Report)。WIPO的一份很有影响力的关于集体管理组织的研究报告如此描述集体管理:“在集体管理的框架下,权利人授权集体管理组织管理其权利,即监督相关作品的使用、与潜在的使用者谈判、在合适的情况下发放许可收取合适的许可费、收集并向权利人分配许可费。这可以被视为集体管理的定义。”WIPO, Collective Administration of Copyright and Neighboring Rights, Study on, and advi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rganizations, WIPO Publication No. 688(E), 1990, p.6. 2001年10月新修订的中国著作权法上第一次出现了“集体管理组织”这一术语,但没有明确指出什么是集体管理组织。转引崔国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控制[A].许章润.清华法学[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0。
    2参见《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2条,《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于2004年12月22日国务院第74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1周艳敏,宋慧献.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主要原则——《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核心问题解读[J].中国出版.2005,(3):46-48。
    2著作权集体管理于1777年肇始于法国,法国著名戏剧家博马舍与拒绝支付演出费的剧院老板斗争,创立了戏剧立法局,其宗旨是保护戏剧作者和作曲者的精神及财产权益,这是集体管理的雏形。70年后,两位法国作曲家在餐厅就餐时,听到餐厅演奏了他们创作的曲目,认为他们既需为饮食支付费用,餐厅也应支付使用他们所作曲目的费用,而拒绝支付餐饮费,并因此提起诉讼。此后他们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集体管理组织———音乐作者作曲者出版社(SACEM)。参见王艺.网络传播与著作权集体管理[J].知识产权,2000,(2):25-26。
    3参见曹世华.论数字时代技术创新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互动[J].法学评论, 2006,(1)。
    4参见常青.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法经济学的视角[J].法学杂志,2005,(5)。
    5 SeeWilliamR.Johnson,“anEconomicAnalysisofCopyrightCollectives”,78Va.L.Rev.417(FEBRUARY,1992),p. 417.
    6周艳敏,宋慧献.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主要原则——《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核心问题解读[J].中国出版,2005,(3):46-48。
    1金武卫.《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主要问题评述[J].电子知识产权. 2005,(2):20-24。Jay M. Fujitani 对于集体管理组织的功能有着系统的描述: 1)集体管理组织降低了交易成本,包括权利人的识别成本、评估交易价值的信息收集成本、大量交易的时间成本;2)集体管理组织降低了监督成本;3)集体管理组织平衡了权利人和被许可人的谈判能力。Jay M. Fujitani,“Controlling the Market Power of Performing Rights Societies: an Administrative Substitute for Antitrust Regulation”, 72 Calif. L. Rev. 103,(January, 1984), pp.107-112.转引崔国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控制[A].许章润.清华法学[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0。
    2周艳敏,宋慧献.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主要原则——《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核心问题解读[J].中国出版,2005, (3):46-48。
    1引自徐涤宇、刘辉.著作权集体管理基础问题研究[J]..科技与法律,2005,(2):47-49。
    2参见刘韶华.信托视角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J].法律适用,2006,(5):30-34;周俊强.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法律性质[J].法学杂志,. 2003,(3):47;周林.谈谈版权法的修订[EB/OL]. http://www.chinaiprlaw.com/lgxd/lgxd15.htm;毛牧然、周实.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J].当代法学,2002,(5):62;湛益祥.论著作权集体管理[J].法学,.2001,(9):45。
    3崔国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控制[A].许章润.清华法学[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5。
    1引自谢惠加.数字版权权利冲突及其解决模型的构建[J].科技与法律,2006,(.3)。
    2标准化组织一般都会对版权作品的复制、销售和发行做出规定,对于不同的标准化组织,其相关政策会略有不同。如果某一个标准化组织需要大力宣扬和推广其标准,可能会执行比较宽松的版权管理政策,也就是对标准文本等作品的复制、发行不做什么限制,也就是将自己的一些版权权利向公众许可。而有些标准化组织,则会将标准文本等作品的复制权等版权权利牢牢掌握,除非支付一定的费用,否则不会轻易将这些版权权利对外许可,像ISO就是这样执行比较严的版权政策。比如ISO的《ISO出版物版权、版权使用权及ISO出版物的销售政策和程序》规定:由ISO中央秘书处出版的ISO信息宣传出版物,如目录、备忘录、导则、发展手册、ISONET出版物以及诸如ISO通报和ISO 9000消息之类的杂志,中央秘书处均对这些出版物提出了建议零售价;ISO出版物发行的主要渠道是从中央秘书处经由ISO成员组织转向成员所在国领土内的最终用户;当成员在ISO标准的准备或委员会草案阶段(工作草案-WD或委员会草案-CD)以销售为目的复制草案的纸张件或不可更改电子版本,特别是复制委员会草案(请注意这些文件只供工作组和技术委员会使用),不管媒体为何种形式(纸张或电子版格式),版权费均为每一最终用户净销售收入的10%;如果将ISO标准翻译为某成员国语言,其目的是为了销售(而不是为制定国家标准),应付版权费为有关成员销售收入的20%。
    1彭玉勇.著作权保护的现代发展趋势与反垄断措施(J).电子知识产权2007,(2):9。
    2 Irini A. Stamatoudi,“The European Court's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Collecting Societies”, Europ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view, 1997,p.292.
    3 Martin Kretschmer,“The Failure of Property Rules In Collective Administration: Rethinking Copyright Societies As Regulatory Instruments”,Europ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view,2002 , p.134.
    1崔国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控制[A].许章润.清华法学[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7。
    2崔国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控制[A].许章润.清华法学[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8。
    1国际电联的前身为根据1865年签订的《国际电报公约》而成立的国际电报联盟。1932年,7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马德里开会,决定把《国际电报公约》和《国际无线电公约》合并为《国际电信公约》并将国际电报联盟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1934年1月1日新公约生效,该联盟正式成立。1974年,国际电信联盟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从瑞士的伯尔尼迁到日内瓦。
    2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6/03/content_901032.htm,2007-4-22访问。
    1参见http://www.etsi.org, 2007-5-1访问。具体表述为“A non-profit making organization whose mission is to produce the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that will be used throughout Europe and beyond”
    1参见http://www.wx800.com/msg/2004/08/12/d58085.php2007-4-22访问。
    2参见http://www.tech-faq.com/lang/zh-CN/umts.shtml,2007年3月20日访问,“The intention of UMTS is to create and extend the capability of today's mobile, cordless and other satellite technologies by providing more data capability, capacity, and an increased and greater range of services”.
    3参见http://it.sohu.com/20060501/n243088749.shtml2007-4-22访问。
    4参见http://www.ccsa.org.cn/organization/intro.php?org=TD-SCDMA2007-4-22访问。
    5参见2004年无线技术标准、行业组织和企业联盟研究报告[EB/OL],http://www.pday.com.cn/research/2004/200412_513mobilestandards.doc,2007-4-22访问。
    1参见郑友德、胡章怡.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以欧盟新修订的《技术许可协议集体豁免条例》为中心[J],法学评论,2006,(6):69-76;王源扩.美国反托拉斯法对知识产权许可的控制[J].外国法译评,1998,(2):57-63;参见罗玉中,彭志刚.美国、日本和欧盟法律对知识产权国际许可反垄断管制的比较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67-72。
    1罗玉中,彭志刚.美国、日本和欧盟法律对知识产权国际许可反垄断管制的比较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71。
    
    1沈子信.中国3G发展分析[J].通信世界2005.11。
    2詹映,朱雪忠.标准和专利战的主角—专利池解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8。
    1 2002年10月30日,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广州南方高科有限公司、华立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按公司全称首字拼音顺序)等8家企业自愿联合发起成TD-SCDMA产业联盟。
    [1]孙立新等编著.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2。
    [2]林祥德.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浅析[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5.12。
    [3]李俭伟.对国内3G标准的选择与展望[J].移动通信,2005.10。
    [4]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48-49。
    [5]陈如明.中国3G及3G演进的发展战略思考[J].邮电设计技术,2005.10。
    [6]沈子信.中国3G发展分析[J].通信世界,2005.11。
    [7]赵厚麟,毕春丽.从知识产权角度看运营商在3G中如何转型[N].光明日报,2006年4月20日。
    [8] (芬兰)瓦里奥·雅利(诺基亚中国首席技术官).WCDMA知识产权协议推动3G商业应用健康发展[J].通信世界,2003年4月。
    [9]龙文懋著.知识产权法哲学初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40。
    [10]李扬.知识产权霸权主义与本土化应对[J].法商研究,2005,(5):17。
    [11]许向阳.3G标准的创新博弈与科技社团的策略选择[J].中国科技产业,2006.4。
    [12]宋慧献、周艳敏.冲突与平衡: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J].知识产权,2004,(2):51。
    [13]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66—78。
    [14]黄玉烨.知识产权与其他人权的冲突与协调[J].法商研究,2005,(5):14—15。
    [15] [美]德沃金等著.认真对待人权[M].朱伟一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24。
    [16]杨明,肖志远.知识产权与人权:后TRIPS时代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J].法律科学,2005,(5):115-122。
    [17]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5。
    [18] [美]Jay Dratler,Jr著.知识产权许可[M].王春燕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6~30
    [19]朱雪忠等.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7,(2):180。
    [20]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31-75。
    [21]马骁.技术标准许可战略中的法律热点研究[EB/OL].http://www.chinalawinfo.com,2002年8月。
    [22]曾云.3G终端(手机)所涉专利对国内厂商影响的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6,(4):31。
    [23]张平、马骁.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上)[J].电子知识产权,2001,(3):26。
    [24]孙磊等.3G专利平台的基本构架[J].电子知识产权,2006,(5):13-18。
    [25]孙磊等.3G专利平台的合法性[J].电子知识产权,2006,(5):19-20。
    [26]郑友德、伍春艳. :论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EB/OL].http://www.it-law.cn/data/2006/0201/article_2961_2.htm2007年4月6日访问。
    [27]李颖怡、林艳.论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利益平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5-49。
    [28]傅静坤.网络商业模式专利初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8-83。
    [29]郭斯伦.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判断标准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3):36。
    [30]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09。
    [3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2.293。
    [32]徐杰、赵景文主编.合同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41-542。
    [33] [美]兰德斯,波斯纳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M].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4。
    [34]韩赤风.许可协议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及其规制-由DVD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1。
    [35]郑友德,胡章怡.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以欧盟新修订的《技术许可协议集体豁免条例》为中心[J].法学评论,2006,(6):69。
    [36]罗玉中、彭志刚.美国、日本和欧盟法律对知识产权国际许可反垄断管制的比较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68。
    [37]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53。
    [38]李扬著.数据库法律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6。
    [39]崔国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控制[A].许章润.清华法学[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0。
    [40]周艳敏,宋慧献.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主要原则——《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核心问题解读[J].中国出版.2005,(3):46-48。
    [41]王艺.网络传播与著作权集体管理[J].知识产权,2000,(2):25-26。
    [42]曹世华.论数字时代技术创新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互动[J].法学评论, 2006,(1)。
    [43]常青.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法经济学的视角[J].法学杂志,2005,(5)。
    [44]金武卫.《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主要问题评述[J].电子知识产权, 2005,(2):20-24。
    [45]徐涤宇、刘辉.著作权集体管理基础问题研究[J] . .科技与法律,2005,(2):47-49。
    [46]刘韶华.信托视角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J].法律适用,2006,(5):30-34。
    [47]周俊强.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法律性质[J].法学杂志,2003,(3):47。
    [48]周林谈版权法的修订[EB/OL]. http://www.chinaiprlaw.com/lgxd/lgxd15.htm,2007年5月25日访问。
    [49]毛牧然、周实.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J].当代法学,2002,(5):62。
    [50]湛益祥.论著作权集体管理[J].法学,2001,(9):45。
    [51]谢惠加.数字版权权利冲突及其解决模型的构建[J].科技与法律,2006,(.3)。
    [52]彭玉勇.著作权保护的现代发展趋势与反垄断措施[J].电子知识产权,2007,(2):9。
    [53]詹映、朱雪忠.标准和专利战的主角—专利池解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8。
    [54]张平、马骁:《技术标准与专利许可策略》,http://www.netlawcn.com,2002年5月。
    [55]董颖:《数字空间的反共用问题》,《电子知识产权》,2001年12期。
    [56]刘振彪、刘朝阳:《技术联盟形成机理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4期。
    [57]宁立志、胡贞珍:《美国反托拉斯法中的专利权行使》,《法学评论》,2005年第5期。
    [58]包海波:《专利许可交易的微观机制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10期。
    [59]孙宁:《专利强制实施许可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60]贺敏:《专利法利益平衡的法理学思考》,《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2期。
    [61]乔生:《中国限制外国企业对知识产权滥用的立法思考》,《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
    [62]曲三强:《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中契约自由原则的适用和限制》,《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63]张伟君:《知识产权许可反垄断法规制的不同模式和共同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5年第1期。
    [64]冯晓青、张泽吾:《知识产权权利冲突解决方式之反思》,《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第7期。
    [65]王晓晔:《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法学》,20004年第3期。
    [66]王先林:《在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分析》,《知识产权》,2005年第6期。
    [67]李再扬、杨少华:《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的国家战略与企业战略》,《科研管理》,2005年7月。
    [68]张耕:《论知识产权被许可人的诉讼地位》,《特区经济》,2005年第4期。
    [69]谢宗宝、杜丽芳:《浅析我国3G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第4期。
    [70]岳贤平、顾海英:《美国的企业技术许可模式及其启示》,《情报科学》,2006年第2期。
    [71]彭秀坤:《论知识产权合理使用的范围》,《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72]徐士英:《论知识产权保护与竞争法实施的协调》,《时代法学》,2006年第1期。
    [73]沈木珠、周倩倩:《论对知识产权滥用的限制》,《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74]刘振彪、刘朝阳:《技术联盟形成机理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4期。
    [75]岳贤平、顾海英:《国外企业专利许可行为及其机理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5期。
    [76]朱根发:《国际许可贸易中的商标许可》,《现代情报》,2002年第8期。
    [77]郭禾:《公平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78]韩赤风:《对DVD事件中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思考》,《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79]薛虹:《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上下),《电子知识产权》,2000年第4和第5期。
    [80]张平、马骁:《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上)》,《电子知识产权》2001年第3期。
    [81]陈培阳:《我国专利法上强制许可制度的法理探析》,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第1卷。
    [82]赵启彬:《论对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则》,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2卷。
    [83]郑成思:《民法草案知识产权篇的专家建议稿》,《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
    [84]易继明:《评财产劳动学说》,《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85]胡开忠:《知识产权限制理论的新发展》,吴汉东主编《私法研究》第1卷。
    [86]王键:《搭售法律问题研究》,《法学评论》2003年第2期。
    [87]杨明:《试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兜底保护》,《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
    [88]彭玉勇:《著作权保护的现代发展趋势与反垄断措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2期。
    [89]索来军:《数字内容产品著作权保护的应对措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3期。
    [90]詹爱岚、王小勇:《欧盟视野下的移动通信产业标准与专利策略—以GSM和UMTS标准中的企业战略为实证》,《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
    [91]卢海君:《论市场导向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3期。
    [92]杨晖、马宁:《解读我国首例软件捆绑销售案》,《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3期。
    [93]贾晓辉等:《博弈论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应用——以TD-SCDMA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战略为例》,《知识产权》2007年第2期。
    [94]巫晓倩:《爱立信公司在中国的专利布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7第1期、第2期和第3期。
    [95]黄贤宏:《关于我国授权立法制度的法律思考》,《当代法学》, 1999年第3期。
    [96]许超:《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立法现状》,《中国专利与商标》, 2004年第1期。
    [97]曲三强:《传统财产权理论对知识产权观念之影响》,《中外法学》, 2002年第6期。
    [98]张维迎、盛洪:《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改革》,1998年第6期。
    [99]周林:《对我国版权集体管理条例立法的探讨和建议》,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15卷,272页,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
    [139]康佑发:知识产权许可中的反垄断法律问题研究,2004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耕副教授指导)。
    [101]李天宇:《反托拉斯法对知识产权许可的规制——美国的理论与实践》,2002年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黄勇教授指导)。
    [102]黄汇:《知识产权的反思性平衡——对知识产权非理性扩张的法学思考》,2004年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玉敏教授指导)。
    [103]孙嫱:《专利许可协议中限制竞争条款的反垄断法规制》,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时建中教授指导)。
    [104]段非洲:《TXX公司进入3G手机行业的战略分析》,2004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牟小俐副教授指导)。
    [105]钟妍:《北京移动3G业务营销策略研究——如何应用市场细分方法制定有效营销策略》,2005年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熊伟老师指导)。
    [106]任浩:《广东电信3G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向阳副教授指导)。
    [107]朱德渊:《基于期权博弈的四川省3G项目投资决策分析》,2004年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南成教授指导)。
    [108]宋扬:《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3G项目延迟期权价值分析》,2005年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孙华妤老师指导)。
    [109]张凤来:《吉林移动通信公司3G市场拓展策略研究》,2003年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希庆副教授指导)。
    [110]张宇彤: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3G”市场研究,2003年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孙巍教授指导)。
    [111]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12]吴汉东著:《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3]汤宗舜著:《著作权法原理》(修订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114]沈仁干主编:《数字技术与著作权:观念,规范和实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5]薛虹著:《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16]冯晓青主编:《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2002年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黄勇教授指导)。
    [102]黄汇:《知识产权的反思性平衡——对知识产权非理性扩张的法学思考》,2004年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玉敏教授指导)。
    [103]孙嫱:《专利许可协议中限制竞争条款的反垄断法规制》,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时建中教授指导)。
    [104]段非洲:《TXX公司进入3G手机行业的战略分析》,2004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牟小俐副教授指导)。
    [105]钟妍:《北京移动3G业务营销策略研究——如何应用市场细分方法制定有效营销策略》,2005年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熊伟老师指导)。
    [106]任浩:《广东电信3G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向阳副教授指导)。
    [107]朱德渊:《基于期权博弈的四川省3G项目投资决策分析》,2004年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南成教授指导)。
    [108]宋扬:《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3G项目延迟期权价值分析》,2005年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孙华妤老师指导)。
    [109]张凤来:《吉林移动通信公司3G市场拓展策略研究》,2003年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希庆副教授指导)。
    [110]张宇彤: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3G”市场研究,2003年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孙巍教授指导)。中文著作:
    [111]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12]吴汉东著:《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3]汤宗舜著:《著作权法原理》(修订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114]沈仁干主编:《数字技术与著作权:观念,规范和实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5]薛虹著:《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16]冯晓青主编:《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6] [澳]布拉德·谢尔曼、[英]莱昂内尔·本特利著,《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演进-英国的历程》,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7] [斯里兰卡]威拉曼特里著,《人权与科学技术发展》,张新宝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
    [138]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第二版),何帆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139] 3G Key Technology of LinkAir Communications Authorized,Asiainfo Daily China News. Dallas: Mar 28, 2002. pg. 1.
    [140] China to Start TD-SCDMA Testing for Trial Commercial Use,SinoCast China Business Daily News. London (UK): Aug 31, 2005. pg. 1.
    [141] Richar H Sayler,The Case for Arbitr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ing Disputes,Dispute.Resolution.Journal.New.York: Feb-Apr.2005.Vl.60,Iss.1;pg.62,6pgs.
    [142] Stephen Elliott, Charles Graybow.,The Right to License Packages of Patentsfor a SingleRoyalty,Intellectual Property & Technology Law Journal. Clifton: Jan 2006.Vol.18, Iss. 1; pg. 10, 4pgs.
    [143] Ian G DiBernardo, William W Rosenblatt,4 Ways to Save an IP License,Best's Review. Oldwick: Aug 2005. Vol. 106, Iss. 4; pg. 94, 4 pgs.
    [144] Stephen Ohr, HP EEsof, Frontier team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3G cell phones,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imes. Manhasset: Jan 18, 1999. , Iss. 1044; pg. 22, 1 pgs.
    [145] Method and system for licen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circuits ,PCT/US03/003421 03067386,August 14, 2003.
    [146] INTERGRAPH CORPORATION, Plaintiff, vs. INTEL CORPORATION, Defendant. 3 F. Supp. 2d 1255; 1998 U.S. Dist. LEXIS 4820.
    [147] Richard a. Posner,transaction costs and antitrust concerns in the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4 J. Marshall Rev. Intell. Prop. L. 325,Spring, 2005.
    [148] Karen "Kitt" Turner,Craig S. Blumsack,The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in Bankruptcy,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Journal,24-8 ABIJ 22,October 2005.
    [149] Rochelle Cooper Dreyfuss , Symposium: Software As A Commodity: International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mentary: Ucita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place: Are We About To Export Bad Innovation Policy? 26 brooklyn j. int'l l. 49. samuel k. murumba, 26 brooklyn j. int'l l. 91,2000.
    [150] Clovia Hamilton,Adequacy of the 1995 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the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omplex High-Tech Markets,7 Comp. L. Rev. & Tech. J. 23,Fall, 2002.
    [151] Theodore A. Wood , Launching Patent Licensing For An Emerging Company,30 Dayton L. Rev. 265,2004.
    [152] John M. Taladay and James N. Carlin, Jr. Compulsory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Under The Competition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Community,10 Geo. Mason L. Rev. 443,Spring, 2002.
    [153] Aashit Shah,"The Abuse of Dominant Position" under Article 82 of the Treaty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Impact on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3 Chi.-Kent J. Intell. Prop. 41,Fall, 2003.
    [154] Weng, Ming-hung.Essays on patent licensing(D).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PhD,2006.
    [155] Hornsten, James Andrew. Innovation quality and patent licensing(D).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hD,2003, 129 pages.
    [156] Watanabe, Naoki, Essays on cooperative perspectives of patent licensing games(D)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PhD ,2003, 65 pages.
    [157] Gutterman, Alan Spencer,Innovation: The role of patents and antitrust and competition law regul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arrangemen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Community(D), GOLDEN GATE UNIVERSITY, DBA ,1996, 581 pages.
    [158] Tang, Ben Champion,Technology transfer: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patentlicensing pattern(D),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PhD,1994, 173 pages.
    [159] Yanagawa, Takashi,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patent licensing (D),PhD,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1993, 174 pages.
    [160] Buchel, Harald Thomas, Licensing agreements and EEC competition law: Effects and situation in Austria(D),UNIVERSITAET WIEN (AUSTRIA), DrIur ,1989, 380 pages.
    [161] Heyer, Kenneth,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Patent Licensing Restriction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 LOS ANGELES, PhD,1983, 331 pages.
    [162] Michael R. Franzinge,Latent Dangers in a Patent Pool: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Approval of the 3GWireless Technology Licensing Agreements(J),91 Calif. L. Rev. 1693,December, 2003.
    [163] Honkasalo H. Pehkonen K ,WCDMA and WLAN for 3G and Beyond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2,April,14-18.
    [164] China's 3G subscribers to exceed 10m this year ,Telecomworldwire. Coventry:Feb 28, 2006. pg. 1.
    [165] Sheila F. Anthony , 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From Adversaries to Partners , AIPLA Quarterly Journal , Vol.28 Number 1.Winter 2000.
    [166] Matthew Antonelli, Bernadette McCann Ezring, Patent license requiring royalties to be paid after patent expiration unenforceable, Intellectual Property & Technology Law Journal. Clifton: Oct 2002.Vol.14, Iss. 10; pg. 17, 1 pgs.
    http://comm.ccidnet.com/td2006/index.htm
    http://www.tdscdma-alliance.org/
    http://tech.sina.com.cn/3G/index.shtml
    http://it.sohu.com/3g.shtml
    http://www.cnii.com.cn/zgdxxw/(中国信息产业网)
    http://www.mii.gov.cn/(信息产业部)
    www.itu.int/(国际电信联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