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越南华商研究(1640-1802)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的越南华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考察其在当地各主要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期反映这一时期越南华商的基本面貌和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华商的各自特点,阐明华商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探究中越政府政策对华商的影响。
     除绪论与结语外,论文共分为八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的学术发展史进行了概括性回顾,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所使用的基本资料以及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一章回顾了17世纪中期之前越南华商的发展历史。从10世纪中叶越南独立到17世纪中叶,越南华商经历了一个从分散个体到网络群体的发展过程。形成之初的华商群体以海商为主,具有聚居性、组织上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单一性等特点。
     第二章介绍了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华商入越背景。这一时期,无论是整个远东地区还是越南国内的政治与经济形势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动。这既使华商入越经营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从华商经营概况、华商构成、中越政府的政策以及华商在当地和祖籍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对17世纪中期到西山时期前越南贸易和生产领域的华商进行全方位考察。
     具体来讲,第三章在考察南北方华人海商贸易盛况及贸易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华人海商的来源与组织构成、越南南北政权的政策及华商在当地的地位与作用等。作为越南华商中人数最众、实力最强的群体,华人海商主要由中国海商和侨居在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沿海商埠的华商构成,采取“舶主为政,诸商人附之”的组织形式,舟舣各地。对于境内华人海商,南北政权推行了截然不同的政策。总体来看,华商在这一时期的南北海贸市场上均居主导地位,尤其执掌了南方经济之牛耳,并对越南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风尚的开化及越南本土族群对海外贸易参与程度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章对中越陆路边境贸易中的入越华商予以关注。作者认为,作为华人海商大额交易的有益补充,边贸陆商入越贸易活动在1775年桂越通道关闭之前的近一个世纪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参与其中的华商包括滇、桂籍边民及广东、江西、湖广等非中越沿边地区商民,尤以粤商为众。总体上,边贸陆商具有资本能力有限、以小本散商居多的特征,且部分华商日益呈现当地化趋势。
     第五章对参与越南本地贸易的华商进行初步探讨。该群体包括中介批发商和零售散商两大类,主要由侨居当地的中下层华人构成。其对南方经济参与程度明显高于北方,但这一时期在本地贸易中尚未取得支配地位。
     第六章在梳理这一时期越南华人矿业发展基本脉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华人矿商的籍贯构成、矿厂的经营组织形式及越中两国政府的政策。文章认为,18世纪越南华人矿商的出现,是华人商业资本开始向当地生产领域渗透的重要标志,华人矿业亦是越南统治者主导下华商资本、技术及中国境内剩余劳动力与当地自然资源实现有效结合的尝试,但双方统治者在边境安全压力下推行的以禁代管保守政策直接导致了这一尝试的暂时中断。
     第七章以西山时期的越南华商为主题,在介绍华商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华商身陷当地纷争的原因、过程及结果。作者指出,尽管这一时期华商经营活动并未完全停滞,但战乱导致华商整体实力严重衰落,并加速了华商活动中心的南移趋势。
     第八章对华商在当地的社会生活和辅助其事业发展的非经济层面的社会资本进行探讨,主要讨论越南华商在当地的通婚以及华商与越南华人社会的宗族、庙宇、会馆和明香社等组织的关系。文章认为,上述无形资本在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推动了越南华商群体内部网络关系的建构与利益的整合,促进了华商与当地社会关系的调整。
     结语部分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越南华商的分布与基本发展脉络、华商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中越政府政策对越南华商的影响等三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这一时期越南华商的分布领域与17世纪中期之前相比日益呈多元化趋势,但仍以海外贸易领域为要;尽管不同领域华商在南北方的地域分布各有特点,但总体上呈南强北弱之势。就发展脉络来看,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70年代为越南华商的全盛期,西山起义爆发后到越南阮朝建立,华商进入顿挫与调整期。第二,华商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华商对当地经济的深度参与促进了近代越南国家的形成;另一方面,华商推动了近代早期的越南与周边国家、地区之间的双边及多边区域经济合作,增进了其与亚洲市场乃至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第三,中越两国政府的政策直接影响着越南华商群体经济事业的兴衰起落乃至个体命运的变迁,而越南内部不同政权的政策则成为影响华商地域分布的重要因素。
This dissertation looks at the Chinese Merchants in Vietnam from the mid-17th century to the early 19th century. First, it looks at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main economic fields to illustrate its basic fe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role the Chinese Merchants played i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rdly, it illustrates the impact both the governments of China and Vietnam exerted on them with the related policies respectively.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en part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in research works, and briefs the methodology and materials adop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brief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rchants prior to the mid-17th century.
     Chapter II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entry of Chinese Merchants into Vietnam from mid-17th century to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he following four chapters (Chapter III to Chapter VI) explores in all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rchants in the major economic fields from mid-17th century to the Tay Son Period. The general management, 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merchants, the role they played both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oth countries, and the impact of two countries’policies on them are all explained in detail in these four chapters.
     Chapter VII focuses on the Chinese merchants in the Tay Son Perio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erchants, this chapter mainly concerns the causes and process and the outcome of Chinese merchants’involvement in the local disputes. It concludes that chaos caused by the war resulted in the decline of the Chinese merchants’power as a whole, though it was not that stagnant, and thus the hub of their merchant activities began to move to the south.
     Chapter VIII argues that non economic factor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rchants in Vietnam in this period. The intermarriage between Chinese merchants and the local peopl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societies’activities (clans, templ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also counted in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intangible social capital helped promote their integ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s among the Chinese merchants. It also helped the Chinese merchants to become adapt to local societies.
     To conclude,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a summary based on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1)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mercha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ir businesses. (2) the contribution Chinese merchants mad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as well. (3) the impact of the two governments’policies exerted on the Chinese merchants. The details are as follows:
     First,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rchants before the mid-17th century, the Chinese merchants were broadly deployed almost in all the economic fields. However, their businesses still focused on overseas trade with a mor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In the 1870s, the Chinese merchants reached their peak, then suffered a declin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guyen Dynasty.
     Secondly, the contribution the Chinese merchants made to the local economy lies the fact that their deep involvement into the local economy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modern Vietnamese stat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elped enhance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ultimately ushered its economy in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Thirdly, to some ext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erchants as a whole or as individuals was decided by the policies of the two governments, particularly the local government’s policy exerted great impa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merchants.
引文
1王赓武:《东南亚研究的新发展》,梅慧玉翻译整理,2004 年 1 月 13 日台湾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主办的 2004 年度特别专题演讲,载《亚太研究论坛》第二十三期,2004 年 3 月,第 150 页。
    1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周佳荣教授曾对陈荆和先生著述目录进行整理,并发表于该系刊物《当代史学》上,参见周佳荣:《陈荆和教授著述目录》,《当代史学》第 4 卷第 4 期,2001 年 12 月,第 84-92 页。
    2 关于早期法国、英国、荷兰、葡萄牙学者对 17、18 世纪本国与越南贸易关系的研究状况,详见 Charles J. Wheeler,“Cross-cultural trade and trans-regional networks in the Port of Hoi An Maritime Vietnam in the early modern era”,Ph.D 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2001,pp.8-9.而关于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商人在越南南方和北方贸易活动的开展情况,可分别参见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 年,第 62-95 页;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Ph.D Dissertation,Leiden University,2006,pp.45-60.
    3 John R.Clammer,“French Studies on the Chinese in Indochina:A Bibliographical Survey”,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12,No.1,(1981),pp15-26.
    4 Paul Boudet 原著,李星可译注:《阮氏征服南圻与华侨的贡献》,新加坡:《南洋学报》,第 14 卷第 1、2辑,第 41-50 页。
     1 17、18 世纪广南政权下的越南人对南方的称谓,他们称北方为外路(Dang Ngoai)。
    2 参见 Li Tana,Nguyen Cochinchina:Southern Vietnam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Ithaca, N.Y.: Southeast Asia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1998(中译本: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 年);Li Tana, Anthony Reid(ed.),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documents 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Cochinchina (Dang Trung), 1602-1777,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3;Nola Cooke and Li Tana(ed.), Water frontier : commerce and the Chinese in the Lower Mekong Region, 1750-1880,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2004;以及 Li Tana,“An Alternative Vietnam?The Nguyen Kingdom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29,No.1(March 1998),pp. 111-121.
     1 主要有岩生成一:《南洋日本町の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66 年;岩生成一:《占城国末期の国都と貿易港について》,《東洋学報》,第 39 卷第 2 号(1956 年),第 132-133 页;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の考察》,东京:《史学》,第 62 卷第 11 号(1953),第 12-13 页;金永键:《佛領印度支那東京興安に於ける舗客に就ぃて》,东京:《史学》,18 卷第 1 期(1940),第 97-109 页;和田久徳:《トンキン華僑林于騰の長崎貿易》,收于《鈴木俊教授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东京:三阳社,1969 年 10 月,第 765-782页,等等。
    2 (日)铃木中正著;陈奉林译:《中国的矿工问题与清朝和越南间的贸易关系》,载《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1 年第 2-3 期。
     1 如 Thanh The Vy,Ngoai thuong Viet Nam hoi the ky XVII,XVII va dua XIX(《越南 17、18 和 19 世纪早期的对外贸易》),Hanoi:NXB.Su Hoc,1961; Phan Du,Quang Nam qua cac thoi gioi(《各个历史时期的广南》)Quy en thuong,Da Nang:Co hoc tung thu,1974;Phan Khoang,Viet Su:Xu Dang Trung,1558-1777(《越南历史:里路史》)Sai Gon:Khai Tri,1969 等。
    2 会后编辑出版了会议论文集,参见 Association of Vietnamese Historians,Pho Hien:The Centr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in the XVIIth-XVIIIth Centuries,Hanoi:The Gioi Publishers,1994;Ancient Town of Hoi A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Held in Danang 22-23 March 1990,Hanoi:The Gioi Publishers,1993.
     1 关于中国史籍中对海外中国人的称谓和“华侨”这一概念的起源和传播,参见庄国土:《“华侨”一词的起源与应用》,载庄国土著:《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6 月第 1 版,附录一,第 343-352 页。
    1 “华人移居越南的历史”涵括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到达今越南领土范围各个部分的进程,即其移居地既包括以北部为中心的地区,也包括当时可能未归入越南版图的中部占婆及南部真腊之地。
    2 关于越南的立国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越南学者多将上古时代雄王建立的文郎国作为立国之始;日本学者山本达郎、岩村成允等人认为自公元 939 年(后晋天福三年)吴权建国起,越南遂为独立国,越南学者陈重金和中国一些学者也遵从此说;而著名越南史专家戴可来先生则以越南传统历史编纂学把丁氏立为“丁世家”或“丁纪”,视为“本纪”之始为由,认为越南自主封建王朝的建立,应从 968 年开始。参见:(日)山本達郎编:《べトナム中国関係史——曲氏の抬头から清仏战争まで》,东京:山川出版社,1975 年版;(日)岩村成允著,许云樵译:《安南通史》,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印行,1957 年;(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戴可来:《略论古代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宗藩关系》,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 年第 2 期,第 115-120 页。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
    3 关于其名,独立前曾有曾有交趾、交州、安南等称谓;独立后又有大瞿越、大越、大虞等国号。清朝中叶时清廷册封阮朝开国之君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始此,并一直沿用至今。另在阮朝明命帝时,从1838 年开始,曾一度称大南。中文文献中,国人最常用交趾或安南指代阮朝之前的越南;西文文献中则习惯将独立后至清朝册封阮福映之前的越南称为大越(Dai Viet)。
    4 《史记》,卷 113,“南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页 2967。
    5 《三国志》,卷 53,“吴书·薛综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页 1251。
    1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 36,“温水”引俞益期笺,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2 《三国志》卷 49,“吴书·士燮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页 1191。
    3 关于郡县时代的中原移民及其与越人的关系,学界探讨不多,戴可来先生在《略论古代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宗藩关系》一文中对此问题给予了关注,并提出,在二者关系上,“主要是汉人越化或本地化,而不是同化了越人”这一重要观点。详见戴可来:《略论古代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宗藩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 2 期,第 117 页。
    4 早期学者多将越南华人史的上限定在秦汉时期,以内地人民移居象郡、交趾为越南华人史之始,如李长傅《南洋华侨史》、《中国移民史》,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及姚楠《中南半岛华侨史纲》等均持此说。但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学界对华侨华人的定义基本明确之后,这一观点的逻辑缺陷就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其起点为“公元 10 世纪中叶越南独立”,并逐渐形成学界共识。
    5 Li Tana,“A View from the Sea:Perspectives o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Vietnamese Coast”,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37,No.1(2006),pp 83-102.《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一条史料也从侧面说明了越南人口缺乏的状况。宋熙宁九年(1076 年)五月,王安石在与宋神宗谈论中越战事时说:“有略卖在交趾者,因随贼至邕州,得脱。召问,昨入寇六万人内多妇女老弱。略卖得脱者,其主人一家六口,五口来随军,一口不能动,故留。前日苏字元亦言,一家八口,七人来,一人病不能行,故留。”参见(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75,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页 6734-6735。这种举家从军、举国入寇的情形也唯有在人力短缺、兵力不足的国家才会出现。
    6 (宋)范成大原著,胡起望、覃光广校注:《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蛮·安南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年 9 月,第 272 页。
    7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 7,“生金”,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第 270 页。
    1《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蛮·安南国”,第 272 页。
    2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69,页 8,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年。
    3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69,页 8,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年。
    4 如嘉祐四年(1059 年),“掠十九村人畜不可胜数”;熙宁九年(1076 年)三月,“自邕州驱略老小数千人”;同年十二月,在原附庸安南的广源州土官出降后,宋一次收得“省民被略者三千人”。参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卷 189,页 4550;卷 273,页 6693;卷 279,页 6831。至于相关交涉,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83、卷 106、卷 285,《宋会要·蕃夷四》,《宋大诏令集》卷 280 中曾多有提及。
    5 《大越史记全书》陈纪裕宗大治三年(1360 年)条,载明朱元璋与汉陈友谅“相攻”,越南北边帅臣黄硕等“因其争国之余,收得三百余人”。(越)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五”,陈荆和校合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4 年,第 431 页。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3499,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页 8372-8373。
    7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 2,“占城国”,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第 77 页。
    8 李塔娜(Li Tana)认为,交趾在近代以前本地区长达数世纪的奴隶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即使不是最主要的市场,也至少是非常关键的中转站。可以确定的是有不少奴隶通过交趾被转卖到占城等地方。参见 Li Tana,“A View from the Sea:Perspectives o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Vietnamese Coast”,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37,No.1(2006),pp.86. 《诸蕃志》亦载,在占城,“买人为奴婢,每一男子鬻金三两,准香货酬之”。(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卷上,占城,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 9 页。
    1 (宋)郑思肖撰:《心史》,“大义略叙”,《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 30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 92 页。关于流寓安南和占城的宋末遗臣,详见 Hok-Lam Chan,“Chinese Refugees in Annam and Champa at the End of the Sung Dynasty”,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Vol.7,No.2(1966),pp1-10.
    2 元朝军队攻入占城后,陈宜中又“走暹,后没于暹”。见《宋史》卷 418,“陈宜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3 (越)黎崱著,武尚清点?骸栋材现韭浴罚?10,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第 267 页。
    4 《安南志略》,卷 10,第 268-269 页。
    5 《元史》,卷 209,“外夷二·安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页 4644-4645。
    6《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五”,校合本,第 343 页。
    7《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五”,校合本,第 348-349 页。
    8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 12,《丛书集成初编》(616),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08 页。
    9《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五”,校合本,第 359-360 页。
    1 the Age of Commerce,该词见于 Anthony Reid,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2 volum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1988-1993。
    2 吕士朋:《明代制度文化对越南黎朝的影响》,《史学集刊》,1994 年第 1 期,第 48 页。
    3 岩村成允著,许云樵译:《安南通史》,第 97 页。
    4 《旧唐书》,卷 41,“地理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页 1750。
    5 《宋书》卷 57,“夷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页 2399。
    6 《隋书》卷 31,“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页 887-888。
    7 韩振华先生认为这里的“铜船”当为“ 船”之误,此船多用樟木制造。参见韩振华:《唐代南海贸易志》,收入同氏著:《韩振华选集之三——航海交通贸易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2 年,第 345 页。
    1 (唐)陆贽著;刘泽民校点:《论岭南请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状》,《陆宣公集》卷 18,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186 页。
    2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 805,“天威径新凿海派碑”,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3 《旧唐书》,卷 19 上,“懿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654 页。
    4 Li Tana,“A View from the Sea:Perspectives o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Vietnamese Coast”,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37,No.1(2006),pp. 83-102.
    5 《宋史》,卷 268,“张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页 9222。
    6 (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卷 7,“大梁张君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177 页。
    7 《宋史》,卷 488,“交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页 14062。
    1 John K. Whitmore,“The Rise of the Coast:Trade,State and Culture in Early Dai Viet”,.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37,No.1(2006),pp.109.
    2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69,页 8,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年。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78,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页 1772。
    4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 5,“邕州永平寨博易场”,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第195 页。
    5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 5,“钦州博易场”,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第 196 页。
    6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 5,“钦州博易场”,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第 196-197页。
    7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69,页 8,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年。小平钱是宋朝诸种钱中信用最好、流通最久的一种。
    8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69,页 8,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年。
    9 《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蛮·安南国”,第 272 页。越南自 10 世纪已有铸币,至于最早铸造的钱币,张秀民先生认为是黎桓于 984 年铸造的“天福镇宝”钱,而刘森先生则认为是丁朝的“太平兴宝”钱。参见张秀民:《越南古币述略》,载《学术论坛》1981 年第 3 期,第 75-78 页;刘森:《宋代中越两国货币文化交流史述》,载《中国钱币》,1992 年第 1 期,第 36-40 页。
    1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 2,“外国门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第 74 页。
    2 (宋)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卷 14,页 14,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绍兴十七年(1147)黄州刻递修本影印。
    3 《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香·沉水香”,第 40 页。
    4 (宋)司马光撰,邓广铭等点校:《涑水记闻》,卷 12,北京:中华书局,1889 年第 1 版,1997 年重印,第 241 页。
    5 (清)徐松辑:《宋会要》,“蕃夷四”,《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78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287 页。
    6 (清)徐松辑:《宋会要》,“蕃夷四”,《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78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311 页。
    7 曹于恩:《福清人出国史料拾遗》,载福州:《福建史志》,1998 年第 2 期,第 45 页。
    8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73,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页 6692。
    9 《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蛮·安南国”,第 272 页。
    10 (宋)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 6,《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 126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28-29 页。
    11 (清)徐松辑:《宋会要》,“蕃夷四”,《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78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313 页。
    1(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卷上,占城,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 8 页。
    2 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4 年,第 97 页。
    3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 19,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352-353 页。
    4 张秀民:《安南王朝多为华裔创建考》,收入同氏著:《中越关系史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第 14-15 页。
    5 (元)陈大震,吕桂孙纂修:(大德)《南海志》,卷 7,《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 713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18-20 页。
    6 (元)汪大渊著,苏继廎校释:《岛夷志略校释》,“叙论”及“后序”,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第 9 页,第 385 页。
    7 汪大渊著,苏继廎校释:《岛夷志略校释》,“交趾”,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第 51 页。
    1 (元)同恕著,李梦生校勘:《榘庵集》,卷 9,“李君和甫墓志铭”,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96 页。
    2 《安南志略》,卷 1,“杂记”,第 43 页。
    3 (元)拜柱等纂修,方龄贵校注:《通制条格校注》,卷 18,“下番”,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第 547页。
    4 汪大渊著,苏继廎校释:《岛夷志略校释》,“占城”,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第 55 页。
    5 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1 页。
    6 (元)周达观著,夏鼐校注:《真腊风土记校注》,三十八,流寓,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80 页。
    7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五”,校合本,页 363。
    8 汪大渊著,苏继廎校释:《岛夷志略校释》,“占城”,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第 55 页。
    9 周达观著,夏鼐校注:《真腊风土记校注》,二十,贸易,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46-147 页。
    10 周达观著,夏鼐校注:《真腊风土记校注》,二十,贸易,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46 页。
    1 Hok-Lam Chan,“Chinese Refugees in Annam and Champa at the End of the Sung Dynasty”,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Vol.7,No.2(1966),pp9.
    2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太祖实录》,卷 70,洪武四年十二月丙戌,页 3,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年。
    3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太宗实录》卷 27,永乐二年正月辛酉,页 4,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年。
    4 (明)朱纨:《朱中丞甓余集一·议处夷贼以明典刑以消祸患事》,收入《明经世文编》卷 205,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页 2160。
    5《明太祖实录》卷 159,洪武十七年正月丁巳,页 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上海古籍书店 1983年版。
    6 赵令扬编著:《明实录中之东南亚史料》,上册,香港:学津出版社,1968 年,第 13 页。
    7 黄国安:《中越关系史简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92-93 页。
    1 (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卷 6,“安南”,第 219 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
    2《明太宗实录》卷 12 上,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丁亥,页 7,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上海古籍书店 1983 年版。
    3《明太祖实录》,卷 67,洪武四年七月甲戌,页 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上海古籍书店 1983年版。
    4 越南贡使携带大量私货与民间交易的现象在宋朝已经存在,谓之“私觌”或“私市”。参见李金明,廖大珂著:《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08 页;第 116-122 页。
    5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实录卷之二”,页 581。
    6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宪宗实录》卷 176,成化十四年三月辛未,页 5,上海古籍书店 1983年版。
    7《明太宗实录》卷 60,永乐四年十月乙未条,页 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上海古籍书店 1983年版。
    8 Martin Stuart-Fox,A Short History of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Tribute,Trade and Influence,Crowsnest, N.S.W.:Allen&Unwin,2003,pp.81.
    9 关于属明时期的越南,参见郑永常:《征战与弃守》,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出版组,1998 年版。
    10《明太宗实录》,卷 68,永乐五年六月癸未,页 2,上海古籍书店 1983 年版。
    11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太宗实录》,卷 75,永乐六年一月戊辰,页 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上海古籍书店 1983 年版。
    12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九”,校合本,页 506。
    13《明宪宗实录》,卷 106,成化八年七月癸亥,页 8,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上海古籍书店 1983年版。
    1 樊树志:《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 31 页。
    2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pp.149。
    3 (明)谢杰:《虔台倭纂》上卷,“倭原”,收入郑振铎辑《玄览堂丛书续集》(5),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本,1947 年,页 7。
    4 (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卷 7,“饷税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31 页。
    5 (越)张登桂等:《大南实录前编》,卷 1,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语言研究所整理,东京:有邻堂,1961 年,页 12。
    1 (日)岩生成一:《朱印船贸易史の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1958 年,第 114-129 页。
    2 (明)侯继高:《全浙兵制考》,卷 2,“附录近报倭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兵家类》(第 31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年,第 177 页。
    3 庄国土:《论早期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形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3 期,第 32-40页;庄国土:《论 15-19 世纪初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发展》,《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2 期,第 58-67 页。
    1 Christophoro Borri,Xu Dang Trung nam 1621(《1621 年的里路史》),Ho Chi Minh:Nha Xuat Ban Thanh Pho Ho Chi Minh,1998,pp.89-90.
    2 Leon Pages,Histoire de la Religion chretienne au Japon,Volume I,Paris,1870,p.165. 转引自 Do Bang, “The Relations and Pattern of Trade between Hoi An and the Inland”,in Ancient Town of Hoi An,Hanoi:The Gioi Publishers,1993,pp.153.
    3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四”,校合本,页 290。
    4 Li Tana,“A View from the Sea:Perspectives o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Vietnamese Coast”,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37,No.1(2006),pp. 96.
    5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七”,校合本,页 424。
    1 Yamamoto Tatsuro(山本达郎),“Van-don,A Trade Port in Vietnam”,Memoires of the Toyo Bunko, No. 39(1981),pp. 1-32.
    2 (明)唐胄:《正德琼台志》,卷 4,“道里”, 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正德残本影印,1964 年。
    3 汪大渊著,苏继廎校释:《岛夷志略校释》,“交趾”,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第 51 页。
    4 佚名纂修:《安南志原》卷 1,“山川”,河内:法国远东学院订刊,1931 年,第 45 页。张秀民先生考证出《安南志原》之名本为《永乐交趾总志》之误,为了保持文献原貌,这里依然用《安南志原》。参见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 年第 1 期,第 58-62 页。
    5 John K. Whitmore,“The Rise of the Coast:Trade,State and Culture in Early Dai Viet”,.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37,No.1(2006),pp 112.
    6 有关庯宪的情况,将在第三章详细论述,此处从略。
    7 (日)山本達郎:《安南史研究》,东京:山川出版社,1950 年,第 116-117 页。
    8 (明)马欢著,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占城国”,商务印书馆,1955 年,页 1。
    1 (明)陈全之:《蓬窗日录》卷二,“西南夷”,《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 1125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67-68 页。
    2 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香港:《新亚学报》,第 3 卷第 1 期,页 296-297。
    3 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卷 1,“交趾”,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20 页。
    4 有关会安的情况,详见第三章,此处从略。
    5 (日)岩生成一:《占城国末期の国都と貿易港について》,《東洋学報》,第 39 卷第 2 号(1956 年),第132-133 页。
    1 金永键:《佛領印度支那東京興安に於ける舗客に就ぃて》,东京:《史学》,18 卷第 1 期(1940),第 97-109页
    2 Troung Huu Quynh,“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Pho Hien”,in Pho Hien:The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in the XVIIth-XVIIIth Centuries,Hanoi:The Gioi Publishers,1994,pp.34.
    1 Do Bang,Pho cang vung Thuan Quang the ky XVII-XVIII(《17-18 世纪顺广地区的港市》),Ha Noi:NXB Thuan Hoa Hoi khoa hoc lich su Viet Nam,1996,pp.58.
    2 Christophoro Borri,Xu Dang Trung nam 1621,Ho Chi Minh:Nha Xuat Ban Thanh Pho Ho Chi Minh,1998,pp. 92.
    3 Christophoro Borri,Xu Dang Trung nam 1621,Ho Chi Minh:Nha Xuat Ban Thanh Pho Ho Chi Minh,1998,pp. 92.
    1 Fujiwara Riichiro,“Vietnamese Dynasties' Policies Toward Chinese Immigrants”,Acta Asiatica,Vol.18,1970,pp. 43-69.
    2 张秀民:《安南王朝多为华裔创建考》,收入同氏著:《中越关系史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第 11-21 页。
    3 E. S.安雅思著,李塔娜译:《从神话到历史:14 世纪越南所想象的古代政体》,郑州:《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1 年第 2-3 期,第 24 页。
    4 汪大渊著,苏继廎校释:《岛夷志略校释》,“交趾”,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第 51 页。
    1 (越)阮荐:《抑斋遗集》,卷 6,“舆地志”。转引自 Fujiwara Riichiro,“Vietnamese Dynasties' Policies Toward Chinese Immigrants”,pp.49.芹海、会统、会潮三海口属乂安省;葱岭属谅山省;富良及三奇属宣光省;竹华属山西省。
    2 Momoki Shiro,“Dai Vie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rade from the 10th to the 15th Century”,Crossroads,Vol. 12,No. 1(1998),pp.1-34.
    3 《黎朝刑律》,转引自 Fujiwara Riichiro,“Vietnamese Dynasties' Policies Toward Chinese Immigrants”,Acta Asiatica,Vol.18,1970,pp.50.
    4 Hong Thai,“Vai net Ve quan he giua Viet Nam va cac nuoc Dong Nam A troun Lich Su”(《越南与东南亚国家历史关系的几个特点》),Nghien Cuu Lich Su,So 3,1986,pp.63-69.
    5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一”,校合本,页 580。
    1 (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卷上,“交趾国”,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 1 页。
    2 (澳)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 年,第 62 页。
    3 Hung-Guk Cho,“The Trade between China,Japan,Kore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14th Century through the 17th Century Period”,International Area Review, Vol. 3,No.2(2000),pp.67-107.
    4 《黎朝刑律》,卷 1,卫禁章,第 80、84 条等,转引自 Fujiwara Riichiro,“Vietnamese Dynasties' Policies Toward Chinese Immigrants”,Acta Asiatica,Vol.18,1970,pp.43-69.
    1 《元史》,卷 210,“外夷二·占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页 4662。
    1 张彬村:《16 至 18 世纪华人在东亚水域的贸易优势》,载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2002 年第 4 版,第 345-368 页。亚洲学者普遍认为,相对稳定的华商海外贸易网络至迟在西人东来之前的明初已经出现,以后虽历经明清封建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打击,仍顽强存活,主导东亚海上贸易至 19 世纪初。参见庄国土:《论早期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形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3 期,第 32-40 页;庄国土:《论 15-19 世纪初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发展》,《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 2 期,第 58-67 页。西方学界尽管近年来对“欧洲中心论”有不少反思,但仍有学者如 Leonard Blussé 坚持认为华商网络存在于西人东来的 16 世纪之后,并一再郑重呼吁学界要重估欧洲人在近代早期对东亚的影响力。参见包乐史著,庄国土等译:《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8 页;Leonard Blussé,“No Boats to China: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China Sea Trade,1635-1690”, Modern Asian Studies,Vol. 30,No. 1. (Feb., 1996), pp. 51-76.
    2 张彬村:《16 至 18 世纪华人在东亚水域的贸易优势》,载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2002 年第 4 版,第 357-358 页。
    3 (明)许孚远:《敬和堂集·疏通海禁疏》,《明经世文编》,卷 400,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页 4332。
    4 (日)岩生成一:《南洋日本町の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66 年,第 9-12 页。
    1 (明)何乔远:《开洋海议》,《何氏镜山集》卷 24,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 年。
    2 (日)大庭修著,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9 页。
    3 陈荆和:《清初华舶之长崎贸易及日南航运》,新加坡:《南洋学报》,第 13 卷第 1 辑(1957 年),第 4-5页。
    1 顺治:《敕谕沿海督抚镇申严海禁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69 页。
    2 《清圣祖实录》(1),卷 4,顺治十八年闰七月己未,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84 页。
    3 李金明,廖大珂著:《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第 394-397 页。
    4 《清圣祖实录》(3),卷 270,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壬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650 页;卷 271,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庚辰,第 658 页;《两广总督庆复奏南洋请照旧贸易由奏抄件》(乾隆七年三月初三日),《军机处录副奏折·外交类》,文件号:001398-001403。
    5 王之春:《淸朝柔远记》,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第 1 版,2000 年第 2 次印刷,第 78 页。港口,又称港口国,即河仙,为明末清初华人移民鄚玖在今越南南端与柬埔寨交界地方创建的地方政权,参见张秀民:《17、18 世纪华侨创建的海外乐国——港口国》,郑州:《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3 年第 2-3 期,第 1-6 页。
    1 (清)邵廷采:《东南纪事》,卷 11,上海:上海书店,1982 年,第 282 页。
    2 参见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续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 年,第 131-133 页。
    1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卷 1,西贡,1967,页 23b-24a。
    2 《抚边杂录》,卷 1,页 24b。
    3 不过,Taylor 却提出,阮潢从 1593 年到 1600 年留在北方的原因是“他有排挤郑氏,将所有土地置于统治之下的野心”。参见 Keith W. Taylor,“Nguyen Hoang and the Beginning of Vietnam’s Southward Expansion”,Southeast Asia in the Early Modern Era:Trade,Power and Belief,Anthony Reid ed.,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pp.42–65.
    4 《大越史纪全书》,“本纪卷之十七”,页 899。
    5 《大南实录前编》,卷 1,页 19-20。
    1 《抚边杂录》,卷 1,页 25a。
    2 《大南实录前编》,卷 1,页 23。
    3 《抚边杂录》,卷 1,页 26a-26b。
    4 1692 年,即第六代明王继立之翌年,阮氏始称“国主”,并于 1705 年铸造国玺“大越国阮主永镇之宝”。1744年,第八代武王在富春正式即位称王,新铸王印,以居府改称“殿”,“申”改为“奏”,但所有公文仍用黎朝年号。参见《大南实录前编》,卷 8 及卷 10。
    5 《大南实录前编》,卷 1,页 12。
     1 魏源《圣武记》卷 6“乾隆征抚安南记”和《海国图志》之“越南”都把新、旧阮混为一谈,当有误。
    1 (越)范廷琥:《雨中随笔》,载《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第五本,台湾学生书局,1992 年,第 87页。
    2 (日)林信笃,林春胜:《华夷变态》,东京:东洋文库,昭和三十三年(1958),卷 11,第 608 页。
    1 《黄家谱记》,越南汉喃远藏手抄本,编号 Vhc297,第 4-5 页。
    2 (明)徐孚远:《交行摘稿》,第 9 页,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 68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3 (越)李文馥:《李氏家谱》,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 A1057,第 3 页。
    4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东南亚研究专刊之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年,第 41页。
    5 (越)郑怀德:《艮斋诗集》(东南亚研究专刊之一),“自序”,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2 年,第126 页。
    6 (清)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2,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46 页。
    7 《大南列传前编》,卷 6,页 14。
    8 (清)余缙:《大观堂文集》,卷 2,“属国效顺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 67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年,第 126 页。
    1 李文馥:《李氏家谱》,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 A1057,第 3 页。
    2 牛军凯:《朝贡与邦交——明末清初中越关系研究(1593-1702)》,未刊博士论文,中山大学,2003 年,第 47-49 页。
    3 牛军凯:《南明与安南关系初探》,《南洋问题研究》,2002 年第 2 期,第 91-97 页。
    4 《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十,第 982 页。
    5 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殖南圻》(上),香港:《新亚学报》,第 5 卷第 1 期,第 446-454 页。
    1 (明)朱舜水:《安南供役纪事》,收入《朱舜水文选》,台湾文献丛刊,第 182 册,第 14 页。
    2 《大南列传前编》,卷 6,页 15。
    3 戴可来译:《黄沙和长沙特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 137 页。
    4 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殖南圻》(上),《新亚学报》,第 5 卷第 1 期,第 433 页。
    1 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新亚学报》第 3 卷第 1 期,第 276 页。
    2 (越)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三,“疆域志”,收入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121 页。
    3 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殖南圻》(上),《新亚学报》,第 5 卷第 1 期,第 451-454 页。
    4 《大南列传前编》,卷 6,页 16。
    5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三,“疆域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22 页。
    1 《大南列传前编》,卷 6,页 16。
    2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三,“疆域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22 页。
    3 《大南列传前编》,卷 6,页 16。
    4 《大南正编列传初集》,卷 31,页 3。
    5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三,“疆域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22 页。
    6 《大南实录前编》,卷 7,页 14。
    1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02 页。
    2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75 页。
    3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92 页。
    4 陈荆和:《〈河仙镇叶镇莫氏家谱〉注释》,台湾:《文史哲学报》,第 7 期,第 78-139 页。关于鄚玖南渡时间,存在分歧。《嘉定城通志·疆域志》载“于大清康熙十九年(1680 年)明亡,不服大清初政,留发投于高蛮国南荣府”;而《莫氏家谱》所载“辛亥年”为康熙十年,即 1671 年,此从《莫氏家谱》。茫坎,Mangkham,柬埔寨语为 Peam,意谓港口。17-18 世纪间欧洲神父所绘河仙地图,皆注 Kancao,后写作 Cancao,即港口之音译,故河仙又有“港口国”之称。
    5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三,“疆域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51 页。
    6 武世营撰:《河仙镇叶镇莫氏家谱》,收入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231 页。
    1 Voyaged,urn philosoph,par Pierre Poivre,Yerdon,1763,pp.67-73.转引自陈荆和:《〈河仙镇叶镇莫氏家谱〉注释》,台湾:《文史哲学报》,第 7 期,第 85 页。
    2 《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之《河仙镇叶镇莫氏家谱》,第 231-232 页。
    3 《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之《河仙镇叶镇莫氏家谱》,第 232 页。
    4 (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卷 297,“四裔五·港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
    5 《大南列传前编》,卷 6,页 3。
    1 (法)保尔·布德著,王云祥译:《阮朝征占南圻和中国移民的作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 年第4 期,第 54 页。
    2 (法)保尔·布德著,王云祥译:《阮朝征占南圻和中国移民的作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 年第4 期,第 59 页。
    3 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殖南圻》(上),《新亚学报》,第 5 卷第 1 期,第 435 页。
    1 W. Wray,“The 17th Century Japanese Diaspora:Questions of Boundary and Policy”,Session X,Diaspora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c. 1000-2000,13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History Congress,Buenos Aries,July 2002,pp.21.
    2“Declara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Quinam Kingdom by Fransisco,1642”,From W.J.M.Buch,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en Quinam. De betrekkingen der Nederlanders met Annam in de XVIIe eeuw, Amsterdam, 1929, pp.120-123.Translated by Ruurdje Laarhoven, in Li Tana,Anthony Reid(ed.),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 : documents 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Cochinchina (Dang Trung),1602-1777,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3,pp.31.
    3 George Bryan Souza,The Survival of Empire: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1630-175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p.113.关于葡萄牙人在澳门与日本的贸易,参见 C. 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 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Lisboa:Centro de Estudos Histricos ultramarinos,1959.
    1 Souza,The Survival of Empire,pp.113.关于这一时期西方传教士在越南的活动,参见陈文源:《17、18 世纪西方传教士在安南的活动》,《暨南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第 123-129 页。另有Micheline Lessard 对 17、18 世纪耶稣会士笔下的越南社会进行过深入考察,参见 Micheline Lessard,Curious Relations:“Jesuit Perceptions of the Vietnamese”,in Essays into Vietnamese Pasts,edited by K. W. Taylor and John K. Whitmore,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1995,pp. 137–156.
    2 C.R. Boxer,Portuguese Conquest and Commerce in Southern Asia, 1500-1750,London : Variorum Reprints, 1985,pp.167.
    3 《清圣祖实录》(3),卷 271,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庚辰,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658 页。
    4 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pp.26.
    1 陈国栋:《近代初期亚洲的海洋贸易网络》,收入同氏著:《东亚海域一千年》,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第 25 页。
    2 Parsee,定居在印度的波斯民族,也作帕尔西人,Parsis.
    3 Bassac 在文献中又被称为 Passiak,是当时位于湄公河下游入海口一个半自治的港口。参见 Li Tana and Paul A. Van Dyke,“Canton,Cancao,and Cochinchina:New Data and New Light on Eighteenth-Century Canton and the Nanyang”,in 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Studies(《南方华裔研究杂志》),the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History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Volume 1(2007),pp.13.
    4 Paul A.Van Dyke,“Port Canton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1690-1845”,Volume II,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02,pp.373-435,pp.639-640.
    5 (清)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3,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63 页。
    1 陈荆和:《清初华舶之长崎贸易及日南航运》,新加坡:《南洋学报》第 13 卷第 1 辑,1957 年,第 6 页。
    2 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第 302 页。
    3 Koffler,“Description historique de la Cochinchine”,选自 Revue Indochinoise,1911 年,第 16 期,第 585页,转引自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第 302 页。
    4 (清)潘鼎珪《安南纪游》(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地理类》(第 256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年,第 151 页。关于其人其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安南纪游》一卷,国朝潘鼎珪撰。鼎珪字子登,晋江人。是编成于康熙二十七年。乃鼎珪游广东时偶附海舶,遇风飘至其国,因纪其山川风土之大略。与诸书所记不甚相远,无他异闻。”虽然多数史家认为此书没有任何特色,但以笔者所见,在古人所有关于越南的私人笔记中,《安南纪游》是唯一一部以 17 世纪后期越南北方为记述对象的著作,尤其是书中关于“轩内”的描述,是仅有的一处关于庯宪的中文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 Nguyen Thua Hy,“Pho Hien as seen from foreign sources”,in Association of Vietnamese Historians,Pho Hien:The Centr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in the XVIIth-XVIIIth Centuries,Hanoi:The Gioi Publishers,1994, pp.84. 这一点恰被潘氏记述的庯宪“去其国都只有百十里”,“舟行三日达国都”所印证。
    2 Nguyen Thua Hy,“Pho Hien as seen from foreign sources”,in Pho Hien,Hanoi:The Gioi Publishers,1994,pp.84.
    3 Truong Huu Quynh,“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Pho Hien”,in Pho Hien,pp.29-38. 金永键:《佛領印度支那東京興安に於ける舗客に就ぃて》,东京:《史学》,18 卷第 1 期(1940),第 97-109 页。陈荆和先生依据金氏此说,推论庯宪开港在日本锁国之后,故“在铺客未曾有日本侨民”,这一结论显然与事实不符?际上在 17 世纪中叶之前,日本人与华人是庯宪最大的两大外商群体?渭戮:停骸冻刑烀飨缟缬肭搴訋铩罚?香港:《新亚学报》第 4 卷第 1 期,1959 年,第 325 页,注 3。
    1 Truong Huu Quynh,“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Pho Hien”,in Pho Hien,pp.29-38.
    2 Phan Huy Le,“Pho Hien:research issues to be considered”,in Pho Hien,pp.10-20.
    3 Truong Huu Quynh,“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Pho Hien”,in Pho Hien,pp.29-38.
    4 这一点上,庯宪类似于早期的云屯,都是当地统治者为防止华人进入国家的政治中心、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又不想彻底放弃贸易之利而选择的缓冲地。
    5 Charles B.Maybon,Les marchands Europeens en cochinchine et au Tonkin(1600-1775),Hanoi,1916,pp.10.转引自钱江:《十七到十九世纪初越南沿海的中国帆船贸易》,载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九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中心专书(53),2005 年,第 304 页。
    6 Truong Huu Quynh,“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Pho Hien”,in Pho Hien,pp.29-38.
    7 Phan Huy Le,“Pho Hien:research issues to be considered”,in Pho Hien,pp.16.
    1 Truong Huu Quynh,“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Pho Hien”,in Pho Hien,pp.34.
    2 Chua Hai,“the Chinese in Pho Hien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Other Chinese in Other Urban Areas of Vietnam”,in Pho Hien,pp.210-216.
    3 转引自 Fujiwara Riichiro,“Vietnamese Dynasties' Policies Toward Chinese Immigrants”,Acta Asiatica,Vol.18(1970),pp.43-69.
    4 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the Principal Places in the East Indies,China,and Japan, with Their Produce, Manufactures, and Trade,Including the Coasting or Country Trade from Port to Port……Deduced from Authentic Documents, and Founded upon Practical Experience Obtained in the Course of Seven Voyages to India and China,First Published in 1813 by Black,Parry,and Company,London,This Edition 1999,New Delhi: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Ltd.,Vol. 2, pp.459-460.
    5 (葡)多默·皮列士(Tomé Pires)著,何高济译:《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84-85 页。原著者在书中以 Cauchy Chyna 在称呼他所记述的这个“比占婆更大更富有”、“在占婆和中国之间”的国家,译者将其翻译为“交趾支那”,实际上,此国应为当时的安南。
     1 (日)林信笃,林春胜:《华夷变态》,东京:东洋文库,昭和三十三年(1958),卷 11,第 607 页。
    1 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 Ph.D Dissertation,Leiden University,2006,pp.30.
    3 《华夷变态》,卷 15,第 981-982 页。
    4 《华夷变态》,卷 30,第 2339 页。
    1 China sea pilot,London:Hydrographic Office,Admiralty,1912,pp.304-305.
    2 巴黎国家档案馆:《殖民地档·远东宗·交趾支那卷》,《关于交趾支那商业的报告》,收录于(越)阮雅编,戴可来译:《黄沙和长沙特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 251 页。
    3 Christophoro Borri,Xu Dang Trung nam 1621,Ho Chi Minh:Nha Xuat Ban Thanh Pho Ho Chi Minh,1998,pp. 90.
    4 Christophoro Borri,Xu Dang Trung nam 1621,Ho Chi Minh:Nha Xuat Ban Thanh Pho Ho Chi Minh,1998,pp. 92.
    5 (清)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页 80。
    6 (澳)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 年,第 24 页。
    1 (英)布赛尔著,《南洋问题资料译丛》编辑部译:《东南亚的中国人》(连载之三),载《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8 年 Z1 期,第 7 页。
    2 杨文安:《乌州近录》,卷 3,“版图”,景历乙卯年(1555)抄本,页 38a。
    3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80-81 页。
    4 Wilhelm Jozef Maria Buch,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en Quinam:de betrekkingen der Nederlanders met Annam in de XVIIe eeuw. Amsterdam,H.J. Paris,1929,pp.68.转引自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75 页。
    1 Li Tana and Paul A. Van Dyke,“Canton,Cancao,and Cochinchina”,in 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Studies, Volume 1(2007),pp.15.
    2 Paul A.Van Dyke,“Port Canton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1690-1845”,Volume II,Appendix V,pp.426,660-661.
    3 所谓“海事保险借贷”,是一种具有保险功能的借贷形式。贷入的一方用款项租船、办货、出海贸易;借出一方以一个航行来回向贷款者收取本利,但如果商船失事不能返回,则借出款项的一方不能要求贷入方归还本利。贷入者虽然可以通过“海事保险借贷”分摊掉一些风险,但要付出高于一般借贷两到三倍的利息。这种做法最初产生于葡萄牙,后来在亚洲海洋贸易中广为借鉴。荷兰人称之为 bootomrij,英国人称为bottomry,日本人称为投银或抛银,华人称为海利或水利。参见陈国栋:《近代初期亚洲的海洋贸易网络》,收入《东亚海域一千年》,第 41 页;陈国栋:《另一种水利:清代台湾的“海事保险借贷”》,载《台湾文献》别册 15,2005 年 12 月,第 2-15 页。
    4 Li Tana and Paul A. Van Dyke,“Canton,Cancao,and Cochinchina”,in 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Studies, Volume 1(2007),pp.14-15.
    1(日)西川求林斋辑:《增补华夷通商考》,卷 3,收入泷本诚一编:《日本经济大典》,第 4 卷,东京:株式会社明治文献,1966 年,第 328 页。
    2 (日)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の考察》,东京:《史学》,第 62 卷第 11 号(1953),第 12-13页。
    3 郑瑞明:《日本古籍〈华夷变态〉的东南亚华人史料》,吴剑雄主编:《海外华人研究》第二期,台北:台湾海外华人研究学会,1992 年,第 123-147 页。
    1 (日)岩生成一:《南洋日本町の研究》,东京:南亚细亚研究所,1940 年,第 68 页。
    2 《华夷变态》,卷 16,第 1154-1155 页。
    3 《华夷变态》,卷 11,第 613 页。
    1 《抚边杂录》卷 4,页 34b。
    2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82 页。
    3 Victor Purcell,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p.183.
    4 Charles B. Maybon,Historie Moderne du Pays d’Annam(1592-1820),Paris:Librairie Plon,1920,pp.52-53.转引自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页 293。
    5 (法)杜赫德,郑德弟等译编:《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第 1 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年,第 53-54页。
    6 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页 304。
    7 详见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108-112 页。
    8 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110 页。
    9 《华夷变态》,卷 15,第 1036-1045 页。
    1 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111 页。
    2 葡萄牙商人在华商之前已经开始从事这项贸易,他们以澳门为基地,向东京和交趾支那输入中国铜钱。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1651 年葡萄牙人向交趾支那运载价值 120,000 两白银的铜钱,出售后获得
    180,000 两白银。欧洲传教士也称,“澳门商人靠造币发了大财,因为当时交趾支那国王尚未以本国模子铸币,所有货币均来自国外”。不过,传教士关于广南没有本国铸币的说法并不确切,阮氏在 18 世纪中叶铸造“天明通宝”钱之前,已参照流入顺化的莫氏太平钱,“铸小间钱,用太平字样”,到 1770 年代“民间钱稍存一二,亦以三当一”。由于并没有大量生产,直到 17 世纪晚期日本和中国铸币还在南方广泛流通,所以造成上述误解。但葡萄牙人的这项贸易仅持续到 1660 年代,之后则为华商垄断。参见 Souza,The Survival of Empire,pp.118;杜赫德编,郑德弟等译编:《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第 1 卷,第 55 页;《抚边杂录》,卷 4,页 22a。
    3 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97 页。
    4 “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86.
    5 《抚边杂录》,卷 4,页 34b-35a。
    1 Paul A.Van Dyke,“Port Canton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1690-1845”,Volume II,Appendix V,pp.426,660-661.
    2 Christophoro Borri,Xu Dang Trung nam 1621,Ho Chi Minh:Nha Xuat Ban Thanh Pho Ho Chi Minh,1998,pp.36.
    3 “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90.
    4 《大南实录》载:“顺化富荣县、浮沤湶及南浦下社土山,其屯产金,岁尝令民采纳,广南诸山尤多产金,有淘金户,日鎌户,属人岁纳生金三钱或二钱,又鲁东湶岁纳七十两,秋湓湶岁纳三十八两三钱一分;广田县安春潭岁纳白金八十两;广义府诸湶,岁纳一百八十两?薄洞竽鲜德记氨唷肪?2,页 2-3。
    5 《抚边杂录》,卷 4,页 27a-28a。
    6 “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in Li Tana,Anthony Reid(e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90.
    1 C. 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 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Lisboa:Centro de Estudos Histricos ultramarinos,1959,pp.24.
    2 Uy ban khoa hoc xa hoi Viet Nam,Do thi co Viet Nam(《越南古城》),Ha Noi,1989,pp.229.
    3 “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in Li Tana,Anthony Reid(ed.),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91.
    4 《华夷变态》,卷 17,第 1289 页。
    5 1696 年 49、50、52 番唐船均属此种情况,参见《华夷变态》,卷 23,第 1806-1808,1810 页。
    6 Uy ban khoa hoc xa hoi Viet Nam,Do thi co Viet Nam(《越南古城》),Ha Noi,1989,pp.221.
    7“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93.
    8 “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 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90-93.
    9 “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 pp.86.
    1 《抚边杂录》,卷 4,21b。《大南实录》也有记载:“顺广二处惟无铜矿,每福建广东及日本诸商船,有载红铜来商者,官为收买,每百斤给价四五十缗。”参见《大南实录前编》卷 2,页 3。
    2 “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 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86-89.
    3 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页 303。
    
    1 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 2,pp.452-454.
    2 《抚边杂录》,卷 4,页 35b。
    
    1 《华夷变态》,卷 24,第 1933 页。
    2 《华夷变态》,卷 11,第 634 页。
    3 《华夷变态》,卷 15,第 1048,1054 页。
    4 《华夷变态》,卷 17,第 1290 页。
    5 《华夷变态》,卷 23,第 1803 页。
    6 《华夷变态》,卷 24,第 1945 页。
    7 《华夷变态》,卷 34,第 2679 页。
    8 《华夷变态》,卷 19,第 1480 页。
    9 《华夷变态》,卷 18,第 1305 页。
    10 《华夷变态》,卷 20,第 1519 页。
    1 《华夷变态》,卷 20,第 1565 页。
    2 《华夷变态》,卷 30,第 2345 页。
    3 《华夷变态》,卷 32,第 2434 页。
    4 《华夷变态》,卷 11,第 607 页。
    5 《华夷变态》,卷 22,第 1713 页。
    6 《华夷变态》,卷 14,第 854 页。
    7 《华夷变态》,卷 8,第 388 页。
    1 《华夷变态》,卷 15,第 1034 页。
    2 Anthony Farrington,“A New Source for Chinese Trade to Japa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in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 25(1985),pp. 191.
    3 《华夷变态》,卷 16,第 1115 页。
    1 Nara Shuichi,“The Power of the Chinese Merchants in the China Sea World:the Case in the Tonkin Kingdo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东方》,12(1996),pp.161-174.
    2 Nara Shuichi,“Silk Trade between Vietnam and Japan in the 17th”,in Pho Hien,pp.162-183.
    3 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79 年,第 377 页。
    1 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79 年,第 378 页。
    2 郑瑞明:《台湾明郑与东南亚之贸易关系初探——发展东南亚之动机、实务及外商之前来》,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 14 期,第 83 页。
    3 《华夷变态》,卷 8,第 392 页。
    4(法)玛丽-西比尔·德·维也纳著,杨保筠译:《十七世纪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收入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三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年,第 225 页。
    5 《华夷变态》,卷 9,第 431 页。
    6 《华夷变态》,卷 11,第 609,612 页。
    7 《华夷变态》,卷 17,第 1290 页、1292 页。
    1 Nguyen Dinh Nha,“Population and customs and practices of Pho Hien”,in Pho Hien,pp.108-115;Nguyen Tuan Thinh,“Stele of Chuong Pagpda and the past appearance of Pho Hien”,in Pho Hien,pp.142-144.
    2 Ngo Duc Tho,“In Search of Epigraphic documents on Pho Hien”,in Pho Hien,pp.50-54.
    3 钱江:《十七到十九世纪初越南沿海的中国帆船贸易》,载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九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中心专书(53),2005 年,第 306 页。
    4 有学者曾对这一趋势进行过专题研究,参见吴松弟:《明清时期我国最大沿海贸易港的北移趋势与上海港的崛起》,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6 期,第 27-34 页。
    1 《雍正元年五月四日何天培奏》,雍正《硃批谕旨》(第 8 册),光绪十三年上海点石斋缩印本,第 2 页。
    2 《福建巡抚毛文铨奏请严禁商船偷越禁洋折》,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文献丛编》(第 17 辑),1930 年和济印刷局铅印本,第 3 页;(日)林炜:《通航一览》,卷 218,国书刊行会,1912 年,第 495 页。
    3 (清)王沄:《漫游纪略》,卷 1,“闽游”,收入《笔记小说大观》(第 17 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年,第 5-6 页。
    4 (明)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卷 8,“禁通番”,页 26,万历四十一年刊,扬州古旧书店据万历本油印。
    1 西川求林斋辑:《增补华夷通商考》,卷 3,收入泷本诚一编:《日本经济大典》,东京:株式会社明治文献,第 4 卷,1966 年,第 325 页。
    2 西川求林斋辑:《增补华夷通商考》,卷 3,收入泷本诚一编:《日本经济大典》,东京:株式会社明治文献,第 4 卷,1966 年,第 328 页。
    3 《华夷变态》,卷 11,第 608 页。
    4 详见《华夷变态》,卷 8,第 343-344 页,390-393 页;卷 9,第 417-421 页;卷 11,第 607-610 页;卷 14,第 869-871 页;卷 15,第 1004-1005 页,1034-1049 页;卷 16,第 1108-1109 页,1113-1114 页;卷 17,第1275-1277 页;卷 18,第 1390-1391 页;卷 19,第 1471-1472 页;卷 20,第 1565-1567 页;卷 26,第 2065-2066页;卷 33,第 2581 页等。
    5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与清河庯——顺化华侨史之一页》,《新亚学报》第 4 卷第 1 期,香港,1959 年,页314。
    1 Anthony Farrington,“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documents relating Pho Hien and Tonkinin Pho Hien,pp.148-161.
    2 Anthony Farrington,“A New Source for Chinese Trade to Japa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in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 25(1985),pp. 191.
    3 钱江:《十七到十九世纪初越南沿海的中国帆船贸易》,载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九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中心专书(53),2005 年,第 306 页。
    4 (日)和田久徳:《トンキン華僑林于騰の長崎貿易》,收于《鈴木俊教授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东京:三阳社,1969 年 10 月,第 765-782 页。另外亦可参见《华夷变态》第 8 卷天和二年壬戌(1682)4 番东京船、第 9 卷贞享元年甲子(1684)2 番东京船、同卷同年 4 番东京船、第 11 卷贞享三年丙寅(1686)71 番东京船、同卷同年 72 番东京船、第 16 卷元禄二年己巳(1689)42 番东京船、第 17 卷元禄三年庚午(1690)82 番东京船、第 18 卷元禄四年辛未(1691)85 番温州船、第 19 卷元禄五年壬申(1692)59 番东京船、第 20 卷元禄六年癸酉(1693)58 番东京船、第 26 元禄十二年己卯(1699)37 番东京船、第 32 宝永三年丙戌(1706)21 番南京船、第 33 卷宝永五年戊子(1708)102 番东京船之风说书。
    5 1682 年之前为发船数,1682 年之后为抵达长崎船数。
    1 据同年 58 番东京船之唐人共申口,参见《华夷变态》,卷 20,第 1566 页。
    2 据同年 37 番东京船之唐人共申口,《华夷变态》,卷 26,第 2066 页。
    1参见前文表 3-4,1692 年林于腾船之“共申口”亦云:“本年由东京贩日之船,只有本船一艘而已。”参见《华夷变态》,卷 19,第 1471 页。
    2 参见前文表 3-4。1682 年第 4 番东京籍唐船和 1684 年第 2 番东京籍唐船的船主虽然缺失,但从其“共申口”可确定两船船主均为东京本地华商。参见《华夷变态》,卷 8,第 343 页;卷 9,第 417 页。
    3 如 1692 年由东京抵长崎的第 59 番东京籍林于腾唐船上,所载 45 人全为“东京唐人”;广南亦然,如 1688年曾于广东近海遇风的陈添官船,所载 95 名人均为“广南唐人”;1691 年第 90 番广南籍唐船上,所载 68人均属“广南唐人”。《华夷变态》,卷 19,第 1471 页;卷 14,第 854 页;卷 18,第 1398 页。
    4 庄国土:《明末南洋华侨的数量推算和职业、籍贯构成》,载于《南洋问题研究》,1990 年第 2 期,第 16-21页;(荷)包乐史著,庄国土等译:《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第 16 页。
    5 (法)玛丽-西比尔·德·维也纳著,杨保筠译:《十七世纪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收入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三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年,第 222、225 页。
    1 《抚边杂录》详载如下:“上海艚到税例钱三千贯,广东艚到税例钱三千贯,回税例钱三百贯,福建艚到税二千贯,回税二百贯,海南艚到税五百贯,回税五十贯,西洋艚到税八千贯,回税八百贯,玛 艚到税四千贯,回税四百贯,日本艚到回税亦如之暹罗,到税二千贯,回税五百贯,吕宋艚到税二千贯,回税二百贯,旧港处艚到税五百贯,回税五十贯……”可见暹罗船、吕宋船税额与中国福建船相等,旧港(即巨港)船则更低。参见黎贵惇:《抚边杂录》卷四,页 31b-32a。
    2 武世营撰:《河仙镇叶镇莫氏家谱》,收入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231 页。
    3 (法)保尔·布德著,王云祥译:《阮朝征占南圻和中国移民的作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 年第 4期,第 51-59 页。
    4 (越)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收入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226 页。
    5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四,“风俗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80 页。
    6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02 页。
    7 《华夷变态》,卷 2,第 70 页。
    8 《华夷变态》,卷 9,第 414-417 页。
    9 《华夷变态》,卷 33,第 2579 页。
    1 (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卷 9,“舟师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71 页。
    2 (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卷 9,“舟师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71 页。
    3 (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 1,“赤崁笔谈”,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 4种,1957 年,第 17 页。
    4 (清)周凯:《厦门志》,卷 5,“船政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 95 种,1961年,第 178-179 页。
    1 周凯:《厦门志》,卷 5,“船政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 95 种,1961 年,第 645 页。
    2 西川求林斋辑:《增补华夷通商考》,卷 3,收入泷本诚一编:《日本经济大典》,第 4 卷,东京:株式会社明治文献,1966 年,第 325-328 页。
    3 大汕在记述其一行僧人从广东搭乘商船赴越航行经过时虽未详述船务人员构成,但提及船主和舵工、阿班等水手;黎贵惇关于广南阮氏艚务管理的记载中也对进港华人商船船长的指挥、联络职能及财副的“掌计”职能多有涉及。参见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7-8页;黎贵惇:《抚边杂录》,卷 4,页 32b-34a。
    1 (明)周玄暐:《泾林续记》,页 37,《丛书集成初编》,第 2954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2 上文所引西川氏关于船主身份两种来源的记载仅代表了部分商船的情况。
    3 John Crawfurd,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d Cochinchina,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reprint,pp.421.
    4 (清)叶羌镛:《吕宋纪略》,收入(清)王锡祺辑: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十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85 年。
    1 Jennifer Wayne Cushman,Fields from the Sea:Chinese Junk Trade with Siam during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ieth Centuries,Ithaca,N.Y.:Southeast Asia Program,Cornell University,1993,pp.137.
    2 (清)施琅撰,王铎全校注:《靖海纪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34 页。
    3 (明)周玄暐:《泾林续记》,页 37,《丛书集成初编》,第 2954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4 韩振华:《十六至十九世纪中国海外航运业的性质和海外贸易商人的性质》,收入同氏著:《韩振华选集之三——航海交通贸易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2 年,第 518 页。
    5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3 页。
    6 《刑部衙门尚书觉罗雅布等残题本》,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258-259 页。
    7 韩振华:《十六至十九世纪中国海外航运业的性质和海外贸易商人的性质》,收入同氏著:《韩振华选集之三——航海交通贸易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2 年,第 519-520 页。
    8 (清)袁枚编撰,申孟、甘林点校:《子不语·续子不语》,卷 1,“浮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 648 页。
    9 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也就是工业资本主义降临之前(18 世纪末以前),亚洲海洋贸易的“历史常态”是“小本经营的贸易”,也即薄本经营的小贩们,共乘一船,在沿岸港口与港口间从事小规模的贸易,此即亚洲人自己经营的海洋贸易的特色所在。参见 Jacob Van Leur,Indonesian Trade and Society:Essays in Asian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The Hague and Bandung:W. van Hoeve,Ltd.,1955. 客观来讲,Jacob van Leur关于散商小本经营的见解在相当程度上有可取之处,但关于亚洲海洋贸易整体特色的论断却存在致命缺陷,即他察见其小的同时未见其大,忽视了每一艘贸易船上通常都有一“船主”,为他自己或代表他的雇主经营大额批发交易。这一点当应特别注意。
    1 (清)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2 页。
    2 陈国栋:《清代中叶厦门的海上贸易(1727-1833)》,收入同氏著:《东亚海域一千年》,台北:远东出版公司,2005 年,第 498 页。
     1 《抚边杂录》卷 4,页 34b-35b。
    1 Fujiwara Riichiro,“The Regulation of the Chinses under the Trinh Regime and Pho Hien”,in Pho Hien:The Centr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in the XVIIth-XVIIIth Centuries,comp. Association of Vietnamese Historians,Hanoi:The Gioi Publishers,1994,pp.95-98.
    2 Chua Hai,“The Chinese in Pho Hien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Other Chinese in Other Urban Areas of Vietnam”,in Pho Hien,pp.210-216
    3 《越史通鉴纲目》,卷 34,页 35-36。
    4 转引自陈荆和:《17、18 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香港:《新亚学报》第 3 卷第 1 期,第 314 页。
    1 (越)潘清简等纂:《(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卷 35,页 14、19、22,台北: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1969 年。
    2 原任广东巡抚杨文乾:《奏报遵谕访查粤东缉盗渔船等事情形折》(雍正三年八月十四日),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 5 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831 页。
    3 以 1672 年英国商船 Zant 号的遭遇为例:1672 年 6 月 25 日 Zant 号首次来到红河口,7 月 2 日到达庯宪。抵港后,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安南官员首先要求英国人提供货物的详细清单,英国人认为这是非常奇怪的举动,但无奈只得照办。之后,该官员又索取送给郑主和皇子等人的礼物。Zant 号带来的货物和资金有:53 捆布匹,257 担铅,10 门大炮,16 箱硫磺,618 担胡椒,159 担檀香木,38 捆药材,8 包布什物以及大量现金。官员索取的是:17 捆布匹,20 担硫磺,150 担铅,7 门大炮,6 担药材以及一些什物,另外还要一半的现金,他们最后用十分之一的现金贿赂官员才了事。三天后,又有人来索要给皇子的酬金,约为给国王的一半左右,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官员到船上来,英国人只能以送钱和贵重礼物打发他们。7 月 24 日,又有官员来要求给郑主另外的酬金以及给三皇子的钱。随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被宣往首都升龙,经过几天的耽搁后,国王宣布付还的货款只及货物成本的三分之一,而卖给他们生丝的价格比市场上高出约40%。参见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第 1、2 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37-38 页。
    1 如荷兰人在每个贸易季必须交 25000 两白银给郑主,10000 两给皇子,大概 1000 两给每位管理海外贸易的高官。如果荷兰人某年所载白银较少,数量可能偶尔减少。由于当地统治者常常高价供应质量低劣的丝,外商总是尽量隐匿瞒报所带资金的数量,以便能在市场上购买更多的商品。例如 1644 年,荷兰人带了 100000两白银来东京,但他们只上报了不到 20000 两的数目。经过双方多次争论之后,郑主颇不情愿地接受了 12500两,警告荷兰人下一年要上交全部 25000 两的白银。参见 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pp.43.
    2 马士著,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第 1、2 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 38 页。
    3 Fujiwara Riichiro,“The Regulation of the Chinses under the Trinh Regime and Pho Hien”,in Pho Hien,pp.95-98.
    4 (越)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十九”,陈荆和校合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4年,第 975 页。
    5 《越史通鉴纲目》,卷 33,页 5。
    1 陈荆和:《17、18 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香港:《新亚学报》第 3 卷第 1 期,第 314 页。
    2 《越史通鉴纲目》,卷 34,页 35-36。
    3 (越)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之二”,陈荆和校合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4年,第 1043 页。
    4 (越)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续编卷之五”,陈荆和校合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4年,第 1157 页。
    5(日)近藤守重:《外番通书》第十三册,《近藤正斋文集》图书刊行会,明治三十八年(1905),第 89 页。
    1 (日)近藤守重:《外番通书》第十三册,《近藤正斋文集》图书刊行会,明治三十八年(1905),第 92页。
    2 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pp.45.
    3 这片原为占婆人故乡的疆土位于山海之间,地形狭长。由于众多东西走向的河流汇入南海,形成许多优良的深水海港,原来看似孤立的平行河流被濒临南中国海的沿海要道贯通,遍布全境的河道与海路成为这一地区交通的主要通道。清初曾经访问会安、顺化的中国僧人大汕指出:“大越国土,总是一山曲折起伏于巨洋中,或背或向,皆依山傍海,而为都邑。山峻水险,树木丛蘙,多犀象虎狼。各府无径路相通,凡从一港所入,尽可通之地为一府,别府则另一港。故适他府者,必从外海循山而入他港。”(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记事》卷 3,中华书局,1987 年,第 67 页)这种背山临海、缺少大面积冲积平原的地形地势不利于农作物种植,但却拥有发展航海贸易的天然优势。
    1 阮氏政权曾在 18 世纪初派遣流寓广南的广东监生黄辰兴彻充任使节,附搭暹罗贡船,赍文赴广东求封,但清廷“却而不许”,此事在黎贵惇《抚边杂录》中有记载,也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渭陡П咴勇肌罚?卷 5,页 174b-178b;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12-16 页;牛军凯:《朝贡与邦交——明末清初中越关系研究(1593-1702)》,未刊博士论文,中山大学,2003 年,第 21-24页。
    2 《大南实录前编》卷 7,页 14。
    3 《东西洋考》,卷 1,“交趾”,第 19-20 页。
    4 《抚边杂录》卷 4,31a。
    5 朱舜水:《安南供役纪事》,收入《朱舜水文选》,台湾文献丛刊第 182 册,第 17 页。
    1 陈荆和:《朱舜水〈安南供役纪事〉笺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 1 卷(1968 年 9 月),第 216、225 页。
    2 《两广总督舒常等奏折(移会抄件)》,收入《明清史料》(庚编第一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211 页。
    3 (清)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9 页。
    4 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页 306-307。
    1 《抚边杂录》,卷 4,32b-34a。
    1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有所谓“太监守艚务”者,李庆新先生认为应当是阮主差遣的提督艚务内官,其与艚司在制度上的关系,或许类似于明朝市舶司与提督市舶太监,而艚司制度与市舶司体制也许存在制度渊源。参见李庆新:《会安:17-18 世纪远东新兴的海洋贸易中心》,载北京大学《亚太研究论丛》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11 页。
    2 《华夷变态》,卷 9,页 414-417。
    3 《华夷变态》,卷 9,页 422-423。
    
    1 《大南实录前编》,卷 10,页 26-27。
    2 《抚边杂录》卷 4,页 31b。
    3 《抚边杂录》卷 4,页 31b-32a。
    4 《抚边杂录》中所记“玛 者和兰船”,恐有误。参见《抚边杂录》,卷 4,页 32a。
    1 《大南实录》也有相关记载,只是货币单位改为缗,征税数额则与《抚边杂录》完全相同,并附记“匿货项者有罪,船货入官;空船无货项者,不许入港。大约岁收税钱少者不下一万余缗,多者三万余缗”。但关于税例形成时间,《大南实录》将其视为“国初商舶税法”。众所周知,《大南实录前编》不少条目抄自《抚边杂录》,根据黎贵惇所言之此税例为“前艚司令史武直代计类”者,《实录》说法显然有误硪环矫妫?《大南实录》中未列旧港船、河仙船、山都客船。旧港即巨港,位于今印度尼西亚;河仙即华人鄚玖创建之“港口国”;山都为何地不明,陈荆和先生认为是一个距暹罗——柬埔寨边界很近的港口 Chantaboun,李塔娜则猜测山都有可能是当时常常被称为山南的庯宪?渭洞竽鲜德记氨唷罚?10,页 25-26;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页 310;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120 页,注 37。
    2 日本处于锁国时期,只允许唐船和荷兰船只赴日贸易,其中唐船占主体地位,因此从日本来到交趾的商船基本上都为华人商船;暹罗的东南亚贸易“主要都是收集到中国贸易的商品,且多数掌握在暹罗华人手中”;而安东尼·里德更是认为整个 18 世纪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贸易都受中国人的控制,因此,来自其他东南亚港口的商船多为华商经营。参见吴龙云:《十四到十九世纪暹罗华人的经贸发展研究》,未刊硕士论文,国立成功大学,2002 年,第 66 页;尼古拉斯·塔林主编,贺圣达等译:《剑桥东南亚史》(第一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406 页。
    3 《抚边杂录》,卷 4,页 32a。
    4 《抚边杂录》,卷 4,页 32a。
    1 杜赫德编,郑德弟等译编:《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大象出版社,2001 年 1 月版,第 54 页。
    2 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页 310。
    3 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 2,pp.456.
    4 《华夷变态》,卷 14,第 854-856 页。
    1 《华夷变态》,卷 15,第 1035 页。
    2 《清圣祖实录》(1),康熙八年六月癸未,卷 30,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第 408 页。
    3 (日)園田一亀:《安南国太子から明人魏九使に寄せた書翰に就いて》,《南亜細亜学報》,第一号(1942年),第 54 页。
    4 (日)園田一亀:《安南国太子から明人魏九使に寄せた書翰に就いて》,《南亜細亜学報》,第一号(1942年),第 54 页。
    1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10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133 页。
    2 Hung-Guk Cho,“The Trade between China,Japan, Kore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14th Century through the 17th Century Period”,International Area Review,Vol. 3,No.2,(2000),pp.99.
    1 《华夷变态》,卷 15,第 1040 页。
    2 《华夷变态》,卷 15,第 1035 页。
    3 《华夷变态》,卷 22,第 1721 页。
    4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页 1。
    5 陈荆和:《十七世纪广南之新史料:〈海外纪事〉》,台北:中华丛书,1960 年,页 18-19。
    6 《大南实录前编》,卷 8,页 26。
    1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与清河庯——顺化华侨史之一页》,香港:《新亚学报》第 4 卷第 1 期(1959),页313;Cheng ChinhHo:“May dieu nhan xet ve Minh Huong xa va cac co tich tai Hoi An”,Viet Nam Khao Co Tap San,Sai Gon,so1(1960),so 3(1962)(陈荆和:《关于会安明乡社以及古迹之几项检讨》,《越南考古集刊》,第 1、3 期)。
    2 Cheng ChinhHo:“May dieu nhan xet ve Minh Huong xa va cac co tich tai Hoi An”,Viet Nam Khao Co Tap San,Sai Gon,So1(1960).
    3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与清河庯——顺化华侨史之一页》,页 314。
    4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5,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页 115。
    5 1698 年,阮有镜经理东浦地区,“以农耐地置为嘉定府,立仝泥处为福隆县,建镇边营,柴棍处为新平县,建藩镇营”,“以清人来商居镇边者,立为清河社,居藩者立为明香社。于是清商、居人悉为编户矣”。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三,“疆域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23 页;《大南实录前编》卷 7,页 14。关于明香社的形成与演变,笔者将在本文第八章中详细论述,请参见第八章第五节,此处从略。至于清河社,陈荆和先生认为是从 17 世纪中叶隶属会安的另一个华人聚居村社清霞社沿袭而来,二者在越语中读音一样,均为 Thanh-Ha。需要注意的是,此清河社与 17、18 世纪顺化附近的商业区清河庯并无任何关联??见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香港:《新亚学报》第 3 卷第 1 期,补注二,第 329页。
    1 Tran Van An,Nguyen Chi Trung:Xa Minh Huong voi Thuong Cang Hoi An the ky XVII-XIX(《17-19 世纪会安商港的明乡社》),Trung tan Bao ton Disan-Di tich Quang Nam,2005,pp. 42.
    2 蒋国学:《论越南南河阮氏政权的华侨华人政策——兼论北河黎郑政权的华侨华人政策》,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第 55 页。
    3 Christophoro Borri,Xu Dang Trung nam 1621,Ho Chi Minh:Nha Xuat Ban Thanh Pho Ho Chi Minh,1998,pp. 92.
    4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页 80。
    5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四,“风俗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74 页。
    1 日本人在 1636 年锁国之后贸易,少量留在越南不能回国的日商则在当地继续充当中介商和翻译,还有个别实力雄厚的日本人常常投资于其他外商的商船。参见 W. Wray,“The 17th Century Japanese Diaspora:Questions of Boundary and Policy”,Session X,Diaspora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c. 1000-2000,13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History Congress,Buenos Aries,July 2002,pp.21.关于其他外商群体在南方和北方的活动情况,分别参见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62-87 页;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pp.46-60.
    2 (日)村上直次郎原译,郭辉转译:《巴达维亚城日记》(第一册),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0 年,第 102-103 页。关于早期葡萄牙人对安南的贸易,参见李庆新:《1550-1640 年代澳门对东南亚贸易》,《广东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第 104-111 页。
    1 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年,第 219 页。
    2 早在 1614 年,就有一个名叫让·德·拉·格瓦(Jean de la Croix)葡萄牙人来顺化开设了铸造枪械的作坊。郑阮战争的几十年间,葡萄牙人还提供给阮氏澳门铸炮厂生产的号称东方最优之火器、枪炮,并帮助阮氏制造战船。参见 C.R. Boxer,Portuguese Conquest and Commerce in Southern Asia, 1500-1750,pp.167;(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 250 页。北方亦是如此。1626 年葡萄牙从澳门 1630 年郑主在本国驱逐西方传教士时,葡萄牙商人则继续留在了东京。参见 George Bryan Souza,The Survival of Empire: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1630-175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p.113.
    3 Christophoro Borri,Xu Dang Trung nam 1621,Ho Chi Minh:Nha Xuat Ban Thanh Pho Ho Chi Minh,1998,pp. 90.
    4 Souza,The Survival of Empire,pp.115.虽然历史上越南也铸造本国货币,但总是不敷使用,因此,越南北部地区曾长期大量流通中国铸币。多默·皮列士(Tomé Pires)在 16 世纪初曾记载当地人“购买食物的钱是中国来的铜钱”。在 17、18 世纪的东京市场上,铜钱在小额交易中仍然广泛使用。葡萄牙人被逐出日本后,其在澳门铸造铜钱所使用的原材料依然是日本铜,只不过要从广东或澳门的中国商人那里购得。参见John K.Whitmore,“Vietnam and the Monetary Flow of Eastern Asia,,Thir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ries”, In Precious metals in the later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worlds,J.F. Richards. Durham ed.,N.C.: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83,pp.362-396;(葡)多默·皮列士著,何高济译:《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85 页;Souza,The Survival of Empire,pp.116.
    5 VOC 1184,Missive van Pieter Boons aan Batavia,2 Nov. 1651,fos. 1-11.转引自 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pp.52-53.
    6 潘嘉 著,何廷庆译:《越南手工业发展史初稿》,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第 18、112 页。
    1 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pp.53.
    2(澳)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 年,第 82 页。
    3 详见“The Trials of a Foreign Merchant:letter by Jeronimus Wonderaer from Hoi An,1602”,From H.A. Foreest and A. de Booy(eds),De vierde scheepvart der Nederlanders naar Oost-Indie onder Jacob Wilkens en Jacon van Neck(1599-1604),Vol.2,The Hague,pp.67-91.Translated by Ruurdje Laarhoven,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6-26.
    4 详细原因参见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附录二,“荷兰人与阮氏的冲突”,第 214 -219 页。
    5 “The End of Dutch Relations with the Nguyen State(1651-1652)”,From W. J. M. Buch,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De betrekkingen der Nederlanders met Annam in der XVIIe eeuw,Amsterda,1929,pp.112-113. Translated by Antony Reid,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33-37.
    1 Anthony Farrington,“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documents relating Pho Hien and Tonkinin Pho Hien,pp.153.这也从侧面说明,作为东京重要商埠的庯宪在当时确实是一个东西方商贾辐?拿骋字行模て谠?当地市易的华商一般都有一定的葡萄牙语交谈能力。
    2 Nara Shuichi,“The power of the Chinese Merchants is the China Sea World”,《东方》,12(1996),pp.161-174;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pp.47.
    3 荷兰人初到东京就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与黎郑政权关系密切的日本人和田理左卫门 (Wada Rizaemon)及其妻子 Ursula 的帮助,并搏得了郑主和黎朝官员的好感。和田理左卫门是东京最有势力的日本人之一。他曾因为是天主教徒被日本政府驱逐到澳门,在广南作过葡萄牙船的代理商,移居东京后在黎郑宫廷中供职。Ursula 还曾任荷兰人的翻译和代理人,和田理左卫门也经常为荷兰人的商业活动出谋划策。参见 W. Wray,“The 17th Century Japanese Diaspora:Questions of Boundary and Policy”,Session X,Diaspora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c. 1000-2000,13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History Congress,Buenos Aries,July 2002,pp.10. 另参见 Nara Shuichi,“The Merchants between the Indian Ocean and China Sea”,《东方》,No.19,pp.172-191.
    4 W. Wray,“The 17th Century Japanese Diaspora:Questions of Boundary and Policy”,pp.21.
    5 村上直次郎原译,郭辉中译:《巴达维亚城日记》(第二册),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0 年,第 410页。
    1 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pp.48.
    2 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74 页。
    3 村上直次郎原译,郭辉中译:《巴达维亚城日记》(第二册),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0 年,第 318页。
    4 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pp.48.
    5 BL OIOC G/12/17-4, English factory in Tonkin to Banten, 30 Nov. 1677, fos. 216-20,转引自 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pp.48.
    6 王文元著,蔡华译:《法属印度支那与中国的关系:经济地理研究》,云南省历史研究所,1979 年,第 68页。
    7 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 2,pp.452,459.
    8 “The Trials of a Foreign Merchant:letter by Jeronimus Wonderaer from Hoi An,1602”,From H.A. Foreest and A. de Booy(eds),De vierde scheepvart der Nederlanders naar Oost-Indie onder Jacob Wilkens en Jacon van Neck(1599-1604),Vol.2,The Hague,pp.67-91.Translated by Ruurdje Laarhoven,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9.
    1 《华夷变态》,卷 15,第 1036-1037 页。
    2 《华夷变态》,卷 15,第 1035 页。
    3 Christophoro Borri,Xu Dang Trung nam 1621,Ho Chi Minh:Nha Xuat Ban Thanh Pho Ho Chi Minh,1998,pp. 90.
    1 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105 页。
    2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3,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页 63。
    3 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 年,第 1 页。
    4 学者们在论及越南时也总是强调整个国家缺乏一条主要的河上交通要道贯通南北各个地区。Victor Lieberman 就认为越南地形的“不足在于延伸的领土上缺乏一个中心的河流动脉”,见 Victor Lieberman,“Transcending East-West Dichotomies:State and Culture Formation in Six Ostensibly Disparate Areas”,Modern Asian Studies,Vol.31 (1997),pp. 475. Keith Taylor 甚至认为越南的国家地形对其各地区关系具有决定作用,参见 Keith Taylor,“Surface Orientations in Vietnam:Beyond Histories of Nation and Region”,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7,No.4(Nov.1998),pp.449-478.
    5 参见 Charles J. Wheeler,“Cross-cultural Trade and Trans-regional Networks in the Port of Hoi An:Maritime Vietnam in the Early Modern Era”,Ph.D 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2001,Chapter 2,“the Cham precedent”,pp.72-130.
    1 “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From“Voyage de Pierre Poivre en Cochincine.Description de la Cochinchine(1749-1750).Voyage du vaisseau de la Compagnie le“Machault”,a la Cochinchine en 1749 et 1750”,in Revue de l’Extreme-Orient,Vol.3,No.1,(1885),pp.81-121.Translated by Kristine Alilunas-Rodgers, 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94.
    2 Victor Lieberman:“Local Integration and Eurasian Analogies:Structuring Southeast Asian History(c. 1350-c. 1830),Modern Asian Studies,Vol. 27,No. 3(Jul.,1993),pp. 490.
    1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页 8。
    2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四,“风俗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77 页。
    3 《抚边杂录》,卷 6,243b。
    4 《抚边杂录》,卷 6,227a-228a。
    5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四,“风俗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74 页。
    6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四,“风俗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80 页。
    7 (葡)多默·皮列士(Tomé Pires)著,何高济译:《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84-85 页。
    1 William Dampier,Voyages and Discoveries,London:Argonaut Press,1931,pp.49.
    2 西川求林斋辑:《增补华夷通商考》,卷 3,收入泷本诚一编:《日本经济大典》,第 4 卷,东京:株式会社明治文献,1966 年,第 325 页。
    3 西川求林斋辑:《增补华夷通商考》,卷 3,收入泷本诚一编:《日本经济大典》,第 4 卷,东京:株式会社明治文献,1966 年,第 328 页。
    4 参见表 3-4,表 3-5。
    5 《华夷变态》,卷 20,第 1589 页。
    6 John Crawfurd,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d Cochinchina,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reprint,pp.510-511.
     1 (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卷 296,“四裔四·安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
    1 《广州将军策愣奏折》,收入《明清史料》(庚编第一本),页 55,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2 (清)徐廷旭:《中越交界各隘卡略》,页 131-134,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台北:学生书局,1975 年。
    1 《广州将军策愣奏折》,收入《明清史料》(庚编第一本),页 55,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2 颜星:《历史上的滇越交通贸易及影响》,《学术探索》,2002 年第 4 期,第 94-97 页。
    3 方铁:《云南地区至邻国交通史略》,收入《中国边疆研究通报》(云南专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年。
    1 杨锡绂:《安南匪徒未靖请严边防疏》,《四知堂文集》,卷 5,《四库未收书辑刊》(第 9 辑第 24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第 152 页。
    2 《清世宗实录》(2),卷 150,雍正十二年十二月癸卯,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856 页。
    3《两广总督杨应琚奏为钦州沿边请改设防汛事》(乾隆二十年八月初十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0462-028.
    4 《署广东总督策愣等奏折》(乾隆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军机处录副奏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48 页。
    5 《张允随奏稿》(乾隆十一年五月九日),收入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83 页。
    6 高其倬:《奏与交趾疆境不清查勘待定折》(雍正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 4 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91 年,第 25 页。
    7 《署理云贵总督印务署云南巡抚刘秉恬奏折》(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598 页。
    1 清政府规定,对外贸易中“凡火炮、军器及其制造原料如硫磺、焰硝和生铁禁止出口,粮食也在禁止之列,但鼓励外商运粮食至中国,金、银、铜、铅等金属连同文化书籍都不准运出中国”。参见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36 页。
    2 《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康安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页 191,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3 《清高宗实录》(3),卷 219,乾隆九年六月乙亥,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827 页。
    1 《尹善继折》(雍正十二年六月初一日),《史料旬刊》第五期,《雍正安南勘界案》,故宫博物院,1930年。
    2 《清高宗实录》(3),卷 229,乾隆九年十一月癸卯,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962 页。
    3 《两广总督策楞奏报安南情形事》(乾隆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03-0460-005.
    4 《清高宗实录》(4),卷 267,乾隆十一年五月甲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475 页。
    5 《清高宗实录》(4),卷 235,乾隆十年二月壬申,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36 页。
    6 《清高宗实录》(4),卷 237,乾隆十年三月壬寅,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56 页。
    7 《两广总督杨应琚奏为沿边关隘应请每岁巡查修整以收实效事》(乾隆二十年五月初二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0462-016.
    1 杨锡绂:《安南匪徒未靖请严边防疏》,《四知堂文集》,卷 5,《四库未收书辑刊》(第 9 辑第 24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第 152 页。
    2 《张允随奏稿》(乾隆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收入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766 页。
    3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折》(乾隆四十年),《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3 页。
    4 《张允随奏稿》(乾隆十一年五月九日),《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84页。
    5 《安南国王咨覆》(乾隆四十年),《军机处录副奏折》,《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4 页。
    1 《张允随奏稿》(乾隆十一年五月九日),收入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84 页。
    2 赵翼:《簷曝杂记》卷 4,“缅甸安南出银”,中华书局,1982 年,第 73 页。
    3 黄现藩:《广西壮族简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 56 页。
    4 《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10 页。
    5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一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484 页。
    6 杨锡绂:《安南匪徒未靖请严边防疏》,《四知堂文集》,卷 5,《四库未收书辑刊》(第 9 辑第 24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第 152 页。
    7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296 页。
     1 高其倬:《勘察开化府边界折》(雍正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收入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524 页。
    2 在广西,清代广东商人至少在 30 个以上县市建有会馆,如广西龙州,明代时就有大批粤商入居,康熙末年建有粤东会馆;地方志记荔浦“商贾皆东粤三楚之人,冬归春聚”;另据学者考察,明清江西商人足迹遍布广西桂林、柳州、浔州、太平、镇安等处。而在云南,江西商人自明代就是当地主要客商,嘉靖、万历年间的王士性记载,云南全省“抚人居什之五六”,“滇云地旷人稀,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清康雍乾时期,也有不少粤商进入云南,当时的蒙自就建有两广会馆。参见黄滨:《明清时期广西“无东不成市”布局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1992 年第 3 期,第 54-59 页;(清)金烘修,钱元昌等纂:(雍正)《广西通志》,卷 33,“风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119 页;(明)王士性:《广志绎》,卷 5,“江南诸省”,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22页。
    3 一份关于乾隆三十一(1766)年越南最大华人矿厂送星厂械斗事件的清朝档案资料显示,以韶州人张南特为首的械斗一方中,主要当事人之一王作珠本在广东与广西太平府江州之间“贩卖布匹”,几年后无照出关到送星厂与同乡张南特等人合伙开矿。王作珠赴越虽非从事边境贸易,但其从原籍广东辗转到越南的经历代表着非广西籍华商经桂越通道入越牟利的一种模式,而且在越南华人矿厂和中越边境贸易最繁荣的 18世纪,和王作珠经历类似的华商不在少数,其中当有相当数量入越贩易的边贸商人。《奏呈审讯私越安南送星厂开矿张任富抢劫杀人案供词单》(乾隆三十一年),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222-037。
    4 《署两广总督郭世勋等奏折》(移会抄件),《明清史料》(庚编第三本),页 204,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 《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页 132,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 《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康安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页 188,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3 《张允随奏稿》(乾隆十一年五月九日),《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84页。
    4 《广州将军策愣奏折》,收入《明清史料》(庚编第一本),页 55,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清高宗实录》(3),卷 202,乾隆八年十月乙卯,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604-605 页。
    2 《广东广西总督马尔泰奏折》(乾隆九年九月初六),《军机处录副奏折》,《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592-593 页。
    1 (清)梁年修:《广西镇安府志》,光绪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年,卷 1,页 9-10。
    2 《清高宗实录》(3),卷 219,乾隆九年六月乙亥,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826 页。
    3 《广州将军策愣奏折》,收入《明清史料》(庚编第一本),页 5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4 《清高宗实录》(3),卷 219,乾隆九年六月乙亥,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826 页。
    
    1 《广东广西总督马尔泰奏折》(乾隆九年九月初六),《军机处录副奏折》,《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592-593 页。
    2 《清高宗实录》(3),卷 226,乾隆九年十月丙午,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页 922。
    1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48),卷 527,“越南”,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14632 页。
    2《广西巡抚宋邦绥奏报察看广西地方吏治铸钱开矿设卡民情等情形事》(乾隆三十年九月二十七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458-009.
    3 《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康安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页 187,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4 《清高宗实录》(11),卷 191,乾隆八年闰四月壬午,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463 页。
    1 《署理云贵总督印务署云南巡抚刘秉恬奏折》(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军机处录副奏折》,《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598 页。
    2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折》(乾隆四十年),《军机处录副奏折》,《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3 页。
     1《清高宗实录》(13),卷 982,乾隆四十年五月辛酉,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16-117 页。
    1 《清高宗实录》(13),卷 997,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乙未,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337-338 页。
    2 《安南国王咨文》(乾隆四十年三月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奏折》,《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2 页。
    1 《清高宗实录》(17),卷 1322,乾隆五十四年二月辛丑,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894 页。
    2 《署两广总督郭世勋等奏折》(移会抄件),《明清史料》(庚编第三本),页 204,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 《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页 132,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 《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康安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页 187,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2 《清高宗实录》(4),卷 235,乾隆十年二月壬申,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36 页。
    3 (雍正)《太平府志》,“食货”,《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590 页。
    4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 年,前言,第 2-4 页;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第 44 页。
    1 William Dampier,Voyages and Discoveries,London:The Argonaut Press,1931,pp.49;Peter Borschberg,,“The European Musk Trade with Asia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Singapore:The Heritage Journal,Vol.1(2004),pp.1-12.
    2 商壁:《粤风考释》,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年,第 54 页。
    3 《广东广西总督马尔泰奏折》(乾隆九年九月初六),《军机处录副奏折》,《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592-593 页。
    1 《抚边杂录》,卷 4,页 22a。
    1 Anthony Farrington,“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documents relating Pho Hien and Tonkinin Pho Hien,pp.148-161.
    2 《抚边杂录》卷 4,页 34b。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初到南方的黎贵惇对当地不甚熟悉,在这里误把瀚门当作了堧门(顺安门 Cua Thuan An)。
    3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与清河庯——顺化华侨史之一页》,《新亚学报》第 4 卷第 1 期,香港,1959 年,页312。
    4 《抚边杂录》,卷 6,230b。
    5 《抚边杂录》,卷 6,210b-211a。
    1 《抚边杂录》,卷 6,212a-212b。
    2 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新亚学报》第 3 卷第 1 期,页 305。
    3 《抚边杂录》,卷 6,页 216b-217a。
    4 《抚边杂录》卷 4,页 34b。
    5 “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in Li Tana,Anthony Reid(e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94,86.
    6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84 页。
    1 “Letter by Jeronimus Wonderaer from Hoi An,1602”, From H.A.Foreest and A.de Booy(eds),De vierde scheepvart der Nederlanders naar Oost-Indie onder Jacob Wilkens en Jacob van Neck(1599-1604),Vol.2,The Hague.Translated by Ruurdje Laarhoven,in Li Tana,Anthony Reid(e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6-26.
    2 转引自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155 页。据作者透露,她在 1990 年 7 月访问会安时曾看到这本家谱,当时由周先利的后人周光章和周妙居保存。
    3 (越)潘大允著,李娜译:《越南多牛乡的傅姓家族与中药经营》,载《东南亚纵横》,2002 年第 12 期,第 32-38 页。
    4 (越)潘大允著,李娜译:《越南多牛乡的傅姓家族与中药经营》,载《东南亚纵横》,2002 年第 12 期,第 34 页。
    5 《清高宗实录》(14),卷 1061,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甲戌,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179 页;广西巡抚吴虎炳:《奏报安南国王黎维 拿获周贵家口五人送关收押事》(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 46 辑,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 年。
    1 《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审拟续获高明县民黎奇珍娶逃妇林亚妹为妻商同陈嘉拔等谋杀谢干儒一案案犯折》,《史料旬刊》,第二十五期,故宫博物院,1930 年。
    2 岩村成允著,许云樵译:《安南通史》,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印行,1957 年,第 151 页。
    3 (越)高育春:《大南一统志》,卷 2,“承天府”,东京:印度支那研究会,昭和十六年(1941),页 308-314。
    4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三,“疆域志”;卷四,“风俗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30、179 页。
    5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86 页。这里的“唐人”即华人,“华民”则指越人。越南人自称“华民”充分体现出中国政治文化对其国其民的深刻影响。大约从黎朝开始,安南在对外关系方面仿照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与朝贡体制,与比它弱小的周边国家占城、真腊、哀牢等建立了同样的宗藩体系,戴可来先生将其称之为“亚宗藩关系”。牛军凯博士对这种体系进一步加以分析,认为其理论基础是中国的朝贡理念、华夷秩序, 在这一朝贡关系圈内,安南皇帝被认为是天之子,安南是天之中心,是中州、中土,安南人是“华人”,周边的占城、真腊、哀牢、暹罗以及南方马来地区的民族均是“蛮夷”。郑怀德在《嘉定通志》中通篇采用此种称法,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古代越南人的这种观念。参见戴可来:《略论古代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宗藩关系》,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 年第 2 期,第 115-120 页;牛军凯:《朝贡与邦交——明末清初中越关系研究(1593-1702)》,未刊博士论文,中山大学,2003 年,第 94页。
    1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91 页。
    2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01 页。
    3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00 页
    4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五,“物产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89 页。
    5 《安南国王咨覆》(乾隆四十年),《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4 页。
    6 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第 286-287 页。
    1 《清高宗实录》(14),卷 1061,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甲戌,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179 页。
    2 《吴虎炳折三》(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史料旬刊》第十八期,《安南夷人陈廷暄、阮文富剃发改装私越隘口案》,故宫博物院,1930 年;广西巡抚吴虎炳:《奏报安南国王黎维 拿获周贵家口五人送关收押事》(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 46 辑,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
    3 多牛乡《傅家世谱》,转引自(越)潘大允著,李娜译:《越南多牛乡的傅姓家族与中药经营》,载《东南亚纵横》,2002 年第 12 期,第 34 页。
    4 多牛乡《傅姓家谱》,此书大体上是汉文《傅家世谱》的越文译本,由傅霸顺翻译、编纂和印刷。转引自(越)潘大允著,李娜译:《越南多牛乡的傅姓家族与中药经营》,载《东南亚纵横》,2002 年第 12 期,第34 页。
    1 周贵曾祖父周幼庚最初从广东南海到安南谅山“搭盖草房,挑担过日”,后周幼庚及其子周治先后病故,到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草房失火被焚,周贵仍在谅山租屋居住”。参见:《吴虎炳折三》(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史料旬刊》第十八期,《安南夷人陈廷暄、阮文富剃发改装私越隘口案》,故宫博物院,1930年。
    2 据当时的广西巡抚吴虎炳奏称,陈廷暄、阮文富在安南坵黎地方“遇素识在彼住家开铺之广东三水县人周贵,谈及欲偷进内地之语,周贵索银允带,陈廷暄、阮文富各给银五两,又恐路上有人盘诘,周贵遂言薙头易服方好进口,即取刀代二犯薙头留辫,并给换内地衣服”。参见《吴虎炳折》(乾隆四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史料旬刊》第十八期,《安南夷人陈廷暄、阮文富剃发改装私越隘口案》,故宫博物院,1930 年。
    3 王文元著,蔡华译:《法属印度支那与中国的关系:经济地理研究》,云南省历史研究所,1979 年,第 20页。
    1 “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in Li Tana,Anthony Reid(e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85.
    2 参见 Do Bang,Pho cang vung Thuan Quang the ky XVII-XVIII(《17-18 世纪顺广地区的港市》),Ha Noi:NXB Thuan Hoa Hoi khoa hoc lich su Viet Nam,1996,pp.67-75.
    3 Do Bang,“The Relations and Pattern of Trade between Hoi An and the Inland”,in Ancient Town of Hoi An,pp153.
    4 Do Bang,“The Relations and Pattern of Trade between Hoi An and the Inland”,in Ancient Town of Hoi An,pp153.
    5 《抚边杂录》,卷 2,63a。
    1 《抚边杂录》,卷 2,90a-90b。
    2 Hickey,Gerald Cannon,Kingdom in the morning mist,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8,pp.64.
    3 尽管如此,占人并未完全退出这种中介贸易。原因一方面在于占婆的海外贸易在会安兴起后仍然持续了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在于占人比越人更擅于搞到珍稀的奇南香及其他奢侈品。由于史料缺乏,我们并不完全清楚奇南香和其他奢侈商品是如何运送到 17、18 世纪里路的海外商船上的,但据李塔娜推测,“该贸易涉及到占人”。参见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156 页;关于 16 世纪晚期和
    17 世纪早期的占婆贸易,参见(日)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の考察》,东京:《史学》,第62 卷第 11 号(1953),第 132-133 页。
    4 《抚边杂录》,卷 4,4b-5a。
    5 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156 页。
    6 《抚边杂录》,卷 6,231a-231b。
    7 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第 157 页。
    8 潘嘉 著,何廷庆译:《越南手工业发展史初稿》,第 111 页。
    1 Jean Koffler,Description historique de la Cochinchine,V.Barbier,Revue indochinoise, 1911,Vol.15-16.转引自 Do Bang,“The Relations and Pattern of Trade between Hoi An and the Inland”,in Ancient Town of Hoi An,pp.151.
    1 (清)姚文栋译:《安南小志》,页 73b,收入(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台北:学生书局,1975 年。
    2 (越)潘清简等纂:《(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卷 43,页 1,台北: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1969 年。
    3《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钟音奏报因采挖矿砂殴毙二命之张任富等分别定罪事》(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098-001。
    1 (日)大庭修著,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0 页,第 27 页。另参见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贸易商品交易之展开》,收入中研院近史所编:《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上册,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 年,第 275-318、282-284 页。日本向中国出口铜材数量的减少,除了本国铜材减产之外,其贸易政策的改革也是重要原因。17 世纪以降的近三百年间,日本对中国输出商品的结构,经历了由 17 世纪初年以银为主,转为 17 世纪末年到 18 世纪前期以铜为主,再到18 世纪中期以至 19 世纪中期的以海产品为主的变化过程。18 世纪开始,日本政府通过发展国内丝织业与制糖手工业,试图改变原先以出口铜材换取中国输入丝绸、砂糖的贸易结构,详见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贸易商品交易之展开》,第 312-313 页。
    2 关于清初中日之间的铜贸易及其对中国铸币的影响,参见 John Hall,“Notes on The Early Ch’ing Copper Trade with Japan”,Ha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2,No.3/4.(Dec. 1949),pp.444-461.
    3 (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三联书店,2000 年,第325 页。
    4 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 2000 年版,第 314 页。
    5 《张允随奏稿》(乾隆十一年五月九日),收入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83 页。
    6 Anthony Reid,“Chinese trade and Southeast Asian economic expansion in the later eighteen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an overview”,in Water Frontier:Commerce and the Chinese in the Lower Mekong Region,1750-1880,Nola Cooke&Li Tana eds.,Lahnam,MD:Rowman &Littlefield;and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4,pp.24.
    7《两广总督李侍尧、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折》(乾隆四十年),《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3 页。
    1《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李质颖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四十一年),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7 页。
    2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奏报续获安南脱回厂徒事》(乾隆四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357-015。
    3 《越史通鉴纲目》卷 43,页 1。
    1 《越史通鉴纲目》,卷 35,页 21。
    2 (清)赵翼《粤滇杂记》,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七帙),杭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85 年,第 386 页。
    3 《安南国王咨文》(乾隆四十年三月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2 页。
    4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折》(乾隆四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2 页。
    5 《李侍尧折二》(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日),《史料旬刊》第二十二期,《安南脱回厂徒案》,故宫博物院,1930 年。
    6 (同治)《(湖南)桂阳直隶州志》载:“乾隆中而彭五中往交趾开都龙银矿,挟资数十万归”。参见(清)汪敩灏修,王闿运纂:(同治)《(湖南)桂阳直隶州志》,卷 20,“货殖”,页 22,同治七年刻本。
    7 高其倬:《奏与交趾疆境不清查勘待定折》(雍正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 4 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91 年,第 25 页。
    8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296 页。
    9 关于此次边界之争的来龙去脉,参见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第五章第二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年 1 月,第 198-217 页。
    1 《清世宗实录》(1),卷 65,雍正六年正月庚辰,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1001-1002 页。
    2 王启民等编:《亚洲各国近代史讲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年,第 105 页。
    3 《越史通鉴纲目》卷 44,页 11。
    4 (日)岩村成允著,许云樵译:《安南通史》,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印行,1957 年,第 146 页。
    5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李质颖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四十一年),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7 页。
    6 《李侍尧折二》(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日),《史料旬刊》第二十二期,故宫博物院,1930 年。
    7 孙士毅、孙永清奏(乾隆五十三年八月十二日),吴丰培整理:《安南纪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卷 2,页 30。
    1 “孙士毅奏”(乾隆五十三年九月十二日),“孙士毅又奏”(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吴丰培整理:《安南纪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年,卷 4,页 3;卷 6,页 14。
    2 “富纲奏”(乾隆五十三年九月十一日),吴丰培整理:《安南纪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年,卷3,页 28。
    3 《清世宗实录》(2),卷 108,雍正九年七月戊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441 页。
    4 (清)杨锡绂撰:《安南匪徒未靖请严边防疏》,《四知堂文集》,卷 5,《四库未收书辑刊》(第 9 辑第 2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第 152 页。
    1 《安南国王咨文》(乾隆四十年三月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1-652 页。
    2 《越史通鉴纲目》卷 43,页 1。
    3 《奏呈审讯私越安南送星厂开矿张任富抢劫杀人案供词单》(乾隆三十一年),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222-037。
    4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钟音奏报因采挖矿砂殴毙二命之张任富等分别定罪事》(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098-001;《奏呈审讯私越安南送星厂开矿张任富抢劫杀人案供词单》(乾隆三十一年),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222-037。
    5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奏报续获安南脱回厂徒事》(乾隆四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357-015。
    6《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奏报拿获脱逃厂犯赖鹏万审明正法事》(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一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356-047。
    7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年,第 72 页。
    8 《奏呈审讯私越安南送星厂开矿张任富抢劫杀人案供词单》(乾隆三十一年),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222-037。
    9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奏报续获安南脱回厂徒事》(乾隆四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357-015。
    1 方志远、黄瑞卿,《明清江右商的经营观念和投资方向》,载《中国史研究》,1991 年第 4 期,第 73-74 页。
    2 王文韶等修,唐炯等纂: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卷 45,《食货志·矿务·厂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页 2887。
    3 王文韶等修,唐炯等纂: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卷 45,《食货志·矿务·厂员》,文海出版社 1966 年版,页 2882-2883。
    4 《张允随奏稿》(乾隆十一年五月九日),收入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83 页。
    5 (清)赵翼:《簷曝杂记》卷 4,“缅甸安南出银”,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73 页。
    1 从云南铜厂的情况来看,当时矿商所费资本主要分为“工本”和“公费”两大类。前者又可细分为二:一是实际开矿过程的采矿开支;二是冶炼矿石的炼矿开支。后者按当时人的说法包括四种:“神庙工及香资”。承应官府“公差”的费用,按期缴纳的矿山“山主之租”,以及分用农田沟水的租金。参见(清)吴其浚:《滇南矿厂图略》卷一,“规”,《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88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 145 页。越南华人矿厂情形与云南铜厂类似。
    2 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林文忠公政书》(丙集)“云贵奏稿”卷九,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66 年,页 1586。
    3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李质颖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四十一年),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7 页。
    1 “七长制”是一种类似矿厂非官方重要管理人员的泛称。王崧对七长制的定义是:“厂主所居曰官房,以七长治厂事。一曰客长,掌宾客之事。二曰课长,掌税课之事。三曰炉头,掌炉火之事。四曰锅头,掌役食之事。五曰镶头,掌镶架之事。六曰硐长,掌曹硐之事。七曰炭长,掌薪炭之事”。王崧,《矿厂采炼篇》,收入吴其浚:《滇南矿厂图略》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88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151 页。
    2 王崧,《矿厂采炼篇》,收入吴其浚:《滇南矿厂图略》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88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150-151 页。
    3《奏呈审讯私越安南送星厂开矿张任富抢劫杀人案供词单》(乾隆三十一年),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222-037。
    4 《奏呈审讯私越安南送星厂开矿张任富抢劫杀人案供词单》(乾隆三十一年),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222-037。
    5 《李侍尧折二》(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日)《史料旬刊》,第二十二期,故宫博物院,1930 年。。
    6 《奏呈审讯私越安南送星厂开矿张任富抢劫杀人案供词单》(乾隆三十一年),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222-037。
    1 吴其浚:《滇南矿厂图略》卷一,“丁”,“役”《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88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143-144 页。
    2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奏报续获安南脱回厂徒事》(乾隆四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357-015。
    3 《清高宗实录》(13),卷 989,乾隆四十八年八月乙巳,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210 页。
    4 “两硐相通,并取一矿,曰争尖。此硐在上,而彼硐从下截之,曰夺底。厂所常有之事也”。吴其浚:《滇南矿厂图略》,卷一,“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88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 146 页。
    5 (清)李焜修:《云南省蒙自县志》,卷 3,“厂务”,台北:成文出版社,据乾隆五十六年修抄本影印,1967年,页 39,62。
    6 吴其浚,《滇南矿厂图略》,卷一,“规”,《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88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145 页。
    1《军机处抄出两广总督李等奏折(移会抄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庚编第一本),页 79,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2《两广总督李侍尧奏报审拟厂犯张德裕等缘由事》(乾隆四十年十月),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03-0549-008。
    1 《奏呈审讯私越安南送星厂开矿张任富抢劫杀人案供词单》(乾隆三十一年),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222-037。
    2 赵翼:《簷曝杂记》卷 4,“缅甸安南出银”, 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74 页。
    1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折》(乾隆四十年),《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3 页。
    2 《安南国王咨文》(乾隆四十年三月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1 页。
    3 《越史通鉴纲目》卷 35,页 2。
    1 Anthony Reid,“Chinese trade and Southeast Asian economic expansion in the later eighteen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an overview”,in Water Frontier:Commerce and the Chinese in the Lower Mekong Region,1750-1880,pp.24.
    2 《安南国王咨覆》(乾隆四十年),《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4 页。
    3 赵翼:《簷曝杂记》卷 4,“缅甸安南出银”, 中华书局,1982 年,第 74 页。
    4 《越史通鉴纲目》卷 43,页 1。
    5 《越史通鉴纲目》卷 43,页 2。
     1 《两广总督李侍尧奏报审拟厂犯张德裕等缘由事》(乾隆四十年十月),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03-0549-008。
    1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李质颖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四十一年),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7 页。
    2 《清高宗实录》(13),卷 988,乾隆四十年八月癸未,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188-189 页。
    3 《清高宗实录》(13),卷 997,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乙未,第 337 页。
    1《张允随奏稿》(乾隆十一年五月九日),收入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83 页。
    2 《清世宗实录》(2),卷 108,雍正九年七月戊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441 页。
    3 《张允随奏稿》(乾隆十一年五月九日),收入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84 页。
    1 杨锡绂:《安南匪徒未靖请严边防疏》,《四知堂文集》,卷 5,《四库未收书辑刊》(第 9 辑第 24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第 152 页。
    2 (清)盛庆绂:《越南地舆图说》,页 13,《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台北:学生书局,1975 年。
    3《清高宗实录》(13),卷 985,乾隆四十年六月甲辰,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49 页。
    4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钟音奏报因采挖矿砂殴毙二命之张任富等分别定罪事》(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098-001。
    
    1 《李侍尧折二》(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日)《史料旬刊》,第二十二期,故宫博物院,1930 年。
    2 《清高宗实录》(13),卷 986,乾隆四十年七月甲寅,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59 页。
    3 《清高宗实录》(13),卷 988,乾隆四十年八月癸未,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87 页。
    4 《清高宗实录》(13),卷 988,乾隆四十年八月丙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87-188 页。
    1 《两广总督李侍尧奏报审拟厂犯张德裕等缘由事》(乾隆四十年十月),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03-0549-008。
    2 《清高宗实录》(13),卷 989,乾隆四十年八月乙巳,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70 页。
    3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 511,“礼部”,页 143,《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80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4 《清高宗实录》(13),卷 997,乾隆四十年八月乙未,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337 页。
    5 Anthony Reid,“Chinese trade and Southeast Asian economic expansion in the later eighteen and earlynineteenth centuries:an overview”,in Water Frontier:Commerce and the Chinese in the Lower Mekong Region,1750-1880,pp.24.
    1 王文元著,蔡华译:《法属印度支那与中国的关系:经济地理研究》,云南省历史研究所,1979 年,第 29页。
    2 《安南国王咨覆》(乾隆四十年),《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4 页。
    3 《清高宗实录》(13),卷 989,乾隆四十八年八月乙巳,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210 页。
    4 喻常森:《清代越南华侨矿业与矿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 年第 2 期,第 50 页。
    5 赵翼:《簷曝杂记》卷 4,“缅甸安南出银”,中华书局,1982 年,第 74 页。
    6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钟音奏报因采挖矿砂殴毙二命之张任富等分别定罪事》(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098-001。
    7 赵翼:《簷曝杂记》卷 4,“缅甸安南出银”,中华书局,1982 年,第 73 页。
    1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折》(乾隆四十年),《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3 页。
    2 《张允随奏稿》(乾隆十一年五月九日),收入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84 页。
    3 王崧,《矿厂采炼篇》,收入吴其浚:《滇南矿厂图略》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88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151 页。
    4 《安南国王咨覆》(乾隆四十年),《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4 页。
    5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折》(乾隆四十年),《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3 页。
     1 《大学士管两广总督臣李侍尧、广西巡抚臣熊学鹏奏》,《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四十年十月初二日,载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 356-357页。
    2 John Barrow,A voyage to Cochinchina, in the years 1792 and 1793,London,1806,pp.310-316;Gorge Staunton,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2 vols,London:G. Nicol,1798,vol. 1,pp.186-187.
    1 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香港:《新亚学报》第 3 卷第 1 期,第 312-313 页。
    2 (美)穆黛安(Dian Murray)著,刘平译:《华南海盗:1790-181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39 页。
    3 (清)魏源:《圣武记》(上),卷 6,“乾隆征服安南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 279 页。
    4 John Barrow,A voyage to Cochinchina, in the years 1792 and 1793,London,1806,pp.349-350.
    5 John Barrow,A voyage to Cochinchina, in the years 1792 and 1793,London,1806,pp.310;Gorge Staunton,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2 vols,London:G. Nicol,1798,vol. 1,pp.171.
    6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4,页 2。
    
    1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4,页 2-3。
    2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4,页 12。
    3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4,页 11。
    4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8,页 5。
    5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9,页 31。
    6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5,页 23。
    7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16,页 6。
    8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9,页 8。
    1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4,页 12。
    2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12,页 26。
    3 《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页 132,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4 “福康安、孙永清奏”(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初四日),吴丰培整理:《安南纪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年,卷 24,页 16。
     1 《清高宗实录》(17),卷 1344,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219 页。
    1 《礼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福康安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二本),页 187-191,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2《署两广总督郭世勋等奏折》(移会抄件),《明清史料》(庚编第三本),页 203,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 《署两广总督郭世勋等奏折》(移会抄件),《明清史料》(庚编第三本),页 204,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4 《安南国王阮□□为咨呈事》,《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五十七年闰四月初□日),收入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 362 页。
    1 《安南国王阮□□为咨呈事》,《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五十七年闰四月初□日),载《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上册,第 362 页。
    2 《清高宗实录》(19),卷 1434,乾隆五十八年辛酉,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67-168 页。
    3 《署理两广总督印务、广东巡抚臣郭世勋奏》,《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载《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上册,第 363-364 页。
    4 《署广西巡抚成林奏》,《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载《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上册,页 364。
    5 《署两广总督郭世勋等奏折》(移会抄件),《明清史料》(庚编第三本),页 203,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 《署两广总督郭世勋等奏折》(移会抄件),《明清史料》(庚编第三本),页 204,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 如送星厂在 1803 年重新由华商领征开采,岁纳税额一百两。1839 年,阮朝明命帝从清朝京钞中发现直隶总督琦善奏折中言“送星银矿极旺,而仅征商税,听清人采取,岁得纹银二百万两”。19 世纪初送星厂年产银锭二百万两的说法显然是夸大其辞,但这也反映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前陷于停滞越南华人矿业已经渐有起色。参见(越)张登桂等:《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 202,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语言研究所整理,东京:有邻堂,1961 年,页 23。
    1 “新旧阮之争”即 1771-1802 年间广南阮氏和西山阮氏为争夺越南的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双方战事基本上集中在南方。
    2 《军机处录副奏折》,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5 页。
    3 《抚边杂录》卷 1,44a。
    4 《大南实录前编》卷 11,页 17。
    5 陈荆和:《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注释》,载《文史哲学报》(台大),第七期(1956),第 110 页。
    6 《军机处录副奏折》,《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4-655 页;《两广总督杨景素奏请将李阿集妻陈氏等六名分赏江宁等处驻防兵丁事》(录副奏折,乾隆四十二年六月初一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03-1360-041。
    1 郑瑞明:《试论越南华人在新旧阮之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收入许文堂主编:《越南、中国与台湾关系的转变》,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001 年,第 5 页。
    2 (越)潘清简等纂:《(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卷 44,台北: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1969 年,页 23a。
    3 《军机处录副奏折》,《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4-655 页。
    4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卷 44,页 23a。
    5 高育春:《大南一统志》,东京:日本印度支那研究会,昭和十六年(1941),卷 9,页 16。
    6 《大南实录前编》卷 11,页 19。
    7 《大南实录前编》卷 11,页 19。
    1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3。
    2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4。
    3 《大南实录正编列传初集》,卷 30,页 6。
    4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4。
    5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4。
    6 《清高宗实录》(13),卷 996,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庚辰,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314 页。
    1 《大南实录》中记载了鄚氏协助旧阮的几次行动:其一,1774 年冬,“西贼阮文岳势甚猖獗,郑人又引兵南侵,天赐在镇江闻变,使其属载粟上京,以供军饷。船至归仁洋外,贼兵邀夺”;其二,1777 年,“上幸芹苴,与天赐合兵,乃命参将子沿率本部兵入东口道,合诸勤王兵,夹攻西贼,贼败之。子沿复回镇江设险守御,天赐侍跸,恭顺备至”;其三,西山军大举进攻镇江,“天赐陈避敌之策曰:‘镇江非拒险拒战之地,请奉驾由芹苴浅江出坚江地,倘有不测,则出幸洋岛,俟势而动。’其秋,天赐扈驾先行,遣子沿入狭江地面,砍伐大木,塞去水路。上忧患日切,召天赐谓曰:‘今贼势猖獗,国事如此,安能冀其再造乎?’天赐叩头拜泣曰:‘然则当召属臣郭恩洋艚来奉,圣驾及宫眷臣请竭犬马之劳,远投清朝广东,告乞中国与师殄灭群凶,复我疆土,臣愚以为非远图则无著足之地。’上允其奏,驾幸龙川,天赐乃遣属臣五戎该奇宽护驾先往,天赐留坚江汛口以待郭恩船至。”尽管以上行动均未成功,但仍显示了鄚天赐对旧阮的忠诚。《大南列传前编》,卷 6,页 9-10。
    2 何喜文,四川人,早年加入白莲教,后东走闽粤一带,改隶天地会,以“抄掠”为生,活跃于中国东南及越南海面。1786 年,率其属下梁文英等南渡越南南圻昆仑岛。第二年,经旧阮将领阮文诚引见,投效于旧阮。以上为《大南实录》的记载,而蔡廷兰在《海南杂著》中则这样记述何喜文投归旧阮的经过:“光中益强,兼并东京,代黎氏为王。方嘉隆之入海也,海寇何献文率百艏围之,嘉隆计窘,乃衣冠出舟上,呼曰:‘……若能悉众相助破敌,成功之日,愿以国并分而王之’。献文喜,遂与设誓。同适暹罗国,乞精兵数万,分道夹攻,拔陇奈、新州二城 ,乘胜攻克顺化,进取东京。”此处何献文即为何喜文。越南史料记载,“喜文善水战,曾率唐兵,常从征战,历著战功。”参见《大南正编列传初集》,卷 28,页 1-3;蔡廷兰:《海南杂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台北,1959 年 6 月,第 33 页。
    3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8。
    4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11。
    1 《大南实录前编》,卷 27,页 22。
    2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11。
    3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11。
    4 (越)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收入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221 页。
    1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14。
    2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14。
    3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80 页。关于此事,《大南实录》亦有详细记载,参见《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16;《大南列传前编》,卷 2,页 29-30。
    4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1,页 5。
    5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78 页。
    1 郑怀德祖籍福建长乐,1788 年授翰林院制诰,1802 年后成为阮朝重臣。关于郑怀德 1802 年前的政治活动,他在自己所著《艮斋诗集》中有详细记载,参见郑怀德:《艮斋诗集》(东南亚研究专刊之一),“自序”,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2 年,第 128-130 页。另可参见郑瑞明:《华侨郑怀德对越南的贡献》,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四期,1976 年,第 221-240 页。吴仁静祖籍广东,曾任旧阮嘉定政权翰林院时侍学和兵部右参知,并在 1798 和 1800 年两次奉命如清,为阮朝建立后越南与中国的建交奠定了基础,详见陈荆和编,郑怀德撰:《艮斋诗集》,“艮斋退食进编,送兵部参知静远侯吴汝山奉使大清”,第 67页;《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10,页 10。
    2 1789 年,旧阮“置坚屯道(在永镇斜温江口),命参谋阮玉璋、该奇阮文书守之,兼收唐人税(人岁纳番银一元)”,1790 年,又“以屋牙稽(腊人)为屋牙王,沥管巴忒府,征唐人花枝税例”。《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4,页 17、34-35。
    3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5,页 15。
    4 《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 40,页 16。
    5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5,页 23。
    6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10,页 4。
    7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4,页 29-30。
    8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4,页 35。
    9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7。
    10 《大南列传前编》,卷 42,页 32。
    1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 14,页 36;卷 17,页 5。
    2 《军机处录副奏折》,《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491 页。
    1 详见第六章,此处不再赘述。
    2 关于明清对安南黎莫双重承认政策形成与放弃,详见牛军凯:《明末清初中越关系研究:1593-1702》第一章。另可参见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第一章第一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年。
    3 “两广总督孙士毅等奏为谨拟安南檄谕文稿及该国并旧存封印一并呈览折”(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初八日),《宫中档乾隆朝奏折》(64),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 年。
    1 庄吉发:《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354 页。
    2 “孙士毅、孙永清奏”(乾隆五十三年八月十二日),吴丰培整理:《安南纪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年,卷 2,页 30-34。
    3 《清高宗实录》(17),卷 1310,乾隆五十三年八月辛丑,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672 页。
    4 “孙士毅奏”(乾隆五十三年九月十二日),吴丰培整理:《安南纪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年,卷 4,页 3。
    5 《清高宗实录》(17),卷 1312,乾隆五十三年九月庚午,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710 页。
    1 “孙士毅又奏”(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吴丰培整理:《安南纪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卷 6,页 16-18。
    2 《清高宗实录》(17),卷 1318,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癸巳,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815-816 页。
    3 《清高宗实录》(17),卷 1322,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庚寅,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882 页,乾隆五十四年二月辛丑,第 893-894 页。
    4 “孙士毅又奏”(乾隆五十四年三月初一日),吴丰培整理:《安南纪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年,卷 16,页 7。
    5 《清高宗实录》(17),卷 1324,乾隆五十四年三月戊午,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920 页。
    1 《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4。
    2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80 页。关于此事,《大南实录》亦有详细记载,参见《大南实录前编》,卷 12,页 16;《大南列传前编》,卷 2,页 29-30。
    3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21 页。
    1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78 页。《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1,页 17 亦有相关记载。
    2 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 年,第 24 页。
    1 Gorge Staunton,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orer of China,
    2 vols,London:G. Nicol,1798,vol. 1,pp.174.
    2 Ta Chi Dai Truong(谢志大章),Lich su noi chien o Viet Nam(《越南内战史》),Sai Gon,1973,pp. 63.
    1 《抚边杂录》,卷 4,页 32a。
    2 Jean koffler:Nhung nguoi Bo Dau Nha tren bo bien Chiem Thanh va Viet Nam,转引自 Uy ban khoa hoc xa hoi Viet Nam:Do thi co Viet Nam,Ha Noi,1989,pp. 225.
    3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20 页。
    4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22 页。
    5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二,“山川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65 页。
    1 戚继光:《上应诏陈言乞晋恩赏疏》,载陈子龙、徐孚远等辑:《明经世文编》,卷 347,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页 3741。
    2 《清圣祖实录》(1),卷 14,康熙四年三月戊戌,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219 页;卷 19,康熙五年五月乙未,第 270 页。
    3 (清)贺长龄等编:《清经世文编》(下),第 2117 页。
    4 (美)穆黛安(Dian Murray)著,刘平译:《华南海盗:1790-181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57 页。穆黛安博士在该书第三章系统探讨了越南西山起义对乾嘉之交华南海盗活动升级的决定性影响。
    5 《军机处录副奏折》,《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655 页。
    6 穆黛安著,刘平译:《华南海盗:1790-18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2,55 页。
    7 (清)贺长龄等编:《清经世文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 2100 页。
     1 Victor Purcell,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pp174.
    1 John Barrow,A voyage to Cochinchina, in the years 1792 and 1793, London,1806,pp.310-311.
    2 以承天明香社陈养纯之陈氏家族为例,其在越南的第三代以后子孙与嘉定关系颇深,其中第三、四、五代中均有人从会安奔赴嘉定。如第三代陈恩在 1730 年后赴嘉定行医大振家声,其子孙遂不再返越中而留居当地;第四世陈渭亦在 18 世纪三四十年代单身到嘉定造船行商;渭之第七子士团在西山之乱时赴嘉定应募。Charles Wheeler 博士曾对会安等地的一些华人碑刻进行过田野考察,发现不少明香人在战争期间南下嘉定,有些则在 1801 年阮福映收复会安后又重新返回。其中很多是祖籍为福建同安和晋江的闽南商人。参见陈荆和:《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东南亚研究专刊之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年,第 32 页;Charles J. Wheeler,“Cross-cultural Trade and Trans-regional Networks in the Port of Hoi An:Maritime Vietnam in the Early Modern Era”,Ph.D 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2001,pp.202.
    3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与清河庯》,《新亚学报》,第 4 卷第 1 期,第 319 页。
    4 李塔娜:《18-19 世纪湄公河三角洲的大米贸易及其影响》,载《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0 年第 2 期,第 5 页。
    5 《抚边杂录》,卷 4,页 41b。
    1 李塔娜:《18-19 世纪湄公河三角洲的大米贸易及其影响》,载《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0 年第 2 期,第 6、7 页。
    2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五,“物产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90-191 页。
    3 陈国栋:《清代中叶厦门的海上贸易(1727-1833)》,收入同氏著:《东亚海域一千年》,台北:远东出版公司,2005 年,第 498 页。
    4 John Crawfurd,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d Cochinchina,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reprint,pp.414.
    5 Anthony Reid,“Chinese trade and Southeast Asian economic expansion in the later eighteen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an overview”,in Water Frontier:Commerce and the Chinese in the Lower Mekong Region,1750-1880,Nola Cooke&Li Tana eds.,Lahnam,MD:Rowman &Littlefield;and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4,pp.29.
    6 蔡廷兰:《海南杂著·越南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 42 种,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 年,页 39。
    1 (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卷 1,“交趾”,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20 页。
    2 (清)潘鼎珪《安南纪游》(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地理类》(第 256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年,第 151 页。
    3 (清)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9、10、57、49 页。
    4 Nguyen Boi Lien,Gio Trang Co quan,NXB Da Nang,1996,pp.47.
    1 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2,pp.454-455.
    2 L. Rey,“Voyage from France to Cochin-China,in the ship Henry”, in Schoolcrafts Journals(London,1821), vol. 4,No. 5,pp.117.
    3 蔡廷兰:《海南杂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59 年,第 37-38 页。
    4 黎贵惇:《抚边杂录》,卷 6,页 231b。
    5 “Letter by Jeronimus Wonderaer from Hoi An,1602”, From H.A.Foreest and A.de Booy(eds),De vierde scheepvart der Nederlanders naar Oost-Indie onder Jacob Wilkens en Jacob van Neck(1599-1604),Vol.2,The Hague.Translated by Ruurdje Laarhoven, 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Ibid,pp.17-20.
    1 (英)布赛尔:《东南亚的中国人》(连载之三),载《南洋资料译丛》1958 年 Z1 期,第 4 页。
    2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80 页。
    3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东南亚研究专刊之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年,第 27-28页。
    4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省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114 页。
    5 蔡廷兰:《海南杂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59 年,第 38 页。
    6 Pierre Poivre,“Description of Cochinchina,1749-1750”,in Li Tana, Anthony Reid(ed.),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pp77.
    7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57 页。
    1 (元)汪大渊著,苏继廎校释:《岛夷志略校释》,“占城”,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第 55 页。
    2 这里称其为“遗孀”并非代表这些越南妇女的华商配偶已经去世,而是强调女方在贸易季之外的时间常年独居的生活状态以及双方关系的不稳定性。
    3 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2,pp.455.
    4 Chen Ching-Ho(陈荆和),“O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Duong-thuong Hoi-quan’ of Faifo(Hoi-an), Central Vietnam”,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History,5-10 August 1968 at University of Malaya,Kuala Lumpur,Southeast Asian Archives,Vol. II(Kuala Lumpur, 1969),pp.156.
    1 Charles Wheeler1999 年 5 月在会安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所做的田野调查。参见 Charles J. Wheeler,“Cross-cultural Trade and Trans-regional Networks in the Port of Hoi An:Maritime Vietnam in the Early Modern Era”,Ph.D 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2001,pp.149;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80 页。
    2 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pp.55,122,158.
    3 谭志词:《越南闽籍侨僧拙公和尚与十七、十八世纪中越佛教交流》,未刊博士论文,暨南大学,2005 年,第 48 页。
    1 《祀事碑记·立券约》,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3411-12。
    2 《后神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3406。
    3 《后佛碑》,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25878。
    4 Wang Gungwu,Leo Suryadinata,Tan Chee Beng,“Appendix:Women and Chinese Identity—An Exchange at the Closing Session of the Workshop”,in Leo Suryadinata ed.,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pp.298.
    1 Nola Cooke,“Book Review:Law and Society in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Vietnam”,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 29,No.1,(1998),pp.224.
    2 李塔娜:《边和探幽记》,《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0 年第 1 期,第 40 页。
    3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东南亚研究专刊之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年,第 33页。
    4 (清)陈寿祺:《左海全集·文集》,卷 6 之《安溪李氏续修族谱序》,清道光年间陈氏刻本,第 63 页。
    5 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1 页。作者在该书中对福建、广东的宗族组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 广东历史学会编:《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年;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第 88-90 页。
    2 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pp.44.
    3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第 73 页。
    1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东南亚研究专刊之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年,第 30-31页。
    2 Charles Wheeler 1999 年在会安 Cam Thanh 所做的田野调查。他收集了几种华人族谱和数十通华人墓碑碑刻资料。参见 Charles J. Wheeler,“Cross-cultural Trade and Trans-regional Networks in the Port of Hoi An:Maritime Vietnam in the Early Modern Era”,Ph.D 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2001,pp.140-141.
    3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东南亚研究专刊之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年,第 30-31页。
    4 多牛乡《傅家世谱》,转引自(越)潘大允著,李娜译:《越南多牛乡的傅姓家族与中药经营》,载《东南亚纵横》,2002 年第 12 期,第 35-36 页。
    1 多牛乡《傅家世谱》,转引自(越)潘大允著,李娜译:《越南多牛乡的傅姓家族与中药经营》,载《东南亚纵横》,2002 年第 12 期,第 36 页。
    2 据傅家老人回忆,家族一本已在抗法战争中失传的汉文家谱记载,傅家始祖东川首先在 16 世纪末传此业入多牛。“始祖字东川,号永才,籍贯中国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第 70 都乌江乡”,大约在黎世宗光兴十四年辛卯年(1591),傅东川夫妇携带五个孩子到越南,大儿子和二儿子“留在北国”。多牛乡《傅家世谱》,转引自(越)潘大允著,李娜译:《越南多牛乡的傅姓家族与中药经营》,载《东南亚纵横》,2002 年第 12 期,第 34 页。
    3 多牛乡《傅家世谱》,转引自(越)潘大允著,李娜译:《越南多牛乡的傅姓家族与中药经营》,载《东南亚纵横》,2002 年第 12 期,第 37 页。
    4 (越)潘大允著,李娜译:《越南多牛乡的傅姓家族与中药经营》,载《东南亚纵横》,2002 年第 12 期,第 32-38 页。
    1 (越)潘大允著,李娜译:《越南多牛乡的傅姓家族与中药经营》,载《东南亚纵横》,2002 年第 12 期,第 36 页。
    2 为维持华人血统,华人家族的嫡长房一般都娶华人或华裔女子,如陈家历代嫡长房从第一世到第九世均娶华人及其后裔为正室。
    3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东南亚研究专刊之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年,第 27-28、30-31 页。
    4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东南亚研究专刊之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年,第 33-34页。
    1 Tan Chee Beng,The Baba of Melaka:Culture and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kan Community in Malaysia,Selangor:Pelanduk Publications,1988,pp147.
    2 Wolfgang Moese,Chinese Regionalism in West-Malaysia and Singapore,Vol.1,Hamburg,1979,pp.304.
    3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年,第 270 页。
    1 据陈荆和先生研究,到 19 世纪末之前,南圻陈上川将军祠至少有五处。从建造时间来看,其中四处建于18 世纪。《大南列传前编》之“陈上川”传载,显宗乙未二十四(1715)夏四月,“上川寻病卒,镇边人思其功立祠祀之”。《嘉定通志》亦云,“其陈将军屡与贼(指柬埔寨)战,彼素敬畏”,后于永清镇后江大洲立祠,“与藩镇之新安社、镇边之新邻村慨慕其开垦之功,而庙亦香火不绝”。而据《艮斋诗集》,郑怀德于1783 年因避西山之乱前往柬埔寨,路经铁垒之陈将军庙,曾题诗一首。参见: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植南圻》(下),香港:《新亚学报》第 8 卷第 2 期,第 468-469 页;《大南列传前编》,卷六,页 12;(越)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收入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225 页;陈荆和编,郑怀德撰:《艮斋诗集》(东南亚研究专刊之一),“艮斋退食进编”,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2 年,第 35-36 页。
    2 (清)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第 80、83 页。
    3 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pp.62.
    4 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pp.66.
    1 Wolfgang Moese,Chinese Regionalism in West-Malaysia and Singapore,Vol.1,Hamburg,1979,pp.335-336.
    2 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卷 9,“舟师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86 页。
    3 《穗城会馆重修序》(1970 年),收入 Li Tana, Nguyen Cam Thuy chu bien,Bia chu Han trong Hoi quan nguoi Hoa tai Thanh pho Ho Chi Minh,Ha Noi:Khoa Hoc Xa Hoi,1999,pp.303.(李塔娜、阮锦翠主编:《胡志明市华人会馆中的汉文碑铭》,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越文版。)
    4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13 页。
    5 《穗城会馆重修序》(1970 年),收入 Li Tana, Nguyen Cam Thuy chu bien,Bia chu Han trong Hoi quan nguoi Hoa tai Thanh pho Ho Chi Minh,Ha Noi:Khoa Hoc Xa Hoi,1999,pp.303.
    1 谭志词:《关公崇拜在越南》,载《宗教学研究》,2006 年第 1 期,第 32 页。
    2 谭志词:《越南河内历史上的关公庙与华侨华人》,载《南洋问题研究》,2005 年第 2 期,第 44-50 页。
    3 《高平实录》,越南汉喃研究院书号:A.1129,页 47b。
    4 阮朝国史馆:《大南一统志》(抄本),卷 11,“谅山省·祠庙”,越南汉喃研究院书号:A.69/1。
    5《重建关圣庙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172。
    6 《关圣庙硃漆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176。
    7 《兴安省一统志》,“庙寺”,越南汉喃研究院书号:A.963,25a。转引自谭志词:《关公崇拜在越南》,《宗教学研究》,2006 年第 1 期,第 30 页。
    8 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pp.59.
    1《会安关圣庙碑铭》(一),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30470。
    2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页 83。
    3 高育春:《大南一统志》(第一辑),卷 5,“广南省”,页 671;《会安关圣庙碑铭》(二),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30471。
    4 《会安关圣庙碑铭》(二),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30471。
    5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18 页。
    6 Li Tana,Nguyen Cam Thuy chu bien,Bia chu Han trong Hoi quan nguoi Hoa tai Thanh pho Ho Chi Minh,Ha Noi:Khoa Hoc Xa Hoi,1999.
    7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26 页。
    
    1 庄国土:《闽南海上的兴起与妈祖信仰的海外传播》,国际妈祖文化学术会论文,澳门,2001 年 10 月。
    2 (越)范适贵撰:《重建关圣庙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172。
    
    1 蔡林海:《华商网络的起源》,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3 期,第 66 页。
    2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页 80。
    1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页 83。
    2 据会安福建会馆内的一通泉州华商施宏泽在 1757 年所立的碑刻记载,金山寺建于六十多年前,也就是1697 年之前,很可能是大汕离开广南不久。参见 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pp.66.
    3 Tsai Maw-Kuey,Les chinois au Sud-Vietnam,Paris:Ministere de I’education nationale comite des travaux historiques et scientifiques,Biblioteque nationale,1968,pp.29-31.
    4 《鼎建粤东会馆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196。
    1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13 页。
    2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六,“城池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18 页。
    3 《穗城会馆重修序》(1970 年),收入 Li Tana,Nguyen Cam Thuy chu bien,Bia chu Han trong Hoi quan nguoi Hoa tai Thanh pho Ho Chi Minh,Ha Noi:Khoa Hoc Xa Hoi,1999,pp.303。
    4 Li Tana,Nguyen Cam Thuy chu bien,Bia chu Han trong Hoi quan nguoi Hoa tai Thanh pho Ho Chi Minh,Ha Noi:Khoa Hoc Xa Hoi,1999,pp.197.
    5 《重修穗城会馆碑记》(道光十年),收入 Li Tana,Nguyen Cam Thuy chu bien,Bia chu Han trong Hoi quan nguoi Hoa tai Thanh pho Ho Chi Minh,Ha Noi:Khoa Hoc Xa Hoi,1999,pp.259。
    1 谭志词:《越南河内历史上的关公庙与华侨华人》,载《南洋问题研究》,2005 年第 2 期,第 44-50 页。
    2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与清河庯》,《新亚学报》,第 4 卷第 1 期,第 319-320 页。
    3 洋商会馆在嘉隆初年(19 世纪初),更名为四帮会馆(福建、潮州、嘉应和广东),后来在以上四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琼府或海南帮,改为五帮会馆。据会馆内的“重修头门埠头碑记”,五帮会馆于 1855 年重修。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会馆更名为中华会馆,1927 年再次重修。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pp.68.
    4 Chen Ching-Ho,“O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Duong-thuong Hoi-quan’ of Faifo(Hoi-an), Central Vietnam”,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History,5-10 August 1968 at University of Malaya,Kuala Lumpur,Southeast Asian Archives,Vol. II(Kuala Lumpur, 1969),pp.150.
     1 Chen Ching-Ho,“O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Duong-thuong Hoi-quan’ of Faifo(Hoi-an),Central Vietnam”,Southeast Asian Archives,Vol. II(Kuala Lumpur, 1969),pp.155-156.
     1 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卷 4,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页 80。
    1 学界关于马来亚、菲律宾和印尼土生华人社会文化混合特性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有关海峡华人文化的精辟分析,参见:Tan Chee Beng,The Baba of Melaka:Culture and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kan Community in Malaysia,Selangor:Pelanduk Publications,1988;有关印尼土生华人群体的研究,参见 Giok-Lan Tan,The Chinese Sukabumi:A Study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ccommodatio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1963;G. William Skinner 则对以上三个土生华人社会的混合文化进行了全面论述,参见 G. William Skinner,“Creolized Chinese Societies in Southeast Asia”,in Anthony Reid(ed.),Sojourners and Settlers:Histories of Southeast Asia and Chinese,Sydney:Allen & Unwin,1996,pp. 51-93;而王赓武、廖建裕、陈志明等学者则对东南亚几种典型的土生华人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度探讨,参见 Wang Gungwu,Leo Suryadinata,Tan Chee Beng,“Appendix:Women and Chinese Identity—An Exchange at the Closing Session of the Workshop”,in Leo Suryadinata ed.,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
    2 陈荆和:《关于“明乡”的几个问题》,载王锡易等著:《明代国际关系》,台北:学生书局,1968 年,第 146-152页。
    3 当时大唐街和日本町的概况,分别参见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香港:《新亚学报》第 3 卷第 1 期,第 278-291 页;(日)岩生成一:《南洋日本町の研究》,东京:南亚细亚研究所,1940年,第 15-72 页。
    1 陈荆和:《关于“明乡”的几个问题》,载王锡易等著:《明代国际关系》,台北:学生书局,1968 年,第 145页。
    2 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pp.41-45.
    3 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植南圻》(下),香港:《新亚学报》第 8 卷第 2 期,1968 年,第 451-452页。
    4 郑怀德:《嘉定通志》,卷三,“疆域志”,《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123 页。
    5 《大南实录前编》卷 7,页 14。
    6 如阮主时代一直附属于广南会安的清河庯,到西山占据时代开始与会安分离,成为独立的行政单位,同时设立明香社。陈荆和先生将此举视为“西山阮氏为便于管制土生华侨而采取之处置”。参见陈荆和:《承天明乡社与清河庯》,香港《新亚学报》,第 4 卷第 1 期,第 310-311 页。
     1 据《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 47,明命八年(1827)七月条曰:“改诸地方明香社为明乡社。”于是,越南各地“明香社”一律改为“明乡社”。《大南会典事例》卷 44“户部清人”云:“(绍治)二年(1842)议准,凡诸地方如有清人来投,即遵例定,登入帮籍,受纳税例,该帮人所生之子若孙,均不得薙发垂辫,系年到十八者,该帮帮长即行报官,著从明乡簿,依明乡例受税,不得仍从该祖父著入清人籍。除何省原有帮人,又有明乡社民者,其该帮人之子孙即由明乡社登籍外;余何省只有清人帮而无明乡社者,其该帮人之子若孙,一辰登続现得五名以上,即听别立为明乡社,倘仅只一二人,不及五人者,未应别立一社,听并于帮籍后,另著为明乡社(若)干名,凑足五名之数,即别建为明乡社,仍由该地方官缮册到部,照例受税。”
    2 Charles J. Wheeler,“Cross-cultural Trade and Trans-regional Networks in the Port of Hoi An:Maritime Vietnam in the Early Modern Era”,Ph.D 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2001,pp.167-169.
    1 陈荆和:《关于“明乡”的几个问题》,载王锡易等著:《明代国际关系》,台北:学生书局,1968 年,第 153页。
    2 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pp.46-47. 记录艚为阮氏海外贸易管理机构重要职位之一,《抚边杂录》曾记其外贸管理机构主要由“该有、该艚、知艚各一员,该簿艚、该府艚、记录艚、守艚各二员,该房六人,令史三十人,仝锐兵五十名,艚 四队七十名,通事七名”等构成。参见黎贵惇:《抚边杂录》,卷 4,页 31a。
    3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东南亚研究专刊之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年,第 33-34页。
    4 陈荆和编,郑怀德撰:《艮斋诗集》(东南亚研究专刊之一),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2 年,第67、128-130 页。
    5 建立明香会馆这一点也体现出明香人相对于东南亚其他混血华人群体的独特性。Skinner 曾注意到,在菲律宾、印尼和马来亚的海峡殖民地,作为华人组织中最重要的传统形式,“会馆与混血华人完全无关”。William Skinner,“Creolized Chinese Societies in Southeast Asia”,in Anthony Reid,ed. Sojourners and Settlers:Histories of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Sydney:Allen&Unwin,1996,pp.87.
    6 陈毓墀:《越南“明乡人”及其会馆》,载《广东文献》(台北),第 29 卷第 4 期,2001 年,第 63-66 页。
    1 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pp.62.
    2 《重修旧宦科缘碑记》,收入 Li Tana, Nguyen Cam Thuy chu bien,Bia chu Han trong Hoi quan nguoi Hoa tai Thanh pho Ho Chi Minh,Ha Noi:Khoa Hoc Xa Hoi,1999,pp.469-470;《重修霞漳会馆碑记》,同上,pp.123-124。
    3 蒋国学:《论越南南河阮氏政权的华侨华人政策——兼论北河黎郑政权的华侨华人政策》,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第 55 页。
    4 (澳)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 年,第 24 页。
    1.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2. (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3. (后晋) 刘煦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4.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5.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6. (唐)魏征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7. (唐)陆贽著;刘泽民校点:《陆宣公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
    8.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9. (宋)范成大原著,胡起望、覃光广校注:《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年。
    10.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
    11.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年。
    12. (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
    13. (宋)郑思肖撰:《心史》,《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 30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14. (宋)吴自牧:《梦粱录》,《丛书集成初编》(616),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年。
    15. (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16. (宋)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绍兴十七年(1147)黄州刻递修本影印。
    17. (宋)司马光撰,邓广铭等点校:《涑水记闻》,北京:中华书局,1889 年第 1 版,1997年重印。
    18. (宋)洪迈:《夷坚志·三志己》,《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 126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19. (宋)周密:《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20. (越)黎崱著,武尚清点?骸栋材现韭浴罚本褐谢榫郑?000 年。
    21.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22. (元)汪大渊著,苏继廎校释:《岛夷志略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23. (元)陈大震,吕桂孙纂修:(大德)《南海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713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24. (元)同恕著,李梦生校勘:《榘庵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年。
    25. (元)拜柱等纂修,方龄贵校注:《通制条格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
    26. (元)周达观著,夏鼐校注:《真腊风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27.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实录》,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年。
    28. (明)宋濂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
    29. (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
    30. (明)谢杰:《虔台倭纂》,收入郑振铎辑《玄览堂丛书续集》(5),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本,1947 年。
    31. (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32. (明)许孚远:《敬和堂集》,收入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3. (明)朱纨:《朱中丞甓余集一》,收入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34. (明)侯继高:《全浙兵制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兵家类》(第 31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年。
    35. (明)唐胄:《正德琼台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正德残本影印,1964 年。
    36. (明)佚名纂修:《安南志原》,河内:法国远东学院订刊,1931 年。
    37. (明)马欢著,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年。
    38. (明)陈全之:《蓬窗日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 1125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39. (明)徐孚远:《交行摘稿》,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 68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年。
    40. (明)朱舜水:《安南供役纪事》,收入《朱舜水文选》,台湾文献丛刊,第 182 册。
    41. (明)何乔远:《何氏镜山集》,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 年。
    42. (明)王士性:《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43. (明)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万历四十一年刊,扬州古旧书店据万历本油印。
    44. (明)周元暐:《泾林续记》,《丛书集成初编》,第 2954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45. (明)陈子龙、徐孚远等辑:《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46. (清)王沄:《漫游纪略》,《笔记小说大观》(第 17 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年。
    47.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48. (清)王之春:《淸朝柔远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第 1 版,2000 年第 2 次印刷。
    49. (清)邵廷采:《东南纪事》,上海:上海书店,1982 年。
    50. (清)徐松辑:《宋会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78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51.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52. (清)大汕著,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重印。
    53. (清)余缙:《大观堂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 67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年。
    54. (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
    55. (清)潘鼎珪《安南纪游》(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地理类》(第 256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年。
    56. (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 4 种,1957 年。
    57. (清)周凯:《厦门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 95 种,1961年。
    58. (清)杨锡绂:《四知堂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 9 辑第 24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
    59. (清)赵翼:《簷曝杂记》,中华书局,1982 年。
    60. (清)赵翼《粤滇杂记》,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七帙),杭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85 年,第 386 页。
    61. (清)徐廷旭:《中越交界各隘卡略》,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台北:学生书局,1975 年。
    62. (清)姚文栋译:《安南小志》,收入(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台北:学生书局,1975 年。
    63. (清)叶羌镛:《吕宋纪略》,收入(清)王锡祺辑: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七帙),杭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85 年。
    64. (清)盛庆绂:《越南地舆图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台北:学生书局,1975 年。
    65. (清)王文韶等修,唐炯等纂:光绪《续云南通志稿》,文海出版社,1966 年。
    66. (清)吴其浚:《滇南矿厂图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88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67. (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66-1973 年。
    68. (清)李焜修:《云南省蒙自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乾隆五十六年修抄本影印,1967 年。
    69.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 80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70. (清)魏源著,韩锡铎,孙文良点校:《圣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71. (清)贺长龄等编:《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72. (清)汪敩灏修,王闿运纂:(同治)《(湖南)桂阳直隶州志》,同治七年刻本。
    73. (清)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受,冯承钧注释:《海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55 年 9月。
    74. (清)梁年修:《广西镇安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十八年刊本影印,1967年。
    75. (清)施琅撰,王铎全校注:《靖海纪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6. (清)袁枚编撰,申孟、甘林点校:《子不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77.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丁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年。
    78.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庚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7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91年。
    8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年。
    81.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78 年。
    82. 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年。
    83.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10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84. 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1986年。
    8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
    86. 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八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87.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年。
    88. 雍正《硃批谕旨》,光绪十三年上海点石斋缩印本。
    89.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文献丛编》,1930 年和济印刷局铅印本。
    90.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史料旬刊》, 1930 年。
    91. (清)金烘修,钱元昌等纂:(雍正)《广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2.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93.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1986 年。
    94. 吴丰培整理:《安南纪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年。
    95. 赵令扬编著:《明实录中之东南亚史料》,香港:学津出版社,1968 年。
    96.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省人民出版社,1992 年。
    97. 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年。
    98. (清)陈寿祺:《左海全集·文集》,清道光年间陈氏刻本。
    99. 商壁:《粤风考释》,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年。
    100. 《两广总督庆复奏南洋请照旧贸易由奏抄件》(乾隆七年三月初三日),《军机处录副奏折·外交类》,文件号:001398-001403。
    101. 《两广总督策楞奏报安南情形事》(乾隆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0460-005.
    102. 《两广总督杨应琚奏为沿边关隘应请每岁巡查修整以收实效事》(乾隆二十年五月初二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0462-016.
    103. 《两广总督杨应琚奏为钦州沿边请改设防汛事》(乾隆二十年八月初十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0462-028.
    104. 《两广总督李侍尧奏报审拟厂犯张德裕等缘由事》(乾隆四十年十月),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0549-008。
    105.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钟音奏报因采挖矿砂殴毙二命之张任富等分别定罪事》(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098-001。
    106. 《奏呈审讯私越安南送星厂开矿张任富抢劫杀人案供词单》(乾隆三十一年),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222-037。
    107.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奏报拿获脱逃厂犯赖鹏万审明正法事》(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一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356-047。
    108. 《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奏报续获安南脱回厂徒事》(乾隆四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357-015。
    109. 《广西巡抚宋邦绥奏报察看广西地方吏治铸钱开矿设卡民情等情形事》(乾隆三十年九月二十七日),国家清史编纂工作资源库,档号 03-1458-009。
    1. (越)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陈荆和校合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4年。
    2. (越)张登桂等:《大南实录》,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语言研究所整理,东京:有邻堂,1961年。
    3. (越)潘清简等纂:《(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台北: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1969年。
    4. (越)黎贵惇:《抚边杂录》,西贡,1967 年。
    5. (越)黎贵惇:《芸台类语》,越南文化中心出版社,1995 年。
    6. (越)黎贵惇:《见闻小录》,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 A.32.
    7. (越)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手抄本,编号 A.2061.
    8. (越)潘叔直撰,陈荆和编校:《国史遗编》(东南亚史料专刊之一),香港:新亚研究所,1965 年。
    9. (越)郑怀德,陈荆和编校:《艮斋诗集》(东南亚研究专刊之一),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2 年。
    10.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陈氏正谱》(东南亚研究专刊之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年。
    11. (越)郑怀德:《嘉定通志》,收入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
    12. 武世营撰:《河仙镇叶镇莫氏家谱》,收入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
    13. (越)杨文安:《乌州近录》,景历乙卯年(1555)抄本。
    14. (越)绵宜等纂:《大南会典事例》,西贡文化特责国务卿府,1968 年。
    15. (越)高育春:《大南一统志》,东京:印度支那研究会,昭和十六年(1941)。
    16. 阮朝国史馆:《大南一统志》(抄本),越南汉喃研究院书号:A.69/1-12。
    17. (越)范廷琥:《雨中随笔》,《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第五本,台北:学生书局,1992 年。
    18. 许文堂,谢奇懿编:《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000 年 11 月初版。
    19. 刘春银, 王小盾, 陈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台北:中央硏究院中国文哲硏究所,2002 年初版。
    20. 刘春银, 王小盾, 陈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补遗》,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亚太研究专题中心,2004 年初版。
    21. 《兴安省一统志》,同庆二年丁亥春撰,越南汉喃研究院书号:A.963。
    22. 《黄家谱记》,越南汉喃远藏手抄本,编号 Vhc297。
    23. (越)李文馥:《李氏家谱》,越南汉喃院藏手抄本,编号 A1057。
    24. 《祀事碑记·立券约》,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3411-12。
    25. 《后神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3406。
    26. 《后佛碑》,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25878。
    27. 《高平实录》,越南汉喃研究院书号:A.1129,页 47b。
    28. 《关圣庙硃漆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176。
    29. 《会安关圣庙碑铭》(一),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30470。
    30. 《会安关圣庙碑铭》(二),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30471。
    31. (越)范适贵撰:《重建关圣庙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172。
    32. 《鼎建粤东会馆碑记》,越南汉喃研究院拓片号:196。
    1. (日)近藤守重:《外番通书·安南纪略稿》,《近藤正斋文集》图书刊行会,明治三十八年(1905)。
    2. (日)林信笃,林春胜:《华夷变态》,东京:东洋文库,昭和三十三年(1958)。
    3. 西川求林斋辑:《增补华夷通商考》,收入瀧本诚一编:《日本经济大典》,东京:株式会社明治文献,1966 年。
    4. (日)林炜:《通航一览》,国书刊行会,1912 年。
    5. (日)永积洋子编:《唐船输出入品数量一览 1637-1833 年》,东京:创文社,1987 年。
    6. (日)中村质,刘序枫:《日本来航唐船一览:明和元~文久元(1764-1861)年》,九州大学《九州文化史研究所纪要》,第 41 号,1997 年。
    7. Li Tana,Anthony Reid(ed.),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en : documents 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Cochinchina (Dang Trung),1602-1777,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3.
    8. Yoneo Ishii,The Junk Trade from Southeast Asia:Translations from the Tosen Fusetsugaki, 1674-1723,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Canberra: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Studies,Australian National History,1998.
    1. (日)岩村成允著,许云樵译:《安南通史》,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印行,1957年。
    2. (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
    3. 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4 年。
    4. 张秀民:《中越关系史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
    5. 张文和《越南华侨史话》,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4 年。
    6. 韩振华:《韩振华选集之三——航海交通贸易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2 年。
    7. 郑瑞明著:《清代越南的华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I),1976 年版。
    8.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华侨志·越南》,台北,1958 年。
    9. 吕士朋:《越南华侨史话》,海外文库编辑委员会,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1958 年。
    10. 黎文景主编:《穗城会馆天后庙》,胡志明市:穗城会馆天后庙,2000 年。
    11. 陈荆和:《十七世纪广南之新史料:〈海外纪事〉》,台北:中华丛书,1960 年。
    12. 喻常森:《元代海外贸易》,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3. 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年。
    14. 黄国安:《中越关系史简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
    15. 李金明,廖大珂著:《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
    16. 郑永常:《征战与弃守》,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出版组,1998 年版。
    17. 樊树志:《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8.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
    19. (澳)李塔娜著,李亚舒等译:《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年。
    20. (荷)包乐史著,庄国土等译:《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
    21. (日)大庭修著,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
    22. 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续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 年。
    23. 戴可来译:《黄沙和长沙特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年。
    24. 陈国栋著:《东亚海域一千年》,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25. (葡)多默·皮列士(Tomé Pires)著,何高济译:《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
    26. (越)阮雅编,戴可来译:《黄沙和长沙特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年。
    27. (法)杜赫德,郑德弟等译编:《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年。
    28. 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第 1、2 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年。
    29. 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年。
    30. 尼古拉斯·塔林主编,贺圣达等译:《剑桥东南亚史》(第一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
    31. (日)村上直次郎原译,郭辉转译:《巴达维亚城日记》,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0年。
    32. (越)潘嘉 著,何廷庆译:《越南手工业发展史初稿》,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
    33. 王文元著,蔡华译:《法属印度支那与中国的关系:经济地理研究》,云南省历史研究所,1979 年。
    34. 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年。
    35. 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
    36. 黄现藩:《广西壮族简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 年。
    37. 《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
    38. 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 1 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
    39.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40.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年。
    41.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 年。
    42.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
    43. (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三联书店,2000 年。
    44. 王启民等编:《亚洲各国近代史讲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年。
    45.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年。
    46. (美)穆黛安(Dian Murray)著,刘平译:《华南海盗:1790-181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
    47. 庄吉发:《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48. 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49. 广东历史学会编:《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年。
    50.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年。
    51.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 年。
    52.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 王赓武:《东南亚研究的新发展》,梅慧玉翻译整理,2004 年 1 月 13 日台湾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主办的 2004 年度特别专题演讲,《亚太研究论坛》第二十三期,2004 年 3 月,第 148-150 页。
    2. 陈荆和:《十七、十八世纪之会安唐人街及其商业》,香港:《新亚学报》,第 3 卷第 1期,页 296-297。
    3. 陈荆和:《清初华舶之长崎贸易及日南航运》,新加坡:《南洋学报》,第 13 卷第 1 辑(1957年),第 1-57 页。
    4. 陈荆和:《郑怀德嘉定通志城池志注释》,《南洋学报》第十二卷,第二辑。
    5. 陈荆和:《郑怀德嘉定通志城池志注释——十九世纪初年之南圻与华侨》,文载(堤岸)《远东日报》1960 年 4 月 1 日。
    6. 陈荆和:《〈河仙镇叶镇莫氏家谱〉注释》,台湾:《文史哲学报》,第 7 期,第 78-139 页。
    7. 陈荆和:《河仙鄚氏世系考》,《华冈学报》第 5 期(台北,1969 年),第 179-218 页。
    8. 陈荆和:《清初郑成功残部之移殖南圻》(上、下),香港:《新亚学报》第 5 卷第 1 期(香港,1960 年),页 433-459;第 8 卷第 2 期(香港:1968 年),页 418-485。
    9. 陈荆和:《承天明乡社与清河庯——顺化华侨史之一页》,《新亚学报》第 4 卷第 1 期,香港,1959 年,第 305-329 页。
    10. 陈荆和:《朱舜水〈安南供役纪事〉笺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 1卷,1968 年 9 月。
    11. 陈荆和:《关于“明乡”的几个问题》,王锡易等著:《明代国际关系》,台北:学生书局,1968 年,第 146-152 页。
    12. Ramses Amer 原著,林苹苹译:《越南华人之研究:趋势、议题及挑战》,《海华与东南亚研究》(台湾),第 3 卷第 3 期,2003 年 2 月,第 56-84 页。
    13. 戴可来:《略论古代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宗藩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 年第 2期,第 115-120 页。
    14. 周佳荣:《陈荆和教授著述目录》,《当代史学》第 4 卷第 4 期,2001 年 12 月,第 84-92页。
    15. Paul Boudet 原著,李星可译注:《阮氏征服南圻与华侨的贡献》,新加坡:《南洋学报》,第 14 卷第 1、2 辑,第 41-50 页。
    16. 吕士朋:《明代制度文化对越南黎朝的影响》,《史学集刊》,1994 年第 1 期,第 44-48页。
    17. 刘森:《宋代中越两国货币文化交流史述》,《中国钱币》,1992 年第 1 期,第 36-40 页。
    18. 曹于恩:《福清人出国史料拾遗》,《福建史志》,1998 年第 2 期,第 45-47 页。
    19. 庄国土:《论早期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形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 3 期,第 32-40 页。
    20. 庄国土:《论 15-19 世纪初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发展》,《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2 期,第 58-67 页。
    21. 庄国土:《明末南洋华侨的数量推算和职业、籍贯构成》,《南洋问题研究》,1990 年第 2期,第 16-21 页。
    22. 庄国土:《闽南海上的兴起与妈祖信仰的海外传播》,国际妈祖文化学术会论文,澳门,2001 年 10 月。
    23. E. S.安雅思著,李塔娜译:《从神话到历史:14 世纪越南所想象的古代政体》,郑州:《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1 年第 2-3 期,第 21-26 页。
    24. 张彬村:《16 至 18 世纪华人在东亚水域的贸易优势》,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2002 年第 4 版,第 345-368 页。
    25. 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 年第 1 期,第 58-62 页。
    26. 张秀民:《越南古币述略》,《学术论坛》1981 年第 3 期,第 75-78 页。
    27. 张秀民:《17、18 世纪华侨创建的海外乐国——港口国》,郑州:《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3 年第 2-3 期,第 1-6 页。
    28. 牛军凯:《安南庯宪贸易港的兴衰》,《东南亚学刊》,1999 年第 2 期,第 65-72 页。
    29. 牛军凯:《南明与安南关系初探》,《南洋问题研究》,2002 年第 2 期,第 91-97 页。
    30. (法)保尔·布德著,王云祥译:《阮朝征占南圻和中国移民的作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 年第 4 期,第 51-59 页。
    31. 陈文源:《17、18 世纪西方传教士在安南的活动》,《暨南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第 123-129 页。
    32. 钱江:《十七到十九世纪初越南沿海的中国帆船贸易》,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九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中心专书(53),2005 年,第 291-329页。
    33. (英)布赛尔著,《南洋问题资料译丛》编辑部译:《东南亚的中国人》(连载之三),《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8 年 Z1 期,第 1-220 页。
    34. 陈国栋:《另一种水利:清代台湾的“海事保险借贷”》,《台湾文献》别册 15,2005 年12 月,第 2-15 页。
    35. 范岱克(Paul A.Van Dyke)著,丁峻译:《从荷兰和瑞典的档案看 18 世纪 50 年代至 70年代的广州帆船贸易》,《广东社会科学》,2002 年第 4 期,第 93-102 页。
    36. 郑瑞明:《日本古籍〈华夷变态〉的东南亚华人史料》,吴剑雄主编:《海外华人研究》第二期,台北:台湾海外华人研究学会,1992 年,第 123-147 页。
    37. 郑瑞明:《台湾明郑与东南亚之贸易关系初探——发展东南亚之动机、实务及外商之前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 14 期,第 57-108 页。
    38. 郑瑞明:《试论越南华人在新旧阮之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收入许文堂主编:《越南、中国与台湾关系的转变》,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001 年,第 1-36 页。
    39. 郑瑞明:《华侨郑怀德对越南的贡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四期,1976年,第 221-240 页。
    40. (法)玛丽-西比尔·德·维也纳著,杨保筠译:《十七世纪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收入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三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 216-227 页。
    41. 吴松弟:《明清时期我国最大沿海贸易港的北移趋势与上海港的崛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6 期,第 27-34 页。
    42. 李庆新:《会安:17-18 世纪远东新兴的海洋贸易中心》,北京大学《亚太研究论丛》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96-111 页。
    43. 李庆新:《1550-1640 年代澳门对东南亚贸易》《,广东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第 104-111页。
    44. 蒋国学:《论越南南河阮氏政权的华侨华人政策——兼论北河黎郑政权的华侨华人政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第 52-58 页。
    45. 颜星:《历史上的滇越交通贸易及影响》,《学术探索》,2002 年第 4 期,第 94-97 页。
    46. 方铁:《云南地区至邻国交通史略》,收入《中国边疆研究通报》(云南专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年。
    47. 黄滨:《明清时期广西“无东不成市”布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1992 年第 3 期,第 54-59 页。
    48. (越)潘大允著,李娜译:《越南多牛乡的傅姓家族与中药经营》,《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 12 期,第 32-38 页。
    49. 刘序枫:《财税与贸易:日本“锁国”期间中日贸易商品交易之展开》,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第 275-318 页。
    50. 方志远、黄瑞卿,《明清江右商的经营观念和投资方向》,《中国史研究》,1991 年第 4期,第 68-79 页。
    51. 金应熙:《十九世纪中叶前的越南华侨矿工》,《东南亚史论文集》(第一集),暨南大学历史系东南亚史研究室,1980 年,第 77-87 页。
    52. (日)铃木中正著;陈奉林译:《中国的矿工问题与清朝和越南间的贸易关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1 年第 2-3 期,第 27-29 页。
    53. 喻常森:《清代越南华侨矿业与矿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 年第 2 期,第 49-52页。
    54. 李塔娜:《18-19 世纪湄公河三角洲的大米贸易及其影响》,《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0 年第 2 期,第 5-10 页。
    55. 李塔娜:《边和探幽记》,《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0 年第 1 期,第 40 页。
    56. 谭志词:《关公崇拜在越南》,《宗教学研究》,2006 年第 1 期,第 29-35 页。
    57. 谭志词:《越南河内历史上的关公庙与华侨华人》,《南洋问题研究》,2005 年第 2 期,第 44-50 页。
    58. 蔡林海:《华商网络的起源》,《社会科学》2000 年第 3 期,第 63-67 页。
    59. 陈毓墀:《越南“明乡人”及其会馆》,《广东文献》(台北),第 29 卷第 4 期,2001 年,第 63-66 页。
    60. (日)山本达郎著;罗晃潮译:《河内的华侨史料》,《东南亚研究资料》,1984 年第 3期,第 40-44 页。
    61. 金雨雁:《十九世纪越南史籍中“华”、“汉”含义的考证》,《东南亚历史论文集》,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1984 年,第 29-37 页。
    62. 吴兴南:《清代前期的云南对外贸易》,《云南社会科学》,1997 年第 2 期,第 75-81 页。
    63. 龙登高:《商人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的历史进程》,《云南社会科学》,1998 年第 4 期,第 61-64 页。
    64. 龙登高:《浅析清代云南的矿业资本》,《经济问题探索》,1991 年第 4 期,第 23-27 页。
    65. 牛军凯:《朝贡与邦交——明末清初中越关系研究(1593-1702)》,未刊博士论文,中山大学,2003 年。
    66. 谭志词:《越南闽籍侨僧拙公和尚与十七、十八世纪中越佛教交流》,未刊博士论文,暨南大学,2005 年。
    67. 赖淙诚:《清越关系研究——以贸易边务为探讨中心(1644-1885)》,未刊博士论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4 年。
    68. 陈钰祥:《清代粤洋与越南的海盗问题研究(1810-1885)》,未刊硕士论文,东海大学,2005 年。
    69. 吴龙云:《十四到十九世纪暹罗华人的经贸发展研究》,未刊硕士论文,国立成功大学,2002 年。
    70. 林洋:《会安港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郑州大学,未刊硕士论文,2001 年。
    1. Christophoro Borri,Xu Dang Trung nam 1621,Ho Chi Minh:Nha Xuat Ban Thanh Pho Ho Chi Minh,1998.
    2. Do Bang,Pho cang vung Thuan Quang,the ky XVII-XVIII,Ha Noi:NXB Thuan Hoa Hoi khoa hoc lich su Viet Nam,1996.
    3. Tran Van An,Nguyen Chi Trung:Xa Minh Huong voi Thuong Cang Hoi An the ky XVII-XIX,Trung tan Bao ton Di san-Di tich Quang Nam,2005.
    4. Li Tana,Nguyen Cam Thuy chu bien,Bia chu Han trong Hoi quan nguoi Hoa tai Thanh pho Ho Chi Minh,Ha Noi:Khoa Hoc Xa Hoi,1999.
    5. Uy ban khoa hoc xa hoi Viet Nam,Do thi co Viet Nam,Ha Noi,1989.
    6. Ta Chi Dai Truong,Lich su noi chien o Viet Nam,Sai Gon,1973.
    7. Nguyen Boi Lien,Gio Trang Co quan,NXB Da Nang,1996.
    8. Do Thi Co Hoi An,Ha Noi: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1991.
    9. Thanh The Vy,Ngoai thuong Viet Nam hoi the ky XVII,XVII va dua XIX,Hanoi:NXB.Su Hoc,1961.
    10. Phan Du,Quang Nam qua cac thoi gioi,Da Nang:Co hoc tung thu,1974.
    11. Phan Khoang,Viet Su:Xu Dang Trung,1558-1777,Sai Gon:Khai Tri,1969.
    12. Hong Thai,“Vai net Ve quan he giua Viet Nam va cac nuoc Dong Nam A troun Lich Su,Nghien Cuu Lich Su,So 3,1986,pp.63-69.
    13. Cheng ChinhHo:“May dieu nhan xet ve Minh Huong xa va cac co tich tai Hoi An”,Viet Nam Khao Co tap san,Sai Gon,So1(1960);So 3(1962).
    1. Anthony Reid,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2 volum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1988-1993.
    2. Anthony Reid(ed.),The Last Stand of Asian Autonomies:Responses to Modernity in the Diverse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and Korea,1750-1900,New York, N.Y.:St. Martin's Press, 1997.
    3. Nhung Tuyet Tran &Anthony Reid(ed.),Viet Nam : Borderless Histories,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6.
    4. Alexander Woodside,Vietnam and the Chinese Mode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ietnamese and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5. Martin Stuart-Fox,A Short History of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Tribute,Trade and Influence,Crowsnest, N.S.W.:Allen&Unwin,2003.
    6. George Bryan Souza,The Survival of Empire: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1630-175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7. Keith. W. Taylor&John K. Whitmore,Essays into Vietnamese Past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1995.
    8. Chen Ching-Ho,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Faifo)(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Series No.12),Center for Vietnamese Studies,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74.
    9. Association of Vietnamese Historians,Pho Hien:The Centr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in the XVIIth-XVIIIth Centuries,Hanoi:The Gioi Publishers,1994.
    10. 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the Principal Places in the East Indies,China,and Japan, with Their Produce, Manufactures, and Trade,Including the Coasting or Country Trade from Port to Port……Deduced from Authentic Documents, and Founded upon Practical Experience Obtained in the Course of Seven Voyages to India and China,First Published in 1813 by Black,Parry,and Company,London,This Edition 1999,New Delhi: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Ltd.,Vol. 2.
    11. Jacob Van Leur,Indonesian Trade and Society:Essays in Asian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The Hague and Bandung:W. Van Hoeve,Ltd.,1955.
    12. Jennifer Wayne Cushman,Fields from the Sea:Chinese Junk Trade with Siam during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ieth Centuries,Ithaca,N.Y.:Southeast Asia Program,Cornell University,1993.
    13. James Francis Warren,The Sulu Zone 1768–1898: The Dynamics of External Trade, Slaveryand Ethnicit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Southeast Asian Maritime,State,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81.
    14. William Dampier,Voyages and Discoveries,London:Argonaut Press,1931.
    15. Gerald Cannon Hickey,Kingdom in the Morning Mist,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8.
    16. John E.Wills,Eclipsed entrepo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Taiwan and Central Vietnam(1500-1800),Aldershot,Hampshire,Great Britain:Ashgate/Variorum,2002.
    17. Nola Cooke&Li Tana eds.,Water Frontier:Commerce and the Chinese in the Lower Mekong Region,1750-1880,Lahnam,MD:Rowman &Littlefield;and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4.
    18. John Barrow,A voyage to Cochinchina,in the years 1792 and 1793,London,1806.
    19. Insun Yu,Law and Society in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Vietnam,Seoul:Asiatic Research Center,Korea University,1990.
    20. Gorge Staunton,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orer of China,2 vols,London:G. Nicol,1798.
    21. Leo Suryadinata ed.,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
    22. Tan Chee Beng,The Baba of Melaka:Culture and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kan Community in Malaysia,Selangor:Pelanduk Publications,1988.
    23. Wolfgang Moese,Chinese Regionalism in West-Malaysia and Singapore,Vol.1,Hamburg,1979.
    24. Giok-Lan Tan,The Chinese Sukabumi:A Study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ccommodatio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1963.
    25. Oscar Chapuis,A History of Vietnam:from Hong Bang to Tu Duc,Greenwood Press,1995.
    26. China sea pilot,London:Hydrographic Office,Admiralty,1912.
    27. Victor Purcell,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28. Keith W. Taylor,The Birth of Vietna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29. Keith W. Taylor,“The Literati Revival in Seventeenth-century Vietnam”,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18,No.1(1987),pp.1-23.
    30. Keith W. Taylor,“Nguyen Hoang and the Beginning of Vietnam’s Southward Expansion”,Southeast Asia in the Early Modern Era:Trade,Power and Belief,Anthony Reid ed.,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pp.42–65.
    31. Keith Taylor,“Surface Orientations in Vietnam:Beyond Histories of Nation and Region”,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7,No.4(Nov.1998),pp.449-478.
    32. C.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 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Lisboa:Centro de Estudos Histricos ultramarinos,1959.
    33. C.R.Boxer,Portuguese Conquest and Commerce in Southern Asia, 1500-1750,London: Variorum Reprints,1985.
    34. C.R.Boxer,“Notes on Chinese Abroad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Manchu Periods Compiled from Contemporary Eropean Sources 1500-1750”,Tien Hsia Monthly,Dec.,1939.
    35. Li Tana,Nguyen Cochinchina:Southern Vietnam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Ithaca, N.Y.:Southeast Asia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1998.
    36. Li Tana,“An Alternative Vietnam?The Nguyen Kingdom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29,No.1(March 1998),pp. 111-121.
    37. Li Tana,“A View from the Sea:Perspectives o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Vietnamese Coast”,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37,No.1(2006),pp 83-102.
    38. John R.Clammer,“French Studies on the Chinese in Indochina:A Bibliographical Survey”,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12,No.1,(1981),pp15-26.
    39. Hok-Lam Chan,“Chinese Refugees in Annam and Champa at the End of the Sung Dynasty”,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Vol.7,No.2(1966),pp1-10.
    40. John K. Whitmore,“The Rise of the Coast:Trade,State and Culture in Early Dai Viet”,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37,No.1(2006),pp.103-122.
    41. John K.Whitmore,“Vietnam and the Monetary Flow of Eastern Asia,Thir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ries”,In Precious metals in the later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worlds,J.F. Richards. Durham ed.,N.C.: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83.
    42. Yamamoto Tatsuro,“Van-don,A Trade Port in Vietnam”,Memoires of the Toyo Bunko, No.39(1981),pp.1-32.
    43. Fujiwara Riichiro,“Vietnamese Dynasties' Policies Toward Chinese Immigrants”,Acta Asiatica,Vol.18(1970),pp.43-69.
    44. Momoki Shiro,“Dai Vie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rade from the 10th to the 15th Century”,Crossroads,Vol. 12,No. 1(1998),pp.1-34.
    45. Hung-Guk Cho,“The Trade between China,Japan,Kore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14th Century through the 17th Century Period”,International Area Review, Vol. 3,No.2(2000),pp.67-107.
    46. Leonard Blussé,“No Boats to China: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China Sea Trade,1635-1690”,Modern Asian Studies,Vol. 30,No. 1. (Feb., 1996),pp.51-76.
    47. Leonard Blussé,“Chinese Century: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the China Sea Region”,Archipel,Vol.58(1999),pp.107-129.
    48. W. Wray,“The 17th Century Japanese Diaspora:Questions of Boundary and Policy”,Session X,Diaspora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c. 1000-2000,13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History Congress,Buenos Aries,July 2002.
    49. Li Tana and Paul A. Van Dyke,“Canton,Cancao,and Cochinchina:New Data and New Light on Eighteenth-Century Canton and the Nanyang”,in 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Studies,the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History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Volume 1(2007),pp.11-28.
    50. Anthony Farrington,“A New Source for Chinese Trade to Japa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in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 25(1985),pp.191.
    51. Nara Shuichi,“The Power of the Chinese Merchants in the China Sea World:the Case in the Tonkin Kingdo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东方》,12(1996),pp.161-174.
    52. Nara Shuichi,“The Merchants between the Indian Ocean and China Sea”,《东方》,No.19,pp.172-191.
    53. Victor Lieberman,“Transcending East-West Dichotomies:State and Culture Formation in Six Ostensibly Disparate Areas”,Modern Asian Studies,Vol.31(1997),pp. 463-546.
    54. Victor Lieberman:“Local Integration and Eurasian Analogies:Structuring Southeast Asian History(c. 1350-c. 1830),Modern Asian Studies,Vol. 27,No. 3(Jul.,1993),pp. 475-572.
    55. Peter Borschberg,,“The European Musk Trade with Asia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Singapore:The Heritage Journal,Vol.1(2004),pp.1-12.
    56. John Hall,“Notes on The Early Ch’ing Copper Trade with Japan”,Ha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2,No.3/4.(Dec. 1949),pp.444-461.
    57. L. Rey,“Voyage from France to Cochin-China,in the Ship Henry”, in Schoolcrafts Journals:Voyages and Travels,Vol. 4,No.5(London,1821),pp.105-128.
    58. Chen Ching-Ho,“O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Duong-thuong Hoi-quan’ of Faifo(Hoi-an), Central Vietnam”,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History,5-10 August 1968 at University of Malaya,Kuala Lumpur,Southeast Asian Archives,Vol. II(Kuala Lumpur, 1969),pp.156.
    59. Nola Cooke,“Book Review:Law and Society in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Vietnam”,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 29,No.1,(1998),pp.223-225.
    60. G. William Skinner,“Creolized Chinese Societies in Southeast Asia”,in Anthony Reid(ed.),Sojourners and Settlers:Histories of Southeast Asia and Chinese,Sydney:Allen & Unwin,1996,pp. 51-93.
    61. Anthony Reid,“Chinese trade and Southeast Asian economic expansion in the later eighteen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an overview”,in Water Frontier:Commerce and the Chinese in the Lower Mekong Region,1750-1880,Nola Cooke&Li Tana eds.,Lahnam,MD:Rowman &Littlefield;and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4,pp.21-34.
    62. Li Tana,“Ships and Shipbuilding in the Mekong Delta,1750-1840”,in Nola Cooke&Li Tana eds. Water Frontier:Commerce and the Chinese in the Lower Mekong Region,1750-1880,Lahnam,MD:Rowman &Littlefield;and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4,pp.119-135.
    63. Charles Wheeler,“Re-thinking the Sea in Vietnamese History:Littoral Society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uan-Quang,Seventeenth-Eighteenth Centuries”,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37,No.1(February,2006),pp.123-153.
    64. Charles J. Wheeler,“Cross-cultural Trade and Trans-regional Networks in the Port of Hoi An:Maritime Vietnam in the Early Modern Era”,Ph.D 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2001.
    65. Paul A.Van Dyke,“Port Canton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1690-1845”,Volume II,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02.
    66. Hoang Anh Tu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onkin: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1637-1700”, Ph.D Dissertation,Leiden University,2006.
    1. (日)山本達郎编:《べトナム中国関係史——曲氏の抬头から清仏战争まで》,东京:山川出版社,1975 年版。
    2. (日)山本達郎:《安南史研究》,东京:山川出版社,1950 年。
    3. (日)藤原利一郎:《東南アジア史の硏究》,京都:法蔵馆,1986 年。
    4. (日)岩生成一:《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1958 年。
    5. (日)岩生成一:《南洋日本町の研究》,东京:南亚细亚研究所,1940 年。
    6. (日)岩生成一:《占城国末期の国都と貿易港について》,《東洋学報》,第 39 卷第 2号(1956 年),第 119-138 页。
    7. (日)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の考察》,东京:《史学》,第 62 卷第 11号(1953),第 1-40 页。
    8. 金永键:《佛領印度支那東京興安に於ける舗客に就ぃて》,东京:《史学》,18 卷第 1期(1940),第 97-109 页。
    9. (日)和田久徳:《トンキン華僑林于騰の長崎貿易》,收于《鈴木俊教授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东京:三阳社,1969 年 10 月,第 765-782 页。
    10. (日)園田一亀:《安南国太子から明人魏九使に寄せた書翰に就いて》,《南亜細亜学報》,第一号(1942 年),第 49-70 页。
    1. Charles B. Maybon,Historie Moderne du Pays d’Annam(1592-1820),Paris:Librairie Plon,1920.
    2. Charles B.Maybon,Les marchands Europeens en cochinchine et au Tonkin(1600-1775),Hanoi,1916.
    3. Tsai Maw-Kuey,Les chinois au Sud-Vietnam,Paris:Ministere de I’education nationale comite des travaux historiques et scientifiques,Biblioteque nationale,196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