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代西南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然旅游资源是适合人们休养、游览观光、考察等旅游活动的天然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代西南地区自然旅游资源独具魅力,研究唐代西南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了解当时该区自然旅游资源概况及其开发情况,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唐代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为今天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对唐代西南地区自然旅游资源概况的考察,除主要依据《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等所载有关资料外,还特别注意运用文学作品、笔记小说、地方志中的材料,尤其是《全唐诗》中的经济资料。
     唐代西南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以及动植物旅游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有277处,植物旅游资源53种,动物旅游资源18种,且具有种类齐全、分布不平衡、资源的综合性程度高、绝大部分为潜在旅游资源、少数资源知名度高等五个特点。
     唐代西南地区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朝廷的倡导和鼓励,三是文人的热情参与,四是宗教活动的影响。在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主要注意与人文旅游资源的互补,提高资源价值,如修建亭台楼阁,修建寺庙道观以及开城乡市场;同时注意旅游配套设施的开发,以更好地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这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道路的修筑,首先是通往景区外部道路的修筑,以保证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其次是景区内部道路的修筑,使得游客在旅游区内“散得开”。第二是接待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食宿条件的改善,具体表现在:驿馆的修建,官、私旅店的修建以及寺观旅舍的修建。
     唐代西南地区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产生的作用及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促进旅游活动的兴盛。其次,促进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再次,丰富了唐代诗文的创作。最后,对今天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有积极的影响。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a natural resources which suitable for people to rest,sightseeing, tourism activ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ang dynasty is charming,and the Study of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in southwest of tang dynasty,not only can understand that the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general situation,but also can deepen 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of tang dynasty,It also could providing useful historical reference in the research of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activities in southwest for today.
     Inspection on natural tourism of southwest region in tang dynasties are based mainly on "new tang annals·geography","dollars and counties Maps","one world credited in peace" and many literature,poetry and other material,and also on the extraction of the accomplishments of contemporaries,especially the study in tang poetry.Tang southwest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cluding ge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animal tourism resources.According to not complete count,the ge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277,53 kinds of plants,18 kinds of animals,with complete kinds,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and a high degree of comprehensive,most of the potential for tourism resources,a higher visibility is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he tang dynasty mainly have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have the solid economic basis,the government advocates and encouragement,Scholars in the enthusiasm,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activities.And on the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development,main attention and humanistic tourism resources complementary,improve the resource value,as built Taoist temples,built pavilion,open urban and rural markets.While tourism facil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play a better role,which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first, the road is built,and the external to ensure the tourists enter the tourism area.Second is the internal roads built,scenic area in tourism makes visitors scattered.The second is improving the reception conditions,especially accommodation conditions.In the hall,built post office,private hotel built temples and the hostel.
     Tang southwest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duce is multifaceted.First, promoting tourism activities flourish.Secondl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ty travel resources.Again,increasing number of poetry.Finally,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southwest China today and tourism activitie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引文
[1]卢华语《旅游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5页
    [2]现实的旅游资源指不仅其本身具有魅力,而且已经有条件并且正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所谓潜在旅游资源则是指那些本身可能具有某种诱人的特色,但由于受该地区交通条件或者其他接待条件的影响,尚不大为人们所知或者暂时无法使更多游客前来观赏的吸引因素。他们必须经过有意识的人为开发,才能造就出能够吸引旅游者源源前来的旅游资源,才能成为可供观赏并且可供旅游业利用的现实旅游资源。参看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99-100页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30、31、32《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2-23《山南道》、30《江南道》、31-33《剑南道》,《元和郡县图志缺卷逸文》,中华书局1975年版
    [5](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2-81《剑南西道》、82-89《剑南东道》、120-122《江南西道》、133-141《山南西道》、147-149《山南东道》中华书局1985年版。需要说明的是,《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以前(见《四库总目提要》卷六十八《史部地理类一》和《四库总目提要补正》卷二十一《地理类一》)。宋朝从建隆元年(960年)建国到太平兴国九年,才经历了24年。在封建时代生产力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及土产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含五代十国时期)内发生重大的变化,加之乐史著书时,又全依唐代十道为纲,文中引用了大量唐代著述,如《茶经》、《贞元十道录》等,故《寰宇记》所载的自然旅游资源及土产,可视为唐后期和宋初的材料。
    [6]本表所列包含《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中所涉及的现实和潜在自然旅游资源。另本表中横跨几州的相同山水以《新唐书·地理志》为准只计一次,其他资源亦如此。
    [1](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85年版
    [1]《太平寰宇记》卷82《剑南东道一》,671页
    [2]《太平寰宇记》卷82《剑南东道一》,671页
    [3]《元和郡县图志》卷31《剑南道上》791页
    [1]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96页
    [2](唐)郑綮《开天传信记》,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版,50页
    [3]《新唐书》卷170《陈子昂传》,4074页
    [1]张永禄主编《长安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472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29《追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629-630页
    [2](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213开元十八年二月,中华书局1976年版,7145页
    [3]《唐会要》卷29《追赏》,629页
    [4]《唐会要》卷29《追赏》,630页
    [5]《唐会要》卷29《追赏》,630页
    [6](战国)孟轲撰《孟子·腾王公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84页
    [7]《全唐诗》卷229杜甫《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2459页
    [8]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载《唐史研究丛稿》,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
    [1]《全唐诗》卷198岑参《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2028页
    [2]《全唐诗》卷214高适《赴彭州山行之作》,2241页
    [3]《全唐诗》卷214高适《赴彭州山行之作》,2241页
    [4]《全唐诗》卷214高适《赴彭州山行之作》,2241页
    [5]《全唐诗》卷214高适《赴彭州山行之作》,2241页
    [6]《全唐诗》卷229杜甫《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2459页
    [7]《全唐诗》卷229杜甫《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2459页
    [8](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卷3《释长幼》,中华书局1984年版,150页
    [9]《全唐诗》卷214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2304页
    [10]《全唐诗》卷220杜甫《谒文公上方》,2316页
    11《全唐诗》卷222杜甫《大觉高僧兰若》,2369页
    12《全唐诗》卷226杜甫《过南邻朱山人水亭》,2435页
    13《全唐诗》卷227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2438页
    14《全唐诗》卷227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2438页
    [1]卢华语《旅游学概论》,68页
    [2]卢华语《旅游学概论》,69页
    [3](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卷5,44页
    [4]《全唐诗》卷228杜甫《玉台观》,2476页
    [5]《全唐诗》卷228杜甫《腾王亭子》,2476页
    [1]《唐会要》卷48《寺》,996页
    [2]《唐会要》卷48《寺》,1000页
    [3]《唐会要》卷48《寺》,998页
    [4]《唐会要》卷48《寺》,1000页
    [5](清)常明、杨芳灿等修《四川通志》卷38至43《寺观》,巴蜀书社1984年版,1525页-1550页
    [6]《全唐诗》卷600肖遘《成都》,“月晓已闻花市合,平江偏见竹簏多,好教载取芳菲树,剩照岷天瑟瑟波。”第6991页。
    [7]参见李敬洵《唐代四川经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24页
    [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804陈豁《彭州新置唐昌县建德草市歇马亭镇并天王院等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8458页
    [1]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05页
    [2]《全唐诗》卷518,雍陶《蜀路倦行因有所感》,5922页
    [3]《唐会要》卷86《道路》,1865页
    [4]《唐会要》卷86《道路》,1866页
    [5]《全唐文》卷606,6122-6123页
    [6]《全唐文》卷794孙樵《兴元新路记》,8327页
    [7]《元和郡县图志缺卷逸文》卷1,1063页
    [1]《全唐诗》卷518雍陶《旅怀》,5922页
    [2]《唐会要》卷86《道路》,1865页
    [3]潘林《唐五代时期西南地区饮食业研究》,2009年硕士论文打印稿,9页
    [4]《唐会要》卷86《道路》,1865页
    [5]《全唐诗》卷223杜甫《夜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2370页
    [6]《全唐诗》卷518雍陶《宿嘉陵馆楼》,5922页
    [7](唐)杜佑《通典》卷7,中华书局1984年版,53页
    [1]《全唐诗》卷230杜甫《秋日夔咏怀》,2512页
    [2]《全唐诗》杜甫卷228《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2478页
    [3]《全唐诗》卷724唐求《发邛州寄友人》,8387页
    [4]《全唐诗》卷200岑参《汉川山行,呈成少尹》,2072页
    [5]《全唐诗》卷570李群玉《宿巫山庙二首》,6669页
    [6]《全唐诗》卷226杜甫《和裴迪登新滓寺寄王侍郎》,2438页
    [7]《全唐诗》卷410元稹《嘉陵水》,4565页
    [1]《全唐诗》卷415元稹《南昌滩》,4597页
    [2]《全唐诗》卷415元稹《寒食日》,4600页
    [1]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76页
    [2]《全唐诗》卷84陈子昂《白帝城怀古》,908页
    [3]《全唐诗》卷84陈子昂《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911页
    [1]钟维学《中晚唐文人巴蜀旅游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30页
    [2](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13《惜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49页
    [1](明)曹学俭《蜀中名胜记》,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167页
    [2]张妙《唐宋峨眉山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3-26页
    [3]《全唐诗》卷226杜甫《石镜》,2441页
    [4]《全唐诗》卷219杜甫《丈人山》“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2305页
    [5]《全唐诗》卷220杜甫《阆山歌》,2330页
    [6]《全唐诗》卷220杜甫《阆水歌》,2331页
    [7]《全唐诗》卷229杜甫《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2489页
    [8]《全唐诗》卷229杜甫《夔州歌十绝句》,2507页
    [9]《全唐诗》卷229杜甫《白盐山》,2504页
    [1]《全唐诗》卷229杜甫《滟滪堆》,2504页
    [2]《元和郡县图志》卷31《剑南道上》,789页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792页
    [4]《全唐诗》卷83陈子昂《感遇》,888页
    [5]《全唐诗》卷180李白《登峨眉山》,1833页
    [1]《全唐诗》卷839齐己《酬西川楚峦上人卷》,9541页
    [2]《全唐诗》卷462白居易《赠薛涛》,5283页
    [3]《全唐诗》卷167李白《峨眉山月歌》,1728页
    [4]《全唐诗》卷717曹松《送僧入蜀过夏》,6319页
    [5]《全唐诗》卷474施肩吾《天柱山赠峨眉田道士》,5591页
    [6]《全唐诗》卷198岑参《题华严寺瑰公禅房》,2041页
    [7]《全唐诗》卷183李白《听蜀僧浚弹琴》,1868页
    [8]www.china.com.cn/chinese/ch-nb2004/sh/149
    [9]马强.《蜀道线旅游资源的开发》,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50页
    1.(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版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5.(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7.(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
    8.(唐)李林甫《唐六典》,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9.(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10.(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晋)常璩撰,刘林校注《华阳国志》,巴蜀书社1984年版
    12.(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13.(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14.(唐)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2年版
    15.(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95年版
    16.(清)陈梦雷、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1943年缩小影印本
    17.(唐)樊绰《蛮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
    18.(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19.(清)常明等编《四川通志》,巴蜀书社1984年版
    20.巴蜀书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巴蜀书社1992年版
    21.(宋)祝穆撰《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
    22.(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3.江苏古籍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4.(明)曹学俭著,刘知渐点校《蜀中名胜记》,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25.(清)王文才《青城山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6.(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7.(唐)张麓《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97年版
    28.(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29.(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
    30.(唐)刘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31.(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2.(唐)裴庭裕《东观奏记》,中华书局1997年版
    33.(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4.(唐)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5.(宋)王谠撰,周勋初校注,《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36.(宋)范祖禹《唐鉴》,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37.(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8.(唐)李白撰,瞿蜕园等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9.(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40.(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41.(唐)刘禹锡撰,卞孝萱点校《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4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年版
    43.(清)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44.(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5.(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占籍出版社1985年版
    46.(战国)孟轲《孟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47.(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1984年版
    1.倪其心等《中国古代游记选》,中国旅游出版社1985年版
    2.喻学才《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王子今《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
    4.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章尚正《中国旅游文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梅新林、俞樟华《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8.贾鸿雁《中国游记文献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金玉满《中国旅游文献数目选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86年版
    10.黄亦农《旅游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
    16.伊永文《到中国古代去旅行》,中华书局2005年版
    17.吴必虎《中国景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程存洁《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
    19.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20.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22.周春元等《贵州古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4.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述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25.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6.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7.王永兴《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28.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0.李敬洵《唐代四川经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1.黄惠贤、李文澜主编《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武汉出版社1988年版
    32.卢华语《古代长江上游的经济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3.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4.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5.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36.段渝《四川通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郭声波《四川农业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8.卢华语《唐代桑蚕丝绸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9.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0.万绳楠《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黄山书社1997年版
    41.李斌城等《隋唐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3.陈国灿《唐代的经济社会》,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44.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经济日报社2000年版
    46.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卢华语《古代重庆经济研究》,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48.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刘玉峰《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齐鲁书社2002年版
    50.徐连达《唐朝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卢华语主编《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52.王永平《唐代游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3.谢贵安《旅游风俗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4.郑炎《中国旅游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6.余嘉华《云南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7.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8.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
    59.胡世健、张效仁《华夏旅游史话》,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0.陈颖《力的奔放,美的热恋--中国古代旅游说薮》,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1.章必功《中国旅游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2.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3.陈峰《旅游篇-万水千山总是情》,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
    64.李志慧《唐代文苑风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5.舒迎澜《古代花卉》,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
    66.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7.卢华语《旅游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69.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0.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6年版
    67.张永禄主编《长安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8.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唐史研究丛稿》1969年版
    1.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2.冯乃康《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重点》,《旅游经济》1993年第1期。
    3.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社会科学研究动态》1996年第8期。
    4.林永匡、王熹《中国旅游文化史的研究》,《中国文化报》1989年2月19日第3版。
    5.刘金柱《题壁与唐宋寺院文化》,《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
    6.曾郑斌《我国古代的旅游保健》,《旅游天地》1985年第3期。
    7.亦峰《自然风景的美学价值及其规划》,《旅游经济》1993年第3期。
    8.王赛时《唐代的节令游乐》,《唐都学刊》1994年第2期。
    9.何小庭《中国旅游史话两题》,《旅游学刊》1988年第3期。
    10.何小庭《旅游史话又二题》,《旅游学刊》1988年第4期。
    11.汤贵仁《唐代旅游与唐代诗歌的繁荣》,《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3年、1994年合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
    12.喻学才《山以贤称,境缘人胜-中国旅游文化的重人传统》,《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13.梁中效《唐代诗人的蜀道之旅》,《成都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4.冯乃康《柳宗元旅游散文的主体审美意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5.谢贵安《中国传统旅游的伦理特征》,《旅游学刊》1999年第4期。
    16.金颖若《唐代文人之游》,《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7.刘辉豪《我国古代远游与旅游的文化含量》,《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6期。
    18.王晓如《唐代长安的旅游》,《唐都学刊》2002年第2期。
    19.王晓如《唐代长安旅游的经济基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2期。
    20.孟晋《唐代长安休闲娱乐文化的盛衰及影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1.吕丽辉《论唐代文人与旅游文化建设》,《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2.李松《唐代知识分子的旅游生活》,《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3.李松《唐代旅游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4.周艺《从唐代的诗歌繁荣看水域旅游》,《四川水利》,1994年3期。
    25.张金岭《中国古代女性出游行为新探》,《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26.何汝泉《唐代成都的经济地位试探》,《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6期
    27.梁中效《唐代四川的区位优势》,《成都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8.杨红伟、王颖《试论西部经济在隋唐时期的地位与作用》,《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29.姚乐野《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
    30.于富业《论谢灵运与旅游文化建设》,《文史杂志》2006年第6期
    31.蒋盈、朱海森《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若干建议》,《财经界》2006年10月下半月刊
    32.刘菊湘《唐代旅游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3.何佳《试论成都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意义》,《天府新论》2006 年12月
    34.常江《论中国古代旅游文学的传统》,《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5.李渌《中国古代旅游伦理思想述略》,《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6.王晓云《中国古代城市旅游发展及其特点》,《旅游科学》2002年第4期
    37.方百寿《中国旅游史研究之我见》,《旅游学刊》2001年第2期
    38.王福鑫《范仲淹与宋代旅游》,《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9.郝选文、卫海燕《陕西省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及其成因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0.尹国蔚《试论广西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41.徐建春《徐霞客对自然旅游资源的考察研究》,《浙江学刊》1988年第2期
    42.李鑫《论晚明的旅游风尚》,《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43.贾鸿雁《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与实践》,《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4.陈雁谷《试论柳宗元的社会旅游思想-兼谈永州市的旅游开发》,《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1期
    45.张璟《重视中国古代旅游文献的研究》,《旅游学刊》2007年第1期
    46.韩笑《中国古代旅游活动类型及其特征》,《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7期
    47.石秀华《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类型及其特征》,《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8.郑炎《旅游定义与中国古代旅游的起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49.夏太生《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中关于自然的审美倾向》,《求是学刊》,1998年第2期
    50.郑本法、曾敏《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51.夏自金《隋唐五代时期西南地区造船业研究》,2008年硕士论文打印稿
    52.郑玉萍《唐代西南、江南土特产品比较研究》,2008年硕士论文打印稿
    53.王蓓蓓《唐代果品业研究》,2008年硕士论文打印稿
    54.马强《蜀道线旅游资源的开发》,《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3期
    55.张妙《唐宋峨眉山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6.钟维学《中晚唐文人巴蜀旅游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