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劳动时间逐渐缩短,闲暇时间越来越长,人们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向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转变,这些都为国民休闲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国已经出现了全民休闲的端倪,将逐渐步入一个全民休闲的全新时代。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消费习惯的转变,我国的旅游发展正从观光旅游独树一帜的状态向观光、休闲、度假多种形式并存的趋势转变。休闲旅游将成为引领休闲时代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
     山东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但是目前山东省的旅游文化经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进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诸多不合理因素,以资源利用为核心的休闲旅游产业开发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正确把握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成为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任务。这也是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所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当前,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我国内需,国家旅游局推出了“国民休闲旅游计划”,并将其作为扩大国民休闲旅游权利和推进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以此扩大旅游消费的规模和比重。《国民休闲旅游计划》中的发展目标包括生活质量的提升计划、拉动内需的促进计划、休闲产业的发展计划、抗御金融危机的救市计划等。在当前经济发展以及旅游发展的关键形势下,山东省如何实现旅游资源的创新发展,如何实现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如何满足国际国内休闲市场的需要,促进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并最终实现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了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设计以及市场定位、营销策略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制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将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旅游发展的趋势与山东省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注重将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预测相结合,注重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结合。
     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正文共七章,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中主要指出本选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的研究方法等,结语对本文的相关研究做了概括性总结,并指明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景以及应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正文四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包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研究基础。第一章从国内外关于休闲、休闲产业和休闲旅游的相关研究入手,在分析国内外休闲的发展历史、现状、休闲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意义以及与休闲相关的产业、围绕休闲的衍生产业的发展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三者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尤其是对休闲旅游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认为休闲旅游,就是旅游者借助一定的休闲资源或设施,在其定居地以外的某地进行的游览、逗留、学习、体验和娱乐,以实现休闲目的的旅游消费活动。休闲旅游更注重旅游者的自由性和自我实现意义,是一种集观光、度假、体验、娱乐、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代表着旅游产业发展的较高阶段。第二章在分析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选取了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资源品级、政府支持、产品支撑以及体系建设等)对其成功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本部分旨在为山东省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借鉴。
     第二部分即第三章,主要是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现状的整体分析,以期在全面、深入的基础上确定今后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营销策略等。首先,对山东省休闲旅游资源的概况、分布以及特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资源的三大优势,即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组合优势、具备休闲旅游发展的品级优势、强化了休闲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和互补优势。其次,从休闲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市场两方面总结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概况。最后,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成绩肯定和问题诊断,成绩主要包含某些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开始向休闲功能倾斜,有的已经完成向休闲设施的转化,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场所)由主要为当地居民服务转变为服务于当地居民和国内外旅游者双重功能的旅游设施,城市近郊及农村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成为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表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休闲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滞后,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旅游产业链缺失,休闲娱乐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低,高端娱乐企业集团数量少,发展慢以及缺乏世界级的休闲娱乐产品等。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包含四、五、六三章。第四章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明确了其发展的优势(资源优势、区位及交通优势、经济基础优势、市场及品牌形象发展优势等)、劣势(休闲产品档次较低、设施更新迟滞、社区参与度较低、城乡休闲旅游的整体氛围较弱等)、机遇(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高级别赛事的推动、山东建设旅游强省的机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机遇等)和威胁(国际上成熟休闲旅游产品的竞争威胁、国内以及周边地区的竞争,使客源分流、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威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一体化”、“两特”、“三高”、“四统筹”的发展战略,旨在从宏观方面为山东省休闲旅游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第五章则从山东省休闲旅游的空间布局入手,构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的产品体系,指出主要包含休闲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休闲体验旅游产品、休闲娱乐旅游产品和专项休闲旅游产品五大类;同时从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进行了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详细论述,例如结合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建设从中央游憩区和环城游憩带两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结合案例确立了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特别指出了乡村休闲风貌与休闲氛围营造的价值和手段。本章主要目的在于从具体操作层面为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提供路径参考。第六章结合山东省休闲旅游市场分析提出了国际、国内市场定位和主要的营销策略,指出其营销策略主要包含根据目标市场制定差异化的营销战略和促销策略;由“被动促销”转向“主动营销”,通过主动出击赢得市场;扩大山东省休闲旅游的知名度范围以及构建无障碍旅游营销网络等几个方面,旨在为今后山东省休闲旅游的市场拓展提供发展思路。
     第四部分即第七章,主要是在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山东省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机遇和要求,提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即包含经济扶持政策、社会促进政策、科技支撑政策和环境优化政策等内容在内的政策保障体系,并对各项政策的具体内容实施进行了详细论证。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山东省休闲旅游的跨越和突围都有赖于完备的政策保障;同时指出,随着山东省休闲旅游的深化发展,还应该针对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政策修改,在维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拓宽政策实施的渠道,保障政策的顺畅推行。本部分是山东省休闲旅游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研究,是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休闲旅游的概念界定和资源分类。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对休闲旅游进行重新界定,同时,在休闲旅游资源分类上突破了传统的分类方法,把休闲形式与资源结合起来进行梳理分类,具有方法上的创新意义。
     二是以新的资源观分析休闲旅游资源的存量,即老祖宗留下来的天赋资源不再表现为旅游开发的主导性资源,无形的休闲旅游文化创意资源(资本)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和重要。这一思想,同时体现了创意文化产业的核心。并用新的资源观对休闲旅游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路径,同时为现实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发展休闲旅游提供可供参考的产品模式。
     三是本项研究抓住山东省发展休闲旅游过程中碰到的关键性问题,从城市和乡村两个角度、结合休闲旅游产品的功能分类,提出了构建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的体系设想,并尝试做出了体系设计,具有实践创新意义。在旅游发展的新阶段——休闲旅游成为趋势的关键时刻,将这些理论纳入进来,既是对现阶段山东旅游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现实规划,又可以为山东省或其他相似地区的旅游决策者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思路。
     四是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放入山东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探讨,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与山东旅游强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相结合,提出了保障休闲旅游可持续和跨越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本文认为,在本项研究的基础上,应继续深化研究的空间主要表现在:
     1.休闲旅游“全天候”发展的模式、类型以及消弭“淡旺季”差异的策略。
     2.如何做好休闲旅游产品与创新、创意的结合,加速传统产品的换代升级和高端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如何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在山东加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
     3.针对不同的市场细分进行有针对性地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实现区域的竞争与合作。并继续探索休闲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等。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三大市场游客总量将达到30亿人次,人均会出游两次。休闲旅游将成为国民重要的生活习惯,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After 30 year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s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rapidly, the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d gradually and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ed by leaps and bounds. Meanwhile, the working hours are shortening and the leisure time lengthened gradually. National people, having met the growing need of material life, begin to pursue the quality of spiritual life, which makes national recreation possible. Our country has witnessed signs of popular leisure, and will witness a coming new era of leisu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change of tourist consuming habi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s changing from the dominating sightseeing tourism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ightseeing, leisure and vacation tourism. Leisure tourism will be an important part which will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ime.
     Shandong province is a major tourist province, but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and irrational facto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advantages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o the industrial advantages. Meanwhil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on the basi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is facing a new subject. How to grasp correctly the current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nd develop marketable products becomes a new mission to improve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dong,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critical areas of concern in order to build the province with strong economy and culture.
     At present, 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troduced the "National Leisure Travel Plan" in order to response to financial crisis and drive domestic demand as an important system of expanding the people's right of leisure tourism and promoting the people's life quality to expand the scale and proportion of tourist consumption.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National Leisure Travel Plan include the plans to upgrade the life quality, to stimulate domestic demand, to promote leisure industry and to withstand financial crises etc.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how to finish the updating and upgrading of tourist products and how to meet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mands of leisure market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cycl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m industry finally become the next major task for a period of time i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tak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the guiding philosophy, analyzes deepl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eisure tourism and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basis of resources, product design, travel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in Shandong province by use of the methods of empirical analysis, specification analysi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rawing up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leisure tourism of Shandong provinc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leisure tourism, the trends of leisure tourism and the development real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ourist products, and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current stage of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mands.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the preface, the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and the body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In the preface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domestic research of the topic, the framework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 are raised.The concluding remarks makes a general conclusion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this paper and points out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the innovate points of this paper and the questions to deepen the study of leisure tourism in Shandong.
     Chapter 1:Domestic & Foreign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In this chapter the concepts of leisure, recreational industry and leisure tourism are defined reasonably and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eisure tourism, as well as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and the leisure-related industri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order to provide a rich and solid theoretic basis for development prediction of leisure tourism.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make comparis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history of leisure, especially the leisure history of Korea, an important country of source tourists of Shandong and cleares the time concept, the psychological concept and activity concept in this process.In paticular, the concept of leisure tourism is made further clear that leisure tourism is a kind of tourism consumption activities for travelers by use of the resources, facili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earn, experience, entertainment etc. Leisure tourism represents a higher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Chapter 2: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and Overseas Experiences. This chapt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eisure tourism, select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ypical cases of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d their succes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from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such as resource grade, government and product support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etc. This section is designed to provide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Chapter 3:The Status of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This chapter analyzed the overall status of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priorities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on the depth basis. First, the overview,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s are cleared further. At the same time three major advantages, namely, the combination, grade, 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s are enhanced. Secondly, the overview of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s summarized from the products and market. Finally, t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 of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are recognized.
     Chapter 4:The Strategy of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chaper SWOT analysis is conducted. The strengthes such as resources, 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s, the economic base and the weaknesses such as low grade leisure products, low communu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leisure atmosphere are cleared as same as the opportunities, namely the adjustment of national polocies, high-level sportsment and the threats of international leisure tourism products and competitive threats etc.Meanwhile the overall objective and the strategies of "integration", "two special", "three high", "four overall" are proposed aime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 macro aspects.
     Chapter 5:The Construction of Leisure Tourism Products in Shandong. This chapter builds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product system, which consists mainly of leisure travel products, leisure tourism products, leisure experience tourism products, and special leisure travel products on the basis of the space layout of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Meanwhile this chaper discussed two aspects of urban and rural leisure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in detail.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 privide reference for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products design.
     Chapter 6:The Marketing Position & Strategy of Leisure Tourism in Shando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position and major marketing strategy are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market analysis. The marketing steategiess included differerntiated and promotional strategies, the initiative marketing, to expand the visibil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construct the barrier-free tourism marketing network etc. The aim of this chapter is to provide development ideas for future expansion of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market.
     Chapter 7:The Construction of Strong Tour Economy Province & Policy Support of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guid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ought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 is built combinating of opportunities and demmands of strong tourist economy province. The support policies include economic support policy, social promotion polic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etc. Most of all,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the policy changes are needed in time with the new situation and problem. This chaper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Shandong leisure tourism and protect to achieve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The main innovate points of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concept of leisure tourism and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is re-defin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s breaks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combines the resources with the types of leisure, which is innovative in methods.
     Second, new resource-based view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tocking of the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s, that is, the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are left by our ancestors are no longer the dominant resourc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and creative resource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idea reflects the core of creative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innovation idea.
     Finally, the bottleneck of leisure tourism of Shandong i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du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key issue and puts forward to the new tourism product system from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which is innovative in practice.
     This paper holds that, based on the research, study that need to continue to deepen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24-hour development model and type and the strategies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ce of seasons.
     Second, how to combine the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ideas of the tourism products, to update and upgrade of traditional tourism products and the design of high-end recreational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isure tourism of Shandong to strengt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dong.
     Last, but not the least, how to realize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arket segments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Meanwhile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isure tourism i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s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Shandong and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etc.
     According to the prediction of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by the year 2015, China will become the largest tourist country, the fourth largest tourist source country and the largest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in the world. The number of tourists of the three major markets will reach 30 million and they will travel twice per year. Leisure tourism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living habit and growth point of GDP.
引文
①王德刚:《休闲时代——21世纪旅游发展趋势研究》,《中韩21世纪国际旅游学术大会论文集》,2003年,第34~40页。
    ①李德明、刘德龙等著:《做大做强山东旅游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①[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著;成素梅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①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②代田法是一种保护地力的先进的耕作方法,使垄沟和垄台的位置每年相互调换,以便恢复地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①任海著:《中国古代体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7页。
    ②中国书生网(www.booksir.com)资料《游戏史概述》。
    ①中国书生网(www.booksir.com)资料《游戏史概述》。
    ②中国书生网(www.booksir.com)资料《游戏史概述》。
    ③王永平:《唐代游乐风气探略》,《传统文化》,1990年第2期,第107~112页。
    ①“乐活族”即注重追求幸福生活品质的一类人,另外还有崇尚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快活族”和呼吁品味生活缓慢节奏的“慢活族”。
    ①[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65页,转引自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③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许峰:《城市休闲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以泰安市为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①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参见山东省旅游局:《山东旅游统计年鉴(2006-2007)》,中国文化出版社;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7)》,中国旅游出版社以及http://www.sd.xinhuanet.com/wq/2007-11/30/content_11809507.htm。
    ③对韩国休闲发展历史的分析摘自:[韩]孙海植、安永冕等著,朴松爱、李仲广译:《休闲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8页,略有改动。
    ①见[韩]孙海植、安永冕等著,朴松爱、李仲广译:《休闲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①见王德刚:《“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旅游科学》,2008年第6期,第38~42页。
    ②马惠娣著:《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①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注释1。
    ②见楼嘉军著:《休闲新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6页;李仲广,卢昌崇著:《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5页;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81页;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67~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3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2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3页。
    ①[韩]孙海植、安永冕等著,朴松爱、李仲广译:《休闲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①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36页。
    ①托马斯·古德尔著,成素梅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见“编者的话”。
    ①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②参见:http://www.2000888.com/hqjj/20060702584814.htm《重庆晚报》,2006年7月。
    ③参见: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世界首辆潜水汽车诞生,将成007新片道具》,2Q07年12月。
    ①参见:企业培训网http://www.71 peixun.com/Html/glwz/zlgl/2008-3/5/083511473381731.html,2008年3月。
    ②马惠娣著:《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①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②楼嘉军著:《休闲新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③楼嘉军著:《休闲新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
    ①杰弗瑞·戈比著,张春波译:《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②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84~85页。
    ③瓦·托尔尼乌斯著,何兆武译:《沙龙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转引自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①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2页。
    ②克劳斯·克莱默著,江帆等译:《欧洲洗浴文化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转引自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③克劳斯·克莱默著,江帆等译:《欧洲洗浴文化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转引自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①托马斯·古德尔著,成素梅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②参见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91~93页。
    ①托马斯·古德尔著,成素梅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②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①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①数据资料转引自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02页。
    ②见大众网http://www.dzwww.com/ly/lyzt/syhjz/jdxx/t20051001_1211833.htm,《黄金周七年变奏》,2006年。
    ③表中数据参见《2007山东旅游统计便览》,山东省旅游局,2008年。
    ①以上数据资料参见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113页。
    ②魏小安著:《中国休闲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3页。
    ①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8425.htm,“旅游业”。
    ①刘群红:《发展我国旅游休闲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求实》,2000(8),第41~42页。
    ①参见:保山旅游网http://www.bsly.gov.cn/news/html/584.html,《休闲度假是新时期旅游发展的主旋律》,2007年。
    ②赵红:《鄢陵县休闲旅游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等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孙淼,朱立新:《近年来国内休闲旅游研究综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35卷第12期,第76~80页。
    ①马惠娣:《未来十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齐鲁学刊》,2002(2),第19~26页。
    ②刘群红:《发展我国旅游休闲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求实》,、2000(8),第41~42页。
    ③刘丽丽,李宏:《北京郊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第75~79页。
    ④陈向红:《四川休闲旅游发展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2),第88~91页。
    ⑤陈雪钧:《对我国都市休闲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第38~40页。
    ⑥黄大学,何文玉,刘国炳:《发展荆门休闲旅游的构想》,《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第70~73页。
    ①朱海华,白仲安:《城市休闲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山西建筑》,2008(34),第10期,第56~58页。
    ②岳培宇,楼嘉军:《国内休闲理论研究阶段、重点及评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第16~21页。
    ③李继峰:《中国农村发展休闲旅游应注意的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70~73页。
    ④刘爽:《信阳发展休闲旅游的优势及对策研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第29~30页。
    ⑤邹毅、刘力:《破解休闲旅游开发之道》,《北京房地产》,2008(5),第89~91页。
    ⑥佟敏、宋东宁:《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比较研究》,《中国林业经济》,2008(1),第8~10页。
    ⑦张雪婷:《休闲旅游的人文关怀思想初探》,《企业家天地》2008(4),第242~243页。
    ①王兴斌:《带薪休假制度促进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增效》,《旅游论坛》,2008(1),第90~93页。
    ②表格来源:邹毅、刘力:《破解休闲旅游开发之道》,《北京房地产》,2008(5),第89~91页。
    ①田金霞:《对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思考》, 《当代经济》,2008(5),第104~106页;田金霞《湘鄂陕渝黔桂边区休闲旅游发展思路》, 《中国集体经济》,2008(2),第47~49页。
    ②《城市休闲潮流》,刊于《小康》,2008年10月。
    ③潘冬南:《关于发展我国休闲旅游业的几点建议》,《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第43页。
    ④陈向红:《四川休闲旅游发展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2),第88~91页。
    ⑤黄大学,何文玉,刘国炳:《发展荆门休闲旅游的构想》,《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第70~73页。
    ①孙淼,朱立新:《近年来国内休闲旅游研究综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35卷第12期,第76~80页。
    ①[德]约瑟夫·皮柏著:《节庆、休闲与文化》,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16页。
    ①马惠娣、张景安主编:《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②转引自孙海植、安永冕等著,朴松爱、李仲广译:《休闲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③[瑞士]若泽·赛依杜著:《旅游接待的今天和明天》,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①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396页。
    ①约翰·赫伊津哈著:《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②[韩]孙海植、安永冕等著,朴松爱、李仲广译:《休闲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263页。
    ①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②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③转引自[韩]孙海植、安永冕等著,朴松爱、季仲广译:《休闲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资料来源JohnR. Kelly, "Work and Leisure:A Simplified Paradig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No.4,1972年,第26页)。
    ①参见[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②参见[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②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泰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①马惠娣著:《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②邱青青,新华网,http://news.anhu.news.com,2007年10月7日。
    ①陈鲁直著:《民闲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英)威廉姆斯著,杜靖川等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①孙凤芝:《休闲旅游之浅析》,《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第71~73页。
    ①参见[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等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8~80页。
    ②参见冯锦凯、石瑾编著:《中外游乐业》,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139页。
    ③[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等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①张晴、罗其友、刘李锋:《国外农业休闲功能及对中国农业的启示》,《世界农业》,2008年第10期,第38~40页。
    ②[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等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③雷鸣、叶全良:《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启示》,《亚太经济》,2008年第5期,第61~63页。
    ④[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等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①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基点辨析》,《旅游学刊》,2006,21(3),第12~19页。
    ②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139~143页。
    ①转引自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刊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第139~143页,(原文见:邹宏霞:《浅析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与解决途径》,刊于《商场现代化》,2007(14);刁宗广:《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刍议》刊于《中国农村经济》2006(11);吴克祥,李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刊于《商业时代》,2004(08);张雅静:《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休闲旅游》,刊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05))。
    ①中国休闲城市评选标准主要包括:1、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城市经济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居民休闲消费支出等方面;2、城市休闲基础设施情况,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条件、娱乐设施、文化设施,景观建设,城市休闲设施的数量与规模,如万人拥有酒店数量、体育健身场馆数量、休闲吧、社区公共体育场所数量等;3、城市休闲环境,包括生态保护程度,人均绿地面积、特色休闲场所数量;4、休闲文化,包括城市领导对休闲的重视度、城市休闲品牌认可度、市民对休闲文化认可度、市民休闲方式选择、城市旅游人口数等;5、休闲满意度,包括本市居民对城市休闲满意度、非本市人员对城市休闲满意度、城市在全国休闲的知名度。
    ②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第139~143页。
    ③参见: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第139页。
    ①见[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等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94页。
    ①郭鲁芳、张维:《中外“休闲之都”形成与发展之比较研究——以巴黎、新加坡和杭州为例》,《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2005年,144~150页。
    ①[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等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98页。
    ①[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等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136页。
    ②[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等译:《旅游休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③郭鲁芳、张维:《中外“休闲之都”形成与发展之比较研究——以巴黎、新加坡和杭州为例》,《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2005年,144~150页。
    ①康保苓:《杭州休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商业研究》,2006年12月,第175~179页。
    ②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①魏小安:《东部华侨城发展探讨》,2009年5月11日,http://weixiaoan.blog.sohu.com。
    ②部分参见深圳东部华侨城官方网站,http://zh.octeast.com/。
    ①马惠娣:《对“休闲城市”的理性思考》,中国休闲研究网(http://www.chineseleisure.org/2008n/081013.html)。
    ①郭鲁芳、张维:《中外“休闲之都”形成与发展之比较研究——以巴黎、新加坡和杭州为例》,《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2005年,144~150页。
    ①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118页。
    ①山东省软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山东省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2006年,第67页。
    ②参见《2008山东旅游统计便览》,山东省旅游局,2008年。
    ③参见《山东海滨度假旅游规划》,山东省旅游局,2005年;李德明、刘德龙等著:《做大做强山东旅游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④参见:http://www.dzwww.com/ly/lyxw/ttxw/200701/t20070119.html,《山东向旅游强省迈进》,2008年。
    ⑤李德明、刘德龙等著:《做大做强山东旅游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⑥本文作者在参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时,对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涉及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美誉度等相关内容,此处相关数据来源于此。
    ①表格资料来源张凤莉:《山东省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附表8,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有改动。
    ①王德刚著:《旅游开发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242页。
    ②参见:www.sdtv.gov.cn,《山东旅游大事记》(1978-2000)。
    ③参见:www.dzwww.com/ly/lyxw/yyxw/200801《2007山东迈向旅游经济强省新跨越》,2008年1月。
    ①图片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2008年5月。
    ①参见百度百科“山东”http://baike.baidu.com/view/7468.htm。
    ①参见山东省旅游局《山东省国内旅游调查报告》,2008年。
    ②魏小安著:《中国休闲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参见:新华网山东网群http://www.sd.xinhuanet.com/wq/2007-06/26/content_10463899.htm,《山东省潍坊旅游打出“逍遥牌”》,刊于2007年6月26自《潍坊日报》。
    ①山东省旅游局:《加快我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研究》,2007年。
    ②数据来源:山东省旅游局《2008山东旅游统计便览》,2008年。
    ①参见百度百科“旅游卫星账户”(http://baike.baidu.com/view/1009488.html?wtp=tt)以及厦门市旅游局网站(http://www.xmtravel.com.cn/html/zfxxgk/gkml/tjxx/lytjgb/20080728329_2.html)《旅游卫星账户的概念、结构与方法》,2007年。
    ①数据参见山东省旅游局《2008山东旅游统计便览》,2008年。
    ②数据参见山东省旅游局《2008山东旅游统计便览》,2008年。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892.htm?ft=alaO_1_1
    ①参见:山东政府网http://www.shandong.gov.cn/col/co1108/,《山东的自然环境》。
    ②山东省软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山东省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2006年,第69页。
    ③参见《2008山东旅游统计便览》,山东省旅游局,2008年。
    ①李德明、刘德龙等著:《做大做强山东旅游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②本文作者在参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时,对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涉及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美誉度等相关内容,此处相关数据来源于此。
    ①王德刚,宋文旭主编:《旅游强省战略——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242页。
    ②数据为2006年的调查数据。
    ①齐良书编著:《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124页。
    ②王德刚,宋文旭主编:《旅游强省战略——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参见百度百科“产业布局”http://baike.baidu.com/view/1453890.htm。
    ①参见http://news.sohu.com/20060523/n243371367.shtml,《山东旅游局长专访:创新思维,做强山东旅游》(来源水母网),2006年。
    ①相关数据参见中国山东网http://www.sd.gov.cn/col/col101/index.html,2006年。
    ①参见百度百科“环渤海经济圈”http://baike.baidu.com/view/199566.htm。
    ②参见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
    ①参见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07)》,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第501~509页。
    ②转引自杨从栏:《雅安市休闲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页。
    ①参见国家旅游局、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旅游服务基础术语》(GB/T 16766-1997),1997年。
    ②李德明、刘德龙等著:《做大做强山东旅游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①世界旅游组织:《山东海滨度假旅游规划》,2005年。
    ②参见国家旅游局、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旅游服务基础术语》(GB/T 16766-1997),1997年。
    ①杨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旅游学刊》,2008年第12期,第51~57页。
    ①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169页。
    ②戴震东:《汽车之城衰落,城市农庄兴起》,《星期日》,2009年7月12日B12版。
    ③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170页。
    ④杰弗瑞·戈比著,张春波等译:《21世界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①杨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旅游学刊》,2008年第12期,第51~57页。“三大体系”、“三大类型”内容未变,对“三大圈层”的论述略有改动。
    ②杨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旅游学刊》,2008年第12期,第51~57页。
    ③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①参见魏小安,李莹:《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旅游学刊》,2007年第10期,第71~76页。“休闲观念”一项为笔者所加,其他内容有所删减。
    ①杨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旅游学刊》,2008年第12期,第51~57页。
    ②魏小安,李莹:《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旅游学刊》,2007年第10期,第71~76页。
    ③魏小安,李莹:《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旅游学刊》,2007年第10期,第71~76页。
    ①杨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旅游学刊》,2008年第12期,第51~57页。
    ①青岛市黄岛区海洋与渔业局:《关于黄岛区发展休闲渔业的思考》,2009年2月,http://haiyangyuye.qda.gov.cn/Get/xxjl/09020403275122679.htm。
    ②《青岛市黄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8年。
    ①参见:http://hi.baidu.com/luolaifang/blog/item/915235d3c23270073af3cfcb.html。
    ①徐福英、刘涛:《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山东经济》,2007年第2期,第57~60页。
    ①欧阳浩男:《市民双休日环城市带休闲旅游行为特征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第164~166页。
    ①欧阳昌佩:《乡村旅游——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之路》,《贵州日报》,2007年1月18日。
    ①参见山东省旅游局:《山东省乡村旅游指导规划》,2008年。
    ①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263页,略有改动。
    ②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263页。
    ①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246页。
    ②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页,有改动。
    ③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④休闲型田园乡村的特征主要参考自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并在其基础上有改动。
    ①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页。
    ②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③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④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
    ①参见山东省旅游局:《山东旅游年鉴(2006-2007)》,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
    ①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30卷第4期,第139~143页。
    ②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30卷第4期,第139~143页。
    ①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②马惠娣著:《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①转引自http://www. davost.com/Item/5058. aspx,陈盈、丁晓蕾、夏如兵:《我国老年旅游消费市场分析与开发研究》。原文见刘飞燕:《关于开拓老年旅游消费市场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06(3),第10~16页。 ①本文作者在参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2008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时,对山东省的旅游品牌形象进行了专门论述,本段内容主要来源于此,有改动。
    ①参见http://news.shm.com.cn/2007-12/18/content_2205787.htm。
    ①参见新浪新闻news.sina.com.cn/c/2006-08-10/,《旅游服务游客满意率达95.7%》,2008年。
    ②参见http://news.sohu.com/20060523.shtml,《山东旅游局长专访:创新思维,做强山东旅游》,2006年。
    ①参见王德刚,宋文旭主编:《旅游强省战略——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②参见百度百科“生态文明观”http://baike.baidu.com/view/1530186.htm。
    ①参见杜江《旅行社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5页。
    ②参见王德刚,宋文旭主编《旅游强省战略——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282页。
    ①参见:中国循环经济网(www.chinaxh.com.cn)。
    ①参见《世界首辆潜水汽车诞生,将成007新片道具》,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2007年12月。
    ①参见王德刚,宋文旭主编:《旅游强省战略——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4~117页。
    ①山东省旅游局:《山东省建设旅游强省战略研究报告》,2006年。
    ①王德刚,宋文旭主编:《旅游强省战略——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①王德刚,宋文旭主编:《旅游强省战略——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175页。
    ①参见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
    ②王德刚,宋文旭主编:《旅游强省战略——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①王德刚,宋文旭主编:《旅游强省战略——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244页。
    ①[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著;成素梅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①王德刚、田芸主编:《工业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138页。
    1.Alf H Walle, "Habits of thought and cultur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No.4(1996),pp.874-890.
    2.Bruce,P.,"The role of the transport system in destination developement",Tourism Management,No.21(2000),pp.53-63.
    3.C Williams, J Buswell,Sevice Quality in Leisure and Tourism, March 2003.
    4.Fiona Jordan,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and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A Call for Further Reflexivity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and Tourism Education 7(1), pp.99-103.
    5.G Cushman, A J Veal, J Zuzanek, Free Time and Leisure Paticipation, March 2008.
    6.G Cushman, A J Veal, J Zuzanek, World Leisure Paticipation,July 1996.
    7.L Roberts, D Hall, Rur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 August 2001.
    8.M Sznajder, L Przezborska, F Scrimgeour, Agritourism, April 2009.
    9. R A Stebbins, M Graham, Volunteering as Leisure, April 2004.
    1O.Ritchie, J. R. B. & Crouch, G. I.,"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 Tourism Management, No.1,2000, p127.
    11. Xue Qunhui, Bao Yafang, "An Innovative Design of a Mental Intervention Based Forest-Leisure Tourism Product", pp.40-45.
    1.李德明,刘德龙等著:《做大做强山东旅游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马惠娣著:《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马惠娣、张景安主编:《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崔凤军著:《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
    6.魏小安著:《中国休闲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魏小安著:《产业发展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
    8.俞晟著:《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杜江著:《旅行社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齐良书著:《发展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11.王德刚,何佳梅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王德刚著:《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孙安民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4.冯锦凯,石瑾编著:《中外游乐业》,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15.陈鲁直著:《民闲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6.江奔东著:《文化产业经济学》,泰山出版社2008年版。
    17.[英]史蒂芬·威廉姆斯著,杜靖川、曾萍等译:《休闲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美]约翰·凯利著,赵冉译:《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美]杰弗瑞·戈比著,张春波译:《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托马斯·古德尔著,成素梅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约翰·赫伊津哈著:《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德]约瑟夫·皮柏著:《节庆、休闲与文化》,三联书店1991年版:
    23.[瑞士]若泽·赛依杜著:《旅游接待的今天和明天》,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4.[韩]孙海植、安永冕等著,朴松爱、李仲广译:《休闲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英]克里斯·布尔,杰恩·胡思,迈克·韦德著;田里,董建新译:《休闲研究引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章海荣,方起东著:《休闲学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任海著:《中国古代体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8.王德刚,田芸主编:《工业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李仲广,卢昌崇著:《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0.楼嘉军著:《休闲新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
    31.巫宁,杨路明著:《旅游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32.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3.王德刚著:《旅游开发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4.张国洪编著:《中国文化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刘敦荣主编:《旅游商品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汪岩编著:《休闲娱乐业经营问答》,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版。
    37.杨公朴,夏大慰主编:《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华侨城集团公司编:《21世纪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论坛》,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39.徐浩然,雷琛烨著:《文化产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0.陆祖鹤著:《文化产业发展方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1.胡伟希,陈盈盈著:《儒道禅与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2.陈海娟著:《娱乐业营销》,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43.王云才著:《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
    44.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张胜冰等著:《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47.杨永德,陆军:《桂林市旅游产品的转型与休闲旅游的创新探析》,刊于《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5~8页。
    48.康保苓:《杭州休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刊于《商业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75~179页。
    49.王兴斌:《带薪休假制度促进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刊于《旅游论坛》,2008年第1期,第90~93页。
    50.张雪婷:《休闲旅游的人文关怀思想初探》,刊于《企业家天地》,2008年第4期,第242~243页。
    51.佟敏,宋东宁:《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比较研究》,刊于《中国林业经济》,2008年第1期,第8~10页。
    52.王德刚:《休闲时代——21世纪旅游发展趋势研究》,刊于《中韩21世纪国际旅游学术大会论文集》,2003年,第23页~29页。
    53.马惠娣:《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刊于《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第19~26页。
    54.田金霞:《对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思考》,刊于《当代经济》,2008年第5期,第104~第106页。
    55.田金霞:《湘鄂陕渝黔桂边区休闲旅游发展思路》,刊于《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2期,第47~49页。
    56.陆军,陆强:《休闲旅游:桂林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刊于《市场论坛》,2006年第2期,第48~53页。
    57.皮婉姝等:《我国休闲旅游产业化及对策研究》,刊于《论坛》,2007年第5期,第113~114页。
    58.张晴,罗其友,刘李锋:《国外农业休闲功能及对中国农业的启示》,刊于《世界农业》,2008年第10期,第38~40页。
    59.蒋素梅:《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女性休闲旅游吸引策略研究》,刊于《昆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64~66页。
    60.梁滨:《乡村休闲旅游白碑营销研究》,刊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05~108页。
    61.梁滨:《论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视野》,刊于《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第59~62页。
    62.刁宗广:《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刍议》,刊于《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1期,第63~67页。
    63.黄绍筠:《南宋古都民俗的开发与杭州休闲之都的打造》,刊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6卷第6期,第71~74页。
    64.王永平:《唐代游乐风气探略》,刊于《传统文化》,1990年第2期,第107~112页。
    65.欧阳浩男:《市民双休日环城市带休闲旅游行为特征分析》,刊于《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1期:第164~166页。
    66.周曦:《重庆都市边缘带休闲旅游地发展SWOT分析》,刊于《决策管理》,2006年第23期,第6~7页。
    67.罗自力,温萍:《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定位思考》,刊于《农村经济》,2007年第3期,第50~52页。
    68.李继峰:《休闲旅游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刊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63~65页。
    69.刘飞燕.:《关于开拓老年旅游消费市场的思考》,刊于《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3期,第10~16页。
    70.欧阳昌佩:《乡村旅游——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之路》,刊于《贵州日报》,2007年1月18日。
    71.徐福英,刘涛:《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刊于《山东经济》,2007年第2期,第57~60页。
    72.雷鸣,叶全良:《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启示》,刊于《亚太经济》,2008年第5期,第61~63页。
    73.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刊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第139~143页。
    74.邹毅,刘力:《破解休闲旅游开发之道》,刊于《北京房地产》,2008年第5期,第89~91页。
    75.何佳梅:《促进山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分析》,刊于《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999年第5期,第16~20页。
    76.刘群红:《发展我国旅游休闲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刊于《求实》,2000年第8期,第41~42页。
    77.许峰:《城市休闲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以泰安市为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78.张凤莉:《山东省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79.喻志平:《广东省休闲旅游果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80.孙琨:《城市周边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兰州市为例》,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1.刘红阳:《会员制休闲旅游理论与应用研究》,新疆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2.郭宁:《城市中产阶层休闲旅游行为与功能研究》,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3.高述波:《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研究——九龙涧实践》,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4.赵红:《鄢陵县休闲旅游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5.杨从栏:《雅安市休闲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6.梁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7.刘松:《休闲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8.侯凌凤:《烟台滨海休闲旅游发展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9.王敏《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空间结构与发展取向研究——基于河北视角》,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90.蔡丹丹:《基于生活形态的城郊休闲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以长沙市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