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民事执行和解制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事执行和解,是民事执行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程序简便、符合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的理念等优势。通过这一制度,当事人可以达成协议,以意思自治的形式实现利益平衡。随着当事人意思自治在审判程序乃至强制执行程序中的不断扩张,执行和解制度在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我国对执行和解制度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现行民事诉讼立法对执行和解制度的规定又过于简单,使得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并未有效发挥其应有功能。因此,对执行和解制度进行规范并加以重构,使其制度化、合理化,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中,笔者对执行和解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其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完善提出建议。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通过分析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关系,指出执行程序在权利实现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出执行和解制度,通过对这一制度的优势与不足的分析,指出对其进行研究和完善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是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概述。通过将和解协议分为一般的和解协议与特殊的和解协议,笔者认为,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经自愿协商,就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的权利义务关系达成协议以及该协议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的总称;执行和解具有使当事人的私权自治得以实现,降低成本、缓解当事人之间的对抗和缓解“执行难”的功能。
     第二部分是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理论分析。笔者认为,执行和解以当事人基于私权自治的处分权和程序主体性原则为法理基础;执行和解既具有私法属性,又具有诉讼法属性,属于诉讼中的和解。此后,笔者分析了执行和解的生效要件以及执行和解在实体上和程序上的效力,并对域外的执行中的和解的效力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执行民事和解制度存在定性矛盾、法院的作用不明确、“已履行的部分应当扣除”的规定不尽合理、和解协议中的担保的效力不确定以及执行和解救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第四部分是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完善,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笔者认为,要从明确法院在执行和解中的作用和应当坚持自愿原则两个方面来强化执行和解的自愿性;要明确执行和解是既具有私法属性,也具有诉讼法属性的行为,并赋予执行和解在实体法和诉讼法上的双重效力;应当合理配置民事执行权,将其划分为执行裁判权、执行命令权和执行实施权,进而完善执行和解的救济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论证,笔者在余论部分重申了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指出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随着立法的完善,该制度必将进入规范操作的正常轨道,彰显其制度本色。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is an important system in the area of civil enforcement. 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in the system such as low cost, high efficiency, simple proced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current advocacy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so on. The parties may reach an agre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a balance of each interest in the form of autonomy through this system. With the autonomy of the party expands continuously in court procedures as well as enforcement procedures,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s used in practice more and more widely, but because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are relatively weak, The existing legislation on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requirements are too simple, resulting in that the system cannot perform their proper function effectively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refore, there i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to regulate and reconstruct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so that we can make it institutional and rational.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will elaborate the related theory of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and point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related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then raise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parts.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vil trial procedures and the civil procedure in the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then point out that enforcement procedure show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our right, thus leads to civil execution the reconciliation system,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system should be studied and improved 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weaknesses of the civil execution the reconciliation system.
     The first part is outlined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Reconciliation agreement is divided into general reconciliation agreement and special reconciliation agreement. I think that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s that the parties voluntarily negotiate, and make the right and obligations confirmed in Legal instruments to achieve agreement and take legal effect in the enforcement procedur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s used to achieve the privacy autonomy, lower costs, as well as to ease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the difficulty in enforcement procedur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s based on the private self-government right and the legal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main procedures.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s not only private autonomy, but also procedure law, and it belongs to action reconciliation. Since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which make the system take legal effect, and the legal effectiveness of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n the entities and the procedure of the law, as well as a simple introduction on the extra-territorial effect of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The third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I think that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has existed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contradiction in the concept of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the role of the courts being not clear; the provision that "has fulfilled its part should be deducted from" being not reasonable; guarantee the effectiveness of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being uncertainty, as well as the relief mechanism of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being not perfect.
     The fourth part is to perfect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It 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n my opinion, clear from the role of the court in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and adhere to the voluntary principle to strengthen voluntary reconciliation; We should clear that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is private autonomy, but also procedure law, and giv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substantive law and procedure law effect; We should rationally allocate the civil rights, and divide them into the enforcement of jurisdiction power, the enforcement of the command power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forcement power, thereby improve the relief mechanism of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From the above analysis, the author repeats the problem of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and how to improve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in conclusion part, points out that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continuous developing and being improved, with the improvement in related legislation, the civil execu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will be operated on the normal track, the system will also demonstrate its nature.
引文
1 需要作出说明的是:此处审判和执行的关系是指通常情况下二者的关系,实践中,审判和执行绝非是——对应的关系。
    2 付蔚蔚、张旭良:http://www.law.lib.com/lw/lw view.asp?no=535,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3月38日。
    3 郭占湘、吴鹏、苏晓伟:“刍议执行和解”,《律师世界》,2001年第7期,第43页。
    4 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页。
    5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3页。
    6 谭秋桂:《强制执行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7 当然,也有部分法院一味追求高结案率,在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即裁定终结执行程序。
    8 见《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第四稿),第72、74条。
    9 范小华:“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分析及完善立法建议”,《河北法学》,2008年第6期,第130页。
    10 李燕芳:“浅析执行和解制度及其适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5页。
    11 张立平、李佳:“论执行和解的法理基础”,《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01页。
    12 同上注,第100页。
    13 公丕祥主编:《纠纷的有效解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思考》,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14 近年来,不少法院的执行和解率呈上升趋势,更有达到六成比例之多的。如菏泽市曹县执行和解率达六成,见胡玉发、张新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曹县法院案件执行和解率达六成”,见《人民法院报》,2007年5月22日,第2版。
    15[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建、朱林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16 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17 常怡:《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
    18 张卫平:“民事执行的积极与消极”,《人民法院报》,2003年2月21日,第3版。
    19 李绍章:“追寻诉讼文明的轨迹——民事诉讼中的‘民法理念'散论”,《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51页。
    2 江伟:《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21 陈荣宗:《强制执行法》(修订版),台北: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19页。
    22 童兆洪:《民事强制执行新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23 肖建国、赵晋山:“民事执行若干疑难问题探讨”,《法律适用》,2005年第6期,第6页。
    24 程正举:“民事执行和解问题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13页。
    25 徐继军:“论执行和解的效力与性质”,《法律适用》,2006年第9期,第37页。
    26 程正举,前注[24],第113页。
    27 谭兵主编:《外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
    28 韩波:“执行和解争议的法理分析”,《法学》,2002年第9期,第50页。
    29 谭兵,前注[27],第290页。
    3 孙加瑞:《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概论》,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页。
    31 田玉玺、雷运龙:“论执行和解”,《人民司法》2000年第6期,第42页。
    32 向金波:“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立法规制探究”,《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3 连带的一体主义是指:必要共同诉讼人在内部关系上,具有共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他们的行为具有牵连性,因此他们的行为必须保持一致。
    34 包冰峰:“民事诉讼和解要件之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50页。
    35 廖仕梅、廖月顺:“民事执行和解协议效力问题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61页。
    36 谭秋桂、陈浩:“民事执行和解若干问题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编:《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37 虚伪表示指:表意人知道其真意与表示不一致而仍为的意思表示。
    38 意思错误指:表意人不知道其真意与表示不一致而为的意思表示。
    39 廖仕梅、廖月顺,前注[35],第60页。
    4 同上注,第60页。
    41 程波:“论民事执行和解”,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7月毕业,第9页。
    42 廖仕梅、廖月顺,前注[35],第61页。
    43 《合同法》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第三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44 童兆洪,前注[22],第158页。
    45 执行中的和解指:判决生效后执行程序结束前达成的所有的和解的表现形式,包括执行前的和解、执行和解以及执行外的和解。
    46 冯建平、任志清:“执行和解制度的缺陷与立法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编:《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47 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4页。
    48 张家慧:《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31页。
    49 白绿铉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
    50 同上注,第216页。
    51 杨与龄:《强制执行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52 同上注,第6页。
    53 汤维建、许尚豪:“强制执行的契约化趋势——以执行和解为分析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编:《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54 这种类型的和解完全是当事人之间的行为,合意的成立主要依赖当事人的自主与自发,虽然可能有第三方的参与,但并不能改变和解为当事人自身行为的性质。此类和解,可以说全程均无法院的介入,法院既不参与和解的过程,也不参与和解结果的表现形式等,有时甚至都不知道当事人之间已达成了和解。
    55 邱星美:“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探析”,《人民法院报》,2004年11月23日,第3版。
    56 肖建国、赵晋山,前注[23],第6页。
    57 李科:“论执行和解协议之执行力”,《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1期,第151页。
    58 柴发邦:《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页。
    59 范小华,前注[9],第130页。
    60 刘柱、安宪斌:“完善执行和解制度的几点思考”,《人民司法》,2002年第4期,第66页。
    61 侯希民:“论执行和解制度的完善”,《山东审判》,2005年第5期,第34页。
    65 谭秋桂、陈浩,前注[36],第142页。
    666 李四海:“对执行和解制度的几点思考”,http://www.govyi.com/lunwen/2007/200711/175742_2.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3月20日。
    67 蓝贤勇:《民事强制执行法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页。
    68 《合同法》第61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决定。”
    69 《合同法》第108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70 沈德咏、张根大:《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改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71 霍力民主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72 沈德咏:“改革是‘执行难'的根本之策”,《光明日报》,2002年3月14日,第6版。
    73 韩波,前注[28],第50页。
    74 汤维建、许尚豪,前注[53],第113页。
    75 杨与龄,前注[51],第169页。
    76 丁亮华:“执行和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编:《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163页。
    77 段淑军,“执行和解协议救济模式论”,http://www.jsfy.gov.cn/cps/site/jsfy/lilunyanjiu/wz_content_a2007103029947.htm,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3月20日。
    78 王利明:“和解协议形成独立的合同关系”,《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4日,第3版。
    79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编:《强制执行实务文件汇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80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编:《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1]童兆洪主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2]郭兵主编:《法院强制执行》,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3]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谭秋桂:《强制执行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修订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孙加瑞:《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概论》,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8]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陈荣宗:《强制执行法》(修订版),台北:三民书局,1999年版。
    [10]谭兵主编:《外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柴发邦:《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陈燕华:《执行法律适用指南》,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14]霍力民主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5]沈德咏、张根大:《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公丕祥主编:《纠纷的有效解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思考》,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17]蓝贤勇:《民事强制执行法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18]沈德咏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9]童兆洪:《民事执行打得法理思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20]丁巧仁主编:《执行改革理论与实务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21]张家慧:《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2]江伟:《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童兆洪:《民事执行的法理思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24]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25]白绿铉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6][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7][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8][法]让·文森、雅克·普雷沃:《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要义》,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9][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建、朱林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1]汤维建、许尚豪:“强制执行的契约化趋势——以执行和解为分析中心”,《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2集。
    [2]郭占湘、吴鹏、苏晓伟:“刍议执行和解”,《律师世界》,2001年第7期。
    [3]廖仕梅、廖月顺:“民事执行和解协议效力问题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谭秋桂、陈浩:“民事执行和解若干问题分析”,《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2集。
    [5]田玉玺、雷运龙:“论执行和解”,《人民司法》,2000年第6期。
    [6]张立平、李佳:“论执行和解的法理基础”,《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肖建国、赵晋山:“民事执行若干疑难问题探讨”,《法律适用》,2005年第6期。
    [8]程正举:“民事执行和解问题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韩波:“执行和解争议的法理分析”,《法学》,2002年第9期。
    [10]徐继军:“论执行和解的效力与性质”,《法律适用》,2006年第9期。
    [11][德]彼得·施罗塞尔:“关于中国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二册),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04年版。
    [12]韩萌:“执行和解:定位与到位论执行和解制度的完善”,《中国律师》,2006年第10期。
    [13]李科:“论执行和解协议之执行力”,《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1期。
    [14]刘柱、安宪斌:“完善执行和解制度的几点思考”,《人民司法》,2002年第4期。
    [15]侯希民:“关于民事执行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反思”,《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4年第10集。
    [16]范小华:“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分析及完善立法建议”,《河北法学》,2008年第6期。
    [17]丁亮华:“执行和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2集。
    [18]李燕芳:“浅析执行和解制度及其使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9]唐龙生、陈峻:“执行和解制度和实务探讨”,《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8期。
    [20]李乐平:“执行和解的法理思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21]李绍章:“追寻诉讼文明的轨迹——民事诉讼中的‘民法理念'散论”,《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2]向金波:“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立法规制探究”,《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3]孙广玉、吴安新:“论主体性教育的法治理念培养之维”,《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4]包冰峰:“民事诉讼和解要件之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5]程波:“论民事执行和解”,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7月毕业。
    [26]张卫平:“民事执行的积极与消极”,《人民法院报》,2003年2月21日。
    [27]邱星美:“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探析”,《人民法院报》,2004年11月23日。
    [28]沈德咏:“改革是‘执行难'的根本之策”,《光明日报》,2002年3月14日。
    [1]段淑军:“执行和解协议救济模式论”,http://www.isfy.gov.cn/cps/site/jsfy/lilunyanjiu/wz_content_a2007103029947.htm
    [2]付蔚蔚、张旭良: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0=535
    [3]李四海:“对执行和解制度的几点思考”,http://www.govyi.com/lunwen/2007/200711/175742_2.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