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侵占罪立法完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为了使公私财产所有权获得全面的刑法保护,适应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我国1997年刑法特别增设了侵占罪。但由于立法表述较为概括、粗疏,司法解释又相对滞后,使得对本罪的认定在理论界引起较大争议,也加大了司法实践的操作难度。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象范围的划定、客观要件行为的界定、法定刑的适用以及诉讼形式的选择等方面。本文针对上述争议问题,通过中外立法的比较研究,试图从差异中寻找不足,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侵占罪立法的粗浅建议。
     全文共分四章,概括如下:
     第一章为侵占罪概述。概括介绍各国关于侵占罪概念的界定以及笔者从完善侵占罪立法的角度对侵占罪概念的界定;同时阐述了侵占罪在世界范围内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为侵占罪比较研究。按法系介绍国外侵占罪的立法概况,并进行中外立法比较考察,重点归纳出我国刑法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刑法在有关侵占罪的犯罪种类、对象范围、行为要求、告诉制度、条文设置等方面的主要差异,分析利弊,为后续有关我国侵占罪立法完善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第三章为我国侵占罪的立法缺陷。这一部分将以我国现行立法为依据,通过分析,指出我国侵占罪立法存在对象范围模糊、有缺失;客观行为要件界定不清、欠缺标准;援引法定刑模糊、罪责刑不相适应;诉讼形式单一、诉权缺乏必要限制等主要缺陷和不足,直接影响实践中对侵占罪的认定。
     第四章为我国侵占罪立法完善的基本构想。笔者在对前述缺陷问题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现行侵占罪立法提出若干修改完善建议——重新划定犯罪对象范围并进行正确立法表述;对“代为保管”做出符合立法本意的概括;明确“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时间认定标准;取消援引法定刑,重构侵占罪法定刑体系;补充完善侵占罪告诉才处理的制度,引入公诉程序,并适当限制被害人诉权范围。
In order to make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fully protected by the Criminal Law and to adapt the urgent need of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is specially added in 1997 PRC Criminal Law in our country. However, because legislation is a little summary and careless and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is relatively lagging, many questions about this crime's recognizing cause great dispute in theory and enlarge operation difficulties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disputes mainly concentrate on the limiting object scope、limiting objective important condition behavior、using the legal punishment and choosing the lawsuit form and so on. To these main questions in dispute, the article tries to find out the flaw from the difference by comparing and studying Chinese and foreign criminal law. And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gives some superficial advice on the perfection of relative legislation by learning overseas related experience in legislatio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summary is as follows:
     Part 1 Outline of the embezzlement crime
     This part introduces briefly the definition of the ementment crim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 writer's opinion of it from the angle of the legislation perfection of embezzlement crime. Whereas, it tell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embezzlement crime.
     Part 2 comparison research on the embezzlement crime
     According to the legal system, 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legislative survey on foreign embezzlement crime, and compares the legislation in China with that abroad. The emphasis of this part is to induce the main difference in crime category、object scope、behavior request、telling system and clause setup about embezzlement crime in criminal Law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or districts. It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makes references on the follow-up research on the legislation perfection of embezzlement crime in our country.
     Part 3 Legislation flaw in embezzlement crime in our country
     Taking our country's present legislation as a basis, this part points out the main flaw in the legislation of embezzlement crime in our country such as lack and misty in object scope、unclear and short of standard in limiting objective important condition、misty in using legal punishment、inappropriate between the crime and punishment、simple in litigation form、short of succor and lack of necessary limitation in telling power which influence seriously affirming the crime embezzlement in practice.
     Part 4 Basic conception on legislation perfection of embezzlement crime in Our Country
     After fully demonstrating the flaws mentioned above, learning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s in overseas from relative legislation and theory, combining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Country, the author gives some advice on legislation perfection of embezzlement crime -re-delimiting crime object scope and expressing legislation correctly; re-generalizing "take care of on behalf to match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legislation; pinpointing time cognizance criterion of "refuse to payback or give up" canceling citing legal punishment and re-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legal punishment system in the embezzlement crime ; supplementing dispose-only-after-telling system; Invoking public prosecution procedure; reinforce judicial remedy and restricting victims' litigious right properly.
引文
1[日]西田典之著,刘明祥、王昭武译:《日本刑法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2 赵秉志主编:《侵犯财产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页。
    3 邓斌:《英美刑法的侵占罪》,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4 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49页。
    5 周密主编:《中国刑法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6 王志刚、张晋藩、林中普著:《中国刑法史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7 前注5。
    8 前注6,第464页。
    9 高铭暄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转引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313页。
    10 陈兴良、周光权:《困惑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困惑》,载《刑事法论丛》1998年第2卷,第3页。
    11 参见张旭主编:《英美刑法论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267页。
    12 参见邓斌:《英美刑法的侵占罪》,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13 美国法学会著,刘仁文、王祎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160页。
    14 前注12。
    15 张明楷主编:《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83、785页。
    16 参见张明楷编著:《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4页。
    17 参见赵秉志、刘志伟:《各国侵占犯罪立法比较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44期。
    18 参见于世忠:《侵占罪立法比较与借鉴》,载《侵占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6页。
    19 王作富:《略论侵占罪的几个问题》,载《侵占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20 参见黄祥青:《侵占那最若干适用问题探析》,载《侵占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21 参见陈兴良著:《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2页。转引赵秉志、于志刚《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载《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2期。
    22 王钧柏:《侵占罪主要争议问题》,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4期。
    23 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债权篇)》,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24 参见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四:侵犯财产罪)》,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46页。
    25 参见柯兵:《对“拎包”案件能一律作盗窃处理吗?》,载《法学》1986年第5期。转引前注21。
    26 参见廖福田编著:《刑法分则的理论与司法实践》,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664页。转引前注21。
    27 参见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四:侵犯财产罪)》,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页。
    28 同上,参见第330-331页。
    29 王作富:《略论侵占罪的几个问题》,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1期。
    30 周少华:《侵占埋藏物犯罪的若干问题探析》,载赵秉志总主编《侵占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社2007年版,第86页。
    31 前注28。
    32 夏朝晖:《论侵占罪的司法适用问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5期。
    33 刘家琛主编:《新刑法案例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921页。
    34 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9页。
    35 胡康生、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9页。
    36 肖中华:《侵占罪的司法适用研讨》,载赵秉志总主编《侵占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37 王作富:《略论侵占罪的几个问题》,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1期。
    38 周光权:《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9 参见赵秉志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页。
    40 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四:侵犯财产罪)》,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59页。
    41 参见赵秉志、周加海:《侵占罪疑难实务问题》,载《刑事法学》2002年第3期。
    42 参见周光权:《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43 参见王均柏:《侵占罪主要争议问题研究》,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4期。
    44 参见田明海、毕秀丽:《如何认定侵占罪中的拒不退还》,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2期。
    45 刘志伟:《侵占犯罪的理论与司法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114页。
    46 参见黄祥青:《侵占罪若干适用问题探析》,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47 参见赵秉志、周加海:《侵占罪疑难实务问题》,载《刑事法学》2002年第3期。
    48 赵秉志主编:《侵犯财产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49 邓斌:《侵占罪立法的缺陷及补正》,载《法制论丛》2004年9月第19卷第5期,第87页。
    50 杜国强:《侵占罪告诉问题研究》,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1 参见赵秉志、刘志伟:《论侵占犯罪立法的完善》,载《法学》2000年第12期。
    52 参见赵秉志、刘志伟:《论侵占犯罪立法的完善》,载《法学》2000年第12期。
    [1]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各论(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旭主编:《英美刑法论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臧冬斌、逢锦温编著:《侵占犯罪定罪量刑案例分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4]赵秉志总主编、马松建编著:《侵占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曾宪义总主编、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四:侵犯财产罪)》,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朱本欣,郭理蓉著:《侵犯财产罪司法适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日]西田典之著,刘明祥、王昭武译:《日本刑法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张明楷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0]刘志伟著:《侵占犯罪的理论与司法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11]周密主编:《中国刑法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胡康生、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5]赵秉志主编:《侵犯财产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16]刘家琛主编:《新刑法案例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17]王志刚、张晋藩、林中普著:《中国刑法史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
    [18]刘明祥著:《财产罪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张明楷编著:《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债权篇)》,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1]赵秉志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美国法学会著,刘仁文、王祎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3][英]J.C.史密斯、B.霍根著,马清升、王丽等译:《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邓斌:《侵占罪立法的缺陷及补正》,载《法制论丛》2004年9月第19卷第5期。
    [2]邓斌:《侵占罪几个问题的探讨》,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4期。
    [3]赵秉志、刘志伟:《各国侵占犯罪立法比较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44期。
    [4]王作富:《略论侵占罪的几个问题》,载《侵占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马松建、张开俊:《侵占罪客观要件争议问题研究》,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期。
    [6]刘志伟:《关于侵占罪中“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问题的探讨》,载《云南法学》2001年第l期。
    [7]刘明祥:《论侵占遗忘物、埋藏物》,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赵秉志、于志刚:《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载《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2期。
    [9]叶高峰:《侵占罪若干问题研究》,载《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9期。
    [10]王志祥、许会东:《英美法系刑法中侵占罪构成条件之比较》,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3月第19卷第2期。
    [11]周光权:《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2]郑丽萍:《侵占罪行为构成要件研究》,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3]王钧柏:《侵占罪主要争议问题研究》,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4期。
    [14]黄祥青:《侵占罪若干适用问题探析》,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15]魏东:《侵占罪犯罪对象要素之解析检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5期。
    [16]陈立:《侵占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1期。
    [17]叶希善:《侵占遗忘物和盗窃罪的区别新议——修正的二重控制论》,载《法学》2005年第8期。
    [18]臧冬斌:《侵占罪中“拒不退还”的法律分析》,载《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9]王耀世:《论侵占罪的犯罪客体及犯罪对象》,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0]邓斌:《英美刑法的侵占罪》,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21]于世忠:《侵占罪立法比较与借鉴》,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
    [22]李瑞生:《海峡两岸侵占罪之比较检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23]赵秉志、刘志伟:《论侵占犯罪立法的完善》,载《法学》2000年第12期。
    [24]刘志伟:《遗失物是否构成侵占罪的对象》,载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四:侵犯财产罪)》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5]肖中华:《侵占罪的司法适用研讨》,载《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26]夏朝晖:《论侵占罪的司法适用问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5期。
    [27]刘志伟:《侵占罪中“代为保管”含义的理解》,载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四:侵犯财产罪)》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8]陈进:《侵占罪辨析》,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9期。
    [29]郑丽萍:《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及其立法完善》,载《北京市政法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0]赵秉志、周加海:《侵占罪疑难实务问题》,载《刑事法学》2002年第3期。
    [31]杜国强:《侵占罪告诉问题研究》,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2]赵秉志、周加海:《侵占罪疑难实务探讨》,载《刑法分则问题专论》2004年版。
    [33]刘辉:《侵占罪若干问题的研究》,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
    [34]刘志伟:《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分——兼谈侵占罪中“拒不退还或交出”要件何时具备的认定问题》,载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四:侵犯财产罪)》,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5]陈兴良:《侵占罪研究》,载《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6]刘志伟:《侵占罪研究》,载高铭暄主编《刑法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徐久生、庄敬华译:《瑞士联邦刑法典》(2003年修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黄道秀等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3]罗结珍译:《法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2002年修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5]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金永哲译:《韩国刑法典及单行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吴光侠译:《泰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刘涛、柯良栎译:《新加坡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陈志军译:《保加利亚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