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作物基因专利对专利侵权的冲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的正文共五章,围绕着本论文的要点——农作物基因专利侵权——来分别地针对:(ⅰ)论题起点的加拿大判例,(ⅱ)论题领域的基本科学技术,(ⅲ)论题事项对加拿大专利侵权判定的;中击,(ⅳ)论题事项对中国专利侵权判定的含义一牵连,最后(ⅴ)落脚于就中国现有规定提出思考及完善建议。
     引言部分阐明本论文的缘起、背景、主旨、目的、途径及意义。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所针对的领域的背景与现况、论述的起点与途径、论题的解释与范围,对措辞语句及写作风格给予交代,并简要的介绍农作物基因的发展过程。
     第一章是就本论文的论题起点——加拿大最高法院在2004年05月的Schmeiser-判决——的重要性、其判决要点、其含义-牵连、其专利侵权争端事项、其所确立的专利侵权原则及其对中国基因专利侵权判定的相关性与适用性给予简要的论证,从而为本论文的论述平台构建一个起步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是就“与转基因工程相关的概念及科学技术”作简要的探讨及分析,从而为本论文所覆盖的领域——i.e.农作物基因专利对专利侵权——所涉及的“科学与技术上的概念和术语”构建一个必需的科学技术基础。
     第三章首先(ⅰ)通过“对加拿大patentinfringement概念的含义及其采用的措辞-术语、在专利体制中的核心地位、法律依据及所涉及的争端事项的阐明”来构建一个加拿大patentinfringement的基础,然后(ⅱ)陈述在Schmeiser-判决之前的加拿大patentinfringement机制,之后(ⅲ)阐明加拿大最高法院在Schmeiser-判决所确立的原则,其后(ⅳ)分析Schmeiser-判决所确立的原则的含义及牵连,而最后(ⅴ)综合地探讨及分析Schmeiser-判决对加拿大专利侵权判定所带来的冲击。
     第四章首先(ⅰ)通过“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规章、司法意见、著述观点、‘侵犯-侵害-义务-责任’的相互关系及加拿大的相关概念的分析”来构建“中国的‘专利侵权’是指‘无过错法律责任的侵犯专利权’”的理论基础,然后(ⅱ)通过“对专利侵权判定机制的分析来明确‘专利侵权的内涵’”,之后(ⅲ)通过“对相关的因素的考虑及比较来确立‘Schmeiser-判决在中国专利侵权判定机制的适用性’”,而最后(ⅳ)综合地“探讨及分析Schmeiser-判决对中国的专利侵权判定机制可能带来的冲击”。
This dissertation has five Chapters, and a Preface, an Introduction, the Conclusion, a Bibliography and a Postscript, and they are structured as follows:
    The PREFACE outlines the origin, background, substance, purpose, approach and connot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INTRODUCTION sets forth the setting, starting point, avenue of ensuing analysis and the scop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sis of this dissertation. It further includes the writer's comments on terminology, sentence structure and style of writing.
    Chapter ONE outlines legal issues argued and legal principles applied in the 2004
    Supreme Court of Canada Schmeiser ruling------which ruling serv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dissertation------and sets forth their importance, implication and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patent infringement determination" mechanism.
    Chapter TWO sets forth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that relate to,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 underlie, genetic engineering, so as to provide a requisite scientific basis on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THREE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anadian "patent infringement" concept, its terminology, legal basis, issues and the reasons why it is regarded as "the heart of the Canadian patent system"; then secondly, sets forth the Canadian patent infringement mechanism prior to the said Schmeiser ruling; then thirdly, sets forth the "propositions" laid down by the Supreme Court of Canada in the said Schmeiser ruling; and fourthly, examines the meaning and implication of the said propositions; and lastly, analyzes and examines the impact the said Schmeiser ruling has on (traditional) Canadian patent infringement.
    Chapter FOUR firstly, through review and analysis of pertinent Chinese legislations, guidelines,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academic writings,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st the Chinese concepts of "infringement-harm-duty-liability" and related Canadian concepts to establish that the Chinese concept of "patent infringement" means "encroachment upon another's patent rights"; then secondly,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patent infringement determination mechanism" to determine the Chinese meaning of "patent infringement"; then thir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and considerations to establish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aid Schmeiser ruling to the Chinese "patent infringement determination mechanism"; and lastly, and 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the said Schmeiser ruling may have on "Chinese patent infringement".
    Chapter FIVE uses the foregoing chapters as foundation, and the arguments and reasoning used and principles established in the said Schmeiser ruling as platform, to
引文
1 见 Rifkin, Jeremy: "The Biotech Century—A Second Opinion: The Marriage of the Genetic Sciences and the Technologies Reshaping Our World, Chapter One", 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fifkin2.htm(简称《Rifkin》)。
    2 正如诺贝尔化学奖得奖者Robert F.Curl指出:“[The 20th-Century was]the century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Butitis clear that the next century will be the century of biology.”索引于《Rifkin》。
    3 i. e. "Age of Pyrotechnology"。
    4 见随后的“2.6转基因工程——本质、功能、效能、潜能”部分。
    5 见《Rifkin》。
    6 见随后的“2.4.2转基因工程:含义——分子阶层基因操纵”和“2.5.1 rDNA-技术(DNA-重组技术)”部分。
    7 索引于《Rifkin》。
    8 i.e. "operational matrix"。
    9 见《Rifkin》。另外,见Dutfield,Graham.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Life Science Industries-A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England: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3(简称《Dutfield》)at第147页。
    10 i.e. "proprietary interests"。
    11 例如,UPOV-1991、UPOV-1978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7年03月20日)。简言之,UPOV是一个“同一种类(sui generis)”——拉丁文“sui generis”一词的意义是“[O]fits own gender/genus or unique in its charactenstics.”《见“sui generis”载于http://www.answers.com/topic/sui-generis)以及“[O]fits own kind of class.”(见”Comparing sui generis rights systems”载于http://www.biotech-monitor.nl/3601.htm[050525])——的植物保护体系。UPOV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取得条件是符合新颖性(novelty)、特异性(distinctness)、稳定性(stability)、一致性(1991文本uniformity或者是1978文本homogeneity)的植物;而其所保护的范围是一系列的商业行为。见The Crucible Group:”Trends,Concerns,and opportunities on InfellectualPropetty lssues Relevant fo Plant Breeding and Plant Genetic Resource”,载于http://www.idrc.ca/acb/show detl.cfm?&DID=6&Productl_ID=61&CATID=15[030730]简称《Crucible Group》)at Appendix 5;《Dutfield》at 190页。
    12 例如,加拿大Plant Breedere' Rights Act(植物育种者权利法规),S.C.1990,c.20.(简称“PBRA”)。PBRA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授予“育种者权利”及提供防止未经许可而就“植物品种”的繁殖。而就申请要件而言,一项植物品种是“新植物品种(new variety)”如果它是特异(distinct)、稳定(stable)、一致(uniform or sufficient homogeneous):而另外,育种者必须在指定的情况下并没有贩卖或者是同意贩卖该项植物品种。就育种者的权利而言,PBRA第2.(1)条详列着一系列的商业行为。见Haward College v.Canada(Commissioner of Patents),[2002]4S.C.R.45,2002SCC76:(2002),21C.P.R(4th)417(SCC);也载于http://www.lexum.umontreal.ca/csc-scc/en/rec/html/harvard.en.html[030520](简称“Oncomouse-判决”)at第61-63、88-89、92、94-95段;Mallet,James:”Patentability of Seed Varieties", Environmental Law Centre,Edmonton, Alta(Oct.15,2003),http://members.shaw.ca/oldwheat/patentabilityofs.html[041015]简称《Mallet》);VicDuy:“Brief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Patent System,January 2001,载于http://cbac-cccb.ic.gc.ca/epic/internet/incbac-cccb.nsf/en/ah00405e.html[041015](简称《Vic Duy》);Stikeman,Elliott(Stuart McCormack,Editor-in-Chief).IntellectualProperty Law of Canada,Looseleaf.Huntington,N.Y.:Juris Publishing,Inc.(Rel.2-2003)(简称《Stikeman,Elliott》)at第4-34页。
    13 UPOV对“权利人的利益的保护(protection of right-holder's interests)”存在着三个显著的缺陷,那就是:(1)并不保护基因或转基因工程技术(其保护的是新品种的“繁殖材料(propagating material)”(见Crespi,R.S.Patents:a Basic Guide to Patenting in Biotechnoloq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简称《Crespi》)at112页),因而其并没有保护新品种里的新颖基因或者是制造新品种的相关新颖程序或技术);(2)提供“耕作者特权(farmers' privilege)”,那就是说耕作者可以为了自己的用途再次散播通过种植受PBR-保护的植物品种而得来的种子的权利,因而耕作者可以用受保护的农作物的种子来繁殖下一代的农作物,并且可以贩卖其所收成的下一代农作物:及(3)提供“育种者免责(breedere'exemption)”,那就是说(其他的)育种者可以为了培植新的植物品种的目的来使用某受UPOV-保护的品种,以及在没有预先得到UPOV-权利人的许可的情况下提供这些新的品种到市场上进行交易。(见《Dutfield》at 189页)这些的缺陷在“转基因植物”领域是显得尤其的突出。PBRA有两个显著的缺陷,那就是:(1)并不保护个别的基因或转基因工程技术;及(2)其权利授予条款所针对的是涉及“繁殖材料(propagatingmaterial)作为繁殖材料”的商业行为,因而将某受PBR-保护的植物作为农作物 的贩卖或使用并不是在PBRA的范围之内的;而因此耕作者可以保存从耕种与收成(或者是从非商业根源)而来的种子,然后种植该种子,而之后贩卖从该种子成长而来的农作物。见Weston,Katherine:"The Impact of TRIPs on Agricultural Econom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Murdoch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http://www.murdoch.edu.au/eiaw/issues/v10n3/weston103.bxt[050421](简称《Weston》); CBAC: "Patenting of Higher Life Forms andRelated Issues—Report to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Biotechnology Ministeri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Canadian Bio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June 2002, 载于 cbac-cccb.ca (简称《CBAC 0206 Report》);Zahl, Adrian: "Patenting of 'Higher Life Forms' in Canada", Biotechnology Law Report, vol. 23, No. 5 (October 2004) 556(简称 《Zahl》) at 559页。中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制也是存在着三个显著的缺陷,那就是:(1)并不保护基因或转基因工程技术:(2)有“农民自繁自用”合理使用(第10.(1)条款);及(3)“科研活动”合理使用(第10.(2)条款)。14 正如SCC的Binnie法官在Oncomouse-判决里指出“在覆盖面与期间两方面,从PBRA所可以获得的权利是远远低于专利(权)所授予的[权利]”(i.e. "The rights available under the Plant Breeders' Rights Act fall well short of those conferred by patent, both in comprehensiveness and in duration.") 见Oncomouse-判决at第60段。另外,有著述指出 "protection granted under the Patent Act is far broader than that provided under the PBRA" 及 "patents...provide stronger and broader protection.",见《Mallet》 at第193页。
    15 正如有著述指出 "PBRs are not effective for protecting engineered genes in a plant." (见 Fulton, Murray et. al.: "Transforming Agriculture: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March 2001, Prepared For The CBAC Project Steering Committee on the Regul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http://cbac-cccb.ca/documents/en/TransformAgriculture_RichardGray.pdf. (简称《Fulton et. al.》)以及"thus the PBRA is of little value to most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见 《Zahl》 at第559页)。
    16 i.e. "PBRs do not protect individual genes and biotechnology processes, therefore biotechnology firms have turned to the patent system as a means of protection." 见《Weston》”。
    17 见 Wikipedia:"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free encyclopedia, 载于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llectual_property[050206]。另外, 见Hughes. Roger T. and Woodley, John H. Hughes and Woodley on Patents, Loose-leaf, Lexis Nexis: Butterworths (Issue 57-11/03)(简称《Hughes & Woodley》) at 315-2; Fox, Harold G. Digest of Canadian Patent Law. Toronto: The Carswell Company Limited 1957(简称《FOx 1957》) at第348页; Fox, Harold G. The Canadian Law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Letters Patent for Inventions, 4th Ed. Toronto: The Carswell Company Limited 1969 (简称《Fox 1969》) at第6页; Sherman, Brad and Bently, Lionel. The Making of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ly Law-The British Experience, 1760-191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简称《Sherman and Bently》) at第108, 208-210页。
    18 i.e. "adaptive modification"。
    19 正如一著述所指出 "[t]he patent system was developed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protecting mechanical inventions. It was not possible to foresee the development that has taken place in the biotechnological field, because activity at the time was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subject to causal relationships. The prevailing international patent regulations were developed under the idea of lifeless technical inventions and therefore not actually related to living organisms or higher animals or plants...and the patent system is not modell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products." 见 Westerlund, Li. Biotech Patents-Equivalence and Exclusions under European and U.S. Patent Law. New York: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2(简称《Westerlund》)at第2页。另外,有著述指出 "[f]ornearly two centuries after the passing of the [1624] Statute of Monopolies, the experience
    of inventors in litigation was not pleasant. Monopoly patents were regarded with disfavour based upon historic tradition...[but later] patents were regarded with much favour as contributing to the amenities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increase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rade. [And on] this shift of judicial appredation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The obviously great and striking advances in the mechanical arts that accompanied it penetrated without too great difficulties into the scientifically untrained judicial mind." 见《Fox 1969》) at第348页。此外,就“(所谓的)现代专利体制”的成形与兴起,见《Dutfield》at第49-69页,《Sherman and Bently》)at第98-162页:及《Westerlund》at第2-3页。
    20 说“(所谓的)现代专利(权)体制”是因为,正如一著述(《Sherman and Bently》)所指出,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以及专利(权)体制显得是有着“pre-1850(之前)”和“post-1850(之后)”的区分的;而“post-1850”的专利(权) 体制就是所谓的现代专利(权)体制。
    21 i.e. "regulatory"。例如,有著述指出当今的专利体制的“发明”的“3+1性”是源于19世纪后期的“登记、注册机制(registrationsystem)”的设立与实施而来的,而其后果是对“发明”的“心智劳动(mental labor)”或“非实体财产(intangible property)”的探讨、探索因而就被“关闭、终止(closed)”了;而随后产生的是“机构化的叙述(organizational narratives)”和“观点的改变(change in perception)”的一系列的系统性机制对专利体制的塑造。见《Sherman and Bently》。另外,有著述则通过“制度主义(Institutionalism)”、“管调捕夺(regulatory capture)”与“解释拘监(interpretative custody)”的概念来描述专利体系的“管制体制、机制的作用与后果”。见《Dutfield》at第171页。
    22 从科研投资与相应的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分析,基于生物技术是科技门坎极高、科研技术精细、科研周期漫长、产品开发复杂、管制费用昂贵、市场效果未知的科研及开发费用投入极高的发展中高技术产业,因而生物技术科研机构是需要不断的吸引大量的运作资金来维持其科研及开发活动的;而就现代的高科技产业而言,那最为能够吸引投资者的无疑是该产业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组集(intellectual property portfolio)”,而就生物技术领域而言,知识产权组集里最为显著的、最具吸引力的无疑是“专利组”。就此,基于“专利组”的重要性,加上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及市场销售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导致“专利组自身”成为了“适销的产品(marketable product)”——而且是最为适销的产品——以及成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易的货币。因此,越是庞大的“专利组”就越是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见《Dutfield》at第153页,索引着Fowler,1994:173。
    23 见BiotechlP.com: "Patents are probably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many working in the biotechnology area",载于http://www.biotechip.com/Patents.htm[040729]。另外,有著述指出专利体制所提供的保护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重要性(huge importance)”。见《Dutfield》at第152页。
    24 例如,“发明(invention)”的实际的“概念(concept)”、“本质(essence)”、“创造性核心(inventive kernel)”或其“非实体财产(intangible property)、非实体内容(intangible content)”;“发明-发现的区分(discovery-invention dichotomy]”或“天然物品-人为制品(product of nature v.product of ingenuity)的区别”;“社会契约”与“独占剥夺的权利(exclusive right to exploit)”的法律基础、意义、含义;以及“已有或传统知识(existing or traditional knowledge)的剥夺权”等,见《Sherman and Bently》; 《CBAC 0206 Report》; CBAC: "Improving the Regul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nd other Novel Foods in Canada—Report to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Biotechnology Ministeri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Canadian Bio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August 2002, 载于cbac-cccb.ca (简称《CBAC 0208 Report》; Epstein, Ron: "Redesigning the World: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Genetic Engineering", First posted October 12, 1998. Revised version posted December 26, 1998. 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redesign.htm[041017](简称《Epstein》); "Pew Initiative Analyzes Challenges of Future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Law Report, vol. 23, No. 5 (October 2004} 568(简称《Pew 0410》); "Issues in the Regul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and animals", April 2004 Pew Initiative on Food and Biotechnology, Washington, DC. (简称《Pew 0404》); Wirz, Johannes: "What is the Reality of a Gene?", Summary of a talk given at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the UK Ifgene working group, 2nd December 1995, Parsifal College, The Open University, London, htm (简称《Wirz》); Dr. Ho, Mae-Wan: "Perils and Promis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November 1996, 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 phil302/ge/docs/geperil.htm [041017]); Lehman, H and Hurnik, J.F.: "Concerns About the Ethics of Genetic Modification", Presented at the Fifth World Congress on Genetics Applied to Livestock Production, 7-12 August 1994. Proceedings Volume 20, http://www.plant.uoguelph.ca/research/homepages/eclark/lehman. htm[041017](简称《Lehman》); 《Weston》; 《Dutfield》; Resnik. David B. Owning the Genome, A Moral Analysis of DNA Patenting.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4 (简称《Resnik》); Lauterburg, Dominique. Food Law: Policy & Ethnics. London: Cavebdish Publishing Limited 2001 (简称《Lauterburg》); Warren-Jones, Amanda. Patenting rDNA—Human and Animal Bio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Europe. Oxon, Great Britan: Lawtext Publishing 2001 (简称《Warren-Jones》); 《Westerlund》;《Leite》; Munro, Neil: "This scientific revolution will hurt people", 6/27/00, 载于http://www.nationalreview.com/comment/comment062700e.html;Cheney,Pat: "Do the Genes Justify the Means?",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1302/ge/docs/cheney.htm[041017](简称《Munro》)以及Schubert, David: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GM Food", Nature Biotechnology Vol 20, No10 p. 969 October 2002, Reproduced in AgBio View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editor, http://www.biotech-info.net/different_perspective.html[041017] (简称《Schubert》)。
    25 就专利所授予的独占权利是“不确定、未完成、有效对人、无效对世”的“消极性”权利”,见下文“3.2专利侵权——专利体制的‘核心机制”部分。
    26 美国是商用生物技术的创始地,并依然的保持着一段相当的距离的领先优势,因此,要分析生物技术的发展过程,就必须从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来观察。美国政府在1960年代开始通过大学、医院、政府机关就biomedical(生物医学)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例如,在1994年到1998年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在生物技术科研方面每年花费至少USD2,00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大约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就同样的投资所花费的两倍——而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给后来的民营生物技术科研机构奠定了无与伦比的基础。见《Dutfield》at 44-150页。
    27 基于美国政府对生物医学的研究投入了大量投入以及民营筹措、融资、集资市场对生物技术科研机构的前景的乐观预期,美国的科研界与商业界意图成立“专项生物技术机构(dedicated biotechnology firm)”(简称“DBF”)的都能够(较为)容易的通过筹措、集资的渠道来取得充分的创业资金(start-up capital);而这些DBFs随后又通过首次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的方法来取得更多的研发资金。另外,基于新的生物技术产品会是很快的 出现在市场上的乐观的预测,大量的DBFs在相对较为短暂的时间里被构建与组合起来了。见《Dutfield》at 144-150页。在1970年代,美国的化学品产业普遍体验着利润的减少、费用的提高以及来自社会大众对化工业所带来的污染的批评责难。就此,许多的化学品机构相应的开始迈进农用化学品(agrochemicals)及制药业(pharmaceuticals)等较为纯洁的,并且受到专利体制所提供的垄断性保护所带来的较高利润的,精炼化学品(fine chemicals)产业。与此同时,美国的制药业机构也是面临着缺乏新的药品来取代它们的专利保护即将满期的产品的危机,因而开始寻找可取的渠道来提供、保持高利润产品的继续。另外。化学品产业和制药业的高层干部们都深切的相信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会,正如早期的有机化学的应用于新颜料的开发而导致医药、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品的发现一样,同样的带来高度配合性(synergistic)的效果。此外,他们也认为他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计划、设计来使得新的产品和现有的产品构成一捆“相互配合的产品组(complementary product group)”,而顾客也因此而会需要购买一捆产品组。基于这高配合度“产品组”的观念,化学品产业和制药业就从而认定了“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为目标,从而开始迈向构建成为(所谓的)“生命科学团体(life sdence corporations、LSCs)的路程。另外,正当化学品产业和制药业决定寻找“生物科学”目标的时候,众多的DBFs则好开始堕入经济困境。就此,众多的化学品机构、制药业机构、专项生物技术机构及其他相关产业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合并、合资、联盟、策略合伙等方式成为了LSCs,其也就是一种综合农用化学制品(agrochemicals)、种子(seeds)、转基因生命体(其中包括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医疗诊断产品、生物药剂(biopharmaceutical)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见《Duffield》of 144-150页。当然,在LSCs的收购、合并、策略联盟等活动的经济压力与相关的经济概念与原理有所谓的水平集中(horizontal integration)——包括科研与开发费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sts)、政府部门的管制审批费用(regulatory and approval costs)、刻度经济效率(economies of scale)、广度经济效率(economies of scope)和非实体投资(sunk costs)等一系列的因素——以及垂直集中(vedical integration)——包括需求性因素(demand side factors)的需求互补(demand complementaries)与需求代替(demand substitutability)及供给性因素(supply side factors)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ly rights)与非实体财产因素(intangible assets)等一系列的因素——而就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而言,其是存在着需求性因素以及供给性因素的:在“需求性因素”方面,能够抵抗昆虫和忍耐除草剂的种子和相互补充的农用化学品是传统的种子、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取代品;而在“供给性因素”方面,就一项特定基因是可以用在多种的农作物上的实践表明转基因工程技术存在着广度经济效率。此外,就研发某项转基因农产品的转基因工程技术的(自身)技术与程序也是存在着广度经济效率的。作为实例,转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成功的创造了多种能够抵抗昆虫和能够忍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农作物和转基因种子;就此,转基因农作物和转基因
    种子通过与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化学品就已经成为了“需求互补”以及“需求代替”的产品。见《Fulton et.al.》:《Wirz》。
    28 见随后的“第2章 农作物基因专利的科学技术——转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部分。
    29 1960年代的美国公费资助和DBFs研发项目大多的是针对“健康生物技术(health biotechnology)”和。涉农生物技术(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的。而就“涉农生物技术”而言,主要的科研项目是针对具有能够抵抗疾病、昆虫、除草剂及有着较为长久的保鲜期等农艺特征(agronomic traits)的新颖种子(品种)的开发。见《Dutfield》at 144-150页。
    30 见随后的“1.1.1 Schmeiser-判决的‘世界性”部分。
    31 见随后的“4.7.2 中国基因专利的专利权限——未知的领域”部分。
    32 就这“专利(权)”术语的含义及牵连,见随后的“4.1.1专利、专利权、patent”部分。
    33 值得指出的是近期的国家林业局令第20号,2006-05-23发布,2006-07-01实施的《开展林木转基因工程活动审批管理办法》所采用的是“转基因工程”术语:而其中也有采用“转基因工程活动”、“基因工程技术”及“转 基因林木”等术语。见《开展林木转基因工程活动审批管理办法》(2006-05-23),载于http://www.eastwesttaw.com/c_home/show.asp?id=233[061023]。
    34 关于“genetic engineering”的含义、技术、种类,见随后的“2.4转基因工程——术语、含义”及“2.5转基因工程——技术、种类”部分。
    35 见随后的。4.8.1.5‘基因:转基因:性状特征:技术特征:技术内容’的关联”部分。
    36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07月02日),其中第2.[1]条款阐明“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
    37 据笔者的调查,与种植业相比较,到2004年为止生物技术在畜牧业或水产养殖业的“商业性运用”依然是非常的有限的。正如有关著述所指出:虽然多种的转基因动物以及相关的产品正在(遍布的在美国的实验室里)被研究、开发,然而,就2004年为止,除了一种转基因水族馆观赏性鱼类得到被商品化之外,市场上依然未有任何农用转基因动物或与其相关的产品。见《Pew 0404》。
    38 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第二版)》,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中国,2003年1月第2版,2003年3月第2次印刷(简称《郑成思:知识产权法》)at第213页;王嵩山主审、李冬梅等编著:《知识产权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2000年9月第1次印刷(简称《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at第36页。
    39 挑选交配(crossing and selecting)是一种通过带有适合的特征的“亲本家系(parental lines)”的交配所取得的后代的多次挑选性交配来达到能够繁殖可靠、纯净的后代的“始创植物”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是需要通过多代(大概12代)的继续交配挑选才可以实现的耗时、费劲的选种方法。见《Dutfield》at 176页。
    40 i.e."cell culture"。
    41 i.e."regeneration"。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重复再生培育”方法并不代替传统的交配挑选方式,而只不过是对传统的方式提供更高的效率而已。见《Dutfield》at 178页。
    42 这些转基因工程技术包括:细胞结合(cell fusion)、通过载运媒体来实施的直接基因转移(direct gene transfer)、通过高速基因枪(gene gun)来实施的DNA射插技术。见《Dutfield》at 178页。
    43 见《CBAC0208 Report》,Annex 3。另外,就这些演变阶段的相关科技而言,明显的,转基因农作物所涉及的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由第1个阶段的单项基因修改到第2个阶段和第3个阶段的更为复杂的多项基因修改以及对新陈代谢的途径的修改。
    44 就农耕者而言,就能够忍受杀虫剂、除杂草剂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是(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减少在耕种与种植过程中对一系列杀虫剂、除杂草剂、杀真菌剂等化工品的应用的需要,从而体现经济上的优点。另外,能够抵抗昆虫侵害的转基因农作物是能够私自制造致死某种昆虫的幼虫的毒素——例如,接受了thuringiensis牙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BT晶体蛋白质基因(B.t.crystal protein)的转基因BT-玉米(BT-Corn)是能够生产一种对杀死昆虫(例如,欧洲的玉米钻孔虫、European corn borer)的幼虫的“BT蛋白质”(见Whitman,Deborah 8.: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Harmful or Helpful?", Released April 2000,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oview.htm[041017](简称《Whitman》)——从而减少在农耕过程中使用杀虫剂的需要,从而体现经济上的优点。
    45 就品种开发者而言,虽然传统的涉农生物技术——例如,挑选交配和杂交等技术——也是可以适当、有效的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产量等可取的特征的;然而,与这些传统涉农生物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的优点是无疑的、显著的有着在精确度以及在时间(因而经济与投资)上的突出优点的。例如,传统的交配挑选方式是需要通过多代(大概12代)的继续交配挑选才可以实现的(见《Dutfield》at 176页);另外,有著述指出传统的杂交方式可能需要20多年的时间来开发一种新的杂种植物;然而,转基因技术的操纵层面是在农作物的分子阶层,而其时段可以是短至1年左右(见《Resnik》at 178页)。
    46 就生态环境而言,杀虫剂、除杂草剂、杀真菌剂等化工品的减少使用会(相对的)减少其对土壤、水源、环境的污染,从而对态环境起着减少污染的作用,从而体现环境保护的优点。另外,能够在恶劣——例如,寒冷、炎热、干燥、高盐——的环境里成长的转基因农作物是可以(间接的)增加可耕种的土地的面积,从而体现生态环境与经济上的优点。
    47 就风险而言,疑问与忧虑是在于在转基因农作物有否长期性或者是长潜伏期的副作用的问题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转基因农作物的普遍性采用会否把社会群众的健康置于过度的高风险。另外,在耕种者和消费者在无(或者是无过多的)选择的情况下,他们是否会被开发与销售转基因农作物的跨国企业所剥削。
    48 就经济而言,疑问与忧虑是在于对转基因农作物以及其相关技术被少数的跨国企业所独占的拥有或控制的情况下是否会导致对相关的技术、品种、市场的垄断,从而导致缺乏资源的农耕者、地区或国家不能够适当的参与或使用相关的技术、品种、市场。
    49 就生态环境而言,疑问与忧虑是在于转基因农作物的潜伏损害性能力,那就是说:能够忍受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工品的转基因农作物的广泛使用是否会导致更加能够抵抗这些化工品的昆虫的产生或增长?而通过能够忍受化工品的转基因农作物与其相关品种的杂草的“界外交配”是否会产生更为强劲并且能够忍受化工品的“超级杂草”?转基因的特征是否会被移转到邻近的“非转基因农作物”,从而给蚕食这些植物的动物和昆虫带来伤害?界外交配(out-crossing)是指植物通过非人为的(并且是耕作者尽其能力来避免的)通过大自然的途径(例如,通过风、昆虫、动物为媒介的传播)的相互交配。超级杂草(superweed)是指一般的杂草通过与能够忍受化工品的转基因农作物的外界交配而产生的能够忍受化工品的杂草。
    50 就社会道德(正义)而言,疑问与忧虑是在于:转基因技术对动植物的人为基层性构建是否符合人类是有着可以改造大自然权利?而这样的人为操纵有否达到必须的道德与正义标准?还有是当今以科学为基础的健康与环保管控体制能否充分的应付、处理这些社会道德与正义上的问题?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成分的知情权在转基因农作物以及其相关的产品方面有否以及是否能够得到适当的保护?
    51 就质量、品质管控而言,疑问与忧虑是在于当今的食品管控体制、机制能否有效的、充分的监督与管理现代的高科技转基因农作物。例如,在2000年,少量批准为动物饲料专用(i.e.并未被批准可以作为人类食物材料)的转基因-StarLink玉米被发现存在数项人类事物制品里。虽然这个事件并没有导致影响人类健康的实际事件,但是其发生导致相关制品的召回以及贸易上的障碍与中断,并给消费者对食物质量、品质的监督与管理的政府部门的信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怀疑与动摇。见《Pew 0404》。
    52 见《CBAC 0208 Repod》。另外,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科技、农业生物科技、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有机体、转基因食品等主题均有着与其相关的疑问、忧虑、威胁等方面相关的著述、文章。对此课题感兴趣的learned学者们可以参见《CBAC 0206 Report》;《Epstein》; 《Pew0410》at 568页; 《Pew 0404》; 《Whitman》; 《Crucible Group》;《Dutfield》at 163-164页; 《Lauterburg》 at 161-162页《Resnik》 at 196-201页; 《Vogt-CRS-RL30198》; Segarra, Alejandro E. and Rawson, Jean M.: "The Terminator Gene' and Other Genetic Use Restriction Technologies (GURTs) in Crops", Updated October 21, 1999, 载于http://www.ncseonline.org/NLE/CRSreports/Agriculture/ag-83.cfm(简称《Segarra》); 《Munro》; 《Schubert》。
    53 见《Resnik》 at 161-197页。另外,在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之间一连串涉及公共卫生与健康的事件——例如,亚太地区的非典流感(SARS)、禽流感(Avian Flu),英国的疯牛病(BSE,Mad Cow disease),加拿大的血液污染,比利时的牛肉dioxin污染等事件——的爆发引起社会各界对食品的安全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觉悟与反思。虽然这些事件(可以说)是和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食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然而,它们的一连串的发生使人们觉悟到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食品也是存在着、潜在着一定的风险的,从而给人们带来着一定程度上的困惑与威胁。困惑与(潜在的)威胁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宏观的。例如: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冲击(例如,通过转基因农作物的转基因种子对其他植物的感染对生态系统所带来的沾染、污染):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例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像疯牛症(BSE)一样有着非常长的潜伏期的害处或副作用);现代的产业化、商业化的科学发展的透明度、诚实度、正直度的不足或缺 乏:以及现代农业的高度产业化、商业性、商品化所带来的产业与技术上的垄断问题等。
    54 i.e."canola"。
    55 j.e."flax"。
    56 见《Fulton et.al.》。另外,有著述指出就2001年来说,转基因农作物已经包括玉米、油菜籽、稻米、西红柿、马铃薯、大豆;而在研发中的有胡椒、向日葵、花生米;而在科研过程中的有甜菜根(sugar beets)、小麦(wheat)、倭瓜(squash)、番木瓜树(papayas)、浆果(berries)、香蕉(bananas)、菠萝(pineapples)等种类。见《Vogt-CRS-RL30198》。
    57 见《Pew 0404》。 Monsanto Canada Inc. v. Schmeiser (2004), 31 C. P. R. (4th) 161 (SCC); 也载于 http://www.mindfully.org/GE/2004/Monsanto-V-Schmeiser-Ruling21may04.htm [040812].
    59 见Jessen, Michael: 'Tackling the Gene Giant', February 8, 2004, www载于http://www.zerowaste.ca/articles/column193.html[060702](简称(Jessen》), 索此着Dr. Vandana Shiva, founder of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logy; Weiss, Rick and Gillis, Justin: "Monsanto Beats Farmer in Patent Fight Canadian Court Upholds Claim to Gene-Altered Seed", Washington Post, May 22, 2004; Page A08, www载于htfp://gmfoodwatch.tribe.net/thread/d07ddaa0-77a8-4ae6-b9bc-c.51e2a4fe259[060702](简称《Weiss》);Bueckert, Dennis: "Supreme Court grapples with arguments on patenting of genes and plants", Canadian Press, Jan 20, 2004, www载于http://www.genet-info.org/genet/2004/Jan/msg00086.html[060702](简称《Bueckert》); Lee, Mike: "Biotech plants get legal test—Canada's top court may dedde how far Monsanto's rights on gene patents can go", Wednesday, January 21, 2004, www载于http://www.sacbee.com/static/live/news/projects/biotech/archive/012104.html[060702](简称《Lee: Biotech Plants》); Lee, Mike: "Schmeiser/Monsanto Court Battle Generates Global Interest; Unlikely hero: Canadian farmer stands up against Monsanto in biotech battle", Sacramento Bee, January 19, 2004, www载于http://www.organicconsumers.org/ge/globalpercy012104.cfm(简称《Lee: Unlikely hero》);及Shiva, Vandana: "Percy's Future is Ours", 21.01. 2004, www载于http"//africa.oneworld.net/article/archive/555/m/2004/1[060702](简称《Shiva》)。
    60 见《Bueckert》。
    61 见《Weiss》。
    62 见"Supreme Court of Canada Finds in Favor of Monsanto in Schmeiser vs. Monsanto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 WINNIPEG, Manitoba, May 21/PRNewswire-FirstCall/, 载于http://gmfoodwatch.tribe.net/thread/d07ddaa0-77a8-4ae6-b9bc-c51e2a4fe259[060702]。
    63 见《Bueckert》。
    64 见《Jessen》。
    65 这案件的核心论点是一只被称为“Oncomouse”的转基因老鼠能否是发明专利的主题事物(subjectmatter)。
    66 i.e."higher life form"。
    67 见《Weiss》。
    68 Schmeiser-案件所涉及的“生命体”是含有转基因的“种子”和“农作物”。
    69 见《Jessen》,索引着Dr.Vandana Shiva,founder of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logy;《Shiva》。
    70 见《Bueckert》;《Lee:Biotech plants》;《Lee:Unlikely hero》。另外,有著述认为Schmeiser-SCC是目前世界上涉及农业生物科技方面的争议的一系列案件里最为明确的、具有决定性(definitive)的判决。见《Weiss》。
    71 见Cullet, Philippe: "Monsanto v Schmeiser: A Landmark Decision concerning Farmer Liability and Transgenic Contamin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2005), Vol. 17, No. 1, 83-100页(简称《Cullet》)at第102页。
    72 i.e.“[Schmeiser]案例和Chakrabarty案同样证明是里程碑的裁决...”。见Dickson,David:“在‘Science’上一则关于‘GM’定义的讨论——加拿大进一步增加了大家对转基因种子专利的疑问”,译自:SciDev.Net,1 June 2004, Chrishepherd/TRAFFICSoutheastAsia,www载于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om/iucn/25/25-4.htm[060628](简称《Dickson》)。
    73 Monsanto-专利所覆盖的是“混合植物基因”、一系列的“混合基因”、一系列的“复制或表达媒介”、“植物改造媒介”、。抵抗glyphosate的植物细胞”和一系列关于实施相关程序的各种方法。就Monsanto的专利(权)覆盖的明细序列,见下文“4.8.2基因专利的操作机制——相关的‘概念、术语、争端”部分re“技术内容”的脚注。
    74 Monsanto-专利的核心的、基本的转基因技术是那“抵抗glyphosate的混合植物基因”。
    75 i.e.“deprived”。见Schmeiser-SCC at第46、71、72段。
    76 i.e.“full enjoyment of[the]monopoly”。见Schmeiser-SCC at第46、71、72段。
    77 “传统耕作”是指耕作者能够保存及使用其收成的种子的作业。
    78 见Philipkoski, Kristen: "Monsanto Prevails in Patent Fight", Wired News 09: 44 AM May. 21, 2004 PT, http://gm foodwatch.tribe.net/thread/d07ddaa0-77a8-4ae6-b9bc-c51e2a4fe259[060702](简称《Philipkoski》),索引着Council of Canadians的Nadege Adams。
    79 例如,加拿大的Plant Breeders' Rights Act以及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80 例如,所谓的“耕作者特权(farmers' privilege)”或“育种者免责(breeders' exemption)”。
    81 i.e."possess"。
    82 i.e."standby or insurance utility"。见Schmeiser-判决at第58段。
    83 i.e."use"。见Schmeiser-判决at第58段。
    84 i.e.“rebuttable presumption of use”。见Schmeiser-判决at第58段。
    85 这里的“适用”是指“‘参考’或‘借鉴’上的适用”,而并不是提议加拿大的案例是适用于中国的法律体制。
    86 SCC在Oncomouse-判决并没有就“高等生命体”给予明确的定义,而仅仅是指出高等生命体包含动植物,然而,就“高等生命体:低等生命体”的划分来分析,高等生命体显得是指低等生命以外的生命体,而低等生命体是指那些“一块儿生产…大量…一致的特性与特征”(见Re Application of Abitibi Co.(1982),62 CPR(2d)81(PAB)at第89页)的生命体,其中包括微生物(micro-organisms)以及单细胞生命体(single cell organisms),例如酵母菌(yeasts)、霉菌(moulds)、菌类植物(fungi)、单细胞藻类植物(unicellular algae)、细菌(bacteria)、细胞膜(cell lines)、病毒(viruses)、原生动物(protozoa)等生命体。见Schmeiser-判决at第114段;Oncomouse-判决at第198段;《Stikmen,Ellioff》at第4-32页;《CBAC 0206 Report》。另外,有著述认为“任何低于完整的生命体[本身]的结构”均是可以被授予专利的主题事物。见《Zahl》at第558-560页。
    87 见Schmeiser-判决at第21段。
    88 Patent Act,R.S.C.1985,c.P-4,as amended.(简称“CPA”)。
    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03月12日)(简称《专利法》)。
    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审查指南》(2006年05月24日)(简称《审查指南》)。
    91 见《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3.[3]条款。
    92 见《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4条款。
    93 加拿大之外的众多发达国家——例如:the United States,the United Kingdom,Japan.New Zealand,Austria,Belgium,Denmark,Finland,France,Germany,Greece,Ireland,Italy,Luxembourg,the Netherlands,Portugal,Spain,Sweden等国家(见Oncomouse-判决at第2段)——均没有对植物不授予专利(权)的规定。
    94 说“相似的”,而不是相同的,是因为加拿大是通过“高等生命体”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而中国则是通过“动 植物品种”的方式来处理。
    95 i.e.“可专利”、“专利性”和“能够被充分揭露”。“可专利(patentable)”涉及的是主题事物的合法性。“专利性”是CPA的patentability——主题事物的“新颖性(new,novel)、创造性(inventiveness,non-obviousness)、实用性(utility)”。“充分揭露”是《专利法》对说明书的“充分揭露(sufficient disclosure)”要求。
    96 i.e.“non-living biological matter”,包括基因、DNA、RNA、蛋白质、细胞、胚胎、plasmid、嵌合体、显示媒介、传播媒介、转换媒介等有机物质。
    97 见Oncomouse-判决;Schmeiser-判决;《Stikmen,Elliott》at第4-31页:《CBAC 0206 Report》;《Mallet》。值得指出的是加拿大尚未有成文法规规范“非活着生命体物质的专利性”,以及尚未有法院就这方面作出相关的裁决,而加拿大专利局对基因序列以及其他的非活着生命体物质的处理方式是将其看待为化学物质,因而“非活着生命体物质”的可专利性、专利性、充分揭露要求也就是用于化学物质专利的相关规定。见《Stikmen,Elliott》at第4-31页。
    9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01年06月15日)(简称《实施细则》)。
    99 见《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1]条款。
    100 见《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2]条款。
    101 或“遗传物质经过修改的有机体”。原文是“GMOs”——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见Grun,Paul and Ramsay,Tim and Fedoroff,Nina:“在‘Science’上一则关于‘GM’定义的讨论——定义术语“遗传修饰GM”的一些困难”,译自:Science,第303卷,5665期,1765-1769,2004年3月19日,www载于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om/iucn/25/25-4.htm[060628](简称《Grun》)。
    102 见《Grun》。
    103 见《Crucible Group》; Office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oxics, USEPA:"EPA's Biotechnology Oversight Program Under the 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Document: EPA-745-F-93-003, Published: June 1993, http://www.nal.usda.gov/bic/Federal_Biotech/epatosca.doc.htm(简称(USEPA-OPPT》);无名:“基因(gene)”,www载于 http://icgr.caas.net.cn/kp/基因.htm(简称《caas:基因(gene)》);马桂丽、郑直、魏玮:“有关基因专利申请的探讨”,www载于http://www.biodiv-ip.gov.cn/xgdt/gndf/t20040129_24828.htm(简称《马桂丽:有关基因专利申请的探讨》);无名:“基因的化学本质和功能”,www载于http://www.fuxing.sh.cn/stuweb/g19990/kj/JY2.htm(简称《无名:基因的化学本质和功能》);无名:“基因表达及其调控”,www载于http://www.fuxing.sh.cn/stuweb/g199904/kj/JY3.htm;朱川、陆飞:“基因专利法律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发布时间:2004-7-11,www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11-091749.htm(简称《朱川:基因专利法律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1999年,www载于http://sub.whu.edu.cn/cctcc/swjszlfg/xzgd2.htm(简称《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Lauterburg》at 159页;Alley,Becca: "The Biotechnology Process Patent Act of 1995: Providing Unresolved and Unrecognized Dilemmas in U. S. Patent Law", vol. 12, No. 1 (Fall 2004) 229 (简称《Alley》) at 第239-240页; 《Westerlund》 at 第7页;GeneReview Genetic Terms, 载于 http://www.genetests.org/sevlet/access?qry=ALLTERMS&db=genestar&fcn=term>report2=true&id=8888890&key=QUISXIP GRJck(简称《GeneReview Genetic Terms》), GeneticGlossary, Biology Teaching Organization,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载于http://helios.bto.ed.ac.uk/bto/glossary/qr.htm#r(简称《BTO Genetic Glossary》), 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 www载于http://www.genomecanada.ca/prairie/glossary.asp?alpha=a&l=e(简称《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ny》)。
    104 见《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
    105 i.e. "nucleus"。
    106 i.e.“chromosomes”。在一般的情况下每一个细胞有着两组的染色体。人体细胞一般包含46(两23组)染色体。见《GeneReview Genetic Terms》;《BTO Genetic Glossary》;《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
    107 要是严格、仔细的讲,染色体(chromosomes)是绳索般的DNA和其他蛋白质的组合体。见《GeneReview Genetic Terms》:《BTO Genetic Glossary》;《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
    108 i.e."nucleic acid"。
    109 DNA是一种核酸(nucleic acid)分子。见《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另外的一种核酸是“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RNA和DNA一起形成有机体细胞里的遗传材料。RNA是将DNA上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的其他部位的“传递媒介(carrier)”。见《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
    110 i.e."nucleotide"。
    111 核酸(nucleic acid)是由核苷酸(nucleotide)连接而成的一根链,因而其往往会被索引为“聚序核苷酸(polynucleotide)”。见《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
    112 i.e.“nucleic acid base”。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denine)、鸟嘌呤(Guanine)、胸腺嘧啶(Thymine)、胞嘧啶(Cytosine)、其一般简写作为A、G、T、C。组成RNA的碱基种类有四种:A、G、尿嘧啶(Uracil,U)、C。
    113 i.e."sugar"。
    114 i.e."phosphate"。
    115 DNA的核苷酸(nucleotide)是由一个A、G、T或C碱基,一个磷酸(phosphate)和一个脱氧核糖(deoxyribose)所组成。而RNA的核苷酸(nucleotide)则是由一个A、G、U或C碱基,一个磷酸(phosphate)和一个核糖(ribose)组成。见《GeneReview Genetic Terms》;《朱川:基因专利法律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及(普遍的)见《fuxing:基因的化学本质和功能》;《BTO Genetic Glossary》;《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ory》。
    116 i.e.“3-dimensional double helix"。见《Warren-Jones》at 2。但也有文章描述DNA链的结构为“...由两条碱基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旋转形成双螺旋结构”,见《fuxing:基因的化学本质和功能》。
    117 那就是说,那四个A、G、T、C碱基永远进行固定的相配:A配T,G配C。见《Alley》at240页;见《Warren-Jones》at第3页。
    118 i.e."nucleic acid base pairs"。
    119 i.e.“organisms”。在这文章里,除了有所特别的注明以外,“有机体(organism)”=“生命体(living thing)”。
    120 典型的步骤是有机体按不同的碱基序列,通过与RNA上的碱基的相配交互作用,来制造不同的蛋白质的。例如,一个3组的碱基组系列(i.e.一个(遗传)密码子(codon))可以译造20种不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支配着细胞的主要功能——以及决定着整个有机体的生理机能特征的。见《Alley》at 240页;《Warren-Jones》at 2-7页。
    121 例如,蛋白质(proteins)和RNA。见《Westerlund》at第7页。
    122 需要指出的是就一些病毒(Viruses)而言,他们的遗传信息传达媒介是RNA(核糖核酸)。见《Crucible Group》;《Westerlund》at7页;《caas:基因(gene)》。
    123 见《Warren-Jones》at第4页。
    124 i.e. "tangibly copied"。
    125 i.e. "intangibly read"。
    126 i.e. "template'.
    127 i.e. "instruction manual"。
    128 有著述描述“基因”“是一段DNA”、“是带有遗传性状的DNA片段”(见《fuxing:基因的化学本质和功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大分子上的一个区段”(见《caas:基因(gene)》)以及“an ordered sequence of nucleotides located in a particular position on a particular chromosome that encodes a specific functional product (i.e. a protein or RNA molecule)”(见《Genome Prairie Genetic Gossary》)。另外,有文章阐述“DNA上[的A、G、T、C字母]的一定排列片断,通常便决定着生物的一定遗传性状,此排列片断便称作基因”;而“对某些病毒而言,基因则是核糖核酸(RNA)大分子上的一个区段”见《caas:基因(gene)》。
    129 见"What Is Genetic Engineering", 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gen_what.htm (简称《ucalgary: What Is Genetic Engineering》)。另外,有著述认为"The basic unit of heredity, consisting of a segment of DNA arranged in a linear manner along a chromosome, which codes for a specific protein or segment of protein leading to a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 or function." 《GeneReview Genetic Terms》。此外,见《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1]条款:“无论是基因或是DNA片段...是一种化学物质。”
    130 见《USEPA-OPPT》。另外,有著述指出:“基因决定蛋白质,蛋白质决定代谢作用,代谢作用决定各种性状。”见《fuxing:基因的化学本质和功能》。
    131 i.e.“codon”。一个(遗传)密码子是某独特的“氨基酸(amino acid)”的代码——例如,(遗传)密码子AUG是氨基酸“蛋氨酸(methionine)”的代码——而氨基酸是蛋白质(protein)的元素分子。见《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
    132 i.e."instruction"。
    133 见《Warren-Jones》at 3页。作为一个例子,最小的人类基因包含着252个重复的碱基,而最长的则包含着100万多个重复的碱基;而人体内有着约30,000个基因。见《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at“gene(基因)”的定义、意义。
    134 见《caas:基因(gene)》。
    135 见《fuxing:基因的化学本质和功能》。
    136 见《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
    137 i.e. "unit of heredity" 见《Warren-Jones》at第3页。
    138 i. e. "...the fundamental physical and functional unit of hereditary..."见《Crucible Group》。
    139 见“基因概念的认知, shanghaifuxingschool, 载于http://www.fuxing.sh.cn/stuweb/g199904/kj/JY1.htm (简称《fuxing:基因概念的认知》)。
    140 见《马桂丽:有关基因专利申请的探讨》;《朱川:基因专利法律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另外,有著述指出:“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也就是使遗传信息以一定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新代相似的性状。”见张云:“人类基因的法律地位探析”,发布时间:2003-12-18,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xslx.com/htm/mzfz/fxtt/2003-12-18-5718.htm[040510](简称《张云:人类基因的法律地位探析》)。
    141 见《BTO Genetic Glossary》。
    142 i.e.“...基因...是由许许多多核苷酸组成,不同的基因有不同的DNA序列,很明显,具体到每个人也是各不相同的,实际上它起到了个人的‘生物身份证’的作用。”见《张云:人类基因的法律地位探析》。其实,就基因的本质特性以及其在大自然与研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地位而言,描述基因为起着“生物身份证的作用”是蛮为具有例证效果的,然而,笔者humbly认为,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反映着基因的效能层面的描述,那就是说:作为一项“与生俱来”的天赋特质,基因是人们的“分子指纹(molecular fingerprint)”。
    143 i.e. "amino acids"。
    144 i.e. "biotechnology"。用“生物技术”来索引英文的“biotechnology”已经是普遍的被接受。见麻昌华著(吴汉东总纂):《侵权行为法地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民商法文库,2004年1月第1版,2004年1月第1次印刷(简称《麻昌华:侵权行为法地位研究》)at第24页;宋慧献:“冲突与平衡: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发布时间:2004-6-5,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05-105022.htm(简称《宋慧献: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马桂丽:有关基因专利申请的探讨》;《朱川:基因专利法律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孙皓琛:“基因研究中主要法 律问题之探讨”,发表于《研究生法学》2002年第1期,www载于http:www.cupl.edu.cn/yjsy/htm/fxlf/paper 08.htm(简称《孙皓琛:基因研究中主要法律问题之探讨》);《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
    145 有著述认为“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一词是源于20世纪初期的一位匈牙利农业工程师KarlEreky先生,而其含义是“所有以原材料为基础而通过生命体的协助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劳动”。见《Dutfield》at第135页。有著述指出,就涉及生命体的技术而言,biotechnological processes(生物工艺程序)是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的。例如。在一万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开始采用生物技术用来耕种农作物和养驯动物;而其后在公元前2,000年苏美尔人(Sumerians)在酿酒、烘烤及制造乳酪的发酵(fermentation)过程里就已经使用酵母(yeast)的生物技术来制造食品;而在1797年通过Edward Jenner从牛痘(cowpox)所生产的天花疫苗(small poxvaccine),生物技术进入了医学与保健的领域。然而,就“生物技术”的基础科学——i.e.生物学和化学——而言,科学家们要到19世纪的几个重要的生物与化学方面的突破——其中包括Pasteur就酵母的发现、Mendel和Darwin就遗传(heredity)的科研成果及Schleiden和Schwann就细胞的发现等突破——才开始对这两门科学有深入的了解。见《Alley》at 229页。就此,生物技术并不是一门新的科学技术,而只不过是在20世纪前并未有“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这术语一概念而已。
    146 例如: Biotechnology is "the use of biological proces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s such as foods, enzymes, drugs, and vaccines." 见《Weston》。
    147 例如: Biotechnology is "the body of technical knowledge about living organisms or their constituent parts." 见《CBAC 0206 Report》。
    148 例如: Biotechnology is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systems in organisms to technical and industrial processes'...encompasses techniques used for centuries..."(见《Pew 0404》)、"any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that uses biological systems, living organism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to make or modify products or process for specific use." (见《Lauterburg》 at180页)、"manipulation of organisms or their components to perform practical tasks or provide useful products." (见《Alley》at第239页)。
    149 例如: Biotechnology is "the science of utilising biological resources..." (见《Warren-Jones》at第1页)及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prindples to the processing of material by biological agents to provide goods and services." (见 Pioneer Hi-Bred (1989), 25 C. P. R. (3) 257 at第263页)。
    150 见《Dutfield》at第135页;《Westerlund》at第2页。
    151 i. e."tissue culture"。
    152 有著述指出“第3代”的生物技术是被WWⅡ之后就分子生物学上的进步以及(更为新颖的)染色体科学所激发的。另外,在这些新的领域的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发生在美国、西欧和日本。见《Dutfield》at第135页。
    153 i.e.“rDNA、recombinant DNA”。就这方面的覆盖,见下文“2.3转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实践技术部分”与“2.5.1 rDNA-技术(DNA-重组技术)”部分。
    154 i.e.“Monoclonal Antibody”。见下文“2.3转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实践技术部分”部分。
    155 i.e.“Cloning”。见下文“2.3转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实践技术部分”部分。
    156 i.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见下文“2.3转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实践技术部分”部分。
    157 见《Dutfield》at第135页;《Westerlund》at第2页。
    158 “现代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年代当生物学家发现与识别染色体(chromosomes)和基因的方法的时期。在50年代中期,细胞学家《cytologists)通过karyotyping的程序来将染色体从细胞里分辨出来以及将其组织起来以至可以通过显微镜来分析与研究。通过这种技术,遗传学家们可以将人体里异常的染色体与遗传疾病相互交叉配合来研究、分析,从而诞生了一门新的“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的科学。接下来的突破是在1968年当细胞学家Dr.Caspersson和Dr.Zech通过对基因的构造的分析了解到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比例的碱基(nucleotides),而这些碱基是可以通过一种横纹图案技术(banding pattern technique)来识别,并就此而发明了识别染色体的方法及开启了基因映像(genemapping)的技术,从而奠定了那“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的基础。见《Dutfield》at第135页;《Westerlund》at第2页。
    159 i.e. "molecular biology"。
    160 正如一著述指出"Recombinant DNA techniques were developed beginning in the 1970s out of tne visions, techniques, and discoveries of molecular biology.)" 见 Regal, Philip J.: "Metaphysics in Genetic Engineering: Cryptic Philosophy and Ideology in the "Science" of Risk Manogement, http://homepo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pjrbiosa.htm[041017](简称《Regal》)。
    161 GregorMendel是一位19世纪奥地利(Austrian)的僧侣。他的1850年代关于豌豆的研究成果成为了现代遗传科学的支柱。Mendel在1856年(比Darwin发表的“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关于种类的起源)”还早了3年)开始他的科研试验。他选择豌豆是因为(当时)有着很多种类的豌豆以及因为他可以控制豌豆的繁殖。Mendel选择研究可以明显变更的特征(i.e.两者之一的特征,而不是或多或少的特征),并且选择了7项这样的特征。Mendel的研究的重要性是在他去世之后多年才被认可的,而一类型的遗传(Mendel遗传学)是为他而命名的。见Biotech Bytes: Biotechnology in Our Food Chain 载于 http://www.jic.bbsrc.ac.uk/exhibitions/bio-future/byteshp.htm及History: Genetic Continuity, 载于 http://etext.lib.virginia.edu/cgi-local/DHI/dhi.cgi?id=dv2-34。
    162 i.e. "cytologists"。
    163 细胞学家(cytologists)是通过karyotyping的程序来将染色体从细胞里分辨出来以及将其组织起来以至可以通过显微镜来分析与研究。而通过这种技术,遗传学家们可以将人体里异常的染色体与遗传疾病相互交叉配合,从而诞生了一门新的“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的科学。见《Rifkin》。
    164 见《Dutfield》at第136页。
    165 i.e. "bandingpattern technique"。
    166 见《Rifkin》。
    167 例如,生物化学(biochemistry)、微生物学(microbiology)、遗传学(genetics)、医务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等学科。
    168 见《Dutfield》at第136-137页;《Regal》。 《Regal》指出: "It is now understood, as a result of the research of Pnina Abir-Am, Lily Kay, Robert Kohler, Edward Yoxen, and other historians of science, that in the 1930s Mason and Weaver used the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to fashion and promote a new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biology. The new biology would be based on philosophical reductionism agendas that had been suggested earlier by Hermann Muller and Jacques Loeb. Biology would become 'the chemistry of the gene'."
    169 i. e. "chemistry of the gene"。见 《Regal》。
    170 见《Dutfield》at第136-137页。另外,就生物技术领域的相关科学性突破事项,博学的学者们可以参见《Dutfield》at第143页的Table 6.1。
    171 见《Dutfield》at第137-143页。
    172 i.e. "double helix model"。
    173 这是项重要的发现的原因是因为:"the specific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otein and the processes by which they form cannot be inferred from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 alone, but requires one also to understand the 3-dimensional form that they assume." 见《Dutfield》at第137页。
    174 斯坦福大学就rDNA-技术申请(并获得)了专利。斯坦福大学通过专利许可方式授权其他主体运用rDNA-技术,并就其在1975-1997其间获得超过USD2亿美元的许可使用费。见《Dutfietd》at第138页。
    175 i.e.“recombinant DNA技术、DNA重组技术”。
    176 见《Dutfield》at第138页。
    177 i.e. "Cambridg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178 i.e.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179 i.e. "Monoclonal Antibody"。
    180 Hybridoma技术开启了商业性制造生产无性系抗体(MonoclonalAntibody)的渠道。有著述统计,在2000年,几乎1/4在开发的生物技drugs术药品是生产无性系抗体种类的。详细的资料请参见《Dutfield》at第138页。
    181 就承认“聚合酶连锁反应(PCR)技术”的重要性,Mullis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Mullis也代表着第1位获得了诺贝尔奖(Nobel Prize)的“专项生物技术的商业机构(Dedicated Biotechnology Firm)”的科学家。见《Leite》at第138页。
    182 一系列的转基因农作物是在这个期间通过研究而得到开发的。在动物的科研方面,最为著名的是1988年美国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就其Oncomouse(易于产生癌细胞的老鼠)的研究成果在美国获得专利。见《Leite》at第139页。
    183 i.e.“animal cloning techniques”。最为著名的细胞核移转技术产品是1996年苏格兰Roslin Institute的Dolly绵羊。见《Leite》at第139页。
    184 i.e. "geneticatly engineered"。
    185 i.e. "genetically modified"。
    186 例如, "[G]enetic modification ninvlv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ne coding of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oving of that gene from one living thing where it occurs naturally to another living thing where it does not occur naturally but in which that characteristic is required." 见《Lauterburg》at 159页; 以及 "A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or GMO, is any organism that contains recombinant DNA; that is, in which DNA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one organism to another." 见《Fulton et. al.》; 及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foods that have been produced using recent odvances in gene technology that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modern biotechnology." 见 《CBAC 0208 Report》。
    187 见《Fulton et. al.》。
    188 i.e. "technically imprecise" 。见 《Pew 0404》。
    189 i.e. "misleading"。见 《Fulton et. al.》。
    190 见 《Pew 0404》; 《Fulton et. al.》。
    191 见《ucalgary: What Is Genetic Engineering》。
    192 i.e. "identify, isolate, extract, purify, cut, assort, sort, mutate, copy, multiply, store, transfer, incorporate, join, activate"。
    193 i.e. "manipulative techniques"。见《Ho, Mae-Wan》;《Rifkin》。
    194 见《ucalgary:What Is Genetic Engineering》。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重点是转基因工程是特别为了对不会(或不能)相互交配的种类而实施的跨种类科技手段。见《Epstein》。
    195 i. e."characteristic, trait".
    196 当然,转基因工程技术所能够提供的是“无种类界限限制(not limited by species boundaries)”的移转。另外,转基因工程技术的运作是在分子阶层(molecular level)的;然而,这些可以说均是转基因工程技术的好处,而不是其目的。
    197 当然,转基因工程的预期后果是使得目标有机体能够制造(或者是不制造)新的物质或是执行新的功能。
    198 i.e. "rDNA Technology",也就是"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另外,有著述称rDNA-技术为"rDNA techniques";见《Vogt-CRS-RL30198》;然而,大多数的著述称其为"rDNAtechnology".见《Warren-Jones》at 5页;《Lauterburg》at长159页;《Rifkin》;《Pew 0404》。
    199 见《Rifkin》。
    200 i.e. "restrictionenzyme".
    201 Plasmid是细菌DNA上的一小段。见《Rifkin》。Plasmid的特征是其是能够独立复制的extra-chromosomal DNA molecule。见《BTO Genetic Glossary》)。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该分裂与切断过程均会导致被分裂的DNA片段以及被切开的plasmid片段都会产生“粘性的末端(sticky ends)”。见《Rifkin》。
    202 i.e."vector"。
    203 i.e."hostcell"。另外,寄住细胞一般是一种细菌的细胞。见《Rifkin》。
    204 i.e."chimera"。
    205 i.e."cloned DNA"。另外,有著述称rDNA-技术为"rDNA techniques";见Vogt,Donna U.and Parish,Mickey: "Food Biotechnobgy in the United States:Science,Regulation,and lssues",CRS Report for Congress,Code RL30198,Updated January 19,2001,http://www.usembassy.at/en/download/pdf/biotech.pdf.(简称《Vogt-CRS-RL30198》);然而,大多数的著述称其为"rDNA technology"。见《Worren-Jones)at第5页:《Lauterburg》at第159页;《Rifkin》;《Pew0404》。
    206 就细节的rDNA-技术过程包括"addition of natural DNA from a foreign source"、"addition of synthetic DNA"、"modification of existing DNA"、"deletion of existing DNA"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名词与概念。对这领域感兴趣的learned学者们可以参见《Worren-Jones》at第5-10页。
    207 见《Dutfield》at第138页。
    208 有著述使用“在试管内(in vitro)”来形容rDNA-技术的操纵环境;而其意思也是指“在实验室”的环境内的意思。见《Pew 0404》。
    209 i.e, "direct cellular uptake".
    210 i.e. "forced introduction".
    211 i.e. "non-pathogenic carrier".
    212 见《Vogt-CRS-RL30198》.
    213 i.e."rDNA technology is'any deliberate manipulation of [an organism's genome]…that changes the natural sequence of nucleotides in nucleic acid."'见《Warren-Jones》at第5页,索引着P.Freeland,"Microorganism in Action",1992,at第41页。
    214 Chimeraplast是一个DNA/RNA的杂种分子。见《warren-Jones》at第10页。
    215 见(Warren-Jones》at第10-11页;《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
    216 Ibid.同上。
    217 见《Warren-Jones》at第10-16页。
    218 i.e. "Monoclonal Antibody Technology".
    219 i.e. "Cloning".
    220 i.e. "Antisense Technology".
    221 对这技术感兴趣的learned学者们可以参见《Warren-Jones》at第12-13页。
    222 mRNA=messenger RNA=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是蛋白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成员。简要的说,蛋白质生产过程是:某基因的DNA首先是抄写到mRNA分子上,然后该mRNA分子再作为生产蛋白质的模版。见《Geno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BTO Genetic Glossary》。
    223 对这技术感兴趣的Iearned学者们可以参见《Warren-Jones》at第16-19页。
    224 见《Warren-Jones》at第13-19页。
    225 i.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言之,PCR是一项高效率的DNA片段复制方法;而其关键是在于被复制出来的DNA片段可以随着成为制造该DNA的印体(primer)的模版。见《BTO Genetic Glossary》;《Gena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
    226 i.e.“transcription and reverse transcription”。简言之,PCR是一项高效率的DNA片段复制方法;而其关键是在于被复制出来的DNA片段可以随着成为制造该DNA的印体(primer)的模版。见《BTO Genetic Glossary》;《Gename Prairie Genetic Glossary》。
    227 见,《Warren-Jones》at第16页。
    228 Ibid.同上。
    229 有著述认为“genome”是“一个有机体的全部DNA,包括其基因”(i.e."Agenome is all the DNA in an organism, including its genes.")见《Genome Prairie Genetic Gossary》。也有著述认为“genome”是“染色体组里的全部遗传材料”(i.e."The entire complement of genetic material in a chromosome set.")见《BTO Genetic Glossary》。其实,他们所描述的都是正确的,而这是因为,从遗传学的角度去观察,染色体上的就是遗传材料,也就是DNA,也就是基因。就此,“染色体组映像”或“基因组映像”所描述的,就遗传学的角度来说,也就是遗传材料。
    230 i.e. "[G]enomic mapping...provides only information...[and] does not in itself yield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 This is a contentious point, however, which requires further clarification." 见《Warren-Jones》at第19页。
    231 那就是说,跨越生物(biology)、化学(chemistry)、分子生物(molecular biology)、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细胞生物学(cellular biology)、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遗传学(genetics)、化学工程学(chemical engineering)、计算机学(computer science)等学科,以及跨越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等领域。
    232 i.e. "[A] scientific melting-pot whos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is that of chemistry." 见《Dutfield》at第136页。
    233 i.e. "[The uniqueness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lies] in its potential to get away from nature, to construct artificial conditions in which specific variables can be known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an be manipulated."见《Dutfield》at 136页,索引着人类学家Paul Rabinow (1996:20)。
    234 见上文“1.1.1 Schmeiser-判决的‘世界性”与“1.1.2 Schmeiser-判决的‘重要性”部分。
    235 见《Jessen》。
    236 见下文“4.8.1.5‘基因:转基因:性状特征:技术特征:技术内容’的关联”部分。
    237 见下文“5.1前提事项”部分。
    238 当然,农作物转基因——尤其是农用转基因种子——是首先被商业化的转基因工程制品是基于一系列的“科研发现-政府策略-公费扶持-私金投资-市场压力-资源合并-市场垄断-产品互补”等科研、政策、市场、经济及专有权益保护制度的因素的,而这些的因素是导致在1960年代到1990年代其间众多的化工产业、制药产业、种子产业、农用化学品产对“专项生物技术机构(dedicatedbiotechnology firm)”的收购及相互的通过收购、合并、合资、联盟、策略合伙等方式成为所谓的“生物科技公司(Iifescience corporation)”的原因。然而,这些的背景因素是超越本论文的范围及篇幅,因而在这里就不加以覆盖或分析了。对这些方面感兴趣的learned学者们可以参见《Dutfield》at第144-150页;《Resnik》at第193页;《Fulton et.al.》;《Weston》等著述。
    239 这是因为patent一词的含义是“专利的”,因而patent infringement——其也就是“infringementofpatent”的简写词语——是“专利的侵犯”或者是“对专利(权)的侵犯”的意思,其也就是“侵犯专利权”的意思。
    240 那就是说,其并不涉及侵权人有否过错或者是该专利侵权有否导致专利权人遭受损害的结果。就“infringement、侵权、侵犯权益”的含义,见下文“4.2.7.2 Patent Infringement:专利侵权、侵犯专利权”部分的研究分析。
    241 见下文“4.2专利侵权——‘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及“4.3适用概念——‘专利侵权’是‘“侵犯”专利权’”部分关于中国的“专利侵权”的含义的研究分析。
    242 i.e."Claim/Claims"。
    243 i.e."Boundaries of Claims"。
    244 i.e."Patent Claim"。"Patent Claim(专利权限)”一词语是指法院通过对某项“被授予专利(权)的发明”所裁定的“权利界限、保护范围”。值得指出的是claim一词一般可以是指诉讼、主张、要求、断言、权利等意思。然而,在“Patent Claim”文脉里,“clam”的意义,笔者humbly认为,是指法院就某项专利(权)所“裁定”其“权利要求”所“主张(claim)”的“权利界限、专利权限”,其也就是该项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245 需要意识到的是就一项专利来说,“权利要求、权利界限、保护范围、专利权限”是不同的术语在不同的文脉语境里描述同一样的概念——那就是“该项(被授予专利的)发明所覆盖因而其独占权利以及其所受法律保护所涉及的范围”。
    246 这是因为在判例法(camman law)上并没有取得专利的权利,因而一项发明的独占权完全是按照成文法的规定而产生的:正如Judson大法官所指出:"There is no inherent common law right to a patent.An inventor gets his patent according to the terms of the Patent Act, no more and no less." per Judson J. in C.O.P.v.Farbwerke Hoechst A/G[1964]S.C.R.49(S.C.C.)(简称“Farbwerke-SCC”)at第57页;也索引于Monsanto Canada v.Schmeiser,[2004]31 C.P.R.(4th)161(S.C.C.)(简称“Schmeiser-SCC”)at第[132]段。另外,见《Hughes & Woodley》at 315-2。
    247 这是因为古代的专利是皇室的恩赐,而现代的专利是成文(专利)法的产物。另外,在判例法(cammanlaw)上并没有取得专利的权利,而每一个人都是有实施其发明的权利的。就此,专利权并不是一项自然的或者是积极的权利,而是一项基于法律条文明确规定的消极性权利。另外,有著述指出:“美国的专利法…并不是建立在自然的intellectual property所有权的权利论证上的…”(见(Dutfield)at 3页)、“专利的取得并没有实在的、真实的道德的、法律的基础:专利是一项政府为了促进社会…目的而授予的特权”(见《Resnik》at 195页;《Dutfield》at 56页;《Sherman and Bentty》at第6页、第141页、第216-217页,第39脚注)以及“无论何处都并没有[什么的]自然,[除了]史实的之外并无其他的”(见《Sherman and Bently》at第6页,第2脚注,索引着R.Barthes,Roland Barthes(tr.R.Howard)(London:Macmillian,1979)at 139)。
    248 i.e.“imperfect”——那就是说,专利是必须通过法律所规定的(诉讼)程序来使其“完全(perfect)”的——i.e.在法院裁定某项专利的有效性以及其专利权限、保护范围之前,专利权人就其发明所取得的仅仅是一项“假定为(presumed)”有着一定效力的专利而已。见Rosenberg,Peter D.Patent Law Fundamentals.New York,N.Y.:Clark Boardman Company,Ltd.1975(简称《Rosenberg》)at第8页。说“假定”是因为一项被授予的专利是,在专利法所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被法庭宣告无效的。例如,CPA ss.43.(2):"After the patent is issued,it shall,in the absence of any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be valid...";s.59:"The defendant, in any action for infringement of a patent may plead as matter of defence any fact or default which by this Act or by law renders the patent void, and the court shall take cognizance of that pleading and of the relevant facts and decide accordingly." 及ss. 60.(1):"A patent or any claim in a patent may be dec/areal invalid or void by the Federal Court at the instance of the Attorney Generalof Canada or at the instance of any in terested person".[强调语气附加的]另外,《专利法》第45条款。自…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该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强调语气附加的]
    249 那就是说,一项专利的有效性是可以由被控侵犯某专利的人来各自重复的——i.e.个别的、不同的被告人提出的质疑(而不是由同一被告所提出重复的质疑)——挑战、攻击的,而其效果可以是导致该项专利被宣告无效,而一旦被宣告无效,该专利便是不复存在的。就此,对一项专利的“有效性”的裁定是“对某被控侵犯该专利的人”,而对一项专利的“无效性”的裁定则是“对世的”。见(Rosenberg)at第17页。
    250 这里的“并存”是“同时的存在(concurrent)、同时发生的(coincident)”的意思,那就是说权利人可以同时要求预防、救济、补偿等措施。见《Fox 1969》at第349页。这里的基础是专利权是法律授予的独占实施权,而这样的独占实施权是必须有着相应的“法律措施”才能够实现其预期的效果、效用的,而这样的相应的法律措施就是判例法的“防止他人侵犯某独占权的措施”以及“在某独占权被侵犯时能够得到补救(救济与补偿)的措施”。见《Fox 1969》at第349-352页。
    251 那就是说,基于在判例法上并没有取得专利的权利,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实施他的发明的权利,而专利制度所提供 的仅仅是给予那通过专利法所规定的要求和手续而取得某项专利的(专利权)人(在其专利被授予之后)去防止、禁止其他的人(包括独自创造出同一样发明的发明人)实施该项专利所涵盖的发明的权利。就此,专利所提供的独占权利仅仅是按照专利法所规定的程序去“排除、排斥、驱除(exclude)”他人实施某项有效的专利的“消极(negative)”权利。这里的“判例法上”是指基于基层(或者是基本)法律所授予每一个人的权利是平等的、相同的,而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去实施其发明创造;所以,在没有特定法规限制或除去这项权利之前,每一个人都是可以自由的去实施其发明创造的。另外,从更为宏观的、自然法(naturallaw)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主张每一个人都有着一项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去实施其发明创造。见《Rosenberg》at第10页。另外,专利的独占权利的“消极”本质也可以通过。改进发明(improvement)”的角度来论证。在改进发明的情况下,专利的“非积极权利”特征是尤其的明显,原因是“改进发明”的授予并不代表被授予的权利人可以自由的实施其发明,而是需要通过“基层发明”的权利人的允许才可以实现的。正如一著述所指出:“一项专利并不授予一项积极地使用某项发明的权利”,见《Crespi》at第3页。
    252 一项专利并不允许其持有人去实施他原来不允许实施的事项,而只不过是禁止他人实施专利权人所持有的专利。正如加拿大最高法院的Binnie法官在Oncomouse-判决at[64]所指出:“虽然[s.42]…授予[权利人]‘制造…的独占权利…’,而从那个角度是编制为一种积极的权利,[然而]其根本作用是防止其他的人在[专利权人的]专利垄断不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的某项发明…”以及at[65]“…专利所授予的仅仅是禁止性的权利。’…我同意这个观点。”另外,见CPA s.42:“Every patent…shall…grant to the patentee…for the term…the exclusive right…”;《专利法》,第11.[1]条款:“…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此外,见《Hughes & Woodley》at第315页;刘稚:“与生物技术有关之专利问题研究”,2003年4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简称《刘稚:与生物技术有关之专利问题研究》) at第7页。
    253 有著述称这独占权利为“合法的垄断(legalmonopoly)”,并指出“monopol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词语——其意义为“独自(alone)”和“贩卖(to sell)”——演变过来的。见《Rosenberg》at第8-9页。
    254 这“实施”词语是模仿中国《专利法》的第11.[1]条款的“实施其专利”措词,而其是指“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而在加拿大,“实施专利”则是指CPA第42条款的“making,constructing and using the invention and selling it to others to be used”的行为。
    255 需要注意的是在加拿大这仅仅是“民事诉讼”程序;而在中国则包括“民事诉讼”和“行政处理”程序。另外,值得提出的是这个“行政处理”程序是必然的会牵涉到对某项被授予的专利的合法性、有效性的断定、裁决,而这样的行为“是否应该(或可以)是行政机构的职能、权能范围的一部分”是一个值得商酌以及研究的问题。
    256 那就是说“通过强制执行(enforcement)来得到实现(realize)”的。
    257 见《Dutfield》。另外,有著述将其称之为、索引为“即发侵权”。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at 136、241页。
    258 包括“指令性救济(injunctive relief)”、“赔偿损失(damages)”、“利润报偿(account of profits)”以及“递交(delivery up)”等补救措施。
    259 见Schmeiser-SCC at [140];《Hughes & Woodley》at第413-5、413-7页《Fox 1969》at第349页; Leger, Jacques A. Q.C.: "PATENT INFRINGEMENI",载于http://www.robic.com/publications/Pdf/110-JAL.pdf.[040118] (简称《leger》)。
    260 CPA s. 42: Every patent... shall... grant to the patentee... for the term of the patent. .. the exclusive right, privilege and liberty of making, constructing and using the invention and selling it to others to be used, subject to adjudication in respect thereof...。
    261 CPA s. 55.(1): A person who infringes a patent is liable fo the patentee... for all damage sustained by the patentee or by any such person, after the grant of the patent, by reason of the infringement.
    262 正如Arbour大法官在Schmeiser-SCC at [140]所指出: "Infringement is not defined in the [CPA]. To determine what constitutes infringement, recourse must be had to the common law. the statutory provisions that define the grant of rights to the inventor and the recourse to remedies,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scope of the exclusive rights daimed in the patent."
    263 典型的加拿大专利侵权诉讼程序可以概括为:(1)Pleadings(诉状);f2)Interim/interlocutory injunctions (临时强制令);(3)Summary Judgment(概要性判决)(有著述称之为“即决判决”,见何家弘编:《法律英语(第二版)LEGALENGLISH》,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2004年9月第1次印刷(简称《何家弘:法律英语》)at第388页);(4)Discovery(探索)(有著述称之为“要求告知”,见《何家弘:法律英语》)at第376页);(5)Reference Order;(6)Pretrial;(7) Case Management;(8) Trial(审判);(9) Judgment(判决)。见Lowman,Timothy M.: "BEYOND THE BORDERS: A Canadian Patent Litigation Perspecfive", Add-On Seminar Licensing Executives Society Februany, 2003,载于http://www.les-winter2003.org/forum/patent-addon-lowman.pdf.(简称《Lowman》)。
    264 当然,其他需要断定的“初步有效性问题”是该专利(权)是否还是在其有效期之内以及其并没有因为没有按时缴纳年费而被在其期限届满前被终止。
    265 i.e.“validity”。这是因为被控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的“被告的辩护策略”是必然的会包含“提出对原告的专利权的有效性的反诉(counterclaim)”的。有著述认为就“有效性”与“专利侵权”的争端而言,“有效性”是普遍的被认为是最为复杂的争端(见《Lowman》)。有效性的裁决包括对:(a)主题事物(i.e.客体)的可专利性(i.e.合法性);(b)专利权是在其有效期之内;以及(c)主题事物符合专利性——新颖性(novelty)、独创性(inventiveness)、实用性(utility)——的要求等分析与裁定。
    266 基于本论文所针对的是“农作物基因专利对专利侵权判定所带来的新规则”,因此,这里的焦点将仅限于与“专利侵权”相关的探讨以及分析——也就是说,焦点是在于被控侵权事物对专利权人的专利“有否构成专利侵权”。这也是Schmeiser-判决的Majority法官们判决所采取的途径(也就是说,被控侵权人没有证明是无效的已经被授予的专利是有效的,因而剩下的争端问题仅仅是在于被控侵权事物有否侵犯到该有效的专利权)。见Schmeiser-判决,第14、24段。
    267 见CPAs.42:"... the exclusive right, privilege and liberty of making, constructing and using the invention and selling it to others to be used..." 以及s. 55.(1): "A person who infringes a patent is liable...by reason of the infringement."
    268 这里的英文词语是“monopoly”,其意义是“垄断(权)”、“独占(权)”、“专有(权)”。这里采用“独占(权)”是因为其与专利(权)的意义在这文脉、语境里是最为的贴切。
    269 i.e. "Infringement, in short, is 'any act that interferes with the full enjoyment of the monopoly granted to the patentee,' if done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patentee..."见Arbour大法官代表着Dissent在Schmeiser-判决at第140段; 而相似的,"any act that interferes with the full enjoyment of the monopoly granted to the patentee"及"deprived of the full enjoyment of the monopoly that the law of patent confers" per McLachlin首席法官代表着Majority在Schmeiser-判决at第34及79段。另外,Computalog(1992)at第88页,Lishman(1996)at第77页,以及Schmeiser(FCTD,2001)at第115段,Schmeiser(FCA,2002)at第32段,也有着同样的或相似的阐述。
    270 i.e. "[A]ctions, activities or conduct, appropriated the patented invention, thus depriving the inventor, in whole or par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of the full enjoyment of the monopoly the patent grants.' per McLachlin首席法官代表着Majoirty在Schmeiser-判决at第49段。另外,相似的,有著述指出"infringement is...where...without license from patente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makes,uses, or puts into practice the invention, or any part of it that is embraced by the claims."见《Fox 1969》at第349页;《Leger》。
    271 有著述认为“侵犯专利(权)并不涉及行为人的意图”的观点的“被明确”可以追溯到1882年Lord Blackburn在Nobel's Explosive v.Jones,Scott and Co.(1882)L.R.Ch.D.721一案里关于专利(权)的陈述:“Ido not think it would be material, in order to support an action for infringement of [the plaintiffs] property, to show it was knowingly infringed; whether it was done knowingly or not it would be equally an infringement of their property."见《Sherman and Bently》at第218页,第46脚注,索引着Nobel's Explosive Co. v. Jones,索引于Edmunds, L. The Law and Practice of Letters Patent for Inventions. London: Sweet and Maxwell 1890, at第220页。
    272 就这论点,相关相关案例均有着明确的阐述:例如,Bastarache大法官在Oncomouse-判决里指出“当前的专利法并不要求专利(权)的持有人去证明某被嫌疑为侵犯[其专利]的人知道或应该知道关于某已经被授予专利的发明的被复制”(第[172]段1;在Schmeiser-判决里Majority法官们指出“一般的规则是被告的意图是与侵犯(他人权益)的断定不相干的。论点是被告的作为,[而]不是…他的意图”(第[49]段)以及“对侵犯(他人权益)的知道从来都不是(构成)侵犯(他人权益)的组件”(第[86]段),而Dissent法官们也指出“意图是与侵犯[他人权益]并不相干的是加拿大专利法上[已经被]确定的论点…基于责任是绝对的,[因而被]嫌疑侵犯(他人权益)的人的意志状态是不相千的”(第[157]段)。值得指出的是被告的对其专利侵权的意识可以对其专利侵权而导致的责任可以是有所牵连的;正如一著述所指出“然而,补救[措施]的性质可能会被[被告]有否知道[专利权的存在]或故意所影响”。见《Hughes & Woodley》at第413页;索引着Schmeiser-FCA at第55-58段。这里的“性质”是英文(原文)的“nature”,其意义是“补救(措施)的方式”。在这语境里运用“性质”来描述“方式”是因为“补救措施”是有着“法律上的(legal)”与“equity-的(equitable)”的历史背景上的区分的,因而用“性质”来描述是有着其“适合性”的。
    273 i.e.“公示与公信”原则与制度,也就是说专利制度的公示与公告程序的效应是每一个人都是被认为是注意到某项专利(权)的告示的,因此,专利(权)的被侵犯仅仅是取决于被告的行为,而不是被告的意图。见《Leger》。就这论点,Sharlow法官在Schmeiser-FCA-判决第56段里直率的阐述“允许无知或缺乏意图侵犯(他人的权益)的抗辩会毁坏该专利(权)的功效,因为仅有少许的人会知道任何的专利(权)的实际内容”。相似的,有著述指出,“就侵犯[专利(权)]的断定[来说,]被告的意图是不相干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l就会毁坏专利[制度]的效力[,]因为甚少的人是[会]对某专利(权)的内容有所认识的”。见《Hughes & Woodley》at第413页;索引着Schmeiser-FCA at第55-58段。
    274 i.e. "Most people are not aware of the contents of patents but are effectively deemed to have knowledge. What matters is what the person does." [强调语气附加的] 见Schmeiser-判决a第158段。
    275 i.e. "In general, the scheme of patent legislation assumes that the general public can interpret the patent and so avoid infringement.[强调语气附加的]见《Hughes & Woodley》at第386页。
    276 i.e. "[T]he question of infringement will not depend upon what a defendant intended to do BUT UPON WHAT HE DID." 见《Leger》。
    277 见《Stikmen,Elliott》at第4-42页。
    278 需要指出的是,在“侵犯专利的裁定”的步骤里法院所关注的仅仅是“侵犯专利”上的问题而不会考虑该专利的“有效性”方面的问题的。见《Lowman》;《Hughes & Woodley》at第349-11、393、395页;Whirlpool-SCCat第42-50段。
    279 见《Lawman》;《Leger》;《Hughes & Woodley》at第349-11、385-396页;《Stikmen, Elliott》at第4-20-4-48页;《WWLIA: Canadian Patent Law》。
    280 i.e.“mixedquestion of law and fact”。专利侵权的“法律与事实混合问题”的区分是:“法律问题”所涉及的是通过对专利权的“构建(construction)”来确定原告的专利权的范围、界限;而“事实问题”所涉及的是辨别、断定被告的行为、方法、设备有否侵犯到原告的发明的范围、界限。这里的construction一词是翻译为“构建”,其意义是通过对相关概念与资料的分析与理解来“构成、构造、建造、建立”某项专利的“发明”,也就是其“专利权限、保护范围”。就法律与事实混合问题的“发展过程”,有著述(见《Fox 1969》at第350页,索引着一系列的1841、1857、1877、1884、1896年份的案件,而最后的是1903年的Consolidated Car Heating Co.v.Came(1903),20 R.P.C.745案件)指出早期的专利申请并不涉及任何的说明书,而后来在说明书被采用之后的初期,说明书是颇为模糊的描述性文件,因此,早期的专利侵权的诉讼所涉及的问题大多是关于“原告有否取得有效的发明”以及“被告有否将原告的发明拿去使用”的单纯的“事实问题”而已;而在个别的涉及到相冲突的专利的时候法院才会需要就所涉及的发明的相关文件作出必要的分析与判断。然而,随着“说明书(包含权利要求)”从初期的描述性演变成为后期的更为详尽的“定义性”文件,而与此同时说明书所提供的相关的详尽的技术性描述成为可以将其所描述的发明与已经存在的技术予以区分与辨别(见《Hughes & Woodley》at第386页;《Fox 1969》at第350-351页:Lishman et at v.Erom Roche Inc.et al.(1996),111 F.T.R.44,【1996】68 C.P.R.(3d)(F.C.T.D.),也载于1996 F.T.R.LEXIS 1693[050617](简称“Lishman”)at第77页),因而一项发明的“本质、实质(essence)”就成为可以通过对说明书的理解来界定的作业、事项,而因而成为一项所谓的“法律上的问题”;而就此,相应的,就对某项发明的专利(权)的侵犯就成为一个“法律与事实混合的问题”了。另外,有著述指出早在1860年Lord Wensleydale在Seedv.Higgins一案里就将专利(权)的侵犯识别为一个“法律与事实混合的问题”。见《Fox 1969》at第351页,索引着Seed v.Higgins(1860),8 H.L.C.at 565。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在理论上,一项发明的“本质、实质(essence)”是支配着、决定着其“权利要求、权利界限、保护范围”的;因此,一项发明的“本质”以及就其的规定、确定、断定是一个极为关键以及根基性的问题、课题;然而,这课题所涉及的显得是超越本论文的范围的一个庞大的领域,因而在这里就不加以多说了。
    281 见《Hughes & Woodley》at第413页;《Stikmen,Elliott》at第4-42页;《Leger》;Lishman at第77页。
    282 见《Lowman》;《Hughes & Woodley》at第349-11、393、395页;Whirlpool Corp.v.Camco Inc.,[2000]2S.C.R.1067(S.C.C.),也载于https://www.lexisnexis.com/ap/auth/[050617]at第42-50段。
    283 i.e.“[A]skilled worker with a mind willing to understand”。见Computalog Ltd.v.Comtech Logging,[1992]44 C.P.R.(3d)77(F.C.A.)(简称“Computalog”)at第84页;Lishmanat第78页。
    284 i.e.”We must look to the whole of the disclosure and the claims to ascertain the nature of the invention and methods of its Derformance…seeking a construction which is reasonable and fair to both patentee and public.” per Mac Guigan法官在Computalog-FCA 1992)at第87-88页,索引着Dickson法官在Consolboard 1981 at第157页。
    285 Whirlpool Corp.v.Camco Inc.(1997),76C.P.R.(3d)150 at 163-164(F.C.T.D.),affd.(1999),236 N.R.330(F.C.A.),affd.[2000]2S.C.R.1067(S.C.C.),索引于《Hughes & Woodley》at第388页,以及第393页,第17脚注。
    286 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基于“专利侵权、专利侵权的判定”是专利体制的“核心机制”,而“如何确定一项专利的专利权限、保护范围”则是专利侵权判定的“核心问题”,因而“专利权限的构建”是专利体制的。核心机制”的“核心问题”的“核心”。
    287 见《Hughes & Woodley》at第349-11、393-395页,索引着Whirlpool at第45段。另外,见Schmeisero-判决at第119段: "The first and pivotal step in an infringement action is the purposive construction of the patent claims: Whirlpool Corp. v. Camco Inc., [2000] 2 S.C.Ro 1067, 2000 SCC 67, at para. 43. The claims construction will set the scope of the patent claims, which, in turn, resolves the two issues in this case: validity and infringing use."
    288 i.e."literal (or textural) infringement"。见《Hughes & Woodley》at第393-393-2,405-2及387页;《Stikmen, Elliott》at第4-40页。
    289 i.e. "substantial infringement"。
    290 “实质侵犯”涉及“substantially the same”、“fair construction”、“pith and marrow”、“the principle(essence) of the invention”及“mechanical equivalence/equivalent/equivalency”等学说。见《Fox 1969》at第351-354页;《Leger》)。
    291 i.e. "Court of Exchequer"。
    292 Mcphar Engineering Company of Canada Limited v. Sharpe Instruments Limited and Sharpe Geophysical Surveys Limited (1960) 35 C.P,R. 105 (Ex, Cr.)。
    293 i.e. "the substance of an invention"。详尽的:"[1] f a person takes the substance of an invention he is guilty of infringement and it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he omits a feature that is not essential to it or substitutes an equivalent for it." per Justice Thorson in Mcphar Engineering Company of Canada Limited v. Sharpe Instruments Limited and Sharpe Geophysical Surveys Limited (1960) 35 C.P.R. 105 (Ex.Cr.) at p. 159,索引于《Leger》。
    294 C. Van Der Lely N. V.-vs-Bamfords Limited (1963) R. P. C. 61 at p. 75及Control Data Canada Ltd., (1989) 23 C.P.R.449(FCTD)at p.493,索引于《Fox 1969》at第353页;《Leger》。
    295 i.e.“goodsense”per Lord Reid in C.Van Der Lely N.V.-vs-Bamfords Limited(1963)R.P.C.61.at p.75。见《Fox 1969》at第353页;《leger》。
    296 i.e.“essence or substance of the invention”,per James L.J.in Clark v.Adie.[1873]L.R.10 Ch.667,索引于《Fox 1969》at第353页;《Leger》。
    297 i.e.“pith and marrow of the invention”,per Lord Cairns in Clark v.Adie,[1877]2App.Cas.315,at 320,索引于《Fox 1969》at第353页;《Leger》。
    298 i.e.“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inventlon”,per Lord Reid in C.Van Der Lely N.V.-vs-Bamfords Limited(1963) R.P.C.61,at p.76,索引于《Leger》;见also《Fox 1969》at第353页。
    299 Catnic Components v.Hill and Smith(1981)F.S.R.60(H.L.):(1982)R.P.C.183(简称“Catnic Components”)。
    300 i.e.“purposive construction”。正如“A patent specification should be given a purposive construction”,per Lord Diplock in Catnic Components at 65,索引于《Leger》。
    301 i. e. "[B]oth parties to this appeal have tended to treat 'textual infringement' and infringement of the 'pith and marrow' of an invention as if they were separate causes of action, the existence of the former to be determined as a matter of construction only and of the latter upon some broader principle of colourable evasion. There is, in my view no such dichotomy; there is but a single cause of action and to treat it otherwise, particularly in cases like that which is the subject of the instant appeal is liable to lead to confusion." per Lord Diplock in Catnic Components at 65, 索引于《Leger》。
    302 O'Hara Manufacturing Limited v. Eli Lilly and Company (1989) 26 C. P. R. (3d) 1 (FCA)。
    303 那就是说在O'Hara Manufacturing之后的案件里还是依然有着采用以往的检验的。见FreeWorldTrustv.Electro Sante Inc.,[2000]2S.C.R.1024(S.C.C.),也载于https://www.lexisnexis.com/ap/auth/[050617]第48-49段。
    304 i.e.“字面侵犯:实质侵犯”的“专利侵权两分法”。见Free World Trust at第48段。
    305 Free World Trust v. Electro Sante Inc., [2000] 2 S.C.R. 1024 (S.C.C.), 也载于https://www.lexisnexis.com/ap/auth/[050617] (简称"Free World Trust")。
    306 Whirlpool Corp. v. Cameo Inc., [2000] 2 S.C.R. 1067 (S.C.C.), 也载于https://www.lexisnexis.com/ap/auth/[050617] (简称"Whirlpool 2000")。
    307 i.e. 2000年12月15日。
    308 i.e.“essential elements”,其中文翻译词可以是“本质的元素”、“本质的元件”、“本质的要素”、“本质的原理”、“本质的成分”;在这论文采用“本质的元素”(简称为“本质元素”)。正如Schmeiser-判决第120段所阐明:“Purposive construction delineates the scope of the invention.Itidentifies what the inventor considered to b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invention:Whirlpool,supra,at para.45.”
    309 专利侵权“检验”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literalinfringement《字面侵犯)”、“infringementinsubstance(实质侵权)”、“pith and marrow(核心与精华)”、“substantial infringement(相当侵犯)”、“mechanical equivalence(机械性等同)”、“essential element(本质元素)”等学说、原则的应用——是具有高度教益性的英美法系法院就与专利侵权相关问题与机制的历史性思考作业。然而,基于篇幅与关联性的限制,在这论文里不适宜加以阐述。对这领域感兴趣的学者们可以参看《Hughes & Woodley》at第393-393-2、405-2页;《Stikmen,Elliott》at第4-40-4-43页;《Fox 1957》)at第9页;《Fox 1969》at第353-356页;《Lowman》;《Leger》。
    310 i.e. "(a) Interpretation must precede any review of infringement or validity, it must not be'results oriented'. (b) One and the some inteflDretalion is to apply to both infringement and validily. (c) The approach must be as a 'mind willing to understand' so a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urpose and intent of the inventor. (d) 'Purposeless' construction is to be avoided. (e) A patent is an instrument within the meaning of s. 2(1) of the Interpretation Act... thus must be given an interpretation that best ensures the attainment of its objects. (f) Extrinsic evidence, such as file wrappers, cannot be resorted to, the Court must restrict itself to the specification and the claims. (g) The whole of the specification and fine claims must be looked at to determine what, on a reasonable view, the inventor in good faith invented. (h) Purposive construction may result in a restriction as well as an expansion of the claims. (i) The Court should look to the context of claims in the specification and avoid resort to dictionaries or grammatical or elymological approaches that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specification. (j) The Court must approach the patent in the context of a notional skilled workman and reject the inclusion of unworkable subject-matter just as such a workmon would. (k) The patent must be construed as of the date of its fist publication...(i) Expert evidence is admissible to assist the Court in construing the patent, not to interpret the patent, but to enable the trial judge to do so in a knowledgeable way."见《Hughes & Woodley》at第393-393-2页。
    311 Interpretation Act, R.S.C. 1989, c. 1-21。
    312 i.e. "INTERPRETATION: Definitions: 2.(1) In this Act...'regulation' includes an order, regulation, rule, rule of court... letters patent...warrant, proclamation, by-law, resolution or other instrument issued, made or established..."见Interpretation Act, R.S.C. 1989, c. 1-21, s. 2.(1)。
    313 这里的“file wrapper”是指“file wrapperevidence”,是指“美国专利诉讼”里的一种证据(方式),而这样的证据(方式)是没有在加拿大被接受的。简言之,在美国,递交给美国专利局的专利申请文件,在习惯上,是有着在其文件夹封面或者是包装纸上写上笔记或注解,而这些笔记或注解在专利诉讼时是有着证据程序上的作用的。见FreeWorldTrust at第63段。另外,SCC指出允许file wrapper evidence这样的“外在证据”来参与某项专利(权)的定义“会毁损权利要求的公示功能”、增加专利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会使得当前过于活跃的专利诉讼更为激烈;而另外,当前的将焦点落座权利要求的语言上的“目的性构建”的专利(权)理解、解释原则是,显然的,与file wrapper evidence的辩证方式是不一致的。见FreeWorldTrust at第66段。
    314 在FreeWorldTrust和Whirlpool之后有案例——Halford v.Seed Hawk Inc.(2001),16 C.P.R.(4th)189 at paras. 24-25(F.C.T.D.);Cormo Inc.V.Soleno Inc.,May 27,2002,Fed.Ct.No.T-961-00 at paras.11-13;Galxo SmithKline Inc-v.Apotex Inc.,May 20,2003,F.C.T.687 at para.41——就这个论点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明确,那就是:法院可以通过专家们的协助来理解专利文件里的术语、词语以及所涉及的科学领域,但仅仅是到此为止。法院必须理解、解释那项专利(权):那专家并不能够将其认为是适当的构建的意见代替为法院的构建(i.e.The Court is entitled to...assistance of the experts in understanding the terms used in the patent as well as the underlying science, but that is where it ends. The Court must construe the patent; the expert cannot substitute his opinion as to the proper construction for that of the Court.)见《Hughes & Woodley》at第393-2页,以及第8脚注。
    315 在Free World Trust和Whirlpool之后有案例——i.e.Trojan Technologles Inc.v.Suntec Environmental Incs.,July 3,2003,2003 F.C.825 at para.12——就这个论点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明确,那就是:法院不应该过于快速的裁定某项专利权是基于缺乏明确或含糊(ambiguous)而使得无效,而是应该,在一项权利要求是可以在通过一些的努力可以在具有意义的方式被理解的情况下,拒绝这样的过于快速的裁决(i.e.[a] Court should not be quick to find ambiguity that will invalidate a patent,and should refuse to do so where a claim can,with some effort,be construed in a meaningful way.)见《Hughes & Woodley》at第393-2页,以及第8-1脚注。
    316 CPA s. 27.(4): The specification must end with a claim or claims defining distinctly and in explidt terms the subject-matter of the invention for which an exclusive privilege or properly is claimed.
    317 除了s.27.(4)之外,一系列案例和著述阐述着“专利要求独自的定义着那独占的范围”。见~Hughes&Woodley)at第396-397页,索引着Consolboard 1981, Ductmate Industries Inc. v. Exanno Products Ltd. (1984), 2 C.P.R.(3d) 289 at 305- 306 (F.C.T.D.)以及Reliance Electric Industries Co. v. Northern Telecom Ltd. (1993), 47 C.P.R.(3d) 55 (F.C.T.D.), affd. 1994), 55 C.P.R. (3d) 299 (F.C.A.);《Stamen, Elliott》at第4-39;《Leger》。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一项发明的“独占、垄断”(权)仅仅是由专利要求所定义、规范,然而,在必要的时候说明书的其他部分是可以用来协助了解权利要求所用的术语的,但是,说明书的其他部分并不能够改变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或领域。见《Hughes & Woodley》at第395-396页、405-2页。
    318 正如Lord Chelmsford法官在Harrison, 1876 1 supp. case at第574页所指出: "The office of a claim is to define and limit with precision what it is which is claimed to have been invented, and therefore patented." 见《Leger》。
    319 i.e. "[A] claim, therefore, is in fact a disclaimer, since 'everything which is not claimed is disclaimed'."见《Fox 1969》at第195页,索引于《Leger》。
    320 Ibid.同上。另外,Schmeiser-判决的Dissent法官们也相似的指出"[t]he classic rule is 'what is not claimedis considered disclaimed': Whirlpool, supra, at para. 42. The inventor may not get exclusive rights to an invention that was not part of the public disclosure of the invention."见Schmeiser-判决at [123]。
    321 需要指出的是“目的性建构”的适用是涉及对某项专利的“essential elements(本质元素)”的侵犯。而在涉及对某项专利的“non-essential elements(非本质元素)”的侵犯的检验方式则是“doctrine of equivalence(等效学说、原则”,那就是说"when a substituted ingredient or device perform substantially the same function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way to obtain the same results.”而就某要素是“本质性”或者是“非本质性”则是通过一项“3-prong-test(3-步骤检验)”的识别的。见《Stikmen,Elliott》at第4-44页,索引着Apotex v.Merck Frosst Canada Inc.(2000),8C.P.R.(4th)48(F.C.A.);《Lowman》;(Leger》。另外,就“本质元素”与“非本质元素”的区分的检验,请参见《Lowman》;《Leger》;O'Hara Manufacturing Limited v.Eli Lilly and Company.(1989) 26 C.P.R.(3d)1(F.C.A.)。
    322 有著述指出“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是“一群的人员”。见《Hughes & Woodley》at第396页。
    323 当然,法院一般是通过“专家证人(expert witness)”的协助来理解所属技术领域并有着愿意去理解的心态的技术人员”的视野、角度、立场。
    324 包括描述性的“揭露文件(disclosure)”和规范性的“权利要求(claim/claims)”文件。当然,正如上文所指出,核心是在于“权利要求(claim/claims)”所定义的。专利权限”。
    325 若果“权利要求(claims)”的语言是清晰及明确的,那么法院只会通过对“权利要求”的内容来构建该项“发明”,但如果是有所需要的话,那么该“说明书(specification)”的其他部分也可以被使用,但其仅能够用来“协助对权利要求的理解”,而“不能够用来改变权利要求的范围”。另外,法院将会采用文字与术语的“普通的、简单的(plain)”及“自然的、原始的(natural)”意义(meaning)来分析、理解“权利要求”以及相关的文件。
    326 见《Stikmen,Elliott》at第4-44页。
    327 见上文“3.4.1专利侵权的‘构成’”部分。
    328 R.v.Sault Ste. Made (1978), 40 C.C.C. (2d) 353,85 D.L.R. (3d) 161, [1978] 2 S.C.R. 1299 (S.C.C.)(简称"Sault-Ste-Marie")。
    329 i.e.“犯罪意图:严格责任:绝对责任”的“违法行为三类型”。“犯罪意图”违法行为是"[o]ffences in which mens rea [意图], consisting of some positive state of mind such as intent, knowledge, or recklessness, must be proved by the prosecution either as an inference from the nature of the act committed, or by additional evidence."“严格责任”违法行为是"[o]ffences in which there is no necessity for the prosecution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mens rea, the doing of the prohibited act prima facie imports the offence, leaving it open to the accused to avoid liability by proving...he took allreasonable care. This involves consideration of what a reasonable man would have done in the circumstances...These offences may property be called offences of sfrict liability[严格责任]…”。“绝对责任”违法行为是"[o]ffencesof absolute liability[绝对责任]where it is not open to the accused to exculpate himself by showing that he was free of fault"。SCC进一步指出"[o]ffences which are criminal in the true sense fall in the first category. Public welfare offences would, prima facie, be in the second category... principle that punishment should in general not be inflicted on those without fault applies. Offences of absolute liability would be those in respect of which the Legislature had made it clear that guilt would fellow proof merely of the proscribed act."见Sault-Ste-Marie at第181-182页。
    330 i.e. "Absolute Liability Offence". 就“专利侵权是绝对责任行为”的用语,Schmeiser-判决的Dissent法官们在其裁决里有“文字性”的描述,那就是“[it is]a settled issue in Canadian patent law that intention is irrelevant to infringement:[一系列相关著述及判例索引]…since Iiobility is obsolute,the alleged infringer's state of mind is irrelevant.”[强调语气附加的]见Schmeiser-判决at第157段。
    331 或者是“并不允许被告通过证明其并没有过错来辩白”(i.e.“not open to the accused to exculpate himself by showing that he was free of fault”)。见Sault-Ste-Marie at第182页。
    332 其实,SCC所采用的词语是“propositions”,但这proposition词语是蛮为难以适当的翻译为中文的;而原因是虽然这些的点(points)是被称之为propositions——其意义是建议、提议、提案——然而,基于在英美法系的判例遵循(staredecisis)原则上,SCC的“propositions”是在实践上会对随后的涉及专利侵权——尤其是涉及农作物基因专利、基因专利——的案件是有着约束力(bindingeffect)的,因而这些的“propositions”实际上、在实践上就相等于专利侵权判定所适用的“检验、原则、准则、标准”;而因而笔者将其称为“准则”。
    333 i.e. "[P]ropositions may be seen to emerge from the foregoing discussion of'use' under the Patent Act: 1. 'Use'... denote utilization with a view to production or advantoge. 2. The basic principle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defendant has 'used' a patented invention is whether the inventor has been deprived, in whole or in port, directty or indirectty, of the full enjoyment of the monopoly conferred by the patent. 3. If there is a commercial benefit to be derived from the invention, it belongs to the patent holder. 4. It is no bar to a finding of infringement that the patented object or process is a part of or composes a broader unpatented structure or process, provided the patented invention is significant or important to the defendant's activities that involve the unpatented structure. 5. Possession of a patented object or an object incorporating a patented feature may constitute 'use' of the object's stand-by or insurance utility and thus constitute infringement. 6. Possession, at least in commercial circumstances, raises a rebuttable presumption of 'use'. 7. While intention is generally irrelevant to determining whether there has been 'use' and hence infringement, the absence of intention to employ or gain any advantage from the invention may be relevant to rebutting the presumption of use raised by possession."见Schmeiser-判决at第58段。
    334 Schmeiser-判决at第57段:"The court does not inquire into whether the patented invention in fact assisted the defendant or increased its profits...The defendant's benefit or profit from the activity may be relevant at the stage of remedy, butnotin determining infringement."
    335 i.e. "purposive construction"。见Schmeiser-判决at第33-35段。
    336 i.e. "contextual analysis"。见Schmeiser-判决at第32、36-38段。
    337 i.e. "expansive doctrine"。见Schmeiser-判决at第41-46段。
    338 i.e. "possession as stand-by has insurance value [and utility]"。见Schmeiser-判决at第47-49段。
    339 i.e. "[intention as] additional ingredient"。见Schmeiser-判决at第50-55段。
    340 i.e. "plain meaning"。见Schmeiser-判决at第31段。
    341 就关于使用被授予专利的发明来取得“利益、好处、优势”的判例:British United Shoe Machinery Co.V.Simort Collier Ld.(1910),27 R.P.C.567(H.L.),其涉及被告的工厂配备了后备蒸汽发动机,而法院用灭火器的备用功能作为例子指出被告是可以剥削某发明的备用功能或保险价值来取得利益的(见Schmeiser-判决at第47段)、Saccharin Corp.v.Anglo-Continental Chemical Works Ld.(1900),17 R.P.C.307(H.C.J.),其涉及被告的生产流程有应用那被授予专利的程序(见Schmeiser-判决at第44段)以及Dunlop Pneumatic Tyre Co.V.British & Colonial Motor Car Co.(1901),18 R.P.C.313(H.C.J.),其所涉及的是虽然被告出售的汽车并不配备那被授予专利的轮胎,但被告的汽车在展示的时候毕竟装上了那些轮胎,因而被告为了其利益而使用了该专利轮胎,从而剥夺了专利权人对其专利权所授予的垄断的享有(见Schmeiser-判决at第46段)。
    342 见Schmeiser-判决at第33-35段。
    343 见Schmeiser-判决at第36-38段。
    344 i.e.那"Possession as a stand-by has 'insurance value'"论说。见Schmeiser-判决at第47段;也见第48、50段。
    345 i.e. "[A] business that possesses a patented product for trade may be presumed either to have used it or to.ntend to use it"(见第53段,索引着Vaver教授在Vaver, 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Copyright, Patents, Trade-marks. Concord, Ont.: Irwin Law, 1997 at第151页的一段陈述)以及"a rebuttable presumption or 'ordinary inference' that a defendant in possession of an invention had either used it or had it for the future purpose of using it in an infringing manner"(见第54段,索引着British United Shoe Machinery Co. v. Simon Collier Ld.(1910),27R.P.C.567 at第571页)。
    346 i.e. "Possession requires an 'additional ingredient' to make up an infringement"。见第55段,索引着LordWilberforce在Pfizer Corp. v. Ministry of Health, [1965] A.C. 512 (H.L.) at第572页。
    347 i.e.“[U]nless it shows the contrary”(见第53段,索引着Vaver教授,supra.同上)、“a rebuttable presumption or‘ordinary inference’”(见第54段,索引着British United Shoe,supra.同上)以及“it is up to the defendant to show the absence of the’additional ingredient’”。(见第55段,索引着Lord Wilberforce在Pfizer Corp.v.Ministry of Health,[1965]A.C.512(H.L.)at第572页)。
    348 就“基因是控制其所存在于的生命体的某(生理及遗传)性状特征的化学物质”的论述,见下文“4.8.1.2‘基因:性状特征:植物品种’的关联”部分;同时也可以参见文“2.1遗传的实体——DNA、基因”部分。
    349 i.e. "[The] presumption of use may only be rebutted in the very rare circumstances"。见Schmeiser-判决at第158段。
    350 i.e.“extends to”。虽然SCC在Schmeiser-判决并未有特定的(i.e.specifically)提出“备用功能使用推定”原则的“效应”是将基因专利的专利权限-保护范围“延伸至”其所存在于的农作物身上,然而,这“延伸”概念是有在多次被“提及”的;例如,at第40段,Majority法官们有陈述“whether patent protection extends to situations where the patented invention is contained within something else used by the defendant";而Dissent法官们有陈述,at第111段"the patent claims here cannot be interpreted to extend patent protection over whole plant"、at第128段"a person skilled in the art, upon filing of Monsanto's patent, could notreasonably have expected that the exclusive rights for gene, cell, vector, and method claims extended exclusive rights over unpatentable plants and their offspring"、at第130段"[i] t is clear from the spedficatian that Monsanto's patent claims do not extend to plants, seeds, and crops", at第135段 "product claims, that they do not extend patent protection to plants", at第138段 "[n] either [claims both for products and processes] extends patent protection to the plant itself...in order to avoid the claim extending to the whole plant, the plant cell claim cannot extend past the point where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cell begins to multiply and differentiate into plant tissues", at第141段"the scope of Monsanto's patent does not extend to plants", at第160段"the lower courts erred not only in construing the claims to extend to plants and seed" 以及at第167段[a]llowing gene and cell claims to extend patent protection to plants would render this [s. 27.(3)(b)] provision of TRIPS meaningless."[强调语气附加的]
    351 正如Dissent法官们at第156段所指出"[t]he real question is whether a patented product (the gene or cell) extends patent protection to the unpatentable object into which it is incorporated."另外,见Griffin, Sharon and Marusky, Randall: "Comment on a Recent Case...: The Harvard Mouse Decision", Biotechnology Law Repod,vol.22,No.2(April 2003)115(简称《Griffin et.al.》)at第115页。
    352 i.e.Lord wilberforce大法官在Pfizer Corp.v.Ministry of Health,[1965]A.C.512 (H.L.)关于British United Shoe Machinery Co.v.Simon Collier Ltd.(1910),27R.P.C.567(H.L.)案件的一段陈述:“if it can positively be proved that the possession was innocent of any actual use or intention to use, the defendant will not be held to have infringed",从而Majority指出[p]ossession requires an'additional ingredient' to make up an infringement...In Pfizer...use arose from the transportation of patented articles (possession) with a view to trade (the additional ingredient). Where the patentholdershows that the defendant possessed the patented invention, it is up tothe defendant to show the absence of the' additional ingredient'".(见Schmeiser-判决at第55段)以及Adair v.Young(1879),12Ch.D.13(C.A.),其涉及虽然船长并没有使用过那由船主安装的而船长没有权力撤除的被授予专利的抽水机,法院认为船长有意图在必要时使用该抽水机,因而授予专利权人法院命令被告船长不可使用该抽水机的强制禁止令(见Schmeiser-判决at第51段)。
    353 i.e. "adaptive adoption".
    354 i. e. "Offences in which there is no necessity for the prosecution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mens rea, the doing of the prohibited act prima facie imports the offence, leaving it open to the accused to avoid liability by proving...he took all reasonable care. This involves consideration of what a reasonable man would have done in the circumstances...These offences may properly be called offences of strict liability..."见Sault-Ste-Marie at第182页。就这方面的研究分析,见上文“3.4.3专利侵权——绝对责任违法行为”部分。
    355 需要指出的是“备用功能使用推定并没有改变专利侵权的构成”——也就是说,专利侵权依然是任何对专利权人对其专利权所授予的独占的全部的享有的千预——而仅仅是就其所推定的“使用”提供。反驳(i.e.抗辩)”的途径而已;而这也就是“绝对责任”与“严格责任”违法行为所“区别”的地方:“举证责任的放置”及“有否合法的抗辩”。
    356 这样的处理方式合宜地绕过(或回避)了那“生命体:非生命体”以及“高等生命体:低等生命体”的区分的争议,但也同时忽略了“生命体元素:非生命体零件”以及“生命体基因的独自繁殖本能:非生命体零件的必须被构造”的本质区别。
    357 见上文“3.6.6备用功能使用推定——实践效应”部分。
    358 这是基于转基因农作物是必然的含有转基因,而该转基因是可以符合CPA的可专利性及专利性要求的,因而是能够取的专利的。
    359 当然,备用功能使用推定原则也适用于转基因细胞——i.e.含有符合CPA条件的可以被授予专利的转基因的转基因细胞——然而,基于本论文的焦点是在于农作物基因专利侵权方面的相关问题,因而在这论文里所针对的是(转)基因及其专利(权)。
    360 i.e.是否“patentable”或其“有效性”;见Schmeiser-判决at第24段:“[w]hether or not patent protection for the gene and the cell extends to activities involving the plant is not relevant to the patent's validity. It relates only to the factual circumstances in which infringement will be found to have taken place...".
    361 见Schmeiser-判决,第96段: "The appellants argue...that Monsanto's activities tread on the ancient common law property rights of farmers to keep that which comes onto their land. Just as a farmer owns the progeny of a 'stray bull' which wanders onto his land, so Mr. Schmeiser argues he owns the progeny of the Roundup Ready Canola that came onto his field. However, the issue is not property rights, but patent protection. Ownership is no defence to a breach of the Patent Act."
    362 i.e. "[o]wnership is no defence to a breach of the Patent Act"。Ibid.同上,另外,见《Stikmen, Elliott》at第4-43页。
    363 这样的“专利权优于所有权”阐述是有着一系列的牵连及疑问的。例如:SCC是否在提议“转基因公牛”——i.e.含有被授予专利的转基因的公牛——是可以随意地被释放、随意地流浪到他人的土地来繁殖,而其后代依然是属于该公牛的基因专利的专利权人的?而流浪到他人的土地的(传统的)“非转基因公牛”的后代则是属于该非转基因公牛的后代的出生地的所有人的?换句话说,SCC是否在提议转基因生命体与(传统的)非转基因生命体是有着不同的所有权属性? 这“专利权-所有权”权能轻重及竞争问题是极为敏感、极度复杂以及具有极大挑战性的生物科技时代法律法学领域(甚至是社会)的核心性问题,然而,这课题是超越本论文的范围与界限,因而在这里就不加以讨论了。笔者盼望对这领域感兴趣的学者们能够对这课题予以探讨、研究、分析及评论。
    364 见上文“3.4.1专利侵权的‘构成’”和“3.4.3专利侵权——绝对责任违法行为”部分的相关研究及分析。
    365 见上文“3.7.3备用功能使用推定:严格责任举证倒置”部分的相关研究及分析。
    366 i.e. "[To incorporate a knowledge element into the definition of 'use'] would...lend uncertainty to a settled issue in Canadian patent law that intention is irrelevant to infringement"。见Schmeiser-判决at第157段。
    367 正如Schmeiser-判决的疑义法官们所指出"[to incorporate a knowledge element into the definition of 'use'] would be broadly opplicoble to other types of patents"。[强调语气附加的]见Schmeiser-判决at第157段。
    368 见上文“3.4.2.3.4专利权限——没被要求的视为放弃”部分。
    369 正如在上文所“3.1.2权利要求、权利界限、保护范围、专利权限”部分阐明,一项专利所涉及的。界限、范围”是有着四种的描述方式,那就是:(ⅰ)权利要求(claim/claims);(ⅱ)权利界限(boundaries of claims)”;(ⅲ)保护范围(scope of protection)”及(ⅳ)专利权限(patent claim);因而“专利权限”也就是“保护范围”,因而在这(及相似的)文脉里采用“专利权限-保护范围”词语。另外,值得指出的是“claim”一词一般可以是指诉讼、主张、要求、断言、权利等意思,然而,在“Patent Claim”文脉里,“clam”是指法院就某项专利所裁定其权利要求所主张的。权利界限、专利权限”,其也就是该项专利的“保护范围”。
    370 正如一个1947年的英国判例采用“一块土地上的围墙与非法侵入”的比喻来清晰、明确、简洁的显示“专利要求的界限性作用”:“就其权利要求发明人用围墙将其垄断领域包围起来并警告社会大众不要侵犯其所有(权)。[因此,]为了给予所需的警告[,发明人]的围墙的位置必须是明确的[,另外]他绝对不能够围绕不属于他的所有(权)…[权利要求的词语]必须是清晰与精确的,因而社会大众能够知道不仅仅是那里不能够侵人[,而且]那里[他们]可以安全的去、进人。”见Minerals Separation North American Corporation v. Noranda Mines Ltd., (1947) Ex. C. R.306 at 第352页,索引于《Stikmen,Elliott》at 4-40页。
    371 i.e. "[A] claim, therefore, is in fact a disclaimer, since 'everything which is not claimed is disclaimed'."见《Fox1969》at第195页,索引于《Leger》。
    372 Ibid.同上。另外,Schmeiser-判决at第123段"[t]he dassic rule is 'what is not claimed is considered disclaimed': Whirlpool, supra, at para. 42. The inventor may not get exclusive rights to an invention that was not part of the public disclosure of the invention."
    373 见下文“4.8.1.2‘基因:性状特征:植物品种’的关联”部分。
    374 见上文“3.6.6备用功能使用推定——实践效应”部分。
    375 正如Schmeiser-判决的Dissent法官们所指出"allo[w] Monsanto to do indirectly what Canadian patent law has not allowed them to do directly: namely, to acquire patent protection over whole plants",at第108段,索引着E.R. Gold and W.A. Adams,"The Monsanto derision: The edge or the wedge" (2001), 19 Nat. Biotechnol. 587。
    376 ‘说“现代的”是因为专利制度是曾经有过多项的理论及学说的。见《Sherman and Bently》;《Vic Duy》;《WWLIA:Canadian Patent Law》;《CBAC 0206 Report》; Boyd, Shari L., Kerr, William A. and Perdikis, Nichola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s vers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at the Mercy of Multinationals?", The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ly, vol. 6, No. 2 (March 2003) 211(简称《Boyd et. al.》) at 216-217页;《Hughes & Woodley》at315页;《Dutfield》at 50-65页;《Lauterburg》at第195页;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法律出版社·中国,2004年1月第1版,2004年1月第1次印刷(简称《吴汉东:知识产权法》)at第126-128页。
    377 i.e.“bargain theory”,其也就是发明人与政府(作为社会大众的代表)的一项交易——那就是说,政府授予发明人独占权利,而发明人将其发明的技术公诸于众。见《Hughes & Woodley》at第315页。关于专利制度的相关理论、学说——例如自然权利说、报酬说、契约说、发展经济说等——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at第126-128页。另外,就专利制度的理论基础的详细分析,见Ibid.同上。
    378 i.e.“quid pro quo”。Quid pro quo是拉丁文,而其意义是“[s]omething for something.The giving of something.n exchange for another thing of equalvalue.”见《法律词汇》。这也是为何CPA s.27.(3)re说明书——包含描述那发明以及其用途的“揭露文件(disclosure)”以及明确其发明的界限与其范围的“权利要求(claims)”——的规定是“处于整个专利体制的心脏地带”的原因。见《Hughes & Woodley》at第385页。另外,CPA s.27.(4)re“权利要求(claims)”所涉及的是。那发明是什么?(What is your invention?)”,而s.27.(3)re“揭露文件(disclosure)”所涉及的是“该发明怎么样运作?(How does it work?)”。见《Hughes & Woodley》at第386-387页;《WWLIA:Canadian Patent Law》:《BiotechlP》。
    379 就专利制度的理论基础的详细分析,见《Vic Duy》;《Boyd et. al.》at 216-217页;《Hughes & Woodley》at 315页;《Lauterburg》at 195页;《WWLIA: Canadian Patent Law》。
    380 见Schmeiser-判决at第119-128段。
    381 就“核心争议点”而言,majority认为问题是一个在没有专利权人的许可的情况下耕作含有Monsanto-基因的农作物的庞大的商业农场有否侵犯了Monsanto-基因的专利从而违反CPA的规定(见Schmeiser-判决at第1、7段);而dissent法官们认为问题是在Oncomouse-判决确立的高等生命体是不可专利主题事物的前提下,FCA的判决是否(依然)可以成立(见Schmeiser-判决at第107段)。
    382 当然,maiority和dissent有遵循多项相同的原则,因此,在这里所显著的仅仅是majority和dissent有着明显差异的地方。Majority法官们所遵循的是扩张性学说(第41-46段)、备用功能有价值(第47-49段)、意图为附加成分(第50-55段)等原则、学说;而dissent法官们所遵循的是目的性构建专利权限的本质元素有四个主题:(1)商业性利益归于专利权人,(2)专利保护必须公平及合理的可预期,(3)没有被要求的是视为被放弃(i.e.权利要求是定义性及限制性文件)及(4)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的合理视野(第121-127段)、专利体制必须遵循公示公信(第141、147、158段)、专利权限受法律条文及判例的限制(第132段)、使用与发明是相互依存的。因而使用的范围是受专利权限的限制(第151段)等原则、学说。
    383 就Monsanto-专利的“有效性”而言,majority认为Monsanto-专利是针对转基因和转基因细胞的,而它们是有效的,而目的性构建识别该发明是会实施到从有着Monsanto-基因的细胞而再生而来的植物的,而该基因与细胞的专利保护会否延伸至其所在植物的活动是与Monsanto-专利的有效性是没有关联的(见Schmeiser-判决at第17、19、24段);而dissent法官们则认为专利权限的构建是决定着该专利的有效性以及其保护范围(因而什么构成对其的侵犯)的,而目的性构建叙述该发明的范围从而识别出其本质元素,而Monsanto的说明书明显的表明其发明并不延伸到植物、种子或农作物,而该基因的权利要求并不将其专利保护范围延伸到其所在的植物,以及下级法院的判决是在没有SCC的Oncomouse-判决的高等生命体是不可以被授予专利的原则的指导下作出的(见SchmeiseF判决at第108、110、112-115、119、129、130段)。就“使用的含义”而言,majority认为使用是为了达到生产或优势上的目的的利用,而目的性构建的使用是被告的活动有否剥夺了专利权人对其专利所授予的垄断的完全的享有,而文脉性分析的结果是任何的商业利益均是属于专利权人的,因而涉及被授予专利权的事物的活动会构成专利侵权(见Schmeiser-判决at第31、34、36-38段);而dissent法官们则认为CPAs.42是专利的关键条文,目的性构建的使用是局限于该发明的主题事物,而文脉性分析的结果是使用是局限于被该发明的主题事物的,因而通过s.42和s.56的相互作用,“使用”必须与“发明”相联合的,因而使用必须受权利要求(专利权限)的限制,因而问题是被告有否剥夺了专利权人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发明”(见Schmeiser-判决at第143、145、148-152段)。就“使用的断定”而言,maiority通过案例和专著就关于在主题结构采用起着有意义或重要作用的被授予专利 的发明为组件是可以导致专利侵权的判定的“扩张性学说”、对包含被授予专利的零件的物件的持有是可以构成对该零件的备用功能或保险价值的使用因而构成对其专利权的侵犯的“备用功能使用”以及Lord Wilberforce法官所阐述的“意图为附加成分”等原则,综合成为“备用功能使用推定”原则,并将其应用到案件里的生物技术基因专利范畴,从而裁定Schmeiser在商业上对含有Monsanto-基因为其实质要素的农作物的耕作行为构成对该基因的性状(备用功能)的使用的推定,从而构成侵犯了Monsanto-专利权的推定(见Schmeiser-判决at第41-48、52-56段);而dissent法官们则认为基于案件的问题是被授予专利的基因能否将其专利保护范围延伸到其所在的不可专利的事物,以及基于案件所涉及的是能够私自繁殖的生命体,因而那些关于使用及其他类似的学说的案例是与案件的争论问题没有关联的(见Schmeiser-判决at第154-156段)。就“专利保护范围”而言,majority采用扩张性学说来确保专利权人能够对其专利所授予的垄断的完全的享有,并指出在专利侵权范畴,所有权并不胜于专利权(见Schmeiser-判决at第79、96段);而dissent法官们则认为社会大众(包括被告人)是有着依赖不可专利的主题事物是处于专利保护范围之外,因而对该不可专利的主题事物的使用并不会构成专利侵权的合理的预期(见Schmeiser-判决at第141段)。就“专利侵权判定”而言,majonty认为专利侵权的要点是被告有否就其行为或活动挪用了那被授予专利的发明,从而完全的或部分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剥夺了专利权人对其专利所授予的垄断的完全的享有,而基于对被授予专利的事物的使用而构成的专利侵权是不寻常的,而法院是需要对s.42的“使用”给予司法解释,而通过目的性构建、文脉性分析、扩张性学说、备用功能有价值、意图为附加成分等原则的应用而得出来的“备用功能使用推定”原则是合适的“基于使用而构成的专利侵权判定”原则(见Schmeiser-判决at第30、47-56段);而dissent法官们则认为CPA并没有给专利侵权下任何的定义,因而法院必须通过判例、CPA关于专利权的授予与对该权利的侵犯所提供的补救的相关条文以及问题专利要求所定义的专利权限来断定什么行为会构成对一项专利权的侵犯,而专利侵权的要点是被告对某发明的使用有否足以干预到专利权人的专利要求所定义的专利权限(其也就是该专利的独占权限及保护范围),而一旦被告的行为干预到某专利所授予的独占权利,那专利侵权就成立,而加拿大专利法的根深蒂固原则是专利侵权是绝对责任违反行为,而行为人的意图与专利侵权并无任何关联的,而任何与这绝对责任原则有所矛盾的案例是不寻常的以及仅仅局限于该案例的事实情况的,而意图仅仅是与补救有关联(见Schmeiser-判决at第140-141、157-1 8段)。
    384 就“结论”而言,majorty认为Schmeiser的耕作行为构成对Monsanto-基因的使用,从而构成对Monsanto-专利的侵犯,从而违反了CPA的规定(见Schmeiser-判决at第1、69、97段);而dissent法官们则认为Monsanto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发明仅仅涉及在实验室培养组织里用来再生始创植物的个体的植物细胞,而其并不包括该始创植物的后代,而Monsanto的权利要求并没有定义任何的植物或其后代,因此,耕作抵含有Monsanto-基因从而能够抗glyphosate的植物并不构成对Monsanto-基因的侵犯性使用。(见Schmeiser-判决at第161、162段]。另外,dissent法官们进一步指出含有被授予专利的基因的植物并没有备用功能,因而如果就对该基因给予备用功能就是在效果上对该植物授予专利保护(见Schmeiser-判决at第154、156、160段)。
    385 就“裁决”而言,majority认为上诉以及初审法院就被告使用了Monsanto-基因和Monsanto-细胞因而侵犯了CPA的相关规定是正确的(见Schmeiser-判决at第97段);而dissent法官们则认为下级法院将Monsanto的权利要求理解为延伸至植物及种子,以及将使用构建为包括对该权利要求排斥在外的主题事物(i.e.植物)的使用,是错误的(见Schmeiser-判决at第160段)。
    386 就Monsanto-专利的“保护范围”而言,majority认为目的性构建会识别Monsanto的发明是会被实施在从它们再生而来的植物里的(见Schmeiser-判决at第19段);而dissent则认为目的性构建是限定权利要求在其‘本质的要素’的范围之内的,而按Monsanto-专利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语言来分析,Monsanto-专利不应该被理解为授予Monsanto涉及植物或其后代的独占权利(见Schmeiser-判决at第129段)。
    387 正如在上文“专利权限构建的发展过程”部分所显示,加拿大的“专利发明本质元素目的性构建”原则是经过20多年——由Thorson法官在1960年的Mcphar Engineering到SCC在2000年的Free Wrold Trust和Whirlpool——的累积案例及司法智慧所结晶而来的规则。另外,如果从英联邦国家的角度来探讨,那么“专利发明本质元素目的性构建”原则是有着跨越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的——i.e.由1873年James L.J.in Clark v.Adie,[1873]L.R.10Ch.667的“发明的实质或本质(essence or substance of the invention)”学说(见《Leger》;《Fox1969》at353)到1981年Lord Diplock in Catnic Components v.Hill n Smith(1981)F.S.R.60(H.L.)的“目的性构建(purposive construction)”学说(见《Leger》,其在2000年SCC的FreeWorIdTrust和Whirlpool的双判决被全面的采纳。
    388 例如,1873年James L.J.in Clark v.Adie,[1873]L.R.10Ch.667的“发明的实质或本质(essence or substance of the invention)”学说(见《Leger》;《Fox 1969》at 353),1876年Jessel MR in Thorn v worthing Skating Rink Co.(1876),6 Ch.D.415n的“发明的本质(substance of an inyention)”学说(见《Fox 1969》at 354),1877年Lord Cairns in Clark v.Adie[1877]2App.Cas.315,at320的“核心与精髓(pith and marrow)”学说(见《Leger》;《Fox 1969》at 353),1894年Romer J.in Nobel's Explosives Co.v.Anderson(1894),11 RPC at 127的“公平的构建(fair construction)”学说(见《Fox 1969》at 356),1911年Parker J.in Marconi v British Radio & Telegraph Co.Ltd.(1911),28 RPC 181 at 217的“实质上相同(substantially the same)”学说(见《Fox 1969》at 354),1925年Lanston Monotype Corpn.Ltd.v.Slattery(1925),42 RPC 384的“发明的原理(principle of the invention)”学说(见《Fox 1969》at 354),1963年Lord Reid in C.Van Der Lely N.V.-vs-Bamfords Limited(1963)R.P.C.61,atp.75的“正当理性(good sense)”学说(见《Fox 1969》at第353页:《Leger》,1981年Lord Diplock in Catnic Components v.Hill n Smith(1981)F.S.R.60(H.L.)的“目的性构建(purposive construction)”学说(见《Leger》),1989年O'Hara Manufacturing Limited v.Eli Lilly and Company (1989)26 C.P.R.(3d)1 (FCA)的“目的性构建(purposive construction)”学说(见《Leger》),1989 Justice Muldoon in Gorse et.al.v.Upwarder Corporation (1989)25C.P.R.(3d)166《F.C.T.D.):off'd(1992)40C.P.R.(3d)479(F.C.A.)的“本质的整数或元素(essential in tegers or elements)”学说(见《Leger》),及2000年FreeWorldTrust和Whirlpool的“目的性构建(purposive construction)”学说(见《Lowman》:《Hughes & Woodley》at 393 to 393-2)。
    389 i.e.“essence”。就现代(英国)专利法的发展过程以及“发明的‘本质(essence)”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请参阅《Sherman and Bently》,尤其是涉及infringement的第154-204页,以及涉及专利侵权的第210-204页。
    390 在目的性构建原则之前,加拿大的专利侵权是分为两种的方式:[1]逐字侵权(literalinfringement),或者是[2]实质侵权(substantive infringement)、核心与精华(pith and marrow)或等同侵权(infrigement by equivalents)。见《Lowman)。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在美国,专利侵权是有着四种的方式:[1]逐字侵权(literal infringement),[2]等同侵权(infringementunder the doctrine of equivalents),[3]诱导侵权(inducement of infringement),and[4]辅助侵权(contributoryinfringement)。见“Patent Infringement”,IPWatchdog,载于http://www.ipwatchdog.com/patent_infringement.html[0401 18]。
    391 详尽的:倘若某被授予专利的发明是对涉及被告的未有取得专利的结构的活动起着有意义或重要的作用的,那该被授予专利的发明仅仅是被告的未有取得专利的结构或程序的一部分并不排斥专利侵权的判定。见Schmeiser-判决,第58段,第4项,以及第41-46段。
    392 当然,高等生命体组合是有着SCC在Oncomouse-判决(at第163段)所谓的“超越其遗传物质的组合的特征(transcend the particular genetic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composed)”抑或是分子生物学所识别的“化学分子的组合”是一个存在激烈争议的课题。
    393 说“应该是”是因为SCC(majority)在Schmeiser-判决并没有采用这局限性原则。
    394 i.e. "[To incorporate a knowledge elementinto the definition of 'use'] would be broadly applicable to other types of patents and lend uncertainty to a settled issue in Canadian patent law that intention is irrelevant to infringement"。见Schmeiser-判决at第157段。
    395 古代英国的letterspatent是源于拉丁文的literaepatentes,又称为公开的信函(openletter),是一种在其表面负载着其创始人印章(因而在不需要拆封才可以被阅读)的书面文件,是对民众有所影响——例如,君主就某项特权的赠与:法人团体(body corporate)的创立、某种贵族头衔、某项特许经营权(franchise)、某种土地上的权利(rightsinland)、某项发明的权利(rightsin an invention)——的文件的一种格式。现代的用法是将letters patent简略为patent。见《Rosenberg》at第5-7页:《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at第36页。另外,有著述认为“letters patent”是古代中国“诏书”的一种。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at第117页。与“公开的信函”对立的是“封闭的信函(lettersclose)”。“封闭信函”是古代英国皇室使用的系着其创始人印章的蜡漆印记的私人的或秘密的信函,而该文件是在折叠后再加上蜡漆印记的(其目的是文件的内容必须在蜡漆印记拆封才可以被看见)。见《Rosenberg》at第6页。
    396 i.e.CPA s.2:”…‘patent’means letters patent for an invention”。
    397 更为全面的,现代的patent的含义是:(ⅰ)证明某项“独占权利”的文件、(ⅱ)描述某项发明的文件(i.e.说明书)、(ⅲ)证明、记载某项发明与其独占权利的文件。见《Rosenberg》at第5-7页。另外,见《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at第36页:“现代意义上的专利有三层含义。[1]从法律意义…是专利权的简称,是指专利权人依法获得的垄断性权利。[2]从技术角度…是指依法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本身。[3]从形式上…是指记载发明创造内容的专利文献。”
    398 中文是缺乏像英文的patent一样包含公开与独占特权的授予的双重含义的词语。正如一著述所指出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D.A.Bogsch所觉察到,以及其“曾建议在汉语中也独一个与patent(英文‘专利’一词)相当的、既有‘独占’含义又有‘公开’含义的词来代替‘专利’,以免引起人们对专利制度的误解”。见郑成思:“知识产权的起源”,发布时间:24-5-30,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530-203654.htm[040722](简称《郑成思:知识产权的起源》)。
    399 例如,《专利法》第3、4、6章规范与“专利”相关的事项,而第2、5、7章则规范与“专利权”相关的事项。
    400 但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发明人“申请”的是“专利”,被“发给”的是“专利证书”,而其被“授予”的则是“专利权”。见《专利法》第39条款。
    401 加拿大CPA所规范的是“invention(发明)”。见CPA s.2:“‘patent’means letters patent for an invention”。
    402 见《专利法》第1条款: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法。[强调语气附加的]
    403《专利法》第2条款:“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这样的三个专利保护对象(或客体)是中国的特色。正如一著述指出“以一部专利法同时保护三种不同的客体,是[中国]专利法的特点之一”。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213页。
    404 那就是说,Schmeiser-判决所针对的仅仅是Monsanto-基因的“制品专利(product patent)”,而并没有涉及是Monsanto-基因的程序专利(process patent)”。
    405《专利法》第58条款:“假冒他人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06《专利法》第59条款:“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可以处50,000元以下的罚款。”
    407《实施细则》第85条款:“下列行为属于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第84条款:“下列行为属于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
    408 例如,《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条款“为有效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保护专利权,维护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第2.[1]条款“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纷,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应当…”、第3.[1]条款“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设置专门机构或者配备专职人员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调解专利纠纷、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第4条款“[1]对有重大影响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案件…。[2]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调解专利纠纷、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应当给予指导”[强调语气附加的]。
    409 例如,《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1条款“人民法院受理下列专利纠纷案件:…04.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05.假冒他 人专利纠纷案件;…”、第19条款“假冒他人专利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专利法第58条的规定追究其民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
    410 例如,《专利侵权判定意见》。四.其他侵犯专利权行为的判定…(2)关于假冒他人专利…[第81-87条款]”[强调语气附加的];《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5.[2]条款“侵权行为地包括:被控侵犯发明…专利权的产品的制造…实施地…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实施地。上述侵权行为的侵权结果发生地”[强调语气附加的]。
    411 例如,“侵犯专利权的行为…种类…直接侵权行为…[6]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7]冒充专利的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杨振山、梁书文、黄赤东主编:《损害赔偿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新释新解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001年1月第1次印刷(简称《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12-13页);以及“侵害专利权…主要有三种:[1]未经许可实施他人专利…[2]假冒…专利…[3]冒充专利…”[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杨立新著:《简明类型侵权行为法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2003年11月第1次印刷(简称《杨立新:简明类型侵权行为法讲座》)第192页)。
    412 另外,民法通则第118条款的“公民、法人的…专利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强调语气附加的]也显得是将“假冒专利”规范到“侵害专利权”的范畴之内。
    413 例如:“专利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1)制造…(2)故意使用…(3)故意销售…(4)使用…(5)进口…(6)假冒…”[强调语气附加的](见《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第94页);“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侵权行为系直接专利侵权行为,它必须具备以下构成条件:1…有效的专利…2…未经专利权人许可…3…以生产经营为目的…4…是法律规定的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12页);“构成专利侵权行为的形式要件”是“(1)实施行为所涉及的是一项有效的专利…(2)实施行为所涉及的是一项中国专利…(3)实施行为必须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或者授权的…(4)实施行为必须是以营利为目的。”[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599页);“专利侵权一般均依专利申请案中的‘权利要求书’去认定…一切可成为‘侵权’的行为,必须具有两个前提。第一,…有效地域内发生的行为…专利的地域性…第二,…只有未经许可的行为,才可能构成侵权。…专利侵权的行为,可能发生在产品…制造之前…过程中…制成之后。”[强调语气附加的](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225-226页)以及“判断专利侵权,不弄清权利范围便是无的放矢。”[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70页)。另外,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225-226页;《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第95、106页。
    414 例如:“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是指在专利权的有效期限内,任何他人在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也没有其他法定事由的情况下,擅自以营利为目的的实施专利的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12页):“专利权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对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与其他侵权行为的诉讼时效相同…”[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75页):“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行为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必须有被侵犯的有效的专利权存在;(2)未经专利权人许可;(3)以生产经营为目的;(4)有法定的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见《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第94页);以及“第十五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一节 侵权行为的判断”)[强调语气附加的],而按该章节的内容来分析,其所描述的显得是与“侵犯专利权”相关的事项。[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5章:及“综合美国知识产权各部门法对侵犯专利权…所下的定义…侵权行为可概括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在[专利]的保护期内,出于营利目的擅自使 用专利的有效权利要求所覆盖的发明”[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张广良/著:《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Study on Civil Remedie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法律出版社·中国,2003年6月第1版,2003年6月第1次印刷(简称《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28页)。
    415 例如:“第六节一、侵害专利权行为的特征…(一)侵害行为的客体是合法有效的专利权…(二)侵害行为具有违法性…(三)侵害行为给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四)侵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强调语气附加的](见王景琦著:《知识产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1999年7月第1次印刷(简称《王景琦:知识产权》第74-75页)以及“在侵权行为法中,侵害他人的专利权…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杨立新:简明类型侵权行为法讲座》第189页)。另外,见《杨立新:简明类型侵权行为法讲座》第192页;《王景琦:知识产权》第74页。
    416 按《专利法》第57.[1][a]和第11.[1]条款的综合作用,“侵犯专利权”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因此,正如相关著述(见上述的关于“侵犯专利权”的脚注)所指出,“侵犯专利权”并“不涉及”给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然而,“侵害专利权”是“必然的涉及造成损害”的——例如,“第六节一、侵害专利权行为的特征…(一)侵害行为的客体是合法有效的专利权…(二)侵害行为具有违法性…(三)侵害行为给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四)侵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强调语气附加的](见《王景琦:知识产权》第74-75页)、“知识产权侵害行为的特征…(一)它是一种积极的侵权行为…(二)它侵害的是他人的合法知识产权(三)它是一种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四)它给知识产权人权利造成了损害…是指因一定行为或事件使某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遭受某种不利影响…一般来说,没有损害后果…不构成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见《王景琦:知识产权》第19-20页)、“在侵权行为法中,侵害他人的专利权…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杨立新:简明类型侵权行为法讲座》第189页)、“侵权行为侵害的是他人的合法权益…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是指侵权人的行为造成了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只有行为而未造成损害不构成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见魏振瀛/主编:《民法CivilLaw》,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09月第1版,2002年1月第5次印刷(简称《魏振瀛:民法》)第675页)以及“[侵权]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若无损害的发生则不能认定为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宋才发:《中国: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民商系列,2001年12月第1版,2001年12月第1次印刷(简称《宋才发: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导言,第3-4页)。
    4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04月12日)(简称《民法通则》)。
    4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01月26日)(简称《民通意见》)。
    41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年04月09日)(简称《民事诉讼法》)。
    420《专利法》第57.[1][b]条款“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
    421《专利法》第47.[2]条款“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对在宣告专利权无效前人民法院作出并已执行的专利侵权的判决、裁定,已经履行…,以及已经履行…,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专利权人的恶意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 予赔偿。”[强调语气附加的]
    422《专利法》第57.[1][a]条款“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第11.[1]条款的‘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即侵犯其专利权…”;第57.[1][c]条款“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第60条款“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第61.[1]条款“专利权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第62.[1]条款“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2年…”;第63.[1]条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强调语气附加的]
    423 例如,《专利法》第57条款在定义“专利侵权”时就有使用“侵犯专利权”及“侵权行为”等术语,而另外,第60条款阐明“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强调语气附加的]
    424《实施细则》第81.[1]条款“当事人请求处理或者调解专利纠纷的,由被请求人所在地或者侵权行为地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管辖。”[强调语气附加的]
    425《实施细则》第82.[1]条款“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过程中,被请求人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并被专利复审委员会受理的,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中止处理。”[强调语气附加的]
    426《民法通则》第95条款“公民、法人依法取得的专利权受法律保护”;第118条款“公民、法人的…专利权…和其它科技成果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强调语气附加的]。
    427《民法通则》第146.[1]条款“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第146.[2]条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发生的行为…不作为侵权行为处理”[强调语气附加的]。
    428《民法通则》第5条款“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第73.[2]条款“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21条款“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
    429《民法通则》有多项涉及“侵害”的条文,其中与“专利、权益、财产”有关联的是:第106.[2]条款“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18条款“公民、法人的…专利权…和其它科技成果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第137条款“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强调语气附加的]。
    430《民法通则》第121条款“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
    431《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等原则。见江平主编:《民法学》,高等政法部门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2002年4月第2次印刷(简称《江平:民法学》),第61-71页。另外,有著述指出“民法基本原则是体现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根本要求,贯穿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终,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是民法精神实质之所在….民法基本原则是最为抽象的民法规范…是民法对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最一般的要求…[而]不遵守民法基本原则将产生不利于行为人的民事法律后果”。见《江平:民法学》第61页。
    432《民法通则》第1条款: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433《民法通则》第5条款: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434 正如一著述所指出“[民法通则]本身是一部权利法,它自始至终贯彻了对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的宗旨”。见梁书文、回沪明、杨振山主编:《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新编本·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新释新解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2001年8月第1次印刷(简称《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73页。该著述进一步指出“民法保护合法民事权利的基本途径是:[1]确认主体利益权利化,界定权利的范围、种类和形态;[2]规定并保障人们依法取得、享有、行使权利及对权利的依法处分,承认行为的法律效力;[以及3]赋予民事主体对受到侵害的民事权利以自力救济和公力救济,并对侵权者给予法律制裁。从而为民事权利的实现提供全面的民法保障”(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73页),而“保护公民、法人合法的民事权益,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侵犯,是民法的立法宗旨,是民法的主要任务”(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6页)。另外,有著述从《民法通则》第3条款“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的角度来接近,认为该条款的含义是“任何民事主体依法取得的民事权益都受同等的法律保护…[因而]任何民事主体非法侵害他人的民事权益,民法也都要责令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见《江平:民法学》第66页。
    435 i.e.“民事权益,是指公民、法人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利益。”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1页。
    436 i.e.“民事权益指依照民法享有的一切权利和利益,如财产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等”。(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6页)。另外,有著述指出“《民法通则》第5条确定了‘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按…第106条规定:侵权行为所侵害的对象是‘财产’或‘人身’,在这里,‘财产’和‘人身’并非仅限于财产和人身权,还包括了未形成为权利的财产和人身利益。我国司法实践对侵害利益的侵权行为也是承认的。”(见王利明、杨立新/编著:《侵权行为法》,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民商法系列,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2001年9月第5次印刷(简称《王利明等:侵权行为法》)第57页)而“合法利益…包括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权利和利益。”(见《王利明等:侵权行为法》第58页)。此外,有著述指出“(三)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是针对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而采取的法律手段…是针对不法侵害他人合法权利,如所有权、人身权和知识产权等而设立的法律制度”。见佟柔主编:《民法原理(修订本)》,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1987年6月第2版,1987年6月第4次印刷at 437页)(简称《佟柔:民法原理》)第239页。另外,有著述,更进一步的,认为“权利是法律上定型化的利益”(i.e.“立法并未对民事权利下定义。我们认为,权利是法律上定型化的利益。”)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9页。
    437《民法通则》第5条款: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438《民法通则》第95条款:公民、法人依法取得的专利权受法律保护。
    439 i.e.“民事权益一般通过当事人一方履行民事义务而得到实现”以及“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侵犯,是民法的立法宗旨,是民法的主要任务。”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6页。另外,有著述也相似的指出‘人既要参与社会的分工合作,就要对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就是个人权利(私权)之行使不得违反法律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其内容有涉及个人利益的,也有涉及社会公益的。当违反有关个人私益的法律时,便构成对他人私权的侵害…权利之行使也是不能违反法律的。”见《江平:民法学》第72页。此外,有著述指出“无论是法定权利,或是约定权利,在权利的不可侵犯性这点上都是绝对的”(见《麻昌华:侵权行为法地位研究》第175页)以及“要知道,任何人都不应该侵犯他人的权利”(见《麻昌华:侵权行为法地位研究》第205页)。
    440《民法通则》第9条款: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441 i.e.“民事权利能力…是公民享有民事权利,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127页),而这资格是“包含享有民事权利的能力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的两个方面…在民事活动中,公民享有了民事权利,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134页),而这样的“相应权利义务资格”机制是基于“我国民法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要求公民在享有民事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的原因,而“因此有人主张民事权利能力应称为‘民事权义能力’。通常所称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沿用传统用法。”(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130页)。[强调语气附加的]相似的,有著述指出“民事权利能力…是公民享有民事权利,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具有权利能力即具有法律上的人格…是成为民事权利主体的前提条件…具有社会主义性质。首先,表现为公民权利能力平等…其次,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既包括…享受权利的能力,也包括…承担义务的能力,换言之,公民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见《佟柔:民法原理》第52页。另外,有著述指出“民事义务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主体受法律保护的利益,依法办事应当或不应当为一定的约束…民事义务具有法律的约束性。民事义务对义务人具有法律的拘束力。不能够依被拘束的义务人的意思而变更或解除。不问义务人的意思如何,均须遵守其承担的义务。…[而]民事义务的内容[为]作为义务…不作为义务…”。见《江平:民法学》第90-91页。此外,有著述进一步指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反映不同的关系。民事权利反映的是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民事权利能力反映的是民事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律资格,不能转让、放弃、剥夺”(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131-132页)以及“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不是天赋的,而是由法律规定的。”(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139页)。[强调语气附加的]
    442《民法通则》第95条款“专利权受法律保护”是置于《民法通则》第五章的“民事权利”里的第三节“知识产权”里的。另外,正如一著述所指出“作为一种民事权利,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这三项基本的知识产权…”。见王春燕:“贸易中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之解决原则——权利穷竭的含义、理论基础及效力范围”,发布时间:2004-7-5,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05-150123.htm[040712](简称《王春燕:贸易中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之解决原则》)。
    443 不履行民事义务是会导致相应的民事责任。正如有著述指出“如义务人违反其义务,应当为的行为不为,而不应当为的行为又为了,一方面要擦产生对义务人不利的后果,他方面权利人还可以请求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其义务,以实现义务的拘束力….[而]民事义务的内容…为义务主体的作为[义务]或不作为[义务]”。见《江平:民法学》第90-91页。另外,有著述指出“根据‘违反法定义务为侵权’的一般民法理念,‘不履行其它义务’而承担的民事责任,应当是侵权责任。这样,民法通则第106.(1)条既规定了一般违约责任,也规定了一般侵权责任,是侵权责任的渊源。”见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民商系列,2002年11月第1版,2002年11月,第1次印刷(简称《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99页。而“履行”是“指义务人具体实施作为其义务内容的行为,即义务人依其义务的内容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而“履行义务的行为可能是法律行为,也可能是事实行为。[而]实施法律行为…应有行为能力。…[而实施]事实行为…[则]仅要求 履行人具有为[该]事实行为的意思能力”。见《江平:民法学》第92页。
    444 i.e.“intangible property”。这里的“前提立场”是“专利权是一种财产权”。而就这一点,虽然专利权是财产权的法律依据可以说是并未有被明确的肯定——原因是民法通则第95条款虽然阐明“…依法取得的专利权受法律保护”,然而,这并未有阐明知识产权是“财产权”,而另外,正如有著述指出“大陆法系各国并未试图将[知识产权]归入物权或债权体系,而是要么单独立法,要么在民法典中设专章规定,实际上已承认了它们是不同于物权债权的财产权利形式”(见彭学龙:“试论两大法系财产法的差异”,更新日期:2004-3-18,载于http://www.d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4934[040925](简称《彭学龙:试论两大法系财产法的差异》))——然而,就《普遍的)相关著述而言,它们的立场均是“专利权是一种财产权”;例如,“专利权是一种无形财产”(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614页)、“知识产权是典型的无形财产”(见王利明:“物权概念的再探讨”,2002-9-12动网先锋,载于http://fix.lzu.edu.cn/article/list.asp?id=50[04092](简称《王利明:物权概念的再探讨》))、“知识产权是种财产权”(见无名:“知识产权比实物财产权更需法律保护”,载于http://202.100.72.44/news/lawnews/fzwh/whgc/whgc36673.htm[040701](简称《无名:知识产权比实物财产权更需法律保护》)per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发言)、“[1979年的]《中外合资企业法》第一次把‘工业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210页)、“无形财产说,知识产权是私权,这种私权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财产权…私权是财产私有的法律形态,从知识产权的本义而言,应属于此类知识财产私有的权利…”(见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更新日期:2004-3-16,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4899[040510](简称《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实施专利技术可以给实施人带来相应的财产利益”(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61页)、“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从广义上说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结合。…财产权…指因发明…而取得专利权所产生的具有经济内容的权利….是专利权的核心内容。”(见《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第79页)、“专利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可以在贸易活动中进行转让。”(见《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第83页)以及“1898…‘戊戌变法’…光绪皇帝签发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专利法…未付诸实施。只是到了1898年的这部‘法’。‘专利’…由‘特权’向作为财产权…现代民事权利演化了。”(见《郑成思:知识产权的起源》)。
    445《民法通则》第117.[3]条款“[侵占…他人财产…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它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需要指出的是这第117.[3]条款是蛮为奇怪的条款,而其奇怪的地方是“受害人因此遭受…”显得是指“某种后果”,因此,这条款显得是缺乏“前提”;因此,这条款显得是在邀请读者将其与第117.[1]条款的“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连接起来而成为“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而]受害人因此遭受其它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
    446 这里的“侵害”是从第117.[3]条款的“侵害人”推理而来的。
    447《民法通则》第106.[2]条款”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448《民法通则》第121条款:国家机关或者…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449 那就是说,如果我们撇开第121条款的“国家机关或者…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以及第106.[2]条款的“由于过错”部分,那么第121条款的“侵犯…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与第106.[2]条款的“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共同点是“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而这两条款的“相互作用”显得是“侵犯…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是相等于“侵害他人财产、人身”,而另外,如果将“合法权益”与“财产、人身”是看待为相同的概念——正如相关著述所指出“民事权益,是指公民、法人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利益”(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1页),而“利益”是“包括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权利和利益”(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6页:《王利明等:侵权行为法》第57-58页;《佟柔:民法原理》第239页)——的话,那么“侵犯…造成损害”就相等于“侵害”了。
    450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里并未有就侵占与侵犯的异同给予研究或分析,然而,那可以被主张的是“侵占与侵犯起码是相似的概念”;另外,这里所针对的是“基于某违法行为而‘造成的损害”,因而侵占与侵犯的精确的区分并不是这里所涉及的论证-论据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451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里并未有就损失与损害的异同给予研究或分析,然而,那可以被主张的是“损失与损害起码是相似的概念”,而这里所针对的是“基于某违法行为而‘造成的损害’,其中可以是包含损失及损害的”,因而损失与损害的精确的区分并不是这里所涉及的论证-论据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452 就相关的补救措施而言,第118条款所涉及的是专利权人是“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而第117.[3]条款所涉及的是“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而第106.[2]和第121条款所涉及的是“应当承担[第134条款的]民事责任”。
    453 例如,第137.[1]条款关于“申请…或者通过继承、受赠、受让等方式取得的专利权”及第137.[2]条款关于“转让专利权应当由国家专利局登记并公告”。
    454 例如,第22、94、96、99、148[1]、148[2]、148[3]、149、150、151、153、161、187条款。
    455 例如,第35、136、139、141条款。
    456 例如,第10、20、79.[1]、140.[1]、142、143.[2]、146、147、150、151、158、162、165、166、167、168、170、172条款。
    457 例如,第152条款。
    458 例如,第29、243条款。
    459《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专利纠纷办法》(1989年12月04日)(简称《处理专利纠纷办法》)。
    4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2001年10月25日)(简称《审查指南-2001》)。
    461《专利行政执法办法》(2001年12月17日)(简称《专利行政执法办法》)。
    462《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6条款:“侵权纠纷应当由侵权行为发生地的专利管理机关调处。第五条第二项的纠纷,由实施行为发生地的专利管理机关调处。”[强调语气附加的],第9条款:“请求调处专利侵权纠纷的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强调语气附加的]
    463《处理专利纠纷办法》第5条款:“专利管理机关调处下列专利纠纷:1.专利侵权纠纷;…”[强调语气附加的],第9条款:“请求调处专利侵权纠纷的时效为二年…”[强调语气附加的]
    464《审查指南2001》第四部分复审与无效宣告程序,第三章无效宣告请求的审,7.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送交、登记和公告,7.1决定的送交,7.1.[2]“对于涉及侵权案件的无效宣告请求”[强调语气附加的],第五部分 专利申请及事务处理,第七章 期限、权利的恢复、中止,6权利的恢复,6.1适用范围,关于“不丧失新颖性的宽限期、优先权期限、专利权期限和侵权诉讼时效这四种期限被耽误而造成的权利丧失,不能请求恢复权利”[强调语气附加的]。
    465《审查指南2001》第二部分实质审查,第七章检索,13.实用新型专利检索,关于“…当专利侵权纠纷涉及实用新型专利时,人民法院或者地方知识产权局可以要求专利权人出具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检索报告”[强调语气附加的],第四部分 复审与无效宣告程序,第三章无效宣告请求的审,4.2形式审查的处理,(10).[9]关于“受理的无效宣告请求涉及专利侵权案件的,专利复审委员会得知后,可以…,向审判或者处理该专利侵权案件的人民法院或者地方知识产权局(或相应职能部门)发出‘无效宣告请求受理通知书”[强调语气附加的]。
    466《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2、3、4、5.[1]、6.[1]、8、10、13.[1]条款的“专利侵权纠纷”,第33、34.[1]条款的“专利侵权行为”。
    467《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3.[1](3)、13.[1](4)、14、15.[3]、33、34条款。
    468《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5.[3]条款。
    469《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4条款。
    470《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5.[3]条款:“单独请求调解侵犯专利权赔偿数额的,应当提交有关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作出的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处理决定书副本。”[强调语气附加的]
    471 例如,《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3.[1]条款:“…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权纠纷应当制作处理决定书,写明以下内容:…(3)认定侵权行为是否成立的理由和依据;(4)处理决定,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应当明确写明责令被请求人立即停止的侵权行为的类型、对象和范围:认定侵权行为不成立的,应当驳回请求人的请求;…”[强调语气附加的]
    472《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2年12月29日)(简称《审理专利纠纷解答》)。
    47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当事人均拥有专利权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1993年08月16日)(简称《专利侵权诉讼批复》)。
    47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专利侵权案件中如何确定地域管辖的请示的复函》(1994年03月08日)(简称《专利侵权管辖复函》)。
    47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01年06月05日)(简称《诉前停止侵权规定》)。
    47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千规定》(2001年06月19日)(简称《审理专利纠纷规定》)。
    477《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2001年09月29日)(简称《专利侵权判定意见》)。
    478《审理专利纠纷解答》第二、第三、第四条款。
    479《审理专利纠纷解答》第三、第三.[1].[2]、第四.[1]、第四.[2]条款。
    480 例如,《审理专利纠纷解答》第三条款:“在人民法院审理专利侵权案件中,经常发生侵权人利用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故意拖延诉讼,继续实施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第四.[1]条款“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应当贯彻公正原则,使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受到的实际损失能够得到合理的赔偿”[强调语气附加的],第四.[2]条款“专利侵权的损失赔偿额可按照以下方法计算:(1)以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受到的实际经济损失作为损失赔偿额。(2)以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获得的全部利润作为损失赔偿额。”[强调语气附加的]
    481 i.e.“…人民法院不应当仅以被告拥有专利权为由,不进行是否构成专利侵权的分析判断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而应当分析被告拥有专利权的具体情况以及与原告专利权的关系,从而判定是否构成侵权”以及“人民法院在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时…在一般情况下,前述第一种[技术方案之间有本质区别]情形由于被告发明的技术方案同原告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本质的区别,故被告不构成侵权。”[强调语气附加的]
    482 i.e.“人民法院在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时…后两种[从属专利或重复授权]情形或者被告为了实施其从属专利而未经在先专利权人的许可,实施了在先的专利技术;或者…均构成对原告专利权的侵犯。”[强调语气附加的]
    483 i.e.“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中国专利局授予的有效专利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审查其是否受到侵害。…”[强调语气附加的]
    484 i.e.“你院京高法[1994]14号《关于专利侵权案件中如何确定地域管辖的请示》收悉…1993年12月,长城公司发现遵化设备厂向北京齿轮厂销售了其专利权的产品…认为该销售行为已构成了侵权…”[强调语气附加的]
    485 i.e.“你院京高法[1994]14号《关于专利侵权案件中如何确定地域管辖的请示》收悉。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侵权行为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管辖的有关规定,专利权人…就销售行为提起的专利侵权诉讼案件,销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辖权。”[强调语气附加的]
    486《诉前停止侵权规定》第2、17条款。
    487《诉前停止侵权规定》第13条款。
    488《诉前停止侵权规定》第4.(三)条款。
    489 例如,标题是《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而另外,第2条款“诉前责令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的申请,应当向有专利侵权案件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以及第17条款“专利权人…向人民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时,同时提出先行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先行作出裁定”[强调语气附加的]。
    490《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1、20、21、22、25条款。
    491《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6、20.[2]、20.[3]条款。
    492《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5、23条款。
    493《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1.(4)、2、5、11、15、18、23、25条款。
    494 例如,《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1条款“人民法院受理下列专利纠纷案件:…4.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强调语气附加的]。
    495《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1条款:“人民法院受理下列专利纠纷案件:…4.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8.诉前申请停止侵权…案件”以及尤其的,第25条款“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已经过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作出侵权或者不侵权认定的,人民法院仍应当就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全面审查”[强调语气附加的]。
    496《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5.[1]条款:“因侵犯专利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以及第5.[2]条款“侵权行为地包括:被控侵犯发明…专利权的产品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强调语气附加的]。
    497 那就是说,基于“侵权”是指“侵犯专利权”而“侵犯专利权纠纷”是“专利纠纷’的一种类,因此,“专利侵权纠纷”按推理也就是“侵犯专利权纠纷”,因而“专利侵权”也就是“侵犯专利权”。
    498 第一.(2).9条款:“解释专利权利要求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既要充分考虑专利权人对现有技术所做的贡献,合理确定专利保护范围,保护专利权人的权益,又不得侵害公众利益。”[强调语气附加的]
    499 例如,这《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的标题是“…执行<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强调语气附加的],而其中所涉及的是关于“专利侵权”、“侵权判定”、“专利侵权判定”及“侵权专利权”的条款。另外,最为明显的是第31条款的“在专利侵权判定中,当适用全面覆盖原则判定被控侵权物(产品或方法)不构成侵犯专利权的情况下,应当适用等同原则进行侵权判定。”[强调语气附加的]此外,较为明显的有“二.侵犯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判定”、“四.其他侵犯专利权行为的判定”、“五.专利侵权抗辩…(2)不侵权抗辩”部分的条款里均是涉及“不构成侵犯专利权”的事项,以及“五.专利侵权抗辩…(3)不视为侵权的抗辩”部分的条款里均是涉及“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事项。[强调语气附加的]
    500 例如,“专利侵权行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须具备四个条件。(1)必须有被侵犯的有效的专利权存在;(2)未经专利权人许可;(3)以生产经营为目的;(4)有法定的侵权行为”(见《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第94页);“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是指在专利权的有效期限内,任何他人在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也没有其他法定事由的情况下,擅自以营利为目的的实施专利的行为”及“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侵权行为系直接专利侵权行为,它必须具备以下构成条件:1….有效的专利…2….未经专利权人许可…3….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即以营利为目的的实施行为,才能构成侵权)…4.…是法律规定的侵权行为…”(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12页);以及“构成专利侵权行为的形式要件”是“(1)实施行为所涉及的是一项有效的专利…(2)实施行为所涉及的是一项中国专利…(3)实施行为必须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或者授权的…(4)实施行为必须是以营利为目的”(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599页)。另外,有著述从专利权限的角度指出“专利法中所规定的垄断…是仅仅限于对技术的营利性实施方面…专利权人的权利仅限于禁止他人为营利目的而实施专利技术”(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24页)。
    501 严格的说,其实,按《专利法》第11.[1]条款的措词与结构来分析,“以生产经营目的”已经是“包含在‘实施’”之内的。
    502 其也就是《专利法>第57.[1][a]和第11.[1]条款的综合规定。《专利法》第57.[1][a]条款: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专利法》第11.[1]条款:…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注:值得指出的是,按《专利法>第11.[1]条款的措词与结构来分析,“实施”是包含“以生产经营目的”的。
    503 i.e_“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504 众多的著述是从知识产权(大)概念来接近包含专利侵权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而正如一著述(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26页)所指出,这是因为《专利法》和《实施细则》均未有涉及“侵害”专利权的条款,因而“侵害专利权”并不是(所谓的)特殊侵权行为:而另外,《民法通则》并未有规定“侵害专利权、侵害知识产权”为(所谓的)特殊侵权行为,因此,“侵害专利权”与“侵害知识产权”均属于“民法通则体系下的(所谓的)一般侵权行为”,因而一般侵害行为的相关原则均适用于“侵害知识产权”及“侵害专利权”。
    505 见《王景琦:知识产权》第74-75页。
    506 见《王景琦:知识产权》第19-20页。
    507 Ibid.同上。相似的,有著述指出“[侵权]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若无损害的发生则不能认定为侵权行为”(见《宋才发: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导言,第3-4页)以及“侵权行为侵害的是他人的合法权益…是指侵权人的行为造成了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只有行为而未造成损害不构成侵权行为”(见《魏振瀛:民法》第675页)。
    508 i.e.“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509 例如,《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25-28页;《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26-28、77-83页;《王景琦:知识产权》第74-75页。
    510 这是因为《专利法》和《实施细则》均未有涉及“侵害专利权”的条款,因而其不属于《专利法》的范畴;而另外,《民法通则》并未有规定“侵害专利权、侵害知识产权”为(所谓的)特殊侵权行为,因此,“侵害专利权、侵害知识产权”均属于“民法通则体系下的(所谓的)一般侵权行为”,因而一般侵害行为的相关原则均适用于“侵害专利权、侵害知识产权”。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26页。
    511 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所谓的)三要件说(见《江平:民法学》第747页;《王利明等:侵权行为法》,第17页)、四要件说(见《江平:民法学》第755页;《佟柔:民法原理》第240-244页;《魏振瀛:民法》第675页;《王利明等:侵权行为法》第17、55页:杨立新:“中国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的重新构造”,www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5417[040616](简称《杨立新:中国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的重新构造》)、五要件说(见无名:“什么是侵权请求赔偿?”,法治之光-中国法律服务网,载于http://www.cnlawservice.com/chinese/help/interlocution/fanwei/20000954.htm[04102s](简称《无名:什么是侵权请求赔偿?》)),甚至是七要件说(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2001年10月第1次印刷(简称《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第57页);而四要件说——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违法行为——显得是主流的观点。无论如何,这些学说的共同点之一是“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构成要件之一。
    512《民法通则》第106.[2]条款:“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513 i.e.“以法律责任为出发点定义侵权行为在逻辑上存在问题。侵权行为是侵权法律责任的前提,但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之规定,侵权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民事责任的产生,只有行为人具有过错时,其才承担民事责任。当以是否承担‘民事责任’、‘法律责任’或‘损害赔偿责任’来限定侵权行为时,其直接推论是‘无需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便不是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26页。
    514 i.e.“若侵害行为已经发生并仍然在进行之中,但致害人无过错,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致害人无需承担民事责任,从而其行为不构成侵权,不应承担包括停止侵权在内的民事责任。这是依据[侵权行为即不法加害而应负赔偿责任的行为]及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及第134条第1款所能自然推导出的结论。显然,此种结论是不合情理的。”[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26-27页。
    515 i.e.“我国法上所规定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假如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如果行为人无过错,则其无需承担包括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这显然是极为荒谬的。”[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78页。
    516 i.e.“对于侵权行为的定义,笔者仍然坚持…仅应以行为的违反性为构成要件,而不赞同将侵权行为的概念与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准确讲是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相混淆。”[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223页。
    517 见《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99-100页。
    518《民法通则》第106.[1]条款“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它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519 i.e.“仔细分析,民法通则第106(1)条既是契约责任也是侵权责任的原则规定…民法通则第106(1)…其中的‘不履行其它义务的’…本书认为,‘其他义务’系指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民法通则第106(1)条既规定了一般违约责任,也规定了一般侵权责任,是侵权责任的渊源。”见《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99页。
    520 需要指出的是,按笔者的理解,该著述并未有将“侵犯”与“侵害”予以区分,而是采用“侵权、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等术语,因而就‘侵犯’及。侵害”行为的性质是没有被澄清的。
    521 i.e.“民法通则第106(1)…其中的…‘其他义务’系指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根据‘违反法定义务为侵权’的一般民法理念,‘不履行其它义务’而承担的民事责任,应当是侵权责任。”见《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99页。
    522 见上文“4.2.1.3.1《民法通则》‘侵犯’专利权”部分。
    523 见上文“4.2.1.3.2《民法通则》‘侵害’专利权”部分。
    524 当然,这“以民法通则第106.[1]条款作为一般侵权行为的渊源”的“侵权责任”处理方式是依然留下《民法通则》第106.[2]条款的“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所谓的一般侵权行为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在“专利侵权领域的(不)适用性”未有被澄清;然而,这恐怕是属于另一论文课题的范畴。
    525 见上文“4.2.3司法部门的意见”部分。
    526 例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2001年09月29日)有多项关于“专利侵权”及“侵犯专利权”的条文,然而,其并没有涉及“侵害专利权”或“专利侵权人的过错”的事项。又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01年06月19日)有多项关于“专利纠纷”及“侵犯专利权”的事项,然而,其并没有涉及“侵害专利权”或“专利侵权人的过错”的事项。
    527 其实,从微观的立场来说,这“侵权行为、侵权责任”领域是蛮为混乱的,而其所涉及的(所谓的)归责原则是难以在“侵权‘行为”方面予以协调的;而原因是《民法通则》的“侵权行为‘结构”显得是从“民事‘责任’”的角度及立场来接近及处理的,而这样的接近及处理方式是极为容易的将“结果(effect)”(i.e.所导致的损害)看待为“起因《cause)”(i.e.对权益的侵犯)的,而正如一著述所指出“民事责任单独设立章节…的独特结构…是中国特色。然而…仔细分析,此种‘特色’是混乱的,结构是矛盾,因此,没有此种特色倒显得更好。”见《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99页。
    528 所谓的“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理概念。见《卓泽渊:法学导论》第46页。
    529 见上文“4.2.3司法部门的意见”部分。
    530 见上文“4.2.5.1相关著述的‘侵犯专利权’”部分。
    531 见上文“4.2.5.3.2以《民法通则》第106.[1]条款为起点”部分。
    532 见上文“4.2.1.3.1《民法通则》‘侵犯’专利权”部分。
    533 见上文“4.2.5.3.1以《民法通则》第106.[2]条款为起点”部分。
    534 见上文“4.2.1.3.2《民法通则》‘侵害’专利权”部分。
    535 就“侵害是侵犯并造成损害”的分析,请见上文“4.2.1.3.2《民法通则》‘侵害’专利权”部分。
    536 这里的。英美法系”词语是指“commonlaw、普通法系、普遍法系”而不是指“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美国的英裔美国人的法律体系),其也就是美国的(源于英国的)法律体系”。在这里采用这“英美法系”词语的原因是这“英美法系”词语有被认为是代表“commonlaw、普通法系、普遍法系’的另一个“代名词”,而其显得是可以脱离那“‘commonlow’是‘普通法系’抑或是‘普遍法系’的争议”的,因而可以绕过那“‘commonlaw’是‘普通法系’抑或是‘普遍法系’”所带来的牵连。
    537 见上文“4.2.7.2 Patent Infringement:专利侵权、侵犯专利权”部分。
    538 见田成有、范凌云:“法律的变革与权威”,载于http://www. ynift.edu.cn/yld/web/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5[050618](简称《田成有等:法律的变革与权威》)、无名:“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形式理性分析(一)”,载于http://www.findlaw.cn/lawschool/html/2004-3-11/2004311141033.htm[050618](简称《无名: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形式理性分析》)。另外,有中文“法律英语”书刊提供“common law”的翻译词语为“普通法”,而“common law legal system(family)”为“普通法法系”。见《何家弘:法律英语》at第374页,AppendixⅡ:Vocabulary附录二:词汇表。此外,也有文献在同一篇文章里采用“普通法系”及“普遍法系”的。见无名:“法理学 教学大纲 第五节 两大法系”,载于http://www.scuec.edu.cn/jwc/jp/falixue/coursesite/6_3_7.htm[050618](简称《无名:法理学教学…两大法系》)、无名:“法理学 教学大纲 总体规划”,载于http://www.scuec.edu.cn/jwc/jp/falixue/coursesite/6_4.htm[050618](简称《无名:法理学教学…总体规划》)、(德)康拉德·茨威格持、海因·克茨著、孙宪忠译:“行为能力比较研究”(原载于《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3期),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8032[050618](简称《(德)康拉德等:行为能力比较研究》)。
    539 例如,有著述指出“那些基于英国法律的法律体系是典型的被描述为属于common law的传统”(见Rial,Julie:"Origins of Common Law", December, 2002,载于http://www.iejs.com/Law/origins._of_common_law.htm[030827](简称《Rial》));当(古代的)英国人携带着那个时代的英国的法律体系一块的移民到当时的英国殖民地(见"Common Law [Lat. communis, general, of general application; lex, law)",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9068a.htm[050618](简称《newadvent.org: Common Law》));从而形成(现代的)common law-司法区域、common law-法系国家;而这样的历史背景是适用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其他的英联邦国家的(见"[The New Zealand Legal System, Sources of the law] Historical sources", http://www.adis.org.nz/public/public50/nzls02/[050618](简称《adls.org: New Zealand Legal System》),《newadvent.org: CommonLaw》、Stein, Peter: "Common Law", http://etext.lib.virginia.edu/cgi-local/DHI/dhi.cgi?id=dv2-77[040125](简称《Stein》),而这些国家是一般的被称为“common law-国家”或“common law-司法区域”(见"The Common Law in Your Life",载于http://www.publiclegaled.bc.ca/common/index.htm#supreme[040127] (简称《public legaled.bc: Comon Law》))。
    540 见《adls.org: New Zealand Legal System》、《newadvent.org: Common Law》、《Stein》。
    541 见Simpson J.A. and Weiner, E.S.C.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o Vol. Ⅶ.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简称《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 Ⅶ》)。
    542 i. e. "the act or fact of infringing" o, ~ {Simpson et. al.}; Websteffs Revised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13) and The Collaborativ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v.0.44 (简称《Webster's Dictionary》)。
    543 i.e. "in-, into"。见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载于http://www.askoxford.com/concise_oed(简称《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544 i.e. "frangere, to break"。见《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 Ⅶ》。
    545 见《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 Ⅶ》。
    546 i.e. "frangere, to break, violate"。见《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 Ⅶ》;《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Webster's Dictionary》; M.K. Plastics Corp. v, Plasticair Inc., (2003-10-2]) QCCS 500-17-015390-035, 载于http://www.canlii.org/sino/disp.pl/qc/cas/qccs/2003/2003qccs16356.html?query=%22definition%20and%20of%20anc%20infringement%22&lang=en[040124](简称《M.K. Plastics》); "Infringement, Patent Infringement", 载于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infringement[041017](简称《thefreedictionary: Infringement》);以及Words and Phrases, Permanent Edition, Volume 21A: Industrial—Innkeepers, 1658 to Date, Updated by cumulative annual pocket parts. Thomson West(简称《Thomson West: Words and Phrases》)。值得指出的是“violate”一词可以是指“违犯、违反、侵犯、妨碍”,然而,就法律上的用语而言是“违犯、违反”,而就涉及权利的行为而言是“侵犯”。
    547 i.e. "to break, encroach, transgress, contravene, disregard"。见《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 Ⅶ》;《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Webster's Dictionary》;《thefreedictionary: Infringement》;《Thomson West: Words and Phrases》。
    548 i.e. "In a legal context, an infringement refers to the violation of a law or a right."见Wikipedia: "Infringement",载于http://www.answers.com/topic/infringement[060616](简称《Wikipedia: Infringement》); 以及infringe。v. 1 break (a law, agreement, etc,). 2 encroach on (a right or privilege).'另外,见Soanes, Catherine and Stevenson, Angus (Editors).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7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简称《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at第730页。
    549 就infringement是最为基层的侵权概念而言,英国最高法院在Campbell v.MGN Ltd.,[2004] 2 A.C.457,[2004]2 All E.R.995(U.K.H.L.)(简称“Campbell-判决”)有着相关的阐明。在Campbell-判决,英国最高法院确认其在Wainwright and another v. Home Office, [2003] U. K. H. L. 53, [2004]2 A. C. 406, [2003] 4 All E. R. 969 (U. K. H. L.)(简称“Wainwright-判决”)所阐明的“并没有全方位的、包括一切的侵犯隐私权(invasion of privacy)的诉讼起因”的原则(第[11]段)以及“并没有侵犯隐私权的(一般性)tort”的立场(第[133]段),但认可了原告是有着其他人不泄露其秘密(breach of confidence)的equitable-权利(第[13]段),因而通过特殊的关系而获得的信息的接受方是带有equitable-保密义务的(第[44]段),并就此裁定被告的一系列的文章的第3、4、5部分构成对原告的“隐私权利的侵犯(infringement of right to privacy)”(第[43]、[125]段),因而原告有着取得赔偿损失的权利。换句话说,英国最高法院阐明虽然被告的行为并不构成“侵犯隐私权的tort(i.e.tort of invasion of privacy)”——因为英国“没有侵犯隐私权的tort”——但是,“被告的行为足以构成对原告的隐私权的侵犯(infringement of right to privacy)”;因此,显然的,从层面的秩序来分析,“infringement的对权利的侵犯层面是更为基层于tort(s)的判例法上所识别的tort-的诉讼起因(从而相关的补救措施)层面”的。就Wainwright-判决而言,英国最高法院在该判决阐明“搭线窃听…是…对隐私权利的侵犯(infringement)…但因为并没有(构成)trespass(其是一项tort),因而并没有提供在英国法律上可辨认的诉讼起因”(第(191段)以及“…并没有推荐…创造基于隐私权利的侵犯(infringement)的一般性的tort”(第[27]段)。换句话说,虽然被告是有着对原告的权利的侵犯(infringement),但该行为并不一定构成法律上认可的tort-诉讼起因,因而并不能够使用相关的tort-补救措施;因此,明显的,对权利的侵犯(infringement)是最为基层的违法(但不一定导致法律上有着的tort-救济的)行为。就torts的本质、历史背景及其在英美法系的含义而言,有著述指出torts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包含多种多类(甚至是不断的创新的)诉讼起因的“装载着碎布的布袋”(见《Klar》at第3页,索引着McLaren,”The Convergence of Tort and Contract:A Return to More Venerable Wisdom”《1989),68 Can.Bar Rev.46.的“正如McLaren教授所记录,torts-法律‘明显的是一“[用以装载碎布的]布袋”里的[一群]根本不相同的诉讼[原因],[而这些不相同的诉讼起因]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偶然性发展的产品[,因此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基层性主题或原则”)的民事违法行为领域——例如,像trespass及nuisance等“自身诉讼、actionable per se”torts并不需要损害(损失或伤害)为其构成要件,而仅仅是对原告的权益的侵犯就足够给其取得基于tort-的补救的权利或资格(见Clerk & Lindsell.The Common Law Library:Clerk & Undsell on Torts,18th ed.London:Sweet & Maxwell 2000f简称《Clerk & Lindsell》)at第1-46段,《Fridman》at第33页),但是,像negligence那样的“本案诉讼、action on the case”torts则将损害看待为该“tort”的构成要件(见《Clerk & Lindsell》at第1-61段)——而“torts:infringement:中国的‘侵权(行为)’的相互关系、异同”的比较一分析会是一项极为具有实际意义及教益性的作业,然而,基于篇 幅上的严格限制、限定,因而除了前述的部分之外,在这里就reluctantly,regrettably不加以探讨或分析了。
    550 这“侵权”是指“侵犯权利、对权利的侵犯”。
    551 见上文“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552 见Schmeiser-判决at第34、80、140、158段。见also上文“3.4.3专利侵权——绝对责任违法行为”部分。
    553 i.e.其并不涉及专利侵权行为有否导致损害——也就是说,该干预有否导致损害是补救(措施)阶段的问题(见《Hughes & Woodley》at第445页)——或者是行为人有否主观过错。
    554 加拿大的专利侵权补救(措施)基本上是英美法系的专利侵权补救措施,其也就是源于英国以及以英美法系——i.e.common law和equity——的相关判例与原则为基础的专利侵权补救(措施)。
    555 加拿大的“remedies”一词是有着多种的意义——例如,其可以是指医药(medicine)、疗法(therapy)、治愈(cure)、解决方法(solution)、解决(resolve)等意思——然而,在侵犯权益领域,而特别是在侵犯专利(权)领域remedy是指某种“补救”,而remedies一词则是remedy的复数。另外,就法律上的用词习惯而言,加拿大的习惯是remedy或remedies;然而,中文的用词习惯则显得是着重“措施”的方面,因而普遍的术语是“补救措施”,因此,patent infringement remedies是翻译为“专利侵权补救(措施)”或“专利侵权补救措施”。
    556 又称为legal remedies,是那源于(所谓的]Common Law Courts(或Courtsof Law)的补救措施。见Hinde,G.W.Outline of the Course in Equity and the Law of Succession. Auckland: Sweet and Maxwell (N.Z.) Ltd. 1971 (简称《Hinde》) at第3-4页; Edwards, Richard and Stockwell, Nigel. Trusts and Equity, 5th Ed. Harlow,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2(简称《Edwards》) at第1-5页; Konvitz, Milton R.: "Equity in Law and Ethics",http://etext.lib.virginia.edu/cgi-local/DHl/dhi.cgi?id=dv2-17[040125](简称《Konvitz》);《Cane》at第187页。在这篇幅采用“common law”英文词语的原因是笔者未有发现合适的中文翻译词语,而笔者认为不合适的翻译是极为容易的给读者带来误解的。就其含义而言,common law是一个复杂的法律词语,而象其它的一些英文法律词语——例如,英文的property、intellectual property、patent等词语;而就以property词语为例,它可以是在指某物件的本身,也可以是在指那依附在该物件的权利,也可以是在指该物件的特征——的运用一样,common law一词语是有着“依附于其所在的文脉(context dependent)”的多种含义的(见"18.5 Common Law And Statute",载于http://www.ourcivilisation.com/cooray/btof/chap 185.htm[030827](简称《ourcivilisation.com:Common Law》))。正如,摘要的,common law是指那源于(古代)英国王室法庭而之后经过许多个世纪从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法院的裁决演变而来的法律原则与概念的法律整体、体系(见"Canada's Legal Tradition", http://www.mta.ca/faculty/arts/canadian_studies/english/about/law/[050618](简称《mta: Canada's Legal Tradition》)、《ourcivilisation.com:Common Law》),其也就是所谓的“判例法”。然而,在特定的文脉、语境里,common law一词语可以代表、意味着:(ⅰ)基于判例法的法律;(ⅱ)法律至上的原则;以及(ⅲ)遵循前例原则(见《ourcivilisation.com:CommonLaw》,"Towards a Model for an European Judge", Discussion Forum, http://www.uniadrion.unibo.it/Judge/Foruml/Forum.htm[O30824](简称《uniadrion: Model for an European Judge》))。就其概念而言,common law是一个非常的复杂的概念,而正如一著述在其开端所指出“[c]ommon law是跨 越多个世纪、多个大洲以及众多的哲学家的一个庞大的法律范围…去寻找一个基本的、清晰的commonlaw的精确的意义的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而[这样的一个]寻找[任务的]承担人也许[最终]还是[会觉得其成果是]欠缺的、不足够的”(见《Rial》)。无论如何,common law的本质可以概括为:(ⅰ)其力量是在于其对实在的争议的处理(见《Stein》);(ⅱ)其是从一个普及整个英国的中央的司法系统所逐渐的发展过来的,而这样的一个逐渐性发展是有助于一个允许法院的判决被索引性的使用的“判决汇报”系统的落实,而判决汇报系统允许通过案件而显现的原则与规则能够被相似的案件所应用,从而体现普遍整个英国的法律的确定性与一致性f见《adls.org:New Zealand Legal System》);(ⅲ)由于common law是通过法官们的裁决而发展起来的,因而有时侯会被称之为法官所造的法律。然而,在理论上.法官们并不在其裁定案件时制造法律,他们仅仅是应用那已经被在先的、相似的案件所应用的法律(见《mta:Canada's Legal Tradition》)。
    557 Equitable remedies是那源于Courts of Equity、Courts of Chancery的补救措施。见《Edwards》at第4页。在这篇幅采用“equity”英文词语的原因是笔者未有发现合适的中文翻译词语,而笔者认为不合适的翻译是极为容易导致误解的。就以“equity”这法律词语为例,笔者认为将英美法系的equity翻译为“衡平法”的实践是值得商酌的。这是因为equity、equitable do ctrines、equitable remedies是源于Chancery(大臣法院)的用以给古代英国的严厉的、苛刻的令状(writ)体制提供那基于自然正义(naturaljustice)的原则及补救(措施),因而虽然equity的效果可以被主张为是“纠正、矫正、弥补”古代英国common law-令状-体制上(给受害人提供适当的补救)的不足,然而,象common law-令状-体制一样,equity本身也就是Common Law的一部分,因而称equity为“衡平法”而相应的称commonlaw为“英美法、普遍法、普通法”显得是在逻辑上存在问题的,更是容易导致误解的。就此,笔者认为,如果是必需的有着equity的中文翻译词的话,而如果“衡平”一词语是指“为了维持正义而衡量与考虑(weigh and consider in order to upholdjustice)”的话,那么将equity索引为“衡平原则”是更为的合适的,这是因为equity自始至终本来就是基于“自然正义‘原则”的——那就是说,equity并不是所谓的独立的法律或法规,而是(更为接近)“原则”,其也就是说commonlaw和equity均都是“英美法系的‘法律’”,而它们只不过是不同的“执行机制”而已,因而它们所产生的相关原则只不过是基于不同的司法机制而发展出来的“法律原则”,而将它们分别的称之为“common law-原则”或者是“equitable-原则”的意义是为了在适当的场合能够表现这些原则的(各自)渊源、其特性以及相关的授予门槛(或要求)而已。就这论点,我们可以参考一著述的精简陈述:“common law和equity的区别是制度性的而不是实质性的(i.e.[t]he chasm[befween the common law and equity] was institutional rather than substantive)’。见《Cane》at第187页。另外,古代英国的Chancellor-办公室(Office of the Chancellor或Chancery是国王印章的保管人(keeper of the greatseal)以及所有国家部门的秘书、书记(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all departments),而其又是“签发令状的部门”,因而Chancellor其实就是古代英国最为重要的皇室(其也就是国家)行政官员,因此,最为贴切的比较是“内阁大臣”的职务与权力。这Chancery在14世纪后期发展成为所谓的Chancery-法院(Court of Chancery),其也就是“Equity-法院(Court of Equity)”。另外,基于古代英国皇室的宗教色彩,其Chancellor一般均是熟悉与教会法规(canonlaw)及古代罗马法令(praetorian edicts)相关的equitable-原则的教士(cleric)——而在实践上历代的Chancellor均是那个时代的主教(bishop)——因而其所执行的法律是更为注重并具有自然正义的色彩。见《Hinde》at第3-4页;《Edwards》at第2-3页:《Konvitz》。当然,以上的是非常的简略的概括分析。对这课题感兴趣的学者们可以参看见《Hinde》at第2-7页;《Edwards》at第1-5页;《Konvitz》。
    558 i.e.英国的“Judicature Acts”。另外,虽然Judicature Acts的逐字的翻译是司法法规”,然而,其作用是实行“司法体制改革”。
    559 正如一著术所指出"The... Judicature Acts 1873-75...provided for the creation of one single Supreme Court [with Divisions] to replace the serrate [common law and Chancery] courts that existed previously. The Courts of Exchequer, Queen's Bench, Chancery, Common Pleas, Probate, Admiralty and the Divorce Court were abolished. .. [and in practice] both common law and equitable remedies can be awarded by any Division [of the Supreme Court]...[and] it was specifically provided that, if there wa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roles of the common law and the rules of equity, equity shall prevail..."见《Edwards》at第4页;《Hinde》at第7页。
    560 更为明确的,这里的common law和equity是指common law-法院和Chancery-法院的司法体制、机构、机制(institution)。正如一著述所指出"[t]he chasm [分歧、隔阂、差距] between the common law courts and the courts of Chancery] was institutional [制度性] rather than substantive [实质性]..."(第187页)以及"[the] two different moral injunctions (do not harm others ond do not take advantage of others) are, in English law, identified with two different bodies [机构、机关] of law: common law and equity respectively." (第191页)。见《Cane》。
    561 有著述称之为“merged(合并)”,但也有法官称之为“fused(融合)”。见《Edwards》at第5页。
    562 这是因为专利权是随着工业革命而得到重视及兴起的近代财产(权)概念,而加上其非物质的属性、特性——尤其 的是专利权并不需要其是被物质(性)的占有而能够构成所谓的“对专利权人的独占(权)的千预”——因而法律对专利权的维护(其也就是对其被侵犯时所提供的补救措施)是必然的依靠commonlow和equity的相关原则的;而另外,虽然这些原则是日益的被容纳到专利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条文里,然而,相当的补救措施是依然的存在于判例法上的。见《Clerk & Undsell》第1-40段。就工业革命对patent所带来的影响,有著述阐述:"[f]or nearly two centuries after the passing of 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Monopoly patents were regarded with disfavour based upon historical tradition. .. [and the change] toward a species of property acknowledged in a length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mmon law to be a just and proper form of reward tully earned by the inventor. .. a period set in during which patents were regarded with much favour as contributing to the amenities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increase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rade. On this shift of judicial apprecotion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The obviously great and striking advances in the mechanical arts that accompanied it penetrated without too great difficulty into the scientifically untrained judicial mind."(见《Fox 1969》第348页)以及"[i]t is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tent law and the decision to establish an international patent convention. . without referee to... four factors: [I] the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2]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3] national trade and development policy, and [4] the economic recession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见《Dutfield》第51页)。另外,就工业革命对专利——其在intellectual properly这术语得到普遍的使用之前是索引为industrial property或者是更为早期的industrial arts,其中包括designs、patents、trademarks等主要部分——所带来的冲击,见《Sherman and Bently》第95-98、137-141、161-162页:《Dutfield》第50-55页。
    563 正如一著述所指出,就commonlaw与equity的合并、融合的实际效果而言,不同的著述显得是有着不同的观点。例如,Lord Diplock在United Scientfic Holdings Ltd.v.Burnley Borough Council,[1977]2 W.L.R.806陈述”…by the Supreme Court of Judicature Act 1873, the two systems of substantive and adjectival law formerly administered by courts of law and Courts of Chancery (as well as those administered by Courts of Admiralty, Probate and Matrimonial Causes) were fused."而Lord Browne-Wilkinson在Tinsley v. Milligan, [1993] 3 All E. R. 65陈述"[m]ore than 100 years has elapsed since the fus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law and equity. The reality of the matter is that, in 1993, English law has one single law of properly made up of legal estates and equitable interests."然而,有著述则指出"Mummery L.J. in MCC Proceeds Inc. v. Lehman Brothers International (Europe),[1998] 4 ALL E.R. 675 said that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was not changed by the Judicature Acts."而该著述认为[t]he distinction stillremains between equitable and common law remedies. [And there] remain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on law and equitable rights."见《Edwards》at第5页。另外,有著述指出"[i]ntegration of equity and common law would not, however, result in absorption of one into the other, because fine Chancery courts developed certain juristic concepts which the common law courts did not make use of."见《Cane》at第187页。
    564 这些“equity-原则”是指(所谓的)“equity-格言(maxims of equity)”,其有被称为是equity-原则的化身。而另外,从这些equity-格言我们是可以认识equity的本质。正如有著述精简的、概括的指出“[t]he maxims of equity may fairty be described as a set of general prindples which are said to govern fine way in which equity operates. They tend to illustrate the qualities of equity. .. as more flexibl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the individual and more inclinedto take account of the parties' conduct and worthiness... [and that] the maxims are very broadly worded and cannot.., be treated. .. as binding rules [but rather] they are 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various spedific rules."见《Edwards》at第30页。就一系列的equity-格言的序列。见《Edwards》at第31-42页。
    565 i.e.“compensatory”,那就是说“补偿金(damages)”,其也就是金钱上的补偿(monetary compensation)。见《adls.org:New Zealand Legal System》。
    566 例如,特定执行(specific performance)、强制令(injunctions)、矫正(rectification)等。见《adls.org:New Zealand Legal System》。另外,有著述识别"the notion of equitoble property", "idea of fiduciary obligations", "unconscionability或unconscionable conduct"以及"the concept of proprietary remedies"为四种突出的、极为重要的“Chancery-的法律上、法理上的概念(Chancery juristic concepts)”。见《Cane》at第187页。
    567 值得指出的是起诉人一般都会索取“宣告(专利)有效(declaration of validity)”(见Schmeiser-FCTD;Belmore, Nell: "Canadian Patent Infringement Remedies",载于http://www.ballem.com/resources/publications,asp?showWhat=769[041015](简称《Belmore》);《Lowman》),然而,严格地说,这样的宣告并不可以说是专利侵权补救(措施)的一种类。
    568 i.e.“Injunctions”,用以抑制正在进行并防止进一步的侵犯专利(权)行为。见《Lowman》。CPA s. 57.(1): In any action for infringement of a patent, the court. .. ma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laintiff or defendant, make such order as the court or judge sees fit, (a) restraining or enjoining the opposite party from further use, manufacture or sale of the subject-matter of the patent, and for his punishment in the event of disobedience of that order,...
    569 i.e. "Damages', 其中包括general damages, general damages arising from infringement, exemplary damages。CPA s. 55.(1): A person who infringes a patent is liable to the patentee and to all persons claiming under the patentee for all damage sustained by the patentee or by any such person, after the grant of the patent, by reason of the infringement.
    570 i.e.“Account of profits”。需要指出的是利润报偿与赔偿金是“两者选一(either or)”的补救措施。见《Lowman》。CPA s. 57.(1): In any action for infringement of a patent, the court.., ma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laintiff or defendant, make such order as the court. .. sees fit,... (b) for and respecting inspection or account,...
    571 i.e.Delivery up或destruction of infringhg products。这样的命令一般是从属于强制令的授予的。见《Lowman》。
    572 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相应的术语显得是“诉前…”(例如,诉前救济、诉前保存),然而,在加拿大,相应的概念则是“判前…”(例如,判前补救)。就这“在法院作出判决前所能够得到的司法措施”的概念、术语而言,笔者认为在正当的司法程序上,“判前…”是较为的合理及符合逻辑的措词,原因是“诉前”的含义是“在诉讼之前”,而“判前”的含义是“在判决之前”,而就正当的司法程序来分析,“诉前、在诉讼之前”根本就未有司法上的诉讼、争议,因而并未有采取任何司法措施的法律立场;而“判前、在判决之前”的前提则是诉讼已经开始,而仅是未有得到(最终的)判决而已,因而是有着司法上的依据来主张以及给予相关的司法措施的。
    573 i.e. "Pre-Judgment Remedies"。见《Belmore》;《Hughes & Woodley》第4-50至4-51页;以及《Stikmen,Elliott》第9-39至9-52页;Elias, Olusoji. Judicial Remedies in the Conflict of Laws. Oxford: Hart Publishing 2001 (简称《Elias》),第134-179页; Dimock Stratton Clarizio (Ronald E. Dimock, Edit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Resolutions & Remedies, vol. 1, Loose-leaf. Toronto: Thomson Canada Limited 2002 (简称《Dimock Stratton Clarizio》),第1-78段。
    574 判前指令是有“暂时指令(interim injunction)”和“诉中指令(interlocutory injunction)。暂时指令是短期的,一般是涉及诉讼程序或者是证据或财产保存方面的争端事项,以及其是可以基于单方面申请(i.e.exparte)就能够取得的指令。诉中指令——i.e.在诉讼过程之中、在判决之前——提供较为长的效力期间,而其一般是不可以通过单方面申请的方式而取得的。判前指令申请人必须满足含有三项组件的检验:(ⅰ)申请人所提出的诉讼是有着值得审判的争议点(there exists a serious issue to be tried);(ⅱ)申请人的情况必须是如果没有得到所申请的判前指令的话那申请人是必然的会遭受不可以弥补的伤害(i.e.irreparable harm);(ⅲ)那基于方便的衡量(i.e.balance of convenience)是偏袒于申请人的。此外,法院一般是会要求申请人提供假若其诉讼是失败的话其是能够补偿对方因其所取得的判前指令而遭受的损害的保证。见《Hughes & Woodley》at第9-41至9-44页;《Dimock Stratton Clarizio》at第1-78至1-79页。另外,在侵犯专利(权)领域,基于以上的苛刻的检验门槛以及基于法院一般是认为专利(权)人所会遭受的损害是可以通过金钱上的补偿来弥补的立场,因而在司法实践上判前指令一般是极为难以取得的(见《Hughes & Woodley》at第4-50至4-51页;《Dimock Stratton Clarizio》at第1-78段);正如一著述所指出“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aw surrounding injunctions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context]has made them difficult to obtain in any but the clearest cases.”(见《Crespi》at第9-4页)。在侵犯专利(权)领域,最为常见的是“禁止性(prohibitory)指令”,其也就是禁止、抑制、防止侵犯或即将侵犯专利权人的专有权利的行为的指令。另外,值得注意的有(所谓的)Mareva Injunction和Anton Pillar Order的两项判前指令的方式(或种类)。Mareva Injunction是一种禁止性指令,是冻结财产的命令——i.e.命令被告在某诉讼得到解决之前不得处理(disposel其财产的指令,而其目的是防止被告将其在境内的财产予以处理从而使得成功的原告无法实现其(有利的)判决。见《Stikmen,Elliott》at第9-46页;《Elias》at第149页;Hoyle,Mark S.The Mareva Injunction and Related Orders,3rd Ed.London:LLP Umited 1997(简称《Hoyle》at第1-8页;《Cane》at第1 93页。Anton Pillar Order是一种命令性搜查、检查、保存的指令,其功用是防止证据的毁灭,而其允许申 请人到被告人的场所去搜查以及扣押侵犯专利(权)人的独占权利的制品或其他的证据。见《Stikmen,Elliott》at第9-45段;《Elias》at第107、149页;《Hoyle》at第105-106页。
    575 i.e.“injunctive relief”。
    576 对专利权被侵犯时的“redressf救济、纠正、弥补)”。值得指出的是加拿大的“remedy/remedies(补救)”是包含“enforcement(执行)”、“prevention(防止、预防)”、“redress(救济、纠正、弥补)”、“relief(解除、减轻)”、“compensation(补偿、赔偿)”及“reparation(补偿、弥补、修复)”等措施的(上位大)概念;而在中国,“补救”显得并不是一个被普遍采用的词语——例如,在《专利法》、《实施细则》、《民法通则》、《民通意见》里并没有涉及“补救”这一词语——而就直接与专利相关的法律条文而言,《专利法》有采用“起诉”(例如,第57.[1][a]条款)、“处理”(例如,第57.[1][a]条款)、“措施”(例如,第60.[1]条款)与“责任”(例如,第58条款),但并没有涉及“救济”或“补救”,而《实施细则》有采用“起诉”(例如,第86.[1]条款)、“处理”(例如,第81.[1]、82.[1]、82.[2]、86.[1]、86.[3]条款)、“救济”(例如,第72.[4]条款)与“措施”(例如,第87条),但并没有涉及“补救”或“责任”;而就与专利相关的著述——例如,《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王景琦:知识产权》、《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而言,除了一著述(i.e.《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在第27、73、94页)以外,也显得没有采用“补救”这一词语,而是对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显得偏向通过“解决”(例如,《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72页)、“制裁”(例如,《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225、231页)、“处理”(例如,《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231页)、“救济”(例如,《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21、28、29、31页;《王景琦:知识产权》第87、91-93页;《吴汉东:知识产权保护论》;《无名:知识产权比实物财产权更需法律保护》)等概念来接近、描述的,而其中“救济”显得是最为流行的(例如,《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采用“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为其标题)的接近、描述方式。就此,加拿大的“remedy/remedies(补救)”与中国的“救济-补救-处理-制裁-责任”显得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是值得learned学者们进一步探讨、研究、分析及澄清的。无论如何,这课题是超越本论文的范围及篇幅,因而在这里就不加以多说了。
    577 另外,有两点是需要关注的是:(ⅰ)侵犯专利(权)的人的意图或意识并不是相关的问题(见《Hughes & Woodle》at第445页,尤其是第3-2和3-3脚注),以及(ⅱ)这样的补救措施(依然)是equitable-补救措施,因而是法院的任意性补救措施——也就是说,法院是有着绝对的权力来衡量是否给予equitable-补救措施。这法院有着绝对的衡量是否给予equitable-补救措施的权力(也)是commonlaw-补救措施与equitable-补救措施的区别之一,这是因为就commonlaw-补救措施来说,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法院是必须给予法律所规定的commonlaw-补救,而问题仅仅是多少(i.e.额度、quantum)方面的相关考虑而已。
    578 i.e.“Post-Judgment Remedies”。见《Stikmen,Elliott》at第9-51至9-52页;《Belmore》。
    579 i.e.“permanentinjunction”。在一般的情况下,成功的起诉人都会顺序地获得禁止被告侵犯其专利(权)的持久性指令的。Ibid.同上。
    580 i.e.“monetaryremedies”。见《Hughes & Woodley》at第447至450页;《Stikmen,Elliott》at第9-53至9-60页;《Dimock Stratton Clarizio》at第179-180179-180页;《Lawman》;《Belmore》。
    581 i.e.“disposition of infringing articles”。
    582 金钱上的补救的目的是补偿被告的专利侵权行为对原告所造成的损害——就是说,是过去的、已经发生的损害。见《Stikmen,Elliott》at第9-53页。另外,有著述指出“补偿金”所针对的是“原告的财产损失了多少”,而“利润报偿”所针对的则是“被告的财产增加了多少”(见《Stikmen,Elliott》at第9-53页);另外,有著述则指出“补偿金”是关于原告在。特许使用费(royalties)上的损失”,而“利润报偿”则关于“生产上的利润(manufacturing profits)的损失”(见《Hughes & Woodley》at第448页)。
    583 i.e."compensatory".
    584 i.e.“damages”。见《Hughes & Woodley》at第445-450页;《Stikmen,Elliot》at第9-56至9-57页;《Dimock Stratton Clarizio》at第1-80至1-81页;《Lawman》;《Belmore》。
    585 i.e."restitutionary".
    586 i.e.“account of profits”。需要指出的是有著述采用“account of profits”(见《Hughes & Woodley》第447页;《Belmore》)或者是“accounting of profits”(见《Hughes & Woodley》第447页;《Lawman》;《Belmore》),但也有著述采用“accounting for profits”(见《Stikmen,Elliott》第9-57至9-58页),然而,在这文章里将一致采用“account of profits”。
    587 这“其中之一”是“相互排他(mutually exclusive)”的意思;而这里的原理是原告的同时得到补偿金和利润报偿会构成“双重补偿(double compensation)”。见《Stikmen,Elliott》第9-54页,索引着Armstrong Cork Can. Ltd. v. Domco Industries Ltd., [1982] S.C.R. 907;《Belmore》。
    588 CPA s. 55.(1): A person who infringes a patent is liable. .. for all damage sustained by the patentee or by any such person. .. by reason of the infringement.
    589 i.e.“statutory right”。见《Lowman》;《Belmore》。值得指出的是这“法令权利(statutory right)”是与equity的“任意性补救措施(discretionary remedy)”相比较的。
    590 见《Dimock Stratton Clarizio》at第1-80页;《Hughes & Woodley》at第445页:《Stikmen,Elliott》at第9-55页;《Lowman》。值得指出的是有著述指出这样的补偿性救济是“类似(akinto)”tort-的责任(tortuousliability)。见《Hughes & Woodley》at第445页,第3-4脚注。
    591 i.e.“damage”,是指被告的专利侵权行为是有导致原告遭受损害。
    592 i.e.“causation”,是指原告所遭受的损害必须是被告的侵权行为所直接导致的实际后果。所谓的“直接导致的实际后果”并不是一项刻板式绝对性原则。正如有著述指出,虽然能够证明其专利权有被侵犯的原告是有着该侵犯是会导致伤害的假设优势,然而,在原告没有证明其基于被告的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有导致其损伤的情况下,法院一般是会偏向于仅仅是给予指令性的救济,以及在适当的情况下加上轻微的、名义上的(nominal)赔偿金;但是,该著述也有指出在没有证明专项损害(specific damages)的情况下,法院有给予原告其reputation(声誉)、goodwill(信誉)上损伤的普遍性赔偿的判例。见《Stikmen,Elliott》at第9-56页。
    593 见《Hughes & Woodley》at第445-449页;《Stikmen,Elliott》at第9-53至9-58页:《Dimock Stratton Clarizio》at第1-80至1-81页;《Lowman》;《Belmore》。有著述认为在“利润报偿”的补救方式方面,加拿大显得是比其他的英美法系国家更为的先进。见《Belmore》。另外,有著述指出虽然利润报偿是一直都存在加拿大的法律里作为赔偿金以外的另一种补救方式(见《Hughes & Woodley》at第445-449页),然而,正如另一著述所指出,利润报偿在以往是极少的被使用,而其是在1982年Teledyne Industries Inc.v.Lido Industrial Products Ltd.(1982),68 C.P.R.(2d) 204 at 227(F.C.T.D.)一案里才得到(所谓的)“再生(rejuvenation)”的。见《Belmore》;《Dimock Stratton Clarizio》at第1-80页)。而另外,有著述指出,利润报偿是在某些的场合是更为可取的,甚至是唯一的侵犯专有权利的补救措施——例如,在原告并没有制造或者行销渠道或者能力,因而并不能够证明其所遭受的利润上的损失。而被告则有着制造和行销渠道与能力,因而有着其销售以及相关的利润的数据。见《Belmore》,索引着Diversified Products v.Tye-Sil(1987),18 C.P.R.(3d)532(F.C.T.D)。此外,对专利权人来说,与赔偿金相比较,利润报偿是有着以下的优点:(1)财务信息上的保密与知情优势;(2)举证上的简便;(3)核算上的优势;(4)额外的销售;以及(5)从属性利润。见《Dimock Stratton Clarizio》at第1-81页;《Belmore》。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利润报偿是蛮为具有吸引力的补救措施,然而,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1)equitable-补救措施的相关要求;以及(2)其复杂性(例如,利润报偿所涉及的是实践步骤(例如计算)是极为复杂以及耗时的作业,因而法院是会谨慎的给予相关的考虑的)。而另外,利润报偿是一项昂贵的,以及基于其复杂性而极为少见的,补救措施。见《Hughes & Woodley》at第447页;《Lowman》;《Belmore》。
    594 i.e.“restitution”,也就是说,被告就其侵犯原告的专有权利所得来的利润是归属于原告的,而其并不带有任何补偿或惩罚的含意。见《Hughes & Woodley》at第447页。正如一系列的案例所指出"[a]n accounting of profits is an equitable remedy, proceeding on the basis that all the profits made by the defendant as a result of the infringement should be paid over to the successful plaintiff. The principle is that a person who appropriates the property of another (and infringement is seen as a species of such appropriation) should not gain in any way,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rom that appropriation." 见《Lawman》,索引着Ductmate v. Exanno (1987) 16 C.P.R. (3d) 15 (F.C.T.D.)、Beloit Canada Ltd. v. Valmet OY (1986) 8 C.P.R. (3d) 289 at p. 294 (F.C.A.)以及Lubrizol v. Imperial Oil (1992) 45 C.P.R. (3d) 449 (F.C.A.)。
    595 i.e. "deprive"。见《Dimock Stratton Clarizio》at第1-80页。
    596 i.e.“extract”。见《Stikmen,Elliott》at第9-57页。原告所能够从被告那里收回的利润是其专利对被告的制品的适销性(marketability)所作出的贡献(见《Hughes & Woodley》at第447页),而该利润是仅限于被告的纯利润(见《Stikmen,Elliott》at第9-58页)。另外,SCC有指出“accounting of profits…is measuredby the profits made by the infringer, rather than the amount lost by the inventor"(见Schmeiser-判决at第[100]段)以及"the inventor is only entitled to that portion of the infringer's profit which is causally attributable to the invention. ..on a common sense view of causation, were caused by the breach."(见Schmeiser-判决at第[101]段)。
    597 见《Hughes & Woodley》at第448页。
    598 这里的立场是假冒他人专利或冒充专利产品并不是专利侵权行为,因而这里没有涉及假冒或冒充的补救措施。
    599《专利法》第57.[1][b]条款“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
    600《专利法》第61.[1]条款“专利权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强调语气附加的]
    601《民法通则》第118条款“公民、法人的…专利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强调语气附加的]
    602 见上文“4.2.1.3.1《民法通则》‘侵犯’专利权”及“4.2.6.1从‘义务’的角度来处理”部分。
    603《民法通则》第106.[1]条款“公民、法人…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
    604《民法通则》第134条款“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强调语气附加的]
    605 i.e.“违反《专利法》第57.[1][a]条款规范的行为”。见上文“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606 i.e.正如上段所指出的《专利法》所规范的“停止侵权”及“停止[侵权]和财产保全”以及《民法通则》所提供的“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及基于违反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义务所导致的“承担民事责任”。
    607 而,进一步的,可以说是“与加拿大(甚至是英美法系)patentinfringement概念接轨的”。
    608 见上文“4.2.1.1《专利法》的专利侵权”及“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609 见上文“4.2.3.6《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的专利侵权”及“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610 见上文“4.2.5.1相关著述的‘侵犯专利权’”及“4.2.6归纳——侵犯、侵害、义务、责任”部分。
    611 见上文“4.2.1.3.1民法通则‘侵犯’专利权”及“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612 i.e.《专利法》第57.[1][a]条款“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强调语气附加的]
    613 见《卓泽渊:法学导论》第46页。
    614 就“专利权是按法定程序和条件授予的非自然、未完成、有效对人无效对世、并存预防救济补偿的消极的禁止性独占实施权利”,见上文“3.2专利侵权——专利体制的核心机制”部分。
    615 i.e. CPA s. 55.(1): A person who infringes a patent is liable to the patentee. .. for all damage sustained by the patentee or by any such person, after the grant of the patent, by reason of the infringement.与中国《专利法》所规范的不同,CPA s.55.[1]并没有定义怎样的行为构成“infringement(侵犯权利)”。
    616《专利法》第1条款。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制定本法”。
    617 例如,《专利法》第57、58、59条款均有涉及行政处理的规定。有著述称“行政处理”机制为“行政救济”(见《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37、262-267页)、“行政救济措施”(见《王景琦:知识产权》第91页)、“行政保护”(见吴汉东:“知识产权保护论”,发布时间:2004-5-27,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527-190856.htm[040605](简称《吴汉东:知识产权保护论》))或者是“行政责任”(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16页;《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77页)。就“行政处理”的相关资料,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73-178页;《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37、262-267页;《王景琦:知识产权》第91-92页;《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第94-95页;《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16页;《吴汉东:知识产权保护论》。
    618 见《专利法》第57条款。
    619《专利法》第57.[1][a]条款“…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强调语气附加的]另外,有著述描述“专利权人…可以请求专利管理机关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专利侵权‘处理方式”为“双轨制”。见《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第95页。
    620 加拿大专利体制是没有所谓的“行政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解决机制。
    621《专利法》第57.[1][b]条款“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强调语气附加的]另外,《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3.[1]条款“除当事人达成调解、和解协议,或者请求人撤回请求之外,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应当制作处理决定书,写明以下内容:…(3) 认定侵权行为是否成立的理由和依据;(4) 处理决定,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应当明确写明责令被请求人立即停止的侵权行为的类型、对象和范围;认定侵权行为不成立…驳回请求…;…”[强调语气附加的]
    622 这“专利侵权判定”是模仿(或者是采用)《专利侵权判定意见》里的“专利侵权判定”术语。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的标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第25条款“对产品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进行专利侵权判定比较…”、第31条款“在专利侵权判定中…”以及第31、42、47条款“在专利侵权判定中…”[强调语气附加的]。
    623 见上文“3.4.1专利侵权的‘构成’”部分。
    624 虽然第57.[1][a]和第11.[1]条款的“综合定义”显得是明确,然而,仔细的看,这定义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的清晰,而这是因为对第11.[1]条款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这些不同的理解方式是:理解方式A:从字面上的标点符号的位置来分析,第11.[1]条款所阐述的是:在专利被授予后,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任何人都不得:(ⅰ)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ⅱ)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虽然这理解方式是符合字面上标点符号的放置,但其显得是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原因是“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是“需要”是“为生产经营目的”,而“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则“不需要”是“为生产经营目的”;另外,“使用其专利方法”与“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是“相连接的”——i.e.“…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强调语气附加的] 理解方式B:第11.[1]条款也可以被理解为:在专利被授予后,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任何人都不得:(ⅰ)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ⅱ)使用其专利方法;或者(ⅲ)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这理解方式也存在逻辑上的问题的;原因是“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是“需要”是“为生产经营目的”,但是“使用其专利方法”或者“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则“不需要”是“为生产经营目的”。理解方式C:第11.[1]条款的另外的一种理解方式是:在专利被授予后,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任何人都不得:(ⅰ)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ⅱ)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其专利 方法;或者(iii)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这样的将“为生产经营目的”作为侵犯“产品”或“方法”或“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专利权的构成条件之一的理解方式显得是较为“合理”的,但是,这理解方式却是与“标点符号的位置”显得是有着一定的冲突。需要指出的是“理解方式C”的第11.[1]条款的“为生产经营目的”是适用于“专利方法”及“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理解显得是与相关的司法部门的意见——例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2001年09月29日)第119条款陈述:“方法延及产品。指一项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除了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而使用该专利方法外,还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而使用、销售或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所直接获得的产品。”[强调语气附加的]——以及相关著述的观点——例如,“专利侵权行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须具备四个条件。(1)必须有被侵犯的有效的专利权存在;(2)未经专利权人许可;(3)以生产经营为目的;(4)有法定的侵权行为。”(见《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第94页)及“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是指在专利权的有效期限内,任何他人在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也没有其他法定事由的情况下,擅自以营利为目的的实施专利的行为。”(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12页)——是吻合的。
    625 那就是说,侵犯“专利方法”或“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专利权是否需要“为生产经营目的”为其构成要件。
    626 见上文“4.1.2论题对象——发明专利权”部分。
    627 见下文“4.6.3.2专利侵权判定——步骤”部分。
    628 例如,《实施细则》第2.[1]条款、第21.[2]条款:《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条款、第7条款。
    629 例如,《实施细则》第2.[1]条款:专利法所称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衣方案。[强调语气附加的]《实施细则》第20.[1]条款:权利要求书应当说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清楚、简要地表述请求保护的范围。[强调语气附加的]《实施细则》第21.[2]条款: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强调语气附加的] 另外,《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条款: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强调语气附加的]《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7条款: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看待的原则。即应当将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所表达的技术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强调语气附加的]《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15.[3]条款:如果专利说明书及附图中公开的技术内容范围宽,而专利权利要求书中请求保护的范围窄,则原则上只能以权利要求中的技术内容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强调语气附加的]
    630 例如,《实施细则》第2.[1]条款、第21.[2]条款:《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条款、第7条款。
    631 例如,《实施细则》第20.[1]条款、第21.[2]条款;《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条款、第7条款。
    632 例如,《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条款、第7条款、第15.(3)条款。
    633 例如,《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6条款、第27条款。
    634 例如,《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17.[2]条款;《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33-34条款;《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2条款。
    635 加拿大专利侵权判定的起点是某“发明”——其也就是“技术、程序、机械、制造品、物质的合成”。见CPAs. 2: "... 'invention' means any new and useful art, process, machine, manufacture or composition of matter, or any new and useful improvement [thereof]"。
    636 加拿大专利侵权判定的操作性术语有“本质要素”、“文脉性分析”、“目的性构建”。见上文“3.6 Schmeiser-判决‘备用功能使用推定’专利侵权判定原则”部分。
    637 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70页:“解释权利要求的含义以确定权利范围[是]判断侵权的前提”。
    638《专利法》第56.[1]条款:“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内容为准…”;《实施细则》第20.[1]条款“权利要求书应当说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清楚、简要地表述请求保护的范围”;《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1).1条款“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强调语气附加的]另外,也见《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17.[1]条款:《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2条款。
    639 见《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17.[1]条款“专利法第56条第1款…是指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明确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所确定的范围为准”;《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1).2条款“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从整体上反映发明…的技术方案,记裁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强调语气附加的]。
    640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一.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1)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对象…(2)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原由…(3)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方法…”[强调语气附加的]
    641 Ibid.同上。
    642 综合的,中国的专利权“保护范围”是“权利要求”描述的“技术方案”,其也就是权利要求记载的“必要技术 特征”所表达的“技术内容”。这是基于:“发明创造”是“发明”(《专利法》第2条款),是新的“技术方案”(《实施细则》第2.[1]条款),而“权利要求…反映[的]技术方案[是]记载…必要技术特征”的(《实施细则》第21.[2]条款,《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条款),而“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所表达的[是]技术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7条款);就此,综合的,一项被授予专利权的“物(产品或方法)”(《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2条款)的“保护范围”是其“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所表达的“技术内容”所确定的“技术方案”。当然,在“专利说明书及附图中公开的技术内容范围宽,而专利权利要求书中请求保护的范围窄”的情况下,“权利要求中的技术内容[是]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的。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15.[3]条款。
    643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2条款“进行侵权判定,应当以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与被控侵权物(产品或方法)的全部技术特征逐一进行对应比较。”另外,有著述指出“判断专利权是否受到侵犯的基本方法是比较的方法,将可能的侵权物(包括产品和方法)和专利权保护范围进行比较…应用‘相同即侵权’的原则”。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605页。
    644 见“3.4.2.2专利侵权判定——法律与事实的混合问题”部分。
    645 这“用权判定比较”是模仿《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二.侵犯发明…专利权的判定(1)用权判定的比较”[强调语气附加的]语句里的术语。
    646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一.发明…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强调语气附加的]
    647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一.(2)节“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原则”。这些“解释原则”包括“专利权有效”(第5条款)、“折衷解释”(第6、110条款)、“完整方案”(第7条款)、“以权利要求为准”(第8条款)、“公平解释”(第9条款)、“方法延及产品”(第119条款)、“多余指定”(第47条款)等原则。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
    648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一.(3)节“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方法”。这些“解释方法”包括“最终文本”(第10条款)、“字面限定”(第11条款)、“权利要求为准”(第12、14条款)、“权利要求唯一依据”(第15、18条款]、“说明书及附图可作澄清解释”(第13条款)、“禁止反悔”(第19条款)等方法。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
    649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的“一.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部分。
    650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二.侵犯发明…专利权的判定(1)用权判定的比较”[强调语气附加的]语句里的术语。
    651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2条款。
    652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6-30条款。
    653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31-42条款;《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17.[1]条款;《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2条款。
    654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43-46条款。
    655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47-55条款。
    656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2条款。
    657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二.侵犯发明…专利权的判定(1)用权判定的比较22.进行侵权判定…”。另外,有著述指出“判断专利权是否受到侵犯的基本方法是比较的方法,将可能的侵权物(包括产品和方法)和专利权保护范围进行比较…应用‘相同即侵权’的原则”。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605页。
    658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的第“二.侵犯发明…专利权的判定.”部分,第“(1)用权判定的比较.”节,第22条款“进行侵仅判定…”[强调语气附加的]
    659 这“权利范围”术语是模仿一著述的“专利的公开性…在原则上,全面、清楚地公开其技术细节的同时也就明确划定了其权利的范围”[强调语气附加的]语句里的“权利的范围”词语。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24页。
    660 见上文“3.4.2.3.4专利权限——没被要求的视为放弃”部分。
    661《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15.(3)条款“如果专利说明书及附图中公开的技术内容范围宽,而专利权利要求书中请求保护的范围窄,则原则上只能以权利要求中的技术内容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662 见上文“4.3适用概念——‘专利侵权’是“侵犯”专利权”及“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663 i.e.《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2]条款“但是,使用者或者销售者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
    664 说“所谓的”是因为虽然《民法通则》、《民通意见》、《专利法》及《实施细则》均没有“法律责任”的定义性条款,然而,按相关著述就“民事责任”与“法律责任”的相互关系的阐述以及相关司法意见涉及“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来分析,“法律责任”与“民事责任”显得是不同的“责任概念”,而“法律责任”显得是包含“民事责任”的上位大概念,而“民事责任”则是“法律责任”大概念里的《民法通则》所规范的民事责任。就相关的司法意见而言,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2]条款“但是,使用者或者销售者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及《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的“[第]六章法律责任”的“制止侵权行为的措施”、“改正措施”、“处罚”、“没收违法所得”与“刑事责任”的 条款。就相关的著述而言,例如:“侵权行为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制裁。即法律对于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令其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是一种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见《佟柔:民法原理》第238、240页);“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种,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74页,索引着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43页),而“法律责任是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74页,第5脚注);“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宋才发: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导言,第9页);“第四节 法律责任 一、损害赔偿责任…二、行政责任…三、刑事责任…”(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284-286页):“根据我国《专利法>第11条、[第58、59条]的规定,专利侵权行为有7种类型。属于法定侵权行为的,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12页);以及“笔者认为,修订后的《专利法》第57条第一句话[i.e.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未涉及‘过错要件’…还需注意的是,立法在此规定的是‘法律责任’,涵盖了有过错而构成侵权时的损害赔偿责任以及无过错而未构成侵权时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等其他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朱谢群、郑成思:“也论知识产权”,发布时间:2004-7-6,本文原载于《科技与法律》200302期,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06-112402.htm(简称《朱谢群等:也论知识产权》))。
    665 i.e.《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2]条款“但是,使用者或者销售者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另外,《专利行政执法办法>有通过“[第]六章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规范着“制止侵权行为的措施”、“改正措施”、“处罚”、“没收违法所得”与“刑事责任”的条款。
    666 说“所谓的”是因为按关著述的陈述——例如,“无过错责任”有时会被索引为“无过失责任”(见《王利明等:侵权行为法>,第39页)、“不问过错责任”(见《江平:民法学》第748页)、“严格责任”或“客观责任”(见《宋才发: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导言,第6页)——来分析,中国显得是“尚未有‘严格责任:绝对责任’的明确区分”。正如一著述所指出“中国侵权法学者曾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来争论‘无过错责任’(或称‘无过失责任’)、‘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异同,并且直到现在仍未达成一致意见”(见许传玺:“中国侵权法现状:考察与评论(上)”发布时间:2004-2-18 16:49:11,原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1期,载于http://www.ccelaws.com/int/artpage/2/art_725.htm[050411]及许传玺:“中国侵权法现状:考察与评论(下)”,发布时间:2004-2-18 16:50:48,原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1期,载于http://www.ccelaws.com/int/adpage/2/art_726.htm[050411](简称《许传玺:中国侵权法现状》));而另外,有著述则指出“无过错责任作为处理特殊侵权行为的原则,是由德,奥等国率先提出来的,现巳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但对其称谓不一。在大陆法系国家多称为‘原因责任’,在英美法系国家通称为‘严格责任’,在苏联称为‘危险责任’,在南斯拉夫称为‘客观责任’,我国法学界一向称之为无过错责任”(见吴汉东:“论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4275[040607](简称《吴汉东:论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667 无过错责任仅需要“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为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见《江平:民法学》第749页;《王利明等:侵权行为法》第17、39、55页;《宋才发: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导言,第6-7页;《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7页。当然,侵犯专利权人需要承担的是所谓的“法律责任”,然而,可以被主张的是,其实,所谓的法律责任的停止侵权行为(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2]条款)其实也就是《民法通则》第134条款“民事责任”里的“停止侵害”,而甚至是包含“排除妨碍”。
    668 就“法律责任”的含义、牵连,见下文“5.5.2.4.3法律责任:侵权责任:民事责任:赔偿责任”部分。
    669 见上文“4.6.4专利侵权——无过错法律责任行为”部分。
    670 有著述指出“对于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不是必要的形式要件。但是,可以作为衡量情节轻重的依据”,并索引“上海专利局1990年成功地调解了一起‘不知者’的侵权纠纷”来指出“在这一纠纷中,上海市专利管理局经审理认为,行为人所使用的生产方法和销售的产品,其主要技术特征属于专利权人专利的保护范围,已构 专利侵权。但不是故意,属于过失侵权。”见《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第600页。
    671 见上文“3.4.3专利侵权——绝对责任违法行为”部分。
    672《专利法》第63.[2]条款: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出售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673 i.e.《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的“五.专利侵权抗辩…(3)不视为侵权的抗辩…99.[1]非故意行为。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属于侵犯专利权行为。[2]但是,使用者或者销售者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这里的‘合法来源’是指,使用者或者销售者通过合法的进货渠道、正常的买卖合同和合理的价格从他人处购买的。”[强调语气附加的]
    674 Ibid.同上。
    675 见上文“4.7 Schmeiser-判决在中国专利侵权机制的适用性”部分。
    676 见上文“1.2.1农作物的‘不可专利”部分。
    677 SCC在Oncomouse-判决并没有给高等生命体给予明确的定义,而仅仅是指出高等生命体包含动植物,然而,就“高等生命体:低等生命体”的划分来分析,高等生命体显得是低等生命以外的生命体,而低等生命体是那些“一块儿生产…大量…一致的特性与特征”(见Re Application of Abitibi Co.(1982),62 CPR(2d)81 (PAB)at第89页)的生命体,其中包括微生物(micro-organisms)以及单细胞生命体(single cell organisms),例如酵母菌(yeasts)、霉菌(moulds)、菌类植物(fungi)、单细胞藻类植物(unicellular algae)、细菌(bacteria)、细胞膜(cell lines)、病毒(viruses)、原生动物(protozoa)等生命体。见Schmeiser-判决at第114段:Oncomouse-判决at第198段;《Stikmen,Elliott》at第4-32页;《CBAC 0206 Report》。另外,有著述认为“任何低于完整的生命体[本身]的结构”均是可以被授予专利的主题事物。见《Zahl》at第558-560页。
    678 见 Oncomouse-判决,120段"the phrases 'manufa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matter' do not correspond to common understandings of animal and plant life"第169段 "Parliament and not the courts should determine whether and to what degree patent rights ought to extend to plants and animals"、第202段"micro-organisms are produced 'en masse as chemical compounds are prepared, and are formed in such large numbers that any measurable quantity will possess uniform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same cannot be said for plants and animals"以及第204段"several important features possessed by animals distinguish them from both micro-organisms and plants and remove them even further from being considered a 'composite of matter"。
    679 见Schmeiser-判决,第21段“In [Oncomouse-判决],plants and seeds were found to be unpatentable 'higher life forms'."。
    680 见《专利法》第25.[1]条款。另外,见《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一章,第4.4[1]条款。
    681 值得指出的是《专利法》和《实施细则》均没有就“植物品种”提供任何的定义。
    682 基于《专利法》和《实施细则》均没有就“植物品种”提供任何的定义,因而这“植物品种”词语的正确含义是有着重要的牵连——例如,是“植物品种”抑或是“植物”不可专利?就这“植物品种的含义课题”在下文的“4.8.1 基因专利与植物品种——相关的名词、概念、术语”部分有给予充分的探讨、研究、分析。
    683 Schmeiser-判决,第22段"a gene and a cell, are somewhat analogous...to find a gene and a cell to be patentable is in tact consistent with both the majority and the minority holdings in [Oncomouse-判决]" 以及 第90段"[o]ne way in which that investment is protected is through the Patent Act giving investors a monopoly when they create a novel and useful invention in the realm of plant science, such as genetically modified genes and cells”。另外,有著述认为“任何低于完整的生命体[本身]的结构”均是可以被授予专利的主题事物。见《Zahl》at第558-560页。
    684 见上文“1.2.2 基因的‘可专利’”部分。
    685 见《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2]条款阐述的“如果是首次从自然界分离或提取出来的基因…其碱基的排列顺序是现有技术中不曾记载的,并能被确切地表征,且在产业上有利用价值,则该基因…本身及其得到方法均属于可给予专利保护的客体”,其也就是表明“符合‘专利性’的基因是属于可给予专利保护的客体”。
    686《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1]条款阐述:“基因…是一种化学物质…包括从微生物、植物、动物或人体分类获得的,以及通过其他手段制备得到的。”
    687 i.e.《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2]条款:“如果是首次从自然界分离或提取出来的基因…其碱基的排列顺序是现有技术中不曾记载的,并能被确切地表征,且在产业上有利用价值,则该基因…本身及其得到方法均属于可给予专利保护的客体。”
    688 加拿大SCC在2004年的Schmeiser-判决通过“备用功能使用推定”专利侵权判定原则明确的确立了基因专利的专利权限-保护范围。见上文的“3.5 Schmeiser-判决‘基于“使用”而构成的专利侵权准则’”与“3.6 Schmeiser-判决‘备用功能使用推定’专利侵权判定原则”部分。
    689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年07月02日)、《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1997年10月10日)、《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1996年0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7年03月20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1999年04月27日)均没有涉及“基因”的条文。
    690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07月02日)(简称《农业法》),第64.[2]条款。
    691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4年修订)》(2004年08月28日)(简称《种子法》),第14、35.(3)、50.(2)条款。
    692 见《北京市农作物种子条例》(2002年09月06日),第27条款。
    693《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2001年07月11日)。
    694《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1年07月11日)。
    695《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05月09日)。
    696 i.e.《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3.(1)条款:“…农业转基因生物…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1)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2)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4)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份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697《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1年07月11日)。
    698 i.e.《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3条款:“…农业转基因生物,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1)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2)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4)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份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699 i.e.《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44条款:“本办法所用术语及含义如下:1.基因…2.基因工程技术…3.基因组…5.农业转基因生物…8.种子…。”
    700 这是与一著述(见《刘稚:与生物技术有关之专利问题研究》第156页)的“在我国没有对生物材料的保护范围作 出具体的规定”观点是相符的。
    701 i.e.《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1]条款:“基因…是一种化学物质”。
    702 i.e.《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2]条款:“人们从自然界找到以天然形态存在的基因…是一种发现,属于专利法第25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科学发现’,不能授予专利权。”
    703 i.e.《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2]条款:“…如果是首次从自然界分离或提取出来的基因…其碱基的排列顺序是现有技术中不曾记载的,并能被确切地表征,且在产业上有利用价值,则该基因…本身…属于可给予专利保护的客体。”
    704《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2002年12月12日)。
    70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2月25日)。
    70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2005年11月18日)。
    707 i.e.《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4条款:“植物新品种的鉴定方法包括田间观察检测、基因指纹图谱检测等。”
    708 有著述陈述“2005年4月…湖北一家种子公司…[为中国]第一起基因专利的侵权案件,原告是深圳一家转基因公司。原告在提交给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起诉状中称原告拥有一项使棉花具有抗虫效果的基因发明专利,原告通过科学检测,发现被告生产、经营的棉花品种中含有其专利保护的杀虫基因,原告认为被告通过生产行为使专利基因再现、倍增,其实质在于对原告专利的重复、扩大使用,已构成专利侵权,请求法院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见于志红:“从基因专利侵权案件看基因的专利保护”,载于http://www.jctdlaw.com/qikan/2006/10.htm[060628](简称《于志红:从基因专利侵权案件看基因的专利保护》]。
    709 i.e.以上脚注的2005年4月湖北一种子公司的基因专利的侵权案件得到了“和解”,而原告因而撤回了诉讼,因而该案件并未有成为判例。见《于志红:从基因专利侵权案件看基因的专利保护》:“湖北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具有抗虫效果的棉花基因发明专利侵权案件”在“2005年6月,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此案,原告主张用4个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权利要求1进行侵权比对,双方当事人都提出了委托鉴定的申请,请求法院委托有关机构对被告棉花种子和它的父本和母本进行检测,以确定被告棉花品种中是否含有原告专利权利要求1中一种编码已知B.T杀虫蛋白质的新的DNA序列及其同源系列,并查明基因的来源是什么?从此案件进入了漫长的鉴定,调查阶段,在此阶段经法院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原告撤回了诉讼。本案中一些敏感问题也暂时没有了答案。”[强调语气附加的]
    710 例如,“从[专利局《审查指南-2001》第二部分第十章的]规定中,可以明确基因或DNA序列作为化学物质是可以专利的。”[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刘稚:与生物技术有关之专利问题研究》,第97页;“如果是首次从自然界分离或提取出来的基因或DNA片段,其碱基的排列顺序是现有技术中不曾记载的,并能被确切地表征,且在产业上有利用价值,则该基因或DNA片段本身及其得到方法均属于可给予专利保护的客体。”[强调语气附加的]见《马桂丽:有关基因专利申请的探讨》;以及“基因产品专利属发明专利…假如制成品符合专利权的实质性条件,就可申请专利…只有当微生物经过分离成为纯培养物,并且具有特定的工业用途时,微生物本身才是可以授予专利的主题(我国专利局[《审查指南-2001》]第二部分第十章712微生物本身的可专利性)。所以,转基因微生物理所当然地属于专利性范畴。”[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无名:“基因的专利法律问题”,载于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4_4%5C10%5C1025133390.htm[040719](简称《无名:基因的专利法律问题》)。
    711 i.e.“基因作为具备特定条件的科学发现仍可获得专利保护。这里的‘特定条件’就是专利的‘三性’要求…结论是:无论是发明还是发现,只要基因具备了专利‘三性’,也就具备了可专利性…我们认为在我国迅速全面地对基因提出专利法律保护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我国《专利法》未对微生物作出明确规定…但依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5条和‘审查指南’第2部分第10章的规定,微生物属于可授予专利的主题。基因的专利保护完全可以鉴此执行…在可专利性问题上,可淡化发明与发现的区别,专注于基因的专利性要求,规定‘涉及基因的专利申请,符合本法所规定授予专利权实质要件的,可授予专利权’;或者参照我国专利法对于微生物作法,承认其发明。”[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朱川:基因专利法律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
    712 i.e.“我们的结论:淡化发明与发现的区分,严格专利性审查标准…我们认为专利法只有在面对新的保护客体时,才需要重新利用新的原则来考虑问题,或者说抛开表面的规则来考虑问题——不必过分拘泥于发明同发现的区别,更多地关注其他专利性的审查。基因技术就是这样的新客体,没有必要先确定其是发明还是发现,而应直接对之审查三性,符合要求的自然应当授予专利。”[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
    713 说“相似”是因为虽然就农作物(及植物)而言,加拿大与中国均是有着相同——i.e.植物不是可专利的主题事物——的规定,然而,就接近这问题的角度(或处理这问题的方式)而言,加拿大与中国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那就是:加拿大是从“高低等生命体”的角度来接近及处理,而中国则是从“动植物”的角度来接近及处理;而这样的不同的接近及处理方式是有着不同的牵连及效果的;例如,在中国,有部门规章提出“微生物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范畴”(见《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1 条款),而在加拿大,微生物则是被看待为类似化学元素的低等生命体。
    714 按《专利法》第57.[1][a]和第11.[1] 条款的(综合)规定,就产品专利而言,专利侵权行为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专利产品的行为。
    715 见上文的“4.6.2 专利侵权的‘构成’”部分。
    716 i.e.《处理专利纠纷办法》、《审查指南-2001》及《专利行政执法办法》。
    717 i.e.《审理专利纠纷解答》、《专利侵权诉讼批复》、《专利侵权管辖复函》、《诉前停止侵权规定》及《审理专利纠纷规定》。
    718《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114条款:“使用该产品。指专利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产品技术方案的技术功能得到了应用。”
    719 按相关条文就这两“使用”与“应用”词语的采用——例如:《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114条款的“使用该产品[是]指专利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产品技术方案的技术功能得到了应用”、《审查指南-2001》的“第四章 专利分类…2.分类的内容…[3]:上述引得码所表示的技术情报是对已分类情报的补充(如指出一种组合物或混合物的基本组成物或一种化合物的构成集团等),或者是指明已分类的技术主题的使用或应用”以及《审查指南-2001》的“第四章 专利分类…3.技术主题…3.2技术主题的类别[1]技术主题与某物的本身特性或功能有关,或者与某物的使用或应用有关”——这两“使用”与“应用”概念显得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然而,基于篇幅及相关性的考虑,在这里就不加以探讨或分析了。
    720 就这双重功能方面的研究及分析,见上文“2.1 遗传的实体——DNA、基因”。另外,也见下文“4.8.1 基因专利与植物品种——相关的名词、概念、术语”部分。
    721 需要指出的是《专利侵权判定意见》并未有明确“技术功能”的含义,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机关的规章、司法部门的意见或相关著述的观点也未有相关的陈述,就此,按合理的推理,“技术功能”显得是指专利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的‘功能’”。
    722 其也就是说,含有Monsanto-基因的(转基因)农作物能够在含有glyphosate的环境里安然的成长。
    723 当然,正如在“1.2 Schmeiser-判决的‘中国含义’”部分所指出,这里的“适用”是指“参考’或‘借鉴’上的适用’,而并不是提议加拿大的案例是适用于中国的法律体制。
    724 i.e.4.7.1至4.7.3部分的分析。
    725 i.e.“植物品种的不可专利”及“基因的可专利”。
    726 i.e.那“法律法规的缺乏规定”、“部门规章的缺乏指导”、“司法部门的未有意见”、“司法实践的未有判例”及“法学术界的未有观点”的情况。
    727 i.e.含有被授予专利的基因的转基因农作物是按大自然的分子生物学原理来运行的,而不是根据所在国的法律来运作的。
    728 当然,值得关注的是有著述认为基于“不同司法体制”因而中国与加拿大司法界就“相似的事实”可以有着“不同[的]判决”(见《于志红:从基因专利侵权案件看基因的专利保护》);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性的、合理的论据及论证是可以,甚至是应该、必须,跨越国界的。另外,就算所谓的“基于相似的事实…不同司法体制…不同判决”是代表主流的观点,然而,SCC在Schmeiser-判决所确立的针对“什么活动足以构成‘使用了’含有被授予专利的基因的转基因农作物”从而构成侵犯了该基因专利的推定的“备用功能使用推定”原则是对中国当前的“什么行为足以构成‘使用了’含有被授予专利的基因的转基因农作物的基因专利”——或者是“什么行为足以构成对转基因农作物所携带的基因专利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产品技术方案的技术功能‘得到了应用’”——的问题是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的。
    729 说“可能”——而不是“会、将会”或“应、应当”——是因为中国毕竟是有着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制;而另外,与加拿大的CPA不同,虽然《专利法》第25.(4)条款有明文规定“对“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但是司法界尚未有就基因专利的专利权限(或保护范围)给予相关的解释或意见,因而这领域是处于颇为空白的状态,因此,正如—著述(《于志红:从基因专利侵权案件看基因的专利保护》)所指出,中国法律界与加拿大法律界在专利侵权认定方面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可能是“不完全同”的,因而会有“基于相似的事实…类似案件的不同判决”的实践的;因此,在这里所采用的是“可能”,而不是“会、将会”或“应、应当”。就“中国特色”,见“‘三种专利权人’这个‘中国特色’”(见郑成思:“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发布时间:2004-7-1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11-102741/htm[040712](简称《郑成思: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知识产权法》)),“民事责任单独设立章节,被认为是我国民法的独特结构,是我国民法的‘中国特色’”(见《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99页)以及“立法体制、基本原则、各项制 度及其具体内容…是在研究了我国的民法史…民间风俗习惯…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新经验的结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3页)。就“不完全同”及“基于相似的事实…类似案件的不同判决”,见《于志红:从基因专利侵权案件看基因的专利保护》,尤其是“虽然基于相似的事实,由于法律体制和法律规定的不同,在侵权认定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与加拿大的律师可能是不完全同的,这也体现出不同司法体制对类似案件的不同判决。”
    730 就中国当前的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阶段以及与其相关的立法、司法及法学大环境来观测及推测,Schmeiser-判决对中国专利侵权判定可能带来的“更多的应该是‘疑问’,而不是(直接的或正面的)冲击”,但是,无论如何,这些疑问可以是修正(甚至是革新)的前奏(甚至是推动),因而这里采用的是“疑问形式的冲击”。
    731《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一章,第4.4.[1]条款。
    732 i.e.《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07月0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年07月0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4年修订)》(2004年08月28日)、《北京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01月24日)、《北京市农作物种子条例》(2002年09月06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05月09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1年07月11日)、《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2001年07月11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1年07月11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7年03月20日)。
    733 i.e.《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1997年10月10日)、《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1996年0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1999年04月27日)及《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2002年12月12日)。
    734 i.e.《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2月25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2005年11月18日)。
    735 i.e.《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UPOV 1991)及《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78年文本)》(UPOV 1978)。
    736 i.e.王兴:“植物品种的专利保护”,日期:2005-05-21,来源:法律信息网,载于http://www.myipr.com/suma/2005-05/3215.html[060628](简称《王兴:植物品种的专利保护》)。
    737 见《专利法》第25.[4]条款。
    738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December 2, 1961, as Revised at Geneva on November 10, 1972, on October 23, 1978, and on March 19, 1991, (简称 "UPOV-1991"), 载于http://www.upov.int/en/publications/conventions/1991/w_up910_.htm [060927]。
    739 见UPOV-1991, Chapter 1, Article 1 Definitions, 第(ⅵ)条款: "'variety' means a plant grouping within a single botanical taxon of the lowest known rank, which grouping...can be defined by...and considered as a unit with regard to its suitability for being propagated unchanged." 作为参照,UPOV-1991,Chapter 1,Article 1 Definitions…,第(ⅵ)条款为"'variety[种类、品种]'means a plant grouping[植物分组]within a single botanical[植物学的]taxon[分类单位]of the lowest known rank[等级]”;那就是说“‘种类[i.e.品种]’是指已知最低等级的一个植物学分类单位里的一个植物分组”。
    740《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78年文本)》(UPOV 1978),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1961年12月2日制定,1972年11月10日、1978年10月23日在日内瓦修订(简称“UPOV-1978”),载于http://www.cnpvp.net/cnpvp/main/cn/view.asp?ar_id=64&anclassid=5&nclassid=11[060722]。
    741 见UPOV-1978,第6.(1)条款。
    742 i.e.Plant Breeders' Rights Act(植物育种者权利法规),S.C.1990,c.20.(简称“PBRA”)。
    743 见PBRA第2. (1)条款"'plant variety' means any cultivar, clone, breeding line or hybrid of a prescribed category of plant that can be cultivated",而"'category' means a spedes or any class within a species",而"'prescribed' means prescribed by regulation"。
    744《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1997年10月10日)(简称《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745《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第3.1条款。
    746《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4年修订)》(2004年08月28日)(简称《种子法》)。
    747《种子法》第74.(2)条款“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748《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7年03月20日)(简称《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749《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2条款。
    75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2005年11月18日)(简称《高院侵犯植物新品种权适用法律问题解释(征)》)。
    751《高院侵犯植物新品种权适用法律问题解释(征)》第2.[1]条款:“有证据证明被控侵权物的全部性状特征与某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全部性状特征完全相同或者性状特征的不同是因非遗传变异所致,人民法院一般应当认定被控侵权物为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六条所称的“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强调语气附加的]
    752 i.e.“植物品种是指任何一个单一已知最低级别植物学分类单位的植物群体,如果要求保护的动植物不限定于一个特定的植物或者动物品种,就具有可专利性。”见《王兴:植物品种的专利保护》。
    753 中文的“分组”的英文含义是“divide into groups、be grouped according to ability、grouping”(见Microsoft Word 2000翻译工具的翻译内容),而这是与“植物学分类单位里的一个植物分组(i.e.a plant grouping within a single botanical taxon)”的含义是相吻合的。
    754 中文的“群体”的英文生物学对应词是“population、colony”,而社会学对应词则是“group”(见Microsoft Word 2000翻译工具的翻译内容),而这显得是与“植物学分类单位里的一个植物分组(i.e.a plant grouping within a single botanical taxon)”的含义不相符。
    755 i.e.“分组、类项”所描述的是“类别”,而“群体”所描述的是“数量”;或者换一个视角,“分组、类项”所指向的是“category:类型、种类、类别、类目”,而“群体”所指向的则是“population:群体、群众;或者是colony:群、集群”。
    756 就这些的“含义-牵连”的相关的分析、阐明,见下文“4.8.1 基因专利与植物品种——相关的名词、概念、术语”,特别是“4.8.1.7 疑问——不可专利的是‘植物品种’抑或是‘植物’?”及“4.8.2 基因专利的操作机制——相关的概念、术语、争端”部分。
    757 这是基于UPOV-1991,Chapter 1,Article 1 Definitions,第(ⅵ)条款的是“a plant grouping[分组]within a single botanical[植物学的]taxon[分类单位]”,而PBRA第2.(1)条款的是“a prescribed category[类项]of plant”及而“‘category’means a species or any class[分类]within a spedes”,因而综合的,其含义是“分类单位里的分组”,或简称为“类项分组”。
    758 i.e.“独特的性状、有特色的性状(i.e.distinctive characterislics/traits)”。也见接着的“4.8.1.2‘基因:性状特征:植物品种’的关联”部分。
    759《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1]条款。
    760《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1年07月11日)。
    761《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44.1条款。
    762 见UPOV-1991, Chapter 1, Article 1 Definitions…,第(ⅵ)条款:'varieiy'...can be defined by the expres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from a given genotype or combination of genotypes, distinguished from any other plant grouping by the expression of at least one of the said characteristics..."。那就是说,“‘种类[i.e.品种]’是指已知最低等级的一个植物学分类单位里的一个植物分组,该分组…可以通过某一特定的基因型或基因型组合所表达的特征,[由于]至少一种上述[所说]的特征的表达而与其他的植物分组有所不同及基于其适宜被繁殖的不变性而被认为是一个单元来定义”[强调语气附加的];而简略的:“品种”是指“已知最低等级的一个植物学分类单位里的一个植物分组…可以通过某一特定的基因型或基因型组合所表达的特征与其他的植物分组有所不同及基于其适宜被繁殖的不变性而被认为是一个单元来定义”。
    763 见李顺德:“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www载于 http://www.sipo.gov.cn/sipo/zcll/xsyj/xslw/200110/t20011011_70097.htm[060722](简称《李顺德: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这著述所提及的“编码”及“遗传”功能也就是所谓的“实体的被复制(tangibly copied)及非实体的被读取(intangibly read)”功能。
    764 见《王兴:植物品种的专利保护》。
    765 见上文“2.1 遗传的实体——DNA、基因”部分。
    766 见上文“2.3 转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实践技术部分”部分。
    767《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条款。
    768《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3.[3]条款。
    769《北京市农作物种子条例》(2002年09月06日)(简称《京农作物种子条例》)。
    770《种子法》第2条款:《京农作物种子条例》第2.[2]条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44.8条款。
    771《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第5条款。
    772《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4条款:“转基因动物或植物是通过基因工程的重组DNA技术等生物学方法得到的动物或植物。其本身仍然属于…第4.4节定义的…“动物品种”或“植物品种”的范畴,根据专利法第25条第1款第(4)项规定,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773《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05月09日)。
    774《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3.[1]条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3、44.5条款。
    775《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3.(1)条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3条款。另外,《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第6条款有阐述“转基因…植物(含种子…)…转基因…植物…产品,含有转基因…植物…或者其产品成份的种子…等产品…[需]标注‘转基因××’。”
    776 韩利琳:“建立和完善中国生物工程转基因安全性的法律制度之研究”,载于http://www.riel.whu.edu.cn/show.asp?ID=655[060628](简称《韩利琳:中国生物工程转基因安全性的法律制度》)。
    777 见《韩利琳:中国生物工程转基因安全性的法律制度》。
    778 见《Jessen》。
    779 这里针对的是“植物”,而植物是DNA或基因组所控制的,因而采用“基因组”术语。
    780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转基因”作为名词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而构成的‘基因”;而当其作为“前缀(prefix)”形容词的时候,其含义则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而构成的”的意思,因而“转基因植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其基因组而成为有着某性状特征的‘植物’”。
    781 见《农业法》第2.[1]条款:“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782 相关法规没有“农作物”的定义:然而,《农业法》第2.[1]条款阐明“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强调语气附加的],而第16.[2]条款则阐明“种植业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调整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强调语气附加的];就此,按合理的推理,“农作物”也就是“种植业的作物”,其也就是“用于农业的‘植物’”。另外,“作物”的英文翻译是“crop”,其是指“农业的植物”。
    783 Ibid.同上。
    784 见《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4条款:“转基因…是通过基因工程的重组DNA技术等生物学方法得到的…”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3.[1]条款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3、44.5条款阐明“转基因…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另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44.2条款阐明“基因工程技术,包括利用载体系统的重组DNA技术以及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把重组DNA分子导入有机体的技术。”
    785 见上文“4.8.2基因专利的操作机制——相关的概念、术语、争端”部分。
    786 i.e.“chemical configuration”。另外,相应的,该转基因专利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i.e.其“化学的结构”——给该转基因所存在于的转基因植物所带来的是“基于该技术特征而来的‘生理特征’”。
    787 i.e.基因是“控制其所存在于的植物的性状是有着与其他的植物分组不同的性状特征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以及“控制其所存在于的植物的遗传性状稳定一致的‘结构单位’”——其也就是所谓的“实体的被复制(tangibly copied)以及非实体的被读取(intangibly read)”功能。
    788 i.e.油菜籽。
    789《专利法》第25.[2]条款。
    790《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一章,第4.4.[1]条款:“专利法所称的植物,是指可以借助光合作用,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合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来维系生存,并通常不发生移动的生物。”[强调语气附加的]
    791 例如,《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4条款:“转基因…植物是通过基因工程的重组DNA技术等生物学方法得到的…植物。其本身仍然属于…第4.4节定义的…‘植物品种’的范畴”[强调语气附加的]。这《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4条款的前提(或假定)显得是符合“专利性”的“植物产品专利权利要求”是必然的能够构成“新的‘植物品种’”。这前提(或假定)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正如随后的篇幅所阐明,在转基因植物基因专利范畴,以及在转基因植物的转基因是可专利的客体的情况下,这前提(或假定)也是存在相当的疑问的。
    792 这“符合专利性的植物则必然会是‘新颖的’植物因而是“植物新品种”论据”可以被主张是存在于《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4条款的“转基因…植物是通过基因工程的重组DNA技术等生物学方法得到的…植物。其本身仍然属于…第4.4节定义的…‘植物品种’的范畴”[强调语气附加的]。
    793 见无名:“关于动物和植物品种的概念”,载于http://www.biodiv-ip.gov.cn/zsjs/xgzs/t20030527_14049.htm[060702]{简称《无名:关于动物和植物品种的概念》)。该著述就TRIPS的第27条款阐述“植物是范围更加宽泛 的上位概念,而…植物品种则是范围比较狭窄的下位概念。上位概念是包括了下位概念的,若对包括了一部分不可授予专利的下位概念(…植物品种)的上位概念(…植物)授予了专利,其实质是也对该下位概念(…植物品种)进行了保护,这无疑是不合法的。”
    794 见上文“4.8.1.6‘基因可专利’与‘植物品种不可专利’的牵连”部分。
    795 加拿大是通过“高等生命体不能取得专利”而“植物是高等生命体”的原则来达到“植物不可专利”的。更多的,见上文“1.2.1 农作物的‘不可专利’”部分。
    796 i.e.“专利性”,其也就是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
    797 在加拿大是 "making, constructing and using the invention and selling it to others to be used" (见 CPA s. 42, 而在中国是“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见《专利法》第11.[1]条款)。
    798 见上文“4.7.1.1‘植物’的‘不可专利”部分。
    799 见上文“4.7.1.2‘基因’的‘可专利’”部分。
    800 加拿大的是“Claim(s) or Patent Claim(s)、权利要求”(见上文“3.4.2.3.4专利权限——没被要求的视为放弃”部分),而中国的是“权利要求书”(见《专利法>第26.[1]、26.[4]、56.[1]条款)。
    801 在加拿大专利领域,“权利要求、权利界限、保护范围、专利权限”是不同的术语在不同的文脉语境里描述同一样的概念。见上文“3.1.2权利要求、权利界限、保护范围、专利权限”部分。
    802 例如,《专利法》、《实施细则》、《处理专利纠纷办法》、《专利行政执法办法》、《审理专利纠纷解答》、《专利侵权诉讼批复》、《专利侵权管辖复函》、《诉前停止侵权规定》、《审理专利纠纷规定》及《专利侵权判定意见》均没有涉及“专利权限”的条文。另外,有著述采用“权利范围”术语。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70页;《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217页。
    803 例如,有著述指出“[权利要求书]是具体说明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请求专利法保护的范围的书面文件。在专利申请被批准后,权利要求书即成为具体说明专利权限范围的书面文件。”[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50页。另外,有著述指出“‘权利要求书’在许多国家被称为‘专利请求’…申明将来的权利人将享有的权利范围…使公众及司法机关都能够根据它判断出一项专利的受保护内容”。[强调语气附加的]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217页。
    804 例如,《专利法》、《实施细则》、《审查指南2001》、《专利行政执法办法》、《专利侵权诉讼批复》、《审理专利纠纷规定》及《专利侵权判定意见》有多项涉及“保护范围”的条文,而《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王嵩山等:知识产权法学》及《杨振山等: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券》有多项涉及“保护范围”的陈述。
    805 i.e.“effect”,as in “in effect”。见Schmeiser-判决,第160段。
    806 i.e.“Patent Claim”。在加拿大专利领域,“权利要求、权利界限、保护范围、专利权限”是不同的术语在不同的文脉语境里描述同一样的概念。见上文“3.1.2 权利要求、权利界限、保护范围、专利权限”部分。
    807 所谓的“expansive doctrine”(第41、79段)及“expansive rule”(第43段)的“expansive”。见Schmeiser-判决。808 正如Schmeiser-判决的Dissent法官们所指出“[t]o conclude [that plants containing the patented gene have stand-by value or utility] would,in effect, confer patent protection on the plant.”见Schmeiser-判决,第160段。
    809 见《专利法》第2条款:“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强调语气附加的]
    810 见《实施细则》第2.[1]条款:“专利法所称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强调语气附加的]作为对比,加拿大CPA的“invention-发明”是“任何新的及有用的技术、程序、机械、制造品或物质的合成物,或者是任何的新的与有用的技术、程序、机械、制造品或物质的合成物的改良(i.e.any new and useful art,process,machine, manufacture or composition of matter, or any new and useful improvement in any art, process, machine, manufacture or composition of matte)”。见CPA s. 2。
    811 i.e.“权利要求书”。见《专利法》第26.[1] 条款:“申请发明…专利的,应当提交请求书、说明书及其摘要和权利要求书等文件。”[强调语气附加的]
    812 见《实施细则》第20.[1]条款:“权利要求书应当说明发明…的技术特征”、第21.[2]条款:“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条款:“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从整体上反映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强调语气附加的]。
    813 Ibid.同上。
    814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7条款:“…应当将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所表达的技术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强调语气附加的]。
    815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7条款:“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看待…即应当将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所表达的技术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强调语气附加的]。
    816 见《专利法》第26.[4]条款:“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说明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第56.[1]条款:“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实施细则》第20.[1]条款:“权利要求书应当说明发明…的技术特征,清楚、简要在表述请求保护的范围”,《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17.[1]条款:“专利法第56条第1款…是指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明确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所确定的范围为准…”、《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1.[1]条款:“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第15.[3]条款:“…原则上只能以权利要求中的技术内容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及《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2条款:“专利法第56条第1款…是指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特征所确定的范围为准”[强调语气附加的]。
    817 见,Schmeiser-判决,APPENDIX:Patent Document Number 1,313,830:Glyphosate-Resistant Plants。另外,见Schmeiser-判决,第20、117段。该专利号1,313,830的序列明细为:1-7是关于“chimeric gene(混合基因)”,8-14是关于expression vector(表达媒介),15-21是关于plant transformation vector(植物改造媒介),22-28是关于glyphosate-resistant plant cell(能抵抗glyphosate的植物细胞),29-42是关于实行以上程序的各种方式与方法,43-51是关于9类能抵抗glyphosate的植物细胞,和52是关于plasmid(独立复制的chromosomal DNA molecule)pMON546,ATCC。在DNA复制范畴,“vector(媒介)”是指那用来携带被复制的DNA片段的plasmid(独立复制的chromosomalDNAmolecule)或者是phage chromosome(bacteriophage的chromosome);而“expression vector(表达媒介)”是指用来表达在某一细胞里被复制的基因的媒介。见(BTO Genetic Glossary》。
    818 那就是说,基于Monsanto-专利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所表达的技术内容“没有涉及”含有混合基因或含有混合基因的植物细胞的“植物”本身,因而那“含有Monsanto混合基因及细胞的‘植物’并‘不属于Monsanto-专利的利要求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所表达的技术内容”,因而其“不属于Monsanto-专利的保护范围”,因而对含有被授予专利的Monsanto混合基因及混合细胞的“植物”的耕作不会构成侵犯到Monsanto的基因或细胞的专利。
    819 基于Monsanto-细胞是含有Monsanto-基因的,因而含有Monsanto-细胞的植物是必然的含有Monsanto-基因的,就此,从“含有Monsanto-基因的植物”的角度来分析就足以覆盖这里所涉及的课题。
    820 见上文“4.6.3.2 专利侵权判定——步骤”里关于“保护范围”的脚注。
    821 i.e.并没有对含有Monsanto-基因专利的农作物喷洒含有glyphosate的除草济。
    822 而这也就是SCC在Schmeiser-案件所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823 见上文“1.1.1 Schmeiser-判决的‘世界性’”及“1.1.2 Schmeiser-判决的‘重要性’”部分。
    824 见上文“4.7.3.2 技术功能‘得到了应用’——未明确的概念”部分。
    825 说“可以”是因为,正如在Schmeiser-案件的情况,那“抵抗glyphosate”的“技术特征、生理特征、生理优势”是在耕作者使用含有glyphosate的除草化学品的时候才起作用的,而其他的“技术特征、生理特征、生理优势”——例如,决定某生命体的颜色的生理特征——则不一定有赖生态环境来起作用的。
    826 说里的“起作用”是被实现、被应用到的意思。这里表明的是某基因所特定的“生理特征”可以是“已经表达”但“未起作用(或未被应用)”——那就是说,正如在Schmeiser-案件的情况,Monsanto-基因在该问题农作物体内已经表达,但基于Schmeiser并没有使用含有glyphosate的除草化学品,因而该已经表达的生理特征是“没有起作用”。
    827 i.e.能够在存在glyphosate的生态环境里依然安然无恙的生存及成长的“潜伏性(备用)功能性状特征”。
    828 i.e.那“在大结构(或程序)里采用起着有意义或重要作用的专利发明组成部分是足以构成对该专利发明的侵犯”的“expansive doctrine”。见Schmeiser-判决at第41-46段;另外,见上文“3.6 Schmeiser-判决‘备用功能使用推定’专利侵权判定原则”部分。
    829 i.e.“Possession as stand-by has insurance value[and utility]”。见Schmeiser-判决at第47-49段。
    830 i.e.“发明创造”是“发明”(《专利法》第2条款),是新的“技术方案”(《实施细则》第2.[1]条款),而“权利要求…反映[的]技术方案[是]记载…必要技术特征”的(《实施细则》第21.[2]条款,《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条款),而“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所表达的[是]技术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7条款);就此,综合的,一项被授予专利权的“物(产品或方法)”(《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22条款)的“保护范围”是其“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所表达的“技术内容”所确定的“技术方案”。
    831 这是基于“发明”是“技术方案”,是权利要求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所表达的“技术内容”。
    832 i.e.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其也就是《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2]条款所阐述的“是首次从自然界分离或提取出来的基因…其碱基的排列顺序是现有技术中不曾记载的,并能被确切地表征,且在产业上有利用价值,则该基因…本身…属于可给予专利保护的客体。”
    833 见《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1]条款,supra.在前。
    834 例如,就《专利侵权判定意见》而言,“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原则”(包括折衷解释、完整方案、全面考虑、公平解释等原则)、“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方法”(包括公平解释、权利要求准确、权利要求为唯一依据等原则)及“侵犯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判定”(包括特征比较、全面覆盖、上下概念、等同特征等原则)均未有涉及“备用功能”方面的规定。
    835 i.e.Schmeiser-判决的第5项准则。
    836 那就是说,虽然该“技术持征”所提供的“生理特征”是否(或能否)起作用是有赖于该生命体所处于的生态环境,而在该“生理优势”在起作用之前,其仅仅是一项“备用功能”,然而,无可非议的,在起作用之前,该“技术特征”依然有提供着一定的“生理优势”,因而其是有着一定的“备用功能(或保险价值)”的。
    837 见上文“4.8.4 基因专利的权能属性——基因专利权能有否备用功能”及“3.6 Schmeiser-判决‘备用功能使用推定’专利侵权判定原则”部分。
    838 Ibid.同上。
    839 i.e. "Purposive Construction"是"capable of influencing what amounts to 'use' in a given case", 而"what is prohibited is 'any act that interferes with the full enjoyment of the monopoly granted to the patentee'"以及"protection for that which he has actually in good faith invented",因而"[when applied] to 'use', the question becomes: did the defendant's activity deprive the inventor in whole or in par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of full enjoyment of the monopoly conferred by law?"。见Schmeiser-判决at第33-35段。
    840 i.e. "Contextual Analysis"阐明"the patentee's monopoly generally protects its business interests",而"the activity is usually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to make a profit or fo fudher the actors business interests" 以及"inventors are normally deprived of the fruits of their invention and the full enjoyment of their monopoly when another person, without licence or permission, uses the invention to further a business interest", 因而"[w]here the defendant's impugned activities furthered its own commercial interests, we should therefore be particularly alert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defendant has committed an infringing use"。见Schmeiser-判决at第32、36-38段。
    841 其也就是“含有被授予专利权的基因的(高等)生命体”。
    842 见上文“4.7.3.1‘使用’产品专利侵权——技术功能‘得到了应用’”部分。
    843 见上文“4.7.3.2 技术功能‘得到了应用’——未明确的概念”部分。
    844 i.e. "[intentionas] additional ingredient"。见Schmeiser-判决at第50-55段。
    845 i.e.“rebuttable presumption”。见Schmeiser-判决at第56段。
    846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114条款。另外,见上文“4.7.3.1‘使用’产品——技术功能‘得到了应用’”部分。
    847 见上文“4.7.3.2 技术功能‘得到了应用’——未明确的概念”部分。
    848 见上文“4.8.5 基因专利使用的构成——持有备用功能能否构成使用”部分。
    849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一.(2)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原则”。
    850 i.e.《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的“标题”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的通知”。[强调语气附加的]
    851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一.发明…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
    852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一.发明…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1)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对象 1.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和要求的内容为准”。[强调语气附加的]
    853 Ibid.同上。
    854 见《专利法》第56.[1]条款;《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第17.[2]条款;《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1、8条款;《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12条款。
    855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6条款。
    856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7条款。
    857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8条款。
    858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条款。
    859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一.(2)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原则”。
    860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8条款。
    861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6条款。
    862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条款。
    863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8条款:“在解释专利权利要求时,应当以专利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内容为准…技 术内容应当通过参考和研究说明书及附图,在全面考虑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申请日前的公知技术、技术解决方案、作用和效果的基础上加以确定。”[强调语气附加的]
    864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6条款:“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应当…避免采用“周边限定”原则…又要避免采用“中心限定”原则…应当处于上述两个极端解释原则的中间,应当把专利权人的合理正当的保护与对公众的法律稳定性及其合理利益结合起来”。[强调语气附加的]
    865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一个疑问是《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6条款的“其合理利益”是指“公众的合理利益”抑或是“专利权人的合理利益”?无论如何,这里采用的是“公众的合理利益”。
    866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条款:“解释专利权利要求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既要充分考虑专利权人对现有技术所做的贡献,合理确定专利保护范围,保护专利权人的权益,又不得侵害公众利益。…”。[强调语气附加的]
    867 在“使用”范畴,“优势”包含“备用功能”的存在——那就是说,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某发明所提供的功能”的可能。见Schmeiser-判决,第84、104段。另外,见上文“3.5 Schmeiser-判决‘基于“使用”而构成的专利侵权准则’”部分。另外,从“优势的角度”SCC提出“专利侵权的检验为:"[D]id the defendant by his acts or conduct, deprive the inventor, in whole or in par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of the advantage of the patented invention." [强调语气附加的]见Schmeiser-判决,第44段。
    868 i.e. "Use'... denote utilization with a view to production or advantage."见 Schmeiser-判决,第46、58段。另外,见上文“3.5 Schmeiser-判决‘基于“使用”而构成的专利侵权准则”部分。
    869 i.e.“full enjoyment of monopoly”。见Schmeiser-判决,第34、140段。
    870 正如Dissent-法官们在Schmeiser-判决,第160段指出 "[t]o conclude [that plants containing the patented gene have stand-by value is], in effect, confer patent protection on the plant"。
    871 i.e.《专利法》及《实施细则》均没有涉及发明人的“利益合理性的衡量”或“贡献与回报的衡量”的规定。
    872 就这方面,可以参考SCC在判断专利权限-保护范围时并“不考虑”专利权人对现有技术所做的贡献、利益的合理性或者是公众的合理利益等因素的立场——例如SCC在Oncomouse-判决阐明“[f]his Court's views as to the ufility or propriety of patenting non-human higher life forms such as the oncomouse are wholly irrelevant" (第153段)及"this Court does not possess the institutional competence to deal with issues of this complexity, which presumably will require Parliament to engage in public debate, a balancing of competing societal interests and intricate legislative drafting" (第183段) [强调语气附加的]。另外, SCC在Schmeiser-判决, 第35段, 明确的指出“[f]he guiding principle is that patent law ought to provide the inventor with protection for that which he has actually in good faith invented"。
    873 见上文“4.8.7.1‘全面考虑’——直接覆盖植物个体?”部分。
    874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假设)《专利法》第25.[4]条款所规范的不可专利是“植物品种”,因而“‘植物’并不是不可专利”的,因而这样的“直接覆盖”是合法的。
    875 见上文“4.8.1 基因专利与植物品种——相关的名词、概念、术语”部分。
    876 见上文“4.8.7.1‘全面考虑’——直接覆盖植物个体?”及“4.8.8 基因专利的保护范围——是直接覆盖抑或是效应延伸?”部分。
    877 说“检讨”是因为基于论题及篇幅上的限制,本论文并未有就这些的问题展开全面的研究及分析,而仅仅是通过“专利侵权’是指‘侵犯’专利权的角度”来接近及处理这些的问题(而已)。
    878 见上文“4.8.1.5‘基因:转基因:性状特征:技术特征:技术内容’的关联”部分。
    879 见《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第9.1.2.2.[2]条款:“如果是首次从自然界分离或提取出来的基因...其碱基的排列顺序是现有技术中不曾记载的,并能被确切地表征,且在产业上有利用价值,则该基因...本身...属于可给予专利保护的客体。”
    880 Ibid.同上。
    881 见上文“4.7.2 中国基因专利的专利权限——未知的领域”部分。另外,有著述指出“[中国]没有对生物材料的保护范围作出具体的规定”。见《刘稚:与生物技术有关之专利问题研究》第156页。
    882 见上文“4.2.1 相关法规的规定”、“4.2.2管理机关的规章”及“4.2.3司法部门的意见”等部分。
    883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的“二.侵犯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判定”。
    884 见上文“4.7.2.4司法实践的未有判例”部分。
    885 见上文“第三章 农作物基因专利对加拿大专利侵权判定的冲击”——尤其是“3.8 Schmeiser-判决对(传统的)专利侵权判定的冲击”——部分。
    886 这里的“适用于”并不代表这“备用功能使用推定”专利侵权判定原则仅适用于基因专利领域,而只不过是尤其的显示出这原则是适用于基因专利领域而已。另外,就这原则的适用性而言,其显得也是适用于其他的专利领域的——正如Schmeiser-判决的Dissent法官们at第157段指出,那“使用是有着意图的成分”的原则也会被其他种类的专利所采用的(i.e.“[an incorporation of a knowledge element into the definition of 'use']would[also]be broadly applicable to other types of patents”)。
    887 见上文“4.7 Schmeiser-判决在中国专利侵权机制的适用”部分。
    888 见上文“4.8 Schmeiser-判决对中国专利侵权带来的冲击”部分。
    889 见上文“4.8 Schmeiser-判决对中国专利侵权可能带来的冲击”部分。
    890 见上文“4.8.1基因专利与植物品种——相关的名词、概念、术语”部分。
    891 见上文“4.8.1.1‘植物品种’的含义”部分。
    892 见上文“4.8.1.2‘基因:性状特征:植物品种’的关联”部分。
    893 见上文“4.8.1.4‘基因:性状特征:植物品种:转基因植物品种’的关联”部分。
    894 见上文“4.8.1.6‘基因的可专利’与‘植物品种不可专利’的牵连”部分。
    895 Ibid.同上。
    896 见上文“4.8.3基因专利的产品使用——技术功能得到了应用的含义”部分。
    897 见上文“4.8.4基因专利的权能属性——基因专利权能有否备用功能”部分。
    898 见上文“4.8.5基因专利使用的构成——持有备用功能能否构成使用”部分。
    899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114条款。另外,见上文“4.7.3.1‘使用’产品——技术功能‘得到了应用’”及“4.8.5基因专利使用的构成——持有备用功能能否构成使用”部分。
    900 见上文“4.8.6基因专利侵权的判定——有否备用功能使用推定原则”部分。
    901 见上文“4.6.3.2专利侵权判定——步骤”部分。
    902 Ibid.同上。在加拿大,专利侵权判定的第一步骤是“专利权限的构建”:见上文“3.4.2.1专利侵权判定——步骤”部分。
    903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一.(2)“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原则”。
    904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一.(1)“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对象”。
    905 见上文“4.8.7基因专利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解释原则的适用性”部分。
    906 i.e.“appropriateness”;而进一步的说是“合法性(legality)”。就这“适当性”的分析,见上文“4.8.7基因专利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解释原则的适用性”部分里关于“《专利法》和《实施细则》均没有关于这些方面的规定,因而这些的政策上的衡量问题显得是‘超越’在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程序里所应该涉及的问题”的脚注。
    907 见上文“4.8.8基因专利的保护范围——是直接覆盖抑或是效应延伸”部分。
    908 i.e.《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8条款。
    909 说“可能”是因为《专利法》第25.[4]条款所规范的不可专利是“植物品种”,因而可以被主张的是“植物”并不是不可专利的,因而这样的“直接覆盖”是合法的。
    910 见上文“4.8.8基因专利的保护范围——是直接覆盖抑或是效应延伸”部分。
    911 见上文“4.2.3.6《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的专利侵权”部分。
    912 《专利侵权判定意见》是在2001年09月29日发布及生效的。
    913 见上文“4.2.5.2相关著述的‘侵害专利权’”及“4.2.5.3相关著述的‘侵权行为学说’”部分。
    914 见《王景琦:知识产权》第74-75页。另外,见上文“4.2.5.2相关著述的‘侵害专利权’”。
    915 见《王景琦:知识产权》第19-20页。另外,见上文“4.2.5.2相关著述的‘侵害专利权”。
    916 i.e.“以法律责任为出发点定义侵权行为在逻辑上存在问题。侵权行为是侵权法律责任的前提,但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之规定,侵权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民事责任的产生,只有行为人具有过错时,其才承担民事责任。当以是否承担‘民事责任’、‘法律责任’或‘损害赔偿责任’来限定侵权行为时,其直接推论是‘无需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便不是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223页。
    917 i.e.通过怎样的方式及语言?
    918 这“‘侵犯’专利权”词语是(可以说)普遍的在《专利侵权判定意见》里被采用——例如,见第31、41、44、53、77、79、92-99、104、107条款。
    919 见《专利法》第57.[1].[a]条款。
    920 见《专利法》第57.[1].[a]条款及第11.[1]条款。
    921 《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1]条款:“非故意行为。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属于侵犯专利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这条款所阐明的是“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的行为”就是“属于侵犯专利权行为”,因而“侵犯专利权行为”并“不涉及”行为人的“知道”或主观过错。另外,见上文“4.2.3.6《专利 侵权判定意见》的专利侵权”部分。
    922 《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2]条款:“但是,使用者或者销售者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另外,见上文“4.2.3.6《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的专利侵权”部分。
    923 例如,有著述指出“关于知识产权侵权应采用何种归责原则,是近来知识产权界及司法界所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见《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82页。另外,也有著述指出“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侵权理论与传统的民事侵权理论有明显的不同,尚未形成一种成型的理论,对诸多问题学术界存有较大的争议,比如对知识产权侵权构成中的归责原则问题、损害结果问题、权利的保护范围问题等…。”见曹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判定的规则”,青岛市知识产权审判——学术研究,载于http://www.qdmc.gov.cn/xshyi/pdgz.htm[040701](简称《曹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判定的规则》)。
    924 见上文“4.2.1.3.2民法通则‘侵害’专利权”、“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及“4.2.5.2相关著述的‘侵害专利权”部分。
    925 i.e.“以法律责任为出发点定义侵权行为在逻辑上存在问题。侵权行为是侵权法律责任的前提,但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之规定,侵权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民事责任的产生,只有行为人具有过错时,其才承担民事责任。当以是否承担‘民事责任’、‘法律责任’或‘损害赔偿责任’来限定侵权行为时,其直接推论是‘无需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便不是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见《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第26页。
    926 Ibid.同上。
    927 见“4.2专利侵权——‘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928 见“4.2.1.1《专利法》的专利侵权”及“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929 见“4.2.1.3.1《民法通则》‘侵犯’专利权”及“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930 见“4.2.1.3.2《民法通则》‘侵害’专利权”及“4.2.4归纳——侵犯专利权、侵害专利权”部分。
    931 例如,《专利法》第61.[1]条款:“专利权人…有证据证明…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强调语气附加的]
    932 例如,《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2]条款:“…但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另外,《民法通则》第106.[1]条款:“…不履行其它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及第106.[2]条款:“…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
    933 注:这里的“‘侵犯’专利权”并不涉及《专利法》第58条款的“假冒”及第59条款的“冒充”专利权。
    934 这里的“措施”词语是模仿《专利法》第61.[1]条款的“诉前…措施”里的“措施”词语,而这里的用意是用以与《民法通则》的“民事责任”术语予以区分。
    935 见《专利法》第61.[1]条款:“专利权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强调语气附加的]
    936 见《专利法》第57条款:“[1][a]…侵犯其专利权…专利权人…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1][c]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强调语气附加的]
    937 见《专利法》第57条款:“[1][a]…侵犯其专利权…专利权人…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1][b]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
    938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2]条款:“使用者或者销售者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另外,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六章 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
    939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2]条款:“使用者或者销售者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
    940 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33条款:“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认定专利侵权行为成立,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采取下列制止侵权行为的措施:…”;第33.(1)条款:“…制造专利产品…责令其立即停止制造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
    941 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33.(1)条款:“…制造专利产品…责令其立即停止制造行为,销毁制造…设备、模具,并且不得销售、使用尚未售出的侵权产品或者…将其投放市场…责令侵权人销毁该产品。”[强调语气附加的] 另外,第33.(2)、(3)条款也有相似的规定。
    942 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33.(4)条款:“…许诺销售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产品的,责令其立即停止许诺销售行为,消除影响,并且不得进行任何实际销售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
    943 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33.(5)条款:“…进口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产品的,责令…立即停止进口行为…已经入境的,不得销售、使用…或者…投放市场…责令侵权人销毁该产品…”[强调语气附加的]
    944 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33.(6)条款:“停止侵权行为的其他必要措施。”[强调语气附加的]
    945 见上文“4.2.5.3相关著述的‘侵权行为学说’”及“4.2.6归纳——侵犯、侵害、义务、责任”部分。
    946 见上文“4.2.1.3.1《民法通则》‘侵犯’专利权”部分。
    947 i.e.那《民法通则》第5条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民法通则》“以专章规定…民事责任制度…对不履行民事义务妨害他人合法权益实现的公民和法人…一律追究其相应的民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73页]。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民法通则》并未有明文规定“不履行民事义务则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然而,这原则在民法上显得是有着充分的依据的:例如,有著述指出“民事权益一般通过当事人一方履行民事义务而得到实现,如果一方当事人没有履行民事义务,就要承担民事责任,就要通过国家强制力迫使他们履行民事义务,从而实现另一方的民事权益”(见《梁书文等: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6页);另外,“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它是法律责任中的一种独立的责任”(见《佟柔:民法原理》第42页),而“民事责任是以民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是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的法律制裁…[是]在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或拒绝承担责任时,权利人或受害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强制其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见《佟柔:民法原理》第42-43页)以及“在传统民法中,尽管理论认为义务为‘当为’,贲任为‘必为’,义务由义务人自觉履行,责任由国家强制履行,但在立法上并没有区分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无论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均作为一种债务”(见《江平:民法学》第93页),而“民事责任既是一个与民事义务相对应的概念,又是一种与救济权相对应的概念。民事责任与救济权之对立统一,也构成一种民事法律关系”(Ibid.同前)。另外,见上文“4.2.1.3.1《民法通则》‘侵犯’专利权”部分。
    948 《民法通则》第134条款:[1]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2]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3]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949 例如,是否是“诉前的‘法律责任’是所谓的‘措施’,而判后的‘民事责任’是所谓的‘责任’”?
    950 《民法通则》第134条款的标题及其所规范的是‘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强调语气附加的]
    951 见《民法通则》第134条款。
    952 见《专利法》第57.[1][b]条款:“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第61.[1]条款:“专利权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强调语气附加的]
    953 见《专利法》第61.[1]条款:“专利权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强调语气附加的]
    954 见《专利法》第63.[2]条款:“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
    955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2]条款:“但是,使用者或者销售者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强调语气附加的]
    956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79、80、85、94.[2]、104、105、106条款。
    957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86条款。
    958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2]条款。
    959 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六章 法律责任”。
    960 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33条款:“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认定专利侵权行为成立,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采取下列制止侵权行为的措施:…”;第33.(1)条款:“…制造专利产品…责令其立即停止制造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
    961 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33.(1)条款:“…制造专利产品…责令其立即停止制造行为,销毁制造…设备、模具,并且不得销售、使用尚未售出的侵权产品或者…将其投放市场…责令侵权人销毁该产品。”[强调语气附加的] 另外,第33.(2)、(3)条款也有相似的规定。
    962 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33.(4)条款:“…许诺销售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产品的,责令其立即停止许诺销售行为,消除影响,并且不得进行任何实际销售行为。”[强调语气附加的]
    963 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33.(5)条款:“…进口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产品的,责令…立即停止进口行为…已经入境的,不得销售、使用…或者…投放市场…责令侵权人销毁该产品…”[强调语气附加的]
    964 见《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33.(6)条款:“停止侵权行为的其他必要措施。”
    965 i.e.是否是正如上文(见“4.6.4专利侵权——无过错法律责任行为”里关于“所谓的‘法律责任’”的脚注)所分析的由“法律责任”作为“法律制裁”上位(大)概念到“民事责任”到“赔偿责任”到“侵权责任”的由上位大概念大到较为狭窄的下位概念?抑或是其它的等级制度?
    966 说“进一步”是因为虽然(正如上文“4.6.4专利侵权——无过错法律责任行为”部分的“所谓的‘法律责任’” 的脚注所阐明)《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第99.[2]条款、《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的第六章以及相关著述的阐述有“‘显示’法律责任显得是包含民事责任的上位大概念”,然而,相关条文并未有明确的阐明这上下位概念的结构,因而这样的“显示”并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而“有进一步阐明的必要”。
    967 i.e.见上文“5.5.2.4.1《专利法》:《民法通则》的‘侵犯’专利权”部分。
    968 i.e.见上文“5.5.2.4.2《民法通则》‘侵犯:侵害’专利权‘民事责任’”部分。
    969 i.e.见上文“5.5.2.4.3法律责任:侵权责任:民事责任:赔偿责任”部分。
    970 见上文“4.2.1.3.1《民法通则》‘侵犯’专利权”及“5.5.2.4.1《专利法》:《民法通则》的“侵犯’专利权”部分。
    971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有著述“从民事法律关系”的角度来接近,认为“如果义务主体认真履行其义务,权利主体的合法利益完全实现,该关系即正常消灭。[但]如果义务主体不履行其义务,该为的行为不为,不该为的行为又为了,侵害了权利主体的合法利益,原来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发生性质和内容上的变化,转化为以救济权和民事责任为内容的特殊民事法律关系——民事责任关系。原来的权利人因其原权受侵害而取得救济权,成为救济权主体:而原来的义务人则因其义务的违反而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成为责任主体。”见《江平:民法学》第93页。而另外,有著述从“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角度来接近,认为“损害赔偿是指当事人一方因侵权行为(或违约行为等)对他方当事人造成损害时,在当事人之间产生请求赔偿权利和给付赔偿义务的债权债务关系,当债务人不自觉履行赔偿义务时,该种债务即转化为损害赔偿民事责任。”见《王利明等:侵权行为法》第316页。
    972 i.e.专利权是知识产权,是财产权,是民事权利,是民事权益。re“专利权”是“知识产权”:见《民法通则》的第95条的“专利权受法律保护”是置于民法通则第5章的“民事权利”里的第3节“知识产权”里的。另外,有著述指出“作为一种民事权利,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这三项基本的知识产权…”(见《王春燕:贸易中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之解决原则》)。re“知识产权”是“财产权”:见“在民法理论上,财产,包括物(有体物)、精神产品和具有金钱价值的权利。此系继承了罗马法上的(广义)财产概念。财产权,指具有金钱价值的各种权利的总称,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财产法,指规定财产关系(财产权)的法律,包括:物权法、债权法、知识产权法、继承法等。”见梁慧星:“是制定“物权法”还是制定“财产法”?——郑成思教授的建议引发的思考”,更新日期:2001-12-31,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7696[040925](简称《梁慧星:是制定物权法还是制定财产法》)。re“专利权”是“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见《民法通则》的第95条的“专利权受法律保护”是置于《民法通则》第5章的“民事权利”里的第3节“知识产权”里的。另外,有著述指出“知识产权的对象是指那些导致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因素。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民事权利对象的自然属性的差别决定了各自发生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见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4119(简称《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知识产权乃民事权利之一种,此为我国学者之通识,也为我国立法所确认(注: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民事权利’部分专门用一节规定了‘知识产权’,可见知识产权为民事权利的一种。)”(见姚欢庆:“知识产权上民法理论之运用”,发布时间:2004-7-1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11-111450.htm[040712](简称《姚欢庆:知识产权上民法理论之运用》))、“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是一种民事权利”(见程啸:“知识产权法若干基本问题之反思”,发布时间:20D4-7-1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11-095526.htm[040712](简称《程啸:知识产权法若干基本问题之反思》))及“作为一种民事权利,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这三项基本的知识产权同样由权利群构成”(见《王春燕:贸易中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之解决原则》)。re“民事权利”是“民事利益”:见上文“4.2.1.3.1民法通则‘侵犯’专利权”部分所阐明的“权益”是“权利与利益”。另外,就专利权是一“权利捆”,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权利与利益:见“知识产权是…权利束…多项权利的一种组合…各项知识产权的各项权能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这些新增加的权利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种利益的保护,一种产业的保护。”(见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更新日期: 2002-4-6,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8117[040713](简称《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制度与理论创新》))及“我国《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些权利构成了财产所有权的权利群。作为一种民事权利,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这三项基本的知识产权同样由权利群构成,而且作为与传统的有形财产相对应的无形财产的所有权,其指向更具有典型的权利群特征。”(见《王春燕:贸易中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之解决原则》)。
    973 当然,专利侵权还有所谓的“法律责任”方面的牵连——见上文“4.6.4专利侵权——无过错法律责任行为”部分——然而,基于这里仅涉及《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因而仅涉及民事责任。
    974 见上文“4.2.5.2相关著述的‘侵害专利权’”部分。
    975 例如,有著述阐述“侵害专利权行为的特征…(一)…合法有效的专利权…(二)侵害行为具有违法性…(三)侵害行为给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四)侵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见《王景琦:知识产权》第74-75页。
    976 例如,有著述阐述“知识产权侵害行为的特征…(一)它是一种积极的侵权行为…(二)它侵害的是他人的合法知识产权(三)它是一种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四)它给知识产权人权利造成了损害”及“一般来说,没有损害后果的行为,不构成侵权行为”(见《王景琦:知识产权》第19-20页)。另外,相似的,有著述指出“[侵权]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若无损害的发生则不能认定为侵权行为”(见《宋才发: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导言,第3-4页)以及“侵权行为侵害的是他人的合法权益…是指侵权人的行为造成了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只有行为而未造成损害不构成侵权行为”(见《魏振瀛:民法》第675页)。
    977 说“进一步”是因为,正如上文“4.2.1.3.1《民法通则》‘侵犯’专利权”部分所索引的相关著述所阐明,《民法通则》的“权利-义务-责任”是“相互依存-相互牵连”体制显得是一个基本性的结构,因而其他的明确(应该)是进一步的。
    978 专利权是按法定程序和条件授予的“非自然”、“未完成”、“有效对人,无效对世”、“并存预防、救济以及补偿”的“消极的”禁止性独占实施权利。见正文“3.2专利侵权——专利体制的‘核心机制’”部分。
    979 这“专利纠纷”词语是来自《实施细则》(例如,第79-81条款)及相关的规章及意见(例如《处理专利纠纷办法》、《审理专利纠纷解答》和《审理专利纠纷规定》)的。加拿大专利侵权领域的“dispute”是指“legal dispute”,其也就是“司法纠纷/司法诉讼”,因而并未有像中国的“包含‘司法诉讼’和‘行政处理’的‘专利纠纷’”概念。
    980 这“司法诉讼”是指“向人民法院起诉”(例如,见《专利法》第57.[1][a]条款)的司法程序。
    981 这“行政处理”是指“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例如,见《专利法》第57.[1][a]条款)的所谓的行政处理程序。加拿大专利侵权领域并未有像中国的“行政处理”概念。就更多的关于“行政处理”的陈述,见正文“4.6.1双轨制不影响专利侵权的核心性”部分。
    982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的标题。
    983 见《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一.发明…保护范围的确定”[强调语气附加的]。
    984 正如Schmeiser-判决Dissent法官们所指出"Monsanto is on the horns of a dilemma; a narrow construction of its claims renders the claims valid but not infringed, the broader construction renders the claims invalid"。
    985 见上文“3.7.5基因专利的保护范围延伸至其载体植物”部分。
    986 见上文“3.8 Schmeiser-判决对加拿大(传统的)专利侵权判定的冲击”部分。
    987 其实,涉及生命体物质的可专利可以说是一个近代的概念,而这是因为在1980年代之前,按“自然产品(productof nature)原则”,存在于大自然的生命体和物质并不被视为是一项发明因而是不能够被授予专利的观点是非常的明确以及是受到(那时的)专利局、法院以及相关产业的尊重与重视的。而在1980年——其也就是在应用生物技术(applied biotechnology)萌芽的时代——这个根深蒂固的(自然产品不可以被授予专利)原则通过那著名的Diamondv.Chakrabarty,447 U.S.303(1980)受到了分水岭性质的冲击。而在1985年美国专利上诉委员会就ex parte Hibberd一案推翻了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的拒绝而就一项依赖细胞培养体以及基因分析技术但基于传统的杂交繁殖技术来繁殖的玉米植物、种子以及组织培养体(tissue culture)授予专利。该ex parte Hibberd裁决因而开启了“植物专利(plant patent)”的通道。见《Duffield》at 154-155页。加拿大的所谓的低等生命体的可专利可以追溯到1982年加拿大专利上诉委员会在Re Application of Abitibi Co.(1982),62 C.P.R.(2d)81(P.A.B)一案里基于那“一块儿生产…大量…一致的特性与特征”(at第89页)原则裁定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可以取得专利的主题事物,而自此之后单细胞生命体——包括酵母菌(yeasts)、霉菌(moulds)、菌类植物(fungi)、单细胞藻类植物(unicellular algael、细菌(bacteria)、细胞膜(cell lines)、病毒(viruses)、原生动物(protozoa)等所谓的低等生命体——就都被视为可以取得专利的主题事物。见《Stikmen,Elliott)at第4-32页;《CBAC 0206 Report》。
    988 见《Cullet》at第102页。另外,见上文“1.1.2 Schmeiser-判决的‘重要性’”部分。
    989 见《Dickson》。另外,见上文“1.1.2 Schmeiser-判决的‘重要性’”部分。
    990 见无名: "Supreme Court of Canada Finds in Favor of Monsanto in Schmeiser vs. Monsanto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 WINNIPEG, Manitoba, May 21/PRNewswire-FirstCall/,载于http://gmfoodwatch.tribe.net/thread/d07dd aa0-77a8-4ae6-b9bc-c51e2a4fe259[060702]。另外,见上文“1.1.1 Schmeiser-判决的‘世界性’”部分。
    991 见《Bueckert》。另外,见上文“1.1.1 Schmeiser-判决的‘世界性’”部分。
    992 见上文“4.8 Schmeiser-判决对中国专利侵权判定可能带来的冲击”部分。
    993 i.e.问题专利的“validity、有效性、是否有效、合法性”,也就是其“invalidity、无效性”。
    994 见上述的这结论部分的第二段关于“专利权的本质特性”的分析。另外,见上文“3.2 专利侵权——专利体制的‘核心机制’”部分。
    995 见《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朱川:基因专利法律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及《无名:基因的专利法律问题》。另外,见上文“4.7.2.5法学术界的未有观点”部分。
    996 可以主张也许通过这样的方式那些核心的问题——例如,基因专利的专利权限-保护范围的效应(i.e.其覆盖)应该是多广?一项基因制品发明的发明人究竟发明了什么?基因制品发明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所涉及的一系列的相关的疑问及争端事项就会更为明显的呈现,从而可以得到适当的研究、分析及处理。其实,Schmeiser-案件所显示的基因专利侵权判定问题可能只不过是金字塔的的一个角落,冰山的顶端顶尖而已,而那些更为重大的问题是可以是那些涉及“土地所有权与专利权的竞争”问题,“无辜相邻耕作者对其作物的所有权与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的竞争”问题,“社会群众对其传统知识的所有权与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的竞争”问题,“人类对作物的整个基因组的分享权利与基因专利权人的基因专利权的竞争”问题等等。
    997 见上文“3.8.6 基因专利权限——传统学说极限显现”及“第八节Schmeiser-判决对中国专利侵权判定可能带来的冲击”部分。
    998 例如,“基因:品种”的牵连、“得到了应用”的含义、“全面覆盖”的牵连、“侵犯;侵害”专利权的异同、“法律责任:侵权责任:民事责任:赔偿责任”的相互关系以及“专利侵权‘权利-义务-责任’的关系-牵连”等问题。见上文“5.5 立法上的思考与完善建议”部分。
    1 江平主编:《民法学》,高等政法部门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2002年4月第2次印刷。
    2 佟柔主编:《民法原理(修订本)》,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1987年6月第2版,1987年6月第4次印刷。
    3 魏振瀛/主编:《民法Civil Law》,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09月第1版,2002年1月第5次印刷。
    4 卓泽渊/主编:《法学导论(第四卷)AN INTRODUCTION TO LAW》,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中国2003年8月第4版,2003年8月第1次印刷。
    5 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第二版)》,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中国,2003年1月第2版,2003年3月第2次印刷。
    6 郑成思审定:《知识产权法》,高校教学与司法考试必读法规系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2003年8月北京第1次印刷。
    7 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法律出版社·中国,2004年1月第1版,2004年1月第1次印刷。
    8 张广良/著:《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STUDY ON CIVIL REMEDIE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法律出版社·中国,2003年6月第1版,2003年6月第1次印刷。
    9 王景琦著:《知识产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1999年7月第1次印刷。
    10 王嵩山、主审、李冬梅等编著:《知识产权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2000年9月第1次印刷。
    11 胡开中/编著:《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部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2000年9月第1次印刷。
    12 杨振山、梁书文、黄赤东主编:《损害赔偿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新释新解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001年1月第1次印刷。
    13 杨振山、梁书文、黄赤东主编:《损害赔偿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侵权损害赔偿券·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新释新解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001年1月第1次印刷。
    14 杨振山、梁书文、黄赤东主编:《损害赔偿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侵权损害赔偿券·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新释新解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001年1月第1次印刷。
    15 杨振山、梁书文、黄赤东主编:《损害赔偿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总论·国家赔偿卷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新释新解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001年1月第1次印刷。
    16 梁书文、回沪明、杨振山主编:《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新编本·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新释新解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2001年8月第1次印刷。
    17 梁书文、回沪明、杨振山主编:《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新编本·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新释新解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2001年8月第1次印刷。
    18 梁书文、回沪明、杨振山主编:《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新编本·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新释新解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2001年8月第1次印刷。
    19 梁慧星:《民法总论(2001版)》,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民商法系列,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2002年4月第3次印刷。
    20 王利明、杨立新/编著:《侵权行为法》,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民商法系列,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2001年9月第5次印刷。
    21 杨立新著:《简明类型侵权行为法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2003年11月第1次印刷。
    22 张民安/著:《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青年法学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2002年11月第1次印刷。
    23 宋才发:《中国:侵权行为法认定与赔偿》,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民商法系列,2001年12月第1版,2001年12月第1次印刷。
    24 徐爱国/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1999年10月第1次印刷。
    25 麻昌华著(吴汉东总纂):《侵权行为法地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民商法文库,2004年1月第1版,2004年1月第1次印刷。
    26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
    27 曾世雄著:《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2001年10月第1次印刷。
    28 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2002年6月第1次印刷。
    29 何家弘编:《法律英语(第二版)LEGAL ENGLISH》,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2004年9月第1次印刷。
    30 宣增益/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WTO LAW COURSE》,高等院校法学教材,中信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3年9月第2次印刷。
    31 覃有土主编:《商法学》,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高等政法学校主干课程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修定版,2002年9月第1次印刷。
    32 施天涛/著:《商法学COMMERCIAL LAW》,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2003年8月第1次印刷。
    33 梁慧星、陈华彬/编著:《物权法》,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民商法系列,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2002年4月第8次印刷。
    34 樊延桢:《THE PROPERTY财产(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1999年6月第1次印刷。
    35 徐杰/主编:《经济法概论(修订第三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修订第3版,2001年7月总第12次印刷。
    36 张广兴/著:《债权总论》,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民商法系列,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2001年12月第6次印刷。
    37 江平、杨振山/主编:《民商法律评论(第一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2004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38 《常用损害赔偿法律手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3年1月第1次印刷。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一本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2005年9月印刷。
    1 郑成思:“民法、民诉法与知识产权研究——21世纪知识产权研究若干问题”,发布时间:2004-7-2,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02-100840.htm[040712]
    2 郑成思:“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保护”,本文载于《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冬季号,更新日期:2004-4-22,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5594[040925]
    3 郑成思:“对二十一世纪知识产权研究的展望”,发布时间:2004-7-1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11-105400.htm[040712]
    4 朱谢群、郑成思:“也论知识产权”,发布时间:2004-7-6,本文原载于《科技与法律》200302期,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06-112402.htm
    5 吴汉东:“知识产权保护论”,发布时间:2004-5-27,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527-190856.htm[040605]
    6 吴汉东:“从知识产权到无形财产权——关于非物质财富的权利形态的探讨”,发布时间:2004-6-2,载于http:/l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02-163346.htm[040605]
    7 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基本制度的经济学思考”,发布时间:2004-6-26,载于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0173.html[040510]
    8 吴汉东:“论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4275[040607]
    9 曹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判定的规则”,青岛市知识产权审判——学术研究,载于http://www.qdmc.gov.cn/xshyj/pdgz.htm[040701]
    10 尹志强:“侵权行为概念分析”,比较法研究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中国政法大学主办,比较法研究所编辑,2005年第4期,第48-56页。
    11 于志红:“从基因专利侵权案件看基因的专利保护”,载于http://www.jctdlaw.com/qikan/2006/10.htm[060628]
    12 朱川、陆飞:“基因专利法律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发布时间:2004-7-1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11-091749.htm[040712]
    13 孙皓琛:“基因研究中主要法律问题之探讨”,发表于《研究生法学》2002年第1期,载于http://www.cupl.edu.cn/yjsy/htm/fxlt/paper08.htm[030513]
    14 张云:“人类基因的法律地位探析”,发布时间:2003-12-18,中国民商法律网,载于http://www.xslx.com/htm/mzfz/fxtt/2003-12-18-15718.htm[040510]
    15 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1999年,载于http://sub.whu.edu.cn/cctcc/swjszlfg/xzgd2.htm[040719]
    16 无名:“基因的专利法律问题”,载于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4_4%5C10%5C1025133390.htm[04071 9][法律教育网]
    17 马桂丽、郑直、魏玮:“有关基因专利申请的探讨”,载于http://www.biodiv-ip.gov.cn/xgdt/gndt/t20040129_24828.htm[040719]
    18 刘稚:“与生物技术有关之专利问题研究”,2003年4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 张清奎:“生物技术专利保护面临挑战”,《科技日报》2001.10.29,发表日期:2005年10月14日,载于http://www.jxstc.gov.cn/ReadNews.asp?NewsID=1003[060628]
    20 Dickson,David:“在‘Science’上一则关于‘GM’定义的讨论——加拿大进一步增加了大家对转基因种子专利的疑问”,译自:SciDev.Net,1 June2004, ChrisShepherd/TRAFFICSoutheastAsia, 载于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om/iucn/25/25-4.htm[060628]
    21 韩利琳:“建立和完善中国生物工程转基因安全性的法律制度之研究”,载于http://www.riel.whu.edu.cn/show.asp?ID=655[060628]
    22 Grun,Paul and Ramsay,Tim and Fedoroff,Nina:“在‘Science’上一则关于‘GM’定义的讨论——定义术语“遗传修饰GM”的一些困难”,译自:Science,第303卷,5665期,1765-1769,2004年3月19日,载于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om/iucn/25/25-4.htm[060628]
    23 Leite,Marcelo:“在‘Science’上一则关于‘GM’定义的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新的对生物技术争议的讨论”,译自:SciDev.Net,2004年7月12日,载于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am/iucn/25/25-4.htm[060628]
    24 无名:“基因(gene)”,载于http://icgr.caas.net.cn/kp/基因.htm[040420][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25 无名:“基因概念的认知”,载于http://www.fuxing.sh.cn/stuweb/g199904/kj/JY1.htm
    26 无名:“基因表达及其调控”,载于http://www.fuxing.sh.cn/stuweb/g199904/kj/JY3.htm
    27 无名:“基因的化学本质和功能”,载于http://www.fuxing.sh.cn/stuweb/g199904/kj/JY2.htm
    28 张红兵:“涉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载于http://kyc.hzau.edu.cn/cgzl/1/3/9.htm[040608]
    29 崔建军:“涉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载于http://www.sipo.gov.cn/sipo/zscqb/lilun/t20030320_12660.htm[040712]
    30 李顺德:“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载于http://www.sipo.gov.cn/sipo/zcll/xsyj/xslw/200110/t20011011_70097.htm[060722]
    31 易继明:“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发布时间:2004-6-17,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17-213151.htm[040621]
    32 无名:“司法部重点研究项目《生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科研成果之一——论生物安全法”,2004-6-3 12:59:47 http://ad.30624300.com:81/top/index.htm, 载于http://www.f1S.cn/lunwen/minfa/200603/24650.html[060628]
    33 广东知识产权专利律师网关于植物新品种的含义、授权条件以及权利内容的问答公布发表,载于http://www.patentlawyers.com.cn/index17.html[060702]
    34 段立红:“植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载于http://www.chinaiprlaw.com/fgrt/fgrt41.him[060702]
    35 王兴:“植物品种的专利保护”,日期:2005-05-21,来源:法律信息网,载于http://www.myipr.com/suma/2005-05/3215.html[060628]
    36 无名:“‘金桃’之怪凸显我国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困境”,中国食品产业网,载于http://www.seedol.com/sprepoft/2005/12/2812595134.html[060702][中国食品产业网:中国种子在线]
    37 无名:“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情况”,载于http://www.chinaiprlaw.cn/file/200407242627.html[060702][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38 无名:“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载于http://www.chinese-plant.com/leaming/05-10/753.htm[060702][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39 张红兵:“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趋势与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协调”,发表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2期,http://kyc.hzau.edu.cn/cgzl/1/3/4.htm[040608]
    40 大道法律网http://www.legalcare.cn:“植物新品种权的含义与内容”,2006-2-14 15:11:15,载于http://www.law-china.com/zhuanti/newsd.asp?id=8511[060702]
    41 大道法律网http://www.legalcare.cn:“植物新品种权的主体和客体”,2006-2-15 14:48:35,载于http://www.law-china.com/zhuanti/newsd.asp?id=8518[060702]
    42 无名:“关于动物和植物品种的概念”,载于http://www.biodiv-ip.gov.cn/zsis/xgzs/t20030527_14049.htm[060702][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网]
    43 无名:“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问答”,信息来源: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网,载于http:/www.biodiv-ip.gov.cn/zsjs/jyzy/t20060208_64706.htm[060702]
    44 无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关于粮食与农业生物技术的电子论坛——2000年3月~2001年5月首届论坛6个会议的情况”,载于http://www.fao.org/documents/show_cdr.asp?url_file=/docrep/009/y2729c/Y2729C06.htm[060628][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网]
    45 郑成思:“信息、信息产权及其与知识产权的关系”,2004-01-16,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11-12],载于http://www.iplawyers.com.cn/article/article.php/160
    46 郑成思:“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与知识产权”,载于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 id=2198[040607]
    47 郑成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九讲——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载于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1375[040607]
    48 郑成思:“物权、财产权与我国立法的选择”,(原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1年卷第二辑)更新日期:2003-3-17,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7967[040925]
    49 郑成思:“关于法律用语、法律名称的建议”,(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版,2001年7月6日,第54期)更新日期:2001-8-7,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7620[040924]
    50 郑成思:“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发布时间:2004-7-1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11-102741.him[040712]
    51 郑成思:“知识产权的起源”,发布时间:2004-5-30,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530-203654.htm[040722]
    52 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更新日期:2004-3-16,载于http://www.d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4899[040510]
    53 吴汉东:“财产权客体制度论——以无形财产权客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布时间:2004-6-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01-235330.htm
    54 吴汉东:“国际化、现代化与法典化: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道路”,发布时间:2004-5-26,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526-125340.htm[040605]
    55 吴汉东、肖志远:“关于知识产权的民法定位分析与立法建议”,发布时间:2004-5-18,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518-164016.htm
    56 吴汉东:“知识产权VS.人权:冲突、交叉与协调”,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01-072000年11月20日,载于http://www.sipo.gov.cn/sipo/zscqb/lilun/t20040107_24083.htm
    57 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更新日期:2002-4-6,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8117[040713]
    58 周林:“知识产权与信息法”,2003年12月31日,本文原为《知识产权研究》第十五卷“主持人的话”,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cgi-bin/sxwd/view.asp?id=205[040605]
    59 程啸:“知识产权法若干基本问题之反思”,发布时间:2004-7-1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11-095526.htm[040712]
    60 姚小林、方英群:“知识何以合法化——利奥塔知识理论评介”,时间:2004-5-9,(本文以“论信息社会的知识转向”为题发表在2002年第3期《广东商学院学报》).载于http://www.ius.cn/include/shownews.asp?newsid=484[040617]
    61 张玉敏:“第一课、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载于上海科技http://www.stcsm.gov.cn/learning/lesson/guanli/20031126/lesson-1.asp[040715]
    62 蒋万来:“我国知识产权冲突的成因以及解决”,发布时间:2004-6-16,(原载于《浙江学刊》2004年第1期),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16-234733.htm[040621]
    63 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4119[040625]
    64 刘春田:“知识产权的对象”,发布时间:2004-7-7,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07-230751.htm[040712]
    65 侯仰坤:“论知识产权权利的形成过程”,2003-7-18,载于http://www.d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8447[040722]
    66 姚小林、方英群:“知识何以合法化——利奥塔知识理论评介”,时间:2004-5-9,(本文以“论信息社会的知识转向”为题发表在2002年第3期《广东商学院学报》),载于http://www.jus.cn/include/shownews.asp?newsid=484[04061]
    67 李琛:“法的第二性原理与知识产权概念”,2004年01期,载于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4_4%5C23%5C1145048595.htm[040607]
    68 李琛:“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发布时间:2004-6-10,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10-090219.htm[040722]
    69 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冲突与协调”,发布时间:2004-6-30,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30-225436.htm[040712]
    70 张今、陈健:“试论知识产权对物权法的影响和作用”,发布时间:2004-6-2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21-204520.htm[040621]
    71 Shanghai Talent Law Firm:“知识产权的特征”,LAW-CHINA Shanghai Talent Law Firm,载于http://www.law-china.com/13/cp13-020121.htm[040907]
    72 维基百科:“知识产权”,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载于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F%A5%E8%AF%86%E4%BA%A7%E6%9D%83[040910]
    73 无名:“知识产权比实物财产权更需法律保护”,载于http://202.100.72.44/news/lawnews/fzwh/whgc/whgc36673.htm[040701][re部分知识产权专家——丁英烈(清华大学教授)、蒋志培(最高法院民三庭庭长)、李楯(清华大学教授)、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山(全国人大法工委)、周林(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吴海涛(国家版权局版权司)、皮卓丁(奥多比软件公司)——聚会在中国青年报社,座谈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成就、不足和未来的观点][西部时空法律天地]
    74 吴登楼:“论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禁止令制度——制度构建与法院权力的合理扩张”,载于http://www.chinaiprlaw.com/fgrt/fgrt49.htm[050131]
    75 无名:“哪些是不属于专利法保护的智力成果?”,发表日期:2002-4-18,载于http://chanye.cashq.ac.cn/info_www/news/detailnewsb.asp?infoNo=294040510[中国科学院]
    76 胡开忠:“知识产权限制理论的新发展”,发布时间:2004-6-14,本文原载于《私法研究》第一卷,载于http://www.privatelaw.cn/new2004/index/..%5Cshtml%5C20040614-170249.htm[040701]
    77 姚欢庆:“知识产权上民法理论之运用”,发布时间:2004-7-1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11-111450.htm[040712]
    78 宋慧献:“冲突与平衡: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发布时间:2004-6-5,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05-105022.htm[040605]
    79 张红兵:“芝麻开门——知识产权概念ABC”,2003-06-26,载于http://kyc.hzau.edu.cn/cgzl/1/2/3.htm[040712]
    80 张红兵:“近年来我国承认并加入的有关知识产权国际条约情况”,网络发布:2003-06-26,载于http://kyc.hzau.edu.cn/cgzl/1/2/7.htm[040712]
    81 ajonly:“几个法律术语的翻译”,更新时间:2004-10-9 18:05:00,载于http://www.lawspirit.com/legalenglish/detail-text.asp?id=1071[050131]
    82 杨立新:“中国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的重新构造”,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5417[040616]
    83 杨立新:“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化和类型化”,更新日期:2002-12-5,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8141[040621]
    84 许传玺:“中国侵权法现状:考察与评论(上)”发布时间:2004-2-18 16:49:11,原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1期,载于http://www.ccelaws.com/int/artpage/2/art_725.htm[050411]
    85 许传玺:“中国侵权法现状:考察与评论(下)”,发布时间:2004-2-18 16:50:48,原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1期,载于http://www.ccelaws.com/int/artpage/2/art_726.htm[050411]
    86 许传玺:“侵权法事实自证制度研究”,发布时间:2004-2-18 16:47:58,载于http://www.ccelaws.com/int/artpage/2/art_723.htm[050411]
    87 王春燕:“贸易中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之解决原则——权利穷竭的含义、理论基础及效力范围”,发布时间:2004-7-5,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05-150123.htm[040712]
    88 蒋志培:“TRIPS肯定的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发布时间:2004-7-1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711-095852.htm
    89 无名:“什么是侵权请求赔偿?”,法治之光-中国法律服务网,载于http://www.cnlawservice.com/chinese/help/intertocution/fanwei/200009154.htm[041025][法治之光中国法律服务网]
    90 彭学龙:“试论两大法系财产法的差异”,更新日期:2004-3-18,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4934[040925]
    91 无名:“法理学教学大纲第五节两大法系”,http://www.scuec.edu.cn/jwc/jp/falixue/coursesite/6_3_7.htm[050618][中南民族大学]
    92 田成有、范凌云:“法律的变革与权威”,http://www.yniff.edu.cn/yld/web/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5[050618]
    93 朱晓喆:“现代民法科学的历史起源”,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520-233508.htm[040715]
    94 (德)康拉德·茨威格特、海因·克茨著、孙宪忠译:“行为能力比较研究”(原载于《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3期),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8032[050618]
    95 尹田:“论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本文原载于《法商研究》2002年第5期,更新日期:2004-5-21,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6136
    96 梁慧星:“是制定“物权法”还是制定“财产法”?——郑成思教授的建议引发的思考”,更新日期:2001-12-31,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7696[040925]
    97 王利明:“物权法的价值”,更新日期:2002-3-12,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8114[040621]
    98 王利明:“物权法基本原则探讨”,发布时间:2004-6-12,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12-093321.htm[040621]
    99 王利明:“物权概念的再探讨”,2002-9-12动网先锋,载于http://flx.lzu.edu.cn/article/list.asp?id=50[04092]
    100 梅夏英:“特许物权的性质及立法模式选择”,更新日期:2003-3-17,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7966[040925]
    101 尹田:“我国物权法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关于制定我国物权法的探讨”,发布时间:2004-6-1,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01-231654.htm[040621]
    102 郑兴华、罗君:“简述物权法的基本原则”,2004-8-2519:53:09,载于http://www.sinolaw.net.cn/news/xrcq/yczpzx/2004826145453.htm[040925]
    103 郑成思:“牵动知识产权这个‘牛鼻子’”,《人民论坛》(2004年第二期),载于《人民论坛》(2004年第二期),载于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5427[040607]
    104 梅夏英:“民法上“所有权”概念的两个隐喻及其解读——兼论当代财产权法律关系的构建”,发布时间:2004-9-16,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index/..%5Cshtml%5C20040916-213504.htm[040925]
    105 无名:“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历史经验与新课题的涌现”,发布时间:2004-6-5,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05-105746.htm[040605][中国司法网]
    106 无名:“全国专利工作“十五”计划(2)”,www载于http://www.cas.cn/html/Dir/2002/08/29/6604.htm[060628][中国科学院]
    107 郑成思:“几点事实的澄清及我的总看法”,更新日期:2001-12-31,载于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7697[040925][041222]
    108 吴汉东:“试论知识产权的“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赔偿请求权——兼论《知识产权协议》第45条规定之实质精神”,发布时间:2004-5-18,载于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518-163501.htm[040605]
    1 Alley, Becca: The Biotechnology Process Patent Act of 1995: Providing Unresolved and Unrecognized Dilemmas in U.S. Patent Law", vol. 12, No. 1(Fall 2004) 229
    2 Bean, David and Parry, Isabel. Injunctions, 8th Ed. Toronto: Carswell, Thomson, Sweet & Maxwell 2004
    3 Bennett, Virginia C. Chapter 11: Plant Biotechnology, ed. by Sibley, Kenneth D. The Law and Strategy of Biotechnology Patents.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4
    4 Bouvier, John. Bouvier's Law Dictionary and Concise Encyclopedia, 3rd Rev. (being the 8th ed.) by Rawle, Francis. Buffalo, N.Y.: William S. Hein Company 1984
    5 Brazier, Margaret and Murphy, John. The Law of Torts, 10th ed. London: Butterworths 1999
    6 Bryan A. Garner. (Editor in Chief).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Ed. St. Paul, Minn.: West Group 1999
    7 Cameron, Gordon. The Theory of the Interlocutory Injunction. LL.B. Civil Law Thesis 1987
    8 Cane, Peter. The Anatomy of Tort Law. Oxford: Hart Publishing 1997
    9 Clerk & Lindsell. The Common Law Library: Clerk & Lindsell on Torts, 18th ed. London: Sweet & Maxwell 2000
    10 Crespi, R.S. Patents: a Basic Guide to Patenting in Biotechn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1 Dimock Sfratton Clarizio (Ronald E. Dimock, Edit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putes-Resolutions & Remedies, vol. 1, Loose-leaf. Toronto: Thomson Canada Limited 2002
    12 Dobbs, Dan. B. The Law of Torts, Vol. 1, Ch. 1-18, Practitioner Treatise Series. St. Paul, Minn.: West Group 2001
    13 Dukelow, Daphne A. and Nuse, Betsy. The Dictionary of Canadian Law, 2nd Ed. Toronto: Carswell, Thomso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1995
    14 Dutfield, Gra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Life Science Indusfries—A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3
    15 Edwards, Richard and Stockwell, Nigel. Trusts and Equity, 5th Ed. Harlow,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2
    16 Eggen, Jean Macchiaroli. Toxic Torts in a Nutshell, 2nd ed. St. Paul, Minn.: West Group 2000
    17 Elias, Olusoji. Judicial Remedies in the Conflict of Laws. Oxford: Hart Publishing 2001
    18 Fleming, John G. The Law of Torts, 8th ed. Agincourt, Ontario: The Law Book Company Limited 1992
    19 Fox, Harold G. Digest of Canadian Patent Law. Toronto: The Carswell Company Limited 1957
    20 Fox, Harold G. The Canadian Law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Letters Patent for Inventions, 4th Ed. Toronto: The Carswell Company Limited 1969
    21 Fridman, G.H.L. The Law of Torts in Canada, 2nd ed. Toronto: Carswell 2002
    22 Gilmore, Grant. The Death of Contract. Columbus,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4
    23 Halsall, Paul: "Medieval Sourcebook: Corpus Iuris Civilis, 6th Century", January 1996,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corpusl.html[050618]
    24 Hinde, G.W. Outline of the Course in Equity and the Law of Succession. Auckland: Sweet and Maxwell (N.Z.) Ltd. 1971
    25 Hoyle, Mark S. The Mareva Injunction and Related Orders, 3rd Ed. London: LLP Limited 1997
    26 Hughes, Roger T. and Woodley, John H. Hughes and Woodley on Patents, Loose-leaf, Lexis Nexis: Butterworths (Issue 57-11/03)
    27 Kaye, Peter. An Explanatory Guide to the English Law of Torts. Chichester, England: Barry Rose Law Publishing Ltd. 1996
    28 Klar, Lewis N. Tort Law, 3rd ed. Toronto: Thomson Carswell 2003
    29 Kionka,Edward J.《侵权法Torts》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West Nutshell Series,法律出版社West Group,1999年10月第1版
    30 Koenig, Thomas H. and Rustad, Michael L. In Defense of Tort Law.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1
    31 Lauterburg, Dominique. Food Law: Policy & Ethnics. London: Cavebdish Publishing Limited 2001
    32 Linden, Allen M. Canadian Tort Law, 2nd ed. Toronto: Butterworths 2001
    33 Maclntyre, J.M. Vancouver, B.C.: CQ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February 1976
    34 Maybee, G.E. & Mitchell R.E. History of the Patent and Trademark Profession in Canada. Toronto: Patent and Trademark Institute of Canada 1985
    35 Mullis, Alastair & Oliphant, Ken《侵权法TORTS》第二版,麦克米伦法学精要丛书·影印本Palgrave MacMillan Law Masters,法律出版社Law Press China,2003年1月第1版
    36 Rainaldi, Linda D. Editor. Negligence. Toronto: Carswell, Thompso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1995
    37 Resnik. David B. Owning the Oenome, A Moral Analysis of DNA Patenting.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4
    38 Rosenberg, Peter D. Patent Law Fundamentals. New York, N.Y.: Clark Boardman Company, Ltd. 1975
    39 Sherman, Brad and Bently, Lionel. The Making of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The British Experience, 1760-191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0 Simpson J.A. and Weiner, E.S.C.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Vol. VII.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41 Simpson J.A. and Weiner, E.S.C.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Vol. XVIII Thro-Uneluciat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42 Soanes, Catherine and Stevenson, Angus (Editors).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7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43 Statsky, William P. Essentials of Torts. Minneapolis/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44 Stikeman, Elliott (Stuart McCormack, Editor-in-Chie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of Canada, Loose-leaf. Huntington, N.Y.: Juris Publishing, Inc. (Rel. 2 - 2003)
    
    45 The Silver Lake Editors. The Value of a Good Idea: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n Information Economy, 1st ed. Silver Lake Publishing: Los Angeles, California 2002
    
    46 Warren-Jones, Amanda. Patenting rDNA - Human and Animal Bio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Europe. Oxon, Great Brittan: Lawtext Publishing 2001
    
    47 Westerlund, Li. Biotech Patents - Equivalence and Exclusions under European and U.S. Patent Law. New York: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2
    
    48 Words and Phrases, Permanent Edition, Volume 21A: Industrial-Innkeepers, 1658 to Date, Updated by cumulative annual pocket parts. Thomson West
    
    49 Words & Phrases, Judicially Defined in Canadian Courts and Tribunals, Volume 8: T-Z. Toronto: Carswell 1993
    
    50 Words and Phrases, Permanent Edition, 1658 to Date, Volume 41 A: Test - Toss, Kept to Date by Cumulative Annual Pocket Parts. St. 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
    
    51 Webster's Revised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13) and The Collaborativ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v.0.44
    
    52 Ziff, Bruce. Principles of Property Law. Toronto: Carswell Thomso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1993
    
    1 Belmore, Neil: "Canadian Patent Infringement Remedies".载于 http://www.ballem.com/ resources/publications.asp?showWhat=769 [041015]
    
    2 Blakeney, Michael: "Access to Biological Resourc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and Issues", E Law - 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ISSN1321-8247, Volume 5 Number 3 (September, 1998), 载于 http://www.murdoch.edu. au/elaw/issues/v5n3/blakeney53.txt [050421]
    
    3 BiotechlP.com: "Patents are probably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many working in the biotechnology area", 载于 http://www.biotechip.com/ Patents.htm [040729]
    
    4 Boyd, Shari L., Kerr, William A. and Perdikis, Nichola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s vers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at the Mercy of Multinationals(?)", The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vol. 6, No. 2 (March 2003) 211
    
    5 Boyle, James: "A Politic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Environmentalism For the Net(?)", 载于 http: //www.law.duke.edu/boylesite/intprop.htm [040729]
    
    6 Bryson, John (Justice, Supreme Court, New South Wales): "Henry II and the English Common Law", Plantagenet Society of Australia. 20 July 2002 Lecture, 载于 http://www. lawlink.nsw. gov.au/sc%5Csc.nsf/pages/brysonl [050618]
    7 Bueckert, Dennis: "Supreme Court grapples with arguments on patenting of genes and plants", Canadian Press, Jan 20, 2004, 载于http://www.genet-info.org/genet/2004/Jan/msg00086.html[060702]
    8 Callahan, Gene: "Rethinking Patent LAW", posted July 18, 2000, 载于http://www.mises.org/fullstory.aspx?control=468&fs=rethinking+patent+law[050213]
    9 CBAC: "PATENTING OF HIGHER LIFE FORMS AND RELATED ISSUES—Report to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Biotechnology Ministeri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Canadian Bio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June 2002,载于www.cbac-cccb.ca
    10 CBAC: "Improving the Regul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nd other Novel Foods in Canada—Report to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Biotechnology Ministeri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Canadian Bio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August 2002,载于www.cbac-cccb.ca
    11 CBAC: "Advisory Memorandum: Higher Life Forms and The Patent Act Background", February 24, 2003, Canadian Bio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载于http://www.google.com.tw/search?q=cache:YwWfaelA32EJ:www.cbac-cccb.ca/documents/en/Advisory_MemorandumFinal-03feb20_English.pdf+February+24,+2003++Canadian+Biotechnology+Advisory+Committee+Advisory+Memorandum&hl=zh-TW&ie=UTF-8[030603]
    12 Drayton, John: '"Due Diligence' and Other Defenses",载于http://www.gibraltarlawgroup.com/diligence.html[041017]
    13 Duy, Vic: "Brief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Patent System—Prepared For The Canadian Bio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Project Steering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Patenting of Higher Life Forms", January 2001, 载于http://cbac-cccb.ic.gc.ca/epic/internet/incbac-cccb.nst/en/ah00405e.html
    14 Cheney, Pat: "Do the Genes Justify the Means?",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cheney.htm[041017]
    15 Clark, E. Ann: "Genetic Engineering in Field Crops: Ethics and Academia", 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annclark/ethics.htm
    16 Clark, E. Ann: "The Faulty Assumptions of Field Crop Genetic Engineering", 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annclark/assumpti, htm[041017]
    17 CIPO: Canadi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A Guide to Patents: Patent Protection", 载于http://strategis.ic.gc.ca/sc_mrksv/cipo/patents/pat_gd_intro-e.html[040123]
    18 Culler, Philippe: "Monsanto v Schmeiser: A Landmark Decision concerning Farmer Liability and Transgenic Contamin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2005), Vol.17, No.1, 83-100页
    19 Desrochers, Pierre: "The Case Against the Patent System", Montreal, 2 September 2000/ No. 66 Le Marche Libre, 载于http://www.quebecoislibre.org/000902-3.htm[050312]
    20 Drayton, John: '"Due Diligence' and Other Defenses",载于http://www.gibraltarlawgroup.com/diligence.html[041017]
    21 Duhaime, Lloyd: "Tort Law in Canada—An Introduction", 载于http://www.duhaime.org/Tort/tort.htm[040124]
    22 Epstein, Ron: "Redesigning the World: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Genetic Engineering", First posted October 12, 1998. Revised version posted December 26, 1998,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redesign.htm[041017]
    23 Fulton, Murray et. al.: "Transforming Agriculture: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March 2001, Prepared For The CBAC Project Steering Committee on the Regul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载于http://cbac-cccb.ca/documents/ en/TransformAgriculture_RichardGray.pdf.
    24 Gerald O.S. Oyen, Gerald O.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ventor and the Patent World", 载于http://www.library.ubc.ca/patscan/resinv.html[030527]
    25 Griffin, Sharon...: "Comment on a Recent Case..: The Harvard Mouse Decision", Biotechnology Law Report, vol. 22, No. 2[April 2003] 115
    26 Halsall, Paul: "Medieval Sourcebook: Corpus luris Civilis, 6th Century", January 1996, 载于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corpusl.html[050618]
    27 Heifer, Laurence R. and Litowitz, Robert D.: "WHAT IS INTELLECTUAL PROPERTY?",载于http://usinfo.state.gov/products/pubs/intelprp/homepage.htm[040722]
    28 Hemsworth Ⅲ, Willard L.: "The Nexus Requirement and the Fatal Injury: Does an Offer to Sell an Infringing Product Give Rise to a Duty to Defend under a CGL?", 载于http://www.jmls.edu/ripl/voll/issue2/hemsworth-middle.html[040118]
    29 Ho, Mae-Wan Dr.: "Perils and Promis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November 1996, 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geperil.htm[041017]
    30 Ha, Mae-Wan Dr.: "The Unholy Alliance", Feature Article from The Ecologist, Vol.27, No.4, July/August, 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unholy.htm[041017]
    31 Jessen, Michael: "Tackling the Gene Giant", February 8, 2004,载于http://www.zerowaste.ca/articles/column193.html[060702]
    32 Kinsella, Stephan: "The Morality of Acquiring and Enforcing Patents", October 01,2003,载于http://blog.lewrockwell.com/lewrw/archives/001788.html[050311]
    33 Konvitz, Milton R.: "Equity in Law and Ethics", 载于http://etext.lib.virginia.edu/cgi-local/DHI/dhi.cgi?id=dv2-17[040125]
    34 Kowalski, Stanley P.: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 China-An Unreachable Goal?", The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vol. 6, No. 4 (July 2003) 655
    35 Krauss, Michael I.: "TORT LAW AND PRIVATE ORDERING", Saint Louis University Law Journal Spring, 1991, 载于http://classweb.gmu.edu/mkrauss/tort-privateordering.html[040118]
    36 Landry, Julie: "Patents, long the tech world's currency, come under attack", 载于http://www.matr.net/article-3529.html[050213]
    37 Leahy, Stephen: "Canada's Top Court Backs Monsanto Against Farmer", Brooklin, Canada, May 21(IPS), 载于http://gmfoodwatch.tribe.net/thread/d07ddaa0-77a8-4ae6-b9bc-c51 e2a4fe259[060702]
    38 Lee, Mike: "Biotech plants get legal test—Canada's top court may decide how far Monsanto's rights on gene patents can go., Wednesday, January 21,2004, 载于http://www.sacbee.com/static/live/news/projects/biotech/archive/012104.html[060702]
    39 Lee, Mike: "Schmeiser/Monsanto Court Battle Generates Global Interest; Unlikely hero: Canadian farmer stands up against Monsanto in biotech battle", Sacramento Bee, January 19, 2004, 载于http://www.organicconsumers.org/ge/globalpercy012104.cfm[060702]
    40 Leger, Jacques A. Q.C.: "PATENT INFRINGEMENT", 载于http://www.robic.com/publications/Pdf/110-JAL.pdf.[040118]
    41 Lehman, Bruce A.: "SUPPORT FO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REEDOM",载于http://usinfo.state.gov/products/pubs/intelprp/support.htm[040729]
    42 Lehman, H and Hurnik, J.F.: "Concerns About the Ethics of Genetic Modification", Presented at the Fifth World Congress on Genetics Applied to Livestock Production, 7-12 August 1994. Proceedings Volume 20, 载于http://www.plant.uoguelph.ca/research/homepages/eclark/lehman.htm[041017]
    43 Leiss, William: "Higher Life-forms before the LAW", 载于http://www.leiss.ca/vchronicles/90[04102]
    44 Liebert, Mary Ann: "Higher Life Form—Human Excepted—Should be Patentable in Canada", Biotechnology Law Report, vol. 22, No. 1 (February 2003)16
    45 Lowman, Timothy M.: "BEYOND THE BORDERS: A Canadian Patent Litigation Perspective", Add-On Seminar Licensing Executives Society February, 2003, 载于http://www.les-winter2003.org/forum/patent-addon-lowman.pdf.
    46 Makin, Kirk: "Monsanto wins key biotech ruling", Globe and Mail Update Friday, May. 21, 2004, 载于http://gmfoodwatch.tribe.net/thread/d07ddaa0-77a8-4ae6-b9bc-c51e2a4fe259[060702]
    47 Mallet, James: "Patentability of Seed Varieties", Environmental Law Centre, Edmonton, Alta (Oct. 15, 2003), 载于http://members.shaw.ca/oldwheat/patentabilityofs.html[041015]
    48 Martin, Karen and Van Hinte, Jeff: Multi-Party Litigation Update. The Advocate, vol. 62, Part 6, November 2004 at pp. 849-861.
    49 McCelland, Colin: "Farmer loses battle in biotech dispute", The Associated Press 5/21/ 2004, 4:44 p.m. ET O'TTAWA (AP), 载于http://gmfoodwatch.tribe.net/thread/d07ddaa0-77a8-4ae6-b9bc-c51e2a4fe259[060702]
    50 Munro, Neil:"This scientific revolution will hurt people", 载于www.nationalreview.com
    51 Office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oxics, USEPA: "EPA's Biotechnology Oversight Program Under the 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Document: EPA-745-F-93-003, Published: June 1993, 载于http://www.nal.usda.gov/bic/Federal_Biotech/epatosca.doc.html[041017]
    52 Osborne, John C.: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Canadian Patent Reporter, vol. 14-Sec. 1, pp. 75-93
    53 Philipkoski, Kristen: "Monsanto Prevails in Patent Fight", Wired News 09:44 AM May. 21, 2004 PT, http://gmfoodwatch.tribe.net/thread/d07ddaa0-77a8-4ae6-b9bc-c51e2a4fe 259[060702]
    54 Pollack, Andrew: "Justices Drop Consideration Of Boundaries For Patents", The New York Times, Business/Financial Des, June 23, 2006, 载于http://www.iht.com/articles/2006/06/23/business/patent.php[060702]
    55 Regal, Philip J.: "Metaphysics in Genetic Engineering: Cryptic Philosophy and ldeology in the "Science" of Risk Management, 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 docs/pjrbiosa.htm[041017]
    56 Reilly, S. A.: "Our Legal Heritage", 载于http://www.worldwideschool.org/library/books/socl/law/OurLegalHeritage/toc.html[030827]
    57 Rial, Julie: "Origins of Common Law", December, 2002, 载于http://www.iejs.com/Law/origins_of_common_law.htm[030827]
    58 Rifkin, Jeremy: 'The Biotech Century—A Second Opinion: The Marriage of the Genetic Sciences and the Technologies Reshaping Our World, Chapter One", 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rifkin2.htm
    59 Rimmer, Matthew: "Patent Law and Plant Breeders' Rights", 载于http://www.austlii.edu.au/au/journals/MurUEJL/2003/40.html[060702]
    60 Robertson, Henry: "Patenting Products of Nature", Synthesis/Regeneration 17 (Fall 1998), 载于http://www.greens.org/s-r/17/17-22.html[030529]
    61 Ryall, Daniel P.: "Defending The Regulatory Offence", 载于 http://www.jcshort.com/ DefendingTheRegulatoryOffence.html [041017]
    
    
    62 Schiappacasse, Mikhaell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Technology Transfe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ffalo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Journal, vol. 2, No. 2 (Summer 2004) 164
    
    63 Schubert, David: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GM Food", Nature Biotechnology Vol. 20, No10 p. 969, October 2002, Reproduced in AgBioView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editor, 载于 http://www.biotech-info.net/different_perspective. html
    
    64 Sedjo, Roger A.: "Property Rights, Genetic Resources, and Bio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 XXXV (April 1992) 199
    
    65 Segarra, Alejandro E. and Rawson, Jean M.: "The 'Terminator Gene" and Other Genetic Use Restriction Technologies (GURTs) in Crops", Updated October 21,1999, 载于http:// www.ncseonline.org/NLE/CRSreports/Agriculture/ag-83.cfm
    
    66 Simpson J.A. and Weiner, E.S.C.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Vol. VII.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67 Shiva, Vandana: "Percy's Future is Ours",21.01.2004, 载于http://africa.oneworld.net/article/ archive/555/m/2004/l [060702]
    
    68 Stein, Peter: "Common Law", 载于 http://etextJib.virginia.edu/cgi-local/DHI/dhi.cgi?id= dv2-77 [040125]
    
    69 Tetley, William Q.C.: "Mixed jurisdictions: Common Law vs Civil Law (codified and un- codified)( Part I)",载于 http://www.unidroit.org/english/publications/review/articles/ 1999-3.htm [030824];
    
    70 Tetley, William Q.C.: "Mixed jurisdictions: Common Law vs Civil Law (codified and un- codified)( Part II)",载于 http://www.unidroit.org /english/publications/review/articles/ 1999-4a.htm [030824]
    
    71 The Crucible Group: "Trends, Concerns, and Opportunitie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Relevant to Plant Breeding and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载于 http://www.idrc.ca/acb/ showdetl.cfm?&DID=6&Product_ID=61&CATID=15
    
    72 Vogt, Donna U. and Parish, Mickey: "Food Bio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Science, Regulation, and Issue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une 2,1999, 载于http: //www.ncse online.org/NLE/CRSreports/sdence/st-41.cfm
    
    73 Vogt, Donna U. and Parish, Mickey: "Food Bio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Science, Regulation, and Issue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Code RL30198, Updated January 19, 2001, 载于http://www.usembassy.at/en/download/pdf/biotech.pdf.
    
    74 Wang, Johnson Dr.: "My view relate to 'tort' and 'infringement'", 载于http://www.china iprlaw.cn/file/200407102271 .html [050209]
    
    75 Wegner, Harold C: "Another Contribution to the Claim Construction Debate", Biotechnology Law Report, vol. 23, No. 5 (October 2004) 561
    
    76 Weiss, Rick and Gillis, Justin: "Monsanto Beats Farmer in Patent Fight Canadian Court Upholds Claim to Gene-Altered Seed", Washington Post, May 22, 2004; Page A08, 载于 http://gmfoodwatch.tribe.net/thread/d07ddaa0-77a8-4ae6-b9bc-c51 e2a4fe259 [060702]
    
    77 Weiswasser, Elizabeth S., Egan, Kimberly K. and Calia, Kurt G.: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raise new legal issues-Bioengineered comestibles face a long chain of regulations, and potential or claims, as well". National Law Journal, VOL. 22, NO.44, MONDAY, JUNE 25, 2001, ON THE WEB 载于 WWW.NLJ.COM
    78 Weston, Katherine: "The Impact of TRIPs on Agricultural Econom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Murdoch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载于http://www.murdoch.edu.au/elaw/issues/v10n3/weston103.txt[050421]
    79 Whitman, Deborah B.: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Harmful or Helpful?", Released April 2000,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oview.htm[041017]
    80 Wirz, Johannes: "What Is the Reality of a Gene?", Summary of a talk given at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the UK Ifgene working group, 2nd December 1995, Parsifal College, The Open University, London,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wirzl.htm[041017]
    81 WWLIA(Worldwide Leg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Canadian Patent Law",载于http://wwlia.org/ca-pat1.htm[030602];见also CIPO: "A Guide to Patents",载于http://strategis.ic.gc.ca/sc_mrksv/cipo/patents/pat_gd_intro-e.html[040123]
    82 Zahl, Adrian: "Patenting of 'Higher Life Forms' in Canada", Biotechnology Law Report, vol. 23, No. 5 (October 2004) 556
    83 "18.5 Common Law And Statute", 载于http://www.ourcivilisation.com/cooray/btof/chap185.htm[030827]
    84 无名: "Apocalypse When?", Excerpt from "Life In Our Hands"—a review of Jeremy Rifkin's "The Biotech Century", New Scientist, 31 October 1998, 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rifkin.htm[041017][University of Calgary: Review of Rifkin]
    85 "Canada's Legal Tradition", 载于http://www.mta.ca/faculty/arts/canadian_studies/english/about/law/[050618]
    86 "China's Evolving Biotech Policy—A January 2000 report from U.S. Embassy Beijing"[060628][美国驻华大使馆,载于http://www.usembassy-china.org.cn/sandt/seedlaw.htm]
    87 "Common Law", 载于http://www.wordiq.com/definition/Common_law[050421]
    88 "Common Law (Lat. communis, general, of general application; lex, law)", 载于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9068a.htm[050618]
    89 无名: "Comparing sui generis rights systems" 载于http://www.biotech-monitor.n1/3601.htm[050525][Bio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Monitor]
    90 "Damages", WordlQ, 载于http://www.wordiq.com/definition/Damages[041017]
    91 "Definition of Patent?", WordIQ, 载于http://www.wordiq.com/definition/Patents[041017]
    92 "Equity", 载于http://www.west.net/~smith/equity.htm
    93 "Infringement", 载于WordNet(r) 1.7 http://www.dictionary.net/infringement
    94 "Infringement", Wikipedia,载于http://www.answers.com/topic/infringement[060616]
    95 "Infringement", Words and Phrases, Permanent Edition, Volume 21 A: Industrial—Innkeepers, 1658 to Date, Updated by cumulative annual pocket parts. Thomson West
    96 "Infringement", The Free Dictionary, 载于http://www.thefree dictionary.com/infringement[041017]
    97 "Injunction", WordIQ, 载于http://www.wordiq.com/definition/Injunction[041017]
    98 "Injunctio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载于http://en.wikipedia.org/wiki/Injunction[050206]
    99 "Intellectual property", 载于http://library.thinkquest.org/26658/cgi-bin/2-1.cgi
    100 "Intellectual property",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载于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llectual_property[050206]
    101 "Introducing 'Common-Law'", 载于http://www.christiancommonlaw-gov.org/WhyCNCLC.htm[050618]
    102 无名: "Issues in the Regul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and animals", April 2004 Pew Initiative on Food and Biotechnology, Washington, D.C.
    103 "Patent", Canadi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载于http://strategis.ic.gc.ca/sc_mrksv/cipo/patents/pat_gd_gloss-e.html#i[040123]
    104 "Patent",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载于http://www.askoxford.com/concise_oed/patent?view=uk
    105 "Patent infringement", Canadi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载于http://strategis.ic.gc.ca/sc_mrksv/cipo/patents/pat_gd_gloss-e.html#i[040123]
    106 无名:"Patent Infringement", 载于http://www.ipwatchdog.com/patent_infringement.html[040118][IPWatchdog]
    107 "Patent Infringement", The Free Dictionary, 载于http://www.thefree dictionary.com/infringement[041017]
    108 "Patent infringement",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载于http://en.wikipedia.org/wiki/Patent_infringement[040908]
    109 无名: "Pew Initiative Analyzes Challenges of Future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Law Report, vol. 23, No. 5(October 2004) 568
    110 "Plant Breeders' Rights",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载于http://www.answers.com/ main/ntquery;jsessionid=9bghasa8t9df?tname=plant-breeders-rights&curtab=2222_1&h1=sui&hl=generis&sbid=1c04a[050525]
    111 无名: "Present IP Rights...Can Harm Developing Countries"—U.K. Commission Recommends Changes to Aid Development, Biotechnology Law Report, vol. 22, No. 1(February 2003)16
    112 "sui generis" 载于http://www.answers.com/topic/sui-generis[050525]
    113 无名: "Supreme Court of Canada Finds in Favor of Monsanto in Schmeiser vs. Monsanto Patent Infringement Case", WINNIPEG, Manitoba, May 21/PRNewswire-FirstCall/, 载于 http://gmfoodwatch.tribe.net/thread/d07ddaa0-77a8-4ae6-b9bc-c51e2a4fe259[060702][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Watch]
    114 "The Common Law in Your Life",载于http://www.publiclegaled.bc.ca/common/index. htm#supreme[040127]
    115 无名: "[The New Zealand Legal System, Sources of the law] Historical sources",载于http://www.adls.org.nz/public/public50/nzls02/[050618][Auckland District Law Society]
    116 "Tort", 载于http://www.canadianlawsite.com/personalinjury.htm#c[040120]
    117 "Tort", 载于http://www.ag.aubum.edu/dept/aec/courses/agec4OTO/chapter2. PDF[041017]
    118 "Tort",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载于http://en.wikipedia.org/wiki/Tort
    119 无名: "Towards a Model for an European Judge", Discussion Forum, 载于http://www.uniadrion. unibo.it/Judge/Forum1/Forum.htm[030824][UniAdrion: a Network of Universities]
    120 无名: "Unit Three-Civil Law", Public Leg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Saskatchewan, 载于http://www.sasked.gov.sk.ca/docs/social/law30/unit03/unit03.html[040125]
    121 无名: "U.S. Leads in the Filing of Patent Applications for Human DNA"—Report from SRS Examines International Trends, Biotechnology Law Report, vol. 22, No. 1 (February 2003) 18
    122 无名: "What Is Genetic Engineering", 载于http://homepages.ucalgary.ca/~sgodlovi/phil302/ge/docs/gen_what.htm[041017][University of Calgary]
    123 无名: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Summit on Food and Patenting",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ctivity Spring 2006, 载于http://www.rethinkingschools.org/archive/20_04/wto204.shtml[060702][Rethinking Schools Online]
    124 Collection of Definitions, 载于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lle ctual hftp://lrs.ed.uiuc.edu/wp/copyright-2002/ipfaqs.html# http://sfrategis.gc.ca/sc mrksv/cipo/help/glos-e.html#i http://www.baypatents.com/glossary/default.asp?ID_Glossary=76 http://www.britannica.com/ebc/article?eu=393351&query=property&ct= http://www.britannica.com/ebc/article?eu=401297&query=properfy&ct= http://www.lectlaw.com/def/i051.htm 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intangible%20asset 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intellectual 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Intellectual%20property 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property http://www.uta.edu/tto/ip-defs.htm http://www.uta.edu/tto/ip-laws.htm http://www.uta.edu/tto/pat-def.htm[040722]
    1 Abbott Laboratories Ltd. et al. v. Nu-Pharm Inc. et al. (1998), 142 F.T.R. 48 (F.C.T.D.), 也载于1998 F.T.R. LEXIS 187[050617]
    2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v. Berk Pharmaceuticals Limited,[1973] F.S.R. 487; 也载于[1976] R.P.C. 231 (Ch. D.)[050617]
    3 Apotex Inc. v. Wellcome Foundation Ltd.,[2002] 4 S.C.R. 153(S.C.C.); 也载于2002 S.C.R. LEXIS 600[050617]
    4 Ash and Another v. Hutchinson & Co. (Publishers), Ltd., and Others,[1936] 2 All E.R. 1496;[1936] 1 Ch. 489 (U.K.C.A.)
    5 AT&T Technologies Inc. v. Mitel Corp. (1989), 28 F.T.R. 241(F.C.T.D.); 也载于1989 F.T.R. LEXIS 334[050617]
    6 Boulton and Watt v. Bull (1795), 126 E.R. 651
    7 Burton Parsons Chemicals v. H-P (Canada),[1974] 17 C.P.R. (2d) 97
    8 C.O.P.v. Farbwerke Hoechst,[1964] S.C.R. 49; 也载于1963 S.C.R. LEXIS 147
    9 Campbell v. MGN Ltd.,[2004] UKHL 22,[2004] 2 A.C. 457,[2004] 2 ALL E.R. 995 (U.K.H.L.)
    10 Campbell v. MGN Ltd.,[2002] E.W.C.A. Civ. 1373,[2003] I All E.R. 224,[2003] Q.B. 633 (U.K.C.A.)
    11 Canada (Attorney General) v. Consolidated Canadian Contractors Inc. (C.A.), Court of Appeal, Strayer, Robertson and McDonald JJ.A. "roronto, June 3; Ottawa, September 29, 1998, 载于http://reports.fja.gc.ca/fc/1999/pub/vl/1999fc23254.html[041017]
    12 Caparo Industries Plc. Respondents v. Dickman and Others Appellants,[1990] s A.C. (U.K.H.L.), 也载于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search/default.wl?rs=WLINS. 06&tempinfo=%7cMethodTNC%7cdbUK-RPTS-ALL%7ctidffuk_u%7cCaseTypeFTUKUFNUK-RPTS-ALL%7cPartyNamesFNcaparo+industries+v.+dickman%7cPartyNamesCNAnd&spa=hku-2000&eq=welcome%2fWestlawUK&db=UK-RPTS-ALL&quew=Tl(caparo+%26+indust ries+%26+dickman) &fn=_top&action=Search&mt=WestlawUK&vr=2.0&method=TNC&sv =Split&rp=%2fsearch%2fdefault.wl[050627]
    13 Catnic Components Limited and Another (Appellants) v. Hill and Smith Limited[Respondents) (1980),[1981] F.S.R. 60 (U.K.H.L.); 也载于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 search/default.wl?rs=WLIN5.06&tempinfo=%7cMethodTNC%7cdbUK-RPTS-ALL%7ctidftuk _u%7cCaseTypeFTUKUFNU K-RPTS-ALL%7cPartyNamesFNcatnic+components+v.+hill+and +smith%7cPartyNamesCNAnd&spa=hku-2000&eq=welcome%2fWestlawUK&db=UK-RPT S-ALL&query=Tl(catnic+%26+components+%26+hill+%26+smith) &fn=_top&a ction=Searc h&mt=WestlawUK& vr=2.0&method=TNC&sv=Split&rp=%2fsearch%2fdefault.wl[050627]
    14 Central Trust v. Rafuse,[1988] I S.C.R. 1206 (S.C.C.); 也载于1988 S.Q.R. LEXIS 731
    15 Computalog Ltd. v. Comtech Logging,[1992] 44 C.P.R. (3d) 77 (F.C.A.)
    16 Consolboard Inc. v. MacMillan Bloedel (Sask.) Ltd.,[1981] I S.C.R. 504 (S.C.C.); 也载于1981 S.C.R. LEXIS 1390[050617]
    17 Diamond v. Chakrabarty, 447 U.S. 303 (1980), 也载于http://caselaw.lp.findlaw.com/scripfs/getcase.pl?court=us&vol=447&invol=303[04101]
    18 Farbwerke Hoechst,[1979] 2 S.C.R. 929; 也载于1979 S.C.R. LEXIS 92[050617]
    19 Free World Trust v. Electro Sante Inc.,[2000] 2 S.C.R. 1024 (S.C.C.), 也载于https://www.lexisnexis.com/ap/auth/[050617]
    20 Gustavson Drilling v. M.N.R.,[1976] 66 D.L.R. (3d) 449 (S.C.C.)
    21 Harvard College v. Canada (Commissioner of Patents),[2002] 4 S.C.R. 45, 2002 SCC 76; (2002), 21 C.P.R (4th) 417 (sac), 也载于http://www.lexum.umontreol.ca/csc-scc/en/rec/html/harvard.en.html[030520]
    22 Harvard College v. Canada C.O.P.,[2000] 7 C.P.R. (4th) 98 (F.C.A.)
    23 Harvard College v. Canada C.O.P.,[1998] 79 C.P.R. (3d) 98 (F.C.T.D.), 也载于http://reports.fja.gc.ca/fc/1998/pub/v3/1998fc22348.html[041015]
    24 Kirin-Amgen Inc. and others v. Hoechst,[2004] U.K.H.L. 46,[2005] I All E.R. 667 (U.K.H.L.)
    25 Letang v. Cooper,[1965] I Q.B. 232[C.A.)
    26 Lishman et at v. Erom Roche Inc. et al. (1996), 111 F.T.R. 44,[1996] 68 C.P.R. (3d) (F.C.T.D.), 也载于1996 F.T.R. LEXIS 1693[050617]
    27 M.K. Plastics Corp. v. Plasticair Inc.,(2003-10-21) QCCS 500-17-015390-035, 载于http://www.canlii.org/sino/disp.pl/qc/cas/qccs/2003/2003qccs16356.html?quew=%22definition%20and%20of%20and%20infringement%22&lang=en[040124]27
    28 MacFarlane v. Tayside(1999) (H.L.), 载于http://internafional.westlaw.com/search/default.wl?rs=WLIN5.06&tempinfo=%7cMethodTNC%7cdbUK-RPTS-ALL%7ctidftuk_u%7cCaseTypeFTUKUFNUK-RPTS-ALL%7cPartyNamesFNMacfarlane+v.+Tayside+Health+Board%7cPartyNamesCNAnd&spa=ChinaUPSL-03&eq=welcome%2fWestlawUK&db=UK-RPTS-ALL&query=Tl(macfarlane+%26+tayside+%26+health+%26+board)&fn=_top&acfion=Search&mt=WestlawUK&vr=2.0&method=TNC&sv=Split&rp=%2fsearch%2fdefault.wl[050618]
    29 Martinray Industries Ltd. et al. v. Fabricants National Dagendor Manufacturing Ltd. et al. (1991), 49 F.T.R. 81 (F.C.T.D.); 也载于1991 F.T.R. LEXIS 879[050617]
    30 Monsanto Canada Inc. v. Schmeiser (2004), 31 C.P.R. (4th) 161 (S.C.C.), 也载于http://www.mindfully.org/GE/2004/Monsanto-V-Schmeiser-Ruling21may04.htm
    31 Monsanto Canada Inc. v. Schmeiser,[2002] 21 C.P.R. (4th) 1 (F.C.A.), 也载于http://www.canlii.org/ca/cas/fca/2002/2002fca309.html[040124]
    32 Monsanto Canada Inc. v. Schmeiser,[2001] 12 C.P.R. (4th) 204 (F.C.T.D.)
    33 O'Hara Manufacturing Limited v. Eli Lilly and Company, (1989) 26 C.P.R. (3d) 1(F.C.A.)
    34 Pioneer Hi-Bred Ltd. v. Canada (Commissioner of Patents),[1989] 25 C.P.R. (3d) 257;[1989] I S.Q.R. 1623 (S.C.C.); 也载于http://www.canlii.org/ca/cas/scc/1989/1989scc70. html[050517], 以及1989 S.C.R. LEXIS 91[050617]
    35 R.v. Chapin,[1979] 45 C.C.C. (2d) 333 (S.C.C.)
    36 R.v. Sault Ste. Marie,[1978] 85 D.L.R. (3d)161 (S.C.C.)
    37 Wainwright and another v. Home Office,[2003] U.K.H.L. 53,[2004] 2 A.C. 406,[2003] 4 All E.R. 969 (U.K.H.L.)
    38 Wellcome Foundation Ltd. v. Apotex Inc., Court File No. T-80-83, August 26, 1998, Decided, F.C.T.D., 载于https://www.lexisnexis.com/ap/auth/[050617]
    39 Whirlpool Corp. v. Camco Inc.,[2000] 2 S.C.R. 1067 (S.C.C.), 也载于https://www. lexisnexis.com/ap/auth/[050617]
    Patent Act, R.S.C. 1985, c. P-4
    Plant Breeders' Rights Act, S.C. 1990, c. 20.
    Interpretation Act, R.S.C. 1989, c. 1-21
    Law and Equity Act[RSBC 1996] Chapter 2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04月12日),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7号公布,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dtfy.com/faguixiazai/msf/200311/20031110212803.htm[0607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01月26日),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www载于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03[060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03月12日),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85年4月1日起施行,根据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0年8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2001年7月1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zhshchq/759867.htm[060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01年06月15日),2001年6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6号公布,2001年7月1日起施行,根据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8号)《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决定》修订,www载于http://finance.ce.cn/law/zscq/flfg/200606/19/t20060619_7428077.shtml[0607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申请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1987年10月19日),实施时间:1987/10/19,www载于http://www.21lawyer.com/law/zhuanlilaw/200435013.htm[060715]
    《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专利纠纷办法》(1989年12月04日),颁布单位:专利局,颁布日期:1989-12-04.实施日期:1989-12-04,www载于http://garden.2118.com.cn/dop/glif.htm、http://www.ipcnn.com/c214.htm[060722]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2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发(1992)3号,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1992年12月29日第561次会议讨论通过,实施时间:1992/02/09,www.载于http://www.21lawyer.com/law/zhuanlilaw/200435008.htm[0607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当事人均拥有专利权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1993年08月16日),(93)经他字第20号,实施时间:1993/08/16,www载于http://www.21lawyer.com/law/zhuanlilaw/200435002.htm[0607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专利侵权案件中如何确定地域管辖的请示的复函》(1994年03月08日),实施时间:1994/03/08,www载于http://www.21lawyer.com/law/zhuanlilaw/200435015.htm[0607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01年06月05日),法释[2001]20号,于2001年6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79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chinaiprlaw.com/flfg/flfg74.htm[040715]以及http://www.customs.gov.cn/Default.aspx?TabID=433&InfoID=8104&SettingModuleID:4879[06072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01年06月1 9日),2001年6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80次会议通过,法释(2001)21号,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chinaiprlaw.com/flfg/flfg76.htm[060715]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2001年09月29日),京高法发[2001]229号,2001年09月29日,www载于http://www.chinaiprlaw.com/fgrt/fgrt80.htm[060715]
    《专利行政执法办法》(2001年12月1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令(第19号),2001年12月17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customs.gov.cn/Default.aspx.?TabID=433&InfoID=8047&SettingModuleID=4879[0607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审查指南》(2001年10月25日),2001-10-25,www载于http://www.sipo.gov.cn/sipo/zlsc/sczn/qy/200110/t20011025_67274.htm[060628]-http://www.sipo.gov.cn/sipo/zlsc/sczn/dwbfzlsqjswcl/200110/t20011025_67259.htm[060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审查指南》(2006年05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令第38号,2006年05月24日,2006年07月01日实施,www载于http://www.sipo.gov.cn/sipo/zwgs/ling/sczn.pdf[060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年04月09日),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7535-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7535&page=12[060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07月02日),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12/30/content_674382.htm[060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年07月02日),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3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公布,1993年7月2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huazi.org.cn/agriculture/Laws/a/2.htm[060715]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1997年10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23号,1997年10月10日,www载于http://icgr.caas.net.cn/law/cgris法律规章05.html[0404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0年07月0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0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6次会议于2000年07月08日通过,自2000年12月01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3-01/21/content_700693.htm[0404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4年修订)》(2004年0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6号,2004-08-28颁布,2004-08-28执行,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决定》修正,www载于http://www.lawhome.net/newsdata/html/10/2005-06/20050614010226.html[060725]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1996年04月16日),农农发[1996]4号文件,1996年4月19日印发,1996年4月19日施行,www载于http://jcgr.caas.net.cn/law/cgris法律规章01.html[040420]、1996年4月16日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http://www.nastz.org.cn/zcfg/2-4.htm[060715]
    《北京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01月24日),1987年1月24日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4次会议通过,1987年01月24日颁布,自1987年7月1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cau.edu.cn/causeed/laws/beijinglaw.html[060715]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暂行条例>的决定》(1997年04月15日),1997年4月15日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6次会议通过,自1997年6月1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bjfruit.com/Arficle_Show.asp?ArticleID=258[060715]
    《北京市农作物种子条例》(2002年09月06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4号),2002年9月6日北京市第11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6次会议通过,2002-09-06发布,2002-12-01实施,www载于http://www.010148.cn/Html/bjfg/105822935.htm[060725]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05月0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4号,2001年05月09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2001年05月23日]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5331[060715]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1年07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8号,于2001年7月11日经农业部第五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2年3月20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bio-soft.net/doc/sheng7.htm[060715]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2001年07月11日),农业部令第9号,2001年7月11日经农业部第五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2年3月20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jgny.net/nong/2002.asp?id=400[060715]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1年07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10号,2001年7月11日经农业部第五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2年3月20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icgr.caas.net.cn/law/cgris%E6%B3%95%E5%BE%8B%E8%A7%84%E7%AB%A014.htm[060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7年03月20日),1997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1 3号,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http://www.cutech.edu.cn/%5Czhengce%SCchanquan%SC000046.asp[060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1999年0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13号,1999年4月27日农业部第六次常务会议通过,1999年06月16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21lawyer.com/law/zhuanlilaw/200435020.htm[060715]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2002年12月12日),农业部令第24号,经2002年12月12日农业部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china.org.cn/chinese/Pl-c/264780.htm[0607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2月25日),法释[2001]5号,于2000年12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54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2月14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PolicyLaw/DL/DL-66329[0607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2005年11月18日),发布时间:2005-11-18 14:05:4,www载于http://www.qdmc.gov.cn/admin/spxx/html/20051121819068.htm[060725]或者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86052[060731]
    《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UPOV 1991),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日内瓦1991,UPOV出版物NO.221(E)ISBN 92-805-0332-4 UPOV 1991,www载于http://law.hotoa.com.cn/lawv2/9/183-1/EF9EE7E9-F4C8-4AAF-A050-D1253411B766.html[040421]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78年文本)》(UPOV1978),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1961年12月2日制定,1972年11月10日、1978年10月23日在日内瓦修订,www载于http://www.cnpvp.net/cnpvp/main/cn/view.asp?ar_id=64&anclassid=5&nclassid=11[060722]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中文版本)》(TRIPS 1994,2002中文版),www载于http://www.wtolaw.gov.cn/Law/WTOLAWTEXT/20020612-5.asp[04051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4年11月12日),法释[2004]19号,2004年11月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1次会议、2004年11月11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12月22日起施行,www载于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xingfa/200412/20041221160207.htm[060731]、http://www.china.org.cn/chinese/law/734357.htm[060731]及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3071298.html[0607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