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分层视野中职业教育价值的再审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但从当前的社会分层以及社会流动现状来看,职业教育在现实与理想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总结可能存在的原因:其一,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中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不能相互认可、衔接,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制度排他”,通过教育行政手段限制,将接受职业教育者相对固定于某一些阶层,无法通过文化资本的获得以及社会网络资本的扩大,获得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其二,是课程文化的差异。通过教育分流,将学生送入课程文化内涵不同的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不同“符码语言”的课程文化影响,不仅意味着未来学生的文化资本的不同,也意味着文化资本中其本质的以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休闲方式等为代表的价值观的极大不同,其可能存在的“文化再制”、“身份再制”现象,对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实现,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此,分析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现状,在国家正致力于培育中间阶层、追求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下,探讨了职业教育与对社会分层的互动关系,试图通过职业教育中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认可、衔接的国际比较,来对比研究我国“双证”课程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内涵提升的重点方向,最终为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对研究的现实基础、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论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从而确定研究的逻辑起点。
     第二部分是介绍我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现状,以及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提出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向下流动、向上流动的主要原因分析,总结了促进社会向上流动的主要因素在于,以职业为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个人的文化资本、扩大社会网络资本。
     第三部分着重研究在中国社会分层现状下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的互动关系,特别侧重分析了社会分层对于职业教育价值实现的影响,并探讨了职业教育对个人在社会向上流动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其中以问卷调查收集了有关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群体的家庭经济情况、家长受教育情况以及家庭期望等数据信息,分析了当前接受职业教育者的社会阶层状况;另外,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探讨了个人的家庭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以及社会网络资本在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深入研究职业教育为了促进社会向上流动的路径选择:能力与资格(证书)并重。分析了全球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国家培育中间阶层,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内涵提升的重点方向。总结认为,职业教育在重视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职业教育更应该通过课程内涵的提升,打破“文化区隔”,避免功利主义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培养具有多元个性、创新精神、具有尊重生命,重视自我实现等的人文精神的“全”人。
     第五部分首先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境外“双证”融通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比较研究,总结认为,其各自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育体系的完善的前提是追求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其次对我国现有职业教育课程与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是对其课程目标所体现的课程内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内涵的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人”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之本质追求;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之基础;能力与资格(证书)并重是职业教育之核心。
     第六部分进一步就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外部、内部保障机制进行相关研究。职业教育要真正促进社会流动,需要政府改变角色,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职责,将服务予社会的理念贯穿于教育管理中,并将职业教育切实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应重视加强职业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以保证职业学校课程内涵的提升;另外,政府、学校、产业之间存在着一个最基本的联系:社区——这个人们共同工作、生活、教育、休闲等的“小社会”,对学校、家庭、产业等影响巨大。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学校、社区、家庭的合力,以促进学生、家长、社区的和谐、健康地成长,最终实现通过职业教育,帮助人们实现社会向上流动。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governments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reali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capabilit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efficient way of developing. In the procedure of increasing investment and expand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more people are being attra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hassles for people who accept and enjo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being removed. Ambitions goal of personnel professional training have been proposed by the governments, and accordingly the reform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bridge has been also constructed betwee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incorporat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The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d received important attractions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too, in particular due to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to the country economic society. Through its influence, for instance, the unemploy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oreover, China has been in the new turn of urbaniza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massive transfer of less-educated rural population into the c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dividual qualification of these rural people and enhance their employment capability through the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raise their city life qualit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these people into valuable human re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in China.
     Although the demand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normous in the economic society, but the certain deviations and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been there for long time and among many people. What could be the reasons? The thesis will try to discover this question from the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such as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the social mobility. The Chinese current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present social stratification situation, and the targeted harmonious sociality are analyzed in details here. Furthermore, a thorough analysis will be given on the rel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study on the conne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certificate and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curriculum, will allow the promotion of the social mobility, social justice,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rough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will also b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fair and harmonic society in China.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ere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ory and significance had been addressed. The core concepts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thesis will be identified, which confines the start point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analyze the Chinese society lamination and the social mobility at curr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role of education on the situation. The necessity and the urgency of this study will be introduced. From the education point of view, through research will be conducted on the cause of Chinese current society lamination in various directions, social mobility including the down-flow and the up-flow. The main factor will be identified for the society up-flow. It will be shown tha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ciety up-flow, it is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individual cultural capability and enhance the society network capability.
     The third chapter will study the valu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lamination situation. 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mobility will be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rol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social up-flow.
     The fourth chapter will research thoroughly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e path choice of the social up-flow. The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and the certificates will be paid equal attention on. From the macroscopic point of view such as global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the modernization and so on, analysis will be given on the importance of gener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t will be shown tha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o be focused not only on the educational certificates, but also o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 fifth chapter is to study the curriculum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wo-certificate" educ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will be analyzed through comparison to the cases in England, Australia, Taiwan and so on. Proposals and suggestions will be given for the purpose of reforming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ducate the "people" is the essenc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raining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bility and the qualifications education are the cor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ixth chapter will study further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its promotion to social mobility, both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mechanism.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designed to promote the social mobility, which needs to be integrated seamlessly into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nd into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system as well. In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is process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principal ha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Moreov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chool, the community and the guardians of the students are also need to be addressed to finally realize the social up-flow through the successfu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 thesis also will also stud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e whole educational system, widen the relative research field and rich th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引文
1 刘玉照、张敦福、李友梅 著:《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年版,P7
    2 刘玉照、张敦福、李友梅 著:《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年版,P8.本研究者注:也有研究者称中国的社会结构为“金字塔”型、“倒丁字型”等。
    1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来自人民网,网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243047.html)
    2 引自温家宝总理于2006年3月15日上午答中外记者问。资料来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14/content_4301180.htm
    3 2008年3月19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来自新华网,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19/content_7819983.htm
    4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来自中国网,网址: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9-03/14/content_17444081_3.htm
    5 《社会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但职业教育长期发展不足 专家建议 修改职业教育法确保经费投入》,2009年3月24日,《法制日报》.
    1 李强 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P1.
    2 李强 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P11.
    3 李强 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P11.
    4 李强 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P12-22.
    1 李强 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P2.
    1 该解释来自百度,对该名词的解释,也可参考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版,P7-9.
    2[美]史蒂文.瓦戈(Steven vago)著,王晓黎等译,《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P6.
    1 本名词解释由本研究者综合了英国多尔:《文凭病--教育、资格和发展》以及钟祖荣:《学历社会的利弊、走向和应对》,《中国人才》,2000年第7期中对“学历社会”的有关闸述.
    2 周静、彭金碧:《关于学历主义的思考》,《重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P60.
    3 顾明远等 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卷,“学习化社会”词条,P56.
    1 顾明远等 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卷,“学历”词条,P73.
    1 顾明远等 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职业资格”词条,P282.
    1 有关“价值”的解释来自《简明大不了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85年,“价值学”词条.
    1 张栗原著:《教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年版,P172.
    1 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 主编:《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P15-21.
    1 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 主编:《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P175-196.
    2 李强 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P104-106.
    3 李春玲 著:《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黄维德 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P2。
    2 有关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73540.htm
    1 刘玉照、张敦福、李友梅 著:《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暨格致出版社,2007年10月版,P49.
    1 李强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P107.
    2 李强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P152.
    1 陆学艺 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 涂尔干 著:《社会分工论》,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P22-24.
    2 涂尔干 著:《社会分工论》,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P15-17.
    1 有关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综述,资料来源自NGOCN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action-viewnews-itemid-24049
    2 本部分综述主要参考资料:陈奎熹、张建成审订、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和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267-291.
    1 Bernstein,B.(1975/2003):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 Ⅲ.London:Routledge.
    1 本部分综述主要参考资料:陈奎熹、张建成审订、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和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385-408.
    2 陈奎熹、张建成审订、谭光鼎、王丽云 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和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393.
    3 Bourdieu,P.(1980/1990):The logic of practice.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 引自陈奎熹、张建成审订、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和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267-298王瑞贤所写的“B.Bernstein:符码与教育论述导论”.
    2 周利敏、谢小平:《从“权力再制”到“文化再制”:教育实践中的符码逻辑-伯恩斯坦符码理论框柴下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 董泽芳、王彦斌:《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1期.
    1 俞仲文、吴志柳、刘兰平:《资格与学历并重-社会转型中的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基本策略》,《高教探索》,2002年第1期.
    2 “双证融通”研究课题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研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卷第2期.
    1 周朝霞:《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向沟通”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31期.
    2 李大卫、吕景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通的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 赵志群、苏敏:《职业资格研究--职业资格和学历证书相互沟通的基础》,《职教论坛》,2005年第12期.
    4 赵伟:《试论教育与生产的脱节对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的影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3期.
    5 王会莉:《双证融通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7月.
    6 杨黎明:《终身教育视野下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转换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0A.
    1 虞思旦、孙晓鲲、李娟娟,《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学历教育的现状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2 刘育锋:《构建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沟通机制的比较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总237期.
    1 李强 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P11.
    2 李强 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P11.
    3 李强 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P12-22.
    1 周晓虹 著:《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02重印)年版.
    1 陆学艺 主编:《当代中国十大阶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 陆学艺 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P4.
    2 本图表中本研究者结合相关资料,参考陆学艺 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P7表1-1自行设计.
    1 以下资料均来自:陆学艺 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 本表由本研究者参考以下资料自行编制:陆学艺 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 “文化符号”可以指“符码语言”的不同,如精致型或限制型符码,也可以指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带来的标识。
    2 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主要是为了检测一个假想的因果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测量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强弱。路径分析法由美国遗传学家赖特于1921年创立,后广泛用于社会学研究.
    3 参考: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 主编:《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洪岩壁、钱民辉:《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9年第 3期,P45-56.
    1 杨东平 著:《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283.
    2 教育期望是指家庭或学生个人对其未来所能获得的高等教育水平或学历的预期或想往。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是对实际教育获得有很大影响。科尔曼(Coleman)在这方面有较多研究,具体可以参考:
    1 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 源自W.Norton Grubb &Marvin Lazerson:Vocation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The Triumph of the Education Gospel,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Vol.76,2005.
    1 有关资料来自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shxyjff/t20090207_20454.htm
    1 王卫东 著:《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P9.
    1 王卫东 著:《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P19.
    2 王卫东、石中英:《关于建国后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4期.
    3 资料源自:王卫东 著:《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P24-26.
    1 以上资料来源:吴式颖、赵荣昌、黄学溥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修订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赵祥麟、王承绪 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P221.
    1 参考资料来自中国社会学网:http://home.xasyu.cn/web/gjyj?path=show&id=442
    2[瑞]胡森 等著:《教育大百科全书》,海南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职业技术教育卷,P708-709.
    1[瑞]胡森 等著:《教育大百科全书》,海南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职业技术教育卷,P727-733.
    2[瑞]胡森 等著:《教育大百科全书》,海南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职业技术教育卷,P708.
    1[瑞]胡森 等著:《教育大百科全书》,海南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职业技术教育卷,P685.
    2 王杰、曹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和现实发展的若干思考》,《职教通讯》,2007年第2期.
    3 于忠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30年回顾:就业才是硬道理”,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edu.cn/zhi_jiao_news_295/20090105/t20090105_352267.shtml
    1 刘精明:《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 “体制”这个词在国外学者对中国社会研究中时常被提起,具体可以参考::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 主编:《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三部分,P310.
    1 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变迁--关于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 刘精明:《家庭养育与教育不平等--教育扩展下IEO混合变化的理论探索》,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研讨会,2007年.
    1 类似的研究结果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如:刘精明:《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北京现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1 引用自李培林教授的专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 有关研究可以参看孔庆东:《6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是幸福的一代》,来自孔庆东博客:http://hi.baidu.com/qiaojs2006/blog/item/04ec5cd941aaf0ef39012f86.html,
    王沛人:《60年代生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来自王沛人博客:http://gmso.blog.163.com/blog/static/683129572008629105459215/
    1[瑞]胡森 等著:《教育大百科全书》,海南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职业技术教育卷,P705.
    1 陈曙红 著:《中国中间阶层教育与成就动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1 陈曙红 著:《中国中间阶层教育与成就动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P274.
    1 详细分析,请参考:陆学艺 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 唐林伟:《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1期
    1 对“全球化”的定义很多,本研究者仅选择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定义。参考:翟芳玲、王珺:《经济全球化及对我国的影响》,《发展论坛》,2000年第8期.
    2 胡鞍钢 主编:《全球化挑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5.
    3 李慎明:《全球化专题:全球化与第三世界》,资料来自: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54/....hwz6320.ht
    1 阿尔温.托夫勒 著:《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P338.
    1 高奇:《职业教育功能》,中国教育先锋网,资料来源:http://www.ep-china.net/article/vocational/2005/05/20050525084616.htm
    1 这是一般心理学对“个性”的定义。
    2 洪成文 著:《现代教育知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 对于城市化的定义也很多,从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各个角度都有其解释,本研究者主要选择了社会学对“城市化的”定义。部分转引自:“城市化”资料:《政策》,2001年第10期.吉尔特.罗兹曼 著:《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鸿雁:《论城市化的动力与标志》,《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3 历以贤 著:《社区教育原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4.
    1 王春光:《我国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9年第3期
    2 Duncan Black & Vernon Henderson: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2),P107.
    3 赖德胜,郑勤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教育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5期,P27-35.
    1 张云武 著:《中国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 任平 著:《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69.
    1 任平 著:《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陈立旭:《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结构》,信息资料来源:当地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urbanstudies/200902/5952.html,更多有关城市文化研究,可参考陈立旭著:《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陈立旭:《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结构》,信息资料来源:当地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urbanstudies/200902/5952.html
    4 刘精明教授在其论著《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一书中,提到当前存在两种基本教育类型:生存教育与地位教育。前者是指个人为适应某一社会的基本生存而必须接受的教育;另一种指超出基本生存所必需的、以获得更好的社会职业地位为指向的教育类型。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仅与技能变迁教育扩展等密切相关。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 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2 冯增俊:《试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4期.
    1[美]英克尔斯等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5.
    2 可以参看:[美]英格尔斯等 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也可直接查阅以下网页,苏州社会科学网:http://www.szsk.cn/news/skl/2006/4/10/skl-11-00-46-111.shtml
    1 以上资料均来自:《2006中国现代化报告》: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06shxdh/
    2[美]英格尔斯等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 何塞·华金·布伦纳:《全球化、教育与技术革命》,《教育展望》。2002年第2期.
    2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5.
    1 C.Wright Mills,The Power Elit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 张宛丽、高鸽:《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资料来源:http://www.sociology.cass.cn/pws/zhangwanli/grwi zhangwanli/PO20040928563907345667.pdf
    1 陈曙红 著:《中国中间阶层教育与成就动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P2.
    2 陈曙红 著:《中国中间阶层教育与成就动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P3.
    3 网络作为一个争论的平台,对中国“中间阶层”有相当多的讨论,可参考相关资料:http://business.sohu.com/s2OO4/zhjjc.shtml
    4 在李培林教授的专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书中,有另外一种对中产阶层以及小康大众的看法,具体参看P67-7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 引自新华网,“中国首次调查‘新中间阶层'专家勾勒六大特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9/25/content_5130379.htm
    2[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著,周晓虹、徐彬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P25/P179.
    1 李培林 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P73.
    2 张宛丽、高鸽:《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资料来源:http://www.sociology.cass.cn/pws/zhangwanli/grwj_zhangwanli/P020040928563907345667.pdf
    1 具体资料参考:韩毅 著:《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 李培林:《美国近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相关资料: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shgz/shgz9/shgz9_fj/P020041010272640005712.pdf
    1 历以贤 著:《社区教育原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5.
    2 有关资料参考:吴清基 著:《技职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法》,财团法人孙运璿学术基金会赞助,台湾师大书苑何限公司出版,1998年版.
    匡瑛 著:《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孙仲山等 著:《职业教育论》,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瑞]胡森等 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海南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职业技术教育卷.
    1 转引自:魏建国:《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北方论丛》,2005年第6期.
    2 转引自:魏建国:《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北方论丛》,2005年第6期
    3 魏建国:《近代中英两国“现代化”问题再认识》,《北方论丛》,2008年第5期.
    1 李隆盛:《技职一贯课程与学校课程模拟》,相关资料请链接:http://w3.sce.pccu.edu.tw/tveb_20070326/68-73web/index/preindex.htm
    2 石伟平、徐哲岩:《新职业主义:英国职业教育新趋向》,《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3期.
    1 有关资料参考:吴清基 著:《技职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法》,财团法人孙运璿学术基金会赞助,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版.
    匡瑛 著:《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孙仲山等 著:《职业教育论》,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1 有关于“能力本位”的解释,可以参考石伟平:《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历史与国际背景研究》,《全球教育展望》,1998年第3期.《英国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全球教育展望》,1997年第2期.《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与培训:背景与特征》,《全球教育展望》,1997年第6期.
    2 有关资料参考:吴清基 著:《技职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法》,财团法人孙运璿学术基金会赞助,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版.
    匡瑛 著:《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孙仲山等 著:《职业教育论》,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1 李隆盛:《技职学校创新课程与教学》,相关资料请链接:http://w3.sce.pccu.edu.tw/tveb_20070326/68-73web/index/preindex.htm
    1 靳希斌 主编:《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理论、规则与行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P360.
    2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节选)》,《教育参考资料》,1998年,第18期.
    1 徐国庆 著:《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P237-239.
    1 杰姆逊 著作:《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P2-3.
    1 郑金洲 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228.
    1 陈奎愚、张建成 审订,谭光鼎、王丽云 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282.
    2 有关法国思想家M.Foucault的思想,可以参看:陈奎愚、张建成 审订,谭光鼎、王丽云 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301-325.
    1 张晶:《博雅:一种人文追求》,详细资料来源:http://www.blcu.edu.cn/hanwenhua2008/main/ArticleShow.asp?ArtID=873
    1 徐国庆 著:《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P163-180
    1 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2 诸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性质与分析框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3 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9期.
    1 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9期.
    1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来自人民网,网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243047.html)
    2 金晓伟,《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2006年12月2日,网址:http://www.xslx.com/htm/mzfz/gizz/2006-12-02-20960.htm
    3 金晓伟,《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2006年12月2日,网址:http://www.xslx.com/htm/mzfz/gizz/2006-12-02-20960.htm
    1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虚拟人才制:人才使用新模式”,国际教育在线:http://www.eduworld.com.cn/html/lietou/zcdt/20070105/575.html
    1 张炳旭:《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与投资效益评价的探讨》,《高教研究》,2006年第6期.
    2 王振国:《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第6期.
    3 李芙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地区差异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3期.
    1 《社会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但职业教育长期发展不足 专家建议 修改职业教育法确保经费投入》,2009年3月24日,《法制日报》.
    2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6号(2000)编制:赵健扬.
    1 资料来源,辽宁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网站:http://ln.osta.org.cn/index.html
    1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xwzx/gdjy/ztcj/t20071018_119650.htm
    2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high/gdjyxw/200812/t20081224_231179.html
    3 孙立平:《中产阶级与社会和谐》,《经济观察报》,2007年4月28日.
    1 A Report on Rural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in China,有关数据资料来自:http://www.unesco.unescobkk.org/fileadmin/user_upload/appeal/CLC/Reports_and_publications/China-full_co untry_report.pdf
    1 Lee J.C-K.;Dimmock C,"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Routledge,part of the Taylor & Francis Group,Volume 19,Number 4,1 November 1999,pp.455-481(27).
    2 Samuel E.Krug,"Instructional Leadership: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Vol,28,No.3(August 1992)420-443.
    1 详细资料请参看:http://news.sohu.com/s2009/5466/s262436179/
    2 陈玉琨:“新课改,挑战校长教学领导力”,引自于2007年11月15-6日在上海市金山区召开的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学领导力建设”主题的2007长三角高中名校长论坛报告.
    1[美]Jerrey Glanz著,罗慧芳 杨璐等译,《发现你的领导风格---教育者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P99.
    2[美]Jerrey Glanz著,罗慧芳 杨璐等译,《发现你的领导风格---教育者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P69-73.
    1[美]托德·威特克尔等著,田丽、王淑花译,《如何调动和激励教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2 林海鸣,《解读课程领导》,《上海教育》,2007年第9期.
    1[瑞典]雷纳特.桑德霍姆,《全面质量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P4.
    2[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 著,彭华民等译:《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P69-71.
    3 Pierre.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Harare University press,1984,P111-112.
    1 张忠仁:《学生成就动机的效能与强化》,《教育科学》,1998年第2期.
    2[美]格尔哈特.伦斯基 著,关信平等译:《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P52.
    1 Paolo Federighi编:《国际生涯学习キ一ヘ一ド事典》,佐藤一子、三轮建二监译,东洋馆出版社2001年版,P226-227.
    2[日]小林文人、末本诚、[中]吴遵民 著:《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8.
    1 吴遵民 著:《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75.
    1.李碧涵:《全球化与劳动体制的新发展》,2001年11月台湾社会学会2001年年会学术研讨会发言报告。
    2.龚怡祖:《学历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形态初探》,《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3.黄颂:《战后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地位和多维社会分层的若干观点》,《钦州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7卷第2期.
    4.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5.李路路:《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模式变迁》,《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6.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90年代中国社会分层基本背景》,《科学决策》,2002年第3期.
    8.柯建刚:《国家公务员--职位、竞争上岗、素质、行情看涨》,《中国公务员》,2002年第1期.
    9.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关于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0.苗兴状:《开放与封闭: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趋势探索》,《开放时代》,2001年第5期.
    11.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2.金一鸣等:《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的几个理论问题》,《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
    13.金扣扛:《国际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
    14.厉以贤:《国际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
    15.刘一凡:《建国以来几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
    16.邱渊:《教育发展战略与基础教育》,《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
    17,刘黎莉:《制订教育发展战略应该重视对教育历史现状的研究》,《江苏高教》,1990年第6期.
    18.宋晓梦:《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延伸》,《光明日报》,2008年第4期.
    19.亚瑟卡.K.埃利斯:《全球社会中的公民教育》,《新华文摘》,2008年第20期.
    20.袁利平:《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和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比较》,《世界教育信 息》,2004年第12期.
    21.周蔺:《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2期.
    22.张鸿燕,杜红琴:《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3.张雅光:《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借鉴》,《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10期.
    24.林海鸣:《解读课程领导》,《上海教育》,2007年第9期
    25.陈玉琨:《新课改,挑战校长教学领导力》,引自于2007年11月15~16日在上海市金山区召开的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学领导力建设主题的2007长三角高中名校长论坛报告.
    26.刘宏:《社会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但职业教育长期发展不足专家建议修改职业教育法确保经费投入》,2009年3月24日,《法制日报》.
    27.周静、彭会碧:《关于学历主义的思考》,《重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
    28.周利敏、谢小平:《从“权力再制”到“文化再制”:教育实践中的符码逻辑-伯恩斯坦符码理论框架下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9.董泽芳、王彦斌:《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1期.
    30.俞仲文、吴志柳、刘兰平:《资格与学历并重-社会转型中的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基本策略》,《高教探索》,2002年第1期.
    31.虞思旦、孙晓鲲、李娟娟,《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学历教育的现状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32.周朝霞:《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向沟通”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31期.
    33.李大卫、吕景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通的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4.赵志群、苏敏:《职业资格研究--职业资格和学历证书相互沟通的基础》,《职教论坛》,2005年第12期.
    35.赵伟:《试论教育与生产的脱节对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的影响》,《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3期.
    36.杨黎明:《终身教育视野下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转换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0A.
    37.刘育锋:《构建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沟通机制的比较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总237期.
    38.许欣欣:《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39.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40.洪岩壁、钱民辉:《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9年第3期.
    41.王卫东、石中英:《关于建国后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4期.
    42.王杰、曹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和现实发展的若干思考》,《职教通讯》,2007年第2期.
    43.刘精明:《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4.《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课题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研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卷第2期.
    45.刘精明:《家庭养育与教育不平等--教育扩展下IEO混合变化的理论探索》,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研讨会,2007年.
    46.潘彭丹、余期江:《浅析当前阶层分化对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7.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48.刘崇顺,布劳戴德:《城市教育机会分配的制约因素--武汉市五所中学初中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4期.
    49.董泽芳,沈百福,王永飞:《试析农村初中学生教育分流意向》,《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50.董泽芳,沈百福,王永飞:《初中学生家长教育分流意向的调查与分析》,《教育与经济》,1996年第2期.
    51.唐林伟:《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1期.
    52.翟芳玲、王瑁:《经济全球化及对我国的影响》,《发展论坛》,2000年第8期.
    53.冯邦彦、马星:《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省际差异》,《经济经纬》,2005年01期.
    54.张鸿雁:《论城市化的动力与标志》,《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55.王春光:《我国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9年第3期.
    56.赖德胜、郑勤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教育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5期.
    57.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58.冯增俊:《试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4期.
    59.何塞·华金·布伦纳:《全球化、教育与技术革命》,《教育展望》,2002年第2期.
    60.刘晓敏、荀天来,左停:《农民工职业培训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青海林业资源管理项目职业培训子项目为例》,《成人教育》,2007年第7期.
    61.赵中建:《英国职业教育新发展》,《外国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62.邱建华:《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其培训体系》,《交通高教研究》,1998年第4期.
    63.魏建国:《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北方论丛》,2005年第6期.
    64.魏建国:《近代中英两国“现代化”问题再认识》,《北方论丛》,2008年第5期.
    65.石伟平、徐哲岩:《新职业主义:英国职业教育新趋向》,《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3期.
    66.石伟平:《英国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全球教育展望》,1997年第2期.
    67.石伟平:《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与培训:背景与特征》,《全球教育展望》,1997年第6期.
    68.《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节选)》,《教育参考资料》,1998年第18期.
    69.靳玉乐,陈妙娥:《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70.马志颖:《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浅谈新课程的文化性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8期.
    71.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72.诸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性质与分析框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73.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9期.
    74.张炳旭:《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与投资效益评价的探讨》,《高教研究》,2006年第6期.
    75.王振国:《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第6期.
    76.李芙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地区差异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3期.
    77.都阳、Giles:《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冲击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78.孙立平:《中产阶级与社会和谐》,《经济观察报》,2007年4月28日.
    79.林海鸣:《解读课程领导》,《上海教育》,2007年第9期.
    80.张忠仁:《学生成就动机的效能与强化》,《教育科学》,1998年第2期.
    81.汪清:《职业教育声望研究综述》,《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82.冯邦彦、马显:《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省际差异》,《经济经纬》,2005年第1期.
    83.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84.吕鹏:《他们不再是孩子了--关于“新失业群体”现状的社会学报告》,《社会》,2005年第4期.
    85.李超海、唐斌:《城市认同、制度性障碍与“民工荒”现象--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实地调查》,《青年研究》,2006年第7期.
    1.李强 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朱光磊 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胡鞍钢 主编:《全球化挑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英]约翰·汤姆林森 著,郭英剑 翻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晴连、张社字等 著:《职业教育社会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陆学艺 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冯建军 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美]史蒂文·瓦戈(Steven Vago)著,王晓黎 等译:《社会变迁》(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加拿大]迈克·富兰 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 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李培林 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1.李春玲 著:《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2.[美]泰勒 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3.单丁 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美]乔治·斯坦纳 著:《战略规划》,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5.[美]安娜蓓尔·碧莱尔 著:《领导与战略规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6.[加]迈克·富兰 著:《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美]迈克尔·科特等 著:《未来的战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澳]内维尔·史密斯 著:《战略策划-企业成功的根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彼得·杜拉克 著:《21世纪管理挑战》,新华书店,2000年版.
    20.鲍宗豪 著:《当代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21.陈玉琨 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孙洪敏 著:《超前思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刘莉莉 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吴清基 著:《技职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做法》,财团法人孙运璿学术基金会赞助,台湾师大书苑出版社,1997年版.
    25.王卫东 著:《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6.沈晖著:《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27.许荣 著:《中国中间阶层文化品位与地位恐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28.严行方 著:《中产阶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版.
    29.陈曙红 著:《中国中间阶层教育与成就动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30.[日]小林文人、末本诚,[中]吴遵民 著:《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1.历以贤 主编:《社区教育原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2.徐永祥 著:《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徐中振 著:《生活家园与社会共同体》,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徐中振等 著:《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王邦佐 著:《居委会与社区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王思斌 著:《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姜振华 著:《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38.许欣欣 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9.吴铎等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40.董纯才等教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41.曹荣湘 著:《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侯玉兰、侯亚非 著:《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3.周晓虹 主编:《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4.杨国德 著:《终身学习社会》,台湾师大书苑出版社,1997年版.
    45.台湾成人教育学会:《学习社会》,台湾师大书苑出版社,1998年版.
    46.台湾社区教育学会:《学习型社区》,台湾师大书苑出版社,2000年版.
    47.赵中建 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美]Jerrey Glanz著,罗慧芳、杨璐等译:《发现你的领导风格---教育者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9.[美]托德·威特克尔等著,田丽、王淑花译:《如何调动和激励教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50.黄向阳 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1.[瑞典]雷纳特·桑德霍姆:《全面质量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52.刘玉照、张敦福、李友梅:《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年版.
    53.顾明远等 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4.张栗原著:《教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年版.
    55.《简明大不了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85年.
    56.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主编:《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黄维德 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58.涂尔干 著:《社会分工论》,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59.陈奎熹、张建成审订、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和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0.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1.杨东平 著:《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周晓虹 著:《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02重印).
    63.张维迎 著:《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吴式颖、赵荣昌、黄学溥等 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修订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5.赵祥麟、王承绪 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66.[瑞]胡森 等著:《教育大百科全书》,海南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职业技术教育卷.
    67.阿尔温.托夫勒 著:《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68.洪成文 著:《现代教育知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9.吉尔特.罗兹曼 著:《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0.张云武 著:《中国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1.任平 著:《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任平 著:《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3.陈立旭 著:《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4.[美]英克尔斯等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5.[美]英格尔斯等 著,殷陆君 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6.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5.
    77.[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著,周晓虹、徐彬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8.匡瑛 著:《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9.韩毅 著:《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孙仲山等 著:《职业教育论》,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81.靳希斌 主编:《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理论、规则与行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2.杰姆逊 著作:《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83.郑金洲 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4.[美]伯顿·克拉克 主编,王承绪、徐辉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5.徐国庆 著:《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6号(2000)编制:赵健扬.
    87.陆学艺 主编:《当代中国十大阶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8.[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 著,彭华民等译:《美国阶级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9.[美]格尔哈特·伦斯基 著,关信平等译:《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90.Paolo Federighi编:《国际生涯学习キ一ヘ一ド事典》,佐藤一子、三轮建二监译,东洋馆出版社2001年版.
    91.吴遵民 著:《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2.雷洁琼 著:《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3.林南 著,张磊 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世纪出版社集团,2001年版.
    94.林尚立 著:《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5.吴清基 著:《精致教育的理念》,台湾师大书苑出版社,1990年版。
    96.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编:《中国社会学年鉴2003-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7.李仲广、卢昌崇 著:《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8.张景安、马惠娣 著:《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99.卢泰宏等 著:《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0.陈建强、陆林森 著:《独生父母:中国第一代独生父母调查》,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1.“全球化、教育与技术革命”,http://www.being.org.cn/sikao/get.htm
    2.“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改革面临新的形势”,CHINA.COM.CN
    3.迮卫.职业教育中的德育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中).来自中华农职教网
    4.李怡桦.新加坡公民教育之初探.台湾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系硕士论文http://www.dseas.ncnu.edu.tw/data/2005_seastw/2k5_seas_tw/%E6%9D%8E%E 6%80%A1%E6%A8%BA.pdf.
    5.Yvonne H(?)bert & Alan Sears.Citizenship Education.http://www.uofaweb.ualberta.ca/uai_globaleducation//pdfs/Global_Citiz enship Education.pdf.
    6.搜狐新闻“低学历群体就业形势最严峻”http://news.sohu.com/s2009/5466/s262436179/
    7.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来自人民网,网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243047.html)
    8.引自温家宝总理于2006年3月15日上午答中外记者问。资料来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14/content_4301180.htm
    9.2008年3月19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来自新华网,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19/content_7819983.htm
    10.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来自中国网,网址: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9-03/14/content_17444081_3.htm
    11.有关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73540.htm
    12.有关社会分层的定义以及研究动态:http://www.ngocn.org/?action-viewnews-itemid-24049
    13.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shxyjff/t20090207_20454.htm
    14.“社会精英”何时能回归市场大潮”,资料来源:http://tieba.baidu.com/f?kz=135882473
    15.西安思源学院网站:http://home.xasyu.cn/web/gjyj?path=show&id=442
    16.于忠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30年回顾:就业才是硬道理”,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edu.cn/zhi_jiao_news_295/20090105/t20090105_352267.shtml
    17.有关研究可以参看孔庆东:《6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是幸福的一代》,来自孔庆东博客:http://hi.baidu.com/qiaojs2006/blog/item/04ec5cd941aaf0ef39012f86.htm
    1,以及王沛人:《60年代生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来自王沛人博客:http://gmso.blog.163.com/blog/static/683129572008629105459215/
    18.上海统计网:http://www.stats-sh.gov.cn/2004shtj/xxgk/ml/index.htm;
    19.网易:新闻资料“上海市统计局:连续5年人均收入两位数增长”http://sh.news.163.com/07/1011/15/3QHKBARV0037rt.html
    20.李慎明:《全球化专题:全球化与第三世界》,资料来自: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54/.../hwz6320.ht
    21.高奇:《职业教育功能》,中国教育先锋网,资料来源:http://www.ep-china.net/article/vocational/2005/05/20050525084616.htm
    22.陈立旭:《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结构》,信息资料来源:当地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urbanstudies/200902/5952.html
    23.有关现代化资料:http://www.szsk.cn/news/skl/2006/4/10/skl-11-00-46-111.shtml
    24.2006中国现代化报告》: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06shxdh/
    25.张宛丽、高鸽:《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资料来源:http://www.sociology.cass.cn/pws/zhangwanli/grwj_zhangwanli/P020040928563907345667.pdf
    26.网络作为一个争论的平台,对中国“中间阶层”有相当多的讨论,可参考相关资料:http://business.sohu.com/s2004/zhjjc.shtml
    27.引自新华网,“中国首次调查‘新中间阶层'专家勾勒六大特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9/25/content_5130379.htm
    28.李培林:《美国近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相关资料: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shgz/shgz9/shgz9_fj/P020041010272640005712.pdf
    29.李隆盛:《技职一贯课程与学校课程模拟》,相关资料请链接:http://w3.sce.pccu.edu.tw/tveb_20070326/68-73web/index/preindex.htm
    30.陈德华:《澳大利亚技职教育简报数据》,资料链接:http://w3.sce.pccu.edu.tw/tveb_20070326/68-73web/index/preindex.htm
    31.李隆盛:《技职学校创新课程与教学》,相关资料请链接:http://w3.sce.pccu.edu.tw/tveb_20070326/68-73web/index/preindex.htm
    32.张晶:《博雅:一种人文追求》,详细资料来源http://www.blcu.edu.cn/hanwenhua2008/main/ArticleShow.asp?ArtID=873
    33.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来自人民网,网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243047.html)
    34.金晓伟,《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2006年12月2日,网址http://www.xslx.com/htm/mzfz/gjzz/2006-12-02-20960.htm
    35.“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虚拟人才制:人才使用新模式”,国际教育在线:http://www.eduworld.com.cn/html/lietou/zcdt/20070105/575.html
    36.关于劳动部技能鉴定资料:http://ln.osta.org.cn/index.html
    37.A Report 0n Rural Co~unity Learning Centers in China,有关数据资料来自:http://www.unesco.unescobkk.org/fileadmin/user upload/appeal/CLC/Repo rts and publications/China-full country report.pdf
    1.Herman J.Peter,James C.Hansen[W]:Vocational guidance and career development,The Macmillan Company,New York.Collier-Macmillan Limited,London.1971
    2.Manuel London[E]:Employees,Careers and job creation—Developing Growth-oriented Human Resource Strategies and Programs,Jossey-Bass Publisher,San Francisco.1995
    3.Lloyd G.Reynolds[W],Stanley H.Masters and Colletta H.Moser:Labor Economics and Labor Relations,,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07632.Tenth Edition,1991.
    4.Ronald P.Dore and Mari Sake[W]:How The Japanese Learn To Work,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89.
    5.Cyril Poster and Angelika Kruger[W]: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0.
    6.Ronald Dore[W]:The Diploma Disease—Education,Qual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76
    7.Tessaring Manfred[W]:Traning for a Changing Society:A Report on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in Europe.European Interuniversity Press,Brussels.1991
    8.Barry Nyhsn[W]:Developing People's Ability to Learn---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Self-learning Competenc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European Interuniversity Press,Brussels.1991.
    9.Helen Collins[W]:Europe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A Guide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Kogan Page Limited,120 Pentonville Road London N19JN.1993.
    10.Tony Nasta[W]:How to Design a Vocational Curriculem.Kogan Page Limited,120 Pentonville Road London N1 9JN.1994.
    11.Peter Raggatt and Lorna Unwin[E]:Change and Intervention: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he Falmer Press.1991.
    12.Gilbert Jessup[W]:Outcomes:NVQS and the Emerging Mode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The Flmer Press.1991.
    13.Dennis Frost[W]:Skills for Life---Experiences of training in three developing countries.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1991.
    14.David Frost,Andrew Edwards and Helen Reynolds[W]:Careers Education and Guidance.Kogan Page Limited,120 Pentonville Road London N1 9JN.1995
    15.Dave Muller and Peter Funnell.[W]:Delivering Qual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Kogan Page Limited,120 Pentonville Road London N1 9JN.1991.
    16.Jon Lauglo & Kevin Lillis[E]:Vocationalizaing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ergamon Press.1988.
    17.Colin Grifin[W]:Curriculum Theory in Adult and Lifelong Education.Croom Helm Ltd,Provident House,Burrell Row,Beckenham,Kent BR31 AT.1984.
    18.Karen Evans and Ivan Haffenden[E]:Education for Young Adult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Kogan Page Limited,120 Pentonville Road London N1 9JN.1991.
    19.Michael Dawson Stephens and Gordon Wynne Roderick[W]:Post-school Education.Croom Helm Ltd,Provident House,Burrell Row,Beckenham,Kent BR31AT.1984.
    20.Alan Rumney[E]:New Direction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Rout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89.
    21.Olive Banks[W]: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B.T.BATSFORD LTD,London.1979.
    22.Jerry Paquette[W]:Social Purpose and Schooling.The Falmer Press,4 John Street,London WC1N 2 ET.1991.
    23.Harold Silver[W]: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Methuen Co.Ltd.1980.
    24.Harold Silver[E]: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Education---A reader in the social class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Methuen Co.Ltd.1973.
    25.Nelson F.Ashline,Thomas R.Pezzullo,Charles L.Norris[E]:Education,Inequality,and National Policy.Lexington Books.D.C.Heath and company,Lexington,Massachustts,Toronto,London.1976.
    26.Kerr,D.[W](1999a.):Re-examin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The Case of England-National Case Study for IEA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Phase 1.Slough:NFER
    27..Kerr,D.[W](1999b.):Re-examin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England.In:Torney-Purta,Judith;Schwille,John;Amadeo,Jo-Ann.eds.Civic Education Across Countries:Twenty-four Case Studies from the Civic Education Project.Amsterdam:Eburon Publishers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
    28.Kerr,D.[W](1999c).Citizenship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Frameworks.Paper4.London:QCA.
    29.Crick,B.[W](1998):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Teaching of Democracy in Schools:Final report of the advisory group on citizenship.London:QCA.
    30.Kerry J.Kennedy[W]:Citizenship,Education and the Modern State.London:Taylor & Francis.1997.
    31.Great Britain[E].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1999a.Citizenship:Key Stages 34.London:DFEE/QCA
    32..Great Britain[E]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1999b.Framework for Personal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 and Citizenship at Key Stages 1 and 2.London:DFEE/QCA
    33.Samuel E.Krug[W]:Instructional Leadership: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Vol,28,No.3(August 1992)420-44.
    34.Lee J.C-K.;Dimmock C[W]: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Routledge,part of the Taylor & Francis Group,Volume 19,Number 4,1 November 1999,pp.455-481(27)
    35.Bernstein,B.(1975/2003)[W]: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 III.London:Routledge.
    36..Norton Grubb &Marvin Lazerson[W]:Vocation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The Triumph of the Education Gospel,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Vol.76,2005
    37.C.Cursor[W]:Flexible Patterns of Work,ed.Institut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London,1989,P129
    38..Duncan Black & Vernon Henderson[W]: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2),P1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