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武则天闲暇生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身份上兼具才人、皇后和皇帝三重特征,使她的闲暇生活在整体内容上既有一定的前后影响和传承关系,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武则天的闲暇时间界定为入宫之前、才人时期、皇后时期、称帝之后四个阶段,来全面揭示武则天闲暇生活的整体面貌。鉴于相关史料限制,着重论述武则天皇后时期和和称帝之后的闲暇生活。
     武则天闲暇生活内容丰富:皇后时期七次陪伴高宗巡游、出游,内容涉及泰山封禅、并州省亲、温泉疗养、巡狩打猎、寻仙问道等方面,称帝之后八次巡游、出游,到嵩山封禅、寻仙,到汝州浴温泉;与宠臣、家人举办各种宴乐娱乐活动,创编多部乐舞,并撰写宗庙祭祀乐章;晚年痴迷双陆、樗蒲类博戏娱乐活动;善诗文,好书法,有大量优秀作品流传于世,并独创“鸟”形“飞白体”;酷爱赏花,尤喜牡丹;注重美容化妆和饮食保健;推崇佛教,主持并参与佛经的编译工作,举行各种佛教法会,修寺造像,度僧戒杀;晚年豢养面首,保持有益的性生活等。
     武则天通过闲暇生活的调节获得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成为仅次于梁武帝和乾隆的长寿皇帝。武则天崇尚诗文,倡导君臣唱和,臣僚竞赛,提高文人创作的积极性,推动了初唐诗歌的发展,为盛唐诗歌繁荣奠定基础;对牡丹的推崇和喜爱,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牡丹风尚”;与高宗所创《圣寿乐》成为团体操的原型;养生保健方式至今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之,武则天的闲暇生活是她富有传奇色彩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她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后世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有深远的影响。
Empress Wu is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in ancient China’s history, who has triple features on the ladies-in-waiting, Queen and King. The dignity makes her leisure life in general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tent has some influence and inheritance relations, but also shows distinct phases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divided the leisure time of Empress Wu into four stages to fully reveal the leisure life of the whole face of Empress Wu, before entering the palace, the ladies-in-waiting period, the Queen's time and after becoming the empress. In view of restrictions related to historical dat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ast two periods.
     Empress Wu had a rich leisure life: as a queen, she had accompanied GaoZong to travel for seven times, including the Tai Mountain Fengshan,visiting BingZhou, going to the hot well to recuperate , hunting, searching for faerie,etc. When she became the emperess, she had traveled eight times, to consist of the Songshan Fengshan, searching for faerie , bathing in RuZhou’s hot spring.And she also held parties with minions and her family, to organize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for various pleasures, composed multiple music and dance, write Confucian ritual movement,obsessed with ShuangLu and ChuPu .Empress Wu was good at poems and calligraphy,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works had left over in the history, and originaled FeiBai style of calligraphy called "bird"-shaped ; loved flowers, especially Peony; focused on beauty make-up and dietary health; admired Buddhism, presided over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compilation of Buddhism, held in a variety of Buddhist religious activities, repaired temples and statues, encouraged people to enter Buddhism and prevented from killing living beings; later years she have kept male concubines to maintain good sexual life,etc.
     Empress Wu had access to physical, 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through her leisure life ,which made her a long lived emperor compared to Liangwu Emperor and Qianlong Emperor. Empress Wu advocated poetry, encouraged minister compose verses with her, courted officials race to encourage literary creativity, all the things encouraged the poetry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Tang poetry; the respected and loved of peony ,formatted the "Peony fashion" ; and created "Shengshou Music" with Gaozong became the prototype of group calisthenics; her means of preserving her health are good reference to us. In short, the leisure life of Empress Wu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her legendary life, which adjusted he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f future generations in the regulation of many aspects of cultural life.
引文
①赵文润、王双怀著:《武则天评传》,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
    ②胡戟著:《武则天本传》,三秦出版社1986年版。
    ③蒙曼著:《蒙曼说唐——武则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马东玉著:《出轨的历史——真实的武则天》,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
    ①雷家骥著:《武则天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日本)原百代著;潭继山译:《武则天》,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③唐黎标:《武则天长寿之谜》,《养生月刊》,2005年第9期。
    ④包佐义:《从武则天长寿秘诀说起—谈更年期女性中断性生活对健康的影响》,《医药与保健》,1996年第7期。
    ⑤高家俊:《武则天为何长寿》,《科技潮》,1997年第7期。
    ⑥陈福新:《武则天的长寿秘诀》,《中华养生保健》,2004年第8期。
    ⑦石柱国:《武则天的养生之道》,《现代养生》,2001年第6期。
    ⑧林森:《武则天的长寿之谜》,《文史天地》,2003年第3期。
    ⑨王学东:《武则天的养生术》,2005年第3期。
    
    ①唐明贵:《武则天封禅嵩山论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②赵昭:《武则天与嵩山封禅》,《中国地名》,2007年第5期。
    ③何磊:《武则天选择嵩山封禅原因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④高俊苹:《试论武则天时期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
    ⑤陈晔、畅翠:《武则天与佛教》,《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⑥王永平:《武则天与道教》,《沧桑》,2000年第2、3期。
    ①郭根群、郭社军:《略析武则天对唐诗繁荣的贡献》,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1期。
    ②王昌焕:《论武则天的文化素养》,《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③路荣:《武则天诗歌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④吴格言:《武则天执政对初唐诗歌发展的影响》,《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⑤牛玉兰:《武则天与花草》,《山西林业》1997年第1、2期。
    ⑥高潮:《武则天与牡丹》,《花木盆景》,1995年第6期。
    ⑦周晓瑜、周志清:《武则天与牡丹花》,《文史月刊》,2007年第2期。
    ⑧白秀兰:《武则天养生秘诀——赏花》,《山西老年》,2003年第6期。
    
    ①勾利军:《武则天与张易之、张昌宗关系论略》,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②郭绍林:《张易之、张昌宗到底是武则天什么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③周一谋:《论武则天晚年广纳面首》,《中国性科学》,2000年12月第4期。
    ④张玉良、胡戟主编:《武则天与乾陵》,三秦出版社1985年版。
    ⑤牛志平、白献章主编:《武则天与洛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①阎守诚主编:《武则天与文水》,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勾利军、汪润元:《武后之立与唐高宗的“恋母心理”》,《学术月刊》,1995年第10期。
    ③赵文润、刘志清主编:《武则天与偃师》,天津历史教学社1997年版。
    ①赵文润、辛加龙主编:《武则天与咸阳》,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②赵文润主编:《武则天与嵩山》,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①方卫平:《闲暇的特点、意义与质量分析》,《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30页。
    ②方卫平:《闲暇的特点、意义与质量分析》,《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32页。
    
    ①詹永顺、张宝强:《唐代帝王热衷体育活动的原因初探》,《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82页。
    ②汤谷香:《唐代宫廷妇女娱乐生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③汤谷香:《唐代宫廷妇女娱乐生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④(宋)转引自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81,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68-369页。
    
    ①雷家骥著:《武则天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②(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6《本纪第六·则天皇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六册,第115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25《志第二十五·舆服》,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六册,第1957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76《列传第一·则天武皇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十一册,第3474页。
    ③(清)转引自彭定求编:《全唐诗》卷21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七册,第2268页。
    ④(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44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6《本纪第六·则天皇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15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199《唐纪十五》,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三册,第6284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293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199《唐纪十五》,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三册,第6284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22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3《唐纪十九》,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16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3《唐纪十九》,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18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78《列传第二十八·张行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八册,第2706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8《唐纪二十四》,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96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22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01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09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20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29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1《唐纪十七》,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43页。
    ④(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1《唐纪十七》,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47页。
    ⑤(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十八》,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66页。
    ⑥(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十八》,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70页。
    ⑦(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十八》,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73页。
    ⑧(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十八》,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81页。
    ⑨(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十八》,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89页。
    ⑩(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十八》,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99页。
    11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3《唐纪十九》,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07页。
    12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3《唐纪十九》,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16页。
    13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22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4《本纪第四·高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80页。
    ②(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4《本纪第四·高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80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1《唐纪十七》,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31页。
    ④(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4《本纪第四·高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01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4《本纪第四·高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05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22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22页。
    ①(清)转引自彭定求编:《全唐诗》卷16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五册,第1699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05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0《唐纪十六》,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22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3《本纪第三·高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一册,第61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3《本纪第三·高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一册,第61页。
    ⑥(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5《本纪第五·高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96页。
    ⑦(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十八》,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73页。
    ⑧赵文润、王双怀著:《武则天评传》,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8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7《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58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1《唐纪十七》,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47页。
    ③(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191《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叶法善》,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十六册,第5107页。
    ④(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192《列传第一百四十二·王远知》,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十六册,第5126页。
    ⑤(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十八》,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393页。
    ⑥(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192《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潘师正》,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十六册,第5126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十八》,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03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5《唐纪二十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03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39页。
    ④(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42页。
    ⑤(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45页。
    ⑥(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53页。
    ⑦(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55-6556页。
    ⑧(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6《本纪第六·则天皇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30页。
    ⑨(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6《本纪第六·则天皇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31页。
    ⑩(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本纪第四·则天顺圣武皇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一册,第104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39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39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46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78《列传第二十八·张行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八册,第2706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45页。
    ③(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6《本纪第六·则天皇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28页。
    ④(宋)赵明诚撰;(清)缪荃孙著附:《金石录》卷5《伪周唐》,仁和朱氏清光绪三十一年版,第一册。
    ①耿占军著:《唐代长安的休闲娱乐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①徐连达著:《唐代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1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546页。
    ③(清)转引自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79,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三册,第2826页。
    ④(清)转引自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79,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三册,第2826页。
    ⑤耿占军著:《唐代长安的休闲娱乐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29《志第九·音乐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四册,第1060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2《志第十二·礼乐十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二册,第480页。
    ③王克芬:《歌颂女皇的唐代宫廷燕乐》,《武则天与洛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7页。
    ④王克芬:《歌颂女皇的唐代宫廷燕乐》,《武则天与洛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7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29《志第九·音乐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四册,第1061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5《唐纪二十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87页。
    ③(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29《志第九·音乐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四册,第1061页。
    ④(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29《志第九·音乐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四册,第1061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28《志第八·音乐一》,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四册,第1050页。
    ②(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24《志第四·礼仪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三册,第925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4《唐纪二十》,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56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卷11,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79-280页。
    ②(清)转引自彭定求编:《全唐诗》卷5,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51页。
    
    ①(明)谢肇淛撰:《五杂俎》卷六《人部》,国学珍本文库,中央书店1959年版,第250页。
    ②(明)谢肇淛撰:《五杂俎》卷六《人部》,国学珍本文库,中央书店1959年版,第250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8《唐纪二十四》,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87页。
    
    ①(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卷228《杂戏》,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五册,第1754页。
    ②(明)谢肇淛撰:《五杂俎》卷六《人部》,国学珍本文库,中央书店1959年版,第250-251页。
    ③(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因话录》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1-62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78《列传第二十八·张行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八册,第2706页。
    ②(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92《列传第四十二·韦安石》,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九册,2956页。
    ③雷家骥著:《武则天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①马东玉著:《出轨的历史—真实的武则天》,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②(清)陵继辂撰:《崇百药斋文集》卷8,合肥学舍清嘉庆二十五年版。
    ③(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89《列传第三十九·王方庆》,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八册,第2899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08《列传第三十三·裴行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十三册,第4088页。
    ②桂第子著:《宣和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③王昌焕:《论武则天的文化素养》,商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37页。
    ④(明)赵崡撰:《石墨镌华》卷4,青照唐丛书三编,朝邑刘氏清道光十五年刻本版。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190《列传第一百四十·宋之问》,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十五册,第5025页。
    ②(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6《本纪第六·则天皇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33页。
    
    ①(清)转引自彭定求:《全唐诗》卷5,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58-59页。
    ②(清)转引自彭定求:《全唐诗》卷5,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57页。
    ③(清)转引自彭定求:《全唐诗》卷5,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57-58页。
    ①(清)转引自彭定求:《全唐诗》卷5,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58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5《唐纪二十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85页。
    ②田秋著:《谈佛说道话养生》,朝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③田秋著:《谈佛说道话养生》,朝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①马东玉著:《出轨的历史—真实的武则天》,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5《唐纪二十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66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5《唐纪二十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69页。
    ③苏健:《武则天与神都遗迹》,《武则天与洛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④(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89《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九册,第2893页。
    
    ①杨剑虹:《武则天是怎样利用佛教的》,《武则天与乾陵》,三秦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页。
    ②杨剑虹:《武则天是怎样利用佛教的》,《武则天与乾陵》,三秦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页。
    ③(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6《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九册,第2893页。
    ④(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5《唐纪二十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98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190《列传第一百四十·杨炯》,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十五册,第5003页。
    ②(清)转引自董诰等编撰:《全唐文》卷190,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二册,第1920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5《唐纪二十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98页。
    ②徐连达著:《唐代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页。
    ③(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6《本纪第六·则天皇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1页。
    ④赵云旗:《武则天崇佛的功过》,《武则天与文水》,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89《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九册,第2893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本纪第四·则天顺圣武皇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一册,第83页。
    ③(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5《唐纪二十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82页。
    ④(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6《本纪第六·则天皇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27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列传第四·则天顺圣武皇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一册,第105页。
    ①牛玉兰:《武则天与花草》,《山西林业》1997年第1、2期,第61页。
    ②(清)转引自彭定求编:《全唐诗》卷5,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58页。
    ③(清)转引自彭定求编:《全唐诗》卷5,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58页。
    ①(清)李汝珍撰;张友鹤校注:《镜花缘》第4回《吟雪诗暖阁赌酒挥醉笔上苑催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②(清)转引自董诰等编撰:《全唐文》卷727,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册,第7485页。
    ①(清)转引自董诰等编撰:《全唐文》卷727,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册,第7485页。
    ②(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版,第5页。
    ③(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6《本纪第六·则天皇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六册,第115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76《列传第一·则天武皇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十一册,第3482页。
    ①高闽:《武则天与益母草》,《园林》,1996年第1期,第32页。
    ②(元)许国祯撰:《御药院方》卷10,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02页。
    ③(唐)王寿撰:《外台秘要》卷32,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影印版,第874-875页。
    ④(唐)王寿撰:《外台秘要》卷32,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影印版,第872页。
    ⑤(唐)王寿撰:《外台秘要》卷32,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影印版,第872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5《唐纪二十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82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7《唐纪二十三》,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6553-6554页。
    ①(清)转引自彭定求编:《全唐诗》卷435,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18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199《唐纪十五》,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三册,第6284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3《唐纪十九》,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23页。
    ③(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4《本纪第四·高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73页。
    ④(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5《本纪第五·高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02页。
    ⑤(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5《本纪第五·高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00页。
    ⑥(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5《本纪第五·高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07页。
    ⑦(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5《本纪第五·高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107页。
    ⑧(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3《唐纪十九》,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15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3《唐纪十九》,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15页。
    ②(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3《唐纪十九》,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15页。
    ③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卷8《释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0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3《唐纪十九》,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36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76《列传第一·则天武皇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十一册,第3479-3480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76《列传第一·则天武皇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十一册,第3482页。
    ④(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5《唐纪二十一》,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499页。
    ⑤(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14页。
    ⑥(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7《唐纪二十三》,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72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7《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39页。
    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7《唐纪二十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十四册,第6558页。
    ①(唐)杜佑撰:《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57页。
    
    ①(唐)杜佑撰:《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58页。
    ②郭根群、郭社军:《略析武则天对唐诗繁荣的贡献》,《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李肇撰:《唐国史补因话录》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④(清)转引自彭定求:《全唐诗》卷427,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十三册,第4703页。
    ⑤(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版,第5页。
    ①李肇撰:《唐国史补因话录》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①(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卷29《志第九·音乐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四册,第1060页。
    ②(宋)周密撰:《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田秋著:《谈佛说道话养生》,朝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278页。
    1. (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 (唐)王寿撰:《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版。
    3. (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2003年版。
    4. (后晋)沈昫撰:《旧唐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5.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64年版。
    6.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7. (宋)王溥撰:《唐会要》,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8.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
    9. (宋)赵明诚撰;(清)缪荃孙著附:《金石录》,仁和朱氏清光绪三十一年版。
    10. (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版。
    11. (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12. (宋)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13. (宋)周密撰:《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
    14. (元)许国祯撰:《御药院方》,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5. (明)赵涵撰:《石墨镌华》,朝邑刘氏清道光十五年刻本版。
    16. (明)谢肇淛撰:《五杂俎》,中央书店1959年版。
    17. (清)彭定求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96年版。
    18. (清)董诰等编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 (清)李汝珍撰;张友鹤校注:《镜花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 (清)陵继辂撰:《崇百药斋文集》,合肥学舍清嘉庆二十五年版。
    1.欧阳予倩著:《唐代舞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2.张玉良、胡戟主编:《武则天与乾陵》,三秦出版社1985年版。
    3.李端科著:《女皇武则天》,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胡戟著:《武则天本传》,三秦出版社1986年版。
    5.牛志平、白献章主编:《武则天与洛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6.林语堂著:《武则天正传》,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7.阎守诚主编:《武则天与文水》,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孙书安选注:《咏花诗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赵文润、刘志清主编:《武则天与偃师》,天津历史教学社1997年版。
    10.谷世权编著:《中国体育史》,中国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赵文润、李玉明主编:《武则天研究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桂第子著:《宣和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13.赵文润、王双怀著:《武则天评传》,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
    14.耿占军著:《唐代长安的休闲娱乐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15.林语堂著:《武则天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雷家骥著:《武则天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赵文润、辛加龙主编:《武则天与咸阳》,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18.徐连达著:《唐代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赵文润主编:《武则天与嵩山》,中华书局2003年版。
    20.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
    21.马东玉著:《出轨的历史——真实的武则天》,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
    22.于左著:《玩在唐朝》,中华书局2008年版。
    23.蒙曼著:《蒙曼说唐——武则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田秋著:《谈佛说道话养生》,朝华出版社2010年版。
    25. (日本)原百代著;潭继山译:《武则天》,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版。
    1.吕树芝:《武则天金简》,《历史教学》,1983年第3期。
    2.温玉成:《试论武则天与龙门石窟》,《敦煌学辑刊》,1989年第1期。
    3.赵云旗:《武则天与唐代佛教》,《五台山研究》,1989年第4期。
    4.何磊:《武则天宗教政策初探》,《曲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5.陈景富:《武则天崇佛心态三段论》,《五台山研究》,1989年第2期。
    6.牛志平:《武则天与宗教》,《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7.苏者聪:《简论武则天其人其文》,《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5期。
    8.康定:《武则天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
    9.杜斗城:《关于武则天与佛教的几个问题》,《宗教学研究》,1994年第Z1期。
    10.勾利军、汪润元:《武后之立与唐高宗的“恋母心理”》,《学术月刊》,1995年第10期。
    11.高潮:《武则天与牡丹》,《花木盆景》,1995年第6期。
    12.郭绍林:《张易之、张昌宗到底是武则天什么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3.高闽:《武则天与益母草》,《园林》,1996年第1期。
    14.包佐义:《从武则天长寿秘诀说起—谈更年期女性中断性生活对健康的影响》,《医药与保健》,1996年第7期。
    15.方卫平:《闲暇的特点、意义与质量分析》,《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6.董凡:《武则天的神仙玉女粉》,《家庭医学》,1996年第7期。
    17.高家俊:《武则天为何长寿》,《科技潮》,1997年第7期。
    18.王昌焕:《论武则天的文化素养》,《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9.牛玉兰:《武则天与花草》,《山西林业》1997年第1、2期。
    20.吴格言:《武则天执政对初唐诗歌发展的影响》,《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21.周一谋:《论武则天晚年广纳面首》,《中国性科学》,2000年12月第4期。
    22.王永平:《武则天与道教》,《沧桑》,2000年第2、3期。
    23.路荣:《武则天诗歌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24.董理:《关于武则天金简的几个问题》,《华夏考古》,2001年第2期。
    25.石柱国:《武则天的养生之道》,《现代养生》,2001年第6期。
    26.蔡淑芬:《武则天的美容妙术》,《健康大视野》,2002年第3期。
    27.陈晔、畅翠:《武则天与佛教》,《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8.白秀兰:《武则天养生秘诀——赏花》,《山西老年》,2003年第6期。
    29.李锋敏:《浅谈武则天嵩山封禅与道佛两教的兴盛》,2003年第6期。
    30.何磊:《武则天选择嵩山封禅原因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31.勾利军:《武则天与张易之、张昌宗关系论略》,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32.白秀兰:《武则天养生秘诀——赏花》,《山西老年》,2003年第6期。
    33.林森:《武则天的长寿之谜》,《文史天地》,2003年第3期。
    34.陈福新:《武则天的长寿秘诀》,《中华养生保健》,2004年第8期。
    35.唐明贵:《武则天封禅嵩山论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36.唐黎标:《武则天长寿之谜》,《养生月刊》,2005年第9期。
    37.王学东:《武则天的养生术》,《家庭医学》,2005年第3期。
    38.郭根群、郭社军:《略析武则天对唐诗繁荣的贡献》,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1期。
    39.赵小华:《武则天执政与洛阳文学发展分析》,《殷都学刊》,2006年第2期。
    40.高俊苹:《试论武则天时期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
    41.周晓瑜、周志清:《武则天与牡丹花》,《文史月刊》,2007年第2期。
    42.赵昭:《武则天与嵩山封禅》,《中国地名》,2007年第5期。
    43.周晓瑜、周志清:《武则天与牡丹花》,《文史月刊》,2007年第2期。
    44.汤谷香:《唐代宫廷妇女娱乐生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5.詹永顺、张宝强:《唐代帝王热衷体育活动的原因初探》,《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