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起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重复起诉,是指在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检察机关对于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同一行为重复行使公诉权,因而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多次重复的刑事追诉的现象。由于中国现行刑事诉讼立法中并没有明确确立“禁止重复追诉原则”,因而重复起诉在我国诉讼实践中大量存在。其中:既有检察机关对符合追诉条件的案件的合法的重复追诉,又有检察机关滥用公诉权而发起的重复追诉。近几年曝光的一些诉讼“马拉松”案件表明重复追诉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不但可能对被追诉人的人身权益造成严重侵害,而且也会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
     本文依据刑事诉讼法理论和原则,对重复起诉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第一部分对重复起诉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重复起诉的种种表现形式。本文第二部分阐述了重复起诉的可能性危害。检察机关对重复起诉的不规范使用实质上是一种侵权行为。这种公诉权侵权行为一方面损害了被追诉人的权益,违背了现代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理念;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审判活动的权威,并且导致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第三部分主要分析重复起诉形成的原因。检察权能的矛盾设置及不合理的错案追究制是我国重复起诉现象的内在制度根源。现行的公诉审查机制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对检察机关公诉权的滥用进行有效防范,公诉权凌驾于审判权之上的畸形检法关系更加助长了重复起诉现象的泛滥。第四部分探讨了重复起诉的法律规制和制度规制问题,提出应当加强对公诉权的制约以遏制重复起诉现象,并主张借鉴西方国家公诉审查制度的经验以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
Repeated prosecution is a kind of litigant phenomena of prosecuting the same criminal suspect for the same crime he had committed for more than one time, which is initiated by the prosecuratorial organs. For China has not established the rule against double jeopardy definitely, so some repeated prosecutions according to the law are legal, while the others are revolved in the abuse of prosecution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rosecuratorial organs. The latter will not only infra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accused, but also violate the original intention, harm the authority of the justice, and waste the judicatory resources.
     On the restriction of the abuse, the foreign countries of Civil Law system through Non bias in Idem, and Common Law system through Forbidding double Jeopardy, prohibit repeated prosecution, and every kind of prosecution reviewing system are established to restrict repeated prosecution. Russia, the country that has the same origin and road in the choice of prosecution with China, also added the provisions of forbidding repeated prosecution in the reform of Criminal Procedure in 2001, in which two times of prosecutions, judgments, convictions or sentences are forbidden, Procuratorial organ's legal supervision over trial is abolished, Procuratorial rights are restricted while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re strengthened. Facing the abuse of repeated prosecution in China, how to set up an efficient restricting mechanism is the most urgent affair in the coming reform of Chinese Criminal Procedure.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meaning and performances of repeated prosecution. The author discloses the misuse and abuse of prosecution, which infracts human rights from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through several criminal cases of Marathon, then fetch out the illegal repeated prosecution of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The second part expounds the harm of repeated prosecution in practice. This kind of behavior will not only infract the rights of the accused, but also go agains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prosecu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principle Non bias in Idem in Civil Law and the principle of forbidding double Jeopardy in Common Law. It is the provocation to the authority of the judge, and a waste of judicial resources. The third part will analyze the reasons of repeated prosecution. The inner factors include the illogical allocation of the prosecution rights and the illogical estimating criterion of misjudged case in China. The outer factors mainly refer to the disability in restricting repeated prosecution from power, rights, legal systems, and so on. The last part deals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settlement of repeated prosecution, which focus on the restriction of prosecution. Set up the proper allocation of prosecution rights and reasonable estimating system of the work of prosecution, consummate the prosecution reviewing system, restrict power with power and rights,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of the accused, and erect the authority of the judge and trial.
引文
[1]参见陈群:《禁止重复追诉原则与我国刑事再审制度改造》,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19页。
    [2]参见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第384页。
    [1]参见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第128页。
    [1]浅谈公诉案件的撤回起诉,白山市人民检察院:http://jcy.cbs.gov.cn/cmsweb/webportal/W1708/A20403.html。
    [2]参见《历时4年3次上诉终判无罪》,载搜狐新闻网:http://news.sohu.com/20050103/n223765034.shtm。
    [3]参见李蕴辉《公诉权滥用与制约研究》,载《法学论坛》,2004年3月5日,第19卷第2期。
    [4]参见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第128页。
    [1]任永芳,吴卫军《判决生效后发现起诉有误能否启动再审抗诉》,载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 html.article 200404/16.111641.shtml。
    [2]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第118页。
    [3]参见李蕴辉《公诉权滥用与制约研究》,载《法学论坛》,2004年3月5日,第19卷第2期。
    [1]参见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第128页。
    [1]钱洪良:《撤回起诉重述》,载中国论文网:http://www.paperlw.com/falvlunwen/susongfalunwen/chqszs_27747.html。
    [1]参见《湖北杀妻冤案专题》,载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s/2005-04-03/10275541882s.shtml。
    [2]参见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载《法学》,2000年第2期。
    [1]转引自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第95页。
    [2]陈卫东:《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和基本思路》,载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网:http://blog.chinacourt.org wp-profilel.php?author=3875&p=35892。
    [1]蒋庆红:《论公诉职能应是我国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以检察权的产生发展为视角》,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2卷第2期。
    [2]参见蒋庆红《论公诉职能应是我国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以检察权的产生发展为视角》,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2卷第2期。
    [1]蒋庆红:《论公诉职能应是我国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以检察权的产生发展为视角》,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2卷第2期。
    [2]陈瑞华:《看的见的正义》之《谁来监督监督者》,载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
    [1]陈兴良:《从“法官之上的法官”到“法官之前的法官”--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检察权》,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6期。
    [2]转引自[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页。
    [1]本段中关于人性论与体制设计关系的思考参考了青年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坏体制”带坏医德》,载四川在线网:http://www.scol.com.cn/comment/mtsj/20051206/200512694920.htm。
    [2]柯金书:《权力与权力的合理定位及其错位之矫正》,载《福建学刊》,1998年第一期。
    [1]参见肖念华《我国公诉审查制度之现状及其重构》,载《政法论丛》,1998年第3期。
    [2]蒋庆红:《论公诉职能应是我国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以检察权的产生发展为视角》,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第22卷第2期。
    [3][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
    [1]郝银钟:《检察权置疑》,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何文凯:《论中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载法律援助网: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znufe/law/2004-11-10/328929.html。
    [1]《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黄道秀译,我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转引自《俄罗斯联邦检察院组织法》(1999年2月10日修订),周志放译,载《我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6期。
    [2]尹丽华:《刑事诉讼法律观的嬗变--俄罗斯新刑事诉讼法评析》,载《现代法学》,2003年12月第25卷第6期。
    [3]参见杨祖龙,岳进《健全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载《人大研究》,2005年第2期(总第158期)。
    [1]转引自徐益初《司法公正与检察官(下)》,载我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5058。
    [1]参见徐益初《司法公正与检察官(下)》,载我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5058。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66-67页。
    [3][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224页。
    [1]参见王艳《论检察权的受制性_以检察权能属性_法治功能和价值目标为视角》,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参见刘祥红《公诉审查制度比较研究》,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参见潘金贵《刑事预审程序特征的比较法分析》,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四期。
    [2]参见刘妙香,白恒晶,任嵘《英法意三国预审制度比较研究》,载《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参见林国强《我国建立公诉权制约机制的设想》,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4期。
    [2]参见林国强《我国建立公诉权制约机制的设想》,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4期。
    [1]多纳特·厄特:《司法独立的保障》,载张慜,蒋惠岭:《法院独立审判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第387页。
    [2]参见蒲菊花,黄文《论法官的正当性》,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卷第3期。
    [1][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361-362页。
    [1]参见陈国利,刘秋平,《走出法官独立的困境》,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3月第6卷第2期。
    [2]王艳:《论检察权的受制性--以检察权能属性、法治功能和价值目标为视角》,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总第83期)。
    [3]陈卫东:《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和基本思路》,载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网:http://dyz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1392。
    [1]参见傅达林《律师扩权--公民权利的延伸》,载2005年5月17日《燕赵都市报》。
    [2]参见汤建辉《再论我国律师辩护权的扩充和保护》,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9月第10卷第3期。
    [1]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
    [2][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
    [3]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
    [4]《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黄道秀译,我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5
    [6][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商务印书,1993
    [7]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8]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陈光中:《刑事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1]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
    [2]任永芳,吴卫军:《判决生效后发现起诉有误能否启动再审抗诉》,载我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404/16/111641.shtml
    [3]钱洪良:《撤回起诉重述》,载中国论文网:http://www.paperlw.com/falvlunwen/susongfalunwen/chqszs_27747.html
    [4]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载《法学》,2000年第2期
    [5]陈卫东:《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和基本思路》,载法律博客,http://blog.chinacourt.org/wp-profile1.php?author=3875&p=35892
    [6]蒋庆红:《论公诉职能应是我国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以检察权的产生发展为视角》,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2卷第2期
    [7]陈瑞华:《看的见的正义》之谁来监督监督者,载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
    [8]陈兴良:《从“法官之上的法官”到“法官之前的法官”--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检察权》,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6期
    [9]柯金书:《权力与权力的合理定位及其错位之矫正》,载《福建学刊》,1998 年第一期
    [10]肖念华:《我国公诉审查制度之现状及其重构》,载《政法论丛》,1998年第3期
    [11]郝银钟:《检察权置疑》,载《我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2]何文凯:《论我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载法律援助网: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znufe/law/2004-11-10/325929.html
    [13]尹丽华:《刑事诉讼法律观的嬗变--俄罗斯新刑事诉讼法评析》,载《现代法学》,2003年12月第25卷第6期
    [14]杨祖龙,岳进:《健全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载《人大研究》,2005年第2期(总第158期)
    [15]徐益初:《司法公正与检察官(下)》,载我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5058
    [16]王艳:《论检察权的受制性_以检察权能属性_法治功能和价值目标为视角》,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7]刘祥红:《公诉审查制度比较研究》,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8]潘金贵:《刑事预审程序特征的比较法分析》,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四期
    [19]刘妙香,白恒晶,任嵘:《英法意三国预审制度比较研究》,载《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0]林国强:《我国建立公诉权制约机制的设想》,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4期
    [21]蒲菊花,黄文:《论法官的正当性》,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卷第3期
    [22]陈国利,刘秋平:《走出法官独立的困境》,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3月第6卷第2期
    [23]陈卫东:《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和基本思路》,载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网:http://dyz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1392
    [24]傅达林:《律师扩权----公民权利的延伸》,载2005年5月17日《燕赵都市报》
    [25]汤建辉:《再论我国律师辩护权的扩充和保护》,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9月
    [26]陈群:《禁止重复追诉原则与我国刑事再审制度改造》,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