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研究(1897-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试图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银行监管制度的变迁为主要线索,将银行监管制度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把银行监管的主体、客体、依据、内容、方法与手段等纳入其中,进行较长时间段的考察,并对近代中国的整个银行监管制度作出总体的考察与评估。时间断限定为1897—1949年。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正式建立的时间,也是本文研究的起点;而1949年则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替的年份,同时也是两种性质差异非常明显的金融体制,包括银行监管体制实行交替的年份。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段,将有助于对近代中国的银行监管制度变迁进行相对比较完整的考察和分析。
     迄今为止,研究近代中国银行业的机构个案以及具体业务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而且具有相当的水准,但从制度层面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而从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大的地域跨度来对近代中国的银行监管制度加以系统全面的研究,则尚属空白。
     本文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主。着重从三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从新的视角,认真回读和解构、整合以往研究中所采用的史料以及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二是力图通过对已刊未刊档案史料和旧报刊资料等进行新的挖掘和整理,尽可能使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更为扎实的资料依据;三是为了避免制度研究过程中就文本论文本的弊端,选取了若干典型案例作出相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还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一是行政管理学。现代行政管理学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研究框架和视角;二是法学。相关法律法规是不同时期银行监管的重要依据,应当而且完全可以从银行监管法律角度来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供银行监管实践借鉴;三是经济金融学。经济金融学的相关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充分利用了已经整理出版的金融史特别是银行史资料,以及旧报刊杂志、统计年鉴、回忆录、日记、年谱等;同时,对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上海市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等有关单位馆藏的相关档案史料进行了挖掘、整理和运用。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八章,主要包括:银行监管的法规依据、银行监管的主体特征、银行监管的客体构成、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银行业务的持续监管、问题银行及市场退出的监管、银行监管的方式,以及建国之初人民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等。结语部分则对近代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的阶段性、国际化、本土化、制约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总体考察。
     本文具有下列特点:(1)既从纵向关注银行监管制度较长时间段的连续性研究,更从横向关注银行监管制度各构成要素的完整性研究;(2)既关注银行监管制度构成诸要素的个别研究,更关注这些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合成研究;(3)既关注不同时期银行监管法令和政策的制订和颁行,更关注银行机构的具体回应以及实施效果。
     成功的现代化过程,一定也是一个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近代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变迁,并从中总结出若干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推进和完善当今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建设,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深化近现代中国金融史特别是银行史的研究,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following the evolution of banking supervisory system as a thread,the thesis tries to research the banking supervisory system which may cover subject,object, grounds,substance,tools and means,and make a general evaluation completely for a long time span.The time span for research starts from 1897 when 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 was built up.The ending is in 1949 which is the transitional year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changing of two financial systems including banking supervisory systems with obvious difference.The time spanⅠchoose for research will be suitable for comparatively integrated analy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banking supervisory system in modern China.
     Till now,there are a few researches been made on the institutional or business cases of banking industry in modern China,some of which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but there is few made achieved in the research from the systematic aspect.And it is still a virgin island for a systematic research from a longer time span and broader geographic span on banking supervisory system in modern China.
     Using the historical method of investigation,the research is made by the following means:the first is to Seriously review and restructure the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s and conclusions found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from a new angle of view;the second is to try to get new findings from those publicized or non-publicized historical files as well as old mess media information which may provide more sound support to the conclusion; the third is to make typical case studies in order to avoiding the malpractice of taking the matters as it stands by wording.
     I also use the theories and means of other relative subjects for reference.The first one is 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which provides referential framework and angles of view for this thesis;the second is the science of law.As the important grounds for banking supervisory activities,laws and regulations of different time shall and should generate something valuable for supervisory practice;the third is the science of economy and finance.The researches,especially those made in recent years provide very goo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methods for further study.
     The thesis is written thoroughly on the basis of published financial historical books which covering banking side in particular,old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statistical annual books,reminiscences and chronicles etc.;Meanwhile,I also do a lot of review and reference on the files and historical achievement collected in China No.2 history Archives,Shanghai Archives,Chongqing Archives,Sichuan Province Archives and Fujian Province Archives.
     The main body of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parts which include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banking supervision,features of supervisory subject,the components of supervisory object,market entrance supervision,sustained business supervision,supervision on the problem bank and market exit,means of supervision and a case study on the banking supervision carried out by people' s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liberation.In the end,I make a general conclusion on the phases,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conditions and effectiveness.
     The thesis approached the features as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est in the continuity for long time span vertically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system components laterally,the combination of interest i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among those components,and finally the combination of setup of laws and regulation and the response as well as the affection afterwards.
     A successful modernization must b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Based on this angle of view,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a' s banking supervisory system and summarizing some laws of history will be very meaningful to speed up and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of present-day banking supervision;meanwhile, it should be valuable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modern China' s financial history and banking history in particular.
引文
1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1840-1952)》,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崔国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李一翔:《近代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5-1945)》,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
    钟思远、刘基荣:《民国私营银行史(1911-1949年)》,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刘慧宇:《中国中央银行研究(1928-194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3 程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杜恂诚:《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1897-199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 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中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6 代表性著作有: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石毓符:《中国金融货币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立侠:《中央银行兴衰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张虎婴:《历史的轨迹--中国金融发展小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年版;
    寿充一:《中央银行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洪葭管、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洪葭管:《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姚遂:《中国金融思想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黄鉴晖:《中国银行业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徐松龄:《中国农村金融史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3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徐进功:《略论北洋政府时期的银行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邱松庆:《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金融体系》,《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第6期;
    董长芝:《论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金融体制》,《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4期;
    刘慧宇:《中国近代中央银行体制演变刍议》,《民国档案》1997年第1期;
    李桂花:《论近代中国中央银行的形成时间、制度类型和功能演进》,《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8 朱荫贵:《1927年-1937年的中国钱庄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 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 杜恂诚:《北洋政府时期华资银行业内部关系三个层面的考察》,《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3 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4 姚会元、易棉阳:《中国政府金融监管制度的演进与特点(1900-1949)》,《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9期。如果讨论金融监管,除银行业以外,似还应包括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领域;此外,该文将1927年设立的“金融监理局”,误作了“金融监管局”。
    5 代表性著作有:[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黄逸峰等:《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姚会元:《江浙金融财团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6 吴景平:《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代表性论文包括:杨培新:《中国金融资产阶级的封建性》,《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
    黄立人:《四联总处的产生、发展与衰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吴景平:《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述论》,《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 邓先宏:《试论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矛盾》,《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2 王正华:《1927年蒋介石与上海金融界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
    3 吴景平:《上海钱业公会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的若干内债--对已刊未刊档案史料的比照阅读》,《近代史研究》2004年。
    4 杜恂诚:《近代中国钱业习惯法-以上海钱业为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 吴景平:《从银行立法看30年代国民政府与沪银行业的关系》,《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6 代表性著作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聚兴诚银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孔祥贤:《大请银行行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卜明主编:《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寿充一等编:《外商银行在中国》,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代表性论文包括:张秀莉、张帆:《中国银行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早期关系》,《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期:
    姜虹:《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改组中国银行原因探析》,《安徽史学》2002年第3期;
    洪葭管:《上海中国银行反对停兑事件试析》,《档案与历史》1985年第1期;
    刘冰:《旧中国中央银行的兴衰》,《民国档案》1990年第4期;
    刘慧宇:《论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组建及其历史定位》,《民国档案》1999年第3期;
    刘慧宇:《论抗战时期中央银行的职能建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刘慧宇:《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论》,《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刘慧宇:《中央银行与国民政府货币现代化改革》,《民国档案》2002年第2期;
    刘慧宇:《宋子文与中央银行的筹设》,《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4期;
    刘慧宇:《孔祥熙与中央银行的发展》,《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5期;
    孙修福:《蒋介石与中国农民银行》,《民国档案》1996年第1期;
    魏宏云:《重视抗战时期金融史的研究--读〈四联总处史料〉》,《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4期;
    黄立人:《四联总处的产生、发展与衰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黄立人:《蒋介石与四联总处》,《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
    汪敬虞:《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中的中外合办银行》,《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汪敬虞:《略论中国通商银行成立的历史条件和特征》,《汪敬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谢俊美:《外资银行夹击下的中国通商银行》;《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6期;
    戴建兵:《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及第一起假钞案》,《江苏历史档案》,1997年第1期;
    姚会元:《“江浙金融财团”形成的标志及其经济、社会基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 期;潘连贵:《北四行和南三行》:《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年第1期。
    1 刘慧宇:《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2 杨箐:《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 姜宏业:《四联总处与金融管理》,《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4 史继刚:《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大力推广县市银行的原因》,《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 金承郁:《北京政府时期的上海银行公会》、林美莉:《抗战时期上海银行公会的活动》,均载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张天政:《“八·一三”时期的上海银行公会》,《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何品:《上海中外银钱业联合会筹建述论(1921-1929)》,《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张徐乐的《上海银行公会结束始末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6 王晶:《1927-1937年上海银行公会述略》,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 吴景平:《上海银行公会改组风波(1929-1931年)》,《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8 吴景平、王晶:《“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期间的上海银行公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9 邱松庆:《略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冯宪龙:《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货膨胀政策评析》,《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3期;
    李金铮:《旧中国通货膨胀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吴景平:《金圆券政策再研究--以登记移存外汇资产和收兑余银外币为中心的考察》,《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1 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法律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5页。
    2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044页。
    1 沧水:《银行通行则例释义(一)》,《银行周报》4卷26期,1920年7月20日,第29-30页。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148页。以下关于《则例》的引文,如无特别注明,均引自此处。
    1 沧水:《从法规上以观吾国之银行制度》,《银行周报》4卷26号,1920年7月20日,第21-22页。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古藉出版社1991年版,第416页。
    3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416-418页。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江苏古藉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2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852页。
    3 徐沧水:《对于银行法规修订会先进一言》,《银行周报》4卷31号,1920年8月24日,第21页。
    4 《修正银行法草案》,《银行周报》5卷29号,1921年8月2日,“杂纂”第22-24页。
    1 《银行法施行细则草案》,《银行周报》5卷29号,1921年8月2日。
    2 《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第852页。
    3 卞寿孙呈请财政部修订银行通行则例(1921年7月4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第223页。
    1 《签注意见中之银行通行法及施行细则》,《银行周报》8卷16号,1924年4月29日。
    2 《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第852页。
    3 《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第852页。
    1 马寅初:《普通银行法草案具体说明》,《马寅初全集》第五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312-314页。
    1 蔼庐:《银行法之订定》,《银行周报》15卷8号,1931年3月10日。
    2 朱鼎:《普通银行法解析》,《银行周报》15卷13号,1931年4月14日。
    3 关于这方面的争论,在本文“监管对象”一章关于私营银钱业部分,将有较详细的讨论,此处不再赘言。
    4 蔼庐:《银行之组织与资本》,《银行周报》15卷13期,1931年4月14日。
    1 潘恒勤:《银行法管见》,《银行周报》15卷12号,1931年4月7日。
    2 前溪:《新银行法之研究》,《银行周报》15卷12号,1931年4月14日。
    3 诸青来:《银行法评议》,《银行周报》15卷30号,1931年8月11日。
    4 《银行公会讨论银行法》,《银行周报》15卷11号,1931年3月31日。
    5 《上海汉口北平银行公会对于银行法意见书》,《银行周报》15卷16号,1931年5月5日。
    6 《天津银行公会对于银行法意见》,《银行周报》15卷16号,1931年5月5日。
    7 《马寅初氏对于银行法之解释》,《银行周报》15卷9号,1931年3月17日。
    8 诸青来:《银行法评议》,《银行周报》15卷30号,1931年8月11日。
    9 张肇元:《新银行法之特征及其要义》,《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
    1 《修正银行法草案》、《银行法施行法草案》,《银行周报》30卷21、22号合刊,1946年6月1日。
    2 朱斯煌:《关于修正银行法草案之意见》,《银行周报》39卷26号,1946年7月8日。
    3 《银行法修改要点》,《银行周报》30卷21、22号合刊,1946年6月1日。
    4 可参见朱斯煌:《关于修改银行法草案之意见》,《银行周报》30卷26号,1946年7月8日:《重庆市银行公会对修正银行法草案之意见》,《银行周报》30卷27号,1946年7月15日;《各银行对于修正银行法 草案之意见》,《银行周报》30卷28号,1946年7月22日;《杭州市银行商业同业公会对修正银行法草案之意见》,《银行周报》30卷29号,1946年7月27日。
    1 项洁之:《修正银行法草案建议》,《银行周报》30卷39号,1946年10月7日。
    2 朱斯煌:《关于修改银行法草案之意见》,《银行周报》30卷26号,1946年7月8日。
    3 张肇元:《新银行法之特征及其要义》,《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4 《新银行法第一次草案》,《银行周报》第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5 朱斯煌:《新银行法评议》,《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6 《上海银行公会银行学会提供立法院关于银行法第一次草案意见》,《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1 《上海钱业公会为银行法第一次草案签注意见分呈立法院暨财政部文》,《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2 《上海信托公会提供立法院关于银行法第一次草案中信托部分之意见》,《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3 朱斯煌:《新银行法评议》,《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4 《银行法第二次草案》,《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5 朱斯煌:《新银行法评议》,《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6 《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提供立法院关于银行法第二次草案意见书》,《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7 《上海钱业公会为银行法第二次草案提供意见呈立法院文》,《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8 《上海信托公会为银行法第二次草案提供意见呈立法院文》,《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1 张肇元:《新银行法之特征及其要义》,《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2 唐云鸿:《读立法院通过之银行法后》,《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1 朱斯煌:《新银行法评议》,《银行周报》31卷19、20号合刊,1947年5月19日。
    2 项冲:《论新银行法》,《银行周报》32卷13号,1948年3月29日。
    3 《吁请修改银行法》,《银行周报》32卷29号,“社论”,1948年7月19日。
    1 四联总处关于银行法颁布后加强金融业务管制办法第九条仍继续适用通函(1947年10月29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760-761页。《加强金融业务管制办法》第9条的内容为:主管金融机关应随时派员分赴各地抽查银钱行庄之帐目,如发现有助长投机、囤积之情事时,得为紧急之措施,勒令停业清理,或将其经理人移送法院惩办。可参见《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第735页。
    2 朱斯煌:《金融业当前难题一斑》,《银行周报》31卷47号,1947年11月24日。
    3 《度支部奏厘定各银行则例折》(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六日),《大清法规大全》(财政部卷九),(台)考正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2687-2688页。
    4 王志莘:《中国之储蓄银行史》,上海人文印书馆1934年版,第322页。
    5 清度支部储蓄银行则例(1908年),《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第148-150页。
    1 《中国之储蓄银行史》,第324页。
    2 原文为《贮蓄银行则例》,此处“贮蓄”与“储蓄”意义相同,为上下文叙述一致起见,在讨论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拟订的《贮(储)蓄银行则例》时,“贮蓄”一词统一用“储蓄”代替。
    3 财政部拟订贮蓄银行则例请咨交参议院议决呈稿(1912年3月21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445页。
    4 《贮蓄银行则例》(1912年3月21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445-446页。
    5 《中国之储蓄银行史》,第322-323页。
    1 《储蓄银行法草案》,《银行周报》5卷30号,1921年8月9日。
    2 《中国之储蓄银行史》,第322-323页。
    1 静如:《对于储蓄银行法条例草案的意见》,《银行周报》12卷39号,1928年10月9日。
    2 《中国之储蓄银行史》,第322-323页。
    1 《储蓄银行条例草案》,载《马寅初全集》第6卷,第142-144页。
    2 蔼庐:《从银行法规说到储蓄银行法规》,《银行周报》14卷16号,1930年5月6日。
    3 唐寿民:《储蓄银行立法之意见》,《银行周报》16卷11号,1931年3月31日。
    4 《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第858页。
    1 《储蓄银行条例(草案)》,载《马寅初全集》第6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44-147页。
    1 王志莘:《草拟储蓄银行法之研究》,《银行周报》17卷43期,1933年11月7日。
    2 《中国之储蓄银行史》,第327-328页。
    1 《中国之储蓄银行史》,第330页。
    2 《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第858页。
    3 国民政府颁布之储蓄银行法(1934年7月4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第580-584页。
    1 《中国之储蓄银行史》,第333页。
    2 修正储蓄银行法草案(1947年6月),《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第813-816页。
    1 汉口市规定非常时期安定金融补充办法四项(1937年9月1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28页。
    2 寒芷:《战后的上海金融》,香港金融出版社1941年4月版,第31页。
    3 郑州分行副理陈景虞致上海总处袁左良函(1937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第565页。
    4 徐国懋回忆(1960年5月4日),《金城银行史料》,第565页。
    5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经济战略措施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版,第82页。
    1 国民政府转发巩固金融办法等纲要令(1939年9月8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33-634页。
    2 国民政府转发巩固金融办法等纲要令(1939年9月8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34-635页。
    1财政部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1940年8月7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41-643页。
    2 《评非常时期银行管理》,《新华日报》,1940年8月12日。
    3四联总处合字第962号函(1940年8月30日),渝档:0292-1-142。
    1 寿进文:《战时中国的银行业》1944年版,出版社不详,第87页。
    2国民政府公布之修正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53-655页。
    3 修正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1943年1月7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汐(上),第671页。
    4财政部关于废止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令(1946年4月17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700页。
    1国民政府颁布之整理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1948年8月19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785-786页。
    2 邱正爵:《论我国现行银行监理制度》,《财政评论》第10卷第5期,1943年11月。
    1张德洋:《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2 《清代国家机关考略》,第292页。
    3 《大清法规大全》,(台)考正出版社1972年9月影印版,第3024页。
    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下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044页。
    1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145-148页。
    2周葆銮:《中华银行史》第一编“中央银行”,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4-5页。
    3 《中华银行史》第10-15页。
    4 金融管理机构的演变(1935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391页。
    5 戴铭礼:《五十年来之中国币制》,载中国通商银行编:《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第105-106页。
    6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8-9页。
    1 实业部致财政部咨(1912年3月23日),财政部复实业部咨稿(1912年3月27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455-457页。
    2 临时大总统令(1912年2月29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414页。
    3 陈锦涛呈稿(1912年3月3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414-415页。
    4 临时大总统批(1912年3月21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第415页。
    1 《中华银行史》第八编“银行通则”,第24-28页。
    2陆宗舆抄送币制局官制分定职掌等件致财政部咨(1919年1月9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4页。
    3 张辑颜:《中国金融论》,上海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204-205页。
    4 大总统公布币制局官令(1918年8月10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2页。
    5 财政部总务厅印送泉币司分科职掌令致泉币司付(1919年1月14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6-7页。
    6 金融管理机构的演变(1935年),《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年)》,第391页。
    7财政部总务厅印送改订泉币司分科职掌令致泉币司付(1923年12月28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7-8页。
    1 姚传驹撰金融制度私议(1924年),《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232页。
    2 金融监理局组织成立,《银行周报》11卷43号,1927年11月8日,“杂纂”第2页。
    3 上海银行公会致财政部孙部长等函(1927年11月7日),沪档:S173-1-221。
    4 财政部快邮代电第107号(1927年11月11日),沪档:S173-1-221。
    1 金融监理局组织条例(1927年11月19日),《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资料汇编(1927-1937年)》,第391-392页。
    2 《金融监理局改为钱币司》,《银行周报》,12卷34号,1928年9月4日。
    3 张辑颜:《中国金融论》,上海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210页。
    4 财政部钱币司职员眷属及家庭状况(1943年5月13日),二档:三(1)-1830。
    5参见拙作《近代中国银行监理官制度述论》,载《上海金融》2007年第7期。
    1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66-667页。
    2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63-666页。
    3 行政院关于抄送加强银行监理办法令(1944年12月14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87-688页。
    4财政部关于检发财政部派驻收复区财政金融特派员公署组织规程令(1945年8月19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下),第1470-1472页。
    5财政部关于检发财政部派驻收复区财政金融特派员办公处办事规则令(1945年9月22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下),第1480-1482页。
    1 李立侠:《张公权与中央银行》,载寿充一、寿乐英编:《中央银行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51页。
    2 《汉金融管理局取缔非法钱庄》,《银行周报》32卷3号,1948年1月19日。
    3 广州金融管理局工作概况(1948年3月),二档:三九六-436(8)。
    4 《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第346-347页。
    1 寿进文:《战时中国的银行业》,1944年版,第83-84页。
    2 黄立人:《四联总处的产生、发展和衰亡(代序)》,载《四联总处史料》,第7-9页。
    3 四联总处关于1940年度分支处演变情况的报告,《四联总处史料》,第127页。
    4 徐柏园就封存资金后之金融方针给蒋介石的呈(1940年9月8日),《四联总处史料》 上册,第290-292页。
    1 徐堪、徐柏园为拟定调整四联总处组织办法草案等呈稿(1942年1月25日),《四联总处史料》上册,第85-87页。
    2 四联总处1942年度重要工作报告,《四联总处史料》上册,第92页。
    3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业分字第元号通函(1943年8月4日),渝档:0287-1-3376。
    4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业分字第268号通函(1944年4月17日),渝档:0287-1-3376。
    1四联总处第295次理事会议记录(1945年11月29日),《四联总处史料》 上册,第106-107页。
    2四联总处第270次理事会议记录(1945年5月24日),《四联总处史料》上册,第134页。
    3 黄立人:《四联总处的产生、发展和衰亡(代序)》,载《四联总处史料》,第45页。
    4 《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第280-281页。
    5 《金融周报》19卷17号,1948年10月27日,转引自《四联总处史料》上册,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152页。
    6 《四联总处使命完成》,《银行周报净32卷43号,1948年10月25日。
    1姜宏业主编:《中国地方银行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89页。
    2 《中国地方银行史》,第158-160页。
    3 《中国地方银行史》,第191-192页。
    4 《中国地方银行史》,第256页。
    1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第145-148页。
    2 金城银行呈天津县县长文(1917年5月),《金城银行史料》,第13页。
    3天津县公署致金城银行训令(1917年11月9日),《金城银行史料》,第15页。
    4 沧水:《银行通行法释义(六)》,《银行周报》8卷22号,1924年6月10日。
    5 《北京禁止未经注册之银行号先行开业》,《银行周报》8卷30号,1924年8月5日。
    1 程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50-51页。
    2 洪葭管:《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177页。
    3 《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研究》,第6页。
    1 周葆銮:《中华银行史》,载中国货币史银行史丛书编委会:《民国小丛书·中国货币史银行史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817-2829页。
    2 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4页。
    3 张辑颜:《中国金融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10月版,“目录”第7-9页。
    4 徐寄庼:《增改最近上海金融史》 上册,1932年12月版,“目录”第1-7页。
    1 《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1037页。
    2 《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1038-1042页。
    3 《中国金融史》,第204页。
    1交通银行条例(1928年11月16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550页。
    2中央银行业务局关于交付交通银行金融公债一百万元充当该行官股函(1928年11月17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第478页。
    3 《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9,第371页。
    4 《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第385页。
    5 《中国金融史》,第301页。
    6修正中国银行条例(1935年6月4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590页。
    7修正交通银行条例(1935年6月4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593页。
    8蒋介石抄发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条例暨公布令等文件训令(1933年3月17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第508页。
    1 《中国金融史》,第305页。
    2 《邮政储金汇业局经过概况》,《银行周报》16卷20号,1932年5月31日。
    3 《中国金融史》,第305-306页。
    1 戴离文:《我国银行制度应采取之途径》,《银行周报》32卷29号,1948年7月19日。
    2 萧文哲:《论国家金融机构之改造》,《银行周报》32卷49号,1948年12月6日。
    3 《立法院之改革国家金融机构提案》,《银行周报》33卷17号,“附录”,1949年4月25日。
    1 “财部规划设立县乡银行”,《银行周报》25卷18号,1941年5月13日。
    2 李恭宇:《我国县银行制度史的演进与观察》,《银行周报》32卷11号,1948年3月15日。
    3汤寿康:《金融机构之分布与管制》,《银行周报》32卷38号,1948年9月20日。
    4 刘善初:《论省银行与县银行》,《银行周报》31卷47号,1947年11月24日。
    5 刘善初:《论省银行与县银行》,《银行周报》31卷47号期,1947年11月24日。
    1吴兴周考察成都区银行业务报告(1944年10月19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四),第697页。
    2 刘善初:《论省银行与县银行》,《银行周报》31卷47号,1947年11月24日。
    3 为简洁汁,如无特别说明,本节对私营商业银行一律简称商业银行。
    1 《中国第一家银行》,第116页。
    2 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36页。
    3 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社1948年1月版,第31页。
    4 《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第138-139页。
    1 《民国经济史》,第32页。
    2 章乃器:《金融业之惩前毖后》,《银行周报》16卷19号,1932年5月24日。
    3 马寅初:《中华银行论》,《马寅初全集》第四卷,第239页。
    1 银行学会研究室:《我国银行业七七事变前后之变迁》,《银行周报》26卷29、30、31、32号合刊,1942年8月31日。
    2 《民国经济史》,第43页。
    3桂林区银行监理官江英志在柳州银行界金融座谈会的谈话(1943年10月3日),渝档:0304-1-1120。
    1 《民国经济史》,第43页。
    2 汤寿康:《金融机构之分布与管制》,《银行周报》 32卷38号,1948年9月20日。
    3 朱斯煌:《民国三十七年之我国金融业》,《银行周报》33卷4号,1949年1月24日。
    4 《Chinese banks face gsave crisis》,载《China Economist》,第2卷第7期,1948年8月16日,转引自《银行用报》32卷38号,1948年9月20日。
    1 许涤新:《中国经济的道路》,生活书店1947年版,第21页。
    2 《论今日之银行业》,《银行周报》1卷17号,1917年9月18日。
    3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汇编》上册,第147页。
    4 《钱业公会请订钱庄法》,《银行周报分15卷10号,1931年3月24日。
    1 《钱业要求另订钱庄法》,《银行周报》15卷13号,1931年4月14日。
    2 《秦润卿淡钱庄法之需要》,《银行周报》15卷11号,1931年3月31日。
    3 《市商会等请另订钱庄法》,《银行周报》15卷14号,1931年4月21日。
    4 《另订钱庄法问题》,《银行周报》15卷15号,1931年4月28日。
    5 《邵元冲谈钱业单行法》,《银行周报》15卷15号,1931年4月28日。
    1 《立法院起草钱庄法》,《银行周报》15卷19号,1931年5月26日。
    2 马寅初:《对于钱庄法之意见》,《银行周报》15卷21号,1931年6月9日。
    3 《立法院不另订钱庄法》,《银行周报》15卷22号,1931年6月16日。
    4 《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年)》,第357页。
    1 李恭宇:《当前我国银行制度问题》,《银行周报》31卷38号,1947年9月22日。
    2 《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第46页。
    3 《中华银行史》,第3378-3381页。
    4 “清度支部储蓄银行则例”(1908年),《中华民国会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 上册,第148页。
    1 “清度支部殖业银行则例”(1908年),《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第150-153页。
    2 《中华银行史》,第3023页。
    3 《中华银行史》,第3065-3066页。
    4 《中华银行史》,第3031-3033页。
    1 《中华银行史》,第3074-3076页。
    2 《中华银行史》,第3094-3096页。
    3 沧水:《特殊银行之观察》,《银行周报》3卷18号,1919年5月27日。
    4徐沧水“从法规上以观察吾国之金融制度”,《银行周报》4卷26号,1920年7月20日。
    1 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4年10月版,第6页。
    2 汪叔梅:《我国目前银行事业之病态论断》,《银行周报》17卷14号,1933年4月18日
    3 李紫翔:“我国银行与工业”,《四川经济季刊》1943年1卷3期,转引自《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第216页。
    4 关于中中交农四行专业化有关问题,可参见本文“国家行局库”部分之相关讨论。
    1 《银行更换名称问题》,《银行周报》32卷17号,“社论”,1948年4月26日。
    2 李恭宇:《当前我国银行制度问题》,《银行周报》31卷38号,1947年9月22日。
    3 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1月版,第5页。
    4 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60页。
    5 子明:《经济侵略下之外国银行》,《银行周报》11卷12号,1927年4月5日。
    1 金侣琴:《取缔外钞问题》,《银行周报》11卷13号,1927年4月12日。
    2 《中外合办银行之将来》,《银行周报》5卷17号,1921年5月10日。
    3 徐永祚:《吾国中外银行发行纸币之统计》,《银行周报》3卷31号,1919年8月26日。
    4 金侣琴:《取缔外钞问题》,《银行周报》11卷13期,1927年4月12日。
    1 子明:《经济侵略下之外国银行》,《银行周报》11卷12号,1927年4月5日。
    2山东民政长田文烈关于德人在青岛发行镍币留下情形恳请实力图维妥筹抵制公函(1913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二),第1069页。
    3 财政部检查征收机关委员会检送检查员关于山东私立银行暨各类纸币发行情形函致泉币司付(1915年12月24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枓汇编》第三辑“金融”(二),第733页。
    4外交部转告关于美使声明中国改良币制应与美国政府磋商咨(1919年10月22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二),第1095页。
    5财政部泉币司附送李彧统-币制条陈致币制委员会付(1915年2月19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123页。
    1 姚传驹撰金融制度私议(1924年),《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231页。
    2财政部泉币司为谋统一币制行用国币对外国银行发钞请援约研究设法交涉付稿(1915年9月17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二),第1071-1072页。
    3 兼署财政总长曹汝霖为币制重要亟宜整理缮具币制节略呈,《政府公报》1918年8月12日第916号,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163页。
    4 “国民政府财政部之行政方针”,《银行周报》11卷21号,1927年6月7日。
    5 中执会秘书处抄送上海执委会议决关于统一币制三项办法函(1930年4月19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第270-272页。
    1 财政部币制局为开监视外国在华发行银行先例提请添设华义银行监理官说帖(1920年10月13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二),第1075页。
    2 “财部派华比银行监理官”,《银行周报》10卷49号,1926年12月21日。
    3 财政部为武汉通行外国钞票请转令财政厅密饬所届公家收入不准收用咨稿(1916年12月20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二),第1072页。
    4 币制局为山海关查获英美烟公司钱券请转知地方官密为查禁咨稿(1921年1月28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二),第1095页。
    1 陆军部财政部关于日军在满站行使军用手票事宜致内务部咨(1918年9-10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二),第1128-1129页。
    2 《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第852页。
    3 《签注意见中之银行通行法及施行细则》,《银行周报》8卷16号,1924年4月29日。
    4 《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第852页。
    5 《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第852页。
    6 金侣琴:《取缔外钞问题》,《银行周报》11卷13号,1927年4月12日。
    7 财政部参事厅检还关于外商经营储蓄各案节略等件致泉币司付(1926年4月13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二),,第1036页。
    1洪葭管:《20世纪的上海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99-189页。
    2 “市商会呈请财部请取缔万国储蓄会”,《银行周报》18卷24号,1934年6月26日。
    3 “学术团体通电督促万国储蓄会结束”,《银行周报》19卷8号,1935年3月5日。
    4 “明华美丰银行相继停业”,《银行周报》19卷20号,1935年5月28日。
    1 张忠军著:《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法律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155页。
    2 周仲飞、郑晖编著:《银行法原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287页。
    3 目前世界各国一般将银行市场准入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分为准入准备金、所有权结构、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等,参见《银行监管比较研究》,第37-58页。
    4 纵观各国历史,关于银行的市场准入,存在着不同的立法原则。第一,自由主义。或称放任主义,是指法律对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不予调整,设立银行既无法定条件限制,又无注册登记的程序。实际是依事实而存在,并非依照法律而创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些离岸金融中心。第二,特许主义。即银行设立的依据是国王颁发的特许状或国会的特别法令,即每成立一家银行就须颁发一道特许状(或特别法令),比如英格兰银行正是1694年由英国国会决议以敕令设立的。第三,准则主义。设立银行无须报请有关机关批准,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成立条件即可申请注册。在前苏联刚解体后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的银行被称为“野猫银行”,指的即是设立银行的这种无序状态。第四,核准主义。又称许可主义,或审批制。即事先的行政许可是商业银行登记及成立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设立银行除具备法律所规定的条件之外,还须报请金融监管机关审核批准后,才能申请登记注册,公告成立。这是现代各国通行的做法。参见《银行监管比较研究》,第37-38页。
    1 盛宣怀:《请设银行片》,《皇朝经世文新编》第2卷,转引自《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62页。
    2盛宣怀:《愚斋存稿》,第25卷,第15-16页,转引自《中国第一家银行》,第63页。
    3 《光绪实录》,第397卷,转引自《中国第一家银行净第63页。
    4 《中国金融史》,第169页。
    5 谢俊美:《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52页。
    6 《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第62-63页
    1盛宣怀:《愚斋存稿》,第91卷,第17页,转引自《中国第一家银行》第80页。
    2 《中国金融史》,第169页。
    3 《中国通商银行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第67-70页
    1 《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第70-71页。
    2 《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第71页。
    1 《德宗实录》,第430卷,第10、11章,转引自《中国第一家银行》第84页。
    2 《中国金融史》,第170页。
    1 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89-292页。
    1清度支部银行通行则例(1908年),《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145-148页。
    2清度支部银行注册章程(1908年),《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154-156页。
    1 士浩:《对于新设银行之感想》,《银行周报》6卷20号,1922年5月30日。
    2 郑维均:《小银行滥兴杂感》,《银行周报》6卷5号,1922年2月14日。
    3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7页。
    4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8页。
    5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9-11页。
    6财政部批件第224号(1920年月20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20页。
    7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12页。
    8财政部批件第546号(1920年9月29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20页。
    9财政部批件第76号(1921年1月27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20页。
    1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21页。
    2 “民业银行验资之饬查”,《银行周报》2卷20号,1918年5月29日。
    3 《签注意见中之银行通行法及施行细则》,《银行周报》8卷16号,1924年4月29日。
    4 静观:《论公司注册制度》,《银行周报》2卷49号,1918年12月17日。
    1财政部银行注册章程(1929年1月12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561-563页。
    2银行注册章程实施细则(1929年4月20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564-565页。
    3 财政部咨文第6217号(1929年10月2日),二档:三(1)-2248。
    4 “上海市政府查禁上海市民银行”,《银行周报》13卷40号,1929年10月15日。
    1 “财部修正上海市银行章程”,《银行周报净13卷47号,1929年12月3日。
    2财政部关于北洋保商银行申请注册批(1932年11月30日),《国民政府财政税收档案资料汇编(1927-1937年)》,第688页。
    3 《财政部办理国内银行注册》,《银行周报》14卷6号,1930年2月25日。
    4 “全国已注册银行一览”,《银行周报》18卷45期,1934年11月20日。
    1 “财部催办银行注册手续”,《银行周报》18卷43号,1934年11月6日。
    2 “正华银公司不准立案”,《银行周报》15卷8号,1931年3月10日。
    3 “正华银公司注册仍未准”,《银行周报》15卷11号,1931年3月31日。
    1 “上海复业之国家银行”,《银行周报》29卷45、46、47、48号合刊,1945年12月1日。
    2 “关于前经注册银行停业后复业手续之公告”,《银行周报》30卷1、2号合刊,1946年1月1日。
    3 “申请开放新设银行财部电覆暂从缓议”,《银行周报》30卷3、4号合刊,1946年1月16日。
    4 朱斯煌:《收复区行庄新年之申诉》,《银行周报》30卷3、4号合刊,1946年1月16日。
    1 财政部关于公布收复区商业银行复员办法补充办法令(1946年1月29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下),第1514-1515页。
    2 财政部关于公布修正收复区商业银行复员办法令(1946年4月24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下),第1515-1516页。
    3 《新设银行申请注册财部概不核准》,《银行周报》30卷23、24号合刊,1946年6月16日。
    4 《行庄复业条件》,《银行周报》30卷45号,1946年11月18日。
    5绍兴县商会公函商总字第670号(1946年9月27日),《绍兴县馆藏金融档案汇集》(三),第115-116页。
    1国民政府公布银行法令稿(1947年9月1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740-757页。
    2 废止银行注册章程及其施行细则(1947年10月23日),《银行周报》31卷47号,“法令”1947年11月24日。
    3财政部渝钱行第40817号训令(1943年6月14日),川档:民74-25。
    4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监字第93号训令(1943年6月22日),川档:民74-25。
    5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监字第93号公函(1943年6月22日),川档:民74-25。
    1陆希龄签呈(1943年7月12日),川档:民74-25。
    2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监字第206号呈文(1943年7月24日),川档:民74-25。
    1财政部渝钱行字第77085号指令(1943年9月6日),川档:民74-25。
    2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监字第353号训令(1943年9月14日),川档:民74-25。
    3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监字第353号训令(1943年9月15日),川档:民74-25。
    1灌县县政府财银行字第519号代电(1943年12月28日),川档:民74-25。
    2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监字第196号呈文(1944年2月11日),川档:民74-25。
    3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致四川省政府监字第197号公函(1944年2月12日),川档:民74-25。
    1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监字第198号训令(1944年2月12日),川档:民74-25。
    2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检字第204号训令(1944年2月12日),川档:民74-25。
    3清度支部银行通行则例(1908年),《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145-148页。
    4 “签注意见中之银行通行法及施行细则”,《银行周报》8卷16号,1924年4月29日。
    5财政部关于转发银行法令(1931年4月24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572-583 页。
    1 “沪各银行筹设重庆分行”,《银行周报》22卷15号,1938年4月19日。
    2 “国家银行竭力发展”,《银行周报》22卷21号,1938年5月31日。
    3理事会关于加速完成西南西北金融网的决议(1939年10月5日),《四联总处史料》上册,第186页。
    4理事会关于四行筹设金融网遭遇困难的决议(1939年10月5日),《四联总处史料》 上册,第187-页。
    5 “财部完成全国金融网”,《银行周报》24卷14号,1940年4月9日。
    1完成西南西北金融网方案(1940年3月30日),《四联总处史料》上册,第191-192页。
    2秘书处关于1942年四行分支机构筹设报告(1943年1月21日),《四联总处史料》上册,第201页。
    3 “财部完成全国金融网”,《银行周报》24卷14号,1940年4月9日。
    4谢廷信:《近来财政部所颁有关银行营运法令述要》,《银行周报》29卷45、46、47、48号合刊,1945年12月1日。
    5渝分处为转发商业银行设立分支行处办法函(1942年6月4日),《四联总处史料》下册,第434-435页。
    1秘书处关于拟具筹设西北西北金融网原则(1939年10月5日),《四联总处史料》上册,第198-199页。
    2蒋介石机秘(甲)第447号手令(1943年2月3日),二档:三(2)-3076。
    3 财政部代电79271号代电(1943年2月20日),二档:三(2)-3076。
    4 蒋介石代电侍秘字第16277号(1943年3月1日),二档:三(2)-3076。
    5 财政部训令渝钱行字第37785号(1943年3月13日),二档:三(2)-3076。
    1财政部永安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永检字第696号训令(1943年11月2日),闽档:24-1-331。
    2 财政部关于限制各省地方银行省外办事处业务令(1943年8月31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78页。
    3财政部永安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永审字第1565号训令(1944年5月16日),闽档:24-1-339。
    4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为四联总处转发商业银行及八分支行处迁地营业办法函(1944年11月1日),《四联总 处史料》下册,第475-476页。
    1 财政部关于公布收复区商业银行复员办法令(1945年9月28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下),第1485-1486页。
    2 财政部关于公布修正收复区商业银行复员办法令(1946年4月24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枓选编》(下),第1515-1516页。
    3 “京沪区商业银行分支行处复业或筹没应行注意事项”,《银行周报》30卷1、2号合刊,1946年1月1日。
    4 “关于分支行处复业或筹设修改注意事项之公告”,《银行周报》30卷5、6号合刊,1946年2月1日。
    1吴晋航等为政府对银钱业管制过严请求修正有关法令呈(1946年3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二),第56-59页。
    2 财政部关于公布商业银行设立分支行处及迁地营业办法令(1946年4月24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701页。
    3 财政部关于废止商业银行及其分支行处迁地营业等办法令(1946年4月24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702页。
    4 四联总处转陈财政部指定南京等地停止商业行庄复业及增设分支机构函(1947年3月3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下),第1525页。
    5国民政府公布银行法令稿(1947年9月1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740-757页。
    1 “经部核准设立之银行分支行于一年内呈部补发营业执照”(1947年10月22日),《银行周报》31卷47号,“法令”,1947年11月24日。
    2 银行公会通函通(36)字第301号,《银行周报》32卷1号,“法令”,1948年1月5日。
    3 “储蓄银行等问题应按银行法办理”,《银行周报》,32卷3号,1948年1月19日。
    4 “财部令行行庄不得擅设海外分支行”,《银行周报》32卷44号,“法令”,1948年11月1日。
    5 丁洪范:《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管制》,《财政评论》第8卷第5期,1942年11月。
    6 《银行监管比较研究》,第40页。
    1 王显谟:《论银行资本金之限度与公积金之提存》,《银行周报》5卷19号,1921年5月24日。
    2财政部总务厅机要科送还银行公会章程暨取缔银行职员章程付(1915年8月24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313-315页。
    3 “签注意见中之银行通行法及施行细则”,《银行周报》8卷16号,1924年4月29日。
    4财政部为录送查验银行资本章程请转行所属一体遵照训令稿(1924年9月1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287-289页。
    1财政部关于转发银行法令(1931年4月24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572-583页。
    2财政部为取缔不充实银行复中执会秘书处函(1935年1月8日),《国民政府财政税收档案资料汇编(1927-1937年)》,第671页。
    3 财政部训令渝钱行字第35983号(1943年1月19日),二档:三(2)-3076。
    4委员长机秘(甲)第7447号手令(1943年2月3日),二档:三(2)-3076。
    1财政部代电79271号(1943年2月20日),二档:三(2)-3076。
    2蒋介石代电侍秘字第16277号(1943年3月1日),二档:三(2)-3076。
    3财政部代电80708号(1943年3月13日),二档:三(2)-3076。
    4财政部训令渝钱行字第37785号(1943年3月13日),二档:三(2)-3076。
    5重庆市钱商业同业公会呈(1943年3月22日),二档:三(2)-3076。
    1财政部指令渝钱行字第68090号(1943年4月16日),二档:三(2)-3076。
    2财政部钱币司签呈(1943年12月29日),二档:三(2)-3076。
    1 重庆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关于财政部规定银号钱庄改组为银行办法的通知(1944年2月2日),《四联总处史料》下册,第473页。
    2财政部代电98151号(1944年1月29日),二档:三(2)-3076。
    3财政部万县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公函万秘字第1742号(1944年3月3日),二档:三(2)-3076。
    4财政部钱币司函渝钱戊字第3159号(1944年3月18日),二档:三(2)-3076。
    5国家总动员会议秘书厅代电(1944年12月8日),二档:三(2)-3076。
    1钱币司为拟具银行限期增资办法草案呈请核示呈(1945年1月5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四),第744-745页。
    2 战时商业银行限期增资及合并办法草案(1945年1月5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四),第745-746页。
    3财政部训令渝钱戊字第977号(1945年1月6日),二档:三(2)-3076。
    4财政部代电176号(1945年1月6日);财政部呈渝钱戊字第185号(1945年1月6日);财政部公告稿渝钱戊字第42号(1945年1月6日);二档:三(2)-3076。
    1财政部训令财钱庚三字第24390号(1948年3月19日),二档:三(2)-1392(4)。
    2西安市政府快邮代电府财二金字第455号(1948年3月27日),二档:三(2)-1392(4)。
    3财政部代电财钱庚二第51318号(1948年4月15日),二档;三(2)-1392(5)。
    4四联总处秘书处函京业字第24354号(1948年4月2日),二档:三(2)-1392(5)。
    5财政部公函财钱庚三字第27661号(1948年4月27日),二档:三(2)-1392(5)。
    1上海市银行商业同业公会呈文(1948年7月27日),二档:三(2)-1392(5)。
    2财政部指令财钱庚三字第5226号(1948年10月7日),二档:三(2)-1392(5)。
    3财政部训令财钱庚三字第6465号(1948年11月4日),二档:三(2)-1392(5)。
    4 中央银行转陈财政部关于存款产不使用本名罚款数额之规定的通函(1948年11月15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下),第1248页。
    1国民政府公布之修正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枓选编》(上),第653-655页。
    2管理银行信用放款办法(1942年5月21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下),第1101页。
    3管理银行抵押放款办法(1942年5月21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枓选编》(下),第1102页。
    1经济部等关于检查重庆银钱行号存货情况呈稿(1939年11月30日),《四联总处史料》下册,第374页。
    2龚持等关于调查成都市银钱行庄商号工厂存货情况呈(1940年1月13日),《四联总处史料》下册,第376页。
    3 “银钱业奉令停做栈单押款”,《银行周报》24卷22号,1940年6月4日。
    4 “银钱业审慎办理商品押款”,《银行周报》24卷26号,1940年7月2日。
    5徐堪关于蒋介石手令饬吸收游资的报告(1940年8月29日),《四联总处史料》下册,第378页。
    6财政部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1940年8月7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41-643页。
    1财部钱币司司长戴铭礼在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演讲记录(1942年4月22日),川档:0310-1-2340。
    2蒋介石手令机秘甲字第7176号(1942年11月11日),二档:三(1)-3359。
    3桂林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召集桂林市各银行代表座淡会记录(1943年7月6日),渝档:0310-1-1476。
    4蒋介石手令遵办情形报告(1943年9月3日),二档:三(1)-3360。
    1 “钱新之上蒋主席书”(1946年8月20日);“钱新之致陈果大、陈立大函”(1946年8月20日),沪档:S173-1-179。
    2 “钱新之致吴达铨函稿(未发)”(1946年8月20日),沪档:S173-1-179。
    3 “李頹荪致吴达铨函”(1946年8月20日),沪档:档号S173-1-179。
    4 “国民政府代电府交牯字第535号”(1946年8月31日),沪档:S173-1-179。
    5 “财政部指令京钱乙字第3013号”(1946年9月21日),沪档:S173-1-179。
    6 “上海市银行商业同业公会致国防最高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函”(1946年9月16日),沪档:S173-1-179。
    7 “上海市银行商业同业公会呈财政部文”(1946年9月23日),沪档:S173-1-179。
    1 “诉状诉字第1610号”(1946年6月21日),沪档:Q185-3-32(3)。
    2 “民事判决卅五年度诉字第1610号”(1946年7月18日),沪档:Q185-3-32(3)。
    3 “四行储蓄会上诉状”(1946年9月13日),沪档:Q185-3-3215(1)。
    1四联总处第106次理事会议日程(1941年12月11日),《四联总处史料))下册,第391页。
    2 四联总处第128次理事会议记录(1942年6月4日),《四联总处史料》下册,第432页。
    3 四联总处1941年度工作报告,《四联总处史料净下册,第392页。
    4 黄立人:《四联总处的产生、发展和衰亡》,载《四联总处史料》上册,第36页。
    5财政部桂林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训令监字第23号(1943年3月16日),渝档:0304-1-1120。
    1财政部万县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训令(1943年5月15日),渝档:0310-1-2347。
    2财政部钱币司渝钱稽字第1943号代电(1943年9月15日),川档:民74-664。
    3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第六次业务检讨会记录(1944年10月23日),川档:民74-115。
    4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第七次业务检讨会记录(1944年12月7日),川档:民74-115。
    5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第八次业务检讨会记录(1944年12月21日),川档:民74-115。
    1 财政部训令渝钱庚三字第4898号(1945年5月9日),《金城银行史料》,第712页。
    2 财政部关于抄送报表令”,《银行周报》30卷9、10号合刊,1946年3月1日。
    3 国民政府公布银行法令稿(1947年9月1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740-757页。
    4 废止旬报及放款余额表须呈送月计表及放款对象分类表(1947年10月18日),《银行周报》3l卷47号,“法令”,1947年11月24日。
    5 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通函通字第268号(1947年10月29日),《银行周报》31卷47号,“法令”,1947年11月24日。
    1清度支部银行通行则例(1908年),《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146页。
    1财政部总务厅机要科为付送财政部公布银行稽查章程令致泉币司付(1916年12月12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221-224页。
    2 永祚:《银行稽核与政府监督》,《银行周报》4卷7号,1920年3月9日。
    3 沧水:《银行之监督》,《银行周报》4卷27号,1920年7月27日。
    4 “签注意见中之银行通行法及施行细则”,《银行周报》8卷16期,1924年4月29日。
    1 钱币司科长戴铭礼呈(1934年7月),二档:三(2)-2284。
    2 财政部训令钱字第7076号(1934年8月2日),二档:三(2)-2284。
    3 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呈(1934年8月9日),二档:三(2)-2284。
    1 财政部训令钱字第12046号(1935年2月12日),二档:三(2)-2284。
    2财政部训令钱字第12048号(1935年2月12日),二档:三(2)-2284。
    3 财政部训令钱字第12050号(1935年2月12日),二档:三(2)-2284。
    4财政部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1940年8月7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41-643页。
    5 刘锡龄:《论检查银行净,《财政评论》第8卷第5期,1942年11月。
    6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致重庆分行函(1943年8月4日),渝档:0287-1-3376。
    1中国银行贵阳支行致重庆分行函(1943年8月25日),渝档:0287-1-3376。
    2财政部杆林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监检字第603号训令(1943年10月21日),渝档:0304-1-1120。
    3金城银行呈文(1943年11月17日),渝档:0304-1-1120。
    1财政部钱币司渝钱稽字第1943号代电(1943年9月15日),川档:民74-664。
    2财政部渝钱庚二字第51707号训令(1944年5月19日),川档:民74-664。
    1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第九次业务检讨会记录(1945年2月1日),川档:民74-115。
    2 财政部训令财渝庚三字第6902号(1945年7月31日),《金城银行史料》,第714页。
    3 “财部沪办事处直接办理沪商业银行业务检查”,《银行周报》30卷23、24号合刊,1946年6月16日。
    4 “财政部关于上海市银钱行庄实施普遍检查令”,《银行周报》30卷27号,1946年7月15日。
    1 “检查行庄业务分三种方式进行”,《银行周报》31卷32号,1947年8月11日。
    2 “四联总处会同各行局成立巡回稽核团”,《银行周报》31卷31号,1947年8月4日。
    3国民政府公布银行法令(1947年9月1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746-752页。
    4 “银行帐册如故为不实之记载即依法严办”(1947年10月30日),《银行周报》31卷47号,“法令”,1947年11月24日。
    1财政部检查银行规则(1942年4月22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55-656页。
    2财政部检查银行规则(1943年11月16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680-681页。
    1财政部修正公布之银行检查工作纲要(1946年10月9日),《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705-715页。
    2蒋介石手令机秘甲第10162号(1947年2月1日),二档:三(1)-4751。
    1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是指商业银行依法将反映其经营状况的主要信息,如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向投资者、存款人及相关理由人予以公开的过程。《银行监管比较研究》,第166页。
    2 沧:《论银行营业报告公布之必要》,《银行周报》1卷31期,1917年12月25日,第9页。
    3 姚菘龄编著:《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上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0页。
    4 王显谟:《论银行之监督与公告》,《银行周报》5卷16期,1921年5月3日,第14页。
    5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第147页。
    6 沧水:《银行之监督》,《银行周报》4卷27号,1920年7月27日。
    7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第165-166页。
    1 王显谟:《论银行之监督与公告》,《银行周报》5卷16期,1921年5月3日,第14页。
    2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缉“农商”(一),第36页。
    3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缉“农商”(二),第783页。
    4何育禧:《各银行之报告书观》,《银行周报》6卷39期,1922年10月10日,第5页。
    5 沧:《论银行报业报告公布之必要》,《银行周报》1卷31期,1917年12月25日,第11页。
    6 徐沧水:《论银行恐慌之应预防》,《银行周报》6卷8号,1922年3月7日。
    1 以卜分析均见沧水:《银行报告书之各面观》,《银行周报》5卷19期,1921年5月24日,第1页。
    2 沧水:《银行营业报告书之改善如何》,《银行周报》6卷23期,1922年6月20日,第1页。
    3 徐沧水:《上海银行公会事业史》,上海银行周报社19 年,第3页
    1 子明:《银行会计科目名词审定后各银行之营业报告书观》,《银行周报》9卷14期,1925联4月21日,第8-11页。
    2 潘序伦:《我国银行经济公开之必要及办法》,《银行周报》十周年纪念刊,1927年10月11日,第1-4页。
    1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枓选编》,第575-576页。
    2 徐永祚:《银行公告资产负债表应有标准格式之建议》,《银行周报》20卷19期,1936年5月19日,第37-38页。
    3 《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第746页。
    4 度支部尚书载泽折-改户部银行为大清银行并厘定各银行则例(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三十日),《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1047页。
    5 孔祥贤:《大清银行行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81页。
    1 “指定办理收兑外币之银行”,《银行周报》33卷24、25号合刊,1949年6月20日。
    2 冯子明:《一周经济:存兑外汇工作完成》,《银行周报》33卷26、27号合刊,1949年7月4日。
    3 冯子明:《一周经济:继续存兑外汇》,《银行周报》33卷33号,1949年8月15日。
    1 “华东区私营银钱业暗帐合并正帐处理办法”,《银行周报》33卷38号,1949年9月19日。
    2 “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训令银钱字第3号”,《银行周报》33卷38号,1949年9月19日。
    3 “取缔退票暂行办法”,《银行周报》33卷38号,1949年9月9日。
    4 “人民银行对收受公私合营企业存款之指示”.《银行周报》33卷40号,1949年10月3日。
    5 “人民银行对付现准备金范围之规定”,《银行周报》33卷40号,1949年10月3日。
    6 “私营银钱业缴存存款保证准备金办法及周报格式”,《银行周报》33卷43号,1949年10月24日。
    1 “人民银行对于定存期限最短应为7天之指示”,《银行周报》33卷46号,1949年11月14日。
    2 屠翼九:《解放后有关金融的重要法令》,《银行周报》34卷1一号,1950年1月2日。
    3 鹤夫:《解放后上海的银钱业》,《银行周报》33卷44号,1949年10月31日。
    1 “沪行庄增资完成”,《银行周报》33卷40号,1949年10月3日。
    2 任弈环:《看共同纲领经济政策中的金融一环》,《银行周报》33卷41号,1949年10月10日。
    1 “上海金融业利率委员会组织规程”,《银行周报》33卷38号,1949年9月19日。
    2 《建国以来上海的银行工作》,第23页。
    3 冯子明:《一周经济:人民银行试办同业定存》,《银行周报》33卷34号,1949年8月22日。
    4 “沪银钱业联放处成立”,《银行周报》33卷41号,1949年10月10日。
    1 “上海市公私营金融业联合放款处合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1949-1952)》,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938-940页。
    2 冯子明:《三周经济:引导游资走向生产》,《银行周报》34卷1号,1950年1月2日。
    3 冯子明:《三周经济:三家行庄奉令停业》,《银行周报》33卷26、27号合刊,1949年7月4日。此后金融处派员检查业务时发现,人丰钱庄的业务尚无不正当行为,惟内部会计处理混乱,其交换缺额未能按时补足,尚届一时周转不灵所致。金融处以姑念初犯,除令饬该庄撤换经理进行整理外,准依照《华东区管理私营银钱业暂行办法》,办理登记手续,核准以后即可复业。参见“人丰钱庄准办登记手续”,《银行周报净33卷37号,1949年9月12日。
    4 冯子明:《一周经济:谦康钱庄奉令停业》,《银行周报》33卷37号,1949年9月12日。
    5 “大升钱庄停业”,《银行周报》33卷46号,1949年11月14日。
    6 “沪三行庄停业清理”,《银行周报》33卷49号,1949年12月5日。
    1 冯子明:《一周经济:三家行庄倒闭》,《银行周报》33卷48号,1949年11月28日。
    2 冯子明:《一周经济:整肃金融市场》,《银行周报》33卷49号,1949年12月5日。
    3 “华懋商业银行停业清理”,《银行周报》33卷50号(下),1949年12月19日。
    4 “沪七行庄公司停业一月”,《银行周报》33卷50号(下),1949年12月19日。
    5 《建国以来上海的银行工作》,第21-22页。
    1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储蓄部折实储蓄存款暂行章程”,《银行周报》33卷26、27号合刊,1949年7月4日。
    2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储蓄部折实储蓄存款补充规定”,《银行周报》33卷38号,1949年9月19日。
    3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储蓄部定期折实存单存折质押贷款暂行简则”,《银行周报》33卷38号,1949年9月19日。
    1 “沪人民银行合作储蓄部普设”,《银行周报》33卷45号,1949年11月7日。
    2 “中国银行业务调整”,《银行周报》33卷46号,1949年11月14日。
    3 “沪人民币调整短期存款利息”,《银行周报》33卷47号,1949年11月21日。
    4 屠翼九:《解放后有关金融的重要法令》,《银行周报》34卷1号,1950年1月2日。
    5 “折实限制再度放宽”,《银行周报》34卷1号,1950年1月2日。
    6 冯子明:《一周经济:折实存户踊跃》,《银行周报》33卷48号,1949年11月28日。
    1 冯子明:《三周经济:十万存户胜利完成》,《银行周报》34卷1号,1950年1月2日。
    2 冯子明:《一周经济:行庄存款激增》,(银行周报>)33卷50号(下),1949年12月19日。
    3 冯子明:《三周经济:行庄业务逐渐好转》,《银行周报》34卷1号,1950年1月2日
    1 《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1859-1949)》,第114页。
    1 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276页。
    1 钱弘道:《中国法律向何处去》,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3页。
    2 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与中国法-20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26页。
    3张德美著:《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4陈弘毅:《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哲学反思》,载张晋藩主编:《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5[美]阿瑟·恩·杨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5月版,第454页。
    1 《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第374页。
    2 徐矛:《中国近代银行家的灿烂与苍凉》(代前言),载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3页。
    1 《外国法与中国法-20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第626页。
    2朱勇:《理性的目标与不理性的过程--论<大清刑律>的社会适应性》,载张生主编:《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295页。
    3 朱荫贵:《论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中制度的中西结合》,载张忠民、陆兴龙主编:《企业发展中的制度变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31-45页。
    4(美)道格拉斯·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227页。
    1 杜恂诚:《近代中国钱业习惯法-以上海钱业为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9-10页。
    2 《近代中国钱业习惯法-以上海钱业为视角》,第206页。
    3 朱斯煌:《民元以来我国金融业之背景》,载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编印,1948年1月版,第159页。
    1 朱斯煌:《民元以来我国金融业之背景》,载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编印,1948年1月版,第162页。
    2吴兴周考察成都区银行业务报告(1944年10月19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四),第686-702页。
    1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第227页。
    2 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476页。
    3 《经济增长理论》,第481页。
    4 王涛:《中国法律早期现代化保守性价值评析》,《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第35-36页。
    5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69页。
    6王涛:《中国法律早期现代化保守性价值评析》,载《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第39页。
    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二档)财政部档案:三(1)-520;三(1)-670;三(1)-674;三(1)-1491;三(1)-1814;三(1)-1830;三(1)-2168;三(1)-2235;三(1)-2238;三(1)-2248;三(1)-2284;三(1)-2363;三(1)-2433;三(1)-2434;三(1)-2511;三(1)-3086;三(1)-3349;三(1)-3353;三(1)-3359;三(1)-3360;三(1)-3361;三(1)-4343;三(1)-4728;三(1)-4751;三(1)-4860;三(1)-4862;三(1)-4872;三(1)-4891;三(1)-5080;三(1)-5168;三(1)-5263;三(1)-5287;三(1)-5293;三(1)-5294;三(1)-5786;三(1)-5809;三(2)-158;三(2)-1392(1);三(2)-1392(2);三(2)-1392(3);三(2)-1392(4);三(2)-1392(5);三(2)-3076;三(2)-3157(1);三(2)-3157(2);三(2)-3803;三(2)-3804;三(2)-3945;三(2)-3979;三(2)-3980;三(2)-4134;三(2)-4194。中央银行档案:三九六-436(7);三九六-436(8)。财政部上海金融管理局档案:四0-469。
    上海市档案馆(沪档)上海市参议会档案:Q109-1-943;Q109-1-1028。上海地方法院档案:(3185-3-32(3);Q185-3-3215(1);Q185-3-3215(2)。Q185-3-2082(1);Q185-3-2085(3);Q185-3-32(3)。上海银行公会档案:S173-1-16;S173-1-82;S173-2-110;S173-1-146;S173-1-154;S173-1-179;S173-1-180;S173-1-221。交通银行档案:Q55-2一u52。广东银行档案:Q65-2-60。源源长银行档案:Q291-1-5。上海民孚银行档案:Q310-1-27。浙江兴业银行档案:Q268-1-57。268-1-291。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档案:Q275-1-972;Q275-1-1823[10]。Y10-1-61:Y10-1-251。
    重庆市档案馆(渝档) 中国银行重庆分行档案:0287-1-3376。金城银行柳州分行档案:0304-1-1120。聚兴诚银行档案:0295-2-163。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重庆分行档案:0310-1-1476;0310-1-2340;0310-1-2347。
    四川省档案馆(川档)财政部成都区银行监理官办公处档案:民74-25;民74-115:民74-664。中央银行成都分行档案:民66-1-1371。
    福建省档案馆(闽档)福建省银行档案:24-1-331;24-1-338;24-1-339;24-3-1466。
    东方杂志、银行周报、财政评论、金融周报、申报、司法公报、金融周讯、行政院公报、新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华每日电讯、新闻报。
    中国法规刊行社.最新六法全书[Z].春明书店,1948.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Z].北京:中华书局,1964.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大清法规大全[Z].台北:考正出版社,1972.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金城银行史料[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Z].北京: 档案出版社,1991.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二辑[Z].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199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二)[Z].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1991.
    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合编。四联总处史料[Z].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档案馆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财政经济”(四)[Z].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1994.
    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交通银行史料[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1949-1952)[Z].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年)[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 “财政经济”(三)、(四)[Z].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1997.
    谢俊美编.盛宣怀档案资料之五-中国通商银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 “财政经济”(二)[Z].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2000.
    黄鉴晖等编。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Z].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洪葭管主编.中央银行史料[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绍兴县馆藏历史档案精品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绍兴县馆藏金融档案汇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6.
    周葆銮.中华银行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
    张辑颜.中国金融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杨荫溥.杨著中国金融论[M].上海:黎明书局,1930.
    徐寄扇.增改最近上海金融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王志莘.中国之储蓄银行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吴承禧.中国的银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崔晓岑.中央银行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邹宗伊.中国战时金融管制[M].财政评论出版社,1943.
    寿进文.战时中国的银行业[M].1944(出版单位不详).
    许涤新.中国经济的道路[M].上海:生活书店,1947.
    陈行.中央银行概论[M].上海:银行通讯出版社,1948.
    朱斯煌.民国经济史[M].上海:银行周报社,1948.
    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宫下忠雄著、吴子竹编译.中国银行制度史[M].台北:华南商业银行研究室,1957.
    献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币概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谭玉佐.中国重要银行发展史[M]。台北:联合出版中心,1961.
    郭荣生.中国省银行史略[M].台北:台海出版社,1975.
    [美]阿瑟·恩·杨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姚菘龄编著.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李立侠.中央银行兴衰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建国以来上海的银行工作[M].上海市金融学会1986年(内部版).
    重庆工商业联合会等编.聚兴诚银行(《重庆工商史料》第六辑)[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寿充一.中央银行史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美]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的桥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洪葭管、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漫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编.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孔祥贤.大清银行行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1840-1952)[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洪葭管.中国金融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黄鉴晖.中国银行业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美]道格拉斯·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法]白吉尔著,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张正明.晋商兴衰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崔国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
    寿充一等编.外商银行在中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李一翔.近代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5-1945)[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
    刘慧宇.中国中央银行研究(1928-1949)[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吴景平.宋子文思想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吴景平.宋子文评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吴景平.宋子文政治生涯编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周林.世界银行业监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程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钟思远、刘基荣.民国私营银行史(1911-1949年)[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
    [美]艾伦·加特著,陈雨露、王智洁、蔡玲译.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豆建民.中国公司制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马寅初.马寅初全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吴景平.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3卷,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张生主编.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张晋藩主编.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杜恂诚.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1897-199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与中国法-20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陈红民主编。中华民国史新论》(经济·社会·思想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M].北京:百家出版社,2003.
    张忠民、陆兴农主编.企业发展中的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钱弘道.中国法律向何处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3.
    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中的中外比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洪葭管.20世纪的上海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王效文.中国公司法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周仲飞、郑晖编著.银行法原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杨春林.商业银行有效监管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史纪良主编.银行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兰日旭.中国金融现代化之路-以近代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分析为中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裴桂芬.银行监管的理论与模式-兼论日本的银行监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张徐乐.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1949-1952)[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李成编著.金融监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江眺.公司法:政府权力与商人利益的博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杨在军.晚清公司与公司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杜恂诚.近代中国钱业习惯法-以上海钱业为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何旭艳.上海信托业研究(1921-1949)[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编.近代上海金融组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美]肯尼思·斯朋.美国银行监管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姜宏业.四联总处与金融管理[J].近代史研究,1989(2).
    陆兴龙.上海华资银行的产生与初步发展[J].档案与史学,1989(6).
    李一翔.银行资本与中国近代工业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1).
    刘慧宇.中国近代中央银行体制演变刍议[J].民国档案,1997(1).
    徐进功.略论北洋政府时期的银行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1).
    董长芝.论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金融体制[J].抗日战争研究,1997(4).
    汪敬虞.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中的中外合办银行[J].历史研究,1998(1).
    刘慧宇.论抗战时期中央银行的职能建设[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2).
    杜恂诚.北洋政府时期华资银行业内部关系三个层面的考察[J].上海经济研究,1999(5).
    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杨箐.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J].浙江大学学报,2000(3).
    吴景平.从银行立法看30年代国民政府与沪银行业的关系[J].史学月刊,2001(2).
    刘慧宇.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J].南开经济研究,2001(3).
    黄立人.蒋介石与四联总处[J].民国档案,2001(4).
    杜恂诚.抗战前中国金融业市场活力的弱化[J].载档案与史学,2001(4).
    吴景平.评上海银钱业之间关于废两改元的争辩[J].近代史研究,2001(5).
    吴景平、王晶.“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期间的上海银行公会[J].近代史研究,2002(3).
    朱荫贵.1927年-1937年的中国钱庄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
    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陈弘毅.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哲学反思[A].张晋藩主编.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杨惠玲.敦煌契约文书中的保人、见人、口承人、同便人、同取人[J].敦煌研究,2002(6).
    王涛.中国法律早期现代化保守性价值评析[A].张晋藩主编.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王晶.1927-1937年上海银行公会述略[A].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吴景平.上海银行公会改组风波(1929-1931年)[J].历史研究,2003(2).
    史继刚.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大力推广县市银行的原因[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3).
    李金铮.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经济交易的中保人[J].近代史研究,2003(6).
    唐芸萍.民国时期上海的“国民身份证”[J].档案与史学,2004(1).
    朱荫贵.论近代中国企业商号吸收社会储蓄-1930年南京政府禁令颁布前后的分析[J].复旦学报,2007(5).
    姚会元、易棉阳.中国政府金融监管制度的演进与特点(1900-1949)[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9).
    郑成林.从双边桥梁到多边网络-上海银行公会与银行业(1918-1936)[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马志刚.中国近代银行业监理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1.
    简传红.近代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变迁[D].昆明:云南大学,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