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族群文化认同视野下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发展及方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移民母语教育是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着眼于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首先认同于庄国土教授关于华人族群的定义:华人族群是由保持华人意识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稳定群体,常作为少数民族构成当地国家民族(而非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对当地国的政治认同是所在国华族形成的主要标志,菲律宾华族大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也即菲化案全面实施之后。其次,本研究认为,汉民族共同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系统)作为华族的“本族语”应确立为“华族母语”。接受母语教育是联合国宪章赋予世界公民的基本人权。对于作为菲律宾少数民族的华族而言,母语不单是交际工具,同时还是阐释民族传统和族群认同的重要工具,这种依附于语言的象征价值正是母语保持的巨大动力源泉。
     本研究梳理中菲关系及华族移民简史,回顾代际华族(华侨)移民母语教育发展轨迹,探寻渐次嵌入菲律宾主流社会的五代华族(侨)移民的不同际遇、文化心态以及文化适应的变迁及其与座驾其上的移民母语教育各时期发展概况及特征之间的历史关联,昭示华族(华侨)族群(民族)文化认同与母语教育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华族(华侨)族群(民族)认同作为华族这个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母语教育源起的底座和成功的基石;母语教育是华族(侨)的族群(民族)维系纽带和文化传承工具,其对族群(民族)认同具有反哺效应。这一关系探索亦为新时期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发展方略做出全新的理论铺垫。
     本研究着眼于新时期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现状。除基于教育三要素的教育基本面调查外,笔者亦采取大规模分层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方式,对菲律宾华裔中学生的族群认同状况及母语学习态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菲华学生属于认同型的文化适应状态:强烈认同地主国菲律宾,对本族群—华族的认同程度较低。这一结果直接影响着其汉语学习的动机与态度。调查研究亦揭示了第五代华族移民母语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立足于教育所根植的主流社会大环境、依据族群理论及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提出新时期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和谐发展方略。
Mother-tongue education of immigran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multi-culture.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other-tongue education of Chinese ethnic immigrants in the Philippines. First of all, the study identifies with Professor Zhuang Guotu's definition on the Chinese ethnic group:a stable group consists of Chinese immigrants who keep Chinese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descendants, which is often considered as a minority to be one of the components of host-country ethnics (rather than Chinese).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host-country politics is the main indicator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host-country Chinese ethnic. Secondl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mmon language of Han nationality (including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system), which is taken as the "native language" of Chinese ethnic,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mother tongue of Chinese ethnic." According to UN Charter, mother-tongue education is the basic human rights given to all citizens of the world. For the Chinese ethnic, as a minority in the Philippines, the mother tongue is not only a communication tool, but also the important tool to interpret national traditions and ethnic identity. It is right the symbolic value attached to language that enable mother tongue to maintain a huge source of inspiration.
     This study organizes the Sino-Philippine relationships and the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tracks of intergenerational Chinese ethnic (overseas Chinese) mother-tongue education, and explores five Chinese ethnic (overseas Chinese) generations in the aspects of different fortune, cultural mentality, and vicissitude of cultural adaption and its historical conne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immigrant mother-tongue education of those period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ethnic (overseas Chinese) group and mother-tongue education interact each other as cause and effect and they reinforce mutually. As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hinese ethnic community, ethnic identity of Chinese ethnic (overseas Chinese) is the base of the mother-tongue education and the cornerstone of success; mother-tongue education is the tool to maintain ti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ethnic (overseas Chinese) group and it has regurgitation-feeding effect on ethnic identity. This exploration of the connection also paves the way to make new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ese immigrant mother-tongue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urrent mother-tongue education of the Philippine Chinese ethnic in the new period. Beside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fundamentals based on the three elements of education, the author conducted a survey of ethnic idontity status and mother-tongue learning attitudes of the Philippine Chinese ethnic high students by questionnaires of large-scal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e.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Philippine Chinese students are in the status of identity-based cultural adaption:strong recognition of the host country -- the Philippines but low level of Chinese ethnic identity. The finding directly affects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attitude of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The research reveals the mother-tongue education difficulties which the fifth-generation Chinese immigrants are encountering, and brings forwar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Philippine Chinese ethnic immigrants' mother-tongue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based on the mainstream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education is rooted in, ethnic group theory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引文
①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12页.
    ②据刘芝田《中菲关系史》第310页载,“中国人之大量侨居南洋,可以说是压山兵败(元军攻下压山1279年)之后开始的。”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也详细记载当时菲岛苏禄地区同中国的贸易情形.
    ①宋平.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试探,南洋问题研究.1995年4月:第51页.
    ②陈守国.中菲混血儿与菲律宾民族国家的形成.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8期:第33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总理衙门及外务部档案[A].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汇编:第2册.[Z].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第251页.
    ④据:黄明德菲律宾华侨经济,陈笑予.菲律宾华侨新闻事业概述,鲍事天.菲律宾华侨教育概况.
    ⑤刘芝田.中菲关系史.中国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703页-704页.
    ⑥黄明滢在《从侨民到公民:战后菲律宾华人社会地位的提升》一文中详解了菲化政策.
    ⑦黄明德.菲律宾华侨经济.1956年版.中国台湾:海外出版社.
    ⑧李定国.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发展道路的思考.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文集.庄善裕主编.第1版.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51页.
    ⑨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1995年版.暨南大学出版社:84—-86页.
    ①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东南亚研究,1998年5月:第55页.
    ②曹云华.试论菲律宾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5期:第61页.
    ③黄滋生在《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一文中指出,“至迟在90年代中期,华人已基本上同化于菲律宾,基本上完成了四百二十多年的同化历程,并开始走向与菲律宾社会主流融合”.
    ④鲍事天.菲律宾华侨教育概况.亚巴里启智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
    ⑤夏诚华.战后菲律宾政府菲化政策对华文教育之影响.东南亚华人教育论文集.台湾屏东师范学院:第91-106页.
    ⑥王宏忠.在民族同化浪涛中扑斗的菲律宾华文教育.菲律宾《商报》,1990年7月25日.
    ⑦耿红卫.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89-192页.
    ①施振民.菲律宾华人文化的衰萎与变迁.华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纪念文集.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2年.
    ②陆建胜.暨南国际大学(台湾)历史学研究所1989级硕士研究生,该文为其硕士论文.
    ③沈红芳.菲律宾华校的嬗变及其诱因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6月,第2期:第36-44页.
    ①卢伟.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华语教育个案调查分析.华文教育文集.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第11页.
    ②陈君楣.菲律宾华校学生中、英、菲语言态度、语言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
    ③章石芳.卢飞斌.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调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34-143页.
    ④陈守国.中菲混血儿与菲律宾民族国家的形成.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8期:第33页.
    ⑤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东南亚研究,1998年5月:第51页.
    ⑥李定国.中菲建交和菲律宾华人的整合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第37页.
    ⑦·李嘉郁.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12月,第4期:第18-22页.
    ①潘露莎.菲律宾华人的属性认同与菲律宾华人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48页.
    ②时任菲律宾中正学院院长邵建寅于1990年3月做题为“华文教育的路向”演讲中首次指出.
    (③吴文焕.华文在海外的实际使用价值.1994年6月,为作者在台湾屏东师范学院1994年6月主办的东南亚华人教育国际研讨会所作报告.
    ④潘露莉.菲律宾华人的属性认同与菲律宾华人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48页.
    (⑤黄栋星.菲律宾要振兴百年华教.[J].亚洲周刊(香港),2004,(1-2):第32页.
    ⑥蔡仲达. “国语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比较.华文教育文集,1995年.
    ⑦沈文.菲律宾华语教师的抽样调查.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4),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第62页.
    ①张绍滔.海外华文教学的文化因素.[J].海外华文教育,1995,(1):第12-14页.
    ①潘懋元.开拓理论研究新局面,促进华文教育的繁荣与发展.[J].海外华文教育,2000,(1):第2页.
    ②陈荣岚.东南亚华文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的几个原则.[J].海外华文教育,2000,(4):第2页.
    ③贾益民.华文教育是一门科学.[A].贾益民.语言与文化论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3.
    ④周健.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J].海外华文教育,2000,(4):第6页.
    ⑤林蒲田.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第96-97页.
    ⑥李方.含有母语基因的非母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8,(3):第39页.
    ①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3).本地语在教育中的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见: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第513页.
    ③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第55页.
    ④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第55页.
    ⑤王宁,孙炜.论母语与母语安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513页.
    ①王燕燕.菲律宾华校的闽南话与普通话情结.语文建设.1996年第6期:第45页.
    ②蔡丽丽.华校应否教福建话.菲华社会文集,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8:第58-60页.
    ③潘露莉.菲律宾华人的属性认同与菲律宾华人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48页.
    ④语言人权的历史与现状,见: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第301-302页.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3).本地语在教育中的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见: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第525页.
    ②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第48页.
    ③语言人权的历史与现状,见: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北京:语文出版社:第303-304页.
    ④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编,我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活动文件汇编,2001:第32页.
    ⑤张剑峰.族群认同探析.[J].学术探索,2007,(1):第99页.
    ①麦克米兰人类学词典.
    ②曹卉.近年来族群问题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③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与族界:文化和差别的社会组织.1969.
    ④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年).[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⑤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J].世界民族,2002,(3):第41页.
    ①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J].世界民族,2002,(3):第41页.
    ②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J].世界民族,2002,(3):第44页.
    ③ White, C,& Burke, P. Ethnic role identity among Black and White college students:An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1987,30,310-331.Parham, T.,& Helms, J. The influence of Black student's racial identity attitudes on preferences for counselor's race. JournalofCounseling Psychology,1981,28:250-257.
    ④ Andujo, E. Ethnic identity oftransethnically adopted Hispanic adolescents. Social Work,1988,33:531-535.
    ⑤ Makabe, T. Ethnic identity scale and social mobility:The case of Nisei in Toronto. The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1979,16:136-145.
    ⑥ Simic, A.. Ethnicity as a career for the elderly:The Serbian-American case.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1987, 6:113-126.
    ⑦ Ullah, P. Self-definition and psychological group formation in an ethnic minori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7,26:17-23.
    ①Berry, J..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 In K. Chun, P. Organista & G. Marin(Eds.), Acculturation: Advanc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applied research.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17-37.
    ②Crookes.G.&R.Schmidt. Motivation: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 Language Learning,1991,41:469-512
    ③恽广岚.动机研究的新进展:自我决定理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④Vallerand Robert J. Deci and Ryan'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a view from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312-319.
    ①张伟.论双语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影响.[J].民族语文,1988年第1期.
    ②沙平.汉语研究三视角.[M].新香港年鉴出版社,1999:第112页.
    ①颜长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过去与现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35页.
    ②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2004年.
    ①按: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12页.“在中国的史籍中,对于中菲关系的开始,有明确记录者,当始于北宋的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年)。这是中菲关系信史的开始。”
    ② Prof.Beyer& De Veyra.A Pictorial History of the Archipelago. The Journal of the Polynesian Society,1948:152.
    ③凌纯声.南洋土著与中国古代百越民族,载中国学术史论集第四册。
    ④据Beyer:Pictotical History of the Philippines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二十五万年前,到公元前200年,从菲岛境外迁移进入的人,共有七次之多,所以称为“七次移民浪潮”.
    ⑤赛地,耶稣时代的菲律宾,陈台民译,华侨周报17卷25期.
    ⑥王德明.中菲关系史略.中菲文化论集下册:第161页.
    ①华金山.福建华侨史话.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筹备组出版,1983年10月:第1页.
    ②刘芝田.中菲关系史.中国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310页.
    ③何乔远,闽书(复本).
    ①陈荆和.菲岛华侨商业掌故谈,马尼拉华侨商报民一九三三年新年特刊.
    ②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1987年版:第190页.
    ①据菲律宾版本学家基仁诺考证,华人是菲岛木板印刷术的始祖。菲岛最早出版的两种书《基督教义》和《教义论文集》都是在1593年由华侨印刷和装订的.
    ②宋平.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试探.南洋问题研究,1995年4月:第51页.
    ①扶西.黎刹(Jose Rizal),1861-1896年.菲律宾国父,民族英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启蒙思想家,作家,诗人.祖籍福建刺桐,今泉州晋江.
    ②王郴(Roman ongpin),1847-1912年,菲律宾著名爱国主义者。
    ③陈守国:中菲混血儿与菲律宾民族国家的形成.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8期:第33页.
    ④史称:菲美战争1898-1902年.
    ⑤菲律宾第一共和国,1899-1901年.
    ⑥美西战争《巴黎和约》:(三)美国给予西班牙二千万美元,作为购买菲岛的代价,菲岛交美国统治。
    ⑦根据美国会1934年泰丁麦杜非案规定,菲自治政府于1935年成立,计顺为第一任总统。
    ①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74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总理衙门及外务部档案.[A].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汇编:第2册.[Z].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第251页.
    ③沈文.菲律宾汉语研究与教学综述1999-2003,菲律宾华文教育年鉴1995-2004,2008年版:第124页.
    ④Renato Constant ino菲人的错误教育.吴文焕译.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2001年版:第61页.
    ①菲律宾议会第2972号法案第一条。
    ② Renato Constant ino菲人的错误教育.吴文焕译.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2001年版:第61页.
    ①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703页-704页.
    ②黄明德.菲律宾华侨经济.1956年版,中国台湾:海外出版社:第189页.
    ①中兴银行由闽南商人李清泉、薛敏佬、邱允衡等人于1920年创办。
    ②该会于1967年并入菲律宾华商联合总会,并更名为中华商会。
    ③陈笑予.菲律宾华侨新闻事业概述.菲律宾与华侨事迹大观第二集.马尼拉:华侨事迹大观出版社,1951年.
    ④鲍事天.菲律宾华侨教育概况.亚巴里启智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
    ① Roberat Laraga,Omas-as. Historical,Philosophical and Leg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Great Books Publishing, 2005:103-104.
    ②鲍事天.菲律宾华侨教育概况.亚巴里启智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第71页.
    ③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入国问俗,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出版,2003年5月:第24页.
    ④ Caroline Mar Wai Jong Cheong. The Chinese-Cantonese Family in Manila.Philippine:Sison's Printing Press, 1983:103.
    ⑤菲律宾共和国(1943-1945),史称菲律宾第二共和国。
    ①张家福.菲岛沦陷期间的华侨.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49年.
    ②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入国问俗,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出版,2003年5月:第24页.
    ③菲律宾独立是由美国宣布的,而非由菲律宾政府宣布。期间美国邀请世界各国承认菲律宾的独立。
    ④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4,菲律宾华教中心出版,2008年10月:第117页.
    ①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896页.
    ②1952年年底,菲律宾进行全国性大搜捕,以“莫须有”罪名拘禁309名华侨。直至1961年年底,才将最后一批99人全部无罪释放。
    ③黄明滢.从侨民到公民:战后菲律宾华人社会地位的提升.东南学术.2003年,第2期:第72页.
    ④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ck=3215&index=1901
    ① Caroline Mar Wai Jong Cheong. The Chinese-Cantonese Family in Manila. Philippine:Sison's Printing Press,1983:103.
    ②该校于1965年与中正中学合并办学,更名为中正学院。
    ③鲍事天.菲律宾华侨教育概况.亚巴里启智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第75页.
    ④沈红芳.菲律宾华校的嬗变及其诱因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6月,第2期:第39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建交联合公报(1975年6月9日)第二条。
    ①杨励.罗西示众议员谈华侨问题.公理报,1960年11月28日.
    ②李定国.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发展道路的思考.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51页.
    ① Alejandro R.Roces:The Chinese in Our Midst.Manila Times.October 29,1959.
    ②《远望乡》原文:华侨之南来也,恒娶外妇以慰客旅寂寞,相处已久,则置故乡家室于不顾。相传数十年前,某华侨由贫苦起家,在菲已另组家庭,而故乡高堂白发,红闺少妇,时切门闾之望,然一去十年,全不回头,虽鱼雁频催,亦视若罔闻。一日,有一故乡新客,寄寓行李,于午后二时百无聊赖时,高唱“远望乡”一曲(此曲炜闽南梨园所演唱,其相传故事,谓宋代朱藩遣金被留,在北地南望而感叹,声声都是思君忆母),某闻之,大为感动,数日之后,即擎其乡人,置桌北归,歌曲之感人,有如是哉!
    ③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4—86页.
    ①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东南亚研究,1998年5月:第55页.
    ② Tilman, Robert O. Philippine-Chinese youth-today and tomorrow. In:McCarthy, Charles J., ed. Philippine-Chinese profile:essays and studies. Manila, Unity for Progress,1974,48.
    ③曹云华.试论菲律宾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5期:第61页.
    ④德里西塔·昂·西.融合和认同:二次大战之后菲律宾华人社会的社会变化.南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1989年,第3期:第58页.
    ①Tulay,Jun 12,1988.
    ②该会于1970年7月在马尼拉成立,其宗旨是通过合法适当手段,鼓励和促进华人同化和融合于菲律宾主流社会。
    ③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第74页.
    ① Caroline Mar Wai Jong Cheong.The Chinese-Cantonese Family in Manila. Philippine:Sison's Printing Press,1983:105.
    ①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于2009年11月20日第十届“世界华商大会”开幕式演讲中提到该数字。
    ②Tulay,6March,1995.
    ③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东南亚研究,1998年6月:第52页.
    ④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华侨华人概况.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②陈烈甫.菲律宾的资源经济与菲化政策.台湾中正书局,1959出版:第260-261页.
    ①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第44页.
    ① Wang Gungwu, The Chinese overseas:from earthbound China to the quest from autonomy. Singapore:Time Academic Press,1991.
    ② Wang Gungwu, 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in Wang Gungwu, J.Cushman&Wang Gungwu,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Two.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88:16-17.
    ③dgar Wickber. The Chinese in Philippine Life,1980-1898. Philippiner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Press,1965.
    ① Gardner, R. C. and W. E. Lambert.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13:266-272.
    ②沙平.汉语研究三视角.[M].新香港年鉴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①潘露莉.菲律宾华人的属性认同与菲律宾华人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44页.
    ②施振民.文化与政治认同.菲华社会文集.洪玉华,蔡丽丽编.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8年:第25-26页.
    ③潘懋元,张应强.华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彰显.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5页.
    ①王瑞芳.七十年来菲律宾华侨学校之发展.中西学校七十周年纪念特刊,马尼拉:中西学校,1969年:第310-326页.
    ①颜文初.三十年菲律宾华侨教育(1899-1929).菲律宾中西学院百年纪念特刊:198页.
    ②施雪琴.论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51页.
    ③菲律宾委员会1901年第74号法令。
    ④沈红芳.菲律宾华校的嬗变及其诱因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8月,第2期:第36页.
    ①颜文初.三十年菲律宾华侨教育(1899-1929).菲律宾中西学院百年纪念特刊,1999年:第200页.
    ②彭乃扬,李茂周.校史,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特刊,1950年4月.
    ③王瑞芳.七十年来菲律宾华侨学校之发展.菲律宾溪亚婆中西学校创校六十五周年纪念刊,1982年7月:第283页.
    ①谢德超.菲国华侨学校的哲学史观.亚巴里启智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第84页.
    ①Tilman, Robert O. Philippine-Chinese youth-today and tomorrow. In:McCarthy, Charles J., ed. Philippine-Chinese profile:essays and studies. Manila, Unity for Progress,1974:48.
    ②魏国安.菲律宾生活中的华人1850-1898.吴文焕译.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年版.
    ③小四(菲华女作家).锣鼓声中.绿帆十二叶,厦门:鹭江出版社,1987年:第88-96页.
    ④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5期:第48页.
    ①魏国安.菲律宾历史上的华人混血儿.吴文焕译.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出版,2001年:第63页.
    ②施雪琴.中菲混血儿认同观的形成: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第41页.
    ③陈守国.中菲混血儿与菲律宾民族国家的形成.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8期:第33页.
    ①魏国安.菲律宾社会生活中的华人:1850-1898[M].吴文焕译.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年版:第31页.
    ②雷宾南.侨生子女教育问题.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50年4月.
    ③颜文初.本校三十年来之回顾.菲律宾中西学院百年纪念暨迈进新世纪特刊—中西百龄,2001年:第205页.
    ④论语.颜渊.
    ⑤孙中山.
    ①陈烈甫.菲律宾与中菲关系.香港:香港南洋研究出版社,1955年.
    ② Wu ChingHong.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Minority in the Philippines. PhiIippine:Mindanao State University,1974:17.
    ③施振民.菲律宾华人文化的衰萎与变迁.华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纪念文集,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2年:269页.
    ①陈烈甫.菲律宾的民族文化与华侨同化问题.中国台湾:正中书局,1970年:第40页-41页.
    ②梁上苑,蔡建华.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0年:第37页.
    ①陈笑予.华侨各界公祭抗日殉难烈士概述.菲律宾溪亚婆中西学校创校六十五周年纪念刊,1982年:第285页.
    ②礼记.学记.
    ①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入国问俗,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编,2003年5月:第24页.
    ② Caroline Mar Wai Jong Cheong. The Chinese-Cantonese Family in Manila. Philippine:Sison's Printing Press, 1983:103.
    ①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入国问俗,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编,2003年5月:第24页.
    ②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0,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编,2008年10月:第117页.
    ③中菲友好条约.1947年4月18日,第六条第一款前项.
    ④Caroline Mar Wai Jong Cheong.The Chinese-Cantonese Family in Manila. Philippine:Sison's Printing Press, 1983:103.
    ①陈金灿.华教出路在于有统一领导菲律宾.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刊,2003年:第30页.
    ②王瑞芳.七十年来菲律宾华侨学校之发展.菲律宾溪亚婆中西学校创校六十五周年纪念刊,1982年:第288页.表2-3、2-4数据同出于此.
    ③潘肇英.菲律宾华侨学校简介.中西学校七十周年纪念特刊,1969年:第491页.
    ④王瑞芳.七十年来菲律宾华侨学校之发展.菲律宾溪亚婆中西学校创校六十五周年纪念刊,1982年:第288页.
    ①夏诚华.战后菲律宾政府菲化政策对华文教育之影响.东南亚华人教育论文集.台湾:屏东师范学院出版,1995年7月.
    ①伊静轩.五十年来华侨国语运动.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50年4月:第290页.
    ①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793页.
    ①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796页.
    ②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798-799页.
    ①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802页.
    ①鲍事天.养浩集,菲律宾中正学院诗田文教基金会,1996年:第68页.
    ②杨励.在酝酿改革声中侨校的难题.1963年1月24日公理报.
    ③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802页.
    ④夏诚华.菲律宾政府菲化政策形成之研究.亚洲研究,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4年5月,第八期:第96 页-136页.
    ①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第796页.
    ②潘肇英.菲律宾的华文学校.亚巴里启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
    ①陈烈甫.菲律宾的民族文化与华侨同化问题.台湾:正中书局,1970年:第135-139页.
    ②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5期:第50页.
    ③ Robert O. Tilman. Philippine Chinese Youth:Who Are They? Solidarity, October 1972:28-29.
    ④ Antonio S. Tan,正在变化的菲律宾华人身份.
    ①潘露莉.菲律宾华人的属性认同与菲律宾华人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47页.
    ②郭庆元.华侨教育的使命.亚巴里启智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第81页.
    ③西宁.华侨教育没有赶上实际需要.华侨社会的路向,菲律宾:以同出版社,1961年1月:第28-34页.
    ④伯章.改善侨校.华侨社会的路向,菲律宾:以同出版社,1961年1月:第68-72页.
    ①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5期:第49页.
    ②同上,第50页.
    ③汪土星.华文教育今昔.菲律宾华人:菲华时报五周年纪念刊,马尼拉:菲华时报,1985年:第20页.
    ①伯章.改善侨校.华侨社会的路向,菲律宾:以同出版社,1961年1月:第68-72页.
    ②张存武,朱浤源,潘露莉访问/林淑慧纪录.菲律宾华侨华人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6年.
    ③王瑞芳.七十年来菲律宾华侨学校之发展.菲律宾溪亚婆中西学校创校六十五周年纪念刊,1982年7月:第290页.
    ①鲍事天.菲律宾华侨教育概况.亚巴里启智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
    ②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904,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年:第118页.
    ③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904,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年:第246页.
    ①沈红芳.菲律宾华校的嬗变及其诱因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6月,第2期:第39-40页.
    ①蔡光曼,黄世耀编.菲华年鉴(商总十周年纪念刊).马尼拉:菲华商联总会,1965年.
    ②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904,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年:第118页.
    ①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90页.
    ①夏诚华.战后菲律宾政府菲化政策对华文教育之影响.东南亚华人教育论文集,台湾:屏东师范学院出版,1995年7月.
    ②邵建寅.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J].台湾:华文世界(东南亚华人教育专刊第72期),1994年6月:第81页.
    ③aroline Mar Wai Jong Cheong. The Chinese-Cantonese Family in Manil:a study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Philippine:Sison's Printing Press,1983:105.
    ④周聿娥.东南亚华文教育.1995年:第235-240页.
    ⑤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904,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年:第118页.
    ①邵建寅.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J].台湾:华文世界(东南亚华人教育专刊第72期),1994年6月:第81页.
    ②洪玉华.菲律宾华语教学的问题与前景.融合(第二集),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7年8月:第174—175页.
    ③廖小健.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10页.
    ①沈红芳.菲律宾华校的嬗变及其诱因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6月,第2期:第40页.
    ②时任菲律宾中正学院院长的邵建寅先生于1990年3月做题为“华文教育的路向”的演讲中首次指出.
    ①泉源森.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兴革与展望.新世纪华语教学序言,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0年9月:第104-109页.
    ②潘肇英.菲律宾的华文学校.亚巴里启智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第267-268页.
    ③施雪琴.论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第54页.
    ④刘家驹.菲律宾菲化运动之研究.初版.香港:学津书店,1983年8月.
    ①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第2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
    ②参见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笔者根据中菲建交时的菲方政策及其影响,将菲律宾华族形成的时间定义为中菲建交后.
    ③曹云华.转型期的菲律宾华人社会.八桂侨史,1999年,第3期:第21页.
    ①洪玉华.融合和认同:二次大战前菲律宾华人社会的社会变化.南洋问题研究,1989年,第3期:第59页.
    ② See,Teresita Ang. The Ethnic Chinese as Filipinos. Quezon city:Philippine Association foI Chinese Studies,1997.
    ③李定国.中菲建交和菲律宾华人的整合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第40页.
    ④吴文焕.经济利益日趋一致:从生产方式看战后菲律宾华人经济的变化.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
    ① Renato Constantino. The Nationalist Alternative, revised ed. Quezon City:Foundation for Nationalist Studies,1984: 47.
    ②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0,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编,2008年10月:第118页.
    ①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0,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编,2008年10月:第110页.
    ②吴文焕.华文在海外的实际使用价值.为作者1994年6月在台湾屏东师范学院主办的东南亚华人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所作报告.
    ③ 于长城于1986年10月1日参加菲律宾密三密斯光华学校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上所作的演讲.
    ①时任菲律宾中正学院院长邵建寅于1990年3月做题为“华文教育的路向”的演讲中首次指出.
    ②菲律宾世界日报,1989年2月26日.
    ③夏诚华.战后菲律宾政府菲化政策对华文教育之影响.东南亚华人教育论文集,台湾:屏东师范学院出版,1995年7月:第103页.
    ④台湾海光报,1994年4月15日.
    ①潘露莉.菲律宾华人的属性认同与菲律宾华人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48页.
    ②蔡仲达,“国语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比较,华文教育文集,1995年.
    ①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5期:第56页.
    ②施雪琴.菲律宾华人移民政策与人口的变化:从十七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9月:第48页.
    ③松本国义、郭梁.从菲律宾华侨看同化—菲律宾华侨的现状与将来.南洋资料译丛,1978年12月.
    ④廖小健.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8页.
    ①同①,第51页.
    ②Asiaweek,April 1,1988.
    ③方雄普.海外侨团寻踪.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第392页.
    ① Gerald A. McBeath.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the Philippine Chinese[M]. Canad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3.
    ②卢伟.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华语教育个案调查与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第72-76页.
    ③章石芳、卢飞斌.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调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34-143页.
    ① See,Teresita Ang. The Ethnic Chinese as Filipinos.Quezon city:Philippine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1997.
    ①沈红芳.菲律宾华校的嬗变及其诱因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6月:第43页.
    ②陈一匡.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困境.台湾:华文世界(东南亚华人教育专刊第72期),1994年6月:第100页.
    ①陈金灿.本校华文教学之改革.第三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马尼拉: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2000.
    ②沈文.菲律宾华语教师的抽样调查.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4),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 年:第62页.
    ①本节参见章石芳、卢飞斌.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调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34-143页.
    ①廖赤阳、黄端铭、杨美美.菲律宾华人学生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的调查[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43页.
    ②陈君楣.菲律宾华校学生中、英、菲语言态度、语言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①王殿卿.菲律宾华人社会与华文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9期:第22页.
    ①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J].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6期:第50页.
    ①顾龙先.试论民族习俗与民族教育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①Gardner R. C, Smythe P. C, Clement R, Gliksman, 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J]. Canada: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76.
    ①沈常生.菲律宾《世界日报》,2006年1月17日.
    ②郭熙.海外华人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第81页.
    ③陈君楣.菲律宾华校学生中、英、菲语言态度、语言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① Gerald A. McBeath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the Philippine Chines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ley,1973.
    ②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J].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5期.
    ③廖赤阳、黄端铭、杨美美.菲律宾华人学生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的调查[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40-41页.
    ④ Marton, C.A& Johnson, J.E. Children's Self-perceptions and Mother's Beliefs about Development and Competencies. In I. E. Sigel, A. V. McGillicuddy-Delisi,& J.J. Goodnow(Eds.)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Hillsdale, NJ:Eelbaum Associate,1992.
    ①袁立新.高、低成就学生的父母教育态度与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70页.
    ①李奇瑞.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前景.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65页.
    ① Crookes,G.&R.Schmidt. Motivation: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 Language Learning,1991,41:469-512.
    ② Gardner, R. C. and W E. Lambert.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13:266-272.
    ①包锋,丁颢.当代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5月上, 总第112期:第9页.
    ①滕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中国民族教育,2007年,第5期:第41-42页.
    ①滕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中国民族教育,2007年,第5期:第43页.
    ②高曼曼.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57页.
    ①高曼曼.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58-159页.
    ②高曼曼.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59页.
    ③[加)琼·R·马利和乔纳森·C·扬.文化多样性与加拿大教育:问题与革新(Cultural Diversity and Canadian Education:Issues and Innovations),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51页.
    ④(美)西摩·马丁·利普森.大陆的分界:美国和加拿大的价值与制度(Continental Divide:the Values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纽约:鲁特埃奇出版公司,1990年,第180页.
    ①高鉴国.加大拿多元文化政策评析.世界民族,1999年,第4期.
    ②包锋,丁颢.当代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5月上,总第112期:第10页.
    ①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
    ①郭有旭.语言权利和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②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
    ③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
    ①郭有旭.语言权利和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Stets, J. E,Burke P J.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0,63:224-237.
    ①庄国土.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76页.
    ②刘以榕.马来西亚华族的文化适应与华文教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第85页.
    ①投石.中华文化与菲律宾人[C].融合,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
    ①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2-15页.
    ②吴海英.近期国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概况——基于族群认同视角.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25卷,第5期:第84-86页.
    ①廖赤阳、黄端铭、杨美美.菲律宾华人学生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的调查[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43页.
    ② Berry, J.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 In K. Chun, P. Organista& G. Marin(Eds.), Acculturation:Advanc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applied research.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17-37.
    ① Berry, J.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 In K. Chun, P. Organista& G. Marin(Eds.), Acculturation:Advanc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applied research.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
    ② Horenczyk, G.,& Ben-Shalom, U. Multicultural identities and adaptation of young immigrants in Israel. In N.K. Shimahara& I. Holowinsky(Eds.), Ethnicity, race and nationality in education:A global perspective. Mahwah, NJ:Erlbaum,2001.
    ③ Olneck, M. R.. Immigrants and education. In J. A. Banks& C. A. M. Banks(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1995:310-327.
    ①吴海英.近期国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概况——基于族群认同视角.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25卷第5期:第85-86页.
    ②顾圣皓.世纪之交的华文教育—关于总结和展望的宏观思考.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
    ①丘进.海外华文教育浅见.海外华文教育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①黄宗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15卷,第6期:第83页.
    ①包锋,丁颢.当代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5月上;第10页.
    ②郭熙.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页.
    ③李嘉郁.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12月,第4期:第20页.
    ④郭熙.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15页.
    ①施雪琴.论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第54页.
    ②陈满琪.菲律宾华文教师教学策略与工作满意度、自尊的状况及其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①陈晓霞,唐燕儿.论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推广的资源整合.中国市场,2010年,第31期:第128、156页.
    ①廖新玲.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八桂桥刊,2009年3月,第1期:第55页.
    ②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政府文件资料
    ③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政府文件资料
    ④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政府文件资料
    1.宾南.《侨生子女教育问题》.《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49年4月.
    2.包锋,丁颢.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5月上,总第112期.
    3.伯章. 《改善侨校》.《华侨社会的路向》,马尼拉:以同出版社,1961年1月.
    4.蔡丽丽.《华校应否教福建话》.《菲华社会文集》,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8年
    5.蔡振翔.《从华文教育到华文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6.蔡仲达.《“国语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比较》.《华文教育文集》,1995年.
    7.曹卉.《近年来族群问题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8.曹云华.《试论菲律宾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东南亚研究》,2001年.
    9.陈金灿.《华教出路在于有统一领导》.《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刊》,2003.
    10.陈金灿.《本校华文教学之改革》.《第三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马尼拉: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2000年.
    11.陈烈甫.《七十年来的中国国民党海外党务》.中西小学校七十周年纪念特刊,1969年.
    12.陈荣岚.《东南亚华文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的几个原则》[J].《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4期.
    13.陈守国.《中菲混血儿与菲律宾民族国家的形成》.《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8期.
    14.陈晓霞,唐燕儿.《论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推广的资源整合》.《中国市场》,2010年,第31期.
    15.陈笑予.《菲律宾华侨新闻事业概述》.《菲律宾与华侨事迹大观》第二集,马尼拉:华侨事迹大观出版社,1951年.
    16.陈一匡.《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困境》.《东南亚华人教育专刊》第72期,台湾,1994年版.
    17.陈质平.《中菲外交史》.《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50年4月.
    18.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19.德里西塔·昂·西.《融合和认同:二次大战之后菲律宾华人社会的社会变化》《南洋问题研究》,1989年,第3期.
    20.高鉴国.《加大拿多元文化政策评析》.《世界民族》,1999年,第4期.
    21.高曼曼.《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2.高祖川.《五十年来菲律宾政治之演变》.《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50年4月.
    23.耿红卫.《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4.顾龙先.《试论民族习俗与民族教育的关系》[J]. 《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25.顾圣皓.《世纪之交的华文教育——关于总结和展望的宏观思考》.《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
    26.郭庆元.《华侨教育的使命》.《亚巴里启智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
    27.郭熙.《“对外汉语教学”说略》[J].《汉语学习》,2004第3期.
    28.郭熙.《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
    29.郭熙.《海外华语传播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
    30.洪同.《认识中国文化》.《中西小学校七十周年纪念特刊》,1969年.
    31.洪玉华.《华文教育的路向与问题》.《华文教育》,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1991年12月.
    32.洪玉华.《菲律宾华语教学的问题与前景》.《融合》(第二集),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7年8月.
    33.洪玉华.《融合和认同:二次大战前菲律宾华人社会的社会变化》. 《南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1989年,第3期.
    34.黄栋星.《菲律宾要振兴百年华教》[J].《亚洲周刊》(香港),2004年.
    35.黄端铭.《华校学生减少问题初探》.《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4)》,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年.
    36.黄明滢.《从侨民到公民:战后菲律宾华人社会地位的提升》.《东南学术》,2003年.
    37.黄其华.《菲律宾华侨教育改进问题》.《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50年4月.
    38.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东南亚研究》,1998年5月.
    39.黄宗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15卷,第6期.
    40.恽广岚. 《动机研究的新进展:自我决定理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1.姜琦.《华侨教育与三民主义教育之关系》.《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50年4月.
    42.李定国.《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发展道路的思考》.《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43.李定国.《中菲建交和菲律宾华人的整合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44.李嘉郁.《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45.李宇明. 《论母语》[J]. 《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
    4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3). 《本地语在教育中的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见:《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北京:语 文出版社,2001年,第513页.
    47.连榕.《菲律宾华校中学生华文学习心理的现状》.《教育评论》,2008年,第6期.
    48.梁培炽.《华文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华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2期.
    49.廖赤阳,《黄端铭,杨美美.菲律宾华人学生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的调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50.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2期.
    51.廖新玲.《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八桂桥刊》,2009年3月,第1期.
    52.李方.《含有母语基因的非母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3期.
    53.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54.凌纯声.《南洋土著与中国古代百越民族》.载《中国学术史论集》第四册.
    55.刘峰.《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八桂侨刊》,2003年.
    56.刘以榕.《马来西亚华族的文化适应与华文教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
    57.卢伟.《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华语教育个案调查分析》[J]. 《世界汉语教学》,1995,第2期.
    58.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
    59.吕必松.《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
    60.马箭飞.《任务式大纲与汉语交际任务》.《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61.莫尚福.《菲律宾华人与中菲关系》.《东南亚纵横》,1999年,第5、6期.
    62.潘露莎.《菲律宾华人的属性认同与菲律宾华人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二期.
    63.潘懋元.《开拓理论研究新局面,促进华文教育的繁荣与发展》[J].《海 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1期.
    64.潘懋元,张应强.《华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彰显》.《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65.潘文国.《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6.潘肇英.《菲律宾的华文学校》.《亚巴里启智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
    67.潘肇英.《五十年来之菲律宾公立学校》.《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50年4月.
    68.彭乃扬,李茂周.《校史》.《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特刊》
    69.邵建寅.《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J].《华文世界》(台湾东南亚华人教育专刊第72期),1994年6月.
    70.沈红芳.《菲律宾华校的嬗变及其诱因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8月,第2期.
    71.沈文.《菲律宾华语教师的抽样调查》.《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4)》,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年.
    72.施性水.《战后马尼拉华侨贫寒学生补助概况》.《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50年4月.
    73.施雪琴.《论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
    74.施雪琴.《中菲混血儿认同观的形成、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
    75.施振民.《菲律宾华人文化的衰萎与变迁》.《华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纪念文集》,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2年.
    76.施振民.《文化与政治认同》.《菲华社会文集》,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8年.
    77.松元国义.《从菲律宾华侨看同化》,《厦门大学研究所资料选编》(第二期),1971年.
    78.宋平.《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试探》.《南洋问题研究》,1995年.
    79.滕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中国民族教育》,2007年,第 5期.
    80.投石.《中华文化与菲律宾人》[C]. 《融合》,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编纂,1989年.
    81.王殿卿.《菲律宾华人社会与华文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9期.
    82.王宁,孙炜.《论母语与母语安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83.王日根.《菲律宾华人社会对民间教育的投入》.《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
    84.王瑞芳.《七十年来菲律宾华侨学校之发展》.《中西小学校七十周年纪念特刊》,1969年.
    85.王燕燕.《菲律宾华校的闽南话与普通话情结》.《语文建设》,1996年, 第6期.
    86.吴海英.《近期国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概况——基于族群认同视角》.《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25卷第5期.
    87.西宁.《华侨教育没有赶上实际需要》.《华侨社会的路向》,马尼拉:以同出版社,1961年1月.
    88.夏诚华.《战后菲律宾政府菲化政策对华文教育之影响》.《东南亚华人教育论文集》,台湾:屏东师范学院出版,1995年7月.
    89.夏诚华.《菲律宾政府菲化政策形成之研究》.《亚洲研究》第八期,1994年5月.
    90.谢德超.《菲国华侨学校的哲学史观》.《亚巴里启智中学暨小学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
    91.徐淑华.《二战后影响菲律宾华人同化和融合的因素》.《八桂侨刊》,2002年第3期.
    92.徐子亮.《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4期.
    93.徐子亮.《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研究》.《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94.颜长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过去与现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 第2期.
    95.颜长城、黄端铭.《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演变》.《入国问俗》,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3年5月.
    96.颜文初.《三十年菲律宾华侨教育(1899-1929)》.《菲律宾中西学院百年纪念特刊》,1999年.
    97.杨励.《在酝酿改革声中侨校的难题》.《公理报》,1963年1月24日.
    98.伊静轩.《五十年来华侨国语运动》.《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50年4月.
    99.俞云平.《90年代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的变化》.《南洋问题研究》,1995第2期.
    100.张剑峰.《族群认同探析》[J].《学术探索》,2007年,第1期.
    101.张绍滔.《海外华文教学的文化因素》[J].《海外华文教育》,1995年,第一期
    102.章石芳、卢飞斌.《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调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03.章石芳.《论转型时期的菲律宾华文教育》.《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04.张伟.《论双语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影响》[J].《民族语文》,1988年,第1期.
    105.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C].《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6.赵金铭.《跨越与会通》.《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2期.
    107.赵振祥.《菲华报刊的发展与菲华社区的建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08.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09.周健.《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J].《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4期.
    110.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111.《语言人权的历史与现状》.见:《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
    112.鲍事天. 《养浩集》.马尼拉:菲律宾中正学院诗田文教基金会,1996年.
    113.陈烈甫.《菲律宾的资源经济与菲化政策》.中国台湾:正中书局,1959年版.
    114.陈烈甫.《菲律宾与中菲关系》.香港:香港南洋研究出版社,1955年.
    115.陈烈甫.《菲律宾的民族文化与华侨同化问题》.中国台湾:正中书局,第二版,1970年.
    116.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
    117.菲律宾各宗亲会联合会编.《华文教育言论集》,1993年3月.
    118.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编.《第三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12月.
    119.《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4)).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年.
    120.桂诗春.《实验语言学纲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12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2.桂诗春.《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3.郭熙.《华文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24.胡庚申.《国际交流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5.华金山.《福建华侨史话》.福建: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筹备组,1983年10月.
    126.黄明德.《菲律宾华侨经济》,中国台湾:海外出版社,1956年.
    127.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
    128.加涅[美).《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9.贾益民.《华文教育是一门科学》[A].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0.贾益民.《语言与文化论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32.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3.李海林.《语言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4.李开.《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35.李杨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6.林蒲田.《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137.林蒲田.《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138.刘家驹.《菲律宾菲化运动之研究》,香港:学津书店,1983年8月版.
    139.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0.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
    14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14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143.潘塾.《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4.彭聃龄.《语言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6.琼·R·马利,乔纳森·C·扬[加).《文化多样性与加拿大教育:问题与革新》(Cultural Diversity and Canadian Education:Issues and Innovations).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出版社,1984年.
    147.Renato Constantino着,吴文焕译.《菲人的错误教育》,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2001年.
    148.沙平.《汉语研究三视角》[M],香港:新香港年鉴出版社,1999年.
    149.沙平.《汉语描写语法学方法论》,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150.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51.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2.魏国安著,吴文焕译.《菲律宾社会生活中的华人:1850-1898》[M],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年版.
    153.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
    154.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155.余嘉元.《教育和心理测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156.余建英.《数据统计分析语SPSS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157.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8.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9.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60.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61.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文教部编.《海外华文教育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 社,1995年10月.
    162.周健.《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探索》,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3.周健,彭小川,张军.《汉语教学法研究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164.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
    165.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6.周幸娥.《东南亚华文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67.朱敏先.《华侨教育》[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
    168.庄善裕主编.《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169.邹嘉产,游杰汝.《汉语与华人社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0.《华侨华人概况》.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
    171.《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17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173.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编,我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活动文件汇编,2001年.
    174.陈君楣.《菲律宾华校学生中、英、菲语言态度、语言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75.陈满琪.《菲律宾华文教师教学策略与工作满意度、自尊的状况及其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76.郭有旭.《语言权利和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77.陆建胜.《菲律宾华校的华文教育》.暨南国际大学(台湾)历史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178.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79. Alejandro, R. Roces. The Chinese in Our Midst. Manila Times, October 29,1959.
    180. Andujo, E. Ethnic Identity ofTran Ethnically Adopted Hispanic Adolescents. Social Work,1988.
    181. Antonio S. Tan. 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1898-1935:A Study of Their National Awakening. Quezon City:R.P. Garcia Publishing Co.,1972.
    182. Berry, J.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
    183.Caroline Mar Wai Jong Cheong. The Chinese-Cantonese family in Manila:a study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Philippine:Sison's Printing Press,1983.
    184.Chen, Lifeng. Ethnic 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 of Young Chinese Immigrants. Docter Thesis:University of Queensland,2000.
    18-5.Chomsky,N. 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New York:Praeger,1986.
    186.Clement, R., Z. Dormyei&K.Noels.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and Group Cohes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September,1994.
    187.Crookes, G&R. Schmidt. Motivation: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 Language Learning,1991.
    188.David, Nunan.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China: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89.Edgar Wickber. The Chinese in Philippine Life,1980-1898. Philippine: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Press,1965.
    19O.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Rowley:Newbury-House.l985.
    191.Gardner R. C, Smythe P. C, Clement R, Gliksman, 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J]. Canada: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76.
    192.Gardner, R. C.&W. E. Lambert.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Canada: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
    193.Gerald A. McBeath.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the Philippine Chinese[M\ Canad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3.
    194.Hadley, A.C.O.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Proficiency-oriented Instruction. Boston:Heinle& Heinle Publishers,1986.
    195.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96.Jacques Amyot, S.J. The Manila Chines-in the Philippine Environment.Quezon City: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Press,1973.
    197.Makabe, T. Ethnic identity scale and social mobility:The case of Nisei in Toronto. The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1979.
    198.Marton, C.A& Johnson, J.E.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1992.
    199.O1neck, M. R.. Immigrants and education. In J. A. Banks& C. A. M. Banks(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1995.
    200.Parham, T.,& Helms, J. The influence of Black student's racial identity attitudes on preferences for counselor's ra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May,1981.
    2O1.Prabhu.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02.Prof.Beyer& De Veyra. A Pictorial History of the Archipelago. The Journal of the Polynesian Society,1948, P152.
    203.Rebecca, L. Oxfor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Heinle Publishers,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Inc,1990.
    204.Renato Constantino, The Nationalist Alternative. Quezon City:Foundation for Nationalist Studies,1984.
    205.Roberta, Laraga, Omas-as.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and Leg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Great Books Publishing,2005.
    206.Rod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ina: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94.
    207.Schumann, J. H. 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y:Newbury House.1978.
    2O8.Simic, A. Ethnicity as a Career for the Elderly:The Serbian-American case.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1987.
    209.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10.Stets, J. E,Burke P J.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0.
    211.Tilman, Robert 0. Philippine-Chinese yout--today and tomorrow. In:McCarthy, Charles J., ed. Philippine-Chinese profile:essays and studies. Manila, Unity for Progress,1974.
    212.Ullah, P. Self-definition and Psychological Group Formation in an Ethnic Minori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7.
    213.Vallerand, Robert J. Deci and Ryan’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a View from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214.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15.Wang Gungwu. The Chinese overseas:from earthbound China to the quest from autonomy. Singapore:Time Academic Press,1991.
    216.Wang Gungwu. 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in Wang Gungwu, J.Cushman&Wang Gungwu,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Two.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88.
    217.White, C,& Burke, P. Ethnic Role Identity among Black and White College Students: An Inter Actionist Approach.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July 1987.
    218.Willis, J. Dave.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 Macmillan Heinemann,1996.
    219.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gman,1996.
    220.Wu ChingHong.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Minority in the Philippines. Philippine:Mindanao State University,19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