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诗性的追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空间理论”的转向中,反叛、质疑、解构、重构,成为消解传统二元对立空间结构的思维方式,但同时也重建了文学对于空间的新认识立场和视角,为人们发掘现代文学更深、更广泛的意义,奠定了基础。在空间意识的维度上,将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肉体、抽象与具象、现实与想象等汇聚在一起,使之保持开放的姿态,使得我们可以突破各种文学形式风格、叙事模式,甚至学科范式的束缚,以更加多元的透视和解析手段重建文学研究的范式,扩大文学批评的视域。
     本文依据“空间理论”的基本要义,致力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空间意识的探讨和研究。尝试在现代诗学层面上,发掘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空间意识及其意义的生成,阐释其空间意境的精神特点。并将其叙述层面上的叙事空间,文本层面的结构空间,心理层面的精神空间,以及外在的社会现实空间等,融合在一起,结合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文本读解与创作阐释,从空间意识入手,深入探讨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审美机制和审美理想。并融汇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各种体裁样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在内,注重以空间链接的方式,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空间意识,进行相互开放、互为补充的论证说明,发掘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空间性建构的意识内涵和艺术特点。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在文学空间拓展中,最大限度地展示现代人对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追求。基于这种理念,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注重空间的灵活性、无限性、结构性的构筑,其目的有二:一是在思想认识层面上,体现对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追求;二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突出对文学诗性的品格和境界的追求,从中展现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自由精神。
     同时,本文还认为,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微观空间,呈现着灵动的变幻、组合的特点。它的空间意象、时空的建构,形成了其内部空间的意义组建。灵动的片段、单体的空间意象,甚至是空白和抽象的空间意象、意境,以及所传达出自然与人文、思想与艺术的审美意蕴,都成为现代文学的一种经典艺术范式。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主张以“空白”接近意义的无边无涯,以心境寓意对世俗的跨越。以各种抽象的概念或心理情绪的展现和抒发,以具体的空间意象、意境流动变化,来进行心灵空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的情感传达。实际上,也就较为恰当地应对出在现代中国,国家民族、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动,往往直接投射在个人的心灵空间,同样也映衬着个人心理发生的巨大变化。基于这种空间意识,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时间形式,不再按照正常的叙述语流而发生了空间性的变化。应对这风起云涌的巨变,空间则是以情节的淡化、开放,人格性格的平面和不成长,以及直接进行各种空间并置的手法,来完成现代的转换。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中空间结构流动变化的特质,正是以独特的审美空间来实现的,藉由间离、祛魅的形式,以此展现人生的真善美,展现内心自我的无限意义。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中的经验、超验空间的各种变化,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正类同于陌生化与间离艺术所强调的目的,根砥里都是现代自由主义作家对于经验空间的关注与同情,对于世俗、功利的超越,对于理想世界的展望,对于个体高度关注、重视的一种自由意志和自由精神的展现。
     本文指出,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空间拓展,是对现实人生的日常空间的意义赋予和审美超越,是对于彼岸人生的桃源世界的眺望,更是对自由人生的期许,对自由主义精神的追求,其中包蕴了对生命进行关爱、关注的恳切之情,爱己及人的,不受压迫且不追随大众的独立意志,表现出一种自我与自由超越性的生命、审美境界。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空间意识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发掘出其灵动个性、丰富自由、审美超越的特质。本文的阐释旨在说明,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独特的空间意识,绝不仅仅只是发生事件的场所,或者是空的容器,亦或是不变的形式,它同时是特定时代,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其审美意义更是指向了人的存在意义,人生的理想,人生的终极价值。
The diversion of spatial theory not only questions and d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space mode of thinking consisted with binary opposites, but also reconstructs the statement of space with different visions, which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exploring its further meaning. The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space's point of view integrates subject and object, mind and body, abstract and representatio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which is so receptive that we can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 of literature style and research models, even step over the bounds of different subjects and logics and by diverse perspective and analysis to reconstruct the research models and extend the horizons of criticism.
     This thesis tries to apply such spatial recognition to the research of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 literature. To interpret the space consciousness of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 literature by combining space image of poetry, narrative space of narration, structure space of text, spiritual space of psychology as well as external social reality space and so on. This way of interpretation naturally merges all kinds of modern liberalism literature together, so dose in this thesis that the analysis includes the literature styles such as novel, poetry, essay, drama, reportage and critical literature. The connection of spaces makes these literature styles open to each other and be the supplement to each other. The thesis also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structure in the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 literature works.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 literature shows modern's pursuit to spiritual liberation and freedom to the greatest extend when expanding literature space. Based on this philosophy, it focuses on the flexibility, unlimitedness and structural convertibility of the space. Firstly is to show the pursuit to spiritual freedom from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level and secondly is to show the pursuit to poetic character and state of literature from artistic esthetic level, thus the real freedom of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 literature is created.
     Firstly, the space of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 literature consists of dynamic changing and combination. The internal spac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ace imagery and construct of time and space. The dynamic fragment like singleton space imagery or even vacant and abstract space imagery can reflect the meaning of nature, cultural and artistic esthetic. The time in a novel no longer goes along with the flow of narration but with the special diversion caused by the huge change of nation, race, society and individual in Chinese modern time. Such diversion is obtained not only by using plot and characterization but also by juxtaposing all kinds of space. Secondly, the diversion of space structure in modern liberalism literature has succeeded in reflecting alienation and disenchantment with its'special aesthetic space, which is faithful to the writer's heart with the reflection of truth and goodness. The change between 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 is with the effect of alienation and defamiliarizatio. It is the sympathy and focus on experience space; the transcending of secularity and utilitarian; the concern and value to individual as well as the expectation to ideal world.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space expansion of modern liberalism literature is the transcending of meaning and aesthetic of routine space in real life and the expectation of ideal life Faramita. The special implication and ideality of modern liberalism literature is the aspiration of liberalism spirit, which contains the sincere care about life, the generous, liberal and distinctive independent will and the dynamic vitality. It is also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tate of life and aesthetic, which is beyond one self and liberty.
     From macro, medium and micro-levels, the space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liberalism literature shows its dynamic feature, abundant liberty and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All in all, it is because of the poetic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liberalism literature.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ain that the space is not only the place where things happen or only in fixed mode, but also is the product and component of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The meaning of the space refers to people's existence, ideality and significance.
引文
① [德]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② [德]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8-49页。
    ①John Gray.Liberalism, 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1986, p.ix.
    ② [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00-201页。
    ① [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7页。
    ② [荷兰]巴鲁赫·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70页。
    ③ [荷兰]巴鲁赫·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2页。
    ④ [德]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9页。
    ⑤ 吴春华:《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⑥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 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7页。
    ①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页。
    ② [英]以塞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248页。
    ③ 元青:《杜威与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④ [英]以赛亚·柏林:《自由四论》,陈晓林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第229页。
    ①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上),曹海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②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上),曹海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③ [英]皮埃尔·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曹海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④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导论),曹海军刘训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9页。
    ②[英]J.B.伯里:《思想自由史》,宋桂煌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③[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0页。
    ④严复:《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① 严复:《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页。
    ② 严复:《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③ 胡适:《我的歧路》,《胡适文存》(第三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第108页。
    ①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193页。
    ②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196页。
    ③ 酬适:《谈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第1卷),唐德刚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页。
    ④ 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星期评论》,1919年10月10日。
    ⑤ 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星期评论》,1919年10月10日。
    ⑥ 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60页。
    ①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全集》(第4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3页。
    ② 周作人:《思想革命》,《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③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年12月15日。
    ④ 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艺术与生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
    ① 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② 苏文光:《论中国自由主义文艺思想派别及其消长》,《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③ 钱理群:《试论五四时期“人的觉醒”》,《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
    ① 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文学评论》,1989年第3、4期。
    ② 陈思和:《关于周作人的传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3期。
    ③ 支克坚:《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上、下),《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9、10期。
    ④ 毕兰:《自由的文学与文学的自由——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发展的悲剧历程》,《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⑤ 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⑥ 胡梅仙:《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⑦ 王毅:《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2期。
    ⑧ 王毅:《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三个阶段》,《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4期。
    ① 王俊:《四十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研究》,《长江学术》,2011年第3期。
    ② 张体坤:《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探源》(硕士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③ 马俊山:《“反差不多运动”:三十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尾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④ 支克坚:《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在昨天和今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
    ⑤ 刘淑玲:《自由主义往哪里走?——1946-1949:<大公报>的文人立场与京派作家的文学选择》,《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5期。
    ⑥ 胡传吉:《自由主义文学理想的终结(1945.8-1949.10)》,《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⑦ 王兵:《左翼及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儒道传统思想》,《唐都学刊》,2004年第3期。
    ⑧ 张体坤、周安华:《从散漫“自由”观念到系统意识形态:论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自由”理念》,《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① 陈国恩:《自由主义文学与启蒙思潮》,《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4期。
    ② 马俊山:《现代自由主义作家与新文学人文合法性》,《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③ 肖向明:《自由主义与“五四”文学的流变》,《思想战线》,2004年第5期。
    ④ 邓伟:《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与学院文化》,《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
    ⑤ 胡明贵、杨健民:《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福建论坛》,2010年第11期。
    ⑥ 吴福辉:《正视自由主义作家的人生理想——读梁实秋<雅舍轶文>随感》,《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⑦ 郑万鹏:《梁实秋自由主义的文学理想》,《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
    ⑧ 邓年、张爱武:《沈从文自由主义文学思想初探》,《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⑨ 解志熙:《“乡下人”的经验与“自由派”的立场之窘困——沈从文佚文废邮校读札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1期。
    ⑩ 张森:《论沈从文的政治思想》,《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① 刘希云:《论林语堂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文学观》,《齐鲁学刊》,2011年第6期。
    ② 周仁政:《论林语堂的自由个人主义文化观》,《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③ 王光和:《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文学观》,《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④ 贾颖妮:《突围与超越——论穆旦的自由主义立场》,《名作欣赏》,2005年第10期。
    ⑤ 冯慧敏:《凌叔华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⑥ 韩向东:《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与文学创作》(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1年。
    ⑦ 吴建萍:《论胡秋原的自由主义文艺观》(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9年。
    ⑧ 周泉根:《从自由看“京派”——论“京派”文学观念的本质特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⑨ 吕若涵:《寻找思想文化的立足点——20年代“自由思想者”的理想构造》,《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⑩ 李春红:《“新月派”的形成及理性精神》,《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1 倪邦文:《自由者梦寻——“现代评论派”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① 赵王寻:《翻译与鲁迅的阶级之“眼”:在自由主义文学与政党文学以外》,《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5、6期。
    ② 贾智娴:《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硕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大学,2003年。
    ③ 傅光明:《老舍:“人民艺术家”与自由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④ 郑万鹏:《老舍:纵贯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⑤ 赵海彦的《近年“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述评》(《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⑥ 万书荣:《近十年来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综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笫1期。
    ⑦ 万书荣:《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对当前文学批评建设的启示》,《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⑧ 牛学智:《自由的文学及文学的自由——刘川鄂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及批评观》,《当代文坛》,2009年第1期。
    ⑨ 龙其林:《自由之镜的找寻与文学历史的还原——评胡梅仙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1898-1937))》,《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Warf,Arias.The Spatial Turn: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New York:Routldge.2009, p1.
    ①Henri Lefebvr.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Blackwell,1991,pp11-12.
    ②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参见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① [美]Edward W.Soja:《第三空间——去向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包亚明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② [美]Edward W.Soja:《第三空间——去向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包亚明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0-81页。
    ① [美]保罗·蒂里希:《蒂里希选集》,成显聪、王作虹译,何光沪主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19页。
    ② [美]爱德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③ [美]爱德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 [美]爱德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②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07页。
    ① 黄健、王东莉:《文学与人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9页。
    ② [美]凯·埃·吉尔伯特[德]赫·库恩:《美学史》(上卷),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82页。
    ① [俄]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页。
    ②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
    ③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①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页。
    ②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75-276页。
    ① 朱光潜:《我对本刊的希望》,《文学杂志》,1937年5月创刊号。
    ②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第283页。
    ① 梁宗岱:《诗与真·保罗·瓦雷里》,《梁宗岱文集》(第2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①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4页。
    ① [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5页。
    ① [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问》,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5页。
    ② [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4页。
    ③ [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12页。
    ④ [法]安德列·巴利诺:《巴什拉传》,顾嘉琛杜小真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407页。
    ① [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② 参见:陆扬《空间理论与文学空间》,《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美]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秦林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②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③ [美]杰罗姆·科林柯维支:《作为人造物的小说:当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秦林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④ [俄]M·M·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页。
    ① 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第130页。
    ② [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③ 周作人:《古今中外派》,《晨报副刊》,1922年4月2日。
    ①[美]Edward W.Soja:《第三空间——去向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包亚明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104页。
    ① 梁宗岱:《诗与真·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第2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② 刘士林:《一种超越二元思维的经验方法》,《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① 老子:《小国寡民》,见刘康德《老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
    ② 孔子:《礼记·礼运》,见叶绍钧选注《礼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34页。
    ③ 李健吾:《(画廊集)——李广田先生作》,《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474页。
    ① 师陀:《(果园城记)序》,《师陀全集》(第1卷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2页。
    ② 灌婴:《桥》,《新月》,1932年4月5期。
    ③ 汪曾祺:《万寿宫丁¨响——代序》,《废名短篇小说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① 朱光潜:《文学与民众》,《朱光潜全集》(第五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1987年版,第14-15页。
    ② 朱光潜:《从沈从文的人格看沈从文的文艺风格》,《花城》,1980年第5期。
    ③ 林语堂:《林语堂自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① [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② 《<红毛长谈>出版预告》,《观察》,1948年6月5日。
    ③ 王德威:《贾宝玉坐潜水艇:晚清科幻小说新论》,《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0页。
    ④ 《萧乾笔谈“塔塔木林”和<红毛长谈>》,参见李辉《萧乾<红毛长谈>的命运》,《书城》,2010年第4期。
    ⑤ [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① [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问》,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② 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第3卷第11期,1944年5月。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286页。
    ① 也冯至:《决断》,《文学杂志》第2卷第3期,1947年8月。
    ① [德]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读本》,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4页。
    ② 沈启无:《南来随笔》,《苦竹》第2期,1944年11月。
    ③ 吴泰昌:《秋天里的钱钟书》,《新民晚报》,1990年12月2日。
    ① 周作人:《燕知草跋》,《燕知草》,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页。
    ②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4号,1916年12月1日。
    ③ 周作人:《贵族的与平民的》,《自己的园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① 陈漱渝:《雅舍小品现象——我观粱实秋散文》,《梁实秋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① 粱宗岱.:《梁宗岱文集》(评论卷).,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②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译本序,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页。
    ① 徐志摩:《列宁忌日——谈革命》,《徐志摩全集》(第3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页。
    ② 徐志摩:《关于党化教育的讨论——答张象鼎先生》,《徐志摩全集》(第3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③ 胡适:《追悼志摩》,《胡适文集》(第7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6页。
    ① 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1页。
    ① 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转引自: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① [荷兰]D·佛克马E·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② 胡适:《易卜生主义》,1918年6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6号。
    ① [法]明兴礼:《巴金的小说》,《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钱林森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133页。
    ①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148页。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19页。
    ① 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② 李健吾:《篱下集——萧乾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①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7页。
    ②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①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下),倪梁康编,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6页。
    ② 倪槊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3页。
    ①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7页。
    ① 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1935年12月《中学生》第60期。
    ② 梁宗岱:《诗与真·序》,《梁宗岱文集》(第2卷),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 [德]马丁·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④ [德]马丁·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⑤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8页。
    ① [美]A·J·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② 黄健:《意义的重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1页。
    ③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页。
    ④ 陈欣:《建筑空间观念断想》,《今日先锋》第3集,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72页。
    ①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213页。
    ② 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① 周晓明:《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体题三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② 梁宗岱:《诗与真·序》,《梁宗岱文集》(第2卷),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③《朱光潜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④ 李健吾:《答(鱼口集)作者》,《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⑤ 李健吾:《<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① 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页-400页。
    ① 朱光潜:《无言之美》,《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② 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林徽因文集·建筑卷》,梁从诚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③ 林徽因粱思成:《平郊建筑杂录》,《中国营造学社会刊》,1932年第3卷。第4期。
    ①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宗白华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43页。
    ②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页。
    ③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页。
    ① 李健吾:《<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② 盂实:《桥》,《文学杂志》第1卷第3期,1937年7月1日。
    ③ [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97页。
    ① 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13页。
    ② 《<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③ [日]池上佳彦,《诗学与文化符号学》,林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④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① [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② [德]沃尔夫冈·伊塞尔:转引自《读者反应批评引论》,[美]简·汤普金斯:《读者反应批评》,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③ [德]沃尔夫冈·伊塞尔:《阅读过程的现象学研究》,《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出版者前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④ 参見废名《竹林的故事·序》,《竹林的故事》,北京:北新书店,1925年版。
    ① [美]斯蒂芬·欧文《追忆》,郑学勤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3页。
    ① [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13页,。
    ① 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② [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③ 废名:《中国文章》,《废名集》(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0-1372页。
    ④ 朱光潜:《谈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① 萧乾:《<创作四试>前记》,《萧乾选集》(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页。
    ② 朱光潜:《谈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① 萧乾:《萧乾短篇小说选·序》,《萧乾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② 萧乾:《欣赏的距离》,《书评·书缘·书话》,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
    ③ 萧乾:《<创作四试>前记》,《萧乾选集》(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页。
    ④ 李健吾:《<篱下集——萧乾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⑤ 李健吾:《<篱下集——萧乾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⑥ 李健吾:《<篱下集——萧乾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① 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① 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四记》,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① 参见:师陀《果园城记·序》,《果园城记》,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46年版。
    ② 参见师陀《新版后记》,《果园城记》,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① 李健吾:《里门拾记——芦焚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① [古罗马]A·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2页。
    ①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页。
    ② 周作人:《怀废名》,《古今》,第二十、二十一期合刊,1943年4月10日。
    ③ [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版,第293页。
    ① 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151页。
    ① 张爱玲:《(传奇)再版序》,《张爱玲文集》(第4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38页。
    ② 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文集》,(第10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296页。
    ①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4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页。
    ② 朱自清:《读<心病)》,《.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年2月7日。
    ③ 吴晓东:《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天涯》,2002年第5期。
    ① 袁可嘉:《欧美现代派小说概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② 李健吾:《<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① [美]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问形式》,《现代小说中的空问形式》,秦林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饭,第3页
    ① 梅尔巴·卡迪-基恩:《现代主义音景与智性的聆听:听觉感知的叙事研究》,陈永国译,《当代叙事理论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4页。
    ① 林徽因:《大公报文艺从制小说选题记》,《林徽因文集(文学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② 萧乾:《财狂之演出》,《南开校友》,1936年第3期。
    ③ 刘承华:《潇洒与飘逸的极致——对绝句艺术的美学分析》,《东方丛刊》,1996年第2期。
    ① 盂实:《桥》,《文学杂志》,第3期,1937年7月1日1卷。
    ② 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第130页。
    ① 李健吾:《<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② 孟实:《桥》,《文学杂志》,第3期,1937年7月1日1卷。
    ① 许地山:《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起我的祖母》,《小说月报》,1924年15卷,第5号。
    ② 参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年—1916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①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冯文炳研究资料》,陈振国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96-197页。
    ② 鹤西:《谈〈桥〉与〈莫须有先生传〉》,《冯文炳研究资料》,陈振国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① 吴晓东:《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天涯》,2002年,第5期。
    ② [美]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秦林芳等译,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页。
    ①吉素芬:《林徽因小说解读》,《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23卷,第2期。
    ① 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②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4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174页。
    ③ 粱宗岱:《诗与真·谈诗》,《梁宗岱文集》(第2卷),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① 詹世友:《论精神空间》,《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
    ② 吴晓曹苇舫:《论意象的存在形态与情感空间的创构》,《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③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④ [意]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① [意]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① [意]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② [意]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张似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① 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读书》,1982年,第2期。
    ②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③ 穆木天:《<梦家诗集>与<铁马集>》,《现代》,1936年4卷6期。
    刘西渭:《<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李健吾批评文集》,郭宏安编,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① 黄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时空观》,《人文杂志》,2010年第6期。
    ②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① [英]弗兰克斯·彭茨等编:《空间——剑桥年度主题讲座》,马光亭章绍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版,第53页。
    ② 引自孙周兴演讲:《海德格尔与艺术现象学》,2011年5月15日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①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
    ① 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文集II·评论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② 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粱宗岱文集II·评论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① [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选集》(上),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56页。
    ②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序》,《自己的园地》,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页。
    ③ 唐湜:《含咀英华》,《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43页。
    ① 张东荪:《思想自由与文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丁守和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②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③ 胡适:《蕙的风·序》,《努力周报》,1922年9月24日。
    ④ 朱光潜:《我对于本刊的意见》,《文学杂志》,1937年创刊号。
    ① 霍[英]斯图尔特·覆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② [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③ 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 [美]苏珊·卡纳斯·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②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李小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3—-124页。
    ① 施康强:《萨特文论选·译者导言》,《萨特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② 蒋承勇:《论西方文学的异化主题与社会批判意识》,《台州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③ 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经验”条目。
    ④ 见陶银骠主编:《简明西方哲学辞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超验”条目。
    ① [德]伊曼努尔·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06页。
    ① 萧乾:《围城的启示》,《萧乾全集》(第6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34-735页。
    ② [苏联]德·弗·扎东斯基:《卡夫卡真貌》,《现代文艺理论译丛》,现代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第5期,第71页。
    ①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②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① 李健吾:《<边城)—沈从文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① 废名:《十年诗草》,《废名讲新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② 废名:《十年诗草》,《废名讲新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③ [英]维克多·施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7页。
    ① [英]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② 黄佐临:《德国戏剧艺术家布莱希特》,《我与写意戏剧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65页。
    ③ [英]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① 参见师陀:《新版后记》,《果园城记》,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48页。
    ① 沈从文:《水云》,《文学创作》,一九四三年一月。
    ② [美]史蒂文·C·布拉萨,《景观美学》,彭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① [美]金介甫:《沈从文传》,符家钦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56-257页。
    ① [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9页。
    ① [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2页。
    ②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文集》(第4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11-412页。
    ③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朱光潜全集》(第6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304页。
    ① [阿根延]豪·路·博尔赫斯:《作家的作家们——博尔赫斯谈创作》,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 [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① 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文汇报·文艺周刊》,1985年3月10日。
    ①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版,第9页。
    ② 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文汇报·文艺周刊》,1985年3月10日。
    ③ 沈从文:《石子河后记》,《沈从文文集》(第3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90页。
    ① 师陀:《我的风格》,《师陀全集》(第5卷),刘增杰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页。
    ②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舒明等译,香港:香港中文人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3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① 废名:《<废名小说选>序》,《废名集》(第6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7页。
    ① 胡适:《我们走那条路》,《新月》月刊第二卷第10期,1930年4月。
    ① 沈从文:《看虹录》,《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
    ① 废名:《梦》,《废名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② 沈从文:《美与爱》,《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页。
    ③ 李健吾:《(边城)——沈从文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④ 朱光潜:《论冯文炳》,《朱光潜全集》(第16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①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
    ②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钟叔河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5页。
    ③ 朱光潜:《王静安的(浣溪沙)》,《朱光潜全集》(第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06页。
    ① 参见:《社会科学新辞典》“自由意志”条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3页。
    ① [德]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② 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③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① [美]A·J·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② 沈从文:《抽象的抒情》,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① 沈从文:《沉默》,《沈从文全集》(第1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② 沈从文:《沉默》,《沈从文全集》(第1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108页。
    ①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梁实秋论文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245页。
    ② 张爱玲:《烬余录》,《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③ 胡适:《自由主义》,《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65-66页。
    ① 废名:《闲话》,《废名集》(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5页。
    ① 陈思和:《六十年文学话土改》,《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① 刘士林:《关于“中国诗性文化”的知识报告》,《烟台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② 叶秀山:《守护着那诗的意境》,《读书》,1988年第8期。
    ③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① 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
    ② 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③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7页-258页。
    ①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0页。
    ②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页。
    ①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②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页。
    ③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页。
    ①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页。
    ② [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梁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①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② 王尧:《乡关何处——2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页。
    ① 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
    ② [德]马丁·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① [德]马J‘·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19-1120页。
    ② [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25页。
    ③ [德]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4页。
    1、周作人:《周作人自编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2、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钟叔河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废名:《废名集》,王风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废名:《废名讲诗》,陈建军,冯思纯编订,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张兆和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7、师陀:《师陀全集》,刘增杰编校,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萧乾:《萧乾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林徽因:《林徽因文集》,梁从诫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0、林徽因:《林徽因诗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1、凌叔华:《凌叔华文集》,傅光明编选,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12、凌叔华:《凌叔华文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13、李健吾:《心病》,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版。
    14、李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张大明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
    15、刘西渭:《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李健吾:《咀华与杂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7、李健吾:《李健吾散文选集》,寇显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8、汪曾祺:《汪曾祺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19、徐志摩:《徐志摩全集》,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朱湘:《朱湘诗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1、陈梦家:《梦家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2、戴望舒:《戴望舒全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23、卞之琳:《卞之琳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丁西林:《丁西林剧作全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25、梁实秋:《梁实秋文集》,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26、林语堂:《林语堂全集》,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
    27、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8、何其芳:《画梦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丰子恺:《丰子恺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0、丰子恺:《丰子恺漫画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1、钱钟书:《钱钟书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3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金宏达、于青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3、冯至:《冯至全集》,韩耀成等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4、郑敏:《郑敏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杜运燮:《杜运燮诗文集》,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6、老舍:《老舍全集》,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
    37、巴金:《巴金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艾芜:《艾芜文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9、卞之琳:《卞之琳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0、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1、王国维:《王国维集》周锡山编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43、梁宗岱:《梁宗岱文集》,马海甸主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4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6、胡秋原:《文学艺术论集》,台湾:学术出版社,1979年版。
    47、严复:《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8、胡适:《胡适全集》,季羡林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9、蔡元培:《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0、瞿秋白:《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4、[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主义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5、[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8、[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胡骑席学媛安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9、[德]帕普克:《知识自由与秩序》,黄冰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美]乔尔·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王守昌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英]伯里:《思想自由史》,宋桂煌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3、李强:《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5、殷海光林毓生:《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
    16、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版。
    18、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19、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20、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21、许纪霖:《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24、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5、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26、胡梅仙:《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9、[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0、[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31、[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倪梁康编,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版。
    3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34、[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36、[德]尼采:《论道德谱系》,周红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37、[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8、[法]托多罗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9、[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版。
    40、[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41、[法]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43、[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4、[法]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5、[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46、[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7、[英]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0、[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1、[俄]鲍·安·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彭甄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2、[英]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渠东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3、[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4、[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5、[加]诺思诺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6、[美]W·布斯:《小说修辞学》,周宪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7、[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58、[苏]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59、[苏]米哈伊尔·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0、[美]约瑟夫·弗兰克等:《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秦林芳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1、[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2、[英]罗杰·福勒:《语言学与小说》,於宁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63、[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严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64、[秘鲁]巴·略萨:《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赵德明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5、[英]弗兰克·克默德:《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刘建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6、[法]贝尔纳·瓦特莱:《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陈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7、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9、南帆:《文学的维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70、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1、赵毅衡:《重访新批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72、申丹:《小说叙述学与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3、格非:《小说叙事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4、张大春:《小说稗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张新军:《可能世界叙事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6、[瑞士]沃尔夫冈·伊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陈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77、[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78、[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9、[日]池上佳彦:《诗学与文化符号学》,林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80、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1、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李咏吟:《诗学解释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3、[德]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4、[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5、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6、[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法]布朗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8、[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89、[法]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0、[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91、[希腊]安东尼·C·安东尼亚德斯:《史诗空间》,刘耀辉译,周玉鹏校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92、[美]Edward W.Soja:《第三空间》,陆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3、[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
    94、[英]弗兰克斯·彭茨等编:《空间——剑桥年度主题讲座》,马光亭章绍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95、[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6、[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蔡运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7、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8、王笛:《时间·空间·书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9、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0、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1、许纪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2、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3、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4、[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05、[英]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卢晖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6、[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7、[德]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08、[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9、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10、余英时:《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版。
    111、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3、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6、孔范今:《20世纪中国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17、范伯群朱栋霖:《1898-1948中外文学比较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8、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19、张大明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20、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2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2、殷国明:《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1989年版。
    123、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4、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5、张新颖:《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1版。
    126、俞兆平:《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7、黄健:《意义的重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8、周来祥:《论中国古典美学》,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129、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
    130、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3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32、赵宪章:《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读》,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33、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5、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6、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7、吴晓东:《废名·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138、陈晓兰:《想象异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39、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0、黄健王东莉:《文学与人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1、李楠明:《价值主体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42、劳承万:《审美中介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43、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4、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46、[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4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8、[美]H·R·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9、[瑞士]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
    150、[日]今道友信:《存在主义美学》,崔相路王生平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1、[丹]丹·扎哈维:《主体性与自身性》,蔡文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52、[英]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邢历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版。
    1、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综论》,《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
    2、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3期。
    3、刘川鄂:《自由主义文学概观》,《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4期。
    4、陈思和:《关于周作人的传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3期。
    5、高力克:《徐志摩与胡适的苏俄之争》,《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6、解志熙:《现代作家的存在探寻》,《文学评论》,1990年第5、6期。
    7、旷新年:《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个人、家、国关系的重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8、吴晓东:《意念和心象——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9、吴秀明:《沈从文的另一个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
    10、马大康:《审美形式、文学虚构与人的存在》,《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11、黄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时空观》《人 文杂志》,2010年第6期。
    12、王平:《“窗子内外”——以空间流通看林徽因文学作品的“建筑意”》,《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
    13、龙迪勇:《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14、程锡麟等:《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15、刘进才:《论京派小说的空间形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6、刘勇:《废名小说的时间与空间》,《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
    17、张直心王平:《湖山有灵,诗文有心——俞平伯与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8、刘川鄂:《三十年代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比较论》,《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9、文学武:《朱光潜、梁宗岱诗学理论比较论》,《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
    20、吴晓东:《“东方理想国”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成》,《现代中国》,2001年第1辑。
    21、艾秀梅:《日常生活的沉沦与拯救——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22、赵志勇:《布菜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再认识》,《戏剧》,2005年第3期。
    23、李佳:《<雪晴>:超越抒情的探索——沈从文小说抒情话语转型的一例个案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4、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博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08年。
    25、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11年。
    26、陈啸:《京派散文:走向塔尖》(博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8年。
    27、冯晖:《京派小说与道家因缘》(博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8年。
    28、王倩文:《乐生境界——京派文学的审美现代性构建》(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7年。
    29、鲁美妍:《京派文学意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青岛大学,2003年。
    30、周海燕:《“果园城”的空间意象解析》(硕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