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人居环境的特殊样本——雪域高原条件下西藏城市人居环境的变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pecial Sample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The Change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Tibetan C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nowy Plateaus
  • 作者:何一民 ; 杨洪永 ; 李馨妤
  • 英文作者:He Yimin;Yang Hongyong;
  • 关键词:城市文明 ; 城市人居环境 ; 高原 ; 西藏 ; 空间布局 ; 生态环境 ; 新能源
  • 中文刊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03
  • 出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年:2019
  • 期:06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变迁研究”(16ZDA135)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199-207
  • 页数:9
  • CN:51-1671/C
  • ISSN:1004-3926
  • 分类号:R126
摘要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很多地方都不适合人类生存。但自远古以来西藏人民就在雪域高原条件下创造了城市文明,并构建了适合高原条件的城市人居环境,其城市选址、空间布局和住居建筑等都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顺应自然,展现了西藏人民的人居智慧,西藏城市成为全球人居环境的一个特殊样本。20世纪中叶西藏民主改革以来,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援藏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藏高原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对高原自然规律认识不断加深的基础上,运用智慧和能力,将城市人居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引文
[1]《科技与社会发展》编辑委员会编.科技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赤烈曲扎.西藏风土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
    [3]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沈渭寿等.西藏地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5][日]山县初男.西藏通览[M].(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影印.
    [6]何一民,刘扬,何永之.从边缘到中心:晚清民国西康行政地位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8).
    [7]何一民等.中国西部农牧地区城市历史变迁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8]李雪铭等.地理学视角的人居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陈加琎主编.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
    [10]杨勤业,郑度.西藏地理(自然卷)[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
    [11]马鸿譞.西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困境与出路[N].人民论坛,2014-12-12.
    [12]柏春.城市气候设计: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3]何一民,付志刚.自由与开放:清代民国时期西藏城市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J].史林,2013(2).
    [14]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5]吴良镛.中国人居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6][美]J.唐纳德·修斯.世界环境史——人类在地球生命中的角色转变[M].赵长凤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7]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18]西藏水利发展史上的四个“最”[N].西藏日报,2015-09-14.
    [19]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志·城乡建设志[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20]金世洵.西藏要坚持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相协调的能源发展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7(5).
    [21][印度]艾哈默得·辛哈.入藏四年[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22]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日喀则地区志[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
    [23]江村罗布主编.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记录·西藏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24]张晓明编.见证百年西藏-西藏历史见证人访谈录[M].王国振译.北京:五洲传媒出版社,2004.
    [25]杜泰.我亲身经历的西藏变化[A]//张晓明编,见证百年西藏——西藏历史见证人访谈录[M].王国振译.北京:五洲传媒出版社,2004.
    [26]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林周县志[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27]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西藏自治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Z].2018-07-19.
    [28]拉萨市档案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Z].宣传要点,全宗号B1,案卷号16,目录号11.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3.
    [30]温克刚主编.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西藏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31]曹生奎等.青海高原地震重灾区的灾害特点及成因探析[J].灾害学,2005(1).
    [32]西藏地方历史档案丛书.灾异志·水灾篇[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
    [33]事实胜于雄辩,旧西藏真相是这样的——评达赖集团《中共所谓“旧西藏是一个封建农奴制”》纯属虚构一文[N].新华每日电讯7版,2010-02-22.
    [34]何一民.世界屋脊上的城市:西藏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5]傅崇兰.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6]饶会林主编.城市文化与文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7]杜启明.西藏传统建筑——高原上的创造力[J].中国文化遗产,2009(6).
    [38]闻人军.考工记·叙[A]//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9]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擦珠·阿洛旺桑小传[A]//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40]蒙藏委员会编印室.西藏纪要[M].中华印刷公司,1930.
    [41]西藏昌都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昌都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42]王世睿.进藏纪程[A]//吴丰培.川藏游踪汇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43]邓真,何一民.论高原环境、民族特性及宗教信仰对城市建筑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44]郑堆.这里是西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45]彭怡,曹麻茹.自由生长的西藏传统建筑——西藏传统建筑布局与空间形态初探[J].中外建筑,2008(10).
    [46]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编.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西藏百户家庭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