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整的微观研究——来自全国代表性农户跟踪调查的经验证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Micro-study on Employment Adjust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a Follow-up Survey of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Farmers
  • 作者:张同龙 ; 张俪娜 ; 张林秀
  • 英文作者:Zhang Tonglong;Zhang Lina;Zhang Linxiu;
  •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市场 ; 就业调整 ; 就业转换
  • 英文关键词:Rural Labor Market;;Employment Adjustment;;Transformation of Employment
  • 中文刊名:中国农村经济
  • 英文刊名:Chinese Rural Economy
  • 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
  • 出版日期:2019-08-30
  • 出版单位:中国农村经济
  • 年:2019
  • 期:0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农地确权政策实施对激活农村农地流转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7BJL009)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22-37
  • 页数:16
  • CN:11-1262/F
  • ISSN:1002-8870
  • 分类号:F323.6;F249.2
摘要
本文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村劳动力跟踪调查数据集,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整的实现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和不同行业间的就业调整过程,本文研究表明,这一调整主要是通过新劳动力进入非农就业、原有劳动力退出非农就业,而不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间平滑的就业转换来实现的。进一步,本文实证分析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年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变量是影响就业转换的主要因素,其中,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分别呈稳健的U型和倒U型影响。
        Based o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 set of rural labor force, this article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employment adjust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and its determining factors. By analyzing the adjustment process of rural labor force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different se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justment i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the entry of new labor force into off-farm employment and the exit of original labor force from off-farm employment, rather than through the smooth employment transformation among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sectors.Furthermore, the empirical estimation results show that variables such as age,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employment transformation. Among them, age and education years have shown a robust U-shaped and inverted U-shaped impact, respectively.
引文
1.蔡昉,2007:《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经济研究》第7期。
    2 .顾海兵,1997:《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探析》,《金融信息参考》第5期。
    3 .李亚伯,2003:《我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与测算》,《当代财经》第3期。
    4 .吴要武,2009:《非正规就业者的未来》,《经济研究》第7期。
    5 .王全兴,2016:《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社会科学报》第4版。
    6 .王亚柯、罗楚亮,2012:《经济转轨背景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期。
    7 .王智波、李长洪,2016:《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探究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的形成机制》,《经济学(季刊)》第3期。
    8 .屈小博、程杰,2017:《劳动力供给转变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联度》,《改革》第3期。
    9 .谢增毅,2017:《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劳动合同法的修改》,《法学研究》第2期。
    10 .张林秀、罗泽尔、霍艾米,1998:《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发育关系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11 .张同龙、张林秀,2018:《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演进看刘易斯拐点》,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工作论文No.C2018001,http://nsaid.scau.edu.cn/2018/0711/c2156a91303/page.htm。
    12 . de Brauw, A., J. Huang, S. Rozelle, L. Zhang and Y. Zhang, 2002,“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s During the Reform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0(2):329-353.
    13 . Li, H., P. W. Liu, and J. Zhang, 2012,“Estimating Returns to Education Using Twins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97(2):494-504.
    14 . Li, Q., J. Huang, R. Luo, and C. Liu, 2013,“China's Labor Transition and the Future of China's Rural Wages and Employment”, China&World Economy, 21(3):4-24.
    15 . Meng, X. and J. Zhang, 2001,“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9(3):485-504.
    16 . Meng, X., 2012,“Labor Market Outcomes and Reform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 26(4):75-102.
    17 . Meng, X., K. Shen and S. Xue, 2013,“Economic Reform, Education Expansion and Earnings Inequality for Urban Males in China, 1988–2009”,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41(1):227-244.
    18 . Mc 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7,“Jobs Lost, Jobs Gained:Work Force Transitions in a Time of Automation”,https://www.balough.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1-dec-2017-mckinsey-excurtive-summary.pdf.
    19 . Zhao, Z., 2005,“Migration, Labor Market Flexibility, and Wage Determination in China:A Review”,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43(2):285-312.
    (1)顾海兵(1997)估算了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张林秀等(1998)说明农村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步形成;de Brauw et al.(2002)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良好运行有利于劳动力转换;李亚伯(2003)、蔡昉(2007)、吴要武(2009)、Li et al.(2013)、王全兴(2016)、谢增毅(2017)和王亚柯、罗楚亮(2012)均认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灵活度较高。为与图1比较,本文按行业分别计算了城镇和农村就业与增加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发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前六位行业中,除制造业外,其他五个行业相关系数都高于城镇,且都在1%水平下显著。
    (1)按照2015年就业数据进行排序所得,6大行业占2015年非农就业的90%以上。
    (1)麦肯锡(Mc Kinsey)的研究报告中提供了两个版本,这是自动化发展迅猛的版本。若是自动化发展缓慢,相应的数字是:4亿、7500万和1200万。
    (1)该调查是由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持的多轮跟踪调查。以往三轮调查分别于2005年、2008年和2012年展开,样本村和样本户一直保持不变。
    (2)当被访人在某一年度从事多于一份工作时,按照工作时间来决定哪份是主要工作。若工作时间相同,进一步根据收入来判断。
    (3)受限于数据,本文无法区分主动调整和被动调整。
    (4)举例来说,如果在同一年度,同时发生了一个劳动力从第三产业转换到第二产业和另一个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转换到第三产业,加总数据无法体现这一变化。
    (1)依照研究伦理和相关法律,只询问了在16周岁到65周岁之间的个人就业情况。
    (2)对于这一部分进一步细致分解,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对于年轻的劳动力的吸引力,以及处于不工作状态(劳动参与意愿低)的吸引力和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限于篇幅,暂不展示具体数据。
    (1)当然,从趋势上看,这种就业转换的比例越来越高。
    (1)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201710/P020171220358908336080.pdf。
    (2)另外,对于实现行业间就业转换的劳动力,由于发生于两个固定行业间的转换比例相对较小,为了更好地与新进入与退出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形成对比,本文将农村劳动力由某一行业转换到其他所有行业的劳动力进行了加总。需要注意产业层次的转换是单一产业之间的转换(1对1),而行业层次的转换因涉及多个行业,所以是多个行业与单一行业的转换(1对18)。
    (1)这与中国制造业的行业萎缩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结构调整是一致的(与其他非农行业相比,制造业就业减少的速度最快)。
    (2)对此研究远超出农村劳动力市场范畴,难以把握。本文通过控制时间和地域的固定效应,剔除了这方面因素的冲击。
    (1)是否有技能主要是指是否有手艺,这种手艺可以为其带来收入,比如瓦工、电工、司机等。
    (2)是否结婚、受教育年限、是否有手艺、是否党员,本质上都有内生性,因为这些都是主体的选择结果,降低内生性对估计威胁的一个手段是加入父母受教育年限以及上学时的成绩,结果变化不大,限于篇幅未汇报。
    (3)本研究所使用的大样本数据能控制到家户层面的固定效应,可以解决以往研究中最为困难的遗漏变量问题,如个人智力、体力等遗传特征和家庭社会资本等。
    (4)同时控制双向固定效应,可以剔除包括宏观因素和地域因素的影响,从而对于个体特征的影响估计更加可靠。
    (1)关于U型效应,很可能是两种效应的折中结果。由于劳动力市场偏爱年轻劳动力,随着年龄增大,劳动力的主动转换工作的可能性下降;同时企业也会筛选劳动力,他们被动转换工作的可能性上升。U型效应随时间的最低点前移,也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趋紧的表现。
    (2)数据显示,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比第二产业高将近1.5年,拥有技能的劳动力占比高7.6个百分点。
    (3)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些人力资本只在相似行业(同一产业)起作用,所以不会有助于转换产业。
    (1)这可能和样本中朝鲜族相对较多有关(吉林省有一个朝鲜族自治县被选为样本县),由于地理和语言优势,他们多数较容易在韩国找到工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