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诉讼标的及其识别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Subject-matter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Action and Its Identification
  • 作者:吴良志
  • 英文作者:WU Liang-zhi;
  • 关键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 诉讼标的 ; 识别 ; 衔接
  • 英文关键词: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action;;subject-matter of action;;identification;;connection
  • 中文刊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武汉海事法院;
  • 出版日期:2019-07-20
  • 出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04
  • 语种:中文;
  • 页:35-48
  • 页数:14
  • CN:42-1627/C
  • ISSN:1671-0169
  • 分类号:D925.1;D922.68
摘要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广义民事诉讼诉讼标的的一种特别形式。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诉讼标的与环境公益诉讼标的具有共通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诉讼标的是指权利人、赔偿权利人与赔偿义务人之间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所致环境损害而发生的具有给付内容的争议并要求法院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的对象。以"一体化"、"体系性"民事诉讼标的识别标准来应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相关问题会遭遇解释困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标的应采功能二元化条件下形态相对化分析方法,即在保护生态环境利益功能与保障程序利益功能二元化条件下在诉之变更、合并、重复诉讼、既判力客观范围等方面对重要程序节点进行诉讼标的形态相对化分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关联诉讼之间的衔接亦可通过诉讼标的理论进行分析。
        The subject-matter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action is a special form of the object-matter of civil actions in a broad sense,which has commonality with that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The subject-matter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action refers to the object of the dispute with payment content between the obligee,the obligee for compensation and the obligor for compensation for environmental damage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r ecological damage and the court is required to hear and make a judgment. The monistic or systematic paradigm of identification for the subject-matter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action encounters theoretical difficulty of interpretation. Therefore,a method of morphological relativiz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unctional dualism should be adopted to identify the object-matter of compensation action for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Accordingly,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dual function of protecting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and protecting procedural interests,the object-matter of litigation is relativized in terms of alteration or joinder of a claim,ne bis in indem,and objective scope of res Judicata.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actions and related actions can also be analyzed by the theory of subject-matter of action.
引文
[1] 张卫平.论诉讼标的及识别标准[J].法学研究,1997(4).
    [2] [日]井上治典.新民事诉讼法[M].日本评论社,1987.
    [3] 段厚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基本理论思考[J].中外法学,2016(4).
    [4] 李干杰.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成为人民环境权益的坚实保障[N].中国环境报,2017-12-18(01).
    [5] 崔静.破解“企业污染、政府买单”困局——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解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EB/OL].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5-12/03/c_1117349597.htm,2015-12-03.
    [6] 吕忠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辨析[J].法学论坛,2017(3).
    [7] 刘艺.构建行政公益诉讼的客观诉讼机制[J].法学研究,2018(3).
    [8] 张晓茹.再论诉讼担当——以担当人和被担当人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关系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2(2).
    [9] 陈杭平.“纠纷事件”:美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探析[J].法学论坛,2017(6).
    [10]张震.环境权的请求权功能:从理论到实践[J].当代法学,2015(4).
    [11]史明洲.日本诉讼标的理论再认识——一种诉讼法哲学观的转向[J].法学论坛,2017(6).
    [12]马强伟.环境污染侵权中预防性请求权的解释与适用[J].法学,2018(3).
    [13]张忠民.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审判对象[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4).
    [14]郭海蓝,陈德敏.省级政府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制度困境与规范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3).
    [15]陈杭平.诉讼标的理论的新范式——“相对化”与我国民事审判实务[J].法学研究,2016(4).
    [16][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7]卢佩.多数人侵权纠纷之共同诉讼类型研究兼论诉讼标的之“案件事实”范围的确定[J].中外法学,2017(5).
    [18]张卫平.重复诉讼规制研究:兼论“一事不再理”[J].中国法学,2015(2).
    [19]张榕,达理纳嘉.民事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研究之反思——以明希豪森三重困境为分析工具[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5).
    [20]张卫平.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法理根据及其运用[N].人民法院报,2014-05-28(05).
    [21]王展飞.环境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衔接[N].人民法院报,2014-12-17(08).
    ① 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2014年之前的少数年份年均有相关文章1~2篇,2015年猛增为19篇(主要是报刊的报道),2016年为49篇。
    ② 相关代表作有吕忠梅:《“生态环境损害”的法律辨析》,《法学论坛》2017年第3期;王世进、王蔚中:《论环境请求权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③ 例如程多威、王灿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体系定位与完善路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王金南、刘倩等:《加快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环境保护》2016年第2期。
    ④ 例如刘画洁、王正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李晨光:《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探析》,《环境保护》2018年第3期。
    ⑤ 例如张林鸿、葛曹宏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法律困境与制度跟进——以全国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展开》,《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1)张梓太认为:“按照目前的制度设计,政府是基于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在诉讼性质上是私益诉讼。” 李海松认为:“传统公益诉讼代表着社会公益,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代表着国家公益。”参见赵征南,叶志明:《赔偿制度需与公益诉讼有效衔接》,《文汇报》2018年1月5日第5版。吕忠梅认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是政府基于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为履行职责而提起的诉讼,既不是公益诉讼,也不是普通民事诉讼”,而是“国益诉讼”(国家利益诉讼)。参见吕忠梅在最高人民法院“创新环境资源司法理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司法保障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记录,载2018年1月13日“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2)《方案》中的相关表述有:“赔偿义务人因同一生态环境损害行为需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不影响其依法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现行民事法律和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有相关免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规定的,按相应规定执行”等。
    (3)哲学意义上的“共通性”与科学意义上的“共同性”不同,前者更强调“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经由充分的个性化而构成一‘共通性’的境域”。参见李景林:《共通性与共同性——从中国哲学看人的超越性存在》,《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
    (4)《方案》第四条第(一)项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解释》第十九至二十二条规定的赔偿范围大体一致。
    (5)极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德国学者提出的“处分客体(Verfügungsobjekt)”理论,将程序请求权概念与实体请求权概念在程序方面的功能相结合,即实体请求权作为处分客体的功能。参见Henckel,Partcilchre and Streitgegenstand im Zivilprozcβ,1961,S.270。参见曹志勋:《德国诉讼标的实体法说的发展——关注对请求权竞合的程序处理》,《交大法学》2018年第1期。
    (6)关于实体请求权与诉讼请求权的区分可参见王洪亮:《实体请求权与诉讼请求权之辨——从物权确认请求权谈起》,《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7)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十八条关于“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行为”提起诉讼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第二款关于“损害威胁”赔偿纠纷案件的规定。
    (8)该条规定“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机关请求造成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诉讼请求以及具体案情,合理判定责任者承担民事责任。”
    (9)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二终字第163号二审民事裁定书。
    (10)例如,德司达(南京)染料有限公司偷排废酸案,江苏省环保联合会在南京中院对德司达公司提起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其后,江苏省政府依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等规定,经申请作为共同原告参加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还有一种做法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立案后,社会组织或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应当中止审理,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审结后再行恢复审理。”参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的审理指南(一)》第五十三条。
    (11)参见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7)渝01民初773号民事判决书。
    (12)关于确定判决中的事实认定对后诉的效力,学说上有预决力、非预决力以及证明效三种观点。参见段文波:《预决力批判与事实性证明效展开:已决事实效力论》,《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