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异—常”相对结构:《阅微草堂笔记》等清代志怪小说的叙事方式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ifference-Common" Relative Structure:The Narrative Method of the Qing Dynasty's Mysterious Novels
  • 作者:吴卉
  • 英文作者:Wu Hui;
  • 关键词:“异—常”相对 ; 叙事方式 ; 《阅微草堂笔记》 ; 清代志怪
  • 中文刊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石家庄铁道大学文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0
  • 出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年:2019
  • 期:05
  • 基金:2019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清代志怪小说叙事特征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166-172
  • 页数:7
  • CN:51-1671/C
  • ISSN:1004-3926
  • 分类号:I207.41;K249
摘要
"志怪"作为中国特有的小说文体,其叙事有独特的深层结构和方式。其中,"异—常"相对结构,是历代志怪作者普遍选用的阐释方式。这种叙事表达,同时也体现出志怪小说与史书共生的特点。"异"和"常"分别代表不可知、不稳定的事物和人们一般的认知经验。怪异的发生,表明常态的人间秩序被打破。清代志怪作者强化了这一结构,常在故事中将二者对举,但他们叙事的目的是使"异""常"达到一种平衡,以符合人们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期待。叙述者一般通过"导异为常"和"化异为常"两种形式,对怪异之事进行解释,或者利用道术将其化解。对《阅微草堂笔记》等清代志怪小说叙事方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志怪叙述者所持有的共通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伦理观。
        
引文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李学勤.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J].文物,1990(4).
    [4]姜守诚.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中的宗教信仰[J].世界宗教研究,2013(5).
    [5]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后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宋)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李丰楙.六朝精怪传说的结构性意义——一个“常与非常”的思考[A]//神化与变异——一个“常与非常”的文化思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刘苑如.形见与冥报:六朝志怪中鬼怪叙述的讽喻——一个“导异为常”模式的考察[J].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6(29).
    [9]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陈平原.兼问苍生与鬼神[M].读书,1991(10).
    [12]黄晖.论衡校释·谴告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汉)应劭.风俗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5](清)许奉恩.里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6](清)梁恭辰.池上草堂笔记[M].上海:广文书局,1970.
    [1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十·红毛夷[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8](清)张廷玉.明史·卷九十二·兵志(四)[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9]王昕.由器而“道”——论古代小说中照妖镜的演化[J].齐鲁学刊,2010(3).
    (1)《淮南子·天文训》:“荧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宿,司无道之国,为乱为贼,为疾为丧,为饥为兵,出入无常,辩变其色,时见时匿。”
    (2)见《祝子志怪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四十年祝世廉刻本,第246册,子部小说家类,齐鲁书社,1997年,第525-52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