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安塞油田H区延长组长4+5、长6油层组沉积相展布及石油聚集规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韩星
  • 关键词:安塞油田H区 ; 长4+5油层组 ; 长6油层组 ; 沉积相 ; 控藏作用
  • 中文刊名:国外测井技术
  • 英文刊名:World Well Logging Technology
  • 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国外测井技术
  • 年:2019
  • 期:03
  • 基金: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资助项目(YZZ17198)
  • 语种:中文;
  • 页:52-58
  • 页数:7
  • 分类号:P618.13
摘要
目前对于安塞油田H区的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为了实现更好的勘探开发效果,就有必要对其主力油层组的沉积相展布进行精细刻画,并进一步研究其成藏规律和控藏作用。在前人以及邻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区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对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砂体展布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油藏类型为岩性油藏,油气富集主要受砂体岩性、沉积相及上倾方向的泥岩、致密砂岩规模走向等影响,呈现出明显规律,这对储量计算和下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文
[1]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55-190.
    [2]王道富,长庆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展望[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20-32.
    [3]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4,6(3):307-315.
    [4]李文厚、庞军刚、曹红霞等,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3):501-506.
    [5]赖锦、王贵文、王书南等,碎屑岩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综述及研究进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12):4942-4953.
    [6]李爱荣、王维喜、武富礼等,鄂尔多斯盆地延安三角洲长4+5和长6油气聚集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34(05):667-671.
    [7]白玉彬、赵靖舟、方朝强等,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形成机理[J],石油实验地质,2013,35(01):65-71.
    [8]东玉,安塞地区郝家坪南区延长组储层及成岩作用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0(04):97-100.
    [9]朱鹏辉,安塞地区郝家坪南区长2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D],西安石油大学,2016.
    [10]董文武,安塞地区长6、长4+5油层组沉积相及石油聚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6.
    [11]陈雅晖,安塞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及石油聚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